重症监护室多重耐药铜绿假单胞菌耐药基因分型研究
ICU铜绿假单胞菌的分布及耐药性对比分析
![ICU铜绿假单胞菌的分布及耐药性对比分析](https://img.taocdn.com/s3/m/00335245fe4733687e21aa32.png)
枢 神经 兴奋 的副作用。
3 3 中西药联用谨 防毒副作用 . 1含砷 中药及 中成 药 、 雄黄 及含 雄黄 的中成药 与具 氧化 、 含 性 能的硫 酸盐 、 硝酸盐类西药联 用 , 可使雄 黄氧化 、 毒性增强 , 导
致 砷 中 毒 , 同服 。 忌
2 含钙离子 中药及 中成 药 , 、 如石膏 、 龙牡 等与 洋地 黄联 用 ,
色葡萄球 菌对青霉素 的耐药性 , 增强青霉素的作用 。 2 麻黄 与青霉素联用 , 、 治疗细菌性肺炎有协同增效作用。 3 甘草 与连霉素 、 酸钙联用治 胃窦炎能增 强疗效。 、 碳
4 香连化滞 丸与痢特灵联用 , 、 可增强治疗痢菌作用。 5 黄连 、 、 黄柏与四环素 、 痢特灵 、 磺胺脒 同用 , 治痢 疾及细 菌 性腹 泻有协 同作用 。 6碱性 中药与苯唑青霉素 、 、 红霉素 同用 , 防止后 者被 胃酸 能 破坏 , 增强肠道吸收 , 使抗菌作用增强 。 7 丹参注射液与强 的松联用 , 、 治疗结节性 多动脉炎 , 有协 同
效的作用 , 即增效。
3 1 增强或延长原有疗效。 .
1 中药成份复 杂 , 理作用 多样 , 、 药 疗效 稳定 持久 , 西药成 份 单一, 针对性强 , 药效迅速 , 二者合理 配伍 , 不但能 显示各 自的优 势, 且能标本兼治 , 增强疗效 , 如银花与青霉 素联用 , 能减少金 黄
3 2 中 西 药 联 用 达 到 减 毒 功 效 .
用 药过程 中 , 在获得药物有效 的治疗 作用 的同时 , 受 人们 还
I 铜绿 假 单胞 茵 的分 布 及 耐药 性 对 比分 析 C U
牟晓 明
【 摘要 】 目的 了解我 院重症监护病房 (C 感染铜绿假单 胞茵( A ) I U) P E 的分布 与耐 药情况 , 为临床预 防感 染提 供科 学合 理 的依 据。
重症监护病房感染患者铜绿假单胞菌的耐药性分析
![重症监护病房感染患者铜绿假单胞菌的耐药性分析](https://img.taocdn.com/s3/m/4f3f376c48d7c1c708a14560.png)
热能,高蛋 白质 ,高维生素,富含矿物质及纤维素的食物。产
重症监护病房感染患者铜绿假单胞菌的耐药性分析
郭 珊 贾梅香 曹献芹
43 0 5 00) ( 南 新 乡市 中 心 医 院 河
[ 摘
要] 目的
了解我院重症监 护病房 (CU) I 感染患者铜绿假单胞 茵耐 药状况 ,为临床合理使 用抗生素提供依据 。方法
33 建 议 -
的乳晕向两侧牵 拉, 每次做 5分钟, 日2次 即可促使乳晕皮 每
肤弹性增大, 乳头伸展性好 , 使 婴儿 容 易用 嘴 啜 住 乳 头和 乳晕
吸奶。
产后访视要 做好 以下几项工作 :①促进乳汁早期分泌。 早开奶有利于乳汁提 早分泌 , 使婴儿获得较 多的宝贵初乳 。 初 乳量虽少, 但营养价值最高 。 产妇分娩半 小时后应抱婴儿开始 哺乳 ,皮肤接触不得少于 3 O分钟 。实行按需哺乳,母婴同 室。②加强乳母营养。应重视产妇营养摄 入。除补充及修复分
娩 及创 伤 的 消耗 外 , 需 为 哺 乳提 供 必 需 的来 源 。 妇 需 吃高 还 产
总之,除有明显医学指片外 ,一律实行母乳喂养 。 禁止给 新生儿任何食物或饮料 。事实上所有产妇都具有泌乳的功 能, 真 正因生理或病理因素而不能完成喂哺的母亲极少。 只要我们 认真做好宣传教育工作,加强责任心,按时进行产后访视 ,并 做好满 月后随防工作, 时了解掌握婴儿喂养情况 , 及 鼓励母亲 增 强母乳喂养成功的信心,就一定能促进母乳喂养成功 。
21 0 0年 1 O月 学术版 下半月 总第 2 9期 1
C ia e t hn H a h
.l床研 究 ・ 1 { ; i
妇应少食多餐 ,多吃汤汁类食物,限制辛辣 、 刺激性食 品及酒 类。 产妇不可随意用药 , 因药物可通过乳汁在婴儿体 内起作用 。
重症监护室耐碳青霉烯类铜绿假单胞菌相关耐药基因的研究
![重症监护室耐碳青霉烯类铜绿假单胞菌相关耐药基因的研究](https://img.taocdn.com/s3/m/a171783eee06eff9aef807c5.png)
假 单 胞 菌进 行 药 敏 试验 . 用 P R方 法 检 测碳 青 霉 烯 酶 金属 酶 ( L I VI G M、P 和 I 耐 药 基 因 和外 膜 采 C MB )MP、 M、 I S M MI
通 道 蛋 白 OpD r 2基 因。 结 果 对 多 黏 菌 素未 出现 耐药 , 阿米 卡 星 、 拉 西林 / 唑 巴坦 、 大霉 素 、 对 哌 他 庆 头孢 哌酮/ 舒巴
22 3 第 0 第 期 0 年 月 5 7 1 卷
・临床 研 究 ・
重症监护室耐碳青霉烯类铜绿假单胞菌相关耐药 基 因的研究
石 庆 新 叶 黎 红 许 成 新
浙 江 省 台州 医 院检验 科 , 江 台州 浙
3 85 10 0
【 要】目的 研 究 重症 监护 室 耐碳 青 霉烯 类铜 绿 假单 胞 菌 的耐药 机 制 。方法 采 用 K— 摘 B法 对 4 4株 耐碳 青 霉烯 类铜 绿
坦、 头孢 他 啶和 头 孢 吡肟 耐 药率 分 别 为 1 .% 、0O 3 .%、50 、09 36 5 .%、 1 8 2 .% 4 .%和 5 .%, 左旋 氧 氟沙 星 和 头孢 噻肟 的 00 对 耐 药率 都 接近 9 %, 胺 培 南 、 洛培 南 、 苄 西林 、 O 亚 美 氨 头孢 唑啉 、 头孢 西 丁 的耐 药率 均为 10 0 %。检 出 O r pD2基 因 缺失 2 1株 ( 77 ,MP阳性 6株 (36 , I 阳性 3株 ( .%) 未检 出 GI S M 和 I 耐药 基 因 。 论 耐 碳青 霉 烯类 4 .%)I 1 .%) V M 68 , M、P MI 结
铜绿假单胞菌的耐药机制及治疗策略研究
![铜绿假单胞菌的耐药机制及治疗策略研究](https://img.taocdn.com/s3/m/aa210855c381e53a580216fc700abb68a982ade8.png)
铜绿假单胞菌的耐药机制及治疗策略研究铜绿假单胞菌(Pseudomonas aeruginosa)是一种常见的致病菌,它广泛存在于土壤、水体和人体环境中。
由于其多重耐药性,它是医院感染和严重疾病的主要病原体之一。
因此,深入了解铜绿假单胞菌的耐药机制并提出相应的治疗策略具有重要意义。
首先,铜绿假单胞菌的耐药机制主要涉及以下几个方面:1. 基因突变:铜绿假单胞菌具有高度变异的基因组,能够快速适应环境压力和抗菌药物治疗,从而产生耐药基因突变。
2. 药物外排泵:铜绿假单胞菌拥有多种药物外排泵,这些泵能够将抗生素主动排泄出细胞,减少药物在细胞内的积累,从而降低抗生素的疗效。
3. β-内酰胺酶的产生:铜绿假单胞菌能够产生多种β-内酰胺酶,这些酶能够降解广谱抗生素,如青霉素、头孢菌素等,从而导致对这些抗生素的耐药性。
4. 生物膜形成:铜绿假单胞菌能够形成生物膜,生物膜可以保护菌体免受外界环境和抗生素的伤害,降低抗生素的渗透和效果。
针对铜绿假单胞菌的耐药机制,我们可以采取多种治疗策略:1. 多重联合治疗:由于铜绿假单胞菌对抗生素的耐药性,单一抗生素治疗的效果较差。
因此,我们可以采用多重联合治疗,即同时使用不同机制的抗生素,以增加治疗的疗效。
2. 抗生素轮换:由于铜绿假单胞菌耐药机制常常会发生变异,治疗方案很快就会变得无效。
因此,及时进行抗生素轮换可以提高治疗效果并减少耐药性的发展。
3. 推广使用新型抗菌药物: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新型抗菌药物不断涌现。
推广使用这些新型抗菌药物可以有效对抗铜绿假单胞菌的耐药性。
4. 细菌疫苗研发:研发针对铜绿假单胞菌的疫苗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预防和控制感染,减少抗生素的使用,降低耐药性的发展。
除了上述策略外,合理运用抗菌药物、强化感染控制措施、改善医疗设施卫生条件等也是有效的治疗铜绿假单胞菌感染的手段。
总之,铜绿假单胞菌的耐药机制及治疗策略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深入了解铜绿假单胞菌的耐药机制,可以指导我们合理使用抗菌药物,开发新型抗菌药物,并采取相应的治疗策略以减少铜绿假单胞菌感染对人类健康的威胁。
铜绿假单胞菌耐药性与靶向治疗研究进展
![铜绿假单胞菌耐药性与靶向治疗研究进展](https://img.taocdn.com/s3/m/1cd6ae5a53d380eb6294dd88d0d233d4b04e3f54.png)
铜绿假单胞菌耐药性与靶向治疗研究进展铜绿假单胞菌(Pseudomonas aeruginosa)是一种常见且具有严重致病性的革兰氏阴性菌。
其具有高度适应性和多重耐药性,是临床上常见的医院感染病原菌之一。
因此,对铜绿假单胞菌的耐药性和靶向治疗的研究一直备受重视。
本文将在1500字左右详细阐述铜绿假单胞菌耐药性与靶向治疗的研究进展。
一、铜绿假单胞菌的耐药机制近年来,铜绿假单胞菌的多重耐药问题日益突出,主要由于其自然耐药性和通过基因转移获得的耐药性两方面的因素。
首先,铜绿假单胞菌在进化过程中逐渐产生耐药突变或获得抗菌药物抗性基因,使其对常见抗菌药物产生抵抗能力。
其次,多个基因编码的外膜通道蛋白和药物外排泵对抗菌药物起到保护作用,从而导致菌株产生抗药性。
此外,铜绿假单胞菌还能通过生物膜的形成、QS系统和胶囊的表达等机制来增强其耐药性。
二、铜绿假单胞菌的耐药性与疾病治疗关系的研究进展铜绿假单胞菌的耐药性与临床疾病的治疗密切相关。
一方面,其对多种抗生素产生耐药性,使得临床上常用的抗菌药物无法有效清除感染菌株,导致感染的难治性和复发性增加。
另一方面,铜绿假单胞菌的耐药性还与其与细胞凋亡的关系密切相关。
研究发现,耐药菌株中常常存在细胞凋亡抑制因子的过度表达,导致宿主免疫反应的抑制,因此耐药菌株的感染更加难以治愈。
三、靶向治疗的研究进展面对铜绿假单胞菌耐药性的挑战,近年来的研究多集中在靶向治疗上。
其中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研究内容:1. 靶向耐药基因的抑制剂研究人员发现,铜绿假单胞菌的耐药性主要通过外膜通道蛋白和药物外排泵介导。
因此,通过设计和开发特异性的抑制剂来靶向这些耐药基因,可以有效提高抗菌药物的疗效。
当前已有研究证实,一些合成的小分子化合物和天然产物能够抑制这些耐药基因的表达,从而增加抗生素的疗效。
2. 生物膜的破坏铜绿假单胞菌的生物膜是其耐药性的重要因素之一。
研究发现,通过靶向破坏生物膜结构或抑制生物膜形成的方法,可以增加抗菌药物对菌株的杀菌作用。
一株铜绿假单胞菌携带多种耐药基因的研究
![一株铜绿假单胞菌携带多种耐药基因的研究](https://img.taocdn.com/s3/m/15a10de60d22590102020740be1e650e52eacf96.png)
一株铜绿假单胞菌携带多种耐药基因的研究付建荣;刘群;王玉莲;张艳红;刘金伟;刘静【期刊名称】《天津医药》【年(卷),期】2007(35)4【摘要】目的:了解分离自烧伤患者的铜绿假单胞菌携带的耐药基因情况.方法:应用聚合酶链反应对多重耐药的铜绿假单胞菌进行β-内酰胺酶基因、氨基糖苷类修饰酶基因、oprD2基因和消毒剂-磺胺耐药相关基因以及I类整合酶基因检测和分析.结果:PCR结果显示TEM、GES型β-内酰胺酶基因,aac(6')-Ⅰ、ant(2"-Ⅰ氨基糖苷类修饰酶基因扩增阳性.oprD2基因扩增检测呈缺失型.qacE△1-sul Ⅰ、int Ⅰ 1基因扩增阳性.结论:铜绿假单胞菌携带多种抗生素灭活酶及耐消毒剂和I类整合酶基因.多重耐药铜绿假单胞菌的逐渐增多,严重威胁烧伤抗感染治疗.【总页数】3页(P259-260,封3)【作者】付建荣;刘群;王玉莲;张艳红;刘金伟;刘静【作者单位】300222,天津市第四医院检验科;300222,天津市第四医院烧伤科;300222,天津市第四医院烧伤科;300222,天津市第四医院检验科;300222,天津市第四医院检验科;300222,天津市第四医院检验科【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3【相关文献】1.一株多重耐药铜绿假单胞菌耐药基因的研究 [J], 张景萍;王萍;张全斌;金柳;商润萍;郑新萍;马云霞;周永安2.一株携带多种耐药基因的铜绿假单胞菌研究 [J], 王继东;周丽珍;宫玲玲;王春新;糜祖煌3.某院4株携带Ⅰ类整合酶基因的铜绿假单胞菌对碳青霉烯类抗菌药物的耐药机制研究 [J], 何蕾;阴晴;周亚玲;吴瑶4.对一株铜绿假单胞菌22种耐药基因的研究 [J], 陈茶;黄彬;蓝锴;庞雪云;糜祖煌5.一株泛耐铜绿假单胞菌40种耐药相关基因的研究 [J], 苏智军;明德松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铜绿假单胞菌的耐药性与多重抗生素治疗策略
![铜绿假单胞菌的耐药性与多重抗生素治疗策略](https://img.taocdn.com/s3/m/c3699c3526284b73f242336c1eb91a37f11132d8.png)
铜绿假单胞菌的耐药性与多重抗生素治疗策略铜绿假单胞菌是一种常见的革兰氏阴性细菌,它可以在人体内引起多种感染,特别是对于免疫系统较弱的人群,如住院患者和疾病患者。
然而,近年来,铜绿假单胞菌的耐药性成为医疗领域面临的一个严重问题。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探讨铜绿假单胞菌的耐药性机制以及多重抗生素治疗策略。
首先,我们来了解铜绿假单胞菌的耐药性机制。
铜绿假单胞菌的耐药性主要通过两种机制实现:靶变异和外源性耐药基因的获取。
靶变异是指细菌通过修改或改变其靶位点,从而使原本敏感的抗生素不能有效作用于其细胞。
这种变异可以通过基因突变或转移性基因传递等方式实现。
外源性耐药基因的获取是指细菌通过水平基因转移,从其他耐药菌株中获取耐药基因,进而表达耐药性。
这种机制使得铜绿假单胞菌可以在短时间内快速获得多种耐药性。
面对铜绿假单胞菌的耐药性问题,多重抗生素治疗策略成为重要的治疗手段。
多重抗生素治疗策略是指同时或连续应用多种抗生素来治疗感染。
这种策略的目的是通过多种抗生素的联合应用,以提高疗效、减少耐药性发展和减少副作用。
多重抗生素治疗策略在医院的临床实践中被广泛采用。
多重抗生素治疗策略的优势之一是可以通过不同的机制同时或连续靶向细菌的不同机制。
由于耐药性机制的多样性,单一抗生素很容易激发细菌的耐药性发展。
而多重抗生素治疗策略的应用可以大大降低耐药性的发生率。
此外,多重抗生素治疗策略还可以扩大抗菌谱,增加对多种耐药性细菌的敏感性。
这对于避免细菌交叉感染和治疗复杂感染特别有效。
然而,多重抗生素治疗策略也存在一些限制和挑战。
首先是抗生素之间的相互作用。
不同抗生素之间可能存在相互作用,如药物代谢酶的激活或抑制,从而影响抗生素的疗效和毒性。
其次,多重抗生素治疗策略可能导致更严重的副作用。
抗生素的毒副作用可能会叠加,进一步增加患者的不良反应。
此外,多重抗生素治疗策略还存在成本问题。
多种抗生素的联合应用会增加治疗费用,对患者经济负担较重。
多重耐药的铜绿假单胞菌Ⅰ类整合子与其多重耐药基因的相关性分析
![多重耐药的铜绿假单胞菌Ⅰ类整合子与其多重耐药基因的相关性分析](https://img.taocdn.com/s3/m/4d2020a8b0717fd5360cdce2.png)
多重 耐 药铜 绿假 单 胞 菌存 在 多 种 耐 药基 因 , 见 的 有 B 内酰 胺 酶 编 码 基 因 、 P D 常 一 O r 2基 因 和 氨 基 糖 苷 类 基 因。 I类
整 合 子 广 泛 存 在 于 多重 耐 药 的铜 绿 假 单胞 茵 中 , 携 带 多 种 耐 药基 因参 与形 成 铜 绿 假 单 胞 菌的 多重 耐 药 。 并
i o r l t n wi r g r ss a tg n n mu t r g r ssa tPs u o n s a r g n s . eh d Th e it n e o t c re a i t d u e it n e e i li u — e it n e d mo a e u i o a M t o s s o h d e r s sa c f ci ia l s l t d P e d mo a e u io a t 5 k n s o i e e t a tb o is wa e t d b B me h d, n 5 l c ly io a e s u o n s a r g n s o 1 i d f d f r n n i itc s t se y K— t o a d 3 n f s r i so lir g r ss a tb c e i r c e n d o t Be a lc a s e e , r , m io l c sd - d f i g e — t an f mu td u —e it n a t r we e s r e e u . t—a t ma eg n s OP D2 a n g y o i e mo iyn n a
姜 习新 ( 南省岳 阳市二人 民 医院检 验科 湖 40 0 ) 1 0 6
重症监护病房铜绿假单胞菌耐药性的研究及其临床意义
![重症监护病房铜绿假单胞菌耐药性的研究及其临床意义](https://img.taocdn.com/s3/m/c0c4a514fad6195f312ba63e.png)
1 aga C u t H ah ae Hopt o m n n h de ,Wezo 3 5 0 ,C ia .h it Afie H sil hj n . n nn ony eh cr C si lf Wo e ad C i rn a r l nhu 2 8 0 hn ;2T e Fr flt s ia d opt , eag aZ i
tni)或获 得性 (curd rs i c aq i )多 重耐 药 ( hd g rs t c , e mu ir eia e u sn
[ 基金项 目】 浙江省温州市科技计划项 目( 20 0 4 ) Y 0 9 2 9
本研究 中所用标本均为 20 0 7年 1 ~ 0 9年 1 月 20 2月三年间
采用 Kry B u r , i — a e 法 判断标 准为 N C S制定 的指 南 , b CL 报告 结果分别为敏感 ( )中() S 、 I和耐药 ( R o测试 纸片包括庆 大霉素 (E 、 G N)氨苄西林 / 巴坦钠 ( P — U ) 阿米 卡星( MK)头孢 舒 CZSL 、 A 、
Pr v l n e f Ps ud m o s e a e c o e o na Ae ug n a I f c i n f Pa i nt n nt n- r i os n e t o o t e s i I e
s e C r nt (C i a e U i I U) v
【 y wo d 】P e d m n sa rgn s ; t s e c r u i D u ei a c Ke r s su o o a e ioa I e i ae nt r g rs t e u n nv ; sn
本院ICU病区铜绿假单胞菌感染及耐药性分析参考模板
![本院ICU病区铜绿假单胞菌感染及耐药性分析参考模板](https://img.taocdn.com/s3/m/3001a636aeaad1f347933fae.png)
本院ICU病区铜绿假单胞菌感染及耐药性分析[摘要]目的:分析我院ICU病区铜绿假单胞菌耐药情况,指导临床用药。
方法:收集2004年10月至2006年8月我院ICU收治的患者痰标本分离出101株铜绿假单胞菌,采用K B纸片扩散法对临床标本分离的铜绿假单胞茵进行抗生素敏感性测定,检测结果进行对比统计分析。
菌种鉴定采用康泰BIO KONT 20 E肠杆菌鉴定系统。
结果:我院ICU病区铜绿假单胞菌感染率达65.2%,耐药情况为:舒普深22.7%、泰能19.8%、丁胺卡那霉素58.4%、头孢、氨苄青耐药更加严重。
结论:我院ICU铜绿假单胞菌感染严重,且耐药形势比较严俊,建议根据药敏结果,采用有效药物单一或联合疗法,以控制细菌耐药性的增长。
[关键词]铜绿假单胞茵;抗生素;耐药率;敏感铜绿假单胞菌是一种引起医院感染的重要条件致病菌,它引起的医院感染越来越常见,在很多大型医院铜绿假单胞菌占分离菌的首位[1],铜绿假单胞菌引起的感染,特别是肺部感染,病原菌很难被清除,常常导致感染的反复发作[2]。
特别是ICU集中了医院各科室危重患者,由于广谱抗生素的不合理使用,各种耐药菌的耐药率不断上升,细菌的耐药性监测可以指导临床合理使用抗生素,提高治愈率有重要意义。
我院ICU病区成立于2004年10月,由于条件的局限性,故引起铜绿假单胞菌感染的概率更大,从2004年10月至2006年8月我院ICU共收治患者155例,其中引起铜绿假单胞菌感染的101例,现将结果分析如下。
1 资料与方法1.1 菌株来源本实验所用标本均为从2004年10月至2006年8月我院ICU收治的155例患者痰标本中分离出的铜绿假单胞菌。
1.2 细菌分离与鉴定按《全国临床检验操作规程》第二版进行细菌的分离与培养。
1.2.1 质控菌株铜绿假单胞菌ATCC 27853。
1.2.2 细菌菌种鉴定采用康泰BIO KONT 20 E鉴定分析系统。
1.3 药敏试验按NCCLS的标准单纸片扩散法药敏试验采用K-B琼脂纸片扩散法,M H培养基和药敏纸片由深圳康泰生物有限公司提供。
铜绿假单胞菌的药敏试验结果及耐药性分析
![铜绿假单胞菌的药敏试验结果及耐药性分析](https://img.taocdn.com/s3/m/4112a7b5804d2b160a4ec021.png)
铜绿假单胞菌的药敏试验结果及耐药性分析【摘要】分析我院2008年1月-2009年12月份临床标本中分离出的115株铜绿假单胞菌对常用抗生素的药敏试验结果以及耐药趋势,为临床治疗铜绿假单胞菌感染提供参考。
方法用合肥恒星HX-21细菌鉴定药敏分析仪进行细菌鉴定和药敏试验,检测115株铜绿假单胞菌对临床常用抗生素的敏感性。
结果 1358份临床标本中共分离出115株铜绿假单胞菌,铜绿假单胞菌对亚胺培南、阿米卡星、哌拉西林、头孢他啶及环丙沙星的敏感率较高,而对头孢噻肟、庆大霉素、复方新诺明、氨苄西林等抗生素已表现出较高的耐药性。
而且耐亚胺培南铜绿假单胞菌比例也日渐增高。
结论近年来,铜绿假单胞菌的分离率已经很高,多重耐药菌日趋增多,耐药机制复杂。
因此,加强铜绿假单胞菌对常用抗生素的药敏试验监测可为临床提供最新的流行病学,尽量减少临床经验用药,避免盲目和滥用抗生素。
【关键词】铜绿假单胞菌药敏试验耐药趋势抗生素【Abstract】 Purpose It aims to analyze the drug susceptible experiment results and the drug resistant tendency of the commonly-used antibiotics under the influence of 115 pseudomonas ageruginosa, which were isolated from our hospital’s clinical specimen between January 2008 and December 2009. And meanwhile, it is expected to offer reference for curing pseudomonas ageruginosa infection in clinic. Usage method It utilizes HX-21 drug susceptible analysis instrument for bacterial appraisal of Hefei Hengxing Company to identify bacteria and carry out drug susceptible experiment, and then to check the susceptibility of the commonly-used clinical bacteria under the effect of 115 pseudomonas ageruginosa. Findings Among the 115 pseudomonas ageruginosa isolated from 1358 clinical samples, pseudomonas ageruginosa are found to be more sensible to amikacin, piperacillin,ceftazidime and ciprofloxacin, but show its drug resistance towards some antibiotics, such as cefotaxime, gentamicin, SXT and ampicillin. Plus, the proportion of pseudomonas ageruginosa resistant to imipenemis also increasing. Conclusion In recent years, the isolation rate of pseudomonas ageruginosa has been high. Multidrug-resistance bacteria are increasing and resistance mechanisms are complex. Thus, such drug susceptible experiment detest by combining Pseudomonas ageruginosa with commonly used antibiotics can provide the newest epidemic study for clinical medicine, help to reduce the use of medicine as much as possible, and avoid the abuse of antibiotics.【Key words】 Pseudomonas ageruginosa drug susceptible experiment resistance tendency antibiotics铜绿假单胞菌为临床最常见的条件致病菌,尤其是在医院感染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
铜绿假单胞菌耐药与多重抗药性机制解析
![铜绿假单胞菌耐药与多重抗药性机制解析](https://img.taocdn.com/s3/m/e86b8454fbd6195f312b3169a45177232f60e4b7.png)
铜绿假单胞菌耐药与多重抗药性机制解析铜绿假单胞菌是一种常见的病原菌,具有广泛的耐药性和多重抗药性。
了解铜绿假单胞菌的耐药和抗药机制对于防治感染疾病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通过对铜绿假单胞菌的耐药和多重抗药性机制进行详细解析。
1. 铜绿假单胞菌的耐药机制铜绿假单胞菌的耐药机制主要包括药物内流、药物靶标突变、药物排出通道改变以及药物降解等多种方式。
首先,铜绿假单胞菌具有药物内流通道的改变能力。
细菌通过改变药物通道的结构和功能来限制药物进入细胞,从而减少药物的有效浓度。
比如,铜绿假单胞菌可通过调节外膜蛋白的表达量和构象来限制药物进入细胞。
其次,铜绿假单胞菌可以发生药物靶标的突变,从而降低药物对其的结合亲和力。
这种突变可能导致药物分子无法与目标蛋白结合,从而失去药物的作用。
例如,铜绿假单胞菌的GyrA蛋白具有突变位点,可导致青霉素等β-内酰胺类抗生素的失效。
此外,铜绿假单胞菌还可以改变药物排出通道,从而增加药物外流的速率。
这主要通过调节药物外排泵的表达量和功能来实现。
铜绿假单胞菌具有多种外排泵,如MexAB-OprM和MexXY-OprM等,这些泵能有效地将药物从细胞内排出,从而使得细菌对药物具有更高的耐药性。
最后,铜绿假单胞菌还可以通过药物的降解来降低药物的有效浓度。
菌体表面的酶可以降解一些抗生素,从而使得药物无法发挥作用。
此外,铜绿假单胞菌还可以产生β-内酰胺酶等药物降解酶,从而使得广谱抗生素失去活性。
2. 铜绿假单胞菌的多重抗药性机制多重抗药性是指细菌对多种抗生素产生耐药性的能力。
铜绿假单胞菌往往具有复杂的多重抗药性机制,其主要包括快速突变、基因水平的水平转移和基因调控的变化等。
首先,铜绿假单胞菌具有高度的突变率,导致其对不同抗生素产生快速适应和耐药。
这种快速突变能力使得铜绿假单胞菌能够在长期的抗生素选择压力下迅速适应新的环境,从而产生多重抗药性。
其次,铜绿假单胞菌具有基因水平的耐药基因转移能力。
细菌可以通过水平基因转移将耐药基因传递给其他菌株,从而扩大耐药菌株的范围。
铜绿假单胞菌的耐药性机制研究及其影响因素分析
![铜绿假单胞菌的耐药性机制研究及其影响因素分析](https://img.taocdn.com/s3/m/acc6a6467dd184254b35eefdc8d376eeafaa174b.png)
铜绿假单胞菌的耐药性机制研究及其影响因素分析1. 引言铜绿假单胞菌是一种常见的细菌,具有多重抗药性,严重威胁人类健康和医疗领域。
研究铜绿假单胞菌的耐药性机制及其影响因素是理解该细菌的抗药性发展和寻找对策的关键。
2. 铜绿假单胞菌的耐药性机制2.1 基因突变铜绿假单胞菌通过基因突变来增加耐药性。
例如,突变可能发生在药物进入细胞的途径上,导致细菌对抗生素更加耐受。
2.2 药物外排泵药物外排泵是铜绿假单胞菌的耐药性机制之一。
该细菌通过这些外排泵将抗生素和毒性物质排除出细胞,降低细胞内的药物浓度,从而减少对抗生素的敏感性。
2.3 药物降解酶和修饰酶铜绿假单胞菌还可以产生特定的酶来降解或修饰抗生素,降低其效力。
例如,β-内酰胺酶是一种常见的酶,能够降解β-内酰胺类抗生素。
2.4 代谢途径改变铜绿假单胞菌通过改变其代谢途径来增加耐药性。
例如,该菌可以改变氧化还原代谢途径,减少氧化应激对抗生素的敏感性。
2.5 生物膜形成铜绿假单胞菌能够形成生物膜,这种外涂层可以保护细菌不受抗生素的攻击,增加细菌的耐药性。
3. 影响铜绿假单胞菌耐药性的因素分析3.1 基因水平因素在铜绿假单胞菌耐药性的发展中,基因水平因素起着重要作用。
基因突变、横向基因转移和基因重组等机制可以导致细菌对抗生素的耐受性增加。
3.2 表观遗传因素表观遗传因素是指不改变DNA序列的遗传变异,如DNA甲基化和染色质修饰。
这些改变可以影响基因的表达,从而影响细菌对抗生素的敏感性。
3.3 使用和滥用抗生素过度和滥用抗生素是导致细菌耐药性增加的主要因素之一。
频繁使用抗生素会导致铜绿假单胞菌暴露于抗生素的选择压力下,从而促使其耐药性的发展。
3.4 医疗环境因素医疗环境对铜绿假单胞菌的耐药性也起着影响。
医院内的传染源、手术室等环境可能成为细菌耐药性的温床,增加感染患者的风险。
4. 对策和展望为了应对铜绿假单胞菌的耐药性,我们可以采取以下措施:4.1 合理使用抗生素医生和患者应该在使用抗生素方面更加谨慎,遵循医嘱使用抗生素并完成疗程,以减少铜绿假单胞菌对抗生素的耐药性。
铜绿假单胞菌耐药性与多重抗药性机制的调查与分析
![铜绿假单胞菌耐药性与多重抗药性机制的调查与分析](https://img.taocdn.com/s3/m/66f3598fab00b52acfc789eb172ded630b1c98d4.png)
铜绿假单胞菌耐药性与多重抗药性机制的调查与分析铜绿假单胞菌(Pseudomonas aeruginosa)是一种广泛存在于环境中的革兰氏阴性细菌,常见于土壤、水体、植物和动物体内。
它不仅是一种自由生活细菌,还是人类和其他生物的病原菌之一。
铜绿假单胞菌感染常见于免疫系统受损的人群,如免疫抑制剂使用者、重症患者等,其耐药性和多重抗药性机制日益受到关注。
首先,铜绿假单胞菌耐药性的机制主要包括基因突变、外源性基因水平传递、表观遗传和进化压力等方面。
基因突变是细菌耐药性发展的一个重要机制。
铜绿假单胞菌的耐药性突变主要发生在其基因组中与抗生素靶标以及药物转运和代谢相关的基因上。
这些基因的突变可能导致抗生素的靶标变化,从而使得抗生素无法与其结合,或是影响药物转运和代谢系统,导致药物无法进入细胞或被迅速排出。
外源性基因水平传递也是铜绿假单胞菌获得耐药性的重要机制之一。
通过质粒、转座子等外源性遗传元件的水平传递,细菌可以获得来自其他细菌的耐药基因。
这种耐药基因的水平传递可以发生在不同细菌之间,甚至跨物种传递,加速了耐药性的传播。
此外,表观遗传和进化压力也对铜绿假单胞菌的耐药性发展起着重要作用。
表观遗传包括DNA甲基化和染色质重塑等改变基因表达的现象,这些改变可以通过影响基因的转录和翻译过程,使得铜绿假单胞菌产生耐药性。
而进化压力则是指环境的选择压力,当环境中存在抗生素时,对抗生素具有耐药性的菌株能够更好地适应环境,获得生存的优势,从而逐渐形成更强的耐药性。
除了耐药性外,铜绿假单胞菌还存在着多重抗药性,即对多种不同类型抗生素表现出耐药性。
多重抗药性的机制主要包括表达沟通分子的quorum sensing系统、产生耐药性蛋白质泵和生物膜的形成等。
quorum sensing系统是细菌用于感应密度和调控基因表达的一种方式。
通过分泌和感应沟通分子,铜绿假单胞菌可以调控一系列与抗生素耐药性相关的基因表达,使得菌株在高密度状态下更容易形成生物膜、产生耐受抗生素的蛋白质泵等。
我院ICU856株铜绿假单胞菌的分布及耐药情况分析
![我院ICU856株铜绿假单胞菌的分布及耐药情况分析](https://img.taocdn.com/s3/m/7f8426bbb84ae45c3a358c6d.png)
我院ICU856株铜绿假单胞菌的分布及耐药情况分析摘要目的对铜绿假单胞菌的临床分布及耐药情况进行分析,从而使得临床使用抗菌药物时有所依据。
方法回顾性分析本院重症加强护理病房(ICU)856株铜绿假单胞菌的临床分布及耐药情况。
对菌株使用ATBG-5全自动微生物分析仪进行药敏检测和鉴定,使用WHONET软件分析药敏结果。
结果2014年和2015年本院分别检出353株、503株铜绿假单胞菌,其检出率分别为29.0%,36.6%。
856株铜绿假单胞菌的检出率痰液检出率最高为63.2%,伤口分泌物检出率第二为20.2%,。
复方新诺明、舒巴坦或氨苄西林为抗菌药物中耐药率最高的,其耐药率均高于90%;对妥布霉素、阿米卡星、他唑巴坦或对哌拉西林的耐药率低于16%;美罗培南和亚胺培南具有较大的耐药率增长幅度;铜绿假单胞菌泛耐药菌株检出率为9%。
结论应该对监测铜绿假单胞菌耐药性的工作进行重视,对耐药菌株的超视能进行降低和预防。
关键词铜绿假单细胞;耐药性;抗菌药物铜绿假单胞菌作为非发酵革兰阴性杆菌,在人的消化道、呼吸道、皮肤等部位以及周围环境进行广泛分布,这是主要病原菌,会导致医院感染出现[1]。
我院回顾性分析了2014年和2015年期間ICU分离出的856株铜绿假单胞菌的临床分布及耐药情况,现报告如下。
1 材料与方法1. 1 菌株选取本院2014年和2015年期间ICU送检的包括血液、尿液、伤口分泌物、痰液等各类标本,共分离856株铜绿假单胞菌,将相同部位的重复菌株剔除。
1. 2 细菌鉴定及药敏方法以第三版《全国临床检验操作规程》为参照进行细菌分离培养操作,在鉴定分离株时使用ATB微生物鉴定系统,使用K-B纸片扩散法进行药敏试验。
1. 3 药敏结果分析在分析数据时使用WHONET5.5软件。
2 结果2. 1 铜绿假单胞菌的分布本院ICU在2014年和2015年分别检出353株、503株铜绿假单胞菌,其检出率分别为29.0%,36.6%。
铜绿假单胞菌多重耐药及泛耐药研究进展
![铜绿假单胞菌多重耐药及泛耐药研究进展](https://img.taocdn.com/s3/m/00305c1159eef8c75fbfb364.png)
假单胞 菌中广泛分 布 , 不 同 地 区 的检 出 率 分 别 为 6 4 . 3 和
耐药性 。 3 铜 绿 假 单 胞 菌 耐 药 机 制 铜 绿 假 单 胞 菌 的 多重 耐药 或泛 耐 药 是 由 多种 因 素 共 同 造 成 的 。铜 绿 假 单 胞 菌 有 着 天 然 耐 药 , 同 时 又 具 有 很 强 的 获 得 耐 药 能力 , 也 可 以 在 抗 菌 药 物 的选 择 压 力 下 , 导 致 抗 菌 药 物 的作 用 位 点 发 生 突 变 , 而 产 生 耐 药 。铜 绿 假 单 胞 菌 主
山 西 医 药 杂志 2 0 1 3年 8月第 4 2卷 第 8期 下 半 月 S h a n x i Me d J , Au g u s t 2 0 1 3 , Vo 1 . 4 2 , No . 8 t h e S e c o n d
・
891 ・
述 ・
铜绿 假 单 胞 菌 多重 耐 药及 泛 耐 药研 究 进 展
1 铜 绿 假 单 胞 菌 的 耐 药 特 点 铜 绿 假 单 胞 菌 是 需 氧 的 非 发 酵 糖 类 的 革 兰 阴性 杆 菌 , 铜 绿 假 单 胞 菌 生 存 能力 与抵 抗 力 极 强 , 不需要 特殊营养 , 在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常 温 下 生 长 良好 , 且在干燥物体表 面可存活 数十天 , 易 发 生
的染 色 体 当 中 , 从 而 产 生 耐 药 。在 不 同 的 外 源 耐 药 基 因 的
铜绿假单胞菌的基因组分析及耐药机制研究
![铜绿假单胞菌的基因组分析及耐药机制研究](https://img.taocdn.com/s3/m/a73d7f2acbaedd3383c4bb4cf7ec4afe05a1b155.png)
铜绿假单胞菌的基因组分析及耐药机制研究铜绿假单胞菌(Pseudomonas aeruginosa)是一种广泛存在于自然环境中的革兰氏阴性杆菌,是人类与动植物的常规共生菌之一。
然而,铜绿假单胞菌也是一种常见的致病菌,引发了许多医院获得性感染和呼吸道感染,对人类健康构成了威胁。
除此之外,铜绿假单胞菌还具有很高的耐药性,尤其是多重耐药性,使得其治疗变得困难。
为了更好地了解铜绿假单胞菌的基因组及耐药机制,科学家们进行了深入的研究。
在基因组分析方面,科学家们采用了高通量测序技术,通过测序铜绿假单胞菌的基因组,获得了该菌株的完整基因组序列。
同时,通过进行基因组比对和功能注释,科学家们发现了一些与耐药性相关的基因。
首先,科学家们发现了一些铜绿假单胞菌耐药性的基因。
这些基因编码了一系列的药物转运蛋白,能够将抗生素从菌体内外排除,从而减少了抗生素的作用。
此外,还发现了一些编码抗生素降解酶的基因,这些酶能够将抗生素分解为无活性的代谢产物,从而降低抗生素的疗效。
其次,科学家们还发现了一些与铜绿假单胞菌耐药性相关的突变。
这些突变可能是导致菌株耐药性增加的重要因素。
例如,一些突变可能导致菌株产生特定蛋白质的点突变,从而改变了该蛋白的结构或功能,使得抗生素难以对其起效。
此外,还发现了一些突变可能导致铜绿假单胞菌耐药性突变的调控基因的突变。
这些调控基因在细菌的基因表达调控中起到重要的作用,突变会导致整个基因网络的改变,进而影响耐药性的形成。
此外,铜绿假单胞菌的耐药性还与其生物膜形成密切相关。
铜绿假单胞菌具有形成生物膜的能力,生物膜能够保护细菌免受外界环境的侵害,从而增加了菌株对抗生素的耐药性。
科学家们发现了一些与生物膜形成相关的基因,并对这些基因进行了研究。
通过研究生物膜形成相关的基因,科学家们希望能够找到新的药物靶点,从而提供新的耐药性干预策略。
综上所述,铜绿假单胞菌的基因组分析及耐药机制研究为我们深入了解该菌株的抗药性提供了重要的线索。
重症监护室多重耐药铜绿假单胞菌产OXA酶基因的研究
![重症监护室多重耐药铜绿假单胞菌产OXA酶基因的研究](https://img.taocdn.com/s3/m/ed5a4ac1da38376baf1fae4d.png)
P e n g Y o n g — f i n , Y a n g L i a n g - y o n g a n d L i u L i - j u n
( De p a r t me n t o f L a b o r a t o r y , H e n g y a n g C e n  ̄ a l H o s p i t a l , H e n g y a n s t r a c t 0b j e c t i v e E x p l o r e t h e f e a t u r e s o f 【 j — l a c t a m a n t i b i o t i c r e s i s t a n c e a n d a n a l y s e OX A・ t y p e g e n e i n
mu l t i d r u g - r e s i s t a n t Ps e u d o mo n a s a e r u g i n o s a i s o l a t e d f r o m i n t e n s i v e c a r e u n i t i n t h i s r e g i o n. Me t h o d s K- B t e s t wa s
中国抗生素杂志2 0 1 3 年1 0 月第3 8 卷第 1 0 期
7 9 1
文章编 号:1 0 0 1 — 8 6 8 9 ( 2 0 1 3 ) 1 0 — 0 7 9 1 . 0 4
重症监护室 多重耐药铜绿假单胞菌产OXA 酶基 因的研 究
多重耐药铜绿假单胞菌
![多重耐药铜绿假单胞菌](https://img.taocdn.com/s3/m/bc9a6dba85868762caaedd3383c4bb4cf6ecb747.png)
20
五、治疗方案
由于广谱抗生素、激素以及免疫抑制剂的广泛使用,铜绿假单胞 菌对多种抗生素快速产生耐药性在临床抗感染的一线战场己是不
争的事实,对NCCLS推荐的一线用药,如庆大霉素、头孢噻 甲羧肟、哌拉西林等亦早己产生不同程度的耐药性,这就使 得临床的抗感染治疗显得越来越困难。故此,临床上还应加 强消毒防御,控制感染发生,同时,应更为合理地科学地使 用抗生素,并应在药敏试验结果指导下进行抗感染治疗。
(铜绿假单胞菌的耐药机制异常复杂,总括之,主要与以下因素有关 :
①细菌产生抗菌活性酶,如β-内酰胺酶、氨基糖苷钝化酶等 ②细菌改变抗菌药物作用的靶位,如青霉素结合蛋白(PBPs)、DNA旋
转酶等结构发生改变,从而逃避抗菌药物的抗菌作用。 ③外膜通透性降低。
④生物膜形成。 ⑤主动泵出系统;等等。 其中主动泵出系统在铜绿假单胞菌多重耐药机制中起着
2021/3/10
24
六、研究进展及预防控制
1、实验研究进展及预防控制措施
PAE细菌定植 对于临床标本中分离出铜绿假单胞菌的意 义,必须结合患者的临床表现与标本来源进行分析。一般 来说,以纯培养方式从正常无菌标本中分离出铜绿假单胞 菌,要进行细菌鉴定和抗生素敏感试验,而从非无菌标本 如无临床特征或无肺炎症状的患者气管内标本分离到铜绿 假单胞菌,即使是优势生长,也没有必要鉴定,因为使用 多种抗生素治疗的患者常出现铜绿假单胞细菌定植。
假单胞菌的泛滥,具体措施如下:(1)严格控制三、四代头孢 抗菌药物的用药指征(每日查抗菌药物使用病例)。(2)碳 青霉烯类抗菌药物使用需由两名特殊抗菌药物专家会诊同意 后方可使用。减少传播:每日LIS系统监测全院耐药菌产生, 一旦发现泛耐药铜绿假单胞菌,立即通知临床执行接触隔离 :(1)将患者单间隔离。(2)病房贴蓝色接触隔离标识。 (3)医务人员及护工、家属均严格执行手卫生,穿隔离衣。(4 )诊疗用品单人单用。(5)加强环境清洁消毒,每日两次 “84”消毒液进行物体表面及地面的擦拭。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D A V B, H 、 E 引物序列和 目的产物长度见表 1 0 P R扩增体 系为 : l P C P 、2引物 各 0 5I o L K I . m l , C z /
1 0 mmo L, C22 mmo L, NH ) S 48 mmo L l Mg 1 / l ( 4 2 O / l , / Ti HC ( H 9 0) 1 mmo L NP 0 0 5 , S r s— 1 p . 0 l , 4 .% BA /
基 因阳性率 1.% ;E 、 H 、 I 、P VM基 因 阳性检 出。结论 05 P R D A GM SM、I 无
是 导 致 菌 株 出现 多 重 耐 药性 的重种 耐药基 因 C
【 关键词 】 铜绿假 单胞 茵; 耐药基 因; 耐药机制
00 % ( 量 浓 度 ) T qD A s U 共 l L 另加 入 .2 质 ,a N ae1 , 5 ,
模版 D A5I 。循环参数为 :2 N x L 9 ℃预变性 5mn 9 o i ;3C
6 ,5C 6 ,  ̄ 6 , 0s5 o 0s7 C 0s循环 3 2 5次 ; 最后 7 ℃延伸 5 2 a 。P R扩增产物用 15 rn C i . %琼脂糖 凝胶 电泳 , 胶成 凝
出。因此 , 我们将 IU检 出 P e C a 菌株进 行体 外耐药 监 测, 并对其 中 l 9株 多重 耐药 菌株 进行 耐 药基 因 的检
1 i, 0m n 取上清置 于 一 0 2 ℃保存备用 。 15 耐 药基 因检测 均采用 P R扩增 法 , 测的耐 . C 检
药基 因 有 O r 2 I P一1 G M、P V M、E P R pD 、M 、 I S M、 I T M、 E 、
・
16 28・
东匿 21年5 第3 卷第 1期 Gagog d aJunl a21, o 3, o 1 学 00 月 1 0 undn ilora Mec My 0 V1 1 N. 0 0 .
重症 监护 室 多 重 耐药 铜绿 假单 胞 菌 耐药 基 因分 型研究
马骥 ,黄彬 蓝锴 ,
G M I
P : 一C Y T GC 1r CC G ’I 一 15 TI; A G YG A C1 'A 3 1' P 5 2. 一C CC A AG T AT 'AG AG C AG C A 1 G G一3
广东省 中医院检验科 ( 州 50 2 ) 。 广 110 ; 中山大学附属第一 医院检验科( 州 5 0 8 ) 广 10 0
【 摘要 】 目的 了解 IU检 出多重耐 药铜绿假 单胞 茵( a ) 药基 因存在情 况。方法 将 IU检 出 P e菌 C Pe 耐 C a
株 进 行 体 外 耐 药 监 测 , 对 其 中 1 多 重耐 药菌 株进 行 耐 药相 关基 因 O r2 I 并 9株 pD 、 MP一1 GM、P V M、 E P R 、 I S M、 I T M、E 、 D A 和 V B检 测 。结 果 H E P R 结 果 显 示 O r2基 因 、M C pD I P一1基 因 阳性 率 10 ;E 基 因 阳 性 率 7 . % : E 0% TM 37 V B
碳青霉烯类是 目前所使用抗生素 中有最广抗菌谱 的药物 , 了嗜麦芽窄食单胞 菌等一些天然 耐药的细 除 菌外 , 对几乎所有 的由质粒 或染色 体介导 的 B一内酰 胺酶稳定 , 抗菌活力 强 , 具有快 速杀菌作 用 , 因此 被称 作革 兰 阴 性 杆 菌 的 “ 牌 杀 手 ” 王 。铜 绿 假 单 胞 菌 ( suo oa e g oa P e 是 最 常见 的条 件 致 病 Pedm nsar i s , a ) un 菌 , 由于存在 多种 耐药机制使 得其耐药率 常常居高 且 不下 , 尤其是重症 监护 室 (C ) I U 患者 因住 院时间长 且 长期使用多 种抗 生素 和免疫 抑 制剂 等或 长期 体外 插 管, 使得 IU患者检 出铜 绿假单 胞菌耐药 现象尤 为突 C
MH平板购 自广州迪 景 生物有 限公 司; 敏纸 片购 自 药 Oo xi d公司 ; 药敏试验结 果判断采 用美 国 C S 20 L I 0 8年 标准… 。检测 1 7种抗 生素 : 庆大霉素 、 阿米 卡星、 四环 素、 妥布霉 素 、 卡西林 、 替 替卡西林/ 克拉维 酸 、 哌拉 西 林、 哌拉西彬 他唑 巴坦 、 环丙 沙星 、 氧氟 沙星 、 孢 左 头 瞳松 、 头孢他啶、 头孢 吡肟 、 曲南 、 氨 亚胺培 南 、 美罗 培
像 系 统 观 察 分 析 , 录结 果 。 记
表 1 耐 药 基 因 引物 序 列 及 目的产 物 长 度
测, 以期从 分子水平揭示其耐药率高的原 因。
1 材 料 与 方 法
11 茵株 来源 Pe . a 菌株全部分离 自20 0 9年 1 —6月 我院 IU患者 的痰 、 C 中段尿 、 液、 血 腹水 等标 本 , 总计
长b 度 产) ( 物 p
13 9
12 药物敏 感试 验 .
采 用 K—B法进 行 药敏 试 验。
IP一 M 1
P : 一 G C ( / ) A G G A C G G T C]r 3 57 15 C G C GT C G A ( / ) ( / ) 1 一 8 r
P : A C A TTF C C T T A ( / ) T一 25 A C G I G (/)rCCTA 3
25株 , 用 法 国生 物 梅 里 埃 Vt 2 定 到 种 。 1 均 ik一 鉴 e
誓
Or2 pD
引列 物 序
P : 一 G C C CC AG C T 一 15 CG AT T A AC A G 3 P 一 GC AC C T GA G 21 5 C G GA rr CG AG一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