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马萌:辩论赛的常识——厦大嘉庚学院演讲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凭回忆整理,有增删。本来准备在现场开始前花2小时写一个提纲的,可是那天并没有机会这么做,只能当场依赖记忆叙述,难免错漏。关于历史的内容部分参考李焱、朱涛两位前辈的相关叙述,在此表示感谢。
=====================================================
首先,感谢大家在这么坏的天气还赶过来,也感谢文浩同学的盛情邀请。大家应该对我都不陌生,没错,我出演过李安导演的《赤壁》……我有一个荆楚之地的名字。
我自己于辩论上的成绩,乏善可陈,只是因为太喜欢辩论赛这个活动,久留不去,成了一个老辩棍,对其中的一些掌故颇为熟悉。如果说有什么可以帮助大家的,也就是通过我的叙述,让大家了解一些关于辩论赛最基础的东西罢了,所以,我想今天的题目,可以叫做“辩论赛的常识”。
既然参与辩论赛,我想首先应该知道,辩论赛这种活动,到底是怎么产生的。但凡说辩论的起源,学者们喜欢上溯到孟子和苏格拉底。但是讨论现今我们玩的这个游戏,不必那么故作高深。我所看到的资料,1975年在新加坡就有2001年那种赛制的辩论比赛,01年的一位评委赵令茂先生就是当时是南洋的辩手。新加坡在建国之后,和大陆的关系并不太好……对这方面有兴趣的同学可以自己找来看看李光耀先生的传记或者人民行动党的历史。但是依然把“推广华语”这颗“回头草”给吃了。新加坡当时的主要传媒机构应该是新加坡广播电视台,也是一个和CCTV相仿的国家喉舌,国家既然有政策,电视台就会想,我们推个节目配合一下吧!那什么可以引起大众对华语的兴趣呢?最后他们决定,找两队大学生来电视上吵架……就以模仿议会辩论的形式,讨论政府政策等社会热点问题为内容,在推广华语的目的下,开展了大学生辩论赛这种活动。我觉得,现在很多人讨论辩论赛的意义是什么,对这个问题,我们不妨回到起点,去看看首倡此事的人是以什么为目标的。推广华语为目标,议会辩论为形式,讨论热点为内容,这几点才是辩论赛活动的本源。
到了86年,新加坡广播电视台开始办“亚洲大专辩论赛”,当时只有4个队伍,没有台湾。那一届的冠军是北京大学,最佳辩手马朝旭就是我们现在的外交部新闻发言人。决赛题目是什么呢?发展旅游业利大弊大。
到了88年,这个比赛扩大到6个队伍,陆港澳台新马,这六个地区也是真正存续华语辩论赛活动传统的地区,直到2007年的国辩,A组,也就是纯华裔组恢复6个队伍的编制,还是这6个地区各出一个队进行比赛。有人就开玩笑说不要分A 组B组,外人看不懂,直接叫亚洲组和非亚洲组就好了。这一届的决赛是台湾大学对上了复旦大学,复旦大学获胜,他们这场的四辩李光斗是现下著名的广告策划人,大家经常看到的“小霸王其乐无穷”和“大草原乳飘香伊利奶粉美名扬”就是他的创意。决赛的题目是“儒家思想能不能抵御西方歪风”,这也算是台湾的辩论队第一次参与类似的活动,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台湾的辩手给新加坡办的这种比赛贴上了一个标签,说这是“价值性辩论”,打的都是“价值性辩题”,他们自己在台湾玩的呢,叫“政策性辩论”,打的是“政策性辩题”,言
下之意,天下的辩题可以大致用这个二分法劈开,打哪一种辩题,就是哪一种辩论。这个我们下面会谈到,我们现在先讨论一下,“儒家思想能不能抵御西方歪风”真的是一个与政策性辩论截然两分的价值性命题么?大家应该知道后来国际大专辩论会的决赛题目有过“人性本善还是本恶”,“美是客观存在还是主观感受”等等,这些哲学范畴的,形而上的题目。按我个人的看法,“儒家”此题和“人性”不能自然的归为一类,就像我开过玩笑,我是学电气工程自动化的,“高压输电应该采取直流方式还是交流方式”算是什么辩题?政策性还是价值性,如果只有这个二分法,辩论赛未免无趣了。
其实,“儒家”这个题目是有其背景的,80年代末期亚洲国家年轻人开始嗑药、飙车、婚前,造成社会风气的变化,每个政府都必须面对这些问题,那么用提倡儒家思想这种东方传统哲学的方法能不能遏制风气的变化呢?虽然思想本身是价值层面的,但是这个讨论的结果完全可以影响政府的公共政策。就像90年第三届,也是最后一次亚洲杯的决赛,题目是“人类和平共处是一个可能实现的理想”,大家想想90年前后世界上影响最大的事情是什么?苏联的解体,冷战的结束。之前美国为什么会出《麦田里的守望者》、《在路上》那一代人,就是大家发现两个国家各自拥有摧毁世界的力量而对峙着,我再努力人生再美好两国一摩擦什么都湮灭了,突然之间其中一个不见了,这种压力不存在了,人类是不是看到了和平的曙光?这个时候打了这样一个题目,没错,看起来题目是价值层面的讨论,可是事实上是一个大家都在关注的社会热点,而且完全可以影响国家的政策,这样的题目贴一个标签,“价值性辩论”,而且现在这种二分法似乎还被大多数辩手接受并使用了,这就让我有些苦笑不得了。
那台湾辩手为什么要这么分呢?当然也是有历史原因的。这里我们就要说一个概念,就是所谓的奥瑞冈辩论。我知道上一次香港理工大学的辩论队来访,和你们打过一场奥瑞冈的比赛对不对?我自己没有打过奥瑞冈的比赛,不过今年在台湾有一个奥瑞冈的比赛,有14场的录像,我都看了;我们大陆奥瑞冈学的最久也最正宗的上海大学曾经办过一场推广赛,在赛场上点计算器的,录像在优酷上,我也看过;此外我还看过4、5场台湾内部的奥瑞冈比赛。另外读过几本奥瑞冈的基础教材,但是书的内容对我来说比较艰深,没有认真读完。坦白说这种程度不能算熟悉奥瑞冈,所以以下我说的,属于个人理解,希望大家可以批判性的接受。首先我觉得,如果以基本的严谨学术态度,奥瑞冈这个词都不应该出现在大陆的语言环境里,就好比现在的美国总统,我们叫他奥巴马,台湾人呢?叫他欧巴马,以前流行过一本小说叫《达芬奇密码》,这本书在台湾译为《达文西密码》。如果我们是和台湾人聊天,他说欧巴马如何如何,《达文西密码》好看好看,没问题,能达意即可。但是回头你和室友说,今天有个台湾人对我说,欧巴马如何如何,《达文西密码》好看好看……盗用黄子华的话,“是不是有点小小不自然呢?”如果要恶意揣度的话,一开始引入“奥瑞冈”这个概念的人,到底是没有去查这个词英文是什么,在大陆怎么翻译,还是故弄玄虚要做什么误导呢?当然我想应该是无心之失,可是事实上却造成了误导,以讹传讹。因为所谓的“奥瑞冈”,其实就是我们说的“俄勒冈”,奥瑞冈赛制,就是美国俄勒冈大学采取的辩论赛制罢了。美国其实也不止一种辩论赛制。我们读林肯的传记,都知道他曾经和道格拉斯1v1辩论蓄奴的问题,那种长篇大论的单挑,现在就叫“林道制”;电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