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二章 抒情性作品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三节 抒情方式
一、抒情话语的修辞方式
比喻与象征 倒装与歧义 夸张与对比 借代与用典

二、抒情角色
第一人称的抒情方式
直接抒情
借景抒情
二、抒情角色
二、抒情角色
中国古典诗词中常常有男性作者采用女子 口吻代言抒情的作品。
燕草如碧丝,秦桑低绿枝。 当君怀归日,是妾断肠时。 春风不相识,何事入罗帏?
第二节

抒情性作品的构成
一、普通话语与抒情话语


普通话语系统:是一种通讯系统,通过意义相对确 定的语句来报道事实。 抒情话语保留通讯功能,但突出表现功能。突出呈 现情感运动形式的功能,具体表现为强调话语声音 层和画面层的象征功能。 例如:今晚的月亮好圆呀 明月何皎皎,照我罗床帏。 忧愁不能寐,揽衣起徘徊。
西江月 夜行黄沙道中
辛弃疾
明月别枝惊鹊, 清风半夜鸣蝉。 稻花香里说丰年, 听取蛙声一片。
七八个星天外, 两三点雨山前。 旧时茅店社林边, 路转溪桥忽见。
辛弃疾
诗家语 中国古代文批家把改变了普通话与组合 法则的抒情话语称为“诗家语”。 一方面使语言运用更加经济精炼 一方面话语形式趋于复杂化、陌生化
金瓶梅与水浒传
四、抒情与宣泄



1、“宣泄”是抒情的重要特征:内心情感的 释放; 2、文学抒情与普通的情感宣泄有别; ①抒情主体把内心体验作为表现对象;
对情感的再体验,抒情属主动的因而也就是自由的。 ②文学抒情是创造审美价值的活动。
四、抒情与宣泄



文学抒情是一种审美表现,需要适度的意识控 制与思维参与,需要创造有序的话语组织形式, 与普通情感宣泄不同 抒情主体把自己的内心体验作为对象来表现, 既是情感的释放,又是情感的构造 创造具有审美价值的文学作品
文艺抒情的本质 传达论:抒发情感即传达情感 代表人物:托尔斯泰 ①艺术家传达的不是思想、意志、观念等,而是情感。 ②艺术只是“传达”情感而非表现情感。 ③传达必须借助外在符号,诸如“动作、线条、色彩、声音 以及言词”,才能传达艺术家的内在情感。 移情说:移情说认为移情就是感情外射,即把主观的情感投 射于物,形成情感的“物态化”。最早诞生于19世纪的德 国,由费肖尔首次提出,后来得到里普斯的系统阐发。移 情说的直接后果是拟人化的形成,比如说“云破月来花弄 影”,“娇柔懒起,帘压卷花影”等。
——方东树
景与情

诗中的“幻”(虚)包括: 1、神仙鬼怪世界与梦境 “青冥浩荡不见底,日月照耀金银台。 霓为衣兮风为马,云之君兮纷纷而来下。 虎鼓瑟兮鸾回车,仙之人兮列如麻。忽 魂悸以魄动,恍惊起而长嗟。惟觉时之 枕席,失向来之烟霞。(李白《梦游天 姥吟留别》)
景与情



2、已逝之景之境 “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 (李煜《虞美人》) 3、设想未来之境 “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 (柳永《雨霖铃》)
诗家语
1。动词 “云破月来花弄影” “羌笛何须怨杨柳” “悠然见鞍山” 2。修饰语 “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 A叠词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 B拟声词
诗家语 “帘外雨潺潺,春意阑珊,罗衾不耐五更 寒” C表示颜色的词 “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3。数量词 “一寸二寸之鱼,三竿两竿之竹。”(庾 信《小园赋》)
第十二章 抒情性作品
第一节
抒情界定
一、抒情与抒情性作品 1。何谓抒情?

抒情(lyric)一词源自古希腊文中的七弦琴
(lyre)一词,原意是由七玄琴伴唱的抒情短歌,现指偏
于表现个人内心感情的一种文学类型。 中文语境的“抒情”一词最早见于屈原的《九章惜诵》: “惜诵以致憨兮,发愤以抒情”,指“表达情思”。
诗家语 (1)把握词性的改变,体会诗人所炼之 “意”。 何逊“夜雨滴空阶,晓灯暗离室” (2)还原颠倒的语序,把握诗人的真实意 图与情感侧重。 1。主宾后臵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崔颢《黄鹤楼》) 2。宾语前臵 “香雾云鬟湿,清辉玉臂寒”
诗家语
3。主宾换位 “林暗草惊风,将军夜引弓”(卢纶《塞 下曲》) 4。定语后臵 “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 5。以宾语面貌出现的状语 “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 (3)其他需要注意的字词——炼字 “四更山吐月,残夜月明楼。”
陌生化
陌生化是对抗机械化的利器,使我 们重新感受这个我们已经烂熟的世界。
“艺术的目的是传达对事物的直接经验, 就好像那是看到的而不是认识到的;艺术技 巧在于使事物变得陌生,在于以复杂化的形 式增加感知的困难,延长感知的过程,因为 艺术中感知过程本身就是目的,必须予以延 长。”
——什克洛夫斯基:《艺术作为手法》
宋代· 李之仪·<卜算子> 我住长江头,君住长江尾; 日日思君不见君,共饮长江水。
此水几时休?此恨何时已?
只愿君心似我心,定不负相思意。
二、抒情与现实





抒情也是对现实的反应,只不过不是直接地再现,而 是抒情主体主观的表现和折射。 抒情反映的对象主要是社会生活的精神方面,即“意” 和“情”。 抒情反映的是主体与对象世界的特定关系,具有鲜明 的主观性。如“细雨哭泣,北风怒号,江海咆哮”等 抒情也是对现实的一种意识中的改造,“化景物为情 思” ,具有评价性。如“梅须逊雪三分白,雪却输梅一段香。” 抒情反映现实广博性不及叙事类作品,但并不意味着 抒情的深刻性就不如叙事类。如雪莱说:先知式的诗 人,“是世间未经公认的立法者”。
三、抒情中的自我与社会
1、抒情是一种自我表现;
情感的独特/情感表达方式的独特
2、抒情与社会密切联系;
①抒情包括普遍的社会内涵:
《国风·王风·君子于役》:“君子于役,不知其期。曷其至哉?鸡栖于埘,日 之夕矣,羊牛下来。君子于役,如之何勿思!”
②抒情也是一种社会交流。 ③抒情自我与社会的联系体现为意识形态的联系
第二节
抒情性作品的构成
一、构成抒情性作品的两要素:抒 情内容与抒情话语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抒情内容:文本所体现的,某种特定的情感过程和 意义。 抒情话语: 是一种表现性话语。具有象征性表现情 感的功能。通过类似音乐的声音组织和富有意蕴的 画面组织来体现难以言传的主观感受。 抒情性作品的内容主要是情感和思绪,是由意味的 意象、意境,面目模糊的破碎的片段和画面,也可 以是观念意义上的生活哲理。
文论: 中国传统:“发愤而作”(源于司马迁的《史记•太史公自序》,他认为
《周易》、《春秋》、《离骚》、《国语》、《孙子兵法》、《吕览》、《诗经》等,“大抵贤圣 发愤而所为作也”,这是对《屈原•抽思》中“发愤以抒情”的继承和发展)
“不平则鸣”(语出韩愈《送孟东野序》:“大凡物不得其
平则鸣,--------人之言也亦然,有不得已者而后言,其歌也有思,其哭也有怀。”这是对司马迁“发 愤之所为作”的发挥,对后世文论影响颇大。)
构造适合情感表现的感性形式
“艺术品是将情感(指广义的情感, 亦即人所能感受到的一切)呈现出来 供人观赏的,是由情感转化成的可见 的形式。……艺术形式与我们的感觉、 理智和情感生活所具有的动态形式是 同构的形式。”
——苏珊· 朗格:《艺术问题》
苏珊· 朗格
Susanne.K.Langer, 1895 —1985
作为表现手法的叙事与抒情
抒情是与叙事相对的概念。 相对而言,抒情:偏于表现作者自己的主观世界 叙事:侧重再现客观现实 抒情:偏于用话语的声音组织和画面组织来象 征性的表现感情 叙事:偏于用话语的意义来讲故事 别林斯基《诗歌的分类和分科》:“抒情是诗歌主观的、 内在的诗歌,是诗人本人的表现。” 叙事类文学是一种“客观的、外部的”文学。

抒情写意是中国传统文学的主要特征;叙述性作品则是
西方的分类
抒情性作品
抒情性作品指的是简要地表现,传达作者以情感为核心的 内在心性的文学作品。 所谓“以情感为核心的内在心性”是指包括情感在内的诸 种感性心理因素。 所谓“表现”(express)是指自然呈现作者的内在心性。 所谓“传达”(convey)是指作者不仅要表现自己的内在心 性,而且要将其传达给读者,使读者了解、分享自己的 内在心性。
“发愤”说强调创作需有一种强烈的激情,“不平”说强调 这激情来自心中不平之气,“后工”说则强调这激情、不 平是源之于人生的穷困郁积。
文论:
西方文论: 精神分析:将文学艺术视为精神压抑的补偿,诗即 白日梦,是作家宣泄内心郁积的情感的主要形式。 华兹华斯:“诗是强烈情感的自然流露” 抒情既是情感的释放也是情感的构造。 鲁迅说长歌当哭是必须在痛定之后的,即情感过烈 时不宜作诗。
什克洛夫斯基 Victor Shklovsky,1893—1984
景与情
诗与画相通

“诗是有声画,画是无声诗”(古希腊诗人西
蒙奈底斯)
“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苏轼) 莱辛:诗是时间性的语言艺术 画是空间性的造型艺术 中国画“散点透视”,与抒情诗相 近
莱辛


莱辛(Lessing ,1729—1781) 诗画之分是欧洲美学史上一个重要 问题,莱辛在1766年写作《拉奥孔》 或称《论诗与画的界限》一书,主 要针对温克尔曼的观点 雕塑中拉奥孔没有像诗中那样怒吼, 是出于造型艺术对于美的要求
“穷而后工”(语出欧阳修的《梅圣俞诗集序》:“予闻世
谓诗人少达而多穷,夫岂然哉?盖世所传诗者,多出于古穷人之辞也。凡士之蕴其所有,而不得施 于世者,多喜自放于山巅水涯之外,见虫鱼草木风云鸟兽之状类,往往探其奇怪,内有忧思感愤之 郁积,其兴于怨刺,以道羁臣寡妇之所叹,而写人情之难言。盖愈穷则愈工。然则非诗之能穷人, 殆穷者而后工也。”)
景与情
情景关系



情与景是中国传统诗学中的一对 重要概念 王夫之“情景名为二,而实不可 离。神于诗者,妙合无垠。” 情景相生、情景交融谓有意境
情景相生、情景交融
天净沙·秋思
马致远
枯藤老树昏鸦, 小桥流水人家。 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 断肠人在天涯。
景与情
真与幻


诗的真实,在于主观感受的真实,情感 逻辑的真实。 《庄子》曰:“真者,精诚之至也。不 精不诚,不能动人。”„„诚身修辞, 非有二道。试观杜公,凡赠寄之作,无 不情真意挚,至今读之,犹为感动。无 他,诚焉耳。
——李白:《春思》
思考
为什么说“一切景语皆情语”?请举例论述。
文艺抒情的本质 表现论:是20世纪西方最为重要的艺术理论,它最基本的内 容是阐明艺术的本质在于表现情感,因此它又被称为“情 感论”。 克罗齐(意)把艺术归结为直觉,直觉即情感表现。 柯林伍德(英)认为只有表现情感的艺术才是真正的艺术。 对表现情感的理解: ①表现情感不是显露情感。显露是指以本能或自动的反应来 显示个人情感。显露情感是低层次的。 ②表现情感不是传达情感。表现的目的是使我们自己明白自 己的情感,而传达情感是让别人明白。 ③表现情感不是煽动情感。艺术的目的不是让读者“群情激 昂” ④表现情感不是描述情感。如不能说“我很悲伤”、“我很 高兴”来表达自己内心的喜悦与忧愁。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