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黛爱情与简爱罗切斯特爱情观之比较的开题报告
《简爱》开题报告

《简爱》开题报告一、课题背景《简爱》是英国作家夏洛蒂·勃朗特创作的代表作之一,被公认为是世界文学史上的经典之作。
小说以女主人公简·爱为中心展开,讲述了她从孤儿院到家庭教师,最后成为罗彻斯特府的主人妇人的故事。
故事通过揭示爱情、自由、平等、道德和社会角色等主题,深刻地探讨了个人自由、自我实现、情感依赖以及性别与社会地位等问题。
因为其丰富的主题和深度的内涵,《简爱》一直以来都是文学教育中重要的教材之一。
二、研究目的本论文旨在通过对《简爱》这一经典名著的研究,探讨小说中的主题、角色形象以及社会背景等方面的意义,进一步理解和挖掘作品的深层内涵,提升对文学作品的鉴赏能力。
三、研究内容1. 小说的背景与作者生平:介绍小说创作的背景和作者夏洛蒂·勃朗特的生平,分析这些因素对作品的影响。
2. 主题分析:分析《简爱》中的主要主题,如爱情、自由、平等、道德与社会角色等,探讨其在作品中的体现和意义。
3. 角色分析:重点分析女主角简·爱的形象塑造与发展,探讨她的个性特点、成长经历以及对其他角色的影响。
4. 社会背景分析:分析小说中所反映出的19世纪英国社会的背景,如女性地位、阶级差异、性别角色等,以及这些背景对人物行为和情节发展的影响。
四、研究方法本研究将采用文本分析的方法,通过对小说文本的仔细阅读和理解,结合相关的研究资料,深入挖掘和解读作品中的主题、角色和社会背景。
五、研究意义通过对《简爱》的研究,可以进一步理解和探讨作品中的各种主题和意义,培养学生对文学作品的鉴赏能力和批判思维能力。
此外,也可以将作品中的人物形象和情节与现实生活相联系,引发对个人自由、性别平等等社会问题的思考和探讨。
六、预期结果本研究预计可以深入剖析《简爱》这一经典名著的内涵和意义,在文学教育中起到积极的推广和应用作用。
同时也可以为学生提供一个全面的视角来了解这一文学作品,促进学生对文学作品的综合理解和思考。
林黛玉与简爱的爱情观比较

【 关键词】 爱情现 ; 比较
一
、
爱 情 观 形 成 根 源
1 相 同的 身世 , 同的 经 历 、 不
恨的林妹妹 , 在温驯善良的宝玉眼中自然就是一 朵带刺的玫瑰 , 宝玉 但 还是对她言听计从 , 这就必然遭人嫉妒。但在黛 玉身 上 , 闪耀着追求个
简爱与林黛玉都是 自小失 去双亲 的疼爱 , 人篱下 。黛玉寄居 在 寄 外祖母家 , 加上其母亲的遗训 f 外祖母家自与别处不 同 从而致使 黛玉 , 幼小的心灵感到沉重的压抑。于是 , 她在 贾府的 生活中时 常小心翼 翼 的 步步留心 , 时时在意 ” 。可想而知 , 黛玉的生活是多么的无奈 。 简爱则不同, 一样寄人篱下 , 受姨妈歧视 、 哥欺负和毒打 , 表 然而 她 并未绝望 , 种种不幸唤起的是她无限信心和坚 强不屈的精神 ; 被关进红 房子 , 伍洛德学校 去 接受宗教教化 , 但知识与 艺术的熏陶多年后最终 升华为简 爱不卑不亢的气质。
代则处于资本主义经济上升时期 , 工业革命 刚刚完成 , 新兴资产 阶级具 封建社会卫道士们——贾母、 王熙凤 、 王夫人等 工于心计八面玲珑 的人 有开明的先进性 , 妇女追求 个性解放 , 位有所提 高 , 地 使得 婚姻自 由跨 是对立 的 , 这亦使她与宝玉的爱情浸润了 不尽相思血 泪抛红豆 滴 一 越阶级门第成为可 能。正如马克思所说 :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 这 般的哀恸与无助 , 最终以 “ 宝玉 为林 妹妹摔 玉 王熙 凤暗使 、 调包计 ”
简爱论文开题报告范文

简爱论文开题报告范文勃朗特的小说《简爱》向来被认为是一部以女性主义为主题的杰出作品。
小说主人公简爱随着她成长环境的变化,经历了一个漫长的自我实现过程,从一个寄人篱下的孤苦女孩逐步成长为一个具有独立精神的女性。
以下是整理的简爱论文开题报告范文,欢迎阅读。
一、选题的目的与意义:《简爱》中作者以一种女性细腻,为我们解释了人的内心世界中深刻的体验。
这样的描写使得小说的价值超越了他故事本身。
它提供给我们读者心理活动的体验,直到今天依然会引起很多读者,尤其我们女性读者无论是心理还是精神上的共鸣。
通过简析简.爱的性格形成和性格特征让人们认识到女人的尊严要自己来捍卫,人的最美好的生活是人的尊严加爱。
二、研究的主要内容与创新之处:主要内容:主要研究简爱的性格形成和性格特征以及尊严+爱着个公式在人们生活中的时代意义。
1.小说中主人公所处的环境进行分析,简析简.爱的性格形成;2、通过阅读小说,探索简.爱的人格力量,总结她的性格特征;3、通过分析当今社会人们的价值取向和对爱情婚姻的选择条件,提出这样一个主题:人的价值=尊严+爱,而不是让金钱和地位淹没爱情、尊严、人格、婚姻、甚至所有人类真正应该珍视的一切。
创新之处:简所定义的最美好生活应该是:美好生活=尊严+爱+金钱。
《简爱》的女性意识符合当时社会发展的趋势,体现了现代社会女性对于自我价值和独立意识的追求。
三、研究的方法与设计方案研究方法:调查法、归纳总结法、例证法、查阅文献资料法;课题的研究手段主要以文学研究为主兼以理论研究。
设计方案:研究的进度安排:统一按照院系领导和指导老师的安排,并结合论文写作的实际情况,认真完成论文写作的每项步骤。
四、完成期限与预期进展:完成期限:11月25日——4月10日预期进展:11月25日——12月15日:选题及收集资料,撰写文献综述 12月30日前:开题答辩,确定毕业论文研究课题;撰写开题报告书次年1月——次年3月:收集相关资料,并对资料进行分类归纳次年3月——次年4月:撰写论文初稿次年4月1日——次年4月10日:论文修改及定稿五、主要参考文献:[1]BronteCharlotte.JaneEyre.1847.NewYork:BantamBooks[M],198 1.[2]BronteCharlotte.JaneEyre.北京:当代中国出版社[M],2002[3]Eagleton,Terry.JaneEyre:AMarxistStudy.ModernCriticalInte rpretation:CharlotteBronte’sJaneEyre.Ed,HaroldBloom.ChelseaHousePublishers[M],1987:29-46.[4]WilliamsM.WomenintheEnglishNovel,MacmillanPressLtd[M],19 84.[5]陈翠娟.《简爱》爱情故事中的真善美[J].鸡西大学学报,20XX,(1)[6]田兆耀.西方文学鉴赏[M].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2[7]王文惠.论简.爱性格两面性[J].齐齐哈尔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8]夏洛特.勃朗特.《简爱》黄源深译[M].南京:译林出版社,2001.[9]杨正和.外国文学名作欣赏[M].北京:科学出版社,1999.。
《宝黛爱情悲剧原因分析开题报告5200字》

宝黛爱情悲剧原因分析开题报告1. 毕业论文课题名称宝黛爱情悲剧原因分析2.选题背景《红楼梦》是一部彻头彻尾的大悲剧。
刘鹗在《老残游记•自序》中说:“《离骚》为屈大夫之哭泣,《庄子》为蒙叟之哭泣,《史记》为太史公之哭泣,《草堂诗集》为杜工部之哭泣,李后主以词哭,八大山人以画哭,王实甫寄哭泣于《西厢》,曹雪芹寄哭泣于《红楼梦》。
”而其中尤以贾宝玉和林黛玉的爱情悲剧激起读者的同情、感慨和深思。
曹雪芹在表现这一爱情悲剧时,并没有把悲剧冲突放在肤浅、表面的尖锐状态中,而是真切细腻地描叙了林黛玉和贾宝玉从两小无猜到相知默契的感情历程中同周围环境的对立。
《红楼梦》中最能体现其悲剧性的就是宝黛的爱情悲剧。
3.选题意义《红楼梦》作为一部“百科全书”式的奇书,自它问世至今,一直都受到世人瞩目并形成了一股研究热潮,素有“红学”之称。
整个红学研究内容十分丰富,其中关于宝黛爱情悲剧就不乏研究者与研究力作。
总的说来,这些研究集中从宝黛爱情基础及其所处的社会、历史环境出发,也有从文化意义层面出发,来研究其悲剧成因。
然而,这种种研究都局限在从外部环境上做出解释与探讨,即“外部冲突论”,而对其真正原因之内因所在没能做出深刻的探究。
而这种内因正是研究中种种论说成立之根基。
宝黛爱情悲剧原因具有重要的学术意义和现实意义,它拓展了以往宝黛爱情研究的视域,提升了爱情真义的现实维度,即爱情真义的审美维度走向心性学维度,走向平凡而具诗意的人间生活。
4.国内外研究概况4.1 国外研究外文译本有十几种语种之多,为我国古典小说外文译本之冠。
《红楼梦》传入日本时间最早,其研究也先于他国,至今热情不衰。
日本可称为外国红学研究先驱。
欧洲各国,尤以英法等国红学研究较早,但近几十年来研究队伍并没有扩大,发表的研究成果也较少,可谓徘徊不前。
美国红学研究起步较晚,但近年来以华裔美籍学者为中心,形成一支研究队伍,发表红学论文较多,可谓新崛起者。
19 世纪中叶,一般是介绍《红楼梦》故事梗概,比如K·郭实猎的《梦在红楼》,陈慧文的《〈红楼梦〉在马来西亚的传播》,王丽娜的《〈红楼梦〉在国外的流传、翻译与研究》等。
从简·爱与林黛玉爱情观对比看中西文化差异

从简·爱与林黛玉爱情观对比看中西文化差异收稿日期:2018-04-28作者简介:杨红芳(1981-),女,汉族,山西大同人,硕士研究生,助教,研究方向:语用学,英语教学。
一、简·爱与林黛玉爱情观的对比分析爱情是极其浪漫的,是异性之间能够获得身心愉悦的感情体验。
爱情里面没有对错,只有爱情中男女之间对待对方时那种无私奉献、不图回报、无怨无悔的执着。
无论是具有古老历史文化的中国,还是颇具浪漫色彩的西方,在爱情中普遍的共性就是一旦认定对方就会以那种不知疲倦、不求回报的精神沦陷其中。
爱情是很美的一件事情,其发生的过程与人的社会地位、生活背景没有什么关系,往往爱情到来得很突然,即使爱情双方在确认男女朋友之前互生情愫,那也需要一方能够大胆的表露心迹。
简·爱与林黛玉两个人在追求爱情的同时,都遭受到了挫折,曹雪芹笔下的“黛玉葬花”更是一个让人刻骨铭心、催人泪下的悲剧画面。
简·爱与之相比是幸运的,她与罗彻斯特最终有情人终成眷属,幸福的生活在了一起。
虽然简·爱在追求爱情的过程是曲折的,但是最后她还是通过自己的努力获得了幸福,这是她与林黛玉追求爱情的最大区别。
林黛玉在贾家虽然物质生活得到了保障,但是精神上却始终摆脱不了那种“寄人篱下”带给她的压力,这种存在状态无时无刻不在摧残着她那倔强孤傲的心灵。
虽然在她的生命中出现了让她唯一心动、两情相悦的贾宝玉,但是她却不敢大胆表明自己的心迹,只会一个人躲起来偷偷落泪。
从这个层面上来讲,她是可怜的但同时又是可悲的。
林黛玉虽然在大观园的地位不低,但是实际上却并没有什么经济基础,再加上自己那种叛逆的性格,就更加使自己处于一种被动的局面。
因为其饱读诗书,受到自己那知书达理的母亲的熏陶,她在追求爱情的过程中注定是委婉的、怯懦的,即使贾宝玉处处护着她,可以做到“冲冠一怒为红颜”,却仍然改变不了其悲哀的爱情结局。
但是我们不可否认,在林黛玉身上一直闪耀着追求个性解放、自由爱情、争取婚姻自主的民主主义思想的光辉。
简爱与林黛玉对比分析

摘要:简•爱和林黛玉太相似了,都是孤女,都寄人篱下。
相似的环境,使他们都表现出不同程度的抑郁症,他们对周围环境都格格不入,对周围的人和事都作了反抗,而且都获得了诚挚的爱情,然而在各方面都有其差异。
本文力图在以上几个方面作对比分析,并探寻二者差异的原因。
关键词:简•爱林黛玉抑郁叛逆爱情Summary: Jane with wood Lin dai yu resembled too, they are no parents, they all to depend on another person for support.Alike environment, make them all express a different degree to suppress , they made to resist with matter all to the environmental person in surroundings, and all acquired the sincere love, however all have its difference in everyone's.This text dint diagram at above several a reason for setting against ratio analyzing, and exploring second differences.Key phrase: Jane; Lin dai yu; Suppress; Love《简•爱》是英国文学史上里程碑式的作品,一出版(1847年)就震惊了英国文坛,尽管主人公简•爱贫穷、低微、不美、矮小,但是至今,她的反抗精神和爱情追求还仍然强烈地感染读者。
简•爱是穷牧师的女儿,父母双亡,抚养她的舅父又去世了,舅母及表兄和表姐妹都歧视她,虐待她,专横暴虐的表哥甚至经常无理由地殴打她。
林黛玉和简爱的爱情结局差异分析-外国文学论文-文学论文

林黛玉和简·爱的爱情结局差异分析-外国文学论文-文学论文——文章均为WORD文档,下载后可直接编辑使用亦可打印——《红楼梦》产生于18世纪的中国,《简爱》产生于19世纪的英国,曹雪芹和夏洛蒂勃朗特分别塑造了两位不朽的女性形象--林黛玉与简爱。
但她们走向了不同的结局,一个是绝望至极而死,一个却是有终成眷属。
一、相似的身世、迥异的境遇在《红楼梦》中林黛玉赢得了太多读者的眼泪。
她清灵清丽而又多疑多妒的性格和气质吸引了无数人的目光。
林黛玉天生性格孤傲,天真率直,和宝玉一样,都是封建道德的叛逆者。
她是贾敏和林如海的独女,小小年纪,父母便先后离世。
贾母可怜她孤独一人,便接来荣国府抚养。
事实上,虽处于封建礼教和世俗功利的水深火热之中,但黛玉依然有着纯真的天性,很少顾及得失后果,因此她很难融入周围的环境中。
她从不劝宝玉追求功名,也不会逆着自己的性子做事。
以这种性格在贾府这样身世显赫的封建家族中我行我素,自然难有好人缘。
因此黛玉自重警惕戒备;率真与锋芒去抵御、抗拒侵害势力。
在生活上,虽然缺乏衣食供养,却依然受到寄人篱下的影响。
她具有高人一等的才华,又无人教她人情世故。
简爱是一个并不美丽的矮小的女人,但是她有着极其强烈的自尊心。
简爱寄人篱下,每天都遭受着姨妈的嫌弃,表姐的蔑视,表哥的侮辱和毒打也许正是因为这一切使简爱拥有着同龄人少有的坚强不屈的性格,她勇敢的追求自由而美好的生活。
在罗切斯特先生的面前,她不会因为自己是一个家庭教师而感到自卑,反而认为他们之间是平等的。
也正因为她的正直、、善良、勇敢和不屈,深深吸引着罗切斯特,并把她看作了一个可以和自己平等交谈的知己,并且深深爱上了她。
二、相似的痴恋、迥异的结局林黛玉和简爱有着和每一个痴情的女子一样的渴望心愿,希望和心爱的人相知相爱相偎相依一辈子。
但结局并不都如人所愿。
宝黛二人以悲剧告终,爱情,是林黛玉生命的全部。
这么一个孤傲的女子,不屑功名,不屑利禄,她是红楼众女子中性情最真,用情最深的一个。
2011从林黛玉和简_爱看两种女性形象

- 27 -
群文天地·2011 年第 7 期
掉泪,由此又生出对自己身世的哀叹,总是沉溺于自身的世界 中。不仅对人如此,看花看事物都感怀于自己不幸的遭遇。《葬 花吟》中“花谢花飞飞满天,红绡香断有谁怜”, “侬今葬花人笑 痴,他年葬侬只是谁”都是借花抒发自身的感伤,哀怨自己的 不幸。
同样寄人篱下,还被嫌弃欺负,简·爱却坚强独立、顾及他 人的。正因为如此,她才能以豁达、热心的态度来面对生活。虽 然在盖茨黑德受到恶劣待遇,她没有为此自怨自艾认为所有 人都针对她。对于贝希她还有感情,在离开盖茨黑德时会有不 舍。只身来到桑菲尔德后,简·爱对学生阿黛尔寄予了关怀和 同情,并因为她的身世更加怜爱她.对于罗切斯特,简·爱没有 因为地位财富的悬殊而自卑,压抑自己的感情。因为她的独 立,把人与人之间看成平等友好的关系,才不会陷入自身的悲 哀当中。她能够客观看待周围的事物,能关心同情他人,这些 品质也赢得了罗切斯特的好感。
(作者简介:廖小琴,女,重庆万州人,硕士研究生,四川大
位有所提高,使得婚姻自由跨越阶级门第成为可能。
学文新学院,研究方向:中外语言与文化研究。)
当代文学

对比分析中西方文化视野中简·爱和林黛玉的不同命运人文学院汉语言文学0802班万凯玲学号200808580216内容摘要:中西方社会背景的不同加上作者本身所具有的社会局限性成就了中外文学作品中两位杰出的女性代表——“林黛玉”与“简·爱”。
虽然二者的人生经历存在许多相似性,但是个子的爱情结局却大相径庭。
这是为何?本论文将从人物身世、社会背景、文化环境、等几个方面对林黛玉和简·爱这两位主人翁进行比较分析,从而更全面地理解那意图通过她们来传达的女性意识和女权精神,由此也可以从中认识到中西方文化视野中女性的差异和及其导致的不同命运。
关键字:简·爱林黛玉中西方文化背景不同命运女性意识女权精神差异正文:众所周知,在浩瀚的中西方文学史中,有这样两位妙龄女子,简·爱和林黛玉,她们有着相似的生活经历,有着同样的爱情追求,但由于所处的时代、国度以及个人身份地位、性格观念等差异,最终导致了两个完全不同的命运结局。
简·爱和林黛玉的故事家喻户晓,已经成为经典中的经典,所以,在此就不再重复叙述两个故事的梗概,我们开门见山,一起带着一颗感怀女性的平常之心,走近这两位妙龄女子,去看看她们的世界到底有何不同,而又是为何不同。
一、身世相似但经历不同林黛玉与简·爱自小身世颇为相似,都无双亲疼爱,寄居在舅舅家与表兄弟姐妹一起长大。
黛玉年仅六岁时其母亡故,不久其父又丧,林黛玉“上无亲母教养,下无姊妹扶持”,提供因此只能寄居在外祖母家,而外祖母家又远非林家所能攀的富贵,加上其母亲的遗训“外祖母家自与别处不同”,从而致使黛玉幼小的心灵感到最沉重的压抑。
于是,她在贾府的生活中时常小心翼翼的“步步留心,时时在意,不多行一步路,不多说一句话”,深恐“被人耻笑了去”。
可想而知,黛玉的生活是多么的无奈与沉闷,这种影响其实潜移默化改变着她。
同样,简·爱也生存在一个父母双亡,寄人篱下的环境。
从女性意识的角度比较林黛玉与简

从女性意识的角度比较林黛玉与简•爱作者:高旖琪来源:《青年文学家》2017年第36期摘要:18世纪曹雪芹创作的《红楼梦》与19世纪英国女作家夏洛蒂·勃朗特创作的《简·爱》是中外文学史上不朽的著作。
这两部作品分别代表了一个时代,自诞生之日起,就引起了文学界的广泛关注。
其中,最为打动人心的是两部作品中的主要女性人物——林黛玉和简·爱。
她们身世相近,都是父母双亡、寄人篱下的孤女;她们性格相似,都具有强烈的自尊心和特立独行的叛逆精神;她们有着相似的爱情观,都追求纯真美好的爱情。
本文拟从女性意识的角度,比较林黛玉与简·爱的人物形象,并经过分析,寻找两人身上的差异及其原因。
关键词:女性意识;林黛玉;简·爱作者简介:高旖琪,女,研究方向: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
[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2139(2017)-36-0-02一、中西方女性意识的差异褒雄贬雌,男尊女卑,是中国古籍经常宣扬的观念。
三从四德、夫为妻纲,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用来束缚女性的教规。
女性从小就被迫接受的观念是:未嫁从父、既嫁从夫、夫死从子。
因此,中国妇女的一生都是在听从男性的话语中度过的。
进入封建统治时期后,男权统治进一步加强,女性作为男性的附庸,在社会中居于附属的地位。
在西方文化中,女性一直受到高度重视。
从旧石器时代到新石器时代,女性因为代表着死亡和生育,从而受到原始人类的崇拜。
在人们的思想观念中,古希腊的女神具有神圣的地位,女神是最早的祖先,她们多为先知,代表着公平与正义,所以当时都由女性来主持祭祀。
进入父权制社会以后,虽然女性退居第二位,但由于深受原始思想的影响,在西方人的思想观念中,女性仍具有較高的地位,女性美是受社会推崇的。
随着启蒙运动的开展,人文主义的传播,西方资产阶级思想成为社会的主流意识形态,进一步催生了女性自我意识的觉醒。
二、林黛玉和简·爱女性意识的体现林黛玉是曹雪芹笔下最让人怜爱的形象,她不屑与老妈子打交道,也不屑于讨好封建家长,她是封建礼教的叛逆者。
简爱和林黛玉迥异的爱情观

简·爱和林黛玉迥异的爱情观从寄居的环境来看,似乎林黛玉更应该能获得美满的生活和婚姻,但事实却相反,简·爱最终获得了真正的爱情和她倾心追求的自由平等的生活;而林黛玉的爱情却是一场悲剧:她最终在宝玉和宝钗喜庆的婚宴中含恨地结束了生命。
简·爱在饱尝了人生波折之后,终于和罗切斯特先生结合在一起,尽享爱情的甜蜜和温馨,成就了一段有情人终成眷属的佳话。
是什么使简·爱由不幸走向幸福的呢?在爱情生活中,女性似乎从来都是被动的角色,是一个被爱者,没有真正去爱的主动性和权力,被宠爱和遗弃都无法选择。
而经过启蒙思想洗礼的简·爱,则蔑视历来派定给女性的这种命运。
在与罗切斯特的恋爱中,她自信果断,坚持自我选择,甚至主动进攻。
她爱罗切斯特是因为,他不同于其他贵族的特殊性格吸引着急简·爱;而罗切斯特之所以爱上简·爱,是因为她直率、坦荡,尽管地位低下,仍保持做人的尊严,并没有因受雇于人而谄媚迎合。
她与主人第一次交谈时,罗切斯特问她:“你认为我漂亮吗?”简·爱回答:“不,先生。
”主人问:“出于这雇佣观点,你同意我耍点威风吗?”[8]回答也是相当的否定。
她是那样的不亢不卑,好像根本看不到自己与主人在门第、财产、等级关系上的特殊,难怪罗切斯特先生说她“这个人有点特别”,而正是这一性格特点吸引了罗切斯特。
两人在思想上的共鸣使他们在心灵上得到沟通。
虽然地位悬殊,但是她觉得她有权力去爱她的主人,而更重要的是她把人格和尊严看得比爱情更重要,或者说相互尊重与人格平等乃是爱情的基础与前提。
有一次,罗切斯特有意以谎言考验简·爱,简以为受了玩弄说了这样的话,“你以为我是一架机器?——一架没有感情的机器吗?……难道就因为我一贫如洗、默默无闻、长相平庸、个子矮小,就没有灵魂,没有心肠了吗?你不是想错了吗!我的心灵跟你一样丰富,我的心胸跟你一样充实!要是上帝赐予我一点姿色和财富,我会使你同我现在一样,我不是根据习俗、常规,甚至不是血肉之躯同你说话,而是我的灵魂同你的灵魂在对话,就像我们两个人穿过坟墓,站在上帝脚下,彼此平等——本来如此”。
简爱成长的论文开题报告

简爱成长的论文开题报告简爱成长的论文开题报告一、引言《简爱》是英国作家夏洛蒂·勃朗特的代表作之一,也是世界文学史上的经典之作。
小说以主人公简·爱的成长经历为线索,揭示了女性在当时社会中的困境和追求自由的渴望。
本论文旨在通过对《简爱》中主人公的成长轨迹进行深入研究,探讨其成长背后的原因和影响。
二、简爱的成长背景1. 简爱的孤独与自卑简爱在小说中的童年经历十分艰难,她失去了双亲,被送到了寄养学校,受尽了欺凌和歧视。
这种孤独和自卑感使得她在成长过程中面临着巨大的心理压力。
2. 简爱的求知欲望尽管生活中的困境,简爱对知识的渴望从未减弱。
她通过阅读书籍来满足自己的求知欲望,逐渐培养了批判性思维和独立思考的能力。
三、简爱的成长过程1. 简爱在洛沃德庄园的经历简爱在洛沃德庄园担任家庭教师期间,结识了罗切斯特先生。
罗切斯特先生的聪明才智和独立人格深深吸引了简爱。
在与罗切斯特先生的相处中,简爱逐渐摆脱了对他人评判的恐惧,开始敢于追求自己的爱情和幸福。
2. 简爱的独立意识觉醒简爱在洛沃德庄园遭遇的一系列事件,特别是罗切斯特先生的秘密婚姻,使得她逐渐认识到自己的独立意识。
她拒绝了罗切斯特先生的不公平婚姻提议,选择离开洛沃德庄园,坚守自己的原则和尊严。
四、简爱成长的原因和影响1. 自我教育的重要性简爱在小说中通过自我教育获得了知识和智慧,这为她的成长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自我教育使得她能够独立思考、勇敢追求自己的幸福。
2. 爱情的力量罗切斯特先生对简爱的爱情,成为她成长中的重要推动力。
简爱通过与罗切斯特先生的相处,学会了坚守原则、追求自由与平等。
3. 社会环境的影响《简爱》描绘了19世纪英国社会中的种种问题,如婚姻的束缚、阶级固化等。
这些社会环境的影响促使简爱不断反思自己的处境,勇敢地追求自由和平等。
五、结论《简爱》中的主人公简爱在困境中成长,通过自我教育和对爱情的追求,逐渐摆脱了自卑和困顿,最终实现了自己的人生价值。
简爱恋爱观开题报告

简爱恋爱观开题报告1. 引言《简爱》是英国作家夏洛蒂·勃朗特于1847年出版的一部经典小说,被誉为英国文学史上的里程碑之作。
小说以女主角简·爱为叙事者,通过她的成长经历和内心世界,揭示了当时社会对女性的束缚、爱情的复杂性以及人性的复杂性等问题。
本文将以《简爱》为基础,探讨其中所呈现的恋爱观。
2. 文献综述近年来,学者对《简爱》中的恋爱观进行了广泛的研究与讨论。
其中,研究者主要关注以下几个方面:1.社会背景的影响:研究者指出,小说中的恋爱观受到当时社会背景的极大影响。
维多利亚时代的英国社会,女性受到严格的道德约束和社会期望,婚姻被视为女性唯一的出路,并且需要遵循一定的规范与传统。
2.自我实现与婚姻观:小说中,女主角简·爱不愿意将自己的人生局限在婚姻中,她追求自我实现和自由,对婚姻采取了相对独立和拒绝依附的态度。
这种婚姻观引发了诸多争议和思考。
3.自我尊重与伦理观:小说中展现了简·爱对自己的尊重和坚持。
她不愿意为了婚姻而牺牲自己的尊严,坚决捍卫自己的权益。
综上所述,这些文献研究为我们深入了解《简爱》中的恋爱观提供了宝贵的参考。
3. 研究目的本文旨在通过对《简爱》中的恋爱观进行研究,探讨其中所体现的女性地位、自由选择、自我实现与婚姻的关系等问题,从而对当代恋爱观的发展趋势和现实意义进行思考。
4. 研究方法本文将采用文本分析的方法,通过对《简爱》中的相关文本进行综合分析和解读,从而揭示其中所蕴含的恋爱观。
同时,将结合历史背景和社会文化的影响,分析其中的原因与动因。
5. 计划安排本文的研究计划将分为以下几个阶段:1.收集资料:在完成文献综述的基础上,进一步收集和整理与研究主题相关的文献、资料和当代研究成果。
2.文本分析:对《简爱》中与恋爱观相关的文本进行深入分析,识别关键词汇、表达方式和情感体验等。
3.理论分析:结合文本分析的结果,将恋爱观与当代社会背景及价值观进行对比与讨论,旨在探究其现实意义和启示。
林黛玉与简爱的对比研究综述

林黛玉与简•爱之对比研究综述中文1101 王源3111002001 林黛玉作为《红楼梦》中的第一女主角,学界将她与国外文学作品中的人物作比较研究的最多,而其中尤以与《简爱》的主人公简•爱对比研究之最为热门。
但学界对这两位女性的比较研究主要以个体的形式存在,几乎没有形成单独的综述类文章。
因此本文拟就以林黛玉与简•爱之对比为主题,对学界的相关文献进行一个研究综述。
一、研究现状自20 世纪80 年代至今的30 年中,将林黛玉和简•爱进行对比研究的论文数量呈现出阶段性递增的趋势,迄今为止已有18篇论文研讨这一论题。
虽然论文数量不是很多,但其中涉及的对比关键词却有不少,例如身世、生活经历、性格、爱情观、人生观、人格魅力、个人素养、时代环境、文化背景、宗教等等。
这表明了学者对这一论题的看法是多种多样的。
细致看来,有些关键词虽然说法不同,但陈述的内容相似,也有极少部分比较点似乎是为了刻意求新而略显牵强。
二、研究内容(一)异同之比较对于二者的异同之处,学界有多种看法。
李珠最先撰文将林黛玉与简·爱形象进行比较研究。
论者以二者同中有异的寄居生活作为论述基础,探讨了她们在不同环境中所形成的不同性格,认为她们的性格差异在于“简·爱性格倔强,富于反抗性,追求自由平等; 林黛玉纤弱多病,尖刻任性,多愁善感,坐享其成。
”在比较她们的爱情观异同时,认为“林黛玉的爱情观要远远落后于简·爱”,林黛玉“意识不到女性作为与男人一样而存在的性别意识,更不可能意识到经济独立的意义”,她对贾宝玉虽有依恋,却“常常是犹抱琵琶半遮面,既向往又不敢承认,更不敢大胆追求”。
这个论断似乎带有片面性。
论者忽略了林黛玉身上体现出的强烈的爱情平等观,也忽略了简·爱的爱情一定程度上带有对现实社会阶层、门第的妥协性和悲剧性色彩。
张婷婷撰文从出身遭遇、性格特征、反抗精神和爱情观念四个方面对二者形象作了比较。
在出身遭遇方面,其认为她们都过着寄人篱下的悲惨生活,但简•爱的出身比林黛玉凄惨。
林黛玉与简爱的爱情观比较

林黛玉与简爱的爱情观比较作者:朴英爱来源:《新西部下半月》2010年第02期【摘要】林黛玉与简爱是中西文学作品中两个具有反抗精神的女性形象,本文分析比较了两人所处的时代特征和爱情观。
她们的女性自我意识得到了觉醒,抗争不公的命运而受到人们的赞颂,一个是墟墟绵绵有始无终,一个是一波三折终成荧眷。
尽管她们爱情结局大相径庭,但对后人的人生观有积极的启迪作用。
【关键词】爱情观;比较一、爱情观形成根源1、相同的身世,不同的经历简爱与林黛玉都是自小失去双亲的疼爱。
寄人篱下。
黛玉寄居在外祖母家,加上其母亲的遗训“外祖母家自与别处不同”,从而致使黛玉幼小的心灵感到沉重的压抑。
于是,她在贾府的生活中时常小心翼翼的“步步留心。
时时在意”。
可想而知,黛玉的生活是多么的无奈。
简爱则不同,一样寄人篱下。
受姨妈歧视、表哥欺负和毒打,然而她并未绝望。
种种不幸唤起的是她无限信心和坚强不屈的精神;被关进红房子,去“伍洛德学校”接受宗教教化,但知识与艺术的熏陶多年后最终升华为简爱不卑不亢的气质。
2、不同的社会制度与其说林黛玉爱情的失败是性格悲剧,倒不如说曹雪芹用“一把辛酸泪”,忠实地记录了宝黛爱情走向封建祭坛的过程,写就了时代的悲剧。
当时的乾隆盛世处于封建社会没落时期,同人生的没落沉沦同步,以赛母为中心的封建卫道士,不能允许黛玉私做主张,一次次触及他们的家长尊严。
“父母之命,媒妁之言”是那时的社会规则。
而简爱的时代则处于资本主义经济上升时期。
工业革命刚刚完成,新兴资产阶级具有开明的先进性,妇女追求个性解放,地位有所提高,使得婚姻自由跨越阶级门第成为可能。
正如马克思所说:“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
”这也正是东西方文化背景内涵不同所在——文化差异。
3、不同的性格林黛玉生性孤傲,天真率直。
她蔑视功名权贵,并不把富贵权势看在眼里。
她身为封建社会中的大家闺秀。
学识渊博,并不遵循“女子无才便是德”的国训。
她初入贾府,处处谨言慎行,不是为了讨好贾府众人。
简爱的开题报告

简爱的开题报告简爱的开题报告一、引言《简爱》是英国作家夏洛蒂·勃朗特创作的一部经典小说,被誉为英国文学史上的瑰宝之一。
本文旨在通过对《简爱》的研究,探讨小说中的主题、人物形象以及文学价值。
二、简爱的主题《简爱》的主题围绕着自我价值、爱情和女性地位展开。
小说通过描绘主人公简爱的成长历程,探讨了人的尊严与自由、社会地位与性别平等的问题。
简爱在逆境中坚韧不拔,追求自我实现,最终获得了属于自己的幸福。
三、人物形象的塑造1. 简爱:简爱是一个具有坚强意志和独立思想的女性形象。
她不仅拥有聪明才智,还有着对真理和正义的追求。
简爱在面对各种困境时,始终保持积极向上的态度,她的形象给人以勇气和力量。
2. 罗切斯特:罗切斯特是简爱的雇主,也是她的爱人。
他是一个复杂而深沉的男性形象,内心充满了痛苦和矛盾。
罗切斯特通过与简爱的相互影响和成长,逐渐摆脱了过去的阴影,实现了内心的救赎。
四、《简爱》的文学价值1. 真实而深刻的情感描写:勃朗特以细腻的笔触描绘了简爱和罗切斯特之间的情感纠葛,展现了爱情的复杂性和力量。
读者可以从中感受到作者对人性的洞察和对情感的真实表达。
2. 对社会问题的关注:《简爱》通过揭示贫穷、性别歧视和阶级差距等社会问题,呼吁社会关注弱势群体的权益,追求社会的公平与正义。
3. 精湛的叙事技巧:勃朗特运用了巧妙的叙事手法,通过简爱自述的方式,使读者更加深入地了解主人公的内心世界。
同时,小说中的对话和描写也使故事更加生动有趣。
五、结语通过对《简爱》的研究,我们可以看到这部小说的深度和魅力。
它不仅是一部感人至深的爱情故事,更是对人性、社会问题和自我实现的思考。
《简爱》的主题、人物形象以及文学价值都值得我们深入研究和探讨。
希望通过本次开题报告的介绍,能够引起更多人对《简爱》的关注和研究。
宝黛悲剧爱情原因分析的作文开头

宝黛悲剧爱情原因分析的作文开头
宝黛的悲剧爱情啊,说来话长!你们这些年轻人大概难以理解那个封建社会的规训和束缚了。
我老年人可是吃足了当年那些门当户对、等级森严的闷亏。
想当年,宝黛两小无猜,青梅竹马地一起长大,彼此你儿我儿地玩在一块儿,那时候谁也没想到会有今天这样的下场。
后来他们渐渐懂事了,也就明白了那些世俗的规矩和门墙。
宝钗是大家闺秀出身,门第不凡;而林黛玉却只是个赘臣的女儿,地位有些尴尬。
按理说,宝钗才应该是那个嫁入贾府的红线女,可谁知黛玉生性慧极,又被宝玉一心钟情。
于是乎,这才酝酿出了后来那出出人意表的悲剧。
我常常在想,假如那年头没有那些讲究门第的陋习,宝玉和黛玉又怎会走上那条不归路呢?同样一段姻缘,却被这等世俗礼教生生夭折了。
这不,宝钗虽一度在宝玉心里占了一席之地,但毕竟只是个过客。
那颗真心啊,却早就系在了黛玉那里。
我看啊,这大概就是这对璧人的命运吧!不过想想也挺可惜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外语系年论文开题报告
题目:宝黛爱情与简爱罗切斯特
爱情观之比较
姓名:金文祥
班级:英语1005班
指导教师:王政伟
时间:2012年4月
《宝黛爱情与简爱罗切斯特爱情观之比较》开题报告
一、立题依据及研究意义
宝黛爱情与简爱罗切斯特爱情在世界文学史上极具代表性,宝黛爱情是中国名著《红楼梦》中最让人感慨的一段,也是众多学者乐于研究的内容;《简爱》是英国维多利亚时期经典小说,其内在无穷魅力不断地吸引着不同时代的各国普通读者,更加令各种文艺批评思想流派的垂青,其内在的惊人文本张力也使得文本在不同批评思潮中呈现出令人豁然开朗的智慧之光。
通过本论文的撰写,主要想从人物不同的性格特征、不同的时代特征及国内外爱情观的差异等方面进行研究论述,旨在说明这些不同的因素对爱情观不同程度的影响。
二、文献综述
林俊和郑加菊2011年在《简爱抗争意识的社会原因探究》一文中试图从该时期女性的生存环境以及女性个体意识觉醒两方面探究简爱的抗争意识与特定时代风貌的内在关联,表现出了作为生命个体的女性所应有的抗争意识,支撑这股抗争意识的动因与维多利亚时期女性所呼求的平等、独立思想有着密切的联系。
朴爱英于2010年在《林黛玉与简爱的爱情观比较》一文中,从爱情观的形成根源以及林黛玉与简爱爱情的比较方面分析比较了两个具有反抗精神的女性
形象所处的时代特征和爱情观,对后人的人生观有积极的启迪作用。
赵艳梅于2011年在《简爱》中罗切斯特的爱情观解读中阐述了他的爱情观的巨大改变,正是简·爱的出现唤醒了他追求真实幸福婚姻的梦想,他挣扎着重新认识自我,并接受了简·爱的爱情观的洗礼和考验,最终勇敢地冲破了世俗爱情观和婚姻观的束缚,最终拥有了真正的爱情。
三、研究内容及预期目标
论文通过对文章的两对人物不同的性格特征的分析来阐述性格特征上的差
异对人的爱情观的影响。
贾宝玉平等待人,尊重个性,不受封建礼教的束缚;林黛玉多愁善感,她敏感是因为他寄人篱下,每一步都是小心翼翼,在对待感情的问题上过分自卑,既不相信自己,更不相信别人。
简爱自尊自主,叛逆反抗,追
求精神上的自由平等;罗切斯特渴望通过财富来实现自己的梦想,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崇尚自我奋斗,具有超阶级、超性别的爱情观。
不同的时代特征也造就了不同的爱情,《红楼梦》一书所反映的是清代康熙、雍正、乾隆时代的社会生活画面,正是历史上的所谓乾隆盛世,其实在王朝鼎盛的背后存在着种种的矛盾,也隐藏着重重的危机。
由于时代特征和社会制度的影响,宝黛爱情最终演变为悲剧。
维多利亚时代(Victorian era),前接乔治时代,后启爱德华时代,被认为是英国工业革命和大英帝国的峰端。
它的时限常被定义为1837年~1901年,即维多利亚女王(Alexandrina Victoria)的统治时期。
亦有学者认为,应将通过改革法案(Reform Act 1832)的1832年视为一个新的文化时期的开端。
《简·爱》就是英国维多利亚时代一部女性文学的范本,是女作家站在女性立场上对女性整体命运的关怀,具有鲜明的女性意识。
由于地域文化、历史情况的不同,东西方爱情观也呈现出很大的差异。
四、研究方法
文献研究法:根据研究目的和课题,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地、正确地了解掌握所要研究问题的内容。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分析。
运用归纳和演绎、分析与综合等方法,对获得的各种材料进行思维加工,从而能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达到研究目的。
描述性研究法:将已有学者总结的规律和系统理论通过自己的理解和验证,给予叙述并解释出来。
思维方法:将所得到的材料进行类比,归纳演绎,分析综合,从而达到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五、论文结构
一、引言
二、文献综述
三、不同人物性格
(一)贾宝玉和林黛玉
(二)简爱和罗切斯特
四、不同的时代特征(社会制度)
五、国内外爱情观的差异
(一)国内
(二)国外
六、总结
六、进度安排
3.25-3.30 确定年论文选题
4.1-4.15查资料
4.16-4.20 开题
4.21-
5.10第一稿
5.11-5.30第二稿
6月定稿
七、参考文献
[ 1] 夏洛蒂•勃朗特.简爱 [M ].祝庆英,译.上海: 上海译文出版社, 2001 (1).
[ 2] 李迎新.从<简爱 >看女性主体意识的确立 [ J].理论观察,2000( 6 ).
[ 3] 赵勇.怀疑与追问-中国的女性主义文学能否成为可能[ J].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1997( 11 ).
[4]程巍.伦敦蝴蝶与帝国鹰从达西到罗切斯特[ J].外国文学研究2011(1).
[5] 杨静远.夏洛蒂•勃朗特小说中的爱情主题[ J].文学评论 1980 (5).
[6] 范文彬.对简爱中罗切斯特形象的再审视[ J].外国文学研究 1[7] 卢玉玲,略论简•爱妇女观的局限性及其根源[ J] .西安外国语学院学报哲社版 1996 (2).
[ 8 ] 杨静之.夏洛蒂•勃朗特书信[M ].上海: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19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