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知质疑 以疑促疑 读中悟理──《矛与盾的集合》教学设计

合集下载

小学语文《矛和盾的集合》教案

小学语文《矛和盾的集合》教案

小学语文《矛和盾的集合》优秀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的大意。

(2)学习生字词,并能灵活运用到实际情景中。

(3)了解矛和盾的起源和发展历程。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图片展示、故事引入等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矛和盾的特点和用途。

(3)开展小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和口语表达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识和尊重。

(2)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情感。

(3)培养学生勇于创新和辩证思考的能力。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正确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2)学习生字词,提高语文素养。

(3)了解矛和盾的起源和发展历程。

2. 教学难点:(1)生字词的理解和运用。

(2)对课文深层含义的理解。

(3)辩证思考和创造性思维的培养。

三、教学准备1. 课文课件或黑板。

2. 生字词卡片。

3. 相关图片或视频资料。

4. 学习小组分组。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利用图片或视频展示矛和盾的实物或场景。

(2)讲述一个与矛和盾相关的故事,激发学生的兴趣。

(3)引导学生思考:矛和盾有什么特点和用途?2. 朗读课文:(1)学生自读课文,理解大意。

(2)教师辅导学生朗读课文,注意语气、节奏的把握。

3. 学习生字词:(1)学生自学生字词,组内交流。

(2)教师选取重点生字词进行讲解和示范。

(3)学生运用生字词造句,巩固学习效果。

4. 理解课文:(1)学生讲述自己对课文的理解和感受。

(2)教师引导学生深入思考,探讨课文中的深层含义。

5. 小组讨论:(1)学生分组讨论,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思考矛和盾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

(2)各小组汇报讨论成果,分享心得体会。

五、作业布置1. 家庭作业:(1)熟读课文,巩固生字词。

(2)结合课文内容,写一篇小练笔,可以是故事、日记或感想等形式。

(3)观察生活中与矛和盾相关的现象,进行思考和分析。

三年级语文上册《矛和盾的集合》教案、教学设计

三年级语文上册《矛和盾的集合》教案、教学设计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的重难点:如何引导学生从故事中感悟到团结协作、取长补短的重要性,培养他们正确的价值观。
(二)教学设想
1.创设情境,激发兴趣: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手段,展示与课文相关的图片、动画等,创设生动的故事情境,让学生在情境中感受矛和盾的矛盾冲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精讲精练,突破重难点:针对教学重难点,教师应进行详细的讲解,并通过举例、对比等手法,帮助学生深入理解课文内容。同时,设计有针对性的练习,让学生在实践中掌握知识。
二、学情分析
三年级的学生在语文学习上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基础,他们对语文课程充满兴趣,具备初步的朗读、识字和理解能力。在此基础上,学生对寓言故事表现出浓厚的兴趣,喜欢通过故事来认识世界、感悟生活。《矛和盾的集合》这一课,恰好满足了学生的这一需求。然而,学生对于矛盾这一概念的理解尚浅,需要教师引导和启发。在教学方法上,学生更倾向于互动、趣味性的课堂活动,因此,教师应采用情境教学、小组合作等多种教学手段,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他们的参与度。此外,学生在价值观方面正处于塑造期,需要教师在教学中注重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培养,引导他们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
(二)过程与方法
1.过程方面:通过启发式、探究式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课堂,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自主学习能力。课堂上采用小组合作、讨论交流等形式,让学生在互动中学习,提高学生的合作能力。
2.方法方面:运用情境教学法,创设生动、有趣的故事情境,让学生在情境中体验、感悟课文内容。同时,结合课文内容,引导学生学会运用类比、对比等思维方法,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二)讲授新知
1.学生自读课文,感知内容。教师提问:“故事中出现了哪些角色?它们之间发生了什么矛盾?”引导学生关注课文的主要情节。

矛和盾的集合教学设计(通用17篇)

矛和盾的集合教学设计(通用17篇)

矛和盾的集合教学设计矛和盾的集合教学设计一、什么是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是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和教学对象的特点,将教学诸要素有序安排,确定合适的教学方案的设想和计划。

一般包括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学方法、教学步骤与时间分配等环节。

二、矛和盾的集合教学设计(通用17篇)作为一名教学工作者,就难以避免地要准备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是实现教学目标的计划性和决策性活动。

教学设计要怎么写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矛和盾的集合教学设计(通用17篇),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矛和盾的教学设计1【教学目的】1、认识“矛、盾”等6个生字,会写“矛、盾”等14个字,能正确读写“集合、招架”等16个词语。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3、全班能正确读写生词,在此基础上每个人还能根据自己的水平用一个词或几个词造句、写话。

4、养学生针对课文内容提有价值的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正确读写生词并流利地朗读课文。

【教学难点】一些生词的读写和运用。

【教学准备】矛和盾的图片及有关生字的课件【教学过程】一、启发谈话,揭示课题1、出示矛和盾的图片:你知道哪个是“矛”?哪个是“盾”吗?2、矛和盾是两种相对峙的开口,如果把它们集合在一起,结果会怎么样呢?出示课题,齐读:矛和盾的集合。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学生轻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出示生字、生词卡片,开火车请学生读。

3、巩固新词。

〖照顾差异策略:想把生词读一遍的得一颗星,想把生词读一遍并用其中喜欢的一个词或几个词说话的得两颗星。

4、指读课文,读后评议纠正错误。

5、自己把课文再读一遍,想一想: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呢?〖照顾差异策略:允许优生离开座位帮助学困生用自己的话说说课文讲一件什么事。

6、了解课文讲一件什么事。

教学意图:教学中常会碰到在掌握生字词时不同水平的学生掌握的速度是不一样的,一些优生常在统一的教学步调后无所事事,甚至做些小动作,在这种时候设计异步教学大有好处,以上两个异步策略的设计就是让优生发挥出更大的潜力,让学困生有可能的话也摘到更大的果子吃。

《矛和盾的集合》教案

《矛和盾的集合》教案
故事导入:讲述一个与矛和盾相关的故事,引起学生的兴趣。
图片导入:展示矛和盾的图片,让学生观察并思考它们的用途和特点。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课文内容:详细解读《矛和盾的集合》的课文内容和主题思想
课文背景:介绍《矛和盾的集合》的创作背景和作者背景
课文结构:分析《矛和盾的集合》的段落结构和写作手法
针对教学中出现的问题,加强备课和教学反思,不断改进和提高教学质量。
针对学生的学习需求,增加互动和参与环节,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针对课程结构和内容,进行优化和调整,以更好地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和教学目标。
课文语言:讲解《矛和盾的集合》的语言特色和修辞手法
提问与回答:教师向学生提出问题,学生回答
案例分析:教师提供案例,学生分析并发表观点
课堂测验:教师出题,学生答题,巩固所学知识
分组讨论:学生分组讨论问题,得出结论后向全班汇报
作业提交:学生将短文提交至教师指定的电子邮箱,教师将根据作业完成情况进行评分。
理解集合的概念和意义
掌握集合的表示方法和性质
理解集合运算的规则和技巧
理解“矛”和“盾”的特点及用途
掌握“矛”和“盾”的集合方法
理解“以子之矛攻子之盾”的含义
运用“矛”和“盾”的集合解决实际问题
பைடு நூலகம்
课堂观察:观察学生的表现,评估教学有效性
教师反思:教师对自身教学的反思和改进
问卷调查:向学生发放问卷,了解他们对教学的满意度和意见
添加文档副标题
目录
01.
02.
03.
04.
05.
06.
学生能够了解矛和盾的历史背景和用途。
学生能够掌握制作矛和盾的基本技能和方法。

矛和盾的集合教学设计5篇_0

矛和盾的集合教学设计5篇_0

矛和盾的集合教学设计5篇矛和盾的集合教学设计矛和盾的集合教学设计(1):一、教材简析《矛和盾的集合》是一篇新课文,全文在大家已耳熟能详的寓言故事《自相矛盾》的基础上加以深化,一改以往“矛”和“盾”不能并存的观念,不仅仅使“矛”与“盾”同时存在,而且更完美地结合在一齐,进而形象地介绍了现代新式武器——坦克的诞生,使学生在这通俗易懂的故事中明白“只有开动脑筋思考问题,学会集中各事物的优点,才能创造出新事物”的深刻道理。

这篇课文写的是发明家手持矛和盾,在与朋友对打比赛时,由矛和盾的长处想到了发明坦克。

由此说明“谁善于把别人的长处集于一身,谁就会是胜利者”的道理。

这篇课文由三部分组成:第一部分讲发明家手持矛和盾,与朋友对打过程中,为了保护自我,由盾想到了铁屋子;为了进攻,由矛想到了炮口,把两者结合起来,发明了坦克。

第二部分讲发明的坦克在战场上打败敌军,大显神威。

第三部分由坦克的发明引出“谁善于把别人的长处集于一身,谁就会是胜利者”这一道理。

作者按发明坦克的过程──坦克的实际应用──从中引发道理的顺序叙述。

叙事简洁清楚,用事实说明道理,是本文表达上的主要特点。

矛和盾的集合优质课教学设计依据新的课程标准及教材重点,结合学生的年龄特点,制定以下教学目标及重点、难点。

二、教学目标1知识与潜力:会认六个生字,会写十四个生字。

正确读写生字词;学习默读课文,了解主要资料;能联系生活实际深入理解本课说明的道理。

培养学生独立识字的潜力,培养学习边默读边动笔边思考的习惯。

2过程与方法:透过默读思考动笔画等方法,了解发明家思考的过程,在交流中,透过补充句等方法,学生体会出发明家思考的深入与全面性。

透过课外资料的引导,学生再进一步感受坦克威力的过程中,进一步体会到吸收他人优点的重要性。

透过联系生活实际深入体会本文的道理。

3情感态度价值观:读懂本课资料,结合生活经验理解“谁善于把别人的长处集于一身,谁就会是胜利者”的道理。

三、教学重难点引导学生了解发明家是怎样发明坦克的,即把盾的自卫和矛的进攻的优点合二为一的过程,是教学的重点;理解、体会由坦克的发明引发的道理,是教学的难点。

《矛和盾的集合》教案设计

《矛和盾的集合》教案设计

《矛和盾的集合》教案设计第一章:引言1.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矛和盾的基本概念及其在我国历史中的应用。

激发学生对学习矛和盾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1.2 教学内容介绍矛和盾的定义、起源和发展历程。

通过图片和实物展示,使学生直观地了解矛和盾的外观特点。

1.3 教学方法采用讲述、展示、讨论等方式进行教学。

1.4 教学步骤1. 引入话题:讲述矛和盾的起源和发展历程,引导学生关注矛和盾的特点和应用。

2. 展示图片和实物:让学生直观地了解矛和盾的外观特点。

3. 小组讨论:让学生探讨矛和盾在古代战争中的作用及其在我国历史中的应用。

第二章:矛的深入了解2.1 教学目标让学生深入了解矛的结构、制作方法和使用技巧。

培养学生对我国传统文化的认识和自豪感。

2.2 教学内容介绍矛的结构:矛头、矛柄、矛鞘等。

讲解矛的制作方法:选材、锻造、打磨等。

演示矛的使用技巧:刺、挑、扫等。

2.3 教学方法采用讲述、演示、练习等方式进行教学。

2.4 教学步骤1. 讲述矛的结构、制作方法和使用技巧。

2. 演示矛的使用技巧,让学生直观地了解矛的操作方法。

3. 学生练习:让学生亲自尝试使用矛,提高其操作技能。

第三章:盾的深入了解3.1 教学目标让学生深入了解盾的结构、制作方法和使用技巧。

培养学生对我国传统文化的认识和自豪感。

3.2 教学内容介绍盾的结构:盾面、盾柄、盾鞘等。

讲解盾的制作方法:选材、锻造、打磨等。

演示盾的使用技巧:挡、抵、移等。

3.3 教学方法采用讲述、演示、练习等方式进行教学。

3.4 教学步骤1. 讲述盾的结构、制作方法和使用技巧。

2. 演示盾的使用技巧,让学生直观地了解盾的操作方法。

3. 学生练习:让学生亲自尝试使用盾,提高其操作技能。

第四章:矛和盾的结合4.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矛和盾的结合原理及其在古代战争中的应用。

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和团队协作能力。

4.2 教学内容介绍矛和盾的结合原理:如何将矛和盾相结合,提高战士的战斗力。

《矛和盾的集合》的教学设计和反思

《矛和盾的集合》的教学设计和反思

矛和盾的集合教学设计和反思本文将介绍一节关于矛和盾概念的课程设计,并对这节课的教学效果和实施过程进行反思。

该课程适用于中学七年级数学课程,旨在帮助学生掌握矛和盾概念,以及如何将其应用到数学问题中。

目标教师在设计任何一节课程之前,都应该首先考虑学生学习该课程的目标和预期结果。

在本课程中,我们的目标是让学生了解矛和盾概念,以及如何用它们来解决数学问题。

具体目标如下:•学生能够清晰地定义矛和盾概念。

•学生能够通过思考具体问题,运用矛和盾概念解决数学问题。

•学生能够在课堂上积极参与,与同伴合作完成课堂任务。

实施教师在准备这节课程的时候,应该根据学生的年龄和认知能力,设计一些容易理解的例子。

在这里,我们选择了一个简单的数学问题:“ 几个人在一起玩游戏,其中一个人拿着一支矛,另一个人拿着一面盾。

矛能刺破盾,但盾能阻挡矛。

这两件事情同时发生会发生什么?”然后,教师将学生分成小组,要求小组成员一起思考这个问题,并书写他们的答案和解决方法。

在学生完成任务后,教师应该对答案进行解释,以确保学生理解了这个问题的解决方法。

接下来,教师可以带领学生通过其他类似的问题,加深他们对矛和盾概念的理解。

最后,在课程结束前,教师将提出一个练习问题,并要求学生在课下回答。

这个问题应该是相对简单的,以确保学生能够在没有教师的帮助下,自己运用矛和盾概念进行解决。

教学反思作为教师,在设计完一节课程后,应该对这节课的教学效果进行反思,以便不断完善教学方法和提高教学质量。

在这个过程中,我发现以下几个方面可以进一步改进。

首先,虽然我提供了一些简单的问题,但有些问题仍然难以让学生理解矛和盾的概念。

这可能是因为我的例子不够贴近学生的生活,或者解释不够清晰。

其次,我没有在课堂上给学生足够的时间思考问题和表达自己的想法。

在下一次课程设计中,我会分配更多的时间,鼓励学生思考和表达自己的观点。

最后,在设计问题时,我没有考虑到不同学生的认知层次与能力水平。

因此,在下次教学中,我将制定更多的练习题目,以满足不同学生的需求。

《矛和盾的集合》教学设计

《矛和盾的集合》教学设计

矛和盾的集合——教学设计一、教学背景和目标1.1 教学背景“矛和盾的集合”是一种中国传统的防御技巧,也是一种非常古老的武器组合。

在现代化的军事训练中,矛和盾的使用似乎有些过时,但在中国武术中,仍然是一项非常受欢迎的技术。

因此,本教学设计针对中小学生开展,旨在让学生了解矛和盾的基本用途及应用方法,从而提高学生的身体协调性和意识。

1.2 教学目标1、了解矛和盾的基本知识,学会拿矛和盾的正确姿势;2、学会通过矛和盾的组合技巧,提高身体协调性和意识;3、能够熟练掌握矛和盾的基本技能,适应基本的武术训练。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2.1 教学重点1、学生能够拿起矛和盾,并尝试进行基本的摆动;2、能够掌握矛和盾的基本技巧;3、能够熟练练习矛和盾的组合技术。

2.2 教学难点1、学生能够适应矛和盾的控制;2、学生能够熟练使用矛和盾进行组合技术;3、学生能够逐渐熟悉矛和盾的使用,熟悉自己的身体功能。

3.1 情境教学法通过情境教学法来进行学习,教师可以侧重于通过小组讨论等方式来进行教学,引导学生在不断思考和实践中掌握需要掌握的技能。

3.2 视频教学法将在教学中使用视频介绍矛和盾的基本用途和技巧,并且通过示范和动态演示进行教学辅助。

3.3 讨论教学法通过授课和讨论教学法来进行,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思考来提出问题并加以讨论和解决。

通过不断探讨问题,可以更好地体验矛和盾的使用感觉。

四、教学步骤4.1 引入1、介绍矛和盾的基本用途;2、引导学生思考矛和盾是如何使用的;3、播放视频,展示矛和盾的基本技巧。

4.2 实践练习1、教师示范基本的矛和盾使用方法;2、学生逐渐掌握基本的矛和盾使用方法;3、引导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尝试组合出适合自己的技巧;4、实践练习,反复练习基本技巧。

4.3 汇报和总结1、每组学生用视频来展示矛和盾的技巧;2、教师依次点评学生的表现,并引导学生进行总结。

5.1 教学评价方法1、对学生进行练习成果和成绩的评价;2、观察该教学方法的实施情况和反馈。

课文 25 矛和盾的集合-课标教材_三年级语文教案

课文 25 矛和盾的集合-课标教材_三年级语文教案

课文 25 矛和盾的集合-课标教材_三年级语文教案感知质疑以疑促疑读中悟理──《矛与盾的集合》教学设计一江苏省南京晓庄学院附小金立义张佩贤一、预习课文发现问题在《论语》中记载着孔子这样一段话“不愤不启,不悱不发。

” 意思是说:当一个人对问题进行探索到欲通未通之际,心求通而未得,口欲言而来讲,这种状态叫“愤”“悱”。

这时只要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稍加启示引导,就可使学生豁然醒悟。

而学生的“愤”“悱”又必须以自主的阅读、思考、探索为基础。

因此,应帮助学生养成课前自读课文,画出不懂的问题,查找相关的资料的好习惯,使学生逐步做到课前“有备而来”。

二、整体感知初读质疑教师作为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应当尊重他们的个性、积极性和创造性,把他们的学习潜能很巧妙地牵引出来。

在上课一开始,教师就在学生课前预习质疑的基础上进行筛选,对于一些非重点问题,相机解决,并提炼出两个重点问题:1.发明家是怎样把矛和盾的优点集合在一起发明坦克的?2.“是的,谁善于把别人的长处集于一身,谁就会是胜利者” 这句话给了你怎样的启示?这一提炼,既点燃了学生思维的火花,又带着他们直奔文章的关键处。

此环节的设计使以后的教学呈辐射状,可谓万变不离其宗。

三、以疑促读交流感悟叶圣陶先生说:“语文老师是引导学生读书、看书的,而不是给学生讲书的。

” 在学生渴求了解问题的答案时,教师并不急于解决,而是把问题还给学生,让他们带着问题自己去读书,改变“被动接受” 的局面,让学生进人积极的读书状态,在文章中寻找答案,在思考中寻找答案。

在自读解疑的基础上,再将学生按同质分成四人小组,进行小组内的漫谈(指不拘形式地就问题谈自己的体会和感受),使学生读中有思,以想促说。

团坐的四人小组既体现团体合作的精神,又发挥个人才智,要求每一个学生都发言,并且推荐一名学生代表小组发言,请这个同学整理其他同学的意见,并做好记录。

教师巡回指导,在关键处、学生疑惑处加以点拨。

接着请学生代表交流,在交流过程中,其他小组的代表可以在别人发言的基础上补充拓展,有不清楚的可自由提问,有不同意见也可进行当堂反驳。

《矛和盾的集合》教案(11篇)

《矛和盾的集合》教案(11篇)

《矛和盾的集合》教案(11篇)《矛和盾的集合》教案1第一课时一、揭示课题1、出示课题:矛和盾的集合。

同学齐读。

你知道什么是“矛”?什么是“盾”吗?2、质疑:读了课题之后,你还想问什么问题呢?引导同学提出问题。

如:矛和盾为什么要结合呢?又是怎么结合的呢?结果怎样?二、初读课文,感知主要内容1、同学听课文的录音磁带。

边听边画出本课的生字和新词。

2、同学把刚才画出的生字新词读几遍。

3、小声朗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假如遇到有困难的地方,停下来多读几遍。

4、指名读课文,读后评议。

5、同学默读课文,说说本课讲了一件什么事?三、自主阅读,解决读题时提出的问题1、老师出示同学提出的问题。

如:矛和盾为什么要结合呢?又是怎么结合的呢?结果怎样?2、同学依据以上总是,自学课文,做好预备,下节课沟通。

四、记字写字1、出示本课的`生字,让同学用自身喜爱的方式来记住它们。

2、重点指导两个上下结构的字:集和架。

提示同学留意:下面的“木”肯定要写好,稳稳托住上半部。

3、同学写字,老师和时评议。

五、拓展阅读搜集发现家的故事。

第二课时一、争论沟通,感悟课文1、同学在小组内沟通对三个问题的认识。

2、组织同学全班沟通:对三个问题的理解,要引导同学把课文中的语句进行概括,要点如下。

⑴矛和盾为什么要结合呢?发现家和对手竞赛,难以招架,于是突发奇想,想到了矛和盾结合起来。

⑵又是怎么结合的呢?把盾做成铁屋子,在铁屋子上开一个小洞,从洞里伸出进击的“矛”〔枪、炮〕,再给铁屋子装上轮子,安上履带,让它会动。

⑶结果怎样?发现家发现了坦克;坦克在战场上大显神威。

3、请同学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的第一至五自然段。

二、畅谈感受,总结全文1、这个故事告知了我们一个什么道理?老师引导学习课文的最末一个自然段。

2、齐读这段话,说说人是怎么理解这句话的。

3、你还能用别的例子来说明这句话的意思吗?4、再读这段话。

三、沟通故事,拓展延伸1、同学沟通课前搜集到的发现家的故事。

《矛与盾的集合》教学设计(精选19篇)

《矛与盾的集合》教学设计(精选19篇)

《矛与盾的集合》教学设计《矛与盾的集合》教学设计(精选19篇)在教学工作者实际的教学活动中,时常需要用到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是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和教学对象的特点,将教学诸要素有序安排,确定合适的教学方案的设想和计划。

写教学设计需要注意哪些格式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矛与盾的集合》教学设计,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矛与盾的集合》教学设计篇1教学目标:一、认识并会写“矛、盾、集”等生字。

能正确读“集合、招架”等16个词语。

二、继续学习默读课文。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三、理解课文内容,学习发明家勤于思考、勇于实践的品质,懂得“谁善于把人的长处集于一身,谁就会是胜利者”这句话的含义。

教学重点:引导学生了解发明家是怎样发明坦克的,即把盾的自卫和矛的进攻的优点合二为一的过程教学难点:理解、体会由坦克的发明引发的道理,是教学的难点时数:课前准备:多媒体课件。

一、导入上节课我们初读了课文,知道了矛的作用是进攻,盾的作用是自卫。

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课文,了解矛和盾集合在一起的优势。

二、自由读文,用自己的话把课文的主要内容说一说。

同桌互说,指名说三、读了课文你最欣赏发明家的什么?生:遇到问题善于思考,分析,创造结合板书::遇到问题善于思考,分析,创造四,发明家遇到了什么问题?1、出示句子:“对方的矛如雨点般向他刺来,发明家用盾左抵又挡,还是难以招架。

”反复读。

2、读了这个句子你知道了什么?(看录像,再通过动作实践体会左抵又挡、难以招架两个词的意思。

)3、这个句子哪些些地方写得好?(对方的矛如雨点般向他刺来,用了打比方的手法,使句子表达地更具体。

)五、文章哪些地方能体现发明家善于思考,分析,创造?自由读,小组交流根据学生的汇报,相机出示句子:盾太小了!如果盾大的像个铁屋子,我站在铁屋子里,敌人一枪也戳不到我啦!师:发明家为什么要设想盾大得像个铁屋子?这个铁屋子解决了什么问题?板书:自卫师:有了这个铁屋子做盾,的确安全可靠,他的设想多好啊,我们用什么语气来读?练习朗读。

《矛和盾的集合》教案设计

《矛和盾的集合》教案设计

一、教案基本信息教案名称:《矛和盾的集合》教案设计学科领域:科学、技术、工程和数学(STEM)年级段:小学三年级教学课时:2课时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让学生了解矛和盾的基本概念、结构及功能。

培养学生动手制作和实验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创新思维。

2. 过程与方法:通过小组合作、实验探究的方式,让学生深入了解矛和盾的原理。

学会用简单的材料制作矛和盾,并进行实际演练。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科学、勇于探究的精神。

三、教学内容第1课时:1. 导入:讲解矛和盾的起源、发展历史,激发学生的兴趣。

2. 探究矛和盾的原理:让学生通过实验了解矛和盾的结构、功能及优缺点。

3. 制作矛和盾:引导学生用身边简单的材料制作矛和盾,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

4. 课堂小结:回顾本节课的内容,让学生谈谈自己的收获。

第2课时:1. 复习上节课的内容:回顾矛和盾的原理及制作过程。

2. 实践演练:让学生分组进行矛和盾的对抗演练,提高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四、教学策略1. 采用问题驱动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矛和盾的原理。

2. 利用实验、制作、演练等多种教学手段,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3. 组织小组合作,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意识和沟通能力。

五、教学评价1. 学生对矛和盾的基本概念、原理的掌握程度。

2. 学生在制作、实验、演练过程中的表现。

3. 学生对科学探究的兴趣以及团队协作、沟通能力的发展。

六、教学资源1. 教材或教学指导书2. 实验材料(如塑料管、纸板、胶带等)3. 网络资源(如图片、视频等)4. 盾和矛的实物或模型七、教学步骤1. 导入:讲解矛和盾的起源、发展历史,激发学生的兴趣。

2. 探究矛和盾的原理:让学生通过实验了解矛和盾的结构、功能及优缺点。

3. 制作矛和盾:引导学生用身边简单的材料制作矛和盾,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

4. 实践演练:让学生分组进行矛和盾的对抗演练,提高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八、教学注意事项1. 在实验过程中,确保学生安全使用实验材料。

矛和盾的集合教案(通用10篇)

矛和盾的集合教案(通用10篇)

矛和盾的教案矛和盾的集合教案(通用10篇)作为一位优秀的人民教师,有必要进行细致的教案准备工作,教案是备课向课堂教学转化的关节点。

那么应当如何写教案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矛和盾的教案,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矛和盾的教案篇1教学目标:1、认识“矛、盾”等6个生字。

会写“矛、盾”等14个字。

能正确读写“集合、招架”等16个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摘抄课文中你认为用得好的词语。

3、继续学习默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学习发明家勤于思考、勇于实践的品质,懂得“谁善于把人的长处集于一身,谁就会是胜利者”这句话的含义。

4、初步了解用事实来说明道理的方法。

第一课时一、导入读题1、同学们,你们好!今天我们开始学习第七单元,这一单元为我们讲述了几个生动有趣的故事,这些故事告诉我们在生活中遇到问题时该怎么看,怎么想。

2、这节课我们先来学习25课(指课题),大家一起读课题。

知道“矛”和“盾”吗?借助图片和教师讲解认识矛和盾。

(“矛”主要用于进攻,“盾”主要用来自卫。

)二、自读课文矛和盾是怎样集合的呢?我们学了课文就明白了。

请同学们和电视机前的同学打开课本,自由朗读课文,把课文读正确、读流利。

三、认读字词请和我们一起来认读课文中要求会读的6个生字。

(用卡片)1、要注意“持”是翘舌音,“般”和“坦”是前鼻音,再来读一遍。

2、出示词语:矛盾手持雨点般蜗牛坦克请同学们联系课文说一说这些词语的意思。

四、分段读课文1、同学们和,你们同桌可以你读一段,他读一段,轮流读课文同学们和,你们同桌可以你读一段,他读一段,轮流读课文2、老师请六位同学分段来读课文,我们来看他们是不是把课文读正确、流利了。

五、默读课文,说说大意1、同学们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了,真好!接下来请同学们和默读课文,想一想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2、谁来说说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发明家是怎样把矛和盾集合起来发明了坦克的,坦克又是如何在战场上大显神威的,我们下节课来学习。

《矛和盾的集合》教案设计

《矛和盾的集合》教案设计

一、教案基本信息教案名称:《矛和盾的集合》学科领域:科学年级:二年级课时:2课时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让学生了解矛和盾的基本概念、特点和用途。

(2)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观察、分析问题的能力。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小组合作、讨论,培养学生团队协作精神。

(2)运用实验、观察、分析等方法,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热爱科学、勇于探索的精神。

(2)教育学生学会珍惜资源,保护环境。

三、教学内容1. 矛和盾的定义、特点和用途。

2. 了解我国古代的矛和盾及其在战争中的应用。

3. 探究矛和盾的结合原理,制作一个简易的矛和盾组合。

四、教学重点与难点1. 重点:了解矛和盾的基本概念、特点和用途。

2. 难点:探究矛和盾的结合原理,制作一个简易的矛和盾组合。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教师出示矛和盾的图片,引导学生说出它们的名称。

(2)学生分享自己对矛和盾的了解,教师总结。

2. 探究矛和盾的特点(1)学生分组讨论,总结矛和盾的特点。

(2)各组汇报讨论成果,教师点评并总结。

3. 了解古代矛和盾的应用(1)教师讲解古代矛和盾的应用场景。

(2)学生分享自己的感受,教师引导思考。

4. 探究矛和盾的结合原理(1)教师出示一个简易的矛和盾组合,引导学生观察。

(2)学生分组讨论,分析矛和盾结合的原理。

(3)各组汇报讨论成果,教师点评并总结。

5. 动手制作(1)教师发放制作材料,引导学生分组制作。

(2)学生动手制作,教师巡回指导。

6. 展示与评价(1)学生展示自己的作品,分享制作过程和心得。

(2)教师评价作品,给予鼓励和指导。

7. 总结与拓展(1)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

(2)学生分享自己的收获,教师给予表扬。

(3)教师提出拓展问题,引导学生课后思考。

六、教学评估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中的发言、提问和互动情况,评估学生的参与度。

2. 制作过程:检查学生在制作简易矛和盾组合时的操作技能、合作意识和创造力。

《矛和盾的集合》教案设计

《矛和盾的集合》教案设计

《矛和盾的集合》教案设计第一章:引言1.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矛和盾的基本概念。

激发学生对矛和盾的兴趣和好奇心。

1.2 教学内容介绍矛和盾的定义、起源和发展。

通过图片和实物展示,使学生对矛和盾有直观的认识。

1.3 教学方法采用图片、实物和多媒体演示,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采用问答方式,引导学生思考和讨论。

1.4 教学评估通过学生回答问题和参与讨论的情况,评估学生对矛和盾的理解程度。

第二章:矛的种类和特点2.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不同种类的矛及其特点。

培养学生对矛的观察和分析能力。

2.2 教学内容介绍长矛、短矛、投矛等不同种类的矛。

分析各种矛的特点和用途。

2.3 教学方法采用图片和实物展示,使学生对不同种类的矛有直观的认识。

引导学生观察和分析矛的特点,进行小组讨论。

2.4 教学评估通过学生回答问题和参与小组讨论的情况,评估学生对不同种类的矛的理解程度。

第三章:盾的种类和特点3.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不同种类的盾及其特点。

培养学生对盾的观察和分析能力。

3.2 教学内容介绍圆形盾、方形盾、可折叠盾等不同种类的盾。

分析各种盾的特点和用途。

3.3 教学方法采用图片和实物展示,使学生对不同种类的盾有直观的认识。

引导学生观察和分析盾的特点,进行小组讨论。

3.4 教学评估通过学生回答问题和参与小组讨论的情况,评估学生对不同种类的盾的理解程度。

第四章:矛和盾的实战应用4.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矛和盾在实战中的应用和策略。

培养学生对矛和盾使用技巧的分析和应用能力。

4.2 教学内容介绍矛和盾在古代战争中的实战应用。

分析不同情况下矛和盾的使用策略。

4.3 教学方法通过多媒体演示和角色扮演,使学生对矛和盾的实战应用有直观的认识。

引导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析不同情况下的使用策略。

4.4 教学评估通过学生回答问题和参与小组讨论的情况,评估学生对矛和盾的实战应用的理解程度。

5.1 教学目标使学生对矛和盾有一个全面的了解。

激发学生对矛和盾研究的兴趣和热情。

矛和盾的集合教学设计示范(精选9篇)

矛和盾的集合教学设计示范(精选9篇)

矛和盾的教学设计示范矛和盾的集合教学设计示范(精选9篇)作为一名教职工,时常需要编写教学设计,编写教学设计有利于我们科学、合理地支配课堂时间。

那么什么样的教学设计才是好的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矛和盾的教学设计示范(精选9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矛和盾的教学设计示范篇1一、猜字导入1、老师给大家带来一件礼物。

(出示图片和象形字。

)2、你能把这两个字放到相应的图片下面吗?你认识这两种武器吗?(出示生字。

)你们知道矛和盾用来干什么的吗?3、师一边范写,一边阐述(矛:古代一种兵器,长形,尖头,我们看矛这个字,是个象形字,这里的撇可别忘了,一看这字给人感觉这个武器很锋利。

盾,古代作战时挡御刀箭等的武器。

盾的这一撇,特别的长,这样盾就大一点,才能抵挡矛的进攻。

生书空。

)4、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矛和盾的集合。

(出示课题,齐读)5、读了课文,你有什么问题吗?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过渡:会提问题的人,是最会读书的人,小朋友带着这些问题来读读课文吧。

1、自由朗读课文,请读准字音,读通句子,遇到困难的地方多读几遍。

2、出示下面词语:第一组:坦克手持蜗牛雨点般指2名学生读。

再出示拼音。

(他们读的正确吗?我们也来读一遍。

)紧张固然乌龟炮口战场首次长处胜利者招架合二为一大显神威乱成一团左抵右挡a. 请同学们自由大声地练习,请1-2个学生朗读,要求声音响亮,流畅。

b. 课件出示:试一试,真有趣左抵右挡左()右()(左躲右闪、左顾右盼、左思右想、左邻右舍)老师还给大家带来了一组更有意思的词语,快来读一读吧。

3、第二组:矛、雨点般、戳、进攻盾、左抵右挡、招架、自卫a. 自由读。

b.指生读。

做“戳”的动作。

你发现了什么?C、描写“矛”的这些词语和描写“盾”的这些词语我们还可以对着读呢!男女生合作一下好不好?女生读“矛”,男生就紧接着读“盾”。

D、通过了读词语,我们知道矛的长处是-----,盾的长处是----。

3、小朋友真能干。

不过,读书有一种很重要的本领,就是把课文读成一句话或者是一小段话。

2023年《矛和盾的集合》教学设计15篇

2023年《矛和盾的集合》教学设计15篇

2023年《矛和盾的集合》教学设计15篇《矛和盾的集合》教学设计1教学目标1、会认6个生字,会写14个生字。

能正确读写词语表中的词语。

2、正确朗读课文。

3、继续学习默读课文。

读懂本课内容,结合生活经验理解“谁善于把别人的长处集于一身,谁就会是胜利者”的道理。

4、初步了解用事实来说明道理的表达方法。

教学重点引导学生了解发明家是怎样发明坦克的,即把盾的自卫和矛的进攻的优点合二为一的过程。

教学难点理解、体会由坦克的发明引发的道理。

课前准备老师:多媒体课件。

学生:阅读有关发明家的发明故事。

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启发谈话,揭示课题1、课件播放故事:《自相矛盾》。

2、播放文中的插图,请同学们认真观察这幅图,图上发明家手持矛和盾,正在与朋友比赛,从图上看,你知道哪个是矛?哪个是盾?说说“矛”和“盾”的样子和作用。

教师根据学生回答板书:(范写“矛”与“盾”)矛进攻盾自卫3、学生相互提醒:“矛”不要少一撇写成“予”字,这一撇就像锋利的矛,少了“矛”就无法进攻了,“盾”的外侧是两笔,第二笔是竖撇。

4、师:如果我们把矛和盾的这两种相对峙的兵器集合在一起,那会是怎样的情形呢?5、板书课题:矛和盾的集合。

齐读课题。

师:读了课题,你有哪些问题呢?根据学生反馈板书问题要点。

如:矛和盾为什么要集合?怎么集合的?结果怎么样?设计意图:课堂没有直接完整的呈现课题,而是借课文插图展开教学,逐步呈现课题,让学生在“说、写、猜”的活动中轻松有趣的走进文本。

“矛”和“盾”这两个字是本课要求会写的生字,这两个字的字形又有一定难度,意思也与现实生活有一定的距离,因此通过看图,调动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在语境中掌握“矛”和“盾”,符合三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

同时,教师的板书示范,化解了字形的难点。

二、初读课文,扫清障碍1、师:矛和盾这两种兵器怎么集合?集合结果会怎样?请同学们仔细读读故事吧。

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学生自由读课文。

3、小组交流(1)互相提醒容易读错认错的字词。

《矛和盾的》教学设计

《矛和盾的》教学设计

《矛和盾的》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引导学生从生活中提炼出有价值的数学问题,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让学生经历“问题情境——建立模型——解释与应用”的过程,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

让学生初步体验用数学眼光观察生活,发现和提出数学问题,分析和解决数学问题。

二、教学内容
这节课我们重点探索“矛和盾的集合”,一方面可以借此培养的优化意识和创造性思维,另一方面使对在生活中如何综合运用创造性思维来解决实际问题有所启示。

三、教学方法
我采用直观的多媒体教学,辅以启发式谈话法,动画的形式展现情景,引领学生进入角色,充分发表自己的所思所想。

在教学过程中,我运用设疑、诱导、启发的手段调动学生脑、眼、口、手并用,达到掌握知识,发展能力的目的。

四、教学评价
本节课我采取了多元评价方式,我备课前就设计了“课堂表现”表格,从“认真听讲、注意观察;认真思考、想出或提出自己不同的想法;积极参与讨论,愿意倾听别人的意见;及时完成课内作业;善于运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进行联想或迁移;积极进行课外实践和调查”等六个方面对孩子进行评价。

采用自己、同伴、老师三者综合评价法进行评价。

五、教学反思
这节课我根据的年龄特征和心理特点,采用多种有效的教学手段,激发的学习兴趣,培养的学习习惯;同时又根据所学知识的特点和内容,引导学生在具体情境中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培养的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

本节课基本上达到了新课程标准要求的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出发,选择学生身边的、感兴趣的事物,提出有关的数学问题,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与动机。

使学生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的思想。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感知质疑以疑促疑读中悟理──《矛与盾
的集合》教学设计
一、预习课文发现问题
在《论语》中记载着孔子这样一段话“不愤不启,不悱不发。

”意思是说:当一个人对问题进行探索到欲通未通之际,心求通而未得,口欲言而来讲,这种状态叫“愤”“悱”。

这时只要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稍加启示引导,就可使学生豁然醒悟。

而学生的“愤”“悱”又必须以自主的阅读、思考、探索为基础。

因此,应帮助学生养成课前自读课文,画出不懂的问题,查找相关的资料的好习惯,使学生逐步做到课前“有备而来”。

二、整体感知初读质疑
教师作为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应当尊重他们的个性、积极性和创造性,把他们的学习潜能很巧妙地牵引出来。

在上课一开始,教师就在学生课前预习质疑的基础上进行筛选,对于一些非重点问题,相机解决,并提炼出两个重点问题:1、发明家是怎样把矛和盾的优点集合在一起发明坦克的?
2、“是的,谁善于把别人的长处集于一身,谁就会是胜利者”这句话给了你怎样的启示?这一提炼,既点燃了学生思维的火花,又带着他们直奔文章的关键处。

此环节的设计使以后的教学呈辐射状,可谓万变不离其宗。

三、以疑促读交流感悟
叶圣陶先生说:“语文老师是引导学生读书、看书的,而不是
给学生讲书的。

”在学生渴求了解问题的答案时,教师并不急于解决,而是把问题还给学生,让他们带着问题自己去读书,改变“被动接受”的局面,让学生进人积极的读书状态,在文章中寻找答案,在思考中寻找答案。

在自读解疑的基础上,再将学生按同质分成四人小组,进行小组内的漫谈(指不拘形式地就问题谈自己的体会和感受),使学生读中有思,以想促说。

团坐的四人小组既体现团体合作的精神,又发挥个人才智,要求每一个学生都发言,并且推荐一名学生代表小组发言,请这个同学整理其他同学的意见,并做好记录。

教师巡回指导,在关键处、学生疑惑处加以点拨。

接着请学生代表交流,在交流过程中,其他小组的代表可以在别人发言的基础上补充拓展,有不清楚的可自由提问,有不同意见也可进行当堂反驳。

教师相机请学生朗读有关内容。

以疑促读,既把握了课文的命脉,又关注了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感受,维护了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了学生的主动意识、进取精神,使课堂真正成为一个学生思维浪花相互激趣、强烈碰撞的信息交换场。

质疑是学生求学的重要途径。

在质疑的基础上引导学生积极思维可以使学生的主体地位和教师的主导作用有机地结合起来,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随着学生对课文内容理解的逐步深人,会产生不同的问题。

因此上课时,教师应放手让学生提问,互相交流。

例如,什么叫大显神威?坦克为什么能在战场上大显神威?学生在交流中不难发现,课文中“1916年,英军的坦克首次冲上战场。

德国兵头一回见到这庞然大物,吓得哇哇直叫,乱成
一团,一下子退了十公里!”这生动具体的描述无疑是对“大显神威”的最好诠释。

其原因在于坦克巧妙地将盾的自卫和矛的进攻合二为一:既有保护自己的铁屋子,又有进攻的枪口或炮口;更深层的原因在于发明家勤于思考、善于实践的优秀品质。

这样的质疑,无疑从另一个角度深化了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四、读中悟理深悟寓意
学生在学习语言的过程中,一方面进行思维活动,另一方面进一步发展思维能力。

对三年级学生而言,“是的,谁善于把别人的长处集于一身,谁就会是胜利者”这句话较为抽象,如能将课文和事例融为一体,在事例中感悟语言,在事例中理解课文,那么教学就会更加贴近学生的实际,更有利于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

为了对这句话有全面、深入的理解,教师要求学生从自己的事例或课前搜集到的事例出发,谈谈对这句话的理解,使学生摒除抽象教条的分析,通过具体鲜活的事例体会“善学者,假人之长以补其短”的含义。

这样读中悟理,使学生对课文的理解落到实处。

五、积累语言课外拓展
语文的学习很难一蹴而就,它是一个长期积累的过程,只有厚积才能薄发。

没有积累,谈不上培养良好的语感,也绝不可能有真正的听说读写能力,当然学不好语文。

本文简洁流畅、用词生动,是指导学生准确用词的范例,可要求学生将生动传神的词语摘抄下来加以积累。

学生的智力背景越广阔,对知识的理解就越深入。

要比较深刻地理解文章揭示的科学道理,了解发明家的灵感缘于他们勤于
思考、善于实践的品质,应在课堂交流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进一步走出课堂,走出课本,课后搜集一些发明家的故事,开一次故事交流会。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