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学批评史课件
《中国文学批评史》课件
主要流派与代表人物
儒家
代表人物有孔子、孟 子等,主张文以载道 ,强调文学的社会功 能。
道家
代表人物有老子、庄 子等,主张无为而治 ,强调文学的自然之 美。
禅宗
代表人物有慧能等, 主张心性本净,强调 文学的心灵境界。
浪漫主义
代表人物有李白、杜 甫等,主张个性解放 ,强调文学的创新和 情感表达。
现实主义
沉沦,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
鲁迅的文学批评
总结词
现代文学的奠基人
详细描述
鲁迅是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之一,他的文学批评主要 集中在批判封建文化和揭露社会弊病方面。他的批评观 点尖锐、深刻,对中国现代文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 响。
THANKS
感谢观看
总结词
强调个性与创新
详细描述
宋元明清文学批评中,个性与创新备受关注,强调作家独 特的艺术风格和创作思路,反对因循守旧。
总结词
注重文学作品的艺术性
详细描述
宋元明清文学批评中,文学作品的艺术性成为重要的评价 标准,强调作品的艺术表现力和审美价值。同时,对文学 与社会、政治、历史等关系的探讨也更加深入。
03
代表人物有白居易、 苏轼等,主张反映现 实,强调文学的真实 性和人民性。
02
古代文学批评
先秦文学批评
总结词
萌芽阶段,初步形成
详细描述
先秦时期,文学批评开始萌芽,诸子百家的经典著作中 蕴含着丰富的文学批评思想,如《论语》、《孟子》等 对诗歌、散文的品评和论述。
总结词
注重社会教化功能
详细描述
先秦文学批评主要关注文学作品的社会教化功能,强调 文学作品对道德、政治的积极影响。
发展历程
形成
汉代至魏晋南北朝,以《文心 雕龙》、《诗品》等为代表的 系统化文学批评理论。
中国古代文学批评史课件
概论“中国古代文学批评史”,曾叫“古代文论”,全称“中国古代文学理论批评发展史”。
时空是“中国古代”;包含“文学理论”与“文学批评”两个方面。
文艺学的分支:文学史(文学发展史):是探讨各民族文学发展或世界文学发展的具体历史,阐述发展规律的学科。
它在历史的过程中对文学作个别的、具体的研究。
也是历史学的一个分支。
文学批评:是分析和评价具体文学作品、作家和文学现象的学科。
一般针对某部作品、某个作家或一种文学现象,属于个别、具体的研究。
文学理论:研究文学的普遍、一般规律,探讨文学的基本原理,树立基本的文学观念。
文学理论文学批评文学史文学创作(作家——作品)文学鉴赏(作品——读者)“意境”,王国维认为作品有境界,必须做到情景交融,“‘红杏枝头春意闹’,着一‘闹’字,而境界全出,”因“闹”字逼真地刻画出红杏怒放的蓬勃生机,又满含着诗人喜迎春色的欢愉之情;“‘云破月来花弄影’,着一‘弄’字,而境界全出”,因“弄”字既细致地刻画出淡云拂月,花枝摇曳的美好夜色,也隐约透露出诗人对于春色将阑的惋惜之情。
对这两佳句的分析是文学批评,其成果为总结意境的理论提供依据,而在文学史中,许多人都在证明意境的存在。
一、中国古代文论与批评的民族化特色1.批评家的非职业化西方文学批评转化为商品生产,成为独立职业。
中国文学批评是士大夫仕宦以外聊以娱人娱己的风雅余事,“余事作诗人”,“余事作批评”。
西方文学批评原训“文学裁判”(literary criticism)。
十八世纪以前,西方盛行“判官式的批评”,批评家与作家势不两立。
十九世纪以后,批评家与作家之间的对立关系才逐渐缓解。
法国法朗士(1844-1924)《生活文学》宣扬印象主义批评理论,“为了真诚坦白”,“把自己的灵魂在许多杰出作品中的探险活动加以叙述”,“把冷嘲和同情都摆在读者面前,由他们看了以后自己去作判断”。
批评与创作的对立,到近代才消除融合。
英国诗人爱理阿德主张“创作必寓批评”,意大利美学家克罗齐主张“批评必寓创作”。
中国文学批评史――明代PPT课件
嗟乎,自宋、元以来,诗文芜烂,鄙俚杂沓。 本朝诸君子出而矫之,文准秦、汉,诗则盛唐,人 始知有古法。及其后也、剽窃雷同,如赝鼎伪觚, 徒取形似,无关神骨。先生出而振之,甫乃以意役 法,不以法役意,一洗应酬格套之习,而诗文之精 光始出。……
……至于一二学语者流,粗知趋向,又取先 生少时偶尔率易之语,效颦学步,其究为俚俗、为 纤巧,为莽荡,譬之百花开而棘刺之花亦开,泉水 流而粪埌(lang4)之水亦流,乌焉三写,必至之弊耳, 岂先生之本旨哉!
元诸大家。昔老子欲死圣人,庄生讥毁孔子,然至
今其书不废;荀卿言性恶,亦得与孟子同传。何者,
见从己出,不曾依傍半个古人,所以他顶天立地,
今人虽讥讪得,却是废他不得。(与张幼于)
32
四、袁中道的修正理论 当余少年盛气之时,意不可一世士。见乡里
之铢持寸守者,意殊轻之,调笑玩嫚,见于眉睫。 中年以来,饱历世故,追思曩日所怀,可愧非一。 吾辈常轻谈天下事,以为无不可为,而其后百不一 雠。 (袁宏道《寿刘起凡先生》)
18
(三)粗豪与俊逸
薛蕙: 海内论诗伏两雄,一时倡和未为公。 俊逸终怜何大复,粗豪不解李空同。
何景明: 子美辞固沉著,而调失流转。……至兼雅颂,
而风人之义或缺,此其调反在四子之下与?
李梦阳: 柔澹者思,含蓄者意也,典厚者义也。高古
者格,宛亮者调,沉著雄丽,清峻闲雅者才之类也。
19
第三节 唐宋派
• 诗:初中唐、六朝 • 文:唐宋。(文学向理学、包括心学切换) • 向理学的回归本就意味着向唐宋文的靠拢
论诗如论禅:汉、魏、晋与盛唐之诗, 则第一义也;大历以还之诗,则小乘禅也,已 落入第二义矣;晚唐之诗,则声闻辟支果也。 学汉、魏、晋与盛唐诗者,临济下也;学大历 以还之诗者,曹洞下也。(严羽)
中国文学批评史课件
导论1、卢梭的《社会契约论》,实际是对商业性社会中群体关系实质的揭示。
在西方契约性的的社会中,人与人之间的对立性大于亲和性,人与人相处,所注重的不是内在情感的融洽,而是外在关系的平衡。
如何在契约的限度内充分发挥个体的才能是每一个个体首要的生存条件。
2、中西传统精神与民族性格不同:一、西方人与自然是对立的(认为自然中存在着一种可怕的、神秘的力量在驾驭着自己、玩弄着自己),而东方人与自然是和谐。
他们较多地看到人和自然的融洽与亲和。
因为我国古代是农业性的社会,我们民族从很早的时候起就对大自然有着一种亲近感。
农业生产相对稳定的特点,造成了我们古人对自己的力量和自然的信任的态度。
二、在世界观和思想方法上,西方人较倾向于看到宇宙事物的差异性、矛盾性,东方人则较多看到它们的整体性、统一性;西方对事物的认识方法有较强的分析性、思辨性,东方看事物往往是直观性。
三、在发展观、历史观上,西方尚“变”,东方尚“通”。
对事物的发展,西方人较多注意到它的前后不同,看到其革变的一面;东方则注意事物发展的的前后承袭,看到它稳定的一面。
如古希腊赫拉克利特说:人不能两次踏进同一条河流;太阳每一天都是新的;而我国惠施曾说:飞鸟之景未尝动也。
东西方历史观发展观产生区别的原因:传统上这种事物发展观的差异,究其原因,也是双方社会经济的不同特点造成的。
西方为商业型社会,而商业的特点是流动性、开拓性:商品在不断的流通中才能有利润,市场在不断地开拓中才有发展。
故西方人在传统精神上是进取多于守成。
中国古人对历史发展都一个固执的观点——历史循环论,“无平不颇,无往不复”。
所谓“合久必分,分久必合”。
事物的流动运转,“万变不离其宗”。
思想发展的形式上,东西方的显著的区别:西方思想史的进程表现为“替变”,后者代替前者,新的否定旧的。
而中国古代,在思想认识上的发展多表现为“蜕变”。
小结:我们可以把东西方民族想象成两个性格不同的巨人:站在西方的,是一个活泼好动的、精明的、具有外向性格的巨人;而站在东方的,是一个沉静的、敦厚的、具有内向性格的巨人。
中国文学批评史(魏晋南北朝).ppt.Convertor
魏晋南北朝部分一、魏晋南北朝文论的总特点从东汉末年开始,儒学逐渐衰落,玄学应运而兴起。
所谓玄学,实际上主要是老庄道家思想的发展和流变,体现在文学理论批评上尤其是如此。
因此可以说,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文学思想,是由道家思想占据主导地位。
例如,这一时期的许多文论家都极力推崇自然清新之美,都倾心于探讨文学的内部规律,都注重研究文学的审美特征等等,这很明显是继承和发展了老庄道家的文艺观。
首先,文学创作主题的变化。
汉代由于受经学的影响,文学成为宣传儒家礼教的工具,文学创作的主题大都以政治教化和美刺讽谏为中心。
到汉末魏初,逐渐转变为以写个人悲欢遭际为主了,着重抒发个人喜怒哀乐之情,描写个人的曲折经历,以及对动乱现实的深沉感慨。
从表现社会政治主题到刻画个人内心世界,这是一个重大的变化。
其次,文学思想的变化。
创作上的这种变化,反映在文学思想上就是从“言志”到“缘情”的变化。
“言志”的“志”在汉代虽然也包含着“吟咏情性”的因素,在理论上认识到文学创作是在抒情中言志的特点,但是这种“情”只能是符合“礼义”之情,这种“志”也在儒家政教怀抱的范围。
而魏晋南北朝的“缘情”说目的在于突破儒家“礼义”的束缚,自由地抒发自己的感情,不再囿于儒家政教怀抱的“志”,而自由地表现自己的愿望与要求。
再次,对创作个性的强调。
与上述文学创作主题与文学思想变化相适应,这一时期在文学创作和文学理论批评中,特别重视要体现作家特殊的创作个性。
从文学创作看,曹操的诗歌古直悲凉,曹丕的诗歌缠绵悱恻,曹植的诗歌慷概多气。
在儒家思想占统治地位的经学时代,人们的个性往往是受到压抑的。
文学要为封建礼教服务,达到“经夫妇,成孝敬,厚人伦,美教化,移风俗”的目的,只能表现“天理”而不能描写“人欲”。
这一时期文学创作中对创作个性的高度重视,正是当时社会思潮的反映。
第四,重视对文学创作本身特点和规律的研究。
鲁迅先生说当时是一个“为艺术而艺术”的时代。
对文学的审美特征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中国文学批评史(明清至近代).ppt.Convertor
(一)、王夫之的文论一、科学地总结情理之争二、“情景”说三、“现量”说四、诗歌欣赏方面的见解王夫之不仅是一位哲学大师,也是一位美学大师。
他建立了一个以诗歌的审美意象为中心的美学体系。
这是一个博大精深的唯物主义美学体系,是中国古典美学的一种总结的形态。
一、科学地总结情理之争古代“言志”说和“缘情”说的不同宋元以来的情、理之争(宋诗受理学的影响,重理而不重情;严羽强调诗歌主情而反对说理。
)明代以来李贽、公安三袁强调文学应当表现“真情”而反对“假理”。
从文学批评史看,主张言志、载道的偏向主理一派,往往强调文学的社会教育作用而忽略诗歌的抒情本质和审美特征;主张缘情、抒写性灵的偏向主情一派,往往对诗歌情中有理的方面认识不足,并对情缺乏积极的引导。
王夫之既强调诗歌的本质是表达人的感情(诗以道情,道之为言路也。
诗之所至,情无不至。
情之所至,诗以之至),又不否定诗歌中也有理(王敬美谓:“诗有妙悟,非关理也”。
非理抑将何悟?)。
只是诗歌中的理不是抽象的、概念化的理而已(经生之理,不关诗理,犹浪子之情,无当诗情)。
这种对情理关系的认识,避免了片面性,更为科学也更加稳妥,从而对争论了数百年的情、理关系作了比较圆满的总结。
二、“情景”说王夫之的诗歌创作理论特别注重意境的创造。
他认为诗歌意境的构成莫不由情、景两大元素构成:在王夫之看来,诗歌中的情、景是彼此互相依傍,缺一不可的。
他更进一步深入考察,提出诗歌中情景结合的方式有三种:其一是“妙合无垠”,结合得天衣无缝,无法分别,这是最高境界,然而要达到这种境界是比较难的;其二是“景中情”,在写景当中蕴涵着情,如李白的《子夜吴歌》中的“长安一片月”;其三是“情中景”,在抒情过程中能让人感到有景物形象在。
总之情景互相融合才能构成诗歌的意境美。
三、“现量”说在诗歌的创作上,王夫之强调主体创作过程的当下性与自发性,他借用佛学的范畴提出了“现量”说,根据教材的论述,简言之,诗歌创作中的“现量”说有现在义、现成义、显现真实义。
《中国文学批评》PPT课件
道德伦理思想:理学--王阳明心学--王 学左派 (泰州学派 )--李贽
(1)王阳明心学”《传习录》 :“心者,天 地万物之主也” /“我心之良知,无有不自 知者”。
(2)泰州学派(王艮、何心隐) ::“吾心 须是自心作得主宰,凡事只依本心而行,便 是大丈夫。”/“平时只是率性而行,纯任自 然,便谓之道。” (黄宗羲《明儒学案·泰州 学案》
六律指黄钟、太簇、姑洗、蕤宾、夷则、无射。 (一个八度分成十二个半音。十二律吕实为一个 八度中的十二个音阶。) 八音克谐:《周礼·春官·大师》:八音,金、石、 土、革、丝、木、匏、竹。
“诗言志”的提出
“志”——政治上的理想抱负。 “诗言志”——诗歌所表现的与政教相联
系的人生态度与理想抱负。
. 先秦人的文论
一是对《诗三百》的评论, 二是诸子关于哲学、人生、政治、社会等问题的
论述涉及到文艺问题。
先秦文论主要是儒、道两家的文艺思想。
“诗言志”的提出
帝曰:“夔!命汝典乐,教胄子,直而温,宽
而栗,刚而无虐,简而无傲。诗言志,歌永言,
声依永,律和声。八音克谐,无相夺伦,神人
以和。”夔曰:“於!予击石拊石,百兽率
“志”: “心之所之”,志向、抱负。
《毛诗序》:诗者,志之所之也,在心为志,发 言为诗,情动于中而形于言,言之不足,故嗟叹 之,嗟叹之不足,故咏歌之,咏歌之不足,不知 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情发于声,声成文谓之音, 治世之音安以乐,其政和;乱世之音怨以怒,其 政乖;亡国之音哀以思,其民困。故正得失,动 天地,感鬼神,莫近于诗。先王以是经夫妇,成 孝敬,厚人伦,美教化,移风俗……故变风发乎 情,止乎礼义。发乎情,民之性也;止乎礼义, 先王之泽也。
中国文学批评史最完整课件(重点复习汇总)
中国文学理论批评发展的历史分期,按照以文学理论批 评发展的特点和规律为中心,结合历史发展阶段特征和 文学创作发展状况的原则,分为五个时期:
一、先秦——萌芽产生期; 二、汉魏六朝——发展成熟期; 三、唐宋金元——深入扩展期; 四、明清——繁荣鼎盛期; 五、近代——中西结合期。
第一章中国文学理论批评的萌芽和产生 ——先秦时期
嵇康等人的文学批评思想
嵇康的文艺批评思想主要体现在他的《声无哀乐论》一文之中。 在这篇文章中他主要表达了“音乐的变化和美与不美, 与人在
情感上的哀乐是毫无关系的”这一思想对两汉以来把音乐简单 等同于政治, 完全无视音乐的艺术性, 甚至要它起到占卜作用 等方面具有巨大的进步意义。。
文心雕龙的体例
可以群, 可以怨。迩之事父, 远之事君;多识于草木鸟兽之名。” “兴”, 是就文学作品的审美作用而言的, 故而朱熹解释为“感发意
志”(《四一书章句集注》) “观”, 是就文学作品的认识作用而言的, 《论语集解》引郑玄注
说:“观风俗之盛衰。”朱熹《四书章句集注》说:“考见得失。” “群”, 是就文学作品的团结作用而言的。《论语集解》引孔安国
儒家的“仁政”学说——“与民同乐”美学思想——“风 雅比兴”与“实录”原则。
庄子关于“虚静”、“物化”的论述, 关于“有无”、 “形神”关系的沦述, 关于言意关系的论述, 都成为后代 文艺创作理论的重要依据。。
第三, 先秦时期的文学思想和艺术思想、文学理论批 评和艺术理论批评, 是紧密地结合在一起的, 难以截 然分开, 而且很多文学思想和文学理论批评都是从艺 术思想、艺术理论批评中引申出来的。
刘勰在《序志》篇中清晰的说明了本书的创作构架。 《文心雕龙》全书由50篇论文组成,是一个自觉而严密的理论体系: (1)、前五篇《原道》、《征圣》、《宗经》、《正纬》、《辨骚》,是
中国文学批评史 课件=
明代文学批评教学目的和要求:了解掌握明代传统诗文理论批评的基本状况及小说、戏曲理论批评的产生与发展情况。
了解掌握前七子、后七子、唐宋派、公安派的文学批评思想;了解掌握李贽的“童心”说及小说评点;了解掌握汤显祖、王骥德的戏曲批评。
教学重点:前后七子文学批评唐宋派文学批评王骥德的戏曲批评教学难点:公安派文学批评李贽的文学批评汤显祖的戏曲批评教学学时:4学时第一节概述明代文学批评以复古为尚,以前后七子为代表的复古理论长久地影响了明代的文学理论和文学创作。
明代文学批评扬唐抑宋,把宋元以来的唐宋诗之争推向了极至。
主情是明代文学批评的又一重要特征,李梦阳、谢榛、汤显祖、冯梦龙等都是这一理论是积极倡导者。
小说戏剧理论的蓬勃发展是明代文学批评的重要特点。
明代的小说戏剧批评,明代小说戏剧批评的形式较为多样。
有题序跋记,有评点,有笔记,亦有《南词叙录》、《曲律》等专门性的理论批评著作。
明代继宋元之后,小说戏曲批评有了长足的发展,其突出表现为:其一,从文学观念上看,历代正统文人素以小说戏剧为“小道”“末技”,直至晚清张之洞、近代胡适等人也否定小说、戏曲批评,冠之以“陈腐”、“八股气”等评语。
明代小说戏曲批评,比较全面地评价了这两种文体的本质特征、思想内容、艺术风格、审美价值及其社会功能,充分肯定了小说、戏剧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
其二,从批评对象方面来看,明代的小说戏剧批评更注重实际批评。
也就是说,代表明代小说戏剧批评的基本精神、审美特性和理论价值的主要在于对小说戏剧作品的批评,系统的理论批评著作为数尚少。
以小说批评而论,主要围绕《三国演义》、《水浒》及“三言二拍”等展开,特别是关于历史演义小说的穿凿宗旨、艺术特征、社会功用等方面的批评与论争。
以戏曲批评而论,主要集中在戏曲美学论争方面:一是何良俊与王世贞等关于《西厢记》、《拜月亭》、《琵琶记》优劣高下之争;二是吴江派与临川派围绕着声律、文辞而展开的所谓“汤沈之争”。
其三,从批评形式来看,明代的批评家们不拘一格,形式多样化。
中国文学批评史(唐、宋).ppt.Convertor
唐代文学㈠扫除齐梁遗风从文化思想上说,初盛唐的基本特点是要扫除齐梁遗风,建立与唐王朝的经济、政治发展相适应的新的文化思想,唐初的文学思想与文学理论批评,正是这种新文化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
齐梁文学的功过:功——总结了魏晋以来将近四百年文学艺术发展中的新成果和新经验,初步形成了近体诗的格式和雏形,使中国古代文学的许多艺术表现技巧渐趋成熟。
重视文学的“缘情”本质,讲究艺术形式的华丽,注意运用多样化的表现方法。
过——相当一部分作家中有片面追求形式美,而不注意内容充实的缺点。
以至有些作品内容贫乏,情调低下,风格柔靡。
艺术上偏重辞藻、典故、声律等具体技巧,对审美意象的整体塑造较为忽视。
(刘勰和钟嵘提倡“风骨”或“风力”,正是为了克服上述两方面的弊端.)㈡反齐梁文风中两种不同倾向一种是对齐梁乃至整个六朝文学持根本否定的态度;另一种是批评其过于追求形式华艳的同时,充分肯定其成就与积极影响。
㈢诗歌革新运动和古文运动隋唐五代文论选读陈子昂:(1)对齐梁文学的批评;(2)“兴寄”说;(3)“风骨”说。
皎然:(1)“意”与“境”的关系;(2)“取境”有易、难的两种情况;(3)言意关系问题;(4)诗歌的风格问题;(5)影响。
韩愈:(1)“气盛言宜”说;(2)“不平则鸣”论。
白居易:(1)“为时”、“为事”论;(2)讽谕;(3)白居易诗论之弊病。
司空图:(1)“思与境偕”说;(2)韵味”说;(3)“四外”说;(4)诗论之影响。
一、陈子昂的文艺美学思想陈子昂在文艺思想发展史上的重要贡献,是他针对六朝文学内容不够充实、不注意整体审美形象塑造的弊端,从正面提出了“兴寄说”和“风骨说”的文学创作主张,这也正是唐代前朝文艺思想发展中的核心思想。
经过陈子昂等人从理论到创作实践的努力,终于廓清了初唐半个多世纪齐梁文风的余波影响,迎来了以“风骨”、“气象”著称的盛唐诗歌的创作热潮,并影响了后来的意兴论等等。
一、陈子昂的文艺美学思想(1)对齐梁文学的批评;(2)“兴寄”说;(3)“风骨”说。
中国文学批评史 课件
两宋金元文学批评教学目的和要求:了解掌握两宋金元文学批评的重要特点及主要文学理论著述、批评思潮;了解掌握欧、梅、苏、黄的文学批评思想;了解掌握严羽《沧浪诗话》以“妙悟”论为核心的文学批评思想;了解掌握李清照、张炎的词论思想;了解掌握王若虚、元好问、方回的文学批评思想。
教学重点:欧阳修的文学批评苏轼的文学批评黄庭坚的文学批评李清照的词学批评教学难点:严羽《沧浪诗话》元好问《论诗三十首》教学学时:4学时第一节概述从总体上看,宋代的社会风尚大体上呈现出重文、尚理、崇雅的特点。
宋代实行佑文政策,中央及地方官吏多用文士,大办学校,大开科举,因而造就了一批集学者、官僚、诗人于一身的人。
宋人讲“理”,此理,不仅是哲理,而且包括义理、事理、性理、情理和禅理。
宋代文化以复雅崇格为特色,风流儒雅是宋代士大夫所崇尚的美学风范。
宋人取名、字、号多以“翁”、“老”、“居士”等自称,文化艺术上也多呈现出雅致化的倾向。
陈寅恪先生说:“华夏民族之文化,历数千年之演进,造极与赵宋之世。
”(《金明馆丛稿二编》)而宋代的文学批评理论就诞生和繁盛于宋代登峰造极的文化氛围之中,因而宋代文学批评具有鲜明的时代特点和美学风尚。
1.诗话崛起于宋,成为宋代诗学批评的重要形式。
中国古代有许多笔记体的诗话、词话,数量众多,持帖浩繁,仅以诗话为名者即有数百种,是一笔丰富的诗歌理论遗产。
它们多用随谈录的方式,自由灵活,不拘一格。
诗话的源起,应以欧阳修的《六一诗话》最早。
宋人诗话大多是以资闲谈的,但也出现了《岁寒堂诗话》(张戒)和《沧浪诗话》(严羽)等针砭时弊、理论性较强的著作。
在资料辑录方面,至今已有何文焕的《历代诗话》,丁福保的《历代诗话续编》、《清诗话》,和郭绍虞等的《清诗话续编》等。
2.宋代文学批评的基本审美倾向是“情理冲突”,而以“理”为尚。
与盛唐时代那种蓬勃向上、积极进取热情奔放的时代精神相比较,宋代已进入历史的反思阶段,是一个充满理性思辨的时代。
中国文学批评史最完整课件5(明)辩析
明代小说批判的几个问题
第六,提出了小说人物塑造的理论。容与堂本《水浒传》评点 在艺术分析上运用古代诗文书画的传统美学观点,探讨了小说 创作中人物塑造理论,并作了制造性的发挥。首先,它认为 《水浒传》人物塑造的主要成就,是在于它具有“传神”写照、 “咄咄逼真”的特点,到达了化工境地。如第21回回评写 道:“此回文字逼真,化工肖物。摩写宋江、阎婆惜并阎婆处, 不惟能画眼前,且画心上;不惟能画心上,且并画意外。”
第一,极大地提高了小说的地位和作用,强调小说应当与正统 诗文有同样的地位,认为小说是“六经冈史之辅”,有益于 “世道人心”。它和史书同样有“垂鉴后世”之社会教育作用, 而且由于它的通俗性、形象性,更易为人们所承受。张尚德的 《三国志通俗演义引》指出:“通俗小说可以使是是非非,了然 于心目之下,裨益风教,广且大焉。”
四、中国文学理论批判的富 强和鼎盛 ——明清时期
概述:明清时期中国文学批判理论的新变化
1、文学理论批判转变了以诗文理论批判为主的状况,呈现出 诗文、戏剧、小说理论批判分途进展、而又殊途同归的局面。
2、诗文的理论批判有了更大的进展,其意义不仅仅在评论当代 的诗文,而是在对整个中国古代诗文创作进展整体的评论,争 论其历史阅历。所以,从文学理论批判的成就及其深度和广度 来看,诗文理论批判仍旧占有主要地位,而且对戏剧小说理论 批判有着很深刻的影响。
。公安三袁是李贽的朋友,也是他的学生,他们的文学思想是 在李贽“童心说”的根底上进展起来的,也是对李贽思想的进 一步进展。同时,汤显祖、冯梦龙等又分别在诗文、戏曲、小 说等不同方面扩展了李贽的思想,从而形成一个颇有气概,并 对文坛产生了深刻影响的文艺新思潮。
第三节 公安三袁和“性灵”说
三袁是湖北公安人,长兄袁宗道,其次是袁宏道,最小的是袁 中道。
中国文学批评史 课件
第一章先秦文学批评教学目的和要求:了解掌握中国文学批评的产生过程;了解掌握中国传统文学理论批评从一开始就与西方文论形成的差异(民族特色)等;了解掌握儒、道文学观的核心精神及其文艺思想的结合、互补及其影响等。
教学重点:儒家文学批评道家文学批评教学难点:儒家文学批评和道家文学批评的对立互补教学学时:4学时第一节先秦文学批评概述先秦时期的文学批评是在《诗经》、《楚辞》、历史散文及诸子散文的基础上产生发展的,是中国古代文学批评的奠基时期。
闻一多《文学的历史动向》一文指出:“《三百篇》的时代,确乎是一个伟大的时代,我们的文化,大体上是从这一刚开端的时期就定型了。
文化定型了,文学也定型了。
从此以后二千年间,诗——抒情诗,始终我国文学的正统的类型,甚至除散文外,它是唯一的类型。
”在先秦文学史上,诞生过许多令人仰慕的第一: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第一个文化巨人孔子,第一个伟大诗人屈原,第一部编年体史纲《春秋》,第一部国别体史书《国语》,第一部语录体散文集《论语》等等。
一、先秦文学批评的基本特点先秦是中国文学批评的滥觞时期。
比较而言,先秦文学理论具有以下鲜明特点:(一)处于萌芽状态1.原因(1)文、史、哲不分,文学批评具有浓郁的学术文化色彩。
(2)文学与其他艺术不分:诗、乐、舞三位一体(《尚书•尧典》)(3)文学是广义的:文学泛指学术、学问,“德行、言语、政事、文学”(《论语•先进》)2.表现(1)文学批评观念与礼乐观念杂揉(2)文学批评观念与学术思想(哲学思想、政治思想、伦理道德思想)杂揉(二)诗学为先中国最早的文学样式是诗,所以文学批评的最初形态也就是诗的批评,直至明清,它仍居主导地位。
先秦文学批评以《三百篇》为圭臬,诸子百家皆主“诗言志”之说。
先秦文论广泛涉及到了天人关系、美善关系、文质关系、言意关系、诗乐关系等在内的文艺问题。
诗言志是先秦文学批评的一面光辉旗帜,也是中国古典美学与文学批评的开山之主。
(三)零散不成系统,但影响深远1.零散不成系统,这与萌芽状态互为因果。
中国文学批评史最完整课件4(宋金元)
苏轼在文学思想和创作理论上的主要贡献
三、论艺术想像和形象捕捉。苏轼对文学艺术的构思和创作过 程有相当深人的研究和分析,他认为不论是诗还是画,审美意 象的构成都要经过一个“妙想”的过程。
《次韵吴传正枯木歌》云: 天公水墨自奇绝,瘦竹枯松写残 月。„„古来画师非俗士,妙想实与诗同出。龙眠居士本诗人, 能使龙池飞霹雳。君虽不作丹青手,诗眼亦自工识拔。龙眠胸 中有千驹,不独画肉兼画骨。 诗人在“妙想”的过程中,必须善于把握机遇,捕捉住灵感萌 发、兴会标举时刻所闪现的奇妙景象。 “求物之妙,如系风捕影”(《答谢民师书》)“作诗火急追亡 道,清景一失后难摹”。《腊日游孤山访惠勤惠思二僧》
宋初盛行的“时文”,五代的“今体”。五代文体是学习晚唐 李商隐的,但侧重于讲究声律对偶。“今体”之名源于李商隐 的《樊南甲集序》 特点:“好对切事,声势物景,哀上浮壮,能感动人”。 杨亿(974-1020)、刘筠、钱惟演为代表的崇尚晚唐李商隐,追 求形式美的倾向,其诗雕润密丽、音调铿锵、辞藻华丽、声律 和谐、对仗工整,呈现出整饬、典丽的艺术特征。 并在杨亿等人的创作实践中形成了颇具有影响力的西昆体。 《西昆酬唱集序》 “历览遗编,研味前作,挹其芳润,发于希 慕” 、“雕章丽句,脍炙人口”
苏轼在文学思想和创作理论上的主要贡献
五、论艺术创作中的法度和自然。文学艺术创作中的法度和自 然关系,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法度是指创作的具体规则, 它是前人创作经验的总结,任何人在创作中都会自觉不自觉地 受到它的影响。但是文学艺术创作又不能完全受其控制,循规 蹈矩,亦步亦趋,从而丧失自己的革新、创造精神。 苏轼在《评草书》中说:“吾书虽不甚佳,然自出新意,不践古 人是一快也。” 《诗颂》“冲口出常言,法度去前规。人言非妙处,妙处在于 是。” 其法度也就是“无法之法”,也就是自然之法。任其自然而不 违背艺术创作的规律,看似无法而又有法,这才是最高的法。 故苏轼在《书所作字后》中说:“浩然听笔之所之,而不失法度, 乃为得之。”
中国文学批评史最完整课件1(先秦)
文学理论批评的萌芽和“诗言志”的提出
《国语》、《左传》 1.献诗讽谏说 《国语·周语上》:召穆公劝导周厉王, “故天子听政,使公
卿至于列士献诗,瞽献曲,史献书,师箴,瞍赋,朦诵,百工 谏,庶人传语,近臣尽规,亲戚补察,瞽、史教诲,耆艾修之, 而后王斟酌焉。是以事行而不悖。” 《左传·襄公十四年》记载师旷对晋平公说:“自王以下,各 有父兄子弟,以补察其政。史为书,瞽为诗,工诵箴谏,大夫 规诲,士传言,庶人谤,商旅于市,百工献艺。”
“文”的概念就是受原始绘画的启发而产生的 许慎在《说文解字叙》“文者,物象之本。” 《说文》中所解释的:“文,错画也,象交文。”
第四,先秦时期虽然没有专门的文学理论批评著作,大都还 只是一些片断的论述,很多还不是直接的文学理论批评,但是 已经涉及具有我国民族传统特色的文学理论批评中的一系列基 本问题,并且为文学理论批评的进一步发展,从哲学和美学思 想方面埋下了牢固的基石,后代文学理论批评中的许多问题都 可以在先秦找到渊源。
(政治礼仪、典章制度、文化艺术,均可称“文”。人的服饰、 语言、行为、动作,亦可为“文”。) 文化之“文”。《论语》中记载孔子所说的“郁郁乎文哉,吾 从周”以及“天之将丧斯文也”中的“文”,“行有余力,则 以学文。”
文学的起源和初期的文学观念
战国中期之前的“文”多是“学术”的含义。 《墨子·非命》中说的:“凡出言谈,由文学之为道也。”
《儒效》篇说:“圣人也者,道之管也。天下之道管是矣。百王 之道一是矣。故《诗》、《书》、《礼》、喊乐》之(道)归是 矣。《诗》言是其志也,《书》言是其事也,《礼》言是其行 也,《乐》言是其和也, 《春秋》言是其微也。”
第二节文学理论批评的萌芽和“诗言志”的 提出
最早比较明确地表现了文学理论批评见解的是《易经》 《家人》卦的《象辞》:“君子以言有物。” 《艮》卦爻辞《六五》:“言有序。” 这是后世文学理论批评中有关内容和形式基本要求的滥觞。
中国文学批评史课件
其次,重视作家创作个性的体现。 随着强调社会性与共性的儒家经学的衰落和重 自然、重个性的道家玄学的兴起,一个个性觉 醒的时代已然到来。 这大大促进了文学创作和文学理论的转变与繁 荣。 第三,重视文学创作自身规律与特点的研究。 这与玄学在魏晋南北朝期间得到广泛传播 关系 密切。
言、象、意的关系
论表现技巧
(1)在结构和布局上,必须安排好“意”和 “辞”,所谓“选义按部,考辞就班”。 (2)重视“意”的主导作用:“理扶质以立 干,文垂条而结繁。” (3)提出艺术技巧的若干原则:“其会意也 尚巧,其遣言也贵妍。既音声之迭代,若五 色之相宣。” 构思巧妙、辞藻华美、抑扬顿挫的音乐美, 这些正是六朝文学在形式美方面的三个主要 追求。
《文赋》的影响
从总体上说,《文赋》开始体现了中国 古代文论论创作以道家为主、论功用以 儒家为主的儒道结合的文艺思想特征。 不仅《文心雕龙》是对《文赋》的全面 继承和发展,而且挚虞、李充的文体论, 沈约的声律论,萧统《文选》中的文学 观念,等等,都受到《文赋》的某种影 响。
第四节、永明声律论和文笔之争
《文赋》论文学的构思与创作
一、如何进行艺术构思,是《文赋》探讨的重点问题。 1.构思的前提条件:玄览、虚静的精神境界和知识学问的 丰富积累。此即《文赋》开篇提出的:“伫中区以玄览, 颐情志于典坟”。 “玄览”一词出自《老子》,河上公注谓:“心居玄冥 之处,览知万物,故谓之玄览。”它是指一种不受外物 及杂念干扰而能统观全局、烛照万物、思虑清明、心神 专一的精神状态。这是针对“意不称物”而提出的。 而针对“文不逮意”则要求作者通过广泛学习来汲取前 人的学识与艺术经验。
“文以气为主”
中国文学批评史(课件)
绪论第一节中国古代文学批评的民族特色一、中国古代文学批评的两面性与中国古代长期封建社会的发展大体同步,中国古代文学批评也经历了漫长的历史发展,形成了自己的体系,独具一格,有其正确性与深刻性,但变革缓慢,也有保守、落后的一面。
二、农业宗法型社会及儒道思想对文学批评的影响由于社会的农业性和宗法性,中国古代文学批评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一致,重视道德实践,强调文学的社会内容及其教化作用。
中国古代社会以农业经济为主,而农业生产在相当大的程度上依赖风调雨顺的自然条件,故在人与自然的关系注重二者的和谐一致。
先秦道家的天人合一、顺应自然、法天贵真的宇宙观和审美观正是其产物。
三、中国古代文学批评概念、范畴的特点受中国古代传统感悟式直觉思维方式和辩证法思想因素的影响,中国古代文学批评的概念、范畴往往是抽象与具体、概括与体验的统一,其内涵既有确定性,也有多义性。
它所运用的一系列对立统一的范畴、概念,一方面能够深刻揭示文学现象的规律,包含丰富的艺术辩证法思想,令人读来具体、亲切,富有美感,但另一方面,概念、范畴意义不够明确,分析归纳逻辑不够严密。
梁启超在《国民浅训·不健全之爱国论》中曾对中、西“研究学问之法”的相异点及其结果下断语曰:“我国学者,凭瞑想,敢武断,好作囫囵之词,持无统系之说;否(不足之处)则注释前籍,咬文嚼字,不敢自出主张。
泰西学者,重试验,尊辩难,界说谨严,条理绵密;虽对于前哲伟论,恒以批评的态度出之,常思正其误而补其阙。
故我之学皆虚,而彼之学皆实;我之学历千百年不进,彼之学日新月异无已时,盖以此也。
”王国维在《论新学语之输入》中也对中西不同的思维特点及学术短长作了这样的说明:“抑我国人之特质,实际的也,通俗的也;西洋人之特质,思辨的也,科学的也,长于抽象而精于分类,对世界一切有形无形之事物,无往而不用综括(Cenerafization)及分析(Specification)之二法,故言语之多,自然之理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