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教案 5课

合集下载

人教部编版历史九上第5课罗马城邦和罗马帝国教案

人教部编版历史九上第5课罗马城邦和罗马帝国教案

《第5课罗马城邦和罗马帝国》教学设计一.教学设计思想:注重学生素质教育和能力的培养,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通过多种评价体系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鼓励学生自主学习,通过阅读理解、思考、分析来完成学习任务,从而在长期的锻炼中提高学生学习的能力。

二.教学对象分析:初三(3)班班风良好,刚接手两个星期,上过四节课,师生之间还不算熟悉,不过由于第一节课已经跟学生讲清楚上课的要求以及评价标准,所以师生之间还算比较适应。

这个班大部分学生能积极参与课堂学习,但是由于学生学习基础不好,思考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比较弱,思维方式较简单。

因此需要通过具体的评价细则以及教师及时的鼓励来让他们变得积极起来。

三.学习目标:1.知道与了解:(1)知道罗马城邦、罗马帝国的建立、征服与扩张;(2)了解征服战争造就了罗马的版图。

(3)认识罗马帝国对西方文明的影响。

2.理解与运用:(1)罗马在扩张中不断吸纳其他文明的成果,推动帝国走向繁荣。

(2)庞大的帝国最终在内外夹击下走向分裂和灭亡。

3.过程与方法及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阅图获取相关的信息,解析地图《古代罗马的扩张》中包含的文明交流、扩展方面的地理、历史信息。

认识古代罗马队西方文明的历史贡献,了解不同文明之间的包容、交流对文明发展的重要影响。

四.教学重点和难点:1.教学重点:罗马城邦的行程和共和政体的发展2.教学难点:罗马城邦政体五.课时:1课时六.媒体:多媒体平台七.板书设计:第5课罗马城邦和罗马帝国一、罗马城邦1.罗马城邦(公元前1000年)2. 罗马共和国(公元前509年)3.政权与法律:贵族共和与人民权利《十二铜表法》4.扩张与征服二、罗马帝国1. 从共和制到帝制的演变(公元前27年屋大维)2. 帝国的繁荣:疆土范围;文明交融三、罗马帝国的衰亡1.原因:内忧外患2.帝国分裂(395年)3.西罗马帝国灭亡(476年)教学反思:这是一节常规课,跟平时的上课一模一样。

基本能完成教学目标以及解决重、难点。

初中历史第5课教案

初中历史第5课教案

初中历史第5课教案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目标:
1. 了解古希腊的地理和政治组织;
2. 了解古希腊的文化和科技发展;
3. 了解古希腊对现代世界的影响。

教学重点:
1. 古希腊的地理和政治组织;
2. 古希腊的文化和科技发展。

教学难点:
1. 古希腊的政治组织;
2. 古希腊的文化和科技发展。

教学准备:
1. 教科书《历史》第五单元;
2. PowerPoint幻灯片;
3. 地图和图片资料。

教学过程:
一、导入(5分钟)
教师通过展示一幅关于古希腊地图的图片,让学生观察并回答问题:“古希腊位于哪个地区?”“古希腊的地理条件如何?”引起学生对古希腊的兴趣。

二、讲解古希腊的地理和政治组织(15分钟)
1. 简要介绍古希腊的地理位置和气候条件;
2. 讲解古希腊的政治组织,包括城邦制度和民主政治的发展。

三、探讨古希腊的文化和科技发展(20分钟)
1. 介绍古希腊的文化成就,如哲学、文学、建筑等;
2. 讲解古希腊在科技方面的贡献,如数学、医学等。

四、总结与拓展(10分钟)
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内容,强调古希腊对现代世界的影响。

并布置作业:写一篇关于古希腊文明的作文。

五、板书设计
古希腊的文明
地理和政治组织
文化和科技发展
教学反思:
本节课主要介绍了古希腊的地理、政治、文化和科技方面的发展,通过让学生对古希腊有更深入的了解,引起学生对历史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历史文化素养。

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启发学生的思维,引导他们主动思考问题,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高二历史第五课教案人教版

高二历史第五课教案人教版

高二历史第五课教案人教版第一部分,教学目标。

1. 知识目标。

1) 了解中国古代的政治制度和社会结构。

2) 了解中国古代的思想文化。

3) 了解中国古代的科技发展。

2. 能力目标。

1) 培养学生的历史分析能力和综合运用能力。

2) 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和历史文化素养。

3. 情感目标。

1) 培养学生对中国古代历史的兴趣和热爱。

2) 培养学生对中国古代文化的尊重和理解。

第二部分,教学重难点。

1. 教学重点。

1) 中国古代的政治制度和社会结构。

2) 中国古代的思想文化。

3) 中国古代的科技发展。

2. 教学难点。

1) 学生对中国古代政治制度和社会结构的理解。

2) 学生对中国古代思想文化的理解。

3) 学生对中国古代科技发展的理解。

第三部分,教学过程。

1. 导入(5分钟)。

通过图片、视频或故事等方式引入中国古代的政治制度和社会结构,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学习新知(30分钟)。

1) 介绍中国古代的政治制度和社会结构,包括夏商周三代、封建制度、官制等内容。

2) 分析中国古代的思想文化,包括儒家、道家、法家、墨家等思想流派。

3) 探讨中国古代的科技发展,包括农业、手工业、商业、水利工程等方面的发展。

3. 梳理知识(10分钟)。

通过提问和讨论,梳理学生对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社会结构、思想文化和科技发展的理解,强化学生的知识记忆和理解能力。

4. 拓展应用(20分钟)。

1) 分组讨论中国古代的政治制度和社会结构对当时社会的影响。

2) 分析中国古代的思想文化对当时社会的影响。

3) 探讨中国古代的科技发展对当时社会的影响。

5. 总结(10分钟)。

通过小结和讨论,总结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社会结构、思想文化和科技发展的特点和影响,巩固学生的学习成果。

第四部分,课堂作业。

1. 要求学生结合课上所学知识,完成一篇关于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社会结构、思想文化和科技发展的综合性论文。

2. 要求学生在课外阅读相关资料,扩展对中国古代历史的了解。

部编版九年级上册历史第5课《罗马城邦和罗马帝国》教案

部编版九年级上册历史第5课《罗马城邦和罗马帝国》教案

部编版九年级上册历史第5课《罗马城邦和罗马帝国》教案一、教学目标1.知道罗马城邦的形成、发展及特点。

2.掌握罗马帝国的建立过程和基本制度。

3.了解罗马城邦与罗马帝国的关系及演变。

4.了解罗马文化的贡献和影响。

二、教学重点1.罗马城邦的形成、发展及特点。

2.罗马帝国的建立过程和基本制度。

三、教学难点1.罗马城邦与罗马帝国的关系及演变。

2.罗马文化的贡献和影响。

四、教学方法1.讲授法2.互动式讲解法3.思维导图法五、教学内容Step1. 导入1.引出“城邦”的概念。

提问:“你们常去过城市吗?城市和城邦有什么区别?”2.简单介绍意大利半岛的地理环境和人文历史背景。

Step2. 罗马城邦的形成和发展1.罗马城邦的兴起:①753BC,罗马城市建立于台伯河畔;②罗马城国形成;③公元前509年,罗马共和国成立。

2.罗马城邦的特点:①军事力量和土地占有;②共和政体和扩张战争;③奴隶制和贵族统治。

3.城邦发展的契机:①大规模的土地财富;②奴隶制的兴起;③财富致使城邦贵族阶层向外拓展。

Step3. 罗马帝国的建立1.罗马共和政体的转变:①公元前44年,草案被提出,废除共和,在法定地位上成为独裁者的凯撒光荣地接受。

2.共和政权的崩溃:①公元前27年,奥古斯都(克劳迪乌斯·奥古斯都)掌权;②建立帝国制度;③将军制度改变,专制的国家政权产生。

Step4. 罗马帝国的基本制度1.政治制度:①帝国元首独揽大权,称“皇帝”;②推行君主专制,取消共和制度。

2.经济制度:①发展奴隶制,加强国家的经济支配;②开发矿山、大力修筑公路,发展商业贸易,加强经济实力。

3.文化制度:①尊重古代文化,加强文化交流;②翻译和整理古典文献。

Step5. 罗马城邦与罗马帝国的关系及演变1.罗马城邦的影响:①行政管理;②宗教信仰;③语言文字。

2.罗马帝国的演变:①地理范围的扩张;②奴隶制度的发展;③资本主义经济的兴起。

Step6. 罗马文化的贡献和影响1.罗马文化的贡献:①宗教和语言;②法律和政治。

9年级历史部编版上册教案《第 5课 罗马城邦和罗马帝国》

9年级历史部编版上册教案《第 5课 罗马城邦和罗马帝国》

九年级历史部编版上册《第5课罗马城邦和罗马帝国》教学设计一、教学分析(500字以内)1.本课的单元地位分析本课内容是本单元的第二课,与第一课希腊城邦和亚历山大帝国是并列关系。

古代罗马和古代希腊一样都属于古代西方(古代欧洲)文明的起源,古罗马文明继承并发扬了希腊文明。

这为我们后面学习世界近现代史奠定一定的基础,加深学生对欧洲文明的理解。

2.课标与本课子目呈现方式分析本课的课程标准为“知道罗马城邦,了解罗马帝国的征服与扩张”,与教材的子目总体上处于对应关系。

第一子目是“罗马城邦和罗马共和国”,第二子目是“罗马帝国”,第三子目是“罗马帝国的衰亡”,教材内容的布局上是超越了课程标准的要求,将罗马帝国的前身、形成、发展和衰亡的过程就进行了基本的介绍。

3.本课教学内容的逻辑结构分析本课教材内容设置了三个子目,是按照时间先后进行内容排列,首先讲述了罗马的兴起过程,接着呈现了罗马的发展、扩张过程,包括了罗马共和国和罗马帝国时期,最后体现了罗马的衰亡,包括分裂为东西罗马帝国以及西罗马帝国的灭亡。

依据教材内容的排列,本课在教学设计上一方面结合时间顺序,另一方面以每个阶段所存在的“矛盾”作为本课的教学线索开展课堂教学。

二、教学目标(基于学科核心素养的目标设计300字以内)1.通过地图识别知道罗马所处的地理位置,以及罗马共和国、罗马帝国扩张过程中它的版图变化。

同时,对比同一时期亚欧大陆上东西方的两大帝国,知道它们之间的交流往来,培养学生的时空关联。

2.通过罗马政治体制和成文法的分析理解,能够知道罗马能够不断对外扩张的原因,培养学生的历史解释能力。

3.识读《罗马城的象征》《十二铜表法》《凯撒》《屋大维》《罗马大竞技场》等图片,并结合相关的历史资料理解罗马发展过程中的“矛盾”,提升学生史料实证能力。

4.通过结合罗马共和国演变为罗马帝国的历史背景,能够客观、辩证分析这一转变是历史的进步,帮助学生养成唯物史观。

5.从罗马盛极而衰以及对矛盾的处理态度上,学习借鉴国家治理过程中要抓住和解决主要矛盾,增强学生对国家的情感。

初中历史七年级第五课教案

初中历史七年级第五课教案

初中历史七年级第五课教案
教学目标:
1. 了解秦朝和汉朝的兴起与衰落过程;
2. 掌握秦始皇统一中国的主要措施和成就;
3. 了解汉朝对中国历史的影响和贡献。

教学重点:
1. 秦朝的兴起和统一中国;
2. 秦始皇统一中国的措施和成就;
3. 汉朝的建立和对中国历史的影响。

教学难点:
1. 新文化运动对中国历史的影响;
2. 秦统治对社会的影响。

教学过程:
一、导入(5分钟)
通过提问的方式引出本节课的主题:“秦朝和汉朝”,激发学生的兴趣,引起学生的思考。

二、讲授(15分钟)
1. 介绍秦朝的兴起和统一中国的过程;
2. 讲解秦始皇统一中国的主要措施和成就;
3. 分析汉朝的建立和对中国历史的影响。

三、讨论(15分钟)
1. 学生分组进行讨论,探讨秦朝和汉朝对中国历史的重要性;
2. 每组派一名代表进行汇报。

四、小结(5分钟)
通过小结,帮助学生总结本节课的重点内容,加深对秦朝和汉朝的认识。

五、练习(10分钟)
1. 完成课后练习题,巩固本节课的知识点;
2. 预习下节课的内容。

六、作业布置(5分钟)
布置作业:查找资料,了解秦朝和汉朝的具体历史事件,并写下自己的见解。

教学反思: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对秦朝和汉朝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同时也提高了学生们对历史的兴趣和认识。

在后续的教学中,需要进一步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并提高他们的历史分析能力。

初中历史5课教案

初中历史5课教案

初中历史5课教案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准确识记元谋人的历史地位。

(2)掌握北京人的有关知识。

(3)了解山顶洞人的生活方式。

2. 过程与方法:通过合作学习,探究学习,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提高学生的历史素养。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习,感受远古居民生活的艰难,体会劳动人民聪明才智,激发学生热爱家乡的感情。

教学重点:北京人的有关知识。

教学难点:北京人会使用天然火的历史地位。

课前准备:教师准备相关课件,学生预习相关内容。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教师简要回顾上节课的内容,然后引导学生思考:远古人类的生活方式是怎样的?他们是如何生活的?二、自主学习学生根据预习,结合课本,自主学习元谋人、北京人和山顶洞人的相关内容,完成学习目标。

三、课堂讲解1. 元谋人教师简要讲解元谋人的历史地位,引导学生了解元谋人是我国境内已知的最早人类。

2. 北京人(1)教师讲解北京人的生活环境,引导学生了解北京人生活在距今约70万年至20万年的北京西南周口店地区。

(2)教师讲解北京人的生活方式,引导学生了解北京人使用打制石器,过群居生活,共同劳动(采集、狩猎),共同分享劳动成果。

(3)教师讲解北京人会使用天然火的历史地位,引导学生了解北京人会使用天然火,增强了人们适应自然的能力,是人类进化过程中的一大进步。

3. 山顶洞人教师讲解山顶洞人的生活状况,引导学生了解山顶洞人生活在距今约三万年北京周口店附近的山顶洞穴里;他们的生活有了很大变化,使用打制石器,已会人工取火,采集、狩猎为生,会缝制衣服,懂得爱美。

四、课堂小结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巩固知识点。

五、作业布置教师布置作业,让学生结合所学内容,绘制一幅远古居民生活的画面。

六、教学反思教师在课后进行教学反思,总结教学过程中的优点和不足,为下一步教学做好准备。

部编版八年级上册历史第5课《甲午中日战争与列强瓜分中国狂潮》教案

部编版八年级上册历史第5课《甲午中日战争与列强瓜分中国狂潮》教案

部编版八年级上册历史第5课《甲午中日战争与列强瓜分中国狂潮》教案【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1)了解甲午战争的背景和历史原因。

2)了解甲午战争的经过和结果。

3)了解列强瓜分中国的历史背景、过程和结果。

2. 技能目标:1)通过本课的学习,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和历史分析能力。

2)培养学生的文献资料分析和综合运用能力。

3)通过本课的学习,激发学生对中华民族崛起和现代化进程的兴趣和探究欲。

3. 情感目标:1)激发学生的爱国之情和民族自尊心。

2)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和责任意识。

【教学重点和难点】1. 重点:1)学习甲午战争的历史背景和经过。

2)学习列强瓜分中国的历史背景、过程和结果。

2. 难点:1)如何通过本课的学习,激发学生的爱国之情和民族自尊心。

2)如何启发学生对中华民族崛起和现代化进程的探究欲。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自然发问的方式,调动学生思维,启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你们知道甲午战争是什么吗?它对中国的历史有着怎样的影响?”二、讲述甲午战争(15分钟)1. 甲午战争的背景和原因1)中日两国在朝鲜半岛上的势力范围发生了冲突。

2)日本在西方列强的支持下,向中国宣战。

2. 甲午战争的经过1)甲午战争分为海战和陆战。

2)中国军队在此战中战败,战争双方签订和平条约。

3. 甲午战争的影响1)甲午战争使中国人民意识到自己与西方列强的差距。

2)甲午战争成为中华民族崛起的起点。

三、讲述列强瓜分中国(20分钟)1. 列强瓜分中国的背景和原因1)自19世纪末以来,中国社会出现了“洋务运动”和“戊戌变法”。

2)列强开始对中国进行经济、政治和文化的剥削。

2. 列强瓜分中国的过程1)西方列强开始向中国施加压力。

2)列强各自在中国设立势力范围,对中国进行瓜分。

3. 列强瓜分中国的结果1)中华民族的狂潮被更加激发。

2)列强的瓜分并没有使中国完全亡国,反而激发了中国人民的爱国热情。

四、练习与检验(15分钟)1. 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探讨甲午战争和列强瓜分中国对中国的影响。

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5课教案

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5课教案
“学程导航”课时教学计划
教学内容
5、灿烂的青铜文明
共几课时
1


第几课时
1




1、掌握夏、商、西周时期我国以青铜文明为代表的奴隶制经济发展的基本史实;
2、了解奴隶制下奴隶的悲惨境遇;
3、了解我国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及民族自豪感,增加学生学习历史和考古知识的兴趣。树立人民创造历史的正确人生观;
5、看插图,商朝戴枷的奴隶佣
提示到:种类逐渐增多,商朝是青铜文明灿烂时期。
青铜器有坚硬、轻便、锋利的优点。
人类进入青铜时代是巨大进步
提示:我国发达的手工业不仅是青铜制造业“一枝独秀”,而且是全面发展。
依据教材介绍此时的农牧业的基本情况回答
参照青铜器的高超工艺去讲
学程预设
导学策略
调整与反思
看后介绍有关情况:
作业设计
学程导航第15页尝试训练1-6和自主检测1-3题。
先独立完成后讨论。
2、手工业的繁荣的基础是什么?
不难找出手工业的繁荣要以农业发展为基础。
3、既然夏、商、西周时期,我国的农业、手工业、畜牧业和商业都很发达,为什么要以青铜作为当时的文明象征呢?
4、了解人牲、殉葬。
了解到夏、商、西周奴隶制在本质上是残酷、野蛮的,夏、商、西周奴隶制经济高度发达是建立在对奴隶残酷剥削基础上的。
这两件佣为灰陶,佣的形象比较粗糙,仅捏出人的五官和身体的大概形象。
说明了商代奴隶的悲惨处境。
西周奴隶的地位是何等低下。
四、小结课文
对照板书理清所学的青铜文化有哪些?
通过本课的学习,你学到了什么?
五、作业
学程导航第15页尝试训练1-6和自主检测1-3题。

2024年秋统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 第5课 动荡变化中的春秋时期(教案)

2024年秋统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 第5课 动荡变化中的春秋时期(教案)

第5课动荡变化中的春秋时期教材分析本课的内容在教材中起着承上启下的桥梁和纽带作用,春秋时期是上承国家由统一走向分裂,下启战国由分裂迈向统一,春秋时期是我国历史上一段风云激荡、英雄辈出的特殊时期。

随着经济的发展,导致原有的各种制度遭到破坏,社会的各个方面出现剧烈的变化,整个国家出现了割据纷争的局面。

教学目标1.引导学生了解春秋战国的历史分期及基本线索,掌握齐桓公称霸、晋楚争霸,晋分三家、合纵连横等斗争史实;引导学生识别春秋五霸及战国七雄的地理方位,培养学生识读历史地图的能力,指导学生收集、阅读、讲解有关争霸的成语典故,培养学生收集、阅读资料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

2.学生认识春秋五霸和战国七雄的地理位置,培养学生基本的读图技能,思考地图上形势发生变化的原因并做出适当的解释。

3.奴隶社会的瓦解,表现在政治上,是周王室日益衰微,一些大诸侯国通过改革实力雄厚。

改革是诸侯国得以强大的原因;诸侯争霸给劳动人民带来严重灾难,但也加快了统一步伐,促进了民族融合;通过讲述学习管仲改革等,使学生认识到人才的重要性。

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春秋时期经济的发展、诸侯争霸【教学难点】春秋时期经济的发展、王室衰微课前准备1.多媒体课件;2.学生完成相应预习内容。

教学过程一、激趣导学复习式导入能够增加学生对于知识的系统性。

打开ppt,回顾西周的灭亡,我们首先来回顾一下西周的灭亡,东周建立。

◆提出问题:西周是怎么灭亡的呢?◆学生回答:西周时,遇到敌情靠烽火台传信报警。

周幽王昏庸无道,为了取悦王妃褒姒,竟下令燃烽火。

后来,犬戎真的来攻西周。

幽王派人点燃烽火,诸侯没有再来救援。

结果,幽王被杀。

◆提出问题:公元前771年,犬戎攻破镐京,周幽王被杀。

公元前770年,周平王向东迁都洛邑,史称东周。

东周的前期呢?我们把它称为春秋时期,那同学们知道春秋得名于什么吗?◆学生回答:“春秋”源自于孔子整理修订的鲁国编年体史书《春秋》。

由于《春秋》记载的历史时期与东周前期历史发展相当,所以历代史学家就把东周前期称为春秋时期。

第5课《动荡变化中的春秋时期》教案

第5课《动荡变化中的春秋时期》教案

统编版(2024)七年级历史(上册)同步素养提升教案第5课动荡变化中的春秋时期一、课标内容通过了解这一时期的生产力水平和社会关系的变化,初步理解春秋时期诸侯争霸局面的形成。

二、素养目标1.唯物史观:认识春秋时期是生产力飞跃进步、社会制度大变革、政治局面大动荡的时代。

分析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原理。

2.时空观念:了解铁农具和牛耕出现的时间和地点,阅读《春秋争霸形势图》,认识春秋时期的主要霸主。

3.史料实证:结合图片、文物、史料等,知道铁农具和牛耕出现的作用、王室衰微的表现。

4.历史解释:结合史实分析春秋争霸的影响;通过春秋时期与西周相关制度的对比,理解社会制度的变化和周王室衰微的原因与后果。

5.家国情怀:从典型的历史人物身上汲取优秀的精神品质。

三、教学重点、难点【教学重点】春秋时期主要霸主,诸侯争霸对社会发展的影响。

【教学难点】春秋时期的时代特征。

四、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春秋时期的青铜牺尊这件春秋时期的酒器青铜牺尊,整体为牛形,上面刻有精美纹饰。

值得注意的是,牛鼻上穿有一环,说明当时人们已经开始用穿鼻的方法来驯服牛了。

春秋时期,社会政治、经济、军事发生了哪些变化?(二)新课探究探究一:王室衰微1.东周时期教师讲解:公元前770年,周平王将国都从镐京东迁洛邑,从此进入东周时期。

东周前期被称为春秋时期。

这一时期的社会处于动荡和变化的状态,西周的各种制度逐渐遭到破坏,后人称之为“礼崩乐坏”。

2.分封制瓦解教师讲解:一些诸侯国为了加强对地方的控制,不再把新占有的土地分封给卿大夫,而是设置县、郡,委派官员直接管理,这些职位也不再世袭。

西周时期的分封制逐步走向瓦解。

3.王室衰微合作探究:由“礼乐征伐自天子出”到“礼乐征伐自诸侯出”什么什么问题?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状况?诸侯取代周王室操纵了国家政治,使得整个国家处于什么样的状态?学生回答:周王室衰微,诸侯崛起,竞相争霸。

因为东迁后,周王室直接管辖的地区仅仅在洛邑一带。

九年级历史部编版上册 《第5课 罗马城邦和罗马帝国》教学设计 教案

九年级历史部编版上册 《第5课 罗马城邦和罗马帝国》教学设计 教案

九年级历史部编版上册《第5课罗马城邦和罗马帝国》教学设计【教学目标】一、知识与能力知道罗马城邦;了解征服战争造就了罗马的版图,罗马在扩张中不断吸纳其他文明的成果,推动帝国走向繁荣;庞大的帝国最终在内外夹击下走向分裂和灭亡。

二、过程与方法识读罗马城的象征、凯撒、屋大维等图片,获取关于罗马建城、走向君主专制等方面的信息;解析古代罗马的扩张示意图中包含的文明交流、扩展方面的地理、历史信息。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认识古代罗马对西方文明的历史贡献,了解不同文明之间的包容、交流对文明发展的重要影响。

【教学重难点】重点:《十二铜表法》;罗马的兴衰过程。

难点:古代罗马的政治体制演变及原因。

【教学过程】【导入新课】图片展示:图片展示扑克牌K,趣味知识补充对应象征的人物,引出凯撒大帝。

教师讲述:同学们,有一句俗语叫“条条大路通罗马”,这是什么意思呢?你们知道罗马是怎样兴起和发展的吗?今天让我们一起踏着历史的足迹,见证罗马的历史。

【新课讲授】一、罗马城邦和罗马共和国1.图片展示:古罗马发源地台伯河畔、古罗马城邦示意图。

2.教师讲述:自公元前1000年左右,众多民族迁移到意大利半岛,聚居生活,形成了许多城邦。

罗马城邦便是在这个时期逐渐从意大利半岛中部的台伯河畔兴起。

3.趣味历史补充:母狼乳婴。

PPT呈现相应的图片。

4.教师讲解:罗马的发展历程,经历了王政时代、共和时代和帝国时代。

5.时间轴呈现:6.材料展示:……有谁会如此懒惰、如此漫不经心,竟不希望去了解罗马人是如何、在何种政治下,于不到五十三年的时间里,将几乎所有人类居住的世界征服,并置于罗马单一的统治之下。

——安德鲁·林托特(晏绍祥译)《罗马共和国政制》教师提问:公元前509年,罗马人建立起奴隶制共和国。

随着罗马的征服扩展,罗马是如何实行国家的统治的?提示:元老院是罗马共和国的核心机构,在国家政治生活中发挥核心作用,国家统治的决策权掌握在元老院手里。

两个权力相等的执政官主持日常政务,公民大会是形式上的最高权力机关。

人教(部编版)九年级历史上册 第5课 罗马城邦和罗马帝国 教案

人教(部编版)九年级历史上册 第5课 罗马城邦和罗马帝国  教案

第二单元古代欧洲文明第5课罗马城邦和罗马帝国一、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罗马的兴衰过程,古罗马的政治体制;掌握《十二铜表法》的内容和意义。

二、过程与方法:通过认识古代罗马共和国和罗马帝国的奴隶制性质,培养学生透过历史现象看本质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罗马文明是希腊文化的继承和发展,他们都属于海洋文明。

分析罗马共和国和罗马帝国衰落的原因;罗马的辉煌是建立在奴隶制度的基础之上的,罗马帝国的危机实质是奴隶制危机。

二、教学重难点:重点:《十二铜表法》;罗马的兴衰过程。

难点:古代罗马的政治体制演变及原因。

三、教学方法:多媒体教学法、小组合作学习、讲授法四、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走近欧洲,你能看到无数遍地遗存的罗马式建筑。

走近法律,你能看到无数罗马法典的影子。

走近生活,你能在现代化体育场和音乐厅,感受到罗马时期创造的半碗型或碗型的观摩构造与回声系统。

走近信仰,罗马式的教堂遍布欧美。

古罗马文化在欧州大地上犹如一颗颗璀璨的明珠,星罗棋布,闪耀着灿烂的光辉。

本节课我们来学习第5课罗马城邦和罗马帝国(二)、讲授新课:一、罗马城邦1、地理位置:意大利半岛位于地中海中部,三面临,海岸线很长,亚平宁山脉贯穿半岛。

2、自然环境:山地众多,有利于畜牧业的发展。

西部地区河流纵横,土地肥沃,适宜农作物生长。

3、时间:公元前1000年,众多民族迁移到这里,聚居生活,形成了许多城邦。

罗马城邦便是在这个时候逐渐从意大利半岛中部的台伯河畔兴起。

相关史事:永恒之城——罗马城的起源传说著名的“母狼乳婴”故事记载了有关创建罗马古城的传说。

公元前7、8世纪,罗马国王努米托雷被其胞弟阿姆利奥篡位驱逐,其子被杀死,女儿西尔维娅与战神马尔斯结合,生下孪生兄弟罗慕洛和雷莫。

阿姆利奥把这两个孪生婴儿抛入台伯河。

落水婴儿幸遇一只母狼用奶汁哺喂成活,后被一猎人养育成人。

后来,两兄弟长大后杀死了阿姆利奥,并迎回外祖父努米托雷,重登王位。

努米托雷把台伯河畔的7座山丘赠给他们建新都。

人教部编版九年级历史上册第05课《罗马城邦和罗马帝国》教案

人教部编版九年级历史上册第05课《罗马城邦和罗马帝国》教案

第二单元古代欧洲文明第5课罗马城邦和罗马帝国1 教学分析【教学目标】【重点难点】教学重点:《十二铜表法》;罗马的兴衰过程教学难点:古代罗马的政治体制演变及原因;2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师:前面我们学过一个曾地跨欧、亚、非三大洲的帝国是哪一个国家?生:亚历山大帝国。

古罗马帝国就是地域辽阔的庞大帝国,而帝国的维系主要依靠两大支柱,一是所向披靡的罗马军团,二是博大而缜密的罗马法律。

德国著名的法学家耶林曾说:“罗马帝国曾三次征服世界,第一次以武力,第二次以宗教(指基督教),第三次以法律。

武力因罗马帝国的灭亡而消失,宗教随着人民思想觉悟的提高、科学的发展而缩小了影响,唯有法律征服世界是最为持久的征服。

”耶林先生为什么这么说呢?今天我就一起学习第5课:《罗马城邦和罗马帝国》,一起领略古罗马法的魅力。

二、新课讲授目标导学一:罗马城邦(一)罗马的兴起、征服与扩张1.学生自主学习:指导学生阅读教材,分析归纳古罗马兴衰时间,理清本课脉络。

提示:公元前509年——罗马共和国建立;公元前450年左右——罗马颁布成文法;公元前3世纪初——征服意大利半岛、战胜迦太基;公元前2世纪——征服东地中海地区;公元前73年——斯巴达克奴隶起义;公元前49年——凯撒控制元老院;公元前31年——屋大维掌握最高统治实权;公元前27年——罗马共和国演变为罗马帝国;2世纪——罗马帝国进去黄金时期;3世纪——罗马帝国陷入政治、经济大危机;4世纪——罗马帝国分裂为东西两个帝国;476年——西罗马帝国灭亡。

2.教师讲述:自公元前1000年,众多民族迁移到这里,聚居生活,形成了许多城邦。

罗马城邦便是在这个时期逐渐从意大利半岛中部的台伯河畔兴起。

公元前509年,罗马人建立起奴隶制共和国。

罗马共和国建立之后,不断对外扩张,迅速统一意大利半岛,并最终称霸于地中海。

3.学生自主学习:指导学生阅读“相关史事”,了解共和国建立后对外扩张的情况,重点了解三次布匿战争。

8年级历史部编版上册教案《第5课 甲午中日战争与列强瓜分中国狂潮》

8年级历史部编版上册教案《第5课 甲午中日战争与列强瓜分中国狂潮》

8年级历史部编版上册第5课《甲午中日战争与列强瓜分中国狂潮》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识记甲午中日战争的起因、时间、主要战役、《马关条约》的内容及影响,以及列强瓜分中国的基本史实。

2.理解甲午中日战争中中国战败的原因。

3.认识《马关条约》如何大大加深了中国的半殖民地化程度。

4.通过加深学生对甲午中日战争中国失败的原因、《马关条约》影响的认识,培养学生正确的历史观。

学习邓世昌等民族英雄英勇抗击侵略、不怕牺牲的爱国主义精神。

认识台湾自古以来就是我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树立维护国家统一的信念。

教学时间:2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甲午中日战争一、导入新课古代日本与中国的关系如何?鉴真东渡日本向中国派遣唐使,来中国学习“对于我们中国人来讲,日本是我们最近的邻邦。

一衣带水这个词几乎成了形容日本时必不可少的词汇。

然而,在地球上现有的国家中,日本却是离我们最远的一个国家。

”——央视主持人水均益中国与日本在古代一直是友好邻邦。

在近代,中国处于内忧外患的多事之秋,日本则通过明治维新走上发展的道路。

1894年日本挑起了中日有史以来第一次大规模的侵略战争——甲午中日战争,对两国历史都产生了重大影响。

今天我们就来了解这一段历史。

二、学习新课(一)甲午战争的背景1.日本:1868年,日本通过明治维新,“脱亚入欧”,开始走上资本主义道路,国力日渐强盛,也开始走上了对外侵略扩张之路。

确立了对外扩张政策,主张以武力“开拓万里波涛”。

日本曾制定过一个大陆政策。

征服朝鲜;侵占中国的东北;征服中国;称霸世界。

大家来看示意图,由此可以看出侵占朝鲜、发动对中国的侵略战争是日本政府的既定国策。

为了实现扩张意图,日本积极扩军备战。

1892年,日本提前完成了自1885年起的十年扩军计划,到了甲午战争前夕,日本已经建立了一支拥有63000名常备兵和23万预备兵的陆军,包括6个野战师和1个近卫师。

战前日本海军拥有军舰32艘、鱼雷艇24艘,总排水量72000吨,超过了北洋海军。

《第5课 甲午中日战争与瓜分中国狂潮》教案(含板书及反思)

《第5课 甲午中日战争与瓜分中国狂潮》教案(含板书及反思)

《第5课甲午中日战争与瓜分中国狂潮》教案❶教学分析➷【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了解甲午中日战争的概况;了解左宝贵、邓世昌等英雄人物的英雄事迹;掌握《马关条约》的内容和影响;掌握美国“门户开放”政策的实质和影响过程与方法以启发和讨论探究为主,运用史料分析问题,从中日两国的角度思考问题,充分调动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培养学生的分析历史的能力和唯物史观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使学生认识到抗击外来侵略、捍卫民族尊严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从而树立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

认识到台湾自古以来就是我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维护国家统一,是每一个中华儿女义不容辞的责任【重点难点】重点:甲午中日战争的概况,《马关条约》的内容。

难点:《马关条约》对中国的影响;“门户开放”的实质和影响。

❷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在中国东南沿海背景地图前展示闻一多像及《七子之歌·台湾》。

“我们是东海捧出的珍珠一串,琉球是我的群弟,我便是台湾。

我胸中还氤氲着郑氏的英魂,精忠的赤血点染了我的家传。

母亲,酷炎的夏日要晒死我了,赐我个号令,我还能背城一战。

母亲,我要回来,母亲!”这里的“夏日”是指哪个国家?台湾是怎样离开母亲的呢?今天让我妈一起学习第5课:甲午中日战争与“瓜分”中国狂潮。

二、新课讲授目标导学一:甲午中日战争1.教师展示地图:出现清国、朝鲜、日本。

思考:19世纪的清王朝发生了什么变化?学生回答:经历了两次鸦片战争,从不可一世的天朝大国沦为任列强宰割的对象,中国已经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2.教师指出:此时的日本通过明治维新从一个闭关锁国的封建国家,逐步转变为资本主义国家,不仅摆脱了沦为半殖民地国家的命运,还走上了对外侵略扩张的道路。

日本的对外侵略的野心是什么?学生回答:征服朝鲜、侵略中国、称霸世界。

教师归纳:征服朝鲜、侵略中国、称霸世界。

这就是明治维新后日本确定的对外扩张的“大陆政策”。

3.教师讲解:1894年,夹在两国间的朝鲜爆发了东学党起义,朝鲜请求清政府“助剿”,处心积虑的日本寻找到了挑起战争的机会。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人民教育出版社《世界历史》九年级上册
第二单元亚洲和欧洲的封建社会
第5课中古欧洲社会
课型:新授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了解等级森严的西欧封建社会,西欧城市重新兴起和拜占廷帝国灭亡。

掌握西欧封建等级制度的特点与罗马教廷的地位;理解西欧城市兴起的历史意义;拜占廷帝国灭亡的历史教训。

(2)过程与方法:
通过本课的学习,引导学生思考探究西欧封建等级制度有哪些特点?罗马教廷在西欧封建社会中的地位和影响怎样?西欧市民阶级怎样形成?拜占廷帝国为什么灭亡?培养学生透过现象看本质的能力。

通过对重大事件和主要人物的评价,提高学生全面客观评价历史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认识:在中古欧洲社会,继承了古代希腊、罗马的“海洋文明”,形成了与东方不同的封建等级制度、新生的城市与基督教等,人文素养方面:作为古代西方文明的继承者──拜占廷帝国的兴衰启示我们:开放宽容使文明繁荣,保守狭隘使文明衰落。

本课重点和难点
重点:西欧封建等级制度的特点与罗马教廷的地位;西欧城市兴起的
历史意义;拜占廷帝国的灭亡。

难点:如何理解罗马教廷在西欧封建社会中的地位和影响;西欧城市重新兴起的意义。

教学流程:
(一)创设情境,启发导学:
展示:播放视频《中世纪欧洲的骑士生活》
教师:刚才视频向我们展示了中世纪欧洲的点滴风貌。

大家想不想深入了解中世纪欧洲的社会全貌呢?现在就让我们踏着历史的足迹走进中世纪的欧洲。

(二)合作探究,展示交流
一、等级森严——西欧的封建社会
展示:播放视频《世界历史》中法兰克王国的形成片段
思考:结合视频和教材谈谈法兰克王国的发展史?
展示:结合学生的回答进行点拨式总结,适时出示史料:
“我的附庸的附庸,不是我的附庸”
——教材29页
思考:这句话反映了当时欧洲的一种什么现象?这种现象是怎样形成的?
教师:通过学生对以上问题的思考和突破,引导学生了解认识查理马特改革。

展示:视频《查理马特改革》,使学生对查理马特改革有一个深入的了解和认识。

说明:通过引导学生分析查理马特改革的具体内容和影响,让学生认识到改革是推动社会进步与发展的一种重要力量
展示:向学生提供中国和西欧封建制度的示意图
思考:中国的封建政治制度与西欧的封建政治制度有何区别?
总结:西欧的封建主通过层层采邑分封建立起依次互为主从的金字塔般的封建等级制度。

但是,附庸只效忠于直接的领主,对于其他领主包括更高级的领主,则不必承担什么义务。

于是,中小封建主阶层的力量得到加强。

中国古代所实行的中央集权制度,则强调“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

两相比较,差异十分明显。

展示:多媒体展示《教皇为皇帝加冕》,并提出问题:在西欧封建时期教皇及教会充当怎样的角色呢?
二、“真正的王者”——教皇、教会
思考:在西欧封建时期教皇、教会的社会地位?
学生:结合教材思考讨论。

总结:在整个中古时期教皇和教会不仅是西欧最大的土地所有者,还是西欧封建制度的精神支柱。

在精神和文化领域,凌驾一切。

思考:出现这种现象的根源?
展示:播放视频“丕平献土”帮助学生理解。

总结:在教皇和教会加紧对人民进行精神统治的同时,西欧的一些城市正在冲破层层阻力重新兴起。

三、资本主义兴起的沃土——西欧城市
展示:播放视频《中世纪欧洲城市》
思考:结合教材和视频概括一下西欧城市发展的状况?
总结:城市的兴起,标志着西欧封建社会开始摆脱原始的孤立状态,进入了新的发展时期。

当时的城市遍布欧洲各地。

正如恩格斯
所说城市如同“中世纪的花朵”到处开放。

其中最著名的是法
国的巴黎、英国的伦敦,它们不仅是政治中心,也是商业辐辏
的都市。

十一二世纪,法国一些城市的市民展开了与封建主的
斗争。

琅城市民争取自治权的斗争是一个典型的例子。

在西欧
城市重新兴起和工商业迅速发展的过程中,市民阶层形成。


来又分化出手工业者和商人、银行家等,为资本主义的兴起准
备了条件。

那么,同时期中国的城市有什么特点呢?
展示:记录片《中国古都长安》
思考:同时期东西方的城市的特点有什么不同呢?
总结:与东方城市相比,西欧城市的特点就是其从产生起,即展开了与封建主的斗争,并取得一定程度的自治权,拥有独立的行政、司法、财政等职能.中国城市一般首先是政治统治中心,城市
与专制统治同心,而西欧城市对封建制度起离心作用.
教师:当欧洲的城市迅速发展,为资本主义的兴起准备条件的时候,有一个帝国正在试图恢复昔日的辉煌而穷兵黩武,四处征讨。

这也导致其最终灭亡。

四、美梦幻灭——拜占庭帝国的灭亡
展示:教师演示课件,播放纪录片《拜占庭帝国》,引导学生直观地形成拜占廷帝国疆域的空间概念。

让学生欣赏图片和课件中的
索菲亚大教堂,感受拜占廷文化的辉煌。

教师:西罗马帝国灭亡后,日耳曼人还未能建立一种与古典文明媲美的新文化。

而拜占廷帝国则融合了古希腊罗马文化和东方文
化,绚丽多彩,傲立于当时相对黑暗的欧洲世界。

思考:拜占廷帝国灭亡的原因是什么?它给我们的启示是什么?
总结:拜占廷帝国的统治者无视西欧城市出现之后悄然兴起的文明因素,依然陶醉于已有的辉煌成就,更不屑于学习和吸纳其他文
明的优点和长处。

这种封闭保守的心态持续了若干世纪之后,
拜占廷帝国文明终于被历史大潮所淘汰。

(三)课堂小结,提炼升华
思考:本课反映了西欧封建制度的形成、确立、发展及走向衰落的发展进程。

请同学们结合中国古代史所学内容分析中国与西
欧封建时期在政治、经济、文化、城市发展等方面的差异。

说明:通过问题的讨论提升学生的分析、综合的能力。

(四)训练反馈,应用提升
1.在西罗马帝国的废墟上建立的最大的日耳曼人国家是
A.法兰克王国B.法兰西王国
C.拜占廷帝国D.奥斯曼土耳其帝国
2“我的附庸的附庸,不是我的附庸”这样的局面出现于
A.查里马特改革之前B.查里马特改革之后C.大化改新以前D.大化改新以后
3.基督教产生的时间是
A.公元前6世纪B.公元前1世纪
C.1世纪D.2世纪
4.西欧封建社会时期,在精神和文化领域凌驾一切的权力是
A.君权B.兵权C.财权D.神权
5.拜占廷帝国就是
A.罗马帝国B.西罗马帝国
C.东罗马帝国D.奥斯曼土耳其帝国
6.拜占廷帝国的首都是
A.安卡拉B.君士坦丁堡
C.巴比伦D.罗马
7.西罗马帝国灭亡以后,东罗马帝国在历史上又延续了大约多少年A.500多年B.800多年
C.1000多年D.1200多年
8.拜占廷帝国是怎样由盛转衰的?其原因是什么?给了我们哪些启示?
当堂反思:说出本节课的收获和不足。

板书设计
一、等级森严——西欧的封建社会
1、法兰克王国
2、查理马特改革
二、“真正的王者”——教皇、教会
1、地位
2、影响
三、资本主义兴起的沃土——西欧城市
1、琅城起义
2、市民阶层
四、美梦幻灭——拜占庭帝国的灭亡
1、原因
2、启示
教学反思:。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