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心梗患者心理特征与护理干预措施

合集下载

浅谈急性心肌梗死阶段的护理对策及心理干预

浅谈急性心肌梗死阶段的护理对策及心理干预

浅谈急性心肌梗死阶段的护理对策及心理干预【关键词】心肌梗死;护理;心理干预急性心肌梗死(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AMI)是在冠状动脉病变的基础上,冠状动脉供血急剧减少或中断,使相应的心肌严重而持久地急性缺血导致心肌坏死。

临床表现有持久的胸骨后剧烈疼痛、发热、白细胞计数和血清心肌坏死标记物增高及心电图进行性改变,可发生心律失常、休克或心力衰竭,属冠心病严重类型[1]。

该病起病急,病情重,并发症较多,监护室护士应及时恰当地做好临床护理及心理护理,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治疗康复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本监护室从2007年1月至2008年9月对100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进行治疗护理和心理干预,取得很好的效果,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自2007年1月至2008年9月本院共收治100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年龄35~92岁,男64例,女36例,其中60岁以上65例,60岁以下45例。

梗死部位:前壁心肌梗死24例,下壁心肌梗死29例,后壁心肌梗死11例,前壁侧壁心肌梗死8例,前间壁心肌梗死15例,前壁下壁心肌梗死10例,外侧壁心肌梗死3例。

1.2 治疗方法所有患者常规予以镇静、吸氧、止痛及支持对症治疗。

根据临床需要予以溶栓及急诊PTCA治疗。

2 急性期护理对策及心理干预2.1 急性期护理备好各种抢救仪器和药品,除颤仪待机备用状态,随时配合医师抢救。

用鼻导管持续高流量吸氧3~5 d,流量为4~6 L/min,间歇吸氧,流量为1~2 L/min,氧疗可以提高血氧饱和度,缓解心绞痛,减少心律失常,足量的吸氧可缩小梗死的面积的扩大,因此及时通畅有效吸氧是至关重要的。

如果出现左心力衰竭,可采用酒精湿化或加压给氧。

AMI患者多伴有疼痛、压榨感,因此护士要认真观察疼痛的性质、持续时间。

饮食上最初2~3 d以流质饮食为主,如水果汁、米汤、蜂蜜水,以后随病情缓解可进半流食,如稀米粥等。

2.1 急性期心理干预患者常有濒死感,所流露出的恐惧心理及强烈的求生欲望是一种应激情绪反应。

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心理护理策略

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心理护理策略

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心理护理策略【关键词】急性心肌梗死;心理护理;策略急性心肌梗死是冠状动脉急性闭塞引起的心肌持久而严重的缺血,致使部分心肌发生缺血性坏死而产生剧烈持久的胸痛及急性循环障碍。

患者可在情绪激动、精神紧张、过分劳累、饱餐尤其是高脂饮食时诱发心肌梗死,其发病率高,早期病死率高,有时还会发生猝死。

一旦发病,患者承受巨大精神压力,心理变化复杂,思想负担重,可直接影响治疗和康复。

因此,在治疗过程中,做好患者的心理护理至关重要。

同时护士应技术娴熟、动作轻柔,力争把痛苦减低到最小程度,曾强战胜疾病的信心。

在心肌梗死的各个时期患者的心理表现各有特点,心理护理既要有原则性,又要灵活机动,随时采取相应措施。

1 监护期护理1.1 患者监护期的心理特点是患者心理反应剧烈,表现为情绪紧张、恐惧、焦虑、彻夜不眠,意志消极,治疗不合作,绝望,抑郁等反应。

患者因剧烈疼痛而有濒死感,使患者产生紧张、恐惧心理。

这种紧张,刺激下丘脑下部交感神经和肾上腺,可引起心律失常、心力衰竭等[1]。

1.2 患者急性期的护理对策:建立一个良好舒适的休养环境,病室安静、整洁;医护人员语言要和蔼可亲,举止大方,使患者心情舒畅。

进入监护室的患者有紧张、恐惧的心理,应将监护室内的环境、各种机器使用中出现的情况(如机器噪音、电板使用后皮肤搔痒等)详细介绍给患者,使其尽快适应环境,稳定情绪,配合治疗。

严禁医护人员和家属在患者面前议论与其病情有关的问题,严禁在患者面前讲刺激性语言,不可将过喜、过悲的事情告诉患者。

可给予必要的解释和对疾病知识的宣传,同情、安慰患者,做好治疗前的解释工作,鼓励患者积极配合治疗。

另外,文雅、稳重的举止,精湛的检测技能,娴熟细致的操作,都可使患者产生安全感和信任感。

强调心理安慰,增强医务人员与患者的心理相容性,关怀与体贴,增强患者战胜疾病的信心。

安慰患者以解除患者情绪紧张、焦虑、恐惧、绝望、心情抑郁等;鼓励患者战胜疾病的信心和决心,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向往未来,有利于配合医务人员做好抢救治疗工作;对患者适当解释病情和医务人员所采取的有效治疗措施,与患者对自身情况的客观了解,增强对医务人员的依赖;合理探视,家属注意言行,合理安排饮食和休息,使患者同事感受到社会与家庭的温暖和精神依靠。

心梗病人的护理诊断及护理措施

心梗病人的护理诊断及护理措施
为病人提供社会资源和支持网络 ,如志愿者服务、康复俱乐部等

社区护理
将病人纳入社区护理体系,提供 定期随访和康复指导,促进病人
回归社会。
04 心梗病人的康复 护理
康复锻炼
康复锻炼的重要性
心梗病人需要进行适当的康复锻炼,以促进身体功能的恢复,提 高生活质量。
康复锻炼的计划
根据病人的具体情况,制定个性化的康复锻炼计划,包括运动类型 、强度、频率和时间等。
知识的缺乏
总结词
心梗病人可能对疾病知识、治疗方法和康复措施缺乏了解。
详细描述
心梗病人需要了解疾病的原因、治疗方法和康复措施,以便更好地配合治疗和 护理,促进康复。
潜在并发症
总结词
心梗病人可能面临心律失常、心力衰竭、心源性休克等潜在并发症的风险。
详细描述
这些并发症可能表现为心慌、气短、乏力等症状,需要及时发现并处理,以免对 生命造成威胁。
预防并发症
心梗病人易出现心律失常 、心力衰竭等并发症,应 密切观察病情,及时处理 异常情况。
03 心梗病人的心理 护理
心理支持
建立信任关系
与病人建立良好的信任关 系,提供安全感和稳定感 。
倾听与理解
耐心倾听病人的感受和需 求,给予理解和支持。
信息提供
向病人提供关于心梗的疾 病知识和康复知识,帮助 其正确认识疾病。
心梗病人的护理诊断及护理 措施
汇报人:XXX 202X-XX-XX
目录
• 心梗病人的护理诊断 • 心梗病人的基础护理 • 心梗病人的心理护理 • 心梗病人的康复护理
01 心梗病人的护理 诊断
疼痛
总结词
心梗病人常常会感到胸痛,这是 由于心肌缺血导致的。
详细描述

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心理护理干预技巧探讨

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心理护理干预技巧探讨
稳 定患 者 的情 绪 。
21 有缓 有 急 : 者在 入 院 4 h内焦 虑水 平较 高 , 般情 况下 女 .. 1 患 8 一 性焦 虑水 平高 于男 性Ⅲ可 能原 因 为 : 然 发病 , 有心 理准 备 , 上 , 突 没 加
2、 相信 任 的 治 疗性 人 际 关 互
5 郑 国泉, 郑晓霞. 性病患者 首诊不愈 对心理影响的 临床研究[. J ] 第一军医大学学报 ,05 2() 7— 7 . 20 ,56: 123 2
6 侯模 威 , 淑英 , 淑 燕. 病 患者 的心 理 分析 及 心理 护理 [. 董 刘 性 J 齐 ]
鲁 护理 杂 志 ,06 1(16 . 20 ,2 : 3 46
2 . 有 的放 矢 .2 1 在 对心 梗 患 者 的 护理 过 程 中 ,多 接触 患者 , 根
患 者 的 内心 世界 , 患 者 内 心产 生一 种 积 极获 取 健 康 的 内在 驱 动 使 力 , 患 者 在 胸 痛 时 , 士 以热 情 关 怀 的态 度 、 如 护 真诚 关 注 的表 情 、 亲 切 和 蔼 的 言语 、 动 体 贴 的 护理 措 施 去 为 患 者 解 除痛 苦 , 患 主 使 者 能感 受 到来 自护 士 方 面 的 心 理 援 助 ,就 增 加 了安 全感 和 归 属 感 , 在 一 定 意 义上 起 到 了心 理 支 持 的 作 用 。 时 将 对 患 者有 积 这 随 极 意 义 的信 息 反 馈 给 患 者 , 强 患 者 的 信 心 。 者 病 情 趋 于稳 定 增 患 时有 与 亲人 亲近 的 需求 , 由于 医院一 般 不允 许 陪护 , 患者 很 但 因此 容 易 产 生孤 独感 ,所 以护 士应 根据 患 者 的不 同情况 ,指导 其 听音 乐 、 报纸 、 天 以分 散 注 意力 , 可 能 安 排 家属 短 时 间探 视 [ 目 看 聊 尽 2 1 。 前 , 多 研 究表 明 , 属 探视 并 不是 造 成 院 内感 染 的 主要 因 素 , 许 家 允

心梗患者护理专题报告范文

心梗患者护理专题报告范文

心梗患者护理专题报告一、引言心肌梗死(MI)是一种严重的心血管疾病,其特点是病情危急、变化迅速,且并发症严重。

良好的护理不仅可以缓解患者的症状,还能有效降低并发症的发生率,提高患者的生存率。

本报告将围绕心梗患者的护理进行深入探讨,旨在为临床护理人员提供有关心梗患者护理的最新知识和实用策略。

二、心梗患者的生理和心理特点生理特点:心梗患者的心肌受损,心脏功能受到影响,常常出现胸闷、胸痛、心悸等症状。

严重者可出现心力衰竭、恶性心律失常甚至心脏骤停。

心理特点:心梗患者常常出现焦虑、抑郁和恐惧等心理问题。

这些心理问题可能进一步加重病情,形成恶性循环。

三、心梗患者的护理措施疼痛护理:疼痛是心梗患者的常见症状,护理人员应密切关注患者的疼痛情况,采取有效的止痛措施。

对于疼痛严重的患者,应立即报告医生,遵医嘱给予镇痛药物。

饮食护理:心梗患者的饮食应以低盐、低脂、低糖、易消化的食物为主。

多吃新鲜蔬菜和水果,保持大便通畅,避免因用力排便而加重心脏负担。

休息与活动:心梗患者应保持良好的休息,避免剧烈活动。

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护理人员可协助其在病床上进行轻微的活动,以促进身体的康复。

心理护理:针对心梗患者的心理问题,护理人员应给予关爱和支持,鼓励患者积极面对疾病。

对于严重的心理问题,应请专业医生进行心理干预。

药物治疗与观察:心梗患者需要长期服用药物以控制病情。

护理人员应监督患者按时服药,观察药物的不良反应,并及时报告医生。

并发症的预防与护理:心梗患者可能出现各种并发症,如心力衰竭、心律失常等。

护理人员应密切观察患者的生命体征,预防并发症的发生。

若出现并发症,应立即报告医生并配合抢救。

四、特殊情况下的护理措施心律失常:心梗患者容易出现心律失常,严重者可危及生命。

护理人员应学会识别心律失常的常见表现,如心慌、气短、头晕等,并及时采取措施,如吸氧、心电监护等。

心力衰竭:心力衰竭是心梗的严重并发症之一。

对于可能发生心力衰竭的患者,应密切观察其心率、血压、呼吸等生命体征,遵医嘱给予强心、利尿等治疗措施。

心梗病人护理诊断及措施

心梗病人护理诊断及措施

对病人进行猝死风险评估,采取相应 的预防措施,如植入心脏除颤器等。
心力衰竭预防
控制病人的心衰危险因素,预防心衰 的发生。
03
心梗病人护理方案 实施
护理计划制定
诊断病情
根据病人的病情和症状,进行全 面的评估和诊断,确定护理需求
和目标。
制定计划
根据诊断结果,制定具体的护理 计划,包括护理目标、护理措施
心梗病人护理诊断及 措施
汇报人:XXX
202X-XX-XX
目录
CONTENTS
• 心梗病人护理诊断 • 心梗病人护理措施 • 心梗病人护理方案实施 • 心梗病人护理研究进展
01
心梗病人护理诊断
疼痛
总结词
心梗病人常常会感到胸痛,这是 由于心肌缺血和缺氧引起的。
详细描述
心梗病人通常会有持续的胸痛, 可能伴随出汗、呼吸困难等症状 。疼痛可能会在休息或夜间加重 ,影响病人的生活质量。
护理效果评估
评估指标确定
根据护理目标,确定具体的评估指标和方法。
定期评估
定期对护理效果进行评估,收集和分析数据,了解护理效果和存在 的问题。
反馈与改进
将评估结果及时反馈给相关人员,对存在的问题进行改进,持续提 高护理质量。
04
心梗病人护理研究 进展
最新病人进行远程监测, 实时收集和分析生理数据,以便及时发现异常情 况。
营养指导
02
根据病人的营养需求和饮食习惯,提供科学的饮食建议,保证
病人的营养摄入。
预防并发症
03
加强监测和预防措施,降低心梗病人并发症的发生率,如肺部
感染、下肢静脉血栓等。
未来研究方向
智能化护理
利用物联网、人工智能等技术,开发智能化的护理设备和系统, 提高护理效率和病人满意度。

急性心梗的心理护理

急性心梗的心理护理

急性心梗的心理护理总结了112例急性心梗患者的心理护理,具体措施包括心理评估、心理疏导、帮助患者建立适当的心理宣泄途径及行为干预等。

通过心理护理能明显改善心梗后引起的焦虑、恐惧等不良情绪。

标签:急性心梗;心理护理急性心梗(AMI)是在冠状动脉病变的基础上发生冠状动脉血量急剧减少或中断,使相应的心肌严重而持久地急性缺血或坏死所致【1】。

急性心梗是老年人常见急症,由于本病发病突然,变化快,病情凶险,恢复缓慢且病死率高,患者往往有紧张、焦虑,恐惧心理,情绪波动较大、濒死感,易焦躁、激动及不配合治疗。

因此,对急性心梗患者进行有效心理护理就显得尤为重要。

本院2012年l月~2015年1月对112例急性心梗患者进行心理护理,效果满意,现报道如下。

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2012年l月~2015年1月急性心肌梗塞患者112例。

其中男70例,女42例;60-77岁,平均年龄(65.1±2.3)岁。

1.2 方法观察患者的经心理护理前后的情况,对患者进行心理护理评估,做量表评分,分数越高,代表护理满意度越高1.3统计方法选择SAT 7.0软件,护理评估量表评分以(X±S)表示,采用t检验,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表1 心理护理前后患者的护理评估量表评分比较(X±S)1.4结果经比较,心理护理前后急性心梗患者的护理评估P<0.05,说明经心理护理者满意度较高。

2 心理护理2.1心理支持是建立在护士与患者良好沟通的基础上,心理支持的必要条件是相互信任,护士具备稳定的情绪,较高心理素质和娴熟的护理技能,对患者突发的病情变化能采取积极有效的护理措施,以缓解患者焦虑、恐惧心理,增强战胜疾病的信心,积极配合治疗。

2.2心理评估是心理护理的前提,护士通过全面有效评估找出患者存在的护理问题,明确护理诊断,确定护理方式,制订心理护理方案并做出具体计划。

2.3 心理疏导是心理护理的基本方法之一。

急性心肌梗死的溶栓治疗护理干预

急性心肌梗死的溶栓治疗护理干预
称和扶助 ,耐心倾 听老 人提 出的 问题 ,尽量满足老 人的合理要求和期
效 。禁忌患者用手揉眼 , 时滴 眼药水 , 防感染 。勿用力摆动头部 , 按 预 勿用力 排大便,预防感 冒、咳嗽 、便秘。因 以上动作都会影 响手术 的 效果 。如遇 大力咳嗽或打喷嚏时必须应用舌头顶住上腭 。指导患者增 加进食 粗纤维食物 ,多吃新鲜蔬菜、水果及易消化高营养 的食物 ,少 吃或不 吃刺激性食物。保持大便通 畅,保证 眼睛恢复时的足够营养 。
2疗效 结果
6 例 中冠状 动 脉再 通成 功5 例 ,占8 . O O 3 3%;抢救 成功5 例 ,占 9
9. 8 %;死亡 1 ,占77%。 3 例 .
冠状动 脉再通 成功率 ,降低急性心肌梗死病 死率 。现将6例尿激酶静 0 脉溶栓治疗早期急性心肌梗死的护理监护体会总结 如下。 1资料与 方法
2 0 年 1月至2 0 年 1Y郑 州市第九 人 民医院对早 期 ( 06 O 0 8 ol 发病 6 h
内)急性 心肌 梗死患者进行静脉 内大剂量滴 注尿激酶溶栓治疗 ,获得 满意疗 效。溶 栓前后对患者实施高质量 的有 效监护 ,能提高溶栓患者
方法 :肝素 15 0 , 入到0 %生理盐水4 m 2 0 U ̄ I . 9 8 L中静脉滴注。
望 ,事事设身处地地帮助解决实际问题 。
3 - 2术后心理护理 患者处 于手术局部 的疼痛 ,双 眼被包扎不能看见任何 东西 ,暂时
生活在 “ 黑暗 ”当中,这将 使其感到烦躁不安 。因此应注意观察患者 的情绪变化 ,当患者 不适或烦躁时 ,护士可 以耐心地握住 其手 ,轻声 安慰患者 ,使其情绪 平静下来 。老年性 白内障患者对重 见光明期望迫 切 ,而患者术后双 眼包 扎 ,感知敏感 ,又担心术后视力 能否恢 复 ,故 经常处于忧虑 、情绪不 稳定 ,心理健康水平 降低 ,护理 人员应根据老 年性 白 内障患者特 点 ,多与患者 进行 交谈 ,耐心 细致地做 好解 释工 作 ,使他们心情舒畅 ,积极配合治疗 。

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急性期的心理护理

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急性期的心理护理
要对增强扫描的患者实施心理护理 , 医护人员要多做介 绍及解 释 工作 , 及 时了解患者 的心理状 态 , 并 在检查 时让患者家属 入
[ 2 1 蔡淑娴 . 对 c T增强 扫描患者 实施心理护 理的临床效 果们. 中国 医
药指南 , 2 0 1 2 , 1 0 ( 2 1 ) : 3 1 8 — 3 1 9 .
统 的变化 , 致使 血压升高、 面色潮红、 心率加快等不 良反应 。 另 外, 由于部分患者过度紧张导致在增强扫描过程 中出现身体移
总之 ,护理人员根据 C T增强扫描患者的心理问题及特点
有针对性地进行心 理护理 , 可帮助患者调整 心态 , 减 轻 不 良心
动, 使 扫描 图像产 生运 动性 伪影 , 从而使诊 断 的准确 性受到影
心理护理 , 3 5 例 患者 中 2 6例患者不 良情绪得到缓解 , 7例得 到
改善 , 2例 无 效 。 结论 心 理 护 理 对 于稳 定 患 者 情 绪 ,促 进 治 疗, 促 进 康 复具 有 重要 意 义 。
2 . 2 焦虑忧愁心理
绝 对卧床休息及生 活习惯的改变会
引起一部分 患者焦虑暴躁 , 有一部分患者担心疾病会影 响今后 的生活 , 担心 出院后不 能胜任现在 的工作 ; 还有一部 分患者 家 庭 困难 , 为难 以承受的经济负担而忧虑 。 2 . 3 悲观 失望的心理 一部分患者 担心今后生活不能 自
响, 甚 至造成增强检查的失败 。 细致有效的护理工作在 C T增强扫描的各个 环节 中是 必不 可少 的组成部分 ,充分关系到患者 的安全和扫描检查 的质量 ,
理的影响。心理护理既能较好地解决患者在 C T增强扫描 中出
现 的情绪及心 理问题 , 提 高诊断 的准确 性 ; 又能在客观 上和谐

急性心梗患者心理特征的护理干预《用》

急性心梗患者心理特征的护理干预《用》

急性心梗患者心理特征的护理干预【摘要】急性心肌梗塞是老年人常见病,是严重的急性心肌缺血所引起的部分心肌坏死,此病往往来势凶险,是严重危害人体健康的疾病。

其发病率呈逐年上升趋势。

由于该病来势凶猛,变化快,死亡率高,所以对患者的心理造成了很大的压力。

研究表明:性格情绪等心理因素与心肌梗塞发病有关,且影响患者的康复和预后。

因此,除了药物治疗外,心理干预是促进心肌梗塞患者康复手段。

【关键词】心肌梗塞心理护理干预1、急性心梗患者的心理特征:1.1恐惧由于心肌梗塞常伴有心前区剧痛,窒息感,加上死亡率高对患者造成恐惧,紧张不安的心理。

急性心梗患者入院时病情危重,医护人员争分夺秒的抢救速度,患者会暗自产生心理压力,进而产生恐惧感。

入院后由于病情需要给予吸氧、心电监护、多路静脉输液等,全身布满各种线路,加上仪器报警的声音,会加重患者恐惧感。

1.2焦虑【1】大量研究证实,心肌梗死后焦虑情绪可使交感神经系统功能亢进,还可使心率增快和血压升高,这些表现都可使梗死面积扩大,并发症增多,造成预后差。

急性心肌梗死发病初期,患者因为经历压榨样的心前区疼痛、气促、出汗乃至强烈的濒死感,产生生死未卜的紧张和恐惧;紧急住院后又因为环境的改变、监护与治疗以及对经济问题、自我概念改变而焦虑不安,这一切可成为患者产生焦虑情绪的诱因,而对疾病知识的缺乏、疾病愈后的不确定感,更加重了焦虑的程度。

1.3忧郁病人往往曾经有过多年的心脏病史,在经济上、生活上给家庭带来负担,病人对治疗不抱希望而信心不足出现消极、忧郁。

随着病情病人卧床时间的延长,病人会产生不同程度的忧郁心理反应。

另外,【2】研究表明,冠心病病人易发生忧郁还与性格、生活自理能力程度有关。

2、急性心梗患者的心理护理干预心理护理是在护理人员与患者相互交往中进行的。

通过护理人员的心理护理知识与技术,改善患者的心理状态与行为,使之有利于康复。

2.1 稳定患者的情绪对于急性心肌梗死的患者,时间就是生命,必须分秒必争,尽快救治。

急性心梗患者心理特征与护理干预措施

急性心梗患者心理特征与护理干预措施

急性心梗患者心理特征与护理干预措施摘要】目的针对急性心梗病人的心理特征提出相应的护理对策。

方法对42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进行临床观察,根据患者的心理特征实施相应的心理护理。

结果 42例心梗患者经心理护理后有效的促进疾病恢复,增加病人对治疗的信心。

【关键词】急性心梗心理特征护理对策由于心梗疾病具有病情重、疼痛发作频繁、程度较剧、持续较久等特点,因而导致病人因病情发作而表现烦躁不安、紧张恐惧及失望等情绪。

另外,心梗病人大多免疫功能低下,而造成的因素主要有:(1)病理压力;(2)心理压力(主要有疼痛、失眠、焦虑或恐惧)。

1 急性心梗患者心理特征(1)恐惧,如疼痛时的涉死感。

(2)焦虑,如疾病预后对生活及工作的影响。

(3)烦躁,如病情反复发作不稳定;急性期病情重,疼痛不能立即缓解。

1.1疾病因素疼痛为最早出现和最突出的症状,部位、性质与心绞痛相似,程度更剧烈,持续时间更长,可达数小时或数天,多无诱因,休息和含服硝酸甘油不能缓解,患者常有烦躁不安、出汗、恐惧、濒死感,少数虽无疼痛,但一开始即表现为休克或急性心力衰竭 [1] 。

病人渴望得到最及时的抢救,以便转危为安。

病情好转的病人尽管病情已基本稳定,可是还不敢下床活动,这对心功能恢复不利 [2] 。

1.2社会因素有的病人思想负担重,瞻前顾后,想到以后是否能胜任工作、生活、前途、家属、孩子等。

病人有苦恼、忧郁、沮丧的心理反应,这种病人显得特别烦躁,不合作。

1.3自身形象紊乱急性心梗早期需要绝对卧床,少数病人对心肌梗塞疾病认识不足,产生了无所谓的心理,在卧床休息方面,不能很好的配合,主要是因为不习惯在床上大小便或因卧床胃肠蠕动减弱引起便秘容易产生自尊受损、羞耻感、抑郁等心理变化。

1.4治疗因素 PTCA术后失眠、体位不适、术后伤口疼痛、排尿困难引起病人烦躁情绪,术后长期服药对病人产生一定的经济负担,引起病人焦虑。

2 护理对策护理人员首先要加强自身业务素质和心理素质,以良好的精神面貌、道德修养、扎实的专业知识和熟练的操作技术服务患者,使其产生安全感和信任感。

急性心梗的心理护理

急性心梗的心理护理

急性心梗的心理护理【摘要】急性心梗是心脏病中一种严重的疾病,对患者身体和心理都会产生不可忽视的影响。

本文主要讨论急性心梗的心理护理,包括心理护理的目标与原则、影响患者心理健康的因素、患者的心理状态、心理干预措施以及心理康复。

急性心梗患者常常会出现焦虑、抑郁等心理问题,需要及时的心理干预和支持。

心理护理的重要性不容忽视,能够帮助患者缓解心理压力、提高治疗效果。

未来的发展方向包括进一步完善急性心梗的心理护理机制,推动心理健康与身体健康的综合治疗,为患者提供更全面的支持和照顾。

【关键词】急性心梗、心理护理、心理健康、心理状态、心理干预、心理康复、重要性、发展方向。

1. 引言1.1 什么是急性心梗的心理护理急性心梗是一种常见的心血管疾病,在这种情况下,心脏的冠状动脉发生急性闭塞,导致心肌缺血、缺氧甚至坏死。

急性心梗的心理护理是指在治疗的对患者的心理状态进行关注和支持,以促进其心理健康的恢复和康复。

急性心梗患者常常面临着心理上的焦虑、恐惧、抑郁等问题,因此心理护理显得尤为重要。

通过心理护理,可以帮助患者更好地应对疾病的影响,减轻心理负担,促进康复的过程。

急性心梗的心理护理不仅仅是提供治疗和护理,更是关于患者整体健康和生活质量的关怀和支持。

通过专业的心理护理团队,可以为急性心梗患者提供情绪支持、心理干预和康复指导,帮助他们更好地度过心梗后的康复期。

1.2 为什么需要进行急性心梗的心理护理急性心梗是一种严重的心血管疾病,一旦发生,会给患者的生理和心理健康带来严重影响。

急性心梗不仅会对患者的身体健康造成直接威胁,还会引起患者的心理压力和负面情绪。

进行急性心梗的心理护理至关重要。

急性心梗的心理护理可以帮助患者更好地应对疾病带来的压力和恐惧。

面对突如其来的疾病,患者往往会感到恐惧、焦虑和无助,甚至可能出现抑郁和失眠等心理问题。

及时的心理护理可以帮助患者理解疾病的原因和治疗方式,减轻他们的焦虑和恐惧,提高他们的抗病能力。

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心理状态与护理干预

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心理状态与护理干预

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心理状态与护理干预目的对急性心肌梗死(急性心梗)患者的焦虑恐惧心理的相关因素进行分析,关注并寻求心理疏导,采取护理干预,帮助患者减轻焦虑恐惧。

方法对80例急性心梗患者采用自行设计问卷和焦虑症状自评量表进行问卷调查。

结果急性心梗患者焦虑恐惧与环境因素、突然发病因素、服务因素、疼痛、疾病知识缺乏等因素有关,对心梗病患者进行及时心理疏导和健康教育的重要性。

结论护理人员应重视并及时对心梗患者的心理状态给予相应的护理干预,帮助他们安全、平稳的度过危险期。

标签:急性心肌梗死;心理状态;护理干预心肌梗死是心肌的缺血性坏死[1]。

急性心肌梗死(心梗)是一种严重的心肌管疾病,是心性猝死的主要要原因,是急诊科常见的急危重症[2]。

制订并采取有效及时的抢救流程,是广大急救医护人员保证急救成功的基础。

心梗存在着很多诱因,其中情绪激动、焦虑不安等是最要诱因之一。

笔者从怎样关注心梗患者心理诱发因素,去寻求护理手段,帮助患者缓解心理压力,提高临床救治水平。

在实际工作中医护人员常常是顾着快速、准确地开展对心梗病患者的抢救工作,尽管是在有条不紊地工作情况下,往往忽视了患者的自身感受和交流,更无暇顾及到患者焦虑情绪的反应。

心理因素与心肌梗死患者的预后和病死率密切相关[3]。

笔者对80例心梗患者进行观察谈话及问卷调查,了解患者发病后存在的心理因素,适当地进行心理干预促进心梗患者的尽早康复。

1资料与方法1.1调查对象2009年1月至2010午12月急诊就珍的心梗病患者80例,其中男性56例。

女性24例,最低年龄32岁,最高年龄82岁,平均年龄45.6岁。

1.2调查方法采用问卷调查方法,问卷由调查者参考国际通用的焦虑症状自评量表和自行设计的调查表组成。

对80例心梗患者进行调查,每人发放2种调查表格,其中自行设计的调查表内容包括紧张焦虑、恐惧;眼光绝望;不停询问;眼睛游离:大声呻吟;抑郁、痛苦表情6个方面。

共发放问卷160份,收回160份。

急性心梗病人的心理护理

急性心梗病人的心理护理

急性心梗病人的心理护理【关键词】急性心梗;心理护理急性心肌梗塞是心血管系统常见的急症,来势凶险。

是由各种原因引起急性冠状动脉血液供应障碍,使心肌发生严重持久缺血致部分心肌坏死。

病人感到心前区压榨性、持续性疼痛不缓解,感到焦虑,有濒死的恐惧。

因此,作为一名临床护理人员,首先采取相应的护理措施,减轻病人的心理负担,从而保证病人配合抢救治疗,才能取得好的愈后效果。

急性心梗病人来自社会不同层次,社会地位、经济状态、周围环境、人际关系、家庭状况、作业条件以及受教育文化层次等各有不同,因此心理反应以及承受能力各不相同,所以由医生确诊,心电图证实为心肌梗塞后,会出现不同的心理反应,即恐惧心理、悲观心理、焦虑心理,以及求生的欲望。

1恐惧心理及护理当患者得知自己的病情后,表现为精神极度紧张,不敢正视眼前的事实,但又惧怕疼痛和死亡,性格内向暗示性极强,自认为生命快要结束,对生的希望特别眷恋,此时遵医重护行为加强,配合默契,怕稍有不甚引起猝死,这样势必造成交感神经过度兴奋,使心肌收缩加强,心脏负担加重,故由病理因素和内在因素两者互相影响而造成恶性循环,导致病情加重,影响治疗效果。

所以,对于这种病人我们首先1要制定周密的护理计划和实施办法及实施细则,严格执行责任制护理,严格限制探视,以免过多探视加剧病人的恐惧。

1.1医护人员举止端正,技术精湛,细心热情但不做作,使之产生安全感和信赖感,用暗示的手段和事实慢慢与病人沟通,让其获得心理上的安全感。

1.2心理疏导:例如,女性前壁及间壁急性心梗患者,入院时,目光惊恐,过于紧张,自感胸前区压榨性瘀痛、憋气,立即用消酸甘油10豪克静脉慢滴,另加丹参20ml+5%GS慢滴30滴/分,几分钟后感疼痛缓解。

在急救过程中,我们做到操作轻稳,言语和气,以最大限度的减少对病人的不良刺激,让其安静,在适当情况下告诉病人病情,虽然很危险,但不是不治之症,你来得及时,我们对治疗心肌梗塞又有经验,只要你安心休息,配合治疗,会很快好转的。

急性心肌梗死心理护理

急性心肌梗死心理护理

急性心肌梗死心理护理急性心肌梗死是心肌缺血性坏死。

在冠状动脉病变的基础上,发生的冠、状动脉血流急剧减少或中断,使相应的心肌严重而持久的急性缺血所致。

临床表现有持久性的胸骨后剧烈疼痛、发热、白细胞计数增多和血清心肌酶增高及心电图进行性改变,可发生心律失常、休克和心力衰竭,属于冠心病的要中类型,根据病人所表现出来的临床特点,并对不同病人调整整体护理并进行针对性的心理护理。

及时了解病人及家属的焦虑、消除紧张情绪,耐心做好细致解释工作,让患者及家属能正确对待疾病,并为病人讲解有关知识的介绍,解除病人的思想顾虑与精神紧张,使其能配合治疗。

1、临床资料男性:12例,年龄60—77岁,平均为68.5岁;女性:8例,年龄为65—80岁,平均为72.5岁。

上述病人均为2014年1月-10月期间的住院病人2、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心理特点2.1紧张恐惧恐惧是受到剧烈恐惧时表现的惊恐行为,表现为,面呈骇色、烦恼不安、悲伤痛哭、茶饭不思,严重者可发生昏厥。

剧烈的心绞痛发作会让病人产生强烈的濒死感,病情发作的同时监护仪器的使用都会让患者对自身的疾病产生恐惧感。

2.2焦虑精神分析学家弗洛伊德认为,焦虑是一种自我机能,它使人警惕要到来的危险,并对之做出相应的反应。

临床上一般将焦虑分为两种类型,即特质性焦虑和状态性焦虑。

病人来到医院这个陌生的环境,生活上的一些习惯的改变以及疾病给家庭、经、济带来影响,这都会让病人在治疗疾病中忧心忡忡,表现为失眠,焦虑,精神不振。

[1]2.3烦躁易怒由于患者的疾病带来一系列的生理心理负担喝功能紊乱,病人对自己的自制力能力下降,行为举止不受自己控制、对家人及医护人员要求诸多过高,稍不满意就大发脾气或乱砸东西或破口大骂、严重的还有自残现象的发生。

2.4 消极、忧郁忧郁使情绪异常悲观的一种外在表现,在性格内向的人中发生较多,临床表现为言寡独行,不喜社交,抑郁烦闷,,严重者产生厌世情绪。

往往患有多年心脏病史病人,如再次发作心梗,在经济、家庭生活上带来负担,病人对治疗不在抱有希望而出现低靡抑郁消极的情绪。

心梗患者的心理护理

心梗患者的心理护理

心梗患者的心理护理心梗,即心肌梗死,是一种严重的心血管疾病,常常给患者带来身体上的痛苦和不适。

然而,我们不能忽视患者心理健康的重要性。

良好的心理护理对于心梗患者的康复和生活质量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

本文将探讨心梗患者的心理护理,并提供相关建议,以帮助他们恢复身心健康。

1. 接受心理反应心梗患者在接受这一突发事件后,常常会出现焦虑、恐惧、抑郁等心理反应。

他们可能担心再次发生心梗,担心自己的生活质量下降,抑或担心成为他人的负担。

作为护理人员,我们应该耐心倾听患者的感受,并给予关怀和理解。

不要轻视患者的情绪波动,尽可能减少对患者造成的心理压力。

2. 提供信息和教育心梗患者的心理状态往往受到信息的影响。

他们可能对疾病的认知存在误区,或者缺乏关于康复的知识。

护理人员应该向患者提供准确的信息和教育,帮助他们了解疾病的病因、症状和治疗方案,以及有效的康复措施。

提供充分的知识,可以帮助患者减少不必要的焦虑和恐惧,增强他们的康复信心。

3. 建立良好的支持系统心梗患者需要有一个良好的支持系统,以便在康复过程中获得帮助和支持。

护理人员可以建议患者寻找家人、朋友或病友组织来分享感受和经验。

在定期随访中,及时了解患者康复的进展,并鼓励他们参与康复训练或心理咨询。

此外,护理人员也可以提供情感上的支持,倾听患者的困扰,并给予鼓励和赞美。

4. 制定积极的生活方式心梗患者在康复过程中需要改变不健康的生活方式,包括戒烟、控制饮食、定期锻炼等。

这些措施不仅对身体有益,还对心理健康产生积极影响。

护理人员可以帮助患者制定积极的生活方式计划,并提供相关的指导和支持。

此外,定期检查和康复评估也是必不可少的,以确保患者的康复进展,并及时调整计划。

5. 促进社交活动心梗患者常常因为疾病的原因而感到孤独和无助。

护理人员可以鼓励患者参加社交活动,并帮助他们建立积极的社交网络。

组织心理支持小组、康复活动或志愿者活动,为患者提供一个交流和分享的平台。

通过社交活动,可以减轻患者的负面情绪,提高他们的生活质量。

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心理护理干预措施及效果

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心理护理干预措施及效果

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心理护理干预措施及效果目的探讨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实施心理护理的效果。

方法将我院确诊的96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干预组(各48例),对照组实施常规护理,干预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实施心理护理干预,比较护理前后的焦虑状态、抑郁状态评分。

结果干预前,两组患者焦虑、抑郁评分无显著差异,干预后干预组焦虑(48.4±3.7)、抑郁(47.4±3.6)低于对照组(59.5±4.3)、(53.4±3.7),且P <0.05。

结论针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在常规护理基础上运用心理护理干预,能够降低患者焦虑和抑郁程度。

标签:心理护理干预;急性心肌梗死;护理体会急性心肌梗死已经成为临床上常见的急危病症之一,发病原因为冠状动脉供血能力不足而引起的一系列症状,由于急性心肌梗死发病急,病情不稳定,疼痛难忍,因此患者常常伴有紧张、恐惧、烦躁等情绪,进而引起交感神经兴奋,提高了血液中儿茶酚胺,增加了心肌负荷。

我院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实施心理护理干预,现将护理经过和护理结果汇报如下:1 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本文研究对象为我院2014年1月~2016年1月经心电图和心肌酶检查确诊为急性心肌梗死的96例患者。

男性49例,女性47例,患者年龄分布42~66岁,平均年龄为(56.2±3.6)岁,前壁心肌梗死40例、下壁心肌梗死31例、广泛性前壁心肌梗死25例。

采用简单随机化方式将患者分为干预组和对照组,每组各为48例,现将两组患者一般资料逐一对应比较,结果无显著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1.2护理方法1.2.1对照组用常规护理干预:提醒患者注意卧床休息,并持续吸氧1~2 d,饮食以低盐、低脂、易消化食物为主,少食多餐,注意预防便秘。

1.2.2干预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实施心理护理干预,具体包含:①心理评估:由于一些患者缺乏对急性心肌梗死的正确认识,因此一旦患病难免会出现紧张、恐惧甚至是绝望等不良情绪。

急性心肌梗死病人的心理调护

急性心肌梗死病人的心理调护

急性心肌梗死病人的心理调护关键词急性心肌梗死心理表现心理护理中国工程院院士、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教授陈灏珠在全国急性心肌梗死学术研讨会介绍了心肌梗死再定义的内容:具有下列任何条件之一可诊断急性演变中或新近心肌梗死:心肌坏死生化标志的典型升高和逐渐下降(指肌钙蛋白T或I)或较快增高和下降(指肌酸激酶MB同工酶),至少伴下列情况之一者——心肌缺血症状,心电图出现病理性Q波,心电图示心肌缺血(ST段抬高或压低),冠状动脉介入术(例如冠状动脉成形术);急性心肌梗死的病理变化。

具有下列任何条件之一可诊断已形成的心肌梗死:①系列心电图出现新病理性Q波。

②已愈合或愈合中心肌梗死的病理变化。

临床资料自2003~2008年对62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除躯体治疗外,根据患者的不同心理特点,有针对性地实施心理护理。

使患者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消除思想顾虑,正确对待疾病,积极配合治疗,改善病情,早日康复。

有效56例,无效6例。

心理表现及护理紧张焦虑:多见于初次发病患者。

而且可能通过激活交感神经系统和下丘脑一垂体一肾上腺轴,导致并发症和不良预后。

这类患者因住院后环境陌生、饮食起居、休息睡眠等常规生活受到扰乱,对疾病充满不安和恐惧,易烦躁不安,产生焦虑情绪。

因此医护人员应主动热情迎接他们,耐心细致介绍病房环境、规章制度及主管医生、责任护士。

治疗上应采取行之有效的措施,尽快控制病情,缓解症状,使患者获得安全感。

同时要做好保护性治疗,病情控制后,对其进行支持性心理治疗,使患者了解疾病治疗过程,增加安全感,充分调动主观能动性,减少紧张焦虑,并指导患者学会放松来消除不良情绪。

抑郁消极:多见于再发性心肌梗死,反复心衰发作,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

这类患者往往因病情反复发作,药物疗效差,对疾病的恢复失去信心,总感到身体不适,表现为抑郁、悲观、愁眉不展,对人冷漠。

治疗上除药物治疗外,可采用解释性心理治疗,安慰开导鼓励患者,帮助他们认识复发的诱因,学会预防措施,延缓疾病进展,增强战胜疾病的信心。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急性心梗患者心理特征与护理干预措施
发表时间:2011-11-24T11:10:11.097Z 来源:《中外健康文摘》2011年第30期供稿作者:王丽君[导读] 使病人感到可信、可敬,从而获得安全感。

王丽君(大连大学附属中山医院辽宁大连 116001)
【中图分类号】R473.5【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5085(2011)30-0185-02 【摘要】目的针对急性心梗病人的心理特征提出相应的护理对策。

方法对42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进行临床观察,根据患者的心理特征实施相应的心理护理。

结果 42例心梗患者经心理护理后有效的促进疾病恢复,增加病人对治疗的信心。

【关键词】急性心梗心理特征护理对策
由于心梗疾病具有病情重、疼痛发作频繁、程度较剧、持续较久等特点,因而导致病人因病情发作而表现烦躁不安、紧张恐惧及失望等情绪。

另外,心梗病人大多免疫功能低下,而造成的因素主要有:(1)病理压力;(2)心理压力(主要有疼痛、失眠、焦虑或恐惧)。

1 急性心梗患者心理特征
(1)恐惧,如疼痛时的涉死感。

(2)焦虑,如疾病预后对生活及工作的影响。

(3)烦躁,如病情反复发作不稳定;急性期病情重,疼痛不能立即缓解。

1.1疾病因素疼痛为最早出现和最突出的症状,部位、性质与心绞痛相似,程度更剧烈,持续时间更长,可达数小时或数天,多无诱因,休息和含服硝酸甘油不能缓解,患者常有烦躁不安、出汗、恐惧、濒死感,少数虽无疼痛,但一开始即表现为休克或急性心力衰竭 [1]。

病人渴望得到最及时的抢救,以便转危为安。

病情好转的病人尽管病情已基本稳定,可是还不敢下床活动,这对心功能恢复不利 [2] 。

1.2社会因素有的病人思想负担重,瞻前顾后,想到以后是否能胜任工作、生活、前途、家属、孩子等。

病人有苦恼、忧郁、沮丧的心理反应,这种病人显得特别烦躁,不合作。

1.3自身形象紊乱急性心梗早期需要绝对卧床,少数病人对心肌梗塞疾病认识不足,产生了无所谓的心理,在卧床休息方面,不能很好的配合,主要是因为不习惯在床上大小便或因卧床胃肠蠕动减弱引起便秘容易产生自尊受损、羞耻感、抑郁等心理变化。

1.4治疗因素 PTCA术后失眠、体位不适、术后伤口疼痛、排尿困难引起病人烦躁情绪,术后长期服药对病人产生一定的经济负担,引起病人焦虑。

2 护理对策
护理人员首先要加强自身业务素质和心理素质,以良好的精神面貌、道德修养、扎实的专业知识和熟练的操作技术服务患者,使其产生安全感和信任感。

其次要加强服务观念,理解、尊重患者,与其建立平等、信任的人际关系。

2.1疼痛时的心理干预急性心肌梗塞患者疼痛时除给予及时止痛剂外,还要给予情感支持,在疼痛时,护士尽可能陪在病人身边,使病人感到医护人员可信。

医护人员娴熟的医疗操作技术和严谨的工作作风,不仅是赢得时间使病人转危为安的保证,同时对病人来说又是心照不宣的支持、鼓舞和依靠力量。

使病人感到可信、可敬,从而获得安全感。

2.2保护病人隐私给病人安置单人房间,如条件不允许,在病人床上排便时要以隔帘遮挡,限制外来人员探视,避免病人自尊受损,产生羞耻感。

2.3对便秘的护理干预(1)给予心理支持,增加护患沟通,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2)护理方法指导:饮食指导,嘱患者少食多餐,早期多吃粗纤维蔬菜,病情稳定后一日三餐,做到主食粗细搭配合理。

嘱病人不要用力排便,用力排便会使心肌缺氧增加,病情加重,按摩腹部通便。

给予开塞露或缓泻剂帮助排便,护士及家属应在旁边监护,帮助患者放松。

2.4解除病人思想负担急性心梗发病急,病人思想上毫无准备,挂念单位工作或家事而产生的心理变化。

对这种病人我们态度和蔼,耐心解释。

安静卧床休息一周至两周,配合治疗是渡过危险期的必要性,必要时请单位领导及有关亲属来,让病人交代好工作及家里的事情,使病人解除负担。

2.5促进患者睡眠 PTCA术后伤口疼痛、连续心电监护,医护人员的操作、探视人员的打搅、外界的噪音,都会干扰病人睡眠,因此我们应尽量为病人创造安静、舒适的环境,限制探视,减少医护操作带来的杂音,调节适宜室温,室内光线柔和,尽量为病人创造一个温馨的环境。

2.6做好健康教育对急性病人,无论预后如何,原则上都应给予肯定、支持和鼓励,尽量避免消极暗示,尤其是来自家属、病友方面的消极暗示,使病人能够身心放松,感到安全。

另外针对病人疾病做健康教育,帮助病人了解有关疾病的知识、特点。

做好病人出院指导,告诉病人要注意休息,避免劳累,遵医嘱长期服药的目的和注意事项,定期复查,并告诉病人在什么情况下应立即到医院,指导患者及家属当病情突然发生变化时应采取的应急措施,让病人放心出院。

3 小结
临床实践证明充分了解患者的心理需求,根据他们不同的实际情况给予鼓励、帮助,提供相关忠告、咨询与支持,并根据其理解力进行健康教育,应该从多方面对他们予以心理支持,提高其战胜疾病的勇气,鼓励他们以良好的心态面对现实,有效的心理护理对急性心梗患者的心理康复具有积极的影响,可有效地促进疾病的恢复,增加病人对治疗的信心,取得积极配合。

参考文献
[1] 曾学英.心梗病人的心理护理[J].中华护理杂志,2007,3:73.
[2] 苏冬燕.急性心梗病人心理护理[J].中外健康文摘,2009,6:203.。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