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平均数》教学设想及教材分析
小学数学_平均数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教学内容】义务教育教科书人教版数学四年级下册第八单元第1课时《平均数》。
【教材分析】在前几册教材中,学生已经学会了收集和整理数据的方法,会用统计表和条形统计图来表示统计的结果,并能根据统计图表提出问题加以解决。
通过这些学习,学生已经掌握基本的统计方法,建立了初步的统计观念。
本单元在学生已有知识的基础之上,让学生认识新的条形统计图——复式条形统计图,并根据统计图表进行简单的数据分析。
此外,教材在这儿还介绍了描述数据集中程度的一个统计量:平均数。
通过本单元的学习,使学生理解平均数的含义,学会求平均数的方法。
而平均数是统计中的一个重要概念。
小学数学里所讲的平均数一般是指算术平均数,也就是一组数据的和除以这组数据的个数所得的商。
在统计中算术平均数常用于表示统计对象的一般水平,它是描述数据集中程度的一个统计量。
我们既可以用它来反映一组数据的一般情况,也可以用它进行不同组数据的比较,以看出组与组之间的差别。
用平均数表示一组数据的情况,有直观、简明的特点,所以在日常生活中经常用到,如平均速度、平均身高、平均产量、平均成绩等等。
在教学当中要让学生明白,平均数的概念与过去学过的平均分的意义是不完全一样的。
平均数是一个“虚拟”的数,是借助平均分的意义通过计算得到的。
【学情分析】学生在前面的学习中已经积累了大量统计知识,会看复式统计表和单式条形统计图,并进行简单的数据分析,所以,教学本单元时,要充分利用学生的知识基础,确定适当的教学起点,尽量让学生通过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方式学习,达到教学目标。
与实验教材相比,修订了对平均数的处理,更加突出其统计意义。
实验教材两队的人数相同,修订教材两队的人数不同。
通过“两队人数不同,不能用总数比较“这一思维的矛盾,促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平均数的意义,进而发现运用平均数作比较的必要性。
【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使学生理解平均数的含义,初步学会简单的求平均数的方法,理解平均数在统计学上的意义。
小学数学_人教版-四年级下册-平均数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人教版四年级下册--《平均数》教学设计平均数教学目标:1.理解平均数的意义,初步学会简单的求平均数的方法。
2.学生经历用平均数知识解决简单生活问题的过程,积累分析和处理数据方法,发展统计观念。
初步感知“移多补少”“对应”等数学思想。
3.感受平均数在生活中的应用价值,体验学习数学解决实际问题的乐趣。
教学重、难点:重点:理解平均数的含义,掌握求平均数的方法。
难点:借助“移多补少”的方法理解平均数的意义。
教学过程:一、激趣导入师:为了保护环境,学校四年级1班的一组同学利用业余时间收集矿泉水瓶,做环保小卫士。
仔细观察统计图,从图中知道了什么?你能根据统计图提出什么问题?预设:(1)小红比小兰多收集多少个瓶子?(2)小明再给小亮几瓶,他俩的瓶子就一样多?(3)他们平均每人收集了多少个瓶子?这节课我们重点研究:他们平均每人收集了多少个瓶子?今天,我们就来认识一下“平均数”这个新朋友,好吗?(板书:平均数)教师:看到这个课题,你想通过这节课学习到哪些知识?预设:(1)平均数是一个什么数?(2)怎样计算平均数?(3)平均数在生活中有什么用?二、探究新知1. 学习例1,探究平均数的意义。
师:我们一起来用小棒摆一摆他们收集瓶子的个数,你能移动小棒使他们每个人的收集的数量相等吗?学生小组活动,师巡视指导。
汇报交流:小明给小亮2个瓶子,小红给小兰1个瓶子后,他们四个人的数量相等。
课件演示:师小结:把多的瓶子移出来,补给少的,使得每个人的瓶子数量同样多,这种方法叫移多补少,通过移多补少看出平均每人收集了13个。
21教育网提问:还可以怎样计算?生:(14+12+11+15)÷4=52÷4=13(个)答:环保小队平均每人收集了13个废旧饮料瓶。
师生归纳总结:13就是14、12、11和15这4个数的平均数,求4个人的平均数,相当于把总数平均分成了4份。
(14+12+11+15)÷4 = 13总数量÷总份数=平均数像这样,几个不相等的量,在总数不变的前提下,通过移多补少,会得到一个相等的数,我们把这个相等的数叫做这几个数的平均数。
人教版数学四年级下册《平均数》教学设计
人教版数学四年级下册《平均数》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人教版数学四年级下册《平均数》是学生学习平均数的起始阶段,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是让学生理解平均数的含义,掌握求平均数的方法,以及能够应用平均数解决实际问题。
教材通过丰富的情境图片和实例,引导学生探究和发现平均数的性质和求法,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数学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 学情分析四年级的学生已经掌握了整数和小数的知识,具备了一定的逻辑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但是,对于平均数这一概念,学生可能比较陌生,需要通过实例和操作来理解和掌握。
此外,学生可能对求平均数的方法有一定的困惑,需要通过具体的例子和练习来进行巩固。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让学生理解平均数的含义,掌握求平均数的方法,能够应用平均数解决实际问题。
2.过程与方法:通过探究和发现平均数的性质和求法,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数学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创新精神。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让学生理解平均数的含义,掌握求平均数的方法。
2.难点:理解平均数的性质,能够应用平均数解决实际问题。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情境图片和实例,引导学生探究和发现平均数的性质和求法。
2.动手操作法:让学生通过实际的操作和计算,掌握求平均数的方法。
3.问题解决法:引导学生运用平均数解决实际问题,培养学生的解决问题的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学课件:制作相关的教学课件,包括情境图片、实例和练习题。
2.学具:准备一些小棒、卡片等学具,用于学生的动手操作和计算。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课件展示一些情境图片,如篮球比赛、水果重量等,引导学生思考如何求出这些情境中的平均值。
通过引导学生回顾已学的知识,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2.呈现(10分钟)介绍平均数的含义,让学生通过观察和操作,发现平均数的性质。
如在篮球比赛中,将所有球员的得分加起来,除以球员人数,得到的值就是平均分。
四年级下册数学教学设计《平均数》人教版
四年级下册数学教学设计《平均数》人教版一. 教材分析《平均数》是人教版四年级下册数学教材的一个知识点。
本节课主要让学生理解平均数的含义,掌握求平均数的方法,并能应用于实际生活中。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数学思维。
二. 学情分析四年级的学生已经掌握了整数和小数的知识,具备了一定的逻辑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但学生在求平均数方面可能存在一定的困难,因此需要教师在教学中给予耐心引导,让学生逐步理解和掌握求平均数的方法。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让学生理解平均数的含义,掌握求平均数的方法,能正确计算平均数。
2.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数学思维。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合作、探究的精神。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让学生理解平均数的含义,掌握求平均数的方法。
2.难点:如何让学生理解并计算平均数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生活实例引入平均数的概念,让学生在实际情境中感受平均数的作用。
2.启发式教学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求平均数的方法,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
3.小组合作学习:让学生在小组内讨论、交流,共同解决问题,提高学生的合作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学PPT:制作精美的PPT,展示相关的生活实例和练习题。
2.练习题:准备一些有关平均数的练习题,用于巩固所学知识。
3.教学道具:准备一些小物品,用于演示平均数的求解过程。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PPT展示一个生活实例:小明有5个苹果,小华有3个苹果,两人一共有多少个苹果?让学生思考并回答。
通过这个实例引入平均数的概念。
2.呈现(10分钟)讲解平均数的含义,让学生明白平均数是所有数据的总和除以数据的个数。
用PPT展示求平均数的方法,并进行讲解。
3.操练(10分钟)让学生分组进行练习,每组选择一道练习题,计算平均数。
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的问题。
4.巩固(5分钟)利用PPT展示一些有关平均数的练习题,让学生独立完成。
人教版数学四年级下册8.1《平均数》教学设计
人教版数学四年级下册8.1《平均数》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人教版数学四年级下册8.1《平均数》是小学数学中的重要概念。
本节课通过引入平均数的概念,让学生理解平均数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材以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为背景,让学生在探究中认识平均数,体会平均数在生活中的重要作用。
二. 学情分析四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数学基础,能够理解和掌握一些基本的数学概念。
但在解决实际问题时,还需要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需要教师引导他们从实际情境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通过探究活动解决问题。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理解平均数的含义,掌握求平均数的方法。
2.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数学思维。
3.让学生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增强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理解平均数的含义,掌握求平均数的方法。
2.难点:理解平均数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解决实际问题。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生活情境,引导学生理解平均数的概念。
2.探究教学法:引导学生通过探究活动,掌握求平均数的方法。
3.案例教学法:分析实际案例,让学生体会平均数在生活中的应用。
六. 教学准备1.教学课件:制作与教学内容相关的课件,辅助教学。
2.教学素材:准备一些实际生活中的案例,用于教学。
3.练习题:准备一些有关平均数的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课件展示一些生活情境,如运动会、聚餐等,引导学生发现其中存在的问题,提出求平均数的需求。
2.呈现(10分钟)介绍平均数的含义,讲解求平均数的方法。
通过具体的案例,让学生理解平均数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3.操练(10分钟)让学生分组讨论,运用所学的求平均数的方法,解决实际问题。
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的问题。
4.巩固(10分钟)出示一些练习题,让学生独立完成,巩固所学知识。
教师及时批改,给予评价和指导。
2024年四年级《平均数》说课稿范文(精选3篇)
2024年四年级《平均数》说课稿范文(精选3篇)四年级《平均数》说课稿1一、教材与学情分析这节课是平均数是人教版义教课程标准教科书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第八单元第一节的内容,是“统计与概率”中的基础部分。
统计中反映一组数据的一般情况与集中趋势的统计量,也常用于不同组数据的比较与分析,解决相关实际问题。
这里的平均数是指算术平均数。
平均数是在学生已学习理解了平均分与除法运算等知识的基础上开展教学的。
认识掌握平均平均数能为以后进一步学习统计相关知识奠定基础。
二、教学目标根据以上对教材的理解和学情的分析,制定如下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方面:理解平均数意义,掌握平均数的计算方法,能计算简单数据的平均数。
过程与方法方面:引导学生经历认知平均的探索过程,培养增强学生观察分析数据,解决相关实际问题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使学生在认识平均数的过程中,体会平均数的意义作用,感悟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增强数学兴趣与学习自信。
三、教学重难点依据课程标准和教材内容与理解,本课我确定了以下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理解平均数的意义,掌握平均数的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理解平均数的意义作用,运用平均数相关知识进行简单数据分析解决简单实际问题。
教具、学具准备:多媒体课件,有关平均数的数据统计表。
四、说教法与学法数学课程教学的基本核心理念是让“人人都能获得良好的数学教育,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教学活动是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下的师生共同参与、交往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
同时教有法而无定法,贵在得法。
因此,依据教材与现代建构主义学习论,结合学生学情,我拟将选择情景教学、直观演示、谈话启发、激疑,引导学生自主观察、思考、合作交流、归纳构建新知,实践应用,理解掌握平均数意义与计算方法,发展思维,训练能力。
五、说教学程序(一)创设情境,感知引新1、课件出示情景问题:在我家的书橱上、中、下两层书架上的图书本数如下表所示:怎样整理才能使每层书架上的图书本数一样多?2、引导思考汇报整理方法3、教师谈话引题:像这样把几个不同的数通过“移多补少”,先合并再平均分等方法,得到的相同的数,就称作这几个数的平均数。
四年级下册数学教案《8.1 平均数》人教版
四年级下册数学教案《8.1 平均数》人教版一. 教材分析《8.1 平均数》这一节的内容,主要让学生理解平均数的含义,掌握求平均数的方法,并能够应用平均数解决实际问题。
内容安排从生活情境入手,引导学生理解平均数的意义,通过实例让学生体会平均数的特点,最后通过练习让学生巩固平均数的求法。
二. 学情分析四年级的学生已经掌握了整数的加减乘除运算,也接触过一些统计图表,对数据有一定的认识。
但是,对于平均数的理解可能会有一些困难,特别是求平均数的方法和应用平均数解决实际问题。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理解平均数的含义,知道平均数是表示一组数据集中趋势的量数。
2.让学生掌握求平均数的方法,能够正确地计算平均数。
3.让学生能够应用平均数解决实际问题,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让学生掌握求平均数的方法,能够正确地计算平均数。
2.难点:让学生理解平均数的含义,能够应用平均数解决实际问题。
五. 教学方法采用情境教学法、实例教学法和练习法,通过生活情境引入平均数的概念,通过实例让学生理解平均数的含义和求法,通过练习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六. 教学准备1.教具:多媒体课件、练习题、实物等。
2.学具:笔记本、笔等。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通过一个生活情境引入平均数的概念,如“小明有一袋糖果,他邀请了几个朋友来家里玩,他想把糖果平均分给朋友们,应该怎么做?”让学生思考并回答,引出平均数的概念。
2.呈现(15分钟)通过实例让学生理解平均数的含义和求法。
例如,给出一个班级的成绩单,让学生计算这个班级的平均分。
引导学生理解平均数是表示一组数据集中趋势的量数,它是所有数据加起来除以数据的个数。
3.操练(15分钟)让学生进行一些练习,巩固求平均数的方法。
可以给出一些数据,让学生计算平均数,也可以让学生解决一些实际问题,如“一家超市进了一箱苹果,共有12个,每个重500克,这箱苹果的总重量是多少?”4.巩固(10分钟)通过一些游戏或活动,让学生进一步理解平均数的概念。
最新人教版小学四年级数学《平均数》教材分析
最新人教版小学四年级数学《平均数》教材分析
《平均数》教材分析
平均数是简单统计中的一个重要概念,是用来表示统计对象的一般水平、描述数据集中程度的一个统计量.用它可以反映一组数据的一般情况,也可以对不同数据进行比较.在日常生活中,经常会遇到平均数的概念.
本小节安排了两个例题,例1教学平均数的意义和求平均数的方法,选用了收集塑料瓶这一紧密联系学生实际的生活事例,让学生在生活中去学习知识,解决问题.同时,又给学生渗透了环境保护的意识.例2中给出两个数据表,让学生根据数据表求出数组的平均数,并进行比较,重点让学生体会平均数可以反映一组数据的总体情况和区别不同数据组的总体情况.
练习十一中提供了一些让学生在实际生活中进行调查的练习题,让学生在实践中去了解统计的知识、掌握如何求平均数的方法,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四年级下册数学说课稿《平均数》人教版
四年级下册数学说课稿《平均数》人教版一. 教材分析《平均数》是人教版四年级下册数学教材中的一个重要内容。
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是让学生理解平均数的含义,掌握求平均数的方法,并能运用平均数解决实际问题。
教材通过生动的实例和丰富的练习,引导学生探究平均数的性质和求法,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 学情分析四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数学基础,他们已经学习了整数和小数的知识,对数据的收集和处理也有一定的了解。
但是,学生对平均数的理解和求法可能还存在一定的困难,需要通过具体的教学活动和方法来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理解平均数的含义,掌握求平均数的方法,并能运用平均数解决实际问题。
2.过程与方法:学生通过观察、实验、探究等数学活动,培养观察能力、动手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生能够积极参与数学学习,增强对数学的兴趣和自信心,培养合作意识和创新精神。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学生能够理解平均数的含义,掌握求平均数的方法。
2.教学难点:学生对平均数的性质的理解和运用,以及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培养。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本节课采用情境教学法、探究教学法和小组合作学习法。
通过生动的情境和实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和思考。
同时,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展示清晰的平均数示意图,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平均数的性质和求法。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通过一个生动的情境,如小明的生日聚会,引出平均数的概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探究:学生通过观察、实验、讨论等方式,探究平均数的性质和求法,理解平均数的含义。
3.练习:学生进行一些实际的练习题,运用平均数的方法解决实际问题,巩固所学知识。
4.拓展:学生进行一些拓展题目的练习,培养学生的解决问题能力和创新精神。
七. 说板书设计板书设计要简洁明了,突出重点。
可以设计一个简洁的流程图,展示求平均数的方法和步骤,或者用示意图展示平均数的性质。
人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第八单元第一课时《平均数》教学设计
人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第八单元第一课时《平均数》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人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第八单元第一课时《平均数》主要介绍了平均数的定义、求法及其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本节课的内容是在学生已经掌握了整数、小数和分数的基本知识的基础上进行学习的,为后续学习更高级的数学知识打下基础。
二. 学情分析四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数学基础,对于整数、小数和分数的概念有一定的了解。
但是,对于平均数的理解还比较模糊,对于如何求平均数以及平均数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还需要进一步的学习。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理解平均数的含义,掌握求平均数的方法。
2.能够运用平均数解决实际问题,提高学生的应用能力。
3.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提高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理解平均数的含义,掌握求平均数的方法。
2.难点:如何让学生理解平均数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五. 教学方法采用情景教学法、小组合作法、游戏教学法等多种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六. 教学准备1.准备与平均数相关的实际问题,用于课堂讲解。
2.准备平均数的相关练习题,用于课堂练习和课后作业。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通过一个实际问题,引出平均数的概念。
例如:小明有5个苹果,小华有3个苹果,他们两个人一共有多少个苹果?让学生思考并回答,从而引出平均数的定义。
2.呈现(15分钟)讲解平均数的定义,以及如何求平均数。
通过具体的例子,让学生理解平均数的含义,并掌握求平均数的方法。
3.操练(15分钟)让学生进行平均数的计算练习,巩固所学知识。
可以设置一些简单的题目,让学生独立完成,然后进行讲解和点评。
4.巩固(5分钟)通过一些实际问题,让学生运用平均数解决实际问题,进一步巩固所学知识。
5.拓展(5分钟)讲解平均数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让学生了解平均数在生活中的重要性。
可以举例说明,如统计学中的平均数、平均分等等。
6.小结(5分钟)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让学生明确所学知识。
人教版四年级下册数学《课时1平均数》教学设计
人教版四年级下册数学《课时1平均数》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人教版四年级下册数学《课时1平均数》是学生在学习了整数、小数和分数的基础上,对平均数的认识和应用。
本节课主要让学生理解平均数的意义,掌握求平均数的方法,并能够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材通过生动的例题和丰富的练习,引导学生探索和发现平均数的规律,培养学生的数感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 学情分析四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数学基础,对整数、小数和分数有一定的认识。
但学生在之前的学习中,可能对平均数的概念和求法不是很清晰,对平均数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也较为陌生。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注重对平均数概念的讲解,并通过实例让学生感受平均数在实际生活中的作用。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让学生理解平均数的意义,掌握求平均数的方法,能够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2.过程与方法:通过学生的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培养学生的数感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使学生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让学生理解平均数的意义,掌握求平均数的方法。
2.难点:让学生能够解决实际的平均数问题,并能够灵活运用平均数。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让学生在实际问题中感受平均数的作用。
2.自主探究法: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学习,通过观察、思考、动手操作,发现平均数的规律。
3.合作交流法:鼓励学生之间相互讨论、交流,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
六. 教学准备1.教学课件:制作与教学内容相关的课件,包括图片、动画、例题等。
2.练习题:准备一些有关平均数的练习题,用于巩固所学知识。
3.教学工具:准备好黑板、粉笔、练习本等教学工具。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课件展示一些生活中的场景,如体育比赛、吃蛋糕等,引导学生思考这些场景中平均数的作用。
通过生动的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呈现(10分钟)讲解平均数的定义,让学生明白平均数是指一组数据的总和除以数据的个数。
《平均数》说课稿
《平均数》说课稿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平均数》。
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法与学法、教学过程以及教学反思这几个方面来展开我的说课。
一、教材分析《平均数》是人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第八单元《平均数与条形统计图》中的第一课时。
平均数是统计中的一个重要概念,它是描述一组数据集中趋势的统计量。
在日常生活中,平均数有着广泛的应用,如平均身高、平均成绩、平均气温等。
通过对平均数的学习,学生可以更好地理解数据的特征,提高数据分析和处理的能力。
本节课的教材内容主要包括平均数的意义、求平均数的方法以及平均数在生活中的应用。
教材通过创设丰富的生活情境,引导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逐步理解平均数的概念和计算方法。
二、学情分析四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数据分析和处理能力,能够对简单的数据进行收集、整理和分析。
但是,对于平均数这一抽象的概念,学生理解起来可能会有一定的困难。
此外,学生在计算平均数时,容易受到个别极端数据的影响,导致计算错误。
三、教学目标基于对教材和学情的分析,我制定了以下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学生能够理解平均数的意义,掌握求平均数的方法,并能运用平均数解决实际问题。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等活动,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推理和概括能力,提高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体验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感受数学的应用价值,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四、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理解平均数的意义,掌握求平均数的方法。
教学难点:理解平均数的意义,能灵活运用平均数解决实际问题。
五、教法与学法为了实现教学目标,突破教学重难点,我将采用以下教法和学法:教法:情境教学法、启发式教学法、直观演示法。
学法:自主探究法、合作交流法、归纳总结法。
六、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上课伊始,我通过多媒体展示学校篮球队比赛的场景,并提出问题:“哪个队的投篮水平高?”引导学生观察两队队员的投篮成绩。
人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平均数》教学设想及教材分析
平均数教学设想及教材分析在苏教版教材中,新教材在这一学段的第一册中都安排了“统计与概率”领域的知识内容。
从整个小学阶段的数学学习来看,平均数是一个持续的学习内容,到五年级,学生还要学习稍复杂的平均数、六年级还要学习众数、中位数并进行比较。
因此,我觉得这节课的目的不仅仅是让学生学会求简单的平均数,更要引导学生从数据处理分析的角度把握求平均数的方法,体会平均数的含义和意义,用平均数进行比较,描述、分析一组数据的状况和特征,感受平均数的应用价值。
本节课是在学生认识简单统计表和条形统计图的基础上,教学数据整理分析最基础的一步:平均数的知识为今后进一步学习统计数据的分析和整理打下基础。
平均数是统计学中常用的一个统计量。
在传统的教材中,平均数是作为一种典型应用题加以教学的,其侧重点在于从算法的角度理解平均数,把平均数的学习演变为一种简单的技能学习,甚至是解题技巧的训练,忽略了平均数的统计学意义,导致只会算,不理解。
现行教材把平均数安排在《统计》中,明显地加重了对平均数意义理解的分量,突出了平均数的统计学意义,即平均数是表示统计对象的一般水平,它是描述数据集中程度的一个统计量,它不仅可以反映一组数据的一般情况,也可以用它进行不同组数据的比较,以看出组与组之间的差别,所以平均数是统计中的一个重要概念。
本节课是四年级上册《统计与平均数》的教学,是把已学的统计知识和认识平均数结合起来,学会求平均数的基本方法:移多补少。
引导学生进一步体会到求平均数是解决问题的有效方法之一。
以帮助学生灵活运用平均数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并通过多种练习让学生加深对平均数意义的多角度理解和“先求和再平均分”的求平均数一般方法的掌握。
教材的编写思路是:为什么求平均数?平均数表示什么意思?怎样计算一组数据的平均数?求出平均数说明什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平均数教学设想及教材分析
在苏教版教材中,新教材在这一学段的第一册中都安排了“统计与概率”领域的知识内容。
从整个小学阶段的数学学习来看,平均数是一个持续的学习内容,到五年级,学生还要学习稍复杂的平均数、六年级还要学习众数、中位数并进行比较。
因此,我觉得这节课的目的不仅仅是让学生学会求简单的平均数,更要引导学生从数据处理分析的角度把握求平均数的方法,体会平均数的含义和意义,用平均数进行比较,描述、分析一组数据的状况和特征,感受平均数的应用价值。
本节课是在学生认识简单统计表和条形统计图的基础上,教学数据整理分析最基础的一步:平均数的知识为今后进一步学习统计数据的分析和整理打下基础。
平均数是统计学中常用的一个统计量。
在传统的教材中,平均数是作为一种典型应用题加以教学的,其侧重点在于从算法的角度理解平均数,把平均数的学习演变为一种简单的技能学习,甚至是解题技巧的训练,忽略了平均数的统计学意义,导致只会算,不理解。
现行教材把平均数安排在《统计》中,明显地加重了对平均数意义理解的分量,突出了平均数的统计学意义,即平均数是表示统计对象的一般水平,它是描述数据集中程度的一个统计量,它不仅可以反映一组数据的一般情况,也可以用它进行不同组数据的比较,以看出组与组之间的差别,所以平均数是统计中的一个重要概念。
本节课是四年级上册《统计与平均数》的教学,是把已学的统计知识和认识平均数结合起来,学会求平均数的基本方法:移多补少。
引导学生进一步体会到求平均数是解决问题的有效方法之一。
以帮助学生
灵活运用平均数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并通过多种练习让学生加深对平均数意义的多角度理解和“先求和再平均分”的求平均数一般方法的掌握。
教材的编写思路是:为什么求平均数?平均数表示什么意思?怎样计算一组数据的平均数?求出平均数说明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