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翻译简史第一部分

合集下载

西方翻译简史

西方翻译简史

西方翻译简史公元前三世纪:72名犹太学者埃及亚历山大城《旧约》,即《七十子希腊译本》西方第一部译作:公元前三世纪中叶安德罗尼柯拉丁语荷马史诗《奥德赛》西方翻译史上六次高潮1.肇始阶段:公元前四世纪末(希腊弱,罗马强)罗马文学三大鼻祖:安德罗列柯,涅维乌斯,恩尼乌斯2.罗马帝国后期至中世纪初期(宗教性)《圣经》希伯来文和希腊语→拉丁语译《圣经》公元四世纪达到高潮哲罗姆《通俗拉丁文本圣经》:标志《圣经》翻译与世俗文学翻译分庭抗礼的重要地位3.11世纪至12世纪托莱多“翻译院”阿拉伯语→拉丁语4.14-16世纪文艺复兴时期(民族语得到巩固)(德)路德民众语言《圣经》(法)阿米欧译普鲁塔克《名人传》(英)查普曼译《伊利亚特》《奥德赛》弗洛里欧蒙田《散文集》詹姆士《钦定圣经译本》(英语中最伟大的译著)5.17世纪下半叶至20世纪上半叶塞万提斯、莎士比亚、巴尔扎克、歌德大作译成各国文字东方文学译入6.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宗教扩大到其他领域翻译事业发展:1. 兴办高等教育;2.成立翻译组织;3.打破成规,发展及其翻译(重要标志)西方最早翻译理论家:西塞罗翻译:作为解释员(没有创造性)作为演说家(创造性)→直译与意译西塞罗:直译、意译昆体良:与原作竞争哲罗姆:文学用意译,《圣经》用直译奥古斯丁:凭“上帝的感召”波伊提乌:宁要内容准确,不要风格优雅但丁:文学不可译伊拉斯谟:不屈从于神学权威,依靠译者知识路德:民众语言多雷:译者理解原著内容,通晓两种语言巴特:作者是主人,译者是仆人,译文不删不减不改德莱顿:词译、释译、拟译泰特勒:优秀译作的标准(翻译三原则)施莱尔马赫:口译与笔译,文学翻译与机械翻译的区分洪堡:语言决定世界观和可译性与不可译性奈达(Ninda)翻译即科学,翻译即交际,读者反应对等西方翻译两条主线1.文艺翻译理论线:第一古老,强调艺术效果,忽略语言操作。

2.语言学翻译理论路线:泰伦斯(始)至今飞跃标志:1947年奈达《论圣经翻译的原则和程序》20世纪80年代:翻译研究已成为一门独立学科古代翻译《圣经旧约》希腊语,拉丁语3BC起西方古代第一步译作:希腊语翻译《圣经旧约》72犹太学者《七十子希腊文本》特点:多人合作;72译者非希腊人,而是耶路撒冷人里维乌斯·安德罗尼柯(与涅维乌斯、恩尼乌斯并称三大创业元勋)罗马最早翻译家译《奥德赛》特点:罗马神名代替(文化移植)西塞罗:(主张活译)《奥德赛》理论:《论最优秀的演说家》特点:1.使用符合语言习惯的语言表达;2.避免死译;3.翻译也是文学创作;4.声音与意思自然结合贺拉斯:《诗艺》“忠实原作的译者不会死译”特点:1.坚持活译,摒弃直译;2.外来词丰富本族语昆体良(活译)“与原作竞争”翻译也是创作早期《圣经》翻译婓洛·犹达欧斯(死译)哲罗姆:第一部标准拉丁文译本《通俗拉丁文本圣经》翻译原则:1.灵活原则;2.区分对待“文学翻译”和“宗教翻译”。

(完整版)西方翻译简史

(完整版)西方翻译简史

第一章绪论(一)翻译史发展1.西方最早译作广义上:约公元前3C,72名犹太学者在埃及亚利山大城翻译《旧约》,《七十二子希腊文本》;严格意义上:约公元前3C中叶安德罗尼柯在罗马用拉丁语翻译的希腊荷马史诗《奥德赛》。

2.西方翻译历史上六次高潮(六个大的阶段):1)公元前4C末,盛极一时的希腊努力社会开始衰落,罗马逐渐强大。

但当时希腊文化优于罗马文化,对罗马有巨大吸引力。

到了公元前3C中叶,有文字记录的翻译问世。

被誉为罗马文学三大鼻祖的安德罗尼柯、涅维乌斯和恩尼乌斯,以及普劳图斯、泰伦斯。

2)罗马帝国后期至中世纪初期,是宗教性质的。

《圣经》由希伯来语和希腊语写成,必须译成拉丁语才能为罗马人接受。

到公元4C达到《圣经》译成拉丁语的高潮,以哲罗姆与382和405年翻译的《通俗拉丁文本圣经》为定本,标志《圣经》翻译取得了与世俗文学翻译分庭抗礼的重要地位。

3)早在9-10C,大批叙利亚学者到雅典,把大批希腊典籍译成古叙利亚语,带回巴格达。

在巴格达,阿拉伯人又译成阿拉伯语,巴格达一时成为阿拉伯人研究古希腊文化中心。

中世纪中期,11-12C间,西班牙托莱多,把大批阿拉伯语译成拉丁语,这是史上少有基督徒和穆斯林的友好接触。

托莱多成为欧洲学术中心,西方翻译史第三次高潮。

4)14-16C欧洲文艺复兴运动,是场思想和文学革命大运动。

德国宗教改革家路德采用民众语言,与1522-1534年翻译刊行第一部“民众的圣经”,法国文学家阿米欧译出普鲁塔克的《希腊罗马名人比较列传》,不锈文学译作。

英诺斯译出《名人传》,查普曼译《伊利亚特》《奥德赛》,弗洛里欧译蒙田的《散文集》。

1611年《钦定圣经译本》翻译出版则标志英国翻译史又一大发展。

“英最伟大译著”文艺复兴时期,标志着民族语言在文学领域和翻译中地位巩固。

5)文艺复兴后,17C下—20C上半叶,仍涌现大量译作。

最大特点是,翻译家们不仅继续翻译古典著作,而且对近当代作品也发生兴趣。

6)二次大战后以来翻译活动,特点是:翻译范围扩大;翻译规模大大超过了以往;翻译的作用也为以往所不可企及。

西方翻译简史

西方翻译简史

第一章绪论(一)翻译史发展1.西方最早译作广义上:约公元前3C,72名犹太学者在埃及亚利山大城翻译《旧约》,《七十二子希腊文本》;严格意义上:约公元前3C中叶安德罗尼柯在罗马用拉丁语翻译的希腊荷马史诗《奥德赛》。

2.西方翻译历史上六次高潮(六个大的阶段):1)公元前4C末,盛极一时的希腊努力社会开始衰落,罗马逐渐强大。

但当时希腊文化优于罗马文化,对罗马有巨大吸引力。

到了公元前3C中叶,有文字记录的翻译问世。

被誉为罗马文学三大鼻祖的安德罗尼柯、涅维乌斯和恩尼乌斯,以及普劳图斯、泰伦斯。

2)罗马帝国后期至中世纪初期,是宗教性质的。

《圣经》由希伯来语和希腊语写成,必须译成拉丁语才能为罗马人接受。

到公元4C达到《圣经》译成拉丁语的高潮,以哲罗姆与382和405年翻译的《通俗拉丁文本圣经》为定本,标志《圣经》翻译取得了与世俗文学翻译分庭抗礼的重要地位。

3)早在9-10C,大批叙利亚学者到雅典,把大批希腊典籍译成古叙利亚语,带回巴格达。

在巴格达,阿拉伯人又译成阿拉伯语,巴格达一时成为阿拉伯人研究古希腊文化中心。

中世纪中期,11-12C间,西班牙托莱多,把大批阿拉伯语译成拉丁语,这是史上少有基督徒和穆斯林的友好接触。

托莱多成为欧洲学术中心,西方翻译史第三次高潮。

4)14-16C欧洲文艺复兴运动,是场思想和文学革命大运动。

德国宗教改革家路德采用民众语言,与1522-1534年翻译刊行第一部“民众的圣经”,法国文学家阿米欧译出普鲁塔克的《希腊罗马名人比较列传》,不锈文学译作。

英诺斯译出《名人传》,查普曼译《伊利亚特》《奥德赛》,弗洛里欧译蒙田的《散文集》。

1611年《钦定圣经译本》翻译出版则标志英国翻译史又一大发展。

“英最伟大译著”文艺复兴时期,标志着民族语言在文学领域和翻译中地位巩固。

5)文艺复兴后,17C下—20C上半叶,仍涌现大量译作。

最大特点是,翻译家们不仅继续翻译古典著作,而且对近当代作品也发生兴趣。

6)二次大战后以来翻译活动,特点是:翻译范围扩大;翻译规模大大超过了以往;翻译的作用也为以往所不可企及。

中西方翻译发展简史

中西方翻译发展简史

Part 2 History of Translation有文字记载的翻译实践活动,远在公元前三千年就存在了。

(亚述王国Assyria国王萨尔贡Sargon);中国的起始时期:周朝(春秋战国时期)⏹“五方之民,言语不通,嗜欲不同,达其志,通其欲” ——《礼记》“东方曰寄,南方曰象,西方曰狄鞮,北方曰译” ——《礼记》⏹西方翻译史上,第一位重要的翻译理论家——西塞罗(古罗马著名学者106-43BC)I.History of Translation in the WestSix tides in five periods五个时期六个高潮●Ancient translation古代翻译:4th C BC —5th C AD翻译介绍希腊文化,促进罗马文学的诞生和发展●Medieval translation中世纪翻译;A. 罗马帝国后期——中世纪初期宗教翻译《圣经》的拉丁文译本与世俗文学翻译分庭抗礼B. 11、12世纪希腊典籍回归故里西班牙托莱多(成为欧洲学术中心)阿拉伯语译回拉丁语●Translation in Renaissance periods文艺复兴时期翻译:翻译活动达到前所未有的高峰,涉及到思想、政治、哲学、文学和宗教等,产生了大批杰出的翻译家和一系列优秀的翻译作品●Modern translation近代翻译17世纪下半叶——20世纪上半叶,继续古典著作的翻译,关注近当代的作品,如莎士比亚、巴尔扎克、东方文学●Contemporary translation当代翻译:二战以后,翻译翻译范围翻译规模扩大2. Tr anslators and translation theorists西塞罗,贺拉斯,哲罗姆,德莱顿,泰特勒,奈达,卡特福德,纽马克,巴斯内特,勒菲弗尔,图瑞II.History of Translation in China文字翻译始于汉代的佛经翻译⏹佛经翻译——中国文化的深层迁移⏹明清时期的翻译——中国近代科学和国人的科学素养与科学精神⏹五四及民国时期的翻译——中国近代思想的历史演进⏹建国后的翻译活动——对中国文化及其知识、学术、思想具有类似的模筑作用三国时期佛经翻译家支谦、维祗之间的争论,是首次对翻译问题进行的探讨,信、达、雅均以涉及。

西方翻译简史(中文)

西方翻译简史(中文)

在法国,文学家阿米欧(Jacqucs Amyot)先后用了十七年(1542-1559 年)时间,译出了普鲁塔克的《希腊罗马名人比较列传》(简称《名人 传》)。查普曼(Georga Chapman)1598至1616年译的《伊利亚特》和 《奥德赛》,弗罗里欧(John Florio)1603年所译蒙田的《散文集》,乃是英 语文学译著中一群灿烂的明星。而1611年《钦定圣经译本》的翻译出版则标 志着英国翻译史上又一次大发展。它以其英语风格的地道、通俗和优美赢得 了“英语中最伟大的译著”的盛誉,在长时期里成为英国唯一家喻户晓、人 手一册的经典作品,对现代英语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三) 文艺复兴时期的西方翻译
四、第四次翻译高潮——十四至十六世纪
十四至十六世纪欧洲发生的文艺复兴运动,是一场思想和文学 的革新运动,也是西方翻译史上的一次大发展。特别是文艺复兴在西 欧各国普遍展开的十六世纪及尔后一个时期,翻译活动达到了前所未 见的高峰。翻译活动深入到思想、政治、哲学、文学、宗教等各个领 域,涉及到古代和当代的主要作品,产生了一大批杰出的翻译家和一 系列优秀的翻译作品。在德国,宗教改革家路德(Martin Luther)顺从 民众的意愿,采用民众的语言,于1522至1534年翻译刊行第一部 “民众的圣经”,开创了现代德语发展的新纪元。
西方翻译简史
西方翻译史于公元前三世纪揭开它的第一页。从广义上 说,西方最早的译作是公元前三至二世纪之间,七十二名犹 太学者在埃及亚历山大城翻译的《圣经·旧约》,即《七十子
希腊文本》(Septuagint);从严格意义上说,西方的第一部译
作是在约公元前三世纪中叶安德罗尼柯(Livius Andronicus)在 罗马用拉丁语翻前三世纪问世,因此可以说西方的翻 译活动自古至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了。

西方翻译史

西方翻译史

西方翻译简史一、西方翻译简史1第一次翻译活动高潮(公元前3世纪)罗马文学三大鼻祖之一的安德罗尼柯于公元前3世纪翻译的拉丁文版《奥德赛》被视为西方翻译史上最早的译作。

其后的一些大文学家们也都开始尝试用拉丁语翻译或改写希腊戏剧作品,从而掀起了西方历史上第一次翻译高潮。

这一阶段的翻译活动将古希腊文学介绍到罗马,促进了罗马文学的诞生和发展。

2第二次高潮(罗马帝国后期)圣·哲罗姆翻译的《通俗拉丁文本圣经》成为定本,标志着《圣经》翻译取得了与世俗文学翻译同样重要的地位。

3第三次高潮(11-12世纪)出现了大规模的翻译活动:西方翻译家把大批阿拉伯语作品译成拉丁语,在翻译史上留下了重要的一页。

4第四次翻译活动高潮(文艺复兴时代晚期)翻译活动已经深入到思想、政治、文化等各个方面,同时也涌现出一批优秀的翻译家和译作。

英王詹姆士一世1611年命人翻译的英文钦定本《圣经》则标志着英国翻译的一次飞跃。

这部译着至今仍被奉为英语语言的经典之作,对英语语言和英国文学的发展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5第五次次高潮(17-20世纪)这一时期的翻译比文艺复兴时期稍为逊色,但仍有大批西方文学名著被翻译出来,此时东方的一些优秀文学作品也开始被译成各国文字。

6第六次高潮(二战时期,一直延续至今)。

二战以来,世界经济获得了巨大的发展,科技领域也取得了前所未有的成果,翻译的范围随之大大扩展,科技和商业翻译日趋成熟。

各种国内、国际翻译协会和团体的组建,为集中翻译力量多出翻译精品打下坚实的基础。

更重要的是,随着计算机的出现,人们对机器翻译的研究也已正式提上议事日程。

虽然目前计算机翻译的质量远远不如人工翻译,但其速度却是人类无法比拟的,这无疑对人工翻译提出了严峻的挑战。

在未来的世纪里计算机到底能不能代替人脑还是个谜。

二、西方翻译理论和翻译活动、翻译名家1最早的翻译家罗马帝国时期的西塞罗1)翻译的定义(解释家和演说家---直译与意译)2)意义(开创翻译的先河)昆体良的“与原作竞争”和哲罗姆的“文学用意译,《圣经》用直译”之说;奥古斯丁的《圣经》翻译凭“上帝的感召”和他的有关语言符号理论。

西方翻译简史

西方翻译简史

西方翻译简史西方翻译简史翻译是文化交流的重要手段,也是语言对比和沟通的桥梁。

西方翻译发展至今,经历了漫长的历史变迁和发展,为今天全球翻译行业的繁荣奠定了基础。

古希腊是西方翻译的发源地之一。

在公元前3世纪,希腊人开始将古代希伯来语的经文翻译成希腊语,这使得希伯来教派的主要经典《圣经》得以传播到更广泛的地区。

这种翻译活动为后来的翻译发展奠定了基础。

在罗马帝国时期,古希腊文化的翻译成为一个重要的任务。

罗马人开始翻译古希腊的文学作品和哲学著作,将这些作品传播到罗马以及整个帝国。

这一时期的翻译活动不仅促进了古代知识的积累,也对欧洲的中世纪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中世纪是翻译活动相对减少的时期。

由于各国间的政治和文化隔离,翻译的需求不再那么迫切。

然而,在此期间,阿拉伯世界的学者通过翻译,将古希腊的科学、哲学和医学著作传入欧洲,为欧洲启蒙运动的兴起奠定了基础。

文艺复兴时期是西方翻译的高潮期。

在这一时期,伟大的文艺复兴人物如达芬奇、莎士比亚等被热烈翻译成各国语言,使他们的作品得以广泛传播。

此外,文艺复兴时期的翻译活动也促进了自然科学和哲学的研究,为近代科学的发展作出重要贡献。

近代以来,西方翻译得以迅速发展。

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和全球化的发展,各种社会需要不断增长,翻译行业在全球范围内得到了广泛应用。

翻译软件和工具的出现进一步提高了翻译的效率和质量。

当今西方翻译行业已经形成了庞大的规模和专业化的体系。

翻译机构、翻译公司以及自由翻译者纷纷涌现,满足了日益增长的翻译需求。

各种翻译培训机构也积极地培养了大量专业翻译人才,提高了翻译的质量和专业水平。

总结起来,西方翻译经历了漫长的发展历程,从古希腊到罗马帝国,再到中世纪和文艺复兴时期,每个时期都为翻译的繁荣做出了重要贡献。

而如今,西方翻译行业已经成为全球翻译市场的重要一部分,为全球不同文化和民族之间的交流和互动提供了重要的支持。

中西翻译简史第1、3、5章部分课后习题答案

中西翻译简史第1、3、5章部分课后习题答案

(完整word版)中西翻译简史第1、3、5章部分课后习题答案亲爱的读者:本文内容由我和我的同事精心收集整理后编辑发布到文库,发布之前我们对文中内容进行详细的校对,但难免会有错误的地方,如果有错误的地方请您评论区留言,我们予以纠正,如果本文档对您有帮助,请您下载收藏以便随时调用。

下面是本文详细内容。

最后最您生活愉快 ~O(∩_∩)O ~第一章1.“翻译”的词源学含义给我们带来什么样的启示?(P6)答:从翻译的词源可以看出,(1)印欧语言比其他语言更强调相似性,特别是在早期的宗教典籍翻译中甚至要求一致性。

这也就是为什么在西方的翻译理论中“对等”观念会起到核心作用,而要表示自有翻译时,则会使用其他术语如“改编”的原因。

(2)很多语言中,“翻译”与“口译”使用不同的术语,意味着这是两种完全不同的活动。

“口译”比“翻译”更强调“调停”。

(3)不同的语言对翻译观念的阐释方式也不同,并非所有的阐释都像印欧语言中那样强调保存同一性。

斯特科尼提出翻译的符号学特征具有三个方面共性:相似性,差异性与调停。

这些共性可以看作是所有翻译都具有的特征,但“翻译”一词的确切含义不是预先给定,一劳永逸的,也不是不证自明的,它需要在对历史上翻译过程与翻译结果的研究中去发现。

3、三大宗教典籍的翻译存在哪些差异?答:(1)《圣经》是世界上印数最多、发行最广、翻译语种最多的书籍,也是被联合国工人为对人类影响最大、最深的一本书。

对西方社会的精神信仰和行为方式影响尤其巨大,与希腊神话同为打开西方精神世界的钥匙。

《圣经》除了是一本宗教典籍之外,它本身还是一部重要的文学作品,它的一本几乎是欧洲大多数民族语言的第一范本。

阅读《圣经》各种一本的人如此之多,甚至连研究它的著作也是汗牛充栋,以至于形成了一种专门的学问,即“圣经解释学”。

(2)印度佛经原无写本,初期翻译主要靠外来僧人凭记忆口授。

译者受中国传统宗教尤其是道家“得道成仙”观念的影响,往往是以道家的哲学名词,概念来比附佛学。

最新中西方翻译简史(包含中西方翻译大家简介)

最新中西方翻译简史(包含中西方翻译大家简介)

第四次高潮
• 14-16C欧洲文艺复兴运动,是场思想和文学革命大运动。 • 德国宗教改革家路德采用民众语言,与1522-1534年翻译刊行第一部
“民众的圣经”, • 法国文学家阿米欧译出普鲁塔克的《希腊罗马名人比较列传》,不锈
文学译作。 • 英诺斯译出《名人传》,查普曼译《伊利亚特》《奥德赛》,弗洛里
欧译蒙田的《散文集》。 • 1611年《钦定圣经译本》翻译出版则标志英国翻译史又一大发展。
“英最伟大译著”
路德(Luther) (1483-1546)
• 翻译必须采用人民的语言。 • 翻译必须注重语法和意思的联系。译者不能与语法背道而
驰,但更应该注意意思的理解和表达。 • 翻译必须遵循意译七原则。 • 翻译必须集思广益。
• 根据历史上出现的翻译高潮和翻译的不同内容,将中国翻译史分为: 东汉到宋的佛经翻译;明末清初的科技翻译;清末民初的西学翻译; 五四以后的文学与社会科学翻译;建国以后的翻译五个时期。
玄奘:六种翻译技巧
• 补充法 • 省略法 • 变位法 • 分合法 • 译名假借法 • 代词还原法
北宋(结束时期)
二.西方翻译简史
• 西方最早译作
• 广义上:约公元前3C,72名犹太学者在埃及亚利山大城翻译《旧 约》,《七十二子希腊文本》;
• 严格意义上:约公元前3C中叶安德罗尼柯在罗马用拉丁语翻译阶段)
翻译活动:第一次高潮
• 罗马文学三大鼻祖之一的安德罗尼柯于公元前3世纪翻译 的拉丁文版《奥德赛》被视为西方翻译史上最早的译作, 其后的一些大文学家们也都开始尝试用拉丁语翻译或改写 希腊戏剧作品,从而掀起了西方历史上。这一阶段的翻译 活动将古希腊文学介绍到罗马,促进了罗马文学的诞生和 发展。
第三次高潮

中外翻译简史第一章

中外翻译简史第一章
鲁迅翻译?死魂灵??消灭?---批判黑暗现实; 世界三大宗教典籍的译介
• 1. 原始部落为了贸易文化交流促使人类最早翻译形式—口 〔5〕?圣经?翻译目前依然活泼,每14天就出现一种新语言的?圣经?版本。 译的诞生。 〔2〕捷克语〞翻译〞překlada, přelořit 表示“带过去〞,强调相似性;
梁启超的政治小说翻译—开启民智、救亡图存、效劳变法;
正涉二是及战文 两 之•学个后翻语非2交译境文.加,学流深原翻人了文译时翻语飞类译境速产家与开创们译展生对文造翻语了译境了的。笔认文识译;字。以后,不同民族之间通过书面文字进展
现代人在精神上对宗教的需求可能会有迎来宗教典籍翻译的新高潮。 语言简单转换
• 2.因中西民族特性有异,两地译学理论的走向不同;
• 中华民族比较务实,西方民族崇尚思辨,这使得两地翻译理论 的开展路径也有所不同:西方翻译理论较早就出现了施莱尔马赫 的解释学思想、洪堡的语言哲学思想,以及本雅明的解构翻译思 想,而中国的翻译理论那么在很长一段时期内一直停留在实践经 历感悟的层面.
〔1〕从公元7世纪至今约1300年的历史
• 〔1〕公元前11世纪“多重翻译〞:古越南越裳国献白孔 这一共性也正是主宰中西翻译界几千年之久的“原文至上〞、“忠实原文〞等翻译观的由来。
克里斯多夫?---给人精神慰藉。
第三节 文学雀翻译与丰富周、深公化了,对翻因译的语认识言不通,经屡次翻译才得以交流。这是世 界上最早的口译记录,最早有记录的转接翻译。
• 7. 据记载早在公元前3000年,古国亚述帝国就出现了正 式的文字翻译,主要是国王命通晓多国文字的“书吏〞用 帝国的各种语言把国王的丰功伟绩公诸于世。
• 8.古巴比伦王国的首都巴比伦在汉谟拉比时期〔约公元前 18世纪〕是一个使用多种语言的城市,国王的的政令、旨 意都要通过译员翻译传达下去。

中西翻译史简介

中西翻译史简介

中西翻译史简介第一节:中国翻译简史我国翻译事业约有两千年的历史。

佛经翻译始于东汉恒帝建和二年(公元148年)。

迄今为止共经历了四次翻译高潮。

一、东汉至唐宋的佛经翻译:我国的佛经翻译,从东汉恒帝末年安世高译经开始,魏晋南北朝有了进一步发展,到了唐代臻于极盛,北宋时已近式微,元以后则是尾声了。

之谦的《法句经序》是我国第一篇有关翻译的论文,“最早涉及了一些重大的翻译原则”(张泽乾,1994)。

道安总结了比较完善的直译原则。

鸠摩罗什是主张全面意译的第一人。

玄奘还提出了“既需求真,又需喻实”的翻译标准,力求忠实与通顺并举。

他的“五不翻”原则总结了音译法的规律,即:(1)佛经密语须直译;(2)佛典中的多义词须音译(3)不存在相应概念的词只能音译(4)已经约定俗成的古音译保留(5)为避免语义失真用音译二、民末清初的科技翻译:明徐光启和意大利人利马杜合作,翻译了欧几里德的《几何原本》、《测量法义》等书。

三、鸦片战争后至“五四”前的西方政治思想和文学翻译:清林纾和他的合作者以口述笔记的方式译了一百六十多部文学作品,其中最著名的有《黑奴吁天记》(Uncle Tom’s Cabin),《块肉余生记》(David Copperfield),《王子复仇记》(Hamlet)等(现用新译名)。

严复所译作品多系西方政治经济学说,如赫胥黎的《天演论》(Evolution and Ethics and Other Essays),亚当·斯密的《原富》(An Inquiry Into the Nature and Causes of the Wealth of Nations),斯宾塞尔的《群己权界论》(On Liberty)、甄克斯的《社会通诠》(The Study of Politics)等、并提出简洁凝练的翻译标准“信、达、雅”(faithfulness, expressiveness and elegance) 。

《西方翻译简史》PPT课件

《西方翻译简史》PPT课件
召”和他的有关语言符号理论。
精选ppt
14
在中世纪
• 有波伊提乌的宁要“内容准确”,不要 “风格优雅”的直译主张和译者应当放弃 主观判断权的客观主义观点;
• 但丁的“文学不可译”论
精选ppt
15
在文艺复兴时期
• 伊拉斯莫的不屈从神学权威、《圣经》翻 译靠译者的语言知识;
• 路德的翻译必须采用民众语言的人文主义 观点;
四十年的曲折历程,已日益显示出生命力。它是对几千年 来传统的手工翻译的挑战
精选ppt
12
二、西方译论简介
• 1. 西方最早的翻译理论家是罗马帝国时期的西塞 罗。他首次把翻译区分作为解释员和作为演说家 的翻译。
• “作为解释员”的翻译是指没有创造性的翻译;
• “作为演说家”的翻译则是指具有创造性、可与 原著媲美的翻译。
• 雅克布逊的“语内翻译”、“语际翻译”、“符际翻译” 的三类别;
• 列维的"翻译应为使读者产生错觉"、"翻译是一种作决定 的过程“
• 加切奇拉泽的“翻译永远是原作艺术现实的反映”、“文 艺翻译是一种艺术创作”的文学翻译理论;
• 弗斯、卡特弗德的翻译在于“语言环境对等”的语言学翻 译理论;
• 奈达的"等同的读者反应"和"翻译即交际"的理论。
• 自西塞罗以来,西方翻译理论史便围绕着直译与 意译、死译与活译、忠实与不忠实、准确 (accuracy)与不准确(inaccuracy)的问题向 前发展。
精选ppt13罗马来自国时期• 昆体良的"与原作竞争“ • 哲罗姆的“文学用意译,《圣经》用直译”
之说; • 有奥古斯丁的《圣经》翻译凭“上帝的感
精选ppt

西方翻译史1~语文学派

西方翻译史1~语文学派

刘军平 《西方翻译理论通史》


对“对原文竞争”的看法 体现出译者沙文主义的观点,与提倡异 化的观点争锋相对 一方面强调译者的母语及译者主体性的 地位,另一方面又不免陷入文化相对主 义的藩篱。
Summary:西塞罗,贺拉斯,昆体良

都不重视字字对等的翻译 对于修辞学来说,翻译只是一种训练修 辞的工具。因而,释义、仿译、竞争可 以提高修辞和写作能力。例如:翻译诗 歌是注重诗歌的演说力量,而不是诗歌 翻译本身。
1.1.6 昆体良(Marcus Fabius Auintilianus)

罗马演说家、修辞家,出生于罗马统治下的西班牙, 其父是罗马有名的修辞学家


《演说术原理》De institutione oratoria对翻译重要见解。
其中心思想是罗马人在一切翻译,写作中都必须与希 腊人比高低:“我所说的翻译,并不仅仅指意译,而 且还指在表达同一意思上与原作搏斗,竞争”,即翻 译也是创作,这种创作必须与原作媲美,译作应力争 超过原作。 注:翻译同时创作最早由西塞罗提出,但具体提出与 原作竞争的是昆体良的《演说术原理》。
语文学派(the Philological School)

翻译不可避免要涉及到原文(the source text),可以说,原文是翻译的出发点,也 是检验译文的重要参照,因此,原文自 然而然地成了翻译研究的重要对象之一。 纵观中西译论史,原文在各个翻译理论 家、各个学派的理论当中的地位并不完 全一样,甚至差别极大。大体上讲,传 统译论当中,原文处于高高在上神圣不 可侵犯的中心地位。

昆体良的翻译观点 ——《演说术原理》?


Nay, we may add the vigor of oratory to the thoughts expressed by the poet, make his good omissions, and prune his diffuseness, but I would not paraphrase restrict itself to the bare interpretation of the original: its duty is rather to rival and view the original in the expression of the same thoughts. “不,我可以为诗人表达的思想增加雄辩的理论,该简 略的就简略,适当遏制她的热情。我不会让释义来限 制自身,将原文只暴露在阐释之下。我的使命是用同 样的思想和表达与原文竞争。”

Unit 1中西翻译简史.ppt

Unit 1中西翻译简史.ppt
language as to be as distinctly apprehended and as strongly felt by a native of the country to which that language belongs as it is by those who speak the language of the original work.)好的翻译应该是 把原作的长处完全地移注到另一 种语言,以使译人语所属国家的 本地人能明白地领悟、强烈地感 受,如同使用原作语言的人所领 悟、所感受的一样。(泰特勒, 1790)
Unit
2 中西 翻译 理论 的历 史和 现状
西方翻译简史
第一次翻译活动高潮罗马文学三大 鼻祖之一的安德罗尼柯于公元前3 世纪翻译的拉丁文版《奥德赛》 被视为西方翻译史上最早的译 作.
第二次高潮出现在罗马帝国后期。 此时圣·哲罗姆翻译的《通俗拉丁 文本圣经》成为定本,标志着 《圣经》翻译取得了与世俗文学 翻译同样重要的地位。
真谛
Unit
2 中西 翻译 理论 的历 史和 现状
第三阶段在唐朝 (公元618-906年) 主要译者多为本国人,他们除了精通佛理
以外还精通梵汉两种语言,其译作在质 量和数量上都大大超过了前两个阶段。 加上唐朝统治者的重视和支持,这一阶 段的译经活动达到顶峰,出现了玄奘、 不空、义净等著名的僧人译经家。 玄奘提出了佛经翻译中著名的“五不翻” 的原则,并为译经者进行了十一种详细 的分工。
Unit 1中西翻译理论的历史和现状
1.什么是翻译?
翻译是将一种文字之真义全部移至另一 种文字而绝不失其风格的神韵。(吴献 书,1949)
翻译是用一种语言把另一种语言所表达 的思维内容准确而完整地重新表达出来 的语言活动。(张培基,1980)

(完整版)西方翻译简史

(完整版)西方翻译简史

第一章绪论(一)翻译史发展1.西方最早译作广义上:约公元前3C,72名犹太学者在埃及亚利山大城翻译《旧约》,《七十二子希腊文本》;严格意义上:约公元前3C中叶安德罗尼柯在罗马用拉丁语翻译的希腊荷马史诗《奥德赛》。

2.西方翻译历史上六次高潮(六个大的阶段):1)公元前4C末,盛极一时的希腊努力社会开始衰落,罗马逐渐强大。

但当时希腊文化优于罗马文化,对罗马有巨大吸引力。

到了公元前3C中叶,有文字记录的翻译问世。

被誉为罗马文学三大鼻祖的安德罗尼柯、涅维乌斯和恩尼乌斯,以及普劳图斯、泰伦斯。

2)罗马帝国后期至中世纪初期,是宗教性质的。

《圣经》由希伯来语和希腊语写成,必须译成拉丁语才能为罗马人接受。

到公元4C达到《圣经》译成拉丁语的高潮,以哲罗姆与382和405年翻译的《通俗拉丁文本圣经》为定本,标志《圣经》翻译取得了与世俗文学翻译分庭抗礼的重要地位。

3)早在9-10C,大批叙利亚学者到雅典,把大批希腊典籍译成古叙利亚语,带回巴格达。

在巴格达,阿拉伯人又译成阿拉伯语,巴格达一时成为阿拉伯人研究古希腊文化中心。

中世纪中期,11-12C间,西班牙托莱多,把大批阿拉伯语译成拉丁语,这是史上少有基督徒和穆斯林的友好接触。

托莱多成为欧洲学术中心,西方翻译史第三次高潮。

4)14-16C欧洲文艺复兴运动,是场思想和文学革命大运动。

德国宗教改革家路德采用民众语言,与1522-1534年翻译刊行第一部“民众的圣经”,法国文学家阿米欧译出普鲁塔克的《希腊罗马名人比较列传》,不锈文学译作。

英诺斯译出《名人传》,查普曼译《伊利亚特》《奥德赛》,弗洛里欧译蒙田的《散文集》。

1611年《钦定圣经译本》翻译出版则标志英国翻译史又一大发展。

“英最伟大译著”文艺复兴时期,标志着民族语言在文学领域和翻译中地位巩固。

5)文艺复兴后,17C下—20C上半叶,仍涌现大量译作。

最大特点是,翻译家们不仅继续翻译古典著作,而且对近当代作品也发生兴趣。

6)二次大战后以来翻译活动,特点是:翻译范围扩大;翻译规模大大超过了以往;翻译的作用也为以往所不可企及。

中西方翻译史

中西方翻译史

1.1古代翻译西方翻译史是在公元前三世纪揭开它的第一页的。

从广义上说,西方最早的译作是公元前三至二世纪之间,七十二名犹太学者在埃及亚历山大城翻译的《圣经.旧约》,即《七十子希腊文本》;从严格的意义上说,西方的第一部译作是在约公元前三世纪中叶安德罗尼柯在罗马用拉丁语翻译的希腊荷马史诗《奥德塞》。

1.2罗马帝国的后期至中世纪初期的宗教翻译公元四世纪出现了《圣经》的多种拉丁文译本,其中以哲罗姆于382至405年翻译的《通俗拉丁文本圣经》为钦定本,标志着《圣经》翻译取得了与世俗文学翻译分庭抗礼的重要地位。

1.3中世纪西方翻译公元十一至十二世纪之间,西方翻译家门云集西班牙的托莱多,把大批作品从阿拉伯语译成拉丁语,这是西方翻译史上的第三个高潮。

于是,托莱多成为欧洲的学术中心(类似与巴格达的“翻译院”),翻译及学术活动延续达百余年之久,影响是非常深远的。

1.4文艺复兴时期的西方翻译十四至十六世纪欧洲发生的文艺复兴运动,是一场思想和文学革新的大运动,也是西方翻译史上的一次大发展。

特别是文艺复兴运动在西欧各国普遍展开的十六世纪及尔后一个时期,翻译活动达到了前所未见的高峰。

翻译活动深入到思想、政治、哲学、文学、宗教等各个领域,涉及大古代和当代的主要作品,产生了一大批杰出的翻译家和一系列优秀的翻译作品。

在德国,宗教改革家马丁.路德于1522至1534年翻译刊行第一部“民众的圣经”,开创了现代德语发展的新纪元。

在法国,文学阿米欧先后用了十七年(1542-1559年)时间,译出了普鲁塔克的《希腊罗马名人比较列传》(简称《名人传》),查普曼1598至1616年译的《伊利亚特》和《奥德赛》,弗罗里欧1603年所译蒙田的《散文集》,乃是英语文学译著中一群灿烂的明星。

而1611年《钦定圣经译本》的翻译出版社则标志着英国翻译史上又一次大发展。

它以其英语风格的地道、通俗和优美赢得了"英语中最伟大的译著"的盛誉,对现代英语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中外翻译简史 第一章

中外翻译简史 第一章

(6)印地语“口译”dubhasiya意为讲两种语言的人。 4.乌拉尔语系中的匈牙利语“翻译”forditanni意为“把……翻到另一面”, 强调差异;“口译”tolmacsolni, “协调”。 5.阿尔泰语系中的土耳其语“翻译”的字面意思是cevirmek字面意思“改变”, 强调调停。 6.日语中“翻译”honyaku中hon意为“”翻转、翻飞“,yaku意为替换词; 口译“tsuuyaku suru,tsuu”指 “通过、传输、交际”其显著特征是保存相似 性。 7.韩语中”翻译“tong yeok hada 与”口译“dong si tong yeok hada都强调 调停。 8.阿拉伯语中的 “翻译”与“调停、引导”接近。 9.南亚语系中越南语中 “翻译” 强调差异;”口译“强调调停。 10.印尼语中 “翻译” menterjemahkan,也使用 (manyalin)强调调停与相似。 11.泰米尔语中的“翻译”与“口译”使用相同的术语molipeyarkka,强调差异、 语言的改变。 12.汉语中的翻译:汉魏时代称翻译为“译”;东晋时期用“翻”指翻译。
(1) 公元前11世纪“多重翻译”:古越南越裳国白孔雀与周公,因语言不通,经多次
翻译才得以交流。这是世界上最早的口译记录,最早有记录的转接翻译。 (2) 战国时期的《越人歌》(出于西汉刘向《说苑.善说》) 最早的有文字记载笔译作
品: 公元前528年楚国鄂君子皙乘船夜游。驾船越女为其唱歌一首,因为唱时用粤语,
D.考古发现与《圣经》研究促进了新版本的修订与翻译; E.时代变迁,语言老化使得原版本不适应新读者的需求。 (5)《圣经》翻译目前依然活跃,每14天就出现一种新语言的《圣经》版本。 2.佛经在中国的译介 (1) 从汉哀帝元E即公元前2年至宋代即公元1111年约1100年历史; (2) 佛教的传入在中国社会产生了广泛的影响,在中国宗教、哲学、文学、艺 术和语言等方面的发展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 (3) 中国的汉译佛教典籍世界上保存最完整; (4) 1100年的佛经翻译是我国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有计划、有组织的翻译活 动,是中国翻译史上第一个重要的翻译时期。 3.《古兰经》的译介 (1) 从公元7世纪至今约1300年的历史 (2) 宗教学者主张《古兰经》不可译;主张读经文原文及听宗教学者的口头译讲; (3) 伊斯兰教信众的发展壮大促使《古兰经》的翻译的发展;

第一章 翻译概论

第一章 翻译概论

大学英汉翻译教程第一章翻译概论[1]什么是翻译?[2]关于翻译教材的使用[3]关于翻译教学与教学翻译[4]关于翻译课程教学语言[5]关于教学内容[6]关于作业[7]关于考勤和平时成绩[8]期末考试第一节翻译简史一、中国翻译简史1 中国翻译的起源我国的翻译历史已经有两千多年的历史。

周朝(约公元前11世纪——公元前256年)时期,《周礼》和《礼记》两书中出现了周王朝翻译官职的记载。

从周朝到汉朝翻译名称在今天看来,不尽相同,名称各异。

周朝——象胥、寄、象、狄、译、舌人和行人等。

秦朝——典客、典属国西汉——典客、大行令、大鸿卢和典乐东汉——客曹2 佛经翻译佛教创立于公元前六致五世纪的古印度。

我国的佛经翻译,从东汉桓帝末年(约公元160年)安世高译经开始,魏晋南北朝时有了进一步发展,到了唐代臻于极盛,北宋时已经式微,元以后则是尾声了。

佛经翻译主要有两部分人:一部分是从西方来中国的僧侣;另一部分是西行求经的中国僧侣(约四分之一回国)。

佛经大部分译自梵语,一部分译自西域语言。

佛经翻译的第一阶段(公元148年——316年)(东汉——西晋)最早的翻译家有西域高僧安世高和支娄加谶(chen)两人。

后有支谦和竺法护(约230-308)中国第一位去西方求法者是朱世行。

佛经翻译的第二阶段(公元317年——617年)(东晋——隋末)释道安(314-385)鸠摩罗什(350-409)佛经翻译的第三阶段(公元618年——906年)(唐朝全盛时期)玄奘(600-664)公元629年出国,到达印度的那烂驼寺,645年回到长安,历经17年,行程5万里,经历110国,共带回梵文经典657部。

译经75部,1335卷。

义净(635——713)齐州人(今山东历城县)3 元代的翻译活动成吉思汗以前,蒙古各部未见有文字通行,之后开始创制文字。

当时的笔译吏员称为译史,分为蒙古译史和回回译史,前者负责蒙汉翻译,后者负责蒙古语与波斯语的翻译。

元朝设有专门学校培养译员。

西方翻译史中国翻译简史.doc

西方翻译史中国翻译简史.doc

翻译史--西方翻译简‎史翻译史约两‎千年。

这段历史为‎我们积累了‎一份宝贵的‎文化遗产,我们应当认‎真总结前人‎的翻译经验‎,批判地吸收‎前人从实践‎中总结出来‎的理论、方法,以便继续提‎高我们的翻‎译水平,发展我们的‎翻译事业。

西方翻译史‎是在公元前‎三世纪揭开‎它的第一页‎的。

从广义上说‎,西方最早的‎译作是公元‎前三至二世‎纪之间,七十二名犹‎太学者在埃‎及亚历山大‎城翻译的《圣经。

旧约》,即《七十子希腊‎文本》;从严格的意‎义上说,西方的第一‎部译作是在‎约公元前三‎世纪中叶安‎德罗尼柯在‎罗马用拉丁‎语翻译的希‎腊荷马史诗‎《奥德塞》。

不论是前者‎还是后者,都是在公元‎前三世纪问‎世,因此可以说‎西方的翻译‎活动自古至‎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了。

它整个西方‎发展史上的‎一个极其重‎要的组成部‎分。

一、西方翻译活‎动简介(一)古代西方翻‎译纵观全过程‎,西方的翻译‎在历史上前‎后曾出现过‎六次高潮或‎可分为六个‎大的阶段。

首先是肇始‎阶段。

公元前四世‎纪末,盛级一时的‎希腊奴隶社‎会开始衰落‎,罗马逐渐强‎大起来。

但是,当时的希腊‎文化仍优于‎罗马文化,因而对罗马‎有着巨大的‎吸引力。

翻译介绍希‎腊古典作品‎的活动可能‎即始于这一‎时期或始于‎更早的时期‎。

然而,在公元前三‎世纪中叶,有文字记录‎的翻译确已‎问世。

被誉为罗马‎文学三大鼻‎祖的安德罗‎尼柯、涅维乌斯和‎恩尼乌斯,以及后来的‎普劳图斯、泰伦斯等大‎文学家都用‎拉丁语翻译‎或改编荷马‎的史诗和埃‎斯库罗斯、索福克勒斯‎、欧里庇得斯‎、米南德等人‎的希腊戏剧‎作品。

这是欧洲也‎是整个西方‎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翻译活动,其历史功绩‎在于:——它开创了翻‎译的局面,把古希腊文‎学特别是戏‎剧介绍到了‎罗马,促进了罗马‎文学的诞生‎和发展,对于罗马以‎至日后西方‎继承古希腊‎文学起到了‎重要的桥梁‎作用。

第二个翻译‎高潮涌现于‎罗马帝国的‎后期至中世‎纪初期,是宗教性质‎的。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西方翻译简史谭载喜,西方翻译简史商务印书馆,2004西方翻译在历史上曾出现过六次高潮(六个大的阶段):肇始阶段:公元前四世纪末,盛极一时的希腊奴隶社会开始衰落,罗马逐渐强大。

但当时希腊文化优于罗马文化,对罗马有巨大吸引力。

翻译介绍希腊古典作品的活动可能即始于这一时期。

到了公元前三世纪中叶,有文字记录的翻译问世。

被誉为罗马文学三大鼻祖的安德罗尼柯、涅维乌斯和恩尼乌斯,以及普劳图斯、泰伦斯等大文学家都用拉丁语翻译或改编荷马史诗和希腊戏剧作品。

这是欧洲也是整个西方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翻译活动,其历史功绩在于:它开创了翻译的局面,把古希腊文学特别是戏剧介绍到罗马,促进了罗马文学的诞生和发展,对于罗马以至后世西方继承古希腊文学起来重要的桥梁作用。

第二次高潮涌现于罗马帝国的后期至中世纪初期,是宗教性质的。

《圣经》由希伯来语和希腊语写成,必须译成拉丁语才能为罗马人接受。

因此,在较早时期就有人将《圣经》译成拉丁语,到公元四世纪达到高潮,出现了形形色色的译本,以哲罗姆于382至405年翻译的《通俗拉丁文本圣经》为定本,标志《圣经》翻译取得了与世俗文学翻译分庭抗礼的重要地位。

第三次翻译高潮中世纪中期,即11-12世纪之间,西方翻译家们云集西班牙的托莱多,把大批作品从阿拉伯语译成拉丁语,这是史上少有基督徒和穆斯林的友好接触,也是西方翻译史第三次高潮。

托莱多成为欧洲的学术中心,翻译及学术活动延续了达百余年之久,影响深远。

第四次翻译高潮14至16世纪欧洲发生的文艺复兴运动,是一场思想和文学革新的大运动,也是翻译史上的一次大发展。

特别是文艺复兴在欧洲各国普遍展开的16世纪及随后一个时期,翻译活动达到前所未有的高峰。

翻译活动深入思想、政治、哲学、文学、宗教等各国领域,涉及到古代和当时的主要作品,产生了一大批杰出的翻译家和一系列优秀的翻译作品。

在德国,宗教改革家路德,顺从民众的意愿,采用民众语言,于1522-1534年翻译刊行第一部“民众的圣经”,开创了现代德语发展的新纪元。

在法国文学家阿米欧先后用十七年(1542-1559)的时间,译出普鲁塔克的《希腊罗马名人比较列传》(简称《名人传》,成为法国乃至整个西方翻译史上一部不朽的文学译作。

在英国诺斯于1579年译出《名人传》,查普曼于1598年至1616年译的《伊利亚特》和《奥德赛》,弗洛里欧于1603年译得蒙田的《散文集》,都是英语文学译著中一颗颗璀璨的明珠。

1611年《钦定圣经译本》翻译出版则标志着英国翻译史又一大发展,被誉为“英语中最伟大的译著”,成为英国惟一家喻户晓、人手一册的经典作品,对现代英语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总之,文艺复兴时期乃是西方翻译发展史上一个非常重要的时期,它标志着民族语言在文学领域和翻译中的地位得到巩固,同时也表明翻译对民族语言、文学和思想的形成和发展所起的巨大作用。

第五次翻译高潮文艺复兴后,从17世纪下半叶到20世纪上半叶,西方各国的翻译继续向前发至,涌现大量译作。

这一时期的最大特点是,翻译家们不仅继续翻译古典著作,而且对近当代作品也发生了很大兴趣。

塞万提斯、莎士比亚、巴尔扎克、哥德等大文豪的作品都被一再译成各国文字,东方文学的译品也陆续问世。

第六次高潮西方翻译的第六个大发展是第二次大战结束以来的翻译活动。

这一新时期的翻译从范围、规模、作用直至形式,都与过去任何时期大不相同,取得了巨大的进展。

首先好是范围的扩大。

传统的翻译主要集中在文学、宗教作品的翻译上,这个时期的翻译扩大到其他领域,尤其是科技、商业领域。

其次是翻译规的模大大超过了以往。

过去,翻译主要是少数文豪巨匠的事业;而今,翻译已成为一项专门的职业。

再者,翻译的作用也为以往所不可企及。

特别是联合国和欧盟形成后,西方各国在各个领域的交流日益频繁密切,翻译在期间的作用越来越大。

最后,翻译事业发展的形式也有了很大变化和进步,主要体现在:兴办高等翻译教育;成立翻译组织以聚集翻译力量;打破传统方式,发展机器翻译,这三点实际上是新时期翻译发展一个重要的标志。

一.古代翻译主要包括古罗马时期的拉丁语翻译,自公元前三世纪共和国中期起,迄公元五世纪罗马帝国覆灭止。

西方古代第一部重要的译作是用希腊语翻译的《圣经旧约》。

公元前285-249年间,有72名高贵的犹太学者云集在埃及亚历山大图书馆,从事这项翻译。

这是翻译史上第一次集体合作,译本称为《七十子希腊文本》(Septuagint)。

在翻译史上占有特殊的地位,成了第二原本,有时甚至取代希伯来文本而登上第一原本的宝座。

公元前六世纪,罗马从原始公社进入了奴隶社会,建立奴隶制贵族共和国,后来逐渐取代希腊在地中海的统治地位,称为强大的帝国。

希腊有着极其灿烂的文化遗产,从公元前三世纪起,即在共和国的鼎盛时期,罗马人开始将希腊文化移植本土,大规模地翻译、汲取希腊的典籍,通过翻译模仿和继承希腊文化,从而形成了翻译史上第一个重要的发展时期。

希腊作品为罗马译者奉为至宝,在翻译中亦步亦趋,紧随原文,唯一目的在于传递原文内容,照搬原文风格。

这是西方翻译史上第一个重要的发展阶段。

也是罗马最早翻译家。

公元250年,翻译了荷马史诗《奥德赛》,成为第一首拉丁诗,也是第一篇译成了拉丁语的文学作品。

这部译作最大特点是在翻译希腊神学的名字时,译者不采用音译,而是用类似罗马神的名字取代原名。

如希腊的宙斯译成罗马人的朱庇特,希腊的赫尔墨斯译成罗马人的信使墨丘利等。

这是一种文化移植,促进罗马神与希腊神的融合,从某种意义上起了丰富罗马神的性格以至丰富罗马文化的积极作用。

第一个把古代希腊史诗和戏剧介绍给罗马社会并使希腊的诗体,韵律适合于拉丁语言。

通过他和许多其他同时代翻译家和后人的努力,古希腊的喜剧风格对后世欧洲的喜剧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安德罗尼柯后的著名翻译家、剧作家和诗人主要有涅维乌斯(Gnaeus Naevius)和恩尼乌斯(Quintus Ennius),与安德罗尼柯齐名,有人称为古罗马文学创作和翻译方面的三大创业元勋。

早期翻译家的目的主要是介绍希腊文化,西塞罗则打破了翻译不问理论的局面,明确提出了自己的观点,因而是西方翻译史上第一位理论家。

Marcus Tullius Cicero,公元前106-43),翻译家,同时又是古罗马著名的演说家、政治家、哲学家和修辞学家。

他对翻译理论的阐述,主要见于《论最优秀的演说家》和《论善与恶之定义》。

他在《论最优秀的演说家》中说:“我不是作为解释员,而是作为演说家来进行翻译的,保留相同的思想和形式……,但却是用符合我们表达习惯的语言。

在这一过程中,我认为没有必要在翻译时字当句对,而是保留了语言的总的风格和力量。

因为我认为不应当像数硬币一样把原文词语一个个‘数’给读者,而是应当把原文‘重量’‘称’给读者”。

这段话成了西方翻译界的传世名言,特别是其中关于解释员式翻译与演说家式翻译的区分,成为西方翻译理论起源的标志性语言。

的帝国,收拢人心,加紧了对基督教的利用。

此阶段的宗教翻译构成了西方翻译史上的第二大高潮。

这一时期翻译家最有影响力的认为乃是哲罗姆和奥古斯丁。

早期西方基督教四大权威神学家之一。

大约在405年,哲罗姆翻译出包括《旧约》和《新约》在内的拉丁文《圣经》,称为《通俗拉丁文本圣经》即Vulgate。

这次翻译获得了巨大成功,它结束了拉丁语中《圣经》翻译混乱现象,使拉丁文读者有了第一部标准《圣经》译本,并在后来成为罗马天主教承认的唯一文本。

在古代翻译家中,以哲罗姆的翻译方法最系统最严谨。

他陈述的原则和方法归纳为:1.翻译不能始终字当句对,而必须采取灵活的原则。

2.应区分对待“文学翻译”和“宗教翻译”。

在文学翻译中,译者可以而且应当采用易于理解的风格传达原作的思想。

但在《圣经》翻译中,则不能一概采用意译,而主用直译。

3哲学家。

奥古斯丁没有从事过大量的翻译,但对语言学问题颇有研究。

他的理论大致如下:1)译者必须具备以下条件:通晓两种语言;熟悉并“同情”所译题材;具有一定校勘能力。

2)翻译中必须注意三种风格:朴素,典雅,庄严。

其选用主要取决于读者的要求。

启蒙的采用朴素的风格;给受过教育的读者重点颂扬上帝时采用典雅的风格;给所有读者翻译重在规劝、指引的采用庄严的风格。

3)翻译中必须考虑“所指”“能指”和译者“判断”的三角关系。

如果所用译词与原词能追溯到同一个所指或基本相同的所指,那就达到了翻译中的对等。

4)翻译的基本单位是词。

奥古斯丁比哲罗姆更倾向于直译,把着眼点落在词形式和结构上。

5)《圣经》翻译必须依靠上帝的感召。

西方古代翻译,公元前三世纪罗马帝国鼎盛时期,迄公元五世纪罗马帝国覆灭。

经过七百多年,出现两大发展阶段。

第一阶段,把古希腊文学特别是荷马史诗和戏剧首次介绍到罗马,从而促进了罗马文学的产生和发展。

第二阶段即大规模的宗教翻译阶段中,《圣经》等神学著作翻译取得与世俗文学翻译并驾齐驱的地位,并在以后较长时间里超过了世俗文学翻译,成了西方翻译的主流。

西方最早对翻译理论和方法的研究,也追溯到这个时期。

西塞罗明确提出直译和活译的问题,文学家和翻译家们就围绕这个问题展开讨论,先后形成了以西塞罗、贺拉斯为代表的活译派,以斐洛和奥古斯丁为代表的直译派,以哲罗姆为代表的活译直译兼用即折中派。

随着罗马帝国的衰落,西方的翻译也逐渐转入低潮而过渡到中世纪。

二.中世纪翻译中世纪历史,一般从476年西罗马帝国崩溃至15世纪文艺复兴时止。

就翻译史而论,主要有三大标记:初期翻译家波伊提乌,中期的托莱多“翻译院”和末期的名族语翻译。

中世纪初期,拉丁语仍是翻译创作的语言,翻译的内容已开始脱离古代后期清一色的宗教内容。

新兴封建地主阶级提倡翻译介绍古希腊哲学著作。

中世纪初期,翻译领域的中心人物是波伊提乌。

政治家、哲学家和翻译家。

代表新兴封建地主阶级利益,对基督教的一些基本教义加以否定,转向希腊哲学寻找精神食粮。

他把亚里士多德逻辑学的基本原则介绍到西欧,引起一股研究探讨亚里士多德哲学思想的热潮,对中世纪的学术界、理论界产生了极大影响。

尽管波伊提乌对翻译问题发表过一些观点,但他更倾向于翻译实践,主张翻译凭经验而不是凭理论。

于是西方翻译发生了一大转折:古代奥古斯丁等人的理论被埋没,继之以长达五六百年之久的严格的客观和实用主义,直至中世纪末,翻译理论问题的研究才又成为学者们所普遍关心的问题。

随着东罗马帝国的兴盛,教会势力进一步扩大。

教会为了垄断欧洲的文化,加强对各国人民的精神控制,一方面在东罗马首都君士坦丁堡大批迫害研究古代文学的学者,另一方面向各新生国家派遣传教士。

传教士带来了基督教,使普通老百姓更多地接触到《圣经》。

由于不懂拉丁文,人们越来越强烈地要求用民族语翻译《圣经》。

民族语的翻译便应运而生。

800年前,出现了第一部《圣经》德译本,这就产生了最早的德语翻译,译文也成为德语最早的文章。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