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区性资源共享机制研究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区域经济研究

地区性资源共享机制研究

冯云廷

内容提要 地区性资源共享机制是解决区域整合问题的一个新视角。与一些人主张的通过区划调整推动区域合作不同,资源共享机制追求的是从各方利益差异的“合作”到共享整体利益最大化的“融合”,从而实现资源配置的社会整体效率最高。本文试图建立一个地区性资源共享机制的理论分析体系,并通过这个分析框架探讨驱动区域内城市资源共享的实质的、内在的动力,进而勾画一个地区实现区域整合的途径。

关键词 资源共享 共享机制 区域整合 共享链

近年来,我国区域经济领域最为引人注目的发展,就是以地方分权为特征的市场化改革,以及由此导致的地方利益得到承认和强化。地方利益的强化使得各级城市为了追求其自身利益目标展开了激烈竞争。城市竞争实质上就是通过自身努力来达到对有限资源的占取。对城市来说,生存和发展所面对的资源十分广泛,包括土地、资本、人才、教育、科技、产业、市场、生态环境、城市形象、管理制度等,但其中绝大部分资源是稀缺的。因此,城市竞争的前提是资源的稀缺性。在很多情况下,某个城市在某方面资源的增加,是以其他城市的减少为条件的。

城市竞争是一把双刃剑,一方面,它调动了地方经济发展的积极性,推动中国城市间一轮又一轮的竞相发展。另一方面,它也带来了负面的影响:中国一些区域出现的港口和机场重复建设、开发区遍地开花、地区间产业结构趋同、市场分割等问题,造成了区域发展的不协调和内耗严重。为了引导各地实现区域合作,中央出台了一系列政策,各地政府为开拓市场彼此也建立了一些区域性的经济合作组织。但这些举措收效不大,区域合作仍然步履维艰。在这种情况下,一些专家认为,必须改革目前的行政区划体制,采取“合并”的方式,实现“规划同筹、产业同布、市场同体、交通统管、电力同网、金融同城、信息同享、环保同治、旅游同线”,让行政区适应经济区的变化¹。应该说,这种主张体现了人们对于资源共享理想的追求。然而,通过打破行政区划的办法实现资源共享,其社会成本是非常高的,且后果难料。

笔者认为,完全可以换一种思路来求解这一问题,择要而言,即构筑资源共享机制,借助市场力量引领区域经济整合,突破现行行政区划的樊篱。本文从资源共享的机制入手,探讨了地区性的资源整合与城市合作问题。这种新的研究视角不仅有利于将区域协作问题的研究引向深入,而且,它有很强的政

¹朱文晖:《走向竞合——珠三角与长三角经济发展比较》,清华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273页。

策含义,对于我国建设一个节约型社会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资源共享的实质及其空间意义

关于共享的思想可以追溯到阿尔弗雷德・马歇尔(Alfr ed Mashall,1890)。他在1890年出版的经典著作《经济学原理》中,系统地考察了劳动力市场共享、知识信息外溢等问题。他认为,由集聚带来的外部性为当地企业共同享有,所以促进了当地的经济规模(乃至于城市规模)不断扩大。此后,俄林(Bert il Ohlin,1933)、胡佛(Hoov er,1937)、克鲁格曼(Krugman,1992)等人,都对这一问题进行过深入研究。这些研究有一个共同点,就是将共享置于外部经济框架下加以讨论。他们认为,劳动力可以共享,企业区位上相互靠近,可以形成共同的劳动力市场。劳动力市场的集中吸引了有专业技术的劳动者,共享使他们可以转换工作,公司也可以招聘到其他工人。专业化投入和服务也可以共享,聚集在一定区位上的企业,由于共同利用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能够节省专门的投入。比如,企业可以共享社会生产条件即基础设施,可以共享辅助行业提供的专门服务,也可以共享银行、保险代理等服务。此外,知识和信息的溢出共享,是学者们讨论最多的一个方面。如Jacobs (1969)认为,不同产业的公司集聚在特定的地区可以产生“相互孕育”的效果,这不仅有利于知识溢出的产生,同时还推动了地方竞争,从而加速了技术的使用。Kim(1995)、Bot tazzi(2001)进一步分析了集聚中的知识溢出以及对高科技产业的效应。然而,上述研究很少涉及区域范围内或更大空间上的资源共享问题。相对比较接近的研究,包括Schm it z (1999),他把通过域内合作和共同的行动来获取额外利益,称为“集体效率”(Collect ive Eff iciency)。他认为,集体效率有两个来源:一个是外部经济,另一个就是共同的行动¹。然而,Schmit z的观点仍然局限于地方化经济的狭窄范围之内,对于地区内城市之间的合作与协调丝毫没有涉及。

从区域经济的视角来看,共享作为一种社会现象,它首先表明一种关系。共享关系一般联系着有特定目标和任务的人群,他们关注有价值的共有资源,相互之间协调行动,并形成或松或紧的组织架构,在此基础上进行资源的重新分配。所以,共享总是伴随着这样一些活动,它的特点是分担的、协作的、所有成员共同参与的;并存在这样一些实体,它们是相互融合的、一致的,或者“同舟共济”º。这种共享关系强调了资源共享是一种群体性行为,而在这种群体性行为背后,资源共享本质上是利益的共享。进一步说,区域资源共享追求的是从各方利益差异的“合作”到共享整体利益最大化的“融合”,实现资源配置的社会整体效率最高。

群体性行为的利益共享是基于特定的区域资源共享体系之上的。一般来说,区域资源共享体系由三个基本要素构成:(1)共享主体,也就是共享链条上的利益相关者。(2)共享方式,即对于共享资源所采用的组织形式。对共享方式的基本要求是共享主体资源使用的公平性、资源利用的高效性。(3)共享规则,包括共享程序、协议以及共享文化等方面的内容。它是共享体系的中介,其目的在于有序地、合理地利用资源,并协调共享主体之间的利益冲突。

区域资源共享体系表明,利益共享既是组织链条上的利益相关者之间存在的共享关系,同时也包含着空间共享关系,而且主要是空间上的利益共享关系。这是因为人类的各种活动总是在特定的空间内进行的。空间是事物存在的一种形式和一种重要的资源。因此,利益共享的关键在于,必须处理好空间利益关系。美国经济学家艾德加・M.胡佛说过,空间即是负担又是资产。空间利益关系处理得好,对于利益共享的相关者来说就是一笔宝贵的财富,否则,只能是一种负担。

从区域空间上说,资源共享利益的核心是区域经济利益。区域经济利益是由一定地域空间范围内的城市利益与共同利益构成的矛盾统一体。随着区域分工的发展,城市的自身利益与所有相互交往的城市共同利益之间必然产生矛盾。同时,这种共同利益不是作为一种“普遍的东西”存在于观念之中,而是作为彼此分工的城市之间的相互依存关系存在于现实之中。这就是说,区域分工的发展不仅形成了城

¹

ºJohn D.Evans,“In frastructure for Sharing Geog raph ic In form ation Among Environ ment Agencies”,h ttp://w eb.mit.

edu/jdevans/thesis.h tml.

参见罗志勇《知识共享机制研究》,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3年版,第86页。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