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探郭熙与《林泉高致》中的儒学精神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微探郭熙与《林泉高致》中的儒学精神摘要郭熙善于描绘寒林,表现云烟出没,峰恋隐现的自然变化和布局笔法都是造诣很高的,他是中国山水画理论开风气的人物。他的画论由其子郭思纂集成《林泉高致》,在中国画学史乃至中国审美发展史上均具有重要的价值,他的绘画创作与绘画理论思想都与他那个时代的哲学思想儒学及理学具有密切的关系。
关键词郭熙;山水画;儒学精神
郭熙对绘画的研究与实践,不断地促进与强化了他的理论的自觉形成。当然,当时社会背景以及中国传统绘画思想和传统文化观念对他都有深入影响。因此,他的绘画观念是在融合了传统哲学思想和绘画思想的基础上产生的。郭思在编写《林泉高致》时撰有序言中有言:“少从道家之学,故新吐纳,本游方外,家世无画学,盖天性得之,遂游艺于此以成名。”这样容易被人从这里把郭熙的思想初源归到道家思想中去。徐复观在《中国艺术精神》一书中也把道家尤其庄子思想作为郭熙思想的根本来源。还有郭熙著名的“三远”说,它的境界也非常与庄子的精神境界有相似之处。陈传席在《中国山水画史》中指出:“道家之学易于培养山林之士的性情,‘本游方外’是一个大山水画家的基本品格,所以郭熙和一般的画工不一样,尽管他家世无画学,而他自己性情所使需要在山水中寻找寄托,遂‘游艺于此,竟至成名。’也就是说,道家思想的影响促使他走上了绘画道路。”
但是,据史料记载,郭熙在宋神宗熙宁元年由宰相富弼推荐应招进京之后,极受神宗宠爱,成为一个有名的画院画家,著名的创作高手。在后来的漫长创作生涯中越来越靠近儒学。当然,由其子的记载,郭熙的思想的确受到了道家思想的影响。如果细致地去读《林泉高致》便可看出,儒家思想是这个画论的主要思想基础,也可以说是它的思想灵魂,不难推论出郭熙的思想也是以儒家思想为基点的,在《林泉高致》中,我们很容易看出郭熙在论画、画境、绘画构思画题等等各方面,多数都是以儒家思想作为出发点来论的,我们较少地能够看到它与庄子道家思想的相同之处。也可以看出,郭熙的绘画思想兼有儒家与道家的思想,但在《林泉高致》中以儒家思想为主。他认为此时正是“太平盛世”,怎么能够忍心离开君主,自己一人隐居山里呢?当然,人人都喜欢隐居山里,那么,可以通过山水画,作为实际山水的形象呈现则可实现即有隐居山林之感,也无远离太平盛世及君主了。这样就“快人意”、“获我心”了,而且还可以净化心灵,提高修养的好途径,在这里,儒家的立身入世的思想代替了道家的隐逸遁世的思想;在这里,隐士精神家园的山水画变成了君子入世无法亲自游历名山大川的替代品了。郭熙入世为官,成为了儒者向往山要的精神寄托媒介。
郭熙在《山水洲》中提出了“三远”法,对后世面学思想影响是深远的,以及他大胆的实践与系统的论述,使他成为了中国画学史上的重“远”思想的主要提倡者。他的“三远”已经预示出了透
视关系及其构图原则。其论述是:“自山下而仰山颠谓之高远,自山前而窥山后谓之深远,自近山而望远山谓之平远,高远之色清明,深远之色重晦,平远之色有明有晦。高远之势突兀,深远之意重叠,平远之意冲融而缥缥缈缈。其人物之在三远也,高远者明了,深远者细碎,平远者冲澹。明了者不短,细碎者不长,冲澹者不大,此三远也”。很显然,他的三远除了与透视、构图有关外,还与他独特的境界审美有关,因为这里三远表现了三种不同的境界。高远很明显从山下而看山颠是仰视,目光由山脚冲上山顶及天空,眼光由山颠与苍穹之茫茫相连接,有种豁然开朗之心情,有限的空间获得了无限的意义,因此心灵上也有一种快感与满足。而深远则有种目光自下而上仰视上苍,又从上天而悬视大地,回到深深的山谷中,幽深的植物,细小的泉流,顿时产生一种博大的胸怀,山川也在悬视中更显出深远广大。“平远”则是自近前向渺远层层推出,有种“极人目之旷望也”的感觉,我们的心灵在这广阔的山川天地之间游地,多么舒畅!
山水画为了颐养画家自己的性情,进而创造了远的境界,也为观赏者提供了方便,有了一个安放心灵的空间感觉的地方,尤其是平远,它能给观者并且画家自身提供一个心灵的安顿之所,这样画家有了一个性灵的适且的地方,大多数山水画家都看重绘画的自娱功能,绘画也被看作是陶冶情操的工具,绘画的构图及其空间布置,均来自对人生体验的有所感悟,而深远、高远所能体现出的境界对
人的心灵也有一种压迫感。深远的画作会给人神秘和晦暗的形式感,空间跟主体之间产生一定的距离感,主客体之间易在深远的境界中处于两个分离的状态。而高远有种自下而上之感,这种处理画面的方法易于表现自然中的奇崛怪异及奇特之形状,高远虽为画中胜境,容易产生状美感,但自我的心灵难于在这里找到一种舒适安静的场所,会有一种心惊或痛苦的体验之感。但是平远之境不会产生这种感觉,会使主体和眼前的景象之间处于一种融合的关系之中,你会与景色融合在一起,有种进入了“无我之景”的感觉。
郭熙的《林泉高致》,多数的绘画观念就是有儒家的影响,所以会感觉到儒家思想的倾向性,例如在《画意》中的“诗是无形画,画是有形诗”中有这段叙述是:“人须养得胸中宽快,意思悦适,如所谓易直子谅,油然之心生,则人之笑啼情状,物之尖斜偃侧,自然布列于心中,不觉见之于笔下。”。这里郭熙提出了“养得胸中宽快,意思悦适”的观点,可看作是他的陶养理论的核心。儒家文化提倡涵养心性,郭熙把儒家的这个观点移植到绘画的理论中去了。即是绘画也是一种画家的修身养性。当然,郭熙也有受到传统绘画思想的影响,即绘画作为一种“传教化,助人伦”的工具,采用作宣传服务。为了更好地发挥这一作用,郭熙已认识到首先得必须加强自身的修养,提高自己,这样才能有多创造出具有能够陶冶人们品性的画作来,所以在郭熙看来,画家的性灵陶养是关键的。
《林泉高致》中郭熙论山水篇,他认为山水这些自然景象不仅
是人们观赏的景色,在绘画里面,它还是与画家生命相关的,倾注了画家生命。观照山水是一种审美的行为,也同样是身心修养的手段,只有与山水自然融为一体,结为一种至为亲密的关系,不只是为了一时的耳目之娱,把山水视为真正的精神家园,这样画家的性灵才能够得到充分的陶冶。郭熙运用儒家思想建立起了自己的绘画理论,郭熙有这样的论述:“易直子谅,油然之心生,则人啼笑情状,物之尖斜偃侧,自然列布于心中,不觉见之于笔下。”郭熙也视诚心在绘画中的重要性。“易直子谅”是一种心灵境界,儒家文化中就有诚的内涵,主要体现为“和易”、“正直”、“慈爱”、“诚信”之心,郭熙也主张这种儒家的养诚与持敬之说来丰富其绘画理论。
另外,对用墨之法,善书者亦善画、山水画者之病等观点多有论述,《林泉高致》一书阐述了诸多重要的观点。郭思继其父郭熙的绘画观点,并在郭熙已有的绘画理论基础之上,做出了一些发展,更完善其父的绘画观,并作了《林泉高致》一书,是现今世上对中国画研究有重要影响的文献资料,其中不仅有绘画理论,亦包含着理学及哲学思想,也是研究当时社会哲学思想的重要资料。
参考文献
[1] 陈传席.中国山水画史[m].江苏美术出版社,1988.
[2] 徐复观.中国艺术精神[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3] 叶朗.中国美学史大纲[m].上海人民出版社,19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