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泉高致
明董其昌《林泉高致图》
明董其昌《林泉⾼致图》明董其昌林泉⾼致图上海崇源2004秋拍成交价88万元作品鉴赏董其昌(1555-1636),字⽞宰,号思⽩、⾹光居⼠。
汉族,松江华亭(今上海闵⾏区马桥)⼈,明代书画家。
万历⼗七年进⼠,授翰林院编修,官⾄南京礼部尚书,卒后谥“⽂敏”。
董其昌擅画⼭⽔,师法董源、巨然、黄公望、倪瓒,笔致清秀中和,恬静疏旷;⽤墨明洁隽朗,温敦淡荡;青绿设⾊,古朴典雅。
以佛家禅宗喻画,倡“南北宗”论,为“华亭画派”杰出代表,兼有“颜⾻赵姿”之美。
其画及画论对明末清初画坛影响甚⼤。
书法出⼊晋唐,⾃成⼀格,能诗⽂。
董其昌强调以古⼈为师,但反对单纯机械地模拟蹈袭。
随着阅历的增加、思想的成熟,他在继承前⼈技法时不倚傍他⼈庑下“作重台”,⽽是有选择地取舍,融⼊⾃⼰的创意。
他认为如果离开了⾃⼰的创意,古⼈的精神也难以表达,故应以⾃⼰独创的形式再现古⼈的“风神”。
凭借⾃⼰对古⼈书画技法得失的深刻体会,他摄取众家之法,按⼰意运笔挥洒,融合变化,达到了⾃成家法的化境。
余绍祉,明徽州婺源⼈,善古⽂⼯⾏草,筑室著书,⾃号疑庵居⼠。
此图据余⽒跋所称,乃其兄余绍禄于明天启年间得于四明朱勋,朱⽒尝居于董其昌乡⾥松江,⼜兼同时之⼈,其画当确⽽⽆疑。
返观此图,笔墨松秀,趣味淡拙,皴法尤得椎沙印泥之妙,貌似不事雕琢,更显清旷蕴藉,当其中晚年之后作品。
题识:泉声咽危⽯,⼀⾊冷青松。
董⽞宰画。
诗堂:天启癸亥,长兄禄挂帆⽽东,饱看四明⼭⾊,谒故⼈朱明府元峤之尊⼈,郡司马公勋。
司马曩住云间,得董太史画,因出相赠,吾兄获此,如溪槎⼈得⽀机⽯,不轻⽰⼈,甲⼦冬⽇⼤雪,悬此幅于⽇涉园亭,⼭⾊⽔光,隐隐飞动,觉增四座寒栗,时同观者,友⼈胡去疾也。
腊⽉⼗四⽇余绍祉识。
作品资料作者董其昌尺⼨ 54×151cm估价 RMB 500,000-600,000成交价 RMB 880,000专场古代书画拍卖时间 2004-12-22拍卖公司上海崇源艺术品拍卖有限公司拍卖会 2004秋季⼤型艺术品拍卖会中国书画精品第⼆场钤印:董其昌、画禅原图下载━━━━━━━━━━━━━━━━━━━━━━━━━━━━━阴⼭箴⾔阅画千卷,不如读透⼀帧。
郭熙【林泉高致】文言文翻譯
郭熙【林泉高致】文言文翻譯【原文】:山欲高,盡出之則不高,烟霞鎖其腰則高矣。
水欲遠,盡出之則不遠,裺映斷其脈則遠矣。
蓋山盡出,不惟無秀拔之高,兼何異畫(碓)嘴?水盡出,不惟無盤折不遠,何異畫蚯蚓?【翻譯】:畫山應畫出山的高峻,並不是在畫面上一直向高處延伸,只有在山腰畫出一片飄渺的雲,擋住山體,山顯示出欲露還藏的特點,這樣高峻才得以表現。
畫水,蜿蜒向前流淌,但畫面是有限的,要在有限的畫面表現無盡的流水,可畫一叢樹林擋住了流水,使人感到餘味無窮,水有盡而意無盡。
如果將山頂畫出來,不只無法顯示山峰的秀俊挺拔,而且和畫擣米用的杵臼尖嘴有何區別?蜿蜒流水毫無遮掩,源頭乃至流向畫的一清二楚,不只無法顯示盤旋曲折的無盡之意,而且和畫蚯蚓有何區別?【意旨】郭熙【林泉高致】這一段主要論「隔」的藝術,意思是說在畫面上把高山遠水全部畫出,畫幅再大也不顯其高、其遠,若“煙霧鎖腰、掩映斷脈”才讓讀者有高山遠水的感覺。
必須有隱有現。
有藏有露。
有露有藏,露中有藏,相互作用和影響。
不盡出,就是說要出一點,藏一點。
當然不能全部藏。
大霧彌漫,把山遮個嚴嚴實實,看都看不見,哪還談得上高?煙霞”之“鎖”,“掩映”之“斷”,皆“隱”也。
郭熙強調,畫山不要把山頂畫出來,只要畫出雲霞繚繞的山腰,足可以想像其高;畫水不要把源頭畫出來,只要畫得彎彎曲曲不見盡頭,足可以想像其長。
郭熙認為要凸顯山的高聳或水流的綿延若一昧的將其顯露無遺,是無法達到這樣的目的,必須要有某種異質的東西將其遮掩而使之模糊不清,造成某種似有若無的視覺感知經驗,高山或流水突出可視與被遮掩而不可視的概念,或類似於在畫中留下天地,因人的身體經驗與體悟的無法窮盡,而顯露對象物的浩然廣大,以此而言,畫中邊緣的山峰被框架阻擋而未入畫的部分,是否也有意將其遮掩而暗示其綿延向外的可能性?此時山水畫中的框架就不是做為界定繪畫邊緣的形式,除了被忽略之外,時而作為微型的山水畫空間向外延展的手段了。
09:林泉高致
山有三远:自山下而仰山颠谓之高远, 自山前而窥山后谓之深远,自近山而望远 山谓之平远。高远之色清明,深远之色重 晦,平远之色有明有晦。高远之势突兀, 深远之意重叠,平远之意冲融而缥缥缈缈。 其人物之在三远也,高远者明了,深远者 细碎,平远者冲淡。明了者不短,细碎者 不长,冲淡者不大,此三远也。
山欲高,尽出之则不高,烟霞锁其腰, 则高矣。水欲远,尽出之则不远,掩 映断其派,则远矣。 盖山尽出不惟无 秀拨之高,兼何异画碓嘴?(碓嘴:舂
核心:身即山川而取之
奠定郭熙在中国绘画美学、中国绘画史上崇高地位 的,除了大家熟悉的“三远”透视法外,主要是他 在《林泉高致·山水序》中所主张的“身即山川而 取之”的审美观念。明代曹昭的《格古要论》评价 说:“议论一时,卓绝千古可规”,应该是就后者 而言。“身即山川而去之”即是一种学画山水的体 察方法,更是一种审美观念,这种观念在精神上是 与中国艺术精神,特别是其中的道家精神是相通的。
神宗朝宫廷第一画师
凡宫中作画“非郭熙画不足以称”,并授予他艺学、 待诏等职。有诗云“绕殿峰峦匝青,画中多见郭熙 名”,其声名烜赫一时。人生的畅达使他转而对儒 家的“潜德懿行”、“孝友仁施”等伦理价值和入 世之学深以为然。 神宗之后的哲宗朝对郭熙的态度却截然相反,垂帘 的高太后等旧党出于对新党的排挤打击,把宫中郭 熙的画全部“易以古图”,甚至用他的画作裱糊装 饰。其间他的画作大部损毁,保留至今的作品仅有 《早春图》、《关山春雪图》、《窠石平远图》等。
林泉高致文章鉴赏
林泉高致文章鉴赏
林泉高致,一篇令人陶醉的文章,带给读者无尽的美好感受。
文
章以其深入的思考和精妙的表达,展示了林泉的壮丽景致和独特魅力。
林泉,是大自然赐予人们的一片宝地。
文章以林泉为主题,展示
了其独特的景色和景观,描绘了树木郁郁葱葱,清澈的泉水从山林中
流淌出来,如诗如画的美景。
文章中用了丰富的描写词语,使人仿佛
身临其境,感受到了大自然的宁静与美好。
文章不仅仅局限于景色的描绘,更深入探索了林泉背后的哲学意义。
作者通过对林泉的思考,引出了人类与自然的联系和依存关系。
林泉给人们带来的不仅仅是美的享受,更是对人类自身存在的一种启示。
人类应该与自然和谐共存,珍惜大自然的恩赐,保护环境,从而
实现真正的幸福和进步。
此外,文章的语言运用也非常精妙。
作者运用了丰富的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等,使文章更具感染力和艺术性。
文字简练而又不失华丽,给人以耐人寻味之感。
综上所述,林泉高致的文章,以其独特的视角和精妙的表达,给
人们带来了深刻思考和美好感受。
它不仅是对大自然景观的描绘,更
是对人类与自然和谐相处的一种思考和呼吁。
让我们珍惜自然,保护
环境,与林泉共同欢乐,共同成长。
林泉高致山水训原文及翻译
林泉高致山水训原文及翻译林泉高致·山水训郭熙君子之所以爱夫山水者,其旨安在?丘园养素,所常处也;泉石啸傲,所常乐也;渔樵隐逸,所常适也;猿鹤飞鸣,所常亲(一作观)也。
尘嚣缰锁,此人情所常厌也。
烟霞仙圣,此人情所常愿而不得见也。
直以太平盛日,君亲之心两隆,苟洁一身,出处节义斯系,岂仁人高蹈远引,为离世绝俗之行,而必与箕颖(画苑补益误为频,画论丛刊作颖。
)埒素,黄绮同芳哉。
白驹之诗,紫芝之咏,皆不得已而长往者也。
然则林泉之志,烟霞之侣,梦寐在焉,耳目断绝。
今得妙手郁然出之,不下堂筵,坐穷泉壑;猿声鸟啼依约在耳;山光水色,滉漾夺目,此岂不快人意,实获我心哉,此世之所以贵夫画山之本意也。
不此之主而轻心临之,岂不芜杂神观,溷浊清风也哉!画山水有体,铺舒为宏图而无余,消缩为小景而不少。
看山水亦有体:以林泉之心临之则价高,以骄侈之目临之则价低。
山水大物也。
人之看者须远而观之,方见得一障山川之形势气象。
若士女人物,小小之笔,即掌中几上,一展便见,一览便尽,此看画之法也。
世之笃论,谓山水有可行者,有可望者,有可游者,有可居者。
画凡至此,皆入妙品。
但可行可望不如可居可游之为得。
何者?观今山川,地占数百里,可游可居之处,十无三四,而必取可居可游之品。
君子之所以渴慕林泉者,正谓此佳处故也。
故画者当以此意造,而鉴者又当以此意穷之,此之谓不失其本意。
画亦有相法,李成子孙昌盛,其山脚地面皆浑厚阔大,上秀而下丰,合有后之相也,非特谓相,兼理当如此故也。
人之学画,无异学书,今取钟王虞柳,久必入其仿佛。
至于大人达士,不局于一家,必兼收并览,广议博考,以使我自成一家,然后为得。
今齐鲁之士,惟摹营丘,关陕之士,惟摹范宽,一己之学,犹为蹈袭,况齐鲁关陕,幅员数千里,州州县县,人人作之哉?专门之学,自古为病,正谓出于一律,而不肯听者,不可罪不听之人,迨由陈迹,人之耳目,喜新厌故,天下之同情也,故予以为大人达士不局于一家者此也。
柳子厚善论为文,余以为不止于文。
林泉高致原文及翻译
林泉高致原文及翻译林泉高林泉高(1864年-1932年),鲁迅先生的父亲,一代宗家和文人。
林一海(“鲁迅先生的名字”)父亲林泉高,从小在家长的栽培下,通力学习语文与古文,在南京梅兰芝女子学校继承先师柴贯中的教育开创新的学术时代,林泉高把儒家思想大力弘扬,把“四书五经”在拓宽一代学子的眼界和智识,增实文化底蕴。
他是一代精神文明的佼佼者,他深受学士彻研临山,把家风兴以“气象良好”的氛围和“家庭智慧”的见解布全几代后裔。
Lin Quan Gao (1864-1932), the father of Mr. Lu Xun, was a generation of respected people and scholars. Lin Yihai (the name of "Mr. Lu Xun"), the father of Lin Quan Gao, was nurtured from an early age in the family, and studied Chinese and ancient texts. In the Mei Lanzhi Women's School in Nanjing, he inherited the educational era of Chai Guanzhi, and vigorously promoted Confucianism and broadened the vision and knowledge of a generation of students with the "four books and five classics". He wasa role model of spiritual civilization. He was deeply learned by scholars and studied Lin Mountain, and brought the atmosphere of "good atmosphere" and the insight of "family wisdom" to his descendants.林泉高深知文言文应该运用,并学习古典文学,林泉高有着良好的文学修养,他深情地感受着尊重书籍,也有着古风现实认知的地方,他把自己积极去培养小学子,希望他们学会自我克制,品位读书,勤奋犯劳,利剑广识,致力于少学术沉淀,他用自己近十年的劳动,把孩子们的智慧和梦想点燃,这些美好的经历也成为鲁迅先生的枕边故事,催化着他一步步走向伟大的路上。
学术连载《林泉高致》原文及译文(一)
学术连载《林泉高致》原文及译文(一)《林泉高致》【北宋】郭熙山水训古代文人在仕宦届堂之余,往往寄情山水以排遣之悲、迁客之愁,抒发骚人之绪、青云之志。
所以文有山水诗,艺有山水画,皆以临摹而成山水之境。
原文君子之〔1〕所以爱夫山水者,其旨〔2〕安在?丘园〔3〕养素〔4〕,所常处也;泉石啸傲〔5〕,所常乐也;渔樵隐逸,所常适也;猿鹤飞鸣,所常亲也;尘嚣缰锁,此人情所常厌也;烟霞仙圣,此人情所常愿而不得见也。
直以太平盛日,君亲〔6〕之心两隆,苟洁一身,出处节义斯系〔7〕,岂仁人高蹈远引,为离世绝俗之行,而必与箕、颖、埒素、黄绮、〔8〕同芳哉!白驹〔9〕之诗,紫芝〔10〕之咏,皆不得已而长往者也。
然则林泉之志,烟霞之侣,梦寐在焉,耳目断绝,今〔11〕得妙手,郁然出之,不下堂筵〔12〕,坐穷泉壑,猿声鸟啼,依约在耳,山光水色,滉漾夺目,斯岂不快人意,实获我心哉!此世之所以贵夫画山水之本意也。
不此之主,而轻心临之,岂不芜杂神观〔13〕,溷浊〔14〕清风也哉!【北宋】高克朋《溪山雪意图》(局部)注释〔1〕君子:泛指才德出众的人。
〔2〕旨:主旨,主要目的或用意。
〔3〕丘园:家园,园林。
后以“丘园”指隐居之处。
〔4〕养素:涵养心性,出自三国魏嵇康《幽愤诗》:“志在守朴,养素全真。
”〔5〕啸傲:放歌长啸,傲然自得。
指行为旷达,不受世俗礼法拘束,多形容隐士生活。
〔6〕君亲:君王与父母。
〔7〕出处节义斯系:出,出仕。
处,隐居。
节,节操。
义,忠义。
整句意为如果想要洁身自好,便事关出世入世、忠孝节义的复杂关系,是很难做到的。
〔8〕箕、颍、埒素、黄绮:箕,箕山。
颍,颍水。
传说许由和巢父隐居于颍水之阳,箕山之下。
尧欲让天下给许由,许由恶之,洗耳于颍水。
此处代指许由、巢父这样的高洁之士。
埒素,为“埒素封”的缩略语。
埒,等同;素封,意为不做官却有田园奉养,其利抵于诸侯。
黄绮,指汉初著名隐者“商山四皓”中的绮里季、夏黄公两位。
〔9〕白驹:出自《诗经·小雅·白驹》一诗,诗中有“皎皎白驹,食我场苗。
简述北宋郭熙山水画理论《林泉高致》的主要内容。
简述北宋郭熙山水画理论《林泉高致》的主要内容。
《林泉高致》是北宋文学家郭熙所著的一部关于山水画的理论著作,著有五十余篇,深刻反映当时山水画理论的发展状况,提出了“林泉高致”的山水画理论,主要内容包括:
一是在林泉画中,林泉之间要相互交融,形成一个和谐的统一整体;
二是山水画中的元素应当有序组合,突出主题,山水画中要有空间感和深度感;
三是林泉画中要营造出一种恢宏壮观的氛围,以达到表达艺术家的审美情趣;
四是林泉画要富有变化,突出林中的绿色和泉水的清澈,使画面具有生机勃勃的动感。
林泉高致的生态审美智慧
林泉高致的生态审美智慧林泉高致是一个中国传统文化中常用的词汇,它形容了一种自然山水之间的高雅雅致。
而生态审美智慧则是指我们在欣赏自然风光时的智慧和洞察力。
林泉高致的生态审美智慧,是指我们在领略大自然美丽的同时,不断地思考自然与人类之间的关系,从而探寻人类与自然之间的和谐共生之道。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林泉高致这个词汇已经流传了数千年之久。
它源于道教,融合了佛学、儒学、法家、墨家等多元文化的精华,形成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独特的审美方式。
林泉高致所包含的不仅仅是山水之美,还包括着生态与文化的共生美和文化与自然的和谐美。
生态审美智慧则是当代人们针对环保、生态建设和可持续发展等问题所提出的一种新型审美理念。
这种审美智慧要求我们在欣赏自然美景时,要充分考虑到生态环境,要懂得保护和珍惜大自然。
生态审美智慧不是一种纯粹的审美取悦,而是一种对自然生态系统的尊重、认知和保护。
生态审美智慧强调了人类与大自然之间的相互关系和依存关系。
人类只有在自然的庇护下才能生存,只有在自然的支持下才能发展。
我们欣赏自然风光的同时也应该时刻关注自然的变化和我们对自然的影响。
比如,在游览山区时,我们应该注意保护环境,不要乱扔垃圾,不要破坏自然生态系统。
我们赞美山水的同时,也要认识到山水是我们赖以生存的水源和良田,要珍惜山水,保护山水,让它们长久地存在于我们的生态系统中。
在林泉高致的生态审美智慧中,我们还能看到一种更深刻的文化涵义。
在中国古代,文人雅士喜欢在山水之间寻找灵感,借山水之高情,以达到自我的内在升华。
而生态审美智慧则是在这种文化内涵的基础上,深化了大众环保意识和生态文化意义。
这时,林泉高致不仅仅是一种纯美的审美属性,而是一种促进社会和人类生存可持续性发展的价值抉择。
总之,在林泉高致的生态审美智慧中,我们学会了如何在欣赏大自然美景的过程中对自然进行保护并寻求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同时,我们也深入了解了文化、个体内心和大自然之间的内在关联,感悟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之道。
宋代山水画论《林泉高致》对现代园林营造手法的启示
宋代山水画论《林泉高致》对现代园林营造手法的启示《林泉高致》是北宋时期著名的山水画家赵佶所撰写的一部山水画论,该书内容全面系统地阐述了宋代山水画的创作理论与技法。
对于现代园林营造来说,《林泉高致》仍然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本文将结合《林泉高致》这部经典著作,探讨其对现代园林营造手法的启示。
《林泉高致》提出了“林泉”、“高致”两个概念,这对于现代园林设计有着深远的影响。
在《林泉高致》中,林泉是指山水画中的树木与水景,而高致则是指画家通过笔墨技法将这些自然景物表现得既真实又意境深远。
这两个概念启示了现代园林设计应注重自然景物的呈现,并在设计中追求意境的表达。
现代的园林营造手法应该注重自然的还原和提升,在设计中注重自然山水元素的运用,力求营造出美轮美奂的园林风景,并通过设计手法将自然景物的美妙意境表现得淋漓尽致。
从《林泉高致》的笔墨技法中可以得到很多启示。
山水画家在《林泉高致》中提到了很多描绘树木、水景的技法,这些技法对于现代园林设计同样具有借鉴意义。
在树木的描绘上,山水画家注重树干的曲直与树枝的丰富多样,这启示了现代园林设计师在植物景观的构筑中应注重细节,通过植物的姿态、树干的轮廓等细节来丰富园林景观。
在水景的描绘上,山水画家注重水的含蓄与流动,这启示了现代园林设计师在水景构筑中应注重水的流动感与宁静感,力求通过设计手法打造出具有自然韵味的水景。
《林泉高致》所倡导的“留白”思想对于现代园林设计也有着很大的启示意义。
在山水画中,留白是指在画面中故意保留一些空白之处,使得整个画面更富有意境和余韵。
现代园林设计师可以借鉴留白的思想,在设计中留出一些空间,让园林景观在留白的衬托下更加突出,使得园林的美感更加深远而富有韵味。
《林泉高致》追求“天人合一”的山水意境,这对于现代园林设计有着重要的启示。
在现代社会,人们对于自然的渴望与向往越来越强烈,现代园林设计应该追求将人与自然融为一体,使得园林景观不仅是自然的还原,更是人与自然的和谐。
林泉高致第七篇课件
所谓审美的心胸, 是纯洁、宽快、悦 适的心胸, 是充满勃勃生机的心胸。 画家有了这种审美的心胸, 才能发现 和把握审美的自然, 并使之和自己的 情意相融合, 从而铸成审美意象。这 是艺术创造的前提。
16
其三, 为了发现审美的自然, 创造审美意 象, 画家必须对自然山水作多角度的观照。 这是因为, 自然山水的审美形象不是单一 的平面, 也不是固定不变的东西。自然山 水的审美形象是多侧面的, 而且是变化万 端的。只有采取与之相适应的多角度的 观照, 才能对自然美有无穷的发现, 才能 把握无限生动和丰富的审美的自然。从 而创造高远、深远、平远的山水画意境。
意。
4
真山水之川谷,远望之以取其深, 近游之以取其浅;真山水之岩石,远望 之以取其势,近看之以取其质;真山水 之云气,四时不同: 春融怡,夏蓊郁,秋 疏薄,冬黯淡;画见其大象,而不为斩 刻之形,则云气之态度活矣。真山水之 烟岚,四时不同: 春山澹冶而如笑,夏山 苍翠而如滴,秋山明净而如妆,冬山惨 淡而如睡;画见其大意,而不为刻画之 迹,则烟岚之景象正矣。
12
远山无皴(纹理。中国画笔墨技法 的一种。多用以表现山石、峰峦和 树身表皮的各种脉络纹理), 远水无 波, 远人无目, ——非无也, 如无耳。
13
《林泉高致》总结
一、“身即山川而取之” 郭熙在《林泉高致》中提出了“身即山川而取
之”的命题。其一强调画家要对自然山水作直 接的审美观照。只有直接的审美观照, 才能发 现自然山水的审美形象。
20
四格
宋 黄休复
21
黄休复: 北宋画家。字归本,江夏(今湖 北武昌)人。善画人物。著有《益州名画录 》。用“四格”说评论唐乾元至宋乾德年间( 758~967)在四川的五十八位画家的作品,, 把逸格转移在首位,历代多沿为评画标准。
林泉高致全文及译文
林泉高致全文及译文林泉高致全文及译文《林泉高致》是郭煕山水画创作的一篇经验总结,是由其子郭思整理而成的。
下面小编为大家整理了林泉高致全文及译文,希望能帮到大家!林泉高致宋·郭熙一原文(一)《林泉高致》郭思序《语》曰:“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
”谓礼、乐、射、御、书、数。
书,画之流也。
《易》之《山坟》、《气坟》、《形坟》,出于三气。
山如山,气如气,形如形,皆画之椎轮。
黄帝制衣裳有章数或绘,皆画之本也。
故舜十二章,山、龙、华虫,曰:“观古人象。
”《尔雅》曰:“画,象也。
”言象之所以为画尔。
《易》卦说观象系辞谓此。
《语》:“绘事后素。
”《周礼》:“绘画之事后素功。
”画之本甚大且远。
自古说伏羲画八卦,读为今汝画之画。
画文训为止,不知画八卦为何等义。
故画当为画,但今画出于后世,其实止用画字尔。
又今之古文篆籀禽鱼,皆有象形之体,即象形画之法也。
思丱角时,侍先子游泉石,每落笔,必曰:“画山水有法,岂得草草?”思闻一说,旋即笔记。
今收拾纂集,殆数十百条,不敢失坠,用贻同好。
噫!先子少从道家之学,吐故纳新,本游方外,家世无画学,盖天性得之,遂游艺于此以成名。
然于潜德懿行,孝友仁施为深。
则游焉息焉。
此志子孙当晓之也。
(二)山水训君子之所以爱夫山水者,其旨安在?丘园养素,所常处也;泉石啸傲,所常乐也;渔樵隐逸,所常适也;猿鹤飞鸣,所常亲也;尘嚣缰锁,此人情所常厌也;烟霞仙圣,此人情所常愿而不得见也。
直以太平盛日,君亲之心两隆,苟洁一身,出处节义斯系,岂仁人高蹈远引,为离世绝俗之行,而必与箕颍埒素黄绮同芳哉!《白驹》之诗,《紫芝》之咏,皆不得已而长往者也。
然则林泉之志,烟霞之侣,梦寐在焉,耳目断绝,今得妙手郁然出之,不下堂筵,坐穷泉壑,猿声鸟啼,依约在耳;山光水色,滉漾夺目,此岂不快人意,实获我心哉!此世之所以贵夫画山水之本意也。
不此之主而轻心临之,岂不芜杂神观,溷浊清风也哉!画山水有体,铺舒为宏图而无余,消缩为小景而不少。
林泉高致原文及翻译林泉高致
林泉高致原文及翻译林泉高致山以水为血脉,以草木为毛发,以烟云为神采,故山得水而活,得草木而华,得烟云而秀媚。
水以山为面,以亭榭为眉目,以渔钓为精神,故水得山而媚,得亭榭而明快,得渔钓而旷落,此山水之布置也。
山有高有下,高者血脉在下,其肩股开张,基脚壮厚,峦岫冈势培拥相勾连,映带不绝,此高山也。
故如是高山谓之不孤,谓之不什。
下者血脉在上,其巅半落,项领相攀,根基庞大,堆阜臃肿,直下深插,莫测其浅深,此浅山也。
故如是浅山谓之不薄,谓之不泄。
高山而孤,体干有什之理;浅山而薄,神气有泄之理,此山水之体裁也。
石者,天地之骨也,骨贵坚深而不浅露。
水者,天地之血也,血贵周流而不凝滞。
山无烟云如春无花草。
山无云则不秀,无水则不媚,无道路则不活,无林木则不生,无深远则浅,无平远则近,无高远则下。
山有三远:自山下而仰山巅,谓之高远;自山前而窥山后,谓之深远;自近山而望远山,谓之平远。
高远之色清明,深远之色重晦;平远之色有明有晦;高远之势突兀,深远之意重叠,平远之意冲融而缥缥缈缈。
其人物之在三远也,高远者明了,深远者细碎,平远者冲淡。
明了者不短,细碎者不长,冲淡者不大,此三远也。
山有三大,山大于木,木大于人。
山不数十里如木之大,则山不大;木不数十百如人之大,则木不大。
木之所以比夫人者,先自其叶,而人之所以比大木者,先自其头。
木叶若干可以敌人之头,人之头自若干叶而成之,则人之大小,木之大小,山之大小,自此而皆中程度,此三大也。
山欲高,尽出之则不高,烟霞锁其腰则高矣。
水欲远,尽出之则不远,掩映断其派则远矣。
盖山尽出不唯无秀拔之高,兼何异画碓嘴!水尽出不唯无盘折之远,兼何异画蚯蚓!正面溪山林木盘折,委曲铺设,其景而来不厌其详,所以足人目之近寻也。
傍边平远,峤岭重叠,钩连缥缈而去,不厌其远,所以极人目之旷望也。
远山无皴,远水无波,远人无目。
非无也,如无耳。
摘自山东画报出版社《林泉高致》。
郭熙《林泉高致》之山水美学思想探析
郭熙《林泉高致》之山水美学思想探析第一篇范文郭熙是北宋时期著名的画家,他的山水画作影响深远。
《林泉高致》是郭熙的一篇重要山水画论,系统地阐述了他的山水美学思想。
本文试图从多个角度对《林泉高致》中体现的山水美学思想进行探析。
一、《林泉高致》的山水美学思想概述《林泉高致》中,郭熙提出了许多独特的山水美学观点。
他认为山水画的创作应当追求“意存笔先,画尽意在”的艺术境界。
在郭熙看来,画家在作画之前,心中已经有了完整的构思,而画出来的作品只是将心中的意境表现出来。
这种观点强调了画家内心的修养和艺术表现的手法。
二、郭熙的山水美学思想的具体体现1. 对自然山水的认识郭熙认为,山水自然之美在于其内在的精神和气质。
他在《林泉高致》中提到:“山,骨气奇伟;水,清澈 Miles 。
”在他看来,山水的美丽不仅仅是外在的形式,更重要的是内在的精神。
画家要通过观察和体验,发现山水的内在之美,将其表现出来。
2. 画面的构图与布局在《林泉高致》中,郭熙详细论述了山水画构图的原则。
他认为,画面应该做到“远观其势,近观其质”。
也就是说,画家在创作时要有宏观的视野和微观的表现,使画面既有整体的气势,又有局部的细腻。
3. 画面的笔墨运用郭熙在《林泉高致》中提出了“笔法”和“墨法”的观点。
他认为,画家应该根据画面的需要,灵活运用笔和墨,使画面既有笔触的力度,又有墨色的韵味。
他在画作中运用了丰富的笔墨变化,使画面具有生动的氛围和情感。
4. 对山水画意境的追求郭熙的山水画作追求“空灵”和“静谧”的艺术境界。
他在《林泉高致》中提到:“画以境生,境以情迁。
”他认为,画家要通过画作表达内心的情感和对自然的感悟,使画面具有深刻的意境。
三、结论郭熙的《林泉高致》是中国山水画论的瑰宝,其提出的山水美学思想具有深远的影响。
他通过对自然山水的认识、画面的构图与布局、笔墨运用以及对山水画意境的追求,展现了独特的艺术见解。
在今天的艺术创作中,我们仍然可以从中汲取丰富的养分,探索和实践山水画的创作艺术。
林泉高致名词解释
林泉高致名词解释林泉高致是一种中国古代文学艺术风格,具体指代的是唐代文学,尤以盛唐时期(公元618年-907年)为代表。
林泉高致是指文学作品以自然景物、宫庭宴会、才人佳丽等为题材,抒发思怀之情,描绘优美的景色和高尚的品质,表达个人情感、抒发情怀,以及对现实生活的无奈、忧愁和追求美好的向往。
林泉高致的核心思想是追求清新、高雅以及对美的独特理解。
林指代的是森林,泉指代的是泉水,高致则代表高洁、精致之意。
林泉高致的文学作品通常以自然景物的描写和对人性情感的赞美为主要内容。
其中,自然景物可以是林中花草树木的清香、山水的壮美,也可以是宫廷宴会的繁华华丽、美味佳肴的精致贵重。
而对人性情感的赞美常常表现为对才人佳丽的歌颂、对忠臣义士的赞美。
这些作品充分展现了作者对美的独特感知和对人生价值的理性思考。
林泉高致的特点主要有以下几点:首先,林泉高致注重对自然环境的描绘,精细入微地描述了花草树木、山水林泉等自然景物的美好和壮丽。
其次,林泉高致注重抒发个人情感,通过对景物的描写表达自己的心情和感受,展现作者的真实情感。
再次,林泉高致注重对人性的赞美,特别是对才人佳丽和忠臣义士的歌颂,表达对美的追求和对高尚品质的钦佩。
最后,林泉高致注重对现实生活的思考和再创造,通过对宫庭宴会和富贵繁华的描绘,表达对现实生活的无奈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林泉高致的文学创作形式多种多样,包括诗、歌、赋、曲、文等多种文学表现形式。
其中,杏花村的《赋得双杨花》、杨万里的《晚白阁怀古》、黄庭坚的《秋夜寄邢叔子》等作品都是林泉高致的经典之作。
总的来说,林泉高致通过对自然景物、宫廷宴会、才人佳丽等题材的描绘,抒发个人情感,表达作者对美好事物的追求和渴望。
它以其清新、高雅的风格,独特的思想内涵和精巧的创作技巧,成为中国古代文学的一颗璀璨明珠。
《林泉高致》原文及译文(十)
《林泉高致》原文及译文(十)《林泉高致》【北宋】郭熙山水训古代文人在仕宦届堂之余,往往寄情山水以排遣之悲、迁客之愁,抒发骚人之绪、青云之志。
所以文有山水诗,艺有山水画,皆以临摹而成山水之境。
原文何谓所养欲扩充?近者画手有《仁者乐山图》〔1〕,作一叟支颐〔2〕于峰畔;《智者乐水图》,作一叟侧耳于岩前,此不扩充之病也。
盖仁者乐山,宜如白乐天《草堂图》〔3〕,山居之意裕足〔4〕也。
智者乐水,宜如王摩诘《辋川图》〔5〕,水中之乐饶给〔6〕也。
仁智所乐,岂只一夫之形状可见之哉!何谓所览欲淳熟?近世画工,画山则峰不过三五峰,画水则波不过三五波,此不淳熟之病也。
盖画山,高者、下者、大者、小者,盎碎向背〔7〕,颠顶朝揖〔8〕,其体浑然相应,则山之美意足矣。
画水,齐者、汩者〔9〕、卷而飞激者、引而舒长者,其状宛然〔10〕自足,则水态富赡〔11〕也。
何谓所经之不众多?近世画手,生吴越者,写东南之耸瘦;居咸秦者,貌关陇之壮浪;学范宽者,乏营丘之秀媚;师王维者,缺关仝之风骨。
凡此之类,咎〔12〕在于所经之不众多也。
何谓所取之不精粹?千里之山,不能尽奇,万里之水,岂能尽秀。
太行〔13〕枕华夏而面目〔14〕者林虑〔15〕泰山占齐鲁而胜绝者〔16〕龙岩,一概画之,版图何异?凡此之类,咎在于所取之不精粹也。
故专于坡陀〔17〕失之麄〔18〕;专于幽闲,失之薄;专于人物,失之俗;专于楼观,失之冗;专于石,则骨露;专于土,则肉多。
笔迹不混成〔19〕谓之疏,疏则无真意;墨色不滋润,谓之枯,枯则无生意。
水不潺湲〔20〕则谓之死水;云不自,在则谓之冻;山无明晦,则谓之无日影;山无隐见,则谓之无烟霭。
今山,日到处明,日不到处晦,山因日影之常形也。
明晦不分焉,故曰无日影。
今山,烟霭到处隐,烟霭不到处见,山因烟霭之常态也。
隐见不分焉,故日无烟霭。
注释〔1〕仁者乐山,智者乐水: 语出《论语·雍也篇》: “子曰: 仁者乐山,智者乐水;知者动,仁者静;知者乐,仁者寿。
《林泉高致》原文及译文
《林泉高致》原文及译文文艺复兴后的西方绘画重视对人文内涵的挖掘,诗意来自人的身体换发的美和神性;而在中国绘画传统中,“诗章” 在自然中方可寻觅,即便是人物画,也在水墨同调的挥洒中变为融入自然的一方窠石。
原文思因记先子尝〔1〕所诵道古人清篇秀句,有发于佳思而可画者,并思亦尝旁搜广引,以献之先子。
先子谓为可用者,其诗虽全章半句,及只一联者,咸〔2〕录之于下。
好事者观此,则古今精笔,亦可以思过半矣。
注释〔1〕尝: 曾经。
〔2〕咸: 全郜。
译文我于是记录下来先父曾经吟诵称道、能够启发奇思而付诸于绘画的古人清秀章句。
同时我也广泛搜罗了一些这样的诗句,来献给先父。
但凡是先父说过可以入画的,从全篇到一句半联,我都记录在下面。
喜好绘画的人看过以后,对从古到今的精妙笔法大半就能体会到了。
原文思尝助记:远水兼天净,孤城隐雾深。
(老杜〔1〕)犬眠花影地,牛牧雨声陂。
(李拱《村舍》〔2〕)密竹滴残雨,高峰留夕阳。
(夏疾叔简)天遥来雁小,江阔去帆孤。
(姚合〔3〕)雪意未成云著地,秋声不断雁连天。
(钱惟演〔4〕)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
(韦应物〔5〕)相看临远水,独自坐孤舟。
(郑谷〔6〕)注释〔1〕此句为杜甫五律《野望》颔联。
全诗为: “清秋望不极,迢递起层阴。
远水兼天净,孤城隐雾深。
叶稀风更落,山迥日初沉。
独鹤归何晚,昏鸦已满林。
”王夫之在其《唐诗评选》中评价说: “《野望》绝佳……方是摄兴、观、群、怨于一炉,锤为风、雅之合调。
”〔2〕李拱: 北宋诗人。
此处也作“李后村”〔3〕姚合: 字大凝,陕州(今河南陕具) 人,晚唐著各诗人。
姚合诗名盛极一时,与刘禹锡、李伸、张籍、张建、杨巨源、马戴、李群玉等都有往来唱酬。
与贾岛友善,诗风相近,世称“姚贾”。
又因称“姚武功”,故其诗称“武功体” 。
此句为孤。
〔4〕钱惟演: 字希圣,钱塘(今浙江杭州) 人,北宋初期西昆体的代表诗人。
〔5〕韦应物: 唐代著名山水田园诗派诗人,长安(今陕西西安) 人,与王维、孟浩然、柳宗元关称“王孟韦柳”。
林泉高致全文及译文(2)
林泉高致全文及译文(2)二译文(一)《林泉高致》郭思序《论语》说:“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
”其中之“艺”说的是礼节、乐舞、射箭、驾车、书字、数学,书字导源于绘画。
古《易经》的《山坟》、《气坟》、《形坟》,出自于太初、太始、太素三气(一说为天、地、人或太阴、太阳、中和三气),《山坟》象山,《气坟》象气,《形坟》象形,都是绘画的滥觞。
黄帝创立礼服等级制度时所用的图案或绘画,均为绘画的起源。
而舜有十二种图案,如山、龙、鸡等,说:“观察古人图象。
”《尔雅》说:“画即形象。
”说的是形象之所以为绘画。
《易经·卦辞》所说观察形象做出解释就是这个意思。
《论语》说:“绘画需要开始就有良好的质地(或五彩的形象要绘在素白的底子上)。
”《周礼》说:“绘画只有开始具备了良好质地才会取得成功(或绚丽须以朴素为基础,引申为人之美应以仁爱等美德为根基)。
”绘画的本源很大又很远。
自古以来都说伏羲“画”八卦,读为“今汝画”(语出《论语·雍也》)之“画”,将“画”之义释为“止”(意为画地为牢、止步不前),这是不知道“画”八卦究竟是何种涵义。
所以“画”当为“绘画”,然而今天所谓“画”乃后起,其实只用到了“画”这一个字的单一意思而已(按:《易经·系词》谓伏羲画八卦是“仰则观象于天,俯则观法于地,观鸟兽之文与地之宜,近取诸身,远取诸物”,意蕴深厚广博,非仅后世所说“绘画”义)。
又今天的古文、篆文、籀文中的“禽鱼”等字,它们的形体都象自然之形,即象自然之形是绘画的方法。
我童年时,侍奉父亲游览山林泉石,每一下笔,父亲都要叮嘱:“画山水须遵循法度,哪里能草草了事?”我一听到教诲,随即用笔记下来。
今天攒集到一起,大约有数十上百条,不敢散弃,用来贻赠有相同兴趣爱好者。
哎!父亲从小遵从道家之学,吐故纳新,游于世俗之外,我家世代没有精通画学者,父亲的绘画才华大概是天生的,于是饱游画艺并以此成名。
然而(父亲)对于不为人知的美德与善行,孝敬、友爱、仁慈、施舍,身体力行极深,闲暇与休息时也不忘怀,这种志向后世子孙应当知晓。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林泉高致翰林待诏直长赠正议大夫郭熙淳夫撰◎山水训君子之所以爱夫山水者,其旨安在?丘园,养素所常处也;泉石,啸傲所常乐也;渔樵,隐逸所常适也;猿鹤,飞鸣所常亲也。
尘嚣缰锁,此人情所常厌也。
烟霞仙圣,此人情所常愿而不得见也。
直以太平盛日,君亲之心两隆,苟洁一身出处,节义斯系,岂仁人高蹈远引,为离世绝俗之行,而必与箕颖埒素黄绮同芳哉!白驹之诗,紫芝之咏,皆不得已而长往者也。
然则林泉之志,烟霞之侣,梦寐在焉,耳目断绝,今得妙手郁然出之,不下堂筵,坐穷泉壑,猿声鸟啼依约在耳,山光水色氵晃漾夺目,此岂不快人意,实获我心哉,此世之所以贵夫画山之本意也。
不此之主而轻心临之,岂不芜杂神观,溷浊清风也哉!画山水有体,铺舒为宏图而无余,消缩为小景而不少。
看山水亦有体,以林泉之心临之则价高,以骄侈之目临之则价低。
山水,大物也。
人之看者,须远而观之,方见得一障山川之形势气象。
若士女人物,小小之笔,即掌中几上,一展便见,一览便尽,此皆画之法也。
世之笃论,谓山水有可行者,有可望者,有可游者,有可居者。
画凡至此,皆入妙品。
但可行可望不如可居可游之为得,何者?观今山川,地占数百里,可游可居之处十无三四,而必取可居可游之品。
君子之所以渴慕林泉者,正谓此佳处故也。
故画者当以此意造,而鉴者又当以此意穷之,此之谓不失其本意。
画亦有相法,李成子孙昌盛,其山脚地面皆浑厚阔大,上秀而下丰,合有后之相也,非特谓相兼,理当如此故也。
人之学画,无异学书,今取钟、王、虞、柳,久必入其仿佛。
至於大人达士,不局於一家,必兼收并览,广议博考,以使我自成一家,然后为得。
今齐鲁之士惟摹营丘,关陕之士惟摹范宽,一己之学,犹为蹈袭,况齐鲁关陕,辐员数千里,州州县县,人人作之哉!专门之学,自古为病,正谓出于一律,而不肯听者,不可罪不听之人,迨由陈迹,人之耳目喜新厌故,天下之同情也,故予以为大人达士不局於一家者,此也。
柳子厚善论为文,余以为不止於文。
万事有诀,尽当如是,况于画乎!何以言之?凡一景之画,不以大小多少,必须注精以一之。
不精则神不专,必神与俱成之。
神不与俱成则精不明;必严重以肃之,不严则思不深;必恪勤以周之,不恪则景不完。
故积惰气而强之者,其迹软懦而不决,此不注精之病也;积昏气而汨之者,其状黯猥而不爽,此神不与俱成之弊也。
以轻心挑之者,其形略而不圆,此不严重之弊也;以慢心忽之者,其体疏率而不齐,此不恪勤之弊也。
故不决则失分解法,不爽则失潇洒法,不圆则失体裁法,不齐则失紧慢法,此最作者之大病出,然可与明者道:思平昔见先子作一二图,有一时委下不顾,动经一二十日不向,再三体之,是意不欲。
意不欲者,岂非所谓惰气者乎!又每乘兴得意而作,则万事俱忘,及事汨志挠,外物有一则亦委而不顾。
委而不顾者,岂非所谓昏气者乎!凡落笔之日,必明窗净几,焚香左右,精笔妙墨,盥手涤砚,如见大宾,必神闲意定,然后为之,岂非所谓不敢以轻心挑之者乎!已营之又彻之,已增之又润之,一之可矣又再之,再之可矣又复之,每一图必重复终始,如戒严敌然后毕,此岂非所谓不敢以慢心忽之者乎!所谓天下之事,不论大小,例须如此,而后有成。
先子向思每丁宁委曲,论及于此,岂非教思终身奉之以为进修之道耶!学画花者,以一株花置深坑中,临其上而瞰之,则花之四面得矣。
学画竹者,取一枝竹,因月夜照其影于素壁之上,则竹之真形出矣。
学画山水者何以异此?盖身即山川而取之,则山水之意度见矣。
真山水之川谷远望之以取其势,近看之以取其质。
真山水之云气四时不同:春融,夏蓊郁,秋疏薄,冬黯淡。
画见其大象而不为斩刻之形,则云气之态度活矣。
真山水之烟岚四时不同,春山淡冶而如笑,夏山苍翠而如滴,秋山明净如妆,冬山惨淡而如睡。
画见其大意而不为刻画之迹,则烟岚之景象正矣。
真山水之风雨远望可得,而近者玩习不能究错纵起止之势,真山水之阴晴远望可尽,而近者拘狭不能得明晦隐见之迹。
山之人物以标道路,山之楼观以标胜概,山之林木映蔽以分远近,山之溪谷断续以分浅深。
水之津渡桥梁以足人事,水之渔艇钓竿以足人意,大山堂堂为众山之主,所以分布以次冈阜林壑为远近大小之宗主也。
其象若大君赫然当阳而百辟奔走朝会,无偃蹇背却之势也。
长松亭亭为众木之表,所以分布以次藤萝草木为振契依附之师帅也,其势若君子轩然得时,而众小人为之役使。
无凭陵愁挫之态也。
山近看如此,远数里看又如此,远十数里看又如此,每远每异,所谓“山形步步移”也。
山正面如此,侧面又如此,背面又如此,每看每异,所谓“山形面面看”也。
如此是一山而兼数十百山之形状,可得不悉乎!山春夏看如此,秋冬看又如此,所谓“四时之景不同”也。
山朝看如此,暮看又如此,阴睛看又如此,所谓“朝暮之变态不同”也。
如此是一山而兼数十百山之意态,可得不究乎!春山烟云连绵人欣欣,夏山嘉木繁阴人坦坦,秋山明净摇落人肃肃,冬山昏霾翳塞人寂寂。
看此画令人生此意,如真在此山中,此画之景外意也。
见青烟白道而思行,见平川落照而思望,见幽人山而思居,见岩扃泉石而思游。
看此画令人起此心,如将真即其处,此画之意外妙也。
东南之山多奇秀,天地非为东南私也。
东南之地极下,水潦之所归,以漱濯开露之所出,故其地薄,其水浅,其山多奇峰峭壁,而斗出霄汉之外,瀑布千丈飞落于霞云之表。
如华山垂溜,非不千丈也,如华山者鲜尔,纵有浑厚者,亦多出地上,而非出地中也。
西北之山多浑厚,天地非为西北偏也。
西北之地极高,水源之所出,以冈陇拥肿之所埋,故其地厚,其水深,其山多堆阜盘礴而连延不断于千里之外。
介丘有顶而迤逦拔萃于四逵之野。
如嵩山少室,非不拔也,如嵩少类者鲜尔,纵有峭拔者,亦多出地中而非地上也。
嵩山多好溪,华山多好峰,衡山多好别岫,常山多好列岫,泰山特好主峰,天台、武夷、庐、霍、雁荡、岷峨、巫峡、天坛、王屋、林庐、武当,皆天下名山巨镇,天地宝藏所出,仙圣窟宅所隐,奇崛神秀莫可穷,其要妙欲夺其造化,则莫神于好,莫精于勤,莫大于饱游饫看,历历罗列于胸中,而目不见绢素,手不知笔墨,磊磊落落,杳杳漠漠,莫非吾画,此怀素夜闻嘉陵江水声而草圣益佳,张颠见公孙大娘舞剑器而笔势益俊者也。
今执笔者所养之不扩充,所览之不淳熟,所经之不众多,所取之不精粹,而得纸拂壁,水墨遽下,不知何以掇景于烟霞之表,发兴于溪山之颠哉!后主妄语,其病可数。
何谓所养欲扩充?近者画手有《仁者乐山图》,作一叟支颐于峰畔,《智者乐水图》作一叟侧耳于岩前,此不扩充之病也。
盖仁者乐山宜如白乐天《草堂图》,山居之意裕足也。
智者乐水宜如王摩诘《辋川图》,水中之乐饶给也。
仁智所乐岂只一夫之形状可见之哉!何谓所览欲淳熟?近世画工,画山则峰不过三五峰,画水则波不过三五波,此不淳熟之病也。
盖画山,高者、下者、大者、小者,盎碎向背,颠顶朝揖,其体浑然相应,则山之美意足矣。
画水,齐者、泪者、卷而飞激者、引而舒长者,其状宛然自足,则水态富赡也。
何谓所经之不众多?近世画手生于吴越者,写东南之耸瘦;居咸秦者,貌关陇之壮;浪学范宽者,乏营丘之秀;媚师王维者,缺关仝之风骨。
凡此之类,咎在于所经之不众多也。
何谓所取之不精粹?千里之山不能尽奇,万里之水岂能尽秀。
太行枕华夏而面目者,林虑泰山占齐鲁而胜绝者,龙岩一概画之,版图何异?凡此之类,咎在于所取之不精粹也。
故专于坡陀失之粗,专于幽闲失之薄,专于人物失之俗,专于楼观失之冗,专于石则骨露,专于土则肉多。
笔迹不混成谓之疏,疏则无真意;墨色不滋润谓之枯,枯则无生意。
水潺氵爰则谓之死水,云不自在则谓之冻云,山无明晦则谓之无日影,山无隐见则谓之无烟霭。
今山日到处明,日不到处晦,山因日影之常形也。
明晦不分焉,故曰无日影。
今山烟霭到意隐,烟霭不到处见,山因烟霭之常态也。
隐见不分焉,故日无烟霭。
山,大物也,其形欲耸拨,欲偃蹇,欲轩豁,欲箕踞,欲盘礴,欲浑厚,欲雄豪,欲精神,欲严重,欲顾盼,欲朝揖,欲上有盖,欲下有乘,欲前有据,欲后有倚,欲下瞰而若临观,欲下游而若指麾,此山之大体也。
水,活物也,其形欲深静,欲柔滑,欲汪洋,欲回环,欲肥腻,欲喷薄,欲激射,欲多泉,欲远流,欲瀑布插天,欲溅扑入地,欲渔钓怡怡,欲草木欣欣,欲挟烟云而秀媚,欲照溪谷而光辉,此水之活体也。
山以水为血脉,以草木为毛发,以烟云为神彩,故山得水而活,得草木而华,得烟云而秀媚。
水以山为面,以亭榭为眉目,以渔钓为精神,故水得山而媚,得亭榭而明快,得渔钓而旷落,此山水之布置也。
山有高有下,高者血脉在下,其肩股开张,基脚壮厚,峦岫冈势培拥相勾连,映带不绝,此高山也。
故如是高山谓之不孤,谓之不什。
下者血脉在上,其颠半落,项领相攀,根基庞大,堆阜臃肿,直下深插,莫测其浅深,此浅山也。
故如是浅山谓之不薄,谓之不泄。
高山而孤,体干有什之理,浅山而薄,神气有泄之理,此山水之体裁也。
石者,天地之骨也,骨贵坚深而不浅露。
水者,天地之血也,血贵周流而不凝滞。
山无烟云如春无花草。
山无云则不秀,无水则不媚,无道路则不活,无林木则不生,无深远则浅,无平远则近,无高远则下。
山有三远:自山下而仰山颠,谓之高远;自山前而窥山后,谓之深远;自近山而望远山,谓之平远。
高远之色清明,深远之色重晦;平远之色有明有晦;高远之势突兀,深远之意重叠,平远之意冲融而缥缥缈缈。
其人物之在三远也,高远者明了,深远者细碎,平远者冲淡。
明了者不短,细碎者不长,冲淡者不大,此三远也。
山有三大,山大于木,木大于人。
山不数十里如木之大,则山不大;木不数十百如人之大,则木不大。
木之所以比夫人者,先自其叶,而人之所以比大木者,先自其头。
木叶若干可以敌人之头,人之头自若干叶而成之,则人之大小,木之大小,山之大小,自此而皆中程度,此三大也。
山欲高,尽出之则不高,烟霞锁其腰则高矣。
水欲远,尽出之则不远,掩映断其派则远矣。
盖山尽出不唯无秀拨之高,兼何异画碓嘴!水尽出不唯无盘折之远,兼何异画蚯蚓!正面溪山林木盘折,委曲铺设,其景而来不厌其详,所以足人目之近寻也。
傍边平远,峤岭重叠,钩连缥缈而去,不厌其远,所以极人目之旷望也。
远山无皴,远水无波,远人无目。
非无也,如无耳。
◎画意世人止知吾落笔作画,却不知画非易事。
庄子说画史“解衣盘礴”,此真得画家之法。
人须养得胸中宽快,意思悦适,如所谓易直子谅,油然之心生,则人之笑啼情状,物之尖斜偃侧,自然布列于心中,不觉见之于笔下。
晋人顾恺之必构层楼以为画所,此真古之达士!不然,则志意已抑郁沈滞,局在一曲,如何得写貌物情,摅发人思哉!假如工人斫琴得峄阳孤桐,巧手妙意洞然于中,则朴材在地,枝叶未披,而雷氏成琴,晓然已在于目。
其意烦悖体,拙鲁闷嘿之人,见銛凿利刀,不知下手之处,焉得焦尾五声扬音于清风流水哉!更如前人言“诗是无形画,画是有形诗”,哲人多谈此言,吾人所师。
余因暇日阅晋唐古今诗什,其中佳句有道尽人腹中之事,有装出目前之景,然不因静居燕坐,明窗净几,一炷炉香,万虑消沉,则佳句好意亦看不出,幽情美趣亦想不成,即画之主意亦岂易!及乎境界已熟,心手已应,方始纵横中度,左右逢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