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科学下册第三章知识点
浙教版八年级科学下册课件 第三章 第5节 生物的呼吸和呼吸作用
气体交换的全过程
你知道吗
肺泡适于气体交换的结构特点 .肺泡数量多,大大增加了气体交换的面积。 .肺泡外面包绕着丰富的毛细血管,有利于肺泡和血液之间进行气体交换。 .肺泡壁和毛细血管壁都很薄,只由一层扁平的上皮细胞构成,适于进行气体交换。
典例1 图甲为呼吸系统组成示意图,图乙为肺泡与毛细血管之间的气体交换示意图,请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吸气
呼气
肋骨间肌肉和膈肌
收缩
舒张
肋骨和膈顶
肋骨向上向外运动,膈顶下降
肋骨向下向内运动,膈顶回升
胸廓前后径和上下径
增大
缩小
胸廓容积
扩大
缩小
肺的状态
扩张
收缩
肺内气压
气压降低,低于大气压强
气压增大,高于大气压强
气体进出
气体入肺
气体出肺
气体进入肺和肺内的气体被排出,肺就与外界完成了气体交换,如表所示:
吸气和呼气的原理肋骨间的肌肉和膈肌收缩和舒张 胸廓扩大和缩小 肺扩张和收缩 吸气和呼气。教材深挖
支气管管壁覆盖着有纤毛的黏膜,能分泌黏液,粘住灰尘和细菌
肺
位于胸腔内,左、右各一,主要由左、右支气管的树状分枝以及肺泡管末端的肺泡组成
主要的呼吸器官,是气体交换的场所
教材深挖(1)呼吸与吞咽:咽与鼻腔、口腔和喉腔相通,咽是空气和食物的共同通道。空气通过咽和喉进入气管,而食物通过咽进入食道。
(2)会厌软骨保证呼吸和吞咽正常进行:在喉的上部有一块软骨,叫会厌软骨,能保证食物和空气各行其道。呼吸时,喉口开放,空气畅通无阻;吞咽时,会厌软骨像盖子一样盖住喉口,以免食物进入气管。
食物未吞咽时,会厌软骨抬起使空气畅通
吞咽食物时,会厌软骨盖住喉口 防止食物进入气管
浙教版科学八年级(下)第三章知识点总结
第三章空气与生命第一节:空气与氧气1、说说检验二氧化碳、氧气、水蒸气的方法??2、测定空气中氧气含量的实验:(参见书本P71页图3-2)(1)磷燃烧的化学方程式:,生成物是体(固或液),反应结束后集气瓶内气压(减小或不变或增大)(2)等反应结束后,打开导管上的夹子,出现的现象是,集气瓶内水位最终约上升剩下容积的。
(3)此实验说明:。
(4)此实验中,会导致测得的结果偏大的因素有:;会导致测得的结果偏小的因素有:。
3、法国化学家拉瓦锡通过实验首先得出了空气是由和组成的;现代科学家经过大量实验发现,空气中还有氦、氩、氙等这些,此外还有少量的、,及其它杂质。
大量实验测定表明,空气中各成分的体积大约是:。
4、空气中各成分有重要的利用,请选择。
属于利用氧气的是,属于利用氮气的是,属于利用二氧化碳的是,属于利用稀有气体的是①化学性质不活泼,可用作保护气;②通电时能发出不同颜色的光,可作电光源;③固态叫干冰,是一种良好的致冷剂;④是工业制汽水的一种原料之一;⑤充入灯泡可延长使用寿命;⑥制造化肥、炸药的重要原料;⑦供给生呼吸;⑧燃料在氧气中燃烧后能产生高温火焰5、氧气的物理性质主要有:①常温下色味态;②(易或不易)溶于水(所以可以采用法收集氧气);③氧气的密度为,密度比空气密度(所以也可以采用法收集氧气)(空气的密度为);④液化时呈色,凝固成状蓝色固体。
6、氧气是一种化学性质比较活泼的气体,能支持燃烧,在一定条件下可以和多种物质发生化学反应:说说上述一些实验中的注意事项??7、氧气的制取:请写出实验室可用于制取氧气的三个化学方程式:。
其中MnO2只起改变反应速度的作用,而本身的和在反应前后都,这种物质叫做催化剂。
8、利用过氧化氢分解制取氧气实验中,结合书本图3—16思考:①如何检查装置的气密性??②烧瓶中加入50毫升水的目的是什么?③何时开始收集氧气?9、实验室加热高锰酸钾制取氧气的操作顺序是:。
①对装置进行气密性检查;②加固体药品;③试管口塞一团棉花;④当气泡连续出现后收集氧气;⑤先移出导管,再灭酒精灯。
八年级下册科学第三章空气与生命
八年级下册科学第三章空气与生命八年级下册科学第三章空气与生命作为本章的主题,空气是多么的重要。
它不仅是人类生存的基础,还是整个地球生态系统中不可或缺的环节。
本章主要涉及人类与空气之间的关系,以及我们应该如何保护空气资源。
一、空气的组成与性质空气主要由氮气和氧气组成,其中氮气占空气的78%,氧气占21%,其他的杂质气体占1%。
氧气是维持生命的必备气体,它可以被人体吸入并与食物发生化学反应,释放出能量来维持我们的生命活动。
二、大气层的结构大气层分为四层。
靠近地球表面的低空层是对人类最为重要的层。
天气现象、气温、气压、风速等与人类生活息息相关。
最高处的电离层在通讯与定位系统中发挥重要作用。
三、污染物对空气的危害随着人类经济的快速发展,能源消耗与化学工业等人类活动不仅产生大量的有害气体和颗粒物,还使天然要素形成了新的化学反应物。
空气污染不仅危及人类健康,还破坏了生态平衡,影响了气候变化。
四、空气净化与保护空气净化是保护空气的重要措施之一。
现代社会已有多种方法用于控制和减少空气污染。
建立更多的空气污染状况监测站,制定更为严格的环保法律法规,推广使用绿色环保技术等均是有效的空气保护方法。
五、人类如何保护空气为了减少人类活动对环境的破坏,我们需要积极采取保护措施。
首先,尽量使用清洁能源,减少化石燃料的使用。
其次,生活垃圾需要妥善处理。
最后,通过提高环保意识,教育我们的下一代保护环境,使他们养成良好的环保习惯。
六、结语空气资源是整个地球生态系统中不可或缺的环节。
我们不仅需要保护空气资源,还需要更加重视它的重要性。
作为人类的一份子,我们有责任保护和维护我们所拥有的空气资源,让我们与这个世界和谐共生。
浙教版八年级下册科学第三章1-2节复习
八下第三章1-2节复习考点一空气的主要成分及作用1.空气的成分空气是一种混合物,氮气占78%,氧气占,稀有气体占0.93%,二氧化碳占0.04%,其他气体和杂质占0.03%。
注意含量是分数而不是分数。
稀有气体用途:;氮气的用途:;CO2的用途:光合作用的原料;固态CO2(俗称干冰)可作制冷剂,用于冷藏、人工降雨等;还可用于灭火。
2.区分某种气体密度比空气大还是小。
考点二氧气、二氧化碳的主要性质1.空气中氧气含量的测定①实验原理:红磷(P)与空气中的O2反应,生成了固体,使集气瓶内压强,在大气压作用下,水进入集气瓶,进入的水的体积即为减少的氧气的体积②现象:红磷燃烧时发出黄色的火焰,冒出大量的,同时放出大量的热。
冷却后打开弹簧夹可以看见水进入集气瓶,约占集气瓶内空气总体积的。
③结论:说明空气不是单一的物质;氧气约占空气体积的21%注意事项:(1)设计实验时,首先反应物必须是,且反应生成固体小颗粒(体积忽略不计),不能有生成,所以不用碳,硫等物质;其次为确保氧气消耗完全,应使红磷;后才能打开弹簧夹注意:可用金属铁、铝代替,但不可用金属没代替磷。
(2)误差分析A.红磷不足,会使进水量B.胶塞未塞紧,会使进水量C.未冷却至室温,会使进水量D.如果选择的物质除了与氧气反应外,还与其他物质反应,会使进水量E.红磷没有迅速伸入集气瓶,会使瓶内部分气体逸出,进水量F.反应时,止水夹没有夹紧,气体受热膨胀从导管逸出,会使进水量2.氧气的性质物理性质:标准状况下,为无色无味的气体,密度比空气的略,于水。
化学性质:具有助燃性(不可燃烧)、氧化性①碳在氧气中燃烧的现象:发出光,放出热量,生成一种能使澄清石灰水变的气体。
②硫在空气或氧气中的燃烧:在空气中,发出火焰,在氧气中,发出的火焰放出热量;生成有气味的气体注意事项:a.硫的不要太多,防止生成物对空气造成污染b.实验应在中进行,或在瓶底部盛放溶液,以吸收生成的气体.③铁丝在空气或氧气中的燃烧在空气中,铁丝只能发出红热现象,不能燃烧;在氧气中铁丝,,放出大量的热,有产生。
八年级科学下第三章复习知识点提要【DOC范文整理】
八年级科学下第三章复习知识点提要第三章复习知识点提要班级姓名.土壤生物有哪些?.土壤中非生命物质有哪些?.土壤中有机物于哪儿?无机物怎样形成?.土壤如何形成?土壤的组成成分?.影响土壤结构最重要的因素?.矿物质颗粒的种类?.土壤分类及质地特点?.土壤性状?.土壤的保水、保肥、通气、透水能力主要与何有关?0.植物的根系;1.根在土壤中的分布与何因素有关?.根吸水主要部位;3.根尖结构;.细胞的失水与吸水条件;.植物缺少氮、磷、钾各表现出的症状;.水华与赤潮;.茎的分类与举例;.茎横切面各结构名称及功能;.哪类植物茎不能加粗?为什么?举例0.水、无机盐、有机物的运输2.蒸腾作用的意义;3.叶的结构两个实验.保卫细胞的特点及作用;.植物体内水的运输路径;.土壤资源的最大威胁来自于哪儿?.会引起土壤污染的污染物有哪些?.影响土壤资源开发和利用的因素有哪些?一、选择题.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土壤中的有机物主要来自于生物的排泄物和死亡的生物体。
B、构成土壤的物质有固体和气体两大类。
c、土壤中不存在微生物。
D、土壤中的矿物质颗粒占固体部分的95%左右。
.根尖结构中许多小而排列整齐且多呈方形的细胞,能不断分裂,使根生长的这部A、根冠B、分生区c、伸长区D、根毛区.植物吸收水分最主要的部位是………………………………………………………A.分生区B.伸长区c.根冠D.根毛区.把新鲜萝卜放在浓盐水里,萝卜的质量变化是……………………………………A、减少B、增加c、不变D、先增加后减少.水和无机盐在植物体内的运输基本路径是…………………………………………A、叶的筛管→茎的筛管→根的筛管B、根的筛管→茎的筛管→叶的筛管c、叶的导管→茎的导管→根的导管D、根的导管→茎的导管→叶的导管.温带地区的松树年轮年秋材与下列哪项之间界限最明显:…………………A、年春材B、年秋材c、第二年春材D、第二年秋材.某些植物的茎,如玉米、小麦等,一旦长成就不能加粗,原因是………………A.不再获得营养B.没有形成层c.植物已经停止生长D.形成层受到破坏.夏秋季节,木本植物茎中形成层向内分裂出的细胞可形成:……………………A、髓B、韧皮部c、木质部D、树皮.无土栽培就是用人工配制的营养液培育植物的方法。
浙教版科学八年级下第三章复习资料
八年级科学(下)第三章复习提纲1 土壤中存在着大量的微生物,如细菌、真菌、放线菌。
我们把土壤中的微生物、动物、植物等称为土壤生物。
2 土壤中的非生物有水、空气、有机物(腐殖质)、无机物(矿物质颗粒)。
土壤是由这些组成的3 土壤中的有机物主要来自于生物的排泄物与死亡的生物体。
无机物是由岩石风化形成的。
4 岩石是在长期的风吹雨打、冷热交替和生物的作用下,逐渐变成了石砾与沙粒,最后形成了含有沙粒、有机物、水、空气等物质的土壤。
5 矿物质颗粒的多少就成为影响土壤结构最重要的因素。
6 土壤颗粒的分类:沙粒、粉沙粒、黏粒。
7 土壤可分为砂土类土壤(沙粒多,黏粒少。
土壤颗粒细)、黏土类土壤(沙粒、黏粒多。
土壤颗粒细)、壤土类土壤(沙粒、黏粒、粉沙大致相等。
土壤质地较均匀)。
8 沙土类土壤(疏松、不易黏结,通气、通水性能强,易干旱。
)、黏土类土壤(质地黏重。
保水、保肥能力强,通气,透水性差)、壤土类土壤(通气、透水,能保水、保肥,易于耕种)9 土壤的保水、保肥、通气、透水能力主要与土壤的结构有关。
1 植物的根有吸收(水和无机盐)和固定的功能2 一株植物的所有根合在一起,叫做根系。
有明显发达的主根与侧根之分的根系,叫做直根系(青菜,树,大豆)。
没有明显区分的叫作须根系。
3 跟在土壤中的分布与土壤的结构、肥力、通气状况和水分状况等有关。
4 根(器官)――根尖(部位)——根毛区(区域)吸水5 根由根毛区(吸水)、伸长区(细胞生长)、分生区(细胞分裂,使根的细胞数不断增加,细胞核大)、根冠(保护作用,利于根不断生长)。
6 植物的根毛很多,增加了与土壤的接触面积,有利于吸收土壤中的养分。
7 植物跟毛细胞的细胞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一般高于土壤中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因此它能从土壤中吸收水分,反之就会因为是水过多而发生“烧苗”现象。
8 N—叶青菜P---果实西红柿K—茎马铃薯,番薯9 氮磷含量大增使水中大量藻类繁殖(富营养化:水华、赤潮)水生动物因缺氧而死去1 茎可分为直立茎(树)、攀缘茎(变形的叶或茎缠绕在其他物体上:爬山虎、丝瓜、葡萄)、匍匐茎(西瓜、草莓)、缠绕茎(常春藤、牵牛花)。
浙教版八年级科学下第三章知识点
浙教版八年级科学下第三章知识点一、土壤与植物(一)土壤的组成土壤是由矿物质颗粒、腐殖质、水和空气等物质组成的。
矿物质颗粒就像土壤的“骨架”,为植物提供支撑;腐殖质是由动植物残体腐烂后形成的,能为植物提供养分;水和空气则存在于土壤的孔隙中。
(二)土壤的类型根据土壤中矿物质颗粒的大小,土壤可以分为砂土类土壤、黏土类土壤和壤土类土壤。
砂土类土壤的矿物质颗粒较大,通气性和透水性好,但保水性差;黏土类土壤的矿物质颗粒较小,通气性和透水性差,但保水性好;壤土类土壤的矿物质颗粒大小适中,通气性、透水性和保水性都比较均衡,是最适合大多数植物生长的土壤类型。
(三)植物的根系植物的根系分为直根系和须根系。
直根系有明显的主根和侧根之分,像大豆、青菜等植物就是直根系;须根系没有明显的主根,像小麦、水稻等植物就是须根系。
根系在土壤中不仅能固定植物,还能吸收水分和无机盐。
(四)植物生长需要的无机盐植物生长需要多种无机盐,其中需求量较大的是含氮、含磷和含钾的无机盐。
氮肥能促进细胞的分裂和生长,使枝叶繁茂;磷肥能促进幼苗的发育和花的开放,使果实、种子提早成熟;钾肥能使茎秆健壮,促进淀粉的形成和运输。
二、植物与水(一)植物的吸水和失水植物细胞吸水和失水的原理是细胞液浓度与外界溶液浓度的差异。
当细胞液浓度大于外界溶液浓度时,细胞吸水;当细胞液浓度小于外界溶液浓度时,细胞失水。
(二)水分的运输植物通过根吸收水分,水分通过根、茎、叶中的导管向上运输。
导管是由许多长形、管状的细胞所组成,这些细胞上下连接,形成了一条贯通的管道,能够将水分从根部运输到植物体的各个部位。
(三)蒸腾作用蒸腾作用是指水分以气体状态从植物体内散失到体外的过程。
蒸腾作用的主要器官是叶,叶片上的气孔是蒸腾作用散失水分的“门户”。
蒸腾作用对植物有重要意义,它能促进水分的吸收和运输,还能降低植物体的温度,增加大气湿度。
三、植物与空气(一)光合作用光合作用是绿色植物在阳光的作用下,利用二氧化碳和水合成有机物,并释放氧气的过程。
八年级下科学-第三章知识点最全
第三章知识点概括第一节土壤中有什么一土壤的组成(观察土壤用________)土壤生物:动物,植物微生物矿物质颗粒:最多,占土壤固体部分______左右,内含______。
非生命物质有机物:主要来源于_________和_________。
在土壤生物作用下可形成______。
水分:空气:1.测量土壤中空气体积分数实验:取长、宽、深分别是10厘米、10厘米、5厘米的土壤和铁块体积记作V土,分别放入两只大烧杯中注水至恰好浸没为止,往土壤中加的水体积记作V1,往铁块烧杯中加的水体积记作V2,。
公式:2.证明土壤中有水用小火加热试管,发现_____________,证明土壤中有_____。
3.证明土壤中有有机物用酒精灯加热的土壤,能观察到,且用天平称量,发现土壤质量,证明土壤中有___。
4.证明土壤里有无机盐:取土壤浸出液过滤后放在蒸发皿中蒸发,发现底部有晶体析出,证明土壤中有___。
二土壤的形成物理作用:风吹,雨打,水流冲击,热胀冷缩,地壳运动等。
1.化学作用:化学物质对岩石的腐蚀。
生物作用:动植物在地表活动。
最早是原始苔藓类植物。
2.有机物积累:动植物的尸体和排泄物在土壤生物作用下可形成______。
第三节植物与土壤一植物的根系1.根系的类型根系类别概念代表植物两者区别直根系有明显发达的主根和侧根之分的根系青菜、大豆、番茄、萝卜、芹菜、菠菜。
有没有主根和侧根之分须根系没有明显的主根和侧根之分的根系葱、蒜苗、韭菜、水稻、玉米2.根的功能:(1)吸收:吸收土壤中(主要)(2)固定(3)贮藏(4)呼吸二植物细胞的吸水和失水1.植物根尖结构(植物吸水的主要部位是)根尖结构细胞结构特点主要作用根冠细胞壁薄,排列疏松分生区(生长点)细胞排列紧密,细胞壁薄,细胞质浓,没有液泡,细胞具分裂能力,细胞近似分生作用,补充根冠细胞和伸长区细胞伸长区停止分裂,体积增大变长,能较快生长,细胞近似。
使根伸长,伸向土壤深处。
根毛区(成熟区)细胞停止分裂生长至成熟,分化为各种组织,有许多根尖吸水的主要部位,具吸收、输导作用。
科学-八年级下-第三章-复习提纲
八年级下册第三章植物土壤-复习提纲目录:1 土壤中有什么2各种各样的土壤3无机盐和水分的吸收4植物体中物质的运输5叶的结构和蒸腾作用6保护土壤第一节:土壤中有什么土壤是指地球陆地表面能够生长植物的疏松表层。
1、土壤中有哪些生物存在土壤中的生命一一土壤生物(我们把生活在土壤中的微生物、动物和植物等称为土壤生物)。
土壤中的非生命物质——土壤中除土壤生物外,还包括非生命物质:空气、水分、矿物质颗粒、有机物等【证明】(气体)空气:植物根呼吸和微生物生命活动所需氧气来源.土壤疏松,间隙间充满—空气,如果你把土块放入盛水的烧杯中,发现的现象有(水中有气泡产生),说明土壤中含有____________ 空气_________ 。
(固体)土壤中存在的有机物一一习惯称土壤腐殖质。
主要来源:生物的排泄物和死亡的生物体。
作用:为土壤动物提供食物,为植物提供养分,增强土壤肥力。
性质:加热时易碳化分解,易燃烧。
将泥土放在石棉网上直接灼烧,你会闻到_焦—味, 土壤的颜色变 _黑—。
说明土壤中有—有机物______________________ 。
(固体)土壤中含有的无机物——常称矿物质矿物质的作用:植物生长需大量从土壤吸收,含N、P、K等矿物元素的无机盐。
无机盐的特性:能溶于水又不能燃烧的物质是无机盐,它们和植物的生长发育关系密切。
土壤中存在无机盐的证据是:土壤浸出液加热后留下痕迹。
(液体)水:植物生长的必要条件【总结】土壤由空气、水、腐殖质和矿物质组成。
构成土壤的物质有固体、液体、和气体三类。
土壤固体部分主要由矿物质颗粒和腐殖质组成,其中的矿物质颗粒占固体部分的95%左右。
土壤中的水分是植物生长的必要条件,土壤空气是植物根呼吸和微生物生命活动所需氧气的来源。
【思考】最初地球外层的地壳并没有土壤,有的只是坚硬的岩石,而今土壤广泛分布于地球表面所以说:土壤来源于岩石.而原因是什么?【解答】水流作用;岩石作用;冷热交替作用的结果等2、岩石在物理、化学、生物等因素作用下,可以风化成为越来越小的碎块。
浙教版科学八年级下册第3章 空气与生命知识点归纳
浙教版科学八年级下册第3章空气与生命知识点归纳第1节空气与氧气A.空气的成分1.空气中氧气含量的测定1)实验原理:红磷(P)与空气中的O2反应,生成了五氧化二磷(P2O5)固体,使集气瓶内压强减小,在大气压作用下,水进入集气瓶,进入的水的体积即为减少的氧气的体积2)实验现象:红磷燃烧,产生大量的白烟;打开弹簧夹后,烧杯中的水进入集气瓶,其体积约占集气瓶容积的1/53)反应的文字表达式:4)实验结论:空气中氧气的体积约占空气总体积的1/52.空气的各成分体积组成1)空气的主要成分是氮气和氧气2)各成分的含量是体积分数而不是质量分数。
体积分数可理解为每100体积的空气中含氮气78体积、氧气21体积等B.空气的利用成分主要性质主要用途氧气化学性质:化学性质活泼,支持燃烧物理性质:无色、无味、不溶于水动植物呼吸、潜水、医疗急救、炼钢、气焊以及化工生产和宇宙航行等氮气化学性质:化学性质不活泼,不支持燃烧物理性质:无色、无味、不溶于水制硝酸和化肥的重要原料;依据化学性质不活泼常用作保护气;医疗上用于冷冻麻醉稀有气体化学性质:很不活泼(惰性)物理性质:无色、无味、通电时能发出不同颜色的光利用稀有气体作保护气;用于航标灯闪光灯霓虹灯的电光源;用于激光技术;制造低温环境;用于医疗麻醉红磷+氧气点燃五氧化二磷C. 氧气的性质 1. 物理性质1) 无色、无味的气体2) 氧气不易溶于水3) 在标准状况下,氧气密度比空气略大;在压强1.01×105Pa 、—183℃时,液化成淡蓝色的液体,在—218℃时凝固成雪花状的蓝色固体2.检验方法:把一根带火星的木条放入集气瓶中,若木条复燃,则瓶中的气体为氧气3. 硫、铁丝在空气或氧气中的燃烧 1) 硫在空气或氧气中的燃烧项目 在空气中在氧气中现象发出微弱的淡蓝色火焰,放出热量;生成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燃烧得很旺,发出明亮的蓝紫色火焰,放出热量;生成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文字表达式注意事项 ①硫的用量不要太多,防止生成物对空气造成污染②实验应在通风橱中进行,或在瓶底部盛放氢氧化钠溶液,以吸收生成的气体 2) 铁丝在空气或氧气中的燃烧项目 在空气中在氧气中想象 铁丝只能发出红热现象,不能燃烧铁丝剧烈燃烧,火星四射,放出大量的热,有黑色固体产生文字表达式注意事项 ①铁丝不能生锈②铁丝盘成螺旋状,以增大铁丝的受热面积③下端系火柴引燃④要等火柴将要熄灭时再伸入氧气中⑤集气瓶中预先保留少量的水,防止溅落的高温熔化物炸裂瓶底D. 氧化物硫+ 氧气点燃二氧化硫铁+ 氧气 点燃四氧化三铁1.定义:由两种元素组成的化合物中,其中一种元素是氧元素的化合物2. 说明:含有氧元素的物质并不都是氧化物。
八年级科学下册第三章知识点教学内容
八年级科学下册第三章知识点第三章3.1空气与氧气(1)一、知识要点1.空气的成分一般来说是比较稳定的。
法国科学家拉瓦锡通过实验首先得出了空气是由氮气和氧气组成的结论。
2.空气的成分3.空气中氧气含量的测定(1)测量原理利用燃烧法测定空气中氧气含量的原理:红磷燃烧消耗密闭容器内空气中的氧气,使密闭容器内压强减小,在大气压的作用下水被压入集气瓶内的体积即为减少的氧气的体积。
(2)实验现象①红磷燃烧,产生大量白烟。
②冷却后打开弹簧夹,进入集气瓶中水的体积约占集气瓶容积的1/5。
(3)结论:空气中氧气的体积约占空气体积的1/5。
4.空气的利用二、注意事项1、在做空气中氧气含量的测定实验时,为保证测量结果准确,实验中应注意一下几点:(1)装置不漏气(2)红磷应足量(3)冷却后再打开弹簧夹2、物质的用途是由物质的性质决定的。
如氮气和稀有气体的性质都较稳定,所以都可作保护气;液氮汽化会吸收大量的热量,所以液氮可作冷冻剂。
3、在做空气中氧气含量的测定实验选择可燃物时的两个条件:一是该物质在空气中就能燃烧(助燃剂为氧气而非其他气体);二是该物质燃烧后生成的物质为固体或液体。
4、空气中各气体成分的含量一般用体积分数表示,而非质量分数。
3.1空气与氧气(2)一、知识要点1、氧气的性质(1)物理性质:氧气是一种无色无味的气体,不易溶于水。
标准状况下氧气密度比空气略大。
液态氧气为淡蓝色,固态氧气为蓝色雪花状。
(2)化学性质:氧气是一种化学性质比较活泼的气体,能支持燃烧,在一定条件下可以和多种物质发生化学反应。
2、从微观角度解释化学反应,指的是原子发生了重新组合,只不过生成物中的原子组合形式与反应物中不同。
3、氧化物:指由两种元素组成,其中一种元素是氧元素的化合物。
如二氧化碳、四氧化三铁等都是氧化物。
二、注意事项1、研究物质性质的方法包括观察法和实验法。
2、做铁丝在氧气中燃烧的试验时,为防止熔融的铁或生成物溅落,使集气瓶因局部受热过多而炸裂,需预先在集气瓶中盛一些细沙或水,并使铁丝选在瓶中央而切勿触及瓶壁。
(整理)科学-八年级下-第三章-复习提纲整理版1
初中科学复习资料八年级科学下册(第三章)复习资料八年级下册第三章植物土壤-复习提纲目录:1土壤中有什么2各种各样的土壤3无机盐和水分的吸收4植物体中物质的运输5叶的结构和蒸腾作用6保护土壤3、岩石在物理、化学、生物等因素作用下,可以风化成为越来越小的碎块。
土壤中的腐殖4100-400年第二节:各种各样的土壤1、土壤的结构(矿物质颗粒、腐殖质、水和空气这些成分之间相互影响,就形成了土壤的结构)矿物质颗粒的多少是影响土壤结构最重要的因素。
2、土壤矿物质颗粒越大,土壤的空隙越大,土壤中的空气和水就越多。
土壤颗粒分类依据:直径单位/mm(砂粒2.0~0.02;粉砂粒 0.02~0.002;黏粒 <0.002)砂粒空隙越大,通气性和透水性越强,但保水性越差。
黏粒空隙小,通气性能和透水性差,保水性好。
粉砂粒介于二者之间。
土壤中一般都含有砂粒,粉砂粒和黏粒。
根据它们所占的比例不同可将土壤分类土壤黏性差,表示空隙较大,因而比较疏松,水易流出,通气性能好但保肥性能差。
土壤黏性很强,表示空隙较小,保水性能好,但通气性能差。
(最有利于植物的生长的土壤:壤土类土壤,因为其通气、透水、保水、保肥)第三节:植物与土壤 & 第四节:植物体中物质的运输根系:一株植物所有的根合在一起,叫做根系。
有明显发达的主根和侧根之分的根系,叫做直根系。
没有明显的主侧根之分的根系,叫做须根系。
(植物的不定根:由植物的茎、叶上发生的根。
);植物细胞吸水和失水的条件:一般情况下,当植物根毛细胞的细胞液中营养物质的质量分数高于土壤溶液的质量分数,细胞吸水;反之,当植物根毛细胞的细胞液中营养物质的质量分数低于土壤溶液的质量分数,细胞失水。
无机盐的作用植物需要的主要元素有氮(N)、磷(P)、钾(K)、钙(Ca)、镁(Mg)、硫(S)、铁(Fe)、铜(Cu)、锰(Mn)、锌(Zn)、钼(Mo)、硼(B)等,其中N 、P 、K 、Ca 、Mg 、S 是大量需要的,其他只需要微量。
八下科学第三章知识点
八下科学第三章知识点八下科学第三章知识点:物质的组成与性质物质是构成宇宙的基本单位,而我们所研究的物质是由原子组成的。
原子是构成物质的最基本的微观结构,是不能再细分的颗粒。
但是,不同种类的原子组合在一起就形成了不同的物质。
首先,我们来了解一下元素和化合物。
元素是由相同种类的原子组成的物质,而化合物则由两种或两种以上的不同元素的原子组成。
化合物的性质通常完全不同于构成它的元素。
化学反应是物质发生变化的过程,也是物质性质的体现。
化学反应包括很多不同的反应类型,例如氧化反应、酸碱反应和还原反应等。
氧化反应是指一种物质与氧气结合,产生新的物质的反应。
例如,金属在空气中会发生氧化反应,与氧气结合生成金属氧化物。
这种反应常见的例子是铁生锈。
金属的氧化反应通常需要外界提供能量,如加热或点火。
酸碱反应是指酸和碱反应生成盐和水的反应。
酸是一种能够释放出氢离子(H+)的物质,碱是一种能够释放出氢氧根离子(OH-)的物质。
当酸和碱混合在一起时,氢离子和氢氧根离子结合成水,同时生成盐。
例如,硫酸和氢氧化钠反应可以生成硫酸钠和水。
还原反应是指由于某种原因导致一个物质失去氧气或者获得氢气,减少其氧化数。
例如,金属氧化物和一种还原剂反应可以使金属恢复到其原来的状态。
一些还原剂可以是电解质,即在水溶液中能导电的物质,如酸。
物质的组成决定了其性质。
物质的性质包括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
物理性质是指物质在物理条件下的表现,如颜色、形状、密度等。
化学性质是指物质在发生化学反应时的特性,如可燃性、氧化性等。
我们可以通过观察和测试物质的性质来了解其组成和特点。
物质的组成还与其分子结构有关。
分子是由两个或两个以上原子结合在一起的微观粒子。
分子的结构决定了物质的性质和行为。
不同的分子结构可以使物质具有不同的形态,如固体、液体或气体。
最后,我们还可以通过物质分离和制备来获取纯净的物质。
物质分离是指将混合物中的不同成分分开,以获得纯净的物质。
物质的制备则是指通过化学反应或其他科学手段,从原料中得到所需物质。
科学八年级(下)第三章知识小结
科学八下第三章知识总结一、土壤中有什么1.土壤生物:包括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生壤中的非生命物质A.土壤中的非生命物质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B.测量土壤空气的体积分数:思考:同样体积的铁块和土壤,为什么加入的水量不同?说明了什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C.验证土壤中有水:如图装臵是某同学设计的验证土壤中有水的实验装臵。
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1)指出装臵中存在的错误(至少两处)。
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使用如图装臵验证土壤中含有水,在实验过程中可能会出现的不良后果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将装臵中的错误全部改正后实验,会观察到的现象是_____________________。
分析现象可以得出的结论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D.验证土壤中有有机物(腐殖质):①为什么用干燥的土壤?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②为什么用细密的铁丝网而不用石棉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E.验证土壤中有矿物质(无机盐):①过滤操作时的注意事项。
一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二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三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②玻璃棒的用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③现象:蒸发皿中会留下什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F.小结:5.土壤的形成:土壤是岩石在长期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的作用下逐渐形成的。
浙教版科学八年级下册第三章知识点汇总总结复习练习导学案
八年级(下)科学第三章知识点汇总第一节:土壤中有什么1、我们把生活在土壤中的土壤由、体三类。
土壤固体部分主要由、、和等称为土壤生物) 。
b5E2RGbCAP和构成。
构成土壤的物质有固体、液体、随和和构成,此中的矿物质颗粒占固体部分的95%左右。
p1EanqFDPw2、土壤中的水分是必需条件,土壤空气是和根源。
3、岩石在物理、化学、生物等要素作用下,能够风化成为愈来愈小的碎块。
土壤中的腐殖质的主要根源是生物的和。
DXDiTa9E3d第二节:各种各种的土壤1、土壤的构造:矿物质颗粒、腐殖质、水和空气这些成分之间互相影响,形成了必定的土壤构造。
矿物质颗粒的多少是影响土壤构造最重要的要素。
RTCrpUDGiT2、土壤矿物质颗粒越大,土壤的缝隙越大,土壤中的空气和水就越多。
土壤颗粒分类依照:依照颗粒的大小,可分为:;;5PCzVD7HxA。
砂粒缝隙越大,通气性和透水性越强,但保水性越差。
黏粒缝隙小,通气性能和透水性差,保水性好。
粉砂粒介于两者之间。
jLBHrnAILg土壤中一般都含有砂粒,粉砂粒和黏粒。
依据它们所占的比率不一样可将土壤分类土壤名称土壤的质地砂土类土壤砂粒多,黏粒少。
土壤颗粒较粗。
(松散,不易黏结,通气、透水性能强,易干旱。
有机质分解快,易流失。
)粘土类土壤黏粒、粉砂多。
土壤颗粒较细。
(质地黏重,湿时黏,干时硬。
保水、保肥能力强,通气、透水性能差。
)壤土类土壤砂粒、黏粒、粉砂大概等量。
(土壤质地较平均。
不太松散,也不太黏。
通气、透水,能保水、保肥,宜于耕作。
)土壤黏性差,表示缝隙较大,因此比较松散,水易流出,通气性能好但保肥性能差。
土壤黏性很强,表示空隙较小,保水性能好,但通气性能差。
最有利于植物的生长的土壤:壤土类土壤,因为其、、、好。
xHAQX74J0X第三节:植物与土壤1 、根系:一株植物全部的根合在一同,叫做根系。
有显然发达的主根和侧根之分的根系,叫做,它的代表植物有。
没有显然的主侧根之分的根系,叫做,代表植物有。
新浙教版科学八年级下第三章知识点归纳
新浙教版科学八年级下第三章知识点归纳
本文档将对新浙教版科学八年级下第三章的知识点进行归纳。
该章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机械运动的描述、匀速直线运动、匀变速直线运动以及运动的描述与图象表征。
机械运动的描述
- 运动:物体位置随时间变化的过程。
- 物体运动的描述:位置、速度和加速度。
- 参考系:观察和描述物体运动的参照物。
匀速直线运动
- 特点:物体沿直线方向的运动速度恒定。
- 速度:表示物体运动快慢的物理量。
- 速度的计算公式:速度 = 位移 / 时间。
匀变速直线运动
- 特点:物体沿直线方向的运动速度随时间变化。
- 加速度:表示速度变化的物理量。
- 加速度的计算公式:加速度 = (末速度 - 初速度)/ 时间。
运动的描述与图象表征
- 速度时间图象:横轴为时间,纵轴为速度,用来描述匀变速直线运动。
- 加速度时间图象:横轴为时间,纵轴为加速度,用来描述加速度的变化情况。
- 加速度速度图象:横轴为速度,纵轴为加速度,用来描述加速度与速度的关系。
以上是新浙教版科学八年级下第三章的知识点归纳,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三章
3.1空气与氧气(1)
一、知识要点
1.空气的成分一般来说是比较稳定的。
法国科学家拉瓦锡通过实验首先得出了空气是由氮气和氧气组成的结论。
3.空气中氧气含量的测定
(1)测量原理
利用燃烧法测定空气中氧气含量的原理:红磷燃烧消耗密闭容器内空气中的氧气,使密闭容器内压强减小,在大气压的作用下水被压入集气瓶内的体积即为减少的氧气的体积。
(2)实验现象
①红磷燃烧,产生大量白烟。
②冷却后打开弹簧夹,进入集气瓶中水的体积约占集气瓶容积的1/5。
(3)结论:空气中氧气的体积约占空气体积的1/5。
二、注意事项
1、在做空气中氧气含量的测定实验时,为保证测量结果准确,实验中应注意一下几点:(1)装置不漏气
(2)红磷应足量
(3)冷却后再打开弹簧夹
2、物质的用途是由物质的性质决定的。
如氮气和稀有气体的性质都较稳定,所以都可作保护气;液氮汽化会吸收大量的热量,所以液氮可作冷冻剂。
3、在做空气中氧气含量的测定实验选择可燃物时的两个条件:一是该物质在空气中就能燃烧(助燃剂为氧气而非其他气体);二是该物质燃烧后生成的物质为固体或液体。
4、空气中各气体成分的含量一般用体积分数表示,而非质量分数。
3.1空气与氧气(2)
一、知识要点
1、氧气的性质
(1)物理性质:氧气是一种无色无味的气体,不易溶于水。
标准状况下氧气密度比空气略大。
液态氧气为淡蓝色,固态氧气为蓝色雪花状。
(2)化学性质:氧气是一种化学性质比较活泼的气体,能支持燃烧,在一定条件下可以和多种物质发生化学反应。
2、从微观角度解释化学反应,指的是原子发生了重新组合,只不过生成物中的原子组合形
式与反应物中不同。
3、氧化物:指由两种元素组成,其中一种元素是氧元素的化合物。
如二氧化碳、四氧化三
铁等都是氧化物。
二、注意事项
1、研究物质性质的方法包括观察法和实验法。
2、做铁丝在氧气中燃烧的试验时,为防止熔融的铁或生成物溅落,使集气瓶因局部受热过
多而炸裂,需预先在集气瓶中盛一些细沙或水,并使铁丝选在瓶中央而切勿触及瓶壁。
3、氧化反应是指物质跟“氧”发生的反应,而不是物质跟“氧气”的反应。
不能将氧改成
氧气,否则会将氧化反应的范围缩小。
4、同种物质,反应条件不同,实验现象不同;不同物质化学性质不同,反应所需条件不同。
3.2氧化和燃烧
一、知识要点
1、氧化反应指物质跟氧发生的反应。
2、氧化反应分为缓慢氧化和剧烈氧化。
在氧化反应中,氧气具有氧化性。
3、燃烧是指可燃物跟氧气发生的一种发光、发热、剧烈的氧化反应。
燃烧必须同时满足三个条件:一是具有可燃物;二是要有助燃剂,常用的助燃剂为氧气;三是要达到可燃物燃烧所需要的最低温度,即着火点。
4、燃烧、爆炸、缓慢氧化和自燃的关系
5、灭火:可燃物燃烧时要同时具备两个条件(有助燃剂和温度达到着火点),故灭火的措
施只要使其中的一个条件不成立即可。
灭火的方法:①使可燃物与空气(或氧气)隔绝;
②将可燃物温度降到着火点以下。
6、火灾自救的方法:
(1)发生火灾时,要保持镇定,先了解火源的正确位置,然后报警求助。
(2)楼内失火时,要关好门窗,以降低火势及烟雾的蔓延速度。
(3)发现时因电造成的失火时,应先切断电源。
(4)室内浓烟密布时,应俯伏在地面上爬行并用湿毛巾掩盖口鼻。
(5)用湿毛巾等物品塞住门和窗户的缝隙,以免浓烟渗入。
(6)打开窗户,在窗口呼救。
7、化学反应在生成新物质时伴有能量变化,通常表现为吸收或放出热量。
化学能与热能等
其他形式的能可以相互转化。
二、注意事项
1、物质在空气中发生氧化反应
(1)急速的燃烧是否会引起爆炸,取决于可燃物所处空间的大小和是否有气态生成物产生。
(2)缓慢氧化是否能引起自燃,取决于氧化所产生的热量是否散逸和进行缓慢氧化的物质着火点的高低。
2、水是常用的灭火材料,但不是在任何情况下都能用水灭火。
如油类着火、电器着火等就不能用水来浇灭。
3、一般火灾可用水来灭火,是利用水易吸热降低温度,从而使可燃物温度达不到着火点,而不是降低了物质的着火点。
4、几种常用灭火器的适用范围
宏观 (1)泡沫灭火器:用来扑灭木材、棉布等燃烧而引起的失火。
(2)干粉灭火器:除用来扑灭一般的火灾外,还可用来扑灭油、气等燃烧而引起的失火。
(3)二氧化碳灭火器:用来扑灭图书档案、贵重设备、精密仪器等的失火。
使用时,手一定要先握在钢瓶的木柄上,否则会把手冻伤。
3.3化学方程式(1) 一、知识要点 1、质量守恒定律
(1)内容:在化学反应中,参加化学反应的各物质的质量总等于反应后生成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这个规律叫做质量守恒定律。
(2)适用范围:适用于化学变化而不适用于物理变化。
如1克水加热后变成了1克的水蒸气,这一变化前后虽然质量相等,但不能说这一变化符合质量守恒定律。
(3)使用时应注意的事项 ①强调的是“质量守恒”,对反应物和生成物均是气体的反应来说,反应前后气体质量总和保持不变,但其体积不一定相等。
②强调“参加化学反应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这里不是各物质质量的简单相加,而是指已参与反应的那一部分质量,不包括没有参与反应的(反应剩余的)那部分质量。
2、 质量守恒定律的实质
从院子、分子角度来看,化学反应的过程就是参加反应的各物质的分子分解成原子,原子重新组合成新的分子的过程。
在化学反应过程中,因为原子的种类没有发生改变,原子的个数没有增减,原子的质量也没有发生变化,所以在化学反应前后各物质的质量总和必然相等。
三、注意事项
1、 理解质量守恒定律抓住“五个不变”、“两个一定改变”及“一个可能改变”。
⑴五个不变:
反应物、生成物的总质量不变
元素种类不变
原子种类不变 原子数目不变 原子质量不变 ⑵两个一定改变:
宏观:物质的种类一定发生改变 微观:构成物质的粒子一定改变 ⑶一个可能改变:分子总数可能改变
2、尝试用微观模型解释化学反应,可直观呈现反应规律
3.3化学方程式(2) 一、知识要点
1、化学方程式的书写原则 (1)必须以客观事实为依据
(2)遵守质量守恒定律,即式子左、右两边各原子的种类与树木必须想等。
2、化学方程式的书写方法
微观
书写化学方程式可以归结为五部:
⑴写:反应物的化学式写在“=”的左边,生成物的化学式写在“=”的右边,多种反应物或生成物之间用“+”相连。
⑵配:在反应物、生成物的化学式前配上适当的化学计量数,使式子两边每一种元素的原子总数相等。
⑶注:注明反应条件,通常写在“=”的上方或下方。
“加热”常用“△”表示。
⑷标:如果反应物中没有气体,而生成物中有气体产生,那么在气体的化学式右边用“↑”号表示;如果是溶液中发生的反应,反应物中无固体,而生成物中有固体的,那么在固体的化学式右边用“↓”号表示。
⑸查:检查化学式是否正确,化学方程式是否配平,条件和物质状态是否标注,标注是否恰当。
3、配平化学方程式的方法:常见的有最小公倍数法、奇数配偶法和分析观察法等。
4、化学方程式表示的意义
(1)表示什么物质参加了反应,结果生成了什么物质。
(2)表示反应在什么条件下进行
(3)表示反应物、生成物各物质之间的质量比
(4)表示各物质间原子和分子的个数比
二、注意事项
1、书写化学方程式需注意的问题:不能以箭头或短线来代替“=”;不能凭空想象,随便臆造事实上不存在的化学反应式;必须做到配平要防止漏标反应条件、气体或沉淀的符号。
2、化学方程式与数学方程式相同,化学方程式中的“+”不读作“加”而读作“跟”或者“和”;“=”不读作“等于”而读作“生成”。
3.3化学方程式(3)
一、知识要点
1、化学方程式可以表示化学反应中反应物和生成物各物质之间的质量比,根据化学方程式计算就是一句反应物和生成物间的质量比进行计算。
2、根据化学方程式计算的基本步骤
(1)设未知量;
(2)正确书写有关的化学方程式;
(3)计算处有关物质的相对原子质量的相对分子质量,写在化学方程式中相应化学式的正下方;
(4)在有关物质的相对分子质量下面写出已知量和未知量;
(5)将有关的四个量列成比例式,求出未知量;
(6)简明地写出答案。
二、注意事项
1、根据化学方程式计算时应注意:
(1)设某物质的质量为m时,m后是不带单位的,如“设某物质的质量为m克”是错误的。
(2)计算时不涉及的物质的质量可不写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