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推拿的基础手法审批稿

合集下载

小儿推拿的基础手法

小儿推拿的基础手法

小儿推拿的基础手法1 推法(1)直推法:以拇指桡侧或指面在穴位上作直线推动。

亦可用食中二指面着力作直线推动。

(2)旋推法:以拇指面在穴位上作顺时针方向的旋转推动。

(3)分推法:用两手拇指桡侧或指面,自穴位中间向两旁分向推动。

(4)合推法:以拇指桡侧缘自穴位两端向中央推动称合推法。

2 揉法(1)指揉法:以指端着力于穴位做环旋揉动。

(2)掌揉法:以掌着力于穴位做环旋揉动。

(3)鱼际揉法:以大鱼际着力于穴位做环旋揉动。

3 按法以掌根或拇指在一定的部位或穴位上,逐渐向下用力按压称为按法。

4 摩法以手掌面或食中指面附着于一定部位上,以腕关节连同前臂,作顺时针或逆时针方向环形移动摩擦。

5 掐法用指甲重按穴位称掐法。

6 捏法(1)二指捏:医生两手略尺偏,两手食指中节桡侧横抵于皮肤,拇指置于食指前方的皮肤处。

两手指共同捏拿肌肤,边捏边交替前进。

(2)三指捏:两手略背伸,两手拇指桡侧横抵于皮肤,食指中指置于拇指前方的皮肤处。

三手指共同捏拿肌肤,边捏边交替前进。

7 运法以拇指或食中指端在一定穴位上由此往彼作弧形或环形推动,称运法。

二、小儿按摩推拿常用穴位及操作1 攒竹(天门)位于两眉头连线中点至前发际成一直线。

用两拇指自下而上交替直推,称推攒竹,也称开天门。

2 坎宫位于自眉头起沿眉向眉梢成一直线。

用两拇指桡侧自眉心向眉梢做分推,称推坎宫或分推坎宫。

3 太阳位于眉梢与外眦连线中点向后一寸。

用两拇指桡侧推运,称推太阳或运太阳,向眼方向推运为补,向耳方向推运为泻。

4 天柱骨位于颈后发际正中至大椎成一直线。

用拇指或食中指自上向下直推称推天柱。

或用汤匙边蘸水边自上而下刮。

5 腹位于腹部。

沿肋弓角边缘或自中脘至脐,向两旁分推,称分推腹阴阳;用掌或四指摩称摩腹。

6 脐位于肚脐。

用中指端或掌根揉,称揉脐;用指或掌摩,称摩脐;用拇指和食、中指抓住肚脐抖揉,亦称揉脐。

7 丹田位于脐下2-3寸之间。

用揉法揉称揉丹田;用摩法摩称摩丹田。

8. 脊柱位于大椎至长强成一直线。

小儿推拿的手法及技巧

小儿推拿的手法及技巧

小儿推拿的手法及技巧
小儿推拿是将推拿手法与小儿特点相结合,采用一些较为温和的手法进行操作。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小儿推拿手法和技巧:
1. 抚摸:用手掌或指腹轻轻触碰、抚摸婴儿的皮肤,通过触觉刺激促进血液循环和神经系统的发育。

2. 揉擦推:用手掌或指腹的揉、擦、推动作,按摩婴儿的背部、腹部和四肢,有助于舒缓婴儿的肌肉紧张和促进血液循环。

3. 推拿:采用手指的指力和指压的方式,按摩婴儿的穴位和经络,促进体内气血的平衡和运行。

4. 轻拍:用手掌或手指的轻拍动作,轻轻拍打婴儿的背部和四肢,有助于刺激婴儿的肌肉和神经系统。

5. 拉伸:用手指或手掌轻轻拉伸婴儿的四肢和关节,促进肌肉和骨骼的发育和伸展。

6. 捏捏:用手指的捏捏力度,轻轻捏捏婴儿的肌肉或穴位,有助于缓解婴儿的肌肉疲劳和舒缓紧张。

在进行小儿推拿时,需要注意手法温和轻柔,力度适中,避免给婴儿造成不适或伤害。

另外,推拿前需要确认婴儿的身体状况良好,没有明显不适和疾病。

如遇到特殊情况或不确定的情况,最好由专业的小儿推拿师进行操作。

湘西派小儿推拿的手法技巧

湘西派小儿推拿的手法技巧

湘西派小儿推拿的手法技巧
湘西派小儿推拿是一种源于中国湖南省湘西地区的传统中医治疗方法,主要针对儿童的生长发育和疾病治疗。

湘西派小儿推拿的手法技巧主要包括以下几点:
1. 掌握基本手法:湘西派小儿推拿的基本手法包括推、揉、捏、拿、掐、点、按等。

这些手法需要通过长时间的练习才能熟练掌握,以达到治疗效果。

2. 选择合适的穴位:湘西派小儿推拿强调穴位的选择,根据儿童的年龄、体质和病情选择相应的穴位进行推拿。

常用的穴位有百会、太阳、风池、肩井、合谷、足三里等。

3. 力度适中:在进行湘西派小儿推拿时,力度要适中,既不能过轻,也不能过重。

过轻则达不到治疗效果,过重则容易导致儿童受伤。

一般来说,推拿时的力度应以儿童能够承受为宜。

4. 操作顺序:湘西派小儿推拿的操作顺序一般是从头部开始,然后到颈部、背部、腰部、臀部、四肢等。

在进行推拿时,要注意手法的连贯性,使整个推拿过程顺畅自然。

5. 注意观察儿童的反应:在进行湘西派小儿推拿时,要密切观察儿童的反应,如有不适应立即停止推拿。

同时,要根据儿童的反应调整推拿手法和力度,以达到最佳治疗效果。

6. 结合其他治疗方法:湘西派小儿推拿可以与其他治疗方法相结合,如针灸、拔罐、艾灸等,以提高治疗效果。

在实际应用中,要根据儿童的具体病情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法。

7.个体化治疗:湘西派小儿推拿强调个体化治疗,即根据每个儿童的具体情况制定个性化的治疗方案。

这需要医生具备丰富的临床经验和扎实的中医理论基础。

以上内容,供参考。

小儿推拿技术操作规范及注意事项

小儿推拿技术操作规范及注意事项

小儿推拿技术操作规范及注意事项小儿推拿技术是以揉法、推法、捏法等手法作用于小儿特有的腧穴上,治疗儿科疾病的推拿医疗技术。

以其腧穴的操作手法不同,功效各异。

因操作手法方向、轻重变化而有补泻之分。

适应的病证包括腹泻、便秘、疳积、遗尿、发热、咳嗽、夜啼、惊风、麻疹等多种病证,也用于小儿保健。

一、基本操作方法(一)常用手法1.推法推法是以指、掌、拳或肘等着力于施术部位上,沿皮肤表面做单向直线或弧形推动的手法。

用于小儿时,多以指、掌等置于施术部位上,保持均衡的压力,沿皮肤表面做单向直线或弧形推动。

如果直接在皮肤上操作,需要涂抹介质(即用油、水、膏、粉等润滑物质作为中介后,再作手法操作),其操作力度以不带动皮下组织为宜。

以下各种推法均要遵循这一要求。

(1)直推法用拇指桡侧或指面,着力于施术部位,余四指置于对侧或相应的位置以固定助力,拇指保持一定的压力,依靠拇指掌指关节运动带动手指运动,沿皮肤表面做单方向直线推动。

或以中指罗纹面、示中二指并拢,或示指、中指、无名指并拢后的罗纹面等部位着力于施术部位,腕关节伸直,依靠肘关节的屈伸活动带动手指运动,使手指掌面沿皮肤表面做单向直线推动。

频率大约200~300次/分,用力均匀,始终如一。

(2)分推法用两手拇指桡侧或指面,或示中指指面自穴位向两旁作分向推动;或作“∧”形推动。

(3)旋推法以拇指指面在穴位上作顺时针方向旋转推动。

(4)合推法以两拇指罗纹面自穴两旁向穴中推动合拢。

2.揉法见经穴推拿技术。

3.摩法用掌心或并拢的除拇指外的其余四指指面附着在体表做轻柔缓和的环形运动的手法。

4.捏脊法捏法之一。

用拇指指端桡侧缘向头部方向顶住脊柱或脊柱两侧皮肤,示、中指前按,三指相对轻捏皮肤,双手交替捻动向前推进,从龟尾处到大椎穴。

或者示指屈曲,用示指中节桡侧紧贴脊柱两侧皮肤,拇指前按,两指相对轻捏皮肤,双手交替捻动向前推进,从龟尾处到大椎穴。

5.捣法用中指指端着力,或手指屈曲,以示或中指近侧指间关节的背侧着力,作有节奏的叩击穴位的方法。

小儿推拿疗法(中医儿科技术方法操作规范)

小儿推拿疗法(中医儿科技术方法操作规范)

中医儿科技术方法操作规范小儿推拿疗法1 范围GB/T ×××××的本部分规定了小儿推拿疗法的术语和定义、操作步骤与要求、注意事项与禁忌。

本部分适用于小儿推拿疗法技术操作。

2 规范性引用文件下列引用文件中的条款通过GB/T ×××××的本部分的引用而成为本部分的条款。

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随后所有的修改单(不包括勘误的内容)或修订版均不适用于本部分,然而,鼓励根据本部分达成协议的各方研究是否可使用这些文件的最新版本。

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适用于本部分。

GB/T 12346 腧穴名称与定位3 术语和定义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GB/T ×××××的小儿推拿疗法部分。

3.1小儿推拿 Tuina in pediatrics通过对小儿体表的经络穴位施以各种不同的推拿手法,调整阴阳及脏腑功能,扶正祛邪,疏通经络,调和气血,起到治疗和预防疾病作用的一种非药物治疗方法。

4 操作步骤与要求4.1 施术前准备4.1.1 器具普通诊疗床,推拿用介质如清水、滑石粉、葱汁、姜汁、食用油等。

4.1.2 环境环境清洁卫生,室内安静,温度适宜,避免吹风受凉。

4.1.3 体位选择患儿舒适、能暴露操作部位、便于医师操作的治疗体位,如坐位、仰卧位、侧卧位、俯卧位。

4.1.4 部位根据病症辨证选取适当的治疗穴位。

4.1.5 医师操作前医师双手须修剪指甲,刚剪过的指甲要用指甲锉锉平。

用肥皂水清洗干净。

可按证候选择介质涂抹。

操作时医师双手温暖,精神专注,态度和蔼,争取患儿的配合。

4.2 施术方法4.2.1 小儿推拿常用手法4.2.1.1 推法分为直推法、分推法、旋推法。

直推法:医师用拇指螺纹面或桡侧缘(或用示、中两指螺纹面),在选定的穴位上作单向直线推动。

分推法:医师用双手拇指桡侧缘或螺纹,或用双手示、中指螺纹面自穴位中间向两旁作分向推动。

第二部分刘氏小儿推拿手法讲课文档

第二部分刘氏小儿推拿手法讲课文档
第六页,共22页。
5、摩 法
【操作方法】
手掌或指(食中无名指)面附着于一定穴位上,以腕关节连同前臂 作顺时针或逆时针方向环形移动摩檫,称之摩法。
【手法要求】
手指用力宜轻柔,节律均匀,动作协调,与皮肤形成摩擦尤如盲人
导物状。120~150/分。
【临床运用】
功能特点摩以解之。即疏通气机,缓解疼痛,消食导滞。多用与食积 、虫积、腹痛等病证治疗。
第三页,共22页。
2、揉 法
【操作方法】此法有别于成人,以指端揉运用最多。其操作形式有:
旋转揉法:指端吸定一定部位,作顺时针或逆时针方向旋转揉动。
往返揉法:指端吸定于一定部位,作前后或上下往返揉动。 揉法除单独使用外,往往与按法、掐法相结合,形成复合手法。
【手法要求】
揉时着力点按定穴位,手指不离皮肤,力宜轻揉均匀,速度宜快,200~280次/分
※用中指腹蘸盐粉或姜汁,沿肩胛骨内缘从上向下斜擦过肺俞,以皮肤发 红为度,称盐擦“八”字。
以上诸法总称推背法。
【临床应用】
功能特点宣肺止咳,化痰退热。此法是临床治疗小儿肺系病症常用手法,用于
治疗感冒、发热、咳嗽、气喘、多痰等病症。
第十六页,共22页。
4、运土入水
【操作方法】
患儿坐位或仰卧位,术者坐其身前。用一手握住患儿食、中、无 名、小指四指,使掌面向上,另一手拇指外侧缘着力,自患儿脾土 穴推起,沿小天心、掌小横纹,推运至小指端肾水穴止,呈单方向 反复推运100~300次。
【操作方法】
拇指指甲刺入穴部的称掐法。
【手法要求】
逐渐用力,达深透为止,避免掐破皮肤,掐后轻揉局部。
【临床运用】
功能特点掐以醒之,即强心醒神,属刺激手法。常用于高热、昏迷、 抽搐等病症的治疗。临床上掐法往往与揉法相伍,形成复合手法。

小儿推拿操作手法

小儿推拿操作手法

小儿推拿操作手法小儿推拿是一种古老而有效的中医疗法,可以用于婴幼儿的预防和治疗。

它是通过按摩、揉捏、拍打等手法,刺激儿童体表穴位,调整气血,促进生长发育,增强免疫力,预防疾病,提高身体健康。

下面将介绍一些常用的小儿推拿操作手法。

第一,按摩手法。

按摩是在婴幼儿的躯干、四肢、头部等部位进行轻揉、摩擦,以促进血液循环,增强肌肉弹性,舒缓紧张情绪,促进睡眠。

常用的按摩手法包括:1.摸背部:将双手指腹平行放在婴幼儿的背部,轻揉背下肌肉,由当腰往上背部移动,重复多次。

2.抚顶:用双手指腹从婴幼儿的前额开始,向后轻揉至发际,再从前额沿头部两侧揉摩至颈部。

3.张胸部:将双手由颈胸部由上到下轻拍,然后交叉按摩胸部,以促进呼吸畅通。

4.握揉手臂:将双手分别握住婴幼儿的两臂,用拇指和其他四指轻揉手臂外侧,从上臂向手腕方向揉动,喜欢的活动。

第二,拍打手法。

拍打是指用掌心或手指轻拍婴幼儿的身体进行刺激。

这种手法可以促进血液循环,改善循环系统功能,消除疲劳,增强体质。

常用的拍打手法包括:1.轻抡后背:将双手掌心轻轻抡动婴幼儿的后背肌肉,从颈部向腰部下滑,重复多次。

2.拍打腹部:用手掌轻拍婴幼儿的腹部,从上部向下部渐渐加力,然后逐渐减力,重复多次,可以促进消化功能。

3.拍打胸膛:用手掌轻拍婴幼儿的胸膛,从上往下拍打,可以促进呼吸道通畅。

4.拍打腿部:用手指轻拍婴幼儿的小腿和大腿,从上往下拍打,可以促进血液循环。

第三,穴位按摩手法。

按摩穴位是小儿推拿的重要手法之一,它可以通过刺激特定穴位,调理脏腑功能,改善症状,促进康复。

常用的穴位按摩手法包括:1.按揉攒竹穴:用拇指或其他指腹按揉位于婴幼儿手背指间关节上缘的攒竹穴,顺时针按揉20次,然后逆时针按揉20次,每日2~3次,可以缓解婴幼儿哭闹不安。

2.摩擦百会穴:用手指或手肘对婴幼儿的枕骨凹陷处进行摩擦操,每次2~3分钟,每日2~3次,可以促进神经系统发育。

3.揉脾俞穴:用双手拇指同时按揉婴幼儿脊柱两侧的腰部,顺时针揉动20次,然后逆时针揉动20次,每日2~3次,可以促进脾胃功能。

小儿推拿基本手法

小儿推拿基本手法
拇指和食指相对,先捏住,再均匀和缓来回捻揉的方法称捻法。
捻法
1 摇法 4
使肢体作被动的环转运动的方法。
颈部摇法
方法为振法。有掌振法和指振法。
感 谢 聆 听
主讲人:叶桃月
普通捏脊法
冯氏捏脊法
0 捣法 8
瞬间击打穴位的方法叫捣法。成人为叩击,小儿为指捣。 可用屈曲的中指指端,或以食、中指屈曲的指间关节髁击打。
捣法
0 拿法 9
捏而提起谓之拿。 以拇指与食中二指(三指拿)或与其余四指(五指拿)相对捏住一定部位, 再向上提起。
拿法
1 捏挤法 0
以双手拇、食二指共四指,对称置于穴位四周,同时用力向穴位中央推挤称捏挤法。
稍大面积的垂直下压为按法。
指按法
0 掐法 6
掐以甲入。甲是指甲,入为刺入即以指甲刺入皮肤。 又称“切法”、“爪法”、“指针法”。
掐法
0 捏法 7
特指捏脊疗法。与成人推拿“三指捏”或“五指捏”有别。 临床有两种术式。其一为以两手拇指置于脊柱两侧,从下向上推进,边推边以食 中二指捏拿起脊旁皮肤,此法为普通捏脊法。另一法为双手食、 中、无名及小 指屈曲并重叠,以食指第2指节垂直于脊柱正中,从下向上推进;边推边以两拇指 交替夹持起脊柱正中皮肤。第二种捏脊法为“冯氏捏脊流派”代表手法。
1 取痧法 1
通过手法刺激使皮肤红赤的方法称推拿取痧法。 其法为医者运用特殊手法快速作用于人体皮肤,使其潮红、并出现细小如沙 (痧之名源于此)粒状的深红色斑点。
取痧法
1 搓法 2
在夹持基础上的来回运功为搓法。 其法为用双手掌夹持患儿一定部位,相对用力,快速揉搓,并做上下往返移动。
搓法
1 捻法 3
妈妈赞小儿推拿
主讲人:叶桃月

小儿推拿按摩的基础手法

小儿推拿按摩的基础手法

小儿推拿按摩的基础手法
小儿推拿按摩是一种常见的中医疗法,通过按摩、揉捏等手法来刺激和调节婴幼儿体内的气血流动,增强其免疫力和抵抗力。

下面是小儿推拿按摩的基础手法:
1.捏法:用指腹或者整个手掌握住肢体或者穴位,轻轻地用力捏动,有助于促进局部气血
循环。

2.推法:以手指为主要推动力,沿着肢体方向缓慢推动,可以帮助提高肌肉张力。

3.揉法:将手掌放在需要揉捏的部位上,用掌心缓慢地旋转和揉捏,有助于舒解疲劳和促
进局部血液循环。

4.摸法:用拇指或中指按压在特定的穴位上,可以刺激经络、调整气血循环和促进身体健
康。

5.按法:以手指和掌面为主要按压力,按压局部的组织和穴位,有助于缓解肌肉疼痛和平
衡体内气血流通。

以上是小儿推拿按摩的基础手法,需要具备一定的专业知识和技巧,以确保按摩的有效性和安全性。

如需进行小儿推拿按摩,建议前往正规医疗机构或由专业人员指导进行操作。

小儿推拿手法讲稿

小儿推拿手法讲稿
中医小儿推拿实用技术 用双手为孩子创造健康
小儿推拿概况
❖ 小儿推拿是建立在祖国医学整体观念的基础 上,以阴阳五行、脏腑经络等学说为理论指 导,运用各种手法刺激穴位,使经络通畅、 气血流通,以达到调整脏腑功能、治病保健 目的的一种方法。小儿推拿的治疗体系形成 于明代,以《保婴神术按摩经》等小儿推拿 专著的问世为标志。
箕门:水道之门
位置 :大腿内侧、膝盖上缘至腹股沟成一直线。 手法:用食、中二指自膝盖内上缘至腹股沟部
作直推,称推箕门。(次数)100到30 0次。 作用:有较好的利尿作用,用于尿潴留、小便 赤涩不利、尿闭、水泻。
前臂三穴
❖三 位置 手法
作用
关 前臂桡侧,阳池至曲池
成一直线 用拇指桡侧面或食、中指 指腹自腕推向肘,称推三 关;屈患儿拇指,自拇指 外侧端推向肘,称为大推三关。 (次数)100到300次 一切虚、寒病症
按指节分为三关: 近掌侧一节为风关, 第二节为气关, 第三节为命关。
③中医上是属于手太阴肺经的一个分支;现代医学认 为是浅表静脉。
④检查方法:将小儿的手放在光线较亮处,医生用手 指轻轻从命关推向风关,使指纹容易显露。
⑤临床意义: 正常:红黄隐隐在风关之内 三关测轻重——位置。 红紫辨寒热——颜色。 浮沉分表里——深浅。 淡滞定虚实——颜色。
③分推法——分法,用双手拇指指端或罗纹面 从中间向两旁分向推动,可以是直线的,也 可是曲线的。④合推法:与之相反
⑤运推法——运法,用拇指指端或中指指端从 一点向另一点作弧形或环形推动的方法。宜 轻不宜重,宜缓不宜急。(最轻)
双手掌夹住一定部位,相对用 力作快速搓揉,同时上下往返移 动。 用力对称,快搓忙移。
囟门:大脑之门
位置 手法
作用

小儿推拿基本手法介绍——推法

小儿推拿基本手法介绍——推法

小儿推拿基本手法介绍——推法小儿推拿是一种中医疗法,通过手法技巧刺激儿童体表的穴位,调理气血、调整脏腑功能,增强儿童的抵抗力和自身免疫力,达到防病保健的目的。

小儿推拿的基本手法有推法、拨法、捏法、摩法、点压法等,本文主要介绍推法的基本手法和操作方法。

推法是小儿推拿中最常用的手法,通过手的推动来刺激身体表面的经络和穴位,调理气血运行,促进身体健康。

小儿推拿中的推法有直推、斜推、摇推等多种形式,下面分别进行介绍:1.直推:直推是指按照经络的走向,用手掌或手指的力道,直接朝向一定的方向进行推动。

操作方法是,按照经络的走向,在需要推拿的部位上,用手掌贴紧皮肤,用力均匀地向前推动。

直推的力度要适中,不可过重,也不可过轻。

2.斜推:斜推是指按照经络的走向,但推拿的方向与经络走向不一致,形成一个倾斜角度进行的推动。

操作方法是,在需要推拿的部位上,用手掌或手指斜向一侧,进行推动。

斜推的力道同样要适中,力度过重会造成疼痛,力度过轻则无法起到刺激效果。

3.摇推:摇推是指在推拿的过程中,手的动作呈现出一种摇摆的形式。

操作方法是,在需要推拿的部位上,用手掌或手指保持贴近皮肤的状态,用轻柔的力度进行推动,并使手呈现出一个摇摆的动作。

摇推的力度要轻柔,动作要流畅。

需要注意的是,推法的手法不同,适用的部位也不同。

例如,直推适用于腹部、胸部等较为平坦的部位;斜推适用于脊椎两侧、四肢等较为曲线的部位;摇推适用于头部、颈部等部位。

此外,小儿推拿还需注意以下几点:1.心态平和:推拿师需要保持平和的心态,以稳定的情绪和动作进行推拿,使儿童在接受治疗时感到安心和放松。

2.沟通交流:推拿师需要与儿童及其家长进行良好的沟通交流,了解儿童的情况、需求和特殊要求,以便进行个性化的推拿疗法。

3.勤洗手:推拿师在进行推拿前需保持双手清洁,以防交叉感染。

使用洗手液进行洗手,并用干净的毛巾擦干手。

4.适度力道:推拿时的力度要适度,既不可过轻以至于没有刺激效果,也不可过重以致造成不适和伤害。

3.小儿推拿基本手法(一)---推法、拿法、揉法

3.小儿推拿基本手法(一)---推法、拿法、揉法

3.小儿推拿基本手法(一)---推法、拿法、揉法展开全文必读小儿推拿手法的基本要求是柔和、均匀、持久、有力,轻而不浮,快而不乱,平稳扎实,作用深透。

取穴准确,操作认真,手法熟练,才能达到“一旦临证,机触于外,巧生于内,手随心转,法从手出”。

反之,手法不熟练或马虎敷衍,偏离穴位,则劳而无功,甚至贻误病机。

今天和大家学习3种手法1.推法用拇指桡侧缘或食、中指螺纹面,在穴位上作直线推动称为推法,要求向前推动,行于直线不可斜曲。

用力轻柔均匀,不可忽快忽慢。

推法中又分补、清、清补3种。

补法由指尖向指根推(向心性为补);清法(泻法)由指根向指尖推(离心性为清);清补法(平补平泻)由指尖至指根来回推之(往返者为清补)。

这是一般规律,也有例外者,如推天河水穴,是向心性推之为清天河水。

推法的速度,约每分钟200次为宜。

推法多用线型穴位。

如推天河水、六腑等。

有的可以同时推两个穴位,如平肝、清肺可以两穴联推(中指是心穴不可推,医者用左手指隔开,将患儿的食指、无名指并拢,同时推之)。

因平肝、清肺两穴同时并用,两穴联推可以节省时间。

2.拿法用拇、食二指同时相对用力,拿按某一穴位,一紧一松,反复增减用力称为拿法。

为强刺激手法之一,多用于急救,例如惊风急救拿列缺穴。

是小儿推拿的辅助手法之一,如推拿结束后拿威灵、精宁。

一般用于点型穴位。

注意应松紧适宜,用力柔和。

3.揉法用拇指或食、中指螺纹面按在穴位上,左右旋转揉动叫揉法。

手指紧紧地吸附在穴位上,用力着实深透,不可只在表皮上摩擦。

左揉主升,右揉主降,应左揉右揉同数。

每分钟约200次。

多用在点型穴位上,如揉二马、外劳宫等。

通知本节课认真学习,一周后会有测验!1:我们会在每天7:00—8:00推送信息,第一条是针对当前季节方向和理论性阐述2:课堂属于公益性,非收费性组织,建议大家长期关注,由于小儿推拿是对儿童长期有益,并非只针对当前疾病或者问题,建议当家长期学习给孩子一个健康童年。

小儿推拿常见手法

小儿推拿常见手法

小儿推拿常见手法
一、推法
推法是用拇指或食指、中指的指腹在一定的穴位或部位上,沿一定方向,进行单方向的直线推动。

操作时,以指代针,推速快,往复慢,快慢适中,均匀协调。

推法具有行气活血、疏通经络、解痉止痛等作用,是小儿推拿中使用最广泛、最基础的手法之一。

二、揉法
揉法是用手指罗纹面或手掌面附着于一定的穴位或部位上,进行旋转、环旋或来回移动的揉摩。

揉法用力要轻柔,动作要缓和,以“轻而不浮,重而不滞”为原则。

揉法具有宽胸理气、消积导滞、活血化瘀等作用,适用于各种原因引起的脘腹胀满、胸闷胁痛、便秘泄泻等症。

三、捏法
捏法是用拇指和食指的指腹相对,夹住肌肤或韧带、肌腱等软组织,进行捏揉。

操作时,用力要均匀,由轻到重,逐渐加重,再逐渐减轻,直至停止。

捏法具有舒筋活络、行气活血等作用,适用于四肢、躯干等部位的肌肉疲劳、酸胀疼痛等症。

四、拍法
拍法是用手掌或空拳在一定部位进行有节奏地拍打。

操作时,着力均匀,轻重适宜。

拍法具有调和气血、舒筋活络、缓解痉挛等作用,适用于背部、臀部等部位的肌肉疲劳、僵硬疼痛等症。

五、擦法
擦法是用手掌或大鱼际在一定部位进行直线往返摩擦。

操作时,动作要连贯
协调,力度要适中。

擦法具有温经通络、行气活血等作用,适用于腰背酸痛、肢体麻木等症。

六、拿法
拿法是用拇指和食指的指腹相对,夹住肌肤或韧带、肌腱等软组织,进行捏揉和提拉。

操作时,用力要均匀,由轻到重,逐渐加重,再逐渐减轻,直至停止。

拿法具有舒筋活络、行气活血等作用,适用于颈肩部肌肉疲劳、疼痛等症。

小儿推拿手法(一)

小儿推拿手法(一)

2、要求: ①持久、有力、均匀、柔和、深透
②轻快、柔和、平稳、着实
3、补泻: 结合所刺激的穴位和部位
【小儿推拿手法】
1、介质: 滑石粉、水、婴儿油、凡士林、葱姜汁 2、顺序: 上肢—头面—胸腹、腰背——下肢 3、处方: 手法+穴位+操作时间(操作次数) 如:开天门100次、捏脊5遍、摩腹2分钟
推拿手法分类:
■ 【适用部位】
■ 旋推法主要用于小儿推拿特定 ■ 穴中的面状穴位,如旋推脾经 ■ 、肺经、肾经等。
■ 3.分推法:用双手拇指指面或桡侧缘,或用食、中指 指面自穴位或部位的中间向两旁作反向直线或弧线推 动,称分推法。 ■ 【动作要领】 操作主要依靠肘关节的屈伸活动带动 指、掌着力部分做横向直线分推。依靠腕部和拇指掌 指关节的内收、外展活动带动拇指着力部分作弧线分 推。双手用力要均匀,动作要柔和而协调,节奏要轻 快而平稳。 ■ 【适用部位】 分推法适用于 ■ 头面、胸腹、腕掌及肩胛等部 ■ 位,如推坎宫、分阴阳等。
分别用指端、大鱼际、掌根着力,吸定于—定的穴 位或部位上,带动皮下组织做轻柔和缓的顺时针或逆时 针方向的环旋运动,称为揉法。根据着力部分的不同, 可分为指揉法、鱼际揉法、掌根揉法三种。频率一般为 120~160次/分。

■ 【动作要领】 操作时,着力部分不能与患儿皮肤发 生摩擦运动,也不能用力下压。揉法的动作与摩法颇为 相似,需注意区别,揉法着力相对较重,操作时要吸定, 并带动皮下组织;而摩法着力相对较轻,操作时仅在体 表摩动,不带动皮下组织。
【适用部位】 直推法适用于小儿推拿特定穴中的线状 穴位和五经穴,多用于头面部、四肢部、脊柱部,如开 天门、推天河水、推大肠、推七节骨等。
■ 2.旋推法:用拇指指面着力于一定的穴位或部位上, 做顺时针方向的环旋移动,称旋推法。 ■ 【动作要领】 肩、肘、腕、掌指关节均要放 ■ 松,仅依靠拇指作小幅度的旋转推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小儿推拿的基础手法 YKK standardization office【 YKK5AB- YKK08- YKK2C-小儿推拿的基础手法1 推法(1)直推法:以拇指桡侧或指面在穴位上作直线推动。

亦可用食中二指面着力作直线推动。

(2)旋推法:以拇指面在穴位上作顺时针方向的旋转推动。

(3)分推法:用两手拇指桡侧或指面,自穴位中间向两旁分向推动。

(4)合推法:以拇指桡侧缘自穴位两端向中央推动称合推法。

2 揉法(1)指揉法:以指端着力于穴位做环旋揉动。

(2)掌揉法:以掌着力于穴位做环旋揉动。

(3)鱼际揉法:以大鱼际着力于穴位做环旋揉动。

3 按法以掌根或拇指在一定的部位或穴位上,逐渐向下用力按压称为按法。

4 摩法以手掌面或食中指面附着于一定部位上,以腕关节连同前臂,作顺时针或逆时针方向环形移动摩擦。

5 掐法用指甲重按穴位称掐法。

6 捏法(1)二指捏:医生两手略尺偏,两手食指中节桡侧横抵于皮肤,拇指置于食指前方的皮肤处。

两手指共同捏拿肌肤,边捏边交替前进。

(2)三指捏:两手略背伸,两手拇指桡侧横抵于皮肤,食指中指置于拇指前方的皮肤处。

三手指共同捏拿肌肤,边捏边交替前进。

7 运法以拇指或食中指端在一定穴位上由此往彼作弧形或环形推动,称运法。

二、小儿按摩推拿常用穴位及操作1 攒竹(天门)位于两眉头连线中点至前发际成一直线。

用两拇指自下而上交替直推,称推攒竹,也称开天门。

2 坎宫位于自眉头起沿眉向眉梢成一直线。

用两拇指桡侧自眉心向眉梢做分推,称推坎宫或分推坎宫。

3 太阳位于眉梢与外眦连线中点向后一寸。

用两拇指桡侧推运,称推太阳或运太阳,向眼方向推运为补,向耳方向推运为泻。

4 天柱骨位于颈后发际正中至大椎成一直线。

用拇指或食中指自上向下直推称推天柱。

或用汤匙边蘸水边自上而下刮。

5 腹位于腹部。

沿肋弓角边缘或自中脘至脐,向两旁分推,称分推腹阴阳;用掌或四指摩称摩腹。

6 脐位于肚脐。

用中指端或掌根揉,称揉脐;用指或掌摩,称摩脐;用拇指和食、中指抓住肚脐抖揉,亦称揉脐。

7 丹田位于脐下2-3寸之间。

用揉法揉称揉丹田;用摩法摩称摩丹田。

8. 脊柱位于大椎至长强成一直线。

用食中二指自上而下直推,称推脊;用捏法自下而上称为捏脊。

9 七节骨位于第四腰椎至尾椎上端成一直线。

用食中指自上而下直推称推下七节骨;用拇指桡侧缘自下而上直推称推上七节骨。

10 龟尾位于尾椎骨端。

用拇指或中指端揉,称揉龟尾。

11 脾经位于拇指末节罗纹面。

旋推为补,称补脾经,将患儿拇指屈曲,循拇指桡侧边缘向掌根方向直推亦为补;由指端向指根方向直推为清。

两者统称推脾经。

12 肝经位于食指末节罗纹面。

旋推为补,称补肝经;向指根方向直推为清,称清肝经。

两者统称推肝经。

13 心经位于中指末节罗纹面。

旋推为补,称补心经;向指根方向直推为清,称清心经。

两者统称为推心经。

14 肺经位于无名指末节罗纹面。

旋推为补,称补肺经;向指根方向直推为清,称清肺经。

两者统称推肺经。

15 肾经位于小指末节罗纹面。

由指根向指尖方向直推为补,称补肾经;向指根方向直推为清,称清肾经。

两者统称推肾经。

16 大肠位于食指桡侧缘,自指尖至虎口成一直线。

从食指尖直推向虎口为补,称补大肠;自虎口直推向食指尖的桡侧为清,称清大肠。

两者统称推大肠。

17 小肠位于小指尺侧缘,自指尖至指根成一直线。

沿小指尺侧缘处指尖直推向指根为补,称补小肠;沿小指尺侧缘自指根向指尖直推为清,称清小肠。

两者统称推小肠。

18 胃经位于拇指掌侧第一节。

旋推为补,称补胃经;向指根方向直推为清,称清胃经。

两者统称推胃经。

19 四横纹位于食指、中指、无名指、小指掌侧第一指间关节横纹处。

用拇指指甲掐揉,称掐四横纹;四指并拢从食指横纹处推向小指横纹处,称推四横纹。

20 板门位于手掌大鱼际处。

指端揉板门或运板门;用推法自指根推向腕横纹,称板门推向横纹;反之称横纹推向板门。

本穴还常用割治法治疗疳积。

21 内八卦本穴为手掌面,以掌心为圆心,从圆心到中指指根横纹的2/3为半径所作的圆。

用运法,顺时针方向掐运,称运内八卦或运八卦22 二扇门位于手背第三掌指关节近端两侧凹陷处。

用拇指指甲掐,称掐二扇门;拇指偏峰按揉,称揉二扇门。

23 外劳宫位于手背与内劳宫相对处。

用揉法称揉外劳;用掐法称掐外劳。

24 三关位于前臂桡侧阳池至曲池成一直线。

用拇指桡侧面或食中指指面自腕推向肘,称推三关;屈患儿拇指,自拇指桡侧推向肘为大推三关。

25 天河水位于前臂正中,总筋至洪池成一直线。

用食指中指指面自腕推向肘,称清天河水;用食中指沾水自总筋处,一起一落弹打如弹琴状,直至洪池,同时一面用口吹气随之,称打马过天河。

26 六腑位于前臂尺侧,阴池至肘成一直线。

用拇指面或食中指面自肘推向腕,称退六腑或推六腑。

三、小儿保健按摩推拿(不妨每天为您的孩子做做)小儿保健按摩推拿简单易行,无痛苦,操作方便,具有健脾和胃,增进食欲,强壮身体,预防疾病,使小儿更趋于健康的作用。

具体手法如下:补脾经200~500次;摩腹2~5分钟;揉脐3~5分钟;按揉足三里50~100次;捏脊3~5次。

四、小儿推拿治疗常见病的处方这里介绍的一种简易的由父母自行操作的具有清热泻火作用的推拿疗法,名称打马过天河。

治疗小儿感冒发热。

操作方法:父母左手握住小儿左手或右手,掌心向上,露出小儿手臂,父母用右手食指、中指,自小儿前臂内侧腕部向肘部如弹琴似的轻轻拍打5-6次为一回,如此拍打100-300回,可以在左右手臂交替,如小儿手臂经拍打出现潮红色为上佳。

在拍打中也可向拍打处吹气,甚妙。

小儿推拿治疗发热发热即体温升高,是常见病症。

临床上可分为:外感发热、肺胃实热,阴虚内热三种。

【病因】1.外感发热:由于小儿体质偏弱,抗邪能力不足,加之冷热不知调节,家长护理不周,易为风寒外邪所侵,邪气侵袭体表,卫外之阳被郁而致发热。

2.阴虚内热:小儿体质素弱,先天不足或后天营养失调,或灸病伤阴而致肺曳不足,阴液亏损引起发热。

3.肺胃实热:多由于外感误治或乳食内伤,造成肺胃壅实,郁而化热。

【临床表现】1.外感发热:发热,头痛,怕冷,无汗,鼻塞,流涕,苔薄白,指纹鲜红,为风寒;发热,微汗出,口干,咽痛,鼻流黄涕,苔薄黄,指纹红紫,为风热。

2.阴虚发热:午后发热,手足心热,形瘦,盗汗,食欲减退,脉细数,舌红苔剥,指纹淡紫。

3.肺胃实热:高热,面红,气促,不思饮食,便秘烦躁,渴而引饮,舌红苔燥,指纹深紫。

【治疗】1.外感发热:推攒竹,推坎宫,揉太阳,清肺经,清天河水,风寒者加掐揉二扇门,推三关,拿风池以发汗解表;风热者加推脊,多清天河水。

咳嗽痰多者加运内八卦,推膻中,揉肺俞,揉丰隆;脘腹胀满或不思饮食者加推揉板门,分推腹阴阳,揉中脘,推天柱骨;烦燥不安,睡卧不宁,惊惕不安者加清肝经。

2.阴虚发热:补脾经,补肺经,补肾经,运内劳宫,清天河水,按揉足三里,推搓涌泉。

3.肺胃实热:清肺经,清胃经,清大肠,揉板门,运内八卦,退六腑,摩腹,揉天枢。

小儿推拿治疗泄泻泄泻是由外感时邪,或内伤乳食而致大便次数增多的疾病,如久病不愈,常可导致疳症。

泄者粪便稀薄,排便势缓;泻则排便势急,有倾泻之意。

新生儿在出生后最初的三天内,其排出的粪便较粘稠,呈深绿色,一般无臭味,被称之为"胎便"。

母乳喂养的婴儿其粪便为多黄色,状如软性黄油;有的婴儿粪便稀薄而微带绿色,有酸性气味。

其正常者,每日大便为1~4次。

母乳喂养的婴儿如果一日内粪便超过4次,而一般情况好,体重也在增加,则不视为病态。

牛乳喂养的婴儿其粪便为淡黄色,有时为土灰色,大便比较坚硬,略有腐臭味。

其正常者每日大便1~2次。

婴儿摄入的食物中,若碳水化合物的比例很高时,则婴儿的大便次数会增多,且大便可能较稀。

【病因】1.感受外邪:本病与气候有密切关系。

寒湿暑热之邪皆能引起本病,而尤以湿邪引起的为多。

2.内伤乳食:因喂养不当,饥饱无度,或突然改变食物性质,或恣食油腻、生冷、或饮食不洁,导致脾胃损伤,运化失职,不能腐熟水谷,而致腹泻。

3.脾胃虚弱:小儿脏腑娇嫩,形气未充,易感受外邪而损伤脾胃。

【症状】1.寒湿泻:大便清稀多沫,色淡不臭,肠鸣腹痛,面色淡白,口不渴,小便清长,苔白腻,脉濡,指纹色红。

2.湿热泻:腹痛即泻,急迫暴注,色黄褐热臭,身热,口渴,尿少色黄,苔黄腻,脉滑数,指纹色红。

3.伤食泻:腹痛胀满,泻前哭闹,泻后痛减,大便量多酸臭,口臭纳呆,或伴呕吐酸馊,苔厚或垢腻,脉滑。

4.脾虚泻:久泻不愈,或经常反复发作,面色苍白,食欲不振,便稀来有奶块,及食物残渣,或每于食后即泻,舌淡苔薄,脉濡。

【诊断】1.大便次数增多,每日3~5次,多达10次以上,呈淡黄色,如蛋花汤样,或色褐而臭,可有少量粘液。

或伴有恶心、呕吐、腹痛,发热,口渴等症。

2.有乳食不节,饮食不洁或感受时邪的病史。

3.重者腹泻及呕吐较严重者,可见小便短少,体温升高,烦渴神萎,皮肤干瘪,囟门凹陷,目珠下陷,啼哭无泪,口唇樱红,呼吸深长,腹胀等症。

4.大便镜检可有脂肪球,少量红白细胞。

5.大便病原体检查可有致病性大肠杆菌等生长,或分离轮状病毒等。

6.重症腹泻有脱水、酸碱平衡失调及电解质紊乱。

【证候分类】1.伤食泻:大便酸臭,或如败卵,腹部胀满,口臭纳呆,泻前腹痛哭闹,多伴恶心呕吐。

舌苔厚腻,脉滑有力。

2.风寒泻:大便色淡,带有泡沫,无明显臭气,腹痛肠鸣。

或伴鼻塞,流涕,身热。

舌苔白腻,脉滑有力。

3.湿热泻:泻如水样,每日数次或数十次,色褐而臭,可有粘液,肛门灼热,小便短赤,发热口渴。

舌质红,苔黄腻,脉数。

4.寒湿泻:大便每日数次或十数次,色较淡,可伴有少量粘液,无臭气,精神不振,不渴或渴不欲饮,腹满。

舌苔白腻,脉濡。

5.脾虚泻:久泻不止,或反复发作,大便稀薄,或呈水样,带有奶瓣或不消化食物残渣,神疲纳呆,面色少华。

舌质偏淡,苔薄腻,脉弱无力。

6.脾肾阳虚泻:大便稀溏,完谷不化,形体消瘦,或面目虚浮,四肢欠温。

舌淡苔白,脉细无力。

【治疗】1.寒湿泻(1)治则:温中散寒,化湿止泻。

(2)处方:补脾经,补大肠,揉外劳,推三关,揉脐,推上七节骨,揉龟尾,按揉足三里。

(3)方义:推三关、揉外劳温阳散寒,配补脾经、揉脐与按揉足三里能健脾化湿,温中散寒;补大肠、推上七节骨、揉龟尾温中止泻。

2.湿热泻(1)治则:清热利湿,调中止泻。

(2)处方:清脾胃,清大肠,清小肠,退六腑,揉天枢,揉龟尾。

(3)方义:清脾胃以清中焦湿热,清大肠、揉天枢清利肠府湿热积滞;退六腑、清小肠清热利尿除湿;配揉龟尾以理肠止泻。

3.伤食泻(1)治则:消食导滞,和中助运。

(2)处方:补脾经,运内八卦,揉板门,清大肠,摩腹,揉中脘,揉天枢,揉龟尾。

(3)方义:补脾经、揉中脘、运内八卦、揉板门、摩腹健脾和胃,行滞消食;清大肠、揉天枢疏调肠府积滞;配揉龟尾以理肠止泻。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