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二年级语文《所见》精品教案三篇
「教科版语文二年级下册古诗《所见》」
教科版语文二年级下册古诗《所见》教学设计教学目标:ﻫ1、认识“牧”、“骑”、“振”、“樾”等字。
2、理解古诗意思,并能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这首诗。
3、体会作者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培养对大自然的热爱和观察的兴趣。
ﻫ教学重点:理解古诗意思。
ﻫ教学难点:体会作者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一、导入:ﻫ1、同学们,瞧!夏天是山村最美的季节。
天空那么蓝;远处是青青树林,池塘边,柳树上的嫩叶,象刚洗刷过似的。
一幅动人的画面印入了我们的眼帘。
ﻫ2、看图了解诗意:ﻫA、谁能把你所看到的说说给大家听听?(指名说图意)ﻫ B、师总结:夏季的一天,诗人在房间里闷热难当,昏昏欲睡:于是他走出房间,来到树林里。
看见整个树林枝叶繁茂,林间的小道上满是树荫,行走在这样的林间小道上,阵阵凉风迎面吹拂而来,好惬意。
作者很高兴的将自己看见的情境,用诗句记录了下来。
诗名就叫《所见》,你知道这位诗人是谁?(袁枚)3、介绍作者:ﻫ这位清代的诗人将他看到这动人的情景,用笔记录下来,写成了一首小诗《所见》。
古诗的魅力就在于能用最少的文字展现出丰富的画面。
今天我们用读诗句、想画面的方法来学习这首古诗。
释题:见是什么意思?(看见)为什么是看见的意思?見(见字原来是这样写的),儿指人,目指望人的眼睛,一个人睁大眼睛在干什么?(看)所见就是?——所看见的东西。
是谁看见呢?前面要加上诗人的名字,就是对题目完整的解释了。
请一个同学把题目的意思完整说一遍。
师配乐范读全诗。
二、初读古诗1、指名读生字。
出示:骑振蝉2、记忆字形,骑字:左边是马意为牲口的代表,右边是音。
是左形右声的字。
蝉:形声。
从虫,单声。
虫+单,它是一种特别可爱的小动物。
夏天的时候,特别怕热,就趴在树上不停地叫,别称:“知了”。
ﻫ开火车读生字,组词。
ﻫ开来同学们预习的很认真。
让我们听听古诗读得如何呢?3、指名学生朗读全诗。
ﻫ4、学生自读诗文,有什么不懂的地方吗:欲:在诗中的意思是“想要”。
古诗《所见》优秀教案一等奖
古诗《所见》优秀教案一等奖1、古诗《所见》优秀教案一等奖【教材分析】本课是两首古诗。
袁枚的《所见》写的是意欲捕鸣蝉的情趣。
杨万里的'《小池》写的是小荷才露尖尖角的情景。
这两首古诗贴近学生的生活,从不同侧面表现了夏天的情趣。
学习古诗,重在吟诵,通过反复朗读,让学生感悟诗歌的韵味和意境的美好。
因此,本课的教学重点可以定为: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培养朗读古诗的兴趣。
2.认识所、枚等12个生字,会写诗、林等6个字。
3.背诵两首古诗。
【教学难点】如何让学生反复朗读,感悟诗歌的韵味和意境的美好。
【教学方法】教法:情景教学法。
学法:诵读法、小组合作学习法。
【课前准备】生字卡片、教学挂图、录音机、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情境导入,激发兴趣1.播放多媒体课件:(大意是:在茂密的树林中,一个牧童骑在黄牛背上,唱着嘹亮的歌儿,歌声穿过树林飘向远方。
树上的蝉知了、知了地叫个不停。
忽然牧童停止歌唱,一声不响地站在树下。
)2.教师引导学生猜想:牧童停止歌唱,他想干什么?二、初读感知,正确流利小朋友们,有一个诗人叫袁枚,他看到这样的画面,觉得很有趣,就写了一首小诗《所见》。
(板书课题)相机学习所、枚。
1.教师范读,感受节奏。
小朋友们,你们听一听,老师哪儿停顿长一些或者声音延长一些。
(牧童/骑黄牛,歌声/振林越。
意欲/捕鸣蝉,忽然/闭口立。
)2.学生自读,读准字音。
3.小组合作,试读诗歌,注意诗的节奏与音准。
4.指名试读,认读生字。
课件出示生字:捕、蝉、闭、立、童、林、黄(1)带拼音读。
(提醒学生读好翘舌音蝉,后鼻音童、黄,前鼻音林。
)(2)去拼音读。
谁愿意当小老师?带领大家把自己读得准的字读一读。
(及时表扬激励。
)(3)游戏:我指你说。
一个小朋友随即指大屏幕上的生字、其他小朋友齐读,要求迅速而准确。
三、再读感悟,了解大意1.自由读,结合图画理解诗意。
小朋友们,读读诗,看看图,你能说说这首诗的意思吗?如果有不理解的字词就把它圈画出来。
古诗所见教案教学设计
古诗所见教案教学设计引言:古诗是中华民族文化的瑰宝,通过诗歌可以了解历史、感知美景、领悟人生。
在中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教授古诗的目的不仅是帮助学生学好语文,更是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文学素养和人文关怀。
本篇文档将介绍一份关于古诗所见的教案教学设计,旨在帮助教师有效地引导学生学习古诗和欣赏古诗的魅力。
一、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了解古诗的开头和结尾常用的词句;掌握古诗中的修饰手法和表达方式。
2. 能力目标:能够阅读并理解古诗的意境;能够运用适当的语言表达对古诗的理解和感受。
3.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对古诗的兴趣和热爱;唤醒学生对美的追求和情感的表达。
二、教学准备:1. 教具准备:教师准备多种有代表性的古诗,并为每首古诗准备一份解析。
2. 学具准备:学生备齐课本、作业本、笔和纸。
三、教学过程:1. 导入环节:教师可以用一首简短的古诗引发学生对古诗的兴趣和好奇心,比如《登鹳雀楼》。
教师可以先向学生展示这首古诗的开头和结尾,引导学生猜想全诗的意境和主题。
2. 学习活动:a. 教师让学生朗读古诗,并解读其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
例如,教师可以解释《静夜思》中的“床前明月光”是典型的拟人手法,诗人通过形容月光“疑是地上霜”,巧妙地表达了他在床上思考的心情。
b. 教师将一首古诗进行完整解读,包括对诗人的生平背景、创作背景、意境和主题的分析。
例如,教师可以解读《春晓》,向学生传达出春天的朝气蓬勃和生机盎然的意境,以及对山水田园的赞美之情。
c. 学生分组朗读和解读其他古诗,教师进行点评和指导。
学生可以选择自己喜欢的古诗,并通过小组合作的形式,合理分工,共同解读一首古诗,然后向全班发表自己的见解和感受。
d. 学生进行创作活动。
教师可以要求学生根据自己对古诗的理解,写一篇相关主题的文章或者诗歌。
可以是对古诗进行深入解读的文章,也可以是自己创作的与古诗有关的诗歌。
3. 总结与展望:教师对学生的朗读和解读进行总结,鼓励学生分享自己的学习体会和收获。
人教版小学二年级下册语文《所见》教案
人教版小学二年级下册语文《所见》教案教学目标
•了解《所见》这篇课文的主旨大意,理解作者的感受与表达;•掌握形容词和句子的基础知识;
•能够运用所学知识,写出自己的所见所感。
教学重点
•理解《所见》课文的主旨;
•运用形容词描述事物;
•运用句子表达自己的所见所感。
教学难点
•独立思考与总结自己的所见所感;
•运用语言表达清晰。
教学过程
导入环节
1.制作PPT,将《所见》课文的图片展示出来;
2.引导学生观察图片,让他们尝试描述图片;
学习活动
活动一:阅读课文
1.教师展示课文,读一遍,让学生跟读;
2.教师讲解课文的生词和主旨大意;
3.学生读课文,自己找出形容词。
活动二:形容词小游戏
1.教师提示一个词,要求学生用形容词来进行描述;
2.将游戏进行到一定程度,看看谁描述得最好。
活动三:个人总结
1.教师询问学生在生活中有没有遇到类似课文中所描述的情景;
2.学生展示他们所看到的、所感受到的,教师帮助他们梳理自己的听、看、触、感受;
3.学生尝试使用课文中的形容词和句子,表达自己的感受。
总结环节
1.请几位学生分享自己的所见所感;
2.教师把同学的分享做一个总结,引导同学复盘今天的所学知识点。
课后练习
1.阅读课文《所见》,完成阅读理解题;
2.给下一节课的主题做讨论准备。
小学语文.所见教案
小学语文.所见教案教案标题:小学语文-所见教案教学目标:1. 学习和理解《所见》这篇课文的内容,培养学生对于文学作品的欣赏能力。
2. 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
3. 引导学生通过阅读和分析文本,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和表达方式。
教学重点:1. 理解课文《所见》的主要内容和情感表达。
2. 学会通过阅读和分析文本,提取关键信息,进行思考和讨论。
教学准备:1. 课文《所见》的复印件。
2. 学生的课本和笔记本。
3. 黑板、粉笔或白板、马克笔。
教学过程:引入活动:1. 利用图片或故事情节引起学生对于“所见”这个词的联想和思考。
2. 引导学生提出自己对于“所见”的理解和感受。
阅读课文:1. 学生自主阅读课文《所见》。
2. 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简要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
课文分析:1. 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课文的结构,包括开头、中间和结尾部分。
2. 学生讨论课文中的关键词和句子,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和情感表达。
课文理解:1. 教师提出一些问题,帮助学生深入理解课文,例如:“作者通过哪些细节描写,表达了自己对于大自然的感受?”、“你认为作者为什么会用‘所见’这个词作为标题?”等等。
2. 学生进行小组或全班讨论,分享自己的观点和理解。
思考与表达:1. 学生根据课文内容,思考并表达自己对于大自然的感受和所见。
2. 学生可以选择用文字、图片或口头表达的方式,展示自己的想法和感受。
小结与评价:1. 教师对学生的表现进行评价,鼓励学生的努力和思考。
2. 教师对本课的教学进行总结,强调学生在阅读和理解课文方面的进步。
拓展活动:1. 鼓励学生阅读其他相关的文学作品,扩展对于大自然的理解和感受。
2. 学生可以选择自己喜欢的文学作品,进行朗读和分享。
教学反思:1. 教师对本节课的教学效果进行总结和反思,思考如何进一步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思维能力。
2. 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表现和反馈,调整教学策略和方法,以更好地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
古诗《所见》教案
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古诗《所见》;(2)理解古诗《所见》的内容,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3)学习古诗中的修辞手法,提高鉴赏能力。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理解古诗《所见》的意境;(2)学会通过古诗描绘画面,提高想象力和表达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古诗的韵律美,激发学生对古诗的热爱;(2)培养学生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意识。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1. 正确朗读和背诵古诗《所见》;2. 理解古诗《所见》的内容和意境;3. 学习古诗中的修辞手法。
难点:1. 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2. 通过古诗描绘画面,提高想象力和表达能力。
三、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1)熟悉古诗《所见》的内容和背景;(2)准备相关的教学资源和素材。
2. 学生准备:(1)预习古诗《所见》;(2)了解作者的生平事迹及创作背景。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引导学生回顾已学的古诗,复习诗的韵律美;(2)简介古诗《所见》的作者和创作背景。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朗读古诗《所见》,感受诗的韵律美;(2)让学生结合注释,理解古诗的意思。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探讨古诗《所见》的意境和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2)分享讨论成果,进行全班交流。
4. 诗句解析(1)分析古诗《所见》中的关键词语和修辞手法;(2)引导学生通过古诗描绘画面,提高想象力和表达能力。
5. 情感体验(1)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谈谈对古诗《所见》的感悟;(2)引导学生体会作者的心情,感受古诗的魅力。
6.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古诗《所见》的意境美和修辞手法。
五、课后作业1. 背诵古诗《所见》;2. 结合课文内容,写一篇关于古诗《所见》的感悟文章;3. 收集其他描写自然景色的古诗,进行欣赏和分析。
六、教学反思在课后,教师应认真反思本节课的教学效果,包括学生对古诗《所见》的理解、朗读、背诵情况,以及学生在合作探讨和描绘画面等方面的表现。
古诗《所见》的教案(8篇)
古诗《所见》的教案(8篇)古诗《所见》的教案(1)背景学问:《所见》和《小池》是两首从不同侧面表现夏天情趣的古诗,分别由袁枚和杨万里所作。
这两首诗布满着童趣、情趣,语言清爽活泼,布满儿童的观看力和想象力。
《所见》着力刻画的是孩子们喜闻乐见的牧童夏日捕蝉的情趣;《小池》悉心渲染的是孩子们观赏沉迷的蜻蜓轻落荷叶尖角的动人画面。
古诗的韵味、想象的空间,勾画出了夏季独有的童贞世界。
学情分析:每一个孩子就是一名布满诗性的诗人。
儿童与古诗的对话,就是建立在这样诗性的儿童世界里的。
细细研读这两首古诗,生字不少,但是对于已经具备肯定识字力量的基础较好同学来说并不难。
因此,生字教学主要以自学为主,采纳先学后教、互教互学的形式。
老师把教学的着力点放在引领同学利用各种形象的途径去理解古诗中难以直接领悟的词语上。
同时,这两首诗语言清爽活泼,布满儿童的想象力,诗歌的内容接近孩子的现实生活,充分利用孩子已有的生活阅历和感悟促成孩子与古诗的诗性对话,利用各种形式的反复朗诵、吟诵强化孩子对古诗的体会咀嚼,是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
教学目标:1、学问和力量。
熟悉12个生字,会写"诗、林、童、黄、闭、立"8个字。
2、过程和方法。
在朗读和背诵中理解古诗内容,体会夏日的情趣。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喜爱朗读古诗,情愿积极背诵。
激活同学关爱自然、喜爱生活的.情感。
第一课时教学设计一、情境导入,激活爱好。
1、同学在老师的引领下观赏一组配乐的夏日情境图(课件),勾画出对夏日童年生活的回忆。
2、同学沟通:夏天,我最喜爱(干什么)。
3、老师展示课件(课文的插图:牧童欲捕蝉),引领同学猜想:这个古时候的小伴计喜爱在夏天干什么呢?让我们一起来听听袁枚大诗人是怎么说的吧!(课件配乐朗诵,诗问逐行消失。
)二、同学自学,通读全诗。
1、同学试试自己反复地朗读《所见》,特殊留意读准每一个字音,读通每一行诗句。
(特殊关注日常朗读比较困难的同学进行有针对性的帮忙)2、同学互助学习,自主熟悉古诗中的新汉字。
《所见》小学语文教案
《所见》小学语文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诗歌《所见》。
(2)理解诗歌的内容,体会诗歌的意境,感受作者的情感。
(3)学习生字词,并能灵活运用到实际情景中。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朗读、讨论等方式,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和合作能力。
(2)通过诗歌欣赏,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自然景色的热爱和赞美之情。
(2)培养学生对文学作品的欣赏兴趣,激发想象力。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正确朗读和背诵诗歌《所见》,理解诗歌内容和意境。
难点:学习生字词,并能运用到实际情景中。
三、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PPT,内容包括诗歌《所见》的文本、图片、生字词等。
2. 准备课文朗读录音,以便学生跟读和模仿。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教师播放诗歌《所见》的朗读录音,让学生初步感受诗歌的韵律和意境。
(2)引导学生说出对诗歌的第一印象和感受。
2. 学习诗歌:(1)教师带领学生朗读诗歌,注意停顿和重音的把握。
(2)学生跟读,模仿正确的朗读语气和节奏。
(3)教师逐句解析诗歌内容,解释生字词的意思。
(4)学生理解诗歌内容,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3. 欣赏诗歌:(1)教师引导学生发挥想象力,描述诗歌中的画面。
(2)学生分享自己的想象和感受。
五、课堂小结: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能够正确朗读和背诵诗歌《所见》,理解诗歌的内容和意境,感受作者的情感。
学生也学会了运用生字词到实际情景中,提高了阅读理解和写作能力。
六、教学延伸:1. 创意写作:(1)教师鼓励学生发挥想象力,以《所见》为灵感,创作自己的小诗歌或短文。
(2)学生分享自己的作品,大家互相欣赏和评论。
2. 绘画活动:(1)教师引导学生根据诗歌《所见》的内容,绘制相应的画面。
(2)学生发挥想象力,用画笔表达自己对诗歌的理解和感受。
七、作业布置:1. 抄写诗歌《所见》,加强记忆和理解。
2. 选择一个生字词,用它造一个句子,巩固运用能力。
古诗《所见》教案
古诗《所见》教案第一章:课程简介1.1 课程目标让学生了解并欣赏中国古代诗歌的魅力。
帮助学生理解古诗《所见》的内容和意境。
培养学生对文学作品的审美能力和表达能力。
1.2 课程内容介绍中国古代诗歌的基本特点和魅力。
分析古诗《所见》的结构和意境。
解读古诗《所见》中的关键词汇和修辞手法。
第二章:古诗《所见》的作者及背景2.1 作者简介介绍古诗《所见》的作者,如作者的生活年代、背景等。
2.2 诗歌背景解释古诗《所见》创作的背景和时代背景。
第三章:古诗《所见》的内容解析3.1 诗歌结构分析分析古诗《所见》的结构,包括诗的节奏、韵律等。
3.2 诗歌意境解析解释古诗《所见》的意境,如景物描写、情感表达等。
第四章:古诗《所见》的修辞手法分析4.1 比喻手法解释古诗《所见》中的比喻手法,如比喻的类型、作用等。
4.2 拟人手法解释古诗《所见》中的拟人手法,如拟人的作用和效果等。
第五章:课堂活动与练习5.1 课堂活动设计一些课堂活动,如小组讨论、角色扮演等,以增强学生对古诗的理解和表达能力。
5.2 练习题提供一些练习题,如填空题、选择题、问答题等,以巩固学生对古诗《所见》的理解和记忆。
第六章:诗歌欣赏与朗读6.1 诗歌欣赏引导学生欣赏古诗《所见》,注意韵律、节奏和意境。
解读诗中的意象,如景物、情感等,帮助学生深入理解诗歌。
6.2 诗歌朗读指导学生正确朗读古诗《所见》,注意语调、语气和停顿。
分组进行朗读比赛,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和欣赏水平。
第七章:创意写作与表达7.1 写作启发给予学生写作启发,如以古诗《所见》为灵感,创作自己的诗歌。
引导学生关注诗中的意象、情感和修辞手法,进行创意写作。
7.2 表达分享学生展示自己的写作成果,分享创作思路和感受。
教师对学生的作品进行评价和指导,提供改进建议。
第八章:古诗《所见》的文化内涵8.1 文化背景介绍古诗《所见》所属的文学流派、时代背景等。
分析古诗中的文化内涵,如传统价值观、审美观念等。
二年级语文《所见》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综合运用阅读、听说、写作等各项技能,全面理解和感受课文内容;
2.培养学生对生活周围事物的观察、发现和表达能力,提高他们的语
言表达能力;
3.通过学习这篇课文,培养学生的品质修养和审美情趣,增强他们的
美感享受;
4.激发学生的思维活力,培养他们的观察力、想象力和创造力。
教学重点:
1.理解并朗读课文;
2.掌握一些特殊的名词、动词和形容词,以及简单的诗句;
3.运用所学知识表达自己的观察和感受。
教学难点:
1.理解课文中的词语和句子;
2.近义词的辨析;
3.运用所学语言表达自己的观察和感受。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课文《所见》、图片、课件、课件、复印件等
教学过程:
一、热身(5分钟)
1.随堂热身活动:复习前几篇课文中的生字词。
二、导入新课(10分钟)
1.引导学生观察身边的事物,并让他们说出自己观察到的内容。
2.向学生引入新课《所见》,启发学生思考和讨论,导入课文主题。
三、阅读课文(15分钟)
1.教师朗读课文,学生跟读。
2.学生分组朗读课文,每组选出一名代表进行整体朗读。
3.学生自读课文,理解主要内容。
四、理解课文(15分钟)。
小学二年级语文《所见》教案三篇:了解日常用品
一、教学目标1.了解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物品,并学会正确使用它们。
2.提高学生的观察力和描述能力。
3.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培养良好的语言表达能力。
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引导学生学会观察周围的日常物品,并能够正确地描述它们。
2.教学难点: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发挥想象力,用恰当的词语表达出自己的观察。
三、教学内容教师通过图片和实物的介绍,让学生了解日常生活中的常见物品,并引导学生观察它们的特点和用途。
教师让学生自由组合这些物品,创造出自己想象中的场景,并要求学生正确地描述它们的特点。
教师让学生自己去发挥,运用所学的知识,创作自己的小作文,描述自己眼中的日常用品。
四、教学步骤1.给学生介绍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物品,如书、铅笔、橡皮等,并让他们自由观察这些物品的特点和用途。
2.让学生自由组合这些物品,创造出自己想象中的场景,如在教室里、在家里等。
3.引导学生描述这些场景中的物品,要求描述准确、完整,注意语言的表达方式。
4.让学生自己去发挥,创作自己的小作文,描述自己眼中的日常用品,并要求学生注意文中语言的准确性和流畅性。
五、教学评价1.观察学生是否能够准确地观察物品,并能够正确地描述它们的特点和用途。
2.评价学生是否能够创造出自己想象中的场景,并准确地描述场景中的物品。
3.评价学生的小作文是否能够运用所学的知识,描述自己眼中的日常用品,用恰当的语言表达出自己的观察。
六、教学反思通过这次精品教案的编写和实施,我深刻地认识到引导学生发挥想象力,创造自己的文本和语言表达能力对学生的语文学习和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
另外,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创造性思维的开发和培养,注重学生自主学习的提高和培养,这样才能真正达到课程目标和学生的学业提高。
《所见》教案
《所见》教案《所见》教案1一、复习导入1、同学们,老师先带大家观赏一下美丽的田园景色,看谁能告诉老师这是什么季节?(课件出示秋景图)2、秋天的确是一个多彩多姿的季节,可丝丝的凉意和片片纷飞的黄叶,给人带来无尽的思乡情绪。
还记得我们学过许多思乡的古诗吗?谁能来说一说?(背)3.看来同学们之前的知识掌握的不错哦.二、了解诗人及其背景:1.今天我们来学习另外一首写思乡的古诗.让我们先去认识这个主人公吧.(出示课件:叶绍翁)2.现在,我们了解到了他是一位南宋的诗人,(板书:南宋叶绍翁)他的诗以七言绝句最佳,他擅长写景抒情,字句华美精丽,如《游园不值》和《夜书所见》。
三、初读古诗,整体感知(一)解题1.我们今天学的这首就是(板书:夜书所见),请同学们打开课本。
2.全班一起读课题,边读边想,你读懂了什么?3.那谁能说说这里的书是什么意思?(写)4.谁能把题目的意思连起来说完整.(夜晚写下自己所看见的)(二)、初读诗词1、诗人究竟在夜晚看见了什么?下面老师想请大家自学这首古诗,在学习之前,老师想问问大家,你觉得可以用哪些方法来读懂诗歌中的字词或意思呢?(看注释,,查资料,看插图,展开想象)好,下面就请大家以同桌为单位,用你们提出的办法来学一学古诗,看看你能读懂的有哪些,再给你读不懂的地方做个记号。
2.学生反馈自己读懂的字词或句,再提出自己不明白的。
3、好,让我们先读读这几个生字(课件出示生字词)4、让我们试着读读这首诗,用斜线划分好节奏。
5.古诗是一种内涵丰富的语言,需要我们细细的去揣摩,才能更好的领悟其中的韵味,下面,我们就一起走进诗文里,去细细品位,看看你们刚才的理解,对了多少,还有什么需要修正的地方。
四、品词析句,想象悟情1、看课件,听录音,感受诗中意境。
(出示主题图)2.首先,我们来看看诗歌的第一二句。
在这两句诗歌中,你们能体会到作者看到了些什么,听到了些什么,又想到了些什么吗?(出示课件前两句) 2.师:是什么风?(秋风)怎样的秋风(凉凉的秋风)这风怎么吹?发出什么声音?(呼呼)(课件演示风声)什么感觉?(好冷啊)文中说到风声,用的是什么词?(萧萧)是啊,这萧萧的秋风吹打着梧桐树的叶子,发出什么样的声音?(沙沙,哗哗)你觉得怎样?(我觉得更冷了。
古诗所见的教案优秀3篇
古诗所见的教案优秀3篇古诗《所见》的教案篇一教学目标:1.学会本课8个生字。
了解词语的意思。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通过朗读,感受诗中牧童的机灵活泼,天真可爱。
教学重点:学会本课生字,朗读和背诵课文。
第一课时教学过程一、看图导入(一)观察课文配图1.图上都有什么?(儿童、牛、大树、蝉)2.仔细观察图画,看看这个儿童是什么时候的人。
是干什么的。
(引导学生抓住儿童的衣着及牛和儿童手上的鞭子的联系,明白这个儿童是古时的一个放牛娃。
)3.图上的儿童在干什么?(指导观察儿童的表情,初步体会牧童看见树上的蝉时的心情。
)(二)揭题,解题1.解释题意:牧童骑着牛,唱着歌,忽然听到蝉的叫声,于是停住歌声跳下牛背,准备捕捉蝉。
这一切给一个叫袁枚的诗人看见了,他就写了一首诗,叫“所见”,意思是说诗中写的内容是自己亲眼看到的。
2.出示课题:“所见”,读题。
3.介绍作者:袁枚,清代诗人,浙江钱塘(今杭州市)人。
二、初读诗歌,理解课文(一)初读课文l.学生轻声自读课文,要求读准确,读通顺。
2.检查自读情况。
zhèn yù chán hū bì(1)出示生字词卡:振欲蝉忽闭(2)注意翘舌音,前鼻音:振蝉3.教师范读。
4.看插图,读诗句,想想每句诗说的是什么意思。
5.指名读得好的学生读全诗。
要求学生边听读,边看图,思考:起初牧童在黄牛背干什么?后来呢?(指名让学生试着回答问题。
牧童开始在黄牛背上唱歌,后从牛背上下来了,站在那儿想捉蝉。
)(二)学习诗句,理解诗意1.理解第一句“牧童骑黄牛,歌声振林樾。
”(1)用自己的话说说前一个分句的意思。
通过观察图使学生理解到“牧童”指的就是放牛的小孩。
黄牛——牛的一种,角短,皮毛黄褐色,或黑色,也有杂色的,毛短,常用来耕地或拉车,肉可以吃,皮可以制革。
(2)读整个诗句,查字典说说“振”“樾”的意思。
振——振动樾——树荫教师补充:“林樾”是指茂密的树林。
2023年《所见》教案
2023年《所见》教案2023年《所见》教案1第一课时《夜书所见》一、以旧引新,激趣导入1.说说自己可爱的家乡,抒发对故乡热爱之情。
2.想象古人离开故土后如何抒发思乡之情。
.教师引述:我国宋代有个诗人叫叶绍翁。
有一年秋天,他离开家乡,独自在外。
一个傍晚,他外出散步,触景生情,便提笔写下了一首诗,大家想知道写了什么吗?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下这首诗。
(课件渐显第一张幻灯片课题——夜书所见)二、指导看图,感知图意(多媒体课件放映第二张幻灯片)1.观察电视中图画,说说所看到的情景。
三、自主学习,初步感知。
1.自由朗读。
借助拼音读准字音,读通、读正确这首诗。
2.出示生字卡片检查学生认读生字的情况,有重点地指导识记。
(放映第三张幻灯片,重点指导生字词)3(放映第四张幻灯片,指导古诗朗读)朗读节奏参考:萧萧/梧叶//送寒声,江上/秋风//动客情。
知有/儿童//挑促织,深夜/篱落//一灯明。
指名朗读,先指导读准字音,再读准节奏,让学生体会古诗朗读的特点。
4.借助字典和诗后注释,理解诗中词语意思,并圈出不理解之处。
四、再读感悟,理解诗意1.老师范读古诗。
要求学生边听边仔细看图、思考两个问题句诗的意思。
(放映第五张幻灯片,画面中出现两个问题。
)问题一诗中描写了哪几种事物问题二这首诗表达出了作者一种怎样的思想感情2.学生四人为一小组进行讨论,各自对上面的问题发表见解。
3.老师重点点拨理解:(放映第六章幻灯片,画面飞入正确答案)答案一诗中描写了梧叶、秋风、儿童、灯明。
答案二一是动思乡之情,二是勾起对童年往事的回忆。
4.有感情朗读。
五、拓展阅读1、还有哪些思乡的诗句(放映第七张幻灯片)《舟夜书所见》(清·查慎行)《泊船瓜洲》(宋·王安石)《杂诗》(唐·王维)教后反思:中年级的古诗教学,要重视指导学生感受诗的内容,充分领悟诗人的情感,然而诗的语言是浓缩的精华,加之诗人的创作背景学生根本无法体验。
所以,不能单单逐句理解诗句的意思,而应引导学生进入情境,进行感悟。
小学二年级语文《所见》教案三篇:感悟生活中的美好
第一篇教案:感悟生活中的小美好教学目标: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让学生感受到生活中存在着很多小美好,引导学生培养发掘生活中美好的能力,感悟生活的价值。
教学重点:让学生感受到生活中存在着很多小美好,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发掘美好的能力。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将日常生活中不经意间发现的小美好进行总结,形成良好的生活习惯。
教学方法:讲授法、讨论法、实践法。
教学步骤:一、导入1、小学二年级语文课程中,我们一直在学习关于“所见”的内容。
那么同学们在生活中,是否发现过一些让你感到美好的事情呢?2、请同学们给大家分享一下自己在生活中发现过的小美好。
二、讲解概念1、什么是小美好?生活中的小美好是日常生活中那些细节和片刻,让我们觉得很温暖和舒适的事情。
2、请同学们举例说明什么叫小美好?3、在生活中,我们往往会忽略这些小美好,我们应该学会去发掘它们,并深刻地感悟其中的价值。
三、实践体验1、老师布置作业:请同学们回去后,记录一下自己在生活中发现的小美好,可以是一种体验、一份感受,也可以是一份悟性,最好写成日志,下节课可以分享。
四、总结回顾本节课的内容,同学们是否又对生活中的小美好有了进一步的认识和了解呢?希望同学们能够记录下生活中的美好细节,不断地感受生活的美好,培养乐观向上的态度,品味生命中的每一滴浓郁与细腻!第二篇教案:温馨的生活教学目标:通过学习《所见》这篇文章,让学生感受到生活中的温馨和美好,培养学生对生活的珍惜、对人的关爱和感恩之心。
教学重点:让学生了解生活中的温馨和美好,引导学生关注生活中的细节,培养学生的爱心和感恩之心。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理解作者的情感和感受,以及如何将学到的知识融入到自己的生活中。
教学方法:情境导入、讲解法、示范法、讨论法。
教学步骤:一、情境导入1、请同学们回忆一下平时在哪些不经意间,会感受到生活中的温馨和美好,写在小纸条上,贴在黑板上。
2、老师将同学们写的小纸条集合起来,分享给全班同学。
二、朗读课文1、让学生自行朗读《所见》这篇文章,请随机抽查几名同学进行朗读。
所见 清 袁枚教案
所见清袁枚教案一、导入新课“诗是强烈感情的自然流露,它源于宁静中回忆的敏锐。
”这首充满童真、乐趣的古诗,同学们想不想读?好,让我们一起走进《所见》这堂课。
二、学习生字:(一)请同学们伸出手指和老师一起写“所”字。
禾木旁变成土字旁,加一“所”字成什么字?对了,是“所”字。
看,“所”字上部分像头,下部分像尾巴。
看“牧”字,手牵着羊,要去吃草了。
(二)学习诗句:1. 同学们,打开书,翻到67页自己读读《所见》。
要求:1)读准字音 2)注意节奏(课件出示诗句的停顿点)好,停顿一下,试试。
2. 同学们,你看到了一个怎样的牧童?随机出示:牧童/横/坐/牛背,快乐/地/唱歌。
3. 忽然,他做了什么?又看到什么?会怎样想?出示诗句:牧童/看见/蝉,轻声地/说话。
引导:这个牧童真有趣,我们常说“知了、知了”,可他居然轻声说话,他会说什么?同桌互相说一说。
指名说。
4. 引读:小蝉呀小蝉,别以为你唱得那么好,你的小秘密可都被他给发现了。
5. 让我们把牧童这可爱、天真的形象读出来吧!好,同学们,让我们配合起来读读这首诗。
老师读前两句,你们读后两句。
6. 你们记得老师是怎样读的吗?我也想试试,男同学能不能给我一点小小的掌声?(配乐读)谢谢你们的掌声!老师读得是不是很像一个小牧童呢?女同学合作得真好!7. 过渡语:同学们,如果请你用一句话来形容这个牧童的话,你会说什么?8. 这首诗不仅牧童可爱,而且诗歌本身也很美。
那么,你们有没有想过,诗歌中为什么这么写?这里面有什么奥秘吗?提出来和大家交流一下。
三、探究学习:(一)理解诗意:1. 同学们提出了很好的问题。
首先让我们到课文中找找答案。
谁来读读诗意?指名说诗意。
大家有没有不同意见?2. 同学们看屏幕。
(课件出示课文插图)想想你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相机出示词语:蝉鸣的林间、小河、青草、低唱、忽然、眼睛清亮、屏住呼吸蹑手蹑脚、全神贯注地注视着3. 你觉得牧童的心情怎样?从哪些地方体会到的?相机出示词语:愉快地唱歌、忍不住笑出来。
人教版小学二年级下册语文《所见》教案
人教版小学二年级下册语文《所见》教案篇一教学目的:1.学会本课8个生字。
了解词语的意思。
2.正确、流利地朗诵课文,背诵课文。
3.通过朗诵,感受诗中牧童的机灵敏泼,天真心爱。
教学重点:学会本课生字,朗诵和背诵课文。
第一课时教学过程一、看图导入(一)观察课文配图1.图上都有什么?(儿童、牛、大树、蝉)2.认真观察图画,看看这个儿童是什么时候的人。
是干什么的。
(引导学生抓住儿童的穿着及牛和儿童手上的鞭子的联络,明白这个儿童是古时的一个放牛娃。
)3.图上的儿童在干什么?(指导观察儿童的表情,初步领会牧童看见树上的蝉时的心情。
)(二)揭习题,解习题1.解释习题意:牧童骑着牛,唱着歌,突然听到蝉的叫声,于是停住歌声跳下牛背,准备捕获蝉。
这一切给一个叫袁枚的诗人看见了,他就写了一首诗,叫“所见”,意思是说诗中写的内容是自己亲眼看到的。
2.出示课习题:“所见”,读习题。
3.介绍作者:袁枚,清代诗人,浙江钱塘(今杭州市)人。
二、初读诗歌,理解课文(一)初读课文l.学生轻声自读课文,要求读精确,读通顺。
2.检查自读情况。
(1)出示生字词卡:(2)注意翘舌音,前鼻音:振蝉3.老师范读。
4.看插图,读诗句,想想每句诗说的是什么意思。
5.指名读得好的学生读全诗。
要求学生边听读,边看图,思考:起初牧童在黄牛背干什么?后来呢?(指名让学生试着答复问习题。
牧童开始在黄牛背上唱歌,后从牛背上下来了,站在那儿想捉蝉。
)(二)学习诗句,理解诗意1.理解第一句“牧童骑黄牛,歌声振林樾。
”(1)用自己的话说说前一个分句的意思。
通过观察图使学生理解到“牧童”指的就是放牛的小孩。
黄牛——牛的一种,角短,皮毛黄褐色,或黑色,也有杂色的,毛短,常用来耕地或拉车,肉可以吃,皮可以制革。
(2)读整个诗句,查字典说说“振”“樾”的意思。
振——振动樾——树荫老师补充:“林樾”是指茂密的树林。
(3)用自己的话说说后半句的意思。
(响亮的歌声在茂密的树林里振荡。
小学二年级语文《所见》教案
小学二年级语文《所见》教案(实用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实用资料,如试题资料、作文大全、语文资料、公文资料、素材资料、古诗文、教案大全、近义词、反义词、其他资料等等,想了解不同资料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In addition, this store provides you with various types of practical materials, such as test questions, composition encyclopedia, Chinese materials, official documents, material materials, ancient poetry, teaching plan encyclopedia, synonyms, antonyms, and other materials. If you want to know different data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please pay attention!小学二年级语文《所见》教案小学二年级语文《所见》教案知识目标1、学会“所、振、欲,蝉、忽、闭”这6个字。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小学二年级语文《所见》精品教案三篇《所见》是清代诗人袁牧所写的一首五言绝句,此诗通过动静结合的描写,写了夏天中午所见到的情景,把一个活泼机灵、天真可爱的牧童刻画得栩栩如生。
下面就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小学二年级语文《所见》精品教案三篇,希望能帮助到大家!一、激趣导入1. 放录音,学生欣赏本课配乐解说词,老师边把诗中的情境用简笔在黑板上绘出。
2. 请学生根据画面,用最精炼的语言概括出图意,引出本课题。
二、朗读古诗1. 张挂本课放大插图,教师范读古诗,学生边看图边听,注意听准字音和每一句的读法。
2. 学生齐读古诗,注意读准字音和每一句的读地。
3. 自由读课文,画出生字,把生字读正确,并采用自己的学习方式(如通过查找,结合课文注释等)理解词义(牧童,林樾,意欲,闭口,立)4. 检查自学情况,再读古诗。
三、品悟古诗(一)细读古诗,了解诗句的意思。
1. 自读每句诗,小组交流讨论诗意,师再点拨。
a. 学习“牧童骑黄牛,歌声振林樾。
”问:牧童在干什么?他当时的神态如何?怎么看出来?此时,他的心情怎样?从哪个词体会得到?b. 学习“意欲捕鸣蝉,忽然闭口立。
”问:牧童行走间听到了什么,他想做什么?为什么却“闭口”呢?2. 指名说说每句诗的意思。
3. 组织交流对诗句的理解,教师引导学生品悟诗意,作小结。
a. 前两句诗写了牧童的神态,心情。
声色俱备,情景交融,勾画出了一幅色彩鲜明的“牧童行歌图”。
b. 后两句诗写了诗人对牧童心思的推想,牧童的机灵敏捷的动作,神态变化,抓住牧童刹那间的细节描写,生动形象地勾画出一幅“捕蝉图”。
c. 整首诗语言清新流畅,明白如话,使得活泼机灵、天真可爱的牧童跃然纸上。
(二)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1. 教师范读,学生边听边体会诗的停顿、节奏。
牧童/骑黄牛,意欲/捕鸣蝉,歌声/振林樾,忽然/闭口立。
2. 指导朗读,读出牧童行歌的悠然愉快的语气,读出牧童捕蝉的动作神态变化。
(自己练习——指名读——评读指导——练读)3. 有感情地背诵古诗。
四、欣赏古诗(一)欣赏古诗,展开想象。
学生闭上眼睛,边欣赏配乐诗朗诵,边展开想象,想象牧童怎样捉蝉?是否捉到了蝉?(二)感受意境,精炼强化。
谈谈刚才所想象到的意境,试试编故事。
(同桌试编,全班交流、评议。
)教学目标:1.认识“所、牧”等6个生字,会写“诗、林”等6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3.通过反复朗读,感受诗中的牧童机灵可爱、天真可爱的形象。
体会牧童的愉悦心情,想象捕蝉时的反应机敏,感受诗人对田园风光的喜爱之情。
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流程:教学设计:一、由画入诗,理解诗题:1、师:在一个炎热的夏天中午,诗人袁枚走在乡野的林阴小路上,不觉一幅画面进入他的视线。
(板书:画播放牧童骑牛图)2、师:谁说一说,怎样的画面?3、(好一幅牧童骑牛图、蝉儿鸣叫图、歌声响林图、乡野风光图)4、师:正是这一幅普通的生活画面被诗人袁枚瞬间定格,从而演绎成一首诗(板书:诗),题目是——所见(生齐读)5、师:你对诗题是怎么理解的?二、由诗入画,体会内蕴:(一)、赏牧童骑牛图:1、师:诗人究竟如何表现所见的?请大家自由读2—3遍,字音正确,停顿得当。
(播放古诗)2、谁愿意读给大家听?3、指名读。
(字正腔圆,推荐给大家一种读诗的好方法——缓缓地读)4、谁再一试?(在或急或缓中体味到古诗的节奏美)5、最后一位。
(在抑扬顿挫中感受到古诗的韵律美)6、齐读一遍,共同感受一下。
7、师:诗人所见是怎样的牧童呢?(课件呈现前两句)同桌间相互议一议,括号中可填什么字,放入句中怎样理解?(师进入学生讨论间倾听指导)8、指名分句回答,并请学生板书。
9、诗中的留白给了我们无限的遐想,此时,一个什么样的牧童豁然呈现于眼前?10、指名说。
11、用朗读表现出来。
谁读前两句?(你离诗人不远了,陶醉是读诗的一种境界。
)(二)鉴牧童捕蝉图:1、师:就在这旷野中,林阴下,小小牧童骑着牛,就这样旁若无人地唱着,就这样陶然自在地唱着,如云行天际,如水流山野。
忽然歌声停止,这是为何呢?(播放后两句)2、齐读后两句。
3、师:其中你最欣赏诗人用的哪个字或词?为什么?(由所见猜测内心、打破了牧童原来的平和的环境,气氛紧张、犹如听到蝉鸣、表现出牧童的反应机灵、写出了牧童怕惊跑了蝉儿,体现出牧童站在那儿仔细察看蝉儿的确切位置,想一下子捉住它。
)4、师:区区10个字,竟被大家品出了如此丰富的意蕴,让我们一起细嚼慢品,女声读(小荷已露尖尖角)男生读(一山更比一山高)5、师:学到这里你是否会有这样的疑问:诗人写就此诗,想表现或表达什么?6、指名说。
(你已经走进了诗人的内心、你品到了诗的精髓,你捕捉到诗的灵魂)7、师:请大家闭上眼睛,齐背古诗,由此诗再现诗人所见的清新画面。
(标出箭头)(播放全诗,播放音乐)三、同题拓展,积累古诗:师:可见画中的画境可以入诗,诗中的意境可以入画,诗和画的关系是何等的亲密,(板书:入)袁枚的《随园诗话》中有一百四十余首为画而题写的诗,《题画》就是其中的一首。
(播放《题画》)请大家参看译文,自由诵读,看谁最先会背。
指名背诵。
师:你还积累过哪些表现儿童生活的诗句?指名说。
四、创作实践,提升表达:1、其实,我们多彩的生活中也有许多画面可以入诗,请你做回小诗人,以观察到的儿童生活的某个画面为内容,创作一首小诗。
(播放课件,播放背景音乐)2、学生创作诗歌。
3、诗歌展示。
教学目标:1.学会本课8个生字。
了解词语的意思。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通过朗读,感受诗中牧童的机灵活泼,天真可爱。
教学重点:学会本课生字,朗读和背诵课文。
第一课时教学过程一、看图导入(一)观察课文配图1.图上都有什么?(儿童、牛、大树、蝉)2.仔细观察图画,看看这个儿童是什么时候的人。
是干什么的。
(引导学生抓住儿童的衣着及牛和儿童手上的鞭子的联系,明白这个儿童是古时的一个放牛娃。
)3.图上的儿童在干什么?(指导观察儿童的表情,初步体会牧童看见树上的蝉时的心情。
)(二)揭题,解题1.解释题意:牧童骑着牛,唱着歌,忽然听到蝉的叫声,于是停住歌声跳下牛背,准备捕捉蝉。
这一切给一个叫袁枚的诗人看见了,他就写了一首诗,叫“所见”,意思是说诗中写的内容是自己亲眼看到的。
2.出示课题:“所见”,读题。
3.介绍作者:袁枚,清代诗人,浙江钱塘(今杭州市)人。
二、初读诗歌,理解课文(一)初读课文l.学生轻声自读课文,要求读准确,读通顺。
2.检查自读情况。
(1)出示生字词卡:(2)注意翘舌音,前鼻音:振蝉3.教师范读。
4.看插图,读诗句,想想每句诗说的是什么意思。
5.指名读得好的学生读全诗。
要求学生边听读,边看图,思考:起初牧童在黄牛背干什么?后来呢?(指名让学生试着回答问题。
牧童开始在黄牛背上唱歌,后从牛背上下来了,站在那儿想捉蝉。
)(二)学习诗句,理解诗意1.理解第一句“牧童骑黄牛,歌声振林樾。
”(1)用自己的话说说前一个分句的意思。
通过观察图使学生理解到“牧童”指的就是放牛的小孩。
黄牛——牛的一种,角短,皮毛黄褐色,或黑色,也有杂色的,毛短,常用来耕地或拉车,肉可以吃,皮可以制革。
(2)读整个诗句,查字典说说“振”“樾”的意思。
振——振动樾——树荫教师补充:“林樾”是指茂密的树林。
(3)用自己的话说说后半句的意思。
(响亮的歌声在茂密的树林里振荡。
)(4)让学生读诗句,然后用自己的话说说整句诗的意思。
2.理解第二句“意欲捕鸣蝉,忽然闭口立。
”(1)齐读第二句,并看图,说说图上的牧童在干什么,与第一句说的情景有什么不同(着重指导学生观察牧童的表情。
)(2)理解前一个分句的意思。
查字典,说说“欲”“捕”在诗中的意思。
(欲——想捕——捉)用自己的话说说前半句的意思。
(想要捕捉鸣叫的知了。
)(3)读全句,想一想:牧童听到广蝉的叫声后,怎样做的呢?“闭口”在这里是停止唱歌的意思。
“立”指牧童从牛背上迅速跳下来,站在树下。
理解“忽然”一词在诗中的意思。
(骑在牛背上唱歌时,忽然听到蝉叫声。
)(4)读诗句,用自己的话说说整句诗的意思。
三、齐读全诗四、叙说诗意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的意思。
第二课时教学过程一、复习巩固l.熟读全诗。
2.说说下面几个词语的意思。
振欲捕鸣闭口立二、整体感知引导学生看图,理解全诗,说出诗意。
1.看插图,讲图意。
2.用自己的话说说全诗的意思。
(夏天,一个牧童在树林中骑着一头黄牛高声歌唱,知了在树上叫着。
牧童听到了知了叫声。
想去捉知了,立即停止唱歌,跳下牛背,站在树下,望着树上的知了。
)三、指导朗读,加深理解1.指导读第一句诗。
想象牧童在牛背上高声歌唱的心情。
指导读牧童/骑黄牛,歌声/振林樾。
2.指导读第二句诗。
意欲/捕鸣蝉,忽然/闭口立。
“忽然闭口立”使我们想到了什么?(教师可引导学生想象牧童面部表情,他全神贯注地盯着知了。
想象牧童的动作,他踮起脚尖,身子向前倾,双手轻轻拍起,作好捕捉知了的准备。
想象牧童的内心活动,他不住盘算怎样抓知了。
让学生仿佛身临其境,产生“屏住呼吸,别惊动了知了,赶快捉住它”的感觉。
)3.有感情地朗读全诗。
四、背诵全诗五、分析指导字形1.比较字形。
振——晨蝉——弹忽——物闭——闲2.重点分析、记忆字形。
欲:左边是“谷”,第四笔“捺”改为“点”,右边是“欠”,不是“文”。
所:左边不要写成“户”。
3.指导书写。
六、总结1.朗读全诗。
2.背诵全诗。
3.学了这首诗,你觉得这个牧童怎么样?(活泼可爱,愉快、顽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