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束和X射线辐照装置食品加工剂量学标准规范

合集下载

中国食品辐射标准

中国食品辐射标准

中国食品辐射标准
根据我所了解的截止到2021年9月的知识,中国的食品辐射标准主要参考国家标准《食品辐射卫生安全标准》(GB7718-2011)以及相关法律法规。

根据《食品辐射卫生安全标准》,食品辐射限值分为两类:
1.放射性核素限值:规定了食品中各种放射性核素的限量标准。

不同放射性核素的限值有所差异,例如钾-40、锶-90、铯-137等。

2.剂量限值:规定了食品中人体受到的辐射剂量的限制。

这是通过估算从食品中摄入的放射性核素所产生的辐射剂量来确定的,限值以有效剂量单位(例如希沃特/年)表示。

此外,中国还制定了一系列相关的法律法规来确保食品辐射安全,如《食品安全法》、《辐射防护法》等,以及卫生部等相关部门发布的一些具体规定和指导文件。

然而,辐射标准是一个不断更新和演进的领域,标准和法规可能在未来发生变化。

因此,如果您需要最新的食品辐射标准信息,建议您咨询相关的政府机构或专业机构以获取最准确和最新的信息。

γ射线和电子束辐照装置防护检测规范

γ射线和电子束辐照装置防护检测规范

γ射线和电子束辐照装置防护检测规范γ射线和电子束辐照装置是一种常见的辐射治疗设备。

由于它们的高能量和易穿透性,操作人员在使用时需要进行防护措施。

因此,制定一套γ射线和电子束辐照装置防护检测规范非常重要。

本文将详细介绍γ射线和电子束辐照装置的防护措施和检测规范。

一、γ射线和电子束辐照装置的防护措施1. 人员防护操作人员在接近γ射线和电子束辐照装置时应穿着对辐射有防护作用的防护服、防护手套等防护装备,同时佩戴适当的防辐射护目镜。

对于接触辐射源的人员,应特别注意防护。

2. 环境防护在使用γ射线和电子束辐照装置时,应对设备周围的环境进行防护,包括封闭房间和包覆体等设施。

同时,应采取有效的安全措施,如加强辐射屏蔽等。

3. 设备防护γ射线和电子束辐照装置本身应设置辐射屏蔽装置,确保辐射水平符合相关要求。

在操作过程中,应确保设备的稳定性和可靠性,避免设备故障或操作失误导致辐射链式反应。

二、γ射线和电子束辐照装置的检测规范1. 辐射源的检测γ射线和电子束辐照装置的辐射源是关键的辐射源,必须定期进行检测和校准。

首先,应确保辐射源的稳定性和可靠性。

其次,在辐射源接近使用期限时必须更换辐射源。

最后,需要建立一套科学的辐射源管理体系。

2. 辐射剂量的检测辐射剂量的检测是辐射治疗的重要环节。

应在设备中设置剂量率监测装置,并进行定期检查和校准。

同时,需要对使用人员进行个人剂量监测,确保人员的辐射剂量不超过规定的标准。

3. 安全设施的检测γ射线和电子束辐照装置的安全设施是保障设备正常运行和人员安全的重要保障。

应定期检查和校准辐射屏蔽装置、安全保护装置等安全设施,确保其符合国家和行业标准。

4. 故障的处理在使用γ射线和电子束辐照装置时,可能出现各种故障。

要及时对故障进行处理,确保设备安全运行。

建议设立专门的故障维修团队,定期进行设备维保,提高设备的运行效率和安全性。

总结γ射线和电子束辐照装置是一种高能辐射治疗设备,在保障其正常运行和使用安全的同时,也需要在操作前和操作过程中进行严格的防护和检测。

关于辐照食品的相关标准

关于辐照食品的相关标准

关于辐照食品的相关标准一、辐照食品标准1、国家强制性标准:GB 18524-2016 食品辐照加工卫生规范GB 14891.1-1997 辐射熟畜禽肉类卫生标准GB 14891.2-1994 辐射花粉卫生标准GB 14891.3-1997 辐射干果果脯类卫生标准GB 14891.4-1997 辐射香辛料类卫生标准GB 14891.5-1997 辐射新鲜水果、蔬菜类卫生标准GB 14891.6-1994 辐射猪肉卫生标准GB 14891.7-1997 辐射冷冻包装畜禽肉类卫生标准GB 14891.8-1997 辐射豆类、谷类及其制品卫生标准2、国家推荐性标准:辐射食品工艺标准GB/T 18525.1-2001 豆类辐射杀虫工艺GB/T 18525.2-2001 谷类制品辐射杀虫工艺GB/T 18525.3-2001 红枣辐射杀虫工艺GB/T 18525.4-2001 枸杞干葡萄干辐射杀虫工艺GB/T 18525.5-2001 干香菇辐射杀虫防霉工艺GB/T 18525.6-2001 桂圆干辐射杀虫防霉工艺GB/T 18525.7-2001 空心莲辐射杀虫工艺GB/T 18526.1-2001 速溶茶辐射杀菌工艺GB/T 18526.2-2001 花粉辐射杀菌工艺GB/T 18526.3-2001 脱水蔬菜辐射杀菌工艺GB/T 18526.4-2001 香料和调味品辐射杀菌工艺GB/T 18526.5-2001 熟畜禽肉辐射杀菌工艺GB/T 18526.6-2001 糟制肉食品辐射杀菌工艺GB/T 18526.7-2001 冷却包装分割猪肉辐射杀菌工艺GB/T 18527.1-2001 苹果辐射保鲜工艺GB/T 18527.2-2001 大蒜辐射抑制发芽工艺GB/T 22545-2008 宠物干粮食品辐照杀菌技术规范GB/T 21659-2008 植物检疫措施准则辐射处理辐射食品检测鉴定标准GB/T 21926 一2008 辐射含脂食品中2一十二烷基环丁酮测定气相色谱/质谱法GB/T 23748 一2009 辐射食品的鉴定 DNA彗星试验法筛选法3、法规及通用技术要求2007 年国家质检总局颁布47 号令《食品标识管理规定》国务院法规(1996)辐照食品卫生管理办法4、行业标准NY/T 1206-2006 茶叶辐照杀菌工艺NY/T 1207-2006 辐射香辛料及脱水蔬菜热释光鉴定方法NY/T 1390 一2007 辐射新鲜水果、蔬菜热释光鉴定NY/T 1448-2007 饲料辐照杀菌技术规范NY/T 1573-2007 辐射含骨类动物源性食品的鉴定一ESR法SN/T 1887-2007 进出口辐照食品良好辐照规范SN/T 1890-2007 进出口冷冻肉类辐照规范NY/T 1895-2010 豆类、谷类电子束辐照处理技术规范NY/T 2209-2012 食品电子束辐照通用技术规范NY/T 2210-2012 马铃薯辐照抑制发芽技术规范NY/T 2317-2013 大豆蛋白粉及制品辐照杀菌技术规范NY/T 2318-2013 食用藻类辐照杀菌技术规范NY/T 2319-2013 热带水果电子束辐照加工技术规范SN/T 3707-2013 香蕉中新菠萝灰粉蚧检疫辐照处理技术要求5、国际标准CAC/RCP 19-1979,Rev.2-2003 食品辐射加工推荐性国际操作规范CODEX STAN 106-1983,Rev.1-2003 辐射食品国际通用标准CAC/RCP 19-1979,Rev.1-2003 食品辐射加工工艺国际推荐准则CODEX STAN 1 1985,Rev.l-1991 预包装食品标识的国际通用标准ISO22000-2005 食品安全管理体系一食品链中各组织的要求ISO14470-2010 食品辐射一食品电离辐射过程的发展、验证和常规控制要求ISPM 18. 国际植物检疫措施标准辐射用作植物检疫措施的准则ASTM F1355-2006 用作消毒处理的新鲜农产品辐照的指南ASTM E2449-2005(2013) 对预包装加工肉和家禽产品进行辐照以便控制病原体及其它微生物的指南DIRECTIVE 1999/2/EC 关于电离辐射食品和食品配料的成员国相似法案DIRECTIVE 1999/3/EC 关于建立电离辐射食品和食品配料的共同体清单2000/13/EC 关于食品标签、说明和广告宣传的成员国相似法案二、辐照装置有关标准1、国家强制性标准:GB 10252-2009 γ射线辐照装置的辐射防护与安全规范GB 16334-1996 γ辐照装置食品加工实用剂量学导则GB 17568一2008 γ辐射装置设计建造和使用规范2、国家推荐性标准:剂量标准GB/T 16541-2005 能量为300keV一25MeV 电子束辐射加工装置剂量学导则GB/T 139-2008 使用硫酸亚铁剂量计测量水中吸收剂量的标准方法GB/T 15053-2008 使用辐射显色薄膜和聚甲基丙烯酸甲醋剂量测量系统测量吸收剂量的标准方法GB/T 16509-2008 辐射加工剂量测量不确定度评定导则GB/T 16510-2008 辐射加工剂量学校准实验室的能力要求GB/T 16639-2008 使用丙氨酸一EPR剂量测量系统的标准方法GB/T 16640-2008 辐射加工剂量测量系统的选择和校准导则法规及通用技术要求GB/T 25306一2010 辐射加工用电子加速器工程通用规范《放射性同位素与射线装置安全和防护条例》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令(第449号)3、国际标准IAEA 第SSG8(DS 409)安全导则“γ射线、电子束、X射线辐射装置的辐射安全”三、医疗产品辐照标准1、国家强制性标准:GB 16352-1996 一次性医疗用品γ射线辐射灭菌标准GB 16383-1996 医疗卫生用品辐射灭菌消毒质量控制标准GB 18280-2000 医疗保健产品灭菌确认和常规控制要求辐射灭菌2、国家推荐性标准:GB/T 19974-2005 医疗保健产品灭菌灭菌因子的特性及医疗器械灭菌工艺的设定、确认和常规控制的通用要求3、行业标准:YY/T 0287-2003 医疗器械质量管理体系用于法规的要求4、国际标准:ISO11137-1 医疗器械灭菌过程的开发、确认和常规控制要求ISO11137-2 灭菌剂量的建立ISO11137-3 剂量测定导则ISO13485 医疗器械-质量管理体系-用于法规的要求进出口检验检疫行业标准:SN/T 1887 进出口辐照食品良好辐照规范SN/T 1888.1 进出口辐照食品包装容器及材料卫生标准第1部分:聚丙烯树脂SN/T 1888.2 进出口辐照食品包装容器及材料卫生标准第2部分:聚丙烯成型品SN/T 1888.3 进出口辐照食品包装容器及材料卫生标准第3部分:尼龙成型品SN/T 1888.4 进出口辐照食品包装容器及材料卫生标准第4部分:聚乙烯成型品SN/T 1888.5 进出口辐照食品包装容器及材料卫生标准第5部分:聚氯乙烯成型品SN/T 1888.6 进出口辐照食品包装容器及材料卫生标准第6部分:聚苯乙烯树脂SN/T 1888.7 进出口辐照食品包装容器及材料卫生标准第7部分:聚苯乙烯成型品SN/T 1888.8 进出口辐照食品包装容器及材料卫生标准第8部分:偏氯乙烯-氯乙烯共聚树脂SN/T 1888.9 进出口辐照食品包装容器及材料卫生标准第9部分:聚氯乙烯树脂SN/T 1888.10 进出口辐照食品包装容器及材料卫生标准第10部分:聚碳酸酯树脂SN/T 1888.11 进出口辐照食品包装容器及材料卫生标准第11部分: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树脂SN/T 1888.12 进出口辐照食品包装容器及材料卫生标准第12部分:玻璃制品SN/T 1888.13 进出口辐照食品包装容器及材料卫生标准第13部分: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成型品SN/T 1889.1 杀灭进出口食品中有害微生物最低辐照剂量第1部分:串珠镰刀菌SN/T 1889.2 杀灭进出口食品中有害微生物最低辐照剂量第2部分:寄生曲霉SN/T 1889.3 杀灭进出口食品中有害微生物最低辐照剂量第3部分:赭曲霉SN/T 1889.4 杀灭进出口食品中有害微生物最低辐照剂量第4部分:黄曲霉SN/T 1889.5 杀灭进出口食品中有害微生物最低辐照剂量第5部分:禾谷镰刀菌SN/T 1890 进出口冷冻肉类辐照规范SN/T 1937 进出口辐照猪肉杀囊尾蚴的最低剂量SN/T 2910.1 出口辐照食品检测方法电子自旋共振波谱法SN/T 2910.2 出口辐照食品的鉴别方法第2部分:单细胞凝胶电泳法SN/T 2910.3 出口辐照食品的鉴别方法第3部分:气相色谱-质谱法SN/T 2910.5 出口辐照食品检测方法第5部分:直接落射荧光滤膜-需氧菌计数法。

食品加工中的电子束辐照技术应用研究

食品加工中的电子束辐照技术应用研究

食品加工中的电子束辐照技术应用研究食品加工行业一直在寻求新的技术和方法来提高产品的质量和安全性。

电子束辐照技术作为一种非热加工技术,近年来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

在食品加工中应用电子束辐照技术,不仅可以延长食品的保质期,还可以杀灭食品中的微生物,从而降低食品中的风险物质含量。

本文将就食品加工中的电子束辐照技术应用研究进行探讨。

首先,我们需要了解什么是电子束辐照技术。

电子束辐照技术是利用加速器将电子束加速至高速后,通过线圈束流装置产生直线束,然后将电子束传送至被照射物,进而实现电子与物质相互作用的技术。

通过电子束辐照,基因、细胞和微生物核酸中的化学键能被切断或重组,从而导致生命活动被抑制或终止。

电子束辐照技术在食品加工中的应用主要有两个方面。

一方面,电子束辐照可以延长食品的保质期。

传统的食品保存方法,如冷冻和真空包装,可以延长食品的保质期,但是仍然无法有效地保护食品免受微生物污染和氧化反应的影响。

而电子束辐照技术可以通过杀灭食品中的微生物和抑制氧化反应,有效地延长食品的保质期。

另一方面,电子束辐照技术还可以杀灭食品中的微生物。

食品中的细菌、霉菌和寄生虫是导致食品中细菌性疾病的主要原因。

传统的消毒方法,如高温煮沸和紫外线消毒,虽然可以杀灭部分微生物,但往往无法彻底杀灭食品中的微生物。

而通过电子束辐照,微生物的DNA和RNA可以被破坏,从而使微生物无法再进行繁殖,从而达到杀灭微生物的效果。

然而,电子束辐照技术在食品加工中的应用也存在一些争议。

首先,电子束辐照过程中可能会产生一些副产物,如自由基和二次辐射。

这些副产物可能对食品品质产生一定的影响。

其次,电子束辐照技术对食品中的一些营养成分也会造成一定的损失。

例如,电子束辐照会降低食品中的维生素含量,影响食品的营养价值。

因此,在使用电子束辐照技术时,需要权衡食品的安全性与营养性。

为了解决上述问题,目前许多研究正在进行。

一方面,研究人员正在寻找方法来减少电子束辐照过程中产生的副产物。

食品辐照

食品辐照

食品辐照技术及食品质量安全1.食品辐照技术的概述1.1 食品辐照技术的原理食品辐照技术是一项新兴的绿色加工技术,食品经过一定剂量的电离射线60Coγ或137Csγ射线或电子加速器产生的电子束(最大能量10Mev) 或X射线(最大能量5Mev) 的辐照,杀灭食品中的害虫,消除食品中的病原微生物及其它腐败细菌或抑制某些食品中的生物活性和生理过程,从而达到食品保藏或保鲜的目的,尤其是γ射线或X射线具有强大的穿透能力,对经过包装的农副产品及食品同样可以达到杀虫、灭菌的目的并可以防止病源微生物及害虫的再度感染,因而可以在常温下长期保存。

所谓食品辐射加工即把食品(包括包装好的) 直接放置于辐射场,利用辐射源所放射出来的电子束或γ射线的能量,通过直接或间接作用在食品中引起一系列的化学、生物学变化,可以杀灭食品中的微生物与害虫,达到杀菌保鲜的作用。

由于食品辐射加工过程中无须对食品进行加热,所以又被称为“冷巴斯德杀菌法(cold pasteurization) ”。

1.2 食品辐照技术的特点与传统的食品保藏方法如加热、冷藏、化学处理等相比具有显著特点:a)灭菌彻底,能够彻底杀灭食品中的各种有害微生物和病菌;b)辐照过的食品绝对不会带上放射性,也不会对人体有害;c)辐照加工是一种“冷处理”,辐照过程中被处理食物不升温,不破坏食品结构和营养成分,使食物保持新鲜;d)它不会像化学药剂和添加剂一样留下有毒有害的残留物;e)节约能源;辐照食品可以在常温下贮存;f)辐照不破坏原包装,辐照处理后的食品可立即运输、贮藏,或者立即进食;g)辐照不污染环境。

大部分食品和农产品以及保健食品均可以采用辐照保鲜这种高新技术,实现杀菌、杀虫、防霉、抑制发芽、推迟成熟、延长保质期、提高食品卫生品质的目的。

同时辐照对食品品质也有一定的负面影响,会发生部分化学变化,剂量越高变化程度越明显,如:含有未饱和脂肪酸的脂肪发生了氧化反应;碳水化合物可能出现水解,氧化或降解;蛋白质中的氨基酸可能发生分解或氧化,部分蛋白质还会发生交联或裂解作用;维生素受到破坏等。

食品辐照标准

食品辐照标准

食品辐照标准
食品辐照是一种利用射线照射食品,以改善食品品质、延长保质期、杀灭有害微生物的技术。

为了规范食品辐照的标准,保障消费者的健康和安全,国际食品法典委员会(CAC)制定了《食品辐照通用准则》(Codex General Standard for Irradiated Foods,简称CGSI)。

该准则规定了食品辐照的通用要求,包括以下内容:
1. 辐照源和剂量:食品必须使用符合国际标准的低活度、非裂
变或可裂变的伽马射线或电子束作为辐照源,剂量必须符合国际标准。

2. 食品种类:可以辐照的食品应包括蔬菜、水果、肉类、鱼类、豆类等植物性和动物性食品,但不包括婴儿奶粉和配方奶粉。

3. 辐照处理:食品在辐照处理前必须进行选择、清洗和预处理,以去除杂质和污染物,并确保剂量分布的均匀性。

4. 剂量控制:辐照剂量必须根据食品种类、微生物污染程度和
辐照目的等因素进行控制,以确保食品安全和品质。

5. 标识和记录:食品在经过辐照处理后,必须在标签上标明“辐照”字样,并记录辐照日期、剂量等信息。

此外,准则还规定了食品辐照的实验室控制要求、技术要求和安全要求等方面的内容。

食品辐照是一种有效的食品加工方法,但必须遵循严格的规范和标准,确保食品安全和质量。

辐照食品通用标准

辐照食品通用标准

辐照食品通用标准(CODEX STAN 106-1983, REV.1-2003)1. 范围本标准适用于电离辐照处理食品的过程,可与适宜的卫生规范、食品标准以及运输规范同时使用。

本标准不适用于基于检查目的而暴露于测量设备辐照的食品。

2. 辐照过程的一般性要求2.1 辐照源可以使用以下类型的电离辐照源:(1)放射性核素60Co 或137Cs的γ射线;(2)机械源产生的能量级小于等于5 MeV的X射线;(3)机械源产生的能量级小于等于10 MeV的电子束。

2.2 吸收剂量对食品进行辐照时,最小吸收剂量应足以实现所要达到的技术目的,最大吸收剂量应低于符合下列要求的剂量,即该剂量不危及消费者的安全和健康、不对结构完整性、功能性质、感官属性产生不利影响。

除为实现合法技术目的的需要外,食品接受的最大吸收剂量不高于10kGy。

12.3 辐照过程的设备和控制2.3.1 食品辐照处理使用的设备应获得主管机构基于此目的进行的许可和登记。

2.3.2 辐照设备设计应符合安全、有效、满足良好卫生规范规定的要求。

2.3.3 辐照设备应配备足够的、经培训并取得法定资格的操作人员。

2.3.4 辐照设备的过程控制应建立包括定量剂量测定在内的完整记录。

2.3.5 辐照设备和相关记录应向相关主管部门的检查人员公开。

2.3.6 辐照过程应按照食品辐照加工过程推荐性国际操作规范(CAC/RCP 19-1979, Rev.1-2003)进行控制。

3. 辐照食品的卫生要求3.1 辐照食品的制备、加工和运输过程应符合推荐性国际操作规范-食品卫生通用原则(CAC/RCP 1-1969, Rev. 3-1997)的规定,在适宜时为实现食品安全目的,应用危险性分析和关键控制点(HACCP)系统的七项原则。

在适宜的时候,原材料和成品的技术要求应符合相应的卫生规范、食品标准和运输规范。

3.2 辐照食品应遵守食品销售国对食品微生物安全和营养价值的相关国家公共卫生1高剂量辐照:辐照剂量高于10kGy的食品的卫生,FAO/IAEA/WHO联合研究小组报告,技术报告系列890 WHO.日内瓦,1999;辐照食品的安全和营养,WHO,日内瓦,1994;辐照食品的卫生,FAO/IAEA/WHO联合专家委员会报告,技术报告系列659.WHO,日内瓦,1981。

中国食品辐射标准

中国食品辐射标准

中国食品辐射标准
中国的食品辐射标准主要参考国家标准GB 14882-2012《食品中放射性物质限量》。

这个标准规定了食品中放射性物质的限量和检测方法,包括α放射性物质、β放射性物质、γ放射性物质和放射性同位素等。

具体来说,这个标准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食品中放射性物质的限量:这个标准规定了食品中放射性物质的限量,包括天然放射性物质和人工放射性物质的限量。

2. 食品中放射性物质的检测方法:这个标准规定了食品中放射性物质的检测方法,包括样品的制备、样品的测量和分析等。

3. 食品中放射性物质的监测和管理:这个标准规定了食品中放射性物质的监测和管理要求,包括食品的放射性监测、食品的放射性管理、食品的放射性事故处理等
这个标准适用于所有的食品,包括食品原料、食品加工品、食品制品等。

辐照食品标准规范及标识

辐照食品标准规范及标识

辐照食品标准规范及标识食品辐照技术是一种绿色安全的新型物理加工技术,在食品工业中有着巨大的发展潜力和实用价值,目前已广泛应用于食品的抑芽、杀虫、杀菌等,辐照食品也逐渐商业化和产业化。

谈到“辐照食品"大家很容易与“核辐射区食品”相混淆,随着日本启动福岛第一核电站核污染水排海,再次引起了大家对“核辐射区食品”与“辐照食品”的关注,也引发了部分消费者的担忧,那么辐照食品和核辐射区食品一样吗?在此进行介绍,帮助大家更好地理解二者的区别以及辐照食品相关的内容。

一、食品辐照VS辐照食品VS核辐射区食品食品辐照,依据GB18524-2016《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辐照加工卫生规范》的规定,是指利用电离辐射在食品中产生的辐射化学与辐射微生物学效应而达到抑制发芽、延迟或促进成熟、杀虫、杀菌、灭菌和防腐等目的的辐照过程。

国际原子能机构(IAEA)将食品辐照定义为一个过程,依据《食品辐照加工推荐性国际操作规范》(CXC19-1979)的规定,食品辐照是指按照辐照食品法典通用标准的规定,通过电离辐照,特别是Y射线、X射线或加速电子对食品产品进行加工的过程。

辐照食品,依据GB7718-2011《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预包装食品标签通则》的规定,是指经电离辐射线或电离能量处理过的食品。

核辐射区食品,通常是指受到核辐射影响的农产品或加工品,这些产品可能携带高水平的放射性元素,例如的、锯、碘、京等,这些元素可能会通过食物链进入人体,从而对人体健康产生威胁,其中影响人体健康的主要是放射性碘(碘T31)及放射性钝(钝-134和钠-137)o由此可以明确,食品辐照是纯物理加工过程,辐照处理的目的是抑制发芽、延迟或促进成熟、杀虫、杀菌、灭菌和防腐等。

与核辐射区食品不同,辐照食品仅接受射线的能量,不直接接触放射源,因而经辐照的产品不会有放射性物质残留,按照规定剂量辐照的食品也不存在安全问题,因此辐照食品≠核辐射区食品。

二、被辐照过的食品是否有害?1980年,联合国粮农组织、国际原子能机构、世界卫生组织共同组成的国际食品辐照卫生安全评价联合专家委员会(FA0/WH0/IAEA)宣布,经过IOkGy(辐射吸收剂量单位)以下剂量辐照的食品不会有放射性残留的感生放射性,辐照后营养成分和营养价值与其他加工方法没有区别,因此是安全的,今后无须再进行毒理学评价试验。

食品中放射性核限制浓度(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食品中放射性核限制浓度(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中放射性核素限制浓度1 范围本标准规定了食品中3H、60Co、89Sr、90Sr、103Ru、106Ru、131I、134Cs、137Cs、238Pu、239Pu 、241Am 和210Pb、210Po、226Ra、228Ra、232Th、234U、238U等放射性核素的调查水平与限制浓度。

本标准适用于正常情况下各类食品。

2 术语和定义2.1调查水平有效剂量、摄入量或单位面积或体积的污染水平等量的规定值,达到或超过此种值时应进行调查。

本标准中的调查水平是指正常食品中放射性核素活度浓度(或质量浓度)的规定值,达到或超过此值就应进行调查。

3 应用原则3.1无论是否制定放射性核素调查水平和限制浓度,食品生产和加工者均因采取相应控制措施,使食品中放射性核素的含量达到最低水平。

3.2 食品中放射性核素调查水平和限制浓度以食品通常的可食部分计算,有特别规定的除外。

3.3应将此调查水平和限制浓度应用于可直接食用的食品和已经稀释或恢复水分后再食用的干燥或浓缩食品,不可直接应用于未经稀释或恢复水分的干燥或浓缩食品。

对于奶粉可折算为相当量的鲜奶来控制(1kg全脂淡奶粉相当于7kg鲜奶)。

3.4应按婴儿食品和奶类及其他食品两类,分别使用各自的调查水平和限制浓度进行比较。

4 指标要求4.1 人工放射性核素4.1.1 食品中人工放射性核素调查水平和限制浓度指标见表1。

表1 食品中人工放射性核素调查水平和限制浓度14.1.2 对于消费量很少(如<10kg/人·年)的食品,如香料和茶叶,可以采用比表1中其他食品数值高10倍的调查水平和限制浓度。

4.1.3不同组的核素应单独处理,不必相加。

同一组的核素应取该组各种检测到核素的活度总和与该组的调查水平和限制浓度比较。

4.1.4 检验方法:按GB 14883规定的方法测定。

4.2 天然放射性核素4.2.1 食品中天然放射性核素调查水平和限制浓度指标见表2。

电子束和X射线辐照装置食品加工剂量学标准规范

电子束和X射线辐照装置食品加工剂量学标准规范

电子束和X射线辐照装置食品加工剂量学标准规范4 意义和用途应用加速器产生的辐射(电子和X-射线)处理食物产品的主要目的是控制寄生虫和病源微生物、杀灭昆虫、抑制生长和成熟以及延长货架期。

食品辐照几乎总是明确规定了吸收剂量的最小或最大限值,有时是规定了吸收剂量的最小和最大限值。

规定吸收剂量的最小限值是保证获得预期所需要的有益效应,规定吸收剂量的最大限值的目的是避免产品或包装降解。

对于指定的应用,其限值可以是基于(科学)研究的结果(资料)由政府法规规定的,因此,在食品辐照加工前必须确定辐照装置授予规定限值内吸收剂量的能力。

同样,有必要监测和证明每次加工运行期间的吸收剂量的变化符合预期规定置信水平的加工标准。

注3:国际食品规典(规)委员会(CAC)已经颁布了国际通用标准和从事电离辐射处理食品应用的标准规范,为确保严格履行,辐照非常强调剂量测量的作用。

不同的食品辐射加工的详细论述见 ASTM F1355、F1356、F1736和F1885以及参考文献(1-11)。

加速器产生的辐射可以是由电子产生的电子或X-射线的形式。

辐射进入需要实现预期效应的产品中的穿透能力是决定使用电子或X-射线的主要因素之一。

为确保在指定的吸收剂量范围对产品照射,需要对常规生产控制进行日常生产剂量测量。

必须建立产品辐照前、后与辐照期间处理程序的书面文件,存档备查。

其内容包括:辐照期间产品几何学条件、关键加工参数以及相应活动和职责的全部文件。

5 辐射源特性电子束装置:本标准中考虑的电子能量大于300keV的辐射源是既可以是直接作用(直流高压),也可以是间接作用(微波功率器或射频功率)型加速器。

发射场依赖于加速器的性能和设计。

束特性包括电子束参数(如:电子能谱、平均电子束流、脉冲宽度、电子束截面)和在产品表面上的束流分布。

更多详细的论述参见ISO/ASTM 51649.X-射线装置高能X-射线发生器放射出短波电磁辐射(光子),它于辐照材料的作用通常相似于来自放射性核素的γ辐射。

国内外辐照食品现状及相关法律法规

国内外辐照食品现状及相关法律法规

三、国内外辐照食品的标准与法规
1、国际组织和世界各国辐照食品管理法规
国际组织:食品法典委员会(CAC)、国际原子能机 构(IAEA)、国际食品辐照咨询组(ICGFI)、世界卫生组织 (WHO)、联合国粮农组织(FAO)等 世界各主要国家:美国、欧盟、日本、加拿大、澳大 利亚、新西兰、韩国等
CAC(国际食品法典委员会)
二、国内外辐照食品现状
1、国际辐照食品现状
• 目前已有40多个国家批准了200多种辐照食 品
• 年市场销售总量超过40万吨 食品辐照技术在世界范围内正 得到越来越广泛的商业化应用
2、我国辐照食品现状
食品辐照能力 据统计,目前我国国家环保部批准颁发辐射安全许 可证的单位共有174家,包括78家公司和辐照中心、17家 研究机构和79家医院。截至2007年10月,我国已建在建 电子辐照加速器共133台,总功率8258.2KW;截至2006年 底,我国已建在建设计装源能力30万居里以上的γ辐照 装置共107座,总设计装源能力超过1亿居里,实际装源 能力约为3600万居里。 据核农学会调查,2005年我国辐照食品产量达到 14.5万吨,占世界辐照食品总量的36%,产值达到35亿元, 近几年来又有进一步增长。以辐照食品的种类和数量而 言,中国是世界上辐照食品应用最多的国家之一。
• 2003年修订《国际辐照食品通用标准》 (CODEX STAN 106-1983,Rev.1-2003),提出确有必要达到合理的工艺目 的外,接受辐照加工的食品的最大吸收剂量不应超过 10kGy。 实际上为高剂量食品辐照奠定了国际法规的基础 。 • 2003年修订《食品辐照加工工艺国际推荐准则》 (CAC/RCP 19-1979,Rev.1-2003) • 2001年第24届会议上批准“辐照食品鉴定方法“国际标准 • 1991年批准《预包装食品标识的国际通用标准》(CODEX STAN 1-1985,Rev.1-1991),规定了对辐照食品标识的要 求,即经电离辐射处理食品的标签上,必须在紧靠食品名称 处用文字指明该食品经辐照处理,配料中有辐照食品也必须 在配料表中指明。

食品辐射加工工艺及质量控制教材

食品辐射加工工艺及质量控制教材
谷物 GB/T18525.2-2001
红枣 GB/T18525.3-2001
枸杞干葡萄干 GB/T18525.4-2001
干香菇GB/T18525.52001
桂圆干 GB/T18525.6-2001
空心莲 GB/T18525.7-2001
速溶茶 GB/T18526.1-2001
花粉 GB/T18526.2-2001
保鲜
0.25
0.8
大蒜 GB/T18527.2-2001
抑制发芽 收获后2个月(5个月)
0.05(0.08)
0.2
通用技术要求 GB/T18524-2001
对各类食品的辐照工艺规定明确 的概念和技术要求
1)带括号的剂量值为设定的工艺剂量上限值
2.食品辐射加工工艺及质量控制 按照GB16334和GB18280
菌落总数≤10000霉 菌≤150
18
泡芙
2009.10.12 不合格
菌落总数(cfu/g):22000 霉菌(cfu/g):250
菌落总数≤10000霉 菌≤150
19
奶酪慕斯
2009.10.12 不合格
菌落总数(cfu/g):24000 霉菌(cfu/g):270
菌落总数≤10000霉 菌≤150
加工设备和测量仪器均是按照相关的 规范提供或安装的。该项工作的主要 内容有:建立设备文档、设备的测试 和校准等。有效的安装鉴定将确保辐 照装置的可靠和正确运行,并保证授
予产品所需要的吸收剂量。 设备文件是指描述辐照器、加
工设备和测量仪器的书面文件,其文 件应终身存档备查。文件至少包括如 下内容: ⑴辐照装置、操作人员和辐照与未辐 照产品隔离区域等位置的描述;
水芹
/

CAC和部分国家地区辐照食品要求及标准

CAC和部分国家地区辐照食品要求及标准

CAC和部分国家地区辐照食品要求及标准辐照食品是指用钴-60、铯-137产生的γ射线或电子加速器产生的低于10MeV电子束辐照加工处理的食品,包括辐照处理的食品原料、半成品。

目前,全球很多国家为保障食品安全、延长食品货架期而广泛使用辐照技术,且被越来越多的消费者认可。

该种技术如同低温冷藏、高温处理和化学处理等技术一样,能够去除食品中引起食品腐败和导致食源性疾病的微生物。

日常所食用的猪肉、鸡蛋、家禽、水果和蔬菜、调味品、种子、调料、谷物、软体动物和甲壳类等很多产品都经过辐照处理。

鉴于国内外对辐照食品的要求和标准不一,为合理应用辐照技术,避免不符合输入国家地区标准要求而造成损失,现将国内外有关辐照食品规定标准收集整理如下:一、国际食品法典委员会(CAC)1.标准。

现行有效的标准是修订后的《国际辐照食品通用标准》和2003年修订的《食品辐照加工工艺国际推荐准则》。

主要要求是辐照食品的最大吸收剂量不应超过10kGy,确有必要除外。

2.标识要求。

1991年CAC批准的《预包装食品标识的国际通用标准》中规定了对辐照食品标识的要求。

二、中国1.规章标准。

按照卫生部1996年4月5日颁布的《辐照食品卫生管理办法》和国家质检总局发布的《食品辐照通用技术要求》执行。

主要规定了食品(包括食品原料)的辐照加工必须按照规定的生产工艺进行,并按照辐照食品卫生标准实施检验,凡不符合卫生标准的辐照食品,不得出厂或者销售。

严禁用辐照加工手段处理劣质不合格的食品。

一般情况下食品不得进行重复照射。

辐照食品包装上必须同意标识,散装的必须在清单中注明“已经电离辐照”。

2.具体例子。

制定了六大类辐照食品的卫生标准以及17个产品的辐照工艺标准。

如《辐射香辛料卫生标准》,规定对香辛料类辐照吸收剂量不大于10kGy,最小外包装粘贴标志“辐照香辛料”。

《辐照猪肉卫生标准》,规定辐照猪肉总体平均吸收剂量为0.65kGy。

《辐照新鲜水果蔬菜类卫生标准》中规定新鲜水果蔬菜总体平均吸收剂量不大于1.5kGy,具体规定了17种典型产品,包括大蒜、生姜、刀豆、苹果、荔枝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电子束和X射线辐照装置食品加工剂量学标准规范4 意义和用途4.1 应用加速器产生的辐射(电子和X-射线)处理食物产品的主要目的是控制寄生虫和病源微生物、杀灭昆虫、抑制生长和成熟以及延长货架期。

食品辐照几乎总是明确规定了吸收剂量的最小或最大限值,有时是规定了吸收剂量的最小和最大限值。

规定吸收剂量的最小限值是保证获得预期所需要的有益效应,规定吸收剂量的最大限值的目的是避免产品或包装降解。

对于指定的应用,其限值可以是基于(科学)研究的结果(资料)由政府法规规定的,因此,在食品辐照加工前必须确定辐照装置授予规定限值内吸收剂量的能力。

同样,有必要监测和证明每次加工运行期间的吸收剂量的变化符合预期规定置信水平的加工标准。

注3:国际食品规典(规)委员会(CAC)已经颁布了国际通用标准和从事电离辐射处理食品应用的标准规范,为确保严格履行,辐照非常强调剂量测量的作用。

4.2 不同的食品辐射加工的详细论述见 ASTM F1355、F1356、F1736和F1885以及参考文献(1-11)。

4.3 加速器产生的辐射可以是由电子产生的电子或X-射线的形式。

辐射进入需要实现预期效应的产品中的穿透能力是决定使用电子或X-射线的主要因素之一。

4.4 为确保在指定的吸收剂量范围对产品照射,需要对常规生产控制进行日常生产剂量测量。

必须建立产品辐照前、后与辐照期间处理程序的书面文件,存档备查。

其内容包括:辐照期间产品几何学条件、关键加工参数以及相应活动和职责的全部文件。

5 辐射源特性5.1 电子束装置:本标准中考虑的电子能量大于300keV的辐射源是既可以是直接作用(直流高压),也可以是间接作用(微波功率器或射频功率)型加速器。

发射场依赖于加速器的性能和设计。

束特性包括电子束参数(如:电子能谱、平均电子束流、脉冲宽度、电子束截面)和在产品表面上的束流分布。

更多详细的论述参见ISO/ASTM 51649.5.2 X-射线装置5.2.1 高能X-射线发生器放射出短波电磁辐射(光子),它于辐照材料的作用通常相似于来自放射性核素的γ辐射。

但是,该辐射在能谱、角分布和剂量率等方面与γ辐射不同。

5.2.2 X-射线的性能依赖于X-射线转换器的设计和电子束撞击靶的参数,即:电子能谱、平均束流、和靶上的束流分布。

5.2.3 X-射线源的物理性能和它对辐射加工的适应性将在ISO/ASTM 51608中论述。

5.3 国际食品法典(规)委员会(1)也同现在有些国家的规定一样限制食品辐照的最大的电子和X-射线能量。

6 辐照装置6.1 因为辐照装置的类别(design)影响着授予产品中的吸收剂量,因此,在按照10-12要求进行吸收剂量测量时应该考虑辐照装置的类别。

6.2 装置的组成:电子和X-射线辐照装置包括电子加速器、产品传输系统,辐射屏蔽人员安全系统,规定要求的产品装卸和储存区域,供电、冷却、通风等辅助设备,控制室,剂量测量和产品检验实验室,人员办公室。

X-射线装置还包括X-射线靶转换器(见ISO/ASTM 51608)。

6.3 电子加速器:电子束加速器系统是有辐射源、产品上的束扩展设备、以及一些其它的相关设备组成的。

有关内容的进一步论述见ISO/ASTM 51649.6.4 产品传输系统6.4.1 产品传输系统的模式会影响被辐照的食物产品中的吸收剂量分布。

6.4.2 X-射线装置:高能光子的穿透能力允许采用大容器或食物产品堆积的方式处理。

对于最适宜的光子功率利用率和剂量均匀性而言,容器的尺寸取决于最大能量和产品的密度。

为提高剂量均匀性,窄角分布的辐射更适宜使用连续移动的传输系统而不是步进系统。

6.4.3 电子装置:对于最适宜的束功率利用率和剂量均匀性而言,加工负荷的尺寸取决于束能量和产品的密度。

通常使用如下两种不同模式:6.4.3.1 传送带或传输车:装有食物产品的加工负荷被放置在传送带(或车)上通过电子束。

其传输速度的控制与电子束流和电子束宽度相匹配,以使被照射的产品接受到规定剂量。

也可见注13.6.4.3.2 散装流动系统:适用于液体或粒状食物产品(如谷物)的辐照,采用流动通过辐照区域的方式。

7 剂量测量系统7.1 使用剂量测量系统测量吸收剂量。

系统包括剂量计、测量仪器以及相关的参考标准和系统使用的程序(见ASTM E 1026和E 2304和 ISO/ASTM 51205、51275、52310、51401、51540、51607、51650和51261)。

注4:适用于本标准中论述的辐射类型和能量的各种剂量测量方法的详细论述见ICRU第14、34和35号报告及参考文献(16)。

7.2 剂量计级别:按照剂量计所测量和应用领域,可将剂量计分成四个级别,即: 基准、参考标准、传递标准和工作剂量计。

ISO ASTM 51261给出了有关不同用途选择剂量测量系统的规定。

在使用前,除基准剂量计外,所有级别的剂量计均应进行计量校准。

7.2.1 基准剂量计:为了校准辐射场和其他级别的剂量计由国家标准实验室建立并维护。

两个最常用的基准剂量计是电离室和量热计。

7.2.2 参考标准剂量计:使用参考标准剂量计校准辐照场和工作剂量计。

也可以将参考标准剂量计用作工作剂量计。

ISO ASTM 51261给出了不同应用范围所用的参考标准剂量计实例。

7.2.3 传递标准剂量计:传递标准剂量计是一种为建立辐照装置的溯源性、用于传递认可或国家标准实验室吸收剂量信息到辐照装置而特别选择的剂量计。

这种剂量计应在标准实验室特别规定的条件下仔细使用。

按照ISO ASTM 51261标准的规定,传递剂量计既可在参考标准剂量计中选择,也可以在常规剂量计中选择。

7.2.4 常规剂量计:常规剂量计可用于辐射加工质量控制、剂量监测和测量剂量分布。

应该正确掌握剂量测量技术(包括校准技术)确保测量数据的可靠和准确。

ISO ASTM 51261给出了不同应用范围所用的工作剂量计示例。

7.3 剂量计系统的选择:应根据装置预期的辐射加工应用按照ISO ASTM 51261列出的选择标准选择适用的剂量测量系统。

选择剂量计过程中,应该根据剂量测量系统性能和测量不确定度的影响因素等方面的要求来选择适用的剂量测量系统。

加速器应用时,还要考虑吸收剂量率的变化(脉冲调制型加速器的平均和峰值剂量率)、脉冲速率和影响剂量计性能的脉冲宽度(如果适用)。

某些剂量测量系统既可以适用于放射性核素(如C0-60)的γ辐射,也适用于X-射线(17)。

注5:通常剂量计的主要组成水或碳氢化合物材料对放射性核素γ辐射和X-射线是稳定的。

某些含有大量对X-射线谱中低能光子高度灵敏的高原子序数材料的剂量计例外。

X-射线剂量率也会高于用于辐射加工的同位素γ-射线源,尤其是产品在转换靶附近通过时。

在剂量计的校准程序中应该考虑剂量计的剂量率依赖性(18,19)。

7.4 剂量计系统的校准7.4.1 剂量测量系统在使用前和随后的周期内应按照使用者文件程序中校准工作和质量保证要求的特别规定进行校准。

该校准过程应该在规定的周期内重复,以确保所测吸收剂量的准确度保持在一个必须的限值内。

ISO ASTM 51261规定了校准的方法。

7.4.2 校准辐照:辐照是校准剂量测量系统的关键组成。

可接受的校准辐照方式取决于剂量计是用作参考标准、传递标准还是常规剂量计。

7.4.2.1 参考或传递标准剂量计的校准辐照:校准辐照应该按照ISO/ASTM 51400标准的规定在国家或认可的校准实验室装置上进行。

7.4.2.2 常规(工作)剂量计的校准辐照:剂量计的校准辐照可以在三种情况下进行:(a)按照ISO/ASTM 51400标准的规定在国家或认可的校准实验室装置上进行;(b)在证明吸收剂量(或吸收剂量率)已经测量溯源至国家或国际认可标准的自有校准装置上进行;或(3)将工作剂量计和已经溯源到国家或国际认可标准的参考标准或传递标准剂量计一起置于生产辐照装置内,在实际生产辐照条件下进行。

采用(a)和(b)时,其校准结果曲线应对使用的实际条件进行验证。

7.4.3 测量仪器的校准和性能验证:仪器的校准和校准期间仪器的性能验证见ISO/ASTM 51261、ISO及ASTM有关剂量测量系统的相关标准、或仪器自备的操作手册。

8 加工参数8.1 描述辐照装置、加工负荷、和辐照条件等特性的参数被称之为加工参数。

这些参数的建立和控制将决定产品接受的吸收剂量。

8.2 使用加速器产生辐射(电子和X-射线)的辐照装置加工参数包括:8.2.1 束特性(如:电子束能量、束流、脉冲频率、脉冲宽度、束截面和X-转换器的构造)。

8.2.2 束宽展(如:扫描宽度、扫描频率和准直孔)。

8.2.3 产品传输特性(如:传输速度)。

8.2.4 产品装载模式(如:加工负荷尺寸、堆积密度、产品的方位)。

8.2.5 辐照几何学条件(如:单或双面辐照、多次通过、反散体)。

8.3 前三个参数(8.2.1、8.2.2和8.2.3)用于与产品或加工无关的辐照装置的描述,被称为运行参数。

注6:运行确认(OQ)期间的程序涉及了运行参数。

性能确认(PQ)的目的是确立所有考虑到的辐射加工加工参数(包括:运行参数)的数值。

在日常产品加工期间,要持续的控制和监测用于加工控制的运行参数。

9 安装确认9.1 目的:安装确认的目的是证明辐照器、及与之配套的加工设备和测量仪器是按照相关的规范提供或安装的。

安装确认包括:辐照器、及与之配套的加工设备和测量仪器的文件,建立使用它们的试验、运行以及校准程序和确认它们符合规范运行。

有效的安装确认刚要(程序)将确保辐照器的可靠和正确运行。

9.2 设备文件:建立(辐照)装置安装时描述辐照器、及与之配套的加工设备和测量仪器的书面文件,其文件应终身存档备查。

文件至少包括如下内容:9.2.1 辐照器(加速器)、操作人员和辐照与未辐照产品隔离区域等位置的描述。

9.2.2 加速器操作方法的描述。

9.2.3 辐照器操作程序的描述。

9.2.4 产品装卸设备组成和操作的描述。

9.2.5 辐照期间用于装载食物产品的辐照容器材料与结构的描述。

9.2.6 加工控制系统的描。

9.2.7 辐照器安装时与安装后所作的改进的描述9.3 试验、操作和校准程序:建立并执行标准辐照器安装以及与其相关的加工设备和测量仪器的试验、操作和校准(如果必要)的操作程序。

9.3.1 试验程序:该程序描述了用于确保被安装的辐照器以及与其相关的加工设备和测量仪器按照规定进行操作的试验方法。

9.3.2 操作程序:该程序描述了日常运行时辐照器以及与其相关的加工设备和测量仪器的操作方法。

9.3.3 校准程序:该程序描述了为确保辐照器以及与其相关的加工设备和测量仪器的符合规定连续运行的周期校准和验证的方法。

设备和仪器的校准频度可以依据官方的规程给予规定;可以要求设备和仪器的校准溯源至国家或其他认可的标准实验室。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