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峨眉山月歌》说课稿.doc
峨眉山月歌说课稿
《峨眉山月歌》说课稿一.说教材1.教材分析本诗是苏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的一篇古诗。
内容较浅显,易理解,重点旨在于诗歌意境的理解和课文生字的理解学习,预计花一个课时的时间来讲解。
本诗从“峨眉山月”写起,点出了远游的时间是在秋天。
另外,以“秋”字形容月色之美,而月呢,只有“半轮”,就会使学生联想到青山吐月的优美意境。
第二句中的“影”指月影,而其中的“入”和“流”,表示月影映入江水,又随江水流去。
大量的生活经验告诉我们,站住不动观察水中的月影,任凭江水怎样流,月影却是岿然不动的。
“月亮走,我也走”,只有观者顺流而下,才会看到“影入江水流”的妙景。
所以此句不仅写出了月映清江的美景,同时暗点秋夜行船之事。
意境可谓空灵入妙。
再看诗的最后两句——“夜发清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州。
”三峡是瞿塘峡、巫峡、西陵峡的合称。
李白从清溪驿上船,向三峡进发,这是两个实际的地名,虽然相距遥远,然而舟行江上,一水相连,所以,在感觉上并不觉得吃力。
而对“思君不见”的“君”字,有两种不同的理解,一种说法是实有其人,是指李白在即将离开家乡时亲友。
那么,这句的意思是说,很想再见一见蜀中的亲友,但是却未能如愿,最终只好带着遗憾离开了。
另一种理解是李白连夜出发,时间仓促,乍离乡土,对故国故人不免恋恋不舍。
江行见月,如见故人。
然明月毕竟不是故人,于是只能“仰头看明月,寄情千里光”了。
在全诗中除“峨眉山月”外,几乎没有景物描写,除“思君不见”外,也不见言情,但我们读到“思君不见下渝州”时,已觉纸短情长情无限了,究其奥妙,就是因上有“峨眉山月”、下有“影入平羌”这一无处不在上下相伴的明月形象,融入了诗人因即将远离家乡的那份对亲情,对友情可亲而不可近、可望而可及的无法割舍的情怀之中了。
2.教学目标(1).识记本诗的生字:眉、溪、峡、君(2).识记诗仙:李白(3).理解诗中“夜发”、“下”等重点字词的意思(4).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并背诵诗(5).感悟诗中的情境,体会诗人咏月怀乡思友的感情,从中受到美的熏陶3.教学重难点(1)理解诗中重点字词如“夜发”、“下”等字词的意思(2)能流利地朗读古诗,并背诵(3)体悟诗中的月、影、情交融的情境(4)领悟“思君不见”的情感二.说学生情况四年级的小学生的学习是一种在教师指导下的认知或认识活动。
峨眉山月歌说课稿
峨眉山月歌说课稿一、说教材《峨眉山月歌》是初中语文教材中的一首古诗,位于第七册第一单元。
这首诗是我国唐代伟大诗人李白所作,以其雄浑的笔触描绘了峨眉山月夜景的壮丽画面,展现了诗人对自然美景的热爱和赞美之情。
本诗在课文中的作用主要有以下几点:1. 培养学生对自然美的感知能力,激发他们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之情。
2. 通过学习古诗,引导学生了解和掌握古诗的基本知识,提高文学素养。
3. 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提高他们对古典诗词的鉴赏能力。
4. 通过对本诗的学习,让学生感受诗人的豪放情怀,培养他们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
本诗在课文中的地位十分重要,它既是单元的开篇之作,也是学生学习古典诗词的起点。
主要内容分为三个部分:首联描绘了峨眉山的雄伟景象;颔联写月亮从山间升起,光照千里;颈联写月夜下的江河景象,表现了诗人对自然美景的热爱。
二、说教学目标学习本课需要达到以下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正确朗读和背诵本诗。
(2)理解诗句的意义,掌握诗中的生僻字词。
(3)分析诗的结构,了解古诗的基本写作手法。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朗读、感悟,培养学生的语感,提高他们对古诗的鉴赏能力。
(2)运用问答法、启发法等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诗中的意境和情感。
(3)运用阅读法、练习法等学习方法,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诗人对自然美景的热爱,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
(2)学习诗人的豪放情怀,激发学生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
三、说教学重难点1. 教学重点:(1)正确朗读和背诵本诗。
(2)理解诗句的意义,感受诗中的意境。
(3)掌握诗中的生僻字词,了解古诗的基本写作手法。
2. 教学难点:(1)分析诗的结构,理解诗人的情感。
(2)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提高他们对古典诗词的鉴赏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诗句,把握诗人的情感,同时注重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
四、说教法在教学《峨眉山月歌》这首诗时,我计划采用以下几种教学方法,旨在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效果,同时突出我与其他教师教法的不同之处。
峨眉山月歌教案7篇_1
峨眉山月歌教案7篇峨眉山月歌教案1一、学习目标1、认识“峨、羌、渝”3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
背诵古诗。
3、借助注释和插图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作者江行思乡思友之情。
二、学习重点了解诗句含义,感受“月”代表的思想含义,进一步感受诗人思乡思友之情。
三、教学过程。
(一)诗人简介今天,我们上课之前先来聊聊一位大家熟知的诗人——李白。
你对他有什么了解?李白不仅文采斐然,他还有一个特点就是特别爱游历。
不信,来看看他的诗,请几位同学来读读。
(诗文略)感受到什么?(李白足迹遍布九州,去过不少名山大川,留下了许多脍炙人口的佳作。
)是啊,这既是李白,他时常在路上。
今天,我们就来细品他的一首《峨眉山月歌》,随它去领略名山大川之美,感受旅者之思吧!(二)初读释题,把握节奏韵味。
谁来读诗题,读了诗题,你知道了什么?(描写了峨眉山月的景色)齐读诗题。
自由读,反复读,读准字音,试着读出节奏来。
正音、读出诗的节奏、韵味。
(三)自主探究解诗意,品读感悟入诗境。
1、勾画诗中表示地点的词,边画边想,诗人一路上看到了怎样的景色,又有着怎样的特点呢?“峨眉山月半轮秋”看到了什么景物,有什么特点?“月”半轮;“山”高大雄伟。
同学们,有了高山相伴的月亮,你们还确信它的形状就是“半轮”吗?有没有可能是的呢?你以为是哪种?为什么?小结:远远望去,这不就是一幅“青山吐月”的优美画面,请男生读。
再读读,这月亮还有什么特点?“亮”从何可见?“秋”这青山吐出的还是月亮吗?吐出的是一颗闪闪发亮的明珠啊!美吗?全班女生一起读。
2、我们知道,这是李白初次出游,加之看到如此美丽的景致,联想一下你们出去游玩时的心情,此时的李白,心情如何?(兴奋、高兴、已被美景深深地陶醉了……)他特别期待看到更多的美景,他看到了吗?找到了吗?请用诗句回答我。
“影入平羌江水流”怎么个美法?江水流动,水波荡漾之美!读月亮照在江中,随着江水流动,显得很美!师质疑:这行没有写月啊,你们怎么知道月光在江中呢?“影”指月亮的影子。
峨眉山月歌教案教学文稿
峨眉山月歌教案教学文稿
导入:
1.利用图片或视频展示峨眉山的美景引起学生的兴趣。
2.播放一段峨眉山月歌的音乐,让学生感受到峨眉山的美。
3.引导学生回忆、讨论自己对峨眉山的了解和想象。
主体:
Step 1: 给学生展示并分析峨眉山月歌的歌词和情感。
1.宣读峨眉山月歌的歌词,让学生听后读。
2.分析歌词中描述的峨眉山的景色和氛围,引导学生用形容词和形容词短语表达。
3.引导学生讨论歌词中的情感,比如对峨眉山的喜爱、向往和向神明祈愿的感激之情。
Step 2: 学生模仿创作自己的山水诗或月歌。
1.给学生提供一些峨眉山的图片或诗歌素材,让他们用自己的语言描述峨眉山的景色和感受。
2.引导学生使用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对仗等,使自己的诗歌更有艺术效果。
3.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讨论和分享自己的创作。
Step 3: 学生小组合作演唱峨眉山月歌。
1.将学生分成小组,每个小组选择一位代表来演唱峨眉山月歌。
2.给学生一些时间熟悉歌曲的旋律和歌词,然后进行小组排练。
3.每个小组轮流上台表演,其他同学可以用手舞足蹈、鼓掌加油,以展示对峨眉山月歌的喜爱之情。
总结:
1.引导学生回顾本节课的学习内容,总结对峨眉山的感受和认识。
2.引导学生谈谈自己对诗歌创作的感受和体会,以及如何通过音乐和表演来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想法。
3.鼓励学生继续欣赏和探索中国传统文化的美,培养对美的敏感和表达能力。
扩展活动:
让学生收集和分享其他描绘山水和月景的诗歌或歌曲,进一步了解中国传统文化中对自然美的表达方式。
峨眉山月歌
《古诗两首》说课稿各位评委老师晚上好,我是号,希望我说的《古诗两首》能带领学生领会秋色、秋景有形的意象,品尝秋意、秋思无形的滋味,我将从说教材、说学情、说教学目标、说教法策略四个方面来对本课第二课时《峨眉山月歌》进行说明。
第一、说教材1.教材分析:该单元选用了现代诗歌、古典诗词,意在增强学生对我国诗词的领会能力,诗歌体裁的魅力和诗歌独特的表达效果。
古诗两首均描写秋夜景色。
《峨眉山月歌》是唐代诗人李白年轻时初离四川时所作。
影入江流的迷人景色,表现了诗人秋夜行船离乡时对故乡山水的深深依恋。
全诗意境明朗清新,语言自然流畅。
2.重难点分析:入诗境方能悟诗情,所以我将本课重点定为1. 有感情地诵读来想像这首诗描绘的优美景象,感受诗人笔下的月夜下的千里蜀江行旅图。
2.背诵古诗。
由于悟诗情要抓住一些重点字句谈感受,使学生领略诗歌情景交融的美妙意境。
所以我将难点定为理解“秋”、“半轮”和“影”、“入”、“流”以及“君”,感悟诗境,体会诗人漫长江行途中江月作伴中的思念之情。
第二、说学情《语文课程标准》指出:“三、四年级学生要诵读优秀诗文,注意在诵读过程中体验情感,领悟内容。
”四年级学生的学习主动性逐渐增强,他们已学会从多种渠道搜集学习资料,预习课文,为新课的教学做好了铺垫。
他们已经积累了一些古诗同时独立阅读能力已经初步建立起来,能利用已掌握的方法,借助注释和工具书来把握古诗的大体意思,但毕竟是浅近的。
根据四年级学生的知识结构及课程标准对古诗教学的要求,教师有必要引导学生多层次、多方式地读,想象画面,叙说古诗大意,体会诗歌意境和诗人心境,鼓励学生动笔将个人独特的情感体验写成批注和布置多样作业以提高学生品读的深度和广度。
另外,四年级学生已具备了一定的写作能力,随文安插练笔。
第三、说教学目标基于以上教材特点和学情,我拟定以下三个目标:1.认知目标:①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②学会本课生字新词。
2.能力目标:①凭借图文对照,想象全诗场景,诗人的所见所思与所感;②能解释诗句中带点词和诗句的意思,联系生活经验来理解颔联,并能写出本课题《峨眉山月歌》一诗融入的诗人即将远离家乡的那份情怀;③师生合力吟诵《九月九忆山东兄弟》《静夜思》《送孟浩然之广陵》《梅花》《游园不值》等古诗来领悟写景抒情。
《峨眉山月歌》教案设计4篇
《峨眉山月歌》教案设计4篇教学设计预案:篇一一、导入从历史上看,我们是个特别喜欢月亮的民族。
入晚,我们抬头望月,想起住在那里面的嫦娥、吴刚、白兔和蟾蜍,再想起古典诗词中有关月亮的佳篇名句,有一种特别的感受。
如果这也算是一种民族心理,那么最善于表现这种心理的`诗人就是李白了。
“太白十诗九言月”,明月经过诗人反复歌咏成为美丽皎洁动人的形象,赋予了它特别的生命和感情。
二、走进李白笔下的月光世界“又闻子规啼夜月,愁空山”(李白《蜀道难》);“俱杯逸兴壮思飞,欲上青天揽明月。
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销愁愁更愁。
”(李白《宣州谢眺楼饯别校书叔云》)三、简介李白(701—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
唐朝浪漫主义诗人,有“诗仙”之称,与杜甫齐名,世称“李杜”。
四、背景这首诗是李白年轻时离开蜀地时的作品,意境明朗,语言浅近,音韵流畅。
《峨眉山月歌》是李白最早的一首写月诗。
这首诗写于他出蜀远游,向三峡进发的途中,他怀着“遍谒诸侯,海县清一”的政治抱负和生活理想,扬帆东下,辞亲远游。
然而这个青少年生活过的山清水秀的蜀地,又使他踌躇满志的胸中萦绕着留恋的情绪。
五、朗读诗歌,理解大意。
1、听录音,结合解释感知。
调整:调整:教学反思教学内容《峨眉山月歌》第二课时主备人缪君丽执教老师教学目标1、理解两首古诗的意思,通过自我诊断与矫治,感受诗的意境,受到美的熏陶。
2、默写古诗教学重点、难点展开丰富想象,理解诗意,了解古诗表达的情感,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教学设计预案一、基础性诊断与矫治。
1、复习背诵学过的李白的诗歌。
2、范读,让学生初步感受两首古诗。
3、简单介绍《峨眉山月歌》的创作背景。
二、发展性诊断与矫治。
1、读前启发:两首诗皆有山有水,景色优美,你能体会出诗的意境吗?2、自渎,读后同桌检查是否准确通顺,再交流各自对诗句的理解。
3、图文对照,理解词义:(1)半轮;(2)影入;(3)下渝州。
4、展开想象,理解诗意,体会“青幽的峨眉山上挂着弯弯的月亮,影子倒映在平羌江中”这一优美意境。
部编版初中语文七年级上册课外古诗词诵读《峨眉山月歌》说课稿(附教学反思、板书)课件(共40张PPT)
八、教学反思
教学古诗应让学生自己在诵读中体会,稍加点拨就可以了 ,一定要让学生走进古诗,走进诗人的内心。也许一个问题, 一张图片,学生就能进入古诗的意境。教学古诗,要让学生拥 有诗人的情怀才是最关键的。
教学中,首先以含有“月”的诗句导入,然后通过反复诵读 ,感知诗词大意,掌握诗词节奏,理解诗词内容,揣摩诗词意 境,直至悟情悟理其次,通过重点词句品析,探究诗词内涵, 理解诗词意象,领悟诗词意蕴,充分调动学生的生活经验和情 感体验,实现“理解作者情感”与“陶冶自身情感”的双重目 的,从而保证本课的教学重点;
2.写作背景
此诗是李白初离蜀地时的作品,大约作于开元十二年(724年)秋天。当时李 白“仗剑去国,辞亲远游”,在离开蜀中赴长江中下游的舟行途中,写下此诗。 峨眉山是蜀中大山,也是蜀地的代称。李白是蜀人,因此峨眉山月也就是故园 之月。
板块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题释 出示古诗名 “歌”——歌咏,题目是“歌咏峨眉山的月亮”
板块五、课堂总结 这首诗是年轻的李白初离蜀地时的作品。全诗意境明朗,语言浅近, 音韵流畅。诗从“峨眉山月”写起,“秋”字既点出了远游的时令是在 秋天,又形容月色之美,信手拈来,自然巧妙。月只“半轮”,使人联 想到青山吐月的优美意境。次句“影”指月影,“入”和“流”两个动 词构成连动式谓语,意言月影映入江水,又随江水流去。同时表达了对 故乡的眷恋,对友人的思念。 ……
课外古诗词诵读《峨眉山月歌》说课稿
部编版初中语文(七年级上册)
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新教材部编版初中语 文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的课外古诗词诵读的《峨眉山月 歌》,下面我将从说教材、说学情、说教学目标、说教 学重难点、说教法、说教学过程和板书设计及教学反思 这八个方面展开。接下来开始我的说课。恳请大家批评 指正。
《峨眉山月歌》说课稿
《峨眉山月歌》说课稿一、说教材说也奇怪,历史上曾有许多人会因我喜欢使用某一种行文方式而得绰号。
骆宾王写诗文,因为喜欢用数字,如“秦地重关一百二,汉家离宫三十六。
”当时人就给他起了个绰号,叫“算博士”;还有的人因为在诗中连用了好几个古人的名字,就被人讥为“录鬼簿”。
但是,李白在这首仅仅二十八个字的绝句中,竟连用了“峨眉山”、“平羌江”、“清溪”、“三峡”、“渝州”五个地名,大家却交口称钻,不但没有人敢于取笑他在开“路程单”,有人竟以“四句入地名者五,古今视为绝唱”赞之。
乾隆皇帝叹曰:“但见其工,则妙处不传。
”意思是说,读起来只觉得妙不可言,但真的好在哪里,却是无从捉摸。
现在看来,峨眉山——平羌江——清溪——三峡——渝州,这五个地名依次出现,实际上就是渐次为读者展开的一幅千里蜀江行旅图。
所以,在艺术上硬要定出一些非遵守不可的清规戒律是不行的。
这首诗究竟好在哪里呢?还是让我们一句句读来吧!诗从“峨眉山月”写起,点出了远游的时间是在秋天。
另外,以“秋”字形容月色之美,而月呢,只有“半轮”,就会使读者联想到青山吐月的优美意境。
第二句中的“影”指月影,而其中的“入”和“流”,表示月影映入江水,又随江水流去。
大量的生活经验告诉我们,站住不动观察水中的月影,任凭江水怎样流,月影却是岿然不动的。
“月亮走,我也走”,只有观者顺流而下,才会看到“影入江水流”的妙景。
所以此句不仅写出了月映清江的美景,同时暗点秋夜行船之事。
意境可谓空灵入妙。
再看诗的最后两句——“夜发清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州。
”清溪驿在四川犍为县,三峡是瞿塘峡、巫峡、西陵峡的合称。
李白从清溪驿上船,向三峡进发,这是两个实际的地名,虽然相距遥远,然而舟行江上,一水相连,所以,在感觉上并不觉得吃力。
而对“思君不见”的“君”字,有两种不同的理解,一种说法是实有其人,是指李白在即将离开家乡时亲友。
那么,这句的意思是说,这次出游时,很想再见一见蜀中的亲友,但是却未能如愿,最终只好带着遗憾离开了。
《峨眉山月歌》教案【7篇】
《峨眉山月歌》教案【优秀7篇】作为一名辛苦耕耘的教育工,常常要根据教学需要编写教案,编写教案有利于我们准确把握教材的重点与难点,进而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
那么问题来了,教案应该怎么写?这次漂亮的我为亲带来了7篇《《峨眉山月歌》教案》,希望能对您的写作有一定的参考作用。
《峨眉山月歌》教学设计篇一:佚名转贴自:转载点击数:57唐代诗人李白,生于武则天长安元年(公元701 年)。
李白的出生地现在尚无定论。
目前学界有四种说法,蜀中说、碎叶说、条支说和长安说。
不过有一点是肯定的,那就是李白五岁时随家人迁涉入蜀居绵州昌隆县(今四川江邮)。
李白的少年时代是在蜀中度过的。
李白“五岁诵六甲”,“十岁观百家”“十五观奇书”“作赋凌相如”少年时代受到了良好的文化教育。
从青年时代起李白就离家远行,开始的时候他主要在蜀中游历。
他出行的路线是从绵州昌隆出发,南下成都,大约在开元九年(公元721 年)21岁的时候,李白到达了成都,写出了《登锦城散花楼》,《白头吟》等诗篇。
此后又游历了彭山、峨眉、乐山等地,给后人留下了铁杵磨成针等传说。
李白真正“仗剑去国,辞亲远游”是在开元十三年(公元725 年)是年李白25岁。
就在这个时候,李白写下了脍炙人口的著名诗篇《峨眉山月歌》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
夜发清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州。
在1274年前的初秋,李白从清溪驿登船,顺流而下,开始了他长达近40年的人生漫游。
这首短小的绝句,28个字,嵌入了五个地名,峨眉山、平羌江、清溪、三峡、渝州。
这在万首唐人绝句中也是仅见的。
“四句入地名五,古今目为绝唱”。
表现出李白的诗在青年时代已经如行云流水,酣畅淋漓!那么,李白所说的地名都在哪呢?峨眉山即现在的峨眉山,现在有峨眉山市。
平羌江即现在的青衣江。
源于四川芦山县,流至乐山入岷江。
清溪在现四川楗为县境内。
渝州即现在的重庆市。
还有三峡。
提起三峡人们普遍认为是长江三峡,即瞿塘峡、巫峡、西陵峡。
现在很多出版物上关于这首诗的注解,也是认为是长江三峡。
《峨眉山月歌》教案
《峨眉山月歌》教案《峨眉山月歌》教学设计篇一教学要求:1、学会本课的8个生字及组成的词语。
两首古诗的意思。
2、背诵两首古诗。
能写出《望洞庭》一诗所描绘的景色。
3、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悟诗的意境,从中受到美的熏陶。
教学重、难点:理解本课的8个生字及组成的词语。
两首古诗的意思。
能写出《望洞庭》一诗所描绘的景色。
感悟诗的意境,从中受到美的熏陶。
教学准备:投影片、收集有关李白、刘禹锡的生平资料或名篇佳句等。
第一课时教学任务:理解《峨眉山月歌》诗意,并能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这首诗。
一、激发学习兴趣1、导入新课1、谁能谈谈李白和他的诗?师述:李白,唐代诗人,字太白,居士,幼时随父迁居四川清莲乡,25岁离蜀,长期在各地漫游,诗风雄奇豪放,想象丰富,富有浪漫主义色彩。
人称“诗仙”有‘斗酒诗百篇“之称。
2、说说你学过李白得哪些诗。
指名交流收集的名言佳句。
3、今天,我们来学习一首他青年时期写的一首《峨眉山月歌》。
书:课题二、初读诗文整体感知1、自由读诗,读准字音。
2、指名读,纠正字音。
出示:峨眉君羌渝洲1、认读生字。
2、理解字词的意思:半轮(看图理解,指上弦月或下弦月)3、影:月影。
夜发:连夜出发。
四、读文释义理解一、二两句:秋天的夜晚,峨眉山月色特别明朗,月影映照平羌江,又伴随我顺流而下。
1、指名读。
2、小组学习,理解意思,或提出疑问。
3、交流4、有感情地朗读这两句诗板书:月半轮理解三、四句:连夜从清溪出发,向三峡方向驶去,思念友人却没有见着,只好怀着依依惜别之情向渝洲驶去了。
板书:影江水流1、由读。
2、小组学习。
3、交流。
4、有感情地朗读这两句诗。
连起来读,指名串讲诗意。
1、示幻灯片课文插图。
2、引导观察想象。
板书:思君五、引导想象诗的意境。
1、看懂图意。
2、想象诗人坐在小船上,抬头看见了什么,低头又看见了什么。
这时,他会怎么想,脸上会么表情。
3、结合想象连起来说一段话。
有感情地朗读,读出诗人因思念而惆怅的预语气。
《峨眉山月歌》教案
峨眉山月歌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峨眉山月歌》的歌词内容,掌握歌曲的基本旋律和节奏。
2.能够正确发音、朗诵并演唱歌曲。
3.培养学生的音乐鉴赏能力,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精神内涵。
二、教学重点1.理解歌词内容,反复练习歌曲的唱法和发音。
2.了解歌曲的历史背景和文化内涵。
三、教学难点1.熟练地演唱歌曲,能够声情并茂地表达歌词中的含义。
2.了解古代文化背景和相关历史事件,深入理解歌词中表达的情感。
四、教学过程1. 导入引导学生回忆过去学习过的古诗词和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了解文化的内涵和精彩。
2. 学习歌曲(1) 播放音乐让学生第一次听歌曲,不要指导唱法和发音,只是感受歌曲的旋律和节奏,尝试去理解歌曲的情感。
(2) 分析歌曲•分享歌曲的历史背景和相关文化内涵,了解歌词的含义和背后的故事。
•观看歌曲MV,了解歌曲的表演形式和艺术表达。
•分析歌曲的音乐元素和结构,了解歌曲的调式、音符和节奏规律。
(3) 朗读歌词•让学生跟读《峨眉山月歌》的歌词,注意发音和语调。
•掌握歌曲的节奏和旋律,用口型模拟歌曲的唱法。
•用模拟乐器或打拍子的方式互相练习。
(4) 演唱歌曲•让学生集体或个人演唱《峨眉山月歌》。
•观察学生的表演,指导学生的声音、表情和舞蹈动作。
3. 总结反思通过表演和演唱歌曲,让学生深入了解中国传统文化、音乐元素和文艺表达,同时也提高了音乐鉴赏能力和文化素养。
五、教学评估1.课堂出勤情况、听歌技能、声音表达和舞蹈动作的表演。
2.歌曲演唱和音乐元素的理解情况。
3.对《峨眉山月歌》的文化内涵和历史背景的理解情况。
六、教学参考1.《峨眉山月歌》独唱谱、伴奏谱等。
2.相关文献资料:《中国音乐史》、《中国古代诗词鉴赏》等。
《峨眉山月歌》教案
《峨眉山月歌》教案第一篇:《峨眉山月歌》教案《峨眉山月歌》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正确、流利地朗读诗文,背诵诗文。
(重点)2.学习本课的生字新词,理解《峨眉山月歌》诗句的意思。
(重点)3.感悟诗的意境,体会作者思念故乡、亲友的情感。
从中受到美的熏陶。
(难点)教学时间: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1.出示《静夜思》插图幻灯片。
在这幅画中你看到了什么?联想到了哪首古诗?在这首诗里你认为哪个字写得最好?2.过渡引入:今天,我们再一起学习一首寄情于景,借景抒情的诗。
(板书:《峨眉山月歌》李白)二、自主阅读整体把握1、作者及作品简介李白(701-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唐代浪漫主义诗人。
官至供奉翰林。
因性格傲岸,不为权贵所容,使他对腐败社会加深了认识,写下了许多抨击帝王权贵荒淫奢侈和控诉现实政治黑暗的诗篇。
诗仙李白从二十四岁“仗剑去国,辞亲远游”,离开四川之后,便浪迹天涯,四海为家了,直到他六十二岁时,在安徽长江边的采石矶醉酒落水仙逝,一生在中华大地上留下了不少足迹,所到之处,留下了不胜枚举的动人华章。
这首诗是李白年轻时离开蜀地时的作品,意境明朗,语言浅近,音韵流畅。
《峨眉山月歌》是李白最早的一首写月诗。
这首诗写于他出蜀远游,向三峡进发的途中,他怀着“遍谒(yè)诸侯,海县清一”的政治抱负和生活理想,扬帆东下,辞亲远游。
然而这个青少年生活过的山清水秀的蜀地,又使他踌躇满志的胸中萦绕着留恋的情绪。
2、正音、再读诗歌,读出诗的韵律、节奏。
三、合作与交流(一).解诗题1、为何写“峨眉山月”?比较《静夜思》、《峨眉山月歌》的异同之处。
大家刚才背诵了《静夜思》,也多次朗读了《峨眉山月歌》,这两首诗有一些相似之处,找一找在哪里?(板书:思,月)两首诗中都有一个“思”字,而且诗人都是借月亮表达了一种感情。
但是也有不同的地方。
例如,在《静夜思》里,诗人借月亮抒发感情,他是在哪里看的月亮?(床前)是在一个地方静静地看月亮。
峨眉山月歌教案 (2)
峨眉山月歌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中国古代文化中的诗词和山水意境。
2.学习并掌握《峨眉山月歌》的歌谣形式与旋律。
3.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和理解能力。
4.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艺术欣赏能力。
二、教学准备1.教材:《峨眉山月歌》歌谱。
2.录音机或音乐播放器。
3.PPT或黑板、粉笔。
三、教学内容第一部分:导入1.引入话题:出示峨眉山的图片,引导学生讨论对峨眉山的认识,并与其它著名山区进行对比。
2.演唱《峨眉山月歌》的歌谣片段,引起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
第二部分:学习歌谣的旋律1.教师演示并学生跟唱《峨眉山月歌》的前两句歌词,帮助学生熟悉歌谣的旋律。
2.学生分组合练歌谣的旋律,并展示给全班同学听。
第三部分:学习歌谣的歌词1.教师分段教授歌谣的歌词,帮助学生了解词义和歌词的韵律。
2.学生分组合练歌词和旋律,并展示给全班同学听。
第四部分:理解诗词和山水意境1.教师解读歌词中的诗句,讲解其意义和背景。
2.引导学生观察峨眉山的图片,感受其中的山水意境。
3.学生撰写关于峨眉山的描述,用诗词形式表达自己的感受。
第五部分:艺术欣赏和表演1.教师播放经典的《峨眉山月歌》演唱录音,引导学生欣赏并思考其中的表演技巧。
2.学生分组展示自己的合唱表演,体验音乐和歌词的结合。
四、教学过程1.导入:出示峨眉山的图片,与学生进行讨论。
2.演唱片段:学生欣赏并学唱《峨眉山月歌》的前两句歌词。
3.学习旋律:学生分组合练歌谣的旋律,并展示给全班同学听。
4.学习歌词:教师分段教授歌词,学生合练歌词和旋律,并展示给全班同学听。
5.理解诗词意境:教师解读歌词中的诗句,学生观察峨眉山图片并撰写诗词。
6.艺术欣赏和表演:教师播放经典录音,学生分组展示合唱表演。
7.总结回顾:学生回顾所学内容,与教师进行讨论和互动。
五、教学评价1.合唱表演的评价:包括合唱的协调程度、音调准确性等。
2.个人表达的评价:包括诗词的内容、表达方式及情感的准确传达程度。
3.学生的参与度:包括积极回答问题、分组合作的表现等。
《峨眉山月歌》教学设计优秀7篇
《峨眉山月歌》教学设计优秀 7 篇作为一名辛苦耕耘的教育工作者,常常要根据教学需要编写教案,编写教案有利于我们准确把握教材的重点与难点,进而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
那么问题来了,教案应该怎么写?这次我为您整理了 7 篇《《峨眉山月歌》教学设计》,希望能为您的思路提供一些参考。
1、知识与技能:认识生字,能够正确、流利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学习借助图画和注释理解古诗大意。
2、过程与方法:通过三个层次 (第一步读准、读通,第二步读懂字词句,第三步思考读、体会读) 的朗读,达到理解诗文大意然后背诵的目的。
3、情感与态度:感悟诗的情境,体会作者思念故乡、亲友的情感。
重点:背诵诗文。
难点:理解诗句,整体感悟诗歌情境。
一课时课件通过复习学过的诗歌,引出本诗。
师:古诗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而许多古诗中都会有景色的描写,诗人寄情于景,借景抒情。
老师这里有一幅画,我们一起来看一看。
(出示幻灯片) 在这幅画中你都看到了什么? (李白、月亮、床· · · · · · )师:看到这些景物,可以让我们想到哪一首学习过的唐诗呢? (《静夜思》)师:这首诗的作者是? (李白) 大家一起来背一背吧! (集体背诵)师:在这首诗里你认为哪个字写得最好? (思)为什么呢?(“思”字点明了诗人想要表达的感情,思念故乡) 他是借什么来表达的这种感情呢? (月亮)师:今天,我们再一起学习一首李白的与月亮有关的诗。
(板书:峨眉山月歌)1、自读诗文,读准,读通。
师:大家齐读诗的题目。
想一想,在这首诗中,诗人会描写什么景色呢? (重点抓住“月” ) 请大家大声地朗读这首诗,要看准字音,字型,读通诗句。
如果遇到不认识的字或不理解的词该怎么办呢? (看课下的注释,问老师,问同桌··· ·· ·) ,读三遍到五遍。
老师巡视,纠正要求认识的字词。
《峨眉山月歌》教案[8]
《峨眉山月歌》教案教学目标1、在诵读中感受诗人的思想感情。
2、初步感受李白诗歌借物抒情的特点。
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知诗人,解诗情,能诵读。
教学难点:悟诗意,明写法。
教学过程一、导语同学们,今天让我们一起迈进诗歌的殿堂。
诗歌是文学殿堂里一颗璀璨的明珠。
很多的中国人都是在诗歌里不知不觉,情不自禁地完成了他们的生命成长。
李白于太平盛世唱响了富于浪漫色彩的诗歌情调,形成了豪放飘逸的风格,被称为“诗仙”。
今天,让我们首先走近李白的《峨眉山月歌》,去感受一下李白诗歌借物抒情的特点二、赏读《峨眉山月歌》1、解释题目:“歌”——歌咏,题目是“歌咏峨眉山的月亮”。
(板书:歌月)2、出示一组峨眉山、峨眉山月的图片。
3、赏析“《峨眉山月歌》(1)赏析千里蜀江远游图”绝句因为篇幅短小,因此在表现时空变化上颇受限制,一般来说是不能同时超越时空,而此诗所表现的时间与空间跨度竟到了驰骋自由的境地。
这首诗用了几个动词把五个地名巧妙地串了起来,分别是:“峨眉山——平羌——清溪——三峡——渝州”,跟我们描绘了一幅千里蜀江远游图。
以前,曾有许多人会因喜欢使用某一种行文方式而得绰号。
如骆宾王,因为喜欢用数字写诗,当时就有人给他起了个绰号——“算博士”;还有的人因为在诗中连用了好几个古人的名字,就被人讥为“录鬼簿”。
但是,李白在这首绝句中,连用了五个地名,大家都交口称赞,不但没有人取笑他,甚至有人以“四句入地名者五,古今视为绝唱”赞之。
乾隆皇帝也叹曰:“但见其工,则妙处不传。
”赞的就是李白的这五个地名用得浑然天成,表现出李白千锤百炼、炉火纯青的语言功底。
(2)赏析意境4、探讨朗读节奏(1)从诗歌表现的内容、意境来看(2)知人论世,简介写作背景(3)明确朗读节奏:轻快舒缓,略显深沉而不露痕迹。
5、合作探究:有人说“月”是此诗的关键,你是否同意?(1)小组讨论(2)明确:本文的诗眼是“思”。
“月”是诗歌的意象,是诗情的触发点,写“月”是为了抒发“思君”之情。
《峨眉山月歌》 学历案
《峨眉山月歌》学历案一、教学目标1、让学生能够熟练朗诵并背诵《峨眉山月歌》这首诗。
2、引导学生理解诗歌的意境和诗人所表达的情感。
3、帮助学生掌握诗歌中的重点字词和诗句的含义。
二、教学重难点1、重点(1)理解诗歌中描绘的峨眉山月的美景。
(2)体会诗人在诗中寄托的思乡之情。
2、难点(1)感受诗歌语言的简洁与意境的深远。
(2)理解“影入平羌江水流”这一诗句中动静结合的妙处。
三、教学方法1、诵读法:通过反复诵读,让学生感受诗歌的韵律和节奏,体会诗歌的情感。
2、讲解法:对诗歌中的重点字词、诗句进行详细讲解,帮助学生理解诗歌的含义。
3、讨论法:组织学生讨论诗歌中的意境和情感,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合作精神。
四、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1)展示峨眉山的图片或视频,让学生直观地感受峨眉山的壮丽景色。
(2)提问学生是否了解峨眉山,以及对峨眉山的印象。
2、作者简介介绍李白的生平、文学成就以及他的诗歌风格,让学生对作者有初步的了解。
3、初读诗歌(1)教师范读,要求学生注意字音、节奏和韵律。
(2)学生自由朗读,教师巡视指导,纠正学生的读音和节奏。
4、诗歌讲解(1)“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
”解释“半轮秋”,即半圆的秋月。
引导学生想象峨眉山头上高悬着半轮秋月的画面。
讲解“影入平羌江水流”,指出月影映入江水,随着江水流动的动态之美。
(2)“夜发清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州。
”解释“夜发”,即夜间出发。
让学生理解诗人在夜晚从清溪出发前往三峡的情景。
分析“思君不见下渝州”,说明诗人思念友人但无法相见,只能顺流而下前往渝州。
5、诗歌意境分析(1)引导学生想象诗歌所描绘的画面,包括峨眉山的秋月、平羌江的水流、诗人夜行的身影等。
(2)让学生讨论诗歌中营造的氛围,体会诗人在这样的环境中的心情。
6、诗歌情感探究(1)组织学生思考诗人在诗中表达的情感,是思乡之情、思友之情还是其他情感。
(2)引导学生结合诗人的生平经历和创作背景,深入理解诗歌中的情感内涵。
峨眉山月歌说课稿
峨眉山月歌
一、导入(图片导入)
二、作品概况、诗人简介4、背景
三、听录音(停顿、重音)
四、感知诗文
1、诗中共有10字的地名,你能都找出来吗?
峨眉、平羌、清溪、三峡、渝州
2、注释
3、请同学举手分别说说每句诗的意思
1秋高气爽,峨眉山半轮明月高高地挂在山头,特别明朗。
2月影映入江水又伴随着我顺流而下。
3诗人连夜从清溪驿出发进入岷江,向三峡驶去。
4诗人思念友人却又看不到,只能怀着依依惜别的情思,顺江驶向渝州。
4、这首诗连用五个地名“峨眉山—平羌江—清溪—渝州—三峡” 有何作用?
这样精巧的点出行程,既有“仗剑去国,辞亲远游”的豪迈,也有思乡的情怀。
5、峨眉山月歌》借哪两个景色写尽对故乡故人的眷恋的?运用了怎样的写作手法?
诗人借“ 月半轮”和“江水流”两个意象来传送眷恋之情,这样寓情于景,使情景交融。
另外,诗歌意境清朗秀美,风致自然天成,语言浅近,音韵流畅,写尽对故乡故人的眷恋。
五、主题
峨眉山月歌》是唐代诗人李白初离四川时所作。
描写了月映清江的美景,抒发了作者秋夜行船时思念故乡和亲人的感情。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xx月歌》说课稿
一、说教材
说也奇怪,历史上曾有许多人会因我喜欢使用某一种行文方式而得绰号。
骆宾王写诗文,因为喜欢用数字,如“秦地重关一百二,汉家离宫三十六。
”当时人就给他起了个绰号,叫“算博士”;还有的人因为在诗中连用了好几个古人的名字,就被人讥为“录鬼簿”。
但是,李白在这首仅仅二十八个字的绝句中,竟连用了“峨眉山”、“平羌江”、“清溪”、“三峡”、“渝州”五个地名,大家却交口称钻,不但没有人敢于取笑他在开“路程单”,有人竟以“四句入地名者五,古今视为绝唱”赞之。
乾隆皇帝叹曰:“但见其工,则妙处不传。
”意思是说,读起来只觉得妙不可言,但真的好在哪里,却是无从捉摸。
现在看来,峨眉山——平羌江——清溪——三峡——渝州,这五个地名依次出现,实际上就是渐次为读者展开的一幅千里蜀江行旅图。
所以,在艺术上硬要定出一些非遵守不可的清规戒律是不行的。
这首诗究竟好在哪里呢?还是让我们一句句读来吧!诗从“峨眉山月”写起,点出了远游的时间是在秋天。
另外,以“秋”字形容月色之美,而月呢,只有“半轮”,就会使读者联想到青山吐月的柔美意境。
第二句中的“影”指月影,而其中的“入”和“流”,表示月影映入江水,又随江水流去。
大量的生活经验告诉我们,站住不动观察水中的月影,任凭江水怎样流,月影却是岿然不动的。
“月亮走,我也走”,只有观者顺流而下,才会看到“影入江水流”的妙景。
所以此句不仅写出了月映清江的美景,同时暗点秋夜行船之事。
意境可谓空灵入妙。
再看诗的最后两句——“夜发清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州。
”清溪驿在四川犍为县,三峡是瞿塘峡、巫峡、西陵峡的合称。
李白从清溪驿上船,向三峡进发,这是两个实际的地名,虽然相距渺远,然而舟行江上,一水相连,所以,在感觉上并不觉得吃力。
而对“思君不见”的“君”字,有两种例外的理解,一种说法是实有其人,是指李白在即将离开家乡时亲友。
那么,这句的意思是说,这次出游时,很想再见一见蜀中的亲友,但是却未能如愿,最终只好带着遗恨离开了。
另一种解释是指“月亮”,意思是说在由峨眉山——平羌江——清溪——三峡——渝州的漫长江行途中,江月作伴,如见故人。
我以为。
还是后者较为空灵更有味道。
你看,在全诗中除“峨眉山月”外,几乎没有景物描写,除“思君不见”外,也不见言情,但我们读到“思君不见下渝州”时,已觉纸短情长情无限了,究其奥妙,就是因上有“峨眉山月”、下有“影入平羌”这一无处不在上下相伴的明月形象,融入了诗人因即将远离家乡的那份对亲情,对友情可亲而不可近、可望而可及的无法割舍的情怀之中了。
二、说教学目标:
自学《峨眉山月歌》生字新词,大体把握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咏月怀乡的思想情感。
背诵课文。
并积累一些思乡思亲人的古诗。
三、说教学过程:
(—)赛诗激趣,读通文
1.大家知道大诗人李白吗?能不能背几首他写的诗?四年级学生都能很清晰的说出李白被称为诗仙,是宏伟的诗人。
老师让学生背诵一下自己知道的李白写的诗。
学生依次背诵了《赠汪伦》《望天门山》《望庐山瀑布》《早发白帝城》等。
2.今天我们学习他的另外一首诗,诗名就叫《峨眉山月歌》。
3.齐读课题。
4.自读课文,出示要求并检查。
要求:(1)拼读字音:xx、xx、君、渝
(2)xx或结合理解词语。
半轮影流夜发xx下
(3)读通课文,理解词语的意思。
(4)不理解的注上记号。
【设计意图】通过比赛背诗、自主学习的方式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二、理解诗意,读出韵
1.解题。
师:歌是什么意思?诗人歌咏什么呢?(板书:歌月)(歌是歌咏的意思。
是在歌咏峨眉山的月亮。
)
交流xx的资料,师放图片。
2.师过渡:在秋天的晚上,皎洁的月光照耀着大地,这样的景象多么令人难忘啊!大诗人李白在这首诗的第一句为我们描绘了一幅秋夜月色图,让我们共同去体会一下吧!
(1)圈画诗中地名。
这首诗一共28个字,可是却有五个地名。
这在万首唐诗绝句中是仅见的,谁能找到告诉大家?
(2)提示:除了地名,还剩下16个字,他们的意思是老师告诉大家呢?还是你动脑筋思考思考呢?请默读古诗,思考诗句的意思。
逐句理解。
老师问:第一句诗,你读懂了什么?
看课本上的插图。
请学生看图想象秋天的月亮。
最后老师采用讲解的办法告诉学生半轮秋是倒置。
老师接着问第二句话谁懂?老师想在细处挖掘一下:月影在江水中流动,这是为什么?,老师要引导学生知道却原来是诗人站在流动的船上。
在三四句的理解中,老师给大家提示要注意三个字:“发”、“下”、“君”。
这几个字在老师的引导下学生基本都能知道意思。
老师在黑板上相机板书:思君不见。
(3)小组交流诗句的意思。
(4)全班说说诗的整体意思。
教师相机指导。
3.读诗。
(1)师问刚才读过的一首诗的节奏是什么?押什么韵呢?出示: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
夜发/清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州。
(2)根据平仄的特点指导学生读出韵味。
(3)听媒体读、配乐读、表演读。
【设计意图】多种形式的朗读有助于帮助学生积累词汇句式,深入理解课文内容,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还可让学生从中受到审美教育。
在这个教学过程中,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有所感悟。
三、感悟意境,读出情
1.从诗眼中感悟意境。
师:同学们,用心品读诗,诗中哪个字写出了诗人的情感?(板书思君)
学生找后,指名朗读。
2.从写作背景中感悟意境。
介绍:《峨眉山月歌》是李白年青时初离四川所写。
为谋求政治出路,实现政治理想,胸怀“四方之志”的李白“仗剑去国,辞亲远游”。
当他乘船夜行,仰望峨眉山上皎洁的明月,俯视月映清江的迷人美景时,感怀万千,写下了出名的《峨眉山月歌》。
指名朗读。
3.从xx的诗中感悟意境。
(1)太白十诗九言月。
《峨眉山月歌》是李白最早的一首写月诗。
谁能记起xx写月的诗?
(2)齐背。
师独白:李白有一句诗:“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
”作为酷爱月亮的诗人,这首诗表现了李白什么样的感情?李白思念的是谁呢?
指名朗读。
4.同学的体会很深刻,带着体会到的情感,有韵味地读这首诗。
四、串诗积累
师:关于写月亮的古诗很多,你还知道那些其他诗人描写月亮的诗吗?课件出示了两首诗:
宿建德江:移舟泊烟渚,日暮客愁新。
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
枫桥夜泊: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老师请学生比较三首古诗有什么相似之处。
【设计意图】比较三首古诗词的异同,既检验了学生对三首古诗词的理解程度,又是对三首诗词内容情感以及表现手法的总结梳理,是对诗词理解的提升。
师总结:在我国古代诗歌中,用月亮烘托情思是常用的笔法。
作为酷爱月亮的诗人,一般说来,古诗中的月亮是思乡的代名词。
四、说板书设计:
xx月歌
歌月
x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