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验科凝血检验质量控制流程

合集下载

检验科运用PDCA循环提高凝血检查室内质量控制水平

检验科运用PDCA循环提高凝血检查室内质量控制水平

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 2019年 第19卷 第34期179投稿邮箱:zuixinyixue@·医学检验·检验科运用PDCA 循环提高凝血检查室内质量控制水平唐晓辉,王蕾(阜康市人民医院 检验科,新疆 阜康 831500)0 引言质量控制是指为了达到质量要求而实施的措施及策略,是现代质量管理的必要手段。

随着社会的进步和医学事业的发展,医院检验科的作用逐渐突显,架起了临床医学和基础医学的桥梁,更是很大程度上加快了发展的步伐。

医院及临床工作对检验科工作日渐重视,这就要求检验科对检验结果质量的控制,保证质量问题。

而凝血检查室内质量控制是检验科质量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

PDCA 循环是一种遵循全面质量管理的科学管理方法,其具有较高的综合性、科学性及实用性等特点[1]。

本文为了探讨PDCA 循环方法对检验科凝血检查室内质量控制水平的影响,选取于2017年11月至2018年8月凝血检查室的质量控制情况作为研究对象,研究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1.1 临床资料。

选取于2017年11月至2018年8月凝血检查室的质量控制情况作为研究对象,并将2017年11月至2018年3月的质量控制情况作为对比组,实施PDCA 循环方法后的2018年4月至2018年8月期间的质量控制情况作为研究组。

质量控制情况:按照《临床实验室操作规程》进行凝血项目的检测和质控的测定[2]。

1.2 控制方法。

研究组实施PDCA 循环方法。

分以下四个阶段实施:①计划阶段。

凝血检查室的医护人员负责检查室仪器的开机及检查工作,并及时对每月质控值进行记录和反馈。

凝血检查室组长对2018年5月之前的质控数据及具体情况进行分析,找出失控原因。

对其他成员进行专业培训,并对其工作进行监督。

②执行阶段。

分配到各个成员的具体工作,做好质控工作的检查工作。

注意成员的素质训练,和指控意识的培养。

做好检验设备的检查、维护和清洗工作,对室内温度、药品温度进行合理控制。

凝血四项操作规程

凝血四项操作规程

凝血四项操作规程1.目的规范凝血四项(PT、APTT、TT、FIB)的测定。

2.实验原理凝固法原理:在确定量的血浆样本经过一定时间的加温后,加入试剂后,采用波长为660nm的光照射样本。

凝血过程(纤维蛋白原转化为纤维蛋白)中血的浑浊度可以通过测量散射光光强度的改变来测定。

从散射光光强度的测定,可以做出凝血曲线,通过Percentage Detection Method法求得血液凝固时间。

3.标本要求3.1.标本准备:采用塑料采血管或硅化玻璃注射器静脉采血,针头必须为21号以上,儿童可用23号。

采血技术熟练,采血时止血带不可束缚过紧,并且以1分钟完成为宜,最多不宜超过3分钟以免某些凝血因子及纤溶因子活化。

3.2.抗凝剂选择:以109mmol/L枸椽酸钠溶液为佳,血与抗凝剂按9:1混合。

建议用已加有抗凝剂的硅化真空采血管。

也可用带盖塑料管或硅化玻璃管,但应保证血与抗凝剂的比例正确。

3.3.收到血标本后应尽快离心分离血浆,并尽快测量,全血储存在4-8℃不应超过2小时,室温下富含血小板血浆可存放3小时,去血小板血浆可存放2小时;4小时内不能测定的血浆应冷藏;不要把血浆置于37℃条件下超过10分钟。

应了解不同存放温度和时间对各种凝血因子活性检测的影响。

4.材料4.1.试剂的选择一方面要根据所用检测仪器,例如:光电检测法的凝血仪不宜用透光度差的试剂;另一方面要根据实验试剂对疾病的敏感性,例如APTT试剂中所用活化剂不同(可用白陶土、硅藻土和鞣花酸),该试剂对肝素、凝血因子Ⅷ和因子Ⅸ缺乏及狼疮样抗凝物敏感性不同,所以需根据检测项目来选择不同活化剂。

(例如常用的APTT试剂的活化剂,以白陶土对凝血因子敏感,硅土对因子及肝素均敏感,鞣花酸对狼疮样抗凝物敏感性较强.PT试剂的选择也一样,例如对口服抗凝药物(华法令)检测应选择ISI与1.0接近的PT试剂。

)血栓与止血检验应尽可能选用仪器生产厂家推荐的配套试剂,并选择使用与仪器原理相匹配的试剂。

凝血功能结果与临床不符合96例原因分析及管理对策

凝血功能结果与临床不符合96例原因分析及管理对策

中国乡村医药凝血功能结果与临床不符合96例原因分析及管理对策杨国挺 范明亮 高玉琴 金爱慧 郑燕杰 孔红方凝血检测在临床广泛用于术前凝血功能筛查、抗凝药物监测等,其结果的准确性与可靠性直接影响医疗决策与患者安全,甚至会导致错误的诊断及治疗,延误正常手术。

因此,严把凝血功能检验结果质量关,质量控制就尤其重要。

宁波市鄞州区第二医院(以下简称我院)检验科注重检验的全程质量控制,检验结果审核密切联系临床,紧随患者实际,对临床及患者反馈的检验结果不符合实际的,及时追踪调查分析,也特别成立了“检验报告答疑及追因分析小组”。

现对我院检验科记录的凝血检验结果不符合临床的96例进行深度分析总结,探讨其管理对策。

现向同仁介绍如下,以供同行参考。

1 临床资料2017年1月至2020年7月我院检验科关于凝血检验结果与临床实际不符合的案例96例,2017年23例,2018年27例,2019年36例,2020年10例。

患者男58例,女38例;年龄37~86岁,平均66岁;住院患者87例(90.6%),门诊患者9例(9.4%)。

检验科主动联系临床医生或护士57例(59.4%),临床医生信息反馈检验科39例(40.6%)。

假性异常结果79例(82.3%),假性正常结果17例(17.7%)。

2 原因分析2.1 全程质量控制的角度 根因在分析前93例(96.9%),分析中3例(3.1%)。

① 采血时机错误共31例(32.3%),其中22例在透析开始后再采的凝血标本,因此混入了大量的低分子肝素,9例是在输液中或输液刚结束时并在输液侧采血的,导致凝本标本被严重稀释。

② 采血路径错误共29例(30.2%),凝血标本从留置针中或透析置管中采集,而未弃去足够量的前端血,导致标本中混入较多的用于封管的肝素。

③ 三查七对错误共8例(8.3%),其中6例因护士未严格执行三查七对,导致抽错患者的血样,2例是患者刻意隐瞒身份,“盗用”他人采血条码。

④ 标本送检时间错误共6例(6.3%),其中4例采集好的凝血标作者单位:325000 宁波市眼科医院检验科(杨国挺);宁波市鄞州区第二医院检验科(范明亮、金爱慧、郑燕杰、孔红方);宁波市医疗中心李惠利医院东部院区胃肠外科(高玉琴)通信单位:孔红方,本未及时送检或遗漏在标本运送箱中,2例在实验室中被漏检,因放置时间过长,导致检测结果假性延长。

aptt标准操作流程

aptt标准操作流程

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标准操作流程目录1 目的2 测试原理3 产品信息4 试剂配制5 试剂保存和稳定性6 预防和警告7 样本收集和准备8 检测需要但试剂盒中未提供的耗材9 质量控制10 操作流程11 结果12 结果解释13 程序局限性14 预期结果15 性能特征16 参考文献1 目的此程序提供在ACL™ 8000,ACL™ 9000上,用于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PT)测试的指导。

该测试用于内源性凝血途径的评估、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替代检验和肝素治疗监测。

2 测试原理血浆样本与适量的磷脂、以及能激活内源性凝血途径的带负电荷的触酶剂进行共同孵育,在37°C 孵育一定时间后,加入钙离子,启动凝血过程,并记录凝固形成所需的时间。

3 产品信息APTT试剂盒内包含:HemosIL SynthASil 试剂和氯化钙CaCl2,0.020 mol/L (P/N 20006800)APTT试剂和氯化钙试剂以液体形式存在。

更多详细信息请参阅试剂盒内说明书。

4试剂配制SynthASil: 每瓶APTT试剂要在15-25˚C 环境下平衡至少15分钟,并在用前充分混匀。

CaCl2 (试剂包装内):可直接使用。

5 试剂保存和稳定性未开瓶的试剂可保存在2-8 o C至试剂瓶上标注的有效期。

SynthASil:开瓶试剂在原瓶内2-8°C环境下可稳定30天,在15°C ACL®系统上稳定3天。

切勿冻存。

CaCl2 (SynthASil):开瓶试剂在2-30°C环境中可稳定30天。

为了最佳试剂保存,建议不使用时,将试剂从仪器系统取出,使用原瓶,保存于2-8 o C。

6 预防和警告SynthASil:避免与皮肤和眼睛接触(S 24/25)。

不可直接倒入排水沟(S 29)。

需穿着相应的防护服(S 36)。

SynthASil包装中所含的氯化钙试剂因含有50 ppm汞离子(来源于一种消毒液原料),应当慎重处理。

医院检验科临床凝血试验结果的质量评价分析

医院检验科临床凝血试验结果的质量评价分析

医院检验科临床凝血试验结果的质量评价分析【摘要】目的:分析医院检验科临床凝血试验结果的质量评价。

方法:于2019年1月~2021年12月期间选取向本院检查科室发放的72份凝血质控样品作为研究对象,并参考本院相关医学数据进行凝血实验,总结本次试验经验,同时记录2019年1月~2021年12月期间内的质量结果(凝血酶原时间PT、国际标准化比值INR、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纤维蛋白原FIB)评价情况并将其进行对比,为今后相关医学研究提供基础参考数据。

结果:2019~2021年内,参控项目的总正确率为95.9%,在各项单项指标正确率中,PT值最低,INR值高于PT 值,APTT、FIB值最高。

结论:遵循医院相关管理质控制度,严格执行各项质量控制流程,能够度大幅度提升凝血试验结果的准确性。

【关键词】检验科;凝血试验;质量评价【前言】随着现代社会的高速发展,国家的医疗水平也随之提高,经过临床专家学者研究发现,大部分血栓性疾病患者其主要的发病原因为凝血功能障碍,从而严重威胁患者的而生命健康和生活质量[1]。

因此,对于提高凝血试验结果的准确率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这直接关乎着该类疾病患者的相关治疗措施能否顺利进行[2-3]。

本文重点分析医院检验科临床凝血试验结果的质量评价,并总结本次试验经验,研究期间选取72份凝血质控样品作为研究对象,具体如下论述: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于2019年1月~2021年12月期间选取本省检验中心向本院检查科室发放的72份凝血质控样品作为研究对象,四年期间每年发放18份,分成3次发放,每次发放6份样品。

1.2研究方法试验开展之前选取转也医疗仪器设备——全自动凝血仪,同时选取与仪器配套的PT、APTT、FIB血凝试剂,以相关测评标准为依据,采用不同实验方法分别对PT、APTT、FIB进行测评。

1.3观察指标实时记录2019~2021年期间内72份凝血质控样品的各项指标(凝血酶原时间PT、国际标准化比值INR、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纤维蛋白原FIB)监测评定结果以与失控率。

检验科凝血四项检验操作规程

检验科凝血四项检验操作规程

检验科凝血四项检验操作规程
全血凝固时间检验(CT)
【标本】
静脉取血3ml。

【方法与操作】
试管法、硅管法操作参见《全国临床检验操作规程》(第二版)。

【附注】
1.静脉取血要一针见血,尽量减少组织液和空气混入。

2.水浴箱温度要恒定,过高或过低,可影响结果。

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测定(APTT)
【标本】
自静脉取血,用109mmol/L枸椽酸钠作1:9抗凝。

【试剂】
市售成套试剂。

【方法与操作】
按试剂及有关仪器说明书要求进行。

【附注】
1.标本应及时检测,最迟不超过2h。

2.分离血浆应在3000r/min,离心10min。

3.本试验较试管法全血凝血时间敏感,能检出因子Ⅷ:C<25%轻型血友病。

血浆凝血酶原时间测定(PT,一期法)
【标本】
静脉血1.8ml,用109mmol/L枸椽酸钠0.2ml抗凝。

【试剂】
1.组织凝血活酶浸出液;
2.0.025mol/LCaCl2液;
【方法与操作】
见《全国临床检验操作规程》(第二版)。

【附注】
1.采血后宜在1h内完成,置冰箱4℃保存,不应超过4h,-20℃下可放置2周,-70℃可放置6个月。

2.水温箱控制在37℃±1℃,过高过低均影响结果。

简易凝血活酶生成试验(STGT)
【标本】
取全血0.04ml加5ml蒸馏水,混匀,即成溶血液,备用。

【方法与操作】
见《全国临床检验操作规程》(第二版)。

医院检验科临床凝血试验结果的质量评价分析

医院检验科临床凝血试验结果的质量评价分析

医院检验科临床凝血试验结果的质量评价分析【摘要】目的:为提升医院检验科临床凝血试验检验结果准确性,对医院检验科临床凝血试验结果的质量评价作进一步分析。

方法:研究筛选出了一共50份于2021年1月-2022年12月期间浦口区中医院检验科的凝血质控样本资料为研究对象,收集相关参控项目,参考相关医学数据进行凝血实验,检测分析凝血酶原时间(PT)、国际标准化比值(INR)、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TPP)、纤维蛋白原(FIB)。

结果:统计研究表明,50份凝血质控样本参控项目的总准确率95.94%,单项检测准确率中,纤维蛋白原(FIB)、PT-国际标准化比值(INR)最高,其次是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TPP),凝血酶原时间(PT)最低。

结论:分析表明,严格遵循医院各项质量控制标准,对提升临床凝血试验结果的准确性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为高质量凝血检测提供保障。

【关键词】医院检验科;临床凝血试验;检验结果;质量评价分析临床大部分血栓性疾病的主要发病原因是凝血功能障碍,对患者的身体健康及生命安全造成威胁。

检验科临床凝血试验结果的准确率对疾病的诊断与治疗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直接关系着疾病的相关治疗措施的顺利进行。

临床实验室质量评价是多个实验室共同分析同一样本,再借助外部机构对数据进行收集,将实验结果上报,来评价实验室检测样本的能力,区别不同实验室之间的差异,提高检测结果的可比性,也对实验室的质量管理起促进作用,使检验操作规范化、检测过程标准化、试验结果更加可靠。

医院检验科临床凝血试验结果质量评价包含PT、INR、APTT、FIB,PT是常见的外源性凝血指标,FIB是凝血功能中常见的蛋白质,ATPP是常见的内源性凝血指标,为临床疾病治疗提供重要的参考依据[1]。

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研究筛选出了一共50份于2021年1月-2022年12月期间浦口区中医院检验科的凝血质控样本资料为研究对象,收集相关参控项目,参考相关医学数据进行凝血实验,凝血酶原时间PT、国际标准化比值INR、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纤维蛋白原FIB,凝血样本由检测中心统一发放。

十五、临床检验管理与持续改进(检验科)

十五、临床检验管理与持续改进(检验科)
反馈,落实整改措施。
【A】符合“B”,并
检验报告合格率≥95%。
4.15.4.5
实验室与临床建立有效的沟通方式。
【C】
1.实验室与临床建立有效沟通机制,通过多种形式和途径(如电话或网络等),及时接受临床咨询。
2.实验室通过有效的途径(如参与临床查房、现场宣讲、提供网络资料等)宣传新项目的用途,解答临床对结果的疑问。
【C】
1.制订针对不同情况的消毒措施并实施。
2.定期监控各种消毒用品的有效性。
3.有标本溢洒处理流程。
4.相关人员掌握消毒办法与消毒用品的使用。
【B】符合“C”,并
1.保留各种消毒记录,记录完整。
2.定期对消毒用品的有效性进行监测。
3.职能部门定期检查、分析、反馈、整改。
【A】符合“B”,并
根据监测结果分析,持续改进消毒管理。
一、填空:1.不同实验室应组织有针对性的上岗、轮岗、定期培训及考核,对通过考核的人员予以适当授权。
2.选择并授权具有相关资质、经验丰富及较高技术水平和业务能力的人员负责检验全程质量控制工作及结果解释工作。
【B】符合“C”,并
1.对授权工作实行动态管理。
2.有职能部门监督检查,评价培训效果。
8、地球自转一周的时间是一天;地球公转一周的时间是一年;月球公转一周的时间是农历一个月。【A】符合“B”,并
3.检验收费经过物价部门核准。
4.能开展分子诊断项目,并具有一定的针对突发传染病等公共卫生事件的应急检测能力和技术储备。
5.相关人员知晓履职要求。
【B】符合“C”,并
1.职能部门定期对开展项目和仪器、试剂管理进行监督检查,对存在问题及时改进。
2.进行恰当的方法学验证以保证准确度、精密度、灵敏度、线性范围、干扰及参考范围设定等各项技术参数均能符合临床使用需求。

检验科等多部门运用PDCA循环提升急诊血常规和凝血报告的及时率

检验科等多部门运用PDCA循环提升急诊血常规和凝血报告的及时率

检验科提升急诊血常规和凝血报告的及时率主题选定:检验结果报告时间(turnaroundtime,TAT),一般指的是从接收标本到发出报告所使用的时间,是目前反映临床实验室检测效率的最佳指标之一,其中急诊TAT尤其值得关注。

急诊病人的处理依赖于整个诊疗和检测过程的速度,临床医生不仅要求检验结果准确可靠,而且要求能够尽快地得到检验报告,以便及时制定治疗方案。

其过程包括医生提出合理的申请、标本的及时采集、转运、接收、检测、结果审核以及报告打印(电子接收)等。

我院急诊中心的业务量大,急诊检验作为急诊检查的基础环节,其业务量年年创新高(在检验项目无明显增加、项目收费未变的近5年基本保持16%~22%的业务增长率)。

临床科室与门诊急诊患者对急诊检验室时有抱怨,甚至投诉。

在三级医院评审标准中,要求医院对临床实验室检测服务质量进行持续改进。

现况把握与原因分析:检验科质量管理小组分析了20XX年1-3月急诊血常规和凝血报告的及时率,发现急诊血常规1—3月的及时率分别为:82.3%>81.8%和82.5%;急诊凝血的及时率为:83.9%、83.4%和84.2%。

这些数据均低于检验科报告及时率质量目标(90.0%)。

国内卫生行政部门对此及时率并没有特别的控制要求,但国家优质医院评审血常规TAT有明确规定,即不超过30分钟。

CNASISO15189与美国病理学家协会(CAP)提出过分析前、分析中以及分析后的关键指标监控要求。

TAT过程涵盖这3个过程,是目前反映临床实验室检测效率的常用指标,国内优秀医院也基本有类似的质量目标要求。

根据我院的自身要求和借鉴国内优秀同行的经验,参考《临床检验操作规程》,确定监控指标的目标值为工90.0%。

质量管理小组曾专门分析上述及时率不合格的原因(图1)。

PDCA循环:P我院检验科自20XX年第一季度起启动“提高急诊血常规和凝血报告及时率”的质量改进项目,成员来自质量管理办公室、护理部、医务部、后勤管理中心和信息科。

出、凝血时间检验方法操作规程

出、凝血时间检验方法操作规程

出、凝血时间检验方法操作规程一、停止使用出血时间测定项目的Duke法,但出血时间的检验项目不废除。

若临床怀疑血管壁异常所致出血性疾病时(如血管性血友病、单纯性紫癜、过敏性紫癜等),可使用出血时间测定器法检测出血时间。

二、停止使用凝血时间测定玻片法和毛细血管法,用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或全血凝固时间(CT,试管法)测定进行替代。

三、停止使用一般外科手术前的常规出血时间检测,用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血浆凝血酶原时间(PT)和血小板计数(PLT)联合检测取代,如临床有出血史时另加出血时间测定器法进行出血时间检测。

请将以上要求及时通知到各级各类医疗机构。

在实施过程中,有条件的医疗机构要尽快达到上述要求。

条件尚不具备的,必须在2001年12月31日前达到要求。

附件:关于卫生部出凝血时间操作规程《通知》的理解解放军总医院临床检验科丛玉隆为了标准化出血与血栓性疾病检测,特别是解决手术前有关病人出血倾向筛查问题,卫生部颁发了(2000)412号文件,即《出血时间、凝血时间检验方法操作规程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

以下是我们对文件的理解和体会。

一、《通知》主要内容1.停止使用测定出血时间项目中的Duke法,但出血时间的检验项目不废除。

若临床怀疑血管壁异常所致出血性疾病时(如血管性血友病、单纯性紫癜、过敏性紫癜等),可使用出血时间测定器法检测出血时间。

2.停止使用测定凝血时间的玻片法和毛细管法,用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或全血凝固时间(CT,试管法)测定进行替代。

3.停止使用一般外科手术前的常规出血时间检测,用APTT、血浆凝血酶原时间(PT)、和血小板计数(PLT)联合检测取代,如临床有出血史时另加出血时间测定器法进行出血时间检测。

二、出血时间测定及临床意义从破裂或损伤的血管中,血液自行流出至血小板栓子形成暂时止血称为止血过程,许多病理因素可影响这一过程而导致出血不止。

为此设计了许多试验寻找这一病理生理的原因,比如:内皮素测定,血管性血友病因子(vWF)测定,血小板聚集试验等等。

检验科室内质量控制标准操作程序

检验科室内质量控制标准操作程序

检验科室内质量控制标准操作程序1 目的室内质量控制是由实验室工作人员采用一系列统计学的方法,控制本实验室检测工作的精密度,判断检验报告是否发出的整个过程,确保常规检测工作结果的一致性。

2 适用范围检验科开展的检验项目。

3 职责3.1技术负责人负责批准室内质量控制规则和检验过程的质量控制程序。

3.2实验室组长负责制定本室室内质量控制规则和检验过程的质量控制程序。

3.3检验人员负责执行检验过程的质量控制程序和对本岗位室内质量控制进行分析和处理。

3.4监督员监督本室内质量控制是否按照程序文件和作业指导书的要求进行。

4 管理程序4.1 开展室内质量控制前的准备工作4.1.1 培训工作人员在开展质控前,实验室工作人员都应对质控的实际过程不断进行培训和提高,在实际工作中实验室应培养一些质控工作的技术骨干。

4.1.2 建立标准操作规程实施质控需要有一套完整的标准操作规程文件做保障。

如仪器的使用,维护操作程序,试剂、质控品、校准品等的操作程序等。

4.1.3 仪器的校准对测定临床样本的各类仪器要按一定要求进行校准。

校准是要选择合适的标准品,如有可能,校准品应能溯源到参考方法或参考物质。

4.1.4 质控品的选择4.1.4.1生化项目质控物4.1.4.1.1未复溶质控物的保存:按说明书要求,将未复溶的质控血清保存在2-8度冰箱内,可稳定保存3年。

4.1.4.1.2复溶:按照说明书,室温条件下,用稀释器准确吸取5.0ml去离子水溶解,盖上瓶盖,放置30分钟,待其完全溶解。

4.1.4.1.3保存:复溶后的质控血清中一般项目常温(20-25℃)可稳定保存8小时;在2-8℃可稳定保存一周;完全溶解好的质控血清充分混匀后,用离心管分装成500ul一只置-20℃冻存,可稳定保存一个月,临用前复溶一支,充分混匀后作为当天的质控物。

4.1.4.2血液分析项目质控物4.1.4.2.1储存条件:2~8℃。

4.1.4.2.2 使用期限:开瓶后稳定21天,未开封稳定至标定的有效期(160天左右)。

凝血功能的质量控制及要求

凝血功能的质量控制及要求
缩短:(1)高凝状态,如DIC的高凝血期,促凝物质进入血流以及凝血因 子的活性增高等。(2)血栓性疾病,如心肌梗塞、不稳定性心绞痛、脑血 管病变、糖尿病伴血管病变、肺梗死、深静脉血栓形成、妊娠高血压综合 征和肾病综合征等。
四、凝血酶时间测定(TT)

凝血酶时间延长:见于肝素增多或类肝素抗凝物质存在、 如SLE、肝病、肾病等,低(无)纤维蛋白血症、异常纤 维蛋白原血症、纤维蛋白原降解产物(FDP)增多、如 DIC、原发性纤溶等。 凝血酶时间缩短:见于血标本有微小凝块或钙离子存在 时

9.实验用品(比色杯等)不得重复使用,试剂瓶(杯) 应经常更换(清洗),避免陈旧试剂累积变质,影 响实验结果。
分析中的质量控制

11.做好室内质量控制工作,每天标本检测前,应进行 正常及异常值质控血清,正常对照血清的检测,发现问 题后,查找原因及时处理,保证结果的准确可靠。 12.记录工作日志,根据操作规程每月、每日对仪器都 要进行保养和维护.更换试剂批号要对仪器重新定标校 正。 13.工作人员上岗前必须做好培训,严格按照仪器操作 程序和试剂盒说明书进行一切操作,禁止简化任何程序。 14.认真执行标本查对制度,防止差错。对不合格标本 (如溶血、脂血、黄疸、凝块、污染、血量过多或过少) 应重新采集或拒检。
分析中的质量控制

4.准确溶解试剂:准确加入试剂对应溶剂(配套缓冲
液或标准蒸馏水/注射用水)溶解,避免剧烈振荡,防止 产生气泡。APTT可直接使用,禁止冷冻保存。


5.预温:复溶后的PT及CaCl2溶液必须平衡至室温备用。
6.不同厂家,不同批号的试剂不得混用。 7.注意试剂的有效期,超过保质期的试剂禁止使用。 8.定期检查仪器性能,确保仪器处于良好状态。

检验科凝血检测标准操作规程

检验科凝血检测标准操作规程

检验科凝血检测标准操作规程1.【目的】为保障检验科CA-1500血凝分析仪的安全正常运转,特制作本规程。

2.【职责】2.1实验室工作人员均应熟知并严格遵守本SOP,室负责人监督落实。

2.2 本SOP的改动,可由任一使用本SOP的工作人员提出,并报经下述人员批准签字:室负责人、科主任。

3.【标本类型及实验前准备】1.标本类型1小时内(3000r/min×15min)分离血浆,室温放置不超过2小时,2~8℃保存不超过4小时,长时间保存需在冰冻条件下,(-70℃不超过6个月),只能冻融1次,在37℃迅速解冻,以减低凝血因子的消耗,解冻后立即测试。

抗凝剂不符合,采血量不准确,凝固,溶血,脂血标本不能作测定。

2.患者准备早晨空腹采血(空腹12小时左右),静脉采血。

3.容器、添加剂类型3.8%枸椽酸钠0.2ml+静脉血1.8ml,混匀。

4.仪器设备1. 仪器名称: Sysmex CA-1500全自动血液凝固分析仪2. 仪器厂家:日本Sysmex公司3. 仪器型号:Sysmex CA-15004. 仪器技术参数:4.1 速度: 最快检测速度180测试/小时,组合检测约140测试/小时4.2 试剂位:36个,具冷藏功能。

4.3 样本位:50个,可自动连续添加。

5. 仪器校准程序:5.1 校准频率:当方法改变,试剂厂家或试剂批号改变,仪器维修影响测定结果等情况时,必须进行校准。

5.2 校准操作:设置标准曲线分析(由仪器提供商指定工程师执行)5.实验试剂德国Dade Behring Marburg 公司的D-Dimer测定试剂(60人份/套),未开封试剂2~8℃贮存到说明书上有效期,开封试剂2~8℃保存不超过5天。

4.【测定原理】1.凝固法(散射光加百分终点法):将血液凝固过程中的混浊度变化转换成散射光的变化后进行检测。

包括PT、APTT、FIB、TT及血浆凝血因子的测定。

2.发色底物法:激活剂激活相应待测标本中的相应酶原,使其转变为相应的酶,后者使相应的底物发生显色反应,显色的程度与被测物浓度成正相关,通过与标准曲线比较,可测出标本中待测物的相对含量,如ATⅢ的测定。

医院检验科检验技术操作规程

医院检验科检验技术操作规程

医院检验科检验技术操作规程目录第一节全自动血液细胞分析仪操作规程第二节尿液分析仪使用规程第三节自动凝血仪操作规程第四节半自动生化分析仪操作规程第五节血常规检验操作规程第六节尿常规检验操作规程第七节肝功能检验操作规程第八节肾功能检验操作规程第九节血脂检验操作规程第十节血液葡萄糖测定技术操作规程第十一节凝血四项检验操作规程第十二节AB0血型正、反血型鉴定技术操作规程第一节全自动血液细胞分析仪操作规程1、样品分析前准备1.1开机前的检查、准备在开启分析仪电源之前,操作者须按以下要求进行检查:1.1.1检查稀释液、清洗液、溶血素是否充足,有无过期; 试剂管路是否弯折,连接是否可靠。

1.1.2 电源线是否正确连接。

1.1.3 废液桶是否清空。

1.1.4 UPS电是否足够,打印纸安装是否正确,是否足够。

1.1.5 确保键盘正确连接到键盘接口上。

1.2.开机1.2.1 打开分析仪后面的电源开关,电源指示灯亮,屏幕上显示“Initializing…”.1.2.2 分析仪进行初始化,整个初始化过程持续约4~7分钟。

1.2.3 初始化过程结束后,系统自动进入“计数”界面。

1.3 动物类型选择1.3.1 按[菜单]键,移动光标,选择“动物”,按[确认]进入“动物”界面。

1.3.2 操作者根据测量的动物类型,选择需要分析的动物类型。

2.1.1 按[菜单]键,选择“计数”,进入“计数”界面。

再按[模式]键,将当前模式设置为“全血”模式。

2.1.2 确认状态指示区的计数状态为“就绪”,工作模式为“全血”。

头与容器底保持一定距离。

2.1.4 按计数键,启动样本分析过程。

此时,状态指示区的计数状态为“运行”。

2.1.5 采样针自动吸取13ul的样本后蜂鸣器响,在采样针抬起后,移开样本。

2.1.6 分析完成后,按[F4]键进入“样本信息编辑”界面。

按[F9]键进入汉字状态。

在汉字状态下,按[F8]键在全拼和五笔输入法之间进行切换,输入样本信息,输入完成后,点击“确认”,保存输入的内容并返回到“计数”界面。

凝血标本不合格的原因分析及解决对策

凝血标本不合格的原因分析及解决对策

凝血标本不合格的原因分析及解决对策目的:分析笔者所在医院凝血实验室不合格标本产生的原因,针对问题产生原因采取相应的措施,提高标本的合格率。

方法:对2013年10月-2014年3月笔者所在科室送检的9234例住院患者的凝血标本进行统计及原因分析。

结果:不合格标本总数为210例,标本总不合格率为2.27%。

主要原因为标本采血量少,占不合格标本的77.62%,这其中对结果影响有临床意义的占14.11%。

结论:凝血标本的采集、处理等分析前质量控制,对获得准确、可靠的检验结果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分析前阶段的错误带来的影响不容忽视。

通过与临床医生联系和及时沟通,针对不合格标本产生的原因对护士进行培训,让每位医务人员都知道不合格凝血标本对结果的影响,从而提高标本合格率。

标签:凝血标本;不合格原因;解决对策分析前质量控制是国内外医学实验室管理的热点,是我国质量管理最薄弱的环节,是影响检验结果的重要因素,也是临床医生和医护人员最难控制,但必须控制的环节。

正确的标本采集、运送、接受、处理、保存是分析前质量保证的关键。

实验室检测结果在临床中的指导作用愈发凸显,60%~70%临床医疗决策是基于医学实验室检测结果而实施的[1]。

凝血项目的检测是用来判断手术患者有无出血倾向,心脑血管患者监测抗凝溶栓疗效的常用指标,为临床诊疗提供可靠依据。

凝血项目的检测对采血技术和采血量都要求比较高。

不合格的标本直接影响检验结果的准确性。

现对笔者所在医院这半年凝血标本不合格标本的情况进行分析,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回顾性分析近半年笔者所在医院住院患者的枸橼酸钠(1∶93.2%)抗凝的三利真空采血管采集的凝血标本,分析不合格标本的产生原因和科室来源。

1.2 方法所有凝血标本均由病房护士采集,临床服务中心的护士运送至检验科。

检验科对所有标本执行电子签收和不合格标本识别。

完全或部分影响检验结果准确性,干扰检验流程的标本均判为不合格标本,将不合格标本退回临床重新采集。

凝血检测的全程质量控制

凝血检测的全程质量控制

凝血检测的全程质量控制凝血检测是一个相当敏感的实验,血液离体后不可避免会与外界异物的接触,必然引起血小板和凝血因子功能的改变,时间也会使某些凝血因子变性、失活或被激活。

影响检测结果的稳定性。

只有实现每个工作环节的标准化管理和标准化操作,排除每一个流程对检测工作可能造成的影响,实现全面系统的质量控制,才能最大限度地迟缓凝血因子的激活、变性或失活过程,使检测结果更接近患者的体内真实水平,为临床及患者提供更有价值参考数据。

标签:凝血;检测;全程;质量控制近年来随着科技的发展,医疗手段的提高,临床科室对医技科室的依赖和要求也越来越高。

过去我们实验室的重点都放在检测过程中,很少关注实验前阶段和实验后阶段的管理。

其实实验室检测前阶段更重要,后阶段的审核也不可忽视。

近年来医疗纠纷的频发,临床检验质量的全面控制越来越受到各级医院和临床实验室的重视。

1.检测前的质量管理:检测前质量管理是保证检验质量的前提,是临床检验系统质量管理中最薄弱的环节,也是造成实验误差的主要环节。

在此过程包括:临床医师申请单的开取、病人采血前准备、标本的采集、存储、转运、接收、分类、排号、离心等步骤,每一步都有具体的要求和质量管理程序。

1.1申请单的填写:申请单的姓名、科室、病历号、床号、申请项目、临床诊断等指标的填写是实验检测程序的启动,是否清晰明了直接关系到检测结果的回报。

1.2病人的准备:服用药物的间隔时间和剂量,是否有创伤和导管滞留,以及起居饮食等情况都是影响凝血检测结果的重要因素,存在人为误差。

1.3标本的采集:①止血带的使用时间一定要短,否则有局部血液浓缩、内皮细胞释放t-PA。

[1]②采血要顺利,避免混入组织因子和产生气泡,避免溶血和凝血。

否则可激活凝血因子。

1.4 标本容器要符合要求:①使用高质量真空带盖玻璃管、塑料管或硅化管。

②抗凝剂:国际血液学标准化委员会推荐0.109M枸橼酸钠为凝血检测的抗凝剂。

Ht在正常范围内,与血液的容积比为1:9;Ht异常时抗凝剂用量=0.00185×血量﹙mL﹚×﹙100-患者Ht﹚[2]。

十五、临床检验管理与持续改进(检验科)

十五、临床检验管理与持续改进(检验科)
有管理试剂与校准品制度,保证检验结果准确合法。
【C】
1.检验科主任为实ຫໍສະໝຸດ 室安全责任人。2.有实验室安全管理制度和流程。严格规定各个场所、各工作流程及不同工作性质人员的安全准则。
3.保存完整的安全记录。
4.开展安全制度与流程管理培训,相关人员知晓本岗位的履职要求。
【B】符合“C”,并
1.各实验室设置安全员,负责各个场所的安全。
2.保存完整的各项安全相关活动记录。
【B】符合“C”,并
1.样品收集、取用有相应的过程记录。
2.有相应的应急预案。
3.职能部门有监管记录,有改进措施。
【A】符合“B”,并
实验室微生物菌种、毒株收集、取用、处理记录完整,无意外事件发生。
4.15.2.9
实验室建立化学危险品的管理制度。
【C】
1.建立化学危险品的管理制度。
2.建立化学危险品清单和安全数据表。
5.保持安全通道畅通。
【B】符合“C”,并
1.定期检查各种电器,电路是否存在安全隐患。
2.对消防安全检查发现的问题,及时整改。
【A】符合“B”,并
有关人员掌握消防安全知识与基本技能,进行消防演习并持续改进。
4.15.2.5
实验室制订各种传染病职业暴露后的应急措施,并详细记录处理过程。
【C】
1.制订各种传染病职业暴露后应急预案。
【C】
1.不同实验室应组织有针对性的上岗、轮岗、定期培训及考核,对通过考核的人员予以适当授权。
2.选择并授权具有相关资质、经验丰富及较高技术水平和业务能力的人员负责检验全程质量控制工作及结果解释工作。
【B】符合“C”,并
1.对授权工作实行动态管理。
2.有职能部门监督检查,评价培训效果。

检验科凝血检验质量控制流程

检验科凝血检验质量控制流程

凝血检验质量控制流程
1、目标:使凝血检验受到全程质量控制,确保检测结果准确可靠。

2、质量控制:血凝质量控制分为分析前,分析中,分析后三个阶段。

2.1血凝分析前的质量控制
大夫下医嘱申请检验,注明患者姓名,年龄,性别,住院科室,床号,
疾病的诊断。

可能干扰结果的服药史,特殊病理变化。

与血凝检验有关
的既往史,如患者信息,申请项目应准确无误,如需特殊检验须注明。

标本的制备:高质量的标本是保证检验结果准确、可靠的前提,标本的
采集:需1: 9的枸橼酸钠抗凝血,采完后立即将抗凝标本轻轻颠倒混
匀6-8次,注意不要在输液臂采血,采完后最好再次核对病人姓名和检
验项目。

2.2血凝分析中的质量控制
用配套试剂检测,及时做好仪器校证和管理工作,定期维护保养仪器。

室内质控:定值质控品在lis系统上设置质控规则,设置质控品的靶值,SD值,浓度水平,每日检测前作室内质控,若在控,标本可以进行检测,若失控,分析失控原因并纠正错误后检测标本。

2.3分析后质量控制:正确判断血凝中各项参数是否与病情相符,如是否正在进行溶栓治疗、服用抗凝药物等。

审核无误后发送报告单。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凝血检验质量控制流程
1、目标:使凝血检验受到全程质量控制,确保检测结果准确可靠。

2、质量控制:血凝质量控制分为分析前,分析中,分析后三个阶段。

2.1血凝分析前的质量控制
2.1.1 大夫下医嘱申请检验,注明患者姓名,年龄,性别,住院科室,床号,疾病的诊断。

可能干扰结果的服药史,特殊病理变化。

与血凝检验有关的既往史,如患者信息,申请项目应准确无误,如需特殊检验须注明。

2.1.2标本的制备:高质量的标本是保证检验结果准确、可靠的前提,标本的采集:需1:9的枸橼酸钠抗凝血,采完后立即将抗凝标本轻轻颠倒混匀6-8次,注意不要在输液臂采血,采完后最好再次核对病人姓名和检验项目。

2.2血凝分析中的质量控制
2.2.1用配套试剂检测,及时做好仪器校证和管理工作,定期维护保
养仪器。

2.2.3室内质控:定值质控品在lis系统上设置质控规则,设置质控品的靶值,SD值,浓度水平,每日检测前作室内质控,若在控,标本可以进行检测,若失控,分析失控原因并纠正错误后检测标本。

2.3分析后质量控制:正确判断血凝中各项参数是否与病情相符,如是否正在进行溶栓治疗、服用抗凝药物等。

审核无误后发送报告单。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