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教育走向生本》读书笔记
教育走向生本读书笔记心得体会范文(精选7篇)
教育走向生本读书笔记心得体会范文(精选7篇)当我们受到启发,对学习和工作生活有了新的看法时,可用写心得体会的方式将其记录下来,这样我们可以养成良好的总结方法。
那么如何写心得体会才能更有感染力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教育走向生本读书笔记心得体会范文(精选7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教育走向生本读书笔记心得体会1阅读了《教育走向生本》后,我受益非浅。
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谈谈自己的一些体会与感受。
生本教育的理念是由郭思乐教授首先提出并倡导实施的,是针对过去教育教学中方便老师的教学或者说满堂灌的教学方式而提出的一种新的教育教学理念。
从教材到教学方式、从教师到学生一整个体系颠覆了以往依靠老师、以老师为中心的传统。
倡导以学生为本,激扬生命的主旨。
这一体系在全国范围已经实施了20xx年,而我校在20xx 年在学校领导的倡导下开始实施。
一开始对生本的认识是非常模糊的,在教学过程中根本无法放开手脚,怕学生这不懂那不懂,又怕学生不能接收,通过生本理论的一些培训和观摩成功老师所获得的经验,对生本教学的方式增强了信心,逐步的把生本教学的模式搬到自己的课堂中来。
收获之一:学生学习的兴趣得到了增强。
以往所任教的同等类型的班级,如何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一直是困扰自己的一大课题。
在对这届学生的生本实践中,通过课堂上让学生多动手,积极发言,到有的时候放手让学生来讲题,学生的兴趣得到了很大的发展和提高。
以往所教的同等类型的班级,在一开始初一的时候,很多同学兴趣还是比较高的,可是随着学习难度的逐步深入,由于长期的被动接受,很大一部分同学的学习热情逐渐消失,特别是初二的分化时期感到尤为头疼。
而在本次生本实践的过程中,我欣喜的发现,学生不但顺利的渡过了分化期,而且很大一部分同学学习的积极性还有提高的趋势。
课堂上,结合具体的题目,通过一些同学讲解,另外的一些同学纠错,老师通过真诚的表扬结合小组与个人的计分的方式,让学生兴趣得到了很好的发展,在找出他人错误的过程中,学生学习能力和兴趣自然而然的得到了提高。
《教育走向生本》读书笔记(汇总15篇)
作者为你精心整理了15篇《《教育走向生本》读书笔记》的内容,但愿对你的工作学习带来帮助,希望你能喜欢!当然你还可以在搜索到更多与《《教育走向生本》读书笔记》相关的内容。
篇1:《教育走向生本》读书笔记《教育走向生本》一书中郭思乐教授所提出的“一切为了儿童,高度尊重儿童,全面依靠儿童”的生本教育体系的理念令我耳目一新,其观点新颖,见解独到,内涵丰富,立足学生,放眼发展,具有很高的理论价值和实用价值,是新课改背景下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理论基础和思想源泉,是一本对各个学段、各种教育方式都具有适应性的“有突破性的教育专著。
”读后让我重新审视学生是教学过程中的主体。
“生本教育”从根本上鲜明地解剖了当前我们所从事的教学模式,大胆提出了解放老师、解放学生、解放教育的思想,倡导旨在张扬学生天性,依靠学生内部自然发展学生的学习的新型的教育教学新模式,让学生寓学于乐,寓学于自然天性的释放,以实现“人的完满发展”。
这一理念就是:“一切为了学生”、“高度尊重学生”、“全面依靠学生”。
它是一种能让师生产生快乐的“灵丹妙药”,从而让学生喜欢数学,为什麽呢?以下是我的一些感受。
生本教育体系要求腾出时间和精力让学生大量进行活动。
爱玩是孩子的天性,根据所学内容设计合适的游戏让孩子玩得开心,学得容易。
把一枯燥乏味、难以理解的知识转化为学生乐於学习的知识,并使学生始终保持浓厚的学习兴趣。
通过不断的、快乐的游戏,孩子的情绪被充分调动起来了,头脑变得十分灵活,学习成了十分开心的事,学习成了自己内在的需要。
赏识教育要深入教学,学会用放大镜观察孩子的优点,同时我们一定要充满爱心,要懂得原谅,要学会用发现的眼光看待学生,尽量发现他们的闪光点,多表扬、少批评。
古语道:“人之初,性本善”,孩子的内心是极其敏感的,所以我们一定要从本质出发,相信他们。
对他们进行适当的教育和引导。
生本教育体系充分相信学生的潜力,充分发挥学生的能力。
“一切为了学生”“高度尊重学生”“全面依靠学生”,相信“儿童是天生的学习者”“儿童人人可以创新”“儿童潜能无限”,相信“儿童的独立性”。
《教育走向生本》读后感(精选6篇)
《教育走向生本》读后感《教育走向生本》读后感(精选6篇)看完一本名著后,你心中有什么感想呢?是时候静下心来好好写写读后感了。
那要怎么写好读后感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教育走向生本》读后感(精选6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教育走向生本》读后感1《教育走向生本》是国家“十五”规划重点图书、中国当代教育论丛,是华南师大博士生导师广东教育科学研究所所长郭思乐的力作。
本书由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发行,6月第一版,8月第九次印刷。
作为教师,我一直认为自己付出努力就是对得起学生了,自己做得多一些,就是在提高教学质量,是积极、认真地服务于学生的充分体现。
但没想到自己其实是犯了“汗水主义”思想,带着“插秧越密越好”的“教师苦做”思想,却不知这样做的结果不仅没有给学生足够的生长空间,更破坏了他们自由生长的规律,使得学生被传统束缚,无法自由施展。
这种“保姆式”的教育并不可取。
既然“抛秧式”教育不仅能减少劳动量,还能给学生带来自由生长的快乐,且效益高。
作为教师,我们一定要终身学习,不断提升个人素质,提高个人魅力。
每一个学生都有属于他们自己的天地、成长于不同的环境,拥有不同的个性,这就要求教师全面了解学生,永远不要看到一个侧面就觉得了解一个人的全部,而对学生做出不客观的评价。
我们应尽量多关心他们,从而达到进一步的了解,从生活、学习、家庭不同的方面了解他们,形成既是师生又是朋友的关系。
良好的师生关系是要靠自己用心经营的,和家长真诚地沟通,懂得顾及家长的感受,有责任心、公平心,这样家长就会慢慢地信任你,对待学生要公平、平等、不高高在上,要有威严、言出必行,做好孩子的表率。
生本教育也没有完全否定现行教学模式,没有照搬西方的以儿童为中心的教学模式,不是对学生放任自流,而是强调生本教育改革是在东方文化背景下进行的,要保留东方文化传统中许多好的东西。
生本教育没有全盘否定应试教育,没有忽视分数这一社会、家长最关心的话题,不是培养低分高能的学生,而是立志培养高分高能的学生,这也是生本教育为什么受到学校、家长、社会欢迎的原因。
《教育走向生本》读后感
《教育走向生本》《教育走向生本》《教育走向生本》1我们常常见到这样的课堂:老师在课堂上讲得口干舌燥,辛辛苦苦,可是认真观察一下,不知有多少学生能听得进去,即使听讲的学生也不知到底能记住多少。
简而言之,我们的课堂教学学生的参与率不高,参与度也不高,但是老师却异常辛苦。
这是当今教育的普遍悲哀。
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悲哀?怎样才能摆脱这样的困境?读了郭思乐教授的“生本教育”,联络教学实际,我认为这是因为就是我们的老师没有摆正老师角色,假如摆正了老师角色,这些问题便可以迎刃而解。
生本教育的宗旨是一切为了学生,高度尊重学生,全面依靠学生,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为学生好学而搞好教学设计。
根据这一宗旨我们可以定位课堂教学中的老师角色。
1、一切从学生出发,做好教学的组织者。
建构认为,认识是一个主动解释并建构个体知识表征的过程。
学生认识的主动性应该受到保护、受到培养的,然而,有些老师却习惯于满堂灌,根本不给学生主动学习认识的时机,学生看到了一些内容,本来跃跃欲试,试图说出,可是老师却凭借自己的权利毫无遗漏的讲了出来。
就这样,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得不到发挥,受到了压抑,学习的热情渐渐消退,学习效果也随之变得越来越差。
因此,老师应该从满堂灌的繁重工作中解脱出来,一切从学生出发,做好学生学习的组织者,通过恰到好处的组织学习活动,给学生提供主动认识,主动学习的时机,让他们的学习主动性得到发挥,得到培养。
这种组织表达在对教学内容和教学活动的组织安排上。
教学内容的安排和活动任务的设计既要考虑学生的原有认识根底,还要考虑需要和兴趣爱好;这样可以调动学生的学习动机,促使学生主动学习,可以使学生学习活动可以得以进展,既不会因为内容太易,使学生感到乏味,也不会因为内容过难,令学生望而生畏。
学习活动的组织假如是分组进展,就要考虑小组成员间的人际关系,考虑将哪些学生安排在一个小组,学生才会乐于交流,乐于表达。
简而言之,老师就是要通过科学组织学习活动促使学生人人参与学习,人人都能参与合作探究展示。
《教育走向生本》读书笔记
《教育走向生本》读书笔记1500字《教育走向生本》是一本以中国教育转型和未来趋势为主题的著作。
它提出了一些革新性的思想,可以启迪中国教育领域的发展。
教育必须走向生本作者首先认为,从传统的知识传授到学生实际能力的提升,教育需要把理论联系实际。
教师应该推崇生命教育,鼓励学生探究问题,身体力行地去学,这样才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教育真正的目的是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能力,并与学生合作过程中吸取生活中的知识和经验。
学校应该注重学生的体验和发展学校有义务为学生提供优秀的学习环境。
这意味着学校必须关注学生的体验,以及学生学习的目标和方法。
校园文化也应该充满活力和积极的能量,以便学生能够更好地享受学校的生活。
此外,学校应当鼓励学生参与体育运动以及其他的社会活动,从而更好地开发他们的才华,增加人生阅历并建立健康的习惯。
学习也是多元的学校的教育应该注重学生的个性发展,因此在学习过程中要充分考虑学生的不同学科和兴趣,例如音乐、艺术、体育等不同方面的发展。
同时也应该重视学生的成长经历,帮助他们发掘潜在的才华与乐趣。
学习不仅是学习书本,更是一个多元化和体验式的过程。
铺好教育课程地图教育课程的铺设应当是多地图层面的。
这些课程应该覆盖各个年龄段和能力水平,从而建立学习的框架体系。
这些框架应该明确大纲和学习目标,并满足学生发展的个性化需求,从而使学生能够有效地掌握知识。
教育应该承认“付出等于回报”未来,教育不仅是提供知识的地方,更是交流个性思想和知识的地方。
这意味着学生将以自己的方式学习和思考,为自己和其他学生的学习增添动力。
教育应该强调“付出等于回报”的思想,使学生更好地投入学习,从而获取更多的成就感和个人成长。
总之,《教育走向生本》是一本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提高学生自我学习能力为主要目的的著作。
它提出了一些革新性的思想,相信将会启发中国教育领域的发展。
2023年《教育走向生本》读书笔记_1
2023年《教育走向生本》读书笔记2023年《教育走向生本》读书笔记1读完郭思乐教授《教育走向生本》一书,掩卷长思,我被郭教授在书中展示的生本教育成果沉醉不已,那是我作为老师梦寐以求祈望看到的,而郭教授用两个字“生本”就做到了。
这本书留给我最深的印象和最大的启发在以下两个方面:忘我——课堂教学的应有境界郭思乐教授在《教育走向生本》一书中指出:“我们需要提供给儿童适合的教育,当教育适合儿童时,我们也就可以看到儿童忘记了自己在学习,忘记了自己是在课堂上,甚至忘记了自己,这时人的内部自然起作用了,儿童的学习热情和学习效率空前提高了。
”“越是忘我,自然的力量就越能发挥出来。
人的内部自然——被我们忘却了的一种最丰饶的矿藏,就会自动地发挥作用。
”他用最简单的例子来说明忘我的境界:当鞋合脚时,脚就被忘记了。
初读到这里时我有些不解,这与教育有什么联系?当我再读并反复思考时,我恍然大悟,原来它与教育有着如此巧妙的异曲同工之妙。
脚被忘记了,也可以说脚处于“忘我”状态,反之,如果鞋子不合脚,脚疼了,脚就被时时记起。
今天,如同给脚提供合适的鞋,我们需要提供给儿童合适的教育。
当教育适合儿童时,我们也可以看到儿童在课堂上甚至忘记了自己在学习。
这时人的内部自然起作用了,他们就会忘我的活动,儿童的热情和学习效率有了空前提高。
由此我就想到了我的课堂。
最初我总是在课堂上用自己的方式约束学生,总为学生一点的纪律问题而大动干戈,不但影响了课堂教学中原本应追求和谐的状态,在学生的眼中一定也会觉得我太过于严厉。
我一直认为可能是学生的年龄较小不具备有良好的自我约束能力,但有一次偶然的发现,我开始思考郭教授的话“教师的认识规律就是学生的认识规律吗?”我开始改变自己的想法,因为“课堂不同于工厂的生产车间,它是一群有灵性的生命在彼此对话、唤醒、碰撞、交融、分享的成长空间,是师生生命历程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叶澜教授认为,“首先,课堂教学应被看作师生中一段重要的生命经历,是他们生命的有意义的构成部分。
教育走向生本读后感
教育走向生本读后感教育走向生本读后感1郭思乐教授说:“身为老师,我们用语言来影响同学,用环境来助育同学,用活动来培育同学,但就是没有方法像裁缝、理发、做牙那样任意对其进行剪裁、修剪、打磨。
老师只不过是同学自主进展的服务者和仆人。
”读到这里我不禁想到“匠人”这个词,认真回顾我们曾经的教学之路,我们就不难发觉,好多年里我们都在做着一件劳而无功,画蛇添足的事情,把原来属于孩子们的课堂和学习时间都变成了我们耗费体力心神故弄玄虚展示自我的一个机会,我们说的多了,孩子们变得不爱说了,我们分析的多了,孩子们变得不会分析了,我们这些勤劳的老师们,培育出了假设干个懒散的不会学习的笨孩子。
莫非我们真的是身怀绝技不能毫无保留传授给徒弟,可怕有朝一日徒弟们青出于蓝而胜于蓝的夺我们的生存之地的匠人吗?当然不是,我们的初衷是好的,只是方式过于溺爱与包揽。
读了郭老师的《教育走向生本》一书,令我们茅塞顿开,我们究竟找到了多年来淤塞于心头的症结所在。
既然如此,我们就应当立即转变自己的想法与看法以及做法。
把属于孩子的课堂归还给他们,本属于他们的时间交给他们,远远的以观赏的眼光看着他们自己健壮起来。
成熟起来。
或许短暂的时间里他们还走得跌跌撞撞,好多沟沟坎坎不易跨过,但是只要我们相信孩子,赏识孩子,鼓舞孩子,没有捷径的学习之路一样能够走出精彩。
有一句歌词这样唱到:有一种爱叫做放手。
我们既然爱我们的`同学,就放开那双搀扶的手。
好书百读不厌,常读常新,《教育走向生本》就是值得多读的好书。
教育走向生本读后感2生本教育管理是一种促进儿童自主进展的管理,教育走向生本读后感十一。
它强调宽松与严格的结合,着重老师和同学的自主空间和活动余地,追求学校成为一个发奋向上的“学习化的社区大家庭”的抱负。
师本教育模式产生了它致命的问题—压抑人的主动性和制造性,现今基础教育的很多问题都与此有关,而且,这一问题由于对升学率的非科学的理解而愈演愈烈,同现代社会培育创新精神和创新技能的需求产生了碰撞。
《教育走向生本》读后感想读书笔记体会
《教育走向生本》读后感想读书笔记体会《教育走向生本》读后感想读书笔记体会篇一:《教育走向生本》读后感陈海霞阅读了《教育走向生本》这本书后,使我受益匪浅。
一、学生们得到了释放生本教育的理想就是:找出一种教育方法,使教师因此可以少教,但是学生可以多学。
“生本教育”就是让学生成为课堂真正的主人,老师仅仅是学生自主发展的指导者和引领者。
以前在我们的课堂上,往往是老师们在口若悬河、喋喋不休的讲个不停,学生们干巴巴的坐在那里听,只是在听老师讲,而他本身并没有真正参与到学习中来,即便是老师在课堂上设计了“小组合作”环节,但也只是“蜻蜓点水”,几分钟而已,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可想而知,在这种教学模式下,学生的主体性并没有真正体现出来。
“生本教育”要求教师放弃讲解,而是抛出有价值的问题,让学生你一句,我一句的讨论,体现出学生是学习的主人。
在课堂上,我尽量给学生充足的空间,让孩子们自主交流、展示成果、互相质疑,在合作、交流、质疑中主动学习,获取知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经过自己的实践获得的知识,他们特别有成就感,自信心增强。
在这种氛围中学习,孩子们很放松,他们得到了释放,在课堂上很放的开,对学习更加有兴趣了。
二、老师的角色得到翻天覆地的变化自从接触了“生本教育”理念后,我才意识到很多时候我们一厢情愿承担了许多工作,渴望孩子按照我们设计的方向去发展,但到最后却往往是自己失败。
郭教授指出:“教育的本质——是(在教师帮助下的)儿童发展”。
从这句话中可以看出郭教授对于教师这一角色的重新定位。
教师的职责就是帮助,帮助的意义仅仅是激发和引导。
郭教授引用苏霍姆林斯基的话说:“只有能够激发学生去自我教育的教育,才是真正的教育”。
“生本教育”思想,不是要求教师有超出专业要求多么高的知识水平,而是有指导学生、激发学生产生学习的动力,学会学习的方法的能力,教师的这种对学生学情的驾驭能力,是与老师在平时教学中不断积累经验,不断进行反思离不开的。
老师应该学会恰当的去引导孩子、做小结,并不是什么都不说,要把握好一个度,这一点还需要在今后的课堂上继续努力学习。
《教育走向生本》读书笔记 《教育走向生本》内容简介
#《教育走向生本》读书笔记1. 《教育走向生本》内容简介《教育走向生本》是一本讨论当代教育问题的著作,作者探讨了教育的本质以及如何使教育真正关注学生的需求和发展。
本书以深入浅出的方式介绍了教育的现状、问题及解决方案,对于教育从教师和学生角度的改革提供了有价值的思考。
2. 教育的困境教育是社会的基石,但在当代社会,教育体制面临着许多困境。
传统的教育模式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缺乏对学生个体差异和发展需求的重视。
学生们普遍面临着竞争压力过大、学习兴趣不足以及心理健康问题等挑战。
3. 关注学生的需求《教育走向生本》强调了将学生放在教育的核心地位,并关注他们的需求。
作者指出,教育应该以人为本,尊重每个学生的个体差异,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创造力,让教育真正为学生的发展服务。
4. 改革教育模式为了实现教育的生本主义,作者提出了一些改革教育模式的建议。
其中包括:倡导个性化教育,根据学生的特点和兴趣量身定制教学方案;推崇项目制学习,让学生通过实践探索和合作实现真实的学习目标;注重情感教育,培养学生的自信、坚韧和人际交往能力等。
5. 教师的角色转变教育走向生本需要教师的角色进行转变。
传统的教师职责是传授知识和评估学生的成绩,而现在的教师应该更加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
教师应该成为学生的引导者和伴侣,激发他们的学习动力并提供必要的支持和指导。
6. 教育政策的重要性改革教育模式不能仅仅依靠教师的努力,有关教育的政策也至关重要。
政府需要制定相关的教育政策,以支持并推动教育走向生本的实施。
这包括提供教育资源、改善教育环境、培训教师以及建立评估体系等。
7. 教育走向生本的挑战实现教育走向生本可能面临一些挑战。
其中包括教师培训和素质提升的需求、与传统教育模式的冲突、教育资源的不平衡分配等等。
克服这些挑战需要教育机构、政府和社会共同努力。
8. 结语《教育走向生本》提出了一种全新的教育理念和改革方向,强调将学生的需求置于首位。
通过改革教育模式、转变教师角色以及制定合适的教育政策,我们可以向着更加人本化的教育体系迈进。
《教育走向生本》读后感想读书笔记体会
《教育走向生本》读后感想读书笔记体会《教育走向生本》读后感想读书笔记体会篇一:《教育走向生本》读后感陈海霞阅读了《教育走向生本》这本书后,使我受益匪浅。
一、学生们得到了释放生本教育的理想就是:找出一种教育方法,使教师因此可以少教,但是学生可以多学。
“生本教育”就是让学生成为课堂真正的主人,老师仅仅是学生自主发展的指导者和引领者。
以前在我们的课堂上,往往是老师们在口若悬河、喋喋不休的讲个不停,学生们干巴巴的坐在那里听,只是在听老师讲,而他本身并没有真正参与到学习中来,即便是老师在课堂上设计了“小组合作”环节,但也只是“蜻蜓点水”,几分钟而已,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可想而知,在这种教学模式下,学生的主体性并没有真正体现出来。
“生本教育”要求教师放弃讲解,而是抛出有价值的问题,让学生你一句,我一句的讨论,体现出学生是学习的主人。
在课堂上,我尽量给学生充足的空间,让孩子们自主交流、展示成果、互相质疑,在合作、交流、质疑中主动学习,获取知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经过自己的实践获得的知识,他们特别有成就感,自信心增强。
在这种氛围中学习,孩子们很放松,他们得到了释放,在课堂上很放的开,对学习更加有兴趣了。
二、老师的角色得到翻天覆地的变化自从接触了“生本教育”理念后,我才意识到很多时候我们一厢情愿承担了许多工作,渴望孩子按照我们设计的方向去发展,但到最后却往往是自己失败。
郭教授指出:“教育的本质——是(在教师帮助下的)儿童发展”。
从这句话中可以看出郭教授对于教师这一角色的重新定位。
教师的职责就是帮助,帮助的意义仅仅是激发和引导。
郭教授引用苏霍姆林斯基的话说:“只有能够激发学生去自我教育的教育,才是真正的教育”。
“生本教育”思想,不是要求教师有超出专业要求多么高的知识水平,而是有指导学生、激发学生产生学习的动力,学会学习的方法的能力,教师的这种对学生学情的驾驭能力,是与老师在平时教学中不断积累经验,不断进行反思离不开的。
老师应该学会恰当的去引导孩子、做小结,并不是什么都不说,要把握好一个度,这一点还需要在今后的课堂上继续努力学习。
教师读书随笔《教育走向生本》读书笔记幼儿教育读书笔记摘抄
《教育走向生本》读书笔记幼儿教育读书笔记摘抄一、教育要关注生命个体书中提到,教育要关注生命个体,而不是单纯地传授知识。
在幼儿教育中,我们往往过于关注孩子的学习成绩,而忽视了他们的生命成长。
生命个体意味着每个孩子都是独立的、有思想的个体,他们有自己的兴趣、特长和个性。
作为教育者,我们要尊重孩子的生命个体,关注他们的成长需求。
案例:小明的妈妈非常注重孩子的学习成绩,总是逼着小明学习。
然而,小明对学习并不感兴趣,他更喜欢画画。
在幼儿园的一次绘画活动中,小明表现出了惊人的天赋。
老师发现了这一点,与小明的妈妈进行了沟通,建议她尊重孩子的兴趣,培养他的绘画才能。
最终,小明在绘画方面取得了显著的成绩,人也变得更加自信和快乐。
二、教育要尊重孩子的成长规律孩子的成长是有规律的,我们不能违背规律去教育他们。
在幼儿教育中,我们要尊重孩子的成长规律,让他们在适当的年龄做适当的事情。
摘抄:孩子的成长就像一棵树,我们需要给它浇水、施肥,但它也需要阳光、空气和自由。
如果我们总是把它束缚在温室里,它就无法成长为参天大树。
案例:小华的家长为了让他在幼儿园表现出色,给他报了很多兴趣班。
结果,小华不堪重负,产生了厌学情绪。
老师建议家长减少兴趣班,让孩子有更多的时间去自由玩耍。
家长采纳了建议,小华逐渐恢复了快乐,也开始对学习产生了兴趣。
三、教育要激发孩子的内驱力教育的目的不仅是让孩子掌握知识,更要激发他们的内驱力,让他们主动去探索、去学习。
摘抄:教育的本质是激发孩子的内驱力,让他们在探索中成长,在成长中探索。
案例:小红的老师发现她对数学很感兴趣,于是鼓励她参加数学竞赛。
在备赛过程中,小红积极思考,努力解决问题。
虽然没有获得名次,但她对数学的热爱更加浓厚了。
这种内驱力让她在今后的学习中更加努力。
四、教育要关注孩子的情感需求孩子的情感需求同样重要,我们要关注他们的情感成长,让他们在关爱中茁壮成长。
摘抄:教育的真谛是关注孩子的情感需求,让他们在关爱中茁壮成长,而不是单纯的传授知识。
《教育走向生本》读后感5篇
《教育走向生本》读后感5篇《教育走向生本》读后感1读了《教育走向生本》这本书,让我收获颇多。
书中郭思乐教授认为:生本教育的价值观是“一切为了学生”;生本教育的伦理观是“高度尊重学生”;生本教育的行为观是“全面依靠学生”。
作为教师,我才感觉到自己该改变角色了。
作为教师,我一直认为自己付出努力就是对得起学生了,自己做得多一些,就是在提高教学质量,是积极、认真地服务于学生的充分体现。
但没想到自己其实是犯了“汗水主义”思想,带着“插秧越密越好”的“教师苦做”思想,却不知这样做的结果不仅没有给学生足够的生长空间,更破坏了他们自由生长的规律,使得学生被传统束缚,无法自由施展。
这种“保姆式”的教育并不可取。
既然“抛秧式”教育不仅能减少劳动量,还能给学生带来自由生长的快乐,且效益高。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世界上没有才能的人是没有的。
问题在于教育者要去发现每一位学生的禀赋、兴趣、爱好和特长,为他们的表现和发展提供充分的条件和正确的引导。
”我觉得其中的“禀赋、兴趣、爱好和特长”就是“儿童的天性”。
是学生内部自然的外在表现。
苏霍姆林斯基的话深刻地揭示了“生本教育”的根本所在,那就是:学生的天性要依靠教师的成功发掘、积极引导,通过“为他们的表现和发展提供充分的条件”,张扬其天性,完美其人生。
这就要求教师要积极转变角色,变“传授者”为“引导者”,把教师的所有活动变成学生“天性学习”的辅导力量,不做“执鞭”的“耕民”,成为真正的“生命的牧者”。
教师要痛下决心,从根本上走出旧的教学模式,用“生本”的教育观念、教学方式、教学过程为学生打造天性张扬的平台,既革新更要革心,做课程改革的建设者、发掘者、操作者。
不要“换汤不换药”,“穿新鞋走老路”。
只有从根本上转变了角色,才能实现教师的解放,学生的解放,教育的解放,才能体验到“阵痛后的欢乐”。
《教育走向生本》读后感2生本教育管理是一种促进儿童自主发展的管理,教育走向生本读后感十一。
它强调宽松与严格的结合,注重教师和学生的自主空间和活动余地,追求学校成为一个奋发向上的“学习化的社区大家庭”的理想。
《教育走向生本》读书笔记
《教育走向生本》读书笔记把教育当作一种普通的职业,一种生存的方式来做,因而,即使再努力,也只能算是一个熟练的从业者,而绝不是一个真正意义上的教育者。
下面是小编带来带来的《教育走向生本》读书笔记,欢迎阅读!《教育走向生本》一书中郭思乐教授所提出的“一切为了儿童,高度尊重儿童,全面依靠儿童”的生本教育体系的理念令我耳目一新,其观点新颖,见解独到,内涵丰富,立足学生,放眼发展,具有很高的理论价值和实用价值,是新课改背景下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理论基础和思想源泉,是一本对各个学段、各种教育方式都具有适应*的“有突破*的教育专著。
”读后让我重新审视学生是教学过程中的主体。
“生本教育”从根本上鲜明地解剖了当前我们所从事的教学模式,大胆提出了解放老师、解放学生、解放教育的思想,倡导旨在张扬学生天*,依靠学生内部自然发展学生的学习的新型的教育教学新模式,让学生寓学于乐,寓学于自然天*的释放,以实现“人的完满发展”。
这一理念就是:“一切为了学生”、“高度尊重学生”、“全面依靠学生”。
它是一种能让师生产生快乐的“灵丹妙*”,从而让学生喜欢数学,为什麽呢?以下是我的一些感受。
生本教育体系要求腾出时间和精力让学生大量进行活动。
爱玩是孩子的天*,根据所学内容设计合适的游戏让孩子玩得开心,学得容易。
把一枯燥乏味、难以理解的知识转化为学生乐於学习的知识,并使学生始终保持浓厚的学习兴趣。
通过不断的、快乐的游戏,孩子的情绪被充分调动起来了,头脑变得十分灵活,学习成了十分开心的事,学习成了自己内在的需要。
赏识教育要深入教学,学会用放大镜观察孩子的优点,同时我们一定要充满爱心,要懂得原谅,要学会用发现的眼光看待学生,尽量发现他们的闪光点,多表扬、少批评。
古语道:“人之初,*本善”,孩子的内心是极其敏感的,所以我们一定要从本质出发,相信他们。
对他们进行适当的教育和引导。
生本教育体系充分相信学生的潜力,充分发挥学生的能力。
“一切为了学生”“高度尊重学生”“全面依靠学生”,相信“儿童是天生的学习者”“儿童人人可以创新”“儿童潜能无限”,相信“儿童的**”。
《教育走向生本》读书笔记
《教育走向生本》读书笔记•相关推荐深入阐述了生本教育体系的价值观、伦理观和行为观,探讨了生本教育体系的哲学基础,并对生本教育的课程论、方法论、评价与管理以及其他相关问题进行了思考,是一部哲理性强而又生动活泼的学术专著。
关于生本教育体系:1、注重教学的交付。
教师尽快地让学生自己活动起来,去获得知识,去解决问题,把可以托付的教学托付给学生。
这似乎是一种新的教育思路。
此时,学生处在真正自主的状态中,他的潜能得到激发,他的天性得到张扬,他的获得像鲜花怒放。
我们把这样的依靠学生、为学生设计的教育和教学,称为生本教育体系。
如同给脚提供合适的鞋,我们需要提供给儿童适合的教育,当教育适合儿童时,我们也就可以看到儿童忘记了自己在学习,忘记了自己是在课堂上,甚至忘记了自己,这时人的内部自然规律起作用了,儿童的学习热情和学习效率空前提高了。
所谓适合儿童的教育,这就是生本教育。
2、生本教育的运行机制是像用开动汽车一样,老师给学生钥匙,去开启自身的动力系统,我们把它叫做激发式,生本的激发模式,正像我们是用钥匙去打开汽车的马达一样,我们从灌输者走向了引道者,从知识生产者的蓝领变成了知识生产过程的管理的白领,从参与化学反应的元素变成了催化剂。
于是,学生的学习的巨大的能量被利用和发挥出来了。
3、我们所说的生本,除了反映学生的利益、学生的在学校社会中的独立的自主的存在之外,很重要的是依靠学生来进行教育,把教育的全部价值归结到学生身上,以学生发展为教育的本体。
也就是说,我们的生本教育的重点,不仅仅在于学生的外部地位,更在于学生的内部自然天性和潜能的发挥。
这也是教育对社会的根本贡献。
关于教育教学的认识:1、人的自我实现的本能,不会因为知识的增加或年龄增长就消失。
关键是要发展他的认识能力,以及提供一种挑战自我的创造情景。
我们的任务,是要保持儿童的这种追求的天性。
2、教育者的意志不等于被教育者的意志,教育设计不能仅仅依据教育者的意志,更重要的是应当研究被教育者的意志。
教育走向生本读书笔记
教育走向生本读书笔记精彩妙喻1.微生物有两种,一种是嗜氧的,一种是不嗜氧的。
接着这个比喻,我想说,教学是嗜时间的,而德育不一定是嗜时间的。
2.在我们传统的文化氛围之中的生本教育改革,却如同晴空之见云霓,会产生优势互补的效应。
3.环顾四野,鸟在鸣啭,花在开放;一头鹿,生气勃勃,充满活力,灵活敏捷。
自然界的一切是如此完美,玫瑰不去思考自己该如何长进就是美丽的,人为什么不能呢?如果星星不必记起自己就是美丽的,人为什么不行呢?人也是自然的一部分,就像星星一样。
4.当鞋合脚时,脚就被忘记了。
当鞋不合脚时,脚就反对了,那种自然的、和谐的、跃动的和效率的美就荡然无存了。
5.我们有时候如同某学校的厨工一样,每顿做的菜都下得咸,原因是他认为算了成本的盐必须全用上。
6.一位企业家问我,什么是教学?我说:如果你告诉学生,3乘于5等于15,这不是教学。
如果你说,3乘于5等于什么?这就有一点是教学了。
如果你有胆量说:3乘于5等于14,那就更是教学了。
这时候,打瞌睡的孩子睁开了眼睛,玩橡皮泥的学生也不玩了:什么什么?等于14?!然后他们就用各种方法,来论证等于15而不是14。
比如4个3是12,再加多一个3,是15;数一数,5个3是15等等。
在这里,我们把教转化为导,转化为学了。
精彩引言1.克莱恩说:一旦我们开始根据人类的天性做事,过去认为复杂的事也都变得简单。
2.奥修把这样一句话称为最伟大的祷文:当鞋合脚时,脚就被忘记了。
3.克来恩:我们的教育通过控制学生的学习方法来打击他们,使得他们失去力量。
4.海墨特说:教学是为了使人产生有活力的思想,而形成有活力的思想需要时间。
5.克来恩:最佳的学习方法是先做后辨认,或是一边做一边辨认只有学习而没有参与其中的和没有史实际演练的对象,是无济于事的,也是不合理的,但是,许多教师仍坚持在黑板上写上名词这个字,再解释说:孩子们,名词就是一个名字、一个地方、一件事情或是一个想法。
他甚至认为,学校教育只是告诉人们该做什么和如何做。
《教育走向生本》读书笔记
读《教育走向生本》有感这段时间有幸拜读了郭思乐老师的著作《教育走向生本》,我感慨颇多。
郭思乐老师认为,教育让我进一步体会到生本教育的核心,即是要让儿童取得真正意义上的主体地位,最大限度的依靠儿童的内部自然来进行教育和教学。
根据郭思乐老师的观点,我认为,生本教育与别的教育体系的不同就在于: 谁是课堂的主体。
旧的教育体系要求我们的学生上课要认真听讲,做好笔记,要跟着老师的思路走,学生是不能对老师提出质疑的,因为老师才是课堂的控制者。
而那时的课堂只有老师的活动,学生在课堂上的任务就只是听,这样,学生的思维只能限制于老师的思维,创造性思维等根本得不到发展,他们的思维会日渐刻板。
在这样的状况下,我们的学生只能称之为学习的机器。
而生本教育则不同,它要求我们的教师将课堂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课堂上不再是老师牵着学生的鼻子走,而是老师指导方向,学生用自己的活动,通过自己的探究解决问题。
这样的课堂自然就会出现更多的形式,如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等,学生的学习方式自然也会多样化,学生的学习兴趣会自然提升,学习能力、思维的广度和深度也会自然提高。
反思自己的教学,一开始何尝不也存在着“满堂灌” 、牵着学生鼻子走的现象, 备课时往往忽略了学生,上课时只追求按照备课笔记上的进度结束本课的教学,正是这种思想的误导,我在教学中往往急于求成,一个问题抛出后急于得到答案,当学生不能说出正确答案时,我往往选择教师的讲授。
因为这是最省时、最简单的教学方法。
而这时,我恰恰忽略了学生的学。
这也正如郭思乐老师在书中《是懒人有懒福吗》这个章节当中提到的那位高中数学教师一样。
就算我口干舌燥地讲解得很详细,但是学生的学习效果却不一定理想,而一开始我也是怨学生接受能力不强,现在看来,是我的“包办”害了他们。
正如郭思乐老师所说“我们是教育工作者,我们要改变的不是儿童的外部,不是装饰儿童,而是改变儿童自身。
”“教育过程的主人和主力,原来是儿童自己。
”这些话恰如醍醐灌顶,让我豁然开朗。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学习《教育走向生本》读书笔记
《教育走向生本》一书中郭思乐教授所提出的“一切为了儿童”的生本教育体系的理念让我重新审视学生是教学过程中的主体。
一切为了儿童的价值观:郭思乐教授在书中提到:“学生是教学过程的终端,是教育的主体”。
生本教育的特征之一,就是真正认识和把握儿童这个本体,把一切为了儿童作为教育价值原则。
我们每天都在面对教育对象,但传统观念使我们对教育对象缺乏完全而准确的认识和把握,并没有把儿童当作活生生的人;我们的教育过程,并没能从对象的生长和生成规律去设计;我们的教育常常为社会习俗所左右,从而偏离了教育对象的本体。
我们常常有这样的认识,把教师的教育设计误认为是为儿童设计的,教师的意志误认为是儿童的意志,教师的兴趣误认为是儿童的兴趣。
现在,我们教师迫切需要的是把为教者设计的教育,转变为学生设计的教育,即是把师本教育转变为生本教育。
而我们目前教育的模式,正是忽视了教育主体这一点。
在日常教学中,大多数教师都是从自己的角度去思考,备课,以自己的内心想法去揣度学生的内心想法,这是有所欠缺的,并不能完全做到以学生为本,学生学习的效果当然也不会太好。
要想提高孩子的学习效果,首先要知道孩子在什么样的状态下学习最有效,那就是孩子在快乐的状态下学习是最有效的。
这就要求我们应充分调动孩子的快乐情绪,运用能激发孩子快乐情绪的方式方法,让孩子在快乐的状态下主动地去学习。
任何生命都会对某些对象表现出特别的兴趣,一旦他们发生兴趣时,也就是教育的好时机。
“兴趣是学习和求知最大的动力”,这句话在今天和以后都不会过时,这不仅仅是一种方法,它所包含的是人类知识获取的一个古老而充满智慧的法则。
同样,“诱导是教育和
培养孩子的最好的方法”,这句话今天和以后都不会过时。
教育面对的是一群活生生的人,他们不是一个需要填满的罐子,而是一个需要点燃的火种。
儿童的潜能是不可限量的。
作为教育工作者,我们既不能像裁缝那样对儿童进行裁剪,也不能像理发师那样对儿童进行修剪,更不能像牙医那样对儿童进行打磨。
我们要改变的不是儿童的外部,不是装饰儿童,而是改变儿童自身。
我们可用语言来影响他,用环境来教育他,用活动来培养他,但就是没有办法像裁缝、理发师、牙医那样地对儿童进行裁剪、打磨。
我们所做的,全都要通过儿童自己去最后实现,这一点似乎有点无奈。
然而,一旦我们醒悟这一过程的必然性,就会明白教育过程的主人和主力,原来就是儿童自己,我们教师只不过是儿童自主发展的服务者。
因此,在教学中,我们所有教师都应力争做到一切从学生的角度去考虑问题,教学中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学生。
总之,生本教育体系充分相信学生的潜力,充分发挥学生的能力。
“一切为了学生”相信“儿童的独立性”。
今天在书中读来竟蕴含着深厚的内涵,当然,更深刻的理解还需要自己在教学中深刻体会。
期盼着在自己今后的课堂中,自己的学生也能如此的成长、如此的学习,期盼着“在美丽的教育世界里,两个生命——儿童的生命体和知识的生命体在嬉戏游荡,构成了整体领悟的教育乐章。
”
二0一二年九月八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