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治通鉴第二百三十三卷(唐纪)原文

合集下载

资治通鉴第二百三十二卷(唐纪)(4)原文

资治通鉴第二百三十二卷(唐纪)(4)原文

资治通鉴第二百三十二卷(唐纪)(4)原文时比岁饥馑,兵民率皆瘦黑,至是麦始熟,市有醉人,当时以为嘉瑞。

人乍饱食,死者复伍之一。

数月,人肤色乃复故。

当时,由于连年饥荒,将士、百姓全都又瘦又黑。

至此,麦子开始成熟,街市中有了醉酒之人,当时认为这是嘉兆瑞象。

人们骤然吃得很饱,因此而致死的人又有五分之一。

过了几个月,人们皮肤的颜色才恢复原状。

[6]以横海军使程日华为节度使。

[6]德宗任命横海军使程日华为节度使。

[7]秋,七月,淮西兵民使吴少诚杀陈仙奇,自为留后。

少诚素狡险,为李希烈所宠任,故为之报仇。

己酉,以虔王谅为申、光、随、蔡节度大使,以少诚为留后。

[7]秋季,七月,淮西兵马使吴少诚杀死陈仙奇,自任留后。

吴少诚素来狡猾阴险,被李希烈所眷宠信任,所以吴少诚为他报仇。

己酉(二十二日),德宗任命虔王李谅为申、光、随、蔡节度大使,任命吴少诚为留后。

[8]以陇右行营节度使曲环为陈许节度使。

陈许荒乱之馀,户口流散。

曲环以勤俭率下,政令宽简,赋役平均,数年之间,流亡复业,兵食皆足。

[8]德宗任命陇右行营节度使曲环为陈许节度使。

在兵荒马乱之后,陈许地区户口流亡散失。

曲环以勤俭的作风约束部下,行政措施与法令都很宽和简明,赋税劳役平均,在几年时间里,流离亡散的人们又重操旧业,兵马与粮食都充足起来。

[9]八月,癸未,义成节度使李澄薨,其子士宁谋总军务,秘不发丧。

[9]八月,癸未(二十七日),义成节度使李澄去世,他的儿子李克宁图谋总揽军中事务,隐秘死讯,暂不公告于众。

[10]丙戌,吐蕃尚结赞大举寇泾、陇、、宁,掠人畜,芟禾稼,西鄙骚然,州县各城守。

诏浑将万人,骆元光将八千人屯咸阳以备之。

[10]丙戌(三十日),吐蕃尚结赞大规模地侵犯泾州、陇州、州、宁州,掳掠人口与牲畜,收割庄稼,西部边境骚动不安,州县各自据城防守。

德宗颁诏命令浑带领一万人,骆元光带领八千人在咸阳驻扎,以防御吐蕃。

[11]初,上与李泌议复府兵,泌因为上历叙府兵自西魏以来兴废之由,且言:府兵平日皆安居田亩,每府有折冲领之,折冲以农隙教习战陈。

资治通鉴第二百二十三卷(唐纪)(3)原文

资治通鉴第二百二十三卷(唐纪)(3)原文

资治通鉴第二百二十三卷(唐纪)(3)原文戊寅,吐蕃入长安,高晖与吐蕃大将马重英等立故王守礼之孙承宏为帝改元,置百官,以前翰林学士于可封等为相。

吐蕃剽掠府库市里,焚闾舍,长安中萧然一空。

苗晋卿病卧家,遣人舆入,迫胁之,晋卿闭口不言,虏不敢杀。

于是六军散者所在剽掠,士民避乱,皆入山谷。

戊寅(初九),吐蕃军队进入长安,高晖与吐蕃大将马重英等立已故王李守礼之孙李承宏为皇帝,更改年号,设置百官,任命前翰林学士于可封等人为宰相,吐蕃军队大肆抢劫府库市里的财物,焚毁居宅,长安城中一片萧条。

苗晋卿正病卧在家,吐蕃派人将他抬来,胁迫他出任伪职,苗晋卿闭口不言,吐蕃也不敢杀他,此时溃散的禁军也到处抢劫,士人平民纷纷逃入山谷,躲避战乱。

辛巳,上至陕,百官稍有至者。

郭子仪引三十骑自御宿川循山而东,谓王延昌曰:六军将士逃溃者多在商州,今速往收之,并发武关防兵,数日间,北出蓝田以向长安,吐蕃必遁。

过蓝田,遇元帅都虞候臧希让、凤翔节度使高升,得兵近千人。

子仪与延昌谋曰:溃兵至商州,官吏必逃匿而人乱。

使延昌自直径入商州抚谕之。

诸将方纵兵暴掠,闻子仪至,皆大喜听命。

子仪恐吐蕃逼乘舆,留军七盘,三日乃行,比至商州,行收兵,并武关防兵合四千人,军势稍振。

子仪乃泣谕将士以共国耻,取长安,皆感激受约束。

子仪请太子宾客第五琦为粮料使,给军食。

上赐子仪诏,恐吐蕃东出潼关,徵子仪诣行在。

子仪表称:臣不收京城无以见陛下,若出兵蓝田,虏必不敢东向。

上许之。

延节度判官段秀实说节度使白孝德引兵赴难,孝德即日大举,南趣京畿,与蒲、陕、商、华合势进击。

辛巳(十二日),代宗到达陕州,一些官员也有逐渐到达的。

郭子仪率领三十名骑兵从御宿川沿着山麓向东开来。

郭子仪对王延昌说:溃逃的禁军将士多在商州,如今,我们应当迅速前去收容他们,同时,征调防守武关的军队。

几天之内,我军北出兰田,直指长安,吐蕃军队必定会望而逃的。

郭子仪经过兰田时,遇到元帅都虞候臧希让、凤翔节度使高升,又得到近千名士兵。

资治通鉴第二百二十三卷(唐纪)(2)原文

资治通鉴第二百二十三卷(唐纪)(2)原文

资治通鉴第二百二十三卷(唐纪)(2)原文仆固怀恩自认为,从他兴师讨伐叛军以来,每次战斗他都竭力拼杀,一家为报效朝廷而牺牲的家属就达四十六人,女儿远嫁回纥,又劝说回纥出兵,再度收复西京长安、东都洛阳,平息河南、河北地区的叛乱,功绩谁也无法相比。

但是,如今蒙受谗人的诬陷,怨愤重重。

他上书为自己辩解,认为:先前奉诏送回纥可汗回国,我倾家荡产,才使得回纥可汗踏上归途。

但是我们路经太原时,辛云京、骆奉仙不仅紧闭城门,不出来恭迎,还命令部下悄悄地出来盗窃财物。

这一切引起了回纥人的愤怒,屡次打算纵兵掳掠,幸亏我竭力劝阻,缓和矛盾,方使得他们出塞回国。

辛云京、骆奉仙害怕我先上奏论理,于是妄称回纥人设置军备,又与李抱玉相互勾结罗织我的罪名。

我冷静下来,默默地思索着,我的罪状有六条:第一,过去同罗叛乱,我为先帝扫清了河曲。

第二,我儿子仆固玢被同罗俘虏,后来乘机逃回,我将他处斩以号令将士。

第三,我有二个女儿远嫁外夷,为了国家而和亲,以消灭叛军。

第四,我与儿子仆固不顾生死,为国效命。

第五,河北叛军近来归附朝廷,节度使手中仍然掌握重兵,我前去抚慰,安定军心,使他们不再反叛。

第六,我劝说回纥,使他们出兵解救朝廷的危难,天下已经平定,我又送他们回国。

我既然有六条罪状,确实应当杀头,只该饮恨九泉、含冤千古,还有什么可说的呢!我深受朝廷的大恩,夙夜都想着到陛下身边侍奉。

然而来被杀,朝廷没有公布他的罪状,诸道节度使谁不疑虑恐惧呢!近来听说陛下颁诏要召回几个人,但是,他们都不敢来。

这实际上是他们畏惧宦官的谗言,害怕枉遭陛下的杀戮。

难道是大臣们不忠诚吗?恰恰相反,这正是因为邪恶的宦官伴随在陛下的身边的缘故。

况且,我前后上奏控告骆奉仙,所言均是事实,但是,陛下不仅不处置骆奉仙,而且愈加宠幸。

这都是由于象骆奉仙一类人结党营私,蒙蔽陛下视听的缘故。

我私下听说地方上每次派遣使者上奏言事,陛下都说要与骠骑大将军程元振商议,却从来不曾委托宰相来决定事情是否可行。

资治通鉴第二百三十二卷(唐纪)(12)原文

资治通鉴第二百三十二卷(唐纪)(12)原文

资治通鉴第二百三十二卷(唐纪)(12)原文上复问泌以复府兵之策。

对曰:今岁征关东卒戍京西者十七万人,计岁食粟二百四万斛。

今粟斗直百五十,为钱三百六万缗。

国家比遭饥乱,经费不充,就使有钱,亦无粟可,未暇议复府兵也。

上曰:然则奈何?亟减戍卒归之,何如?对曰:陛下用臣之言,可以不减戍卒,不扰百姓,粮食皆足,粟麦日贱,府兵亦成。

上曰:苟能如是,何为不用!对曰:此须急为之,过旬日则不及矣。

今吐蕃久居原、会之间,以牛运粮,粮尽,牛无所用,请发左藏恶缯染为采缬,因党项以市之,每头不过二三匹,计十八万匹,可致六万余头。

又命诸冶铸农器,麦种,分赐沿边军镇,募戍卒,耕荒田而种之,约明年麦熟倍偿其种,其馀据时价五分增一,官为之。

来春种禾亦如之。

关中土沃而久荒,所收必厚。

戍卒获利,耕者浸多。

边地居人至少,军士月食官粮,粟麦无所售,其价必贱,名为增价,实比今岁所减多矣。

上曰:善!即命行之。

德宗又向李泌询问恢复府兵的策略。

李泌回答说:今年征发关东士兵戍守京西的有十七万人,算来全年食用粮食二百零四万斛。

现在粮食每斗值一百五十钱,合计需钱三百零六万缗。

近来国家遭逢饥荒战乱,经费不足,即使有钱,也没有粮食可供买入,所以无暇计议恢复府兵啊。

德宗说:这又如何是好?赶快削减戍守的士兵,让他们回去,你看行吗?李泌回答说:如果陛下采用我的建议,可以不用削减戍守的士兵,不用打扰百姓,而使粮食充足,谷子和麦子的价钱逐渐下降,府兵也能够成就起来。

德宗说:果真能够如此,朕怎么会不采用呢!李泌回答说:这必须赶紧去做,再过十天,就来不及了。

如今吐蕃人长期居住在原州和会州一带,用牛运输粮食,粮食吃光后,牛没有用了。

请调出左藏中质地变坏的丝帛,染成色斑烂的丝帛,通过党项人将它们卖给吐蕃人,每换一头牛,不过需要二三匹丝帛,算来拿出十八万匹丝帛,可以换来六万多头牛。

再命令各冶炼场铸造农用器具,买进麦种,分别赐给边疆一带的军镇,募集戍守的士兵,让他们耕种荒田,与他们约定明年麦子成熟后加倍偿还所用的种子,对剩下的粮食,按照当时的价钱增加五分之一,由官府收买。

资治通鉴第二百三十二卷(唐纪)(6)原文

资治通鉴第二百三十二卷(唐纪)(6)原文

资治通鉴第二百三十二卷(唐纪)(6)原文[21]韩游上奏请求派出兵马攻打盐州,如果吐蕃前去援救盐州,便让河东军从背后袭击他们。

丙寅(十一日),德宗颁诏命令骆元光以及陈许兵马使韩全义带领步兵、骑兵一万二千人,会合宁军,奔赴盐州,同时命令马燧率河东军进击吐蕃。

马燧来到石州后,河曲六胡州全部投降,将该处各部落迁徙到云州、朔州一带。

[22]工部侍郎张,李晟之婿也。

晟在凤翔,以女嫁幕客崔枢,礼重枢过于;怒,遂附于张延赏;给事中郑云逵尝为晟行军司马,失晟意,亦附延赏;上亦忌晟功名。

会吐蕃有离间之言,延赏等腾谤于朝,无所不至。

晟闻之,昼夜泣,目为之肿,悉遣子弟诣长安,表请削发为僧,上慰谕,不许。

辛未,入朝,见上,自陈足疾,恳辞方镇,上不许。

韩素与晟善,上命与刘玄佐谕旨于晟,使与延赏释怨。

晟奉诏,等引延赏诣晟第谢,结为兄弟,因宴饮尽欢;又宴于、玄佐之第,亦如之。

因使晟表荐延赏为相。

[22]工部侍郎张是李晟的女婿。

李晟在凤翔时,把女儿嫁给幕府听宾客崔枢,对崔枢的礼遇和器重超过了张。

张恼怒,于是依附了张延赏。

给事中郑云逵曾经担任李晟的行军司马,失去李晟的欢心,也依附了张延赏。

德宗对李晟的功劳与声名也心怀顾忌。

适逢吐蕃人散布离间的流言,张延赏等人便在朝廷中腾起谤言,对李晟的攻击无所不至。

李晟听说后,日夜哭泣,眼睛都哭肿了。

他打发子弟全都前往长安,上表请求削发当和尚,德宗劝慰了一悉,没有答应他的请求。

辛未(十六日),李晟进京朝见,见到德宗,说自己得了脚病,恳切地要求辞去节度使职务,德宗又没有答应。

韩素来与李晟友好,德宗命令韩与刘玄佐向李晟传达圣旨,让他与张延赏消除嫌怨,李晟接受了诏旨。

韩等人带着张延赏到李晟的府第中来陪罪,二人结成兄弟,因而设宴饮酒,以尽欢言。

他们又在韩、刘玄佐的宅第中宴饮,情况也和在李晟家中宴饮一样。

于是韩让李晟上表荐举张延赏出任宰相。

三年(丁卯、787)三年(丁卯,公元787年)[1]春,正月,任寅,以左仆射张延赏同平章事。

《资治通鉴·唐纪》原文及翻译

《资治通鉴·唐纪》原文及翻译

《资治通鉴·唐纪》原文及翻译原文:神功元年冬,闰十月,以幽州都督狄仁杰为鸾台侍郎。

仁杰上疏以为:“天生四夷,皆在先王封略之外,故东拒沧海,西阻流沙,北横大漠,南阻五岭,此天所以限夷狄而隔中外也。

自典籍所纪,声教所及,三代不能至者,国家尽兼之矣。

窃谓宜立阿史那斛瑟罗为可汗,委之四镇,继高氏绝国,使守安东。

省军费于远方并甲兵于塞上使夷狄无侵侮之患则可矣何必穷其窟穴与蝼蚁校长短哉”事虽不行,识者是之。

久视二年夏,四月,戊申,(武则天)太后幸三阳宫避暑,有胡僧邀车驾观葬舍利,太后许之。

狄仁杰跪于马前曰:“佛者戎狄之神,不足以屈天下之主。

彼胡僧诡谲,直欲邀致万乘,以惑远近之人耳。

山路险狭,不容侍卫,非万乘所宜临也。

”太后中道而还,曰:“以成吾直臣之气。

”太后信重仁杰,群臣莫及,常谓之国老而不名。

仁杰好面引廷争,太后每屈意从之。

仁杰屡以老疾乞骸骨,太后不许。

入见,常止其拜,曰:“每见公拜,朕亦身痛。

”乃免其宿直,戒其同僚曰:“自非军国大事,勿以烦公。

”太后尝问仁杰:“朕欲得一佳士用之,谁可者?”仁杰曰:“未审陛下欲何所用之?”太后曰:“欲用为将相。

”仁杰对曰:“文学缊藉,则苏味道、李峤固其选矣;必欲取卓荦奇才,则有荆州长史张柬之。

其人虽老,宰相才也。

”太后擢柬之为洛州司马。

数日,又问仁杰,对曰:“前荐柬之,尚未用也。

”太后曰:“已迁矣。

”对曰:“臣所荐者可为宰相,非司马也。

”乃迁秋官侍郎;久之,卒用为相。

仁杰又尝荐夏官侍郎姚元崇等数十人,率为名臣。

或谓仁杰曰:“天下桃李,悉在公门矣。

”仁杰曰:“荐贤为国,非为私也。

”初,仁杰为魏州刺史,有惠政,百姓为之立生祠。

后其子景晖为魏州司功参军,贪暴为人患,人遂毁其像焉。

(节选自《资治通鉴·唐纪》,有删改)译文:神功元年冬季,闰十月,甲寅(二十一日),朝廷任命幽州都督狄仁杰为鸾台侍郎。

狄仁杰上疏认为:“天生四夷,都在先王疆界之外,所以东边抵达沧海,西边阻隔流沙,北边横着大沙漠,南边阻隔着五岭,这是上天用以限制夷狄而隔开中原和外夷的险阻。

资治通鉴第二百三十二卷(唐纪)(11)原文

资治通鉴第二百三十二卷(唐纪)(11)原文

资治通鉴第二百三十二卷(唐纪)(11)原文[20]初,张延赏在西川,与东川节度使李波明有隙。

上入骆谷,值霖,道涂险滑,卫士多亡归朱,叔明之子升及郭子仪之子曙、令狐彰之子建等六人,恐有奸人危乘舆,相与啮臂为盟,著行、钉鞋,更上马以至梁州,他人皆不得近。

及还长安,上皆以为禁卫将军,宠遇甚厚。

张延赏知升私出入郜国大长公主第,密以白上。

上谓李泌曰:郜国已老,升年少,何为如是!殆必有故,卿宜察之。

泌曰:此必有欲动摇东宫者。

谁为陛下言之?上曰:卿勿问,第为朕察之。

泌曰:必延赏也。

上曰:何以知之?泌具为上言二人之隙,且曰:升承恩顾,典禁兵,延赏无以中伤,而郜国乃太子萧妃之母也,故欲以此陷之耳。

上笑曰:是也。

泌因请除升他官,勿令宿卫以远嫌。

秋,七月,以升为詹事。

郜国,肃宗之女也。

[20]当初,在张延赏任职西川时,与东川节度使李叔明结下了嫌隙。

德宗进入骆谷后,正值大雨连绵,路险道滑,有许多卫士逃归朱。

李叔明的儿子李升和郭子仪的儿子郭曙、令孤彰的儿子令孤建等六人,惟恐有邪恶的人危及德宗,便在一块儿咬破手臂,立下盟誓。

他们裹着绑腿,穿着底上钉有铁钉的皮鞋,轮流为德宗牵马,直到梁州,一概不让其他的人接近德宗。

及至回到长安后,德宗将他们全任命为禁卫将军,甚是宠爱优待。

张延赏了解到李升私自在郜国大长公主的府第中出入往来,便暗中向德宗禀告了。

德宗对李泌说:郜国大长公主已经老了,李升却很年轻,怎么能够这样做呢!大概其中必有原故,你最好查明此事。

李泌说:这一定是有人打算动摇太子的地位。

是谁对陛下说的?德宗说:你不用问了,往后你慢慢为朕清查此事就是了。

李泌说:讲此事的人一定是张延赏吧。

德宗说:你怎么知道的?李泌毫不保留地对德宗讲出张延赏与李叔明有嫌隙,而且说:李升承蒙陛下的恩宠眷顾,掌管着禁卫亲兵,张延赏无法中伤他。

然而,郜国大长公主是太子妃萧氏的生母,所以他打算用这件事来陷害他罢了。

德宗笑着说:是的。

于是李泌请求授给李升别的官职,不再让他值宿警卫,以便避嫌。

资治通鉴唐纪原文与解析

资治通鉴唐纪原文与解析

资治通鉴唐纪原文与解析唐纪是《资治通鉴》的一部分,记录了唐朝的历史事件和人物,对研究唐朝的历史具有重要价值。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介绍《唐纪》的原文以及对其进行的解析。

《资治通鉴》是司马光编纂的一部纪传体通史,涵盖了从周朝到五代的历史。

唐纪是其中包含的一个部分,主要记录了唐朝的历史事件和人物。

通过对《唐纪》的原文和解析的研究,我们可以了解唐朝的历史发展和人物传记,深入了解唐朝的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方面。

首先,我们来看一段《唐纪》的原文:“武德四年,初置天策府,以开元故事,修补官舍。

是时,又以他日迁邑赐与之地,有司参议尚书令李渊职,以为天策东北郊也。

渊性剽勇,及有天下,衣冠视事,张揽群英,天下咸服。

阐教塾授,讲明儒术,修行自养,熏陶士众。

凡天策府所领,凡三百人,俗号曰‘李渊家奴’。

时人谓渊为‘李家驸马’,服色夷狄也。

”接下来,我们对上述原文进行解析:在武德四年,唐太宗李渊首创了天策府,按照开元时期的盛况修建官舍。

当时,通过迁邑等方式给予了天策府一块土地。

由官员参议尚书令李渊负责管理,作为天策的东北郊。

李渊性格勇敢,天下大乱之后,他以显赫的仪表和行为,亲近文臣武将,天下人都尊服他。

他还设立教育机构,传授儒家学问,培养士人,修养自身,影响了许多人。

天策府下辖300人,人们俗称这些人为“李渊家奴”。

当时的人们认为李渊就像“李家的婿马”,服饰和外表都有些异域风格。

通过上述解析,我们可以清楚地了解了该段《唐纪》的内容,以及其中所涉及的历史事件和人物。

通过对原文的解析,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唐朝的历史背景和文化风貌。

在整篇文章中,我们将按照这种格式,介绍不同段落的《唐纪》原文,并进行相应的解析,以便读者更好地理解唐朝的历史。

通过《唐纪》的原文和解析,我们可以了解唐朝的历史发展和人物传记,深入了解唐朝的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方面,为我们深入研究唐朝的历史提供了宝贵的资料。

资治通鉴第二百二十三卷(唐纪)(7)原文

资治通鉴第二百二十三卷(唐纪)(7)原文

资治通鉴第二百二十三卷(唐纪)(7)原文[26]河中尹兼节度副使崔征发镇兵西御吐蕃,执法不一。

九月丙申(初二),镇兵叛乱,虏掠官府和居民财物,持续到傍晚才被平息。

[27]丙午,加河东节度使辛云京同平章事。

[27]丙午(十二日),代宗任命河东节度使辛云京为同平章事。

[28]辛亥,以郭子仪充北道宁、泾原、河西以来通和吐蕃使,以陈郑、泽潞节度使李抱玉充南道通和吐蕃使。

子仪闻吐蕃逼州,甲寅,遣其子朔方兵马使将兵万人救之。

[28]辛亥(十七日),代宗任命郭子仪担任北道宁、泾原、河西以来通和吐蕃使,陈郑、泽潞节度使李抱玉担任南道通和吐蕃使。

郭子仪听说吐蕃军队进逼州,甲寅(二十日),即派长子朔方兵马使郭率军一万人前去救援。

[29]己未,剑南节度使严武破吐蕃七万众,拔当狗城。

[29]己未(二十五日),剑南节度使严武击败吐蕃七万人的军队,攻克当狗城。

[30]关中虫蝗、霖雨,米斗千余钱。

[30]关中地区遭蝗灾,又连绵大雨,米价一斗值一千多钱。

[31]仆固怀恩前军至宜禄,郭子仪使右兵马使李国臣将兵为郭后继。

宁节度使白孝德败吐蕃于宜禄。

冬,十月,怀恩引回纥、吐蕃至州,白孝德、郭闭城拒守。

[31]仆固怀恩的前军抵达宜禄,郭子仪派右兵马使李国臣率军作为郭的后援。

宁节度使白孝德在宜禄击败吐蕃军队。

冬季,十月,仆固怀恩又引回纥、吐蕃军队到州,白孝德、郭闭城坚守。

[32]庚午,严武拔吐蕃盐川城。

[32]庚午(初六),严武攻克吐蕃盐川城。

[33]仆固怀恩与回纥、吐蕃进逼奉天,京师戒严。

诸将请战,郭子仪不许,曰:虏深入吾地,利于速战,吾坚壁以待之,彼以吾为怯,必不戒,乃可破也。

若遽战而不利,则众心离矣。

敢言战者斩!辛未夜,子仪出陈于乾陵之南,壬申未明,虏众大至。

虏始以子仪为无备,欲袭之,忽见大军,惊愕,遂不战而退。

子仪使裨将李怀光等将五千骑追虏,至麻亭而还。

虏至州,丁丑,攻之,不克;乙酉,虏涉泾而遁。

[33]仆固怀恩与回纥、吐蕃军队进逼奉天,京师戒严。

资治通鉴第二百三十九卷(唐纪)(7)原文

资治通鉴第二百三十九卷(唐纪)(7)原文

资治通鉴第二百三十九卷(唐纪)(7)原文师道素养刺客奸人数十人,厚资给之,其人说师道曰:用兵所急,莫先粮储。

今河阴院积江、淮租赋,请潜往焚之。

募东都恶少年数百,劫都市,焚宫阙,则朝廷未暇讨蔡,先自救腹心。

此亦救蔡一奇也。

师道从之。

自是所在盗贼窃发。

辛亥暮,盗数十人攻河阴转运院,杀伤十余人,烧钱帛三十余万缗匹,谷三万余斛,于是人情惧。

群臣多请罢兵,上不许。

李师道平时豢养着刺客和奸人几十人,以丰厚的资财供给他们,此中有人劝说李师道:用兵打仗急切需要的,没有比粮食储备更为重要的了。

现在,河阴转运院积存着江淮地区的赋税,请暗中前去焚烧河阴转运院。

可以募集洛阳的顽劣少年几百个人,抢劫城市,焚烧宫廷,使朝廷没有讨伐蔡州的余暇,却要首先去援救自己的核心地区。

这也可以算作救助蔡州的一个奇计了。

李师道听从了此人的建议。

从此,各处都有盗贼暗中活动。

辛亥(疑误)傍晚,有强盗数十人攻打河阴转运院,杀伤了十多个人,烧掉钱财布帛三十多万缗匹,谷物三万多斛。

由此,人们感到恐慌不安,群臣多数请求停止用兵,宪宗不肯应许。

[9]诸军讨淮西久未有功,五月,上遣中丞裴度诣行营宣慰,察用兵形势。

度还,言淮西必可取之状,且曰:观诸将,惟李光颜勇而知义,必能立功。

上悦。

[9]各军长时间讨伐淮西,毫无建树。

五月,宪宗派遣御史中丞裴度前往行营抚慰将士,察看采取军事行动的情况。

裴度回朝后,陈述了淮西肯定能够攻取的情况,而且说:我观察各位将领,只有李光颜骁勇善战,深明大义,一定能够建立功勋。

宪宗高兴。

考功郎中、知制诰韩愈上言,以为:淮西三小州,残弊困剧之余,而当天下之全力,其破败可立而待。

然所未可知者,在陛下断与不断耳。

因条陈用兵利害,以为:今诸道发兵各二三千人,势力单弱,羁旅异乡,与贼不相谙委,望慑惧。

将帅以其客兵,待之既薄,使之又苦;或分割队伍,兵将相失,心孤意怯,难以有功。

又其本军各须资遣,道路辽远,劳费倍多。

闻陈、许、安、唐、汝、寿等州与贼连接处,村落百姓悉有兵器,习于战斗,识贼深浅,比来未有处分,犹愿自备衣粮,保护乡里。

资治通鉴第二百三十三卷(唐纪)(4)原文

资治通鉴第二百三十三卷(唐纪)(4)原文

资治通鉴第二百三十三卷(唐纪)(4)原文不久,回纥可汗派遣使者上表自称儿臣,凡是李泌与他们约定的五件事情,全部听从命令。

德宗非常高兴,他对李泌说:怎么回纥这样畏惧并折服于你呢!李泌回答说:这是陛下的声威与福气所致,我有什么力量!德宗说:回纥已经通和了,又应当怎样招抚云南、大食和天竺呢?李泌回答说:与回纥和好了,吐蕃便已经不敢轻易侵犯边界了。

接下来招抚云南,就是砍断吐蕃右边的臂膀。

自汉朝以来,云南都是中国的臣属。

杨国忠没缘由地搅扰他们,使他们背叛朝廷,臣服于吐蕃。

他们被吐蕃的繁重赋役搅犹得困苦不堪,没有一天不想再做唐朝的臣属啊。

大食在西域各国中最为强盛,由葱岭起,直抵西海边,地域几占天下的一半。

大食与天竺都仰慕中国,而又世代与吐蕃结下怨仇,所以我知道他们是可以招抚的。

癸亥,遣回纥使者合阙将军归,许以咸安公主妻可汗,归其马价绢五万疋。

癸亥(十三日),德宗打发回纥使者合阙将军回国,答应将咸安公主嫁给可汗,还以绢五万匹偿还他们的马价。

[8]吐蕃寇华亭及连云堡,皆陷之。

甲戌,吐蕃驱二城之民数千人及、泾人畜万计而去,置之弹筝峡西。

泾州恃连云为斥候,连云既陷,西门不开,门外皆为虏境,樵采路绝。

每收获,必陈兵以捍之,多失时,得空穗而已。

由是泾州常苦乏食。

[8]吐蕃侵犯华亭以及连云堡,将两处都攻陷了。

甲戌(二十四日),吐蕃人驱赶着华亭、连云堡二城的几千百姓和数以万计的州、泾州人和牲畜离去,将人和牲畜安置在弹筝峡的后面。

泾州倚靠连云堡作为前哨,连云堡失陷后,西城大门难以开放,城门外都成了吐蕃的地盘,打柴的道路都被切断。

每当收获时,必须布置军队来保卫庄稼,人们经常不能按时收获,仅得到无籽粒的禾穗罢了。

自此以后,泾州常常因缺少粮食而困苦不堪。

[9]冬,十月,甲申,吐蕃寇丰义城,前锋至大回原,宁节使韩游击却之;乙酉,复寇长武城,又城故原州而屯之。

[9]冬季,十月,甲申(初四),吐蕃侵犯丰义城,前锋来到大回原,宁节度使韩游击退了他们。

资治通鉴第二百零三卷(唐纪)(3)原文

资治通鉴第二百零三卷(唐纪)(3)原文

资治通鉴第二百零三卷(唐纪)(3)原文[19]吐蕃入寇河源军,军使娄师德将兵击之于白水涧,八战八捷。

上以师德为比部员外郎、左骁卫郎将、河源军经略副使,曰:卿有文武材,勿辞也![19]吐蕃入侵河源军,军使娄师德领兵在白水涧反击,八战八捷。

高宗任命娄师德为比部员外郎、左骁卫郎将、河源军经略副使,说:你有文武才能,不要推辞!弘道元年(癸未、683)弘道元年(癸未,公元683年)[1]春,正月,甲午朔,上行幸奉天宫。

[1]春季,正月,甲午朔(疑误),高宗来到奉天宫。

[2]二月,庚午,突厥寇定州,刺史霍王元轨击却之。

乙亥,复寇妫州。

三月,庚寅,阿史那骨笃禄、阿史德元珍围单于都护府,执司马张行师,杀之。

遣胜州都督王本立、夏州都督李崇义将兵分道救之。

[2]二月,庚午(十二日),突厥侵犯定州,刺史霍王李元轨把他们击退。

乙亥(十七日),又侵犯妫州。

三月,庚寅(初二),阿史那骨笃禄、阿史德元珍包围单于都护府,抓获司马张行师并把他杀死。

唐朝派遣胜州都督王本立、夏州都督李崇义领兵分道前去救援。

[3]太子右庶子、同中书门下三品李义琰改葬父母,使其舅氏迁旧墓;上闻之,怒曰:义琰倚势,乃陵其舅家,不可复知政事!义琰闻之,不自安,以足疾乞骸骨,庚子,以义琰为银青光禄大夫,致仕。

[3]太子右庶子、同中书门下三品李义琰改葬父母,让他舅舅家迁移旧坟;高宗听说后,大怒说:李义琰依仗权势,欺负他舅舅家,不可以再掌管政事!李义琰听到后,内心很不安,以足疾为理由请求退休,庚子(十二日),任命李义琰为银青光禄大夫,准许他退休。

[4]癸丑,守中书令崔知温薨。

[4]癸丑(二十五日),守中书令崔知温去世。

[5]夏,四月,己未,车驾还东都。

[5]夏季,四月,己未(初二),高宗返回东都洛阳。

[6]绥州步落稽白铁余,埋铜佛于地中,久之,草生其上,绐其乡人曰:吾于此数见佛光。

择日集众掘地,果得之,因曰:得见圣佛者,百疾皆愈。

远近赴之。

铁余以杂色囊盛之数十重,得厚施,乃去一囊。

资治通鉴第二百一十三卷(唐纪)(4)原文

资治通鉴第二百一十三卷(唐纪)(4)原文

资治通鉴第二百一十三卷(唐纪)(4)原文[12]闰月,庚子,吐蕃赞普与突骑施苏禄围安西城,安西副大都护赵颐贞击破之。

[12]闰九月,庚子(初二),吐蕃赞普和突骑施苏禄率领军队围攻安西城,安西副大都护赵颐贞打败了他们。

[13]回纥承宗族子瀚海司马护输,纠合党众为承宗报仇。

会吐蕃遣使间道诣突厥,王君帅精骑邀之于肃州。

还,至甘州南巩笔驿,护输伏兵突起,夺君旌节,先杀其判官宋贞,剖其心曰:始谋者汝也。

君帅左右数十人力战,自朝至晡,左右尽死。

护输杀君,载其尸奔吐蕃;凉州兵追及之,护输弃尸而走。

[13]回纥承宗的同族兄弟之子瀚海司马护输,纠集亲族部下要为承宗报仇。

适逢吐蕃派使者走小道前往突厥,王君带领精锐的骑兵在肃州拦截他,返回途中,来到甘州南巩笔驿时,护输的伏兵突然冲出来,抢走了王君的节度使旌节,先杀死了王君的判官宋贞,挖出他的心脏说:最早搞阴谋的就是你。

王君带领几十个部下奋力拼杀,从早晨一直战到下午,手下的人全部战死。

护输杀死了王君,用马车载着他的尸体投奔吐蕃。

凉州的唐军闻讯追上了他,护输丢下王君的的尸体逃走。

[14]庚申,车驾发东都,冬,己卯,至西京。

[14]庚申(二十二日),唐玄宗从东都洛阳启程;冬季,十月,己卯(十一日),回到西京长安。

[15]辛巳,以左金吾卫大将军信安王为朔方节度等副大使。

,恪之孙也。

以朔方节度使萧嵩为河西节度等副大使。

时王君新败,河、陇震骇。

嵩引刑部员外郎裴宽为判官,与君判官牛仙客俱掌军政,人心浸安。

宽,之从弟也。

仙客本鹑觚小吏,以才干军功累迁至河西节度判官,为君腹心。

[15]辛巳(十三日),唐玄宗任命左金吾卫大将军信安王李为朔方节度等副大使。

李是李恪的孙子。

任命朔方节度使萧嵩为河西节度等副大使。

此时王君刚刚败死,整个河西、陇右地区非常震惊。

萧嵩举荐刑部员外郎裴宽任判官,与王君的判官牛仙客一起掌管军政,人心才渐渐安定下来。

裴宽是裴的堂弟。

牛仙客原是泾州鹑觚县的小吏,依靠才干军功,经过多次升迁当上了河西节度判官,成为王君的亲信。

资治通鉴第二百三十三卷(唐纪)(5)原文

资治通鉴第二百三十三卷(唐纪)(5)原文

资治通鉴第二百三十三卷(唐纪)(5)原文[14]李泌以李软奴之党犹有有在北军未发者,请大赦以安之。

[14] 李泌因李软奴的同伙还有在北军任职而未曾被揭发的人,便请求皇帝实行大赦,以使他们安定下来。

四年(戊辰、778四年(戊辰,公元788年)[1]春,正月,庚戌朔,赦天下;诏两税等第,自今三年一定。

[1]春季,正月,庚戌朔(初一),大赦天下。

皇帝颁诏命令:从今以后,两税的等次每三年重定一次。

[2]李泌奏京官俸太薄,请自三师以下悉倍其俸;从之。

[2]李泌奏称在京官员的薪俸过于菲薄,请求自三师以下的官员全部加倍发给薪俸,德宗照准。

[3]壬申,以宣武行营节度使刘昌为泾原节度使。

甲戌,以镇国节度使李元谅为陇右节度使。

昌、元谅,皆帅卒力田,数年,军食充羡,泾、陇稍安。

[3]壬申(二十三日),德宗任命宣武行营节度使刘昌为泾原节度使;甲戌(二十五日),任命镇国节度使李元谅为陇右节度使。

刘昌与李元谅都率领士兵努力种田,几年以后,军中粮食充足,有了盈余,泾州和陇州逐渐安定下来。

[4]韩游之入朝也,军中以为必不返,饯送甚薄。

游见上,盛陈筑丰义城可以制吐蕃;上悦,遣还镇。

军中忧惧者众,游忌都虞候虞乡范希朝有功名,得众心,求其罪,将杀之。

希朝奔凤翔,上召之,置于左神策军。

游帅众筑丰义城,二版而溃。

[4]韩游入京朝见时,军中将士认为他肯定一去难返,为他饯别送行,备办得甚为菲薄。

韩游见到德宗后,极力陈述修筑丰义城可以控制吐蕃,德宗闻言大悦,便打发他返回本镇。

很多军中将士忧虑恐惧。

韩游嫉妒都虞候虞乡人范希朝有功绩和名声,得到大家的拥护,便寻找他的罪过,准备杀掉他。

范希朝逃奔凤翔,德宗召他回京,在左神策军中安置下来。

韩游率领部众修筑丰义城,只修筑了四尺高,便塌落下来了。

[5]二月,元友直运淮南钱帛二十万至长安,李泌悉输之大盈库。

然上犹数有宣索,仍敕诸道勿令宰相知。

泌闻之,惆怅而不敢言。

[5]二月,元友直将淮南的二十万钱帛运送到长安,李泌将它们悉数送到大盈内库。

《资治通鉴·唐纪》原文及翻译译文

《资治通鉴·唐纪》原文及翻译译文

《资治通鉴·唐纪》原文及翻译译文《《资治通鉴·唐纪》原文及翻译译文》这是优秀的文言文翻译译文文章,希望可以对您的学习工作中带来帮助!1、《资治通鉴·唐纪》原文及翻译译文《资治通鉴·唐纪·长孙皇后》原文及翻译资治通鉴原文:长孙皇后性仁孝俭素,好读书,常与上从容商略古事,因而献替①,裨益弘多。

上或以非罪谴怒宫人,后亦阳怒,请自推鞫②,因命囚系,俟上怒息,徐为申理,由是宫壸③之中,刑无枉滥。

豫章公主早丧其母,后收养之,慈爱逾于所生。

妃嫔以下有疾,后亲抚视,辍己之药膳以资之,宫中无不爱戴。

训诸子,常以谦俭为先,太子乳母遂安夫人尝白后,以东宫器用少,请奏益之。

后不许,曰:“为太子,患在德不立,名不扬,何患无器用邪!”上得疾,累年不愈,后侍奉,昼夜不离侧。

后素有气疾,前年从上幸九成宫,柴绍等中夕告变,上擐甲出阁问状,后扶疾以从,左右止之,后曰:“上既震惊,吾何心自安!”由是疾遂甚。

太子言于后日:“医药备尽而疾不瘳,请奏赦罪人及度人入道,庶获冥福。

”后曰:“死生有命非智力所移若为善有福则吾不为恶如其不然妄求何益赦者国之大事不可数下”太子不敢奏,私以语房玄龄,玄龄白上,上哀之,欲为之赦,后固止之及疾笃,与上诀。

时房玄龄以谴归第,后言于上曰:“玄龄事陛下久,小心慎密,奇谋秘计,未尝宣泄,苟无大故,愿勿弃之。

妾之本宗,因缘葭莩④,以致禄位,既非德举,易致颠危。

欲使其子孙保全,慎勿处之权要,但以外戚奉朝请足矣。

妾生无益于人,不可以死害人,愿勿以丘垄劳费天下,但因山为坟,器用瓦木而已。

仍愿陛下亲君子,远小人,纳忠谏,屏谗慝,省作役,止游畋,妾虽没于九泉,诚无所恨!儿女辈不必令来,见其悲哀,徒乱人意。

”因取衣中毒药以示上曰:“妾于陛下不豫之日,誓以死从乘舆,不能当吕后之地耳。

”己卯,崩于立政殿。

(选自《资治通鉴·唐纪》,有删节)[注]①献替:“献可替否”的略语,言劝善规过,诤言直谏。

资治通鉴第二百一十三卷(唐纪)(3)原文

资治通鉴第二百一十三卷(唐纪)(3)原文

资治通鉴第二百一十三卷(唐纪)(3)原文[2]初,洛阳人刘宗器上言,请塞汜水旧汴口,更于荧泽引河入汴;擢宗器为左卫率府胄曹。

至是,新渠填塞不通,贬宗器为循州安怀戍主。

命将作大匠范安及发河南、怀、郑、汴、滑、卫三万人疏旧渠,旬日而毕。

[2]起初,洛阳人刘宗器上书,请求堵塞汜水旧汴口,改从荧泽引黄河的水流入汴水。

唐玄宗提拔刘宗器任左卫率府胄曹。

到这时,新渠堵塞不通,唐玄宗将刘宗器贬为循州安怀戍主;又命令将作大匠范安及征调河南、怀州、郑州、汴州、滑州、卫州三万民工疏通旧渠,用十天时间就完工了。

[3]御史大夫崔隐甫、中丞宇文融,恐右丞相张说复用,数奏毁之,各为朋党。

上恶之,二月,乙巳,制说致仕,隐甫免官侍母,融出为魏州刺史。

[3]御史大夫崔隐甫、御史中丞宇文融害怕尚书右丞相张说被重新起用,多次上奏诋毁他。

他们各自结成朋党,明争暗斗。

唐玄宗很厌恶他们的做法,二月,乙巳(初二),命令张说退休,崔隐甫免职回家侍奉他的母亲,宇文融离京任魏州刺史。

[4]乙卯,制:诸州逃户,先经劝农使括定按比后复有逃来者,随到准白丁例输当年租庸,有征役者先差。

[4]乙卯(十二月),唐玄宗下令:各州逃亡外地没有户籍的民户,在先前经过劝农使搜求检查核定户籍以后,再有逃到某地的,到后即按平民之例缴纳当年的租庸,如有征役先派他们。

[5]夏,五月,癸酉,上悉以诸子庆王潭等领州牧、刺史、都督、节度大使、大都护、经略使,实不出外。

[5]夏季,五月,癸酉(初一),唐玄宗让他的儿子庆王李潭等担任州牧、刺史、都督、节度大使、大都护、经略使等职务,但实际上他们并不离京到外地去任职。

初,太宗爱晋王,不使出阁;豫王亦以武后少子不出阁,及自皇嗣为相王,始出阁。

中宗之世,谯王失爱,谪居外州;温王年十七,犹居禁中。

上即位,附苑城为十王宅,以居皇子,宦官押之,就夹城参起居,自是不复出阁;虽开府置官属及领藩镇,惟侍读时入授书,自余王府官属,但岁时通名起居;其藩镇官属,亦不通名。

资治通鉴第二百三十二卷(唐纪)(5)原文

资治通鉴第二百三十二卷(唐纪)(5)原文

资治通鉴第二百三十二卷(唐纪)(5)原文[13]吐蕃游骑及好;乙巳,京城戒严,复遣左金吾将军张献甫屯咸阳。

民间传言上复欲出幸以避吐蕃,齐映见上言曰:外间皆言陛下已理装,具糗粮,人情凶惧。

夫大福不再,陛下奈何不与臣等熟计之!因伏地流涕,上亦为之动容。

[13]吐蕃游动作战的骑兵已经到达好。

乙巳(十九日),京城采取了严密的防备措施,还派遣左金吾将军张献甫在咸阳屯驻。

民间传说皇上准备再次出走,以便躲避吐蕃。

齐映进见德宗说:外面都说陛下已经整顿行装,备办干粮,人们的情绪既震惊,又恐惧。

一般说来,巨大的福气是不会再出现的,怎么陛下就不肯与我等详细计议一下呢!他说着便跪伏于地,流下了眼泪。

德宗也被他感动得改变了脸色。

李晟遣其将王将骁勇三千伏于城,戒之曰:虏过城下,勿击其首;首虽败,彼全军而至,汝弗能当也。

不若俟前军已过,见五方旗,虎豹衣,乃其中军也,出其不意击之,必大捷。

用其言,尚结赞败走。

军士不识尚结赞,仅而获免。

李晟派遣他的将领王带领勇敢善战的士兵三千人在城埋伏下来,告诫他说:吐蕃军经过城下时,不要向他们的先头部队发起进击。

因为尽管他们被打败了,但他们整个部队开来后,你还是难以抵挡的。

不如等他们的先头部队开过去后,当看到军中竖着五方旗,将士穿着虎豹衣时,这便是他们的中军了,这时你出其不意地进击他们,一定能够大获全胜。

王采用了李晟所讲的打法,尚结赞战败逃走。

将士们不认识尚结赞,所以他才得以幸免。

尚结赞谓其徒曰:唐之良将,李晟、马燧、浑而已,当以计去之。

入凤翔境内,无所俘掠,以兵二万直抵城下曰:李令公召我来,何不出犒我!经宿,乃引退。

尚结赞对他的徒众说:唐朝的良将,只有李晟、马燧、浑三人罢了,我们应当用计策去掉他们。

他进入凤翔境内,并不掳掠,带着士兵两万人一直开到凤翔城下说:李令公叫我们到这里来的,为什么不出来犒劳我们!过了一夜,尚结赞才领着人马退去。

冬,十月,癸亥,李晟遣蕃落使野良辅与王将步骑五千袭吐蕃摧砂堡;壬申,遇吐蕃众二万,与战,破之,乘胜逐北,至堡下,攻拔之,斩其将扈屈律悉蒙,焚其蓄积而还。

品译《资治通鉴》第二百三十三卷

品译《资治通鉴》第二百三十三卷

品译《资治通鉴》第二百三十三卷资治通鉴第二百三十三卷唐纪四十九德宗神武圣文皇帝八贞元三年(丁卯、787)唐纪四十九唐德宗贞元三年(丁卯,公元787年)[1]八月,辛巳朔,日有食之。

[1]八月,辛巳朔(初一),出现日食。

[2]吐蕃尚结赞遣五骑送崔汉衡归,且上表求和;至潘原,李观语之以“有诏不纳吐蕃使者”,受其表而却其人。

[2]吐蕃尚结赞派遣骑兵五人护送崔汉衡回国,并且上表请求和好。

到达潘原时,李观对他们讲“圣上颁诏命令不许接待吐蕃使者”,接受了他们的表章,但拒绝接待他们这一行人。

[3]初,兵部侍郎、同平章事柳浑与张延赏俱为相,浑议事数异同,延赏使所亲谓曰:“相公旧德,但节言于庙堂,则重位可久。

”浑曰:“为吾谢张公,柳浑头可断,舌不可禁!”由是交恶。

上好文雅酝藉,而浑质直轻,无威仪,于上前时发俚语。

上不悦,欲黜为王府长史,李泌言:“浑褊直无他。

故事,罢相无为长史者。

”又欲以为王傅,泌请以为常侍,上曰:“苟得罢之,无不可者。

”己丑,浑罢为左散骑常侍。

[3]当初,兵部侍郎、同平章事柳浑与张延赏一起出任宰相,柳浑在计议事情时,屡次与张延赏发生意见分歧。

张延赏让亲近的人对柳浑说:“相公是有德望的老臣,只要在朝堂上少说话,宰相这一重要的职位便可保长久了。

”柳浑说:“你替我向张公道歉吧,我柳浑的头可以被砍下,舌头讲话却是不能够禁止的!”自此以后,两人便结仇了。

德宗喜欢斯文儒雅,不露锋芒,但柳浑朴实而正直,轻率而简易,不讲究庄严的举止,在德宗面前时常还说方言俗语,德宗心中不快,打算将他贬黜为王府长史。

李泌说:“柳浑气量较小,但是心地正直,没有二心。

依照旧日制度,宰相被罢免后,没有担任长史的。

”德宗又打算任命他为诸王的师傅,李泌请求任命他为常侍,德宗说:“只要能罢免他的相职,无论任命他什么官职都是可以的。

”己初(初九),柳浑被罢黜为左散骑常侍。

[4]初,郜国大长公主适驸马都尉萧升;升,复之从兄弟也。

公主不谨,詹事李升、蜀州别驾萧鼎、彭州司马李万、丰阳令韦恪,皆出入主第。

资治通鉴第二百三十二卷(唐纪)(9)原文

资治通鉴第二百三十二卷(唐纪)(9)原文

资治通鉴第二百三十二卷(唐纪)(9)原文[14]浑之发长安也,李晟深戒之以盟所为备不可不严。

张延赏言于上曰:晟不欲盟好之成,故戒以严备。

我有疑彼之形,则彼亦疑我矣,盟何由成!上乃召,切戒以推诚待虏,勿自为猜贰以阻虏情。

[14]浑从长安出发时,李晟深切地告诫他在会盟地点的防备不可不严密。

张延赏对德宗说:李晟不希望会盟交好获得成功,所以他才告诫浑严加防备。

我们有了怀疑吐蕃的形迹,吐蕃就也要怀疑我们了,会盟还怎么能够成功呢!于是德宗传召浑,极力告诫他对待吐蕃要有诚意,不要自怀疑忌而拒绝了吐蕃的真情。

奏吐蕃决以辛未盟,延赏集百官,以表称诏示之曰:李太尉谓吐蕃和好必不成,此浑侍中表也,盟日定矣。

晟闻之,泣谓所亲曰:吾生长西陲,备谙虏情,所以论奏,但耻朝廷为犬戎所侮耳!浑上奏,吐蕃决定在辛未(十九日)这一天会盟。

张延赏招集百官,把浑的表章拿给大家看,他说:李太尉认为与吐蕃和好必定不能成功,这就是浑侍中的表章,会盟的日期已经确定了。

李晟听说此事后,哭泣着对亲近的人说:我生长在西部边疆,完全熟悉吐蕃的情况,我上奏论说此事的本意,只是不愿意让朝廷遭受吐蕃的侮辱罢了!上始命骆元光屯潘原,韩游屯洛口,以为援。

元光谓曰:潘原距盟所且七十里,公有急,元光何从知之!请与公俱。

以诏指固止之。

元光不从,与连营相次,距盟所三十馀里。

元光壕栅深固,壕栅皆可逾也。

元光伏兵于营西,韩游亦遣五百骑伏于其侧,曰:若有变,则汝曹西趣柏泉以分其势。

一开始,德宗命令骆元光驻扎在潘原,韩游驻扎在洛口,以此来应援浑。

骆元光对浑说:潘原距离会盟地点将近七十里,倘若你发生了紧急情况,我哪里能够得到你的消息呢!请让我与你一同前往吧。

浑根据诏书的意旨坚决阻止了他。

骆元光不肯听命,与浑的营地连接着驻扎下来,距离会盟地点有三十多里。

骆元光的壕堑挖得很深,栅栏扎得很牢固,浑的壕堑和栅栏却完全可以轻易跳过去。

骆元光在营地西边设下伏兵。

韩游也派遣骑兵五百人,在骆元光的旁边埋伏下来,他说:如果发生变故,你们这班人便向西直奔柏泉,以便分散吐蕃的声势。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资治通鉴第二百三十三卷(唐纪)原文唐纪四十九德宗神武圣文皇帝八贞元三年(丁卯、787)唐纪四十九唐德宗贞元三年(丁卯,公元787年)[1]八月,辛巳朔,日有食之。

[1]八月,辛巳朔(初一),出现日食。

[2]吐蕃尚结赞遣五骑送崔汉衡归,且上表求和;至潘原,李观语之以有诏不纳吐蕃使者,受其表而却其人。

[2]吐蕃尚结赞派遣骑兵五人护送崔汉衡回国,并且上表请求和好。

到达潘原时,李观对他们讲圣上颁诏命令不许接待吐蕃使者,接受了他们的表章,但拒绝接待他们这一行人。

[3]初,兵部侍郎、同平章事柳浑与张延赏俱为相,浑议事数异同,延赏使所亲谓曰:相公旧德,但节言于庙堂,则重位可久。

浑曰:为吾谢张公,柳浑头可断,舌不可禁!由是交恶。

上好文雅酝藉,而浑质直轻,无威仪,于上前时发俚语。

上不悦,欲黜为王府长史,李泌言:浑褊直无他。

故事,罢相无为长史者。

又欲以为王傅,泌请以为常侍,上曰:苟得罢之,无不可者。

己丑,浑罢为左散骑常侍。

[3]当初,兵部侍郎、同平章事柳浑与张延赏一起出任宰相,柳浑在计议事情时,屡次与张延赏发生意见分歧。

张延赏让亲近的人对柳浑说:相公是有德望的老臣,只要在朝堂上少说话,宰相这一重要的职位便可保长久了。

柳浑说:你替我向张公道歉吧,我柳浑的头可以被砍下,舌头讲话却是不能够禁止的!自此以后,两人便结仇了。

德宗喜欢斯文儒雅,不露锋芒,但柳浑朴实而正直,轻率而简易,不讲究庄严的举止,在德宗面前时常还说方言俗语,德宗心中不快,打算将他贬黜为王府长史。

李泌说:柳浑气量较小,但是心地正直,没有二心。

依照旧日制度,宰相被罢免后,没有担任长史的。

德宗又打算任命他为诸王的师傅,李泌请求任命他为常侍,德宗说:只要能罢免他的相职,无论任命他什么官职都是可以的。

己初(初九),柳浑被罢黜为左散骑常侍。

[4]初,郜国大长公主适驸马都尉萧升;升,复之从兄弟也。

公主不谨,詹事李升、蜀州别驾萧鼎、彭州司马李万、丰阳令韦恪,皆出入主第。

主女为太子妃,始者上恩礼甚厚,主常直乘肩舆抵东宫;宗戚皆疾之。

或告主y n乱,且为厌祷。

上大怒,幽主于禁中,切责太子;太子不知所对,请与萧妃离婚。

[4]当初,郜国大长公主嫁驸马都尉萧升。

萧升是萧复的堂兄弟。

公主的行为不够检点,詹事李升、蜀州别驾萧鼎、彭州司马李万、丰阳县令韦恪,都出入公主的府第。

公主的女儿作了太子的妃子,开始时,德宗对公主所施的恩典与礼数甚是优厚,公主经常直接乘着肩舆到太子的东宫去,宗室亲戚都嫉妒她。

有人告发公主行为放荡淫秽,而且为太子作过以诅咒制胜的祈祷。

德宗大怒,将公主拘禁在宫中,严辞斥责太子。

太子不知道如何回答是好,便请求与萧妃离婚。

上召李泌告之,且曰:舒王近已长立,孝友温仁。

泌曰:何至于是!陛下惟有一子,奈何一旦疑之,欲废之而立侄,得无失计乎!上勃然怒曰:卿何得间人父子!谁语卿舒王为侄者?对曰:陛下自言之。

大历初,陛下语臣,今日得数子。

臣请其故,陛下言昭靖诸子,主上令吾子之。

今陛下所生之子犹疑之,何有于侄!舒王虽孝,自今陛下宜努力,勿复望其孝矣!上曰:卿不爱家族乎?对曰:臣惟爱家族,故不敢不尽言。

若畏陛下盛怒而为曲从,陛下明日悔之,必尤臣云:吾独任汝为相,不力谏,使至此;必复杀而子。

臣老矣,馀年不足惜,若冤杀臣子,使臣以侄为嗣,臣未知得歆其祀乎!因鸣咽流涕。

上亦泣曰:事已如此,使朕如何而可?对曰:此大事,愿陛下审图之。

臣始谓陛下圣德,当使海外蛮夷皆戴之如父母,岂谓自有子而疑之至此乎!臣今尽言,不敢避忌讳。

自古父子相疑未有不亡国覆家者。

陛下记昔在彭原,建宁何故而诛?上曰:建宁叔实冤,肃宗性急,谮之者深耳!泌曰:臣昔以建宁之故,固辞官爵,誓不近天子左右;不幸今日复为陛下相,又睹兹事。

臣在彭原,承恩无比,竟不敢言建宁之冤,及临辞乃言之,肃宗亦悔而泣。

先帝自建宁之死,常怀危惧,臣亦为先帝诵黄台瓜辞以防谗构之端。

上曰:朕固知之。

意色稍解,乃曰:贞观、开元皆易太子,何故不亡?对曰:臣方欲言之。

昔承乾屡尝监国,托附者众,东宫甲士甚多,与宰相侯君集谋反,事觉,太宗使其舅长孙无忌与朝臣数十人鞫之,事状显白,然后集百官而议之。

当时言者犹云:愿陛下不失为慈父,使太子得终天年。

太宗从之,并废魏王泰。

陛下既知肃宗性急,以建宁为冤,臣不胜庆幸。

愿陛下戒覆车之失,从容三日,究其端绪而思之,陛下必释然知太子之无他矣。

若果有其迹,当召大臣知义理者二十人与臣鞫其左右,必有实状,愿陛下如贞观法行之,并废舒王而立皇孙,则百代之后,有天下者犹陛下子孙也。

至于开元之末,武惠妃谮太子瑛兄弟杀之,海内冤愤,此乃百代所当戒,又可法乎!且陛下昔尝令太子见臣于蓬莱池,观其容表,非有蜂目豺声商臣之相也,正恐失于柔仁耳。

又,太子自贞元以来常居少阳院,在寝殿之侧,未尝接外人,预外事,安有异谋乎!彼谮人者巧诈百端,虽有手书如晋愍怀,衷甲如太子瑛,犹未可信,况但以妻母有罪为累乎!幸陛下语臣,臣敢以家族保太子必不知谋。

使杨素、许敬宗、李林甫之徒承此旨,已就舒王图定策之功矣!上曰:此朕家事,何豫于卿,而力争如此?对曰:天子以四海为家。

臣今独任宰相之重,四海这内,一物失所,责归于臣。

况坐视太子冤横而不言,臣罪大矣!上曰:为卿迁延至明日思之。

泌抽笏叩头而泣曰:如此,臣知陛下父子慈孝如初矣!然陛下还宫,当自审思勿露此意于左右;露之,则彼皆欲树功于舒王,太子危矣!上曰:具晓卿意。

泌归,谓子弟曰:吾本不乐富贵,而命与愿违,今累汝曹矣。

德宗传召李泌,将此事告诉了他,而且说:近来舒王已经成年,可以册立,他性情是孝敬友爱,温和仁厚的。

李泌说:哪至于这样做呢!陛下只有一个儿子,怎么能够一时对他有了疑心,便打算将他废掉,而去册立侄子,这不是失策吗!德宗勃然大怒,说:你怎么能够离间人家的父子关系!谁告诉你舒王是我的侄子?李泌回答说:陛下自己讲的。

那是在大历初年,陛下告诉我:今天我得到好几个儿子。

我问其中的原故,陛下说皇上让我将昭靖太子的几个儿子认作我的儿子。

如今陛下对自己亲生的儿子尚且起疑心,对侄子又会怎样!虽然舒王是孝敬陛下的,但若将他立为太子,从今以后,陛下最好还是勉力而为吧,不要再指望他的孝敬了!德宗说:你不爱护自己的家族吗?李泌回答说:正因为我爱护自己的家族,所以才不敢不把话说尽。

如果我怕将陛下惹怒,便委曲从命,以后陛下后悔了,必定责怪我说:我专门任命你担任宰相,你却不能极力劝谏,使我落到这般地步,我一定要也把你的儿子杀掉。

我老了,晚年的岁月没有什么可顾惜的,如果陛下冤枉地杀掉我的儿子,使我将侄子立为后嗣,我真不知道将来是否能享受他的祭祀哩!于是他鸣鸣咽咽地流下了眼泪,德宗也哭泣着说:事情已经闹成这个样子,让朕怎么办才好呢?李泌回答说:这是一件大事,希望陛下审慎地设法应付吧。

我最初以为陛下圣明仁德,会使大唐以外的蛮夷之人都尊奉陛下有如自己的父母,哪想到陛下连自己的儿子都怀疑到这般地步了呢!如今我已把话说尽了,不敢避开陛下忌讳的事。

自古以来,父子相互猜疑,没有不使国家灭亡、家族倾覆的。

陛下还记得以前在彭原时,建宁王是什么原因被诛杀的吗?德宗说:建宁王叔叔实际是冤枉的,肃宗性子急躁,而诬陷他的人们又深于计虑罢了。

李泌说:过去,由于建宁王的原故,我坚决辞去了官职爵位,发誓不再靠近天子的身边,不幸的是今天又当了陛下的宰相,又目睹了这种事情。

我在彭原时,承蒙肃宗皇帝无可比拟的恩典,但终究不敢说出建宁王是冤屈的,直到临辞行时,我才说了出来,肃宗也后悔地哭了。

自从建宁王去世后,先帝常常心怀畏惧,我也曾经给先帝诵读《黄台瓜辞》,以防备谗言构陷的苗头。

德宗说:联本来知道这些事情。

他的态度和脸色稍微缓和了一些,于是说:贞观、开元年间都曾改立太子,为什么没有亡国之祸呢?李泌回答说:我正想谈这个问题。

过去李承乾曾经屡次在皇上外出时代行处理国政,依托归附他的人很多,他居住的东宫所拥有的士兵又特别多。

他与宰相侯君集图谋造反,事情被发觉后,太宗让他的舅舅长孙无忌与大臣几十人审讯他,将事情的原委都查问得一清二楚,然后太宗才召集百官来评议此事,当时的进言人尚且说:希望陛下不要失去作为慈父的本色,让太子能够活完他自然的寿命吧。

太宗听从了这一建议,便将他连同魏王李泰一齐废黜了。

既然陛下知道肃宗性情急躁,认为建宁王是冤枉的,我真是万分庆幸。

希望陛下能够将失败的教训引以为警戒,安闲地过上三天,推究此事的头绪,并将它们思考清楚,陛下一定会毫无疑虑地认定太子是没有二心的了。

如果确有迹象,应当召集通晓义理的大臣二十人与我去审讯他的亲信,假如确有实在的情状,希望陛下实行贞观年间采用的办法,连同舒王一起废置而册立皇孙,那么,在百世以后,君临天下的人仍然是陛下的子孙后代啊。

至于开元末年,武惠妃诬陷太子李瑛兄弟,杀了他们,全国的人都为他们的冤屈感到怨愤,这正是连百世以下都应当引以为教训的,难道还可以效法吗!而且,陛下过去曾经让太子在蓬莱池见过我,我看他的仪容外表,没有楚成王太子商臣那种蜂眼突出、声似豺狼的凶悍状貌,让我担心的正是太子会失之优柔仁厚哩。

再者,自从贞元年间以来,太子经常住在少阳院,就在陛下下榻的宫殿旁边。

他不曾接触外人,参予外界的事情,哪里会有作乱的图谋呢!那些蓄意诬陷的人机巧奸诈,手段变化多端,即使象西晋愍怀太子有亲手所写的反书,象开元年间太子李瑛有身披铠甲入宫的行动,尚且不可信是要谋反,何况太子仅仅是因为岳母犯了罪过而遭受连累的呢!幸亏陛下对我说了,我敢用我的家族来担保太子肯定不知道有此类策谋。

假如让杨素、许敬宗、李林甫一类人逢迎陛下改立的意旨,他们现在已经到舒王那里图谋拥立新太子的功劳去了!德宗说:这是朕的家事,与你有什么关系,而你为什么这样极力谏诤呢?李泌回答说:天子以四海为家。

如今我独力支承着宰相的重任,在四海之内,有一件事情处理失当,都是我没有尽到责任。

何况眼巴巴地看着太子遭到冤屈而不发言,我的罪过就太大了!德宗说:朕为你推迟到明天考虑此事。

李泌抽出朝笏,向德宗叩头,还哭泣着说:这样做,我知道陛下父慈子孝一如既往了!然而,陛下回宫后,应当自己审慎地考虑,别把这一意图透露给周围的人。

如果透露出去,那些人都想为舒王建树功勋,太子便危险了!德宗说:朕完全明白你的意思。

李泌回家后,对子弟说:我本来并不愿意享受富贵,但是命运与心愿背道而驰,现在连累你们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