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治通鉴》序原文
《资治通鉴》原文及翻译
《资治通鉴》原文及翻译《资治通鉴》原文及翻译100句“《通鉴》不特记治乱之迹而已,至于礼乐、历数、天文、地理、尤致其详。
读者如饮河之鼠,各充其量而已。
”今天我整理了《资治通鉴》原文及翻译供大家参考,一起来看看吧!《资治通鉴》原文及翻译1、兼听则明,偏信则暗。
翻译:都听取别人的意见就会变得明白,偏听偏信就会处于狭隘中,如同看不见一样。
唐太宗的手下有很多名人,比如房玄龄、杜如晦、魏征、王珪、李绩、李靖、马周等,他们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角度,这样一来,太宗就能从各个角度来考虑问题了。
众人拾柴火焰高,所以我们也要多听一听别人的意见。
2、非信无以使民,非民无以守国。
翻译:只有讲诚信才能管理好民众,只有民众才能守卫好国家。
赢得别人的信任是办事的基础,只有相互信任的人才能很好地配合,也是为人处世的基础。
3、币厚言甘,古人所畏也。
翻译:送来大礼,说话甜言蜜语,这样的人是古人所警惕的.。
“无事不登三宝殿”,如果突然有人向你频频献殷勤,就要想一想他是不是有意图了。
4、得财失行,吾所不取。
翻译:得到了财富但是行为失态,这样的事情我是不会做的。
不义之财不可取,君子做事情永远要正大光明,经得起别人的追问。
5、凡人之情,穷则思变。
翻译:人的本性在到了没有办法的时候,就要设法改变了。
但是与其到了没有办法的时候再被动变化,不如早些就做好应变的准备,未雨绸缪。
6、没齿而无怨言,圣人以为难。
翻译:一辈子一句怨恨的话也不说,恐怕连圣人也觉得很难办到。
抱怨是人的天性,但是抱怨永远不能解决问题。
如果我们能把抱怨的时间用以行动,我们也就接近“圣人”了。
7、汝知稼樯之艰难,则常有斯饭矣。
翻译:如果你能了解耕种收获的艰难,也就常能有一碗饭吃了。
不知道珍惜劳动的人,难免会有饿肚子的时候,只有亲身体验过辛苦的生活,才懂得珍惜。
8.去食去兵,不可去信。
——宋·司马光《资治通鉴·魏纪》即便失去了粮食,失去了武器,也不可以失去诚信。
9. 有功不赏,为善失其望;奸回不诘,为恶肆其凶。
资治通鉴原文
资治通鉴原文周纪一起著雍摄提格,尽玄黓困敦,凡三十五年。
威烈王二十三年(戊寅,公元前四零三年)初命晋大夫魏斯、赵籍、韩虔为诸侯。
臣光曰:臣闻天子之职莫大于礼,礼莫大于分,分莫大于名。
何谓礼?纪纲是也。
何谓分?君、臣是也。
何谓名?公、侯、卿、大夫是也。
夫以四海之广,兆民之众,受制于一人,虽有绝伦之力,高世之智,莫不奔走而服役者,岂非以礼为之纪纲哉!是故天子统三公,三公率诸侯,诸侯制卿大夫,卿大夫治士庶人。
贵以临贱,贱以承贵。
上之使下犹心腹之运手足,根本之制支叶;下之事上犹手足之卫心腹,支叶之庇本根。
然后能上下相保而国家治安。
故曰天子之职莫大于礼也。
文王序《易》,以乾、坤为首。
孔子系之曰:“天尊地卑,乾坤定矣,卑高以陈,贵贱位矣。
”言君臣之位犹天地之不可易也。
《春秋》抑诸侯,尊周室,王人虽微,序于诸侯之上,以是见圣人于君臣之际未尝不惓惓也。
非有桀、纣之暴,汤、武之仁,人归之,天命之,君臣之分当守节伏死而已矣。
是故以微子而代纣则成汤配天矣,以季札而君吴则太伯血食矣,然二子宁亡国而不为者,诚以礼之大节不可乱也。
故曰礼莫大于分也。
何谓名?谓公、侯、卿、大夫,贱有贱称,贵有贵号,所以辨尊卑也。
周衰,名器乱矣,以贱干贵,以小加大,上下无辨,此君臣之大害也。
《春秋》变周之文,从殷之质,合伯、子、男之号以为诸侯,犹存三等之实。
使天子之命有所系,诸侯之禄有所归。
而为史者不察其义,专守周文,遂使王爵下逮于伯,伯爵下逮于子,子爵下逮于男,男爵下逮于附庸,降福祚,诒大祸,此礼之大失也。
《易》曰:“鼎折足,覆公餗,其形渥,凶。
”言不胜其任也。
当汉祖之始定天下,隳坏名城,销锋镝,锄强本,封殖义种,圣德大业至矣,然犹道古始,复王莽之封,王莽之封由此起矣。
魏文帝之用陈群,背先所执,舍罪重罚,使天下失望,篡盗奸宄,皆逋其辜,虽欲为治,不亦难乎!夫矫枉过正犹恐不及,而举世固非之,矫之使正,复何过哉!失在于私意之不除,而公理之不尽行耳。
资治通鉴全文及译文
资治通鉴全文及译文《资治通鉴》是XXX主编的。
下面小编收集了资治通鉴全文及译文,欢迎阅读!【原文】XXX二十三年(公元前403年)初,XXX将以XXX为后。
智果曰:"不如XXX。
XXX 于人者五,其不逮者一也。
XXX长大则贤,射御足力则贤,伎艺毕给XXX,巧文辩慧则贤,XXX果敢则贤,如是而甚不仁。
夫以其五贤陵人,而以不仁行之,其谁能待之?若XXX 也,XXX必灭"。
XXX,智果别族[1]于太史为辅氏。
XXX之子,长曰XXX,幼曰无恤。
将置后,不知所立。
乃书训戒之辞于二简,以授二子曰:"谨识之"。
三年而问之,XXX不能举其辞,求其简,已失之矣。
问无恤,诵其辞甚,求其简,出诸袖中而奏之。
于是XXX以无恤为贤,立以为后。
简子使XXX为晋阳。
请曰:"以为茧丝[2]呼?抑为保障[3]呼"?简子曰:"保障哉"!XXX损其户数。
【注解】[1]别族:从XXX宗族分出,另立族姓。
[2]茧丝:指敛取人民的财物像抽丝一样,不抽尽就不停止。
[3]保障:指待民宽厚,少敛取财物,犹如筑堡为屏障一样。
【翻译】XXX二十三年(公元前403年)当初,XXX准备XXX为继承人。
族人智果说:"不如立智宵的好。
因为XXX比别人贤能的地方有五点,却有一点短处。
他留有美髯,身材高大,是一贤;擅长射箭,驾车有力,是XXX;技能出众,才艺超群,是三贤;巧言善辩,文辞优美,是XXX;坚强果决,刚毅勇敢,是XXX。
虽然有如此的贤能,但他唯独没有仁德之心。
如果他运用这五种贤能去驾驭别人,而用不仁之心去力行,谁能受得了呢?如果XXX为后,XXX种族必遭灭门之灾"。
XXX对此置之不理。
XXX为了避灾,改依别族为辅氏。
XXX大夫XXX的大儿子叫XXX,小儿子叫无恤。
XXX不知道立哪一个为继承人会更好,于是他把日常训诫之言刻写在两块竹简上,分别交给两个儿子,并嘱咐道:"用心记住这些话"!过了三年,XXX叫来两个儿子,询问他们竹简上的内容。
资治通鉴原文与译文
资治通鉴原文与译文资治通鉴原文与译文《资治通鉴》,简称“通鉴”,是北宋司马光所主编的一本长篇编年体史书,共294卷,三百万字,耗时19年。
记载的历史由周威烈王二十三年(西元前403年)写起,一直到五代的后周世宗显德六年(西元959年)征淮南,计跨16个朝代,包括秦、汉、晋、隋、唐统一王朝和战国七雄、魏蜀吴三国、五胡十六国、南北朝、五代十国等等其他政权,共1362年的逐年记载详细历史。
它是中国的一部编年体通史,在中国史书中有极重要的地位。
以下是资治通鉴原文与译文,欢迎阅读。
东海太守濮阳汲黯为主爵都尉。
始,黯为谒者,以严见惮。
其在东海,治官理民,好清静,择丞、史任之,责大指而已,不苛小。
黯多病,卧闺阁内不出;岁余,东海大治,称之。
上闻,召为主爵都尉,列于九卿。
其治务在无为,引大体,不拘文法。
黯为人,性倨少礼,面折,不能容人之过。
时天子方招文学儒者,上曰:“吾欲云云。
”黯对曰:“陛下内多欲而外施仁义,奈何欲效唐、虞之治乎!”上默然,怒,变色而罢朝,公卿皆为黯惧。
上退,谓左右曰:“甚矣汲黯之戆也!”群臣或数黯,黯曰:“天子置公卿辅弼之臣,宁令从谀承意,陷主于不义乎!且已在其位。
纵爱身,奈辱朝廷何!”黯多病,病且满三月;上常赐告者数,终不愈。
最后病,庄助为请告。
上曰:“汲黯何如人哉?”助曰:“使黯任职居官,无以逾人;然至其辅少主,守城深坚,招之不来,麾之不去,虽自谓贲、育亦不能夺之矣!”上曰:“然。
古有社稷之臣,至如黯,近之矣!”大将军青尊宠,于群臣无二,公卿以下皆卑奉之,独汲黯与亢礼。
人或说黯曰:“自天子欲群臣下大将军,大将军尊重,君不可以不拜。
”黯曰:“夫以大将军,有揖客反不重邪!”大将军闻,愈贤黯,数请问国家朝廷所疑,遇黯加于平日。
大将军青虽贵,有时侍中,上踞厕而视之;丞相弘燕见,上或时不冠;至如汲黯见,上不冠不见也。
上尝坐武帐中,黯前奏事,上不冠,望见黯,避帐中,使人可其奏。
其见敬礼如此……上召拜黯为淮阳太守。
资治通鉴第一章原文与解析
资治通鉴第一章原文与解析《资治通鉴第一章原文与解析》公元960年,宋太祖即位,建立了宋朝。
这一时期的历史发展极为复杂,众多的政治、军事事件交织在一起,使人难以理清头绪。
为了使后世能够更全面地了解宋朝的起源和发展,司马光创作了《资治通鉴》这部史书,记录了一千余年的历史。
本文旨在对《资治通鉴》第一章进行原文与解析,以便读者更好地理解这一历史著作。
《资治通鉴》第一章的原文内容如下:“夫天者,阴阳之精,变化之图。
日月星辰,所以纪年。
四时五行,所以序变。
庶物生也。
陈诞之初,谁既与盟。
普天同庆,同声以应。
群物毕贺,无贵无贱。
唯鸟与兽,不知其详。
上有仁人,下有愚民。
言不称旨,歌不和声。
物无秩序,末路惟弥。
夫天地者,所以载物。
日月星辰,所以照临。
水穷则竭,火热则灭。
治运之道,吴自权衡。
主唯圣人,安不忽倾。
岳阳楼高丽江南,先朝选择吴门旁。
座主五儿与六翁,义援南土兴夷疆。
”首先,我们来解析第一句话:“夫天者,阴阳之精,变化之图。
”这句话中表达了中国古代人们对天的理解。
他们认为天是阴阳之精,是自然界各种事物变化的图表。
接着,文中提到了日月星辰,这是编年史中记录年份的依据,也是世界的基本构成。
四时五行的变化序列是为了描述事物的生长和变化过程。
接下来的几句话:“陈诞之初,谁既与盟。
普天同庆,同声以应。
”表达了人类社会的起源和发展。
在人类诞生之初,人们已经开始相互约定规则,拥有共同的目标和庆祝活动。
“群物毕贺,无贵无贱。
唯鸟与兽,不知其详。
”这句话揭示了世界万物的平等和壮丽,只有鸟和兽生活在人类之外,我们对其了解有限。
接下来,文中描述了上有仁人、下有愚民的情形。
仁人具有高尚的思想和品德,而愚民则相对无知。
言不称旨、歌不和声的形象描绘了社会秩序的混乱和道德败坏。
“夫天地者,所以载物。
日月星辰,所以照临。
”这两句话表达了天地作为宇宙的基础,赋予了生物以生存的环境和光明。
“水穷则竭,火热则灭。
”这句话以自然界的水和火为喻,说明了事物的运行也要遵循一定的规律,否则势必会导致问题的发生。
资治通鉴概述教学精选
——《資治通鑒》
• 新注《资治通鉴》序
•
古者国各有史以纪年书事,晋乘、楚梼杬虽不可復见,春秋经圣人笔削,周辙旣东,二百四十二年事昭如日星。秦減诸侯,
燔天下书,以国各有史,刺讥其先,疾之尤甚。诗书所以復见者,诸儒能藏之屋壁。诸国史记各藏诸其国,国滅而史从之,至汉
時,独有秦记。太史公因春秋以为十二诸侯年表,因秦记以为六国年表,三代则为世表。当其時,黄帝以来谍记犹存,具有年数,
●《資治通鑒》(四)
《通鉴》是一部编年体的通史,按时间先后叙次史 事,往往用追叙和终言的手法,说明史事的前因后果, 使人对史事的发展一目了然。它的内容以政治、军事 的史实为主,借以展示历代君臣治乱、成败、安危之 迹,作为历史的借鉴。《通鉴》基本上是一部历代政 治事件或兴衰治乱史,对历代典章制度虽有叙述,但 远不如纪传体中的书或志来得详尽有系统。尤其是经 济制度和社会生产等,记载比较简略,对哲学、文学、 艺术、宗教、科学与文化等,叙述更少。
•
温公徧阅旧史,旁採小说,抉擿幽隐,荟稡为书,劳矣。而脩书分属,汉则刘攽,三国
汔于南北朝则刘恕,唐则范祖禹,各因其所长属之,皆天下选也,历十九年而成。则合十六
代一千三百六十二年行事为一书,豈一人心思耳目之力哉!
•
公自言:「脩通鉴成,惟王胜之借一读;他人读未尽一纸,己欠伸思睡。」是正文二百
九十四卷,有未能徧观者矣。若考異三十卷,所以参订羣书之異同,俾归于一。目录三十卷,
●李建成·李世民·李元吉
●《资治通鉴》选读(二)唐高祖武德九年626
建成夜召世民,饮酒而鸩之,世民暴心痛,吐血数 升,淮安王神通扶之还西宫。上幸西宫,问世民疾,敕 建成曰:“秦王素不能饮,自今无得复夜饮!”因谓世 民曰:“首建大谋,削平海内,皆汝之功。吾欲立汝为 嗣,汝固辞;且建成年长,为嗣日久,吾不忍夺也。观 汝兄弟似不相容,同处京邑,必有纷竞,当遣汝还行台, 居洛阳,自陕以东皆主之。仍命汝建天子旌旗,如汉梁 孝王故事。”世民涕泣,辞以不欲远离膝下。上曰: “天下一家,东、西两都,道路甚迩。吾思汝即往,毋 烦悲也。”将行,建成、元吉相与谋曰:“秦王若至洛 阳,有土地甲兵,不可复制;不如留之长安,则一匹夫 耳,取之易矣。”乃密令数人上封事,言“秦王左右闻 往洛阳,无不喜跃,观其志趣,恐不复来。”又遣近幸 之臣以利害说上。上意遂移,事复中止。
《资治通鉴》序原文及译文
《资治通鉴》序原文及译文赏析《资治通鉴》序(宋神宗)御制朕惟(想,思考)君子多识前言往行以畜其德,故能刚健笃实,辉光日新①。
《书》亦曰:“王,人求多闻,时惟(愿,希望)建事。
”《诗》、《书》、《春秋》,皆所以明乎得失之迹,存王道之正,垂鉴于后世者也。
汉司马迁(chou,缀集:连缀汇集。
多用于著述、编辑)石室金匮之书,据左氏《国语》,推《世本》、《战国策》、《楚汉春秋》,采经摭(zhí,采集)传,罔罗天下放失(轶)旧闻,考之行事,驰骋上下数千载间,首记轩辕,至于麟止②,作为纪、表、世家、书、传,后之述者不能易此体也。
惟其是非不谬于圣人,褒贬出於至当,则良史之材矣。
若稽古英考③,留神载籍,万机之下,未尝废卷。
尝命龙图阁直学士司马光论次历代君臣事迹,俾就祕阁翻阅,给吏史笔札,起周威烈王,讫于五代。
光之志以为周积衰,王室徵,礼乐征伐自诸侯出,平王东迁,齐、楚、秦、晋始大,桓、文更霸,犹讬尊王为辞以服天下;威烈王自陪臣命韩、赵、魏为诸侯,周虽未灭,王制尽矣!此亦古人述作造端立意之所繇也。
其所载明君、良臣,切摩(切磋)治道,议论之精语,德刑之善制,天人相与之际,休咎庶证(吉凶、善恶各种现象)之原,威福盛衰之本,规模利害之效,良将之方略,循吏之条敎,断之以邪正,要之於治忽,辞令渊厚之体,箴谏深切之义,良谓备焉。
凡十六代,勒成二百九十六卷,列于户牖之间而尽古今之统,博而得其要,简而周于事,是亦典刑之总会,策牍之渊林矣。
……《诗》云:“商鉴不远,在夏后之世。
”故赐书名曰《资治通鉴》以著朕之志焉耳。
【注解】①刚健笃实,辉光日新:《易·大畜》:“刚健笃实,辉光日新。
”高亨注:“天之道刚健,山之性厚实,天光山色,相映成辉,日日有新气象。
”后常指一个人在道德、文学、艺术等方面日有长进。
②至于麟止:到西汉发现麒麟为止。
③英考:(宋神宗)已故父皇英宗。
4.对下列句子中的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君子多识前言往行以畜其德畜:培养B.此亦古人述作造端立意之所繇也繇:原由C.勒成二百九十六卷勒:编辑D.以著联之志焉耳著:完成5.下列各组语句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3分)()A.考之行事。
《资治通鉴》原文及翻译
《资治通鉴》原文及翻译《资治通鉴》原文及翻译司马光,字君实,号迂叟,陕州夏县涑水乡(今山西省夏县)人,世称涑水先生。
北宋政治家、史学家、文学家,自称西晋安平献王司马孚之后代。
下面是小编整理的《资治通鉴》原文及翻译相关内容。
作者:司马光起昭阳大渊献,尽阏逢困敦,凡二年。
孝惠皇帝中之下◎ 太安二年癸亥,公元三零三年春,正月,李特潜渡江击罗尚,水上军皆散走。
蜀郡太守徐俭以少城降,特入据之,惟取马以供军,馀无侵掠,赦其境内,改元建初。
罗尚保太城,遣使求和于特。
蜀民相聚为坞者,皆送款于特,特遣使就抚之;以军中粮少,乃分六郡流民于诸坞就食。
李流言于特曰:“诸坞新附,人心未固,宜质其大姓子弟,聚兵自守,以备不虞。
”又与特司马上官惇书曰:“纳降如待敌,不可易也。
”前将军雄亦以为言。
特怒曰:“大事已定,但当安民,何为更逆加疑忌,使之离叛乎!”朝廷遣荆州刺史宗岱、建平太守孙阜帅水军三万以救罗尚。
岱以阜为前锋,进逼德阳。
特遣李荡及蜀郡太守李璜就德阳太守任臧共拒之。
岱、阜军势甚盛,诸坞皆有贰志。
益州兵曹从事蜀郡任睿言于罗尚曰:“李特散众就食,骄怠无备,此天亡之时也。
宜密约诸坞,刻期同发,内外击之,破之必矣!”尚使睿夜缒出城,宣旨于诸坞,期以二月十日同击特。
睿因诣特诈降。
特问城中虚实,睿曰:“粮储将尽,但馀货帛耳。
”睿求出省家,特许之,遂还报尚。
二月,尚遣兵掩袭特营,诸坞皆应之,特兵大败,斩特及李辅、李远,皆焚尸,传首洛阳。
流民大惧,李流、李荡、李雄收馀众还保赤祖。
流自称大将军、大都督、益州牧,保东宫,荡、雄保北营。
孙阜破德阳,获B120硕,任臧退屯涪陵。
三月,罗尚遣督护何冲、常深等攻李流,涪陵民药绅等亦起兵攻流。
流与李骧拒深,使李荡、李雄拒绅。
何冲乘虚攻北营,氐苻成、隗伯在营中,叛应之。
荡母罗氏擐甲拒战,伯手刃伤其目,罗氏气益壮;营垂破,会流等破深、绅,引兵还,与冲等战,大破之,成、伯帅其党突出诣尚。
流等乘胜进抵成都,尚复闭城自守。
资治通鉴序司马光
资治通鉴序司马光资治通鉴序司马光臣光言:先奉敕编集历代君臣事迹,又奉圣旨赐名《资治通鉴》,今已了毕者。
伏念臣性识愚鲁,学术荒疏,凡百事为,皆出人下。
独于前史,粗尝尽心,自幼至老,嗜之不厌。
每患迁、固以来,文字繁多,自布衣之士,读之不遍,况于人主,日有万机,何暇周览!臣常不自揆,欲删削冗长,举撮机要,专取关国家兴衰,系生民休戚,善可为法,恶可为戒者,为编年一书。
使先后有伦,精粗不杂,私家力薄,无由可成。
伏遇英宗皇帝,资睿智之性,敷文明之治,思历览古事,用恢张大猷,爱诏下臣,俾之编集。
臣夙昔所愿,一朝获伸,踊跃奉承,惟惧不称。
先帝仍命自选辟官属,于崇文院置局,许借龙图、天章阁、三馆、秘阁书籍,赐以御府笔墨缯帛及御前钱以供果饵,以内臣为承受,眷遇之荣,近臣莫及。
不幸书未进御,先帝违弃群臣。
陛下绍膺大统,钦承先志,宠以冠序,锡之嘉名,每开经筵,常令进读。
臣虽顽愚,荷两朝知待如此其厚,陨身丧元,未足报塞,苟智力所及,岂敢有遗!会差知永兴军,以衰疾不任治剧,乞就冗官。
陛下俯从所欲,曲赐容养,差判西京留司御史台及提举嵩山崇福宫,前后六任,仍听以书局自随,给之禄秩,不责职业。
臣既无他事,得以研精极虑,穷竭所有,日力不足,继之以夜。
遍阅旧史,旁采小说,简牍盈积,浩如烟海,抉擿幽隐,校计豪厘。
上起战国,下终五代,凡一千三百六十二年,修成二百九十四卷。
又略举事目,年经国纬,以备检寻,为目录三十卷。
又参考群书,评其同异,俾归一涂,为《考异》三十卷。
合三百五十四卷。
自治平开局,迨今始成,岁月淹久,其间抵牾,不敢自保,罪负之重,固无所逃。
臣光诚惶诚惧,顿首顿首。
重念臣违离阙庭,十有五年,虽身处于外,区区之心,朝夕寤寐,何尝不在陛下之左右!顾以驽蹇,无施而可,是以专事铅椠,用酬大恩,庶竭涓尘,少裨海岳。
臣今赅骨癯瘁,目视昏近,齿牙无几,神识衰耗,目前所为,旋踵遗忘。
臣之精力,尽于此书。
伏望陛下宽其妄作之诛,察其愿忠之意,以清闲之燕,时赐有览,监前世之兴衰,考当今之得失,嘉善矜恶,取得舍非,足以懋稽古之盛德,跻无前之至治。
新注资治通鉴序译文
新注资治通鉴序译文
《资治通鉴》是中国古代著名的历史著作,由司马光撰写,成
书于北宋时期。
该书以编年体的形式,系统地记录了从周朝到五代
十国时期的历史事件,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编年体通史。
以下是
《资治通鉴》的序文译文:
《资治通鉴》者,余以鲁卫之学,蕞尔小吏,颇涉经史,有志
存焉。
每览前史,触类旁通,得失之言,多所昭著。
故欲以书会友,使观者得自镜鉴,以致修炼,庶几有以自效也。
夫史者,所以纪世也。
纪世之学,非有贤圣之士,不能庶几。
古之善为史者,莫不尽心竭力,以求贤士,以求真实。
故其书传之
千古,不绝如弦。
余读史书,每觉前史之书,多诬谤之辞,少直言之士。
或有贤
圣之士,不得直言,遂至身死国亡者,多矣。
此皆史官之罪也。
余
每读其书,为之悲恸,不能自已。
余欲以《资治通鉴》为书,使观者得自镜鉴,以致修炼,庶几
有以自效也。
愿观者能自思,自效,以求真实,以求贤圣之士,庶
几有以自效也。
以上是《资治通鉴》的序文译文,司马光在序文中表达了他编写《资治通鉴》的初衷和目的,希望通过这部书让读者能够从历史中汲取教训,修身养性,追求真实和贤圣之士。
资治通鉴原文加翻译
资治通鉴原文加翻译《资治通鉴》由北宋司马光主编的一部多卷本编年体史书,共294卷,历时19年完成,我们看看下面的吧!周纪三家分晋(原文)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公元前403年初,智宣子将以瑶为后。
智果曰:"不如宵也。
瑶之贤于人者五,其不逮者一也。
美髯长大则贤,射御足力则贤,伎艺毕给则贤,巧文辩慧则贤,强毅果敢则贤,如是而甚不仁。
夫以其五贤陵人,而以不仁行之,其谁能待之?若果立瑶也,智宗必灭"。
弗听,智果别族[1]于太史为辅氏。
赵简子之子,长曰伯鲁,幼曰无恤。
将置后,不知所立。
乃书训戒之辞于二简,以授二子曰:"谨识之"。
三年而问之,伯鲁不能举其辞,求其简,已失之矣。
问无恤,诵其辞甚习,求其简,出诸袖中而奏之。
于是简子以无恤为贤,立以为后。
简子使尹铎为晋阳。
请曰:"以为茧丝[2]呼?抑为保障[3]呼"?简子曰:"保障哉"!尹铎损其户数。
(注解)[1]别族:从智氏宗族分出,另立族姓。
[2]茧丝:指敛取人民的财物像抽丝一样,不抽尽就不停止。
[3]保障:指待民宽厚,少敛取财物,犹如筑堡为屏障一样。
(译文)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公元前403年当初,智宣子准备立智瑶为继承人。
族人智果说:"不如立智宵的好。
因为智瑶比别人贤能的地方有五点,却有一点短处。
他留有美髯,身材高大,是一贤;擅长射箭,驾车有力,是二贤;技能出众,才艺超群,是三贤;巧言善辩,文辞优美,是四贤;坚强果决,刚毅勇敢,是五贤。
虽然有如此的贤能,但他唯独没有仁德之心。
如果他运用这五种贤能去驾驭别人,而用不仁之心去力行,谁能受得了呢?如果立智瑶为后,智氏种族必遭灭门之灾"。
智宣子对此置之不理。
智果为了避灾,改依别族为辅氏。
赵国大夫赵简子的大儿子叫伯鲁,小儿子叫无恤。
赵简子不知道立哪一个为继承人会更好,于是他把日常训诫之言刻写在两块竹简上,分别交给两个儿子,并嘱咐道:"用心记住这些话"!过了三年,赵简子叫来两个儿子,询问他们竹简上的内容。
资治通鉴全文及译文
资治通鉴全文及译文资治通鉴全文及译文《资治通鉴》是司马光主编的。
下面小编收集了资治通鉴全文及译文,欢迎阅读!【原文】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公元前403年)初,智宣子将以瑶为后。
智果曰:"不如宵也。
瑶之贤于人者五,其不逮者一也。
美髯长大则贤,射御足力则贤,伎艺毕给则贤,巧文辩慧则贤,强毅果敢则贤,如是而甚不仁。
夫以其五贤陵人,而以不仁行之,其谁能待之?若果立瑶也,智宗必灭"。
弗听,智果别族[1]于太史为辅氏。
赵简子之子,长曰伯鲁,幼曰无恤。
将置后,不知所立。
乃书训戒之辞于二简,以授二子曰:"谨识之"。
三年而问之,伯鲁不能举其辞,求其简,已失之矣。
问无恤,诵其辞甚习,求其简,出诸袖中而奏之。
于是简子以无恤为贤,立以为后。
简子使尹铎为晋阳。
请曰:"以为茧丝[2]呼?抑为保障[3]呼"?简子曰:"保障哉"!尹铎损其户数。
【注解】[1]别族:从智氏宗族分出,另立族姓。
[2]茧丝:指敛取人民的财物像抽丝一样,不抽尽就不停止。
[3]保障:指待民宽厚,少敛取财物,犹如筑堡为屏障一样。
【翻译】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公元前403年)当初,智宣子准备立智瑶为继承人。
族人智果说:"不如立智宵的好。
因为智瑶比别人贤能的地方有五点,却有一点短处。
他留有美髯,身材高大,是一贤;擅长射箭,驾车有力,是二贤;技能出众,才艺超群,是三贤;巧言善辩,文辞优美,是四贤;坚强果决,刚毅勇敢,是五贤。
虽然有如此的贤能,但他唯独没有仁德之心。
如果他运用这五种贤能去驾驭别人,而用不仁之心去力行,谁能受得了呢?如果立智瑶为后,智氏种族必遭灭门之灾"。
智宣子对此置之不理。
智果为了避灾,改依别族为辅氏。
赵国大夫赵简子的大儿子叫伯鲁,小儿子叫无恤。
赵简子不知道立哪一个为继承人会更好,于是他把日常训诫之言刻写在两块竹简上,分别交给两个儿子,并嘱咐道:"用心记住这些话"!过了三年,赵简子叫来两个儿子,询问他们竹简上的内容。
宋神宗《资治通鉴序》详注三
宋神宗《资治通鉴序》详注三宋神宗《资治通鉴序》详注三天天新注原⽂荀卿有⾔:“欲观圣⼈之迹,则于其粲然者矣,后王是也。
”①若夫汉之⽂、宣、唐之太宗,孔⼦所谓“吾⽆间焉”者。
②⾃余治世盛王,有惨怛之爱,有忠利之教,或知⼈善任,恭俭勤畏,亦各得圣贤之⼀体。
③孟轲所谓“吾于《武成》取⼆三策⽽已”。
④⾄于荒坠颠危,可见前车之失;乱贼奸宄,厥有覆霜之渐。
⑤《诗》云:“商鉴不远,在夏后之世。
”故赐书名⽈《资治通鉴》,以著朕之志焉⽿。
⑥治平四年⼗⽉初开经筵,奉圣旨读《资治通鉴》。
其⽉九⽇,⾂光初进读,⾯赐御制序,令侯书成⽇写⼊。
⑦注释:①《荀⼦》,荀况著。
荀况(约前313-前238),姓荀,名况,字卿,战国时期赵国⼈。
著名思想家、⽂学家、政治家,时⼈尊称“荀卿”、“荀⼦”。
此处所引句⼦见《荀⼦·⾮相第五》。
原⽂是:“辨莫⼤于分,分莫⼤于礼,礼莫⼤于圣王。
圣王有百,吾孰法焉?故⽈:⽂久⽽息,节族久⽽绝,守法数之有司极礼⽽褫。
故⽈:欲观圣王之迹,则于其粲然者矣,后王是也。
彼后王者,天下之君也;舍后王⽽道上古,譬之,是犹舍⼰之君⽽事⼈之君也。
故⽈:欲观千岁,则数今⽇;欲知亿万,则审⼀⼆;欲知上世,则审周道;欲知周道,则审其⼈所贵君⼦。
”粲然即灿然,鲜明的样⼦。
②汉⽂即汉⽂帝刘恒(前202-前157),开创⽂景之治。
汉宣即汉宣帝刘询(前91-前49),开创孝宣之治,也称宣帝中兴。
唐太宗即李世民(598-649),开创贞观之治。
都是历史上明君贤君。
“吾⽆间焉”即“吾⽆间然矣”,意思是各⽅⾯都很好,我没有什么可批评的。
原是孔⼦评价⼤禹的话,见于《论语·泰伯》,原⽂是:“⼦⽈:‘禹,吾⽆间然矣。
菲饮⾷⽽致孝乎⿁神,恶⾐服⽽致美乎黻冕,卑宫室⽽尽⼒乎沟洫。
禹,吾⽆间然矣。
’”③其他的帝王各得圣⼈⼀体,各有优点。
《礼记·表记》:“⼦民如⽗母,有憯怛之爱,有忠利之教。
”王念孙⽈:“《后汉书·章帝纪》‘利’作‘和’,是利与和同义。
资治通鉴第一篇第一章原文与解析
资治通鉴第一篇第一章原文与解析资治通鉴是中国古代杂史著作,由宋代史学家司马光编纂而成。
全
书以编年体形式,记录了从周朝末年至隋朝末年的历史事件,共分294年,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编年体通史著作。
第一篇第一章是通鉴的开
篇之作,下面将对其原文进行解析。
原文如下:
夫盖闵乱离缠綯之际,周室已衰,公卿大夫奔命逃窜,诸侯树立,
卒以弱敌强。
周宣王竭诸侯之力,以桀纣之并,运辔如流,贽玉以助,天下宾服,始吾所以觊觎。
解析:
本章首先描述了周朝末年的局势,周室已经衰弱,国内动乱不断,
公卿大夫们四处逃窜,各个诸侯国纷纷兴起,最终导致了周室面临强
敌环伺的局面。
接着,文中提到周宣王利用了诸侯的力量,以击败暴
虐的桀、纣王为目标,巧妙地运用策略和外交手段,通过赠送珍贵的
玉石等物质财富,使得天下的各个国家都愿意归顺于周室。
这是作者
所希望的局面,也是他所渴望的结果。
综上所述,第一篇第一章的原文,通过简洁而准确的文字,刻画了
周朝末年的乱世景象以及周宣王借助外援平定内乱、统一天下的历史
背景。
由于是一部正史著作,文章的语言严谨,非常注重史实的准确
性和客观性。
读者可以通过通鉴这一著作,了解到中国古代历史的变
迁、皇权更替、诸侯兴衰等方面的内容,对于研究中国古代的政治、经济、社会等方面有着重要的参考价值。
君子多识前言往往以畜其德——宋神宗《<资治通鉴>序》赏析
进读, 面赐御制序, 令候书成 日写入。” 即司马光在治平四 年十月九日第一次进读 《资治 通鉴》 时, 宋神宗当面赐给御 制序文, 并吩咐等全书编纂完 成时再加进去。
通过学习该篇序言, 我们 可以得到三点启示:
一是持续加强对历史特别 是党史的学习。 习近平总书记 对加强历史学习特别是党史学 习多次作出重要论述, 通过 “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 “历 史是一面镜子” “历史是最好 的老师” 等一系列生动形象的 比喻, 强调学习历史的重要 性。 我们要认真落实总书记一 系列重要指示要求, 加强对历 史特别是百年党史的学习, 巩 固拓展党史学习教育成果, 推 动党史学习教育常态化、 长效 化, 把党史作为必修课、 常修 课, 从百年党史中汲取智慧和 力量, 用以武装头脑、 指导实 践、 推动工作。
也”。 他在描述了 《史记》 创 作的艰难过程后, 对司马迁本 人作出“则良史之才矣” 的评 价, 并指出这样的评价是因为 司马迁在 《史记》 中对历史材 料是非的判断不与圣人相悖, 褒贬十分得当, “惟其是非不 谬于圣人, 褒贬出于至当”。 我们可以理解为, 宋神宗对司 马迁的评价也是他对 《资治通 鉴》 的编纂要求 (作序时 《资 治通鉴》 还没完成), 即要客 观属实、 褒贬得当, 因为 《资 治通鉴》 是皇家安排编纂的, 承担着为宋神宗从历史兴衰中 总结提炼治国策略的使命。
第二部分, 描述司马迁创 作 《史记》 的过程和对司马迁 的评价, 间接提出对 《资治通 鉴》 的编纂要求。 提起史书就 不 得 不 提 司 马 迁 的 《史 记》 , 宋神宗为同样是史书的 《资治 通鉴》 作序时对 《史记》 专门 进行了描述。 《史记》 是纪传 体史书, 采用本纪、 世家、 表、 书、 列传体例, 记录了从 黄帝到汉武帝时期近 3000 年 的历史, 被史学界奉为圭臬, 此 后 正 史 都 基 本 因 循 了 《史 记》 确定的体例, 正如宋神宗 所 说 “后 之 述 者 不 能 易 此 体
资治通鉴序(注释)
荀卿有言:“欲观圣人之迹,则于其灿(粲)然者矣,后王是也。
”若夫汉之文、宣,唐之太宗,孔子所谓“吾无间焉”者。
自余治世盛王,有恻怛之爱,有忠利之教,或知人善任,恭俭勤畏,亦各得圣贤之一体,孟轲所谓“吾于武成取二三策而已”。
至于荒坠颠危,可见前车之失;乱贼奸宄,厥有履霜之渐。
诗云:“商鉴不远,在夏后之世。
”故赐其书名曰“资治通鉴”,以著朕之志焉耳。
——宋神宗《资治通鉴序》1、子曰:“禹,吾无间然矣。
菲饮食而致孝乎鬼神,恶衣服而致美乎黻冕;卑宫室而尽力乎沟洫。
禹,吾无间然矣。
”间:空隙的意思。
此处用作动词。
菲:菲薄,不丰厚。
致:致力、努力。
黻冕:音fǔmiǎn,祭祀时穿的礼服叫黻;祭祀时戴的帽子叫冕。
卑:低矮。
沟洫:洫,音xù,沟渠。
【译文】孔子说:“对于禹,我没有什么可以挑剔的了;他的饮食很简单而尽力去孝敬鬼神;他平时穿的衣服很简朴,而祭祀时尽量穿得华美,他自己住的宫室很低矮,而致力于修治水利事宜。
对于禹,我确实没有什么挑剔的了。
”2、后王(後王)(1.继承前辈王位的君主。
《书·召诰》:“越厥后王后民,兹服厥命。
” 孔颖达疏:“谓继世之君及其时之人,皆服行其君之命。
”(2.泛指继前朝而起的国家元首。
章炳麟《訄书·定版籍》:“后王视生民之版,与九州地域广轮之数,而衰赋税,大臧则充。
”3、忠利犹忠和。
《礼记·表记》:“子民如父母,有憯怛之爱,有忠利之教。
”4、自余(自餘)犹其馀;以外;此外。
5、孟子曰:“尽信《书》,则不如无《书》。
吾于《武成》,取二三策而已矣。
仁人无敌于天下。
以至仁伐至不仁,而何其血之流杵也?”“完全相信书(《尚书》),那还不如没有书(《尚书》).我对于《武成》这一篇,就只相信其中的二三处罢了.”(《武成》是《尚书》里的一篇,讲的是武王伐纣的景象,说到当时死的人太多,流的血把杵都漂起来了. 孟子认为这是不足信的,才说,如果完全相信《尚书》,还不如没有《尚书》.”现在这句话泛指不要拘泥于书本的记载,读者要善于独立思考问题.)6、荒坠,谓荒废坠失。
《资治通鉴》原文及翻译
《资治通鉴》原文及翻译《资治通鉴》是中国古代一部编辑类的史学著作,被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是中国史学界的瑰宝之一,也是中国古代历史研究中的重要参考资料。
本文将主要介绍《资治通鉴》的原文和翻译,以便更深入地了解这部史学著作。
一、《资治通鉴》原文《资治通鉴》由宋朝史学家司马光所编纂,共分为294卷,涵盖了中国从周到南北朝、隋唐五代、宋元明清各时期的历史,主要是以朝代为单位,记录了每个朝代的政治、经济、文化等历史事件。
该书用简练、明晰的文笔,对历史事件进行了系统化、全面化、条理化的记录和阐述,因此在中国古代历史研究中占有重要地位。
《资治通鉴》的原文使用了古文,严谨、繁复的语言、长句、多音字的使用、传统的典故和成语的运用,让人读起来颇有些困难。
例如,“自孝宗时已来,莫不殊制贞观”(《贞观政要》卷二)和“乃许述笏而进,出次门,又反,独见人曰”(《唐书》卷四十八)。
这类语言表现了古代文化的韵味,但也让一些读者望而却步。
二、《资治通鉴》的翻译为方便广大读者阅读,《资治通鉴》的翻译版本也相继出版,主要有清朝胡三省、赵翼、唐顺之等著名学者的翻译本,而今人李昉的《资治通鉴译注》也是广受欢迎的版本之一。
《资治通鉴》的翻译面临着语言、文化和词语等方面的巨大难度,如何准确、流畅地翻译古代汉语文本,是一项非常困难的工作。
在翻译中,应该注重还原原文的语言风格,但也需要考虑到读者的理解难度。
因此,翻译者往往需要进行艰苦的工作,比如经常使用注释、加入现代用语、适当使用标点符号,以便让读者对原文内容有更好的理解。
《资治通鉴》的翻译不仅存在语言和文化方面的困难,还存在历史学理解方面的难题。
由于《资治通鉴》篇幅广泛,记录了大量的历史事件,其中有一些事件较为复杂,需要一定的历史学知识才能够理解。
因此,翻译者必须在掌握了足够的历史知识后,才能够完成对原文的准确翻译。
三、结语《资治通鉴》是中国古代一部重要的史学著作,具有很高的历史价值和研究意义。
《资治通鉴》序原文及译文
《资治通鉴》序原文及译文赏析《资治通鉴》序(宋神宗)御制朕惟(想,思考)君子多识前言往行以畜其德,故能刚健笃实,辉光日新①。
《书》亦曰:“王,人求多闻,时惟(愿,希望)建事。
”《诗》、《书》、《春秋》,皆所以明乎得失之迹,存王道之正,垂鉴于后世者也。
汉司马迁(chou,缀集:连缀汇集。
多用于著述、编辑)石室金匮之书,据左氏《国语》,推《世本》、《战国策》、《楚汉春秋》,采经摭(zhí,采集)传,罔罗天下放失(轶)旧闻,考之行事,驰骋上下数千载间,首记轩辕,至于麟止②,作为纪、表、世家、书、传,后之述者不能易此体也。
惟其是非不谬于圣人,褒贬出於至当,则良史之材矣。
若稽古英考③,留神载籍,万机之下,未尝废卷。
尝命龙图阁直学士司马光论次历代君臣事迹,俾就祕阁翻阅,给吏史笔札,起周威烈王,讫于五代。
光之志以为周积衰,王室徵,礼乐征伐自诸侯出,平王东迁,齐、楚、秦、晋始大,桓、文更霸,犹讬尊王为辞以服天下;威烈王自陪臣命韩、赵、魏为诸侯,周虽未灭,王制尽矣!此亦古人述作造端立意之所繇也。
其所载明君、良臣,切摩(切磋)治道,议论之精语,德刑之善制,天人相与之际,休咎庶证(吉凶、善恶各种现象)之原,威福盛衰之本,规模利害之效,良将之方略,循吏之条敎,断之以邪正,要之於治忽,辞令渊厚之体,箴谏深切之义,良谓备焉。
凡十六代,勒成二百九十六卷,列于户牖之间而尽古今之统,博而得其要,简而周于事,是亦典刑之总会,策牍之渊林矣。
……《诗》云:“商鉴不远,在夏后之世。
”故赐书名曰《资治通鉴》以著朕之志焉耳。
【注解】①刚健笃实,辉光日新:《易·大畜》:“刚健笃实,辉光日新。
”高亨注:“天之道刚健,山之性厚实,天光山色,相映成辉,日日有新气象。
”后常指一个人在道德、文学、艺术等方面日有长进。
②至于麟止:到西汉发现麒麟为止。
③英考:(宋神宗)已故父皇英宗。
4.对下列句子中的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君子多识前言往行以畜其德畜:培养B.此亦古人述作造端立意之所繇也繇:原由C.勒成二百九十六卷勒:编辑D.以著联之志焉耳著:完成5.下列各组语句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3分)()A.考之行事。
兴文署新刊《资治通鉴》序在线阅读的意思
兴文署新刊《资治通鉴》序在线阅读的意思
兴文署新刊《资治通鉴》序
古今载籍之文,存于世者多矣。
苟不知所决择而欲遍观之,则穷年不能究其辞,没世不能通其义,是犹入海算沙,成功何年!善乎孟子之言曰:尧、舜之智而不遍知,急先务也。
”大抵士君子之学,期于适用而已;驰骛乎高远,陷溺乎异端,放浪于词华,皆不足谓之学矣。
易曰:“君子多识前言往行以畜其德。
”说命曰:“学古入官,议事以制,政乃不迷。
”若此者可谓适用之学矣。
前脩司马文正公,遍阅历代旧史,旁采诸家传记,删繁去冗,举要提纲,纂成资治通鉴二百九十四卷,上起战国,下终五季,一千三百六十二年之间,贤君、令主、忠臣、义士、志士、仁人,兴邦之远略,善俗之良规,匡君之格言,立朝之大节,叩函发帙,靡不具焉。
其于前言往行,盖兼畜而不遗矣;其于裁量庶事,盖拟议而有准矣。
士之生也,苟无意于斯世则已;如其抱负器业,未甘空老明时,将以奋发而有为也,其于是书,可不熟读而深考之乎!朝廷悯庠序之荒芜,欢人材之衰少,乃于京师创立兴文署,署置令、丞并校理四员,咸给录廪,召集良工,剡刻诸经子史版本,颁布天下,以资治通鉴为起端之首,可谓知时事之缓急而审适用之先务者矣。
噫!遐乡小邑,虽有长材秀民,响慕于学而无书可读,悯默以空老者多矣。
是书一出,其为天下福泽利益,可胜道哉!毕圯上老人出袖中一书,而留侯为万乘师;穆伯长以昌黎文集镂板,而天下文风遂变。
今是书一布,不及十年,而国家人材之盛
可拭目而观之矣。
翰林学士王磐序。
---来源网络整理,仅供参考。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资治通鉴》序原文
《》序原文及
宋神宗
原文:
朕惟(想,思考)君子多识前言往行以畜其德,故能刚健笃实,辉光日新①。
《书》亦曰:王,人求多闻,时惟(愿,希望)建事。
《》、《书》、《春秋》,皆所以明乎得失之迹,存王道之正,垂鉴于后世者也。
chou,缀集:连缀汇集。
多用于著述、编辑)石室金匮之书,据左氏《国语》,推《世本》、《》、《楚汉春秋》,采经摭(zh ,采集)传,罔罗天下放失(轶)旧闻,考之行事,驰骋上下数千载间,首记轩辕,至于麟止②,作为纪、表、世家、书、传,后之述者不能易此体也。
惟其是非不谬于圣人,褒贬出於至当,则良史之材矣。
若稽古英考③,留神载籍,万机之下,未尝废卷。
尝命龙图阁直学士司马光论次历代君臣事迹,俾就祕阁翻阅,给吏史笔札,起周威烈王,讫于五代。
光之志以为周积衰,王室徵,礼乐征伐自诸侯出,平王东迁,齐、楚、秦、晋始大,桓、文更霸,犹讬尊王为辞以服天下;威烈王自陪臣命韩、赵、魏为诸侯,周虽未灭,王制尽矣!此亦古人述作造端立意之所繇也。
其所载明君、良臣,切摩(切磋)治道,议论之精语,德刑之善制,天人相与之际,休咎庶证(吉凶、善恶各
种现象)之原,威福盛衰之本,规模利害之效,良将之方略,循吏之条敎,断之以邪正,要之於治忽,辞令渊厚之体,箴谏深切之义,良谓备焉。
凡十六代,勒成二百九十六卷,列于户牖之间而尽古今之统,博而得其要,简而周于事,是亦典刑之总会,策牍之渊林矣。
《诗》云:商鉴不远,在夏后之世。
故赐书名曰《资治通鉴》以著朕之志焉耳。
【注解】①刚健笃实,辉光日新:《易大畜》:刚健笃实,辉光日新。
高亨注:天之道刚健,之性厚实,天光山色,相映成辉,日日有新气象。
后常指一个人在道德、文学、艺术等方面日有长进。
②至于麟止:到西汉发现麒麟为止。
③英考:(宋神宗)已故父皇英宗。
译文:
我想君子多熟悉前人的言论行事,以此来培养自己的品德,所以能够在道德、文学、艺术等方面天天有长进。
《》也说:作为君王,应个个力求博学多闻,时刻想到有所建树。
《》、《尚书》、《春秋》,都是用来阐明得失的规律、存守王道的正统、给后代留下借鉴和训诫的作品。
汉代司马迁缀集皇家石室和金柜里的典籍,根据左丘明《国语》,推究《世本》、《战国策》、《楚汉春秋》等,博采经籍,摭(zh )取传记,收集天下轶事旧闻,考证它们(轶事旧闻)是否属实,纵横驰骋于上下数千年间,开篇记载黄帝轩辕氏,直到西汉发现麒麟为止,创作记、表、世家、书、传,使后世撰述历史的人都不能改变这种体
例。
正是因为他判断是非不与圣人相悖,褒贬十分得当,才被称为优秀史家的人才啊!
考察已故父皇英宗,在日理万机之时仍留意于典籍,也未尝辍止读书。
曾命令龙图阁直学士司马光论列历代君王大臣们所做的事情,让他在皇家秘阁翻阅文献档册,供给史官、笔纸,修撰从周威烈王开始、到五代为止的历史。
司马光的意见认为周朝积弱,王室衰微,礼乐仪制和军事征讨都由诸侯任意自为,周平王被迫东迁国都,齐、楚、秦、晋于是开始强大;齐恒公、晋文公先后相继称霸,还假托尊崇周王为辞以收服天下。
直至周烈王任命臣子韩、赵、魏三家为诸侯时,周朝虽然没有灭亡,但王制却已完全毁掉了!这也是古人著书时开篇立意的原由。
这本书记载圣明君主、贤良大臣,切磋治国之道,议论中的精辟语句,道德、刑法双管的良善制度,天与人之间的和谐关系,吉凶、善恶各种现象的根源,权力福禄兴盛衰弱的原因,规划利害的效果,优秀将领的战略,廉谨官员的制策,用邪正为标准进行判断,从郅治与怠忽中抓住根本,词语渊博厚实的文体,规戒劝谏深刻的含义,确实可以称为完备齐全。
全书共记载十六个朝代,编辑成二百九十四卷,放置在房室之中(阅之)便尽知从古到今的道统,内容广博而且得其要点,对事件的叙述简明却又周详,这也可以称作历代典制法规的总汇,档册文牍的全书。
《诗经》说:商朝的借鉴不远,就是夏朝的灭亡。
所以赐此书名为《资治通鉴》,用来表明朕的心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