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文化对文化的渗透
美国文化对中国文化的渗透
美国文化对中国文化的渗透Document number:BGCG-0857-BTDO-0089-2022美国文化对中国文化的渗透美国文化价值观主要是通过以下三种途径来影响中国青少年的。
1.利用文化产业的优势进行文化渗透20世纪90年代,美国文化随着经济全球化形成了一股强大的美国式力量,向世界各国辐射,对地球上几乎所有国家进行着价值观念与生活方式的单方面输出,并施加影响。
目前美国的文化产业居世界首位,成为最大的文化输出国,繁杂的美国文化商品超越地域、时空限制,到达五大洲的每个角落。
可口可乐、麦当劳、肯德基、迪斯尼、CNN(美国有线新闻网)、MTV流行音乐风行全球,好莱坞电影更是深得青年人的青睐。
面对美国消费文化,尤其是媒体(电影、电视节目、图书、音像制品和网络服务等)冲击着中国文化市场(特别是在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这些文化冲击变得更加明显、更加强烈、更加趋于白热化),中国青少年的价值观念就会潜移默化地西方化或美国化。
目前中国在经济、技术等方面与西方发达国家还有很大距离,文化产业不够发达,不能够满足有些青少年衣食住行高标准的需求,使青少年对美国产生崇拜、向往之情。
一部分青少年的文化价值重心偏向西方文化,“西化”思想在这些青少年中深受欢迎。
此外,美国还将其他国家和民族的文化资源拿来,根据自己的需要对其他文化加以改造,即进行“美国化”之后,据为己有,再重新推广到世界各地,不仅为其带来高额利润,而且达到宣扬美国民族主义和文化至上观念的目的。
美国迪斯尼公司制作的动画片《花木兰》就是一个鲜明的例子。
《花木兰》是中国流传下来的传奇故事,讲述一个女孩特别孝敬父母,代替年迈的父亲从军的英勇故事。
其主题是中国传统文化所推崇的孝道。
而在美国迪斯尼公司制作的动画片《花木兰》中,其主题已经变为女性对自我价值的追求,孝道的主题居于次要地位。
中国一些青少年可能会产生迷惑,主题到底是什么。
也许10年、20年后,《花木兰》的传统主题会被“实现自我”的主题所取代;由此推知,如果更多传统题材的文化遗产被西方国家开发利用和篡改,那么中国传统文化可能会面临丧失的危险。
美国对华的秘密武器:文化渗透
美国对华的“秘密武器”——文化渗透对于文化渗透以及价值观输出,社会心理学家有过精彩的论述,“迷恋在精神上驱使着我们。
我们都喜欢别人说我们是多么正确。
比如,很多酒吧的深夜纠纷都是因为某人试图让别人用跟他相同的眼光来看待世界。
国家之间的冲突并不仅仅是因为领土、财富和利益问题,许多时候都是为了迫使对方用本国的眼光来看待世界。
有些国家间的冲突之所以根深蒂固,就是因为双方都想让对方接受自己的历史观。
”如果一个国家,总是一厢情愿地要求别国接受他们的文化与价值观,就会产生无尽的纠纷、矛盾以及冲突,尤其是面对那些有着强烈的民族自豪感与自信心的国家。
事实上,互联网尤其是社交媒体中发生的很多冲突,也都有“试图让别人用跟他相同的眼光来看待世界”的问题,这就是儒家文化所反复强调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一、文化渗透与文化帝国主义近年来,美国媒体及公众舆论对华认知的变化,表面上是与中国在各领域中的竞争密不可分,但其实,也是长期的对华意识形态输出的产物,与来自“文化帝国主义”的渗透和反渗透密切相关。
许多评论家都认为,“华沙组织的解散和苏联的解体与西方世界持续渗透‘民主’主题的信息有关,这些渗透都是通过电子传播完成的。
”也就是说,西方世界对华沙组织和苏联的长期地渗透在最终的“推墙”行动中起到了关键作用,这其中,电子传播扮演了重要角色。
而在互联网发达的今天,西方世界的渗透也就更加如虎添翼了,渗透更全面、效果更明显,所能动员的力量也更大。
如法国学者加布里埃尔·塔尔德先生所言,信念是社会的塑造力量;反之,如果能够破坏一个社会、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的信念,也就能在相当程度上削弱乃至解体这个社会。
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延缓甚至阻止一个国家的崛起。
长期的负面信息传播,便是一种非常有效的文化渗透方式。
“所有的交往者都带着一个满载信息的生活空间,带着丰富的经验储存进入传播关系中,借以解释自己得到的信号,并决定如何回应。
”那么,如果越来越多的交往者,都带着乃至满载着负能量、负面信息进入传播关系中,则这些人不仅会充满执念地解释现实,而且会互相影响,于是整个互联网特别是新兴媒体这个社交平台上就充斥了各种负面消息和假消息,其生态环境就令人很不愉快了,也必然会对社会生活与社会发展产生负面影响。
从文化心理角度看美国文化渗透
从文化心理角度看美国文化渗透〔社会科学学科研究〕黄晓伟约6111 字摘要:利用文化进行渗透和扩张的手段已经成为美国扩展国家利益的重要利器,它主要是从文化心理的表层、中层、深层设计对外文化渗透策略,以表层文化渗透为突破口,通过潜移默化的渗透方式直逼对象国文化内核,迫使对象国接受美国观念,进而实现文化影响、控制的目的。
关键词:美国文化文化心理民主政治个人主义中图分类号:G17 文献标识码:A前美国总统国家安全事务顾问布热津斯基曾说过:“削弱民族国家的主权,增强美国文化作为世界各国‘榜样’的文化和意识形态的力量,是美国维持其霸权地位所必需实施的战略。
”①这充分说明了美国对外文化扩张已经成为美国全球战略的有机组成部分,它能够为维护美国全球霸权地位扫清文化意识上的障碍。
美国始终重视文化渗透这一利器,极力美化鼓吹美国的生活方式、民主政治、价值观念,对别国的文化产生了强烈的冲击和巨大的破坏力。
文化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乃至决定着人的心理活动和行为,因此,美国文化渗透必然会影响对象国民众的心理活动和行为,对象国的生活方式、社会制度、风俗习惯、人生态度、价值观念等心理活动和行为领域不断受到美国文化的冲击,并且在潜移默化中发生着改变。
所以,本文将从文化心理角度对美国文化渗透进行剖析,分析研究美国文化渗透和扩张是如何在文化心理层面对别国产生影响的。
从文化形态学的角度,可以将文化形态由外到内分为物质文化、制度行为文化、精神文化。
基于文化形态学对文化的划分,可以将文化心理分为表层、中层和深层。
②文化心理的表层对应于文化的物质文化层面,是文化心理的外在表现形式或外部特征,主要是人们日常生活中表现出来的行为方式或言谈举止。
文化心理的中层对应于制度文化层面,它是人之观念在实践活动中不断凝结、沉积的结果,主要是通过人们的社会参与方式、行为方式以及作为行为方式的固定化、程序化的社会经济制度、政治法律制度、礼仪制度、婚姻制度、家庭制度等。
美国历史文化对现代文化的影响及传承
美国历史文化对现代文化的影响及传承美国历史文化对现代文化的影响及传承作为一个拥有独特历史和文化的国家,美国的历史文化有着深远的影响,不仅仅是在自己的领土上,而且也在世界各地的文化建设和发展中扮演着重要角色。
其文化在历史的长河中涌动,为现代社会的形成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一.美国历史文化的形成美国历史文化的形成得益于移民文化的融合和独特的实践。
从殖民主义时期到独立战争后,美国的历史文化在不断变化和演变中形成。
移民们来到美国,把他们的语言、信仰和文化带到了这里,同时也受到美国的社会、政治、经济和地理等多方面的影响,逐渐形成了一种独特的文化传统。
不同的文化在美国融合形成了美国的文化。
美国的文化得益于各种种族之间的交流,西班牙人、英国人、法国人、荷兰人、德国人、意大利人、爱尔兰人、中国人、日本人等不同文化的移民们都在美国留下了他们的历史和影响。
早期的美国移民历史文化,服务于殖民殖民化。
在独立以后美国走向了自由与平等的道路,民主和自由成为核心价值,人民的利益成为了社会发展的特征。
在这样的基础上,美国在文化传统方面,形成了一种包容性极高的框架,使不同文化间的融合尽可能得到促进,并成为美国的文化核心理念。
二.美国历史文化的影响1.政治影响美国政治制度是民主制度的代表。
作为一个具有政治文化影响力的国家,其政治制度对于现代政治制度以及世界民主进程产生深远的影响。
美国的宪法是世界上第一部用统一起草的法律文件,也是最早,并且最成功的时代文献之一。
宪法为美国提供了一套完整且监督权力的制约体系,使其政治制度在民主政治道路上走得更加稳健。
美国的政治制度还成为了其他国家的政治期望和政治改革的引领方向。
2.经济影响美国作为一个以经济发展为特色的国家,其文化对于现代的经济发展理念也产生了影响。
经济资源,技术劳动力以及自由市场经济制度的发展,更使美国的经济繁荣。
美国的工业革命使世界各国都惊叹不已。
其自由市场经济和投资自由具有模范意义,并成为全球经济事务的催化剂。
如何看待美国文化对中国文化的冲击和影响?
一、如何看待美国文化对中国文化的冲击和影响;冷战结束以后,政治、经济、军事等传统因素在国际关系中的影响地位下降,文化因素的作用凸显。
信息传播技术的革新使得世界各国间的文化交流变得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方便和密切。
经济的快速发展使中国融入世界的步伐大大加快,中国和世界各国的交流日益频繁和密切,这种变化在文化领域里同样有所反映,给我国的国家文化安全带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
美国拥有强大的经济科技实力,这使其在对外交往中使用文化手段维护和实现国家利益时更加有利。
冷战的胜利让美国更加确信自己的社会政治制度和文化价值观念的优越,把推行西方民主制度和价值观念看作是自己国家利益的组成部分。
美国积极推行文化霸权对他国进渗透和入侵,企图使其他国家接受并认同美国的政治制度、意识形态和价值标准。
中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社会主义国家,自然是其文化霸权所指的首要目标。
近年来,中美之间的文化交流有了长足的发展,两国人民之间的相互了解也日益加深。
但是由于中美双方在文化固有观念上具有差异,意识形态的影响因素依然存在,加之国家利益的不同诉求,文化斗争在两国关系中还会长期扮演着一定程度上的角色。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正缓慢接受美国等西方文化的影响。
文化观念的变化往往跟随于经济生产的变化,这就是在经济全球化已成为现实的今天,文化的多元化与之并行的重要原因之一。
人们谈论跨国公司的同时,也在谈论文化,但是关于跨文化的谈论往往是与文化的多元化联系在一起的。
当前人们之所以谈论跨文化的另一个原因,则是一方面对美国的多元文化有浓厚兴趣,另一方面担心本民族的民族性文化特性的丧失。
经济越全球化,人们越担心丧失本民族的民族性,于是越加强维护本民族的文化传统,国际性的文化多元化的呼声由此而日益高涨。
在当代,外国资本势力大举“入侵”中国,同时也带入了西方文化与价值观。
面对这股强大“魔力”,许多人被“蛊惑”住了,以拙劣的模仿西方生活方式为时尚,比如根本就不是基督教徒也不了解基督教文化,就跟风过“圣诞节”、“万圣节”等西方节日。
文化渗透知识点总结
文化渗透知识点总结一、文化渗透的定义文化渗透是指某种文化在一定范围内逐渐渗透并融入到另一种文化之中的过程。
在全球化背景下,各国文化之间的交流与融合日益频繁,文化渗透也成为一个重要的现象。
在这一过程中,不同国家的文化相互影响,所以如何应对文化渗透是每个国家和民族都需要思考和处理的重要问题。
二、文化渗透的形式1. 媒体传播当代社会,媒体对于文化的传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无论是电视、广播、互联网还是社交媒体,都成为了文化渗透的重要渠道。
通过媒体,各种文化产品如电影、音乐、电视剧等得以传播到全球各个角落,使得不同国家和地区的人们都能够接触到并了解其他国家和地区的文化。
2. 商业活动在全球化背景下,商业活动成为了文化渗透的另一个重要形式。
跨国公司通过产品销售、品牌营销等方式,将自己所在国家的文化观念、价值观以及生活方式推广到其他国家,从而在商业活动的推动下实现文化渗透。
3. 教育交流教育交流也是文化渗透的一种形式。
通过留学、交流访问等方式,不同国家的学生和学者能够互相了解并接触到彼此国家的文化。
在这一过程中,不同国家的文化观念和价值观得以相互影响和渗透。
4. 旅游交流随着旅游业的快速发展,旅游交流也成为了文化渗透的一种形式。
当游客到访其他国家或地区时,会接触到当地的风土人情、历史文化等,从而产生对他国文化的认知和体验。
5. 跨国婚姻跨国婚姻也是一种文化渗透的具体表现。
当不同国家的人们结合在一起时,两种不同文化的观念和生活方式会相互融合,从而产生新的文化形态。
三、文化渗透的影响1. 促进文化多元化文化渗透的过程使得不同国家和地区的文化得以相互了解和融合。
从而促进了文化的多元化,丰富了人们的文化体验和视野。
2. 传统文化的保护与传承文化渗透也对传统文化的保护和传承提出了新的挑战。
在全球化的冲击下,一些传统文化可能面临着被边缘化和消失的风险。
因此,应该有意识地加强对传统文化的保护和传承,以确保其在文化渗透的过程中不被淡化和丢失。
暑期实践报告——关于美国文化在中国人民生活中的渗透
暑期社会实践——调查报告XXX学院XX系XX级XX班 XXXXXXX年X月X日暑期社会实践策划调查内容:关于美国文化在中国人民生活中的渗透调查对象:青少年、工作人群调查方式:问卷、走访、网络查询调查时间:调查地点:被访者: 18-60岁之间的城市居民样本量: 20报告内容:美国英文文化在中国当今社会中已逐渐深入,现将自己看到与听到的整理成文,对其特征与影响,及自己的感想,展现出来。
美国大众文化的特征及其吸引力从定义上讲,大众文化主要指能够满足人们物质需求和精神享受的文化产品,如电影和电视节目、书刊杂志、流行音乐以及快餐食品等等。
美国大众文化涵盖范围很广,什么是其象征或核心,可谓是见仁见智。
一些人把麦当劳、可口可乐和迪斯尼乐园等说成是美国大众文化的象征。
如荷兰阿姆斯特丹大学美国研究中心主任罗布·克罗斯教授指出:“对法国人来说,可口可乐成为体现在美国大众文化全球传递中放荡不羁本性的象征。
在法国人发起的这场运动中,这种软饮料转化成被宣称的美国文化帝国主义战略的偶像。
法国人甚至给这种战略起了个名字:可口可乐殖民主义。
”有些人则强调影视作品是美国大众文化的主要组成部分,如美国布朗大学教授保罗·布勒等人认为,电影和电视常常被视为美国大众文化的核心。
布勒等人的观点再扩大一些就可以泛指具有视、听、读等特征的文化产品在美国大众文化中居于中心地位。
不管美国大众文化包含哪些内容,经济性和娱乐性是其两个最基本特征。
也就是说,美国大众文化本身是通过市场交易传递到消费者那里,消费者则从对这些文化产品的消费中实现了程度不同的娱乐或消遣。
既然大众文化的传递过程主要是在社会消费领域内完成的,所以大众文化的扩张完全可以通过具体的统计数字来表示。
美国大众文化之所以风靡全球,除了适应或满足了那些追求现代性的人们的要求之外,与美国在政治、经济和军事上具有任何其他国家所无法比拟的实力有很大的关系。
正是在这种“硬权力”(hard power)的基础上,美国文化显示出可以大规模地向其他国家渗透的“软权力”(soft power)。
外来文化冲击中国文化的例子
外来文化冲击中国文化的例子自19世纪以来,随着全球化的加速和跨文化交流的不断增加,外来文化对中国文化的冲击不断增强。
其中最广泛的影响来自西方国家,如美国、英国和欧洲国家,以及近年来的韩国、日本等亚洲国家。
以下是一些典型的例子:1.电影:电影是西方文化的重要输出品,尤其是好莱坞电影在全球范围内影响力巨大。
在中国,好莱坞电影的普及和影响力也越来越大。
许多中国年轻人热衷于好莱坞的大片,西方电影元素也逐渐被吸收到中国电影中,如以中国文化为背景的功夫片。
2.流行音乐:西方流行音乐在中国年轻人中的影响力也非常显著。
从20世纪末开始,西方音乐已经深深地吸引了中国年轻人的耳朵。
很多国际巨星在中国举办演唱会,受到了热烈的欢迎。
此外,城市中心为数不少的夜店内普遍播放西方流行歌曲,以满足年轻人对多元文化的渴望。
3. 服装:随着全球时尚的兴起,西方的时尚文化已经成为世界范围内的潮流。
同时,越来越多的中国消费者开始采用西方时尚品牌的服装和配饰。
更为显著的是来自韩国的服装文化的冲击,例如韩国流行的街头时尚、明星K-Pop文化等等都产生了极其广泛的影响。
很多中国年轻人的服装品味和概念已经与西方或韩国的风格不断融合。
4. 网络文化:网络媒体为文化冲击提供了更广阔的空间。
目前,美国公司如脸书、推特和谷歌在中国遭受封锁,但一些其他基于社交网络或内容分享的平台如Ins及TikTok等取代了美国的巨头并获得了巨大的用户数量。
这些平台促进了全球范围的文化互动与交流,将西方的网络文化带进了中国。
5.海外留学:随着国际交流和留学的普及,越来越多的中国学生前往西方以及其他国家学习和生活。
这些中国留学生在海外接受教育和文化熏陶,他们不仅在学业方面得到了更好的机会,也在学习到了西方文化、思想、价值观等方面拓宽了他们的视野。
总之,无论是电影,音乐还是时尚,它们都已经成为了西方文化渗透到中国的媒介。
这些东西经常被视作是开放、自由、先进的西方文化的具体体现。
美国文化产业:经济入侵还是文化渗透?
美国文化产业:经济入侵还是文化渗透?美国文化产业:经济入侵还是文化渗透?"美国文化产业压路机正向中国驶来"是《文化巨无霸--当代美国文化产业研究》一书的最初命名,这个名字也似乎更能准确地反映出这本著作的编写原则。
尽管在统观全书的内容布局和诉求重点后,出版者把题目改得较为中性,但是字里行间仍无法遮蔽编者的深远用意。
该书在点破美国对其他国家文化入侵的实质的同时,全方位地展示了美国电影产业、美国流行音乐产业、美国广播电视产业、美国动漫产业与美国出版产业在全世界范围内取得的成功。
美国的电影产业有两大成功的秘诀,一个是外部的通过多策略贸易战争占领电影市场份额,一个是内部的机械化配方式生产。
美国电影自一九八七年起就占据了整个世界电影市场的多一半份额,这种状况直到今天还没有改变。
美国电影不仅攫取着世界各国的文化产业利润,更在文化价值观念等意识层面对各国进行着"软"控制。
世界各国多年以来一直以"文化主权"的名义来反抗美国的文化/经济入侵。
在一九九三年关贸总协定乌拉圭回合谈判中,法国提出了"文化例外"的新概念来反对美国所倡导的将自由贸易范围扩大到文化领域;加拿大则直接颁布法令限制电影发行领域的外国投资;韩国也采取增加国产电影放映时间比例的办法限制美国电影侵入。
然而,在这场电影战中,美国无疑是胜利者。
贸易配额、关税壁垒与政府补贴对美国电影入侵所起的作用甚微,通过政治压力、海外合资合作等政治经济手段,美国化解了大部分的各国文化抗力。
美国电影生产的"规模效益",除了来源于占有世界绝对优势的市场份额外,还源于好莱坞的机械化配方式生产。
美国电影制作的思路极为简单,研究观众趣味与需求,在电影中加入各种观众喜爱的戏剧成分,宛如中草药配方一样,拼盘出一部浪漫的骗局电影,或者干脆直接模仿、拷贝票房收入高的经典电影,只要票房有保证,这种模仿、拷贝就可以一直进行下去。
美国文化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论文
美国文化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论文中国传统文化是世界上最古老、最庞大的文化之一,有着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内涵。
然而,随着全球化的发展和国际交流的加强,美国文化对中国传统文化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本文将从语言、教育、艺术和生活方式等方面探讨美国文化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
首先,美国英语的广泛传播对中国传统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英语作为国际通用语言,成为全球交流的重要工具。
随着英语的流行,英语学习在中国得到广泛普及。
许多中国学生和年轻人热衷于学习英语,使得中国人的语言习惯和思维方式逐渐受到英语文化的影响。
这反过来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表达方式和思考方式产生了一定的冲击。
其次,美国教育体制的影响也在中国逐渐显现。
中国学生赴美留学的人数不断增加,他们接受了美国的教育模式和理念,并将其带回国内。
美国的教育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创造力和实践能力,对中国的传统教育观念产生了一定的冲击。
传统中国教育强调记忆和应试,而美国教育则更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实践能力。
这种变化对传统的中国教育有着积极的影响,激发了中国学生的创新思维和探索精神。
此外,美国的艺术文化对中国传统文化也有着广泛的影响。
美国电影、音乐和时尚等都在中国受到热烈的追捧。
这种影响导致中国的艺术产业发生了变革,娱乐消费模式逐渐由传统中国文化向西方化的美国文化转变。
然而,美国的文化影响并非完全取代了中国传统文化,而是在中国文化上产生了融合和创新的效果。
最后,美国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也随着全球化传播到中国。
高速发展的科技和互联网使得中国人能够更加接触到美国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
美国的自由主义、个人主义和消费主义的观念在中国逐渐流行,对传统的中国价值观产生了新的挑战和冲击。
这种转变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中国传统文化的流失和衰退。
综上所述,美国文化对中国传统文化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英语的流行、美国教育体制、艺术文化的变革以及对生活方式和价值观的影响,都对中国传统文化产生了冲击和改变。
美国文化对中国文化的渗透
美国文化对中国文化的渗透美国文化价值观主要是通过以下三种途径来影响中国青少年的。
1.利用文化产业的优势进行文化渗透20世纪90年代,美国文化随着经济全球化形成了一股强大的美国式力量,向世界各国辐射,对地球上几乎所有国家进行着价值观念与生活方式的单方面输出,并施加影响。
目前美国的文化产业居世界首位,成为最大的文化输出国,繁杂的美国文化商品超越地域、时空限制,到达五大洲的每个角落。
可口可乐、麦当劳、肯德基、迪斯尼、CNN(美国有线新闻网)、MTV流行音乐风行全球,好莱坞电影更是深得青年人的青睐。
面对美国消费文化,尤其是媒体(电影、电视节目、图书、音像制品和网络服务等)冲击着中国文化市场(特别是在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这些文化冲击变得更加明显、更加强烈、更加趋于白热化),中国青少年的价值观念就会潜移默化地西方化或美国化。
目前中国在经济、技术等方面与西方发达国家还有很大距离,文化产业不够发达,不能够满足有些青少年衣食住行高标准的需求,使青少年对美国产生崇拜、向往之情。
一部分青少年的文化价值重心偏向西方文化,“西化”思想在这些青少年中深受欢迎。
此外,美国还将其他国家和民族的文化资源拿来,根据自己的需要对其他文化加以改造,即进行“美国化”之后,据为己有,再重新推广到世界各地,不仅为其带来高额利润,而且达到宣扬美国民族主义和文化至上观念的目的。
美国迪斯尼公司制作的动画片《花木兰》就是一个鲜明的例子。
《花木兰》是中国流传下来的传奇故事,讲述一个女孩特别孝敬父母,代替年迈的父亲从军的英勇故事。
其主题是中国传统文化所推崇的孝道。
而在美国迪斯尼公司制作的动画片《花木兰》中,其主题已经变为女性对自我价值的追求,孝道的主题居于次要地位。
中国一些青少年可能会产生迷惑,主题到底是什么。
也许10年、20年后,《花木兰》的传统主题会被“实现自我”的主题所取代;由此推知,如果更多传统题材的文化遗产被西方国家开发利用和篡改,那么中国传统文化可能会面临丧失的危险。
浅析“好莱坞”电影中的美国文化对中国文化的冲击
浅析“好莱坞”电影中的美国文化对中国文化的冲击电影是供人们闲暇时光娱乐消遣的一种工具。
娱乐业是个巨大的产业,不管到什么时代,人们永远需要。
i而电影作为传播文化最有效的大众传播工具之一,被“好莱坞”的制片商们牢牢的抓住,成为美国出口产业的重要产品。
好莱坞电影之所以横行无忌地推向世界各国,其主要特点往往是电影里的人物在面对逆境时,为了崇高的理想和事业,勇于牺牲个人,唤起人们深信不疑的精神力量,而这正是美国人所秉持的最高精神信念。
作为美国文化的一部分,“好莱坞”电影最大的特点就是商业,光彩照人的明星,恢宏壮阔的场景,惊险曲折的故事,一掷千金的气魄,逼真还有接近残酷的真实。
ii它们大多数走的是技术主义的路线,以商业电影为主。
电影既是文化的载体,也是文化的产物,这种大众传媒工具对现代社会造成了非常重大的影响。
电影背后是文化,“好莱坞”电影在美国经济霸主地位的推动下对全球各国的“文化侵略”现象愈演愈烈。
美国《洛杉矶时报》网站报道称,美国娱乐城为许多中国普通人生活的一部分,好莱坞电影背后的美国文化,也已经深入影响中国人的生活,给传统的中国文化带来巨大的冲击。
下面主要从“好莱坞”电影为切入点阐释其中传达的美国文化对中国社会文化等方面带来的冲击:一、政治文化:政治,在哪部电影中都是不可避免的话题。
“好莱坞”电影中出现的选举、议会等的场景,特别是上至总统下到议员的各级政治人物常常被拿来“开涮”无不反映出美国社会在民主、人权等方面的政治平等,而这些平等给长期生活在沉重压力下的中国人带来了追求平等的希望,很多普通中国人对美国的政治文化无比推崇,将其视为“自由”与“平等”的天堂。
但是进入21世纪以来,“好莱坞”电影逐渐走向现实化,伊拉克战争以来引起了美国国内巨大的反战狂潮。
我们通过这些题材的电影,如08年奥斯卡上大热的《老无所依》也能了解到美国政治或许不如我们之前所认为的那样民主,平等与自由在每个国家都是有限度的。
然而,由于先入为主的原因,现在还是很多中国人认为美国政治是完全民主、平等的,仍将其视为“自由”“平等”的天堂,这也引起了很多人对本国家的政治的相对不满,认为我国政治相对美国的自由、平等而言,具备不完全的政治平等。
警惕西方文化渗透 中美关系研究
警惕西方文化渗透,保护自身文化安全。
美国总统尼克松在《1999不战而胜》这本书的最后部分,写着这么一句话:“当有一天,中国的年然轻人已经不再相信他们老祖宗的教导和他们的传统文化,我们美国人就不战而胜了.……”西方文化最突出的贡献是在科学方面,但它们就把这种方法手段应用到了人对人以及人看待自己的方面,物化一切,将他人看作与其无关的外物,缺少推己及人的同理心、共情心。
进而产生功利主义,一切从利益出发,没有道德、良知、怜悯。
由此建立的文化、社会制度的核心就是只为了本人、本阶层、本国的利益,肆意鱼肉、欺压他人和他国,其最惨烈的后果就是两次世界大战。
一、文化渗透之大背景诚如高老师所言,中国崛起同时,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对中国文化渗透的步伐愈演愈烈,这本质上是一个在强大的中国和一个当下霸主地位的美国之间的矛盾。
中国高速发展引起美国危机感,美国,企图通过“和平演变”的温和手段来建立其“文化帝国主义”,妄图在全世界推行其所谓的“普世价值”,实现其世界霸权。
西方国家将文化渗透作为一种强有力且阻力最小的手段与工具来实现其对他国西化与分化的目的,这已经对我国主流意识形态领域产生重要的影响,给国家意识形态安全带来严重威胁。
美国的目的是在中国强大的背景下保全的国际地位。
所以,美国保留境外反华势力、对中华进行文化渗透成了美国对华战略的一部分。
当下,以美国为首制定的世界规则和价值观中,他们将自己的行为贴上“正义”的标签:即“维护言论自由”或“人权”等。
让我们过滤掉政治宣传中的情感因素,去思考这些行为背后的实际目的,透过表象看到本质。
二、文化渗透的共同手段中美关系课一针见血,刺破了美国糖衣炮弹的面纱,指出了文化渗透的存在。
现在根据研究课上学到的内容,对美国过去对华政策作一鸟瞰,美国最常用的武器就是所谓普世价值观。
以“人权”“民主”“自由”为出发点,负面报道中国,指责我们的行为违反了普世价值。
但美国的制度确实成功,普遍性和特殊性是相统一的,美国的成功是因为它适应美国国情,而一国国情与本国的历史文化民族构成有不可分离的关系,对美国的盲目吹捧和追随、对本国国情的忽视只会引发一系列的问题和矛盾,恐怖组织和中东战乱就是例子之一。
美国文化全球渗透对中国文化发展的启示
美国文化全球渗透对中国文化发展的启示美国文化全球渗透对中国文化发展的启示(幻灯片脚本)网络工程082班***-*****04 冷家冰文化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在长期的进步发展中形成的一种遗产和财富,文化是一个民族发展中最重要的东西。
因为民族的思想、意识形态等都是通过文化表现出来。
一个民族和国家也是通过文化对其他民族或者国家产生影响的、。
对历史上的战争分析可以发现,一个民族的真正灭亡不是政府的灭亡军队的覆灭,而是这个民族的文化不再延续和继承。
一个强大的国家,它的文化总是会在周边甚至世界范围内产生重要影响,从而促进世界文化的进展乃至人类的进步。
当今世界,美国的强大已经是有目共睹,这不仅仅表现在它的经济科技军事这些方面,更重要的是,它的文化已经渗透到了全球,世界的每一个角落都有美国文化的影子。
美国的文化在世界范围内的渗透,不仅仅向人们展示着美利坚民族的思想高度和创新能力,更展示着这个民族的科技水平,甚至是向世界宣传着美国的政治思想,甚至使世界上很多人都向往美国,深深的埋下美国梦,并且在日后移民美国,为美国的发展做出贡献。
当今中国正处在民族振兴和国家改革发展的崭新关键阶段,而中国深厚的文化底蕴是中国文化事业发展的得天独厚的条件。
既然文化对于国家的发展和民族的前途有如此重要的作用,那么我们该从美国文化全球化中学习一些什么经验,让中国文化世界化,来让世界了解中国并学习中国、正确的看待中国呢?美国文化世界化主要表现在影视及歌曲、文学艺术、餐饮、体育、科技等方面。
通过这些方面的全球渗透,美国的思想逐渐进入了世人的日常生活中。
美国的影视世界一流,以好莱坞为代表的美国电影已经成了电影界的巨头,而美国的奥斯卡也成为电影人梦寐以求的奖励,这是因为美国的电影不仅仅注重商业效应,更注重思想内涵,而且往往是用一种看似浅显的表述方式来表现主题。
美国的歌星在世界很多地方都有狂热的歌迷,那种美国式的歌舞方式被很多艺人模仿。
美国的文学艺术在继承了欧洲思想渊源的基础上融合了世界各地的风格和思维模式,从而形成了一种独特的文学艺术风格,并且这种风格深深的影响着各地艺术家的创作准则。
美国文化对中国文化的渗透
美国文化对中国文化的渗透美国文化价值观主要就是通过以下三种途径来影响中国青少年的。
1、利用文化产业的优势进行文化渗透20世纪90年代,美国文化随着经济全球化形成了一股强大的美国式力量,向世界各国辐射,对地球上几乎所有国家进行着价值观念与生活方式的单方面输出,并施加影响。
目前美国的文化产业居世界首位,成为最大的文化输出国,繁杂的美国文化商品超越地域、时空限制,到达五大洲的每个角落。
可口可乐、麦当劳、肯德基、迪斯尼、CNN(美国有线新闻网)、MTV流行音乐风行全球,好莱坞电影更就是深得青年人的青睐。
面对美国消费文化,尤其就是媒体(电影、电视节目、图书、音像制品与网络服务等)冲击着中国文化市场(特别就是在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这些文化冲击变得更加明显、更加强烈、更加趋于白热化),中国青少年的价值观念就会潜移默化地西方化或美国化。
目前中国在经济、技术等方面与西方发达国家还有很大距离,文化产业不够发达,不能够满足有些青少年衣食住行高标准的需求,使青少年对美国产生崇拜、向往之情。
一部分青少年的文化价值重心偏向西方文化,“西化”思想在这些青少年中深受欢迎。
此外,美国还将其她国家与民族的文化资源拿来,根据自己的需要对其她文化加以改造,即进行“美国化”之后,据为己有,再重新推广到世界各地,不仅为其带来高额利润,而且达到宣扬美国民族主义与文化至上观念的目的。
美国迪斯尼公司制作的动画片《花木兰》就就是一个鲜明的例子。
《花木兰》就是中国流传下来的传奇故事,讲述一个女孩特别孝敬父母,代替年迈的父亲从军的英勇故事。
其主题就是中国传统文化所推崇的孝道。
而在美国迪斯尼公司制作的动画片《花木兰》中,其主题已经变为女性对自我价值的追求,孝道的主题居于次要地位。
中国一些青少年可能会产生迷惑,主题到底就是什么。
也许10年、20年后,《花木兰》的传统主题会被“实现自我”的主题所取代;由此推知,如果更多传统题材的文化遗产被西方国家开发利用与篡改,那么中国传统文化可能会面临丧失的危险。
美国文化对中国文化的渗透
美国文化对中国文化的渗透美国文化价值观主要是通过以下三种途径来影响中国青少年的。
1.利用文化产业的优势进行文化渗透20世纪90年代,美国文化随着经济全球化形成了一股强大的美国式力量,向世界各国辐射,对地球上几乎所有国家进行着价值观念与生活方式的单方面输出,并施加影响。
目前美国的文化产业居世界首位,成为最大的文化输出国,繁杂的美国文化商品超越地域、时空限制,到达五的每个角落。
可口可乐、麦当劳、肯德基、迪斯尼、CNN(美国有线新闻网)、MTV流行音乐风行全球,好莱坞电影更是深得青年人的青睐。
面对美国消费文化,尤其是媒体(电影、电视节目、图书、音像制品和网络服务等)冲击着中国文化市场(特别是在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这些文化冲击变得更加明显、更加强烈、更加趋于白热化),中国青少年的价值观念就会潜移默化地西方化或美国化。
目前中国在经济、技术等方面与西方发达国家还有很大距离,文化产业不够发达,不能够满足有些青少年衣食住行高标准的需求,使青少年对美国产生崇拜、向往之情。
一部分青少年的文化价值重心偏向西方文化,“西化”思想在这些青少年中深受欢迎。
..此外,美国还将其他国家和民族的文化资源拿来,根据自己的需要对其他文化加以改造,即进行“美国化”之后,据为己有,再重新推广到世界各地,不仅为其带来高额利润,而且达到宣扬美国民族主义和文化至上观念的目的。
美国迪斯尼公司制作的动画片《花木兰》就是一个鲜明的例子。
《花木兰》是中国流传下来的传奇故事,讲述一个女孩特别孝敬父母,代替年迈的父亲从军的英勇故事。
其主题是中国传统文化所推崇的孝道。
而在美国迪斯尼公司制作的动画片《花木兰》中,其主题已经变为女性对自我价值的追求,孝道的主题居于次要地位。
中国一些青少年可能会产生迷惑,主题到底是什么。
也许10年、20年后,《花木兰》的传统主题会被“实现自我”的主题所取代;由此推知,如果更多传统题材的文化遗产被西方国家开发利用和篡改,那么中国传统文化可能会面临丧失的危险。
美国文化对中国文化的渗透
美国文化对中国文化得渗透美国文化价值观主要就是通过以下三种途径来影响中国青少年得。
1、利用文化产业得优势进行文化渗透20世纪90年代,美国文化随着经济全球化形成了一股强大得美国式力量,向世界各国辐射,对地球上几乎所有国家进行着价值观念与生活方式得单方面输出,并施加影响。
目前美国得文化产业居世界首位,成为最大得文化输出国,繁杂得美国文化商品超越地域、时空限制,到达五大洲得每个角落。
可口可乐、麦当劳、肯德基、迪斯尼、CNN(美国有线新闻网)、MTV流行音乐风行全球,好莱坞电影更就是深得青年人得青睐。
面对美国消费文化,尤其就是媒体(电影、电视节目、图书、音像制品与网络服务等)冲击着中国文化市场(特别就是在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这些文化冲击变得更加明显、更加强烈、更加趋于白热化),中国青少年得价值观念就会潜移默化地西方化或美国化。
目前中国在经济、技术等方面与西方发达国家还有很大距离,文化产业不够发达,不能够满足有些青少年衣食住行高标准得需求,使青少年对美国产生崇拜、向往之情。
一部分青少年得文化价值重心偏向西方文化,“西化”思想在这些青少年中深受欢迎。
此外,美国还将其她国家与民族得文化资源拿来,根据自己得需要对其她文化加以改造,即进行“美国化”之后,据为己有,再重新推广到世界各地,不仅为其带来高额利润,而且达到宣扬美国民族主义与文化至上观念得目得。
美国迪斯尼公司制作得动画片《花木兰》就就是一个鲜明得例子。
《花木兰》就是中国流传下来得传奇故事,讲述一个女孩特别孝敬父母,代替年迈得父亲从军得英勇故事。
其主题就是中国传统文化所推崇得孝道。
而在美国迪斯尼公司制作得动画片《花木兰》中,其主题已经变为女性对自我价值得追求,孝道得主题居于次要地位。
中国一些青少年可能会产生迷惑,主题到底就是什么。
也许10年、20年后,《花木兰》得传统主题会被“实现自我”得主题所取代;由此推知,如果更多传统题材得文化遗产被西方国家开发利用与篡改,那么中国传统文化可能会面临丧失得危险。
从文化心理角度看美国文化渗透
从文化心理角度看美国文化渗透作者:黄晓伟来源:《科教导刊》2010年第23期摘要利用文化进行渗透和扩张的手段已经成为美国扩展国家利益的重要利器,它主要是从文化心理的表层、中层、深层设计对外文化渗透策略,以表层文化渗透为突破口,通过潜移默化的渗透方式直逼对象国文化内核,迫使对象国接受美国观念,进而实现文化影响、控制的目的。
关键词美国文化文化心理民主政治个人主义中图分类号:G17文献标识码:A前美国总统国家安全事务顾问布热津斯基曾说过:“削弱民族国家的主权,增强美国文化作为世界各国‘榜样’的文化和意识形态的力量,是美国维持其霸权地位所必需实施的战略。
”①这充分说明了美国对外文化扩张已经成为美国全球战略的有机组成部分,它能够为维护美国全球霸权地位扫清文化意识上的障碍。
美国始终重视文化渗透这一利器,极力美化鼓吹美国的生活方式、民主政治、价值观念,对别国的文化产生了强烈的冲击和巨大的破坏力。
文化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乃至决定着人的心理活动和行为,因此,美国文化渗透必然会影响对象国民众的心理活动和行为,对象国的生活方式、社会制度、风俗习惯、人生态度、价值观念等心理活动和行为领域不断受到美国文化的冲击,并且在潜移默化中发生着改变。
所以,本文将从文化心理角度对美国文化渗透进行剖析,分析研究美国文化渗透和扩张是如何在文化心理层面对别国产生影响的。
从文化形态学的角度,可以将文化形态由外到内分为物质文化、制度行为文化、精神文化。
基于文化形态学对文化的划分,可以将文化心理分为表层、中层和深层。
②文化心理的表层对应于文化的物质文化层面,是文化心理的外在表现形式或外部特征,主要是人们日常生活中表现出来的行为方式或言谈举止。
文化心理的中层对应于制度文化层面,它是人之观念在实践活动中不断凝结、沉积的结果,主要是通过人们的社会参与方式、行为方式以及作为行为方式的固定化、程序化的社会经济制度、政治法律制度、礼仪制度、婚姻制度、家庭制度等。
美国文化对中国文化的渗透
美国文化对中国文化的渗透美国文化价值观主要是通过以下三种途径来影响中国青少年的.1.利用文化产业的优势进行文化渗透20世纪90年代,美国文化随着经济全球化形成了一股强大的美国式力量,向世界各国辐射,对地球上几乎所有国家进行着价值观念与生活方式的单方面输出,并施加影响.目前美国的文化产业居世界首位,成为最大的文化输出国,繁杂的美国文化商品超越地域、时空限制,到达五大洲的每个角落.可口可乐、麦当劳、肯德基、迪斯尼、CNN美国有线新闻网、MTV流行音乐风行全球,好莱坞电影更是深得青年人的青睐.面对美国消费文化,尤其是媒体电影、电视节目、图书、音像制品和网络服务等冲击着中国文化市场特别是在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这些文化冲击变得更加明显、更加强烈、更加趋于白热化,中国青少年的价值观念就会潜移默化地西方化或美国化.目前中国在经济、技术等方面与西方发达国家还有很大距离,文化产业不够发达,不能够满足有些青少年衣食住行高标准的需求,使青少年对美国产生崇拜、向往之情.一部分青少年的文化价值重心偏向西方文化,“西化”思想在这些青少年中深受欢迎.此外,美国还将其他国家和民族的文化资源拿来,根据自己的需要对其他文化加以改造,即进行“美国化”之后,据为己有,再重新推广到世界各地,不仅为其带来高额利润,而且达到宣扬美国民族主义和文化至上观念的目的.美国迪斯尼公司制作的动画片花木兰就是一个鲜明的例子.花木兰是中国流传下来的传奇故事,讲述一个女孩特别孝敬父母,代替年迈的父亲从军的英勇故事.其主题是中国传统文化所推崇的孝道.而在美国迪斯尼公司制作的动画片花木兰中,其主题已经变为女性对自我价值的追求,孝道的主题居于次要地位.中国一些青少年可能会产生迷惑,主题到底是什么.也许10年、20年后,花木兰的传统主题会被“实现自我”的主题所取代;由此推知,如果更多传统题材的文化遗产被西方国家开发利用和篡改,那么中国传统文化可能会面临丧失的危险.2.利用网络文化上的垄断地位进行文化渗透在网络技术迅速发展的今天,网络的公开性、全球性使美国等西方发达国家能够十分方便地突破国界和地域限制来推行文化霸权,渗透价值观念,扩张文化影响,从这个意义上说,网络文化成为实现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强有力的“武器”.美国凭借网络资源方面的优势,在国际互联网上到处推销“网络影视”、“网络图片”等思想文化,这些思想文化反映了美国的国家形象、生活方式和价值取向等,以潜移默化的方式影响着“网民”的政治倾向、道德品质、人生价值和文化素质,甚至民族的感受和价值判断.面对美国网络文化的强大冲击,中国青少年如果过多地接触可能会产生亲近感、信任感,甚至认同和依赖.这种文化侵入不仅会模糊青年一代对本民族文化的认可和民族身份的认同,削弱民族感,甚至使他们成为崇拜美国文化的人.美国网络文化霸权对中国青少年的影响不仅表现在思想上,还突显在网络语言英语化上.如今在互联网上,主导性的语言是英语,约占90%以上,汉语却占不到1%;90%以上的信息是英文信息,加之美国西方发达国家网点多,上网信息含量大,因而他们的网站成为上网者访问最多的地方.英语成为一种通用的时尚化标准语言,不懂英语几乎难以在网上交流,这激励了中国青少年学习英语的热情,却使他们忽略了汉语的重要性,导致他们驾驭汉语的能力下降.最明显地表现在汉字的书写上,一是提笔忘字,错别字增多;二是字迹潦草,美观度降低,书法被严重忽视;三是对文言文、古代诗词歌赋渐渐失去兴趣,影响了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延续,以致汉语面临萎缩的危险.3.在中国网罗大批青年人才,培植西方文化代言人美国针对中国青少年的人才战略:1在高校设立奖学金项目,使青少年对美国产生崇拜、感激之情,吸引他们毕业后自愿到美国定居或到美国在华的外企工作.如美国霍尼韦尔公司在清华、北大和复旦等中国一流高校中设立奖学金,奖励学习成绩优异的学生.自1995年起,美国GE通用电器公司一直为北大、清华、复旦和上海交大等四所高校提供奖学金和奖教金,迄今已有近千名师生获得此奖.GE在中国西部地区设立的首个奖学金项目于2002年10月23日在四川大学启动.美国MOTOROLA向中国高等教育的捐款也累计达到1100万元.2利用教育优势,放宽美国的留学政策,不断从中国的高等院校乃至中学选拔比较优秀或家庭经济条件比较优越的学生出国留学,并以高薪、优越条件等吸引其中的突出人才留在国外或成为跨国公司在中国的代理人.2000年北京大学本科毕业生有2154人,研究生1596人,这些人毕业后直接出国留学的有751人,大约占毕业生总数的20%,其中有587人同时选择了美国,比例高达78%.2001年北京大学本科毕业生2217人,研究生2002人,毕业后直接出国留学的有831人,占毕业生总数的接近20%,其中有711人去了美国,比例接近87%,比上一年增长9个百分点.这一年北京大学物理化学专业毕业32人,直接出国留学的达28人;高分子化学与物理专业毕业15人,出国人数达13人,比例接近90%.3培养在跨国公司工作的高校毕业生,形成美国式的工作理念、生活习惯,成为美国价值标准的所谓的“白领文化”,并逐渐融入相当一批中国青年的生活中,形成一种时尚文化.美国的文化霸权已经对中国青少年产生了一定影响,中国应当保持清醒的认识,防微杜渐,提出自己的有效对策.文化方面的最大威胁主要表现在对异质文化的认同上,而青少年群体是最容易认同异质文化的特殊群体,因为青少年好奇心强,求知欲旺,全球参与意识强烈;而他们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还没有完全形成,思想比较容易发生动摇.对中国青少年而言,除了青少年自身的特点之外,由于中外意识形态的差异,以及社会转型期青少年在民族文化认同上存在一定缺失:1他们文化分辨能力较差,接受的文化安全方面的教育相对缺乏,对主流意识形态认识不够清楚,对优秀的传统文化了解不多,造成在多元文化面前缺乏判断、分析和选择的能力,从而价值观和意识形态极易改变.2中国社会转型期,一些青少年过分崇尚非理性,失去了人生目标和方向,内在心灵世界没有了依托,缺乏信仰、没有坚定的信念和明确的追求,失去了精神家园,出现了“思想真空”状态.3大部分青少年的主流文化价值观念淡薄.目前适逢经济转轨、社会转型、全球化进程加快,市场经济、市场价值支配着我们的生活,青少年对主流文化的价值产生质疑,对马克思主义主导意识形态态度冷漠.一份调查表显示,当问及青少年对马克思主义、资本主义、社会主义、改革开放,以及包括腐败在内的各种社会问题的看法时,答案经常是“说不清楚”、“无所谓”.加之经济全球化带来了文化全球化,使文化超越国界,在全球范围内流动,国际间文化交流更加频繁.对于中国青少年而言,他们将会受到更大影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美国文化对文化的渗透集团档案编码:[YTTR-YTPT28-YTNTL98-UYTYNN08]
美国文化对中国文化的渗透
美国文化价值观主要是通过以下三种途径来影响中国青少年的。
1.利用文化产业的优势进行文化渗透
20世纪90年代,美国文化随着经济全球化形成了一股强大的美国式力量,向世界各国辐射,对地球上几乎所有国家进行着价值观念与生活方式的单方面输出,并施加影响。
目前美国的文化产业居世界首位,成为最大的文化输出国,繁杂的美国文化商品超越地域、时空限制,到达五大洲的每个角落。
可口可乐、麦当劳、肯德基、迪斯尼、CNN(美国有线新闻网)、MTV流行音乐风行全球,好莱坞电影更是深得青年人的青睐。
面对美国消费文化,尤其是媒体(电影、电视节目、图书、音像制品和网络服务等)冲击着中国文化市场(特别是在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这些文化冲击变得更加明显、更加强烈、更加趋于白热化),中国青少年的价值观念就会潜移默化地西方化或美国化。
目前中国在经济、技术等方面与西方发达国家还有很大距离,文化产业不够发达,不能够满足有些青少年衣食住行高标准的需求,使青少年对美国产生崇拜、向往之情。
一部分青少年的文化价值重心偏向西方文化,“西化”思想在这些青少年中深受欢迎。
此外,美国还将其他国家和民族的文化资源拿来,根据自己的需要对其他文化加以改造,即进行“美国化”之后,据为己有,再重新推广到世界各地,不仅为其带来高额利润,而且达到宣扬美国民族主义和文化至上观念的目的。
美国迪斯尼公司制作的动画片《花木兰》就是一个鲜明的例子。
《花木兰》是中国流传下来的传奇故事,讲述一个女孩特别孝敬父母,代替年迈的父亲从军的英勇故事。
其主题是中国传统文化所推崇的孝道。
而在美国迪斯尼公司制作的动画片《花木兰》中,其主题已经变为女性对自我价值的追求,孝道的主题居于次要地位。
中国一些青少年可能会产生迷惑,主题到底是什么。
也许10年、20年后,《花木兰》的传统主题会被“实现自我”的主题所取代;由此推知,如果更多传统题材的文化遗产被西方国家开发利用和篡改,那么中国传统文化可能会面临丧失的危险。
2.利用网络文化上的垄断地位进行文化渗透
在网络技术迅速发展的今天,网络的公开性、全球性使美国等西方发达国家能够十分方便地突破国界和地域限制来推行文化霸权,渗透价值观念,扩张文化影响,从这个意义上说,网络文化成为实现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强有力的“武器”。
美国凭借网络资源方面的优势,在国际互联网上到处推销“网络影视”、“网络图片”等思想文化,这些思想文化反映了美国
的国家形象、生活方式和价值取向等,以潜移默化的方式影响着“网民”的政治倾向、道德品质、人生价值和文化素质,甚至民族的感受和价值判断。
面对美国网络文化的强大冲击,中国青少年如果过多地接触可能会产生亲近感、信任感,甚至认同和依赖。
这种文化侵入不仅会模糊青年一代对本民族文化的认可和民族身份的认同,削弱民族感,甚至使他们成为崇拜美国文化的人。
美国网络文化霸权对中国青少年的影响不仅表现在思想上,还突显在网络语言英语化上。
如今在互联网上,主导性的语言是英语,约占90%以上,汉语却占不到1%;90%以上的信息是英文信息,加之美国西方发达国家网点多,上网信息含量大,因而他们的网站成为上网者访问最多的地方。
英语成为一种通用的时尚化标准语言,不懂英语几乎难以在网上交流,这激励了中国青少年学习英语的热情,却使他们忽略了汉语的重要性,导致他们驾驭汉语的能力下降。
最明显地表现在汉字的书写上,一是提笔忘字,错别字增多;二是字迹潦草,美观度降低,书法被严重忽视;三是对文言文、古代诗词歌赋渐渐失去兴趣,影响了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延续,以致汉语面临萎缩的危险。
3.在中国网罗大批青年人才,培植西方文化代言人
美国针对中国青少年的人才战略:(1)在高校设立奖学金项目,使青少年对美国产生崇拜、感激之情,吸引他们毕业后自愿到美国定居或到美国在华的外企工作。
如美国霍尼韦尔公司在清华、北大和复旦等中国一流高校中设立奖学金,奖励学习成绩优异的学生。
自1995年起,美国GE(通用电器)公司一直为北大、清华、复旦和上海交大等四所高校提供奖学金和奖教金,迄今已有近千名师生获得此奖。
GE在中国西部地区设立的首个奖学金项目于2002年10月23日在四川大学启动。
美国MOTOROLA向中国高等教育的捐款也累计达到1100万元。
(2)利用教育优势,放宽美国的留学政策,不断从中国的高等院校乃至中学选拔比较优秀或家庭经济条件比较优越的学生出国留学,并以高薪、优越条件等吸引其中的突出人才留在国外或成为跨国公司在中国的代理人。
2000年北京大学本科毕业生有2154人,研究生1596人,这些人毕业后直接出国留学的有751人,大约占毕业生总数的20%,其中有587人同时选择了美国,比例高达78%。
2001年北京大学本科毕业生2217人,研究生2002人,毕业后直接出国留学的有831人,占毕业生总数的接近20%,其中有711人去了美国,比例接近87%,比上一年增长9个百分点。
这一年北京大学物理化学专业毕业32人,直接出国留学的达28人;高分子化学与物理专业毕业15人,出国人数达13人,比例接近90%。
(3)培养在跨国公司工作的高校
毕业生,形成美国式的工作理念、生活习惯,成为美国价值标准的所谓的“白领文化”,并逐渐融入相当一批中国青年的生活中,形成一种时尚文化。
美国的文化霸权已经对中国青少年产生了一定影响,中国应当保持清醒的认识,防微杜渐,提出自己的有效对策。
文化方面的最大威胁主要表现在对异质文化的认同上,而青少年群体是最容易认同异质文化的特殊群体,因为青少年好奇心强,求知欲旺,全球参与意识强烈;而他们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还没有完全形成,思想比较容易发生动摇。
对中国青少年而言,除了青少年自身的特点之外,由于中外意识形态的差异,以及社会转型期青少年在民族文化认同上存在一定缺失:
(1)他们文化分辨能力较差,接受的文化安全方面的教育相对缺乏,对主流意识形态认识不够清楚,对优秀的传统文化了解不多,造成在多元文化面前缺乏判断、分析和选择的能力,从而价值观和意识形态极易改变。
(2)中国社会转型期,一些青少年过分崇尚非理性,失去了人生目标和方向,内在心灵世界没有了依托,缺乏信仰、没有坚定的信念和明确的追求,失去了精神家园,出现了“思想真空”状态。
(3)大部分青少年的主流文化价值观念淡薄。
目前适逢经济转轨、社会转型、全球化进程加快,市场经济、市场价值支配着我们的生活,青少
年对主流文化的价值产生质疑,对马克思主义主导意识形态态度冷漠。
一份调查表显示,当问及青少年对马克思主义、资本主义、社会主义、改革开放,以及包括腐败在内的各种社会问题的看法时,答案经常是“说不清楚”、“无所谓”。
加之经济全球化带来了文化全球化,使文化超越国界,在全球范围内流动,国际间文化交流更加频繁。
对于中国青少年而言,他们将会受到更大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