桃花意象简析
中国古代文学桃花题材与意象研究
中国古代文学桃花题材与意象研究中国古代文学是中华文化瑰宝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其漫长的历史进程中涌现出了许多独具特色的文学题材与意象。
其中,桃花题材作为一种常见的文学元素,承载着丰富的象征意义,深受文人雅士的喜爱与推崇。
本文将从桃花的形象特征、桃花题材的发展历程和桃花的象征意义三个方面对中国古代文学中桃花题材与意象进行探讨研究。
桃花是中国古代文学中常见的意象之一,它有别于其他花卉的形象特征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首先,桃花的花瓣呈现出娇嫩而柔美的粉色,绽放时宜人动人;其次,桃花盛开时枝叶繁茂,形成一片浓密的花海,给人以广袤无边的感受;再次,桃花的香气扑鼻而来,散发着一种浓郁的花香,使人陶醉其中。
这些独特的形象特征使得桃花成为了中国古代文学中表达情感与描绘美好景象的最佳意象之一。
桃花在中国古代文学中的使用可以追溯到诗经时期。
《诗经·小雅·采薇》中就有“桃之夭夭”的诗句,描述了桃花盛开的美好情景。
这是对桃花形象的最早描绘,也为后世文人树立了桃花作为文学意象的先例。
随着时间的推移,桃花题材在唐宋两代文人中得到了广泛的发展和应用。
从杜牧的“罗浮临水谢桃花”的诗句到苏轼的“桃红李白远,秦妆楚华初”的抒情诗句,桃花成为了文人们表达情感和抒发思念的最佳媒介。
桃花在中国古代文学中的象征意义也是不可忽视的。
首先,桃花象征着美丽和纯洁。
桃花的粉色花瓣与细嫩的纹理,给人一种独特的美感,同时也寓意着纯洁无暇的品质。
其次,桃花象征着勇敢和坚强。
桃花绽放在严寒的冬日中,像一抹希望的曙光。
这种坚韧不拔的生命力,给人以勇气和力量的启示。
再次,桃花象征着爱情和相思。
在诗词中,桃花常常用来表达对远方爱人的思念和相思之情,如唐代杜牧的《秋夕》“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
天阶夜色凉如水,卧看牵牛织女星”的诗句中就有“轻罗小扇扑流萤”的描写。
综上所述,桃花题材与意象在中国古代文学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和意义。
桃花的形象特征给人以精致美好的感受,桃花题材的发展历程承载了文人们对美好生活向往的情感表达,桃花的象征意义也展现了人们对美丽、坚韧和爱情的渴望。
古代文学作品中“桃花”意象的含义及审美特征分析
古代文学作品中“桃花”意象的含义及审美特征分析“桃花”是古代文学作品中常见的意象之一,其具有浓郁的文化内涵和丰富的审美特征。
本文将从含义和审美特征两个方面来进行分析。
一、含义分析:1.吉祥美好的象征。
桃树开花的季节是春天,其红色的花朵象征着春天的美好和希望。
在古代文学中,桃花被用来描述吉祥如意的情形,如《离骚》中“桃之夭夭,灼灼其华”,表达了对国泰民安的祝愿。
2.爱情美好的象征。
在古代文学中,桃花也常被用来描写爱情美好的场景,如《红楼梦》中,“宝钗笑道:‘你昨儿说什么着,三春桃李十分香——你放心,我理解了。
’”表达了对爱情美好的向往和憧憬。
3.幸福安康的象征。
古代文学中,桃花也被用来形容幸福安康的生活,如《庐山谣》中“主人下马客在船,举杯相庆已三春。
草色遥看近却无,月明潭底水不沉。
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表现了吐露对生活幸福的向往。
二、审美特征分析:1.娇艳欲滴的美感。
桃花的颜色鲜艳而娇美,花朵晶莹剔透,形态娇艳欲滴,这种美感在古代文学作品中得到了淋漓尽致的描绘和抒发。
2.柔美清雅的气质。
桃花所散发出来的气息柔美清雅,给人以温馨和舒适的感受,使人产生赏心悦目的审美体验。
3.温馨如意的情境。
在古代文学中,桃花常被用来描写温馨如意的情境,如描写春天花开的情景,表达对人生美好和幸福的向往,引领人们享受美好的自然景象和人生情境。
综上所述,桃花是古代文学中具有丰富内涵和深刻审美特征的意象之一,从吉祥如意到爱情美好,从幸福安康到温馨如意等,都在桃花这一意象中得到了淋漓尽致的描绘和抒发。
因此,桃花这一意象成为了古代文学的精华之一,为人们带来了美好、温馨和愉悦的审美体验。
古代文学作品中“桃花”意象的含义及审美特征分析
古代文学作品中“桃花”意象的含义及审美特征分析“桃花”意象是中国古代文学中一个独特的文化符号,具有深刻的意义和丰富的审美特征。
在古代文学作品中,桃花意象经常被用来表达各种情感、寓意和哲理,展现了古代文化的审美情趣和人们的价值观念。
本文将从含义和审美特征两个方面对桃花意象进行分析。
一、含义1. 爱情和情感桃花常常被用来表达爱情和情感。
在《离骚》中,屈原用“桃之夭夭,灼灼其华”来形容自己对祖国的爱和关怀,引发了读者的同情和共鸣。
而在《红楼梦》中,则沉浸在林黛玉与贾宝玉的爱情中,以林黛玉手中的粉笔刻画“圆缺两相宜,钟情不移花自知”,颇具诗意和感人之处。
2. 祝福和吉祥桃花也代表着祝福和吉祥。
在《山海经》中,“桃花异兽,身若虎,五色善笑,人见之必吉。
”此外,在中国古代的婚礼上,常常用桃花来示意“鸳鸯相依”,寓意新婚夫妇白头偕老、幸福美满。
3. 季节和自然桃花是春天花卉中最早绽放的之一,同时也代表着春天和新生。
在唐代诗人王之涣的《登鹳雀楼》中有“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之句,以描绘河山大美为主,桃花也被列为唐代花卉之首。
二、审美特征1. 红色的美感桃花通常呈现出一种红色,这种颜色本身造就了桃花的美感。
红色代表着热情、欢乐和生命的活力,这些元素常常被融入到古代文学作品中,成为桃花的精神表达。
2. 细腻的花瓣桃花的花瓣非常细腻,容易引起人们的想象。
唐代诗人白居易曾写道:“蘂珠红湿夜,微影落斜门”,通过对细节的描绘,营造出一幅诗意独具的桃花图景。
3. 高雅的情趣桃花在古代文学中既有个性化的鲜活生命体现,又有高雅、素朴、清新的精神韵味。
梅尧臣在《桃花扇》中,通过表现柳氏中人的口耳之聚会,以及昆曲艺人的表演,将桃花的审美特征带入故事情节之中,展现了桃花的优美情趣。
综上,桃花是中国古代文学中的一个重要意象,代表着爱情、祝福和吉祥、季节和自然等并表现出红色的美感、细腻的花瓣和高雅的情趣。
这些元素都赋予了桃花独特的审美价值,而且在今天的文学创作中,桃花意象也得到了不少的应用。
唐代文学中的桃花意象解读
读·闻·观113意象是创作主体被创作者赋予一定感情色彩所形成的艺术形象,是文学创作的常见表现方式,在多种文学作品中都有所体现。
我们根据唐王朝发展兴衰史将唐代文学划分为初、盛、中、晚四个阶段,每个阶段中均有桃花意象出现,但是内涵有所不同,具有阶段性特征。
唐代文人注重在作品中引入桃花并深入挖掘桃花独特的视觉美感和情感寓意,借桃花来抒发内心未诉之情,展现出桃花不同的姿态。
一、唐代文学中桃花意象的变化初唐时期,描写桃花的诗人和作品初现,但深受齐梁诗风的影响,诗歌缺乏真情实感,形式上有烦琐浮华的通病,没有深厚的文化底蕴支撑,显得浅显。
后来,李白将桃视为友情的象征,“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赠汪伦》),实现了从咏物到咏情的转变。
盛唐文学作品中的桃花,更多的是抒发欢喜快乐的情感。
白居易的“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大林寺桃花》)将桃花看作春天的象征。
在这一阶段,唐代文学桃花意象的造诣发展到最高,将桃花人格化,面对自然界的桃花,诗人灵感才思泉涌。
中唐时期,桃花意象在文学作品中的运用趋于成熟。
这一时期也是唐王朝由盛而衰的过渡期,很多诗人在仕途上郁郁不得志,便开始借桃花意象来抒发内心的愤懑或怀才不遇之情,如刘长卿的“过时君未赏,空媚幽总之”(《晚桃》),意在说明自己的才能没有被君王赏识,空度多年,浪费时光,身怀壮志却报国无门,无奈之情溢出。
晚唐政局动荡不安,经历了“安史之乱”,唐代文学发生变化,这时诗人创作的作品多趋向世事变迁和对以往盛唐之景的向往。
对当前时局的不满,内心虽然仍存有希望,但已经变得颓废,态度趋于消极。
“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崔护《题都城南庄》),表明桃花依旧,但时代已经过去,人也经历了世事变迁。
二、桃花意象的情感寓意1.对春日美景的赞叹桃花在三四月份开放,因此常常被认为是早春的信号,诗人在赞叹春日美景时经常以“桃红柳绿”“桃花流水”等词语描绘,远远望去花朵娇艳,粉嫩的颜色好似春天里的彩霞,因此在很多关于早春的桃花中,诗人都洋溢着赞叹之情。
古代文学作品中“桃花”意象的含义及审美特征分析
古代文学作品中“桃花”意象的含义及审美特征分析
古代文学作品中,桃花是一种非常常见的意象。
桃花不仅是一种花卉,而且还是文学
作品中丰富多彩的意象,它既有具体的象征意义,同时也有神秘的审美特征。
在古代文学
作品中,桃花象征着爱情、友谊、纯洁等,具有非常丰富的内涵。
同时,桃花在审美层面
也具有很多特征,例如婉约、清新、柔美等。
桃花是一种常见的意象,在古代文学作品中含义多样。
首先,桃花是爱情的象征,代
表着男女之间的情爱。
在《红楼梦》中,桃花是贾宝玉和林黛玉两人之间感情的象征,代
表着他们之间的纯洁爱情。
在《长恨歌》中,桃花则显现出多情美丽的意象,杨贵妃在看
到盛开的桃花时,即对玄宗萌生了爱慕之情。
其次,桃花也意味着友情,代表着朋友之间真挚的情义。
在《西游记》中,孙悟空与
猪八戒、沙僧之间的友情象征着桃花之情,不离不弃、信任彼此。
在《水浒传》中,梁山
好汉之间的义气也以桃花形象被生动地描绘出来。
此外,桃花还象征着纯洁、清新,代表着一种高贵的精神品质。
在唐诗宋词中,诗人
常以桃花为梗概来表达纤细婉约的情感,如宋代苏轼“桃花扇底三千客,惟有青山不改色”便展现出桃花柔和婉约、情感细腻的艺术意境。
浅析中国古典文学中的桃花意象
浅析中国古典文学中的桃花意象摘要:在中国古代,文人志士喜爱诗词歌赋用来表达情感和思想,而含蓄内敛的中国古代文人,也喜欢借各类植物和花草来寄托个人忧思,传达个人感情。
桃花因此也成了文人志士借物抒情、托物言志的事物之一。
在中国古典文学作品中,以桃花这意象作为情感寄托,寓情于景的作品不在少数。
以中国古典文学作品中的桃花意象为研究对象,通过样本研究的分析办法,对桃花题材的意象进行分类和探析,旨在为中国古典文学的各类意象研究的建设性发展做出理论贡献。
关键词:中国古典文学;桃花;意象;托物言志;象征手法一、中国历代古典文学中的桃花意象1. 中国古典文学与意象在我国古代文学史上,关于文学意象最早是出处于《周易·系辞上》“圣人立象以尽意。
”也就是说明古人使用物品或事物记录,都是为了传递感情和思想。
刘勰的《文心雕龙》则第一次提出了“意象”指的是一切悟彻人生的艺术家能运用笔墨描写想象中的景象。
中国古典文学中的意象作为一种常识性的事物出现了,并在古代文学上意义和作用重大[1]。
2.中国古典文学的桃花意象早在先秦时期,就出现了对桃花、桃木的实质性利用,这些物品的使用,为以后的文学作品中出现桃花的意象提供了物质性基础和事物原型。
而中国文学中以桃花歌咏美人为开端的就是这个时期的《诗经·周南·桃夭》篇章。
在魏晋南北朝时期,就已经出现了专门歌咏桃花的诗赋,这个时期,对于桃花的歌咏多在于强调桃花这一植物的灵气和气质,诗词中对于桃花颇具女性气质的脂粉感觉已经开始流露出来。
到了唐代,这个时期是中国诗词歌赋发展繁荣的时期,由于经济发达,文化开明,这个时候文学作品中对于桃花的歌咏也不局限在其物质性方面,而是开始重视了其情感意蕴之美,桃花的意象形象也开始出现。
到了宋代,受到宋代社会政治经济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此时,文学作品也区别于以往朝代,更多了对社会和时代的思考,桃花的意象也就更多地被运用,这个时候对于桃花的意象探讨主要是在其品行和德性方面进行思考,追求生活高雅情趣是宋代文人志士将桃花极尽渲染,展现了时代的特色。
古代文学作品中“桃花”意象的含义及审美特征分析
古代文学作品中“桃花”意象的含义及审美特征分析桃花,在古代文学作品中常常被用作意象,象征着一种特殊的美好和情感。
桃花在古代文学中的使用非常广泛,不仅出现在诗歌、散文中,还被描绘在绘画、书法和音乐中。
桃花是中国古代文学作品中重要的意象之一,它不仅具有美丽的外貌,还寄托了人们对美好生活和美好情感的向往。
本文将从桃花的意象含义和审美特征两个方面进行深入分析。
一、桃花的意象含义1. 美丽与清新桃花的第一层含义是美丽与清新。
桃花是一种具有浓烈色彩和独特形态的花卉,它的粉色花瓣、柔嫩花蕊给人以清新、可爱的感觉。
古代诗人常常用“桃花”来形容美丽的女子,比如《桃花源记》中描绘的那个勇敢自由的女子,就被称为“桃花源的女子”,她的美丽、聪慧和善良如同桃花一般,令人心驰神往。
2. 爱情与美好桃花的第二层含义是爱情与美好。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桃花象征着爱情和美好的生活。
在古代文学作品中,常常可以看到桃花与爱情的结合,比如在《红楼梦》中,林黛玉被描绘成“倩影碧桃花”,暗示着她的美貌和纯洁。
桃花所代表的不仅是美丽与清新,更是对爱情与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在古代诗词中,也有大量描写桃花的作品,诗人们以桃花为意象,表达对爱情的渴望和向往。
3. 生命与希望桃花的第三层含义是生命与希望。
桃花是一种充满生机和活力的植物,它在春天盛开,是春天里最鲜艳夺目的花卉之一。
在古代文学作品中,桃花常常被用来象征生命的力量和希望的未来,比如在《桃花源记》中,桃花源象征了一个原始的世界,人们在那里可以获得真正的自由和快乐。
桃花所代表的不仅是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更是对未来的充满期待和希望。
二、桃花的审美特征1. 艳丽的外表桃花的第一种审美特征是其艳丽的外表。
桃花是一种充满色彩的花朵,其粉色的花瓣、柔嫩的花蕊给人以视觉上的享受,给人以美的感觉。
在古代文学作品中,常常可以看到对桃花花瓣、花心等部位的描写,诗人们通过对桃花外表的描绘,展现了对美的追求和渴望。
2. 清新的气息3. 生命力的活力在古代文学作品中,桃花不仅象征着美丽与清新、爱情与美好、生命与希望,还具有艳丽的外表、清新的气息和生命力的活力这些审美特征。
《桃花》中的意象解读
《桃花》中的意象解读
《桃花》这个题材在中国文学中常常被用作丰富的象征和意象。
桃花通常象征着爱情、美丽、生命的绽放和春天的到来。
不过,对于《桃花》这一具体作品的解读,需要更多的上下文信息。
在中国文学中,桃花的意象可能有多种不同的解读:
1.爱情与美丽的象征:桃花因其鲜艳美丽常被用来象
征浪漫的爱情或青春的美丽。
2.生命与重生:桃花在春天盛开,象征着生命的更新
和自然的复苏。
3.短暂与易逝:虽然桃花美丽,但花期短暂,常用来
象征人生的短暂和美好事物的易逝。
4.隐喻性的桃花源:在中国文学中,桃花还常常与桃
花源(一个理想化的世外桃源)联系在一起,象征
着一种逃离现实的理想境界。
不同的诗人和作家可能会根据他们的主题和情感给桃
花赋予不同的意义。
了解特定的《桃花》作品的作者、时代背景和文学风格对于更准确的解读至关重要。
如果您能提供更具体的作品信息或文本片段,我将能提供更详细的解读。
古代文学作品中“桃花”意象的含义及审美特征分析
古代文学作品中“桃花”意象的含义及审美特征分析作者:张娟娟来源:《现代职业教育·职业培训》2019年第07期[摘; ; ; ; ; ;要]; “桃花”是日常生活中比较常见的景物,在人们将情感、遭遇、悲喜等和“桃花”融合在一起之后,“桃花”便具有了多重含义。
无论是哪个朝代,“桃花”这个意象的含义都具有某种相同之处,然而在特殊情况下,也会代表截然不同的含义。
分析“桃花”意象所代表的含义,我们可了解古代作者的独特情感、所处的社会环境和审美特点。
[关; ; 键; ;词]; 桃花;诗意;情思[中图分类号]; G712; ; ; ; ; ; ; ; ; ;[文献标志码]; A; ; ; ; ; ; ; ; ; ; ; [文章编号]; 2096-0603(2019)21-0046-02桃花深受古代文人的喜爱,为此出现了很多以桃花为主题的名品佳作[1]。
桃花具有多种象征含义,古代文人经过描写桃花,抒发感情,表达心声[2]。
内敛含蓄的我国古代文人经常以感性思想体悟世界万物,在文学作品中常常借某种景物表达感情,通过对世界真实事物的描绘抒发对人生的思考与内心的感慨,创造了数量众多的文学意象,而“桃花”是出现频率较高的一个[3]。
本文将围绕古代文学作品中的典型桃花意象的含义、审美特征及寓意等进行阐述。
一、古代文学作品中典型桃花意象的含义依据对古典作品的梳理与归纳,古代文学作品中“桃花”有下述几种象征意义。
(一)古典文学借助桃花意象象征女性的美丽春天到来,到处盎然生机,而桃花便于此时开放。
桃花花瓣轻盈,颜色鲜丽犹如处于青春阶段的漂亮少女。
古代诗人常以桃花象征女性的美丽,具体包括身体健康、年轻、清秀等几种含义。
如唐朝诗人崔护所作《题都城南庄》:“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
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
”这首作品描绘了少女面容的美丽,如同盛开的桃花,营造了十分美丽的意境,被后代广为流传。
而其中的“人面桃花”也变成描绘女性面容美丽的一个高频率词语。
古代文学作品中“桃花”意象的含义及审美特征分析
古代文学作品中“桃花”意象的含义及审美特征分析
桃花在古代文学作品中常常被赋予爱情和美好生活的意义。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桃花常被视为吉祥和美好的象征,代表着幸福、美满和欢乐。
古代文人常以桃花来比喻婚姻的美满和爱情的甜蜜,比如《西游记》中孙悟空与铁扇公主的桃花源之乐,就表达了美好爱情的向往。
桃花还常常被用来描绘春天的美好景象,表达对生命的热爱和对美好生活的追求。
在古诗词中,经常可以见到对桃花的歌颂和赞美,比如杜牧在《江南春》中写道:“桃红杨柳争春,满目山河皆绿。
”可见桃花常常被用来描绘春天的美好景象,寄托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桃花在古代文学作品中常常被赋予了一种神秘而神圣的意义。
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桃花不仅仅是一种美丽的自然物象,更蕴含着一种神秘的象征意义。
在古代文学作品中,桃花常常被用来象征吉祥、神圣和灵感,成为神话故事和传说中的一部分。
比如在《西游记》中,孙悟空与三太子白马精相遇的情节中,桃花就被赋予了一种神秘的意义。
在这一情节中,桃花成为了孙悟空与白马精相遇的场所,象征着缘分和神秘力量的存在。
在古代神话传说和民间故事中,桃花也常常被用来象征吉祥和神圣,成为文学创作中的灵感源泉。
古代文学作品中的桃花意象承载着丰富的内涵和情感,不仅仅代表着美好生活和爱情的向往,更蕴含着诗意、神秘和神圣的意义。
在古代文学作品中,桃花常常被赋予吉祥和美好的象征,成为了文学创作中的灵感源泉。
桃花在古代文学作品中还常被赋予了唯美和艺术的审美特征,成为了文学创作中的主题之一。
希望通过本文的分析,能更好地理解古代文学作品中桃花意象的丰富内涵和审美特征。
新文言文专题六“桃花”意象解读
新文言文专题六“桃花”意象解读★寻根溯源《诗经·周南·桃夭》:“桃之夭夭,灼灼其华。
之子于归,宜其室家。
”以桃花喻年轻美貌的女子,以桃树的花叶繁茂比喻女子出嫁后的幸福生活。
晋代陶渊明的《桃花源记》,用落英缤纷的桃花作背景,构建了一个中国式乌托邦——“桃花源”。
唐代的孟綮记载了桃花与少女的感伤故事:“崔护京都郊游,邂逅一少女,次年再访,人去桃花在,崔护感伤不已。
题诗慨叹。
”后世还被改编为杂剧。
他那首“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使桃花染上了遗憾的色彩。
多情的杜牧曾经碰到一位美丽的姑娘,当时姑娘尚年幼,杜牧说,等我若干年,我必来娶你。
小姑娘渐渐长大了,杜牧却将这件事忘在脑后。
多年以后,旧地重游,杜牧想起当年的允诺,不料姑娘因久等不至而嫁人了。
杜牧不胜惆怅,作诗曰:“自是寻春去太迟,无须惆怅怨芳时。
狂风落尽深红色,绿叶成阴子满枝。
”清初孔尚任的《桃花扇》,把血染的“桃花”比作李香君与侯方域的爱情,同南明王朝的衰亡交织融为一剧,借身世之悲写破国亡家之痛,成为著名的古典悲剧。
在古代诗文中,写春景和女子,都离不开桃花。
“桃花源”作为中国的乌托邦,反复地显现在古代和当今的诗文中。
“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桃树栽种于屋前舍后,人们用“桃李满天下”比喻老师的学生之多。
古人还认为鬼畏桃树,于是就削桃木驱鬼避邪。
王安石有诗:“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
千门万户瞳瞳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桃符者,两块桃木板,其上各书神荼、郁垒二神之名,悬门之左右,以驱百鬼。
”《全唐诗》涉及桃花的诗有293首,《全宋词》涉及桃花的词有169首,《全宋诗》涉及桃花的诗有865首,加上元明清的诗词,粗略统计就有1818首之多。
翻开中国古代诗歌,可谓满眼“桃花”灿烂。
★阅读链接古人谈“桃花”意象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
深情浅趣,深则情,浅则趣矣。
杜子美云:“桃花一簇开无主,不爱深红爱浅红。
”余以为深浅俱佳,惟是天然者可爱。
古代文学作品中“桃花”意象的含义及审美特征分析
古代文学作品中“桃花”意象的含义及审美特征分析一、桃花意象的含义1. 美好与纯洁桃花在古代文学中常常被赋予美好和纯洁的含义。
桃花盛开时,粉色的花瓣如同少女的脸庞,清新、柔美,给人以纯洁美好的感觉。
在古代文学作品中,人们常常用桃花来比喻少女的美貌和纯洁,这种含义体现了人们对美好事物的向往和追求。
在《红楼梦》中,作者曹雪芹曾用桃花来形容黛玉的美貌:“略走几步,只见黛玉仰面坐着,额前花光破纱笼,繁花挡面,分外俏丽。
”这里的桃花被用来形容黛玉的美丽,体现了桃花在古代文学中的美好含义。
2. 爱情与浪漫桃花在古代文学中还常常被赋予爱情和浪漫的含义。
桃花开放时,花瓣飘洒,柔美婉转,给人以浪漫的感觉。
在古代文学作品中,桃花常常被用来象征爱情和美好的感情,如《桃花源记》中的“桃花源中人不识,自有桃花红杏林。
”这里的桃花被用来象征着一个幽静、浪漫的乐土,表达了对爱情和美好生活的向往。
3. 生命与希望桃花在古代文学中也常常被赋予生命和希望的含义。
桃花在春天盛开,象征着生命的重生和希望的到来,给人以力量和勇气。
在古代文学作品中,桃花常常被用来象征着生命的顽强和希望的到来,如《孟子》中的“雖然,荆榛莽莽,朽木不可雕也;桃花汇朝的宜人之地。
”这里的桃花被用来象征着生命的顽强和希望的到来,体现了人们对生命和希望的向往和追求。
二、桃花意象的审美特征1. 艳丽的色彩桃花的花瓣呈现出鲜艳的粉红色,在阳光下显得格外美丽。
这种鲜艳的色彩给人以愉悦和享受,具有强烈的美感,因此在古代文学中常常被用来形容美丽的事物。
比如在《西游记》中,有“甚是缱绻的竹林,桃花堆里或小溪流过,或竹楼窥伺。
”这里的桃花堆被用来形容美丽的竹林,具有艳丽的色彩和浓烈的视觉效果。
2. 悠扬的姿态桃花在风中摇曳,花瓣飘动,具有悠扬的姿态,给人以柔美和婉转的感觉。
这种悠扬的姿态在古代文学作品中常常被用来象征美好的事物,如《庐山谣》中“庐山东西南北动,波飞苹,桃李年年。
”这里的桃花被用来象征美好的事物,展现了它悠扬的姿态和动人的魅力。
古代文学作品中“桃花”意象的含义及审美特征分析
古代文学作品中“桃花”意象的含义及审美特征分析
古代文学作品中,“桃花”意象一直被视为一种富有浓厚诗意和审美特征的象征符号。
下面将对桃花意象的含义及其审美特征进行一些分析。
桃花意象在古代文学作品中往往象征着春天和爱情。
桃花通常在春季中盛开,它被认
为是春季的象征之一。
在古代文学中,春天往往被描述为生机勃勃、万物复苏的季节,而
桃花就是春天的代表之一。
桃花的形态美丽、色彩鲜艳,花瓣细嫩,给人一种生机勃勃的
感觉。
在文学作品中,桃花往往被用来描绘春天的美景,渲染春天的气息。
桃花在古代文学中也常被用来象征爱情和美好的感情。
桃花的盛开只有短暂的时间,
桃花也被赋予了“短暂而珍贵”的含义。
这与爱情往往也只有短暂的美好时光相呼应。
桃
花的美丽和绚丽的颜色也给人一种甜蜜的感觉,在文学作品中,桃花常常被用来表达爱情
的美好和浪漫。
桃花也被视为象征着爱情的象征物,一些古代文学作品中的男女主人公常
常会在桃花树下相遇,桃花成为他们爱情故事的见证者。
桃花在古代文学作品中还有一些其他的审美特征。
桃花在古代文学中常常被描绘为柔
美而娇媚的形象。
桃花的形状柔美,花瓣薄而嫩,而且桃花树常常被描绘为婀娜多姿的形象,给人以婉约柔美的感觉。
桃花也常常被与女性的美丽和温柔相联系。
桃花的花瓣颜色
鲜艳明亮,给人一种充满女性魅力的感觉,因此在古代文学中,桃花也常常被用来来形容
女性的美丽和柔媚。
古代文学作品中“桃花”意象的含义及审美特征分析
古代文学作品中“桃花”意象的含义及审美特征分析
在古代文学中,桃花也经常被用来表达人们的感情和情感。
桃花的柔媚、娇美和芬芳,与人们内心的柔情脉脉、深情厚意相呼应。
杨玉环在《长恨歌》中的形象常被比喻为“桃
花深处有人家”,既描绘了杨玉环娇媚美丽的外貌,又暗示了她在感情上的柔情和深情。
桃花还经常被用来描述恋人之间的情意绵绵,如《木兰花慢》中的“春花秋月何时了,往
事知多少,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通过桃花的形象,表达了对过去时
光的怀念和对故国的思念。
桃花在古代文学中还常常被视为象征美好的事物。
桃花的美丽娇媚,常常被用来比喻
美好的事物或境遇。
《红楼梦》中,作者曹雪芹将贾宝玉和林黛玉的爱情比喻为桃花,形容他们美好的相爱之情。
桃花还常常被用来形容女子的美丽和纯洁,如《楚辞》中的“鸣
鹤桃花飞烟画,花非舟也,烟非海也”,形容女子美丽娇媚的外表,寓意美好的事物。
古代文学作品中“桃花”的意象具有丰富的内涵和审美特征。
它既可以描绘美丽的春
日景象,又可以表达人们的感情和情感,还可以象征美好的事物。
桃花的鲜艳娇媚、柔情
脉脉、美好寓意,使其成为古代文学中常见的意象之一,丰富了文学作品的内涵和艺术表
现力。
桃花在诗歌当中的意象意义
桃花在诗歌当中的意象意义一、桃花的文化背景桃花在中国文化中拥有深厚的历史积淀,是传统文化和文学作品中经常出现的重要意象之一。
桃花被视作吉祥、浪漫而美丽的象征,常常出现在诗歌作品中,传递着丰富的情感和寓意。
二、桃花的美丽与柔弱桃花是春季的代表之一,它在盛开时给人们留下了美丽而短暂的印象。
桃花娇艳欲滴的颜色和柔美的姿态,让人们产生一种赞叹之情。
诗人们常常用桃花来形容美人的娇媚和纤弱,通过描绘桃花的美丽,抒发对美好事物的向往和追求。
1. 桃花的颜色和姿态桃花盛开时的颜色艳丽而鲜艳,红色、粉色、白色是常见的桃花颜色。
这些色彩给人们带来了温暖和喜悦的感觉,给人们的视觉带来了美好的享受。
此外,桃花的姿态柔美娇媚,如羞答答的少女、含蓄婉约的仙子,展示出女性的柔美和美丽。
2. 桃花与美人相映成趣桃花和美人有着异曲同工之妙,它们都代表着美丽、纯洁和柔弱。
诗人们通过对美人和桃花的对比来表达情感,抒发对美的赞美和向往之情。
桃花是美人的倩影,通过将美女和桃花相辅相承,诗人们营造出了浪漫而具有诗意的情景。
三、桃花的寓意与象征意义桃花在诗歌中的意象与其在传统文化中的象征意义紧密相连,它不仅代表美丽,还有着吉祥、纯洁和希望的寓意。
1. 吉祥与好运桃花在中国文化中被赋予了吉祥的寓意,它可以象征着好运和吉祥。
在春节期间,人们常常在门前摆放桃花或者贴红纸桃花祈求新年的好运。
诗人们在诗歌中表现出桃花的吉祥寓意,将其与美好的祝福和幸福联系在一起。
2. 纯洁与无暇在传统文化中,桃花象征着纯洁和无暇。
桃花绽放的瞬间如同一个纯洁的少女初次开放。
诗人们通过描绘桃花盛开的场景来表达纯洁的象征意义,抒发对纯洁美好世界的向往。
3. 希望与新生桃花作为春季的象征之一,常常与春天和新生相联系。
桃花开放的景象给人们带来了希望和期待,寓意着新的开始和美好的未来。
在诗歌中,桃花常常被用来描绘春天的迎接和新生的希望,带给读者美好的憧憬和期待。
四、经典诗歌中的桃花意象桃花作为重要的意象,经常出现在古代诗歌中,成为了许多经典诗歌的重要元素。
中国古典诗词中_桃花_意象解析
桃花原生长于我国北部与中部,春秋时期的《诗经》就已有“桃之夭夭,灼灼其华”的诗句。
桃花意象经常出现在古诗词中。
由于桃花娇媚动人,大方烂漫,生气勃勃又轻巧薄弱,粉嫩恬淡,给人以不食人间烟火之感,所以深受诗人墨客的喜爱。
桃花的暧昧、虚无,桃花的极端与平易,桃花的生长及凋零、美与死、俗与雅等不定性,使得古诗词中的桃花意象更加多姿多彩,多元而丰富。
本文对中国古典诗词中的桃花意象稍作分析,以就教于方家。
一、作为春天的意象桃花是春天早发的花卉,它粲如锦浪,艳如红霞,装点盎然春意,因此被称为“春桃”,她以艳美的芳姿为人们所喜爱。
“褪粉梅梢,试花桃树”(周邦彦《瑞龙吟》),如果说,梅花是报春使者,那么,桃花的绽放就是真正宣告了春天的到来。
尤其是一种称之为“小桃”的桃花开得更早。
陆游《老学庵笔记》卷四云:“小桃上元前后即著花。
”小桃花开让人真切地感受到春天的气息。
南宋词人赵鼎词云:“客路那知岁序移,忽惊春到小桃枝。
”(《鹧鸪天·建康上元作》)与他同时代的李持正说得更直接:“小桃枝上春风早,初试薄罗衣。
”(《人月圆》)可以试穿薄衫,想见天气确已泛暖。
“竹外桃花三两枝”也是展示了早春的一份生机。
待到阳春三月,桃花当令,树染胭脂,枝挂红霞,此时此节桃花真是占尽人间春色。
桃花舞春风,花影摇红,春意浓浓。
李白有诗:“桃李出深井,花艳惊上春。
”(《杂歌谣辞·中山孺子妾歌》)抒写的是对桃花艳冠群芳的感叹。
而“野桃含笑竹篱短,溪柳自摇沙水清”(苏轼《新城道中》)和“小园几许,收尽春光。
有桃花红,李花白,菜花黄”(秦观《行香子》)也在暗示着桃花在春天的舞台上永远是不可替代的主角。
甚至在残花飘零的暮春时分,桃花还能传达出“桃花流水鳜鱼肥”这般的悠闲之美。
桃花优美的姿容,妍丽的色彩,勃勃的生机,现身的绝好时节,使之成为春天无可挑剔的形象代言人。
桃花就这样悄然融进中国人的文化血脉,植埋下它在我们审美视野中的第一个春天情结。
古代文学作品中“桃花”意象的含义及审美特征分析
古代文学作品中“桃花”意象的含义及审美特征分析
古代文学作品中,“桃花”意象的含义和审美特征具有丰富多样的表现形式。
桃花在
古代文学中往往被用来象征爱情、美丽、柔情等情感和美好的事物。
以下是对“桃花”意
象含义和审美特征的分析。
“桃花”意象传递的主要含义是爱情。
桃花在古代文学中常常与爱情的萌生、相思之
情和美好的感受联系在一起。
桃花细嫩婀娜的花朵、绚烂多彩的颜色以及芳香扑鼻的香气,都使得它成为了表达爱情的象征。
在诗词中,常常可以看到桃花被用来描述恋人之间的情感,如“芳香无处不飘香,仙乡人间恋桃花”。
桃花的形象还常常载入传说故事中,例如《牡丹青》,其中女主角桃花被赋予了象征爱情、美丽和善良的意义。
“桃花”意象也具有美丽和柔情的特点。
桃花在古代文学中被描绘为娇媚、婀娜多姿
的形象。
诗人往往用“绣带”、“红云”、“芳香”等词语来形容桃花的美丽,表达出诗
人对于美的追求和欣赏。
桃花作为自然界的造物,展示了大自然的绚烂和生命的美好,使
人产生美的感受。
例如《桃花源记》中,桃花源就是一个充满着美丽和宁静的地方,人们
在其中生活恬淡、无忧无虑。
“桃花”意象还带有纯洁和寓意吉祥的特征。
桃花在中国文化中被视为吉祥之物,传
统上有桃花代表幸福美好的寓意。
桃花常常被视为中国的国花,被赋予了象征吉祥如意和
福寿双全的含义。
古代文学作品中,桃花的意象也常常出现在描绘美好未来、祝福和庆贺
的场合。
例如《红楼梦》中,贾宝玉的名字中就包含了桃花的字眼,寓意着他的人生将会
充满着福禄和好运。
唐代文学中的桃花意象
唐代文學中的桃花意象唐代文学中的桃花意象探析一、引言唐代,作为中国古代文学的鼎盛时期,诗人们以其卓越的艺术才华和深厚的人文情怀,将自然景物赋予丰富的象征意义与情感寄托,其中桃花作为一种常见的自然元素,在唐代文学作品中承载了多重内涵和象征意味。
二、桃花的自然属性与审美象征桃花在自然界中,因其绚烂夺目、盛开于早春的独特性,常被诗人用来象征生机盎然、春意盎然。
如杜甫《绝句二首·其一》中的“江碧鸟逾白,山青花欲燃。
今春看又过,何日是归年。
”以桃花盛开的景象寓示春天的到来,同时流露出诗人对时光流逝、期盼归乡的情感。
三、桃花的社会文化寓意在唐代诗歌中,桃花还常常被赋予更为深层的社会文化寓意。
例如,王之涣的《登鹳雀楼》中有“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
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这里的“春风”与“桃花”寓意相似,都是指代皇恩浩荡或盛世繁华,然而玉门关外却无法享受到,暗示边疆地区的艰辛以及对国家统一、民族和谐的期盼。
四、桃花的爱情象征在爱情诗篇中,桃花则往往成为表达男女情爱的载体。
如李白的《静夜思》有“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虽然未直接写桃花,但诗中的明月、霜等意象与桃花一样,都象征着纯洁无暇的爱情,常被后人用来比喻甜蜜美好的恋情。
五、桃花的人生哲理象征此外,桃花的生命周期也被诗人们借以抒发人生哲理。
如刘禹锡的《乌衣巷》中的“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
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
”此处的“野草花”包括桃花在内,象征着世事变迁、荣华易逝的人生哲理。
六、结论综上所述,唐代文学中的桃花意象不仅描绘出自然界的美好景观,更寄寓了诗人丰富复杂的情感世界和社会人文关怀,展示了唐代文人士大夫深邃的人生哲学和高尚的精神追求。
通过深入挖掘和理解这些桃花意象,我们不仅能领略到唐代诗歌艺术的魅力,更能深刻感受到中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
古代文学作品中“桃花”意象的含义及审美特征分析
古代文学作品中“桃花”意象的含义及审美特征分析①张娟娟(山西职业技术学院,山西太原030000)桃花深受古代文人的喜爱,为此出现了很多以桃花为主题的名品佳作[1]。
桃花具有多种象征含义,古代文人经过描写桃花,抒发感情,表达心声[2]。
内敛含蓄的我国古代文人经常以感性思想体悟世界万物,在文学作品中常常借某种景物表达感情,通过对世界真实事物的描绘抒发对人生的思考与内心的感慨,创造了数量众多的文学意象,而“桃花”是出现频率较高的一个[3]。
本文将围绕古代文学作品中的典型桃花意象的含义、审美特征及寓意等进行阐述。
一、古代文学作品中典型桃花意象的含义依据对古典作品的梳理与归纳,古代文学作品中“桃花”有下述几种象征意义。
(一)古典文学借助桃花意象象征女性的美丽春天到来,到处盎然生机,而桃花便于此时开放。
桃花花瓣轻盈,颜色鲜丽犹如处于青春阶段的漂亮少女。
古代诗人常以桃花象征女性的美丽,具体包括身体健康、年轻、清秀等几种含义。
如唐朝诗人崔护所作《题都城南庄》:“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
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
”这首作品描绘了少女面容的美丽,如同盛开的桃花,营造了十分美丽的意境,被后代广为流传。
而其中的“人面桃花”也变成描绘女性面容美丽的一个高频率词语。
另外,女子依据桃花的外形美态进行日常化妆,发展到隋代,形成一种妆容的代名词———“桃花妆”。
(二)象征春意盎然、桃花流水的美丽意象桃花色彩鲜艳,流水活泼灵动,这两种本来不具有任何联系的物象融合起来,形成一种独特的美感,就好像春季的盎然生机出现在眼前,让人产生美好、活力的感觉。
源自唐朝诗人张志和的“桃花流水鳜鱼肥”,便将桃花与流水联合使用,营造了一种美好的意境,自此“桃花流水”逐渐被人们了解。
之后,桃花和流水便如同最好的搭档,常常一同出现。
除了表面所体现出的春季的盎然生机这层含义之外,桃花流水还有更深层的内涵,代表凡人难以触及的仙境。
如古人邵雍在作品《二色桃》中描写道:“施朱施粉色俱好,倾国倾城艳不同。
古诗词中“桃花”意象解析
在我国古典诗歌漫长的历程中,形成了很多传统的意象,在古代诗歌这个百花齐放的大花园里,桃花独树一帜,占尽风光。
桃花以它俏丽的色彩、缤纷的落英触动了中国文人的某种情绪和情感,被渗透、融汇了审美主体的心理因素,在中国古典诗词中,使“桃花”具有“春天的使者,美人的意象,悲情的象征以及桃源的意象”,作为中国人共同认可的一种信息载体,世世代代承袭相传,如同中国的“梅文化”“菊文化”一样,“桃花”也成为我们民族集体记忆和心理深层的积淀物,形成了中国独具特色的“桃花文化”。
一、桃花作为春天的使者,抒写诗人春之情结白居易《大林寺桃花》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
长恨春归无觅处,不知转入此中来。
初夏四月作者来到大林寺,此时山下芳菲已尽,而不期在山寺中遇上了一片刚刚盛开的桃花。
诗中写出了作者触目所见的感受,突出地展示了发现的惊讶与意外的欣喜。
全诗把春光描写得生动具体,天真可爱,活灵活现;立意新颖,构思巧妙,趣味横生,是唐人绝句中一首珍品。
苏轼《惠崇春江晚景》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
蒌蒿满地芦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时。
桃花既在竹林外,可知竹多桃花少。
竹子一片,桃花疏疏落落三两枝,横出竹林外,临水而开。
苍翠竹幕上点缀着数枝腥红桃花,分外艳丽。
尽管是三两枝桃花,它却与鸭子戏水一样向人们预示了春天的到来。
二、桃花作为美人的化身,盛赞青春女子的娇媚诗经《国风·周南·桃夭》桃之夭夭,灼灼其华。
之子于归,宜其室家。
桃之夭夭,有蕡其实。
之子于归,宜其家室。
桃之夭夭,其叶蓁蓁。
之子于归,宜其家人。
这是一首祝贺年轻姑娘出嫁的诗。
诗以桃花起兴,为新娘唱了一首赞歌。
全诗语言精练优美,不仅巧妙地将“室家”变化为各种倒文和同义词,而且反复用一“宜”字,揭示了新嫁娘与家人和睦相处的美好品德,也写出了她的美好品德给新建的家庭注入新鲜的血液,带来和谐欢乐的气氛。
崔护《题都城南庄》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
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桃花扇》的桃花意象简析中文摘要:桃花这一意象在中国诗词上出现之频繁、含义之丰富、流传之广远,有着深厚的文化内涵,可谓世界文学画廊中的一大奇观。
清人孔尚任三易其稿,创作《桃花扇》巧妙地运用了“桃花”这一意象。
”剧中“桃花扇”一共出现五次:第一次,是侯方域与李香君的新婚之夜;第二次,是二人新婚第二天,李香君却奁;第三次,是李香君不肯屈服于魏阉余党之下,用桃花扇作防身武器;第四次,是李香君以死显忠贞,血溅桃花扇;第五次,是在栖霞山两人分后又和时,张道士扯碎桃花扇,双双入道。
侯方域与李香君的的爱情源于桃花扇,又破灭于桃花扇。
可见,桃花扇在剧中不仅仅是一个道具,更是一条贯穿剧中无数珍珠的重要红线。
桃花扇扇面承载着桃花,桃花扇作用巨大,那么桃花的意象也不可小觑。
关键词:《桃花扇》;扇面;桃花;意象;桃,很早就成为先民心目中神圣的吉祥物。
在“夸父逐日”的神话中,夸父临死前掷杖化为桃林,给后来寻求光明的人解除饥渴(《山海经·海外北经》),已赋予桃特殊的地位。
而神话传说中西王母的蟠桃,三千年一开花,三千年一结果,只要吃一枚就可以长生不老,这是老幼皆知的故事。
早在春秋时期,辟邪祈福又作为桃的又一个化身。
如今,桃花仍被人们作为美丽、喜庆、长寿、幸福的象征。
在中国古典文学中,桃花与人民的生活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也是历代咏花诗的重要题材。
如:“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
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
”(《题都城南庄》);“金鸭香炉起瑞烟。
呈妙舞开筵。
阳春一曲动朱弦。
斟美酒、泛觥船。
中秋五日,风清露爽,犹是早凉天。
蟠桃花发一千年。
祝长寿、比神仙。
(《燕归梁》)这两首诗分别以佳人和长寿写出了各自的桃花的意象。
清人孔尚任历时多年,三易其稿,创作了传奇佳作《桃花扇》。
《桃花扇》在中国戏剧史上是一朵艳丽的奇葩。
那么,说它奇,又奇在了哪里呢?在《桃花扇·小识》中他做了这样的描述:“桃花扇何奇乎?妓女之扇也,荡子之题也,游客之画也,皆事之鄙焉者也;为悦己容,甘剺面以誓志,亦事之细焉者也;伊其相谑,借血点而染花,亦事之轻焉者也;私物表情,密缄寄信,又事之猥亵而不足道者也。
桃花扇何奇乎?其不奇而奇者,扇面之桃花也;桃花者,美人之血痕也;血痕者,守贞待字,碎首淋漓不肯辱于权奸者也;权奸者,魏阉之余孽也;余孽者,进声色,罗货利,结党复仇,隳三百年之帝基者也。
帝基不存,权奸安在?惟美人之血痕,扇面之桃花,啧啧在口,历历在目,此则事之不奇而奇,不必传而可传者也。
”也就是说,桃花扇奇就奇在它的所有者、题字题画添饰者都是上层人士所不齿的倡优、贱流,但是下等人李香君却是一个誓死忠贞爱情、不辱于权奸者敢于与封建恶势力斗争识大义的烈女子,却是高尚的。
以下层鄙劣的人的高尚品质来使上层人士相形见绌,形成鲜明对比,揭示南明当朝昏君、奸臣当道致使国家弥漫着浓烈的腐败之气;还奇在扇面之桃花,扇面承载着桃花,桃花又以美人之血而成,可见,桃花乃是涵盖着全剧的中心意象。
那么,在《桃花扇》中的桃花的具体意象都有哪些呢?我们来分析一下。
一、以桃花作为美人的意象。
清代姚际在《诗经通论》中说:“桃花色最晚,故以喻女子,开千古辞赋咏没人之祖。
”以桃花比喻美人,或者将美人比作桃花,在古代诗歌中屡见不鲜。
《诗经·周南·桃夭》:“逃之夭夭,灼灼其华。
”首次唱出了以桃花作为美人的意象先声。
唐代崔护《题都城南庄》的“人面桃花相映红”,将桃花与人相结合、辉映,借绯红的桃花展现女子娇羞的可爱面容。
在《桃花扇》中,孔尚任又继承了以桃花喻美人的传统,大量使用桃花意象,来展现李香君的年轻美艳绝色。
如第五回访翠【雁过声】“香草偏随蝴蝶扇,美人又下凤凰台。
都看天人下界了。
果然妙龄绝色,龙老鉴赏,果真法眼。
”这是两人第一次见面,侯方域以天人下界比喻李香君,不仅年轻,而且绝色,杨龙友之前更是大加夸赞“李香君妙龄绝色,平康第一”无不是在夸赞李香君这个绝色佳人儿;第六回眠香【前腔】“侯官人当今才子,梳栊了绝代佳人”,侯方域在扇上题诗:“夹道朱楼一径斜,王孙初御富平车。
清溪尽是辛夷树,不及东风桃李花。
”这时郑妥娘不满说:“俺们不及桃李花罢了,怎的是辛夷树?”在此,通过辛夷树与桃李花的鲜明对比,进一步赞美李香君的貌美;又如第七回却奁【园林好】“正芬芳桃香李香,都提在宫纱扇上,怕遇着狂风摧荡,须紧紧袖中藏。
”“世兄有福,消此尤物。
香军天姿国色,今日插了几朵翠花,穿了一套绮罗,十分花貌,又添二分,果然可爱。
”这段文字有多处字词运用的形象到位,将李香君的美丽逐步展现在我们的面前。
首先是“正芬芳”,它点出了花开正艳,香气袭人,也就是进一步的诉说着李香君正值青春美好年华,光彩照人,让人舍不得移开眼;其次是“尤物”,《说文解字》:“尤,异也。
尤的意思是异,就是“突出”的意思,”“尤物”一词所指代的是:“容貌艳丽的女子、特别漂亮的女人”。
并不是所有的女子都可以用尤物来形容的,在这里杨敬友用尤物来描述李香君的姿色,可见李香君的艳丽非凡。
二、作为爱情的意象据说,很久以前,在大地北方一个宁静的小山村里,住着一个叫洮子的男子和一个叫小美的花仙子。
他们为了见证彼此心灵的坚硬,双双挖出自己的心脏然后死亡。
村民将他们合葬,事后两人墓地上长出了一棵小树,树上开满了分红的花朵。
原来,洮子化作了树干,小美化作了桃花,人们将这棵树叫做桃树,小美被封为专事人间爱情的桃花娘娘。
从那以后,人们总是用桃花象征爱情。
《诗经》中有大量篇章都在吟唱爱情,尤如《桃夭》:桃之夭夭,灼灼其华。
之子于归,宜其室家。
桃之夭夭,有蕡其实。
之子于归,宜其家室。
桃之夭夭,其叶蓁蓁。
之子于归,宜其家人。
写女子出嫁时所唱出的对美好的爱情生活的期望和憧憬,以桃红似锦,按照桃树的开花到结果的顺序用“桃夭”以三次比兴,来比喻爱情生活的幸福美满。
桃花的花语是爱情的俘虏。
孔尚任在《桃花扇》中形象的运用了桃花的这一意象,它象征着侯方域和李香君的爱情。
桃花扇的第一次出现是以无桃花的宫扇形式,作为两人的定情信物出现的。
原是平常之物、世俗常爱,却因染上李香君的鲜血而变得不寻常;也就是第四次出现,因着李香君不辱于权奸之下,血溅宫扇,而成桃花扇。
至此,它的意义就变得不再简单。
它象征着李香君对爱情的忠贞和对正义的坚守;在《桃花扇·本末》中写到:“南朝兴亡,遂系之桃花扇底。
”这说明,桃花扇的存在与否关系着整个南明王朝的兴亡,即扇在,国在;扇毁,国灭。
桃花扇最后一次在剧中出现,是在第四十回入道【北尾声】:“亏了俺桃花扇扯碎一条条,再不许痴虫儿自吐柔丝缚万遭。
”说明桃花扇已毁,那么也就暗示着南明的灭亡,两人双双入道,说明爱情也随之破灭。
孔尚任以戏剧中不可捉摸的“命运”之神对于侯方域和李香君的捉弄,真实的反映了他们要求挣脱命运束缚的斗争精神。
三作为桃花源的意象春天是花的季节,花的世界。
人们一提到春天,就会想起美艳的桃花。
因为桃花在早春开放,芳华鲜美,往往成为春天来到的象征。
如白居易的《大林寺桃花》“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
长恨春归无觅处,不知转入此中来。
”为春天的失去和出现而或喜或悲;又如袁枚的《题桃树》“二月春归风雨天,碧桃花下感流年。
残红尚有三千树,不及初开一朵鲜。
”这些都生动、形象的写出了桃花在姹紫嫣红的春天的重要性。
桃花的开放在早春,桃花的凋零最晚在春末,也就是说桃花象征着春天,象征着希望,象征着理想。
花开花落,预示着希望升起与理想破灭。
孔尚任在《桃花扇·本末》中写到:“南朝兴亡,遂系之桃花扇底。
”一把小小的平凡的宫扇,竟然攸关整个南明王朝的兴亡,究竟有着怎样强大的力量?《桃花扇》中多次提到桃花源,如:第一回听稗【解三醒】“重来访,但是桃花误出,问俺鱼郎。
”;第二十八回题画【鲍老催】:“是一座桃源,趁着未斜阳将调转。
”;第三十回归山【前腔】:“境隔仙凡几树桃,才知容易谢尘嚣。
” 将桃花与桃花源联系在一起,借花寓情,托物言志。
东晋陶渊明首提桃花源,他的桃花源与世隔绝,远离尘嚣,不理世事,是一个隐居于世的仙境;那里民风淳朴,人们相亲相爱,是一个太平盛世;是一个令无数文人墨客,清流文人向往的理想国度。
所以,桃花源象征着远离尘嚣烦扰的理想国度。
孔尚任用桃花源意象暗指南明王朝移民的归途,即避世入道。
入道,是对现实失望而进行的一种逃避选择,是与桃花源那理想家园相近的远离世俗无奈的一种生存方式。
虽然,在这里人们并不如桃花源里人民快乐、安逸,但这是代表他们对南明王朝最后唯一能做的忠诚了。
作品中肯定了以侯李未代表的南明爱国人士历经艰辛努力侯依然遭受挫折——救国失败,以至南明毁灭,它以悲剧性的矛盾作为戏剧冲突,唤起了人们以悲为特点的审美感受,这是悲剧的基本特征。
作者以入道来象征理想国度的破灭,更加突出了戏剧的悲剧色彩。
综上所述,孔尚任加工过的桃花意象有着丰富的文化内涵。
也是作者自身情感的间接倾诉和寄托。
参考文献:1.孔尚任著,王季思苏寰中杨德平合注:《桃花扇》,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59年4月北京第一版。
2.王立著:《心灵的图景——文学意象的主题史研究》,上海,学林出版社,1999年2月第一版。
3.王立著:《永和的眷恋——悼祭文学的主题史研究》,上海,学林出版社,1999年2月第一版。
4.刘叔成夏之放楼昔勇等著:《美学基本原理》,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0年7月第四版。
5.陈铁滨著:《诗经解说》,北京,书目文献出版社,1985年7月第一版。
2011年11 月20 日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