龋病
龋病名词解释
![龋病名词解释](https://img.taocdn.com/s3/m/0f775a68bc64783e0912a21614791711cd797947.png)
龋病名词解释龋病是一种常见的口腔疾病,也叫做蛀牙或龋齿,指的是牙齿表面被酸蚀和细菌侵蚀所形成的病变。
龋病主要通过饮食中的碳水化合物和细菌相互作用产生,其中包括多种细菌、某些特定的细菌群落以及牙齿表面各种生物膜的形成。
龋病的形成通常经历以下过程:1. 龋病斑:牙齿表面大多残留食物残渣和细菌,细菌以碳水化合物为食物,产生酸性代谢产物,开始腐蚀牙釉质。
2. 龋病发展:酸蚀进一步破坏牙釉质,形成小洞口(龋蚀),腐蚀进一步深入牙本质层。
3. 龋病扩大:口腔中的细菌群聚于龋洞内,进一步侵蚀牙本质,形成更大的龋洞,并逐渐扩大,从而形成明显的蛀牙。
4. 龋病感染:细菌群体进一步侵入牙髓,引起牙齿神经供血组织的感染,引起牙痛、牙髓炎、牙根尖周炎等炎症症状。
龋病可以影响牙齿的外观和功能,并且在进展的过程中可能引起一系列的并发症,如感染、疼痛、牙齿脱落、咀嚼困难等。
预防龋病主要包括以下措施:1. 均衡饮食:减少高糖及粘附性食物的摄入,增加蛋白质、蔬菜、水果、纤维等有益于牙齿健康的食物的摄入。
2. 注重口腔卫生:正确刷牙,每天至少刷牙两次,使用含氟牙膏,定期使用牙线和漱口水,保持口腔清洁。
3. 定期检查:定期到口腔医生处进行牙齿检查和清洁。
4. 使用含氟产品:使用含氟牙膏、含氟漱口水和含氟咀嚼片等产品可以有效补充牙齿所需的氟化物,增加牙釉质的抗酸性。
5. 牙齿密封剂:对于容易龋齿的儿童和青少年,可以使用牙齿密封剂保护牙齿表面,减少细菌和酸蚀的侵蚀。
6. 正确使用含糖食品:限制含糖食品的摄入量和频率,尽量减少长时间食用含糖食品的习惯。
龋病是一种常见的口腔疾病,但只要我们正确地预防和治疗,可以很好地保护我们的牙齿健康。
龋病—龋病的临床病理与分类(口腔内科)
![龋病—龋病的临床病理与分类(口腔内科)](https://img.taocdn.com/s3/m/a4be7dd7cd22bcd126fff705cc17552707225efd.png)
E.窝沟龋和平滑面龋
2..关于继发性牙本质说法错误的是 D
A.牙本质小管方向稍呈水平
B.牙发育完成后形成的牙本质
C.牙本质小管的走行方向较原发性有较大的变异 D.发育完成以前形成的牙本质
E.继发性牙本质呈不均匀分布
测一测
3.继发龋发生的原因如下,除外
E
A.菌斑
B.去腐未净
C.洞壁牙体组织有折断 D.微渗漏
E.色素沉着
4.与继发龋发生无关的是
C
A.腐质未完全去净
B.洞型制备不规范
C.未用窝洞消毒剂 D.充填材料下牙体之间不密合
E.窝洞周围牙体组织有破裂
测一测
5.猛性龋的临床表现如下,除外 D
A.龋蚀进展迅速
B.常侵犯全口牙
C.累及多个牙面
D.龋腐质常干硬
E.全身多有疾病
6.静止龋出现的条件是
B
A.机体抵抗力增加
第三章 龋病
❖1 ❖ 概 述 ❖2 ❖ 龋病的病因 ❖3 ❖ 龋病的临床病理与分类 ❖4 ❖ 龋病的临床表现、诊断与鉴别诊断 ❖5 ❖ 龋病的治疗
第三章 龋病
学习目标
❖ 1.掌握龋病的临床表现和分类 ❖ 2.掌握龋病的诊断方法和鉴别诊断 ❖ 3.掌握窝洞分类、结构和名称;窝洞制备基本
原则和步骤;充填修复方法;深龋的治疗特点 和方法选择 ❖ 4.熟悉龋病的发病因素;根面龋的特点和治疗 方法 ❖ 5.了解龋病的概念及流行情况;牙菌斑的概念 、形成;龋病治疗的并发症及处理
第三节 龋病的临床病理与分类 ❖牙本质龋(磨片,低倍光镜)
第三节 龋病的临床病理与分类 ❖牙本质龋(磨片,低倍光镜)
第三节 龋病的临床病理与分类 ❖牙本质龋(磨片,低倍光镜)
龋病的诊断和治疗
![龋病的诊断和治疗](https://img.taocdn.com/s3/m/abe05c2d49d7c1c708a1284ac850ad02de800781.png)
充填治疗后需定期复查,以确 保充填材料完好无损。
根管治疗
根管治疗适用于龋坏较深,累及 牙髓的患者。
根管治疗包括去除感染牙髓、清 理根管、充填根管等步骤,最后
进行牙冠修复。
根管治疗后牙齿失去牙髓营养供 给,脆性增加,需注意保护。
04 龋病的预防与保健
口腔卫生保健
刷牙
每天至少刷牙两次,每次刷牙时 间不少于两分钟,采用正确的刷 牙方法,即水平颤动法或旋转法。
分型
根据病变程度和范围,龋病可分为浅龋、中龋和深龋。浅龋 局限于牙釉质层,中龋侵犯牙本质浅层,深龋侵犯牙本质深 层。
诊断方法
视诊
医生通过观察牙齿的外 观,初步判断是否存在
龋坏。
探诊
X线检查
实验室检查
使用探针检查牙齿表面 及牙本质是否有缺损、
质地改变等异常。
通过X线片观察牙齿内部 结构,发现隐蔽部位的
儿童龋齿的预防与管理对于维护儿童口腔 健康至关重要。家长应培养孩子养成良好 的口腔卫生习惯,定期进行口腔检查。对 于已经发生龋齿的儿童,需采取及时有效 的治疗措施,同时加强口腔卫生宣教和定 期复查,以预防龋齿的再次发生。
THANKS FOR WATCHING
感谢您的观看
牙线
使用牙线清洁牙间隙,特别是对于 拥挤的牙齿和有牙周袋的牙齿。
漱口
饭后及时漱口,去除食物残渣和细 菌。
饮食与营养
控制糖分摄入
减少糖分摄入,特别是碳酸饮料、果汁等含糖量高的食品。
增加钙质和维生素D的摄入
钙质和维生素D有助于牙齿的矿化和维护,可以通过牛奶、奶制品、 鱼类等食品补充。
均衡饮食
保持均衡饮食,摄入各种维生素和矿物质,有利于牙齿健康。
病例二:中晚期龋齿的治疗与护理
龋病的分类和临床表现
![龋病的分类和临床表现](https://img.taocdn.com/s3/m/ad94f864bc64783e0912a21614791711cc7979d5.png)
黄褐色或黑褐色
随着病变的发展,牙齿颜色逐渐 变为黄褐色或黑褐色,这是由于 牙齿脱矿和色素沉着所致。
牙齿形态缺损
牙面凹陷
牙齿表面出现凹坑或沟槽,这是龋病发展过程中牙齿硬组织 逐渐溶解的结果。
龋洞形成
病变继续发展,牙体硬组织被进一步破坏,形成明显的龋洞 。
牙齿质地变化
牙齿变软
龋病导致牙齿脱矿,使得牙齿质地变软,易于被探针等器械探入。
与牙髓炎鉴别
牙髓炎可出现自发性疼痛、夜间痛等,而龋病一般无自发痛,仅在 刺激时出现疼痛。
与根尖周炎鉴别
根尖周炎可出现咬合痛、根尖部肿胀等,而龋病一般无咬合痛,根 尖部也无明显肿胀。
辅助检查方法
X线检查
可见龋损部位密度减低,与 周围正常牙体组织形成对比 。
光纤透照法
利用光纤将光源导入牙齿内 部,观察龋损部位的透光情 况,判断龋损的深度和范围 。
06
龋病并发症及处理
牙髓炎和根尖周炎
牙髓炎
龋病向牙髓发展会引起牙髓炎,表现 为自发性、阵发性疼痛,夜间痛和温 度刺激痛加重。处理方法包括开髓引 流、根管治疗等,以消除炎症并保存 患牙。
根尖周炎
牙髓炎继续发展可导致根尖周炎,表 现为咬合痛、根尖部肿胀等。治疗方 法包括根管治疗、根尖手术等,以消 除根尖周炎症并促进愈合。
牙齿拔除
对于无法保留的严重龋坏牙齿, 采取拔除措施,避免影响周围牙 齿健康。
患者日常护理建议
正确刷牙
掌握正确的刷牙方法,每天至少刷牙 两次,每次不少于两分钟。
使用牙线
每天使用牙线清洁牙缝,避免食物残 渣滞留。
合理饮食
均衡饮食,减少高糖、高酸性食物摄 入,多吃蔬菜水果等富含纤维的食物 。
龋病病因及预防
![龋病病因及预防](https://img.taocdn.com/s3/m/33ebd7c970fe910ef12d2af90242a8956becaa9e.png)
感谢观看
THANKS
母乳喂养
母乳是婴儿最理想的食物,不仅 营养丰富,而且含有免疫物质, 有助于预防龋病。建议纯母乳喂
养至少6个月。
辅食添加
从6个月开始,逐渐给宝宝添加 辅食。在添加辅食时,应注意食 物的质地和含糖量,避免过多摄
入高糖食物。
饮食多样化
鼓励孩子多吃蔬菜、水果和粗粮 等富含纤维的食物,这些食物有 助于清洁牙齿,减少龋病的发生。
早期干预
在龋病早期进行干预和治疗,可以有效阻止病变的进一步发展,降低治疗难度和成本。
03
龋病预防措施
口腔卫生保健
01
02
03
刷牙
每天至少刷牙两次,每次 刷牙时间不少于两分钟, 使用含氟牙膏。
牙线清洁
每天使用牙线清洁牙缝, 去除食物残渣和牙菌斑。
漱口水
使用漱口水可以帮助杀灭 口腔中的细菌,保持口腔 清洁。
儿童定期口腔检查与保健
定期口腔检查
家长应定期带孩子去口腔医院或口腔科进行检查,以便及时发现 并处理口腔问题。建议每半年进行一次口腔检查。
涂氟防龋
氟化物能有效预防龋病,医生会根据孩子的年龄和口腔状况,为其 制定合适的涂氟方案。
窝沟封闭
对于深窝沟的牙齿,医生可能会建议进行窝沟封闭,以减少食物残 渣和细菌的滞留,降低龋病的风险。
龋病早期治疗
龋洞填充
对于已经形成的龋洞,医生会使 用填充材料将其填补,防止龋病
进一步发展。
根管治疗
对于严重龋病,可能需要进行根管 治疗,以清除感染并保留牙齿。
牙齿拔除
在无法保留牙齿的情况下,可能需 要进行牙齿拔除。拔除后应及时进 行镶牙或种牙,以保持口腔功能和 美观。
04
儿童龋病预防策略
1.龋病总论
![1.龋病总论](https://img.taocdn.com/s3/m/7c516d856529647d2728526c.png)
病程发展缓慢 只发生在暴露于口腔的牙体组织 牙齿组织发生色、形、质的改变 破坏不能自行修复
三、龋病的危害
直接危在门齿 发音
间接危害
龋病
牙髓炎
根尖周炎
骨髓炎
间隙感染
邻近器官的感染
儿童时期影响牙颌系统的生长发育 牙源性病灶感染
和脓肿以及残根残冠等
感染根管 未形成根尖肉芽肿的感染根管
是播散微生物和毒素的潜在来源
牙周疾病 最具重要意义 其 它 冠周炎、涎腺结石、各种口炎等
口腔病灶引起的 全身性疾病
关节炎 主要为类风湿性和风湿性关节炎 亚急性细菌性心内膜炎
胃肠道疾病
眼病 虹膜炎、睫状体炎、脉络膜炎 慢性肾小球肾炎 皮肤病 痤疮、脂溢性皮炎等 肾脏疾病
龋病学 ( cariology )
龋病的定义 龋病的特点 临床基本特征 临床分类法 龋病的诊断 龋病的治疗
龋病的危害
龋病的病因
一、龋病的定义
龋病(dental caries,tooth decay)
是在以细菌为主的多种因素影响下,牙
体硬组织发生慢性进行性破坏性的一种
疾病。 龋病是一种感染性疾病。
二、龋病的特点
龋病的临床基本特征
好发牙位: 好发牙面:咬合面>邻面>颊面 恒牙列:下颌第一磨牙>下颌第二磨牙 >上颌第一磨牙>上颌第二磨牙>前磨 牙>上前牙>下前牙 乳牙列:下颌第二乳磨牙>上颌第二乳 磨牙>第一乳磨牙>乳上前牙>乳下前 牙
牙源性病灶感染
定义
口腔中的牙源性病灶感染 口腔中的病灶感染引起的
全身性疾病
定
义
牙源性病灶感染:指牙齿病变使病灶中
的微生物或微生物所产生的能损害组织
口腔组织病理学课件:龋病
![口腔组织病理学课件:龋病](https://img.taocdn.com/s3/m/afbef6f8b84ae45c3a358c45.png)
龋病(dental caries)
在以细菌为主的多因素作用下,牙无机物脱矿、有 机物分解,导致牙硬组织发生慢性进行性破坏的一 种感染性疾病。
龋好发于牙上食物滞留、菌斑不易清洁的部位。 最好发于咬合面点隙窝沟,其次为邻面连接点 下方。
第一节 龋病的病因和发病机制
▪ 菌斑的分层: ▪ 1、基底层(菌斑牙界面层):获得性薄膜 ▪ 2、中间层(菌斑体部) ▪ 3、表层
▪ (二) 食物 ▪ 1、含糖量高的食物:蔗糖 ▪ 2、粘附性强的食物 ▪ 3、糖摄入的频率
(三)宿主(牙)因素
牙的位置、形态和结构都与龋的发生有关:
①牙排列不整齐, 后牙牙合面深而狭窄的点隙、裂沟均有
利于食物和菌斑的滞留而发生龋。 ②牙发育不全和矿化不全等缺陷也有利于龋的发生。 ③刚萌出的牙其表面矿化较差, 存在较多的微孔, 因此易
受酸的侵蚀。
1985年Larmas对龋的发病因素作了归纳,认为细菌的活 跃程度(粘附与产酸)和宿主对龋的易感性(牙的结构与抗龋能 力)是决定其是否患龋的关键因素,而食物、唾液和口腔卫生 等则为相关因素。
牙本质 龋
透明层 牙本质龋最深最早出现的改
变,牙本质小管内出现矿化,管腔变窄, 最后可阻塞
透明层
坏死崩 解层 细菌侵 入层
脱矿层
透明层
脱矿层 酸
扩散至该区域 所引起的脱矿 改变。小管结 构仍较完整, 牙本质小管因 下方透明层的 形成而堵塞了 小管营养来源, 使远端的成牙 本质细胞突起 变性坏死,导 致小管空虚, 光镜下此区域 呈现黑色
第二节 龋病的病理变化
部位: 组织: 速度: 深度:
分类
窝沟龋 平滑面龋 颈部龋 釉质龋 牙本质龋 牙骨质龋 急性龋 慢性龋 静止龋 I 釉质内 II 牙本质浅层 III 牙本质深层(牙髓-)
龋 病PPT课件
![龋 病PPT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ccd1f56902020740bf1e9b59.png)
三、现代人龋病流行情况
我国患龋率略有上升 12-18岁年龄组患龋水平显著上升
四、龋病流行趋势
发达国家龋病发病呈下降趋势 发展中国家缓慢上升趋势
第二章 龋病病因及发病过程
第一节 牙菌斑 第二节 饮食因素 第三节 宿主 第四节 影响龋病发生和发展的其他因素 第五节 病因学说
平滑面菌斑
菌斑-牙界面:细菌位于获得性膜上方 细菌呈扇贝状排列于获得性膜表
面
中间层
稠密微生物层:有球菌样微生物 菌斑体层:各种不同微生物构成呈丛状
或丝状微生物排列呈栅栏状
平滑面菌斑
❖ 菌斑表层:结构松散,微生物差异大,有球菌、 杆菌和丝状菌,形成玉米棒或麦穗样结构(链 球菌附于丝状菌表面)
❖ 细胞间基质:蛋白质(唾液糖蛋白)和细菌细 胞外多糖
此外,病毒性肝炎还有丙型定为 己型肝 炎病毒 的病毒 现在被 确定为 乙型肝 炎病毒 的一个 属型, 因此己 型肝炎 不存在 。
在病毒肝炎的疫苗,A型、B型、D型的 疫苗已 研发成 功;C 型、E型 、F型 的目前 无编辑 本段宋 金元时 期
第一节 牙菌斑
一、评价方法
龋均:每个患者所患龋齿的均数
DMF(decayed-missing-filled) DMFT:受检人群中平均每个个体罹 患龋齿的牙数 DMFS:受检人群中平均每个个体罹 患龋齿的牙面数
二、龋病好发部位
好发牙位 恒牙列:下颌第一磨牙、下颌第二磨牙 上颌第一磨牙、上颌第二磨牙、前磨牙 第三磨牙、上颌前牙、下颌前牙 乳牙列:下颌第二乳磨牙、上颌第二乳磨 牙、第一乳磨牙、上颌前牙、下颌前牙
第一节 牙菌斑
精品课件文档,欢迎下载,下 载后可以复制编辑。
更多精品文档,欢迎浏览。
龋齿
![龋齿](https://img.taocdn.com/s3/m/d70a56f4aef8941ea76e051c.png)
龋病锁定[qǔ bìng]龋齿一般指龋病本词条由卫生计生委临床医生科普项目/百科名医网提供专业内容并参与编辑周学东(主任医师)审核四川大学华西口腔医院汤亚玲(副主任医师)审核四川大学华西口腔医院龋病俗称虫牙、蛀牙,是细菌性疾病,可以继发牙髓炎和根尖周炎,甚至能引起牙槽骨和颌骨炎症。
如不及时治疗,病变继续发展,形成龋洞,终至牙冠完全破坏消失,其发展的最终结果是牙齿丧失。
龋病特点是发病率高,分布广。
是口腔主要的常见病,也是人类最普遍的疾病之一,世界卫生组织已将其与肿瘤和心血管疾病并列为人类三大重点防治疾病。
目录1病因2临床表现3检查4鉴别诊断5治疗6危害7预防1病因目前公认的龋病病因学说是四联因素学说,主要包括细菌、口腔环境、宿主(即指寄生物包括寄生虫、病毒等寄生于其上的生物体)和时间。
其基本点为:致龋性食物糖(特别是蔗糖和精制碳水化合物)紧紧贴附于牙面,由唾液蛋白形成的获得性膜。
这种获得性膜不仅得以牢固的附着于牙面,而且可以在适宜温度下,有足够的时间在菌斑深层产酸,侵袭牙齿,使之脱矿,并进而破坏有机质,产生龋洞。
1.细菌是龋病发生的必要条件,一般认为致龋菌有两种类型,一种是产酸菌属,其中主要为变形链球菌、放线菌属和乳杆菌,可使碳水化合物分解产酸,导致牙齿无机质脱矿;另一种是革兰阳性球菌,可破坏有机质,经过长期作用可使牙齿形成龋洞。
2.口腔环境口腔是牙齿的外环境,与龋病的发生密切相关,其中起主导作用的主要是食物和唾液。
(1)食物主要是碳水化合物,既与菌斑基质的形成有关,也是菌斑中细菌的主要能源,细菌能利用碳水化合物(尤其是蔗糖)代谢产生酸,并合成细胞外多糖和细胞内多糖,所产的有机酸有利于产酸和耐酸菌的生长,也有利于牙体硬组织的脱矿,多糖能促进细菌在牙面的黏附和积聚,并在外源性糖缺乏时,提供能量来源。
(2)唾液在正常情况下,唾液有以下几种作用:①机械清洗作用;②抑菌作用;③抗酸作用;④抗溶作用。
龋病的临床表现
![龋病的临床表现](https://img.taocdn.com/s3/m/0d64169e32d4b14e852458fb770bf78a64293a68.png)
目录
• 龋病的定义和概述 • 龋病的分类和分期 • 龋病的临床表现 • 龋病的治疗方法 • 龋病的预防和保健
01
龋病的定义和概述
龋病的定义
01
龋病是一种由口腔中细菌引起的 慢性、进行性、破坏性疾病,主 要影响牙齿硬组织。
02
龋病通常表现为牙齿硬组织的脱 矿质和有机物分解,最终导致牙 齿出现龋洞。
起感染。
根管治疗
根管治疗适用于龋病较严重, 已经波及到牙髓的情况。
根管治疗通过清理和消毒牙髓 腔,然后进行填充和封闭,以 消除感染源,缓解疼痛。
根管治疗需要由经验丰富的牙 医进行,治疗过程较为复杂, 需要多次就诊。
05
龋病的预防和保健
保持口腔卫生
01
02
03
每天刷牙两次
早晚各一次,每次刷牙时 间不少于2分钟,采用正 确的刷牙方法,即水平颤 动拂刷法。
定期使用牙线
每天至少使用一次牙线, 清洁牙间隙,去除牙菌斑。
漱口
饭后及时用清水或淡盐水 漱口,以清除食物残渣和 细菌。
控制糖分摄入
减少高糖食品的摄入
尽量避免食用高糖食品,如糖果、巧 克力、蛋糕等。
控制甜饮料的摄入
适量摄入天然糖分
选择含糖量较低的水果,如苹果、橙 子等,并控制摄入量。
少喝含糖饮料,如碳酸饮料、果汁等。
定期口腔检查
定期进行口腔检查
至少每年进行一次口腔检 查,以便及时发现和处理 口腔问题。
定期洁牙
根据医生建议,定期进行 洁牙,去除牙结石和牙菌 斑。
关注口腔问题
关注口腔健康状况,如发 现牙齿疼痛、牙龈出血、 牙齿松动等问题,应及时 就医。
THANKS
感谢观看
龋病名词解释
![龋病名词解释](https://img.taocdn.com/s3/m/9e82d409ae45b307e87101f69e3143323868f542.png)
龋病名词解释
龋病是一种致病性牙支架和牙本质病变,它是由细菌繁殖引起的,这些病变在牙本质中积聚,形成形式多样的洞,其中含有发臭的细菌。
龋病的主要症状包括牙痛,口腔溃疡,发黄牙齿和口腔溃疡。
龋病一般发生在肉眼可见的牙缝和牙齿切边,特别是在蔬菜和水果食物中。
龋病是由菌所致,可以通过正确清洁牙齿来预防。
洁牙时要用氟牙膏,每日晨间和晚上口腔内部清洁和美容,每三个月去牙齿医生看一次牙齿。
定期干洗比定期刷牙对预防龋病更有效,因为它可以清除牙缝中的病菌和食物残渣。
预防龋病的另一种方法是强化牙齿,可通过补充钙质,维生素和微量元素,以及正确的饮食习惯来改善牙齿的健康状态。
此外,应尽量避免吃太甜或太苦的食物,以及常吃甜点、肉类食物等,以减少对牙本质的破坏。
如果发现龋病,应尽快到牙科医生处就诊,确定治疗方案。
治疗方法包括牙本质及附着层的结构翻新、支架的置换,以及植入牙齿的支架装置和其他治疗方法,以消除龋病。
以上就是龋病的基本概念,其根源在于细菌繁殖,可以通过正确清洁牙齿、补充牙齿健康所需要的物质、以及正确的饮食习惯来预防龋病。
如果有任何发现龋病的征兆,应立即就医,及早治疗可以避免牙齿或牙本质继续受到影响。
- 1 -。
龋病名词解释
![龋病名词解释](https://img.taocdn.com/s3/m/3052f8cc18e8b8f67c1cfad6195f312b3169ebaa.png)
龋病名词解释
【龋病名词解释】
【名词解释】龋病又称蛀牙,它是由口腔中多种因素复合作用所导致的牙齿硬组织进行性病损,表现为无机质脱矿和有机质分解,随病程发展而从色泽改变到形成实质性病损的演变过程,其发展一般可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为龋病发展的初期,此时仅在牙齿表面形成无机质脱矿,即龋洞的形成。
此阶段无自觉症状,易于被忽视。
当进食甜食或饮料后,牙面可出现软的黑褐色染色,此即牙齿着色,俗称蛀牙。
第二阶段是患者感受酸痛等不适并开始主动去寻找这些刺激以减轻疼苦之际(平时也偶尔会遇冷热敏锐);然则已属迟了(2年左右)对极少数天赋免疫力低下如老人小孩孕妇接触大量抗菌药尤甚常见;影响恒压咀嚼功能严峻降落使颌骨缺失若干颗均需拔除永远丧克正畸求职权利媒介顺应美观心理才情社交困难提早掉光满嘴假尖残次品增加身价虚荣指甲参差污秽外露令旁边同学厌弃更关键怕家长训斥必须务尽快处置否认真就错误晚矣!故建议每六月做1-3毫米根管探查术保存国门领土完整消灭祸害源头切勿犹豫拖延耽搁只好含泪忍耐再镶全瓷冠啦!
- 1 -。
第三章-龋病
![第三章-龋病](https://img.taocdn.com/s3/m/5e457f345901020207409c98.png)
医学
25
医学
26
二、龋病发病的其他学说
(一)化学细菌学说 化学细菌学说由米勒提出。 该学说首次表明了口腔微生物、食 物、酸与龋病发生的关系,为龋病 的现代病因理论奠定了基础,为进 一步研究龋病病因学指明了方向。
医学
27
(二)蛋白溶解学说 (三)蛋白溶解螯合学说
医学
28
第二节 龋病的临床病理
医学
4
5、牙齿的脱落,前牙的缺失影响发音 6、癌变。 严重的龋坏导致的残冠、 残根刺激周围的软组织等,引起溃疡 糜烂,甚至癌变。还可成为一个病灶 ,细菌的大本营。细菌的毒素经血流 可到全身的各个部位。 7、其他病变:心内膜炎、风湿性关节 炎、慢性肾炎。
医学
5
医学
6
医学
7
第一节 概述
三、龋病的流行病学、好发牙齿和部位 1、龋病流行情况 患龋率=(患龋病人数/受检人数)*100% 龋均=(DFM/受检人数)*100% 2、好发牙和牙齿的部位 好发牙齿:磨牙多余前磨牙,前磨牙多余前牙 好发牙面:以咬合面居首,其次是邻面,再次 是颊面。
医学
53
2.视诊(色泽、外形) 3.探诊(粗糙、钩拉、插入感) 4.X-Ray:观察龋坏部位、深度等,尤 其是邻面龋和继发龋。 5.牙髓活力测试:判断牙髓活力状况。 6.光投照法
氩离子激光照射
医学
54
(二)龋病的诊断标准 1.浅龋 发生于釉质层或牙骨质层的 龋病。
Ⅰ.窝沟浅龋
Ⅱ.光滑面浅龋
医学
55
(一)窝洞的设计及制备原则(备洞) 1.分类(G.V.Black) I类洞 所有牙面发育点隙裂沟的龋损 II 磨牙、前磨牙邻面 III 切牙、尖牙邻面未累及切角 IV 切牙、尖牙邻面累及切角 V 所有牙的唇(颊)舌颈1/3 Ⅵ 前牙切嵴和后牙牙尖等自洁区 医学
龋病及其治疗
![龋病及其治疗](https://img.taocdn.com/s3/m/2b7fb298c0c708a1284ac850ad02de80d4d80638.png)
儿童龋病管理策略
01
02
03
04
饮食习惯培养
鼓励儿童养成定时定量、均衡 饮食的习惯,减少糖分摄入。
口腔卫生教育
教导儿童正确刷牙和使用牙线 的方法,培养其自主维护口腔
卫生的习惯。
定期口腔检查
建议儿童每半年进行一次口腔 检查,及时发现并治疗龋病。
局部用氟化物
对于高龋风险儿童,可考虑使 用局部用氟化物增强牙齿抗龋
加强口腔卫生维护
孕妇及哺乳期妇女应更加注意口腔卫生,坚 持早晚刷牙、饭,以降低龋病发 生的风险。
合理饮食调整
增加富含钙质、磷质和维生素的食物摄入, 有助于牙齿健康。
及时就医治疗
如发生龋病,应及时就医治疗,避免病情恶 化影响母婴健康。
06
龋病与全身健康关系探 讨
流行病学特点
发病率高
01
龋病是人类最常见的疾病之一,各年龄段均可发病,但以儿童
为主。
分布广
02
龋病在全球范围内广泛分布,不同地域、民族和经济状况的人
群中均有发生。
与生活习惯密切相关
03
龋病的发病与饮食习惯、口腔卫生习惯等生活习惯密切相关。
龋病分类与临床表现
分类
根据龋损累及牙齿的硬度、深度和范围,龋病可分为浅龋、 中龋和深龋三类。
效果评估
定期评估氟化物应用的效果,根据评估结果调整 预防策略。
定期口腔检查与早期干预
定期口腔检查
建议每半年进行一次口腔检查, 及时发现并处理龋病等口腔问题
。
早期干预
对于已经发生龋病的牙齿,应尽早 进行治疗,防止龋病进一步发展。
建立健康档案
为患者建立健康档案,记录口腔健 康状况和治疗过程,方便追踪管理 。
龋病
![龋病](https://img.taocdn.com/s3/m/aaa0242b43323968011c9274.png)
2017/9/26
17
四、蛋白溶解学说: 早期病变是细菌产生的蛋白分解酶将牙 釉质和牙本质小管壁的蛋白破环,然后出现 无机盐脱矿,最后硬组织缺损形成龋洞。 五、蛋白溶解—螯合学说: 无机盐脱矿,有机质分解同时进行,形 成螯合物,不一定只在酸性条件下才出现破 环,碱性时也可以。
2017/9/26 18
(1)变形链球菌: 是致龋率最大的一种细菌,在 不同培养基中生长时形态可发生 变异。这种细菌是1924年Clark分 离出来得,属G+球菌。主要导致 窝沟龋。
2017/9/26
24
该菌特征: (A)能在缺氧情况下生长,产生葡萄糖基转移酶,通过 这种酶把葡萄糖转换为高分子的细 胞外多糖(葡聚糖 )。这种糖可以诱发变形链球菌的特异性的邻居反应, 使链球菌易于粘附于牙面,产生乳酸,使局部环境的 PH 值降低至4~5因而可以造成牙齿脱矿。 (B)该菌在口腔内只有定居在硬物表面(假牙也可以) ,新生婴儿牙萌出前,口腔内没有变形连球菌。 (C)该菌耐酸,在PH值为3~4时也能生长繁殖,并且能 在菌斑下无氧的环境中生存。
2017/9/26
3
特征
1.龋病的发病率高、分布面广,是继心脏病、 脑血管病之后的第三大常见病、多发病。 2. 龋齿又是一种古老的疾病,古代医学已有治 疗龋病的记载。《内经》中提到用针灸治龋。 《口齿论》是汉代名医张仲景所著我国最早 的口腔医学专著。 3.细菌感染性 4.慢性破坏性
2017/9/26 4
2017/9/26
9
危 害
影响咬合及咀嚼功能。 影响美观和发音。 影响消化功能,影响生长发育使身 体素质下降。 形成病灶,致其他疾病。 Eg:颌骨骨髓炎、慢性淋巴结炎、 风心病等
2017/9/26 10
龋病的名词解释
![龋病的名词解释](https://img.taocdn.com/s3/m/11df64e9d4bbfd0a79563c1ec5da50e2524dd115.png)
龋病的名词解释龋病是一种古老疾病的统称,指的是牙齿的蛀牙病。
英文称为dental caries,也被称为牙齿腐烂。
此外,龋病还是一种逐渐侵蚀骨骼牙的木质组织的病症,具有很高的发病率。
是一种全球性疾病,几乎没有避免的地区,影响了大量的人群,尤其是儿童。
龋病是一种疾病,可能因滥用糖、糖分、果汁和果酒等甜食或酸食而引起。
龋病的发生受到细菌,某些维生素,食物,和生活习惯的影响,可能是由牙齿周围细菌分泌的酸,牙齿表面细菌生产硫酸性物质,以及牙面受到侵蚀等几个因素联合作用所致。
龋病会危害牙齿健康,使牙齿出现空洞,导致牙痛,牙脱落,牙裂等问题。
预防龋病的最佳方式是日常牙齿清洁,尽量不吃含有糖分的食物,定期到牙科医生进行牙齿检查,每天含有一定量的牙粉和牙膏,充分利用早上和晚上的时间进行牙齿清洗和口腔清洁,每年定期拔牙等。
另外,也可以根据个人的情况,利用牙学技术,例如采用硝酸钠(NaClO)或采用根管治疗等治疗方法,来消除龋病的症状。
对于龋病的治疗,牙齿应该被保护或修复,以防止进一步损害牙齿。
预防和治疗一般是免疫抗衰老疾病的最佳策略。
只要把一定的时间和精力放在预防和治疗龋病,就可以更好地保护牙齿,有效地改善人们的口腔健康。
另外,牙科医生也可以通过开展宣传活动,对公众进行健康教育,加强公众的牙科保健意识。
可以通过宣传咨询,让公众更加了解牙病的发生和发展机制,增强公众的预防意识,采取正确的饮食和口腔清洁习惯,正确使用牙粉和牙膏,正确采用牙刷等,以及定期到医院做口腔检查等,都是预防牙病的重要措施。
综上所述,龋病是一种古老的牙病,可以通过日常牙齿清洁,减少糖分的摄入,定期到牙科医生进行牙齿检查,采取正确的饮食和口腔清洁习惯,改善口腔健康习惯,以及积极参加牙科宣传活动,来预防和治疗牙病。
这种措施有助于减少龋病的发病率,改善口腔健康,保护牙齿,以及改善口腔健康。
龋病ppt课件
![龋病ppt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f51325800242a8956bece4b2.png)
诊 断: 最常用的常规诊断方法是x线片检查,有利于发
现隐蔽部位的龋损
一、 龋 病 概 念
2.龋病的临床特征:牙体硬组织即牙釉质、牙本 质和牙骨质在颜色、形态和质地等方面均发生变 化。初期龋坏的硬组织发生脱矿,牙釉质呈白垩 色。继之病变部位有色素沉着,局部呈黄褐色或 棕褐色。随着无机成分脱矿、有机成分分解的不 断进行,牙体组织疏松软化,发生缺损,形成龋 洞。牙齿一旦形成龋坏,则缺乏自身修复能力。
三、龋 病 的 分 类
继发龋(secondary caries)龋病治疗 后,由于充填物边缘或窝洞周围牙体组织破 裂,形成菌斑滞留区;或修复材料与牙体组 织不密合,形成微渗漏,都可产生龋病,称 继发龋。继发龋也可因治疗时未除净病变组 织发展而成。
三、龋 病 的 分 类
按损害解剖部位分类(形态学分类) ● 合面(窝沟)龋和平滑面龋 ● 根面龋 ● 线病变程度分类根据病变深度可分为 ●浅龋 ●中龋 ●深龋
三、龋 病 的 分 类
中龋:龋损从牙釉质蔓延至牙本质 浅层所形成的龋洞称之。如图。 患者常有牙本质敏感的症状,如 遇甜酸食物或冷热刺激均引起牙 齿酸痛,但一旦刺激去除,痛觉 即消失。
龋病的好发牙齿和牙面
在恒牙列中,下颌第一磨牙患龋的频率最高, 其次是下颌第二磨牙,以后依次是上颌第一磨牙、 上颌第二磨牙、前磨牙、第三磨牙、上颌前牙。患 龋率最低的是下颌前牙。
无穿髓孔等。邻面的早期龋,探针不宜进入,可用牙线检查 温度刺激试验:龋洞深达牙本质时患者对冷热酸甜敏感 X线检查:邻面龋、继发龋或隐匿龋不宜用探针查出,可用X线检查。龋
病在X线片上显示透射影象 透照:光导纤维可直接看出前牙龋洞部位和深度
四、龋病的临床表现和诊断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致龋微生物
链球菌属(streptococcus ):
⑴ 血链球菌(streptococcus sanguis ) ⑵ 变形链球菌(streptococcus mutans ) ⑶ 轻链球菌(streptococcus mitis )
乳杆菌属(lactobacillus):
⑴ 同源发酵菌种(homofermentative species) ⑵ 异源发酵菌种(heterofermentative species)
形成微生物:粘性放线菌、变形链球菌、唾液链球菌
杂多糖:N-乙酰葡糖胺(62%)、半乳糖(7%)、
葡萄糖(4%) 糖醛酸(uronic acid, 3%) 形成微生物:粘性放线菌、布赫内乳杆菌、 纤维乳杆菌、干酪链球菌
碳水化合物存在的形式
胞外聚合物
细胞壁肽聚糖
细胞内糖原
菌斑的形成和发育
1 获得性膜形成和初期聚集; 2 细菌迅速生长繁殖; 3 菌斑成熟。
龋病的特点
1 是人类的常见病、多发病之一,发病率位居前列; 2 病程进展缓慢,一般不危及生命,不受重视; 3 危害甚大:
⑴ ⑵ ⑶ ⑷ 牙髓病、根尖周病、颌骨炎症等并发症→严重影响全身健康; 发展→牙冠缺损→残根→牙丧失→破坏咀嚼器官完整性→影响消化功能; 童年时期咀嚼器官完整性破坏→影响牙颌系统的生长发育; 作为病灶,引起远隔脏器疾病。
患龋率
定义:在调查或检查时点(point)或时期(period), 一定人群中的患龋情况。 计算公式:
观察时点(时期)的患病例数 龋病患病率 = ---------------------------------------------- × k 该时点(时期)的人口数 时点:理论上无长度,但要尽可能缩短观察时间,一般不应超过一个 月; 时期:可有一相对长的时段。 基数K : 可以为 100% ~ 100 000/10万,视具体而定。
龋病
( dental caries,tooth decay) decay)
是在以细菌为主的多种因素影响下,牙 体硬组织发生慢性进行性破坏的一种疾病。 也可称为牙体硬组织的细菌感染性疾病。
多
牙 所 处 的 环 境 斑 菌 牙 物 和 食 菌 细
种 因 素
基 本 有 机 物 分 解 矿 脱 物 机 : 质 无 化 骨 质 质 变 牙 牙 本 釉 : 牙 围 范 及
菌斑微生物的特点 菌斑微生物的特点
1 口腔中的天然菌群种类繁多:50种以上;
2 口腔各部位的微生物群体差异很大,在口腔
疾病发生发展过程中起不同作用; 3 龋病过程中的细菌活动较为复杂,只有依靠 菌斑的介导才能完成。
菌斑微生物学动物研究的发展过程 (一)
⑴在1940年以前:主要注意力集中在饮食与龋病的关系上; ⑵ 1946年,证实了青霉素能抑制大鼠的龋病,是对龋病细菌学病 因的重要支持; ⑶ 1954年,Orland 首次进行了龋病研究的悉生动物实验; 1954 Orland 对无菌鼠的实验研究证实: ① 没有微生物存在就不会发生龋病; ② 龋病损害只在饲以碳水化合物饮食的动物中发生; ③ 凡能造成龋病损害的微生物均能代谢蔗糖产酸; ④ 不是所有能产酸的微生物均能致龋。
菌斑微生物学动物研究的发展过程 (二)
⑷ 1960年,用田鼠进行龋病研究获得了重大突破:
① Keyes 证实了抗龋动物与龋活跃动物不同,抗龋动物口腔中缺乏某 些特殊微生物; ② Keyes与 Fitzgerald 研究证实:只有某些菌种能造成龋病,如变形链球菌、 唾液链球菌、粘性放线菌、唾液乳杆菌、发酵乳杆菌、血链球菌。
反映龋病严重程度的指数
要求:
简单,概念清楚,能反复验证 ; 不同检查者使用这种指数检查患者时,得出的结果应该相同 ; 资料应该能做统计学分析处理 。 指数: 龋均:每个患者所患龋齿的均数,包括:正在发展的患牙、已充填过的 龋牙、因龋已拔除的牙。 龋失补(DMF)指数:龋齿数、因龋失牙数、因龋补牙数的总和。 DMFT指数:指受检人群中平均每个个体罹患龋病的牙数。 DMFS指数:指受检人群中平均每个个体罹患龋病的牙面数。
龋病的历史
是人类历史上一种极为古老的疾病,可以追溯至新石器时代,即 公元前12000~3000年。 我国古代的医学:唐代《新修本草》中就有采用与现在广泛应用 的银汞合金配方非常相似的银膏补牙的记载。 欧洲的口腔医学:
从文艺复兴时代(1300-1550年)起,关于龋病的研究有了较大的进展; 19世纪末,Miller 提出了解释龋病病因的化学细菌学说; Black提出的窝洞分类标准沿用至今; 20世纪60年代,Keyes 提出的龋病三联因素概念,以及随后发展的四联因素学 说,都丰富了化学细菌学说的内容。
脂肪:10%~14%; 无机成分:含有钙、磷酸盐和高浓度的氟。
胞外多糖
葡聚糖:水溶性葡聚糖(dextrans)、水不溶性葡聚糖(mutans)--变聚糖
形成微生物:血链球菌、变形链球菌、唾液链球菌、 轻链球菌、 干酪链球菌、嗜酸乳杆菌、奈瑟菌属
果聚糖:左聚糖(levan)、右旋糖(fructan)
⑸ 以后的大量的动物实验研究结果证实:
① 动物口腔中具有天然菌群,外源性细菌定居很困难; ② 诱发龋病的微生物主要是变形链球菌,唾液链球菌、粘性放线菌、 唾液乳杆菌、发酵乳杆菌、血链球菌也能诱导动物产生龋病; ③ 致龋微生物均能产酸,并能在牙面附着; ④ 各菌种诱导龋病形成的能力存在差异。
菌斑微生物学的人类研究
1924年首先描述为致龋菌;1960年以前,其致龋作用并未受到重 视;1960年,证实某些链球菌具有致龋作用和传播性后,该菌受 到重视;1967年,得到确认。 变形链球菌可以造成啮齿类动物和灵长类动物实验性龋的动物模 型,同时有证据表明与人类龋病密切相关 分类:根据细菌壁抗原成分的差异,分为8种血清球菌种 能利用蔗糖合成水溶性与水不溶性细胞外多糖 已证实在动物模型中具有致龋性,但在人类患 龋者口腔中的检出率并不增高 血链球菌数量与龋病损害的出现呈负相关 无充分证据证明血链球菌是人类龋病的致病菌
变形链球菌(streptococcus 变形链球菌(streptococcus mutans )
窝沟菌斑
特点:
1 窝沟中只留有微生物和食物分子,微生物类型有限; 2 基质中以G+球菌和短杆菌为主,偶尔可见酵母菌; 3 没有栅栏状排列的中间层。
菌斑的组成
水:80% 固体物质 :
碳水化合物:主要是葡萄糖,还包括:阿拉伯糖、核糖、半乳 糖、岩藻糖。 蛋白质:来源于细菌、唾液、龈沟液。
唾液和龈沟液:淀粉酶、溶菌酶、IgM、IgA、IgG、清蛋白等。 细菌酶:葡糖基转移酶、葡聚糖水解酶、透明质酸酶、磷酸酶、 蛋白酶。
龋病的研究内容
细菌及其所处的微环境—牙菌斑;
宿主的抵抗力:牙结构及其所处的环境;
细菌代谢的底物:主要是蔗糖的摄入量 和频率。
龋病学研究中新的技术和手段
细菌的糖代谢,细菌附着的分子机制, 细菌代谢产物对牙面的破坏作用; 唾液生化变化及其对牙面的影响; 运用分子生物学理论和技术对致龋菌重 组,改变其遗传性状; 以免疫学方法及遗传工程技术制备防龋 疫苗
⑴ 菌斑细菌产酸及耐酸能力的检测:
① 菌斑细菌的产酸能力有很大差异,开始接触碳水化合物时,所有 产酸菌均能产酸; ② 随着pH下降,越来越多的细菌失去产酸及耐酸能力; ③ 达到临界pH,仅有少数细菌能继续生存并产酸,包括变形链球菌 和乳杆菌。
⑵ 涉及多糖的研究:
不溶性葡聚糖--变聚糖(mutan)在龋病发病过程中意义最大。 ① 龋活跃患者牙菌斑中分离出的不溶性葡聚糖较无龋患者显著增多; ② 变形链球菌、轻链球菌、粘性放线菌、内氏放线菌、均能合成胞外 不溶性葡聚糖。 ③ 述细菌还具有合成细胞内多糖的能力,这些细菌的比例与龋病发病 呈正相关: ④ 产碱细菌能减轻牙菌斑中酸的有害影响。
功能:
⑴ 修复或保护釉质表面; ⑵ 为釉质提供有选择的渗透性; ⑶ 影响特异性口腔微生物对牙面的附着; ⑷ 作为菌斑微生物的底物和营养。
菌斑的形成过程
清洁并处理牙面后 20分钟内牙表面由无结构物质形成拱形团块,厚度5-20µm; 1小时后,拱形沉积物数量增加,并开始相互融合; 24小时后,散在沉积物完全融合,牙面被这些不定形物质完全覆盖 8小时至两天,细菌迅速生长: 两天后,菌斑开始形成: ① 细菌团块是不稳定的实体,能连续无限制形成; ② 微生物总量相对恒定,但组成变得更为复杂:早期以链球菌为主, 随后有较多更为厌氧的细菌和丝状菌丛,特别是放线菌数量增加。 菌斑成熟 早期:链球菌、奈瑟菌、放线菌; 第9天:主体仍是链球菌,其次是放线菌,同时韦永菌和梭状杆 菌增加; 随后:各种G-菌增加,包括类杆菌、梭状杆菌、密螺旋体,各 种细胞类型形成具有高度特异性和有秩序的共集桥 (coaggregation bridge )。
恒牙好发牙顺序
下颌第一磨牙 下颌第二磨牙 上颌第一磨牙 上颌第二磨牙 前磨牙 第三磨牙 上颌前牙 下颌前牙
乳 下 颌 前 牙 牙 前 颌 上
乳 一 乳 磨 牙
第 颌 第 二 乳 磨 牙
上 颌 第 二
下
乳 牙 好
乳
发
磨 牙
牙 顺 序
菌斑的基本特征
牙菌斑为白色或暗白色的聚集物 菌斑的厚度取决于部位、口腔卫生措施涉及的范围和 频率 在牙面缺陷部位和不规则的表面开始生长,逐渐融合 并沿龈缘生长 可在牙面形成一定的轮廓和高度,甚至填充邻面间隙 咀嚼活动可以限制菌斑在颌面的生长高度,但对邻面 和龈区牙菌斑无影响 饮食因素
平滑面菌斑:
菌斑—牙界面 :最常见的排列是细菌位于获得性膜上 方,排列方式有两种:
⑴ 获得性膜可以是完整的一层,并有相当的厚度和连续 性,细菌细胞呈扇贝状排列于获得性膜的表面; ⑵ 也可以是菲薄不连续的电子稠密层,有些部位看不到获 得性膜,微生物与釉质羟磷灰石晶体直接接触。
中间层:稠密微生物层(condensed microbial layer) 菌斑体部(body of the plaque) 菌斑表层: 较其它部分松散,细胞间间隙较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