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学读书笔记

合集下载

政治读书笔记

政治读书笔记

政治读书笔记【篇一:读书笔记——亚里士多德《政治学》】读书笔记——亚里士多德《政治学》有一部在古希腊思想家最重要的政治学论著——《政治学》。

读《政治学》,便不得不介绍其作者——亚里士多德。

首先,我简单叙述下亚里士多德生平。

亚里士多德(前384—前322年),古希腊斯吉塔拉人,是世界古代史上最伟大的哲学家、科学家和教育家之一,是柏拉图的学生,亚历山大的老师。

马克思曾称亚里士多德是古希腊哲学家中最博学的人物,恩格斯称他是古代的黑格尔。

亚里士多德一生勤奋治学,从事的学术研究涉及到逻辑学、修辞学、物理学、生物学、教育学、心理学、政治学、经济学、美学等,写下了大量的著作,他的著作是古代的百科全书,据说有四百到一千部,主要有《工具论》、《形而上学》、《物理学》、《伦理学》、《政治学》、《诗学》等。

其对后世的影响力可见一斑。

有人说:如果说柏拉图的理想国为人类国家的政治体制开启了一扇窗的话,那么亚里士多德的政治学为国家政治体制撑起了一片天。

在西方历史上,亚里士多德对后世欧洲的影响仅次于柏拉图。

亚里士多德的教育思想,既师承柏拉图,又有独创性的发展。

那么在这里我与大家简单分享下我读著作《政治学》的总结和感想。

《政治学》被公认为西方传统政治学的开创之作。

它所建立的体系和一系列政治观点,对西方政治思想的发展产生过深远影响。

全书在对 100多个城邦政制分析比较的基础上,从人是天然的政治动物这一前提出发,系统论述了什么是对公民最好的国家。

全书共 8卷103章,按内容可分4部分。

①第1、3卷,探讨城邦、政体等基本理论。

认为城邦是至高而广涵的一种社会团体,追求最高最广的善业。

人类是天生的政治动物,经家庭、村坊而组成城邦。

政体按其宗旨及最高统治权执行者的人数,分为正宗与变态两大类。

前者为君主、贵族、共和 3种,后者为僭主、寡头、平民3种。

②第2卷,批驳取消私有财产和家庭的主张,评析当时的各种政制。

③第 4、5、6卷,论述现实中的平民、寡头、共和等政体的具体形态、变革原因及其防范措施,提出以中产阶级为主体的共和政体是最稳定的政体。

政治学原理读书笔记

政治学原理读书笔记

政治学原理读书笔记【篇一:《政治学原理》读后感】《政治学原理》读后感这本书显然要比我学的政治学来的痛快,读过这本书之后我才真正感到自己有了那么一点政治学的感觉,至于大学期间学过的《政治学原理》,基本处于不懂或者没用的状态,读过这本书我才相信政治学是一门科学,有自己的规律而不是一个伪科学。

不知道我以下的理解对不对:政治学研究的是权力(或者说是权利)的产生、分配、使用等的规律。

政治是社会活动的产物,只要社会活动存在政治就必然存在。

国家问题是政治必然讨论的问题,是政治权利规律运行的外在表现。

权力的产生来源于人在社会中的差异,这些差异划分的标准很多,比如最简单的是性别,在父系社会,男的就比女的更有权力。

其他的划分标准有很多:种族,家族,暴力,知识,经济等等,有一些标准是与生惧来而终身不改的,比如种族和家族的划分,有些是后天可以改变的,如知识,暴力等。

社会文明的程度越高,可变的划分占的权重就越大,每个人就可以通过自身的努力,获得比不文明社会更多的利益。

但是这样标准是客观存在的,不论是可变的还是不可变的。

在这本书中权力被定义为大家行为的同意(如果是心里也愿意并自觉服从的话那就转化成了权威)。

是什么体现一个人权力的大小呢?我自己理解是对利益的占有调配程度,包括物质的和非物质的。

对利益的分配被秩序化了就变成了制度,当制度存在的同时国家也就存在了,于是我们看到国家在社会生活中设计种种制度来分派权力,于是不同的人群(以前叫阶级)获得不同利益,这些就是国体,国家中各阶级的地位。

为了保证地位实现于是就有了政体,国家政权的组织形式。

凌驾在这些表面背后的就是意识形态,也就是制度设计的观念,这些制度也反映了专制、民主等词汇的涵义。

当人们对这个国家的政府设计的制度认可的时候就表现为出了政权执政的合法性问题,它反映了一个政权执政在道义上的合理性和应然性。

政治是有规律的,也是客观存在的,这是我读过这本书最大的感受。

所谓天下大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

亚里士多德政 治学读书笔记

亚里士多德政 治学读书笔记

亚里士多德政治学读书笔记《亚里士多德政治学读书笔记》亚里士多德的《政治学》是西方政治学的开山之作,对后世的政治思想和实践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通过阅读这本书,我深受启发,也有了许多思考和感悟。

在《政治学》中,亚里士多德首先探讨了城邦的本质。

他认为城邦是出于自然的产物,是人类为了实现优良生活而形成的共同体。

城邦的目的不仅仅是为了生存,更是为了追求美好的生活。

这种美好生活包括物质的富足、道德的完善和精神的愉悦。

亚里士多德强调,人是天生的政治动物,只有在城邦中,个人才能充分发挥自己的潜能,实现自己的价值。

亚里士多德对于政体的分类和分析十分详尽。

他将政体分为六种,分别是君主政体、贵族政体、共和政体、僭主政体、寡头政体和平民政体。

他认为,好的政体应该是符合正义原则的,能够兼顾公共利益和个人利益。

君主政体和贵族政体如果能够以公共利益为导向,就是优良的政体;而共和政体则是通过中产阶级的参与和平衡,来实现政治的稳定和公正。

相反,僭主政体、寡头政体和平民政体往往是以少数人或多数人的私利为出发点,容易导致政治的腐败和社会的动荡。

在探讨政治权力的分配时,亚里士多德提出了“中庸之道”的观点。

他认为,政治权力不应过度集中在少数人或多数人手中,而应该在不同的社会阶层之间保持平衡。

中产阶级在政治中起着重要的稳定作用,因为他们既不像富人那样贪婪,也不像穷人那样容易冲动。

通过中产阶级的参与和平衡,可以避免政治的极端化,实现政治的和谐与稳定。

亚里士多德还对法律在政治中的作用给予了高度重视。

他认为法律是理性的体现,是实现政治正义的重要手段。

法律应该具有普遍性、稳定性和权威性,能够约束统治者和公民的行为。

良好的法律应该是适应社会发展和人民需求的,同时也要通过教育和培养,使公民养成守法的习惯和意识。

此外,亚里士多德对于公民教育也有深刻的见解。

他认为,公民教育是培养合格公民、实现优良政体的重要途径。

公民教育不仅要传授知识和技能,更要培养公民的道德品质和政治素养。

政治学基础读书笔记

政治学基础读书笔记

政治学基础读书笔记【篇一:政治学基础读书笔记】《政治学基础》读书笔记王浦劬《政治学基础》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第一版以马克思主义利益观为核心的政治学理论分析逻辑:“从利益的二重性即内在矛盾性进展到利益关系,社会利益关系中共同利益基础上形成的共同力量,形成政治权力。

社会利益关系种不同利益基础上的不同力量主张共同利益的法1定资格,形成政治权利。

”按照政治权利和政治权力两条逻辑主线对政治关系的衍生物即政治行为、政治体系、政治文化进行了分析。

这其中,在政治行为方面,政治统治和政治管理是政治权力行为,政治参与是政治权利行为;在政治体系方面,国家是政治权力的典型的组织和制度体现,政治社团则是政治权利的组织和制度体现。

而政党可以分为两种类型,执政党通常是政治权力的组织和制度体现,而非执政党则是政治权力的组织和制度体现。

在政治文化方面,特定社会的政治心理通常以社会大众为多数载体,因此,政治心理是政治权利及其对于政治权力的转化形态的精神反映;而在特定社会中占支配地位的政治思想通常是政治权利的思想,因此,特、定社会中的政治思想的主要方面通常是政治权力的思想。

在社会政治发展方面,社会政治发展是由社会利益关系的变化和发展引起的,在此基础上,政治发展体现为政治权利与政治权力的相互作用,因此可以认为政治发展过程是政治权利与政治权力相互作用的过程,因此决定和体现为社会其他政治现象的变化和发展。

“同时不可忽略政治现象之间彼此联系的关系。

这种关系有四:政治关系是政治行为的社会前提;政治体系是社会政治活动的产物;政治文化由政治生活决定;政治发展则是全部政治活动内容的历史变化过程。

”从以上几段分析中我们可以得到一条本书对于政治科学的展开、延伸、论述的基本脉络。

这个脉络可以用以下三点概括:1、该书坚持了马克思主义利益分析方法。

从利益到利益特性,延伸出关键政治要素方面。

这点,也是该书的最大特色及理论依据。

2、该书坚持利益作为基础的观点。

读书笔记——亚里士多德《政治学》5篇

读书笔记——亚里士多德《政治学》5篇

读书笔记——亚里士多德《政治学》5篇第一篇:读书笔记——亚里士多德《政治学》读书笔记——亚里士多德《政治学》有一部在古希腊思想家最重要的政治学论著——《政治学》。

读《政治学》,便不得不介绍其作者——亚里士多德。

首先,我简单叙述下亚里士多德生平。

亚里士多德(前384—前322年),古希腊斯吉塔拉人,是世界古代史上最伟大的哲学家、科学家和教育家之一,是柏拉图的学生,亚历山大的老师。

马克思曾称亚里士多德是古希腊哲学家中最博学的人物,恩格斯称他是古代的黑格尔。

亚里士多德一生勤奋治学,从事的学术研究涉及到逻辑学、修辞学、物理学、生物学、教育学、心理学、政治学、经济学、美学等,写下了大量的著作,他的著作是古代的百科全书,据说有四百到一千部,主要有《工具论》、《形而上学》、《物理学》、《伦理学》、《政治学》、《诗学》等。

其对后世的影响力可见一斑。

有人说:如果说柏拉图的理想国为人类国家的政治体制开启了一扇窗的话,那么亚里士多德的政治学为国家政治体制撑起了一片天。

在西方历史上,亚里士多德对后世欧洲的影响仅次于柏拉图。

亚里士多德的教育思想,既师承柏拉图,又有独创性的发展。

那么在这里我与大家简单分享下我读著作《政治学》的总结和感想。

《政治学》被公认为西方传统政治学的开创之作。

它所建立的体系和一系列政治观点,对西方政治思想的发展产生过深远影响。

全书在对100多个城邦政制分析比较的基础上,从人是天然的政治动物这一前提出发,系统论述了什么是对公民最好的国家。

全书共8卷103章,按内容可分4部分。

①第1、3卷,探讨城邦、政体等基本理论。

认为城邦是至高而广涵的一种社会团体,追求最高最广的善业。

人类是天生的政治动物,经家庭、村坊而组成城邦。

政体按其宗旨及最高统治权执行者的人数,分为正宗与变态两大类。

前者为君主、贵族、共和3种,后者为僭主、寡头、平民3种。

②第2卷,批驳取消私有财产和家庭的主张,评析当时的各种政制。

③第 4、5、6卷, 论述现实中的平民、寡头、共和等政体的具体形态、变革原因及其防范措施,提出以中产阶级为主体的共和政体是最稳定的政体。

亚里士多德政治学读书笔记

亚里士多德政治学读书笔记

亚里士多德政治学读书笔记
亚里士多德的政治学是古代政治学的经典之作,对于政治哲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以下是我对亚里士多德政治学的一些读书笔记:
1. 政治的目的:亚里士多德认为,政治的最高目的是追求幸福。

他强调个体的幸福不能与社会的幸福相分离,而国家是实现社会幸福的最重要的组织形式。

2. 政体分类:亚里士多德将政体分为优越政体和损害政体两大类。

在优越政体中,君主、贵族和立宪政体都可以实现公共利益。

而损害政体中,君主制容易出现暴政,贵族政府容易变得独裁,立宪政体容易导致混乱。

3. 法治的重要性:亚里士多德强调政治中的法治原则的重要性。

他认为,法律可以帮助人们建立公正和道德的社会秩序,保护人们的权利,防止暴政的发生。

4. 公民参与:亚里士多德认为,政治中的公民参与是非常重要的。

他提出,公众讨论、选举和公众生活都是实现均衡和公正政治的手段。

5. 教育的作用:亚里士多德认为,教育对于塑造公民品质和推动政治发展非常重要。

他主张通过教育来培养公民的美德和理性思维,以实现公民的全面发展。

这些是我在阅读亚里士多德政治学时得出的一些要点。

他的政
治思想对于我们理解政治现象、探索公正社会和发展民主制度仍然具有重要的启示。

亚里士多德政 治学读书笔记

亚里士多德政 治学读书笔记

亚里士多德政治学读书笔记亚里士多德《政治学》读书笔记在阅读亚里士多德的《政治学》时,仿佛开启了一场穿越时空的思想之旅。

这位古希腊先哲以其深邃的洞察力和严谨的逻辑,对政治现象进行了全面而深入的剖析,为后世的政治思考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亚里士多德开篇就指出,人天生是政治的动物。

这一观点奠定了他整个政治学理论的基石。

他认为,人类具有合群的天性,只有在群体中,人们才能实现自身的价值和目的。

而政治正是协调人与人之间关系,实现共同利益的手段。

在探讨城邦的本质时,亚里士多德强调城邦是为了实现至善的目的而存在。

他将城邦视为一个有机的整体,其中各个部分相互依存、相互协调。

城邦不仅仅是为了保障人们的生存和安全,更是为了让人们过上美好的、有道德的生活。

这种对城邦目的的深刻理解,使他超越了单纯的功利主义观点,将道德和伦理纳入到政治的考量之中。

亚里士多德对政体进行了详细的分类和研究。

他认为政体可以分为君主政体、贵族政体、共和政体、僭主政体、寡头政体和平民政体六种。

他并不是简单地对各种政体进行描述,而是深入分析了每种政体的特点、优劣以及产生和衰落的原因。

他指出,一个良好的政体应当是能够兼顾公平与效率,实现大多数人的利益,并且能够适应不同的社会条件和历史时期。

在权力分配的问题上,亚里士多德主张平衡和制约。

他认为,权力过于集中容易导致腐败和专制,而权力过于分散则会导致混乱和无序。

因此,他提倡在不同的政治机构之间建立一种相互制衡的关系,以保证政治的稳定和公正。

对于公民的教育,亚里士多德也给予了高度的重视。

他认为,公民的品德和素质是城邦繁荣和稳定的关键。

因此,城邦应当通过教育培养公民的美德,使他们具备参与政治的能力和责任感。

这种教育不仅仅是知识的传授,更是品德的培养和实践能力的锻炼。

亚里士多德还对法律在政治中的作用进行了深入的探讨。

他认为法律是正义的体现,是维护社会秩序和公平的重要手段。

法律应当具有普遍性、稳定性和权威性,并且应当适应社会的发展和变化。

政治学读书笔记1500字

政治学读书笔记1500字

政治学读书笔记1500字【篇一:亚里士多德《政治学》读书笔记】亚里士多德《政治学》读书笔记 (2010-10-07 10:33:16)转载标签:亚里士多德《政治学》政体的分类实证研究城邦公民文化古希腊百科全书式的思想家亚里士多德是政治学的开山鼻祖。

他第一次将政治学从其他学科中分离出来,并形成了自己独立的研究领域。

他确定了政治学的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使政治学真正成为一门系统的学科体系。

《政治学》一书中,亚氏以城邦作为政治学的研究对象,研究所谓“至善”的城邦。

书中,首先是对于理想城邦的探讨。

全书分为八卷。

第一卷应该是一个序言。

政治学应当从何处开始。

什么是城邦:一种追求至善的包含其他一切的共同体就是城邦。

亚里士多德从一开始就批评了一种谬论即认为治城邦如治家,家长、主人、政治家和君主实际上是一个意思,区别仅在于治理人数的不同而已。

按照亚里士多德的说法,治国与治家是不一样的,家务管理者与政治家也是不一样的。

从第二卷开始,亚氏开始讨论各种政体了。

政体的研究也是全书的核心和关键。

“我们准备考察,对于那些最能实现其生活理想的人来说,最好的政治共同体是什么。

”亚氏认为政治学是一门实践的科学,所以要研究所谓的理想政体,更要考察现存的各种不同的政体。

理想政体应当是能够实际可用的,因此最好的政治共同体是由最能实现其生活理想的人来实现的。

这种处于理想与现实之间的中庸主义式的思想贯穿着全书的始终。

“吾爱吾师,吾更爱真理。

”第二卷中亚氏开始了对其师柏拉图及其理想政体的强烈批判。

他认为,“城邦的本质就是许多分子的集合”,反对柏拉图整齐划一式的最理想的城邦组合形式。

他还反对妻子财产共有等等柏拉图的共有制的思想。

接下来,亚氏批判了柏拉图《法律篇》中平民政体和寡头政体两种最坏政体形式的结合体—共和政体。

在最后,亚氏还比较分析了斯巴达、克里特、迦太基等不同的政体形式,城邦的基本要素是公民。

公民的本质决定城邦的本质,所以要研究城邦,首先要研究公民。

政治学优秀的读书笔记范文(通用6篇)

政治学优秀的读书笔记范文(通用6篇)

政治学的读书笔记细细品味一本名著后,相信你一定有很多值得分享的收获,此时需要认真思考读书笔记如何写了哦。

那么如何写读书笔记才能更有感染力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政治学优秀的读书笔记范文(通用6篇),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刚刚读这本书得时候,感觉什么都没读懂!后来仔细研究了一下,发现还是能看懂一点点的,在迷茫之中发现一丝光明。

同时还得到一个重要的信息——《政治学》这本书被公认为西方传统政治学的开创之作,它所建立的体系和一系列政治经济观点,对西方政治思想的发展产生过深远影响。

所以,似乎如果要更好的了解亚里士多德的《政治学》,可以从西方的政治研究入手。

当然没那么多时间!亚里士多德的《政治学》是古希腊思想家最重要的政治学论著,全书在对100多个城邦政制分析比较的基础上,从人是天然的政治动物这一前提出发,系统论述了什么是对公民最好的国家。

下面就想说一下自己的一点看法。

关于公民的定义,从词源学上看,“公民”一词源于希腊文“波里德”(civis),原指属于城邦的人,在亚里士多德看来,“城邦正是若干公民的组合”。

他对公民的定义是:“凡有权参加议事和审判职能的人,我们就可说他是那一城邦的公民”。

这样看来,在一个亚里士多德理想城邦中,要成为公民须要具备有权参加城邦职司、既能被统治也能统治的善德、有闲暇以培育此善德等条件。

总的说来,从事政治活动、享有政治权利无疑在亚里士多德的公民定义中占有较大的意义份额。

众所周知,在现代社会中,即使被剥夺了政治权利,也并不必然会同时丧失公民身份。

但在亚里士多德的观点中,可能连职业的优劣差异也可以使得一个人不能成为公民。

记得看过欧美一部叫《星河战队》的电影,在那里面就有公民和平民之分,参军以后就可以成为公民!否则,都只是平民而已。

在亚氏眼里公民资格是很难得的!还有一些是关于政体的看法,亚里士多德认为,城邦是政权的载体,城邦的建立有其特定的终极目的,即追求公利,充分发扬人的天性,促进善德,满足人们过优良生活愿望。

政治学读书笔记(精选5篇)

政治学读书笔记(精选5篇)

政治学读书笔记政治学读书笔记(精选5篇)政治学读书笔记1古希腊百科全书式的思想家亚里士多德是政治学的开山鼻祖。

他第一次将政治学从其他学科中分离出来,并形成了自己独立的研究领域。

他确定了政治学的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使政治学真正成为一门系统的学科体系。

《政治学》一书中,亚氏以城邦作为政治学的研究对象,研究所谓“至善”的城邦。

书中,首先是对于理想城邦的探讨。

全书分为八卷。

第一卷应该是一个序言。

政治学应当从何处开始。

什么是城邦:一种追求至善的包含其他一切的共同体就是城邦。

亚里士多德从一开始就批评了一种谬论即认为治城邦如治家,家长、主人、政治家和君主实际上是一个意思,区别仅在于治理人数的不同而已。

按照亚里士多德的说法,治国与治家是不一样的,家务管理者与政治家也是不一样的。

从第二卷开始,亚氏开始讨论各种政体了。

政体的研究也是全书的核心和关键。

“我们准备考察,对于那些最能实现其生活理想的人来说,最好的政治共同体是什么。

”亚氏认为政治学是一门实践的科学,所以要研究所谓的理想政体,更要考察现存的各种不同的政体。

理想政体应当是能够实际可用的,因此最好的政治共同体是由最能实现其生活理想的人来实现的。

这种处于理想与现实之间的中庸主义式的思想贯穿着全书的始终。

“吾爱吾师,吾更爱真理。

”第二卷中亚氏开始了对其师柏拉图及其理想政体的强烈批判。

他认为,“城邦的本质就是许多分子的集合”,反对柏拉图整齐划一式的最理想的城邦组合形式。

他还反对妻子财产共有等等柏拉图的共有制的思想。

接下来,亚氏批判了柏拉图《法律篇》中平民政体和寡头政体两种最坏政体形式的结合体—共和政体。

在最后,亚氏还比较分析了斯巴达、克里特、迦太基等不同的政体形式,城邦的基本要素是公民。

公民的本质决定城邦的本质,所以要研究城邦,首先要研究公民。

在第三卷的开始,亚氏开始讨论公民的定义。

“凡有资格参与城邦议事和审判事务的人”就是该城邦的公民。

这就是说,只有享受平等政治权利的人才是公民,只有由这样的公民组成的政治团体才是公民。

亚里士多德政 治学读书笔记

亚里士多德政 治学读书笔记

亚里士多德政治学读书笔记亚里士多德《政治学》读书笔记《政治学》是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的经典著作,对后世的政治思想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阅读这本书的过程中,我仿佛穿越时空,与这位伟大的思想家进行了一场深刻的对话,受益匪浅。

亚里士多德在《政治学》中开篇就指出,城邦是人类为了实现自足且优良的生活而自然形成的共同体。

他认为,人天生是政治的动物,只有在城邦中,人类才能充分实现自己的本性和价值。

这一观点让我深刻地认识到,政治并非是与我们生活无关的遥远事物,而是与我们的生存和发展息息相关的重要领域。

亚里士多德对城邦的起源和本质进行了深入的探讨。

他认为,家庭是城邦的基本单位,而城邦则是由多个家庭联合而成的。

家庭的产生是基于人类的自然本能,如繁衍后代和满足基本的生活需求。

随着家庭的发展和扩大,逐渐形成了村落,最终发展为城邦。

城邦的本质在于它能够提供一种比家庭和村落更完善、更自足的生活方式,使人们能够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实现全面的发展。

在政治制度方面,亚里士多德对各种政体进行了详细的分析和比较。

他将政体分为君主政体、贵族政体、共和政体、僭主政体、寡头政体和平民政体六种类型。

亚里士多德认为,理想的政体应该是兼顾公平与效率、稳定与发展的政体。

在他看来,共和政体是一种较为理想的政体,因为它能够融合不同阶层的利益,实现权力的平衡和制约。

亚里士多德强调了法治的重要性。

他认为,法治优于人治,因为法律是一种理性的、普遍适用的规范,能够避免个人的主观意志和情感的影响,保障社会的公平和正义。

同时,亚里士多德也指出,法律应该是良法,即符合正义和公共利益的法律。

只有在良法的基础上,才能实现真正的法治。

在公民教育方面,亚里士多德认为,公民教育是城邦政治的重要组成部分。

公民应该具备良好的品德、智慧和实践能力,能够积极参与政治生活,为城邦的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他强调了教育的重要性,认为教育应该培养公民的道德观念、政治意识和实践能力,使他们成为有责任感、有担当的公民。

《政治学》读书笔记

《政治学》读书笔记

《政治学》读书笔记当认真看完一本名著后,你有什么领悟呢?需要好好地就所收获的东西写一篇读书笔记了。

可能你现在毫无头绪吧,下面是作者整理的《政治学》读书笔记,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政治学》读书笔记 1亚里士多德被认为是政治学之父,而他的经典著作《政治学》是剥削阶级的政治学的开山之作,是首先把伦理问题和政治问题分开讨论的著作。

全书的结构明朗,逻辑清晰,以及作者深刻的理性认识和正义观念也同样使人震撼,但对于已经深受当前快餐文化的我们这一代人,《政治学》无疑还是比较艰深的。

笔者花了数周才真正看完,但要说读的通透尚未达到。

只能就通读一遍的观感,写一些个人理解。

《政治学》一书主要讨论了如何治理城邦的问题,即“城邦政治学”。

首先运用溯源方法,从城邦的单个分子家庭开始论述分析,这里可以看出亚里士多德深受生物学的影响。

他认为我们城邦的终极目标是为了达成至善,即通过合理的运作方法来使一个城邦的人民获得“优良”的生活,不仅是物质上的,同样要显现在精神道德层面上来,这样就把城邦统治者与家长、奴隶主之间的工作区别开来,说明它们之间的差异不仅在于人数的多寡。

亚氏认为不同的单个人组成家庭,家庭组成村坊,村坊组成城市,而城市以亚氏的观点来说就是“社会进化到高级而完备的境界”。

他将此比作动植物必须经过完全的自然生长才能最终完美地体现其“本性”,人类社会由家庭的小范围逐步演化为城邦的过程也是完全这个生长自然规律的。

而符合自然是亚氏的一个重要观点,这个下文还会提到。

由此他得出了著名观点“人是天生的政治动物”,也即人趋于城邦生活是符合自然的。

在此前提下,继而论述家务管理的目的,分析各种致富技术,也辩证了奴隶与奴隶主之间的关系,何为自然奴隶等问题。

当然论述这些问题我们能够感受到亚氏是想将其上升到城邦阶层。

他认为家务管理重在培养善德。

而美德也是亚氏的另一重要观点,城邦政治学实际上也可以认为是美德政治学,因为政治的追求即是至善。

政治学读书笔记

政治学读书笔记

政治学读书笔记政治学读书笔记(通用7篇)政治学读书笔记1每个人可能都听过亚里士多德这个名字,对他都不陌生,但是在读书之前,我还是先搜了一下亚里士多德的简介,毕竟对他只是一知半解。

亚里士多德(前384―前322年),古希腊斯吉塔拉人,是世界古代史上最伟大的哲学家、科学家和教育家之一,是柏拉图的学生,亚历山大的老师。

马克思曾称亚里士多德是古希腊哲学家中最博学的人物,恩格斯称他是古代的黑格尔。

亚里士多德一生勤奋治学,从事的学术研究涉及到逻辑学、修辞学、物理学、生物学、教育学、心理学、政治学、经济学、美学等,写下了大量的著作,他的著作是古代的百科全书,据说有四百到一千部,主要有《工具论》、《形而上学》、《物理学》、《伦理学》、《政治学》、《诗学》等。

其对后世的影响力可见一斑。

《政治学》一书作为亚里士多德的经典政治论述著作,集中体现了亚里士多德的政治主张。

下面我谈一下我的读书感想。

(一)主要内容全书共分8卷,我整本书通读下来,并没有把握住一个清晰的脉络,也没有一个清晰的框架结构,每一卷都有其论述重点,下面我就一卷一卷分开来谈我对这本书的认识。

第一卷可以说是该书的序言,以论述“共同体”和“城邦”的含义,开始了本书的写作,而“城邦”也是该书进行论述的基本载体。

亚里士多德认为,人们为了追求他们所认为的至善而组成的最崇高、最有权威、并且包含了一切其他共同体的共同体就是所谓的城邦或政治共同体。

他随后紧接着批判了当时流行的将政治家、君王、家长以及主人同一化的观点,他们认为这些人只是在数量上有所不同,而在形式上是不无差别的。

为了对该观点进行反驳,亚里士多德将城邦解构成最简单的基本单位,即个人和家庭,在对家庭管理以及国家统治进行比较后,得出两者的不同,从而得出前面的问题的答案。

第二卷开卷的第一句话,即“我们准备考察,对于那些最能实现其生活理想的人来说,最好的政治共同体是什么”,就已经向我们传达了作者区别于其老师的最大特点与不同。

政治学读书笔记

政治学读书笔记

政治学读书笔记政治学是一门研究政治现象和政治行为的学科,它探讨了政治权力的起源、分配和运行,以及政治制度的组织和运作方式。

在我的读书笔记中,我将从不同的角度来讨论政治学的一些重要概念和理论。

首先,政治学的核心概念之一是权力。

权力是指一种影响和控制他人行为的能力。

政治学家通常对权力的来源和运作机制进行研究,以便更好地理解政治体系和决策制定过程。

权力可以从各种来源获得,如经济资源、组织能力和群体支持等。

其次,政治学还关注政治体制和政治制度。

政治体制指的是一国或地区的政治组织形式,包括国家政体、政府机构和政党等。

政治制度则是指一套规范和程序,用于组织和管理政治行为。

不同的政治体制和政治制度对于权力的分配和运行方式有着重要的影响。

在政治学中,人们也研究了政治参与和政治行为。

政治参与是指公民在政治生活中的参与程度,包括选举投票、政治组织参与和社会运动等。

政治行为则是指公民在政治体制中的行动和表现。

了解公民的政治参与和行为有助于我们理解民主政治的运作机制和公共意识形态的形成过程。

此外,政治学还关注国际关系和全球政治。

随着全球化的加深,各国之间的相互依赖和影响日益增强。

政治学家研究国际组织、国际法和国际冲突等问题,以了解各国之间政治互动的规律和趋势。

全球政治的研究则着眼于全球治理和全球问题的处理,例如气候变化、恐怖主义和贸易战争等。

总的来说,政治学是一门关于政治现象和政治行为的学科,它涵盖了权力、政治体制、政治参与和国际关系等多个方面。

通过深入研究这些概念和理论,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政治世界的运行规律,从而为现实世界的政治实践提供指导和启示。

政治学的研究对于维护社会稳定和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亚里士多德政 治学读书笔记

亚里士多德政 治学读书笔记

亚里士多德政治学读书笔记亚里士多德《政治学》读书笔记在阅读亚里士多德的《政治学》时,我仿佛穿越时空,与这位伟大的古希腊思想家进行了一场深刻的对话。

这本书不仅是对政治现象的观察和分析,更是对人类社会秩序和治理的深入思考。

亚里士多德开篇就探讨了城邦的本质。

他认为,城邦是出于自然而存在的,是人类为了实现美好生活的必然产物。

人天生是一种政治动物,只有在城邦中才能充分发挥其本性。

城邦不仅仅是人们共同居住的地方,更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各个部分相互关联、相互依存。

在论述城邦的起源时,亚里士多德提出了“家庭—村坊—城邦”的发展脉络。

家庭是人类社会组织的基本单位,人们为了满足基本的生活需求而组成家庭。

随着人口的增加和需求的多样化,家庭逐渐联合形成村坊。

而村坊的进一步发展和整合,最终形成了城邦。

这个过程并非简单的累加,而是一种质的飞跃,城邦具有了家庭和村坊所不具备的功能和特征。

亚里士多德对政体的分类和分析十分精彩。

他将政体分为君主政体、贵族政体、共和政体、僭主政体、寡头政体和平民政体六种。

他认为,判断一个政体的优劣,不能仅仅看掌权者的人数,更要看其统治的目的和方式。

一个优良的政体应当以公共利益为目标,通过公正、合理的法律和制度来治理国家。

相反,那些以统治者个人或少数人的私利为目的的政体则是恶劣的。

在亚里士多德看来,理想的政体是结合了君主政体、贵族政体和共和政体优点的混合政体。

这种政体能够平衡不同阶层的利益,避免权力过度集中在某一群体手中,从而实现政治的稳定和社会的和谐。

他强调,政体的选择应当根据具体的国情和社会条件来决定,没有一种政体是适用于所有情况的。

亚里士多德还深入探讨了公民的权利和义务。

他认为,公民是城邦的主人,应当积极参与政治生活,为城邦的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同时,公民也应当遵守法律,尊重他人的权利,以维护城邦的秩序和稳定。

他指出,教育对于培养合格的公民至关重要,通过教育可以使公民具备良好的品德和智慧,从而更好地履行自己的职责。

政治学基础读书笔记

政治学基础读书笔记
2、政治权利的含义
书上的定义:在特定的经济社会关系及其体现的利益关系的基础上,由政治权力确认和保障的社会成员和社会群体的主张其共同利益的法定资格。
对定义的理解:
(1)政治权利本质上是社会成员的共同利益要求
(2)以建立在特定经济关系和利益基础上的政治权力为前提条件和后盾力量
(3)体现了社会成员和社会群体与政治权力之间的关系
3、社会生活方面:政治权力以合法强制方式,实现并且分配共同利益;对于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具有巨大的反作用;对于社会思想文化领域具有巨大影响力;影响着社会生活的其他方面。
第三章政治权利
第一节政治权利的含义
一、政治权利的含义
1、权利的含义
中国古代:《荀子.君道》,指的是权势和财物;
西方:有两种含义(一是正当的、正确的,二是某种资格),其代表性学说有:权利天赋说(洛克),权力自由说(法律规定的某种自由),权利利益说(受到法律保护的利益),权利力量说(一种法律规范),权利平等说(罗纳德.德沃金:政府对人们的关心和尊重)。
第一章利益与政治
第一节利益的含义
一、利益的形成和本质
1、所谓利益,就是基于一定生产基础上获得了社会内容的特性的需要
2、利益的三因素:
第一,利益的心理基础是人们的需要。
第二,利益反映着一定阶段上人们的生产能力和生产水平。
第三,利益反映着特定历史阶段上人与人之间的社会关系
二、利益的内在矛盾
第一,利益实现要求的主体性与实现途径的社会性之间的矛盾
有利于社会成员政治积极性的发挥
有利于社会政治稳定建设和发展
第三篇政治行为
第一章政治统治
第一节政治统治的含义
一、政治统治的含义
书中定义:政治统治不过解决权力制约关系内在矛盾的选择途径,是这一矛盾的基本行为体现。在内容上,它体现为把权力制约关系转化为政治权威与服从关系,以此巩固政治权力主体地位、维护既有制约关系并保证政治权力的效力。在现实政治生活中,它体现为政治权力主体控制社会政治冲突,维持社会政治秩序,建立和维护其与社会成员之间权威与服从关系的行为。

读亚里士多德《政治学》的摘记

读亚里士多德《政治学》的摘记

读亚里士多德《政治学》的摘记第一篇:读亚里士多德《政治学》的摘记读亚里士多德《政治学》的摘记伦理问题和政治问题始终有密切关系。

柏拉图认为伦理和政治学研究的都是正义问题,伦理学主要研究个人的正义,而政治学主要研究国家的正义。

亚里士多德开始把伦理学和政治学分理开来,这一分离完成于马基雅弗利。

《政治学》主要讨论了两大问题:一是政治理论,二是现实政制。

阶级分析的方法实际上从亚里士多德就开始使用了。

亚里士多德认为,社会中一般存在三个阶层,即富人、穷人和中间阶层。

就是“占有一份适当而充足的财产”的人,他们不会为富不仁,也不会觊觎他人。

因此他提出的治国之道是抑富扶贫,强化中间。

这与孔子的观点不同,孔子的观点有点类似柏拉图,主张贵族统治。

亚里士多德对于人与国家的关系的看法倒很类似于孔子,他们都认为个人要与国家紧密联系在一起,积极地参与国家的政治生活,在孔子那里,这叫“入世”。

亚里士多德关于公民的定义,也影响深远。

直到18、19世纪,欧洲的民主国家还以财产多寡限制选举权,那些没有财产或财产微薄的人被认为不能享有公民的权利。

马克思对于国家的态度基本上是否定的,这非西方政治思想的主流,从亚里士多德开始,都推崇国家,黑格尔更是登峰造极。

亚里士多德认为,国家是社会团体之一种,而且是最高层次的社团。

亚里士多德指出的,人的本性发展要求最广泛意义上的公共生活,还是有其重要意义的。

古代的政治思想特别强调抽象的正义和善。

亚里士多德认为每一个社团都是以一种善为目的,那么国家便是以最高的善为目的。

在这一意义上,他认为政治学是最高的科学。

亚里士多德还早就提出了法治的思想。

他的老师柏拉图的观点可能类似于孔子,推崇人治,孔子讲“礼治”。

亚里士多德似乎更倾向性恶论,他认为个人有七情六欲,不免会产生不公和腐化,必须以法律来约束所有的人。

卷一亚里士多德认为,城邦是特殊的社会团体,是最高、最广的社会团体,即政治社团。

有理智的人应该是统治者,而有体力无理智的人应该是被统治者。

《政治学》亚里士多德----读书笔记

《政治学》亚里士多德----读书笔记

《政治学》亚里士多德----读书笔记第一篇:《政治学》亚里士多德----读书笔记亚里士多德《政治学》读书笔记在希腊,尽管过去人们对于祖先和神灵有着类似于在中国一般的敬意和崇拜,但是这种敬意和崇拜先是随着逐渐平民化的革命从政治上逐渐驱逐,又在被哲学家们寻求智慧和真理的努力所逐渐打破。

苏各拉底的死意义重大的一点是一颗古往今来可能是最伟大的头脑中思想火花之熄灭并非由于专制君主或寡头出于控制思想的需要和对于独立思想者的恐惧,恰恰相反,是出于民众的无知、对真理的恐惧和传统的力量。

柏拉图因此对民主政治不抱好感。

这位理想主义者因此走向了理性主义极端的一个高峰也即追求“类神牧”的或者“哲学王”的统治(另一个高峰显然要等到欧陆自由主义的代表人物们如卢梭和康德等的出现来补充)。

然而可贵的是,严谨地秉持“中庸”之道的亚里士多德对他的老师进行了可贵的背叛。

《尼格马可伦理学》相当完整地论述了一个完整的人在德性和品质上所能达到的高度,但是,一个人要达到这样的高度显然不可能与他所处的政治环境分开,因为“人天生是政治动物”。

因此亚里士多德开始准备讨论什么是比较理想的政治体制。

第一卷仍然应当视为对展开论述的一个准备工作。

政治学应当从何处开始?家庭,原因是城邦的基本构成单位就是家庭。

但是亚里士多德从一开始就批评了那些认为治城邦如治家,家长、主人、政治家和君主实际上是一个意思,区别仅在于治理人数的不同而已。

我们必须注意的是,古代中国的政治关系由血缘的家庭关系演化而来,因此家长制、宗族关系、大宗权和父权是普遍存在的。

当孔子说“齐家治国平天下”时,我们应当牢记,那是当时的真正政治形态,因为事实上治理“国”的统治者们,正是以管理家族的方式统治的。

但是在希腊这不同。

基于血缘的家族政治链条在一个时期被砍断了。

对此,人们的记忆是,君主制被贵族制取代,贵族制又被民主制取代。

正如古希腊普遍提到的一个古老的政治故事:当一个僭主的妻子抱怨他留给后代的权力被严重削弱之时,僭主答道:“恰恰相反,是加强了,因为权力的被制约使王位的稳固有了保证。

《政治学》读书笔记

《政治学》读书笔记

《政治学》读书笔记《政治学》读书笔记篇1标题:政治学读书笔记:从理论到实践背景介绍:《政治学》是夏尔·阿列克西·德·托克维尔(CharlesAlexisdeTocqueville)于1835年出版的一本关于政治、社会和民主的著作。

这本书对法国大革命后法国的政治变革进行了深入研究,提供了对政治体制、权力、民主和人权等关键概念的深入探讨。

深入分析:德·托克维尔在《政治学》中提出了许多有关政治权力的核心观点。

他认为,政治权力是一个国家繁荣和稳定的关键因素,而政治权力的分配则决定了社会的稳定和公民的权利。

在德·托克维尔看来,民主制度并非完美无缺,因为它们容易受到民粹主义和极端的威胁。

然而,他认为民主制度是最能保护个人权利和自由的选择。

个人观点:我认为德·托克维尔的观点是值得深入思考的。

他强调了政治权力的重要性,并提出了关于民主制度的限制和风险。

在现代社会,政治权力的分配和行使仍然是一个备受关注的话题。

我们需要反思现有的政治体制是否能够保障公民的权利和自由,同时也要思考如何改进和完善现有的制度。

对比与参照:与其他政治学家相比,德·托克维尔的观点更注重实践和经验。

他通过深入研究法国大革命后的政治变革,提出了许多具有实践意义的观点和建议。

与此相反,其他一些政治学家可能更注重理论分析和抽象概念。

创作风格:德·托克维尔的写作风格清晰、简洁,易于理解。

他善于用生动的例子和实际案例来解释复杂的观点,使读者更容易理解和接受。

他的写作风格使得《政治学》成为一本具有启发性和可读性的著作。

结论与评分:总的来说,《政治学》是一本值得一读的著作。

它不仅提供了深入的学术探讨,还具有实践意义和现实价值。

德·托克维尔的观点和建议对于我们理解政治权力、民主制度和公民权利等方面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政治学》读书笔记篇2《政治学》读书笔记《政治学》是亚里士多德最著名的政治学著作,它不仅是对政治的深刻研究,也是对人类社会本质的深入探索。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政治学读书笔记政治学读书笔记每个人可能都听过亚里士多德这个名字,对他都不陌生,但是在读书之前,我还是先搜了一下亚里士多德的简介,毕竟对他只是一知半解。

亚里士多德,古希腊斯吉塔拉人,是世界古代史上最伟大的哲学家、科学家和教育家之一,是柏拉图的学生,亚历山大的老师。

马克思曾称亚里士多德是古希腊哲学家中最博学的人物,恩格斯称他是古代的黑格尔。

亚里士多德一生勤奋治学,从事的学术研究涉及到逻辑学、修辞学、物理学、生物学、教育学、心理学、政治学、经济学、美学等,写下了大量的著作,他的著作是古代的百科全书,据说有四百到一千部,主要有《工具论》、《形而上学》、《物理学》、《伦理学》、《政治学》、《诗学》等。

其对后世的影响力可见一斑。

《政治学》一书作为亚里士多德的经典政治论述著作,集中体现了亚里士多德的政治主张。

下面我谈一下我的读书感想。

主要内容全书共分8卷,我整本书通读下来,并没有把握住一个清晰的脉络,也没有一个清晰的框架结构,每一卷都有其论述重点,下面我就一卷一卷分开来谈我对这本书的认识。

第一卷可以说是该书的序言,以论述“共同体”和“城邦”的含义,开始了本书的写作,而“城邦”也是该书进行论述的基本载体。

亚里士多德认为,人们为了追求他们所认为的至善而组成的最崇高、最有权威、并且包含了一切其他共同体的共同体就是所谓的城邦或政治共同体。

他随后紧接着批判了当时流行的将政治家、君王、家长以及主人同一化的观点,他们认为这些人只是在数量上有所不同,而在形式上是不无差别的。

为了对该观点进行反驳,亚里士多德将城邦解构成最简单的基本单位,即个人和家庭,在对家庭管理以及国家统治进行比较后,得出两者的不同,从而得出前面的问题的答案。

第二卷开卷的第一句话,即“我们准备考察,对于那些最能实现其生活理想的人来说,最好的政治共同体是什么”,就已经向我们传达了作者区别于其老师的最大特点与不同。

亚里士多德的老师,我们都知道,是柏拉图,而他的一本经典政治著作《理想国》也是影响深远,《理想国》一书的书名便表露出柏拉图政治思想的特点:主观臆造性较强,缺乏一定的实际操作性。

而亚里士多德本卷第一句话中“最能实现”、“最好的政治共同体”都体现了他强调政治学可操作性、注重实际的特点,也算是为本卷后文对柏拉图的部分政治观点的批判所做的伏笔,本卷也主要是通过对柏拉图等人的批判来体现作者本人的政治主张的。

首先亚里士多德对“城邦极端的一致性”进行了反驳,他认为,“城邦的本性就是多样化”,而极端的一致性“正是使城邦毁灭的原因”。

城邦不仅是由多个人组成的,而且应该是由多个不同种类的人组成的。

亚里士多德还认为,即便这种包含了财产分配等各方面的极端一致性,它也不能带来和谐,正如他所说:一件事物为愈多的人所共有,则人们对它的关心便愈少。

就像我们所说的那样,一件东西要引起人们的关心和钟爱,主要有两点,即它是你自己的,并且它是珍贵的。

随后亚里士多德又列举了财产共同享有可能带来极大的麻烦和吵闹,如所有权纠纷,分配和消费纠纷。

此外,在财产方面乐善好施以及克制对妇女的情欲的德性将消失。

第三卷亚里士多德主要讲述了公民的范围、如何去界定一个人是不是公民,随后又对政体进行了大致分类,最后强调法律在城邦治理中的重要作用。

首先在开卷作者便提出了“城邦是什么”的问题,作者认为“城邦就是由一定数量的公民形成的某个整体”,所以,要想认识城邦,首先应当弄清,什么人可以叫做公民,公民一词的含义是什么。

在界定公民范围的过程中,作者大量列举了公民的权利和义务,可以说,作者是通过人们行使的权利和履行的义务来界定一个人是否具有公民身份的。

随后,亚里士多德通过对当时各城邦的分析,将政体大致分为六类,前三种是君主制、贵族制和共和制,后三种是由前三种相应蜕变而来的,包括僭主制、寡头制和平民制。

最后一部分,也就是本卷作者关于法律进行论述的部分,体现了作者心中理想国家的部分形式,即法治而不是人治。

;法律具有稳定性和明确性;法律是亚里士多德认为,人的本性的有感情的,而感情用事会导致偏见和腐化,“凡是不凭感情因素治事的统治者总比感情用事的人们较为优良”经过众人的审慎考虑后制定的,更具有正确性,“??参与公务的全体人员既然都受过法律的训练,都能具有优良的判断,要说仅仅有两眼、两耳、两手、两足的一人,其视听、其行动一定胜过众人的多眼、多耳、多足者,这未免荒谬”。

第四卷主要对现实中各种政体的建立以及其原则进行研究。

本卷开卷提出了“什么是最优良的政体,以及若是没有外部的干扰,什么性质的政体最切合我们的意愿,什么政体与什么城邦相适合”的命题,为了对以上问题进行解答,亚里士多德主要对平民制和寡头制进行了比较。

民主制以财产为条件或不以财产为条件的方式产生不同政治体制:1、各种官职都有一定的财产要求,不过这要求不高,具有一定财产的人均可参与行政管理;2、公民身份不成问题的人都有权参与行政管理;3、任何人只要是公民就可以参与行政管理,而法律必然具有统治的权威;4、群众代替法律行使权力,法律失去权威。

寡头制国家:1、官职有极高财产要求,多数穷人没有资格担任;2、官职有极高财产要求,官职空缺只能从合格公民中选举产生来填补;3、出现了世袭制度的寡头制;4、统治者凌驾与法律权威之上。

通过对两者的比较,亚里士多德认为现实中切实可行的最优良的政体是两者的结合体,这个结合体拥有大量的中产阶级。

这也体现了亚里士多德的“中庸”思想:“中庸的生活必然就是最优良的生活”。

第五、六卷论述革命的起因以及防止革命、巩固政体的政治措施。

首先是平民政体和寡头政体的冲突。

根本原因是二者的正义观不同:自由和财富的对立。

其次,平民和寡头的冲突引起僭政,因为僭主欺骗双方,使他们认为只有在僭主的统治下才能使双方得到安宁,可实质确是,挑拨双方的互相斗争才是僭主维持自己权力的法宝。

僭主因不正当的权力产生恐惧,并因为这种恐惧而运用种种僭术来对付人民。

但是,明智的僭主会变得谦卑恭顺,使自己的行为符合法律,从而使僭政得以长久维持。

这也是僭主制的保全方法。

第七、八卷讨论了城邦建设中的多个特定问题,即如何建设最优良的城邦。

优良城邦的前提条件是人口控制,其疆域应能使域内居民过上闲暇、宽裕并节制的生活,有良好的海路和陆路,便于成为全邦共同防御中心。

城邦的位置应朝东以有利于健康并避开北风,如此适宜政治活动和战争。

亚里士多德还讨论了城邦的城防、城墙建设、人员分布。

同时,立法者应关心孩子的营养、儿童训练和保育,杜绝污言秽语,在青年达到有资格参加共餐年龄前,禁止他们吟咏长短格诗歌或看喜剧。

立法者最应关系青少年的教育。

教育分为:读写、体育、音乐和绘画。

经典命题亚里士多德在《政治学》一书中,主要围绕城邦、公民和政体这三者表达其政治思想,关于这三者的讨论也成为了本书的三大经典命题。

1、城邦。

亚里士多德认为,人们为了追求他们所认为的至善而组成的最崇高、最有权威、并且包含了一切其他共同体的共同体就是所谓的城邦或政治共同体。

而城邦产生的原因,是由于人的本性,因为人是天生的政治动物。

亚里士多德认为,城邦存在的目的不只是为了便于交换,防止互相损害等等。

城邦的目的在于实现道德的良善,谋取优良的生活。

这是城邦区别于其它社会团体的本质所在。

而现在我们所认同的国家的概念是马克思主义的国家概念,即国家是阶级矛盾不可调和的产物,是进行阶级统治的工具。

两者对于国家的概念阐述有其共同点,但也有其明显的不同之处。

相同之处在于两者都是从“目的”来讨论国家的起源,即国家形成是为了什么。

两者的不同之处也在于他们认为的“目的”。

前者认为国家的行成是为了追求至善,而后者认为是为了进行阶级统治。

这两者的差别其实是来自于他们所处时代的不同。

前者所处时代城邦以公民社会为主,生活较为安逸,因此人们有较多时间对道德、法制等进行思考,讲求完善自身,追求“至善”,前者的概念就是对此的一反映;后者所处时代则是无产阶级革命大爆发的时期,社会秩序混乱,动荡不安,而由于无产阶级革命缺乏正确的理论指引,革命进展缓慢,为了推动革命的顺利进行,马克思主义就此诞生,基于此革命背景,马克思主义关于国家的理论阐述便充满了革命与战争色彩。

我认为,对于国家概念的阐述,部分程度上都会受到所处时代环境的影响。

也许,当我们的特色社会主义不断完善与发展,国家与政府更加强调“服务于民”的时候,我们对于国家的概念就又会随之发生改变而更加强调概念中“服务于民”的“目的”了。

2、公民。

亚里士多德在对各种关于“公民”的定义进行分析和批判后提出了公民的概念。

他认为,公民是参加法庭审判和行政统治的人。

其中,参加行政统治的人包括官员、陪审员以及公民大会成员。

而我们再看一下现在的公民含义:公民指具有一国国籍,并根据该国法律规定享有权利和承担义务的人。

通过两者的对比,我们可以看出,亚里士多德强调权利主体和公民身份,尤其强调公民的权利而忽视其承担的义务,现在人们对权利和义务同样重视。

那么,这种区别的原因是什么?我认为,这是由于当时奴隶社会所导致的自然而然的一种思维惯性。

在奴隶社会,人们对于奴隶的存在早已习以为常,而自由人与奴隶的区别,便是拥有大量权利,人们也就自觉地通过权利的有无来进行自由人与奴隶的阶级划分。

对于公民的界定同样如此,首先必须拥有自由人的身份,随后才可能是公民。

3、政体。

他认为政体负责对城邦的各种官职特别是最高官职的某种设置或安排,简单的说,政体就是政府。

此外,他还指出,城邦这种共同体不仅仅是维持人们的生活和分享财富,它还要以优良的生活为目的。

他还提出了政体的分类。

他认为政体有正确的政体和蜕变的政体。

以利益和最高权力的归属划分,正确的政体可分为君主政体、贵族政体、共和政体。

蜕变的政体分为僭主政体(以私人利益为依据,是蜕变了的君主政体)、寡头政体和平民政体。

他谈到了他认为的理想政体,或是说优良城邦。

亚里士多德认为,三种变态的政体都是不良的政体,对任何社会都不适宜。

至于三种正宗政体,亚里士多德主张要视社会实际情况来决定。

他认为君主政体与贵族政体己经过时,唯有他所认为以中产阶级为基础的共和政体宜于实行。

因为在一切城邦中,所有公民可分为极富、极贫和处于两者之间的中产阶级三部。

亚里士多德把法定义为“免除一切情欲影响的神祉和理智的体现”,在他看来,法律是理性的体现,代表着正义,为世人所公认的公正无偏的权衡,同时他认为法治应该包含两重意义:“已成立的法律获得普遍的服从,而大家所服从的法律又应该本身是制定得良好的法律”。

法治的前提是制定良好的法律,毫无疑问,这点是与他的法律观念一脉相承的。

法律应有绝对的权威性和至上性,必须获得普遍的服从。

这是实现法治国的根本和核心。

法律至上是亚里士多德理想国家的标志和应有部分,要求任何公民、团体、执政人员都应遵从法律,不得有超越法律的特权。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