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曲霉毒素的知识
黄曲霉毒素的生物学特性及其分析方法
黄曲霉毒素的生物学特性及其分析方法黄曲霉毒素(HMT)是一种常见的真菌毒素,它是由黄曲霉菌属中的一种真菌产生的。
这种菌属中有几十种黄曲霉,其中最为常见的是黄曲霉(Aspergillus flavus)和双孢黄曲霉(Aspergillus parasiticus)。
HMT对人和动物的健康有害,它会引起急性和长期疾病、免疫抑制和癌症等问题。
因此,对黄曲霉毒素进行监测和控制是非常重要的。
本文将介绍黄曲霉毒素的生物学特性以及分析方法。
黄曲霉毒素的生物学特性黄曲霉毒素是一种多环芳香族化合物,它的分子式为C24H20O6。
主要作用对象为哺乳动物,因为它们对该毒素的毒性更高。
一旦摄入HMT,它会被肠道吸收并进入血液循环系统,然后分布到丰富脂肪的组织中(如大脑、肝、脾、肾和心脏)。
HMT有很强的生物持久性,这意味着它有可能在组织中长期存留。
在生物体内,HMT会形成不稳定的代谢产物,这些产物可以被通过尿液或粪便排出体外。
但是,在一些情况下,这些代谢产物会在体内积累,并对健康产生负面影响。
黄曲霉毒素的分析方法检测HMT的方法有许多,但基本上可以分为以下几种类型:1.光谱法HMT可以通过高效液相色谱仪-电喷雾-质谱法(HPLC-ESI-MS/MS)或紫外线分光光度计等仪器来检测。
这些方法使用的检测样本包括食品、饲料、动物组织和尿液等。
2.细胞毒性法HMT的致细胞毒性测试(MTT法或NTC法)可以用于检测该毒素的存在。
这些方法通常使用小鼠或大鼠肝细胞进行测试,并通过测定细胞存活率来评估样本中毒素的含量。
3.免疫学检测法酶联免疫吸附检测法(ELISA)可以用于检测食品、饲料和血清样品中的HMT含量。
这种方法通过检测特定的抗原-抗体相互作用来精确地测量HMT。
总结通过对黄曲霉毒素的生物学特性以及分析方法的介绍,我们可以看出,监测HMT是不可或缺的。
如今,越来越多的环境和饮食污染问题已成为一种新的挑战。
因此,我们需要更多的科学研究,以了解这些污染物对生物系统的影响,并采取控制和预防措施以减少对健康的威胁。
食品中黄曲霉毒素的检测2
黄曲霉毒素的检测
检测标准
其它
(1)WHO/FAO标准。国家卫生组(WHO)世界粮农组织 所属的食品法典委员(CAC)推荐食品、饲料中黄曲霉 毒素最大允许量标准为总量(B1+B2+G1+G2) 15ug/kg 牛奶中M1的最大允许量为0.5ug/kg
3.黄曲霉毒素B1标准应用液I(1ug/mL):吸取1.0mL 10ug/mL的黄曲霉毒素B1标准贮备液于10mL容量瓶中,加苯乙腈混合溶液定容。
4.黄曲霉毒素B1标准应用液II(0.2ug/mL):吸取1.0mL 1ug/mL的黄曲霉毒素B1标准应用液I于5mL容量瓶中,加苯-乙 腈混合溶液定容。
2.结构
B1
B2
G1
G2
M1
M2
黄曲霉毒素的性质
在紫外线下,黄曲霉毒素B1,B2发蓝色荧光,黄 曲霉毒素G1,G2发绿色荧光.
黄曲霉毒素的相对分子量为312-346.难溶于水, 易溶于油、甲醇、丙酮和氯仿等有机溶剂,但不溶 于石油醚、己烷和乙醚中.
一般在中性溶液中较稳定,但在强酸性溶液中稍有 分解,在pH9-10的强碱溶液中分解迅速.
黄曲霉毒素的种类及其结构
1.种类 黄曲霉毒素在紫外线照射下能产生荧光,根据
荧光颜色不同,将其分为B族(蓝色荧光)和G 族(绿色荧光)两大类及其衍生物 ,主要有 B1,B2,G1,G2以及B1的代谢产物M1和M2。 B1是最危险的致癌物,经常在玉米,花生,棉 花种子及一些干果中常能检测到,M1和M2 主 要存在于牛奶中 。
线上用微量注射器滴加样液和标准液 第一点:10uL 0.04ug/mL AFT B1 标液 第二点:20uL样液 第三点:20uL 样液 + 10uL 0.04ug/mL AFT B1 标液 第四点:20uL 样液 + 10uL 0.2ug/mL AFT B1 标液
科普:解读黄曲霉毒素的危害
科普:解读黄曲霉毒素的危害黄曲霉毒素(Aflatoxins)是生长在食物及饲料中的黄曲霉和寄生曲霉代谢的一组化学结构类似的产物,特曲霉也能产生黄曲霉毒素,但产量较少,目前已分离鉴定出的黄曲霉毒素有17种,主要是黄曲霉毒素B1、B2、G1、G2以及由B1和B2在体内经过羟化而衍生成的代谢产物M1、M2等。
黄曲霉毒素主要存在于霉变的花生、谷物、果仁和大米等食物中;在水中的溶解范围为10毫克/升~20毫克/升,可大量溶解于氯仿、甲醇、二甲基亚砜等中等极性的有机溶剂中,不溶于己烷、石油醚和乙醚;易被碱或强氧化剂破坏;进入人体后主要经消化道吸收,大部分分布在肝脏、肾脏,少部分分布在血液、肌肉、脂肪组织中,其在体内的代谢过程主要为羟基化作用、去甲基作用和环氧化作用。
20世纪60年代在英国发生的十万只火鸡突发性死亡事件被确认与从巴西进口的花生粕有关.进一步的黄曲霉毒素B1调研证明,这些花生粕被一种来自真菌的有毒物质污染这些研究工作最终使人们发现了黄曲霉产生的有毒代谢物质。
黄曲霉毒素(Aflatoxins).是黄曲霉和寄生曲霉的代谢产物。
特曲霉也能产生黄曲霉毒素,但产量较少.产生的黄曲霉毒素主要有B1,B2,G1,G2 以及另外两种代谢产物M1,M2.其中M1 和M2是从牛奶中分离出来的.B1,B2,G1,G2,M1 和 M2 在分子结构上十分接近.。
1993年黄曲霉毒素被世界卫生组织(WHO)的癌症研究机构划定为1类致癌物,是一种毒性极强的剧毒物质.黄曲霉毒素的危害性在于对人及动物肝脏组织有破坏作用,严重时可导致肝癌甚至死亡.在天然污染的食品中以黄曲霉毒素B1最为多见,其毒性和致癌性也最强.B1是最危险的致癌物,经常在玉米,花生,棉花种子,一些干果中常能检测到。
它们在紫外线照射下能产生荧光,根据荧光颜色不同,将其分为B族和G族两大类及其衍生物。
AFT目前已发现20余种。
AFT主要污染粮油食品、动植物食品等;如花生、玉米,大米、小麦、豆类、坚果类、肉类、乳及乳制品、水产品等均有黄曲霉毒素污染。
黄曲霉毒素--
二 主要来源
• 生长在食物及饲料上的黄曲霉菌和寄生黄 曲霉菌的代谢产物
•几乎每一种食物或食物制品,在一定的温度 和湿度下,都可能生长黄曲霉素
•最主要的是黄曲霉毒素的载体是花生及一系列别的
坚果子仁以及玉米、大米、大豆、谷物制品
三 理化性质
• 目前已确定黄曲霉毒素结构的有AFB1、 AFB2、AFM1等18种,它们的基本结构中 都含有二呋喃环和氧杂萘邻酮(又名香豆 素),前者为其毒性结构,后者可能与其 致癌有关 。 • 黄曲霉毒素难溶于水、己烷、乙醚和石油 醚,易溶于甲醇、乙醇、氯仿和二甲基甲 酰胺等有机溶剂。
家禽的中毒症状
• 成年禽耐受性稍高,中毒后多呈慢性经过, 主要表现在精神沉郁,翅下垂,羽毛松乱, 缩颈、食欲减退,产蛋减少,产蛋期推迟, 呼吸困难,有的可听到沙哑的水泡声,少 数可见浆液性鼻液。
六 中毒的预防和解救方法
预防措施
• 1、防霉 防霉是预防原料及产品被霉菌及其毒素污 染,预防产毒霉菌污染是防除AF产生的关 键。 • 2、去霉 饲料被霉菌和霉菌毒素污染后,应设法将 其破坏和去除。
• 分子量为312-346,熔点为200-300℃,黄 曲霉毒素耐高温,通常加热处理对其破坏 很小,只有在熔点温度下才发生分解。 • 黄曲霉毒素遇碱能迅速分解,但此反应可 逆,即在酸性条件下又复原。一般来说, 温度30℃、相对湿度80%、谷物水份在 14%以上(花生的水份在9%以上)最适合 黄曲霉繁殖和生长。
猪黄曲霉毒素中毒症状
• 青年母猪 饲料中含百万分之0.1~0.15时, 可以引起青年母猪阴门红肿,子宫体积和 重量增加,表现出发情或临产症状 • 哺乳期母猪表现为逐渐地拒食,持续发情 或发情周期延长,影响哺乳期乳猪成活率。 • 成年公猪 表现睾丸萎缩
黄曲霉毒素的测定(精)
取20.00mL甲醇水溶液臵于另一125mL分液漏斗 中,加20mL三氯甲烷,振摇2min、静臵分层, 如出现乳化现象,可滴加甲醇促使分层。放出 三氯甲烷层,经盛有约10g预先用三氯甲烷湿 润的无水硫酸钠的定量慢速滤纸,过滤于 50mL蒸发皿中,再加5mL三氯甲烷于分液漏斗 中,重复振摇提取,三氯甲烷层一并滤于蒸发 皿中,最后用少量三氯甲烷洗过滤器,洗液并 于蒸发皿中。
再用双向展开法展开后,观察样液是否产生与AFTB1标准点重叠
的衍生物。观察时,可将第一板作为样液的衍生物空白板。若样 液AFTB1含量较高时,则将样液稀释后,按单向展开法中(4)做确 认试验 .
(5)稀释定量:
若样液中AFTBl含量较高,可按单向展开法中(5)稀释定量操作。 若AFTB1含量较低,稀释倍数小,在定量的纵向展开板上仍有杂质 干扰,影响结果判断,可将样液再做双向展开法测定,以确定含量。 3.2.3 结果计算
(2)展开:
a.横向展开:在展开槽内的长边臵一玻璃支架,加10mL无水 乙醇,将上述点好的薄层板靠标准点的长边,臵于展开槽内展开, 展至板端后,取出挥干。根据情况,需要时,可再重复l~2次。 b.纵向展开:挥干的薄层板以丙酮一三氯甲烷(8:92)展开至 10~12cm为止。丙酮与氯甲烷的比例,根据不同条件自行调节。
黄曲霉毒素属剧毒物质,其毒性比氰化 钾还高,也是目前最强的化学致癌物质。 其中AFT B1的毒性和致癌性最强,帮其 在食品中允许量各国都有严格规定。 AFT主要污染粮油及其制品,如花生、 花生油、玉米、大米、棉籽等被污染严 重。Biblioteka 曲霉毒素允许量标准
食品品种 允许量标准(ppb或10-6) 玉米、花生、花生油 ≤20 玉米及花生制品 ≤20 大米、其他食用油 ≤10 裱花蛋糕、饼干、面包≤5 婴儿代乳食品 不得检出
黄曲霉素的主要来源
黄曲霉素的主要来源
一、黄曲霉素的主要来源 1. 黄曲霉素的来源 2. 什么是黄曲霉素
3. 哪些食物容易长黄曲霉素二、黄曲霉素有什么危害三、怎样去除黄曲霉素
黄曲霉素的主要来源
1、黄曲霉素的来源黄曲霉毒素存在于土壤,动植物各种坚果,特别是花生和核桃中。
在大豆、稻谷、玉米、通心粉、调味品、牛奶、奶制品、食用油等制品中也经常发现黄曲霉毒素。
一般在热带和亚热带地区,食品中黄曲霉毒素的检出率比较高。
在黄曲霉毒素M2中国,产生黄曲霉毒素的产毒菌种主要为黄曲霉。
1980年测定了从17个省粮食中分离的黄曲霉1660株,广西地区的产毒黄曲霉最多检出率为58%。
总的分布情况为:华中、华南、华北产毒株多,产毒量也大;东北、西北地区较少。
黄曲霉素还存在于被黄曲霉素污染过的粮食、油及其制品中。
例如黄曲霉污染的花生、花生油、玉米、大米、棉籽中最为常见,在干果类食品如胡桃、杏仁、榛子、干辣椒中,在动物性食品如肝、咸鱼中以及在奶和奶制品中也曾发现过黄曲霉素。
2、什么是黄曲霉素黄曲霉素是一类化学结构类似的化合物,均为二氢呋喃香豆素的衍生物。
主要由黄曲霉寄生曲霉产生的次生代谢产物,在湿热地区食品和饲料中出现黄曲霉毒素的机率最高,是霉菌毒素中毒性最大、对人类健康危害极为突出的一类霉菌毒素。
3、哪些食物容易长黄曲霉素3.1、久泡的木耳
木耳吃多少就泡多少,千万不要偷懒泡太多,因为木耳经常泡在水里非常容易滋生黄曲霉,如果不小心吃到肚子里会导致中毒,从而使得脏器衰竭而亡。
黄曲霉素的学习报告 - 江山
黄曲霉素的概念
黄曲霉素(AFT)是一类由黄曲霉和其他曲霉产生的一 类化合物,均为二氢呋喃香豆素的衍生物。它们存在于土 壤、动植物、各种坚果中,特别是容易污染花生、玉米、 稻米、大豆、小麦等粮油产品,是霉菌毒素中毒性最大、 对人类健康危害极为突出的一类霉菌毒素。
(1)理化性质与牛奶中AFM的来源
①黄曲霉素主要有B1,B2,G1,G2 以及另外两种代谢产物M1,M2.其中M1 和M2 是从牛奶中分离出来的.B1,B2,G1,G2,M1 和 M2 在分子结构上十分接近。 ②其实M1和M2并不是黄曲霉菌产生的,毒性也并不是最强。毒性最强的排行 “B1”,B表示蓝色,因为它在紫外光的照射下会发出蓝色荧光。 B1和B2被奶牛采食后,分别有一小部分会转化为M1和M2进入奶中。这就是 牛奶中黄曲霉毒素的来源。
黄曲霉素B1分子式:C17H12O6
(2)黄曲霉毒素的来源
黄曲霉毒素是黄曲霉、寄生曲霉等产生的代谢产物。 当粮食未能及时晒干及储藏不当时,往往容易被黄曲 霉或寄生曲霉污染而产生此类毒素。
黄曲霉,半知菌类,一种常见腐生真菌。多见于发霉 的粮食、粮制品及其它霉腐的有机物上。菌落生长较 快,结构疏松,表面灰绿色,背面无色或略呈褐色。 菌体有许多复杂的分枝菌丝构成。营养菌丝具有分隔 气生菌丝的一部分形成长而粗糙的分生孢子梗,顶端 产生烧瓶形或近球形顶囊,表面产生许多小梗(一般为 双层),小梗上着生成串的表面粗糙的球形分生孢子。 本菌为需氧菌,最适温度30~33℃,相对湿度80-90%为 最佳条件。花生、玉米、大米和小麦是其较好的生长 基质。
取上清
做好的 AFB溶液
甲醇溶液(如果是容 易乳化的饲料可以加 氯化钠进行消沫如棉 籽)
粉碎
提取AFB1到甲醇溶液中
黄曲霉毒素知识培训
一、黄曲霉毒素产毒菌株 AFT是 由黄曲霉、寄生曲霉等产生的具 有生物活性的二次代谢产物。几乎所有的寄生 曲霉均可产生B组和G组AFT,而黄曲霉则只 有50%的菌株产生AFT,且只能产生B组AFT 。
四、产毒菌株及自然分布
二、黄曲霉毒素的自然分布 AFT感染遍布世界各地,但严重发生的地 区主要在热带和亚热带地区,因为这些地区虫 害严重,降雨常带来生长季节湿度过大,高温 、高湿及虫害等造成黄曲霉感染几乎每年发生 。我国1980年测定了从17个省粮食中分离的黄 曲霉1660株,广西地区最多,检出率为58%。 总的分布为:华中、华南、华北产毒株最多, 产毒量也大,东北、西北地区较少。
五、毒性及作用机理
2.慢性中毒 持续摄入一定量的AFT,AFT与核酸结合可引 起突变而表现为慢性中毒,使肝脏出现慢性损 伤,生长缓慢、体重减轻,肝脏功能降低,出 现肝硬化
五、毒性及作用机理
3.致癌性 实验证明许多动物小剂量反复摄入或大剂量 一次摄入皆能引起癌症,主要是肝癌。通过食 物给药时,AFT可导致大白鼠生成肝癌、腺胃 癌、结肠粘蛋白腺癌和肾肿癌。通过口部饲喂 AFT,猴子产生了肝血管肉瘤、骨恶性瘤、胆 囊和胰腺黏蛋白癌、肝癌和胆管癌。
三、黄曲霉毒素的理化性质
黄曲霉毒素耐热,B1毒素在268~269℃时才 分解。高压0.103Mpa(120℃)2h降低1/3 ~l/4,4h降低1/2。加入强碱和5%次氯酸 钠可完全破坏。黄曲霉毒素(主要是B1、B2 、G1、G2)可溶于多种有机溶剂中(如氯仿 、丙酮、甲醇和乙醇),但不溶于己烷、石 油醚、水与乙醚中。在紫外线激发下,毒素 发出很强的荧光。如B1和B2经层析在紫外线 下发出紫兰色荧光;G1和G2发出黄绿色荧光 ,低浓度的纯毒素易被紫外线降解。
有关黄曲霉菌和其毒素的描述
有关黄曲霉菌和其毒素的描述全文共四篇示例,供读者参考第一篇示例:黄曲霉菌是一种常见的真菌,其产生的毒素会对人体和动物的健康造成严重危害。
黄曲霉菌最常见的毒素是黄曲霉素,它是一种具有强烈肝毒性的有机化合物,对人体的肝脏造成严重损害。
除了黄曲霉素之外,黄曲霉菌还会产生其他一系列毒素,如赭曲霉素、麦角菌素等,它们会引起不同程度的中毒反应。
黄曲霉菌在自然界中广泛存在,常生长在潮湿、温暖的环境中,如发霉的谷物、果蔬、坚果等食品上。
一旦食品被黄曲霉菌污染,就可能产生毒素,对人体造成危害。
黄曲霉菌的毒素具有热稳定性,在一定温度下不易被破坏,因此即使食品加热也不能完全去除毒素。
食用被污染的食品后,人体可能出现黄曲霉菌毒素中毒的症状。
轻微中毒症状包括头痛、头晕、恶心、呕吐、腹泻等,严重中毒则可能导致肝功能损害、黄疸、肝癌等严重后果。
长期摄入含有黄曲霉菌毒素的食物,还会增加患癌症、肝硬化等疾病的风险。
为了防止黄曲霉菌及其毒素对人体的危害,我们可以采取一些预防措施。
保持食品清洁卫生,避免食用发霉食品。
储存食品时要注意通风干燥,防止黄曲霉菌的生长。
食品加工过程中要遵循卫生标准,避免污染。
建议选择新鲜、质量可靠的食品,避免长时间食用过期食品或贮存不当的食品。
当发现食品有发霉的迹象时,应及时丢弃,避免继续食用。
如果食用食品后出现不适症状,应及时就医,避免延误治疗。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应该增强对黄曲霉菌及其毒素的认识,提高食品安全意识,保护自己和家人的健康。
黄曲霉菌及其毒素是一种常见的食品安全隐患,对人体健康造成严重危害。
为了预防中毒事件的发生,我们应该加强食品安全意识,正确储存、处理食品,避免食用发霉食品,及时处理发现的风险食品。
只有保持警惕和谨慎,我们才能远离黄曲霉菌及其毒素的威胁,保障自己和家人的健康和安全。
第二篇示例:黄曲霉菌(Aspergillus flavus)是一种常见的霉菌,广泛存在于自然界中。
这种霉菌主要寄生在玉米、花生、大米、小麦、大豆、燕麦等谷物和豆类上,尤其是在温暖潮湿的环境中容易生长。
黄曲霉素的危害以及预防措施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
生活常识分享黄曲霉素的危害以及预防措施
导语:黄曲霉素,对于身体的危害是比较严重的,特别是在农村地区,由于对这方面了解不太多,剩菜剩饭,而且发霉的饭,以及发霉的食物,仍然不舍得
黄曲霉素,对于身体的危害是比较严重的,特别是在农村地区,由于对这方面了解不太多,剩菜剩饭,而且发霉的饭,以及发霉的食物,仍然不舍得丢掉,所以在使用以后,就容易造成肝癌和其他的癌症出现,所以对于身体的危害是比较大的,因此很多人想了解一下,黄曲霉毒素危害以及预防措施有哪些,就来一起了解一下。
黄曲霉素的危害与防治措施
黄曲霉毒素是一种毒性极强的物质。
黄曲霉毒素的危害性在于对人及动物肝脏组织有破坏作用,严重时可导致肝癌甚至死亡。
在天然污染的食品中,以黄曲霉毒素B1最为多见,其毒性和致癌性也最强。
食用受黄曲霉毒素污染的食品,会出现急性中毒。
临床表现以黄疸为主,并有呕吐、厌食和发烧等症状。
重症者在2~3周后出现腹水、下肢水肿,甚至死亡,死亡前出现胃肠道出血。
黄曲霉毒素危害性大,存在范围广,为了预防黄曲霉毒素中毒事件的发生,维护人类健康,世界上已有70多个国家和地区对食品中黄曲霉毒素的含量作了限量要求。
我国食品中黄曲霉毒素B1允许量标准(GB2761-81)规定,玉米、花生仁、花生油中不得超过20微克/公斤,玉米及花生仁制品(按原料折算)中不得超过20微克/公斤,大米、其他食用油中不得超过10微克/公斤,其他粮食、豆类、发酵食品中不得超过5微克/公斤,婴儿代乳食品中不得检出,其他食品可参照以上标准执行;牛乳及其制品中黄曲霉毒素M1限量卫生标准(GB9676-88)规定,不得超过0.5微克/公斤。
测定黄曲霉毒素方法有哪些?。
饲料中黄曲霉毒素的危害及预防
饲料中黄曲霉毒素的危害及预防黄曲霉毒素是一种由黄曲霉产生的一类毒素,它在饲料中的含量对动物的健康造成了严重威胁。
黄曲霉毒素主要分为四种类型,分别为黄曲霉毒素B1、B2、G1和G2,它们都对动物的生长发育和免疫功能造成不同程度的损害。
黄曲霉毒素对动物健康的危害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对动物的肝脏造成损害:黄曲霉毒素在动物体内主要通过肝脏进行代谢和排泄,因此对肝脏造成了严重的损害,导致肝功能受损和肝细胞变性,进而影响动物对营养物质的吸收和利用。
2. 对动物的免疫系统造成影响:黄曲霉毒素还会影响动物的免疫系统,使得动物体内的免疫细胞发生凋亡和功能受损,降低了动物的免疫功能,增加了动物患病的风险。
3. 对动物的生长发育造成影响:黄曲霉毒素在饲料中的长期摄入会导致动物的生长速度减缓,体重增长受到限制,甚至出现发育不良的情况,严重影响了养殖业的生产效益。
1. 严格控制饲料原料的选择:在饲料生产过程中,应该严格控制原料的质量,尽量避免使用含有霉菌和黄曲霉毒素的原料,选择高质量的饲料原料进行生产。
2. 加强饲料生产的卫生管理:在饲料生产过程中,要加强卫生管理,保持生产设备和生产环境的清洁卫生,避免霉菌和黄曲霉毒素的污染。
3. 使用抗氧化剂和防霉剂:在饲料生产中,可以适量添加抗氧化剂和防霉剂,能够有效地抑制霉菌的生长和毒素的产生,减少饲料中黄曲霉毒素的含量。
4. 加强饲料的检测和监控:在饲料生产和使用过程中,要加强对饲料中黄曲霉毒素的检测和监控,定期对饲料进行检测,及时发现问题并采取相应措施,避免动物摄入含有毒素的饲料。
黄曲霉毒素对动物健康的危害不可忽视,饲料生产企业和养殖户要加强对饲料质量的管理和监控,采取有效的措施预防和减少饲料中黄曲霉毒素的含量,保障动物的健康生长,提高养殖业的生产效益。
黄曲霉毒素的危害、限量标准及检测方法
黄曲霉毒素的危害、限量标准及检测方法作者:来源:《食品安全导刊》2017年第05期黄曲霉毒素(Aflatoxins,简写AF)主要为黄曲霉和寄生曲霉的次生代谢产物。
在温暖与潮湿的气候地区,凡是被黄曲霉和寄生曲霉污染过的粮食和饲料都可能存在黄曲霉毒素。
最易受黄曲霉毒素污染的有花生、玉米、棉籽、禽蛋、肉、奶及奶制品等产品,其次是小麦、高粱和甘薯,而大豆豆粕污染黄曲霉毒素的程度略轻。
在我国,粮食和饲料被黄曲毒素污染的概率很高,给饲料企业以及养殖业主带来了很大的损失,而人们食用含有黄曲霉毒素的食物还会危害到身体健康。
黄曲霉毒素的理化特性目前已经确定黄曲霉毒素的结构有AFB1、AFB2、AFM1等18种,它们的基本结构中都含有二呋喃环和氧杂萘邻酮(又名香豆素)。
黄曲霉毒素很难溶解于水、己烷、乙醚和石油醚,易溶于甲醇、乙醇、氯仿以及二甲基甲酰胺(DMF)等有机溶剂。
黄曲霉的分子量为312~346,熔点为200~300℃,该毒素耐高温,通常的加热处理方式对其破坏性很小,只有在熔点的温度下才会发生分解。
黄曲霉毒素在遇碱情况下能迅速分解,但此反应可以实现逆还原,即在酸性的条件下又会复原。
一般来说,温度30℃、相对湿度80%、谷物水份在14%以上(花生的水份在9%以上)的条件最适合黄曲霉繁殖和生长。
在24~34℃之间,黄曲霉菌产毒量最高。
几乎所有谷物、饲草和各种食品(包括畜产品)都可作为黄曲霉基质。
黄曲霉毒素对动物和人的危害黄曲霉毒素对动物的危害黄曲霉毒素的毒性非常高,是目前已发现霉菌中毒性最大的一种。
目前发现的18种黄曲霉菌毒素家族中,AFB1的毒性最为强烈,AFM1、AFG1次之,AFB2、AFG2、AFM2毒性较弱。
AFB1的毒性是砒霜的68倍,诱发肝癌的能力甚至比二甲基亚硝胺还要大75倍。
其毒性大小因动物的种类、年龄、性别、体况及营养状况的不同而有所差异,其中,年幼动物、雄性动物对其反应较敏感。
黄曲霉毒素具有很强的诱导突变、抑制免疫以及强致癌的作用。
黄曲霉
1.2 饲料中产生黄曲霉毒素的原因
1.2.1环境温度和湿度 黄曲霉的生长繁殖需要一定的温度、湿度条件,25℃~30℃是最适生长温度,最适相对湿度为80%~90%。由此可见,黄曲霉的生长繁殖与一定地区的气候条件是密切相关的。在众多的饲料发生霉毒的地区来看,南方地区都要高于北方,这是因为南方的气温、湿度更适合于黄曲霉的生长繁殖,特别是梅雨季节,黄曲霉容易生长。
1 黄曲霉毒素产生的原因
1.1 黄曲霉毒素的来源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黄曲霉毒素是由曲霉属中的黄曲霉和寄生曲霉所产生的有毒代谢产物。黄曲霉作为贮藏菌,广泛分布于自然界,寄生曲霉在我国罕见,它是以寄生方式存在于热带和亚热带地区甘蔗或葡萄的一种害虫--水蜡虫体内。在自然界,黄曲霉的生长要求不高,在有氧条件下,花生和玉米是最好的繁殖场所。在黄曲霉毒素的产生过程,温度是一个很重要的条件,温度过高过低,对霉菌的产生都有很大的影响。在25℃~30℃下,容易产生黄曲霉毒素。
4.4 重视饲料生产过程
首先是湿度问题,我国对饲料产品中的水分含量已有明确的规定:①猪、鸡配合饲料的水分含量在北方不高于14%,在南方不高于12.5%。但如果平均气温在10℃以下的季节或出厂到饲喂期不超过10天或配合饲料中添加有规定量的防霉剂的话,水分含量可以增加0.5%;②猪、鸡浓缩饲料的水分含量在北方不高于12%,南方不高于10%。在颗粒饲料生产中:要控制好蒸汽质量和输送蒸汽管道的长度,以防止冷凝水进入调质器,蒸汽压一般应控制在0.35~0.4MPa,水分控制在15%~16%之间较好;要注意调质时间,一般应控制在10~30分钟,调后的粉料水分不超过10%为好,或调后的含水量和调前的相差应小于0.5%;要选好冷却设备,控制好冷却时间和冷却温度;装袋前要严格检测饲料的含水量。
黄曲霉毒素的危害与控制
黄曲霉毒素的危害与控制
5.1.3 辐射处理 黄曲霉毒素在紫外光照射下不稳定,可用紫外光照射去毒。该法去毒对植物
黄曲霉毒素与人类癌症的发生尚缺乏有力的人类流行病学证据,但大量 的动物试验表明黄曲霉毒素具有强致癌性,是人类的可能致癌物。
黄曲霉毒素的危害与控制
3.2 黄曲霉毒素的限量标准
世界各国均对食品中的黄曲霉毒素的含量做出了严格的规定,我国标 准见表 1,我国与美国食品药物管理局 (FDA) 规定黄曲霉毒素 B1标准是一 致的,仅有欧盟对黄曲霉毒素限量标准最严格,1999 年欧盟规定食品中的 黄曲霉毒素总量不得超过4μg/kg,黄曲霉毒素 B1不得超过 2μg/kg,非直接食 用的花生仁中黄曲霉毒素 B1小 于 8μg/kg,总 量 小 于15μg/kg;干果中黄曲 霉毒 B1小于 5μg/kg,总量小于10μg/kg,奶制品中黄曲霉毒素 B1小于 0.05μg/kg。
黄曲霉毒素的危害与控制
4.3 做好粮食收获和入库前准备工作
适时收获,及时晒干扬净,减少破损籽粒,以提高入库粮、油料的品质。 入库前剔除霉变、破损等籽粒可使黄曲霉毒素含量大为降低。
4.4 控制粮油食品中的水分
食品水分含量和环境温湿度是影响霉菌生长与产毒的主要条件,粮食收 获后迅速降低水分,并贮存在干燥低温处。一般粮食含水量在 13%以下,大 豆 11%以下,玉米在 12.5%以下,花生在 8%以下,霉菌不易繁殖。
3.1 对人类的危害
3.1.1 引起人类急性中毒 如中毒性肝炎,主要表现为黄疸、呕吐、厌食、发烧、急性肝细胞坏死、
黄曲霉素知识
黄曲霉素知识这几天发生的黑龙江“酸汤子”大事中已有8人中毒死亡,医院最初认为是黄曲霉毒素中毒,后经检测部门初步定性为由椰毒假单胞菌污染产生米酵菌酸引起的食物中毒大事,让黄曲霉毒素背了回黑锅。
1、什么是黄曲霉素2、黄曲霉毒素的危害1 抑制蛋白bai质合成黄曲霉毒素的细胞毒作du用是干扰RNA和DNA的合成,进zhi 而干扰细胞蛋白质的dao合成而导致全身性损害,黄曲霉毒素对动物和人体健康的危害均与黄曲霉毒素抑制蛋白质合成有关。
抑制蛋白质合成2 损害肝脏等器官肝脏是人体的排毒器官,黄曲霉毒素进入机体后,在肝脏中的量要高于其他器官,所以黄曲霉毒素对肝脏是影响很大的,肾脏,脾和肾上腺中也可检测出黄曲霉毒素,肌肉中一般不会检测出;长期食用含低浓度黄曲霉毒素的食物会造成人体的慢性中毒,主要特征为肝脏消失慢性,如肝硬化,肝实质细胞变性等。
损害肝脏等器官3 致使人体急性中毒黄曲霉毒素是一种剧毒物质,毒性仅次与肉毒霉素,假如一次摄入过量的黄曲霉毒素,它所表现的毒害作用主要为急性肝炎,出血性坏死,肝细胞脂肪变性和胆管增生,以及脾脏和胰脏稍微的病变。
致使人体急性中毒4 诱发癌症黄曲霉毒素B1是目前所知的致癌性最强的化学物质,它的致癌强度大,可诱发多种癌症,如肝癌,胃癌,肾癌,乳腺癌,卵巢及小肠局部的肿瘤,还可消失畸胎。
3、黄曲霉素的限制规定4:黄曲霉素如何防?为削减接触黄曲霉毒素,建议:1.认真检查日常食用的全谷物和坚果中是否有霉变,并丢弃任何看起来发霉、变色或萎缩的东西。
2.尽量不要囤积食物,购买新奇且未经长期运输的谷物和坚果;假如发觉包装不清洁、已破损的不要买;购买坚果应尽量选择小包装。
3.尽量从正规渠道购买生产日期较近的食用油及米面等农副产品。
4.勤洗手。
除了食物,生活中许多东西都有可能污染有黄曲霉毒素,勤洗手是远离毒素最基本的做法。
5.吃坚果尽量不要用嘴破壳。
用手或工具剥,坏的不要吃,尽量削减黄曲霉的污染。
6.木质砧板、筷子等清洗后放置于通风处,最好定期更换新用品。
科学解读黄曲霉毒素
科学解读黄曲霉毒素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常常会听到“黄曲霉毒素”这个词,它似乎总是与食品安全问题紧密相连,让人感到担忧和恐惧。
那么,黄曲霉毒素究竟是什么?它又为什么会对我们的健康造成威胁呢?让我们一起来科学地解读一下黄曲霉毒素。
黄曲霉毒素是一种由黄曲霉和寄生曲霉等真菌产生的有毒代谢产物。
这些真菌在适宜的温度和湿度条件下,容易在粮食、油料作物、坚果、乳制品等食品中生长和繁殖,并产生黄曲霉毒素。
黄曲霉毒素并不是单一的一种物质,而是一组结构相似的化合物,目前已发现的黄曲霉毒素有二十多种,其中以黄曲霉毒素 B1、B2、G1、G2 最为常见,而黄曲霉毒素 B1 则被认为是毒性最强、致癌性最大的一种。
黄曲霉毒素的毒性极强,它对肝脏有特别大的损害作用。
一旦进入人体,黄曲霉毒素会通过血液循环到达肝脏,干扰肝脏的正常功能,破坏肝细胞,导致肝细胞坏死、肝硬化,甚至引发肝癌。
而且,黄曲霉毒素不仅对成年人的健康有危害,对于儿童的生长发育也会产生不良影响,可能会影响儿童的智力发育和身体机能。
那么,黄曲霉毒素是如何进入我们的生活中的呢?这主要与我们的饮食习惯和食品储存方式有关。
在一些地区,由于气候潮湿,粮食和油料作物在储存过程中如果没有做好防潮措施,就很容易被黄曲霉和寄生曲霉等真菌感染,从而产生黄曲霉毒素。
此外,一些小作坊生产的食用油,如果原料受到污染,或者在加工过程中卫生条件不达标,也可能会含有黄曲霉毒素。
还有我们常吃的坚果,比如花生、核桃,如果在储存过程中受潮发霉,也可能会产生黄曲霉毒素。
既然黄曲霉毒素这么可怕,我们应该如何预防和避免呢?首先,要注意食品的储存。
粮食和油料作物要存放在干燥、通风的环境中,避免受潮。
坚果等食品最好购买小包装,开封后尽快食用,吃不完的要密封保存。
其次,要选择正规渠道购买食品。
正规厂家生产的食品,在原料采购、加工生产、质量检测等环节都有严格的标准和监管,能够有效降低黄曲霉毒素超标的风险。
另外,在日常生活中,我们要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
黄曲霉毒素的检测及防控PPT课件
实验室认可
STCIQ is accredited by China national accreditation service for Conformity Assessment (CNAS) and operated in accordance with ISO/IEC 17025:2005 (E) General requirements for the competence of testing and calibration laboratories.
FAPAS 成绩
时间 Date 轮次号FAPAS Series and Round AFB1 z-score Total AF zscore
2001.1 1 2002.1 0 2003.7
Series 4 Round 39 Series 4 Round 47 Series 4 Round 56 2004.9 Series 4 Round 67 2005.8 FAPAS 0479
黄曲霉毒素的产生
黄曲霉毒素主要由黄曲霉和寄生曲霉等 在代谢过程中产生。 黄曲霉毒素产生的条件:菌株的产毒能 力、适宜的湿度(80%-90%相对湿度和基 质的含水量)、温度(24-30度)、氧气 (1%以上)、培养时间、机械损伤、昆 虫损害等。
黄曲霉毒素的分布
黄曲霉毒素B1、B2、G1、G2大多分布在 农产品中,常见的有花生、玉米、棉籽、 芝麻、杏仁、辣椒等。 黄曲霉毒素M1分布在牛奶及奶制品中。 在哺乳动物的肝脏与尿中发现了黄曲霉 毒素P1和Q1。
均匀分布(如蛋白质) 不均匀分布(黄曲霉毒素)
饲料中黄曲霉毒素的危害及预防
饲料中黄曲霉毒素的危害及预防黄曲霉毒素是由黄曲霉菌(Aspergillus flavus、Aspergillus parasiticus)产生的一类有毒化合物,广泛存在于饲料中,对于动物的健康和生产性能有严重的危害。
本文将介绍黄曲霉毒素的危害以及预防措施。
黄曲霉毒素对动物的危害主要表现为:1. 引起急性中毒:摄入大量含有高浓度黄曲霉毒素的饲料,可导致动物急性中毒甚至死亡。
急性中毒的症状包括食欲不振、腹泻、呕吐、神经功能障碍等。
2. 影响消化系统:黄曲霉毒素能够引起动物的消化系统病变,表现为肠道炎症、溃疡、出血等,导致食物消化吸收功能减退。
3. 抗营养作用:黄曲霉毒素能够抑制动物体内某些重要营养物质的合成和代谢,如蛋白质合成、维生素A合成等,对动物的健康和生长发育有直接影响。
4. 免疫抑制:黄曲霉毒素可以抑制动物的免疫功能,降低机体对抗感染的能力,增加动物患病的风险。
为了预防黄曲霉毒素的危害,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1. 饲料储存和保管:要注意饲料的贮存条件,避免饲料受潮和霉变。
最好选择密闭的容器储存饲料,并定期清理和消毒储存容器。
2. 饲料筛选和购买:购买饲料时要选择可靠的供应商,确保饲料的质量符合相关标准。
避免购买过期或霉变的饲料。
3. 饲料加工过程中的控制:在饲料加工过程中,要控制水分含量,避免饲料受潮和霉变。
加工过程中要注意杂质的去除和清洁设备的维护,避免细菌、霉菌等的污染。
4. 添加剂的使用:可以在饲料中添加一些黄曲霉毒素吸附剂,如活性炭、高岭土等,能够有效吸附饲料中的黄曲霉毒素,降低对动物的危害。
5. 定期检测和监测:定期对饲料进行检测,了解饲料中黄曲霉毒素的含量,并根据检测结果及时采取相应的预防措施,避免对动物的危害。
黄曲霉毒素对动物的危害十分严重,可能导致急性中毒、消化系统病变、抗营养作用和免疫抑制等问题。
为了预防黄曲霉毒素的危害,需要从饲料储存和保管、饲料筛选和购买、饲料加工过程中的控制、添加剂的使用以及定期检测和监测等方面入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黄曲霉素的相关知识
20世纪60年代,美国东南部的一些农场,大约有10万只火鸡不明原由地突然死亡,一时间造成了极度恐慌和不安,其震惊的程度不亚于二三年前的疯牛症,关于病因当时也弄不清,只得取名为X 病,这就是美国闻名的“火鸡X病”事件。
后来经过食品、毒理和细菌学方面专家的通力合作,终于找出了引起火鸡大批死亡的原因:他们从饲料玉米粉中分离出一种前所未知的由黄曲霉菌产生的毒素,命名为“黄曲霉毒素”。
另报道。
1974年印度西部曾发生一次急性黄曲霉毒素中毒事件。
居民吃了发霉(黄曲霉菌感染)的玉米后,有397人发生急性中毒肝炎,死亡106人。
还有成批的狗发生腹水和黄疸,多在2~3周内死亡。
该毒素中毒的症状主要为发热、呕吐、食欲不佳,继而出现黄疸,重者可出现腹水。
可见黄曲霉毒素之危害严重性。
发霉的食物中的花生、花生油、玉米、大米、棉籽等最容易污染上黄曲霉素,小麦,大麦也常被污染,豆类一般污染较轻,工业化生产的发酵制品如面酱。
咸肉、火腿、香肠等肉类食品,亦能受到黄曲霉菌的污染。
有两种通过膳食的摄入途径:
一是由受黄曲霉毒素(主要为B1)污染的植物性食物中摄入;
二是经饲料而进入奶或乳制品(包括乳酪、奶粉等)的黄曲霉毒素(主要为M1)。
不要将受黄曲霉毒素污染的饲料喂养牲畜。
如黄曲霉毒素B1在奶牛体内能转化为有致癌作用的黄曲霉毒素M1而进入牛奶,进而进入人体。
所以它又是一类细胞毒素。
其毒性为氰化钾的10倍,为砒霜的68倍。
诱发肝癌的能力比二甲基亚硝胺大75倍。
其致癌能力是二甲基偶氮苯的900倍[5],黄曲霉毒素具有诱导突变、抑制免疫和致癌的作用。
主要诱发肝癌,故它是一类肝毒素。
此外,还能诱发胃腺癌、肾癌、直肠癌及乳腺、卵巢、小肠等部位的肿瘤。
黄曲霉毒素作用的靶器官主要是肝脏,动物中毒以全身性出血、消化机能障碍和神经系统紊乱为特征。
急性中毒表现为食欲废绝,运动失调,排泄停止,肝炎,黄疸,肝脏充血、出血、肿大、变性和坏死,并伴有严重的血管和中枢神经损伤,动物中毒后几小时至数天内死亡。
慢性中毒者早期症状表现为食欲不佳,体重减轻,生产性能降低,胴体和蛋壳品质下降,后期出现黄疸,脂肪肝、肝损伤及抑制动物免疫机能和致癌作用。
1988年国际癌症研究总局(IARC)把黄曲霉毒素B1列为人的最强的致癌物质之一。
1 黄曲霉毒素的理化特性
⑴黄曲霉毒素(aflatoxin)是黄曲霉、寄生曲霉和温特曲霉的代谢产物。
黄曲霉毒素是一类有相似结构的化合物,都有一个二呋呋喃结构和一个氧杂萘邻酮(香豆素)结构。
在紫外线下,根据荧光颜色Rf 值及结构等分别命名B1、B2、G1、G2、M1、M2、P、Q毒醇GM
等等。
目前已明确结构的共有十多种,其毒素强弱取决于二呋呋喃末端有无双键,其中B1、G1、M1有致癌性。
其化学结构详见图1 [5] ,黄曲霉毒素的有关性质详见表1。
表1 黄曲霉毒素的有关性质
黄曲霉毒素分子式分子量分解温度(°C)[α]CHCI₃荧光发射最大波长(nm)Rf°紫外光最大吸收波长(nm)
B1 C17H12O6 312 268-269 -558 425 0.56 233,265,360
B2 C17H14O6 314 286-289 -430 425 0.53 222,265,362
G1 C17H12O7 328 244-246 -556 450 0.48 243,264,362
G2 C17H14O7 330 237-240 -473 450 0.46 214,265,362
M1 C17H12O7 328 299 -280 425 0.40 226,265,362
M2 C17H14O7 330 293 425 0.30 221,264,357
※Rf°为薄层分析时的比移值,薄层材料是硅胶-G0.2mm;展开剂是氯仿—甲醇(95:5)[3]
图1 几种黄曲霉毒素的化学结构
黄曲霉毒素B1分子结构中二呋喃环上具有双键在此种双键部位形成的2,3-环氧黄曲霉毒素,对黄曲霉毒素B1的致癌作用极为重要。
在各种黄曲霉毒素中二呋喃环上具有双键的黄曲霉毒素B1、M1 和G1,容易发生环氧化反应,形成黄曲霉毒素2,3-环氧衍生物,其致癌作用较强,而不具有二呋喃环上双键的黄曲霉毒素B2、G2则其致癌作用较弱,一般毒性也较低。
黄曲霉毒素中以黄曲霉毒素B1致癌作用最强,其致癌机理是:由于其末端呋喃环上有一个双键,经肝或
其他器官的微粒体酶作用,双键发生环氧化,并导致产生鎓离子,形成亲电子的终致癌物,并在核酸碱基—鸟嘌呤的N-7位上反应,使DNA损伤,导致基因的结构和功能发生改变,由此构成癌肿的基础⑴。
图2 黄曲霉毒素活化及与碱基作用示意图(引自朱世能,1986)
黄曲霉毒素耐热,在一般烹饪加工的温度下不易破坏,高于280°C时才会发生裂解。
它在水中的溶解度较低,易溶于油和一些有机溶剂,如氯仿和甲醇,但不溶于乙醚、石油醚和乙烷。
在碱性作用下,其结构中的内脂环可被破坏形成香豆素钠盐,该盐能溶于水。
在酸性条件下,能发生逆反应,恢复其毒性。
其反应式为⑴:
图3 在酸、碱性条件下发生逆反应式
2 黄曲霉毒素的消除
2.1 碱炼配合水洗法,可采用高温淡碱工艺,初温为75℃左右,碱液浓度为8-10°Beˊ,超量碱占油量的0.05-0.1%,终温为90-95℃,洗涤温度为85℃左右,洗涤水添加量占油量的10-15%,洗涤至废水酚酞检验合格为止,可以使油中含黄曲霉毒素降至标准含量以下[5]。
2.2 吸附剂吸附法,黄曲霉毒素能被活性白土、活性炭等从油中除去,加入活性白陶土或活性炭等吸附剂,搅拌后静置沉淀,取上层清油,毒素含量大为降低。
如在含毒花生油中加入1.5%的活性白土,可使含毒量从每公斤100微克降至10微克以下。
2.3 化学药品破坏法,化学药物去毒法用一些化学制剂,如次氯酸、次氯酸钠、过氧化氢、氨、氢氧化钠处理等对去除黄曲霉毒素都有一
定效果。
在氨的作用下能使毒素内酯环裂解,达到去毒的目的,黄曲霉毒素总量减少都在93%以上。
2.4 紫外线辐射法,根据紫外线的光生化反应动力学,辐射的能量以量子形式传递的特点。
运用Bouguer-Lambert-Beer定律,即i/i0=exp(-kl)辐射强度在不同介质的穿透深度处的变化规律⑹,使油脂在密闭容器内以油层不超过20mm厚度流动通过紫外线照射区,根据黄曲霉毒素吸收紫外线最大波长的性能(详见表1),使紫外线波长和黄曲霉毒素吸收紫外线波长范围重合,采用大范围波长的220-380nm的高压汞灯紫外线大剂量的照射,将辐射的能量以量子形式传递,导致黄曲霉毒素结构突变、细胞死亡,破坏杀死黄曲霉毒素B1、B2、G1、G2、M1、M2等都有一个糠酸呋喃结构和一个氧杂萘邻酮(香豆素)结构;特别要破坏杀死黄曲霉毒素B1、M1 和G1中二呋喃环上的双键,使其不能发生环氧化反应,形成黄曲霉毒素2,3-环氧衍生物。
以达到去毒的目的。
去毒率可达97-99%,能够达到不得检出的良好效果。
3 结论
碱炼配合水洗法,吸附剂吸附法,在一级压榨油生产时,不经过脱胶、脱酸、脱色、脱臭等精练工艺,此方法不适宜。
调和油、高级烹调油、色拉油虽然在油脂精炼中的脱胶、脱酸、脱色工序完成,黄曲霉毒素降至10微克以下,虽然达到国家标准GB2716-2005规定,花生油、玉米胚油:≤20μg/kg (ppb) ,菜子油、大豆油、香油、葵花油、胡麻油、茶油、麻油、米糠油、棉籽油等:≤10μg/kg (ppb),但仍达不到
欧盟不同国家标准花生油≤2、4、5、8μg/kg (ppb),香油、菜子油、大豆油、葵花油、胡麻油、茶油、麻油、玉米胚芽油、米糠油、棉籽油≤2、4μg/kg (ppb),况且国内优秀油脂制造商已经能够达到不得检出的质量水平。
另外经过脱毒处理的皂脚和废水、废白土含毒素较高,应经过安全处理,以免造成循环污染,化学药品破坏法,虽然黄曲霉毒素总量减少都在93%以上,但有化学药品残留问题,又增加生产成本,有其不足之处。
紫外线辐射法,用高压汞灯紫外线大剂量的照射,有效地杀死霉菌和破坏黄曲霉毒素的化学结构,以达到去毒的目的,去毒率可达97-99%,能够达到不得检出的良好效果,是目前消除黄曲霉毒素最理想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