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战国时期士阶层地位的变化修订版
中国古代士族的发展演变
![中国古代士族的发展演变](https://img.taocdn.com/s3/m/6fac92a471fe910ef12df8ee.png)
中国古代士族的发展演变士族,又称门第、衣冠、世族、势族、世家、巨室、门阀等。
门阀,是门第和阀阅的合称,指世代为官的名门望族,门阀制度是中国历史上从两汉到隋唐最为显著的选拔官员的系统,其实际影响造成朝廷国家重要的官职往往被少数氏族所垄断,个人的出身背景对于其仕途的影响,远大于其本身的才能与专长。
直到唐代,门阀制度才逐渐被以个人文化水平考试为依据的科举制度所取代。
作为一个综合性的概念,士族有着多方面的历史内涵,缺乏其中任何一个要素,都不能构成完整意义上的士族。
1、政治上:按门第高低分享特权,世代担任很重要官职(九品中正制是士族制度的政治保障)2、经济上:士族占有大量土地和劳动力,建立起自给自足、实力雄厚的庄园经济;(品官占田荫客制为士族制度提供经济保障;)3、社会生活:不与庶族通婚,甚至坐不同席。
4、文化上:崇尚清谈,占据高级文官职位。
庶族——是指士族以外的一般中小地主,也称寒门。
士族的渊源可以追溯到先秦时期的“士”阶层,“士”阶层是中国古代社会中具有一定身分地位的特定社会阶层,后演变为对知识分子的泛称。
原来可能指原始社会末期与氏族部落首领和显贵同族的武士,进入阶级社会后,他们成为统治阶级的一部分。
因古代学在官府,只有士以上的贵胄子弟才有文化知识,故士又成了有一定知识和技能之人的称呼。
春秋时代,各国之间征战不休,步卒作用增加,车战及武士的作用减小士的地位也出现了上升或下降的变化。
有些卿大夫为扩大影响,巩固地位,设法招徕士众以张声势,很多士便投靠到他们那里。
还有部分士为解决经济困难去为人办丧事,当赞礼,或经营工商业;也有人从事私人讲学,传授文化知识,从此中国历史上又出现了一批专门从事文化活动的士。
他们游学各国,思想活跃,为中国古代学术领域百家争鸣局面的出现、促进文化科学的发展作出了很大贡献。
战国时代,争霸和兼并战争更为剧烈,于是朝秦暮楚的游说之士应运而生。
他们穿梭于各国间,充当说客,纵横家便是其代表。
春秋战国时期士阶层地位地变化
![春秋战国时期士阶层地位地变化](https://img.taocdn.com/s3/m/d1a6178c5acfa1c7ab00ccd9.png)
春秋战国时期士阶层地位的变化摘要:春秋战国时期是我国历史上大动乱、大变革时期,这一时期群雄并起,诸侯争强,奴隶制从解体逐渐走向灭亡,封建制度在旧社会母体发生、开展,时代的变革促使了士阶层的崛起。
伴随着政治制度、经济结构、文化取向的革新,士阶层的社会地位也在悄然地发生着改变。
关键词:春秋战国;士阶层;演变;崛起春秋战国,是战争伴随着改革的一个动荡年代,奴隶社会开始瓦解,封建社会逐步形成。
此时周王室衰微,诸侯国却不断壮大,相互间展开一系列争霸战争。
在这样一个弱肉强食的时代,社会对各类人才的需求随之徒增。
“礼崩乐坏〞后,世卿世禄制失去其寄生的土壤,“仕而优如此学,学而优如此仕〞[1](《子篇》)的提出为更多以才能进入仕途的人开辟了道路。
这时,一个以知识和技能谋生的社会阶层应运而生,人们称之为“士〞大而言之,他们为图强争霸者筹划治世之策,希望通过诸侯国君的赏识,实现用自己的思想主达到治国平天下的政治愿望;小而言之,他们为自己的温饱谋求居食之所。
“士〞是中国古代一个特殊的社会阶层,它的崛起不仅是春秋战国时期社会进步与变革的重要因素,也奠定了后世中国传统知识分子的根本价值取向与文化心态。
一、春秋战国时期士人的根本特征士人在我国古代历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士阶层的崛起是春秋战国时代最引人瞩目的社会现象,但它并不是一层不变的,其特征与涵随着历史的开展不断变化。
在西周以前,“士〞的主要来源是武士,到了春秋后期,文士队伍不断壮大,逐渐从武士队伍中别离出来,以孔子为代表的独立知识分子的出现标志着新兴士人的兴起。
〔一〕士人的起源与开展许慎《说文解字》说:“士,事也。
数始于一,终于十,从一,从十。
孔子曰:‘推十合一为士。
’〞段玉裁注曰:“凡能事其事者称士。
〞[2](《一篇上·士部》)许慎认为“士〞由“一〞和“十〞会意而成,“一〞为万物之始,“十〞为“万物之终〞。
因而“士〞即指那些从古至今无所不知、无所不晓的人,即知识分子,也只有知识渊博的人,才会做事,这就是许慎所讲的“事〞。
春秋战国等级制度的演变
![春秋战国等级制度的演变](https://img.taocdn.com/s3/m/da2d0d44cd1755270722192e453610661fd95a45.png)
春秋战国等级制度的演变在春秋战国时期,随着社会经济、政治和文化的发展,等级制度也发生了演变。
这一时期的等级制度主要包括爵制、禄制、秩制和刑制等方面的演变。
1.爵制演变在春秋时期,各诸侯国普遍实行的是五等爵制,即公、侯、伯、子、男。
其中,公爵地位最高,侯爵次之,伯爵再次之,子爵和男爵地位最低。
但是,到了战国时期,由于诸侯国之间的战争和兼并,各国的爵制逐渐发生了变化。
例如,齐国采用了七等爵制,秦国采用了六等爵制,而楚国则采用了九等爵制。
此外,各国在称呼爵位时也出现了变化。
例如,齐国将子爵和男爵统称为大夫,秦国将伯爵和子爵统称为庶长,而楚国则将子爵称为男等。
2.禄制演变在春秋时期,各诸侯国的禄制主要是以土地为基本单位,以粮食为主要的支付形式。
但是,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和货币的流通,禄制也逐渐发生了变化。
例如,齐国采用了钱刀为禄的制度,而秦国则实行了以黄金为禄的制度。
此外,各国的禄制也因官职的不同而有所差异。
例如,在齐国,卿的俸禄为三百乘以户数,而士大夫的俸禄则为一百乘以户数;在秦国,庶民的俸禄为十斗米和一尺布,而官吏的俸禄则根据官职的高低而有所不同。
3.秩制演变秩制是指官吏的品级和职位等级。
在春秋时期,各诸侯国的秩制主要是以职位的高低来划分。
但是,随着中央集权制度的加强和官僚制度的兴起,秩制也逐渐发生了变化。
例如,秦国实行了二十等爵制,其中最高等级的彻侯可以享受一千八百户的食邑;而最低等级的公士则只能享受五十户的食邑。
此外,各国的秩制也因官职的不同而有所差异。
例如,在齐国,卿的职位等级为上卿、中卿和下卿;而在秦国,庶民的职位等级则为庶民、卒和隶臣等。
4.刑制演变:对犯罪的惩罚在春秋时期,各诸侯国的刑制主要是以鞭扑、割耳、刖足、死刑等五刑为主。
但是,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文化的进步,刑制也逐渐发生了变化。
例如,秦国实行了律法制度,将刑法制度化、法律化;而赵国则采用了军法处斩等刑罚手段来惩罚犯罪。
此外,各国的刑制也因犯罪性质的不同而有所差异。
春秋战国时期“士“阶层的作用
![春秋战国时期“士“阶层的作用](https://img.taocdn.com/s3/m/0c776cdd783e0912a3162a12.png)
春秋战国时期“士“阶层的作用春秋战国时期,“士”阶层崛起。
本来,“士为低级之贵族” ,但在那个社会流动相对频繁的时代,“士”成了人们对当时或文或武、有一技之长者的通称。
“士”为了满足自身需要而寻求与政治人物的结合。
这种结合的主要形式是诸侯权贵的“养士”。
从春秋时的齐桓公、齐庄公、栾盈、白公胜、公子光等,到战国时的赵襄子、魏文侯、赵惠文王、燕昭王、“四公子”、吕不韦、燕丹等,“养士”之风日益兴盛。
“养士” 使诸侯贵族与士之间形成了具有“互惠”性质的“再分配”组织体系。
这种体系对诸侯权贵、士以及社会都有着重要意义。
(一)“养士”对诸侯权贵的作用其一,诸侯权贵的“养士”可以扩充其政治实力。
诸侯权贵从“再分配”体系外以贡赋、地租等形式取得收入,再将所取得的财物以“养”的方式分配给门客。
他们这样做,期待的是门客提供“服务和忠诚”作为“回赠” 。
在“争与气力”的春秋战国时代,“士”的“服务和忠诚”是诸侯权贵政治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
以至于出现“天下诸侯方欲力争,竞招英雄,以自辅翼。
此乃得士则昌,失士则亡之秋也”的说法。
在日常的治理中,文士是诸侯权贵不可或缺的辅助,如管仲之于齐桓公、冯谖之于孟尝君。
在军事冲突中,乐毅、斐豹之类的武士是胜败的关键。
在激烈的上层政治斗争中,拥有武力的刺客也成为诸侯权贵争相笼络的对象,如吴公子光利用专诸刺杀吴王僚、自立为王,燕太子丹利用荆轲刺杀秦王以图扭转时局。
在复杂的政治环境中,苏秦、张仪之属的策士更是有着“一怒而诸侯惧”的威力。
当时出现了如《论衡•效力》所言“贤才之臣,入楚楚重,出齐齐轻,为赵赵完,畔魏魏伤”的情势。
这迫使许多诸侯权贵不得不像齐昭公之子商人那样耗尽家财“施于国而多聚士”诸侯权贵养士,除了直接利用门客的力量外,也可以使养士发挥“人才储备” 的功能,便于挑选较高层次的人才。
赵国得楚和氏璧,秦昭王欲以十五城易之,赵惠文王“计未定,求人可使报秦者”,于是从宦者令缪贤的舍人中起用蔺相如,蔺相如果然不辱使命、完璧归赵。
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等级与阶层
![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等级与阶层](https://img.taocdn.com/s3/m/64930ed66aec0975f46527d3240c844768eaa044.png)
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等级与阶层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转折点,这个时期对于中国社会的演变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春秋战国时期,社会等级与阶层体系逐渐形成,不同的阶层之间存在着明显的差异与不平等。
本文将从统治阶层、士人阶层和庶民阶层三个方面来探讨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等级与阶层。
一、统治阶层春秋战国时期的统治阶层主要由诸侯、贵族和军事将领组成。
诸侯是各国的统治者,统治着一定的领土和百姓。
贵族是诸侯的亲属或被封赏者,他们通常拥有大片的土地和丰厚的财产。
军事将领则是在战争中表现出色的武将,他们通过征战和平定叛乱来维护诸侯的统治。
统治阶层享有特权和权力,他们可以支配土地和劳动力,拥有高额的税收和资源,同时也掌握着军队和政府机构。
他们通过婚姻联姻、地方任命以及对庶民征收重税等手段来巩固自己的地位和权力。
尽管统治阶层之间也存在竞争和斗争,但整体上他们处于社会的最高层级,拥有绝对的话语权和控制力。
二、士人阶层士人阶层是春秋战国时期的知识精英,他们通常是各国的官员、学者和思想家。
他们具备高超的文化素养和政治才能,为统治阶层提供智囊和辅佐。
士人阶层与统治阶层之间存在着紧密联系,但又有着一定的独立性和相对的自由。
士人阶层以儒家为主导,崇尚礼义文化和礼法道德。
他们通过学问、仕途和政治手段来提升自己的社会地位。
士人阶层的晋升途径主要是通过科举考试,通过参加考试取得功名,从而走上政治、教育和文化的巅峰,成为社会的精英。
三、庶民阶层庶民阶层是春秋战国时期的大多数人,他们是社会的底层群体,生活在贫困和困苦之中。
庶民阶层包括了农民、手工业者、商人和奴隶等。
他们通过劳动来维持生计,为统治阶层提供着物质和劳动力。
庶民阶层的地位低下,在社会等级体系中处于最底层。
他们承受着沉重的赋税和苦役,受到严格的限制和统治阶层的操控。
他们的生活水平普遍较低,缺乏政治权利和社会地位。
综上所述,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等级与阶层分为统治阶层、士人阶层和庶民阶层。
世家与士人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阶层
![世家与士人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阶层](https://img.taocdn.com/s3/m/3a59005cc4da50e2524de518964bcf84b9d52d00.png)
世家与士人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阶层战国时期是中国古代历史上重要的时期之一,也是世家与士人的社会阶层明显分化的时期。
在这个时代,世家与士人分别代表了两个不同的社会阶层,他们的地位、角色和影响力在当时的社会中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世家的地位与角色世家是指拥有世袭地位和财富的大族家庭。
他们通常拥有大片土地、众多奴隶和佃农,能够从土地收取丰厚的税收和租金。
世家的地位在当时的社会中非常崇高,他们是统治阶级的重要成员。
世家通过与君主建立亲属关系,进而掌握政治权力,成为朝廷中的重要官员和顾问。
世家的角色在于维护自身利益,并确保其家族的繁荣和延续。
他们通过与其他世家的联姻,巩固自己的地位和权势。
世家通过教育培养自己的子弟,使他们具备统治者的素养和能力。
同时,世家还承担着管理土地、征收税收和提供军事力量等责任,为君主提供支持和保护。
二、士人的地位与角色士人是中国古代社会中受到尊重和仰慕的知识分子阶层。
他们通常通过学习和考试获得功名,得以进入政府机构任职。
士人的地位相对较低于世家,但他们在智力和才华方面却具备独特的优势。
士人的角色主要是为君主和朝廷提供智力支持和政策建议。
他们以文化和学识为基础,通过深入研究和分析,提出合理的治国方略和政策建议。
士人在政治上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他们往往成为君主的心腹和重要参谋,对国家的稳定和发展起到重要的推动作用。
三、世家与士人的互动与冲突世家与士人在战国时期的社会中常常存在互动与冲突。
世家掌握着统治权力和资源,士人则代表了知识和智慧。
这两个阶层之间的冲突主要集中在政治和权力的争夺上。
世家往往通过对士人的选拔和提拔来巩固自己的地位和权势。
他们通过控制儒家经典的解释权,决定士人的评价和晋升。
世家力图将士人纳入自己的势力范围,以此确保自己的政治利益。
士人则通过批评和挑战来维护自己的独立地位和思想自由。
他们常常借助文字和言论来批评世家的腐败和专权,提出新的治国方略和政策建议。
士人的批评往往对世家产生重大影响,促使社会进步和改革的发生。
春秋战国_士_阶层的发展对我国图籍发展的影响
![春秋战国_士_阶层的发展对我国图籍发展的影响](https://img.taocdn.com/s3/m/48f925acd1f34693daef3e18.png)
! 张传玺・简明中国古代史 % + ’ , 北京 - 北京大学出版社, "$$$ , $(! $), "# 韩非・韩非子 , 五蠹 % + ’ , 沈阳 - 辽宁教育出版社, "$.( , "/", $ 韩非 , 韩非子・六反 % + ’ , 沈阳 - 辽宁教育出版社, "$.( , "0/, % 张雙棣 , 淮南子校释 % + ’ , 北京 - 北京大学出版社, "$$. , &"*, 参考文献: % " ’ 况能富・图书馆学思想史纲 % + ’ , 武汉 - 华中师大出版社, "$/. , "# ! "", % & ’ 谢灼华・中国图书史与中国图书馆史 % + ’ , 武汉 - 武汉大学出版, "$/) , ". ! )&, % ( ’ 焦树安・中国藏书史话 % + ’ , 北京 - 商务印书馆, "$$.1 "* ! "0,
“士 ” 一、 春秋时期 阶层的形成 春秋时期是我国奴隶制向封建制过渡的阶 “农业上铁 段。当时各地区经济有了较大的发展, 器的使用、 牛耕的推广、 水利灌溉的出现, 使农业 0"1 生产有了迅速发展。” 私田逐渐出现, 使奴隶制 度开始崩溃。由于生产关系的改变,人们的思想 “士 ” 意识也有了改变, 由此文化学术得以发展, 阶 “士 ” 层开始出现。 是由贵族没落的知识分子和小 私有者上升起来的知识分子组成的。他们一般以 学为事, 既有一定的文化知识, 又迫切要求参与政 治和军事活动。而春秋时期的诸侯大夫们为了在 政治斗争中取得胜利, 竟相争取文武之士的支持, “士 ” 从而巩固扩大自己的地位。于是, 养 之风兴 “ ” 起,士 这一阶层便得以形成。 “士 ” 二、 战国时期 阶层的进一步发展 春秋末年, 经过长期的兼并战争, 我国形成了 齐、 楚、 燕、 韩、 赵、 魏、 秦七国, 各国在不同的政治 变革中, 确定了封建地主所有制的生产关系, 社会 有了迅速的发展,我国进入了封建社会的战国时 期。随着奴隶制的瓦解、 封建制的兴起, 在政治斗 “士 ” 争和学术文化发展中形成的 阶层的数量大大 增加,并成为当时社会上一个十分活跃的阶层。 由于封建社会的形成, 阶级和社会的变化, 人的社 会意识形态和信仰有了动摇。如何摧毁原有的传 统文化, 又如何巩固和维护新的生产关系, 就成为 “士 ” 社会上迫切要求解决的问题。这时, 阶层出 于社会政治的需要, 都从自己的阶级立场出发, 从 不同的社会角度试图为新兴的封建政治制度和封
春秋战国时期的阶级矛盾与社会变革
![春秋战国时期的阶级矛盾与社会变革](https://img.taocdn.com/s3/m/7660869327fff705cc1755270722192e453658d5.png)
春秋战国时期的阶级矛盾与社会变革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国历史上一个极为重要的时期,这段时期的社会变革和阶级矛盾被视为古代中国历史上一个十分重要的分水岭。
在这个时期,社会结构经历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许多新的思想和文化形式的出现也带来了深远的影响。
一、阶级矛盾的产生与表现在春秋战国时期,各个诸侯国之间的争斗达到了高峰,战争时常发生,国家也开始逐渐走向分裂。
这种动荡的局势,也加剧了社会结构和阶级矛盾的出现。
大量的战争需要养活大量的士兵,各个诸侯国为了能够维持战斗力,纷纷开始征召士兵,农民们不得不离开家园,去参加战争。
这种过程中,大家的生产力遭到了极大的破坏,最终导致了许多靠手工业维持生计的手工业者陷入苦境。
随着大量农民的逐渐失去生产资料和失去自由,在这个时期的社会中最底层的人们逐渐开始感受到阶级矛盾所带来的压力。
许多人开始意识到自己受到了不公正待遇,反感朝野的军阀专权和家族势力,主张通过新的政治制度,来减轻阶级矛盾和改善社会制度。
二、社会变革的催生与发展在春秋战国时期,社会变革也随着阶级矛盾的加深而逐渐产生。
这一时期出现了开创历史的变革思想,提出了一系列的制度改革的主张,包括改制税制、土地制度改革等。
管仲作为春秋时期齐国的大臣,在当时成就显赫。
他主张制定一套完善的法律体系,规定法律的适用范围和处理方式,完美地解决了国家管理和治理两大方面的问题,被誉为古代中国的法学鼻祖之一。
唯利是图的商人阶层也开始崛起,这一阶层的出现无疑是对当时传统地位和权利的一种挑战。
商人们要求打破封建社会的等级制度,以及传统的政治制度,推动社会结构的变革。
这些诉求,对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发展,产生了巨大的推动力。
三、文化嬗变与思想革新春秋战国时期也是中国文化发展的一个特别时期,许多名儒和哲学家在这个时期誕生了。
他们提出了许多新的思想和理论,反对传统的观念和制度,推动了当时的社会变革。
孔子是春秋战国时期儒家思想的主要代表之一。
他认为,明知道那是错的事情,还要去做,是人类最大的罪恶。
春秋战国时期的氏族结构与社会层级
![春秋战国时期的氏族结构与社会层级](https://img.taocdn.com/s3/m/1f02ba560a4e767f5acfa1c7aa00b52acfc79cc1.png)
春秋战国时期的氏族结构与社会层级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转折点,也是一个充满变革和纷争的时代。
在这个时期,氏族结构与社会层级是当时社会的核心组成部分。
本文将通过多个方面来分析和讨论这个主题。
首先,春秋战国时期的氏族结构在社会层级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在这个时代,社会被划分为贵族和庶民两个主要阶层。
贵族阶层主要由各个氏族的领导者组成,他们在政治、军事和经济领域扮演着重要角色。
氏族的成员之间存在着血缘和亲戚关系,这种氏族结构对于维护贵族阶层的统治地位起到了重要作用。
其次,氏族结构也决定了当时社会的封建性质。
在春秋战国时期,各个氏族的首领拥有世袭的权力和地位,通过传承血脉来维持家族的统治。
这种世袭制度加深了社会的封建等级,形成了一个以氏族为基础的封建社会体系。
人们的身份和地位主要取决于自己所属氏族的地位,庶民往往无法通过自身的努力来改变社会地位。
此外,氏族结构在社会中还具有稳定和秩序的作用。
在春秋战国时期,各个氏族之间经常发生纷争与争斗,但同时也存在着一种相对稳定的秩序。
这是因为氏族内部的家族道德和纪律对于维护家族的团结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家族长辈担负着维护家族荣誉和传统的责任,他们通过家族会议和决策来协调家族成员之间的利益和争端,以确保氏族的稳定和秩序。
这种家族道德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整个社会的行为准则。
然而,春秋战国时期的氏族结构也存在着一些问题和挑战。
一方面,随着战争的频繁发生和国家的分裂,一些氏族逐渐丧失了原来的权力和地位。
同时,一些新兴的家族也出现了,他们通过军事力量和政治手段来争夺社会地位,这对于传统的贵族阶层形成了一种冲击。
另一方面,庶民阶层逐渐壮大并开始在社会中发挥重要作用,他们不再满足于氏族的统治,积极参与到国家和社会事务中,逐渐改变了社会的格局。
总的来说,春秋战国时期的氏族结构与社会层级密不可分,对于维护社会秩序、决定社会地位起着重要作用。
氏族结构的封建性质和世袭制度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个人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同时也为社会带来了稳定和秩序。
春秋战国时期“士”的发展演变
![春秋战国时期“士”的发展演变](https://img.taocdn.com/s3/m/92884cf743323968001c9240.png)
春秋战国时期“士”的发展演变【摘要】“士”文化在中国有着悠久的传统,余英时先生把孔子当成中国第一位知识分子,认为他开启了中国“士”的传统,本文就此观点,取春秋战国这一时限,阐述中国“士”文化在开端时期的发展演变,这其中包括“士”这一主体的组成变化以及社会性格变化。
【关键词】春秋战国;士文化;发展演变;道德天地“士”,在中国史的研究领域内,一直是包罗宏富的命题。
这是因为,“士”在中国有着两千多年的悠久传统,士阶层在中国历史上的发挥的重要作用,人们都有目共睹,学者们更是在“士”的研究上倾注着心血和精力。
那么,什么是“士”?“士”在早期是如何演变发展的?一、“士”的称谓“士”的称谓,古已有之,最早见于甲骨文和金文等古文字材料。
阎步克先生认为,“士”这一称谓是很复杂的,是一个因社会分化而不断复杂化的称谓。
据他考证,“士”的最基本含义是成年男子,由于一个近似于社会分层化的过程,它逐渐衍化出了氏族正式男性成员之称、统治部族成员之称、封建贵族阶级之称、受命居职之贵族官员之称,以及贵族官员的最低等级之称等等内涵。
这是“士”的早期发展演变过程,时间大约是商周时期及其更早年代。
大致到周代时,人们一般认为,“士”主要泛指各部门掌事的中下层官吏,为贵族阶级中的最底层,其下便是“庶人”了。
在春秋战国时代,士阶层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本文将在参考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就这些变化进行具体的论述。
二、“士”的分类荀子把“士”分为“仰禄之士”和“正直之士”两类,这是针对当时一些游士不讲原则而一意猎取富贵的现象而言的。
战国晚期,“士”的人数激增,而流品也日益复杂。
有些所谓的“士”根本没有真才实学,他们只是以托身私门为仕宦的手段,做不到以“道”自任自重。
然而,深入看问题的话,我们会发现,这些游士大多没有固定的经济基础,在有识之士大量涌现而竞争激烈的战国时代,光凭借“口舌”来谋生的他们在现实生活中承受着巨大的压力,在这样的情况下,要求所有的士都保持以道自重的节操是不可能的。
历史的尘埃——春秋士范的变迁
![历史的尘埃——春秋士范的变迁](https://img.taocdn.com/s3/m/363e2c3fae45b307e87101f69e3143323968f525.png)
历史的尘埃——春秋士范的变迁在东周时期,士是一个很重要的群体。
此时士人作为社会精英的主题力量,承担着这一时期最重要的历史责任。
(一)总论:士在东周时期的位置东周时代,百家兴起,诸子的理念和学说在这个时期大放异彩。
在这样一个乱世,诸子的学说往往与政治有着紧密的关联,然而吊诡的是,诸子学说虽然兴盛,但却很少被采用到现实的政治当中。
而反过来说,则更为吊诡,一群很少能被才用到现实政治的学说居然在当时兴盛,而被后来的人奉为经典。
其间道理,值得深思。
东周时代和民国时代近似,都能够思想兴盛,思想家人格独立,因为此二时代都处在社会制度的交替之中。
东周的时代是封建制解体,帝制尚未形成;而民国时代则是帝制解体,民主制尚未形成——旧制度刚刚瓦解,新制度尚未形成之际,思想家们集中讨论现有的制度,对社会进行反思与设计,冀求从历史的发展和现实的变化之中找到未来政治的出路,而政治家们则希望自己能够把握政治变化的前沿。
从这个意义上说,诸子可以理解为政治的设计者,比如孔子设计仁政,老子设计无为的政治。
而政治家们则可以理解为政治的掌控者和实验者,所以能够称霸称雄之君,一般而言都有一系列的变法。
变法所变者同样是政治,究而言之,就是制度。
东周时代的士人社会无所不在政治之中。
思想家讨论政治,政治家主导政治,军事家也是政治的参与者。
德国军事理论家克劳塞维茨的《战争论》有言:“一切战争都是政治的延续”,战争的目的在于取得政权,而政治改革则是为了稳定政权。
当时封建制度解体,周王朝的政治难以维系,此时出路无非两种,或夺权,或改良。
夺权即军事争霸,改良则需要非战宣传。
春秋时期最著名的两个非战者,一名孔丘,一名墨翟。
孔子认为,社会动乱的原因是“名不正则言不顺”(《论语·子路》),因此主张必须改良政治,使政治名分恢复到未动乱之前,“必也正名乎”(《论语·子路》)。
而正名一个最重要的指标,则是“礼乐征伐自诸侯出”回归到“礼乐征伐自天子出”(《论语·季氏》),即对战争进行统一化和规范化;而墨子则是主张政治上“兼爱”,要反对一切“不利人乎”的战争,所以他的“非攻”实际上也是对他“兼爱”政治理论的另一种阐述而已。
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阶层与社会结构
![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阶层与社会结构](https://img.taocdn.com/s3/m/4f5b2329571252d380eb6294dd88d0d233d43ca7.png)
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阶层与社会结构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重要时期,这段时间里发生了许多重要的历史事件,也涌现出了众多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和军事家。
在这个时期,社会阶层和社会结构发生了重大变化,对于我们理解这个时期的历史和社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一、社会阶层的构成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阶层主要由四个阶层组成:士、农、工、商。
士是社会上最高贵的阶层,他们担任着政治、法律、教育等重要职务,他们是社会的精英和权力集团的核心。
农民是社会的基本生产力,他们从事农业生产,为社会提供粮食和实物产品。
工人主要从事手工业生产,工匠的技术水平提高的同时也创造了丰富多样的手工艺品。
商人则以经商获利为生,他们在商业活动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这四个阶层之间存在着明显的等级差异和社会地位差别。
士阶层享受着最高的社会地位和特权,他们可以参与国家的决策和管理,对政治和军事有着较大的影响力。
农民作为社会的基础,虽然在社会地位上相对较低,但他们在农业生产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对社会的稳定和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
工人和商人的社会地位相对较低,他们在经济活动中发挥作用,但受到了社会等级制度的限制。
二、社会结构的特点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结构表现出一些独特的特点。
首先是权力分散,这个时期的国家几乎没有中央集权,各个诸侯国相对独立,拥有自己的领地和军队,国君只是诸侯国的首领,对于其他的诸侯国并无实际控制权。
这种分散的权力结构导致了各个诸侯国之间不断地争斗和战争。
其次是思想多元,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国古代思想多元并存的时期,各种不同的思想流派如儒家、墨家、道家等在这个时期兴起并发展。
此外,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还出现了一些社会动荡和变革。
战争的不断发生导致了农业经济的萧条和人民生活的困苦,社会矛盾日益加剧。
同时,各种文化思想的碰撞和交流也为社会变革提供了动力和契机。
这个时期出现了许多思想家和学派,他们试图回答人类存在和社会问题,对于推动社会变革起到了重要作用。
总结起来,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阶层与社会结构的变化和特点,展示了一个充满变化和矛盾的社会。
浅析春秋战国之际士阶层的演变
![浅析春秋战国之际士阶层的演变](https://img.taocdn.com/s3/m/590eb2390066f5335a8121e9.png)
大家知道,孔子和孟子是士阶层中的佼佼者,但他们生 活在两个不同的时代。孔子生活于春秋晚期,孟子生活于战 国中期。孔子是儒家始祖,为一代宗师,名声可谓传播千里, 但是孔子的地位并不高,他的政治主张并没有被统治者们 所采纳,反而常常受到统治者的冷遇与奚落。
而孟子是孔子之孙子思的再传弟子。他是战国时代儒 家学派的主要旗手,曾代表儒家参与“百家争鸣”,他的主张 虽不受统治者的欢迎,但是他却能受到王侯们的礼遇,被是 为上宾。孔子和孟子的不同遭遇,不能用他们个人的性格和 品质来解释。因为他们处于不同的两个时代。从春秋晚期的 孔子时代到战国中期的孟子时代,士阶层的地位发生了很 大的变化。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士是中国古代一个特殊的社会阶层。这个阶层的崛起, 是春秋战国时代最引人瞩目的社会现象,也是中国文化史 上最重大的历史事件。但是士不是一个一层不变的阶层, 会伴随着社会的剧烈变革而发生演变,特别是在春秋战国 这一段时期。这一段时期是中国急剧变革的时期,更是政 治斗争、经济斗争、军事斗争异常尖锐激烈的时代,宗法制 度、世卿制度已被破坏的体无完肤,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 处于统治阶级的最下层———士阶层发生了重大演变。
战国时期的“士”
![战国时期的“士”](https://img.taocdn.com/s3/m/ee7d4cd9ce2f0066f5332285.png)
战国时期的“士”战国时期,从王廷到社会底层,到处都可看到“士的身影。
探讨这个阶层的活动,对深入了解战国的社会生活,特别是政治与文化,很有裨益。
一、士的类分战国文献中,以“士”为中心组成的称谓和专用名词,据粗略统计有百余种。
这不仅说明士阶层的复杂,也说明他们的行迹遍及社会各个角落。
为了区分不同的士,当时的人便开始对士进行类分。
《墨子·杂守》篇把士分为“谋士”、“勇士”、“巧士”、“使士”。
《商君书·算地》把士分为“谈说之士”、“处士”、“勇士”、“技艺之士”、“商贾之士”。
《庄子·徐无鬼》把士分为“知士”、“辩士”、“察士”、“招世之士”、“中民之士”、“筋力之士”、“勇敢之士”、“兵革之士”、“枯槁之士”、“法律之士”、“礼教之士”、“仁义之士”等。
根据士的特点、社会地位等情况,大体可分成三大部分:(一)武士。
其中又分不同类别。
第一类是国家的武装力量。
由于技能、职掌、兵种以及国别等不同情况,又有各式各样的称谓:“选士”、“练士”、“锐士”、“精士”、“良士”、“持戟之士”、“射御之士”、“材伎之士”、“虎贲之士”、“剑士”、“死士”、“甲士”、“爪牙之士”、“教士”、“庶士”、“吏士”等。
第二类是侠士。
典籍中称之为“侠”、“节侠士”、“游侠”。
这些人的特点是见义勇为,为知己者死。
第三类是“力士”,指力气大而勇悍之士。
(二)文士。
《韩诗外传》卷七说:“君子避三端:避文士之笔端,避武士之锋端,避辩士之舌端。
”这里把操笔杆的称为文士。
其实文化人,包括辩士,皆可称为文士。
早在战国之初,墨子就曾对文士的特点与文士的不同类型作过划分,他说贤良之士“厚乎德行,辩乎言谈,博乎道术”1。
德行、言谈、道术应该说是对文士的类分。
战国史籍中有关文士的各种称谓不下三、四十种。
这几十种称谓,大体可归入如下几类。
第一类可称为道德型。
这一类的士把道德修养作为奋斗目标。
因此当时有不少人从道德品质意义上给士下定义或概括士的特点和本质。
中国传统选士制度变迁
![中国传统选士制度变迁](https://img.taocdn.com/s3/m/97161e0526fff705cd170a0d.png)
中国传统选士制度变迁中国从奴隶制转向封建制的进程中,经历了中央集权制逐渐建立和加强的过程,作为为统治特权阶级服务的选士制度尤其为当权者所重视。
历代王朝为维护其统治地位,均重视人才选拔。
中国古代的选士制度,源于春秋战国时期,废于清朝末年,历时两千多年,经历了养士制、察举制、九品中正制和科举制四个阶段。
“学而优则仕”是古代文人的政治抱负和统治者选拔任用人才的标准,中国古代选士制度对教育的发展产生了重要的作用和深远的影响。
选士制度影响着古代知识分子的学习内容和目标,为士人指明晋升之道。
标签:养士制度;察举制;九品中正制;科举制一、养士制度春秋战国时期,各诸侯国为了在争霸过程中避免惨遭吞并,顺应动荡时局,纷纷重视人才,士阶层诞生。
随着官学衰落与私学兴起,士作为一个社会阶层,以外交大使的身份分析时事格局,成为代表不同诸侯国利益的智囊团,受各诸侯国礼遇,地位不断提高,影响也日益扩大。
所谓“士”,本来是奴隶主贵族政权机构中的低级官吏,既是“公卿大夫士”的士,又是“士农工商”四民之首。
士依靠分析时事利弊格局来寻求进身之阶,四处游说,十分活跃且能力巨大,不少士人确有以三寸之舌抵过百万大军之才。
在争霸称雄的动荡岁月,诸侯卿大夫礼賢下士,收录士人赡养于府门之中,以保持属地和封疆的壮大与安宁。
可以说养士之风开了古代选士制度之先河。
稷下学宫是百家争鸣的风暴口与缩影,齐国统治者允许学者“各著书言治乱之事,以干世主”,稷下学宫庞大的办学规模和包罗各家学说的学术氛围及允许咨议政事的统治者态度可谓是政府庞大的养士与育士场所。
在动荡战乱的战国,每每齐国临近生死存亡之际,总会出现稷下先生奔走挽救危亡的身影。
稷下学宫属于公门养士,此外还有私门养士,“战国四君子”就是以养士闻名。
“责人则以人、权而用其长”的用士原则配以招聘、举荐和自荐的选士方式,士阶层成为春秋战国时代最具个性活力和流动性的阶层。
养士制度带有明显的集团性质,各为其主,为了不同的政治利益,具有很强的功利性,而且士人的才能多元化,才能不被限制,有助于个性的发展,评判标准依时局而定,士人大多有自己的政治抱负,是否被采纳主要依据时局和主人的喜好,投其所好。
士
![士](https://img.taocdn.com/s3/m/553108a4d1f34693daef3ee8.png)
“士”阶层是从平民中分化出来的一个特殊阶层。
他们因为有勇力和武艺,所以被特别选拔出来。
刚开始时是平时和农民一样从事耕耘,有战事的时候则组成军队作战,后来慢慢地不再耕田,专门作为武士。
他们的地位很是低下,是处于最低等的统治层与平民之间的一个特殊的中介性的社会阶层。
齐国的士,从社会地位看,从春秋中后期,迟至战国以前,“士”一个特定的等级。
《左传·昭公七年》记载,天有十日,人有十等。
这十等为:王、公、大夫、士、皂、舆、隶、僚、仆、台。
士上面有王、诸侯、卿大夫,下面有庶民、奴隶。
从社会角色看,士多数以武士为业。
春秋初,管仲辅佐齐桓公改革,就规定士的主要任务是从事军事训练和打仗。
长期以来,“士”阶层一直都是武士阶层。
到了春秋时期,“士”阶层开始出现分化与蜕变,但在过渡阶段士仍然都能武。
就拿儒家的创始人孔子来说,就是一名由武上蜕变而成的文人。
他出生在一个武士家庭。
其父叔梁汔以勇力著称,曾在战斗中双手托起城门,将关在门内的军队放出。
孔子身长九尺六寸,“人皆谓之…长人‟而异之”。
据说“孔子之劲,能拓国门之关,而不肯以力闻”。
从春秋中后期到战国,士的社会角色逐渐由主要为武士转为主要为文士。
春秋战国时期,各诸侯国皆兴养士之风,齐国为此曾在国都临淄城稷门外设"稷下学宫",招徕天下名士。
纵观齐国历史,各代君王凡贤名有志者,莫不求贤若渴,广招四方之士。
在齐国人数众多的士阶层中,可归类为辩士、隐士、勇士、方士等。
辩士,即能言善辩之士。
隐士,即不求功名的隐居之士。
勇士,即英勇善战、不怕牺牲之士。
方士,即宣扬长生成仙术之士。
礼乐射御书数。
春秋战国时期士阶层地位的变化
![春秋战国时期士阶层地位的变化](https://img.taocdn.com/s3/m/2f75890a59eef8c75fbfb328.png)
春秋战国时期士阶层地位的变化摘要:春秋战国时期是我国历史上大动乱、大变革时期,这一时期群雄并起,诸侯争强,奴隶制从解体逐渐走向灭亡,封建制度在旧社会母体内发生、发展,时代的变革促使了士阶层的崛起。
伴随着政治制度、经济结构、文化取向的革新,士阶层的社会地位也在悄然地发生着改变。
关键词:春秋战国;士阶层;演变;崛起春秋战国,是战争伴随着改革的一个动荡年代,奴隶社会开始瓦解,封建社会逐步形成。
此时周王室衰微,诸侯国却不断壮大,相互间展开一系列争霸战争。
在这样一个弱肉强食的时代,社会对各类人才的需求随之徒增。
“礼崩乐坏”后,世卿世禄制失去其寄生的土壤,“仕而优则学,学而优则仕”[1](《子张篇》)的提出为更多以才能进入仕途的人开辟了道路。
这时,一个以知识和技能谋生的社会阶层应运而生,人们称之为“士”大而言之,他们为图强争霸者筹划治世之策,希望通过诸侯国君的赏识,实现用自己的思想主张达到治国平天下的政治愿望;小而言之,他们为自己的温饱谋求居食之所。
“士”是中国古代一个特殊的社会阶层,它的崛起不仅是春秋战国时期社会进步与变革的重要因素,也奠定了后世中国传统知识分子的基本价值取向与文化心态。
一、春秋战国时期士人的基本特征士人在我国古代历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士阶层的崛起是春秋战国时代最引人瞩目的社会现象,但它并不是一层不变的,其特征与内涵随着历史的发展不断变化。
在西周以前,“士”的主要来源是武士,到了春秋后期,文士队伍不断壮大,逐渐从武士队伍中分离出来,以孔子为代表的独立知识分子的出现标志着新兴士人的兴起。
(一)士人的起源与发展许慎《说文解字》说:“士,事也。
数始于一,终于十,从一,从十。
孔子曰:‘推十合一为士。
’”段玉裁注曰:“凡能事其事者称士。
”[2](《一篇上·士部》)许慎认为“士”由“一”和“十”会意而成,“一”为万物之始,“十”为“万物之终”。
因而“士”即指那些从古至今无所不知、无所不晓的人,即知识分子,也只有知识渊博的人,才会做事,这就是许慎所讲的“事”。
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阶层与等级制度
![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阶层与等级制度](https://img.taocdn.com/s3/m/3b883008ce84b9d528ea81c758f5f61fb7362885.png)
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阶层与等级制度在中华文明史上,春秋战国时期(公元前770年-公元前221年)是一个充满变革和动荡的时代。
在这个时期,社会阶层和等级制度经历了重大的演变和调整。
本文将探讨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阶层和等级制度的变化,并分析其对社会、政治、文化以及个人的影响。
一、陆地贵族的崛起与衰落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阶层以土地贵族为主导。
陆地贵族是当时社会的最高阶层,他们拥有广大的土地和资源,并通过控制军队和政权维持自身的统治地位。
不过,随着战国时期的到来,贵族地主的统治地位逐渐削弱。
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导致商业和手工业的发展,新的富商阶层崭露头角,他们通过经商和手工业积累了大量财富,开始对贵族地主构成威胁。
这种土地贵族的衰落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社会的流动性和社会等级制度的变化。
二、富商的崛起与等级制度的演变在春秋战国时期,随着商业和手工业的繁荣,富商阶层日益壮大。
这些富商成为了社会上新的力量,他们依靠商业活动积攒了巨额财富,成为了社会上的一支重要势力。
与此同时,富商阶层的崛起也引发了社会等级制度的演变。
原本以血统和宗族为中心的等级制度开始被以财富为基础的社会等级取代。
财富的积累成为了人们追求社会地位和提高个人价值的重要途径,富人与贵族的地位互相渗透。
三、士人的崛起与社会等级的变迁在春秋战国时期,士人阶层也逐渐崛起。
士人是指有一定文化修养和学识的人,他们拥有较高的社会声望和文化地位。
传统的贵族地主对于士人往往持有高度的尊重和重视。
而随着时代的变迁,士人的地位逐渐得到提升。
他们通过自身的学识和才能,在政治、文化和军事等领域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士人的崛起使得社会等级制度更加多元化,而非仅仅依赖财富和出身。
四、农民和奴隶的地位与上述贵族、富商和士人相对应,春秋战国时期的农民和奴隶处于社会阶层的较低层次。
农民是当时社会的基本生产力,他们以务农为主要生活方式,但也面临着贫困和剥削。
奴隶则处于社会最底层,他们被贵族地主所统治,被迫为他们提供劳动力。
春秋战国时的士
![春秋战国时的士](https://img.taocdn.com/s3/m/1f42b760c850ad02df804108.png)
春秋战国时的士简介士是周以来的一个贵族等级,是贵族的最下层, 周代分封制规定贵族有四个等级:天子、诸侯、大夫和士以上三个等级都有一定的田产,全国土地归天子所有,天子封诸侯国给诸侯,诸侯再封邑给大夫,而士不能占有土地,也就是孟子所说的“无恒产”.但是士阶层也有自己的贵族尊严,佩剑是贵族的标志,因此无论士有多穷也要佩剑,因为这代表他贵族的尊严,也就是孟子所说的“有恒心”.在战国时代,士阶层的地位有所提高,春秋时期一些居于士阶层的大夫家臣就掌有重权,例如孔子时代的阳虎,到了战国时代,士主要分为几个类型:文士、武士、辨士和谋士,根据他们的名字就能够猜出他们的专长。
这些士依附在大夫和诸侯身边,为他们出谋划策,也就是我们所说的门客,主公为他们提供食宿,他们就要对主公尽忠,但他们绝对不是奴隶,因为他们享有人身自由,如果主公失势或对他不好,他就可以选择离开。
战国四公子都有蓄养门客的习惯,经常门下食客三千,信陵郡窃符救赵中的鸡鸣狗盗之徒就是士,只要有一技之长就是士。
士后来发展成为农民和小地主。
在孔子的学说中,士被赋予了管理国家的重任,孔子认为当时的士是周朝的希望士的典故毛遂自荐春秋时,秦军在长平一线,大胜赵军。
秦军主将白起,领兵乘胜追击,包围了赵国都城邯郸。
大敌当前,赵国形势万分危急。
平原君赵胜,奉赵王之命,去楚国求兵解围。
平原君把门客召集起来,想挑选20个文武全才一起去。
他挑了又挑,选了又选,最后还缺一个人。
这时,门客毛遂自我推荐,说:“我算一个吧!”平原君见毛遂再三要求,才勉强同意了。
到了楚国,楚王只接见平原君一个人。
两人坐在殿上,从早晨谈到中午,还没有结果。
毛遂大步跨上台阶,远远地大声叫起来:“出兵的事,非利即害,非害即利,简单而又明白,为何议而不决?”楚王非常恼火,问平原君:“此人是谁?”平原君答道:“此人名叫毛遂,乃是我的门客!”楚王喝道:“赶快下!我和你主人说话,你来干吗?”毛遂见楚王发怒,不但不退下,反而又走上几个台阶。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春秋战国时期士阶层地位的变化Document number:PBGCG-0857-BTDO-0089-PTT1998春秋战国时期士阶层地位的变化摘要:春秋战国时期是我国历史上大动乱、大变革时期,这一时期群雄并起,诸侯争强,奴隶制从解体逐渐走向灭亡,封建制度在旧社会母体内发生、发展,时代的变革促使了士阶层的崛起。
伴随着政治制度、经济结构、文化取向的革新,士阶层的社会地位也在悄然地发生着改变。
关键词:春秋战国;士阶层;演变;崛起春秋战国,是战争伴随着改革的一个动荡年代,奴隶社会开始瓦解,封建社会逐步形成。
此时周王室衰微,诸侯国却不断壮大,相互间展开一系列争霸战争。
在这样一个弱肉强食的时代,社会对各类人才的需求随之徒增。
“礼崩乐坏”后,世卿世禄制失去其寄生的土壤,“仕而优则学,学而优则仕”[1](《子张篇》)的提出为更多以才能进入仕途的人开辟了道路。
这时,一个以知识和技能谋生的社会阶层应运而生,人们称之为“士”大而言之,他们为图强争霸者筹划治世之策,希望通过诸侯国君的赏识,实现用自己的思想主张达到治国平天下的政治愿望;小而言之,他们为自己的温饱谋求居食之所。
“士”是中国古代一个特殊的社会阶层,它的崛起不仅是春秋战国时期社会进步与变革的重要因素,也奠定了后世中国传统知识分子的基本价值取向与文化心态。
一、春秋战国时期士人的基本特征士人在我国古代历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士阶层的崛起是春秋战国时代最引人瞩目的社会现象,但它并不是一层不变的,其特征与内涵随着历史的发展不断变化。
在西周以前,“士”的主要来源是武士,到了春秋后期,文士队伍不断壮大,逐渐从武士队伍中分离出来,以孔子为代表的独立知识分子的出现标志着新兴士人的兴起。
(一)士人的起源与发展许慎《说文解字》说:“士,事也。
数始于一,终于十,从一,从十。
孔子曰:‘推十合一为士。
’”段玉裁注曰:“凡能事其事者称士。
”[2](《一篇上·士部》)许慎认为“士”由“一”和“十”会意而成,“一”为万物之始,“十”为“万物之终”。
因而“士”即指那些从古至今无所不知、无所不晓的人,即知识分子,也只有知识渊博的人,才会做事,这就是许慎所讲的“事”。
关于“士”的起源,学术界达成一个共识:“吾国古代之士,皆武士也”[3] ;詹子庆说:“古代皆为武士。
”[4]可以推断,由于战争频繁,"士"可能都要有战斗方面的训练,以便在战时能够投入作战。
周以前以军事训练为主,“国家之大事,在祀与戎”,[5]因此当时的“士”主要是武士。
到了西周,士的情况则发生了变化。
首先,士的来源发生了变化。
《左传·桓公二年》中“卿置侧室,大夫有贰室,士有隶子弟”[6],指士以其子弟为隶级。
根据西周分封制地位的划分,当时的人被分为十等,即王、公、大夫、士、皂、舆、隶、僚、仆、台,士属于下级奴隶主,士之后的是服各种杂役的家内奴隶。
《国语·晋语》中“公食贡,大夫食邑,士食田,庶人食力,工商食官,皂隶食职,官宰食加”[7](卷10),故早期的“士”享有小块土地,属于低级贵族。
这一等级关系一直维系到春秋前期,在宗法制度下,贵族内部关于权利和财产的继承实行嫡长子继承制,天子的庶出最高只能为公卿,诸侯的庶出最高只能做卿大夫,而卿大夫的庶子一般只能为士,所以王公贵族的旁系支庶是士这个群体的主要来源。
另外还有一部分士是从国人中的庶人(平民)提升上来的,庶人中有才德的人被统治者选拔出来,让他们担任一定职务,从而扩大奴隶主阶级的统治基础。
《尔雅·释言》:“髦,俊也。
”郭璞注:“士中之俊,如毛中之髦。
”[8](《尔雅疏卷》第三,《释言》第二)在庶人中举荐并提拔雅俊之士,扩大了士的范围。
其次,士的职务发生了变化,周朝以前的士主要是当兵打仗,但是在周代,士学“六艺”,不仅习武,而且知文。
《仪礼》中有《士冠礼》《士昏礼》《士相见礼》《士丧礼》《士虞礼》[9],西周时期,礼不下庶人,也从侧面说明“士”在当时是居于大夫之下,庶人之上的低级贵族。
因此,“士”要学习当时贵族所必须的一些知识,就是所谓的六艺:礼、乐、射、御、书、数,学习的内容可谓文武兼备。
《国语·周语》在论及西周的制度时说:“诸侯春、秋受职于王以临其民,大夫、士日恪位着以儆其官,庶人、工、商各守其业以共其上。
”[7](卷三)可以看出“士”和大夫同样可以担任官职。
“士”除了充当武士当兵打仗外,还有一部分在天子、诸侯宫中和基层任职,或在卿大夫采邑中任邑宰、家臣。
但并非所有的“士”都担任官职。
《管子·乘马》“士闻见、博学、意察,而不为君臣者,与功而不与分焉”[10],读书人中,见闻多、博学、意识名察,而没有为君臣服务的人,也要参加服役并且无赏赐。
因此,“士”不担任官职者,仍然要服兵役。
总之,士起初是武士,到了西周时期,士主要由分封而来,属于贵族最下层。
这一时期的士有一定职务,地位比较稳固,流动性比较弱,他们接受文化知识教育,文武兼备,为后世士人文化的继承和发展奠定了基础。
(二)士人的分化与演变春秋战国时期,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井田制逐渐瓦解,宗法制动摇,加之私学的兴起,士人的成分、地位和作用发生了很大变化。
传统士人逐渐分裂,新兴的士阶层开始崛起。
这种变化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庶民中的优秀者上升为士的机会增多,除了原先的士之外,出现了一批新士,他们不受宗法支配,与其主人形成了一种新的君臣之间的隶属关系。
“社稷无常奉,君臣无常位,自古以然”[6](《召公三十二年》),故《诗·小雅·十月之交》所谓“高岸为谷,深谷为陵”[11](《十三经注疏之三·黄侃经文句读》),言简意赅地揭示了春秋战国时期社会的巨变,不少“士”丧失了贵族身份沦为平民,相反一些有一技之长的平民甚至有些奴婢脱颖而出加入到“士”的行列。
当时下层民众是可以通过战功来改变自己的身份。
赵鞅誓师辞说:“克敌者,上大夫受县,下大夫受郡,士田十万,庶人工商遂,人臣隶圉免。
”杜预注:“得遂进仕”[12](卷50) “庶人工商遂”的意思就是庶人工商之民可以凭借战功上升为士。
我们知道并非贵族出身的管仲凭借自己的才能辅佐齐桓公称霸诸侯,从而成为春秋时期最杰出的“士”的代表人物之一。
其次,一部分高层贵族不断向下层靠拢,贵族的庶孽成为士阶层的一个重要来源。
春秋战国的动乱同样改变了大批王公贵族的命运,随着宗法礼制的逐渐松弛以致瓦解,他们丧失了往日的荣华富贵,无法再享受世卿世禄的生活。
而沦落到“士”的行列,由于他们熟悉礼乐制度,具有一定的知识和技能,因此能凭借其才能为当权者或新兴地主阶级所豢养。
最后,从士阶层的队伍里分化出一批专门从文的文士。
随着天子权力旁落,公室衰败,继而国学与乡学难以为继,“学在官府”的局面被打破,原先依靠“父子相传,以持王公”[13]取得食禄的文化人不得不四散列国诸邦,从而汇聚成中国第一个真正的、成熟的知识阶层,就是后来在两千多年中一直作为学术文化的创造者和传承者的士阶层。
到了春秋中后期,“士”由奴隶主贵族的最底层开始向社会阶层转化,特别是战国时期,士虽然仍有等级的痕迹,但是从其人数、职业和社会活动方式来看,已经成为了一个社会阶层,他们主要从事各种文化、精神活动,故称之为“文士”,《礼记·王制》说:“乐正崇四术,立四教,顺先王诗、书、礼、乐以造士,春秋教以礼乐,冬夏教以诗书” [14],反映到了战国时期“士”的射、御教育已退居次要地位,而诗、书则成为与礼、乐并重的教学科目。
随着社会的发展与变化,“文士”成为士阶层的主要组成部分。
后来对于学习文化知识和掌握某种技能的人无论有无公职或职位高低,都称作士。
范围极其广泛的“士”,也逐渐成为了对知识分子的统称。
二、士人社会地位状况的变化春秋战国时期,由于学术下移,这一时期的“士”已经不再局限于贵族阶级,而成为“四民”之首,其成员既有没落的贵族子弟,也有掌握了文化知识的平民甚至奴隶。
这些士人不论身份高低贵贱,他们依靠知识谋生,因其成分复杂,在价值观上呈现多元趋势,成为这一时期“士”的新特征。
随着这一时期“士”的开放性和流动性的增强,士人的社会地位也发生了改变。
(一)春秋早期士的社会状况在西周时期及春秋早期,士基本上是等级制中的一个特定等级。
他们在政治地位、社会关系、礼乐制度方面都有严格的界限。
比如在婚事礼节方面,直至春秋中后期,依然有西周的遗风。
首比如在丧事礼节方面,各个等级的丧礼有不同的规格。
《庄子·天下》记载:“古之丧礼,贵贱有仪,上下有等。
天子棺椁七重,诸侯五重,大夫三重,士再重。
[15](《杂篇·天下》)”说明士与大夫的丧礼规格有明确的分界。
此外,春秋早期的士与大夫在服饰饮食方面也有严格划分。
如《荀子·富国》“天子广袾裷衣冕,大夫裨冕,士皮弁服,德必称位,位必称禄,禄必称用”[16](《富国篇》)。
在饮食方面也是如此,《礼记·玉藻》“君无故不杀牛,大夫无故不杀羊,士无故不杀犬豕”[14](卷13)。
总之,西周至春秋早期,士处于统治阶级最底层,被牢牢束缚在宗法制的体制里。
(二)新兴士人的社会地位从春秋中后期起,士这一等级开始发生重大变化。
春秋战国之际,士开始形成一个数量庞大的阶层,随着王官失守和学术下移,新兴士人的代表——孔子登上历史舞台,标志着新兴士人的崛起。
孔子和其门生弟子所组成的儒士集团,成为了当时士阶层的典型代表。
在春秋中后期,新兴士人并未得到社会当权者的认可,社会地位还是比较地下的。
因为新兴士人的出身大多贫困且地位地下,其学术理论还未被广泛传播,自然不会被为政者所接受。
《史记·孔子世家》记载“孔子要绖,季氏飨士,孔子与往。
阳虎绌曰:‘季氏飨士,非敢飨子也。
’孔子由是退。
[17](卷4)”孔子作为新兴士阶层的代表,就这样被拒之上层社会的门外。
但是这一时期的士人已经有相当程度的自由,处于历史上升趋势。
到了春秋后期,由于社会结构和阶级关系都发生了巨大变化,士阶层得到了空前的发展机遇,迅速崛起。
1、自由频繁的人才流动春秋后期,社会关系发生了大变革,宗法礼制逐渐松弛瓦解,人身依附关系得到削弱,加之尚贤政策的推行,客观上促进了各国之间的人才流动。
而当时流动的人才多为士人。
那时的士人似乎都以周游列国为时尚。
孔子曾说:“士而怀居,不足为士矣”[1](《宪问篇》),也就是说知识分子应立志修行以为世用,如果总呆在家里,贪图安逸,不去接触社会,不去参与解决社会实际问题,那就算不上一个真正的知识分子。
春秋战国人才流动较为特殊,规模较大的主要有两大类:一类是逃难贵族及其臣下组成的流动群,这在春秋时期尤为明显。
如晋国公子重耳出逃,跟随他的有名士狐偃、赵衰、胥臣、魏武子、先轸等。
一类是各学派大师及其弟子组成的流动群,他们率领弟子游历天下,宣扬自己的治国理念,这在春秋末期到战国时期比较典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