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阴中求阳”、“阳中求阴”

合集下载

张介宾的阴阳论及虚损治疗经验

张介宾的阴阳论及虚损治疗经验
甘温之晶,也常作为养阴治形的药 物。
③善用温补,而不偏执
张氏主张“阳非有余”,十分重视 中 人身之阳气,因此在治疗上,凡属正 医 虚者,就多以温阳补虚为要。
各 张氏所以主张如此用药,一是为了
家 纠正朱震亨的丹溪学派主张滋阴降火
学 之弊;二是纠正历来盛行的有关“伤

寒无补法”、“痢无止法”、“见血 无寒”的观点。因此,可以说张氏的

医 其父张寿峰是定西侯门客,素晓 各 医理。景岳幼时即从父学医,有机
会学习《内经》。13岁时,随父到 家 北京,从师京畿名医金英学习。


青年时广游于豪门,结交贵族。 当时上层社会盛行理学和道家思 中 想,景岳闲余博览群书,思想多 医 受其影响,通晓易理、天文、道 各 学、音律、兵法之学,对医学领 悟尤多。
中 医 各 家 学 说
《类经》三十二卷,将《灵》《素》的精华合而为一,
并综述百家,剖析疑义。此书分为12类,即摄生、阴阳、

藏象、脉色、经络、标本、气味、论治、疾病、针刺、运 气、会通,共390条。
医 《类经图翼》十五卷,包括运气、经络、针灸等内容。 各 论宗《内经》并附有图象。
《类经附翼》四卷,包括针灸赋、医易、律原、求正录

阳气之力更专,同时又加入杜仲、菟丝子等品,
使温补阳气之力更宏,同时又加入鹿角胶、构杞

之类,于阴中求阳,使精中生气,达到阴生阳长、
温补阳气的目的。

右归饮由大怀熟地、山药、山茱萸肉、炙甘草、

枸杞、肉桂、杜仲、制附子组成。此方较右归丸 少鹿角胶、菟丝子、当归,加炙甘草,方中减少

填精补血之品,使温阳之力更强,因此,运用于 命门之阳衰阴盛。

医疗卫生招聘-中医学专业知识-34

医疗卫生招聘-中医学专业知识-34

中医学专业知识-34(总分:100.00,做题时间:90分钟)一、{{B}}判断题{{/B}}(总题数:10,分数:10.00)1.据《素问·异法方宜论》篇第十二,不同的治疗方法适宜于不同地域和病情,南方之域治宜微针。

(分数:1.00)A.正确√B.错误解析:[解析] 《素问·异法方宜论》篇指出东方之域治宜砭石,西方之域治宜毒药,南方之域治宜微针,北方之域治宜灸焫。

2.伤寒论中并病是指两经或三经的症候同时出现。

(分数:1.00)A.正确B.错误√解析:[解析] 《伤寒论》中合病是指六经病证中两经或三经同时发病;并病是指六经中一经病证未罢而另一经相继为病。

3.三焦辩证是清代医家叶桂(叶天士)在内经伤寒论等基础上根据外感温热病发生的一般规律总结出的一种辩证方法。

(分数:1.00)A.正确B.错误√解析:[解析] 三焦辨证是外感温热病辨证纲领之一,为清代医家吴鞠通所倡导,是在《伤寒论》六经分证和叶天士卫气营血分证的基础上,结合温病的传变规律特点而总结出来的。

4.阴中求阳、阳中求阴治疗的理论依据是阴阳对立制约。

(分数:1.00)A.正确B.错误√解析:[解析] 阴中求阳、阳中求阴治疗的理论依据是阴阳互根。

5.肝肾同源的理论依据是精血互生互化。

(分数:1.00)A.正确√B.错误解析:[解析] 肝肾同源,是指肝血与肾精之间存在着相互滋生、相互转化的关系,亦称为“精血同源”。

肝肾之间关系密切,肝藏血,肾藏精,精血同源,相互滋生和转化;肝与肾内寓相火,而相火源于命门。

肝肾亏虚或相火过亢,亦常肝肾同治。

6.正邪是指四时之正气因人体一时之虚而侵入发病。

(分数:1.00)A.正确√B.错误解析:[解析] 四时之正气因人体一时之虚而侵入发病者,称为正邪或正风,致病轻浅。

7.以十问来总结概括问诊内容的医家是张景岳。

(分数:1.00)A.正确√B.错误解析:[解析] 明代医学家张景岳在总结前人问诊要点的基础上写成《十问歌》,清代陈修园又将其略作修改补充。

中医-从医易同源论《黄帝内经》的阴阳学说

中医-从医易同源论《黄帝内经》的阴阳学说

从医易同源论《黄帝内经》的阴阳学说《黄帝内经》是一部在《周易》《道德经》等儒道思想指导下的文化巨作,是一部集中国古代医学成就之大成的中医经典名著,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伟大知识宝库。

中医许多重大的学说、理论、观点等学术思想,以及主要的临床病症名称和治疗方法都已经在《内经》中奠定了基础。

《内经》作为一部历史悠久的我国古代医学理论与文化思想相结合的著作,既有许多古奥深邃的哲学思想,又有大量的医学经典理论。

在我们日常解读《内经》理论精髓之时,面对历代注家卓说纷呈,有时难免莫衷一是,难窥其奥。

然而,中国传统医道诣在精进,贵在知返,知返方见古,更能领会深意。

因此,从《易经》原理结合临床实践,推演、印证并领悟《内经》原旨,仍不失为一条稽验烛幽之径。

《类经图翼·医易义》曰:“医者,易也,具阴阳动静之妙;医者,意也,合阴阳消长之机……故曰天人一理者,一此阴阳也。

”“医易同源”的原理在于易学阐述事物阴阳动静变化的道理,中医学研究、阐明人体阴阳盛衰消长的机制,两者在认识论和方法论上有共通之处,所谓“易具医之理,医得易之用”。

《易经》是中医阴阳学说的起源《易经》自古即称为“天人之学”,列为“群经之首”。

以其独特的象数和义理,以简驭繁,鉴往知来,探讨天道人事之演化兴衰。

《周易》的“易”字,有至少三重含义:“简易、变易、不易”,其中主要的内涵当为“变易”。

这告诉我们:大千世界,宇宙万物包括人类社会,成住坏空,生老病死,一切都在不断变化之中。

正是由于“变易”才能不断推进并优化整个自然界,并使得大自然得以生生不息,生机勃勃。

因此,“变易”是“不易”的法则;“变易”又有其内在的规律。

具体到《易经》的卦象、爻象、卦辞、爻辞,无不在讲变化,阴阳的变化、卦象的变化、爻位的变化、吉凶的变化……阴阳在转换互动中达到和合既济,万物在运动和变化中生息繁衍。

历代医家在临证实践或总结医理时往往以易言医。

许多中医理论来源于《易经》,或运用易学原理加以印证阐发。

中医基础理论习题集1

中医基础理论习题集1

《中医基础理论》习题集绪论第一章阴阳五行第二章藏象第三章气血津液第四章经络第五章病因与发病第六章病机第七章防治原则绪论一. 选择题:1. 中医理论体系形成的时期是: AA. 先秦、秦、汉B. 两晋、隋、唐C. 宋、金、元D. 明清E. 近代2. “寒凉派”的代表医家是: AA. 张元素B. 刘完素C. 张从正D. 朱震亨E. 李杲3. 提出“阳常有余,阴常不足”的医家是:DA. 张元素B. 刘河间C. 张子和D. 朱震亨E. 李杲4. 提出“三因学说”的医家是:BA. 张从正B. 陈无择C. 张仲景D. 巢元方E. 孙思邈二. 多项选择题:1. 标志中医理论体系形成的代表性著作有:ABCA. 《黄帝内经》B. 《难经》C. 《伤寒杂病论》D. 《针灸甲乙经》E. 《千金要方》2. 属于“金元四大家”的是:A. 张元素B. 刘完素C. 吴又可D. 朱震亨E. 李杲第一章阴阳五行一、选择题:1. 昼夜之中,属于阴中之阳的时间是:A. 上午B. 上半夜C. 中午D. 下午E. 下半夜2. “阴病治阳”适用于:A. 阴损及阳B. 阳损及阴C. 阴盛则阳病D. 阳虚则阴盛E. 阴盛则寒3.“阴中求阳”、“阳中求阴”治法确立的理论依据是:A. 阴阳对立制约B. 阴阳交感相错C.阴阳互根互用D. 阴阳相互消长E. 阴阳相互转化4. 按五行生克关系,肝为脾之:A. 母B. 子C. 所胜D. 所不胜E. 所克5. 属于子玻郯母的是:A. 肺玻郯肾B. 肝玻郯肾C. 心玻郯肾D. 脾玻郯肾E. 肝玻郯脾6. 根据五行相克规律,肺的所不胜是:A. 肝B. 肾C. 心D. 脾E. 胃7. 情志与五行配属,思属于:A. 木B. 土C. 金D. 水E. 火8. 下列各项中属于“实则泻其子”的是:A. 肝实泻肾B. 肺实泻脾C. 肝实泻肺D. 肝实泻心E. 心实泻肝第二章藏象一、单项选择题1. 既属六腑之一,又属奇恒之腑的脏器是:A. 膀胱B. 三焦C. 胆D. 脑E. 女子胞2. 气血生化之源是:A. 心B. 肝C. 脾D. 肾E. 肺3. 称为全身阴阳之根本的脏是:A. 心B. 肝C.脾D. 肾E. 肺4. 在体液代谢中起最主要作用的是:A. 心B. 肝C. 脾D. 肾E. 肺5. 当人安静时,血主要归藏于:A. 心B. 肝C. 脾D. 肾E. 肺6. 肾在液为:A. 泪B. 涎C. 汗D. 唾E. 涕7. 心对血液的主要作用是:A. 化生血液B. 推动血行C. 固摄血液D. 贮藏血液E. 调节血量8. “朝百脉”是何脏的功能:A. 心B. 肝C. 脾D. 肾E. 肺9. 下列属于肾的生理功能的是:A. 主气B. 纳气C. 生气D. 调气E. 养气10. 肺的生理特征是:A. 喜和降B. 喜清肃C. 喜燥恶湿D. 喜润恶燥E. 喜条达11. 肾其华在:A. 面B. 唇C. 毛D. 发E. 爪12. 称为“后天之本”的是:A. 心B. 肝C. 脾D. 肾E. 肺13. 脾的所有生理功能中,最基本的是:A. 主运化B. 主升清C. 主统血D. 主四肢E. 主肌肉14. 在肝主疏泄的各种生理作用中最根本的是:A. 调节情志B. 调节脾胃升降C. 调畅气机D. 调节胆汁分泌E. 调节女子月经和男子排精15. 肺的通调水道功能主要依赖于:A. 肺主气B. 肺主皮毛C. 肺司呼吸D. 肺主治节E. 肺主宣降16. 内脏下垂与下列哪个脏腑功能失常有关:A. 心B. 肝C. 脾D. 肾E. 肺17. 称为“娇脏”的是:A. 心B. 肝C. 脾D. 肾E. 肺18. “主升清”的脏是:A. 心B. 肝C. 脾D. 肾E. 肺19. 脾为气血生化之源的生理学基础是:A. 气能生血B. 人以水谷为本C. 脾主升清D. 脾主运化水谷精微E. 脾为后天之本20. 下列最能概括肝的生理特点的是:A. 喜条达恶抑郁B. 主动、主升C. 体阴而用阳D. 为藏血之库E. 为罢极之本21. 命门之火实际上是指:A. 心阳B. 肝阳C. 脾阳D. 肾阳E. 肺阳22. 大怒主要影响机体的:A. 呼吸功能B. 疏泄功能C. 藏精功能D. 气化功能E. 运化功能23. 情志抑郁与下列哪个生理功能失调关系最密切:A. 心神不足B. 髓海空虚C. 肝失疏泄D. 肝火上炎E. 肺气虚损24. 下列哪一种不属于“五液”:A. 尿B. 涎C. 涕D. 泪E. 唾25. 《内经》所说的命门是指:A. 右肾B. 两肾C. 肾间动气D. 目E. 两肾之间26. 下列哪一项是指心:A. 罢极之本B. 气之本C. 封藏之本D. 生之本E. 仓廪之本27. “膻中”是指下列中哪一项:A. 肺B. 心C. 心包D. 腹腔E. 脑28. 称“相傅之官”的是:A. 心B. 肝C. 肺D. 脾E. 肾29. “诸湿肿满”,皆属于:A. 心B. 肝C. 肺D. 脾E. 肾30. “男子以藏精,女子以系胞”指的是:A. 命门B. 肾C. 心D. 脑E. 膻中31. 下列哪种说法是正确的:A. 心者,血之本B. 肺者,罢极之本C. 肝者,气之本D. 肾者,封藏之本E. 脾者,生之本32. 在下列五脏所藏中错误的是:A. 心藏神B. 肝藏魂C. 肺藏魄D. 脾藏意E. 肾藏智33. 全身“水液”运行的通道是:A. 肺B. 脾C. 肾D. 三焦E. 膀胱34. “原气之别使”是指:A. 肾B. 十二经脉C. 奇经八脉D. 三焦E. 血脉35. 胃气一般是指:A. 胃的受纳功能B. 胃的腐熟功能C. 脾的运化功能D. 脾胃功能的合称E. 水谷精微之气36. 称为“水谷气血之海”的是:A. 脾B. 大肠C. 小肠D. 三焦E. 胃37. “泌别清浊”是属于:A. 胃的生理功能B. 小肠的生理功能C. 大肠的生理功能D. 膀胱的生理功能E. 肾的生理功能38. “决渎之官”是指A. 肾B. 膀胱C. 肺D. 三焦E. 脾39. “中正之官”是指A. 心B. 肝C. 胆D. 脾胃E. 肾40. 有“化物”功能的是A. 膀胱B. 小肠C. 大肠D. 三焦E. 脾41. “传导之官”是指A. 膀胱B. 小肠C. 大肠D. 三焦E. 脾42. “中精之府”是指A. 心包B. 胃C. 胆D. 三焦E. 脾43. “州都之官”是指A. 胃B. 膀胱C. 小肠D. 大肠E. 肾44. “五脏之本”是指:A. 心B. 肝C. 脾D. 胃E. 肾45. 精血同源是指哪两脏的关系?A. 心与肾B. 脾与肾C. 肝与肾D. 肺与肾E. 肝与脾46. 调节全身气机主要是哪两脏?A. 心与肾B. 脾与肾C. 肝与脾D. 肝与肺E. 肝与心47. 两脏关系表现为阴阳水火既济的是:A. 心与肾B. 肝与肾C. 脾与肾D. 心与肺E. 心与肝48. 与血的生成、运行有关的两脏是:A. 心与肾B. 肺与肾C. 肝与脾D. 肝与肺E. 脾与肾49. 连结肺司呼吸和心主血脉功能的中心环节是:A. 元气B. 营气C. 宗气D. 卫气E. 肾气50. 两脏之阴常相互资生的是:A. 心与肝B. 肺与心C. 脾与肾D. 肝与肾E. 肺与肾51. 舌赤糜烂,小便短赤多属:A. 心火亢盛B. 小肠实热C. 肝胆火旺D. 心火下移小肠E. 膀胱湿热52. 腹胀冷痛,下利清谷,五更泄泻,水肿者,多属:A. 脾胃虚寒B. 脾肾阳虚C. 肝脾不调D. 脾气虚E. 肾阳虚53. 与大肠相表里的脏是:A. 肝B. 心C. 脾D. 肺E. 肾54. “肝肾同源”的理论依据是:A. 同居下焦B. 精血互化C. 同寄相火D. 水能生木E. 同源于水谷精气55. 与“气虚”关系最大的两个脏腑是:A. 心与肺B. 肺与脾C. 脾与胃D. 肝与肺E. 肺与肾56. 在脾与胃的关系中最根本的是:A. 脾主运化,胃主受纳B. 脾喜燥恶湿,胃喜润恶燥C. 脾主升,胃主降D. 脾为阴土,胃为阳土E. 脾为胃行其津液第三章气血津液一、单项选择题1. 气在中医学中的基本概念是:A. 泛指机体的生理功能B. 构成人体的基本物质C. 构成世界的基本物质D. 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E. 构成人体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2. 肺在气生成过程中的作用为:A. 吸入自然界的清气B. 呼出体内的浊气C. 参与宗气的生成D. 行脏腑之气E. 参与新陈代谢3. 防止血液溢于脉外为气的:A. 推动作用B. 温煦作用C.防御作用D. 固摄作用E. 气化作用4. 生命的基本特征为:A. 气化运动B. 气机升降C. 气血充盈D. 脏腑功能正常E. 经络功能正常5. 化生血液的最基本物质是:A. 水谷精微B. 津液C. 精D. 营气E. 元气6. 脾胃虚弱可以导致血液的病理变化为:A. 血虚B. 血瘀C. 血寒D. 血热E. 血脱7. 肝在血液代谢中的主要作用是:A. 贮藏血液B. 调节血量C. 调畅气机D. 直接生血E. 肝木疏土8. 下列哪一项不属于津液:A. 胃液B. 肠液C. 涕液D. 泪液E. 血液9. 人体正常水液的总称为:A. 体液B. 阴液C. 津液D. 津E. 液10. 下列哪一脏腑与津液生成无直接关系:A. 脾B. 胃C. 心D. 小肠E. 大肠11. 下列哪一脏腑与津液的输布无直接关系:A. 脾B. 肺C. 肝D. 肾E. 心12. 气能生血的含义为:A. 生血的动力B. 生血的原料C. 生血的动力和原料D. 气能生津E. 气能生精13. 直接推动血液循行的气为:A. 心气B. 肺气C. 卫气D. 元气E. 营气14. 理气活血以治血瘀的理论依据为:A. 气能生血B. 气能行血C. 气能摄血D. 血能载气E. 血可化气15. 气能生津的机理为:A. 气为生津的物质基础B. 气为生津的动力C. 气为生津的物质基础和动力D. 气能化精E. 气能生血第四章经络一. 选择题:1. 人体气血运行的主要通道是A. 十二经别B. 十二经筋C. 十二皮部D. 十二经脉E. 十五别络2. 分布于上肢内侧面的经脉,其前、中、后的顺序是:A. 太阴、少阴、厥阴B. 少阴、厥阴、太阴C. 太阴、厥阴、少阴D. 厥阴、少阴、太阴E. 少阴、太阴、厥阴3. 络脾,属胃的经脉是:A. 足少阳B. 手少阳C. 足阳明D. 手阳明E. 足太阴4. 按照十二经脉气血的流注次序,手少阳经上接:A. 足太阴经B. 足厥阴经C. 手厥阴经D. 足少阴经E. 足太阳经5. 按照十二经脉气血流注次序,心经下接:A. 肺经B. 肾经C. 膀胱经D. 小肠经E. 脾经6. 十二经脉中,手足阴经交接于:A. 上肢B. 下肢C. 头面D. 胸中E. 腹部7. 心包经在四肢的循行部位是:A. 上肢内侧前缘B. 上肢外侧前缘C. 上肢内侧中线D. 上肢外侧中线E. 上肢内侧后缘8. 足少阴肾经在下肢的循行部位是:A. 内侧前缘B. 外侧前缘C. 内侧中线D. 外侧中线E. 内侧后缘9. 小肠经的经脉是:A. 手太阳B. 足太阳C. 手阳明D. 足阳明E. 手少阳10. 循行于腰背部正中线的是:A. 冲脉B. 任脉C. 督脉D. 肾经E. 膀胱经11. 称之为“十二经脉之海”的经脉是:A. 督脉B. 任脉C. 肝经D. 冲脉E. 阴维脉12. “一源而三歧”的三条经脉是:A. 督脉、任脉、带脉B. 任脉、冲脉、带脉C. 冲脉、督脉、任脉D. 督脉、冲脉、带脉E. 督脉、任脉、阴维脉13. 具有“主下肢运动”和“司眼睑开合”功能的经脉是:A. 督脉、任脉B. 冲脉、任脉C. 阴跷脉、阳跷脉D. 阴维脉、阳维脉E. 肝经、肾经14. 十二经脉的别络的分出是从:A. 四肢肘膝以上B. 四肢肘膝以下C. 体腔脏腑深部D. 体腔脏腑浅部E. 头面部第五章病因与发病一. 选择题:1. 六淫中具有升散上冲特性的是:A. 风暑火B. 风寒燥C. 风暑湿D. 风燥暑E. 风燥湿2. 下列属于湿性趋下的是:A. 妇女带下B. 咳嗽C. 小便清长D. 大便秘结E. 汗出恶风3. 下列不属于水湿痰饮致病特点的是:A. 致病广泛变化多端B. 病势缠绵病程较长C. 易扰乱神明D. 伤津耗气E. 多见滑腻舌苔4. 毒蛇咬伤,伤口表现以麻木为主,无明显红肿热痛,属于:A. 风毒B. 火毒C. 风火毒D. 血循毒E. 混合毒5. 钩虫的形成多由:A. 饮食不洁B. 手足皮肤直接接触了粪土C. 食生的或未经煮熟的猪牛肉D. 脾胃虚弱E. 饮食不节6. “邪之所凑,其气必虚”,系指:A. 邪气损正B. 正气抗邪C. 邪正俱衰D. 正虚致邪犯E. 正胜邪负7. 下列除何项外,均属于正气的范畴:A. 肾中精气的抗邪能力B. 元气的抗病作用C. 卫气的卫外功能D. 机体“阴阳自和”的能力E. 保健抗衰老的药物8. 同一邪气感受于人群中不同的个体,有的人发病,有的人却不病,此说明发病与否主要取决于:A. 邪气的性质B. 正气的旺衰C. 正胜邪负D. 邪胜正负E. 邪气的轻重9. 某一疠气致病并流行,“无论老少强弱,触之者即病”,在此情形下,下列何项起着主导的作用:A. 正胜邪负B. 正气虚衰C. 正邪两者D. 邪气致病E. 正气旺盛10. 下列除何项外,均属于邪气损正的范畴:A. 造成机体形质的损伤B. 导致机体阴阳失调C. 改变个体体质特征D. 促使疾病不药而愈E. 导致机体体用失谐第六章病机一、单项选择1. 病机理论,源于:A. 《难经》B. 《诸病源候论》C. 《内经》D. 《血证论》E. 《杂病源流犀烛》2. “病机十九条”奠定了下列哪项病机的理论基础:A. 外感病机与痰饮病机B. 脏腑病机与六气病机C. 气血病机与津液病机D. 六经病机与三焦病机E. 卫气营血病机与内伤七情病机3. 所谓实,主要指邪气亢盛,而此时机体的正气,则是:A. 正气未衰,抗邪有力B. 正气已衰,但不严重C. 正气受损,但尚有抗病能力D. 正气不足,无力抗邪E. 正气虚损,兼挟实邪4. “大实有羸状”的病机是:A. 实中夹虚B. 虚中夹实C. 实转为虚D. 虚转为实E. 真实假虚5. “至虚有盛候”的病机是A. 实中夹虚B. 虚中夹实C. 因虚致实D. 由实转虚E. 真虚假实6. 热结胃肠之真实假虚证,下列见症,何为假象:A. 大便秘结B. 尿黄而少C. 潮热D. 精神萎顿E. 谵语7. 脾虚失运,气不化水,水湿停聚而见水肿,则属于:A. 由实转虚B. 真虚假实C. 虚中夹实D. 实中夹虚E. 真实假虚8. 对“六郁”病机有创见性阐释的是:A. 《医贯》B. 《景岳全书》C. 《格致余论》D. 《丹溪心法》E. 《内科撮要》9. 疾病的基本病机,主要是指:A. 经络的功能失调B. 脏腑的功能失调C. 卫气营血的功能失调D. 阴阳、气血的功能失调E. 内生五邪的病理变化10. 邪正盛衰,决定着:A. 病证的寒热B. 病位的表里C. 气血的盛衰D. 病证的虚实E. 脏腑的盛衰11. 中医临床病证的虚实变化,主要取决于:A. 气血的盛衰变化B. 气机升降的失调与变化C. 阴与阳的盛衰变化D. 正气与邪气的盛衰变化E. 脏腑功能活动的盛衰变化12. “实”的病机最根本的是:A. 邪气亢盛,正气未衰B. 脏腑功能亢进紊乱C. 气血瘀滞D. 水液贮留E. 痰浊壅盛13. 从邪正斗争状况来预测疾病的转归,下列哪项是错误的:A. 邪盛正衰则病进B. 正盛邪衰则病退C. 邪盛正未衰则病变为实D. 正虚邪衰则病危E. 正气衰竭,邪气独盛则死亡14. 实邪结聚,阻滞经络,气血不能外达的病机转变是:A. 由实转虚B. 虚实夹杂C. 真虚假实D. 真实假虚E. 因虚致实15. “至虚有盛候”的病机,主要是:A. 正气不足,邪气亢盛,而见实象B. 脏腑虚极,运化无力,外现实象C. 素体衰弱,外邪侵袭,而见实象D. 脏腑失调,饮食积聚,而见实象E. 内生五邪而外现实象16. “大实有羸状”的病机,主要是:A. 脏腑气血失调,功能减退而见虚象B. 邪气亢盛,正气衰败而见虚象C. 实邪结聚,阻滞经络,气血不能外达而见虚象D. 邪热炽盛,煎熬津液而见虚象E. 疾病初期,兼见虚证而见虚象17. 在下列形成“阳偏胜”的病机中,最主要的是:A. 感受阳邪,从阳化热B. 情志内伤,五志过极化火C. 气郁化火D. 瘀热在里E. 痰食积滞,郁而化热18. 在下列阴阳失调病机中,最易出现虚阳外越的是:A. 阴损及阳B. 阳损及阴C. 阴盛格阳D. 阳盛格阴E. 阴虚阳亢19. 阴偏衰的病机是指:A. 阳气亢盛,阴气相对不足B. 阳热病邪侵袭而伤阴C. 阴气和精血津液不足,机能虚性亢奋D. 精血津液亏乏,阳不敛阴E. 阳热盛极,格阴于外20. 阳偏衰的病机是指:A. 阳气虚损,机能减退或衰弱B. 脏腑机能减退C. 阴寒伤阳,阴盛阳虚D. 阳气虚损,导致精血津液不足E. 阴寒积聚、阳气受抑而不升21. 病人持续高烧,突然出现面色苍白,四肢厥冷,脉微欲绝,其病机应是:A. 重阳必阴B. 寒极生热C. 阳胜则热,从阴化寒D. 阳损及阴E. 阳长阴消22. 病人先有阴虚内热病证,以后又出现畏寒肢冷,大便溏泄,其病机应是:A. 阴损及阳B. 阳损及阴C. 阴盛格阳D. 阳盛格阴E. 阴阳亡失23. “吐下之余,定无完气”病机的理论依据是:A. 气随津液而丢失B. 津气两虚C. 津亏无以载气D. 津液精血不足E. 津亏失养,机能减退24. 《内经》所说:“大怒则形气绝,而血菀于上,使人薄厥”的病机,是指:A. 气不摄血B. 气机逆乱C. 血随气脱D. 血随气逆E. 血随气结25. 形成血虚病机的原因,下列哪项是不确切的:A. 失血过多,血脉空虚B. 脾虚气弱,生化无源C. 劳力过度而耗伤D. 久病不愈,慢性消耗E. 思虑无穷而暗耗26. 气陷的病理表现,下列哪项是不确切的:A. 内脏下垂B. 腰腹胀满重坠C. 里急后重D. 子宫脱垂E. 久利脱肛27. 血热的病理表现,下列哪项是不确切的:A. 身热以夜间为甚B. 舌质红绛C. 心烦或躁扰发狂D. 衄血或吐血,血色鲜红E. 崩漏色淡28. 血瘀病理状态的形成,下列哪项是不确切的:A. 气滞B. 气虚C. 血热D. 津液干涸E. 津液停滞29. 何种气血关系失调,可出现人体某部瘫痪不用,甚至萎缩:A. 气滞血瘀B. 气虚血瘀C. 气不摄血D. 气随血脱E. 气血两虚30. 形成津液不足病理状态的原因,下列哪一项是不确切的:A. 燥热之邪灼伤B. 五志过极化火耗伤C. 忧愁思虑而暗耗D. 多汗、多尿,吐泻太过E. 过用辛燥药物化火耗伤31. 津液的排泄障碍,主要在于哪几脏的气化功能减退:A. 肺脾肝B. 肺脾肾C. 脾肾心D. 心肾肝E. 肝肾脾32. 从一定意义上说,伤津主要是失水,而最易引起伤津的则是:A. 高热煎灼B. 慢性病耗伤C. 吐泻所伤D. 汗出所伤E. 久病体虚,生成不足第七章防治原则一. 选择题:1. 就病变过程中矛盾主次关系言之,其标本划分,下列中何项为错:A. 正气为本,邪气为标B. 症状为本,病因为标C. 先病为本,后病为标D. 原发病为本,继发病标E. 脏腑病为本,肌表经络病为标2. 素体气虚,反复感冒,治之以益气解表,以标本先后缓急治则思想言之,属于:A. 标急则先治其标B. 本急则先治其本C. 标缓则先治其本D. 本缓则先治其标E. 标本兼治3. “阳病治阴”之“治阴”,系指:A. 温散阴寒B. 发表散寒C. 滋阴制阳D. 扶阳消阴E. 阴阳并补4. “益火之源,以消阴翳”,主要适用于下列何项病机变化的病证:A. 阴偏盛B. 阴偏衰C. 阳偏衰D. 阴虚致阳亢E. 阳虚致阴盛5. 气虚证治以补气,一般认为当以何脏腑为其重点:A. 肺与大肠B. 心与小肠C. 脾与胃D. 肝与胆E. 肾与膀胱6. 根据脏性喜恶的理论,对于脾虚湿阻之证,适宜的治法是:A. 甘寒生津B. 降逆和胃C. 清热利湿D. 甘温燥湿E. 滋阴养血7. 下列除何项外,均可属于腑病疗脏的范畴:A. 膀胱虚寒治以温肾扶阳B. 三焦虚寒治以温肾扶阳C. 小肠虚寒治以温补脾阳D. 胃病虚寒治以温补脾阳E. 心火上炎治以通利小肠8. 在寒冷的季节里应慎用寒性药物,此用药戒律称为:A. 热因热用B. 寒因寒用C. 寒者热之D. 用寒远寒E. 用热远热。

“阴中求阳”理论源流及现代研究

“阴中求阳”理论源流及现代研究
对 该理 论的更 深入研 究提 供参 考 。 关键 词 : “ 阴 中求 阳” ; 配伍 特 点 ; 现代 研 究 中图分 类号 : R 2 2 文 献标识 码 : A 文章 编号 : 1 0 0 2— 2 4 0 6 ( 2 0 1 4 ) 0 5— 0 0 4 4— 0 2
Th e The o r y o n Tr e a t i ng Yi n f o r Ya ng a nd I t s Mo d e r n Re s e a r c h
“ 阴 中求 阳” 这一 中 医术 语 出 自《 景 岳全 书 ・ 新方
汉 代 张仲景 在创 立 肾气 丸 时虽 未 明确 提 出“ 阴 中
求 阳” 这一概 念 , 但 已将 “ 阴 中求 阳” 的思 路 落 实 在 方 药配 伍 中 , 方 中以干地 黄 、 山茱萸 、 山药 滋 阴补 肾、 健脾
Abs t r a c t: T h e t he o r y o f‘ ‘ t r e a t i n g Yi n f o r Ya ng ”i s a t h e r a p e u t i c me t h o d or f t he t r e a t me n t o f k i d n e y Ya n g d e t— f c i e n c y s y n d r o me .I t i s wi d e l y u s e d a n d h a s a c h i e v e d g o o d e f f e c t s c l i n i c a l l y .T he o r i g i n o f“t r e a t i n g Yi n or f Ya n g” a nd i t s d o s a g e,me d i c i n a l ,e f f e c t i v e c o mp o n e n t s a n d p h a r ma c 0 l o g i c a l e f f e c t s i n p r e s e n t s t u d i e s a r e d e - s c r i b e d .I t i s a i me d a t p r o v i d i n g r e f e r e n c e f o r t h e f u r t h e r r e s e a r c h a b o u t t hi s t h e o r y. Ke y wo r d s: “T r e a t i n g Yi n or f Ya ng ”;Co mpa t i bi l i t y c h a r a c t e r i s t i c s ;Mo d e m r e s e a r c h

中医学基础203中药学习通课后章节答案期末考试题库2023年

中医学基础203中药学习通课后章节答案期末考试题库2023年

中医学基础203中药学习通课后章节答案期末考试题库2023年1.下述说法,哪一项不属于“金”的特性参考答案:寒凉2.可用阴阳互根理论来解释的有:参考答案:阴损及阳###阴中求阳###阳损及阴3.阴阳属性的相对性,就是因为阴阳具有无限可分性。

参考答案:错4.阴阳消长是导致阴阳转化的前提条件。

参考答案:对5.气机,是泛指气的运动而产生的变化。

参考答案:错6.宗气、营气、卫气三考都属后天之气。

参考答案:对7.人体的气,是通过肺、脾胃、肾等脏器生理功能的综合作用而生成的。

参考答案:对8.阳中求阴和阳病治阴都是治疗阴虚则热病变的治法。

参考答案:对9.邪正盛衰决定着参考答案:病证的虚实10.瘀血所致疼痛的特点是:参考答案:刺痛11.六淫致病,最容易引起疼痛的邪气是参考答案:寒邪12.风邪伤人,以致病位游移行无定处,主要由其哪种性质决定的参考答案:风性善行13.“水火既济”指的两脏联系是参考答案:肾与心14.称“精血同源”的两脏关系是参考答案:肾与肝15.肝的疏泄作用对机体最主要的影响是参考答案:对气机的影响16.气的出入运动不及而结聚于内称为:参考答案:气结17.肺主“一身之气”,主要取决于哪项功能参考答案:主生成宗气18.临床出现自汗、多尿、出血、遗精等症,是气的哪一项功能减退:参考答案:固摄作用19.六腑的生理特点是参考答案:受盛和传化水谷20.与肺主一身之气密切相关的是:参考答案:宗气21.主要灌注于骨节、脏腑、脑髓的物质是参考答案:液22.一身气机的枢纽为:参考答案:脾胃23.临床出现自汗、多尿、出血、遗精等症,主要是气的哪一种功能减退的表现参考答案:固摄作用24.临床上,常从“虚里”处的搏动状况可以察其盛衰的气是:参考答案:宗气25.最易导致实热证的阴阳失调是参考答案:阳偏胜26.具有温煦脏腑、润泽皮毛、控制汗孔开合等功能的气是:参考答案:卫气27.易袭人体阴位的病邪是参考答案:湿邪28.积于胸中、上走息道、下注气街的气是参考答案:宗气29.防止血液溢于脉外为气的:参考答案:固摄作用30.禀受于父母的原始生命物质,称为:参考答案:先天之精31.十二经脉中,多气多血的经脉是:参考答案:手足阳明经32.十二经脉在腹面的分布,由内向外的顺序为:参考答案:足少阴经,足阳明经,足太阴经,足厥阴经33.在十二经气血循环流注中,与足厥阴肝经终端相接的是:参考答案:手太阴肺经34.下列经脉中,具有表里关系的是:参考答案:手太阳与手少阴35.易生风动血的病邪是参考答案:火邪36.上达头部巅顶的经脉是:参考答案:足厥阴肝经37.具有慓悍滑疾特性的气是参考答案:卫气38.在头面部,分布于面部、额部的经脉是:参考答案:阳明经39.下列各组经脉中,从足趾走向腹腔、胸腔的是:参考答案:脾肝肾经40.“孤府”是指参考答案:三焦41.某男,31岁,天气突然转冷,衣着单薄,致左上腹部暴痛,喜温恶寒,得温痛减,口和不渴,恶心欲吐,舌质淡,舌苔薄白,脉弦紧。

善补阳者,必于阴中求阳

善补阳者,必于阴中求阳

善补阳者,必于阴中求阳善补阳者,必于阴中求阳阴阳在是中医中非常重要的概念,《黄帝内经》记载“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神明之府也”,而治病也当求于本,这个本就是阴阳。

高明的中医诊病,无不是从阴阳二字着手。

《黄帝内经》称之为“善诊者,察色按脉,先别阴阳”,《伤寒论》第一句话就是“问曰:脉有阴阳,何谓也?”“凡脉大、浮、数、动、滑,此名阳也;凡脉沉、涩、弱、弦、微,此名阴也。

”因此区分疾病的阴阳属性是首要任务,而治疗无非也就是调整人体的阴阳状态。

在《景岳全书·新方八略引》中记载:“善补阳者,必于阴中求阳,则阳得阴助而生化无穷。

” 有些人将阳形容为功能,阴必做物质,虽然有失偏颇,但一定程度上反应了阴阳的基本属性。

当阳气不足的时候,我们会觉得身上怕冷,甚至是手脚冰凉,精神很差,一些人可能整天困倦乏力。

这个时候我们要补充阳气,使人体的功能更加旺盛,精力充沛。

“阴中求阳”的意思是在补阳的同时,加入补阴药物,这样阳气就可以得到更好的补充。

阳气就像车的点火器,阴就像汽油。

没有点火器点燃汽油,车子就不会开动,同样没有汽油,只有点火器车子也不会开动。

补阴就是给车子加油,补阳就是给点火器充电。

有了足够量的油和电,两者相互配合,油产热做工,推动活塞运动,驱动汽车前行,并且储备足够的电,供以后点火使用。

虽然我们可以给点火器充电,但是却不能补充车做的功,还是需要加油,电只是起到了引子的作用,负责将油点燃。

同样阳气久虚的人,我们可以给他“充点电”,但是“充电”并不能是他的细胞都兴奋起来,还是要有物质的基础,这就是“阴中求阳”的含义。

阴中求阳最具有代表的方就是肾气丸,肾气丸中少量使用炮附子、桂枝,起到点火的作用。

而方中加入了大量的生地黄,这就是汽油。

炮附子、桂枝“点燃”了生地黄、山萸肉、山药。

点燃了的“汽油”不断产生热量,形成了一个良性循环,促进人体生长发育,增强人体功能,身体不再怕冷,而且活动功能增加,从而不再只想睡觉。

论“阴中求阳,阳中求阴”

论“阴中求阳,阳中求阴”

论“阴中求阳,阳中求阴”摘要】本文讲述了“阴中求阳,阳中求阴”的适应症和定义,并举例论述了中医论治在“阴中求阳,阳中求阴”方面的运用。

【关键词】阴中求阳;阳中求阴【中图分类号】 R2 【文献标号】 A 【文章编号】 2095-7165(2015)07-0186-01张仲景根据阴阳互根的原理,提出“阴中求阳”和“阳中求阴”的治则,故善补阳者,必与阴中求阳,则阳得阴助而生化无穷;善补阴者,必于阳中求阴,则阴得阳生而泉源不竭。

”[1]阴阳,是中国古代哲学的一对范畴,是对自然界相关联的某些事物或现象对立双方属性的概括。

《类经? 阴阳类》有“阴阳者,一分为二也。

”阴阳学说认为:世界是物质性的整体,世界本身是阴阳二气对立的统一结果。

阴阳二气的相互作用,促成了事物的发生并推动着事物的发展和变化。

如《素问? 阴阳应象大论》说;“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神明之府也。

”阴阳学说的基本内容有阴阳对立制约,阴阳互根互用,阴阳交感与互藏,阴阳消长,阴阳转化等。

阴阳互根说明阴与阳具有相互依存,相互根本的关系。

即阴和阳任一方都不能脱离另一方而单独存在,每一方都以相对的另一方存在作为自己存在的前提和条件。

阴阳互用指阴阳双方具有相互资生、促进和助长的关系。

如王冰注《素问? 阴阳应象大论》说:“阳气根于阴,阴气根于阳,无阴则阳无以生,无阳则阴无以化。

”所以阴损及阳和阳损及阴最终都会导致“阴阳两虚”。

故《春秋繁露? 顺命》里有“独阴不生,独阳不生”。

这些哲学思想说明中医的论治上阴与阳密不可分,所以在中医治疗上要做到到“阴中求阳,阳中求阴”。

何谓“阴中求阳,阳中求阴”? 六版教材论述为“根据阴阳互根的原理,治疗阳偏衰是,在扶阳剂中适当佐用滋阴药,使‘阳得阴助而生化无穷’,称为‘阳中求阴’。

治疗阴偏衰时,在滋阴剂中适当佐用扶阳药,使得‘阴得阳生而泉源不竭’,称为‘阳中求阴’”。

[2]21 世纪教材解析为:“根据阴阳互根的原理,临床治疗阴虚证时,在滋阴剂中适当佐以补阳药,即所谓的‘阳中求阴’。

2021年10月武汉大学临床医学中医模拟试卷与答案10

2021年10月武汉大学临床医学中医模拟试卷与答案10

2021年10月武汉大学临床医学中医模拟试卷与答案10一、单选题(共30题)1.以下不属于肺的宣发功能的是()。

A:排出体内浊气B:宣散卫气C:输布津液,外达皮毛D:将代谢后的津液化为尿液排出体外【答案】:D【解析】::肺的宣发功能的是将代谢后的津液化为汗液排出体外。

D 项,将代谢后的津液化为尿液排出体外是肾的蒸腾气化作用。

2.扶正祛邪的基本原则是()。

A:先扶正后祛邪B:先祛邪后扶正C:扶正不碍邪,祛邪不伤正D:扶正与祛邪并用【答案】:C【解析】::扶正祛邪在运用上要掌握好以下原则:①攻补应用合理,即扶正用于虚证,祛邪用于实证;②辨清先后主次:对虚实错杂证,应根据虚实的主次与缓急,决定扶正祛邪运用的先后与主次;③扶正不留邪,祛邪不伤正。

3.与脑、脊髓和肾有密切联系的是()。

A:督脉B:跷脉C:维脉D:任脉【答案】:A【解析】::督脉的主要生理机能为:①调节阳经气血,为“阳脉之海”。

②反映脑、髓和肾的机能。

4.具有“通行诸气和运行水液”生理功能的腑是()。

A:胆B:膀胱C:胃D:三焦【答案】:D【解析】::部位三焦的总体生理机能是通行诸气与运行津液。

①通行诸气,指部位三焦是一身之气上下运行的通道。

②运行津液,指部位三焦是全身津液上下输布运行的通道。

5.“从阴引阳,从阳引阴,以右治左,以左治右”是在下列哪项观念指导下的治疗原则?()A:整体观念B:辨证论治C:知常达变D:阴平阳秘【答案】:A【解析】::局部病变常是整体病理变化在局部的反映,故治疗应从整体出发,在探求局部病变与整体病变的内在联系的基础上确立适当的治疗原则和方法。

“从阴引阳,从阳引阴,以右治左,以左治右”“病在上者下取之,病在下者高取之”,都是在整体观念指导下确立的治疗原则。

6.七情首先影响()。

A:肝气B:心神C:脾气D:肺津【答案】:B【解析】::心主神志,七情皆从心而发,七情内伤均可作用于心神,导致心神不宁甚至精神失常。

7.确立“阴中求阳,阳中求阴”治法的理论依据是()。

从6个方剂中体会“阴中求阳,阳中求阴”的奥秘

从6个方剂中体会“阴中求阳,阳中求阴”的奥秘

从6个方剂中体会“阴中求阳,阳中求阴”的奥秘“阴中求阳,阳中求阴”这句话,是张景岳先生在“新方八阵”的“补阵”中提出的。

原话为:“善补阳者,必于阴中求阳,则阳得阴助而生化无穷;善补阴者,必于阳中求阴,则阴得阳升而泉源不竭。

”这是阴阳学说指导临床治疗的良好例子。

具体些说,这是《黄帝内经》“用阳和阴,用阴和阳”,“阳病治阴,阴病治阳”,“因其衰而彰之”,“形不足者,温之以气,精不足者,补之以味”等治则的变化运用和进一步发挥。

补法是治病八法中的一个大法。

补阴法、补阳法又是补法中的重要方法,它比补气法、补血法更为深入,更为复杂,运用起来更为困难,但气血阴阳、阴阳气血是密不可分的。

所以张景岳说:“气虚者,宜补其上,人参、黄芪之属是也;精虚者,宜补其下,熟地、枸杞之属是也;阳虚者,宜补而兼缓,桂、附、干姜之属是也;阴虚者,宜补而兼清,门冬、芍药、生地之属是也,此阴阳之治辨也。

其有气因精而虚者,自当补精以化气;精因气而虚者,自当补气以生精。

又有阳失阴而离者,不补阴何以救散亡之气;水失火而败者,不补火何以甦垂寂之阴。

此又阴阳相济之妙用也。

”又说“以精气分阴阳,则阴阳不可离;以寒热分阴阳,则阴阳不可混。

此阴阳邪正之离合也。

”这些理论看起来好像难以捉摸,实际是中医观察疾病变化的客观规律,用现代话说,就是具体矛盾具体解决,中医治病必须按客观规律办事,不能差半分毫厘。

有一次,一个朋友给我讲一个故事,说他特别爱吃一个厨师做的炒油菜,于是向厨师请教做炒油菜的方法,厨师很详细地讲述了做法,回到家里就亲自动手做了起来,但做一次不行,做两次不行,总做不出厨师那样的美味。

于是又去请教于厨师。

厨师说这一次您动手做,我在旁边看吧。

厨师看其炒的过程,都符合要求,只是一样不符合,即油菜下锅前不是泡在水中,而是事先洗净又控干的。

于是把油菜仍泡在水中,等下锅时用手捞出,马上下入锅中,炒好一尝,果然鲜美可口。

炒菜的方法差一点,味道即不一样,中医治病用药更不能有偏差,有时就是相同的药方,剂量变化一下,治病就不同了。

中医基础理论_最全笔记 2

中医基础理论_最全笔记 2

中医基础理论——导论何谓中医学(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发祥于中国古代的研究人体的健康、疾病、预防的生命科学。

具有独特的理论体系、丰富的临床经验、科学的思维方法。

集结于汉族地区传统医学(traditional medicine)中医学学科属性中医学属于自然科学范畴中医学具有社会科学特性中医学受到古代哲学的深刻影响中医学是多学科交互渗透的产物何谓中医基础理论(basic theory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中医基础理论是对中医学基本问题的理性认识是研究中医学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思维方法的一门学科是指导中医预防医学和临床医学的理论基础中医基础理论的主要内容中医学的哲学基础:元气论Essential Qi Theory、阴阳五行学说Yin-yang Theory and Five Phase Theory中医学对人体生理的认识:藏象visceral manifestation气血津液Qi,Blood, Fluid and Humor经络meridian and collateral体质constitution中医学对人体病理的认识:病因cause of disease、发病occurrence of disease、病机mechanism of disease治则治法therapeutic principle and therapeutic method春秋战国至秦汉时期:中医学奠基、形成阶段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初步形成的标志《黄帝内经》:奠定了中医理论的基础。

《难经》:补充《内经》的不足。

《伤寒杂病论》:奠定中医辨证论治基础。

《神农本草经》:奠定中药学理论的基础。

晋、唐时期:学科分化、临床发展专科专著问世,学科不断分化隋·巢元方《诸病源候论》:第一部探讨病因病机和临床证候学的专著。

▪医学教育规范化:设立太医署宋(金)元时期:学派涌现、理论突破学派:金元四大家(four medical schools)——刘完素(刘河间)(寒凉学派the school of cold & cool ) 主火论“六气皆从火化”、“五志过极皆从火化”——张从正(张子和)(攻下派the school of purgation ) “病由邪生,邪去则正安”、“汗、吐、下”——李东垣(李杲)(补土派the school of invigorating the earth ) “脾胃一虚,百病乃生”、“健脾养胃”、“甘温除热”——朱丹溪(朱震亨)(滋阴派the school of nourishing yin ) “阳常有余,阴常不足”、“滋阴降火”明清以降:中医学的综合和集大成集大成:集成性著作涌现1温病学说形成明·吴又可:著《温疫论》一书,首先提出了“戾气”学说。

阳中求阴的理论依据

阳中求阴的理论依据

阳中求阴的理论依据中国传统文化及其思维方式在支配着中国人的思维方式,也影响着其智慧源泉。

千百年来,中国文化总结出一套理性思维方式,便是“阳中求阴”的理论依据。

“阳中求阴”意思是从阳物中去寻求阴物,即具有因果关系的物质互斥,可以以此为智慧的根据。

在这一理论的指导下,中国古人们尝试着将阴阳的智慧发挥到极致,挖掘出物质的本质状况。

阳中求阴的理论影响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并以它为底基,加以拓展,并将其付诸于细节推导方面。

中国古代哲学家孔子提出“以道德明天下”的哲学理念,其中就包括“治大国若烹小鲜”。

这句话更是经常被引用和体会,意思是指,大一般也都是构成由小细节,大也可以由小而构成,如果能够加以分解与推理,就可以掌握治理的重要知识和方法。

同样,中国古代的医学对“阳中求阴”的理论也有着重要的影响,中医之所以被海内外推崇,最根本原因就在于它特别重视阴阳关系,将此作为自然界和人体健康的根基。

《黄帝内经》中就提出,诊断一个病人的病情,最重要的是判断阴阳之间的关系,并根据此病情建立有效的疗法提供给患者,以达到调节和维持其自身元气的平衡,从而治愈病症。

此外,“阳中求阴”的理论也在艺术领域中留下了重要的影响。

在古典音乐中,“低弦高弦”的概念就是运用了“阳中求阴”的理论,并将之付诸于乐理的构建。

在绘画艺术上,唐朝大诗人王维及其后人也选用了“阳中求阴”的理论,从而形成了一种细腻而微观的画风,是中国传统艺术形态的杰出代表之一。

从以上可见,“阳中求阴”的理论几乎渗透了中国传统文化的方方面面,成为整个文化体系的重要基础,具有深远的影响力。

无论是学术研究,还是艺术表现,都延续着“阳中求阴”的理念,对当今世界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因此,我们得以理解,“阳中求阴”的理论在中国文化中扮演的重要的角色,需要我们认真发掘和研究,并以此为助力,深入到源头,发掘出更多有价值的理论,从而丰富中国传统文化。

阳中求阴名词解释

阳中求阴名词解释

阳中求阴名词解释阳中求阴是一个中医术语,也是中医理论中的一个重要概念。

在中医的治疗方法中,阳中求阴被广泛应用。

那么,阳中求阴是什么意思呢?下面就来详细解释一下。

一、阳中求阴的概念阳中求阴是中医理论中的一个术语,它是指在中医治疗过程中,通过某些方法来调节身体内部的阴阳平衡,使身体恢复健康。

中医认为,人体的健康与阴阳平衡有着密切的关系。

阴阳是中医理论中的两个极端,阴性代表阴寒、阴虚,阳性代表阳热、阳亢。

阴阳平衡是人体健康的基础,阴阳失衡则会导致各种疾病的发生。

二、阳中求阴的原理阳中求阴的原理是通过运用中医理论中的阴阳学说,调节人体内部的阴阳平衡,从而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中医认为,人体内部的阴阳平衡是一个相互制约、相互依存的过程。

阴阳失衡会导致疾病的发生,而通过调节阴阳平衡,可以达到治疗疾病的效果。

三、阳中求阴的应用阳中求阴的应用非常广泛,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调节阴阳平衡阳中求阴的主要应用就是调节人体内部的阴阳平衡,从而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例如,对于一些阴虚火旺的病症,可以通过补益阴气来降低体内的阳气水平,从而达到治疗的效果。

2、治疗疾病阳中求阴在中医治疗中被广泛应用,可以用来治疗各种疾病,例如:内分泌失调、消化不良、神经衰弱、失眠、头痛、痛经等等。

3、保健养生阳中求阴也可以用于保健养生,可以通过调节阴阳平衡来保持身体的健康。

例如,对于一些阳虚阴寒的病症,可以通过补益阳气来提高体内的阳气水平,从而达到保健养生的效果。

四、阳中求阴的方法阳中求阴的方法有很多,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中药调理中药调理是阳中求阴的主要方法之一,可以通过中药的药性来调节身体内部的阴阳平衡。

例如,对于一些阴虚火旺的病症,可以用一些滋阴清热的中药来补益阴气,从而达到治疗的效果。

2、针灸疗法针灸疗法也是阳中求阴的常用方法之一,可以通过针灸的刺激来调节身体内部的阴阳平衡。

例如,对于一些阳虚阴寒的病症,可以用一些温阳散寒的针灸疗法来补益阳气,从而达到治疗的效果。

阴中求阳,阳中求阴的理论依据

阴中求阳,阳中求阴的理论依据

阴中求阳,阳中求阴的理论依据
中国传统文化中“阴中求阳、阳中求阴”的理论,是指既要求阳利和光明,又要求务实主义和内生思维,兼收并蓄,以保持稳定,交叉变换以达到和谐,流动性及多重可能。

近年来,中国在经济发展、社会改革等方面进行深入改革,取得了重大成功,这一理论在社会政治发展中也发挥着重要作用。

正如政府政策制定、社会整合以及经济社会发展有利于实现和平稳定,“阴中求阳、阳中求阴”的原则也在这方面发挥作用。

当前社会发展的有效措施是,在管理决策方面,通过“仪式感”以及“监护个人利益”的组合来增强“管理秩序感”;在教育方面,通过跨领域学习来提高个人素质;在社会发展方面,通过公共培训和调解机制来促进和谐社会;在政策落实方面,释放信号消除各种可能带来的不确定性,从而获取信息,并通过研究和模拟等多种方式促进政策的实施。

“阴中求阳、阳中求阴”的原则实际上要求,政策的制定及落实要做到兼顾视野广阔,既要看到外部现状,又要重视内部需求——需要客观了解现实,认清现状并融入妥善的制定来“调和阴阳”兼顾利益。

“阴中求阳、阳中求阴”的理念,也可以用来提升服务民生的素质,即在建设社会保障制度、改善居民生活状况等服务民生领域,要认识到,社会发展有阳利居多,但也要明晰“阴”的方面,即建设社会保障制度的过程中,要兼顾有限的财政资源及人类价值观,为居民提供“安全感”和“获得感”,达成把社会各部分统筹协调,达致事业共同发展的最佳状态。

总之,“阴中求阳、阳中求阴”的理论是构建和谐稳定的发展规律,是在促进政策落实过程中共享利益和构建和谐服务民生的有效措施,应该在政。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阴中求阳”、“阳中求阴”
论“阴中求阳”、“阳中求阴”
中国中医药报2009年10月29日
□ 王玉生山东省德州真爱医院董秀文山东中医药大学
明·张介宾在《景岳全书·新方八阵·补略》中说:“善补阳者,必于阴中求阳,则阳得阴助而生化无穷;善补阴者,必于阳中求阴则阴得阳生,而泉源不竭。

”此语在补益阴阳方面一直为后世医者所重视而指导着临床实践,以成为广为传颂的名言,所以有必要让我们认真学习领会,努力继承和发扬以为我所用。

在治疗阳虚而补阳时,要适当的补阴,在补阴的当中求其补阳。

这就称之为阴中求阳。

在治疗阴虚时,在补阴的同时要适当补阳,这就称之为阳中求阴。

为什么治疗阳虚不可以单独补阳,而治疗阴虚不可单独补阴呢?这可以从两个方面说明。

首先,人体是一个统一的整体,体内的阴阳、气血是相互依存、相互为用,及相互消长的。

阴阳二者,如果一方亏损且另一方也会同时受损,当阳虚时会出现阴的不足;当阴虚时也会出现阳的不足,所以治疗阳虚补阳,适当增以补阴,治疗阴虚补阴的同时适当增以补阳,这样阴生阳
长,水火相济,阳生阴长,而阴平阳秘。

其次,在人体阴阳的动态变化中,二者经常受自身条件或外部影响,相互生存、相互滋长,甚或相互消灭。

当出现阳虚时,如果只是单独助阳的温热药治疗,势必会造成温热或温燥伤阴,以致阴的一方面亏虚,这样在治疗阳虚补阳的同时,适当增些补阴药,既可防温热伤阴的同时,又起到阳生阴长生化无穷的作用。

反之,当出现阴虚助阴时,如单独应用寒凉药助阴,也势必会造成寒凉伤其阳,所以应适当加以助阳药,也起到了防寒凉伤阳,而阴得阳助而泉源不竭的作用。

参阅张景岳所用补阴、补阳方剂,也充分体现了这种“阳中求阴、阴中求阳”的治疗思想,例如张氏所创而习用的右归饮、右归丸,是治疗元阳不足、命门火衰的助阳方剂,皆在补阳同时(鹿胶、菟丝子、杜仲、肉桂、附子)又加入了补阴的萸肉、熟地、山药、枸杞之类。

左归丸、左归饮也皆是在治疗肾水不足的大队滋补肾阴药中又增加之鹿胶、菟丝子之类的助阳,可见张氏在阴阳理论方面学得深透,用得灵活,不愧为一代医学大师。

如何做好一个“善补阴者”及“善补阳者”的医者,笔者认为除了认真领悟理论知识外,还要密切结合临床实践全面的体会。

总结如下:
必须辨证明确,分清阴阳虚弱先后及主次关系,是阳虚在
前还是阴虚在前,是阳虚为重还是阴虚为重,这是确定“阳中求阴,阴中求阳”的关键。

如阳虚在前,又是阳虚为重,那就以助阳为主,适当增以补阴即阴中求阳。

如阴虚在前,阴虚为重,就以补阴为主,适当增以补阳以达阳中求阴的目地。

如果是阴阳双虚,即可阴阳两补了。

阴阳两方面的虚弱一定要分清各脏腑部位的不同。

“阴中求阳”,“阳中求阴”张氏虽是应用肾阳、肾阴虚方面的治疗,笔者认为其他脏腑的阴阳亏虚证同样可以此作为指导原则。

要分辨是一脏亏虚或几脏亏虚或是何脏何腑亏虚,进行补益阴阳时一定根据各脏腑的生理、病理特点,制定补阴补阳方案。

如脾喜燥恶湿、主气上升,胃喜润而恶燥、主气下降,在治疗脾阳虚需阴中求阳时,温热药不可太重,而可加入滋润的山药、莲子或少量麦冬,这样可达到阴中求阳助其脾阳的作用,又滋润胃阴,不致于伤及另一脏腑。

要注意补阳、补阴药的归经、性味及功能特点。

如在治疗阳虚的阴中求阳时、可以应用既能养阴又不伤阳或阴阳两补的药物,如黄精、龙眼肉、玉竹、太子参等。

在治疗阴虚的阳中求阴时,应用补阳药而不伤阴的肉苁蓉、菟丝子、胡桃肉、冬虫夏草、鹿角胶等。

这样合理而恰当地运用于临床,即是张景岳所说的“阴阳相济之妙用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