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阴中求阳,阳中求阴”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阴中求阳,阳中求阴”

摘要】本文讲述了“阴中求阳,阳中求阴”的适应症和定义,并举例论述了中医论

治在“阴中求阳,阳中求阴”方面的运用。

【关键词】阴中求阳;阳中求阴

【中图分类号】 R2 【文献标号】 A 【文章编号】 2095-7165(2015)07-

0186-01

张仲景根据阴阳互根的原理,提出“阴中求阳”和“阳中求阴”的治则,故善补

阳者,必与阴中求阳,则阳得阴助而生化无穷;善补阴者,必于阳中求阴,则阴

得阳生而泉源不竭。”[1]阴阳,是中国古代哲学的一对范畴,是对自然界相关联

的某些事物或现象对立双方属性的概括。《类经? 阴阳类》有“阴阳者,一分为二也。”阴阳学说认为:世界是物质性的整体,世界本身是阴阳二气对立的统一结果。阴阳二气的相互作用,促成了事物的发生并推动着事物的发展和变化。如《素问? 阴阳应象大论》说;“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神明之府也。”阴阳学说的基本内容有阴阳对立制约,阴阳互根互用,阴阳交感与互藏,阴阳消长,阴阳转化等。阴阳互根说明阴与阳具有相互依存,相互根

本的关系。即阴和阳任一方都不能脱离另一方而单独存在,每一方都以相对的另

一方存在作为自己存在的前提和条件。阴阳互用指阴阳双方具有相互资生、促进

和助长的关系。如王冰注《素问? 阴阳应象大论》说:“阳气根于阴,阴气根于阳,无阴则阳无以生,无阳则阴无以化。”所以阴损及阳和阳损及阴最终都会导致“阴

阳两虚”。故《春秋繁露? 顺命》里有“独阴不生,独阳不生”。这些哲学思想说明

中医的论治上阴与阳密不可分,所以在中医治疗上要做到到“阴中求阳,阳中求阴”。

何谓“阴中求阳,阳中求阴”? 六版教材论述为“根据阴阳互根的原理,治疗阳

偏衰是,在扶阳剂中适当佐用滋阴药,使‘阳得阴助而生化无穷’,称为‘阳中求阴’。治疗阴偏衰时,在滋阴剂中适当佐用扶阳药,使得‘阴得阳生而泉源不竭’,称为

‘阳中求阴’”。[2]21 世纪教材解析为:“根据阴阳互根的原理,临床治疗阴虚证时,在滋阴剂中适当佐以补阳药,即所谓的‘阳中求阴’。治疗阳虚证时,在助阳剂中

适当佐用滋阴药,即所谓‘阴中求阳’”。[3]中医治疗中运用“阳中求阴”的例子不胜

枚举。左归丸是“阳中求阴”的代表方。左归丸的主治是真阴不足证,功用是滋阴

补肾,填精益髓,组成为:大怀熟地八两,山药炒四两,枸杞四两,山茱萸四两, 川牛膝洗,蒸熟,三两,鹿角胶敲碎,炒珠,四两,龟板胶切碎,炒珠,四两,

菟丝子制四两。方中熟地黄滋肾阴,益精髓,以补真阴不足,为君药。山茱萸补

益肝肾,固秘精气;山药补脾益阴,滋肾固精;龟板胶滋阴补髓;鹿角胶补益精血,温肾壮阳;枸杞子补肝肾,益精髓;川牛膝补肝肾,强筋骨。本方是由六味

地黄丸加减而成,在一大堆熟地黄、山药等滋阴药中加入了鹿角胶、菟丝子温润

之品补阳益阴,体现了“阳中求阴”的治疗原则。雷同的方还有银翘散。银翘散的

主治是温病初起,功用是辛凉解表,清热解毒,组成为:连翘一两(15g),银

花一两(15g),苦桔六钱(6g),薄荷六钱(6g),竹叶四钱(5g),生甘草五钱(5g),荆芥穗四钱(5g),淡豆豉四钱(5g),牛蒡子六钱(6g)。方中银花、连翘气味芳香,既能疏散风热、清热解毒,在透散卫分风热表邪的同时,有

可辟秽化浊。薄荷、牛蒡子辛凉,疏散风热,清利头目,且可解毒利咽;荆芥穗、淡豆豉辛而微温,解表散邪,二药辛而不烈、温而不燥,配入辛凉解表方中,能

增强辛散透表之力。芦根清热生津,竹叶清上焦热,桔梗开宣肺气而止咳利咽,

甘草既调和药性,护胃安中,又合桔梗利咽止咳。本方是治疗外感风热表证之代

表方,治疗上应该用辛凉解表、清热解毒的药物,但是吴鞠通在《温病条辨》中

治疗瘟病初起时除了用一派辛凉解表之药,还配伍了少量的辛温之品,既有利于

透邪,又不悖辛凉之旨;疏散与清热解毒相配,具有外散风热,兼清热毒之功,

构成清疏兼顾,以疏散为主之剂。本方同样体现了“阳中求阴”,一大堆辛凉的药

属于阴,荆芥穗和淡豆豉是辛温类药属于阳,正是运用了这两味药,使得病邪有

透出向外之机,使阴药得以升发驱邪。

肾气丸、右归丸则中医治疗上运用“阴中求阳”的代表方。肾气丸的主治是肾

之阳气不足证,功用是补肾助阳,组成为:干地黄八两,山药、山茱萸各四两,

泽泻、茯苓、牡丹皮各三两,桂枝、附子各一两。全方地黄为君,益精血,填骨髓;山茱萸补肝肾,涩精气;山药健脾气,固肾精;附子、桂枝温肾助阳,鼓舞

肾气;茯苓健脾益肾;泽泻利湿泄浊,与茯苓相配伍,通调水道;丹皮降相火。

诸药相合,重在补肾温阳以助气化。全方阴阳并补,偏于补阳;体现了“阴中求阳”附子、桂枝只是少量起到了辅助作用,正如柯琴所说;“纳桂、附于滋阴剂中十倍

之一,意不在补火,而在微微生火,即生肾气也。”诸如此类的例子还有很多。但是都统一体现了“阴中求阳”的论治思想。

中医的基础理论与古代哲学息息相关,受到古代哲学的深刻影响。中医学在

其形成与发展过程中,不断吸收了当时哲学成就,用当时盛行的哲学思想如精气、阴阳、五行等阐述了关于生命、健康、疾病等一系列医学问题。阴阳学说作为古

代哲学中的辩证法思想,推动了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也促进了中医学方法学

体系的建立。其中中医学运用“阴中求阳,阳中求阴”的思想论治也是受到了古代

哲学思想阴阳学说的影响。长久的历史经验证明了中医学方法治疗疾病的可信度,同样,“阴中求阳,阳中求阴”这个特色的有疗效的论治方法更不能轻易的丢掉。

中医的未来学者们还要好好考究其的重要作用,细细品味其中的妙趣。

参考文献

[1] 张仲景. 景岳全书? 新方八略? 补略[M]. 新一版. 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59.974.

[2] 吴敦序. 中医基础理论[M]. 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83.189.

[3] 李德新. 中医基础理论[M].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1.308.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