监测方法与精度要求

合集下载

水利工程监测规范

水利工程监测规范

水利工程监测规范导言:水利工程是指人类为了调节、利用和管理水资源而进行的工程活动,包括水库、水电站、堤坝、渠道、排水系统等。

为了保障水利工程的安全运行和有效利用,水利工程监测成为一个重要的环节。

本文将介绍水利工程监测方面的规范和标准,以确保水利工程的可靠性和稳定性。

一、监测目标和原则1. 监测目标监测目标是指对水利工程进行监测的目的和要求。

根据具体的水利工程类型和功能,监测目标包括但不限于以下几个方面:- 水位、流量和水质监测:确保水库、河流和渠道的水位、流量和水质符合设计要求,保证水资源的供应和水质的安全。

- 结构和地下水位监测:监测水利工程的结构(如水电站、堤坝等)的变形和稳定性,以及周围地下水位的变化情况,防止结构损坏和地下水位波动对工程造成的影响。

- 应力和变形监测:通过监测水利工程的应力和变形情况,评估结构的稳定性和安全性,及时采取措施避免突发事故的发生。

2. 监测原则水利工程监测应遵循以下原则:- 及时性:监测数据应及时采集、传输和分析,提供对工程运行和安全状态的及时监测和预警。

- 准确性:监测设备和方法应具备较高的准确性和可靠性,确保监测数据的准确度。

- 综合性:监测应涵盖水位、流量、水质、结构、地下水位、应力和变形等多个方面,形成全面的监测网络。

二、监测设备和方法1. 监测设备水利工程监测设备的选择应根据具体工程特点和监测目标确定。

常用的监测设备包括水位计、流速仪、水质分析仪、变形传感器、地下水位监测仪等。

选择监测设备时应考虑其准确性、可靠性、稳定性和适应性。

2. 监测方法水利工程监测常用的方法包括现场观测法、遥感监测法、数值模拟法等。

现场观测法是指通过实地测量和观察来获取监测数据,适用于水位、流速、水质等指标的监测。

遥感监测法是利用遥感技术获取水利工程相关数据,例如卫星遥感影像、激光雷达数据等。

数值模拟法是通过建立数学模型对水利工程进行模拟和预测,评估其安全性和稳定性。

三、数据传输和分析1. 数据传输水利工程监测数据的传输可以通过有线或无线方式进行。

环境监测实验室常用质量控制方法及要求

环境监测实验室常用质量控制方法及要求

环境监测实验室常用质量控制方法及要求一、质量控制方法1.样品质量控制样品的质量控制是环境监测的首要步骤。

主要方法有:(1)样品收集:采样时要注意避免污染和损失,采样器具要经过严格清洗和消毒。

(2)样品保存:采样后及时进行保存,如需长时间保存,要在低温环境下保存,避免样品分解和挥发。

(3)样品处理:样品处理程序要能保持样品的原始特征,以避免误差。

2.检测装置质量控制(1)校准:对仪器进行定期校准,确保测试结果的准确性。

(2)仪器维护:及时清洗、调试和更换部件,确保仪器的正常工作。

(3)器皿清洗:定期对使用的器皿进行清洗和消毒,避免残留物对测试结果的影响。

(4)仪器精度:仪器在规定工作范围内的精度要符合要求。

3.样品分析质量控制(1)样品分析方法:选择正确的分析方法,确保测试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2)实验室成分分析:确保实验室成分的标准化和标准溶液的准确浓度。

(3)样品分析过程控制:严格按照分析方法操作,避免误差和污染。

4.数据质量控制(1)数据采集:确保数据的准确性和完整性,避免数据误差和丢失。

(2)数据处理:对采集到的数据进行及时处理和校验,确保数据的正确性。

(3)数据比对:将结果与参考值进行比对,以确认测试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二、质量控制要求1.质量控制计划制定完善的质量控制计划,包括各项质量控制方法的具体操作步骤和要求,确保每个环节都有明确的控制措施。

2.标准化和规范化操作对每个质量控制方法进行标准化和规范化操作,确保操作的一致性和准确性。

3.仪器设备的监测和维护对仪器设备进行定期检测和维护,确保其正常工作和准确性。

包括定期校准、清洗和更换部件等。

4.样品管理对样品进行严格管理,包括采样、保存和处理等环节。

确保样品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5.实验室环境控制实验室环境要保持清洁,空气质量要符合相关要求,确保测试结果不受环境影响。

6.数据管理和处理对采集到的数据进行及时处理和校验,确保数据的准确性。

建筑基坑工程监测技术规范GB50497-2009

建筑基坑工程监测技术规范GB50497-2009

应测
宜测

水平位移
宜测
可测
可测
裂缝
应测
应测
应测
周围地下管线变形
应测
应测
应测
注:基坑类别的划分按照国家标准《建筑地基基础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GB50202-2002
执行。
4.2.2 当基坑周围有地铁、隧道或其它对位移(沉降)有特殊要求的建(构)筑物及设施时,
具体监测项目应与有关部门或单位协商确定。
4.3 巡 视 检 查
7. 监测数据的计算、整理、分析及信息反馈; 8. 提交阶段性监测结果和报告; 9. 现场监测工作结束后,提交完整的监测资料。
4 监测项目
4.1 一 般 规 定
4.1.1 基坑工程的现场监测应采用仪器监测与巡视检查相结合的方法。 4.1.2 基坑工程现场监测的对象包括: 1 支护结构; 2 相关的自然环境; 3 施工工况; 4 地下水状况; 5 基坑底部及周围土体; 6 周围建(构)筑物; 7 周围地下管线及地下设施; 8 周围重要的道路; 9 其他应监测的对象。 4.1.3 基坑工程的监测项目应抓住关键部位,做到重点观测、项目配套,形成有效的、完整 的监测系统。监测项目尚应与基坑工程设计方案、施工工况相配套。
5.2 基 坑 及 支 护 结 构
5.2.1 基坑边坡顶部的水平位移和竖向位移监测点应沿基坑周边布置,基坑周边中部、阳角 处应布置监测点。监测点间距不宜大于 20m,每边监测点数目不应少于 3 个。监测点宜设置 在基坑边坡坡顶上。 5.2.2 围护墙顶部的水平位移和竖向位移监测点应沿围护墙的周边布置,围护墙周边中部、 阳角处应布置监测点。监测点间距不宜大于 20m,每边监测点数目不应少于 3 个。监测点宜 设置在冠梁上。 5.2.3 深层水平位移监测孔宜布置在基坑边坡、围护墙周边的中心处及代表性的部位,数量 和间距视具体情况而定,但每边至少应设 1 个监测孔。 当用测斜仪观测深层水平位移时,设置在围护墙内的测斜管深度不宜小于围护墙的入土深 度;设置在土体内的测斜管应保证有足够的入土深度,保证管端嵌入到稳定的土体中。 5.2.4 围护墙内力监测点应布置在受力、变形较大且有代表性的部位,监测点数量和横向间 距视具体情况而定,但每边至少应设 1 处监测点。竖直方向监测点应布置在弯矩较大处,监 测点间距宜为 3~5m。 5.2.5 支撑内力监测点的布置应符合下列要求: 1 监测点宜设置在支撑内力较大或在整个支撑系统中起关键作用的杆件上; 2 每道支撑的内力监测点不应少于 3 个,各道支撑的监测点位置宜在竖向保持一致; 3 钢支撑的监测截面根据测试仪器宜布置在支撑长度的 1/3 部位或支撑的端头。钢筋混凝土 支撑的监测截面宜布置在支撑长度的 1/3 部位; 4 每个监测点截面内传感器的设置数量及布置应满足不同传感器测试要求。 5.2.6 立柱的竖向位移监测点宜布置在基坑中部、多根支撑交汇处、施工栈桥下、地质条件 复杂处的立柱上,监测点不宜少于立柱总根数的 10%,逆作法施工的基坑不宜少于 20%, 且不应少于 5 根。 5.2.7 锚杆的拉力监测点应选择在受力较大且有代表性的位置,基坑每边跨中部位和地质条 件复杂的区域宜布置监测点。每层锚杆的拉力监测点数量应为该层锚杆总数的 1~3%,并不 应少于 3 根。每层监测点在竖向上的位置宜保持一致。每根杆体上的测试点应设置在锚头附 近位置。

测量精度评定方法及标准

测量精度评定方法及标准

测量精度评定方法及标准导语:测量精度评定是评估测量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的一个重要环节。

在科学研究、工程实践和工业生产等领域,测量精度评定对于有效控制误差、提高产品质量至关重要。

本文将探讨测量精度评定的方法和标准,为读者提供一个全面而深入的理解。

一、测量误差与测量精度测量误差是指测量结果与被测量真值之间的差异。

由于各种因素的干扰,测量结果很难完全准确。

测量精度评定就是要对这种误差进行分析、评估和控制。

二、常见的测量精度评定方法1. 重复测量法重复测量法是指选择同一测量对象,在相同的条件下进行连续多次测量,然后对测量结果进行分析和处理。

通过统计学方法,可以计算出测量结果的平均值、标准偏差等指标,进而评定测量的精度。

2. 标准杆对比法标准杆对比法是通过将待测量与已知精度的标准杆进行对比,从而评定测量的精度。

常见的标准杆包括长度、质量、电流、电压等。

该方法要求标准杆的准确度要高于待测量,以确保评定的准确性。

3. 同位素追踪法同位素追踪法是一种广泛应用于化学、生物等领域的测量精度评定方法。

该方法通过对同位素的追踪和测量,分析测量结果的误差来源,并提供精确的测量数据。

4. 典型曲线法典型曲线法是一种基于已建立的测量曲线进行误差估计的方法。

通过建立标准曲线和待测量曲线之间的对比,可以得出测量结果的误差范围和精度。

三、测量精度评定的标准1. ISO 5725标准ISO 5725是国际标准化组织(ISO)制定的测量精度评定标准,被广泛应用于各个领域。

该标准规定了测量结果的准确度、可靠性、重复性等指标及其评定方法,为测量精度评定提供了统一的标准。

2. GUM准则GUM(Guide to the Expression of Uncertainty in Measurement)准则是由国际计量委员会(BIPM)制定的指导测量不确定度评定的国际准则。

该准则提供了全面的测量不确定度评定方法,并强调了对测量过程中各种误差来源的认识和控制。

医用控温仪产品技术要求

医用控温仪产品技术要求

医用控温仪产品技术要求1.温度精度:医用控温仪应具有高度的温度精度,能够准确地监测和测量病人体温。

通常,其温度精度应达到±0.1摄氏度或更高。

这样可以确保医护人员能够及时了解病人体温的变化,并采取适当的治疗措施。

2.控温范围:医用控温仪应具有广泛的控温范围,能够适应不同病情和治疗需求。

一般来说,其控温范围应从32摄氏度到45摄氏度,可根据具体需求进行调整。

3.监测方法:医用控温仪可以采用多种监测方法,包括接触式和无接触式。

接触式监测方法通常需要将温度探头插入病人的体腔或皮肤表面,可以更准确地测量体温。

而无接触式监测方法则通过红外线等技术来测量病人的体温,无需直接接触病人,较为方便和安全。

4.使用安全性:医用控温仪在使用过程中应具备高度的安全性,以保护病人的健康和安全。

首先,医用控温仪应具备良好的电气绝缘性能,能够防止漏电和电击。

其次,医用控温仪应具备超温保护功能,当设定的温度超过上限时,应自动中断加热,以防止病人受到烧伤。

此外,医用控温仪还应具备过温警报和故障自检功能,在设备出现异常情况时及时发出警报,以便及时处理。

5.操作便捷性:医用控温仪应具备简单易懂的操作界面和人性化的操作流程,方便医护人员的使用。

它应该具备直观的温度显示和设定功能,可以灵活地调整控温参数。

同时,医用控温仪还应具备数据记录和查询功能,以便医护人员随时了解病人体温的变化情况。

6.质量可靠性:医用控温仪是一种关系到病人健康和安全的医疗设备,因此其质量可靠性尤为重要。

医用控温仪应具备稳定可靠的性能,能够长时间稳定地工作而不出现故障。

同时,医用控温仪还应具备较长的使用寿命和良好的耐用性,能够经受住长时间和频繁的使用。

综上所述,医用控温仪产品的技术要求涵盖了温度精度、控温范围、监测方法、使用安全性、操作便捷性和质量可靠性等方面。

只有在这些方面都能达到高标准,医用控温仪才能确保对病人的温度监测和调节工作的准确性和安全性。

基坑监测技术标准

基坑监测技术标准

基坑监测技术标准一、监测目的与内容1.1 监测目的基坑监测技术主要用于对建筑物的稳定性、位移、变形等进行实时监测,以确保施工质量和安全。

其主要目的包括:1. 确保基坑开挖过程中基坑本身及周边环境的安全。

2. 掌握基坑开挖过程中土体变形、位移等的变化情况,为后续设计和施工提供依据。

3. 对基坑可能存在的危险进行预警,及时采取措施防止事故发生。

1.2 监测内容基坑监测主要包括以下内容:1. 地表沉降监测。

2. 地下水位监测。

3. 支撑轴力监测。

4. 桩墙顶水平位移监测。

5. 桩墙水平位移监测。

6. 桩墙侧向变形监测。

7. 土压力监测。

8. 孔隙水压力监测。

9. 地下管线沉降监测。

10. 周围建筑物沉降和倾斜监测。

二、监测方法与精度要求2.1 监测方法根据不同的监测项目,应采用不同的监测方法,如大地测量法、仪器测量法、声波测量法等。

具体方法应根据实际情况选择,确保其适用性和准确性。

2.2 精度要求对于地表沉降监测、地下水位监测等项目,其观测精度应满足国家相关规范和设计要求。

对于其他项目,其精度要求根据具体情况而定,但不得低于国家现行有关规范、规程、标准的相应规定。

三、监测频率与持续时间3.1 监测频率在基坑开挖的不同阶段,应采用不同的监测频率。

例如,在基坑开挖初期,可每隔2-3天进行一次监测;随着开挖深度的增加,可适当增加监测频率,以确保数据的准确性和及时性。

3.2 持续时间基坑监测应持续到基坑回填完毕后至少一个月。

对于一些需要长期观测的项目,如深层土体位移监测等,应适当延长监测时间,直至观测数据稳定为止。

四、监测点布设与保护要求4.1 监测点布设根据设计方案和现场实际情况,应合理布设监测点。

例如,在基坑边缘每隔20-30米应设置一个地表沉降观测点;在支撑轴力较大或地质条件较差的位置应设置轴力监测点等。

同时,应根据实际需要调整监测点的数量和位置。

4.2 保护要求对于已设置的监测点,应采取措施进行保护,防止人为破坏或自然因素影响。

锌水质自动在线监测仪技术要求及检测方法

锌水质自动在线监测仪技术要求及检测方法

锌水质自动在线监测仪技术要求及检测方法锌是一种重要的金属元素,广泛应用于冶金、化工、电子等领域。

然而,过量的锌元素对环境和人体健康都具有一定的危害性。

因此,对锌水质进行监测和控制显得尤为重要。

本文将介绍锌水质自动在线监测仪的技术要求及检测方法。

一、技术要求1. 精确度要求高:锌水质自动在线监测仪必须具备高精确度的测量能力,能够准确地测量锌的浓度。

这要求监测仪具备较高的分辨率和灵敏度,能够在低浓度范围内进行准确的测量。

2. 实时监测:锌水质自动在线监测仪应能够实时监测水体中锌的含量,并能够及时反馈监测结果。

这样可以及时发现和处理锌超标的情况,保证水质的安全性。

3. 自动化程度高:监测仪应具备自动化程度高的特点,能够自动完成样品的采集、处理和测量等工作。

这样可以减少人工操作的干扰,提高监测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4. 抗干扰能力强:监测仪应具备较强的抗干扰能力,能够在复杂的环境条件下正常工作。

例如,能够正确处理水体中的其他金属离子对锌测量的干扰,确保监测结果的准确性。

5. 数据传输方便:监测仪应具备方便的数据传输功能,能够将监测结果快速传输给相关部门或人员。

这样可以及时掌握锌水质的监测数据,做出相应的处理和决策。

二、检测方法1. 原子吸收光谱法:原子吸收光谱法是一种常用的锌测量方法。

它利用锌原子对特定波长的光谱线的吸收特性进行测量,从而确定水体中锌的浓度。

这种方法准确度高,适用范围广,但需要专用的仪器设备和较为复杂的操作。

2. 电化学法:电化学法是一种简便易行的锌测量方法。

它利用电极和电流的变化来测量水体中锌的浓度。

这种方法操作简单,响应速度快,适用于现场快速监测,但准确度相对较低。

3. 光谱分析法:光谱分析法是一种非常灵敏的锌测量方法。

它利用锌离子与特定试剂反应后产生的荧光或吸收光谱进行测量。

这种方法对锌的检测限度低,但需要特殊的试剂和仪器设备。

总结起来,锌水质自动在线监测仪的技术要求包括高精确度、实时监测、自动化程度高、抗干扰能力强和数据传输方便等方面。

监测方法及精度要求

监测方法及精度要求

监测⽅法及精度要求监测⽅法及精度要求⼀、⼀般规定监测⽅法的选择应根据基坑等级、设计要求、场地条件、场地条件、当地经验和⽅法适⽤性等因素综合确定,监测⽅法应合理易⾏。

变形测量⽹的基准点、⼯作基点布设应符合下列要求:1每个基坑⼯程⾄少应有3个稳固、可靠的点作为基准点;2⼯作基点应选在先对稳定和⽅便使⽤的位置。

在通视条件良好、距离较劲、观测项⽬较少的情况下,可直接将基准点作为⼯作基点。

3监测期间,应定期检查⼯作基点和基准点的稳定性。

6.1.3 监测仪器、设备和监测元件应符合下列规定:1满⾜观测精度和量程的要求,且应具有良好的稳定性和可靠性。

2应经过校准或标定,且校核记录和标定资料齐全,并应在规定的校准有效期内使⽤。

3监测过程中应定期进⾏检测仪器、设备的维护保养、检测以及监测元件的检查。

6.1.4 对同⼀监测项⽬,监测时宜符合下列要求:1采⽤相同的观测路线和观测⽅法;2使⽤同⼀监测仪器和设备;3固定观测⼈员;4在基本相同的环境和条件下⼯作。

6.1.5 监测项⽬初始值应在相关施⼯⼯序之前测定,并取⾄少连续观测3次的稳定值的平均值。

6.1.6 地铁、隧道等其他基坑周边环境的监测⽅法和监测精度应符合相关标准的规定以及主管部门的要求。

6.1.7 除使⽤本规范规定的监测⽅法外,亦可采⽤能达到本规范规定精度要求的其他⽅法。

6.2 ⽔平位移监测6.2.1测定特定⽅向上的⽔平位移时,可采⽤视准线法、⼩⾓度法、投点法等;测定监测点任意⽅向的⽔平位移时,可视监测点的分布情况,采⽤前⽅交会法、后⽅交会法、极坐标法等;当测点与基准点⽆法通视或距离较远时,可采⽤GPS 测量法或三⾓、三边、边⾓测量与基准线法相结合的综合测量⽅法。

6.2.2⽔平位移监测基准点的埋设应符合国家现⾏标准《建筑变形测量规范》JG8的有关规定,宜设置有强制对中的观测墩,并宜采⽤精密的光学对中装置,对中误差不宜⼤于0.5mm。

6.2.3基坑围护墙(边坡)顶部、基坑周边管线、临近建筑⽔平位移监测精度应根据其⽔平位移报警值按表6.2.3确定。

基坑监测规范要求

基坑监测规范要求

基坑监测内容摘要基坑围护体系随着开挖深度增加必然会产生侧向变位,关键是侧向变位的发展趋势如何。

一般围护体系的破坏都是有预兆的,因而进行严密的基坑开挖监测非常重要。

通过监测可及时了解围护体系的受力状况,对设计参数进行反分析,以调整施工参数,指导下步施工,遇异情可及时采取措施。

应该说,基坑监测是保证基坑安全的一个重要的措施。

基坑监测规范要求如下:一、监测点布置1、土体的深层水平位移监测点宜布置在基坑周边的中部、阳角处及有代表性的部位;当测斜管埋设在土体中,测斜管长度不宜小于基坑开挖深度的1.5倍,并应大于维护墙的深度。

以测斜管底为固定起算点,管底应嵌入到稳定的土体中。

2、地下水位监测点的布置应符合下列要求:(1)、基坑内地下水位当采用深井降水时,水位监测点宜布置在基坑中央和两相邻降水井的中间部位;当采用轻型井点、喷射井点降水时,水位监测点宜布置在基坑中央和周边拐角处,监测点数量应视具体情况确定;(2)、基坑外地下水位监测点应沿基坑、被保护对象的周边或在基坑与被保护对象之间布置,监测点间距宜为20~50m。

相邻建筑、重要的管线或管线密集处应布置水位监测点;当有止水帷幕时,宜布置在止水帷幕的外侧约2m处;(3)、水位观测管的管底埋置深度应在最低设计水位或最低允许地下水位之下3~5m。

承压水水位监测管的滤管应埋置在所测的承压含水层中;(4)、回灌井点观测井应设置在回灌井点与被保护对象之间。

3、基坑周边环境监测点的布置应符合下列要求:(1)、从基坑边缘以外1~3倍基坑开挖深度范围内需要保护的周边环境应作为监测对象。

必要时尚应夸大监测范围。

(2)、位于重要保护对象安全保护区范围内的监测点的布置,尚应满足相关部门的技术要求。

(3)、建筑竖向位移监测点布置应符合下列要求:a、建筑四角、沿外墙每10~15m处或每隔2~3根柱基上,且每侧不小于3个监测点;b、不同地基或基础的分界处;c、不同结构的分界处;d、变形缝、抗震缝或严重开裂处的两侧;e、新、旧建筑或高、低建筑交接处的两侧;f、高耸构建筑基础轴线的对称部位,每一构筑物不应少于4点。

测绘技术的精度要求及评估方法

测绘技术的精度要求及评估方法

测绘技术的精度要求及评估方法一、引言测绘技术作为现代科技的重要组成部分,无论在土地利用、城市规划、工程建设还是资源管理等领域,都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

测绘结果的精度直接影响着后续决策和规划的准确性,因此,确保测绘技术的精度成为至关重要的任务。

本文将探讨测绘技术的精度要求及评估方法。

二、测绘技术的精度要求测绘技术的精度要求主要取决于应用需求和使用环境。

不同领域的测绘工作对精度的要求各有不同。

例如,对于土地利用规划,需要测绘出精确的边界线和地形地貌;对于工程建设,需要测绘出准确的各类数据,以确保设计的准确性;对于资源管理,需要测绘出准确的资源分布与变化。

精度要求主要包括水平精度和垂直精度。

水平精度常用的指标有:绝对性精度(或称为平差精度)、相对性精度(或称为定向精度)、地面点间距、位置精度等;垂直精度常用的指标有:高程精度、坡度、体积测量误差等。

三、测绘技术的评估方法1. 相对法相对法是测绘技术评估的一种常用方法。

它通过比较同一测区内同类测图的差异来评估技术精度。

这种方法在相对评估中被广泛使用,因为它能够排除测区地理环境的差异对评估的影响,更加关注测绘技术本身。

常用的相对法有差量测量、变形监测等。

2. 绝对法绝对法是采用先进的校正设备或具备高精度基准的测量仪器对测绘结果进行检验和校正的方法。

通过与已知位置或已测量的基准点进行比较,确定与真实值之间的差异,从而评估测绘技术的精度。

常用的绝对法有GNSS(全球导航卫星系统)基准测量、卫星大地测量等。

3. 统计学方法统计学方法通过收集大量的测绘数据并进行统计学分析来评估测绘技术的精度。

常用的统计学方法包括误差椭圆法、方差分析法、最小二乘法等。

这种方法更加客观和全面,能够较为准确地评估测绘技术的精度。

四、技术提升与应用展望随着技术的进步和需求的不断提升,测绘技术的精度要求也在不断提高。

为了满足现代社会的需求,测绘技术不仅要提高水平和垂直的精度,还要增强其对时间、空间和频率的感知能力。

基坑监测方法及精度要求的一般规定

基坑监测方法及精度要求的一般规定

【tips】本文由李雪梅老师精心收编整理,同学们定要好好复习!
基坑监测方法及精度要求的一般规定
基坑监测方法及精度要求的一般规定
监测方法的选择应根据基坑等级、精度要求、设计要求、场
地条件、地区经验和方法适用性等因素综合确定,监测方法
应合理易行。

变形测量点分为基准点、工作基点和变形监测点。

其布设应符合下列要求:
1 每个基坑工程至少应有3个稳固可靠的点作为基准点;
2 工作基点应选在稳定的位置。

在通视条件良好或观测项目较少的情况下,可不设工作基点,在基准点上直接测定
变形监测点;
3 施工期间,应采用有效措施,确保基准点和工作基点的正常使用;
4 监测期间,应定期检查工作基点的稳定性。

监测仪器、设备和监测元件应符合下列要求:
1 满足观测精度和量程的要求;
2 具有良好的稳定性和可靠性;
3 经过校准或标定,且校核记录和标定资料齐全,并在规定的校准有效期内;
对同一监测项目,监测时宜符合下列要求:
1 采用相同的观测路线和观测方法;
2 使用同一监测仪器和设备;。

测量方法与精度要求(测量部分)

测量方法与精度要求(测量部分)

3.3 沉降变形测量点的布置要求
2、基准点的检测(接上页) 在区域沉降地区应根据沉降速率适
当增加复测次数,每季度进行一次复测 。
沉降变形点的监测频率应根据被监 测变形体的沉降速率在各单位工程沉降 变形观测实施细则中已制定。
3.3 沉降变形测量点的布置要求
➢ 3、每个独立的监测网应设置不少于3个稳固可靠的基
• 如对于单点沉降计、剖面沉降管数量较大,技术指标 、工作性能要求较高的元器件、监测仪器,按照建设 程序进行采购配置。
沉降变形测量方法与标准
沉降变形观测的开展
加强过程控制,保证观测数据的连续性、准确性、可靠性 • (1)施工单位在实施过程中应规范观测元器件、观测点
埋设、保护措施和奖惩制度,加强其预防保护,以防止出 现观测桩和元器件的损坏和失效,从而造成观测点和数据 的缺失及不连续性。是施工过程加强控制的重点。
三 等
1.0
0.3
0.6 n
DS05或DS1型仪器,按《高速铁
0.8 n 路工程测量规范》二等水准测 量的技术要求施测。
注:n为测段的测站数
3.2 变形监测网技术要求
➢ 3、水平位移监测网建网方式: 一般按独立建网考虑,根据沉降变形测量等级及
精度要求进行施测,并与施工平面控制网进行联测, 引入施工测量坐标系统,实现水平位移监测网坐标与 施工平面控制网坐标的相互转换。
3.0 沉降变形测量
➢ 3、结构物的变形监测应充分利用线路已有的CPI、 CPII和水准基点作为水平和垂直位移监测的基准点或 工作基点,建立独立的变形监测网。
➢ 4、用全球卫星定位系统(GPS)测量时 , 应符合铁道部现行全球卫星定位系统 铁路工程测量技术的有关规定。
3.1 测量等级及精度要求

氨氮水质在线自动监测仪技术要求及检测方法

氨氮水质在线自动监测仪技术要求及检测方法

氨氮水质在线自动监测仪技术要求及检测方法
氨氮是指水中的氨和游离态氮的总量,它是水质污染的一个重要指标。

氨氮水质在线自动监测仪是一种用于对水中氨氮进行在线自动监测的设备,其技术要求和检测方法如下:
技术要求:
精度高:氨氮监测仪需要具有高精度的检测能力,误差应小于±5%。

稳定性好:设备应具有良好的稳定性和可靠性,能够长时间稳定运行。

可靠性高:设备应具有高的抗干扰能力,能够应对环境变化和电磁干扰等因素的影响。

操作简便:设备应具有易于操作的特点,可通过网络或手机APP等方式实现远程监控和数据管理。

维护方便:设备的维护保养应方便快捷,能够快速进行故障排查和维修。

检测方法:
氨氮水质在线自动监测仪主要采用两种检测方法:分光光度法和电化学法。

分光光度法:该方法通过分光光度计测量水样中氨氮的吸收光谱,然后计算出氨氮的浓度。

该方法优点是精度高、灵敏度高、适用范围广,但需要使用标准溶液进行校准和定期更换光源。

电化学法:该方法使用电极对水样进行电化学反应,然后测量电极电势变化,计算出氨氮的浓度。

该方法优点是操作简单、维护方便、响应速度快,但精度和灵敏度相对较低,且电极易受干扰和腐蚀。

综上所述,氨氮水质在线自动监测仪的技术要求和检测方法是为保证其高精度、高稳定性和高可靠性,同时要结合实际使用情况选择合适的检测方法。

测绘精度检查的方法与标准

测绘精度检查的方法与标准

测绘精度检查的方法与标准测绘是对地理信息进行收集、记录和处理的技术过程。

而测绘精度检查则是对已经测绘的数据和地图进行验证,保证其精度和准确性。

精度检查方法与标准的制定对于测绘工作的质量以及后续应用具有重要意义。

一、背景介绍测绘工作的目的是为了获取地理信息,而地理信息的准确性直接影响到应用的可靠性。

因此,测绘精度检查成为测绘工作中不可或缺的环节。

测绘精度检查的方法与标准的制定是保证地理信息精度的重要手段。

二、精度检查的方法1. 观测法观测法是通过对一定数量的控制点进行实地观测,再与已知精度的基准点进行比对,从而确定测绘数据的精度。

这种方法通常用于大范围地理信息数据或地图的精度检查,具有直观、可靠的特点。

2. 比对法比对法是将测绘数据与已有的精度较高的地理信息数据进行对比,通过比对判断测绘数据是否存在偏差及其大小。

这种方法适用于小范围地理信息数据的精度检查,能够发现局部的不符合或误差。

3. 其他方法除了观测法和比对法,还有一些其他的精度检查方法,如综合法、数学模型法等。

这些方法根据实际情况的不同和需求的特殊性,选择合适的方法进行精度检查,以确保测绘数据的准确性。

三、精度检查的标准1. 地理信息数据标准地理信息数据标准主要包括几何精度、属性精度以及拓扑关系等方面的要求。

几何精度要求数据位置的准确性,属性精度要求数据属性的正确性和一致性,拓扑关系要求数据之间的空间关系的正确性。

2. 地图制图标准地图制图标准是对地图制图过程中的准确性、规范性和一致性等方面进行要求。

其中包括比例尺、符号、标注等的规定,以及图件的完整性、布局的美观性等方面的要求。

3. 监测标准监测标准是对测绘精度检查的过程和结果进行评估的依据。

监测标准通常包括检查方法的规定、检查方案的编制、数据检查的程序和要求等方面的内容。

四、精度检查的应用1. 地理信息系统地理信息系统(GIS)是以地理信息数据为基础的信息系统。

在GIS中,测绘精度检查的结果直接影响到GIS应用的精确性和可靠性。

基坑监测方法及观测精度

基坑监测方法及观测精度

基坑监测方法及观测精度1监测方法及精度要求1)初始值:基坑工程监测工作的准备工作应在基坑开挖前完成。

应在至少连续三次测得的数值基本一致后,才能将其确定为该项目的初始值。

2)坡顶垂直位移观测: 观测仪器采用精密水准仪及水准标尺。

采用闭合准路线测量,即从一个已知高程的水准点(如A)起,沿环形路线进行水准测量,测定基坑周边观测点的高程,最后又回到水准点(A),称为闭合水准路线。

如右图所示,其精度指标为:观测点测站高差中误差≤±0.5mm;n闭合差≤±0.3mm( n为测站点)。

3)坡顶水平位移:采用苏州一光RTS632HL全站仪建立坐标系统,通过直接观测点位坐标值来确定水平位移。

观测点坐标中误差不大于±2.0mm。

4)地下水位变化:通过水位观测井用水位计观测。

水位计标尺最小读数不大于10mm。

5)坡体深层水平位移:在坡顶外土体中钻孔预埋测斜管,观测前测定管顶水平位移,然后以测斜管上部管口为相对基准点采用北京航天CX-06A测斜仪观测各深度处侧向位移。

测度方法需注意:a)测斜管口应固定。

并做好水平位移测点的标记,每次测斜前,先用测量方法测读管口水平位移,以这个读数作为测斜的基准读数;b)每次测读前,应将测斜传感器放在管底停置几分钟,使得传感器的温度与管内的水温一致。

最下面一点的位置应是从管口向下n倍传感器滑轮中心距;c)从下而上,每提一个滑轮中心距就读一次数,直到管口。

每个深度的读数同时记录X、Y互相垂直的二个方向的读数;d)将传感器探头旋转180度,重复3步操作,完成一个测回。

可以进行多个测回读数,检查多次重复读数的误差,取平均值作为测量结果。

测斜仪工作原理示意图2观测要求同一项目每次观测时,宜符合下列要求:1)为了确保各项监测项目的精度,使用的观测仪器必须按规定内容检查标定其主要技术指标,仪器检查合格后方能使用,并做记录归档。

定期对仪器进行检测,遇特殊情况(如受震、受损)随时检查、标定。

驾驶员注意力监测系统性能要求及试验方法

驾驶员注意力监测系统性能要求及试验方法

驾驶员注意力监测系统是一种通过传感器和算法等技术对驾驶员的疲劳和注意力状况进行监测的系统。

以下是驾驶员注意力监测系统的性能要求及试验方法:
精度要求:驾驶员注意力监测系统的精度应满足相关标准,如误识率、漏报率、误报率等指标应满足国家和行业标准。

可靠性要求:驾驶员注意力监测系统应具备高可靠性和稳定性,能够在各种不同的环境下正常工作,如夜间、降雨、道路颠簸等情况下。

系统反应时间要求:驾驶员注意力监测系统的反应时间应快,能够在短时间内对驾驶员的疲劳和注意力状况做出准确判断并进行提示或警告。

视觉、声音等提示要求:驾驶员注意力监测系统应提供多种不同的提示方式,如声音、震动等方式进行提示或警告,以便驾驶员及时采取措施。

试验方法:
精度试验:通过模拟驾驶员不同的疲劳和注意力状态,对驾驶员注意力监测系统的精度进行测试。

可靠性试验:通过模拟各种不同的环境和情况下,对驾驶员注意力监测系统的可靠性进行测试。

反应时间试验:通过模拟驾驶员的疲劳和注意力状况,测试驾驶员注意力监测系统的反应时间。

提示效果试验:通过模拟不同的提示方式,测试驾驶员注意力监测系统的提示效果和驾驶员对提示的反应程度。

这些试验方法可以对驾驶员注意力监测系统的性能进行评估和优化,提高系统的准确性和可靠性,从而有效预防驾驶员的疲劳和注意力问题,保障驾驶安全。

监测规范 (2)

监测规范 (2)

监测规范
监测规范是指用于指导监测活动进行的一系列规定和要求。

这些规范旨在确保监测过程的准确性、可重复性和可比性。

监测规范通常包括以下方面:
1. 监测目标和要求:明确监测的目标和要求,包括监测的
参数、指标、范围、精度、准确性等。

2. 监测方法和设备:规定监测所采用的方法和设备,确保
监测数据的可靠性和一致性。

包括样品采集方法、仪器设
备的选择和校准、测量方法等。

3. 样品采集和保存:规定样品采集的时间、地点、数量、
保存条件等,确保样品的代表性和完整性。

4. 数据处理和分析:明确监测数据的处理和分析方法,包括数据的整理、计算、统计等。

5. 质量控制和质量保证:制定质量控制措施,包括质量控制样品的使用、质控数据的处理、仪器设备的维护和校准等,以确保监测数据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6. 报告和沟通:规定监测结果报告的格式、内容和时间,以及监测结果的沟通和交流方式。

监测规范的制定是为了确保监测活动的科学性和可信度,使监测数据具有可比性和可靠性,为决策和管理提供科学依据。

同时,监测规范也有助于推动监测技术的发展和提高监测水平。

紫外线灯强度监测方法及要求

紫外线灯强度监测方法及要求

紫外线灯强度监测方法及要求紫外线灯是一种常用于实验室、医疗、工业等领域的设备,它能够产生紫外线辐射。

但是,紫外线对人体和环境都具有一定的危害性,因此需要对紫外线灯的强度进行监测和控制。

本文将介绍紫外线灯强度的监测方法及要求。

一、紫外线灯强度监测方法1. 光度计法:使用光度计测量紫外线灯的辐射强度。

光度计是一种专门用于测量光辐射强度的仪器,通过测量光线的能量来确定紫外线灯的辐射强度。

这种方法使用简单、直观,可以得到较为准确的结果。

2. 光电二极管法:将光电二极管放置在紫外线灯的辐射区域,通过测量光电二极管的输出电流或电压来确定紫外线灯的辐射强度。

这种方法具有响应速度快、灵敏度高的优点,适用于实时监测紫外线灯的辐射强度。

3. 光电比色法:使用光电比色仪测量紫外线灯的辐射强度。

光电比色仪是一种通过比较光的颜色或波长来测量光辐射强度的仪器,可以将紫外线灯的辐射强度转化为可见光的强度进行测量。

二、紫外线灯强度监测要求1. 精度要求:紫外线灯强度监测的精度要求较高,应确保测量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2. 测量范围:紫外线灯强度监测的测量范围应覆盖常见的使用范围,并能够满足不同领域的需求。

3. 分辨率:紫外线灯强度监测的分辨率要求较高,能够准确地区分不同强度的紫外线辐射。

4. 响应时间:紫外线灯强度监测的响应时间要求较短,能够及时反映紫外线灯辐射强度的变化。

5. 抗干扰能力:紫外线灯强度监测要求具有较强的抗干扰能力,能够有效屏蔽外界干扰信号,提高测量的准确性。

6. 可靠性要求:紫外线灯强度监测要求具有良好的稳定性和可靠性,能够长时间稳定地工作。

7. 易操作性:紫外线灯强度监测设备应具有良好的操作界面和便捷的操作方式,方便用户进行操作和维护。

8. 安全性要求:紫外线灯强度监测设备应符合相关的安全标准,确保使用过程中不会对人体和环境造成危害。

总结:紫外线灯强度的监测是非常重要的,它可以帮助我们控制紫外线的辐射强度,保护人体和环境的安全。

监测方法与监测精度汇总

监测方法与监测精度汇总

监测方法与监测精度汇序号项目监测方法精度要求设计控制值(mm)≤30监测点坐标中误差≤1.5竖向位移报警值≤20(35)监测点测站高差中误差≤0.3基坑类别一级系统精度mm/m 0.1分辨率mm/500mm0.024倾斜监测投点、水平角、前方交会、正垂、差异沉降法宽度精度:≤0.1mm 长度和深度精度:≤1mm 应力计或应变计的量程:最大设计值的1.2倍分辨率:≥0.2%FS,精度:≥0.5%FS应力计或应变计的量程:最大设计值的1.分辨率:≥0.2%FS,精度:≥0.5%FS应力计或应变计的量程:最大设计值的1.分辨率:≥0.2%FS,精度:≥0.5%FS 9地下水位水位计≤10mm应力计或应变计的量程:最大设计值的1.分辨率:≥0.2%FS,精度:≥0.5%FS孔隙水压力锚杆拉力监测视准线、小角度、投点法几何水位或液体静力水准测斜仪裂缝计,摄影量测、千分尺、超声波钢筋应力计、砼应力计、轴力计土压力计量孔隙水压力计、频率计、应变计锚杆测力计67810水平位移竖向位移深层水平位移裂缝监测支护结构内力土压力注:监测点坐标中误差,系指监测点相对测站的坐标中误差,为点位中误差的。

(此为围护墙的精度要求)注:1. 监测点测站高差中误差系指相应精度与视距的几何水准测量单程一测站的高差中误差; 2. 括号内数值对应于墙后地表及立柱的竖向位移报警值。

(此为护墙顶或墙后地表及阐述珠精度要求)1235精度汇总备注30~60>60≤3.0≤6.020~40(35~60)≥40(60)1.地下管线精度:≤0.5mm≤0.5≤1.52.坑底隆起精度:≤1mm二级和1.测斜仪入测斜管底5-10min,0.25待探头接近温度再量测。

0.022.每个方向应进行正反两次量测精度应符合《工测规》《变形规》值的1.2倍大设计值的1.3倍大设计值的1.4倍大设计值的1.4倍1.地下管线的精度:≤1.5mm2.周边环境监测精度应符合相关规范、规程对测站点(如工作基点等)的。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监测方法及精度要求一、一般规定监测方法的选择应根据基坑等级、设计要求、场地条件、场地条件、当地经验和方法适用性等因素综合确定,监测方法应合理易行。

变形测量网的基准点、工作基点布设应符合下列要求:1每个基坑工程至少应有3个稳固、可靠的点作为基准点;2工作基点应选在先对稳定和方便使用的位置。

在通视条件良好、距离较劲、观测项目较少的情况下,可直接将基准点作为工作基点。

3监测期间,应定期检查工作基点和基准点的稳定性。

6.1.3 监测仪器、设备和监测元件应符合下列规定:1满足观测精度和量程的要求,且应具有良好的稳定性和可靠性。

2应经过校准或标定,且校核记录和标定资料齐全,并应在规定的校准有效期内使用。

3监测过程中应定期进行检测仪器、设备的维护保养、检测以及监测元件的检查。

6.1.4 对同一监测项目,监测时宜符合下列要求:1采用相同的观测路线和观测方法;2使用同一监测仪器和设备;3固定观测人员;4在基本相同的环境和条件下工作。

6.1.5 监测项目初始值应在相关施工工序之前测定,并取至少连续观测3次的稳定值的平均值。

6.1.6 地铁、隧道等其他基坑周边环境的监测方法和监测精度应符合相关标准的规定以及主管部门的要求。

6.1.7 除使用本规范规定的监测方法外,亦可采用能达到本规范规定精度要求的其他方法。

6.2 水平位移监测6.2.1测定特定方向上的水平位移时,可采用视准线法、小角度法、投点法等;测定监测点任意方向的水平位移时,可视监测点的分布情况,采用前方交会法、后方交会法、极坐标法等;当测点与基准点无法通视或距离较远时,可采用GPS 测量法或三角、三边、边角测量与基准线法相结合的综合测量方法。

6.2.2水平位移监测基准点的埋设应符合国家现行标准《建筑变形测量规范》JG8的有关规定,宜设置有强制对中的观测墩,并宜采用精密的光学对中装置,对中误差不宜大于0.5mm。

6.2.3基坑围护墙(边坡)顶部、基坑周边管线、临近建筑水平位移监测精度应根据其水平位移报警值按表6.2.3确定。

表6.2.3 水平位移监测精度要求(mm)注:1监测点坐标中误差,是指监测点相对测站点(如工作基点等)的坐标中误差,为点位中误差的21。

2当根据累计值和变化速率选择的精度要求不一致时,水平位移监测精度优先按变化变化速率报警值的要求确定;3本规范以中误差作为衡量精度标准。

6.2.4地下管线的水平位移监测精度宜不低于1.5mm。

6.2.5其他基坑周边环境(如地下设施、道路等)的水平位移监测精度应符合相关规范、规程等的规定。

6.3竖向位移监测6.3.1竖向位移监测可采用几何水准或液体静力水准等方法。

6.3.2坑底隆起(回弹)宜通过设置回弹监测标,采用几何水准并配合传递高程的辅助设备进行监测,传递高程的金属杆或钢尺等应进行温度、尺长和拉力等项修正。

6.3.3基坑围护墙(坡)顶、墙后地表与立柱的竖向位移监测精度应根据竖向位移报警值按表6.3.3确定。

表6.3.3 竖向位移监测精度要求(mm)注:1. 监测点测站高差中误差是指相应精度与视距的几何水准测量单程一测站的高差中误差;6.3.4坑底隆起(回弹)监测的精度应符合表6.3.4的要求。

表6.3.4 坑底隆起(回弹)监测的精度要求(mm)6.3.5 各监测点与水准基准点或工作基点应组成闭合环路或符合水准路线。

6.4深层水平位移监测6.4.1围护墙体或土体深层水平位移的监测宜采用在墙体或土体中预埋测斜管、通过测斜仪观测各深度处水平位移的方法。

6.4.2测斜仪的系统精度不宜低于0.25mm/m,分辨率不宜低于0.02mm/500mm。

6.4.3测斜管应在基坑开挖1周前埋设,埋设时应符合下列要求:1埋设前应检查测斜管质量,测斜管连接时应保证上、下管段的导槽相互对准、顺畅,各段接头及管底应保证密封。

2 斜测管埋设时应保持竖直,防止发生上浮、断裂、扭转;测斜管一对导槽的方向应与所需要测量的位移方向保持一致。

3 当采用钻孔发埋设时,测斜管与钻孔之间的孔隙应填充密实。

6.4.4 测斜仪探头置入测斜管底后,应待探头接近管内温度时在测量,每个监测点均应进行正、反复两次量测。

6.4.5 当以上部管口作为深层水平位移的起算点时,每次监测均应测定管口坐标的变化并修正。

6.5倾斜监测6.5.1建筑倾斜观测应根据现场观测条件和要求,选用投点法、前方交会法、激光铅直仪法、垂吊法、倾斜仪法和差异沉降法等方法。

6.5.2建筑倾斜观测精度应符合国家现行标准《工程测量规范》GB50026及《建筑变形测量规程》JGJ8的有关规定。

6.6裂缝监测6.6.1裂缝监测应监测裂缝的位置、走向、长度、宽度,必要时尚应监测裂缝深度。

6.6.2基坑开挖前应记录监测对象已有裂缝的分布位置和数量,测定其走向、长度、宽度和深度等情况,监测标志应具有可供量测的明晰端面或中心。

6.6.3裂缝监测可采用以下方法:1裂缝宽度监测宜在裂缝两侧贴埋标志,用千分尺或游标卡尺等直接量测,也可以用裂缝计、粘贴安装千分表量测或摄影量测等。

2裂缝长度监测宜采用直接量测法。

3裂缝深度监测宜采用超声波法、凿出法等。

6.6.4裂缝宽度量测精度不宜低于0.1mm,裂缝长度和深度量测精度不宜低于1mm。

6.7支护结构内力监测6.7.1支护结构内可采用安装在结构内部或表面的应变计或或应力计进行量测。

6.7.2混凝土构件可采用钢筋应力计或混凝土应变计进行量测,钢构件可采用轴力计或应变计等量测。

6.7.3内力监测值宜考虑温度变化等因素的影响。

6.7.4 应力计或应变计的量程宜为设计值的2倍,精度不宜低于0.5%F·S,分辨率不宜低于0.2%F·S。

6.7.5内力监测传感器埋设前应进行性能检验和编号。

6.7.6内力监测传感器宜在基坑开挖前至少1周埋设,并取开挖前连续2d获得的稳定测试数据的平均值作为初始值。

6.8土压力监测6.8.1土压力宜采用土压力计量测。

6.8.2土压力计的量程应满足被测压力的要求,其上限可取设计压力的2倍,精度不宜低于0.5%F·S,分辨率不宜低于0.2%F·S。

6.8.3土压力计埋设可采用埋入式或边界式。

埋设时应符合下列要求:1受力面与所监测的压力方向垂直并紧贴被监测对象;2埋设过程中应有土压力膜保护措施;3采用钻孔法埋设时,回填应均匀密实,且回填材料宜与周围岩土体一致。

4做好完整的埋设记录。

6.8.4土压力计埋设以后应立即进行检查测试,基坑开挖前应至少经过1周时间的监测并取得稳定初始值。

6.9孔隙水压力监测6.9.1孔隙水压力宜通过埋设钢弦式或应变式等孔隙水压力计测试。

6.9.2孔隙水压力计应满足以下要求:量程应满足被测压力范围的要求,可取静水压力与超孔隙水压力之和的2倍;精度不宜低于0.5%F·S,分辨率不宜低于0.2%F·S。

6.9.3孔隙水压力计埋设可采用压入法、钻孔法等。

6.9.4孔隙水压力计应在事前埋设,埋设前应符合下列要求:1孔隙水压力计应浸泡饱和,排除透水石中的气泡;2检查标定数据,记录探头编号,测读初始读数。

6.9.5采用钻孔法埋设孔隙水压力计时,钻孔直径宜为110~130mm,不宜使用泥浆护壁成孔,钻孔应圆直、干净;封口材料宜采用直径10~20mm的干燥膨润土球6.9.6 孔隙水压力计埋设后应测量初始值,且宜逐日量测1周以上并取得稳定初始值。

6.9.7应在孔隙水压力监测的同时测量孔隙水压力计埋设位置附近的地下水位。

6.10地下水位监测6.10.1地下水位监测宜通过孔内设置水位管,采用水位计进行量测。

6.10.2地下水位量测精度不宜低于10mm。

6.10.3潜水水位管应在基坑施工前埋设,滤管长度应满足量测要求;承压水位监测时被测含水层与其他含水层之间应采取有效的隔水措施。

6.10.4水位管宜在基坑开始降水前至少1周埋设,且宜逐日连续观测水位并取得稳定初始值。

6.11锚杆及土钉内力监测6.11.1 锚杆和土钉的内力监测宜采用专用的测力计,钢筋应力计或应变计,当使用钢筋束时宜监测每根钢筋的受力。

6.11.2专用测力计、钢筋应力计和应变计的量程宜为设计值的2倍,量测精度不宜低于0.5%F·S,分辨率不宜低于0.2%F·S。

6.11.3锚杆或土钉施工完成后应对专用测力计、应力计或应变计进行检查测试,并取下一层土方开挖前连续2d获得稳定测试数据额平均值作为其初始值。

6.12土体分层竖向位移监测6.12.1土体分层竖向位移可通过埋设磁环式分层沉降标,采用分层沉降仪进行量测;或者通过埋设深层沉降标,采用水准测量方法进行量测。

6.12.2 磁环式分层沉降标或深层沉降标应在基坑开挖前至少1周埋设。

采用磁环式分层沉降标时,应保证沉降管安置到位后与土层密贴牢固。

6.12.3 土体分层竖向位移的初始值应在磁环式分层沉降标或深层沉降标埋设后量测,稳定时间不应少于1周并获得稳定的初始值。

6.12.4 采用分层沉降仪量测时,每次测量应重复2次并取其平均值作为测量结果,2次读数较差不大于1.5mm,沉降仪的系统精度不宜低于1.5mm;采用深层沉降标合水准测量时,水准监测精度宜参照表6.3.4确定。

6.12.5采用磁环式分层沉降标监测时,每次监测均测定沉降管口高程的变化,然后换算出沉降管内各监测点的高程。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