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物理上册第4章 第4节 光的折射教案
八年级物理上册第四章 第4节 光的折射教案

《光的折射》【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光的折射现象。
了解光从空气射入水中或其他介质中时的偏折现象。
了解光在发生折射时,光路的可逆性。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认识折射现象。
体验由折射引起的错觉。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初步领略折射现象的美妙,获得对自然现象的热爱、亲近的情感。
【教学重点】光的折射规律的建立光的折射规律的理解【教学难点】用光的折射规律解释生活中的现象【教材分析】光的折射是本章的第四节,前三节是光的反射现象,后面是光的色散和透镜部分,只有深刻的理解了光的折射现象和折射规律才能为以后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所以本在整个光学知识部分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
光的折射是在第一节《光的直线传播》学生实验得出在不均匀介质中光是折射的基础上学习的。
并经过学生的再次实验的基础上得出光的折射规律。
作为新课标下光的折射一节内容,无论从教材的内容知识点数量和难度要求都大大降低了,而更多的将注意力放在学生的合作探究、讨论、观察和思考能力的培养上。
所以让学生动起来,不仅是手动起来、更重要的是思维动起来,而且是一种主动积极的思考、而不是一种被动的思考。
尽管教材的本节内容和要求都降低了,但如何让学生充分利用“倒”出来的这部分空间和时间,让学生多发言、多探讨、多动手真正地去利用自己聪明才智掌握知识也是这堂课的出发点。
【学情分析】学生对光的折射现象有一定的生活经验,在小学科学中已经有一定的认识,本节内容的难点是从实验现象中总结出反射定律,以及应用光的折射规律来解释、解决一些实际问题,作光路图的能力要求是比较高的。
学生经过了第一章《声现象》的学习,有了一定的探究试验的能力,而且学生有学习了光的反射现象,有了一定的作图能力,所以达到这个目标,是比较容易的。
【教具】激光笔,玻璃砖,香,火柴,墨水,鱼缸,铅笔,水杯,量角器,笔,纸,直尺,钢笔。
【教学过程】新课引入:大家看这个鱼缸,我现在用激光笔照亮空鱼缸底下的A点, 然后我往鱼缸里倒水,然后回有什么样的现象发生呢?学生可能回答:光线反射走了,照不到A点。
八年级上册物理【教案】4.4 光的折射

第4节光的折射教材分析一、课标分析通过光束从空气射入水中的实验,认识光的折射现象及其特点。
二、内容和地位分析本节为物理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第四章第四节的内容,是光的反射的后续课程,既能使学生进一步了解光学的有关知识,又是后面透镜及其应用的基础,在教材中处于承上启下的地位。
光的折射现象学生比较熟悉,也比较感兴趣。
学生通过对光学现象的分析,可以丰富知识,开拓思维,同时也可以培养学生密切联系实际,运用科学知识来解释一些自然现象的习惯和能力。
学情分析光的折射是生活中常见的光学现象,在本节之前,学生已经对光现象有了一定的认识,在教学中,学生可以较好地理解光折射时的相关规律及其在生活中的应用。
本节的教学要以物理实验为基础,让学生在观察现象的过程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开展探究、解决问题。
教学目标1.通过实验,观察光的折射现象,掌握光折射时的特点。
2.知道光的折射规律及在折射现象中光路可逆。
3.能够用光的折射知识解释生活中的一些简单现象。
核心素养通过实验探究,让学生养成实事求是、尊重自然规律的科学态度,在经历实验探究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交流意识、合作精神和合作能力。
重点难点重点:通过实验,观察光的折射现象,掌握光折射时的特点。
难点:能够用光的折射知识解释生活中的一些简单现象。
教学过程教师提问:光在同种均匀介质中如何传播?教师播放视频。
教师提问:激光在空气和水的交接面上还沿着直线传播吗?为什么?教师提问:光从一种介质射入另一介质时传播方向发生改变的现象,叫作光的折射。
光的折射有什么规律呢?基本概念:并回答问题沿直线传播。
并回答问题不再沿着直线传播。
和水是两种介质。
续表(1)按图安装实验器材。
(2)让激光笔发出的光斜射入玻璃砖,观察光的传播路径。
(3)让激光笔逆时针旋转,观察折射光线的变化,记录入射角和折射角。
(4)让激光笔发出的光垂直射入玻璃砖,观察光的传播路径。
实验数据:入射角α15°30°45°60°折射角β10.5°20.7°30°37.8°教师:请根据实验数据和实验现象,总结折射规律。
八年级物理上册第4章第四节光的折射教案教科版(new)

第四节光的折射【教学目标】一、知识与能力1.通过实验探究,知道折射光线、折射角的含义,了解光从空气射入水中或射入其他介质中时的折射规律。
2。
了解光在发生折射时光路的可逆性。
3。
了解生活中的光的折射现象,并能用光的折射规律进行解释.二、过程与方法1。
经历“光的折射定律”的探究过程,学习描绘光路、记录实验数据的方法。
2.体验由折射引起的错觉,在实验中养成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初步领略折射现象的美妙,获得对自然现象热爱、亲近的情感.【教学重点】探究并了解光从空气射入水中或其他介质中时的折射规律.【教学难点】用光的折射规律解释现象。
【教学突破】学生实验,探究认识光的折射定律;结合已有知识,利用图示或动画解决。
【教学准备】教师准备:水槽、玻璃管、铁丝、模拟小鱼、多媒体课件等.学生准备:碗、硬币、激光手电、烧杯、小铁板(展示光路)、纸板、方形玻璃砖、半圆形玻璃砖等。
┃教学过程设计┃教学过程设计意图一、引入实验,激发兴趣叉鱼实验:像图4—4—1那样,在水槽中放一个小鱼模型,在水槽边固定一个观察管,转动观察管,使水中的鱼恰好位于观察管瞄准的方向上.然后保持观察管的方向固定不动,从观察管中插入一根直铁丝,就会发现这根铁丝扎不到鱼,而是从鱼的上方通过.如果水槽中不放水,重做实验,铁丝就能准确地扎到鱼。
提出问题:上述现象如何解释呢?根据学生回答板书课题:光的折射。
二、新课教学1.光的折射现象问题:在什么条件下会发生光的折射?在发生光的折射的同时,有没有发生光的反射呢?学生猜想。
实验引导:如图4—4—2所示,在一个空烧杯的侧壁上放一个激光灯,斜向下射在另一侧壁上,通过叉鱼这个小实验创设出问题情境,前后两次叉鱼进行对比,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自然地进入探究,学生能提出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也就感受到了光的折射的奥妙,顺势进入到“光的折射规律"的教学.在这部分教学中,由于学生在小学已经学习过有关光的折射情况,所以教师要尽量让学生去分析、设计、观察、总结,因此上出现一个亮点。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册教学设计:第四章第4节光的折射

针对以上学情,本节课的教学应注重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引导学生通过自主探究、合作学习等方式,深入理解光的折射现象及其应用。同时,教师应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因材施教,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掌握物理知识。
三、教学重难点和教学设想
3.实践活动:组织学生进行光的折射实验,让学生亲身体验折射现象,并运用折射定律解释实验结果。
4.知识巩固:通过例题讲解和练习,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提高知识应用能力。
5.总结与拓展:对本节课的知识点进行总结,强调光的折射规律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同时,布置具有挑战性的拓展任务,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6.课后反馈:收集学生的课后作业和反馈,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为下一步教学提供参考。
(一)教学重点
1.光的折射现象及其基本规律。
2.折射定律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3.学生实验操作能力和数据分析能力的培养。
(二)教学难点
1.折射定律的理解与应用。
2.实验现象的观察和数据分析。
3.学生对物理学科兴趣的激发和维持。
教学设想:
1.采用情境导入法,以生活中的折射现象为切入点,激发学生对光的折射现象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
1.学生对光的折射现象充满好奇,但可能难以自行总结出折射规律,需要教师引导和启发。
2.学生在实验操作过程中,可能对实验现象的观察和数据分析存在一定的困难,需要教师在旁辅导,提高学生的实验技能。
3.部分学生对物理学科的学习兴趣不足,需要教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认识到物理知识在实际生活中的重要性。
(二)讲授新知
在导入新课之后,我将开始讲解以下内容:
1.光的折射现象:介绍光从一种介质进入另一种介质时,传播方向发生改变的现象,即光的折射。
教科版八年级物理上册第四章4.4光的折射教学设计

教科版八年级物理上册第四章4.4光的折射教学设计一、教学内容1. 光的折射现象:介绍光从一种介质进入另一种介质时,传播方向发生改变的现象。
2. 折射定律:讲解折射光线、入射光线和法线之间的关系,以及折射率的定义。
3. 应用实例:分析日常生活中的折射现象,如放大镜、池水变浅等。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光的折射现象,掌握折射定律,能运用折射定律解决实际问题。
2.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实验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3. 提高学生对物理学科的兴趣,培养学生热爱科学、探索未知的品质。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光的折射现象的理解,折射定律的运用。
2. 教学重点:折射定律的讲解,日常生活中的折射现象分析。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实验器材(如玻璃板、水、铅笔等)。
2. 学具:笔记本、笔、实验报告册。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让学生观察自己手中的铅笔,当铅笔斜放入水中时,观察到铅笔似乎发生了弯折。
引导学生思考这是为什么?2. 知识点讲解:讲解光的折射现象,介绍折射定律,讲解折射率的概念。
3. 实验演示:进行实验,让学生亲身体验光的折射现象,观察折射光线、入射光线和法线之间的关系。
4. 例题讲解:运用折射定律解决实际问题,如放大镜的原理、池水变浅的原因等。
5. 随堂练习:让学生运用折射定律分析生活中的折射现象,如解释雨后的彩虹、眼镜的原理等。
6. 知识拓展:介绍光的色散现象,解释彩虹的成因。
六、板书设计板书设计如下:光的折射1. 折射现象:光从一种介质进入另一种介质,传播方向发生改变。
2. 折射定律:折射光线、入射光线和法线之间满足一定的关系。
3. 折射率:描述介质对光传播速度影响的物理量。
七、作业设计1. 描述光的折射现象,并画出折射光线、入射光线和法线的关系图。
2. 运用折射定律分析生活中的折射现象,如解释放大镜、池水变浅等。
3. 查阅资料,了解光的色散现象,解释彩虹的成因。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课后反思:本节课通过实践情景引入,让学生直观地感受到了光的折射现象。
教科版八年级物理上册第四章4. 光的折射 教学设计

教科版八年级物理上册第四章4. 光的折射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理解光的折射现象及其相关概念。
2.掌握光的折射定律。
3.了解光在不同介质中的传播情况。
4.能够通过实验观察和验证光的折射现象。
二、教学重点1.光的折射现象及其相关概念。
2.光的折射定律。
三、教学内容1. 光的折射现象光在从一种介质进入另一种介质时,发生的光线方向的改变现象叫做光的折射。
折射现象可以用折射角和入射角来描述。
2. 光的折射定律当光从一个介质射入另一个介质时,入射光线、折射光线和法线在同一平面内,且入射角(用 i 表示)和折射角(用 r 表示)满足以下关系,即光的折射定律:n1 * sin(i) = n2 * sin(r)其中,n1 是入射介质的折射率,n2 是折射介质的折射率。
3. 光在不同介质中的传播情况光在不同介质中的传播速度是不同的,折射介质的折射率大于入射介质的折射率时,光线向法线一侧偏折;折射介质的折射率小于入射介质的折射率时,光线远离法线一侧偏折。
4. 实验观察和验证光的折射现象通过实验,可以观察到光在从一个介质进入另一个介质时发生的折射现象。
可以制作玻璃棱镜,将光线从空气射入玻璃棱镜中,可以观察到光线的折射现象。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引导学生回顾上节课学到的光的传播直线传播和光的反射知识,提出新课的内容和目标。
2. 讲解光的折射现象和光的折射定律通过课件讲解光的折射现象和光的折射定律的概念和公式,并结合图示和实例进行解释和讨论。
3. 引导学生进行实验组织学生进行实验,实验步骤如下: 1. 将玻璃棱镜放在桌面上,保持水平。
2. 从玻璃棱镜的一侧向上方斜射一束光线,观察光线从空气射入玻璃棱镜中的折射现象。
3. 记录实验数据,包括入射角和折射角的数值。
4. 分析实验结果通过观察实验数据和实验现象,引导学生进行讨论和分析,让学生总结实验结果和验证光的折射定律。
5. 拓展应用让学生进一步思考光的折射现象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例如光的折射可以解释为什么鱼在水中看起来偏离原来的位置。
人教版物理八年级上册第4章第4节光的折射教学设计

-强调光的折射现象在实际应用中的重要性,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
2.教学目的:
-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形成系统的知识体系。
-培养学生将物理知识与社会生活实际相结合的能力。
-激发学生对物理学科的学习兴趣,为后续学习打下基础。
五、作业布置
1.基础知识巩固:
2.教学目的:
-激发学生对光的折射现象的好奇心,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建立学生对光的折射现象的初步认识,为新课的学习奠定基础。
(二)讲授新知
1.教学活动设计:
-通过多媒体演示,讲解光的折射现象及其产生原因,如光线从空气进入水或其他介质时,由于速度的变化导致传播方向的改变。
-结合斯涅尔定律,阐述光从空气斜射入水或其他介质时的折射规律,强调折射角与入射角的大小关系。
(3)巩固拓展:
1.设计具有挑战性的问题,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提高学生的应用能力。
2.引导学生进行实验拓展,如探究不同介质中的折射现象,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
(4)总结反馈:
通过提问、作业等形式,了解学生对本节课知识的掌握情况,并及时给予反馈和指导。
3.教学评价:
-评价学生在实验操作、观察分析、团队合作等方面的表现,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
-采用多元化的评价方式,如口头提问、实验报告、小测验等,全面评估学生的学习效果。
4.教学反思:
-教师应不断反思教学过程和方法,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调整教学策略,以提高教学效果。
-关注学生在学习中的困惑和问题,及时调整教学难点,帮助学生克服学习困难。
-注重培养学生的物理学科素养,将物理知识与社会生活实际相结合,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四、教学内容与过程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册第四章光现象第4节光的折射优秀教学案例

1.教师通过PPT展示光的折射定律的内容,包括入射光线、折射光线和法线三者在同一平面内,入射角和折射角之间的关系等。
2.教师通过生动的例子和图示,解释光的折射定律的原理,让学生理解光在介质中传播时速度的变化规律。
3.教师进行现场演示实验,让学生观察光从空气进入水中的折射现象,引导学生注意光线在不同介质中的传播速度变化。
3.教学媒体辅助:利用多媒体展示光的折射现象的微观过程,帮助学生直观地理解光的折射原理,增强学生的学习效果。
4.问题导向与反思评价:教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和探究光的折射现象背后的原理,激发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通过反思与评价,培养学生的自我认知能力,及时发现并改进自己的学习方法和过程。
5.知识与技能的全面发展: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实验操作能力、问题解决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等多方面的技能,使学生在掌握光的折射知识的同时,提高自己的思维能力、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
(三)小组合作
1.将学生分成小组,每组选择一个光的折射现象进行深入研究和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和团队精神。
2.组织小组展示和分享,让学生互相学习和交流,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和沟通技巧。
(四)反思与评价
1.引导学生对自己的学习过程进行反思,思考自己在解决问题、团队合作等方面的优点和不足,提高学生的自我认知能力。
二、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让学生掌握光在介质中传播时速度的变化规律,了解光在空气与水、玻璃等介质之间折射的现象。
2.使学生掌握折射定律,能够运用折射定律解释生活中的折射现象。
3.培养学生运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能够运用光的折射知识解释光学设备的工作原理。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生活实例和实验,引导学生观察光的折射现象,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实验操作能力。
《光的折射》教案

《光的折射》教案《光的折射》教案1教材分析:光的折射是重要的光学现象,理解由于折射而产生的现象基础是折射定律,而折射定律的学习历来是初中学生物理学习的难点,同时又是解释日常生活中许多光现象的基础。
因而本节的重点是探究光从空气斜射入水或其他介质中的光线偏折的规律。
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释实际问题,例如鱼在那里,池水变浅等。
所以本节是本单元教学的重点。
学情分析:学生通过前段时间的光学知识的学习,特别是光的反射定律的学习,对光的折射学习具备了一定的基础,教师应引导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知识的迁移,定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且能培养学生的学习方法和学习能力。
由于在光的反射时,垂直入射也会发生反射,学生容易产生垂直入射也会发生折射的错误观念,因此,在实验时,要学生注意观察,强调“斜射”。
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认识光的折射现象。
2.了解光从一种介质斜射入另一种介质中时的偏折规律。
3.了解光在发生折射时,光路是可逆的。
过程与方法。
1.体验由光的折射引起的视觉现象,能用光的折射知识简单解释有关现象。
2.通过实验观察,认识光的折射现象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初步感受折射现象,增强热爱自然的情感。
2.尊重科学,培养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浓厚的学科兴趣。
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探究光的折射规律。
难点:用光的折射知识简单解释有关现象。
器材准备:教师:实物投影仪,激光笔、玻璃砖、白胶板、水槽、空烧杯、纸杯教学过程(一)、复习提问:1、光的反射规律;2、光的反射现象。
(二)、新课教学投影出示:(1)汤姆大叔漫画系列;(2)水中的筷子怎么折断了?学生思考为什么,带着问题引入新课。
演示实验:让光从空气斜射入水(玻璃)中,观察实验现象。
提出问题:(1)当光从空气斜射入水中时,光在空气中是怎样传播的?(2)当光从空气斜射入水中时,在水中又是怎么样传播的?(3)光从空气进入水的界面上发生了什么现象?从而得出:光的折射概念:一、光的折射1、定义:光从一种介质斜射入另一种介质时,传播方向会发生偏折的现象,叫做光的折射。
教科版八年级物理上册第四章4.4光的折射教案

教科版八年级物理上册第四章4.4光的折射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来自教科版八年级物理上册第四章,即光的折射。
具体内容包括:1. 光的折射现象:光线在同种不均匀介质中传播或者从一种介质进入另一种介质时,光的传播方向发生改变的现象。
2. 折射定律:入射光线、折射光线和法线在同一平面内;入射光线和折射光线分居法线两侧;入射角和折射角之间满足关系式:n1sin(θ1) = n2sin(θ2),其中n1和n2分别为入射光线和折射光线的折射率,θ1和θ2分别为入射角和折射角。
3. 应用实例:眼镜、放大镜、望远镜等光学仪器的工作原理。
二、教学目标1. 了解光的折射现象,能用折射定律解释光的折射。
2. 能运用所学知识分析生活中的光的折射现象,提高学生的实际问题解决能力。
3.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思考能力和动手实践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折射定律的推导和应用。
2. 教学重点:光的折射现象的理解和应用。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实验器材(如玻璃板、水、激光笔等)。
2. 学具:笔记本、笔、实验报告表格。
五、教学过程1. 情景引入:通过展示生活中常见的光的折射现象,如眼镜、放大镜等,引导学生思考光的折射现象。
2. 理论讲解:讲解光的折射现象、折射定律,并结合实例进行解释。
3. 实验演示:进行光的折射实验,让学生观察和记录实验现象。
4. 随堂练习:给出一些光的折射现象的题目,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进行解答。
六、板书设计光的折射1. 折射现象:光线在同种不均匀介质中传播或者从一种介质进入另一种介质时,光的传播方向发生改变。
2. 折射定律:入射光线、折射光线和法线在同一平面内;入射光线和折射光线分居法线两侧;入射角和折射角之间满足关系式:n1sin(θ1) = n2sin(θ2)。
七、作业设计1. 题目:根据给出的实验数据,计算入射角和折射角,并验证折射定律。
答案:根据实验数据,利用折射定律计算入射角和折射角,并进行验证。
度八年级上(人教版)第四章+第4节《光的折射》优秀教学案例

1.布置一些与光的折射现象相关的作业,让学生进一步巩固所学知识。
2.要求学生撰写实验报告,培养学生撰写报告的能力和实验总结的习惯。
3.鼓励学生进行拓展学习,如查找光的折射现象在科学技术领域的应用案例等。
4.提醒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关注光的折射现象,学以致用,提高学生的应用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我将以人性化的语言与学生进行交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鼓励学生积极思考、主动探究。通过设置富有挑战性的教学目标和环节,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同时,注重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能够与他人积极交流、共同进步。
三、教学策略
(一)情景创设
1.利用多媒体展示生活中常见的折射现象,如水中的鱼、彩虹等,引发学生对光的折射现象的思考。
2.安排学生进行实地观察,如观察水杯中的鱼、透过玻璃看物体等,让学生亲身体验光的折射现象。
3.创设问题情境,如“为什么水中的鱼看起来位置偏高?”、“彩虹是如何形成的?”等,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
五、案例亮点
1.生活实例导入:通过展示生活中常见的折射现象,如水中的鱼、彩虹等,引发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使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和关注光的折射现象。这种教学方式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2.实践性教学:通过安排学生进行实地观察和实验,让学生亲身体验光的折射现象,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动手能力。实验环节的设计使得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折射定律,同时也能够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思考能力。
(二)讲授新知
1.介绍光的折射现象、折射定律等基本概念,引导学生理解折射现象的本质。
2.讲解折射定律的适用条件及其在生活中的应用,如眼镜、光纤通信等。
3.通过示例,解释折射定律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如计算通过玻璃砖的光线偏移角度等。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册4.4光的折射教学设计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实验观察光的折射现象,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观察现象的能力。
2.通过小组讨论、交流,引导学生运用斯涅尔定律描述光的折射规律,培养学生合作学习、解决问题的能力。
3.利用生活中的实例,让学生感受光的折射现象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思维习惯。
3.教学评价:
-采用多元化评价方式,关注学生在知识掌握、实验操作、团队合作等方面的表现。
-注重过程性评价,关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思考、发现、解决问题能力的提升。
-结合学生个体差异,给予个性化指导,使每个学生都能在原有基础上得到提高。
四、教学内容与过程
(一)导入新课
1.联系生活实际,展示一组图片,如插入水中的筷子看起来弯曲、水池底部的光斑等,让学生观察并思考这些现象背后的原因。
3.结合斯涅尔定律,讲解光的折射规律,让学生理解折射现象的产生原因。
4.举例说明光的折射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如凸透镜成像、眼镜的矫正等,使学生对所学知识产生亲切感。
(三)学生小组讨论
1.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组进行讨论:光的折射现象在生活中的应用,以及折射规律的理解。
2.每组挑选一名代表汇报讨论成果,其他小组成员补充。
4.设计相关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提高学生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学生对光现象的好奇心,激发学生探索自然规律的欲望。
2.通过学习光的折射现象,使学生认识到自然界中普遍存在着规律性,培养科学精神。
3.让学生了解光在科学技术、日常生活中的重要作用,增强学生学以致用的意识。
4.培养学生尊重事实、严谨治学的态度,养成勇于探究、善于思考的习惯。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册)《第4章第4节光的折射》教学设计

1.学生需独立完成作业,确保作业质量。
2.作业完成后,认真检查,确保无遗漏和错误。
3.对于选做题和探究题,鼓励学生发挥创意,积极探究,培养实践能力。
4.拓展阅读部分,学生可以选择自己感兴趣的内容进行学习,提高科学素养。
(二)讲授新知
在讲授新知环节,教师应关注以下内容:
1.折射现象:讲解光从一种介质斜射入另一种介质时,传播方向发生偏折的现象,解释折射现象的产生原因。
2.折射规律:介绍斯涅尔定律,引导学生理解并掌握折射角与入射角的关系。
3.折射光路:讲解光在介质界面发生折射时光路的可逆性质,强调反射与折射的异同点。
(三)学生小组讨论
2.难点:光的折射规律的发现和验证;将折射原理应用于实际问题的解决。
(二)教学设想
1.教学方法:
-采用实验引导法,让学生在观察和操作中直观感受光的折射现象,激发学习兴趣。
-运用讲授法,结合多媒体演示,系统讲解光的折射规律,帮助学生理解并掌握。
-设计小组讨论、问题解决等环节,促进学生主动参与、合作交流,培养他们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
在此环节,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探讨以下问题:
1.折射现象在生活中的应用有哪些?
2.折射规律在实际问题中如何运用?
3.折射光路可逆性质的理解及与反射现象的对比。
(四)课堂练习
设计以下课堂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1.请画出光从空气进入水中的折射光路图,并标出入射角和折射角。
2.解释为什么水中的物体看起来会变浅?
二、学情分析
八年级学生对光的现象已有一定的了解,掌握了光的直线传播、反射等现象,具备了一定的物理基础。但在光的折射方面,学生可能存在以下问题:对折射现象的理解不够深入,难以运用数学知识描述折射规律;对折射现象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认识不足,缺乏将理论知识与实际结合的能力。
【核心素养】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第四章+第4节《光的折射》教案

人教版物理八年级上册4.4《光的折射》教学设计清澈见底、看起来不过齐腰深的池水,不会游泳的人千万不能贸然下去,因为它的实际深度会超过你看到的深度,可能会使你惊慌失措而发生危险。
为什么池水看起来比实际浅呢?这与光的折射现象有关。
二、新课教学(一)光的折射我们说光沿直线传播,是指光在同一种均匀介质中传播的情形。
如果光从一种介质进入另一种介质,例如,从空气进入水或玻璃时,情况又会怎样呢?让我们通过实验来探究。
实验探究光折射时的特点让光从空气以不同的角度射入水中,如图所示,观察光束在空气中和水中的径迹。
光束进入水中以后传播方向是否发生了偏折?向那个方向偏折?如图所示,光从空气斜射入水时,在界面发生了反射和折射,在空气中发生了反射;进入水时发生了折射。
如图所示,光从空气斜射入水时发生了折射。
经过入射点O并垂直于水面的直线ON作为法线,入射光线与法线的夹角叫做入射角,折射光线与法线的夹角叫做折射角。
由实验可以发现,光从空气斜射入水时,传播方向发生了偏折,这种现象叫做光的折射。
分析论证:光折射时的特点光从空气斜射入水或其他介质时,折射光线向法线偏折,折射角小于入射角。
当入射角增大时,折射角也增大。
当光从空气垂直射入水中或其他介质时,传播方向不变。
光折射时光路可逆如果让光逆着折射光线的方向从水或其他介质射入空气中,可以看到,进入空气的折射光线逆着原来的入射光线射出。
也就是说,在折射现象中,光路可逆。
(二)生活中的折射现象用光的折射现象可以解释本节开始提出的问题,池底某点发出的光从水中斜射向空气时会发生偏折,逆着折射光看去,就会感觉这点的位置升高了。
即池水看起来比实际的浅。
用光的折射现象可以解释看见水中的鱼。
从鱼身上某点发出的光从水中斜射向空气时会发生偏折,折射光线偏离法线,人逆着折射光线看去,看到的是鱼A的虚像A′,虚像A′的位置比鱼A的位置高。
从鱼身上发出的光从水中斜射向空气时会发生偏折,折射光线偏离法线,人逆着折射光线看去,看到的是鱼的虚像,虚像的位置比鱼的位置高。
人教版物理八年级上册第四章第四节《光的折射》教学设计

4.通过小组合作、讨论等方式,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提高学生的人际沟通能力。
二、教学内容
1.光的折射现象:定义、特点、原因。
2.折射定律:内容、应用。
3.全反射:概念、条件、现象。
4.折射角的计算:方法、实践。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
1.教学重点:光的折射现象、折射定律的应用、全反射条件。
2.教学难点:折射定律的推导、全反射现象的解释。
2.实验探究:设计一系列实验,如光的折射实验、折射定律的验证实验等,让学生通过动手操作和观察,直观地理解光的折射现象和折射定律。
3.概念深化:通过动画、图片等多媒体资源,帮助学生形象地理解折射定律的推导过程,引导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物理问题。
4.应用拓展:设计一些生活中的折射问题,让学生运用所学的折射定律进行分析和解决,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人教版物理八年级上册第四章第四节《光的折射》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在本节课中,学生需要掌握光从一种介质斜射入另一种介质时的折射现象,了解折射定律的内容及其应用。具体包括:
1.理解折射现象的定义,能够描述光在不同介质中传播时的速度变化。
2.掌握折射定律的内容,能够运用折射定律解释生活中的折射现象。
五、教学反思
在课后,进行教学反思,总结本节课的教学效果,找出不足之处,为下一步的教学做好准备。同时,关注学生的学习情况,针对不同学生的需求,给予适当的辅导和指导。
四、教学内容与过程
(一)导入新课
本节课的导入我将采用情境提问的方式进行。我会问学生:“在日常生活中,你们有没有遇到过水中看起来物体位置发生变化的情况?”学生可能会回答说:“是的,比如在水族馆里,鱼看起来位置比实际的位置要浅。”我会继续追问:“那么这是为什么呢?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光的折射现象。”通过这样的情境提问,我可以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引起他们对光的折射现象的兴趣。
八年级物理上册第四章 第4节 光的折射教案

《光的折射》一、教材分析1、教材的地位:本节是在学习光的传播及光的反射现象的基础上进行的,光的折射是生活中比较常见的现象,在生活中有广泛的应用。
学好本节课有利于学生学习透镜的有关知识,为学生分析自然界的折射现象提供理论的依据。
也为高中的光学学习打下了一定的基础。
2、教学目标:(1)认知目标:知道光的折射现象,理解光的折射规律,知道在折射中光路是可逆的;能根据光的折射现象的实验结论作出已知入射光线的折射光线的大致方向;能用光的折射规律解释简单的折射现象;(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的观察、实验的基础上,分析、概括出物理规律的能力。
(3)情感目标:培养学生热爱生活,培养学生辩证唯物主义思想3、教学重点、难点分析:教学重点:理解、掌握折射初步规律依据:初二学生刚接触光学的知识,对光路的规律较生疏。
教学难点:解释折射现象并根据要求画出折射的光路图。
二、教学教具:大烧杯、水、筷子、小烧杯、光具盘、三棱镜、激光三、教学方法:1、以实验为基础,以学生为主体,逐步分析、归纳得出结论。
2、鼓励学生从各个不同的角度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培养学生的质疑、创新精神。
3、突出折射知识的实用性,理论联系实际的特点,让学生学会分析解决问题的顺序和方法,培养学生说理能力。
依据:学生对自然现象有较强的好奇心和求知欲,现实社会需要学生学会或掌握一定的基本技能,并能用它们解释常见的自然现象,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四、学习方法:观察法、归纳法、实验法、分析法、比较法、作图法等。
五、教学程序:1、新课引入:[教师演示实验]小烧杯中盛水,观察没有盛水和盛有水的烧杯底深浅的变化,以及斜插入水中的筷子水中部分有什么变化。
(从学生生活中常见的现象引出课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观察与动手能力)实验前,让学生猜想一会儿。
问:为什么烧杯中倒入水后,烧杯底深度会看起来变浅,水中的筷子会看起来向上弯折,这是什么原因造成的?2、主要教学过程设计:(1)[演示实验]光从玻璃斜射到空气中,观察在玻璃与空气接触面处发生的折射现象。
初二物理教科版八年级上册4.4光的折射教案

教案:初二物理教科版八年级上册4.4光的折射一、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来自于初二物理教科版八年级上册的第四章第四节,主要讲述光的折射现象。
具体内容包括:1. 了解光的折射现象的定义和特点。
2. 掌握折射定律的内容,理解折射率的概念。
3. 掌握光从一种介质进入另一种介质时的折射规律。
4. 通过实验观察光的折射现象,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实验操作能力。
二、教学目标1. 能够正确描述光的折射现象,理解折射定律和折射率的概念。
2. 能够运用折射定律解释生活中的折射现象。
3. 通过实验和观察,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实验操作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光的折射现象的理解和应用。
难点:折射定律的理解和应用,实验操作的准确性。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教学设备、实验器材(如光具、透明介质等)。
2. 学具:教科书、实验记录表格、笔。
五、教学过程1. 引入:通过生活中的折射现象(如看水中的鱼比实际位置浅等)引起学生对光的折射现象的兴趣。
2. 讲解:(1) 介绍光的折射现象的定义和特点。
(2) 讲解折射定律的内容,包括入射光线、折射光线和法线的关系。
(3) 解释折射率的概念,介绍折射率的计算方法。
3. 实验:(1) 安排学生进行实验,观察光从一种介质进入另一种介质时的折射现象。
(2) 要求学生记录实验结果,包括入射角、折射角和介质的变化。
4. 练习:(1) 给出例题,要求学生运用折射定律计算光的折射角。
(2) 安排随堂练习,让学生运用折射定律解决实际问题。
六、板书设计板书设计如下:光的折射定义:光从一种介质进入另一种介质时,传播方向发生改变的现象。
特点:入射光线、折射光线和法线在同一平面内;入射角和折射角之间存在一定的关系。
折射定律:入射光线、折射光线和法线的关系;折射率的计算方法。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 解释光的折射现象的定义和特点。
(2) 运用折射定律计算光的折射角。
(3) 解释生活中的折射现象,如看水中的鱼比实际位置浅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四节光的折射教学目标一、知识与能力1.了解光的折射的现象.2.了解光从空气射入水中或其他介质中时的偏折规律.3.了解光在发生折射时,光路的可逆性.二、过程与方法1.通过观察,认识折射现象.2.体验由折射引起的错觉.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初步领略折射现象的美妙,获得对自然现象的热爱、亲近的情感.教学重点知道光的折射规律.教学难点解释简单的折射现象.教学方法实验法、归纳法、讲练法.教学用具演示用:激光光源、光的折射演示装置、水槽.学生用:碗、筷子、茶杯、硬币、适量的水.课时安排1 课时教学过程一、创设问题情境,引入新课让学生做两个学生实验,激发学习兴趣.[学生实验1]在碗中盛满水,把筷子斜插到碗的底部,从侧面斜视水面,会发现水中的筷子看上去好像向上弯折了.[学生实验2]在空的茶杯里放一枚硬币,移动杯子,使眼睛刚刚看不到硬币,保持眼睛和杯子的位置不变,慢慢地向杯里倒水,随着水面的升高,观察者看到了硬币,还会发现硬币升高了.上述实验中,学生能看见水中“弯折”的筷子和“升高”的硬币,是由于光在水和空气的界面上发生了一种光现象,这就是本节要学习的光的折射,由此引入新课.二、新课教学(一)光的折射[师]我们已经学习了光的直线传播现象、反射现象.以及光在反射时所遵循的规律——光的反射定律.这些现象都是光在同种均匀介质中传播的现象.那么光从一种介质斜射入另一种介质时又将如何传播呢?教师利用演示实验让学生观察光的折射现象.实验装置如图所示,其中圆形白色屏E(可用2 cm厚木板刷上白油漆)边缘标有均匀刻度,中间开有长方形口,恰好将长方形玻璃容器放进去,容器中装适量的水,并在水中插有可转动的白色屏F(树脂板或塑料板),白色屏E和F可显示光束传播的路径.圆周上有一可移动的激光光源S(可用激光棒).[师]光从空气斜射入水中,传播方向是否改变呢?[生甲]传播方向不改变,仍沿直线传播.[生乙]传播方向要发生改变.[师]光从空气斜射入水中,如果改变方向,是向介面偏折呢?还是向法线偏折?[生甲]向介面偏折.[生乙]向法线偏折.[师]上面问题的回答谁对谁错呢?下面我们用实验来验证一下.[演示1]使E、F在同一平面上,让光从空气斜射向水面.[现象]光从空气斜射入水中,在空气中发生反射,同时在水面处改变方向进入水中,同时向法线偏折.师生共同分析得出结论:光从一种介质斜射入另一种介质时,传播方向发生偏折,这种现象叫光的折射.(refraction)(二)有关折射的几个专用名词1.教师把刚才光的折射现象在黑板上画出光的折射光路图.2.从图中介绍,什么是折射光线和折射角.为了防止学生把折射光线与界面的夹角误认为折射角,所以,要特别指出,折射角是折射光线与法线的夹角.(三)光的折射规律[演示2]使E、F在同一平面上,让光从空气斜射向水面,改变入射角,再做两次.演示过程要让学生观察两点:1.光从空气射入水中,入折角和折射角哪个大?2.随着入射角的增大(减小)折射角将如何改变?[现象]①光从空气斜射入水中,折射角小于入射角.②折射角随着入射角的增大(减小)而增大(减小).[演示3]把白色屏F分别向前、向后折,让光以某一角度射向水面.[师]大家能否看到水中的光线.[生]看不见.师生共同分析得出结论:①折射光线、入射光线、法线位于同一平面内.②折射光线、入射光线位于法线的两侧.[演示4]让光垂直射向水面[师]大家观察一下进入水中的光线沿什么方向前进?[生]光沿直线传播,传播方向不变.师生共同分析得出:当光线垂直射向介质表面时,传播方向不改变.[师]当光线垂直射向介质表面时,入射角和折射角各是多少度?[生]当光线垂直射向介质表面时,入射角为0°,折射角也为0°.[师]利用图提出问题:如果让光线逆着折射光线的方向从水或其他介质射入空气中,光线是否沿原入射光线射出呢?[演示5]①先让光由空气射入水中,记下入射光线、入射点、折射光线的位置.②再让光线逆着折射光线方向射入,观察光线是否逆着原入射光线方向射出.教师演示,学生观察后师生共同分析得出结论:在折射时光路是可逆的.(四)用光的折射规律解释一些简单的现象1.盛了水的碗,看上去好像变浅了[分析]如图所示,从碗底S点发出的光线,由水进入空气时,在水面上会发生折射,折射角大于入射角,折射光线进入人眼,人眼逆着折射光线的方向看去,觉得这些光线好像是从它们反向延长线交点S′发出来的.S′就是S的虚像,S′比S与水面的距离近.所以,人看上去盛水的碗底好像变浅了.2.放在杯底刚好看不见的小石头,加上水又会看得见.[分析]在未加水之前的小石头S点,射入人眼的这部分光,被杯的边沿挡住如图甲所示,射向其他方向的光线,也没有射进人的眼睛,所以,人眼看不见小石头.当水加到一定程度时,S点从水射入空气时,在水面发生折射,折射角大于入射角,折射光线进入人眼.如图乙所示,人可以看见小石头,其实,人看到的只是小石头的虚像.三、知识小结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主要学习了以下几个问题:1.光的折射现象.2.光的折射规律.3.用光的折射解释简单的光现象.四、布置作业1.复习本节课文.2.P84动手动脑学物理①②③④.3.预习第五节“光的色散”.五、板书设计第四节光的折射1.光的折射光从一种介质斜射入另一种介质时,传播方向一般会发生变化,这种现象叫光的折射.2.光的折射规律①折射光线与入射光线、法线在同一平面内.②折射光线和入射光线分居法线两侧.③折射角随着入射角的增大(减小)而增大(减小).④当光从空气斜射入其他透明介质时,入射角大于折射角;当光从其他透明介质斜射入空气时,入射角小于折射角.⑤当光线垂直射向介质表面时,传播方向不改变.⑥在折射时光路是可逆的.3.解释现象①池水变浅.②硬币升高.六、教学反思第4节光的折射教学目标1.通过实验认识光的折射规律。
能从众多的与光有关的现象中辨认出光的折射现象。
能用光的折射规律解释生活和自然界中的一些现象。
2.通过对大量光的折射现象的具体分析,没疑和提出问题,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的科学探究能力。
3.通过实验探究,培养学生实验操作能力。
教学重、难点1、重点(1)探究光的折射规律。
(2)通过实验探究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
2.难点实验探究光的折射规律。
教学方法科学探究法,实验法,讨论、交流法教具准备学生分组实验:激光笔、水槽、一个可折叠的光屏、一块玻璃砖、铅笔、细线、几个小石块、烧杯、筷子演示实验:细长铁丝(当作鱼叉),鱼(塑料片剪成的),装满水的塑料桶。
教学过程一、深题引入1.分组实验。
(1)让学生观察空烧杯的底和盛满水后烧杯的底看起来有什么变化。
生:烧杯的底盛满水后上升了。
(2)让学生观察筷子放在装满水的金属碗中,在水面处出现了什么现象?生:筷子在水面处折断了。
(3)让学生观察笔放在玻璃砖后,出现了什么现象?生:笔看起来折断了。
2.演示实验。
“刺鱼”活动(个别学生上台演示)。
各组取小桶一只,加入适量的水,把数条“小鱼”(如图所示)通过细线绑在石块上,浸入水中,使“龟”潜入水中较深的位置。
甲、乙两位同学,用细铁丝作鱼叉,快速向“负”刺去,把鱼刺出水面为成功,只准刺一次,看哪个同学能够成功。
有的同学失败了师;是否对准了“鱼”才刺去?生:点点头。
师:为什么对准了却剌不到呢?有的同学成功了师:是否对准了“鱼”才剌去?生:不是,叉子往“鱼”的下方刺去。
师:为什么对准“鱼”下方就会剌中。
师:以上各种现象,都是光的折射现象,由此引出课题。
板书:第三节光的折射二、新课教学1.光的折射现象。
演示实验:在水槽中放置一个光屏、光屏一半露出水面如果P58图4—26所示水中滴人少许牛奶,搅拌均匀,让激光笔发出的光紧贴着光屏斜射向水面让学生观察现象。
师:你们看到了什么现象?生甲:光在空气中沿直线传播。
生乙:光从空气斜射入水中时,传播方向发生了变化(即偏折)。
引出光的折射概念板书:光从空气斜射入水中时,传播方向会发生变化(即偏折),这种现象叫做光的折射。
如图所示。
教师向学生介绍关于光的折射的几个名词:入射光线AO、折射光线013、法线ON,入射角i,折射角 。
2.光的折射规律。
师:对光的折射?你想知道什么(或你想提出什么问题)?生甲;光的折射遵循什么规律?生乙:入射角与折射角关系如何?生丙;入射光线、折射光线、法线关系如何?师:我也想提出问题:如果入射角增大、折射角是增大?还是减小?折射角一定小于入射角吗?师:你们的猜想是什么?生甲:折射角小于入射角。
生乙:折射光线和入射光线分居法线两侧。
生丙:入射光线、折射光线和法线可能在同一平面上。
生丁:如果入射角增大,折射角可能减小。
生戍:入射角一定是大于折射角。
师:你们的猜想是否正确,还是要用实验来验证,你们准备设计一个什么样的实验来验证?生:用刚才演示光的折射现象的装置就可以研究光的折射规律。
师:下面4个人一组进行探究实验,请你们先讨论实验步骤,即先研究什么?后研究什么?并写在纸上,还要在纸上画出光路图。
学生讨论、交流。
师:请大家将你们各小组设计的实验步骤与实验内容互相交流,并请某组一位同学进行全班交流。
生:实验装置如课本P38图4—26所示。
(1)观察折射光线、法线与入射光线之间的位置关系。
(2)比较折射角与入射角的大小。
(3)改变入射角大小,观察折射角的变化情况。
(4)换用玻璃砖,将上面的实验过程重复一遍。
(5)让光从水中斜射入空气中,观察入射角和折射角的变化(大小关系)。
师:如何观察折射光线、法线与入射光线之间的位置关系?生:光屏是一个以法线为轴线可折叠的,先让光屏在一个平面上,在光屏上是否能观察到入射光线和折射光线;再将左半边的光屏向后折或向前折,在左半边光屏上可观察到入射光线的同时,在左半边光屏上是否能观察到折射光线?当光屏两半边在同一平面亡时,可在光屏上同时观察到入射光线和折射光线,而当光屏两半边不在同一平面上时,不能在光屏上观察到折射光线,说明入射光线、法线和折射光线在同一平面上。
师:如何比较入射角和折射角大小。
生:靠观察目测比较角度大小。
师:大家可在光屏上空气和水分界面画一条直线,画出入射点,并在入射光线、折射光线上画个点,取出后在光屏上画出折射光路图,用量角器可测量出入射角和折射角的大小,然后画在纸上进行交流。
下面大家进行分组实验,探究光的折射规律。
学生分组进行探究实验,教师巡回检查,解困答疑,并加以指导。
师:下面请第三小组将你们探究实验得出的光的折射规律向全班同学交流。
生甲:光折射时,折射光线、入射光线、法线在同一平面内,折射光线和入射光线分别位于法线的两侧。
折射角随入射角的改变而改变,入射角增大时,折射角也增大;入射角减小时,折射角也减小。
板书:光的折射规律。
师:有补充的吗?生乙:光从空气斜射向水中时,折射角小于入射角光从水中斜射向空气中时,折射角大于入射角,可见折射角不一定小于入射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