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能农业区位理论
【课外阅读】农业区位的理论模式__杜能环

农业区位的理论模式——杜能环1826年,德国人杜能提出了农业区位的理论模式。
他假设有一个与外界无任何联系的孤立国,在这个孤立国内:(1)只有一个中心城市,城市周围是广阔的、自然条件均一的可耕平原;(2)均匀分布着具有相同技术素养的农民,他们追求最大利润,并有能力按市场要求调整其农业经营类型;(3)城市是农产品唯一的市场,马车是唯一的运输工具,农民承担农产品的运费,运费与距离成正比。
杜能认为,在孤立国内将形成以中心城市为中心,呈同心圆状,由内向外分布的6个农业圈。
第一圈:自由农业带,距市场最近,主要生产易腐难运的农产品,如鲜奶、蔬菜等。
第二圈:林业带,为城市提供木材和燃料。
第三圈:作物轮作带,该带内作物6年轮回一次。
6年中有2年种稞麦,分别用1年种土豆、大麦、苜蓿和野豌豆。
这样,中间就不需要有休闲地。
第四圈:谷草轮作带,谷物、牧草和休闲地轮作,7年轮回一次。
第五圈:三圃轮作带,每年分别有l/3的土地种燕麦、稞麦和休闲,3年轮回一次。
第六圈:畜牧带,生产牧草,放养牲畜,实行粗放经营。
在该带以外就是未耕的荒野。
1969年,地理学家对埃塞俄比亚首都亚的斯亚贝巴进行的研究发现,尽管当地的种族和环境与欧洲不同,但是亚的斯亚贝巴的周围情况与杜能环有明显的一致性。
特别是该城外部的一圈油加利树林带,其位置与作用和杜能环中的林业带相似。
进入工业社会以后,很多情况都发生了变化,例如,为城市提供木材和燃料的林业带已不复存在。
有人根据实际情况,对杜能环进行了如下的修改。
第一圈:市场园艺业与栏饲业地带。
第二圈:乳畜业地带。
第三圈:混合农业地带。
第四圈:商品谷物业地带。
第五圈:大牧场业地带。
第六圈:非农业地带。
这种修改后的模型,不仅可用于以城市为中心的周围地区,而且可以运用于较大规模的地区。
例如,从美国的农业带分布图上,可以看出,以美国东北部工业区为中心,自东北向西南依次分布着市场园艺业带、乳畜业带、混合农业带、商品谷物业带以及大牧场业地带。
杜能农业区位论概述

一、杜能农业区位论的背景与目的杜能(Johan Heinrich von Thunen,1783—1850)于1826年完成了《孤立国同农业和国民经济的关系》(以下简称《孤立国》)一书,奠定了农业区位理论的基础。
(一)背景:寻求企业型农业时代的合理农业生产方式杜能农业区位理论是当时德国(普鲁士)社会经济背景下的产物。
19世纪初,普鲁士进行了农业制度改革,所有的国民都可拥有动产,并可自由分割及买卖。
取缔了所有依附于土地所有者的隶属关系,农民在法律上成为自由农民,可独立支配属于自己的农场。
尽管这种农业制度改革,取消了贵族阶级的许多特权,但贵族却成为大的土地所有者,并由此成了独立的农业企业家。
同时,由于土地的自由买卖关系,在这一时期出现了大量的农业劳动者。
由农业企业家和农业劳动者构成的农业企业式经营在此时期出现,因此可以说杜能著《孤立国》的时代是企业型农业建立的时代。
那么企业型农业建立时代的合理农业生产方式又是什么呢?这是杜能试图要解答的主要问题。
(二)目的:探索农业生产方式的地域配置原则杜能著《孤立国》的时代,在普鲁士的农业领域,著名的农业学家泰尔(A .D.Thaer,1757—1828)的合理农业论占主导地位。
泰尔提出为改变普鲁士农业的落后状况,应该在普鲁士全面取代三圃式农业生产方式而改为轮作式农业生产方式。
针对上述泰尔的合理农业论,杜能的《孤立国》试图论证对于各地域而言,并非轮作式农业一定都有利这一观点。
从而提出合理经营农业的一般地域配置原则。
杜能为了弄清这一问题,从一个假想空间,即“孤立国”出发,探索合理农业生产方式的配置原则。
为了研究的需要,杜能本人从1810年起在德国梅克伦堡购置了特洛农场。
十多年的农业经营数据他都详细地记载下来,成为他用来检验自己提出的假说的数据基础。
根据农场水平的数据检验后,杜能建立起了著名的农业区位论。
二、杜能农业区位论概要(一)理论前提杜能对于其假想的“孤立国”,给定了以下六个假定条件:1.肥沃的平原中央只有一个城市;2.不存在可用于航运的河流与运河,马车是唯一的交通工具;3.土质条件一样,任何地点都可以耕作;4.距城市50英里之外是荒野,与其它地区隔绝;5.人工产品供应仅来源于中央城市,而城市的食物供给则仅来源于周围平原;6.矿山和食盐坑都在城市附近。
杜能农业区位论概述

杜能农业区位论概述引言区位论是现代地理学的一个重要研究领域,其研究对象是地理区位对经济活动和发展的影响。
农业作为全球重要的经济活动之一,其区位选择对于农业发展具有至关重要的影响。
本文将以杜能农业区位论为研究对象,对其概述进行分析和讨论。
杜能农业区位论的提出杜能农业区位论是中国学者杜能在20世纪90年代提出的一个理论框架,主要研究农业区位选择的因素和农业发展的空间结构。
该理论在中国乃至国际地理学界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杜能农业区位论的基本原理杜能农业区位论的基本原理包括以下几个方面:农业区位选择的要素杜能认为,农业区位选择受到一系列要素的制约,包括自然地理要素、人文要素和经济要素等。
自然地理要素是农业区位的基础,包括气候、土壤、地形等因素。
这些因素直接影响着农业生产的效益和可行性。
人文要素包括人口分布、基础设施和交通网络等,这些因素对于农产品销售和物流运输具有重要的影响。
经济要素包括市场需求、价格水平等,在农业区位选择中也起到关键的作用。
区位选择的决策规则杜能提出了一套区位选择的决策规则,包括成本最小化原则、利益最大化原则和风险最小化原则等。
成本最小化原则指农业生产者在选择区位时,应该尽量减少生产成本,包括土地租金、运输成本、劳动力成本等。
利益最大化原则强调农业生产者应该选择能够获得最高利润的区位。
风险最小化原则指农业生产者在选择区位时,应该尽量避免自然灾害和市场波动等风险。
农业发展的空间结构杜能认为,农业发展的空间结构受到农业区位选择的影响,不同的农业区位选择会导致不同的农业发展格局。
在农业发展的空间结构上,杜能提出了几种典型的模式。
首先是集约型模式,即集中农业资源,形成规模化的农业生产,提高生产效率。
其次是分散型模式,即将农业资源分散开来,形成小规模的农业生产,注重生态环境保护。
还有一种混合型模式,即在某些区域实行集约型农业,而在另一些区域实行分散型农业。
杜能农业区位论的研究应用杜能农业区位论在实践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和发展。
农业区位论

和杜能试图解释大范围地区宏观的农业区位不同,现代的农业区位论者更多地注意研究具体农场的“农业决 策”。在一些农业经济学者看来,一个农场的生产类型即它的生产专业化方向不过是代表一个农场主决策过程的 最终结果,由若干个具有类似生产类型的农场所组成的土地利用区域,不过是各个农场主按照他们自己的条件所 作出的若干种决策的混合物;解释和论证一定的农场生产类型的区位,必须研究农业决策。这类研究广泛运用了 各种数学方法,如运用线性规划确定总生产费用最小而纯收益最大的农作物最优组合;运用博弈论研究面对种种 不确定性和风险(如天气变化、市场变化等)的农场主如何作出生产上的最优决策,以争取最坏情况下的最好可能 性;运用马尔可夫链研究生产革新的空间扩散等。影响农业决策过程的因素,不仅有各种社会经济因素、技术因 素、自然因素,而且有农场主的行为因素,如个人业务知识、经验、偏好以及冒险精神等等。通过农业决策论的 研究,不仅可以论证解释已有的农业区位,而且还可能预测它的变化。
杜能学说的意义不仅在于阐明市场距离对于农业生产集约程度和土地利用类型(农业类型)的影响,更重要 的是它首次确立了对于农业地理学和农业经济学都很重要的两个基本概念:土地利用方式(或农业类型)的区位 存在着客观规律性和优势区位的相对性。此外,杜能的理论模式对于区位论的建立起到奠基作用。杜能以后百余 年来,有一批学者如F.艾列波、T.布林克曼、E.劳尔、A.廖什、E.M.胡佛、E.S.邓恩、L.H.魏贝尔等,论证、 应用和修订了杜能的农业区位学说。如劳尔应用杜能原则,把全世界农业经营类型按集约程度排列为七大农业经 营地带,而以西北欧工业区域为世界农业集约化中心。
谢谢观看
简介
农业区位论指以城市为中心,由内向外呈同心圆状分布的农业地带,因其与中心城市的距离不同而引起生产 基础和利润收入的地区差异。
农业工业区位论

一、韦伯工业区位论的背景与目的
韦伯(Afred Weber,1868-1958年),德国经济 学家,于 1909年出版了《工业区位论:区位的纯 理论》一书,从而创立了工业区位论
德国产业革命之后,近代工业有了较快发展,产 业与人口向大城市集中的现象极为显著。在这种 背景下,韦伯从经济区位的角度,挑选了工业生 产活动作为研究对象,探索资本、人口向大城市 移动(大城市产业与人口集聚现象)的空间机制
(6)运费与距离成正比,并且由产品生产者——农民负担。
2
形成机制:
区位地租:单位面积土地产生的利润,即收入减 去生产成本和运输成本后的净收入
农产品的生产以追求地租收入最大为目标。对某 一固定农作物而言,农民的地租收入受市场的价 格、产地的生产成本和两地间的运费三个要素所 决定
R=PQ-CQ-KtQ=(P-C-Kt)Q=常数-KtQ
(1)在现实存在的国家中,找不到与孤立国中所 设想的自然条件、土壤肥力和物理性状都完全相 同的土地。
(2)在现实国家中,不可能有这么唯一的大城市, 既不靠河流,也不在通航的运河边。
(3)在具有一定国土面积的国家中,除了它的首 都外,还有许多小城市分散在全国各地。
6
图3.6 可通航河流和其它工业区位论概要
1.基本概念与理论前提 2.运费指向论 3.劳动费指向论 4.集聚指向论
14
1.基本概念与理论前提
(1)基本概念
区位因子
区位因子为经济活动在某特定地点所进行时得 到的利益。利益即费用的节约。从工业区位论 角度讲,即在特定区位进行某产品生产可比别 的场所用降低费用的可能性
1.农业区位理论的概念
农业区位论:是指以城市为中心,由内向外呈
同心圆状分布的农业地带,因其与中心城市的 距离不同而引起生产基础和利润收入的地区差 异。 农业区位论,是由德国农业经济学家杜能首先 提出的
杜能农业区位论

杜能农业区位论一、杜能农业区位论的背景与目的(一)背景:寻求企业型农业时代的合理农业生产方式1.关于杜能杜能(Johann Heinrich von Thunen)于1783年6月24日生于德国,1850年9月22日,杜能因脑溢血死于特洛。
他的墓碑上刻着他用以表示自然工资的数学公式因为杜能最重视他的工资理论,生前就要人在他死后这么做。
杜能早年丧父,他父亲当时以数学和机械学著称,本来可以是杜能的良师益友。
杜能的母亲容德兼备,能干而有教养,对子女的教育完全独立自理。
杜能幼年就好深思,严肃认真,他母亲对他影响必定很深。
杜能在中年回忆童年时说:是我母亲的泪水培育了我。
1789年,母亲改嫁。
继父冯·布特尔是个商人,喜好数学,这对杜能的影响很深,后来在杜能学术著作中起了颇为重要的作用。
然而不久杜能须接管父亲的田产,这也正符合他的志向,所以1799年起就埋头学习农业,杜能二十岁时向他的兄弟抱怨说,学校布置的作业太多,学术研究则太少,颇为遗憾。
直到1803年杜能遇到德国伟大的农业理论家阿尔布雷希特·特尔,他的求知欲才得到满足。
除了亚当·斯密之外,特尔是杜能毕生敬崇的老师。
杜能的理论体系主要由两部分组成。
一部分是一般经济理论,另一部分是农业和农业经济理论。
就思想来源来说,杜能的一般经济理论较多受亚当·斯密的影响,而农业和农业经济理论则受到特尔的很大影响。
杜能在其《孤立国》里说:“在国民经济学方面亚当·斯密是我的师表,在科学的农业方面则是特尔先生。
特尔,特尔的四卷本专著《合理的农业原理》是德国的农业理论从官房学的一个组成部分发展成为一门独立科学的标志。
杜能在谈到特尔对自己的影响时说:“我所尊敬的老师⋯⋯特尔先生⋯⋯对我所研究的整个农业方向及我的造就产生过决定性的影响。
但是他并不满足于斯密和特尔的理论。
他说:“在我看来,这两位伟大人物的学说有未完善的地方,这些地方难以满足我探求真理的需要,因而迫我自行研究。
杜能农业区位论概

一、杜能农业区位论的背景与目的杜能(Johan Heinrich von Thunen,1783—1850)于1826年完成了《孤立国同农业和国民经济的关系》(以下简称《孤立国》)一书,奠定了农业区位理论的基础。
(一)背景:寻求企业型农业时代的合理农业生产方式杜能农业区位理论是当时德国(普鲁士)社会经济背景下的产物。
19世纪初,普鲁士进行了农业制度改革,所有的国民都可拥有动产,并可自由分割及买卖。
取缔了所有依附于土地所有者的隶属关系,农民在法律上成为自由农民,可独立支配属于自己的农场。
尽管这种农业制度改革,取消了贵族阶级的许多特权,但贵族却成为大的土地所有者,并由此成了独立的农业企业家。
同时,由于土地的自由买卖关系,在这一时期出现了大量的农业劳动者。
由农业企业家和农业劳动者构成的农业企业式经营在此时期出现,因此可以说杜能著《孤立国》的时代是企业型农业建立的时代。
那么企业型农业建立时代的合理农业生产方式又是什么呢?这是杜能试图要解答的主要问题。
(二)目的:探索农业生产方式的地域配置原则杜能著《孤立国》的时代,在普鲁士的农业领域,著名的农业学家泰尔(A .D.Thaer,1757—1828)的合理农业论占主导地位。
泰尔提出为改变普鲁士农业的落后状况,应该在普鲁士全面取代三圃式农业生产方式而改为轮作式农业生产方式。
针对上述泰尔的合理农业论,杜能的《孤立国》试图论证对于各地域而言,并非轮作式农业一定都有利这一观点。
从而提出合理经营农业的一般地域配置原则。
杜能为了弄清这一问题,从一个假想空间,即“孤立国”出发,探索合理农业生产方式的配置原则。
为了研究的需要,杜能本人从1810年起在德国梅克伦堡购置了特洛农场。
十多年的农业经营数据他都详细地记载下来,成为他用来检验自己提出的假说的数据基础。
根据农场水平的数据检验后,杜能建立起了著名的农业区位论。
二、杜能农业区位论概要(一)理论前提杜能对于其假想的“孤立国”,给定了以下六个假定条件:1.肥沃的平原中央只有一个城市;2.不存在可用于航运的河流与运河,马车是唯一的交通工具;3.土质条件一样,任何地点都可以耕作;4.距城市50英里之外是荒野,与其它地区隔绝;5.人工产品供应仅来源于中央城市,而城市的食物供给则仅来源于周围平原;6.矿山和食盐坑都在城市附近。
杜能农业区位理论

8
三、杜能圈
第二圈—林业圈 供给城市用的薪材、建筑用材、 木炭等。 由于所供给的物质的重量和体积 均较大,从经济角度必需在城市 近处(第二圈)种植。
9
三、杜能圈
第三圈—轮作式农业圈 没有休闲地,在所有耕地上种植 农作物,以谷物(麦类)和饲料 作物(马铃薯、豌豆等)的轮作 为主要特色。 杜能提出每一块地的六区轮作, 第一区为马铃薯,第二区为大麦, 第三区为苜蓿,第四区为黑麦, 第五区为碗豆,第六区为黑麦。 其中耕地的50%种植谷物。
杜能农业区位理论 作者:周晓辉
经济地理学 1
一、杜能农业区位理论的背景介绍
1、提出者——约翰·冯·杜能
1783-1850,德国农业经济学家1826年出版,以下简称《孤立国》,首次系统地阐述了农业区位理论的思 想,奠定了农业区位理论的基础。
3、地位——开山之作
16
六、农业区位论的缺陷
1、片面强调运费的作用,忽略了行为等其他人文因素的 影响。 2、忽略了不同规模中心城市在市场交易能力方面的差异, 只考虑农业土地利用,没考虑到城市周围土地利用(逆杜 能圈)。 3、受历史所限,不能完全运用当前现代化交通条件下的 现实(高速公路、保鲜技术使供求范围可以伸展到数千公 里)。
杜能的农业区位理论是农业区位理论 的开山之作,同时也是影响最大、最 主要的农业区位理论。
2
杜能农业区位理论的主要内容

杜能农业区位理论的主要内容1)基本经济分析农业经营者在单位面积土地上获得的最大利润为:P农业生产成本为: E农产品的市场价格:V农产品的运输费用:T他们之间的关系为:P=V—(E+T)由于V(农产品的唯一销售市场是城市,在一定时期内,同一种农产品的市场价格是相同的)和E(发展农业生产的条件完全相同,即均质的假设)是常数,因此V-E也是常数,故有:P+T=V-E=K=常数意义:要想利润最大化,只有将运费最小化.由此得出杜能农业区位理论主要要解决的问题:如何布局,使农业生产达到运费最小,从而使利润最大化。
2)杜能圈的六种耕作制度由内而外划分为六个区域:自由农作区,林业区,谷物轮作区,草田轮作区,三圃农作制区,畜牧业区3)修正模型修正原假设1:农业生产的条件不均质修正原假设3:交通工具多样化,除了马车外还有河运等修正原假设1:大城市周围除了农村外,还有许多的小城市(城市不唯一工业区位理论奠基人:德国经济学家韦伯核心思想:是通过对运输、劳动力及集聚因素相互作用的分析与计算,找出工业品的生产成本的最低点,作为配置工业企业的理想区位。
假设条件1)研究的对象是一个均质的国家或地区2)原材料产地已知3)消费为已知4)劳动力已知且充足5)运费是重量和距离的函数6)同一产品以运输成本定向的工业区位分析前提假设:影响因素只有一个即运费韦伯认为:工业企业应选在原料和制成品两者的总运费最小的地方运费的大小取决于:运输距离和货物重量比例关系:运费与运输距离和货物重量成正比关系韦伯将工业原料分为:遍布性原料(到处都有的原料):对工业区位影响不大;限地性原料(分布在某些固定地点的原料):对工业区位模式产生重大影响。
韦伯提出原料指数的概念:指需要运输的限地性原料及其重量和制成品重量的比值,即有:原料指数=限地性原料总重量÷制成品总重量原料指数的不同将导致工业区位的趋向不同,因此,当在原料指数不同的情况下,只有在原料、燃料与市场之间找到最小运费点,才能找到工业的理想区位。
杜能农业区位论

四、意义
2.经济学上的意义:
(1)杜能农业区位论对经济区位研究而言,其孤立化的研 究思维方法,最具重要意义。 (2)杜能第一次从理论上系统地阐明了空间摩擦对人类经 济活动的影响,不仅仅用此原理可说明农业土地利用,对 于其它土地利用仍然有效,是土地利用一般理论的基础。
五、局限性
1.孤立国条件下的杜能圈,是一种完全均质条件下的理论 模式。在现实中基本不可能存在完全相同的条件。 2.修正后杜能模式考察了河流、其它小城市、谷物价格和 土质对“孤立国”土地利用的影响。 3.现实中,农业生产中相当大的部分并非商品性经营,而 是自给性经营。这种经营以产量为目标而并非利润,并且 不强调单一品种专业化生产而强调多品种多样化生产。 4.经营者的主观意识。 5.技术发展与交通手段的发达使得杜能理论中起决定性作 用的距离因素的制约趋于变小。 6.现代城市周边土地利用方式的多样性也是造成杜能区位 理论与现实存在较大偏离的重要因素。
二、理论概要
2.产生的问题:
(1)在这样一种条件下,农业将呈现怎样的状态? (2)合理经营农业时,距离城市的远近将对农业产 生怎样的影响?
二、理论概要
3.研究方法:
“孤立化的方法”: 排除其它要素的干扰,而只探 讨一个要素的作用。即不考虑所有的自然条件差异 ,而只是考察在一个均质的假想空间里,农业生产 方式的配置与距城市距离的关系。
二、理论概要
4.形成机制:
地租公式:R =PQ-CQ-KtQ=(P-C-Kt)Q R:地租收入 P:农产品的市场价格 C:单位农产品的生产成本 Q:农产品的生产总量(等同于销售总量) K:生产地距城市(市场)的距离 t:农产品的运费率
二、理论概要
4.结论:
(1)在“杜能条件下”,同一产品的地租只与Kt( 运费)有关; (2)运费不能无限制增加,否则要改变经营方式( R不能为负)。
第三章 区位理论

❖ 二、其它工业区位理论
❖ (一)帕兰德的区位理论 ❖ 1、区位与市场地域 ❖ 2、运费与区位理论
图 帕兰德的市场地域分割
❖ (二)胡佛的交通区位理论 ❖ 1、假设条件 ❖ (1)运费由场站作业费用和线路运输费用组成; ❖ (2)使用同一种原料、生产一种产品和一个销售市场; ❖ 2、主要观点 ❖ (1)若在原料与市场之间有直达运输,则企业布局在交通线的起止
第三章 区位理论
第一节 农业区位论
❖ 一、农业区位理论的产生 ❖ 二、杜能农业区位论概述 ❖ 1、杜能对“孤立国”的理论假设条件 ❖ ①在“孤立国”中只有一个城市,且位于中心,其他都是农村
和农业土地,农村只与该城市发生联系; ❖ ②“孤立国”内没有可通航的河流和运河,马车是城市与农村
间联系的唯一交通工具; ❖ ③“孤立国”是一天然均质的大平原,各地农业发展的自然条
图 杜能圈形成机制与圈层结构示意图
❖ 第二、杜能圈农业布局6层次 ❖ ①自由式农业圈:蔬菜和牛奶等易腐难运的鲜活农产品;
这一农作区在经营方式上突出的特点是集约化程度很高。 ❖ ②林业圈:供给城市用的薪材、建筑用材和木炭等; ❖ ③轮作农业圈:主要种植谷物和饲养牲畜,农牧结合,
合理轮作是其主要特点。采用轮栽作物制,无休闲地, 六区轮作。 ❖ ④谷草式农业圈:谷物、牧草、休耕轮作地带;其特点 是经营较粗放,在轮作中增加了牧草的比重,而且出现 了休闲地。 ❖ ⑤三圃式农业圈:粮畜产品,以畜产品为主,谷作物粗 放;这一区处在整个谷物种植区的最外围,农业经营粗 放,土地大量休闲。 ❖ ⑥畜牧业圈:生产谷物用于自给,生产牧草用于养畜, 畜产品供应城市市场。 ❖ 此圈外地租为零,则为无人利用的荒地。这种圈状分布, 常被称为杜能圈或农业圈。
《杜能农业区位论》课件

农业投资决策
评估农业投资的风险和收益, 制定合理的投资策略。
农业环境保护决策
在发展农业生产的同时,注重 环境保护,实现可持续发展。
农业区位布局规划
区域农业布局规划
根据各地区的资源禀赋和比较优势,制定合 理的区域农业发展策略。
农业产业链优化
整合农业生产、加工、销售等环节,提高农 业产业链的效率和竞争力。
它主要关注农业土地利用的合理性和经济效益,以及农业生产的地域分工和布局问 题。
农业区位论的核心是通过对不同土地类型的比较优势和土地利用方式的成本效益分 析,确定最优的农业生产和布局方案。
农业区位论的核心思想
杜能认为,农业生产的地域分工和布局应该以市 场为中心,根据不同地区的自然条件、资源禀赋 和社会经济条件进行差异化发展。
农业区位因素分析
自然条件
土地、气候、水资源等 自然条件对农业生产和
布局具有重要影响。
市场需求
市场需求的变化引导农 业生产和产品结构的调 整,影响农业区位选择
。
交通运输
便捷的交通运输有利于 降低成本、扩大市场, 对农业区位选择产生影
响。
技术进步
农业技术的创新和应用 ,提高农业生产效率, 改变农业区位选择的方
《杜能农业区位论》 ppt课件
目录
• 杜能农业区位论概述 • 杜能农业区位论的形成背景 • 杜能农业区位论的主要内容 • 杜能农业区位论的应用与实践 • 杜能农业区位论的局限性与展望
01
杜能农业区位论概述
杜能简介
杜能(Johann Heinrich von Thünen )是19世纪的德国经济学家和地理学 家,被认为是经济地理学的先驱之一。
02
杜能农业区位论的形成 背景
杜能农业区位论

杜能农业区位论1. 前言农业作为人类最早的生产方式,对于一个国家的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有着重要的影响。
而农业区位则是指农业生产所处的地理位置和环境条件,它直接决定了农业能否发展、发展的速度和规模。
本文将以杜能为例,探讨其农业区位的特点、优势和劣势,并分析对农业发展的影响。
2. 杜能农业区位特点杜能位于北纬35°左右,属于亚热带地区,气候温暖湿润,四季分明。
同时,杜能地势较为平坦,土壤肥沃,水资源丰富。
这些都为农业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自然条件。
3. 杜能农业区位优势3.1 气候条件优越杜能位于亚热带地区,气候温暖湿润。
这种气候条件使得杜能适合多种农作物的种植,包括水稻、小麦、玉米等。
冬季温度适中,不会过冷,有利于一些经济作物的生长。
夏季则适合果蔬的生长,如葡萄、苹果、柑橘等。
3.2 土壤肥沃杜能的土壤主要由河流泥沙堆积而成,含有丰富的有机质和营养物质。
这种土壤肥沃度高的优势,为农业生产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农民可以在这片土地上种植各种农作物,而且产量较高。
3.3 水资源丰富杜能地区有丰富的水资源,包括河流、湖泊和地下水。
这样的水资源条件为农业的灌溉提供了充足的水源。
农民可以利用这些水资源进行灌溉,保证农作物的生长。
3.4 交通便利杜能地区交通便利,有多条高速公路和铁路经过。
这样的交通优势使得农产品的运输更加方便快捷。
农民可以及时将农产品送到市场,从而提高农产品的销售和价值。
4. 杜能农业区位劣势4.1 地理位置相对偏远杜能地处较为偏远的位置,与大城市距离较远。
这样的地理位置劣势导致农产品的销售和市场渠道相对较少。
农产品运输成本也相对较高,影响了农业发展的效益。
4.2 农业科技水平相对滞后杜能地区的农业科技水平相对滞后。
农民在科技创新和农业技术应用方面缺乏必要的支持和指导。
这样会导致农业生产效率的提高速度相对较慢,难以适应市场的需求变化。
4.3 劳动力短缺由于杜能地区的农业发展相对滞后,大部分年轻人都到城市工作,导致农村劳动力短缺。
杜能农业区位理论

(二)目的:农业生产方式的地域配置原则
泰尔:合理农业理论——轮作式农业生产方式取代三圃式(黑麦区、大麦区、 休闲区轮作)农业生产方式。
杜能:圈层式农业区位理论
二、杜能农业区位理论的基本假设
3、除中心城市外农村与其 他任何市场无联系 中心城市是唯一农产品贩 卖中心,也是工矿品的唯 一供应者。
第一地带:温室、花卉
第二地带:园艺、果品、马铃薯、烟草 第三地带:奶制品、肉用牛羊、饲料、纤维用亚麻 第四地带:普通农业地带 第五地带:面包用谷物、油用亚麻
第六地带:牧场
第七地带:森林
(二)中观尺度
上海、北京郊区的农业圈层模式(城市范围)。 80年代初,上海市郊区的农业类型围绕城区形成四个圈域:第 一圈为距市中心 10km以内,以蔬菜、奶牛、花卉为主的圈层;第二圈为距市中心 10~20km之 间,是以棉花、蔬菜、奶牛、自给性粮食生产为主的圈层;第三圈为距市中心 20~35km之间,是以商品粮、棉花、季节性蔬菜为主的圈层;而第四圈为距市 中心35km以外地区,以商品粮、棉花、渔业和奶牛为主的圈层。从整体来看, 大致可反映出杜能的环状结构来。 另外,北京市郊区也有同样的圈层结构表现,近郊区为蔬菜、鲜奶、蛋品;远郊 区内侧为粮食和生猪,外侧为粮食、鲜瓜果、林木;而外围山区则为林业、牧业 和干果。
必须考虑的因素。
第四, 农民获得了向城市移民的自由, 农村的人口开始急剧地涌向城市。 这一方面促进了城市的发展, 随着城市人口的增加, 工商业和农贸业越来越重要, 农村的生产活动与市场联系越来越紧密;另一方面提高了农业生产效率, 降低了农 业生产成本(在庄园制下, 土地由许多人耕种, 现在土地由较少人耕种) 。 第五, 生产力水平的提高, 导致生活水平的提高和人口数量的增加。
杜能的农业区位论

第一圈-自由农作区 第二圈-林业区 第三圈-轮作式农业区 第四圈-谷草式轮作区
第五圈-三圃式农业区
第六圈-畜牧业区
注:杜能农业区位论从孤立化研究和区位地租出发,得出了农产品种类围绕市场 呈环带状分布的理论模式
三、生产方式空间配置原理
杜能圈的修正
为什么需要 修正呢?
修正原因:杜能圈模式是一 种完全均质条件下的理论模式, 是对客观实际的高度抽象,“孤 立国”在现实中很少存在。 针对实际存在的情况,杜能 对其农业区位图式进行修正, 放宽了“孤立国”的假设条件,使 标准的杜能圈发生变化。
三、生产方式空间配置原理
杜能圈的基本原理
农业生产方式的空间配置,一 般在城市近处种植相对于农产品的
价格而言笨重且体积大的作物,或
者是生产易于腐烂或必须在新鲜时 消费的产品。而随着距城市距离的
增加,则种植相对于农产品的价格
而言运费小的作物。在城市的周围 ,将形成以某一种农作物为主的同 心圆结构。
三、生产方式空间配置原理
四、理论意义及缺陷
缺陷
片面强调运费的作用,忽略了行为等其 他人文因素的影响。 忽略了不同规模中心城市在市场交易能 力方面的差异,只考虑农业土地利用,没
考虑到城市周围土地利用。
受历史所限,不能完全运用当前现代化交通条件Biblioteka 的现实五、现实意义及发展借鉴
在我国城乡土地利用上,一些特大城市如 京、津、沪其郊区农业已呈明显的地带 分异,其它大、中城市亦不例外。城市内 各处的人口和经济密度,服从于距市中心 愈远,土地利用的强度愈低。可以看出, 杜能的区位论,正是我们制定级差土地费 用和推行土地合理化的依据。可见,杜能 对后人的贡献巨大。 在杜能农业区位论的思想影响下,我 国正在努力使现有市区的功能布局更趋 合理,亦使市区扩大过程中各方面的经济 利益得到照顾,并逐步达到缩小城乡、远 近郊区居民收入差别的目的。
经济地理学第三章知识总结

第三章农业与⼯业区位理论第⼀节杜能农业区位理论⼀、杜能农业区位理论的背景与⽬的背景:企业型农业的成⽴时代。
19世纪德国乃⾄整个欧洲的社会历史背景复杂,⽣产⼒状况呈现⼤变⾰的趋势,企业型农业开始成⻓。
杜能,他本⼈是⼀个农业资本家,(德)1783-1850,以下简称杜能)于1826年出版了《孤⽴国》⼀书,⾸次系统地阐述了农业区位理论的思想,奠定了农业区位理论的基础。
⽬的:农业⽣产⽅式的地域配置原则。
泰尔:合理农业论——以轮作式农业⽣产⽅式全⾯取代三圃式农业⽣产⽅式(⿊⻨区、⼤⻨区、休闲轮作区)杜能:圈层式农业区位理论——不同地⽅对中⼼城市距离远近所带来的运费差决定着不同地⽅农产品纯收益或“经济地租”⼤⼩,将形成以城市为中⼼,由内向外呈同⼼圆分布的六个农业地带⼆、杜能农业区位理论概要1、理论前提(“孤⽴国”的假设条件)肥沃的平原中央只有⼀个城市;不存在可⽤于航运的河流与运河,⻢⻋是唯⼀的交通⼯具;⼟质条件⼀样,任何地点都可以耕作且收成相同;距城市80km之外是荒野,与其它地区隔绝;⼈⼯产品供应只来源于中央城市,⽽城市的⻝物供给则只来源于周围平原;矿⼭和⻝盐坑都在城市附近;此外,追求利益最⼤化也是其重要的前提条件。
2、形成机制地租收⼊公式如下:R=PQ-CQ-KtQ=(P-C-Kt)QR——地租收⼊;P——农产品的市场价格;C——单位农产品的⽣产成本;Q——农产品的⽣产总量(等同于销售总量);K——为⽣产地距城市(市场)的距离;t——农产品的运费率。
两点结论:(1)在“杜能条件下”同⼀产品的地租只与Kt(运费)有关;(2)运费不能⽆限制增加,否则要改变经营⽅式(R不能为负)地租曲线当地租收⼊为零及以下时,即使耕作技术可能,经济上也不合理,因⽽零地租点成为农作物的耕作极限点。
由市场点(运费为零)到耕作极限点的地租收⼊数值连结曲线被称为地租曲线。
每种作物都有⼀条地租曲线,其斜率⼤⼩由运费率决定,不容易运输的农作物⼀般斜率较⼤,相反则较⼩。
杜能的农业区位论主要内容

杜能的农业区位论主要内容杜能的农业区位论主要是指在农业生产中,地理位置对于农业生产的影响。
农业区位论是农业地理学的一个重要分支,它研究的是农业生产的地理分布规律和影响因素,以及不同地理位置的农业生产特点和优劣势。
农业区位论的主要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农业生产的地理分布规律农业生产的地理分布规律是指不同地理位置的农业生产特点和优劣势。
在不同的地理位置,由于气候、土壤、水资源等自然条件的不同,农业生产的特点也不同。
例如,南方气候温暖湿润,适宜种植水稻、茶叶、烟草等作物;而北方气候寒冷干燥,适宜种植小麦、玉米、大豆等作物。
此外,不同地区的土壤肥力、水资源等也会影响农业生产的特点和优劣势。
二、农业生产的影响因素农业生产的影响因素包括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
自然因素主要包括气候、土壤、水资源等,而人为因素主要包括政策、市场、技术等。
政策因素对农业生产的影响很大,例如政府的农业补贴政策、农业保险政策等都会影响农业生产的发展。
市场因素也是影响农业生产的重要因素,例如市场需求、价格波动等都会影响农业生产的发展。
技术因素也是影响农业生产的重要因素,例如新技术的应用、农业机械化等都会影响农业生产的效率和质量。
三、农业生产的特点和优劣势不同地理位置的农业生产具有不同的特点和优劣势。
例如,南方气候温暖湿润,适宜种植水稻、茶叶、烟草等作物,但由于气候湿润,容易发生病虫害,需要加强防治;而北方气候寒冷干燥,适宜种植小麦、玉米、大豆等作物,但由于气候干燥,需要加强灌溉。
此外,不同地区的土壤肥力、水资源等也会影响农业生产的特点和优劣势。
四、农业区位的优化农业区位的优化是指通过调整农业生产的地理分布,使农业生产更加高效、可持续发展。
农业区位的优化需要考虑自然条件、市场需求、政策支持等因素,通过科学规划和合理布局,实现农业生产的优化。
例如,在南方地区,可以通过加强防治病虫害、提高水稻品质等措施,提高农业生产效益;在北方地区,可以通过加强灌溉、推广新技术等措施,提高农业生产效率。
杜能农业区位理论介绍

一、杜能农业区位理论的背景和目的
• 1、背景:
• 杜能农业区位理论是19世纪德国(普鲁士)特殊社会经济背景下的产物。19世纪初,普 鲁士进行了农业制度改革,取缔了所有依附于土地所有者的隶属关系,所有的国民都可 拥有动产,并可自由分割及买卖,农民在法律上成为了自由农民,可独立支配属于自己 的农场。这次农业制度改革,取消了贵族阶级的许多特权,但也促使贵族成为大的土地 所有者和独立的农业企业家。同时,大量获得了人身自由的农民成为能够自由出卖劳动 力的农业劳动者。于是,出现了由农业企业家和农业劳动者构成的农业企业式经营。杜 能的《孤立国》正是试图解释企业型农业时代的农业生产方式问题。
四、农业生产方式的空间配置原理
• • • • • • 第一圈:自由式农业圈 第二圈:林业圈 第三圈:轮作式农业带 第四圈:谷物式农业带 第五圈:三圃式农业圈 第六圈:畜牧业圈 指在市场点(运费为零)的地租收入和耕作极限(范 围)连结的曲线。每种作物都有一条地租曲线,其斜率大 小由运费率所决定,不容易运输的地租曲线一般斜率较大, 相反则较小。由此,形成了经典的杜能圈层式农业土地利
用结构。
五、杜能农业区位理论应用研究
研究范围
宏观尺度 (国家或大洲范围)
例如:乔纳森的欧洲 农业区位分布研究
中观尺度 (城市范围)
例如:北京、上海 土地利用类型
微观尺度 (农村聚落范围)
例如:纳瓦佛等人 在卢旺达丘陵地带 农村聚落的研究
(一)宏观尺度 • 1、乔纳森的宏观尺度研究乔纳森综合欧洲的人口密度,各种农作物、 家畜、水果的分布与农业景观,以西北欧为中心划分出七大地带。 第一地带:温室、花卉 第二地带:园艺、果品、马铃薯、烟草 第三地带:奶制品、肉用牛羊、饲料、纤维用亚麻 第四地带:普通农用地 第五地带:面包用谷物、油用亚麻 第六地带:牧场 第七地带:森林
杜能农业区位理论的主要内容

杜能农业区位理论的主要内容1.杜能区位理论的基本经济分析。
杜能根据其理论前提,认为市场上农产品的销售价格决定农业经营的产品和经营方式;农产品的销售成本为生产成本和运输成本之和;而运输费用又决定着农产品的总生产成本。
因此,某个经营者是否能在单位面积土地上获得最大利润(P),将由农业生产成本(E)、农产品的市场价格(V)和把农产品从产地运到市场的费用(T)三个因素所决定,它们之间的变化关系可用公式表示为:P=V-(E+T)按照杜能理论的假设前提进一步分析,“孤立国”中的唯一城市是全国各地商品农产品的唯一销售市场,故农产品的市场价格都要由这个城市市场来决定。
因此,在一定时期内“孤立国”各种农产品的市场价格应是固定的,即V是个常数。
杜能还假定,“孤立国”各地发展农业生产的条件完全相同,所以各地生产同一农产品的成本也是固定的,即E也是个常数。
因此,V与E之差也是常数,故上式可改写成:P+T=V-E=K上式中K表示常数,也就是说,利润加运费等于一个常数。
其意义是只有把运费支出压缩为最小,才能将利润增至最大。
因此,杜能农业区位论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归为一点,就是如何通过合理布局使农业生产达到节约运费,从而最大限度地增加利润。
2.杜能圈。
根据区位经济分析和区位地租理论,杜能在其《孤立国》一书中提出六种耕作制度,每种耕作制度构成一个区域,而每个区域都以城市为中心,围绕城市呈同心圆状分布,这就是著名的“杜能圈”。
第一圈为自由农作区,是距市场最近的一圈,主要生产易腐难运的农产品。
第二圈为林业区。
本圈主要生产木材,以解决城市居民所需薪材以及提供建筑和家具所需的木材。
第三圈是谷物轮作区。
本圈主要生产粮食。
第四圈是草田轮作区。
本圈提供的商品农产品主要为谷物与畜产品。
第五圈为三圃农作制区,即本圈内1/3土地用来种黑麦,1/3种燕麦,其余1/3休闲。
第六圈为放牧区,或叫畜牧业区。
3.杜能圈的修正模型。
杜能根据假设前提,得出的农业空间地域模型过于理论化,与实际不太相符。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三、杜能农业区位理论形成机制
R=PQ-CQ-KtQ=(P-C-Kt)Q R 地租 C 位农产 的生产 产地 的 P 农产 的生产成 Q 的 t 农产 K 生 农产 业 谷 草 三 圃 牧 80km 畜 地 租 由 林 自
四、农业生产方式的空间配置原理
• • • • • • 式农业 业 式农业 式农业 三 式农业 业
0
三 四
五、杜能农业区位理论的应用型研究
(一)宏观尺度 乔纳森的欧洲农业分区模式:国家或大洲范围 第一地带:温室、花卉 第二地带:园艺、果品、马铃薯、烟草 第三地带:奶制品、肉用牛羊、饲料、纤维用亚麻 第四地带:普通农用地 第五地带:面包用谷物、油用亚麻 第六地带:牧场 第七地带:森林
(二)中观尺度
七、农业区位论对中国农业发展的现实意义
1、中国农业发展必须遵循农业区位论的空间法则 区域间存在自然资源禀赋差异; 区域空间距离的不可消除性; 经济活动的趋利性。 2、农业区位论在中国农业经济中的现实应用 中国城乡结构,农村包围城市; 市场机制不健全,小农贸易仍然是城镇居民和来自城镇周围的农民; 交通格局复杂,区域差异大,运输费用和生产成本最低的农业区位目标 显得尤为重要。
自由农业带
林业带
无休闲轮作谷物带 畜牧业带
长期休闲的多区轮作带
三田制农耕带
二、杜能农业区位理论的基本假设
• • • • • • 1、中央大平原只有一个城市 2、马车是唯一的运输工具 3、除中心城市外农村与其他城市无任何市场联系 4、农民生产的动力是获得最大的区位地租 5、市场的农产品价格、农业劳动力工资、資本利息均假设不变 6、运输费用同运输的质量和距离成正比
•
土地资源 私有 耕者获得 自由
土地投资
农业生产 规模扩大
农Hale Waihona Puke 品市场 销售农民向城 市转移
工业生产 水平提高
市场距离
农业区位理论
• 2、目的:农业生产方式的地域配置原则
泰尔:合理农业理论——耕作式生产方式取代三圃式农业生产方式(黑麦区、大麦 区、休闲轮作区) 杜能:圈层式农业区位理论——不同地方对中心城市距离远近所带来的运费差决定 着不同地方农产品纯收益或“经济地租”大小。将形成以城市为中心,由内向外呈同 心圆分布的六个农业地带:
杜能农业区位理论
一、杜能农业区位理论的背景和目的
• 1、背景:
• ⑴理论基础:19世纪中期,阿瑟扬(英)、泰尔(德)提出生产要素配合比例和生产费 用与收益的关系,资本主义农业经营为获取最大的利润。在此基础上,杜能(德)在 1826年出版的《孤立国同农业和国民经济的关系》一书中,首次系统的阐述了农业区位 理论的思想,奠定了农业区位理论的基础。 ⑵企业型农业的成立时代:19世纪德国乃至整个欧洲的社会历史背景复杂,生产力状况 呈现大变革的趋势,企业型农业开始成长。
(三)、微观尺度
微观尺度研究以纳瓦佛等人在非洲卢旺达丘陵地带农村聚落的 研究为代表。 在非洲中部卢旺达丘陵地带,围绕居住聚落呈现出同心圆状的土地利用状 态,即从内向外依次为: 内测 耕地
住宅地
香蕉地
咖啡 种植地
外侧 耕地
丘陵冲击土 上的耕地
六、杜能农业区位理论的意义及局限性
1、杜能农业区位理论的意义 农业地理学上的意义:即使自然环境相同,仍会出现农业的空间分异;农业生 产方式只存在相对优越性;距市场越近的地方,布局单位面积收益越高的 农业生产方式越合理。 经济学上的意义:将数学方法引入经济研究;经济区位研究 2、杜能农业区位理论的局限性——一种完全均质条件下的理论模式 河流干扰要素情况 谷物价格变动和土质存在差异的影响 技术发展和交通手段发达使市场距离缩短 该理论建立在商品农业的基础上,而现实农业生产中大部分是自给性经营 现代城市周边土地利用的多样性
1、上海(20世纪80年代初): 第一圈:距市中心10km之内区域,蔬菜、奶牛、花卉为主 第二圈:距市中心10~20km之内的区域,以棉花、蔬菜、奶牛和自给性 粮食生产为主 第三圈:距市中心20~35km之内的区域,以商品粮、棉花、季节性蔬菜生产为主 第四圈:距市中心35km以外的区域,以商品粮、棉花、渔业和奶牛生产为主 2、北京(与上海市圈层相似): 第一圈:蔬菜、奶牛、鲜蛋为主的农产品 第二圈:以果、菜、粮为主要农产品 第三圈:以果、蛋、粮、棉油为主要农产品 第四圈:以棉、谷和肉为主要农产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