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优质课专家点评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小学语文统编教材多课型教学性展示评课

各位专家、老师大家好:

潘老师执教的是统编教材三年级下册第五单元的一篇课文。主要特点有以下几个:

一、明确的目标指向

本单元是习作单元,从三年级起,在每一册中安排一个专门的习作单元,是统编教材的一个创新,本单元延续了三年级上册习作单元的编排体例。单元主题是“大胆想象”,旨在鼓励、启发学生大胆想象,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思维能力,激发学生的习作兴趣,使他们乐于表达。要落实的语文要素是“走进想象的世界,感受想象的神奇”,习作要求是“发挥想象写故事,创造自己的想象世界”。

《我变成了一棵树》讲述了作者“我”变成一棵树之后的奇妙经历,在大胆想象中实现了“我”“美好”的愿望。潘老师充分研究教材,领会教材的编排意图,进行有明确目标指向的教学设计,他先引导学生通过阅读交流,走进奇妙有趣的想象世界;再启发学生联系生活展开想象,拓展思维,说出自己的想象故事。

二、鲜明的语用意识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提出:“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培养学生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语文课程是学生学习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课程。”可见,“语言文字的运用”(简称“语用”),是新课程倡导的核心教学观。

基于这样的认识,潘老师的教学以品味语言为重点,以揣摩写法为切入点,以读写结合为着力点,引导学生扎扎实实进行语用训练,实现语文教学本真的回归。

三、清晰的教学流程

教学中潘老师注重引导学生进行多种形式的读书和交流活动,充分感受想象的魅力。教学流程分为三步:

1.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引入课题时,让学生根据课题质疑,梳理后聚焦两个主要问题:“我”为什么想变成一棵树?“我”变成一棵树后发生了哪些有趣的事情?”让学生带着问题自读课文,读后引导学生围绕问题交流,完成填空练习,梳理课文主要内容。最后引导学生总结:“我”因为不想回家吃饭而希望自己变成一棵树,愿望实现以后发生了一连串有意思的事情。从而整体把握课文内容,初步感受课文奇特的想象。

2.品读故事,感受想象的神奇有趣。

课文中作者的想象特别有意思,教学时引导学生进行了重点体会。先让学生默读课文,找出自己觉得有意思的部分,在小组内和同学交流感受。全班交流时,教师又用提问的方式引导学生关注想象神奇的地方,比如,“我”变成的这棵树有什么奇特之处?”引导学生结合图片想象各种形状的鸟窝在枝头跳舞的情形,具体感受“这棵树”的奇特。又如,“小动物们是怎么住进鸟窝的?”让学生边读边想象课文中描述的情景,进而感受课文想象的有趣。

3.大胆想象,创编想象故事。

学生充分感受想象世界的神奇有趣之后,教师结合课后练习第二题引导学生创编自己的想象故事。指导学生从自己的愿望出发,鼓励学生通过想象,让自己的愿望在想象世界里得到实现。为了帮助学生把想象的内容说清楚,教师设计一张定写作卡。在交流讨论之前,指导学生把“想变成什么?”“故事中有哪些人物?”“变了之后会发生什么奇妙的事?”等问题的答案简要地填写在卡片上。然后要求学生借助学习卡和同桌交流,同桌之间相互提出建议。最后组织学生在全班交流,拓宽想象的思路,充分感受大胆想象带来的快乐。

整个教学过程由引导学生认识想象——感受想象——创编想象表达愿望,清晰流畅。

四、丰富的教学资源与手段

课件设计精美,把文字、图片、动画、音乐等各种资源进行有效整合,这是教学资源的主动扩充,也是教师教育观念进一步转变的体现。

多种资源、多种教学方法并用,丰富了语文课堂。文本、课件、卡片、朗读、讨论、交流等穿插课堂,生动了课堂,并且真正辅助了教学,提高了课堂教学效果。

当然,教学中也有不少瑕疵,潘老师参加工作十年,大部分时间在高中和初中任教,学段的转换,教学对象的差异,导致教学上的诸多不适和瑕疵。如,问题设计还不够精炼,琐碎问题过多,强化阅读感受的时间安排过少,对学生信任不够,导致教师不敢放手。

评价语言及与学生交流后临时生成的语言呈现方式有待提高,有

的评价语言过于单一,影响了激励作用和导向作用的发挥。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