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关高雅音乐与通俗音乐审美价值问题的分析
高雅音乐与通俗音乐审美价值差异化的分析
是 介于 低俗 和高雅 之 间。正 如恩格 斯在 《 自然 辩证 法》 中指
出的人 的两 面性 : 动 物性与人 性 , 物质 性与精 神性 。一般 来
什么 是通俗音 乐呢 ?通俗 音乐泛指 一种结构 短小 、 旋律 轻松 活 泼 、 歌词 通 俗易 懂 、 传 播较 广 的音 乐 , 它有 别 于古 典 音乐 和传统 民间音乐 , 亦称流 行音乐 。通俗音乐— —表 现的 题材 和思想 内容通俗 易懂 、 情 调轻松 。例 如爵士乐 、 摇滚乐 、
进 行简 单 的 区分 : 音乐 的表 现 内容 、 音 乐 的传 播方 式 、 音 乐
的组 织结 构 、 音乐 的社会 功 能 , 甚 至从 音乐 的“ 品味 ” 方 面思 考 和 区分 。到 目前为 止 , 还没有 一个 权威 的流行 音乐 定义 , 流行 音乐 的 内涵和外 延 的界定是 模糊 的 ,或 者说 用约定 俗
成 的观念 理解 。
一
使 用一些 现代 的音响 和灯光 效果 ,给人造 成强烈 的视 听 冲
击 力 。充 分 利 用 不 断 更 新 的 电 子 科 技 手 段 增 强 音 乐 的表 现
力, 传播 方式 多种 多样 。 严 肃音乐 和通俗 音乐有 很多相 似 的特征 ,但 具有 一些
差 异 。严 肃音乐 主题 明确 ,使 用传 统乐器 和演 奏法进行 表
的特 点 , 具有 持久 的生命 力 , 具有 永恒 的价值 ; 第 四, 与通 俗 音乐 相 比 , 它具 有严 肃 的品格 , 能满 足知识 分 子和社 会精 英
的审 美 旨趣 。历史 上 的 巴洛克风 格 、 维也 纳古典 乐派 、 浪漫
主义 乐派及 印象主义 乐派等都 属于严肃 音乐 的范畴 。
高雅与通俗音乐之思索
探析通俗音乐的美学意义
探析通俗音乐的美学意义通俗音乐是一种流行于大众之间的音乐形式,因其易于理解和接受,已经成为当代音乐文化的主要组成部分。
尽管通俗音乐常被认为是商业化和表面化的艺术形式,但它也有着重要的美学意义。
首先,通俗音乐通过共情引发情感共鸣。
通俗音乐普遍以简单、易懂的歌词和旋律为特点,通过情感表达和故事讲述,使听众能够更容易地理解和共鸣。
这种情感共鸣不仅帮助听众表达自己的情感,还能帮助他们更好地了解和理解别人的情感。
通过与歌曲中的角色和情节产生共情,听众能够更深入地思考和体验情感,进而达到情感宣泄、共情和思考的目的。
其次,通俗音乐通过艺术表达传递社会意义。
通俗音乐在文化层面上扮演着连接不同社群、表达不同社会价值观和观点的角色。
歌曲中的歌词和主题,如爱情、友谊、社会不公等,能够引起人们对当下社会问题的关注和反思。
通过通俗音乐,艺术家和听众之间的交流得以实现,社会意义的表达也得以传递。
此外,通俗音乐通过形式美和听觉美满足听众审美需求。
通俗音乐以其独特的旋律、和声和节奏,以及多种音乐元素的结合,产生了独特的感官体验。
这种感官体验可以是宽松、舒缓、激情四溢、奇异怪诞等。
以一首抒情的民谣为例,它的柔和旋律和深情的歌词可以引起人们内心的共鸣和愉悦。
通过对音乐表演的欣赏和参与,听众能够从中获得艺术的愉悦和满足。
最后,通俗音乐通过创新实现艺术突破。
通俗音乐产业的商业化和竞争加剧促使艺术家寻求创新和突破。
艺术家们常常通过创新的音乐风格和表达方式来吸引观众的注意力。
例如,流行音乐中的新的音乐风格、曲风、编曲方式等,都是艺术家们为了获得独特的表达效果而进行的尝试和实践。
这种创新不仅使通俗音乐保持了新鲜感和时尚感,还提供了对传统音乐的反思和重构,对音乐发展和进步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总之,通俗音乐虽然常常被看作是商业化和浅薄化的艺术形式,但它也具有重要的美学意义。
它通过情感共鸣、传递社会意义、满足听众审美需求以及创新实现艺术突破等方式,为大众提供了与艺术互动的机会,并促进了社会对音乐的欣赏和理解。
浅谈当代中国多元文化背景下通俗音乐的审美价值
浅谈当代中国多元文化背景下通俗音乐的审美价值摘要:随着改革开放的进一步深入,商品经济对文化艺术形态的制约和影响已日渐突兀,在当代中国这多元文化文化背景下通俗音乐以其强大的生命力透过种种束缚与障碍征服了广大的人民群众,尤其是青少年。
笔者通过本文的论述,意图厘清通俗音乐的某些美学品格,让我们去正视通俗音乐艺术在文化艺术史上的独特地位。
关键词:文化通俗音乐审美通俗音乐在西方称为“popularmusic”,泛指一种通俗易懂、轻松活泼、易于流传、拥有广大听众的音乐,它有别于严肃音乐、古典音乐和传统的民间音乐,亦称流行音乐。
通俗音乐一词,最早见于19世纪的演出报道中。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前,通俗音乐通常包括爵士乐、拉丁美洲的伦巴和探戈等歌舞音乐、电影音乐、音乐剧、世界流行的地方性音乐(如美国新民歌、意大利的那不勒斯歌曲、法国小曲、黑人灵歌、夏威夷音乐、中国的时代曲等)。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通俗音乐的名目更为繁多,除了上述类别之外,又加进了摇滚乐、乡村与西部音乐、黑人的灵魂乐与布鲁斯、迪斯科、怡情音乐,其中还有各种各样的变种等等。
通俗音乐是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大众文化商品化的产物,是大众文化的重要样式,在大众文化消费市场上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可以说是大众音乐消费的主流。
作为人类文化形式的一种,通俗音乐对人众文化的走向,特别是大众主流文化的走向起着价值引导作用。
也就是说通俗音乐具有极强的价值导向性。
文化性和商品性是通俗音乐的两大特性。
而要实现通俗音乐的价值导向作用,前提需要文化消费大众接受和认同通俗音乐这种文化产品。
欲使文化消费大众接受和认同一种文化产品就要使这种文化产品的审美气质主动适应文化消费大众主体的多元的审美心理需求。
通俗音乐的审美价值取向是指通俗音乐作品在使人们获得审美经验时所引发出的审美趣味趋向。
它是区别于严肃音乐和民族民间音乐以及其它音乐艺术品种的一个最本质和最重要的审美指标。
其主要表现为:大众性、叛逆性、娱乐性与新颖性。
浅谈高雅音乐与通俗音乐
浅谈高雅音乐与通俗音乐我挚爱音乐并且会弹吉他,因此选了音乐欣赏这门课。
老师讲了民歌还有中国古典乐器等内容,使我受益匪浅。
现在终于有机会写下一点东西和老师进行交流。
文笔拙劣,见谅。
在我们平时的印象中,一般像西方交响乐啊,美声演唱啊,这些都是高雅音乐;像流行歌曲就属于通俗音乐。
但是我们划分这些术语的时候,有的是考虑音乐本身的蕴涵;有的是考虑音乐的传播效应和传播范围;有的是考虑音乐的结构和表现形式;更有甚者,是考虑音乐的“品味”。
到目前为止,在任何一本经典的音乐论著中,尚没有“高雅音乐”、“严肃音乐”、“通俗音乐”以及“流行音乐”的确切定义。
人们只是根据各自的体验和理解约定俗成地使用这些术语。
但是其实到目前为止,在任何一本经典的音乐论著中,尚没有“高雅音乐”、“严肃音乐”、“通俗音乐”以及“流行音乐”的确切定义。
人们只是根据各自的体验和理解约定俗成地使用这些术语。
何谓高雅音乐?现在的说法是最好说成“严肃音乐”。
不能叫做高雅音乐,因为高雅音乐是和阶级对立相辅相成的,这样会与我们无产阶级的社会相矛盾,所以文化界一直在纠正这个问题。
所谓的高雅音乐,,就是指思想内容比较深刻的,需要正襟危坐的顶礼膜拜的去欣赏的一种大师们作出来的音乐,作曲的过程可能很漫长、复杂,充满了生活的影射,也可能很意外、简单,就是一时兴起的灵感。
高雅音乐这个称呼,和通俗音乐是直接对立的,比一般音乐等级高,难作曲,难听懂,总之,两难。
那么什么是严肃音乐呢,在音乐界较为广泛地使用“严肃音乐”这一提法。
笔者以为,大致说来,这里所谓的严肃音乐,应具备如下一些特点:第一,严肃音乐应通过它所具有的丰富内涵、表现力和哲理来显示它深蕴的美,对这种美感的领略和感受,要求听众具备一定的文化素养,对音乐的感受力和心理准备;第二,严肃音乐应体现民族意志和时代精神,它常常具有严肃的社会主题。
实际上很难想象脱离时代、脱离民族精神能产生丰碑式的严肃音乐来;第三,严肃音乐被赋予的美感和精神具有超越时代的特点,每一个严肃音乐虽产生于历史的某一瞬间,但它具有持久的生命力,具有永恒的价值。
论通俗歌曲高雅化
论通俗歌曲高雅化陈 婷 一般认为,通俗歌曲具有歌词通俗,曲调简单,便于演唱,且能广为流行传唱等特点。
那么,对这样的歌有无必要提倡高雅化?高雅的通俗歌曲应具备哪些要素?通俗歌曲走向高雅化是否可能?笔者愿就这些问题发表一些意见,希望得到批评指正。
提倡通俗歌曲高雅化有无必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审视,笔者以为很有必要:一是精神文明建设的需要。
我国通俗歌曲发展至今已十几年。
由于发展迅猛,不免泥沙俱下,鱼龙混杂。
目前的格局是:平淡无奇、苍白乏力、浅薄直露、抄袭雷同的平平之作,数量最多。
这些歌曲,只有娱乐性,不具欣赏性,对社会无益也无大害。
趣味庸俗、格调低下的卑劣歌曲,只是少数,但负面作用不容小觑。
尽管它们粗俗、鄙俚、低劣,却在各种娱乐场所上很受青睐,在音乐市场上占有很大份额。
这些歌曲无时无处不在污染社会风气,侵蚀人们心灵,妨害精神文明建设。
高雅的歌曲,数量很少,但奉献良多。
它们在给人以美的享受的同时,默默地陶冶着人们的情操,振作人们的精神,引导从们追求真、善、美,激励人们奋发向上。
为此,很有必要提倡高雅化,以消除通俗歌曲的消极影响,使之成为精神文明建设的积极因素。
二是适应广大群众欣赏水平日益提高的需要。
现在的群众已今非昔比,审美情趣大多有了改变,音乐欣赏水平和歌曲鉴赏能力也普遍有了提高。
人们不仅喜欢通俗歌曲,还要给予品头论足。
孰优孰劣,孰雅孰俗,往往也能作出各自的评判。
现在对著名词曲作家的作品,也不再一概赞许,如果品位不高,格调欠雅,已不肯多恭维了。
而对后起的词曲作者,只要歌曲富有艺术性,且具有高雅的格调,也会引起强烈的反响,不会湮没其光华。
诚然,目前不论是农村还是城市,缺乏欣赏水平和鉴赏能力的群众还很多,他们对通俗歌曲一时还难分良莠,难辨雅俗,但随着文化水平和音乐欣赏水平的不断提高,不用很久,也会逐渐对卑劣的歌曲产生厌恶情绪,对高雅的歌曲萌发追求。
因此,我们只有创作出更多的高雅歌曲,才能适应广大群众的这一需要。
高雅音乐与通俗音乐的差异分析
音乐艺术研究 Research on music art43高雅音乐与通俗音乐的差异分析仝智倍(三门峡职业技术学院,河南 三门峡 472000)摘要:高雅音乐是对大众音乐的深化与再创造,是社会文化发展的产物,反映着人们的精神需求,同时也冲击着现代人民群众的思维方式和审美习惯,形成了一个崭新的音乐表现体系。
在分析高雅音乐与通俗音乐差异的基础上,推广高雅音乐可以有效地促进我国当代音乐的发展,加快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有益于国民素质的提高及品格的塑造,是当今音乐教育不可忽视的重要环节。
关键词:高雅音乐;通俗音乐;社会文化;国民素质我国当代高雅音乐的发展起步比较晚,北京音乐厅的前身中央电影院,于1960年改建为中央音乐厅成为我国高雅音乐的摇篮,汇聚了一大批高雅音乐的创作人才,1983年,中央音乐厅改造为我国的专业音乐厅,借鉴了意大利米兰的“斯卡拉大剧院”的建筑风格,成了我国专业和权威的高雅音乐发布、孕育基地。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国家大力倡导音乐教学体制改革,通过经济的发展带动美学的发展, 国家的音乐欣赏和研究部门重新被重视起来,社会再次重视起音乐和美育在现代教育中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随着我国的一大批现代音乐家和杰出的音乐教育工作者的推动,我国的美学教育和音乐教育受到了前所未有的重视。
1996年7月,国家教育局根据江泽民和李岚清同志关于加强学校艺术教育的重要知识,首先在全国的各个高中开设音乐课和艺术欣赏课,我国的当代音乐发展和大众音乐的普及程度逐渐提高。
一、音乐之美假如生活是一片晴朗的蓝天,那么我们所追逐的音乐艺术就如蓝天上的云霞。
它们时而洁白如雪,时而五彩缤纷,时而轻盈如柔曼的丝絮,时而辉煌如燃烧的烈火!假如人生是一条曲折的路,音乐艺术就是路边的花树和绿草。
大自然的花草会凋谢,被我们所追逐的音乐艺术的花草却永远新鲜美丽。
走在青春大路上的我们,意气风发,斗志昂扬,踏着青春的旋律,尽情地感受这绚丽多姿的生活!青春带有动力,拥有趣味而又不失温文尔雅,充满好奇与怪异而又不丢本身的质朴与韵律!与其说音乐像青春不如说音乐就是青春的象征,体现着高雅与通俗。
浅谈现代高雅艺术与通俗艺术关系
MING RI FENG SHANG69艺 术 设 计文|侯 磊浅谈现代高雅艺术与通俗艺术关系摘要:在现代艺术当中,所有的艺术都有着高雅与通俗的分别,而它们就是艺术当中两种最具有代表性的表现方式。
高雅艺术与通俗艺术的内在意义其实有着极具强烈的差别,各自的创造特点也不可混为一谈,二者均有其最为独特的魅力与价值。
高雅艺术正随着时代、社会的进步慢慢平民化。
在高雅艺术平民化的影响下,通俗艺术也在提高自身。
因都市的包容性与融合性也让民众有了接触多种音乐种类的机会,而高雅艺术与通俗艺术的当代现象一直是谈论的焦点。
而如何让大众了解高雅艺术与通俗艺术的含义以及两者在当代社会中的作用与现象也是本论文研究的方向。
关键词:高雅;通俗;区别;包容一、高雅艺术、通俗艺术的形成与发展1、高雅艺术高雅艺术大都由西方起源。
西方的音乐历史发展可以追溯到古代希腊、罗马时期。
起先高雅艺术大多来源于西方宫廷,音乐家创造出华丽、优美的音乐供皇室欣赏。
高雅艺术发展的过程、时代久远,经过古代希腊和罗马时期、中世纪、文艺复兴时期、巴罗克时期、古典主义时期、浪漫主义时期、20世纪音乐时期逐渐形成。
人们看到高雅艺术这四个字,便可以知道高雅艺术指的是集高尚、风雅为一体艺术,这样看来离我们的日常生活非常的遥远。
高雅艺术体现的形式由于它演奏与产生的方法并不被人们所普遍认同,大部分的群众无法更好的体会与理解,再加上高雅艺术最早产生于贵族、知识分子之间,因而被认为是一种曲高和寡的艺术。
在人类文化积淀成长的长河中,高雅艺术的产生无疑是人类精神、审美升华的最好体现。
它在显示了人类思想的逐渐成熟、越来越有艺术追求,也正是因为它浓缩了各类人士、文化文明的精华特征,使得高雅艺术展现出它具有永恒价值的意义。
但时代在发展与进步,世界的界限与文明、文化交流的空间在不断缩小,文明史的精髓也在翻新。
这使得高雅艺术不再仅仅只属于上流社会的人才可以欣赏与触碰。
2、通俗艺术我们总想,是何时有音乐这种表现手法的。
浅谈雅俗音乐之争对于当代音乐走向的思考
浅谈雅俗音乐之争对于当代音乐走向的思考
雅俗音乐之争是指一种讨论,即哪种音乐类型更好,更重要,更值得推广,针对的是古典音乐和流行音乐之间的对立。
本文将讨论这一争议如何影响当代音乐走向,并从这一角度探讨现代音乐的特点。
在这场争论中,支持古典音乐的人认为流行音乐只是短暂的潮流,而古典音乐经历了几个世纪的发展。
他们认为古典音乐更加优雅和文化,可以提高人类的思考和精神境界。
另一方面,支持流行音乐的人认为它更加现代化和具有时代感,可以更好地反映当代社会的价值观和生活方式。
然而,在当代音乐发展的历史中,这种争论并没有决定音乐的发展方向。
实际上,现代音乐已经越来越多地融合了古典音乐和流行音乐的元素,形成了新的音乐类型。
例如,Jazz音乐就是一个融合了古典音乐和流行音乐元素的乐种,它既有古典音乐的优雅和复杂性,又有流行音乐的韵律和自由性。
此外,现代音乐也越来越注重音乐和文化的交流和共享。
通过音乐节、音乐学院和互联网等渠道,不同地区和文化的音乐得以相互影响和交流,为音乐的发展带来了新的动力和创意。
总之,雅俗音乐之争是一个旧时代的讨论。
随着时代的变迁和文化的交流,音乐已不再是单一的流派和乐种,而是越来越多地融合了不同文化和音乐元素,创造出独特的音乐类型。
对于当代音乐的走向,人们需要关注音乐的多样性和交流,以及新技术的不断发展带来的音乐创新。
探索高雅音乐走向大众之路
探索高雅音乐走向大众之路高雅音乐一直以来都被认为是一种精致、沉静、专业的艺术形式,只有受过专业音乐训练的人才能欣赏和理解。
这种观念导致了大众与高雅音乐之间的鸿沟,高雅音乐逐渐远离了大众的生活,成为一种小众艺术形式。
然而,随着时代进步和社会发展,我们有必要探索高雅音乐走向大众之路。
首先,我们需要了解高雅音乐与大众音乐之间的区别。
高雅音乐通常具有较高的艺术性、文化底蕴和表现方式,传承了几百年的音乐传统和经典作品。
而大众音乐则注重流行、易懂、具有商业化的特点,更容易被大众接受和喜爱。
这两种音乐形式在目标受众、表现形式和审美价值上存在差异。
然而,我们不能将高雅音乐与大众音乐划分为水火不容。
相反,我们可以通过创新和变革,让高雅音乐与大众音乐融合,推动高雅音乐走向大众之路。
首先,我们可以通过音乐教育的改革,培养更多的音乐爱好者。
当前,音乐教育普及化的重要性已经被广泛认可。
我们应该从儿童开始,将音乐教育融入学校课程中,并且在家庭环境中加强音乐学习。
通过音乐教育,培养孩子们对音乐的兴趣和理解,让他们从小就接触并欣赏高雅音乐。
同时,我们也需要改变音乐教育的方式和方法,创新教学内容和形式,使其更能吸引和激发学生的兴趣。
通过音乐教育的改革,我们可以打破长久以来高雅音乐被视为专业领域的观念,让更多的人了解和喜爱高雅音乐。
其次,我们可以改变高雅音乐的演出形式和场所,使其更加贴近大众的生活。
传统的高雅音乐演出通常在音乐厅、礼堂等场所进行,要求观众穿着正装,表现得庄重而庄重。
这种形式往往让一些大众观众望而却步,认为自己不配进入这个"象牙塔"。
因此,我们可以改变演出形式和场所,让高雅音乐更贴近日常生活。
例如,在公园、广场、购物中心等人群密集的地方组织免费或低成本的音乐会,让更多的人有机会接触高雅音乐。
此外,还可以与其他艺术形式相结合,如舞蹈、戏剧等,打造更多元化的演出形式,吸引更多人参与。
再次,我们可以借助现代科技手段,让高雅音乐更便捷地传播和推广。
浅谈雅俗音乐之争对于当代音乐走向的思考
浅谈雅俗音乐之争对于当代音乐走向的思考近年来,雅俗音乐之争成为了当代音乐界的一个热门话题。
雅俗音乐之争是指关于音乐文化的高低、文化审美及其影响的一场较量,其中“雅”代表高雅音乐,“俗”代表流行音乐。
不同的音乐形式不仅反映出音乐文化的多元化,也反映出不同的文化背景和审美观念。
本文就雅俗音乐之争对于当代音乐走向的思考展开讨论。
首先,对于新生代人群而言,流行音乐是他们最接近的音乐形式。
流行音乐具有简单直白、易记易唱的特点,不仅满足人们对于听觉上的享受,更能将特定群体的情感体验与文化表达融入其中。
这种流行,也导致了在现代音乐市场上,流行歌曲成为了占据主导地位的环节。
然而,音乐艺术并不是唯一的衡量标准,而音乐的价值在于传播思想,承载人类文化历史。
雅乐在音乐发展的历史上,始终扮演着传承人类精神文明的重要角色。
高雅音乐所代表的文化内涵、音乐精神远超流行音乐,它不仅是对人类文明进化的记录,更透露了人类尊瞻自然、追求卓越、品质过人的精神追求。
其次,随着科技的发展和文化交流的加强,人流和信息流的便捷,不同文化的音乐表达也在互相交织。
这种文化交融产生了音乐融合式的新型态,比如”电子古典音乐”、”跨界流行”、“轻边音乐”等新的音乐形式。
这些类型的音乐在各自独立的文化体系中,不断进行着去中心化、多元化的发展,也呼唤着各自领域的专业人才,一对一的对音乐进行审美评判已经被不断扩大化的音乐范式与多元化的审美观取代,然后构成一个越来越复杂的鸟瞰图。
最后,音乐是一种文化形式,交流是其发展的一个必然的过程。
我们不能以高姿态断然拒绝流行音乐,而是要通过尊重听众的审美,在交流中吸收和借鉴现代音乐的审美和制作成果。
在促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的过程中,应该合理发展各种类型的音乐文化。
让不同文化传统在音乐中相互融合,这样才可以让音乐文化在世界范围内交流互通,实现跨越国界、文化与语言的传播,推动当代音乐文化的全球发展。
综上所述,雅俗音乐之争并不是对立的关系,而是互相接纳、互相包容、互相成就的关系。
浅析艺术的高雅和通俗
浅析艺术的高雅和通俗王嘉钰【摘要】值得肯定的是,无论是高雅艺术还是通俗艺术,无论水平高低,终究能找到共通点将它们联系起来.历史上的一切艺术实践都是为了服务于社会,无论高雅艺术还是通俗艺术,它们都有着共同的目标."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我们揣测批评家们怪异的、自相矛盾的文字游戏,只为让我们的艺术天地多一些宽容与掌声.【期刊名称】《西部皮革》【年(卷),期】2017(039)022【总页数】2页(P110,112)【关键词】高雅;通俗;特征;现状;关系【作者】王嘉钰【作者单位】杭州师范大学人文学院, 浙江杭州31000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I106.6“阳春白雪”与“下里巴人”,既是人们习用的成语,又是我们文学理论中,具有特定内涵的概念。
二者最早的时候,均为古歌曲名,出自宋玉《对楚王问》。
“阳春白雪”是高雅的歌曲,而“下里巴人”是通俗的歌曲。
这两类歌曲名被用来比喻文化作品之后,才具有文学理论的意义。
正如艺术届,也有高雅艺术和通俗艺术之分。
艺术中的高雅与通俗,并非相生相克的。
有些观念认为,高雅就是高人一等,就是鹤立鸡群,起码至少要比通俗强。
这在人们的习惯性思维里,早已根深蒂固了。
但也有人认为:曲高和寡,观众多的格调就低,观众少的格调就高,给人一种“高处不胜寒”的感觉。
这两种观念都是片面的。
相反,通俗是一种相对平民化的概念,在范围上还能具备一定的优势。
通俗艺术也称大众艺术,流行艺术。
包括电影、电视、音乐、舞蹈、卡通等,它不同于前工业社会就已存在的民间艺术,是与社会经济的发展相适应的现代社会的产物。
它具有以下特征:其一是世俗性。
通俗艺术一般具有较强的娱乐性,易于满足人们的初级精神愉悦,并以简单的形式为人们认可,内容多表现身边琐事,虚幻理想,抒发自身情感,自娱娱人。
其二是流行性。
通俗艺术根据社会的发展,会出现不同的形式和内容,具有明显的时代特征,时效性强,流行时间相对较短。
高雅音乐与通俗音乐的美学特点与审美价值及其启示
0 … S
高雅音乐与通俗音乐的美学特点与审美价 值及其 启示
邢 义 青 ( 日照广 播 电视大 学 山东 日照
262) 7 8 6
【 摘 要】 对 当前 “ 雅音 乐 远 离大 众 ,不 被大 众所 了解 、接受 ,喜 爱 ,对 高 雅音 乐 与通俗 音 乐 的欣 赏严 重失 衡 的现 象 ,通过 对 高雅 音乐 与通 俗 音乐 针 高 各 自的 美 学特 点及 审 美价 值 的分 析 ,让 大家 更 好地 认 识 、接 受并 喜 爱 “ 高雅 音 乐” 。 [ 关键 词】 高雅 音乐 通 俗音 乐 美 学特点 审美 价值 【 中图分 类号1 6 G4 [ 文献 标识码】 A [ 文章编 号】0 9 9 4 2 0 ) 9b - 2 5 0 1 0 - 1 X( 0 9 0 ( ) 0 3 - 1
何 谓 “ 雅音 乐” 呢? 在这 里 ,“ 高 高雅 音乐 ”指 的就 是 我们通 常 所说 的 严肃 音乐 ( 中外 的古 典音 乐 、艺术 音乐 ) ,包 括中外 古典 器乐 曲 、古典 艺 术歌 曲 、歌剧 、舞剧 等等 。古典 音乐 的结 构往往 严谨 ,具 有较 强的 逻辑性 和 哲理 性 ,艺术水 平极 高 。通俗 音乐 又称流 行音 乐 ,在 这里 通俗 音乐 主要 是与 高雅 音乐 ( 古典 音乐 、艺 术音乐 ) 对应 的 ,它 兴起 于 2 相 0世纪五 十年 代 ,在 社会 中 流行 的 ,主 要是 和当代 人 口味的 通俗 易懂 的抒情 性或 娱乐 性较 强的 音乐 ,就 歌 曲而言 ,主要指 形式 较为 短小 ,歌词 通俗 易懂 ,贴 近生活 ,易为大 众传 唱 的歌 曲。】 【如时下 非 常流行 的歌 手周 杰伦 、庞 龙等 歌手 的歌 曲 。就器 乐而 言 , 1 包括 爵士乐 、摇 滚乐 、轻音 乐等 等。通 俗 音乐反 映和 贴近社 会 现实 生活 ,其 中大 多数音 乐是健 康 向上的 ,但 也有较 低 劣的作 品 ,因此 ,要 有选择 的进 行 欣赏 。 随 着时 代 的发 展 ,通 俗 音乐 以 它通 俗 易懂 、鲜 明 的节奏 感 及 优美 动 听 的旋律快 速 发展并 壮大 起来 实 际上高 雅音 乐不仅 能 陶冶人 的性 情 ,而且能 够提 高人 的 品位 。但在 现实 生 活中 ,高 雅音 乐并 没 有真 正展 示 出它 的魅 力 , 许 多人对 这 些经典 的音 乐 “ 听乐 ”兴叹 ,甚 至觉得 它 高不可 及 ,一提 到高雅 的音 乐大都 是 摇头 ,声 称 “ 听不 懂 ”或 “ 会欣 赏 ” 不 。这也 主 要是 由于 大家 对 高雅 音乐 的 了解 较少 的缘故 ,还 没有体 会 到甚 至还没 有机 会体会 高 雅音乐 的魅力所 在 。尽管现 在讲 究欣 赏音 乐的 多元 化 、多种类 ,但 大 多数 人 对通俗 音乐 的喜爱 要远远 高于 高雅 音乐 ,出现 了一 种比例 失衡 的现 象 。因此 ,本文 旨在通过 对 高雅音 乐与通 俗音 乐各 自审 美价 值的研 究 ,寻找 其各 自的 利弊优 缺 、各取 所长 ,在 喜爱通 俗音 乐的 同时能 够 发现高 雅音 乐的 魅力 ,从 而改变 这 种 比例 失 衡 的状 态 ,使 高 雅音 乐变 得 更加 “ 易近 人 ” 平 ,让人 们 有更 广泛 的欣 赏空 间。 1 高雅 音乐 的美学 特 点与 审美 价值 1 1 高雅 音乐 的美学 特点 . 各种 音 乐的 形 式 与体 裁有 着 各 自的 艺术 性 并且 与 当地 传 统 的文 化 哲学 有 密切的联 系 。高雅 音乐 包括 中外 的古典 音乐 , 中国古典 音乐 的美 学特 点概 括 起来可 谓是 审美 准则上 的 “ 中和 ”音 乐观 ,这与 中 国传 统 的文化 是分 不开 的 ,中 国传统 的文化 就主 张人 与 自然的谐 和 、人与 社会 的谐 和 、人 与人 之间 的谐 和 、天道 与人道 的谐 和等 ,也就 是 “ 天人合 一 ”的美 学思 想 因此 ,中 国古 典 的音 乐美 学思 想 即讲求 以 “ 而不 淫 。哀 而不 伤” 乐 、以 “ 平和 恬 淡为 美 ”而这一 切 又是追 求 “ 天人合 一 ”的美 学思 想的具 体体 现 ;除此 之外 ,还 强调 一种 审美 的意境 。就 是指 在欣 赏中注 重情 与景 、情 与境 的相互 交融 。这 些 音乐大 多数 比较柔 和 ,在表 现 情感 时往 往能 保 持一 种理 性 的人道 的 态度 , 人文 主义色 彩较 浓 ,欣赏 时韵味 无 穷有种 出神人 化 、天人 合一 的感 觉 。欣赏 这类 音乐不 仅能 完善个 体 人格 ,塑造 人的 高雅气 质 ,而且 还能 促进社 会 的和 谐发 展。西 方 的高雅 音乐 分为不 同时 期 ,这里我 们主 要对 巴 罗克 、古 典 、浪 漫这 三个 时 期 的音 乐美 学特 点 做一 下 介 绍。 巴洛 克时 期 ( 元 1 0 一公 元 公 0 6 1 5) 0 的音乐 美 学特点 在题 材 内容上 以歌 颂上 帝 、赞 美宗教 为主 ,后 来 转向 7 世俗 ;在体 裁手 法上 ,大胆 探索 新 的表 现 手法 ,突破 了单 调的 声乐体 裁 和单 调的技 法 ,加强 主调 音乐 ,强调 对 比原则 。古 典主 义 时期( 元 l 5 -公 元 公 70 12 ) 5 的音乐 美 学特点 崇 尚理性 ,强调逻 辑 ,追求 艺 术形式 的严 谨 ,情 感因 8 素 少 ,理 智 因 素 多 ,内容 上 以 自 由、 平等 、博 爱 、 和平 的人 文 主 义 思想 为 主 ;在 创作手 法上注 重戏 剧性 的对 比。浪漫 主义 时期( 元 1 2 -公元 1 0 ) 公 0 8 90 的音 乐美学 特点 主张打 破传 统形 式 ,认 为 内容决 定形 式 ,强调 表现人 物 的个 性 ,重 情感 的表 达强调 主观 创造性 、幻想性 。 自古流 传下来 的高 雅音 乐所 具 有的 这些美 学特 点 ,使人们 在欣 赏过程 中能够感 受到 其 中的 内涵 ,进而对 个 人思 想 、人 生观 、价 值 观 的确 立都 会 起到 潜 移 默化 的作 用 。 1 2 高 雅音乐 的 审美价值 . 高 雅音 乐 不像 通 俗音 乐 那样 直 白 、易 懂 ,它 具 有较 强 的逻 辑性 和 哲 理 性 ,通 过欣赏 高 雅音乐 自己去 体会 其 中的神 韵 ,能 够拓 展人 的 思维能 力进 而 启发 、鼓 舞 人们 。 从一 定 程度 上 讲欣 赏 能 力与 一 个人 的 思 想有 关 ,思 想 深 刻 、有 一定 的深度 就会 喜爱欣 赏高 雅音 乐 。高雅 音乐 与通俗 音乐 最大 的区 别 就 在于 高雅 音乐能 够满 足人类 的感 性审 美规 律 ,即音 乐结构 的有 序性 与音 响 的丰 富性 之 一特 点 。也 就 是说 高雅 音 乐 比较 平 和 、有 序 、宁 静 ,在 这 些平 和、有 序与 宁静 中又能 感受到 它带 给人 的力 量。而 通俗 音乐 是 以它强 烈的节
浅析通俗音乐与高雅音乐
浅析通俗音乐与高雅音乐作者:晁凤娟来源:《北方音乐》2015年第12期【摘要】为了做好我国的音乐创作艺术研究,音乐艺术创作研究者根据通俗音乐与高雅音乐的主要特点与区别,开展了艺术创作与发展研究。
在研究过程中,我们针对两种音乐艺术形式的创作实践内容,结合两种音乐形式的发展趋势进行研究。
这一研究的开展对于我国音乐发展具有良好的理论支持作用。
【关键词】通俗音乐;高雅音乐;区别;创作;发展随着我国社会文化事业的不断发展,社会群体对于音乐艺术的追求达到了新的高度。
在这种情况下,我们结合社会群体对音乐的需求内容与主要发展趋势进行了社会实践研究。
在研究中我们发现,作为音乐领域的重要组成部分,通俗音乐与高雅音乐在社会中都具有很好地社会需求。
正因如此,音乐创作研究人员针对通俗与高雅音乐的概念与主要区别开展了两种音乐的发展研究。
这一研究的开展对于我国社会音乐创作与欣赏水平的提升具有很好地促进作用。
一、通俗音乐与高雅音乐概念区别分析在进行通俗音乐与高雅音乐的发展研究前,我们首先需要对两种音乐的概念与区别进行实践分析。
这一分析的过程可以使我们对这两种音乐形式产生更加深刻的了解。
(一)通俗音乐与高雅音乐概念在音乐研究理论中我们发现,通俗音乐一般是指具有一定流行性因素和商业化因素的音乐形式。
在其传播过程中,因其具有极大的流行性特点,所以一般又被成为流行音乐。
而高雅音乐主要来自于西方的古典音乐形式,其追求的主要是音乐的艺术性特点,具有极强的艺术严肃性,所以一般又被成为严肃音乐。
(二)两种音乐形式区别在音乐艺术研究中我们对通俗音乐与高雅音乐进行了对比性研究,发现两种音乐艺术形式存在着以下的区别。
首先是艺术性与商业性区别。
在两种音乐艺术形式中,对别对其艺术性与商业性具有不同的追求。
通俗音乐因其具有的流行性特点,在创作过程中必须充分考虑其商业性特点,艺术性追求处于次要地位。
这就使的通俗音乐中艺术性较差,但是其商业性价值较高。
而在高雅音乐创作中,其追求的艺术性价值较高,商业性特点处于次要地位。
浅谈雅俗音乐之争对于当代音乐走向的思考
浅谈雅俗音乐之争对于当代音乐走向的思考音乐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承载着情感、思想和价值观。
在当代社会中,音乐类型多种多样,其中雅俗音乐之争是一个备受关注的话题。
雅俗音乐之争,简单地说就是传统文化音乐与流行音乐之间的不同取向和价值观之争。
这种争议在当代音乐产业中存在着激烈的对立与碰撞,也引发了对于当代音乐走向的深刻思考。
我们需要明确一点,音乐是开放的,任何类型的音乐都有其存在的理由和价值。
传统的雅乐是中国音乐的传统,它承载着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内涵,体现了中国古代人民对于音乐的独特理解。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文化的交融,流行音乐的出现成为了一种新的文化表达方式,它更加接地气,能够更好地满足当代人的审美需求。
如果说传统音乐是历史的延续和文化的传承,那么流行音乐则是时代的产物和文化的新生。
我们应该尊重不同类型音乐的存在,并在争议中平衡发展。
雅俗音乐之争并非只是在音乐风格上的争论,更多的是一种文化认同和审美观念的碰撞。
传统的雅乐注重内涵和深度,强调音乐作品的精神内在;而流行音乐则更加注重外在表现和娱乐性,其作品通常更具有市场化和商业化的特点。
这种差异导致了两种音乐产业之间的竞争与冲突,也使得我们在审美趋向上产生了分歧。
在这种情况下,我们需要思考的不仅是如何平衡传统与现代、雅与俗的关系,更重要的是如何在这种争议中找到共通的认知,避免极端主义的倾向。
当代音乐走向的思考需要更多的是包容和融合。
随着全球化的发展和文化交流的深入,音乐类型的多样性和多元化已经成为了当代音乐产业的主要趋势。
传统的雅乐可以通过现代的手段,如舞台设计、音响效果等,更好地满足当代人的审美需求;而流行音乐也可以通过深入的文化挖掘和内涵充实,提升自身的艺术价值和文化传承性。
在这个过程中,我们需要更多地强调音乐的创造性和多样性,为不同类型的音乐创作者提供更广阔的创作空间和表现平台。
雅俗音乐之争还引发了对于音乐产业发展模式的思考。
传统的雅乐在市场上的表现并不如流行音乐那样抢眼,这也使得传统音乐的传承和发展面临较大的困难。
高雅音乐与通俗音乐审美价值问题的分析
高雅音乐与通俗音乐审美价值问题的分析多年来,在音乐界一直存在着对“高雅音乐”与通俗音乐之间审美价值大小的议论。
然而大量推崇“高雅音乐”的言论往往并不是建立在冷静与坚实的理性分析基础上的。
不从原理上阐明审美价值判断的依据,就不能令人信服地说明为什么“高雅音乐”比通俗音乐的审美价值高,因而这种价值判断的倾向也就不会得到人们普遍的认同。
从美学原理上看,审美价值判断是高度主观性的,主体感觉的适宜性是审美价值判断的核心依据,在审美活动中,“青菜罗卜各有所爱”是普遍存在着的客观事实。
那么审美价值判断的主观性原理与人们倾向于认为“高雅音乐”的审美价值高于通俗音乐的社会现实之间是什么关系?这是一个现实生活中急需回答的问题。
然而它却一直是一个很少有人问津的音乐美学问题。
一、概念的梳理——“高雅音乐”的所指“高雅音乐”的概念最初被提出来的时候,乃是20世纪80年代初为了与“通俗音乐”(即“流行音乐”与“轻音乐”的统称)相区分。
然而在日常语义的理解中,这个概念的所指,却与使用者的实际所指有差异。
作为与“通俗音乐”相对的音乐类别的概念,通常也有人用“严肃音乐”、“古典音乐”、“经典音乐”来称呼它。
但是“高雅”、“严肃”、“古典”、“经典”这四个概念中的每个概念都不能涵盖人们实际上所指的这个音乐类别的全部作品。
因为,在这个音乐类别中,既有“高雅”概念本身所不能包含的粗野、阴郁、邪恶、凶险、刺激、恐怖、滑稽、可笑……也有“严肃”二字本身所没有传达出来的轻松、明快、温柔、甜蜜、清新、秀丽……还包括“古典”、“经典”二词所限定的时间范围之外的优秀的现代与当代音乐作品。
但是为了论述的方便,我们还是用加了引号的“高雅音乐”一词来称谓我们实际所指的音乐类别。
二、审美知觉能力发展的特征及“高雅音乐”与通俗音乐的形态差异及二者受众群体差异的原因分析首先要指出的是,音乐作品艺术质量的好、坏不是“高雅音乐”与通俗音乐之间的本质差异。
两类音乐作品审美价值的大小及其恒久性不是二者之间的根本差异。
探索高雅音乐走向大众之路
探索高雅音乐走向大众之路高雅音乐,亦称为古典音乐,是一种源远流长的艺术形式,以其独特的美感和表达力而备受推崇。
然而,长期以来,高雅音乐一直被认为是只有少数人才能欣赏和理解的艺术形式,与大众之间形成了一道难以逾越的壁垒。
然而,近年来,随着社会的变化和人们审美观念的转变,高雅音乐开始走向大众,逐渐融入普通人的日常生活。
本文将探讨高雅音乐走向大众之路的原因、推动因素以及对音乐产业的影响等方面。
一、高雅音乐的特点与挑战高雅音乐通常具有复杂而严格的作曲技巧,以及丰富的表现能力。
然而,这些特点也成为了普通大众接触和欣赏高雅音乐的阻碍。
由于普通大众对音乐理论的了解较为有限,并且对复杂的和声、旋律和节奏等概念难以理解,因此往往无法真正领略其中的美妙之处。
此外,高雅音乐往往需要在沉静的氛围中欣赏,而今日社会的喧闹和繁忙使人们很难腾出时间和精力来欣赏这种音乐。
二、高雅音乐走向大众之路的原因1.教育与文化的普及随着教育水平的提高,音乐教育开始涵盖更多的人群。
职业音乐学院和音乐学院相继设立,使更多的学生接触和学习高雅音乐。
人们逐渐意识到高雅音乐的独特魅力,开始主动了解和探索这一领域。
同时,文化的普及也使更多的人有机会参与到高雅音乐的欣赏中。
2.媒体与技术的发展随着互联网和流媒体的兴起,音乐的传播和获取途径更加便捷。
人们可以轻松地通过在线平台收听高雅音乐,这为大众接触和了解高雅音乐提供了便利。
另外,音乐配乐在电影、电视剧、广告等领域的应用也增加了大众对高雅音乐的接触机会。
3.跨界融合的艺术形式随着现代音乐的发展,许多音乐家开始将高雅音乐与流行音乐、传统音乐等跨界融合,创作出风格独特的作品。
这种跨界融合的艺术形式打破了传统的界限,使高雅音乐更加贴近普通大众的审美需求。
三、推动高雅音乐走向大众的因素1.产业化与商业化音乐产业的自由发展和商业化运作使得高雅音乐的市场份额扩大。
音乐唱片、音乐会和音乐节成为传播高雅音乐的渠道。
音乐厂商能够推广和营销高雅音乐,吸引更多的人来欣赏。
有关音乐雅俗问题的几点思考
有关音乐雅俗问题的几点思考
中国音乐的雅俗问题始终都是中国音乐美学史中所关注且探讨的问题之一。
时至今日,音乐的雅俗问题也伴随着音乐文化的发展萦绕至今。
中国音乐传统的“雅俗之争”似乎还未落幕,高雅音乐与通俗音乐依旧恪守珍域,争夺着社会文化空间里的消费群体。
这对看似矛盾的概念其间有着怎样的依存关系?在两者的矛盾发展中又映射出中国传统音乐文化思想的何种流变?有关雅俗的探讨,也不仅仅局限在音乐这一学科,整个艺术领域对这一陈旧且又新兴的问题有着广泛的关注。
说其陈旧,是因为这一问题的形成经历了漫长的历史时期,其本质就是社会历史在艺术领域的具体表现。
而认其新兴,则是因为这一问题的发展过程是伴随着历史的前进而不断推进的,其内涵是在不同的社会历史发展中赋予的新的涵义。
所以,综合看来,雅俗问题更是一个复杂的社会问题。
因此,音乐的雅俗问题,不单单涉及音乐美学领域的若干问题,还触及到音乐史学,音乐社会学方面的相关视域。
一般认为,作为观念形态的雅俗是由音声引发的。
也就是说,雅俗观念贯穿了整个中国音乐文化的发展,其内涵也伴随之不断演进。
我们很难用孤立的眼光去剖析音乐中的雅俗概念。
美国音乐教育实践哲学家埃里奥特明确提出“音乐是一种有目的的人类活动”。
每一种音乐文化都是对特定环境的一种特定适应。
谢嘉幸教授也从语境和文化的角度阐述了音乐作为人类实践活动的实践论观点。
基于这样一种认识,本文拟从语境这一概念入手,具体探讨“雅与俗”在不同历史阶段音乐文化语境中的意义以及两者的依存关系,从而揭示中国传统音乐思想的文化变迁。
浅谈雅俗音乐之争对于当代音乐走向的思考
浅谈雅俗音乐之争对于当代音乐走向的思考需要明晰什么是雅俗音乐。
雅俗音乐之争起源于中国古代音乐分类制度中的“雅”与“俗”,分别代表着宫廷文人的高雅音乐和民间百姓的俗俗音乐。
简单来说,雅俗音乐之争所涉及的是音乐的艺术性与大众性的关系。
在当代音乐领域,这一话题早已超出了中国古代的文化范畴,而成为了全球音乐文化的一种思考。
在现代社会中,雅俗音乐不再局限于古代文人与百姓之间的区分,而是涵盖了艺术音乐和大众音乐的广泛领域。
雅俗音乐之争对当代音乐走向的影响首先体现在音乐艺术的创作与演出上。
在过去,音乐的创作与演出往往由少数精英人士掌控,他们致力于创作和演绎那些被认为是“高雅”的音乐作品,这些音乐作品往往需要深厚的音乐功底和专业的演绎技巧。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进步,越来越多的人有了创作和演出音乐的机会,大众音乐作品也开始逐渐被重视和推崇。
如今,音乐创作与演出已不再局限于少数精英,艺术音乐与大众音乐的界限也变得模糊起来,越来越多的音乐作品兼具了艺术性和大众性,体现了雅俗音乐之争对音乐艺术的影响。
雅俗音乐之争还对当代音乐产业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在过去,音乐产业受到了传统的音乐观念和商业化趋势的双重影响,在很大程度上局限了音乐的发展方向。
而随着雅俗音乐之争的深入讨论,人们对音乐产业的认知也在不断变化。
现如今,在音乐产业中,大众音乐越来越受到关注,流行音乐、民谣音乐、摇滚音乐等形式的音乐作品成为了主流,艺术音乐、古典音乐等高雅音乐作品也得到了更多的推广和发展机会。
雅俗音乐之争的讨论,不仅拓宽了人们对音乐的认知,也促进了音乐产业的多元化发展。
雅俗音乐之争对当代音乐教育的影响也日益显现。
在传统的音乐教育中,往往更加注重培养学生的技巧和对经典音乐的理解,而对大众音乐的认知和学习相对较少。
随着社会的变迁和雅俗音乐之争的讨论,人们开始重新思考音乐教育的问题。
如何平衡传统音乐教育与现代音乐教育,如何培养学生对不同类型音乐的认知和欣赏能力,成为了音乐教育界亟待解决的问题。
探索高雅音乐走向大众之路
探索高雅音乐走向大众之路高雅音乐一直以来都被认为是一种高雅文化的象征,其奇妙的旋律和丰富的内涵吸引着许多艺术爱好者。
然而,长时间以来,高雅音乐也一直与大众音乐形成鲜明的对比。
高雅音乐在观众群体方面十分狭窄,大众音乐则更倾向于迎合多样化的听众口味。
然而,随着社会的进步和人们审美观念的变化,高雅音乐正在逐渐走向大众之路。
本文将探讨高雅音乐走向大众之路的原因和影响,并展望未来的发展趋势。
1.背景和原因1.1社会进步带来的多元化需求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进步,人们的生活节奏不断加快,对于音乐的需求也随之多元化。
过去,大多数人的音乐欣赏是被动的,主要取决于电视、广播等媒体的选择。
而现在,随着互联网的普及,人们对音乐的选择有了更多的自主权。
音乐平台的兴起使得高雅音乐也可以更加方便地传播到大众之中。
1.2音乐教育的普及过去,音乐教育主要局限在少数人中进行,普通大众很难接触到高雅音乐。
然而,如今音乐教育已经逐渐进入学校和社区,更多的人有机会接触到高雅音乐。
音乐教育的普及不仅提升了人们对高雅音乐的认知,也培养了更多的高雅音乐爱好者。
1.3大众音乐向高雅音乐的融合尽管高雅音乐和大众音乐在很多方面存在差异,但二者也有共同之处。
随着时间的推移,大众音乐越来越倾向于融入高雅音乐的元素,形成新的音乐风格。
这种融合使得高雅音乐的元素更容易为大众所接受,也为高雅音乐走向大众之路奠定了基础。
2.走向大众的影响2.1提升音乐消费市场规模高雅音乐走向大众意味着更多的人会开始选择高雅音乐作为自己的音乐欣赏方式。
这将进一步扩大音乐消费市场规模,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
从长远来看,高雅音乐的走向大众也能够提高人们对音乐的消费意识,促进音乐产业的繁荣。
2.2丰富音乐创作和创新高雅音乐的走向大众将为音乐创作和创新带来新的机遇。
不同受众的需求将促使作曲家和音乐家不断创作新的作品,以迎合不同群体的口味。
这将进一步丰富音乐创作的多样性,推动音乐文化的发展。
2.3拓展艺术交流与交融高雅音乐的走向大众也将拓展艺术交流与交融的空间。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有关高雅音乐与通俗音乐审美价值问题的分析多年来,在音乐界一直存在着对“高雅音乐”与通俗音乐之间审美价值大小的议论。
然而大量推崇“高雅音乐”的言论往往并不是建立在冷静与坚实的理性分析基础上的。
不从原理上阐明审美价值判断的依据,就不能令人信服地说明为什么“高雅音乐”比通俗音乐的审美价值高,因而这种价值判断的倾向也就不会得到人们普遍的认同。
从美学原理上看,审美价值判断是高度主观性的,主体感觉的适宜性是审美价值判断的核心依据,在审美活动中,“青菜罗卜各有所爱”是普遍存在着的客观事实。
那么审美价值判断的主观性原理与人们倾向于认为“高雅音乐”的审美价值高于通俗音乐的社会现实之间是什么关系这是一个现实生活中急需回答的问题。
然而它却一直是一个很少有人问津的音乐美学问题。
一、概念的梳理——“高雅音乐”的所指“高雅音乐”的概念最初被提出来的时候,乃是20世纪80年代初为了与“通俗音乐”(即“流行音乐”与“轻音乐”的统称)相区分。
然而在日常语义的理解中,这个概念的所指,却与使用者的实际所指有差异。
作为与“通俗音乐”相对的音乐类别的概念,通常也有人用“严肃音乐”、“古典音乐”、“经典音乐”来称呼它。
但是“高雅”、“严肃”、“古典”、“经典”这四个概念中的每个概念都不能涵盖人们实际上所指的这个音乐类别的全部作品。
因为,在这个音乐类别中,既有“高雅”概念本身所不能包含的粗野、阴郁、邪恶、凶险、刺激、恐怖、滑稽、可笑……也有“严肃”二字本身所没有传达出来的轻松、明快、温柔、甜蜜、清新、秀丽……还包括“古典”、“经典”二词所限定的时间范围之外的优秀的现代与当代音乐作品。
但是为了论述的方便,我们还是用加了引号的“高雅音乐”一词来称谓我们实际所指的音乐类别。
二、审美知觉能力发展的特征及“高雅音乐”与通俗音乐的形态差异及二者受众群体差异的原因分析首先要指出的是,音乐作品艺术质量的好、坏不是“高雅音乐”与通俗音乐之间的本质差异。
两类音乐作品审美价值的大小及其恒久性不是二者之间的根本差异。
“古典音乐”、“严肃音乐”中也有大量的作品是失败的,并且是很快即被遗忘的。
用伟大的经典音乐作品与随时涌现的通俗音乐新作品进行审美价值的比较,在学术上是不严谨的。
决定“高雅”与“通俗”的关键是一个音乐心理学的问题——人的审美听知觉能力发展的问题。
这是“通俗音乐”之所以“通俗”——易于为大众所接受,而“高雅音乐”之所以“不通俗”——需要具有较高修养的人才能欣赏的根本原因。
1.人类审美知觉能力发展的一般特征正如人的肌肉力量与思维能力一样,人的感知能力并非与生俱来,它有一个发展过程。
这个过程在味觉与视觉中均有体现。
从味觉上看,味觉能力不太发达的人比较喜欢味道单纯、明确、甜的食品;反之,能力发达的人则喜欢味道丰富、细腻、不那么甜的食品。
这从小孩喜欢喝软饮料,不喜欢喝酒类饮料,而大人则对甜饮料不感兴趣,却对酒类乐此不疲就能够看出来。
从视觉上看,视觉能力不太发达的人喜欢简单、明确、色彩明艳的画面;反之,能力发达的人则喜欢丰富、细腻、微妙的画面。
这从商店中儿童用品与成人用品的颜色差异及年画、农民画与油画、水墨画的欣赏群体差别就能够看出来。
从听觉上看,总体来说,听知觉能力不太发达的人喜欢简单、鲜明、柔和、协和的音响;反之,能力发达的人则相对喜欢复杂、细腻、刺激、紧张的音响。
我们可以把这种差异,概括为听觉材料的听觉适宜性、知觉鲜明性与结构复杂性的不同。
这三点正是通俗音乐与“高雅音乐”在音响形态上的差异。
从听觉适宜性上看,人的感觉对外界刺激有先天的选择倾向性。
比如,中等的音高、力度、速度与协和的声音是人类听觉天然能够适应的音响。
从人的主观感受上,这样的声音使人产生松弛、自然的体验。
与之相对,超出人类天然适宜性范围的音响,如过高、过低,过强、过弱,过慢、过快,过于紧张,则使人产生听知觉难以把握及内心体验的不适。
需要多年听觉经验的积累,甚至是必要的指导、训练,人才能够获得对这种音响的听知觉把握力与内心体验的适应能力。
从知觉鲜明性上看,听觉经验较少的人,当音响有较大对比性的差别时,他才能产生明确的知觉把握感;而听觉经验较多的人,则对细微的音响差别即可以产生鲜明的知觉把握。
知觉的鲜明性是审美感的前提,没有鲜明的知觉把握,是不能产生良好的审美体验的。
从音高上看,一个听觉能力发展水平不高的人,只有很大的音高差别才能引起他的鲜明感受,比如儿歌的音调中,大量的都是三度以上的音程;而类似于戈达的《船歌》中持续的半音反复,在一个儿童的听觉感受中是很不鲜明的,因此也不为儿童所喜爱。
有些严肃音乐的旋律中包含很多半音关系的音程,旋律在很小的音域范围内徘徊——如肖邦的《葬礼进行曲》的开始,这样的音乐对于不很敏感的人来说,会觉得模糊而沉闷。
听觉材料的结构复杂性表现在各个方面:从音高上看,调式音的数量决定了音高及音程关系的复杂性,比如五声调式的旋律就比七声调式的旋律在听觉上要简单。
简单性使得听觉把握与音乐记忆都比较容易。
而一条同时包含了12个不同音高的旋律(现代音乐的明显特征就是用音的数量要比传统音乐多得多),则对于大多数人来说都很难把握,也很难记忆。
较多的转调、频繁的离调对听觉来说也增加了复杂性。
从力度上,力度范围广与力度变化细腻增加了力度体验的复杂性。
节奏的复杂性表现在超越律动规则的程度。
通俗音乐,特别是流行音乐中一个标签性特征,就是包含着非常突出的循环重复的打击乐节奏型。
这种特别容易被知觉到的节奏律动,可以使听者立即发现音乐音响中的结构秩序。
而“高雅音乐”的很多作品往往包含了更多的节奏律动的变化,特别是在一些抒情性的作品中,往往要打破与回避鲜明的机械性节奏。
“高雅音乐”中节奏的秩序往往表现在节拍律动的循环上,而很少如流行音乐那样存在着突出的、长时间循环重复的节奏型。
结构层次的复杂性是引起听知觉复杂性特别重要的原因。
从仅仅是一条单旋律,到旋律下面加一个伴奏,再到几条旋律叠加在一起,就是结构层次复杂性变化的体现。
对于人的听知觉注意力来说,对多层面线索的把握力,要比对单一层面线索的把握难得多。
这与人的注意分配及注意保持的能力有关。
音响结构的层次越简单,对听觉注意能力的要求就越低,也就越容易被人们所把握;反之,同时对多个声音事件保持注意,则对人的听知觉注意能力要求高得多。
高水平的听觉注意分配与保持的能力往往是需要经验积累与训练才能够获得的。
2.通俗音乐与“高雅音乐”形态上的差异了解了这些人类听觉感受能力的发展特点,通俗音乐与“高雅音乐”的差异也就明确了。
通俗音乐:从形态结构上看:它往往形态较为简单,音高使用不多,且多在人类最容易听的音区范围内;音乐的发展变化较少,没有很多的转调,特别是缺少频繁快速的离调;节奏相对单纯,大量的作品存在着循环重复的机械性节奏型;力度变化不很复杂,力度的幅度小,较少极端力度的对比变化;音响结构的层次少,未经训练的一般听者,也能够很清晰地分辨出来旋律与伴奏的层次。
这样的音乐往往具备听觉的感官美的特征,对听众的听觉耐受性与注意力的专注程度要求很低。
由于不要求听者有较高的听知觉把握能力,因此它容易为大多数人所接受,特别是听觉经验不是很多的人。
由于听觉经验与年龄有很大关系,这就是为什么年轻人更多地喜欢这样的音乐;反之,这个群体也就往往不喜欢对他们的听觉来说太复杂的作品——“高雅音乐”中比较复杂的作品。
“高雅音乐”:从音响形态结构上看:它比较多样,既有相对比较简单的,也有极为复杂的。
从总体上看,“高雅音乐”使用的音高较多,发展变化较多,往往包含着转调、离调等复杂的音乐发展手法;节奏的律动相对变化较多,几乎不采用机械重复的节奏型;力度变化较复杂、细腻、幅度大,有些作品中存在着极端力度的对比变化;有些作品的结构层次很多,包含着较复杂的复调性因素,即使音乐经验很多的听者,也很难一次同时注意到音乐音响结构的全貌——这是这类音乐比较“耐听”的重要原因。
“高雅音乐”中比较严肃的作品往往对听众的听觉耐受性要求较高,也要求听者对音乐的音响结构具备较高的听知觉把握能力,还要求听者在欣赏的时候较为专注。
这些都对人的听觉审美能力提出了较高的要求。
“高雅音乐”中比较通俗的作品往往在形态上具备通俗音乐的特征,但是在某些方面可能又比通俗音乐的形态复杂一些。
比如一些古典作曲家的圆舞曲,因其具有突出的重复性的三拍子节拍律动,这对人的听知觉来说是很容易把握的,因此也就容易为人们所接受。
这是古典音乐中圆舞曲特别显得通俗的重要原因。
在“高雅音乐”作品中,约翰·斯特劳斯的作品的听众很多,是与其音乐作品的形态特征分不开的。
反之,同样属于圆舞曲的体裁,拉威尔的《圆舞曲》就因作品中的其它音响要素过于复杂而难以为一般听众所接受。
此例可以证明,决定一个作品通俗与否的关键因素在于音响形态的“听觉适宜性”、“知觉鲜明性”与“结构复杂性”。
3.二者受众群体差异的原因由于人的审美能力总是从头培养的,因此,从个体审美能力发展进程的分布来看,总是能力越高,人群越小,相应的,从总体上看,越是复杂的艺术作品其受众群体也就越小。
审美能力的发展是与经验直接相关的,而经验是与年龄高相关的。
因此,从总体分布上,审美能力强的人相对偏向年龄较大的群体是可以理解的;反之,形态相对简单的艺术产品往往会拥有较大的受众群体,并且这个群体会以年轻人为主,这也是很自然的。
同理,年轻人会对过于复杂的“高雅音乐”难以接受;而“高雅音乐”爱好者也往往会嫌通俗音乐过于简单、单调而不喜欢听,特别是无法全神贯注地欣赏通俗音乐。
人类审美听知觉能力发展的进程是造成“高雅音乐”与通俗音乐拥有不同受众群体差异的根本原因。
我们可以用一个日常生活中很准确的例子来形容通俗音乐与“高雅音乐”之间的差异——软饮料与酒。
通俗音乐好比是软饮料,“高雅音乐”好比是酒。
软饮料,口味很甜,但是各种饮料之间的味道差不多;而酒类则从低度的米酒、甜葡萄酒,到干葡萄酒、白兰地、威士忌、中国白酒……种类与口味繁多。
软饮料味道简单,甜酸而已,品之乏味;好酒则味道醇厚,细细品之,耐人寻味。
软饮料除了口味之快外别无它物;而酒则口味之外,带给人精神世界深处的变化。
软饮料味道明确,容易接受,人生下来就能够饮用,所以广为年龄较低的人喜爱,但是很少有人终身地强烈热爱某种软饮料;而烈酒味道复杂,强烈刺激,人生之初难以接受,需要很长时间味觉经验的培养才能享受其美,可一旦喜爱,则会终身乐此不疲,甚至成为生活中不可或缺之物。
三、关于音乐的内容深度问题音乐通过联觉对应关系来实现对听觉之外对象的表现。
音乐表现对象的明确性取决于联觉对应关系的持续与稳定性(见《音乐与其表现的世界》,周海宏,中央音乐学院出版社2004年)。
当音乐的音响与某种对象形成持续而稳定的联觉对应关系时,就有可能在听者的头脑中激起对这一对象的联想,进而激发更为复杂的经验与观念的卷入,从而使音乐表现的内容深化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