蒲松龄和《聊斋志异》的故事
蒲松龄和《聊斋志异》
抨击浇薄的世风恶习,歌颂高尚的道德情操 《劳山道士》 《马介甫》 《娇娜》 《王六郎》
反映清初时事,宣泄民族情绪 《公孙九娘》 《林四娘》
(三)艺术成就
有意将幻境与现实社会连接在一起,以寄托自己的孤 愤和追求,使作品既驰骋天外,充满浓郁的浪漫气息; 又立足现实,蕴含深厚的生活内容。“出于幻域,顿 入人间” 《婴宁》 《聂小倩》 《娇娜》
正说着,外边走进一个人来,两只红眼边,一副锅铁 脸,几根黄胡子,歪戴着瓦楞帽,身上青布衣服就如油 篓一般,手里拿着一根赶驴的鞭子,走进门来和众人拱 一拱手,一屁股就坐在上席。
驼背五少爷话还未完,突然闯进了一个满脸横肉的人, 披一件玄色布衫,散着纽扣,用很宽的玄色腰带,胡乱 捆在腰间。刚进门,便对老栓嚷道:“吃了么?好了么? 老栓,就是运气了你!你运气,要不是我信息灵……。”
——清·徐大椿
二、《儒林外史》的思想内容
揭露封建科举制度对知识分子身心的毒害和摧残 思想被禁锢,智能被破坏,道德被腐蚀 塑造贤人君子形象,反映礼乐兵农理想的破灭
与颜李学派的关系 颜元 李塨
第37回泰伯祠大祭是全书结构的顶点,也是贤人们 礼乐事业的高峰
进行新的探索,从下层人民身上发现新的品质,并 加以充分表彰
吴敬梓故居
吴吴南
敬敬京
梓 塑
梓 故 居
秦 淮 河
像
畔
桃
叶
渡
安徽全椒 吴敬梓纪念馆
一、吴敬梓的生平和创作
吴敬梓(1701-1754), 字敏轩,一字粒民,晚号文木 老人,安徽全椒人。 13岁丧母, 23岁丧父,33岁移居南京,54 岁客死扬州。
《儒林外史》56回(1732后-1749年前) 《文木山房集》12卷,现存4卷。 集外诗文33篇;《文木山房诗说》43则
蒲松龄的小故事简短
【关于蒲松龄的故事】1、蒲松龄由奇闻异事写成《聊斋志异》康熙初年的一个盛夏,在山东淄川东城的满井庄大路口上,每天当金鸡唱晓,炊烟四起之后,经常可以看到在路旁一棵大树底下,三十多岁的蒲松龄粗布短衫坐在芦席上,身边放着一个装满浓茶的大瓶子,那茶瓶小口大肚,瓶边放有四五只粗瓷大碗和一包当地出产的烟丝。
每当有行人路过的时候,蒲松龄就站起身来,热情地邀对方坐下,喝茶休息。
蒲松龄有个规矩,喝茶不收茶钱,喝茶人只要讲一讲自己的所见所闻。
于是来往行人都喜欢在这个茶摊歇脚聊天,说着各种奇闻异事,讲得口渴了,蒲松龄马上又献上一碗茶,让人润润嗓子继续把故事讲完。
有一个白发苍苍的驼背老人,见多识广,蒲松龄对他彬彬有礼,毕恭毕敬地请老人讲他所知道的奇闻异事,老人一边喝着茶一边抽着烟,说了个“马骥飘海到罗刹国”的故事,蒲松龄听得入神,回去就写了“花面相迎、世情如鬼”的《罗刹海市》。
他就这样搜集一篇写一篇,日积月累,终于写成了容纳百川的《聊斋志异》。
有一天,一个身背包袱的中年人风尘仆仆地来到茶摊前,蒲松龄请他坐下,一边倒上浓茶,一边笑着说:“你得讲个故事给我听听。
”中年人接过茶碗喝了一口茶,说:“我给你讲个茶的故事吧。
”于是中年人开始绘声绘色地讲起来。
说杭州灵隐寺有个和尚,以善于烹茶而遐迩闻名,他所用的茶具都十分精致,收藏的名茶也很多,而且分出好几个等次。
烹献哪一等级的茶,常常根据来客身份的高低而定,最上等的名茶,如果不是贵客或善于品茶的知己,他是绝对不会拿出来的。
有一天,寺里来了一位大官,和尚恭恭敬敬地迎上去行礼,然后拿出好茶,亲自汲泉烹茶,献给大官品饮,满以为能得到大官的一番赞誉。
谁知大官只喝茶一句话也没说,和尚非常疑惑,又拿出了家里最上等的名茶沏好给大官奉上,茶快喝完了,那大官还是没有一句称赞的话。
和尚急得再也等不下去了,鞠躬问道:“大人觉得这茶怎么样?”大官拿起茶杯拱了拱手说:“很烫!”蒲松龄一听哈哈大笑,说:“刚才一位客人说了一个鸽子的故事。
中国历史故事-蒲松龄《聊斋志异》简介 蒲松龄的《除日祭穷神文》原文
中国历史故事-蒲松龄《聊斋志异》简介蒲松龄的《除日祭穷神文》原文《聊斋志异》是中国著名的志怪小说集,简称《聊斋》,俗名《鬼狐传》,是中国清代著名小说家蒲松龄创作的文言短篇小说集。
这本书是蒲松龄在科举不第,久试无果,生活穷困潦倒时创作的。
蒲松龄十九岁就以三试第一的骄傲成绩考中了秀才,可是后来他连续四次参加科举考试都没有中举,到了后来为了生计,只得放弃了继续科考的道路。
古时候的文人,从读书开始,大部分人都是为了谋求一个功名,所谓学以致用,说的是用自己学到的知识报效国家。
而蒲松龄在科举考试的时候,便开始创作《聊斋志异》这本书,他放弃了科举也没有放弃这本书,甚至一直写到他老。
据说因为创作《聊斋志异》,甚至影响到了蒲松龄的科举考试。
当时蒲松龄有一个好友,名叫张笃庆,他发现蒲松龄因为写《聊斋志异》而分去了大部分精力,以致不能好好准备科举考试,因此作了一首诗劝他。
诗里有一句“聊斋且莫竞谈空”,意思就是让他不要写书了,赶紧准备科举考试吧!但是蒲松龄并没有放弃,仍然坚持创作《聊斋》。
蒲松龄创造《聊斋志异》,还有一个故事。
据说蒲松龄为了收集到足够的故事,便在路边摆了一个摊子,凡是能讲出他需要的好故事的人,可以免费喝茶(也有说是烟草的)。
虽然后来学者有考证证实,这个故事并不是真的,毕竟蒲松龄家里穷成那样,哪儿有闲钱干这事儿呀!但是也足够说明他在创作《聊斋志异》方面,所付出的精力。
关于蒲松龄创作素材的由来,小编猜测,一部分是从旁人处听来的,一部分应该就是自己的想象了。
蒲松龄所处的时代,是明末清初,国家的交替,奇闻怪事必定不少。
而他自己也常常去找自己的朋友,收集他们的故事。
另外一部分,你看蒲松龄创作的许多小说,都是讲的书生和美颜的女妖之间的故事。
穷困的书生在屋里读书,美颜的女妖上门,仿佛贤惠的妻子,一夜春风,处处照拂。
《聊斋志异》全书共有8卷,共计491篇。
题材广泛,内容丰富,艺术成就很高。
作品成功地塑造了众多的艺术典型,人物形象鲜明生动,故事情节曲折离奇,结构布局严谨巧妙,文笔简练,描写细腻,堪称文言短篇小说的巅峰之作。
《聊斋志异》创作背景:蒲松龄笔下的奇幻世界
《聊斋志异》创作背景:蒲松龄笔下的奇幻世界聊斋志异全集的创作背景《聊斋志异》是中国古代文言短篇小说的优秀作品,是蒲松龄的代表作之一。
它以描写神怪、奇幻、鬼魅为主,通过讲述各种奇闻异事,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生活和人文风貌,表达了作者对人生、道德、命运等方面的思考和探索。
那么,《聊斋志异》全集的创作背景是怎样的呢?一、创作背景1.考城隍《考城隍》是《聊斋志异》的第一篇,也是蒲松龄的自序。
这篇小说讲述了蒲松龄在考试期间遇到的一件事情,通过这件事引出了《聊斋志异》的创作动机和宗旨。
蒲松龄认为科举考试只注重形式而不注重内容,使得许多有才华的人无法通过考试实现自己的抱负。
他用自己的才智写出这部小说,旨在揭露科举制度的弊端,表达对当时社会的失望和不满。
2.耳中人《耳中人》是一篇描写人体器官的小说,讲述了一个人的耳朵里住着一个小人,能够治疗各种耳朵疾病。
这篇小说的创作背景与当时的社会环境和医学水平有关。
当时,中医理论盛行,人体器官的功能和相互关系被视为神秘而又神奇的领域。
蒲松龄通过这篇小说,借助神话故事般的叙述方式,向读者传递了一种中医养生之道。
3.喷水《喷水》是一篇描写水的的小说,讲述了一个地方的水源出现了问题,龙王喷出了一口毒水,使得当地人民遭受了极大的灾难。
这篇小说的创作背景与当时的水资源管理和环境保护有关。
在明清时期,水资源管理和环境保护并不是政府的重要职责,许多地方出现了水资源短缺和水污染等问题。
蒲松龄通过这篇小说,揭示了环境破坏和生态失衡的危害,表达了对环境保护的关注和呼吁。
4.山魈《山魈》是一篇描写山林妖怪的小说,讲述了一个山林中的妖怪山魈危害村民的故事。
这篇小说的创作背景与当时的乡村社会生活和民间信仰有关。
在古代,山林中被认为是神秘而又危险的地方,各种妖怪、鬼魂、神仙等信仰盛行。
蒲松龄通过这篇小说,借助民间信仰的文化传统,揭示了山林妖怪的真实面目和危害性,同时也表达了对民间信仰的尊重和关注。
5.咬鬼《咬鬼》是一篇描写鬼怪的小说,讲述了一个女鬼危害人间的故事。
就蒲松龄《聊斋志异》中报恩报仇故事的分析
就蒲松龄《聊斋志异》中报恩报仇故事的分析《聊斋志异》是清代著名文学家蒲松龄创作的一部以民间传说和超自然题材为主的短篇小说集。
不乏描写报恩报仇的故事,这些故事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和心理深度,吸引了无数读者。
本文将通过对《聊斋志异》中报恩报仇故事的分析,探讨其内涵和价值所在。
就报恩故事而言,在《聊斋志异》中,多有关于孝道的叙述。
孝道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占有重要地位,蒲松龄把对孝道的理解融入到报恩故事之中,从而加深了故事的人文内涵。
比如《孝庄梦》中,主人公为了满足母亲的愿望,抛妻弃子远赴他乡,在母亲逝世后,又以梅花作为媒介,传递了母亲的心愿。
这种对孝道的理解和弘扬,为故事增添了一些纯朴和厚重的情感,使读者在阅读的过程中对家庭的关爱和孝敬有更深刻的理解和反思。
就报仇故事而言,《聊斋志异》中的报仇故事不断强调了正义与邪恶的斗争。
这些故事中通常有被欺压的弱者最终化身为正义的胜利者,通过各种手段报复邪恶。
比如《聂隐娘》中,主人公聂隐娘被冤枉入狱,最终化身为女鬼,以鬼怪的形态诛杀冤家,为自己讨回公道。
这种对于正义的追求和邪恶的讨伐,使得这些报仇故事成为了鼓舞人心的力量,激励了读者对抗邪恶、维护正义的内心欲望。
《聊斋志异》中的报恩报仇故事往往伴随着一些奇幻的元素,这一点正好契合了书中其他故事的主题。
故事情节中涌现出各种魔幻的元素,如鬼怪、妖魔等,为故事增添了一份神秘和诡异,激发了读者的好奇心和想象力。
这些奇幻的元素也使得故事更富有变化和戏剧性,增加了阅读的趣味性,吸引了读者的眼球。
蒲松龄在《聊斋志异》中的报恩报仇故事不仅仅是一些简单的神鬼故事,而是通过这些故事传递出了深刻的人生哲理和社会道德观。
通过主人公的行为和命运,蒲松龄展示了对孝道、正义的追求和维护,对邪恶的抵制和消灭等等。
这些深刻的人生哲理和社会道德观贯穿于整个故事,引导读者思考人生的意义与价值,以及在日常生活中如何去做一个诚实善良的人。
《聊斋志异》中的报恩报仇故事,既包含了传统文化的精髓,又具有现代人性和道德的渗透。
蒲松龄和《聊斋志异》
•
• • •
•
•
主旨
《聊斋志异》中的优秀作品,反映了广阔的现实生 活,提出许多重要的社会问题,表现了作者鲜明 的态度。
揭露封建统治的黑暗 抨击科举制度的腐朽, 反抗封建礼教的束缚,
人生历程
蒲松龄出身于一个逐渐败落的地主家庭。19岁应 童子试,以县、府、道三考皆第一而闻名籍里, 补博士弟子员。但后来却屡试不第,为生活所迫, 他除了应同邑人宝应县知县孙蕙之请,为其做幕 宾数年之外,主要是在本县西铺村毕际友家做塾 师,舌耕笔耘,几近40年,直至71岁时方撤帐归 家。蒲松龄一生始终在贫困线上挣扎,到了晚年 才稍有改善。1715年(清康熙五十四年)正月病 逝。
其次是考试苦。“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 科举是穷苦读书人唯一的进身之阶。 19岁秀才考试,三试第一,成了秀才。 四次参加举人考试,全部落榜。 直到72岁,仍只是个贡生。
贡生相当于举人副榜。贡生有几种,蒲松龄是“岁贡”, 又叫“挨贡”。就是做廪生时间长了,排队挨号挨上了贡 生。贡生理论上可以当官,蒲松龄得到一个虚衔“儒学训 导”。儒学训导就是县学的副长官,相当于现在一个中学 副校长了。但是蒲松龄这个儒学训导前还加了两个字“候 补”。
•
苦行僧转世,是蒲松龄的故事,但蒲松龄的一生, 确实很苦。我们说蒲松龄三苦并存——生活苦,考 试考得苦,写书写得苦。而他人生中的种种苦难, 则一一映射进了他的作品当中。
书写得苦自不必言,因为从二十五岁左右开始,作者就 开始构思鬼狐故事,四十岁初步整理成篇,又陆续写到六 七十岁,才完成《聊斋志异》一书,前后历经40多年,相 比之下,曹雪芹“十年辛苦不寻常”的《红楼梦》就不算 什么了。
促织片段
儿惧,啼告母。母闻之,面包灰死,大骂曰:“业根!死 期至矣!而翁归,自与汝覆算耳!”儿涕而出。未几成归, 闻妻言,如被冰雪。怒索儿,儿渺然不知所往;既,得其 尸于井。因而化怒为悲,抢呼欲绝。夫妻向隅,茅舍无烟, 相对默然,不复聊赖。
《聊斋志异》蒲松龄笔下的神鬼故事集
《聊斋志异》蒲松龄笔下的神鬼故事集蒲松龄和《聊斋志异》(一)科场失意提起蒲松龄,我们第一时间想到的就是他的代表作——文言短篇小说集《聊斋志异》。
蒲松龄字留仙,一字剑臣,别号柳泉居士,山东淄川蒲家庄(今山东淄博淄川区洪山镇蒲家庄)人。
生于1640年,卒于1715年,享年76岁。
蒲松龄出生之时,正赶上明末清初鼎革之际,兵荒马乱,自然灾害频繁发生,但知识分子的追求目标——科举却没有丝毫的改变。
蒲松龄的家族在淄川算得上是书香世家。
明朝万历年间,全县食饩的秀才共八人,蒲氏家族就占了六人。
高祖蒲世广是廪生,曾祖蒲继芳是庠生,到了祖父蒲生讷这一代,由于没有考中秀才,家道开始衰落。
由于家庭生活困难,请不起教师,蒲松龄兄弟们的教育,一直由父亲蒲槃承担。
顺治十五年(1658),19岁的蒲松龄第一次参加了县府道考试,以三个第一名考中了秀才。
他的文章甚至得到了淄川县知县、山东学政等人的赞赏。
此时的蒲松龄可谓志得意满,对前途充满着希望,今后的一切功名似乎都唾手可得。
谁知,造化弄人,这次赞赏是蒲松龄在科场中第一次获得的殊荣,却也是最后一次。
此后,蒲松龄连连参加乡试,每次都铩羽而归,直至知天命之年,在其夫人的劝说下才终止了这种既无谓又无望的拼搏。
(二)《聊斋志异》的成书其实,早在少年时代,蒲松龄就“每于无人处时,私以古文自效”,流露出对文学的喜爱和天赋。
据学者研究,《聊斋志异》共有六次成书过程。
第一次成书约在康熙三年至康熙八年(1664—1669),即蒲松龄25岁至30岁之间。
此时,蒲松龄与挚友张笃庆有唱和诗,张笃庆《和留仙韵》有“君自神仙客”,“司空博物本风流”,“君自黄初闻正始”等句。
蒲松龄既然以“神仙客”、仙人黄初平、博物司空张华而闻名于同人之中,可以断定,以他“少负异才”且“雅爱搜神”“喜人谈鬼”的品性,当时应该写有相当数量的篇目,且已有写成一部专书的计划。
此外,由这些称誉可知,蒲松龄所记这些搜神、谈鬼之篇,一开始就被视为可与“张华《博物志》”(《博物志》是我国古代的一部神话志怪小说集,由西晋张华编撰)并列之作,这体现了时人对蒲氏《聊斋志异》(不管当时书名是否为《聊斋志异》)的评价。
就蒲松龄《聊斋志异》中报恩报仇故事的分析
就蒲松龄《聊斋志异》中报恩报仇故事的分析蒲松龄的《聊斋志异》是一部具有鲜明特色的短篇小说集,其中不少故事都有着报恩报仇的情节。
其中以《天生骨魄》、《雷峰塔妖怪》、《魑魅魍魉》等为代表的报恩报仇故事,虽然在故事情节设置上略有差异,但它们都揭示了人性本质中不可避免的善恶分化,以及良心、正义、人性的向善之力。
《天生骨魄》这个故事,主要讲述了一个出身贫寒的青年为了寻找事业翻身机会,不幸地遇上了一个食人魔。
在与食人魔的斗争中,他侥幸逃了出来。
但他回去以后不敢吐露此事,而是躲坑沟里一个多月,终因食物荒缺而不得不被抓回改当兵。
当他明白自己快要死亡时,忽然想起当时所遇到的食人魔是如何舍身保他险而又险的。
这时心里充满了感激,他愿意拼死去报答那个告诉他纸钱和火发一下,就能将饥饿的鬼魂赶出来的女人。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报恩只是一种纽带,因为当你从别人那里得到恩惠,就应该有意识地去保护这个纽带,让它在你们之间更加牢固,也让你的生命因此变得伟大。
《雷峰塔妖怪》这个故事,主要是讲述了一个少年的报恩过程。
在故事中,少年能够忍辱负重,肝胆勇烈地去对抗妖怪,最终帮助了被妖怪所困扰的老和尚,践行了尊师爱徒的大义。
同时,这个故事也体现了正义的力量,因为被妖怪所害的很多人都无力反抗,只有少年不带苟且的,才能真正的战胜邪恶。
《魑魅魍魉》这个故事,与前两个故事略有不同。
故事主要是说某个富豪的儿子因为与夜行鬼做交易,结果被夜行鬼所附身,后来屡经种种惶恐,才终于认识到他交换的只是黑暗而非光明。
在故事中,夜行鬼是那种只看小小利益的恶势力,而人类的忠诚、勇气、正义才是拯救世界的真正力量,故事中的富豪儿子在身陷困境时,逐渐体会到自己对自身所造成的伤害,最终抛弃了身上的贪念,悬崖勒马,找回自己的良心。
在蒲松龄的《聊斋志异》中,报恩报仇的故事有非常多,每一个人物都透着不同的善良,体现着人性本身天生对于善良的渴望和追求。
或许不同的故事体现着不同的价值观和思想认识,但是可以确定的是,它们都是对于人性追求的共同准则:贪婪和自私只会招来人间的恶魔,但是,善良和公正必定会招来美好的灵魂,人性的探索早已经超越了个人的分野。
就蒲松龄《聊斋志异》中报恩报仇故事的分析
就蒲松龄《聊斋志异》中报恩报仇故事的分析【摘要】蒲松龄的《聊斋志异》是中国古典文学名著之一,其中包含了许多关于报恩与报仇的故事。
在这些故事中,报恩往往体现着善良与感恩之情,报仇则展现了正义与复仇之意。
报恩故事的特点是情感真挚,展现了人性的温暖和善良;而报仇故事则强调了正义感和不屈不挠的精神。
通过深入分析报恩与报仇故事,可以看出蒲松龄对道德和人性的思考。
报恩故事中的人物常常展现出感恩的美德,而报仇故事则是对邪恶行为的抵抗。
虽然两者各具特点,但都体现了蒲松龄对人性和道德的深刻思考。
蒲松龄《聊斋志异》中的报恩与报仇故事具有独特性,反映了中国古代文学对善恶、正邪的探讨。
【关键词】蒲松龄,聊斋志异,报恩,报仇,特点,分析,异同点,独特性。
1. 引言1.1 蒲松龄《聊斋志异》作为中国古典文学名著之一蒲松龄的《聊斋志异》是中国古典文学中极具影响力的名著之一,被誉为中国奇幻小说的代表作之一。
这部作品创作于清代,包括了许多神怪传说、民间故事和灵异事件,深受读者喜爱。
《聊斋志异》共计怪异故事491篇,涵盖了各种各样的主题,如爱情、友情、仇恨、报恩报仇等。
报恩和报仇故事是这部作品中常见的主题之一,展现了作者对人性、道德和命运的深刻思考。
通过这些故事,蒲松龄描绘了丰富多彩的人性,探讨了善恶的边界和报应的规律。
蒲松龄以其独特的想象力和精湛的文笔,在《聊斋志异》中创造了许多永恒的角色和故事情节,成为中国文学史上的经典之一。
这部作品不仅在中国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同时也对后世文学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被誉为中国古典文学的瑰宝之一。
2. 正文2.1 报恩故事的特点报恩故事在蒲松龄《聊斋志异》中具有以下几个特点:报恩故事往往以人与鬼魂之间的情感纠葛为主要线索。
在古代文学中,人与鬼的关系一直是一个备受关注的话题。
在这些报恩故事中,通常是有一位善良的人在世世代代报答一个鬼魂的恩情,或者是被鬼魂附身的人在世间行善,以报答曾经帮助过自己的鬼魂。
蒲松龄与《聊斋志异》
蒲松龄与《聊斋志异》
导读:蒲松龄(1640~1715),字留仙,山东淄川人。
明末清初文学家。
出身小地主小商人家庭,在科举场中很不得意,满腹实学,屡不中举,到了71岁,才考得了贡生。
他牢骚满腹,便在聊斋写他的志异。
《聊斋志异》是一部文言短篇小说集,共有短篇小说431篇。
其内容大致有四部分:一、怀着对现实社会的愤懑情绪,揭露、嘲讽贪官污吏、恶霸豪绅贪婪狠毒的嘴脸,笔锋刺向封建政治制度。
这类作品以《促织》、《席方平》、《商三官》、《向杲》等篇最有代表性。
二、蒲松龄对腐朽的科举制度有切身的体会,通过《司文郎》、《考弊司》、《书痴》等篇,作者无情地揭开了科举制度的黑幕,勾画出考官们昏庸贪婪的面目,剖析了科举制度对知识分子灵魂的禁锢与腐蚀,谴责了考场中营私舞弊的风气。
三、对人间坚贞、纯洁的爱情及为了这种爱情而努力抗争的底层妇女、穷书生予以衷心的赞美。
有代表性的篇章有《鸦头》、《细侯》等。
《聊斋志异》中还有相当多狐鬼精灵与人的恋爱故事,颇具浪漫情调。
在这些故事里,塑造了很多容貌美丽、心灵纯洁的女性形象,如红玉、婴宁、香玉、青凤、娇娜、莲香等。
四、有些短篇是阐释伦理道德的寓意故事,具有教育意义,如《画皮》、《劳山道士》等。
《聊斋志异》是一部积极浪漫主义作品。
它的浪漫主义精神,主要表现在对正面理想人物的塑造上,特别是表现在由花妖狐魅变来的女性形象上。
另外,也表现在对浪漫主义手法的运用上。
作者善于运
用梦境和上天入地、虚无变幻的大量虚构情节,冲破现实的束缚,表现自己的理想,解决现实中无法解决的矛盾。
感谢您的阅读,本文如对您有帮助,可下载编辑,谢谢。
15 蒲松龄与《聊斋志异》
聊斋志异》 第三节 《聊斋志异》的艺术特色
“ 写鬼写妖高人一等,刺贪刺虐入木三分。”——郭沫若 写鬼写妖高人一等,刺贪刺虐入木三分。 郭沫若 1、“用传奇法以志怪”,即以传奇的笔法表现志怪的内容。他创造的 、 用传奇法以志怪” 即以传奇的笔法表现志怪的内容。 花妖狐鬼都有寓意,是象征性的文学意象。 花妖狐鬼都有寓意,是象征性的文学意象。 2、以丰富奇异的文学想象创造了一个幻想世界,借花狐鬼怪曲折地反 、以丰富奇异的文学想象创造了一个幻想世界, 映了人类社会的现实。 映了人类社会的现实。 3、人物千姿百态,性格各不相同,以细节描写突出人物特点。同类人 、人物千姿百态,性格各不相同,以细节描写突出人物特点。 写出差异,刻画出人物复杂的性格特征。 写出差异,刻画出人物复杂的性格特征。 4、委婉曲折的故事情节。作者巧于使用“关子”,运用伏笔、悬念, 、委婉曲折的故事情节。作者巧于使用“关子” 运用伏笔、悬念, 使每篇故事情节变化多端,出人意料,收到强烈的艺术效果。 使每篇故事情节变化多端,出人意料,收到强烈的艺术效果。 5、基本规范的文言,叙述语言简洁洗练,人物语言灵活多样。 、基本规范的文言,叙述语言简洁洗练,人物语言灵活多样。
蒲松龄与《聊斋志异》 蒲松龄与《聊斋志异》
蒲松龄的生平与创作 第一节 蒲松龄的生平与创作
1、生平 、 蒲松龄( 蒲松龄(1640—1715)字留仙、剑臣,别号柳泉居士,屡试不中。 )字留仙、剑臣,别号柳泉居士,屡试不中。 长期做私塾教师。一生贫苦不得志,深切体会到社会罪恶和下层人民 长期做私塾教师。一生贫苦不得志, 痛苦。 痛苦。 才非干宝,雅爱搜神;情类黄州,喜人谈鬼。闻则命笔,遂以 才非干宝,雅爱搜神;情类黄州,喜人谈鬼。闻则命笔, 成编。久之,四方同人,又以邮筒相寄,因而物以好聚,所积益夥。 成编。久之,四方同人,又以邮筒相寄,因而物以好聚,所积益夥。 集腋为裘,妄续幽冥之录;浮白载笔,仅成孤愤之书。 集腋为裘,妄续幽冥之录;浮白载笔,仅成孤愤之书。寄托如 亦足悲矣。嗟乎!惊霜寒雀,抱树无温;吊月秋虫,偎阑自热。 此,亦足悲矣。嗟乎!惊霜寒雀,抱树无温;吊月秋虫,偎阑自热。 知我者,其在青林黑塞间乎! 知我者,其在青林黑塞间乎! ——蒲松龄《聊斋自志》 蒲松龄《聊斋自志》 蒲松龄
蒲松龄简介聊斋志异郭沫若的故事
蒲松龄简介聊斋志异郭沫若的故事
蒲松龄(1640年6月5日-1715年2月25日),字留仙,一字剑臣,别号柳泉居士,世称聊斋先生,自称异史氏。
他是清代著名的文学家、短篇小说家,出生于一个已渐趋败落的小书香家庭。
早年热衷功名,19岁接连考取县、道、府3个第一个,名震一时,但此后屡应省试不第。
除中年一度在异地做幕客外,终生在家乡为塾师,过着穷困潦倒的生活。
蒲松龄以采集民间野闻为基础,进行丰富的想象和艺术加工,写成短篇小说文集《聊斋志异》。
这部作品以“写鬼写妖高人一等,刺贪刺虐入骨三分”而著名,被郭沫若先生赞誉为“鬼狐有性格,笑骂成文章”。
《聊斋志异》刊行后,风行天下。
许多篇章被改编为戏曲、电影、电视剧,其影响深远。
而且,《聊斋志异》还早早就走向了世界,蒲松龄为中国、为世界创造了宝贵的精神财富。
如需更多关于“蒲松龄与《聊斋志异》”的文学知识,可以阅读中国文学史相关书籍或文献资料,也可以观看有关中国文学史的在线课程。
三生的故事聊斋志异卷二【清代】蒲松龄
THANK YOU!
强之再三,不可,乃罢。自此日游林壑,无志进取。因诸父、昆弟朝夕劝驾,勉就公车,至闱中,不任其苦,一场遂止;后经书业中式矣,衡文者求二、三场不可得,深以为恨。居家闭门自守,不预世事,遂 精岐黄之术,问医者接踵于门,虽贫贱不拘也。松龄谨识。”
•
(4)历历:分明的样子。
•
(5)搢绅:语出《庄子·天下》,也作“荐绅”、“缙绅”,插笏于带间。古时仕宦垂绅(大带)搢笏,因以指称士大夫。
聊斋故事
三生 聊斋志异 卷二
清代 蒲松龄
原文
• 刘孝廉(1),能记前身事(2)。与先文贲兄为同年(3),尝历历言之(4):一世为搢绅(5),行多玷。六十二岁而殁。初见冥 王,待以乡先生礼(6),赐坐,饮以茶。觑冥王盏中,茶色清彻;己盏中,浊如醪(7)。暗疑迷魂汤得勿此耶(8)?乘冥王他顾, 以盏就案角泻之,伪为尽者。俄顷,稽前生恶录(9);怒,命群鬼捽下,罚作马。即有厉鬼絷去(10)。行至一家,门限甚高,不可 逾。方趑趄间,鬼力楚之(11),痛甚而蹶。自顾,则身已在枥下矣。但闻人曰:“骊马生驹矣,牡也。”心甚明了,但不能言。觉 大馁,不得已,就牝马求乳。逾四五年,体修伟。甚畏挞楚,见鞭则惧而逸。主人骑,必覆障泥(12),缓辔徐徐(13),犹不甚苦; 惟奴仆圉人(14),不加鞯装以行(15),两踝夹击,痛彻心腑。于是愤甚,三日不食,遂死。
赏析
• 《三生》是清代小说家蒲松龄创作的文言短篇小说。
作者简介
• 蒲松龄(1640年6月5日-1715年2月25日),字留仙,一字剑臣,别号柳泉居 士,世称聊斋先生,自称异史氏。现山东省淄博市淄川区洪山镇蒲家庄人。
第一章 《聊斋志异》等清代短篇小说
第一节 蒲松龄与《聊斋志异》的成书 第二节 《聊斋志异》的思想内容 第三节 《聊斋志异》的艺术成就和影响 第四节 清代其它短篇小说
第一节 蒲松龄与《聊斋志 异》的成书
一、蒲松龄(1640~1715)的生平 字留仙,剑臣,号柳泉居士。山东淄川县蒲 家庄人. 19岁中秀才,后屡试不中。科场失意。71岁 才援例出贡,四年后辞世。 •“仕途黑暗,公道不彰,非袖金输璧,不能 自达于圣明,真令人愤气填胸,欲望望然哭向 南山而去!” 家世清贫,终生布衣, 31岁时做孙蕙幕僚, 一年便辞归。在毕际有家度过近40年(33-70岁) 塾师生涯。“性朴厚,笃交游,重名义。”
2. 《梦狼》(卷八),借梦境揭露官贪吏虐
• 白翁梦见做官的儿子白甲变为吃人老虎。 ①“苛政等于虎”:封建政治“吃人”本质,封 建吏治使人性异化。 ②官不为虎而吏且将为狼,况有猛于虎者耶! ③封建政治腐败的原因和贪官污吏的心理。仕 途关窍: 黜陟之权,在上台,不在百姓。 ④结局:白甲率其党赴任级压榨人民,矛头直指皇帝。残 酷的现实:小民性命贱于虫。 •主题:天子一跬步,皆关民命, 不可忽也。 •结局既滑稽又可悲。成名被破格拔为秀才。 •“天将以酬长厚者,遂使抚臣、令尹并受促织 恩荫。闻之:—人飞升,仙及鸡犬。信夫!” •写法上:由远及近,由广到狭,虚实结合, 以小见大。
(三)塑造了一批理想的妇女形象
《黄英》
篇中的男女主人公: 《婴宁》婴宁 王子服 《小翠》小翠 元丰 《霍女》霍女 黄生 《黄英》黄英 马子才
四、有教育意义的寓言故事
• 《画皮》王生被一女鬼迷惑吃尽苦头。教育 人们要透过现象看本质,不要被表象所迷惑。 对于恶鬼,必须除尽,否则就要遭殃。 • 《崂山道士》王生学仙。教育人们学任何东 西都须持有恒心,而不能浅尝辄止。自满怕 苦,必然碰壁。
蒲松龄《聊斋志异
真幻相生奇诡动人——蒲松龄《聊斋志异席方平》清代著名文学家蒲松龄一生科举未第,却才华盖世,以一部〈〈聊斋志异〉〉而名扬天下,以其独特的艺术把中国文言小说推向了新的高峰,以大胆的艺术想象创造了一个亦真亦假,似真似幻,真幻相通,奇诡动人,美不胜收的艺术境界。
一、蒲松龄的生平蒲松龄(1640-1715,76岁),山东淄博人,字留仙,号柳泉居士,世称“聊斋先生”。
他出生诗书世家,为当地屈指可数的书香门第。
叔祖父蒲生汶中过进士,作过河北玉田县令。
父亲蒲磐是个秀才,科试失利后,弃儒从商,家道开始中落。
蒲松龄兄弟四人,分居。
蒲松龄虽出生于明清易代之时,但其时他只有五岁,故民族情绪在他的作品中并不强烈。
他十分聪慧,11岁起跟父亲读书,经史子集,无所不涉,19岁时已经是学富五车了。
因此,县考府考都名列第一,后来院考又名列榜首,于是文名大噪于乡里。
但尔后,却屡困场屋,直到44岁才补了廪膳生,71岁方拔为贡生。
为了养家糊口,一生活了76岁的蒲松龄,五十年以舌耕度日(曾做过短期幕僚),其中约三十年是在淄川大家毕际有府上为塾师,在毕家他结识了当时的一些著名文人,如王士祯、朱湘等,这对于〈〈聊斋志异〉〉的创作和传播有极大的影响。
清代大文人王士祯有〈〈聊斋志异题词〉〉诗云:姑妄言之姑听之,豆棚瓜架鱼如丝。
料应厌作人间语,爱听秋坟鬼唱时。
二、〈〈聊斋志异〉〉的思想价值和艺术价值电视系列局《聊斋志异》主题歌唱:你也说聊斋,我也说聊斋,喜怒哀乐一起都到那个心头来。
鬼也不是鬼,怪也不是那怪,牛鬼蛇神倒比那君子更可爱。
笑中也有泪,乐中也有哀,几分庄严几分诙谐,几分玩笑几分那个感慨,此中滋味谁能解得开,谁能解得开,谁能解得开?(一)思想内容“聊斋”是作者书斋的名字,“志异”是记录狐鬼神怪的意思,共490余篇。
作者一生屡试不第,苦闷成了他生命相伴的难解之结,再加上当时思想控制极严,不能直抒胸臆,所以只有借助神仙鬼怪,曲折的进行表达和揭露。
中国历史故事-蒲松龄与《聊斋志异》 蒲松龄为什么叫柳泉居士
中国历史故事-蒲松龄与《聊斋志异》蒲松龄为什么叫柳泉居士蒲松龄是清代著名小说家,其所作志怪小说《聊斋志异》,以其精妙的文笔,丰富的想象,被后世人称为文言文短篇小说之王。
蒲松龄出生在一个破落小地主家庭,其后父亲转儒经商,家里情况才稍好。
小的时候家里没有钱请私塾老师,所以蒲家四兄弟都是跟在他们父亲身边学习的。
蒲松龄十九岁的时候参加科举考试,以三试第一的优秀成绩中秀才,此后却久试不第,一直到了71岁的时候,才成为岁贡生。
蒲松龄没有考中秀才,一共有两个原因。
第一个原因,蒲松龄在参加秀才考试的时候,主考官是施闰章。
施闰章在当时是一个颇有名声的大诗人,就是他亲手判定了蒲松龄的第一。
然而其实当时他给蒲松龄判个第一,是因为蒲松龄文笔极好,他很是欣赏,但是严格来说,蒲松龄当时所作的文章,是不符合考试的,至少是够不上第一的。
因为施闰章的这一个判定,给了蒲松龄一个错觉,那就是自己所写是对的,因此在考举人的时候仍旧如此,所以才会久试不第。
蒲松龄到老都没有考中举人的第二个原因,便是因为他那本闻名后世的志怪小说《聊斋志异》。
蒲松龄当时因为要创作《聊斋志异》,所以分去了他大部分的精力,以至于不能好好的准备科举。
当时蒲松龄的一个朋友便作诗劝诫他,说:“聊斋且莫竞谈空”,希望他能专心读书,但是蒲松龄仍然没有放弃创作《聊斋志异》。
蒲松龄写《聊斋志异》的故事,素材来源有三个:一是前人故事,他拿来加工一下;二是,听取当时人的故事;三便是丰富的想象。
《聊斋志异》中,有一个故事“劳山道士”,实际上是根据六朝小说和唐传奇中的三个故事创作而成。
这三个小故事,叫《纸月》、《取月》、《留月》。
纸月就是有一个人,剪个纸的月亮用来照明。
取月,另一个人把月亮拿下来放在自己怀里,没有月亮时候照照。
留月,最后一个人把月光放在自己的篮子里边,黑天的时候拿出来照照。
“劳山道士”就是以这三个故事为原型,创作而成。
还有就是,据说蒲松龄为了有好的素材,用以创作《聊斋志异》,便在路边摆了一个茶摊,凡是能讲出好故事的人,都可以免费喝茶。
蒲松龄《聊斋志异》中报恩报仇故事
蒲松龄《聊斋志异》中报恩报仇故事临沂大学山东临沂 276000自古以来,描绘爱情市井或者报恩报仇的故事,多是出自于蒲松龄的笔下,而在蒲松龄的《聊斋志异》中,借花妖狐魅来描绘人生,写尽人间世情,多借异类报恩报仇来写尽社会,而其中情则贯穿其中,出现了典型的报恩式爱情,报仇也多与爱情有关,这些故事写的唯美而又热情,富有诗意。
借这些故事也能让我们感受到作者浓厚的报恩感情,《王六郎》、《花姑子》等等,都可看出蒲松龄的报恩之情。
聊斋先生满腹才华,塑造的多数作品通过谈狐说鬼的手法,对当时社会的腐败、黑暗进行了有力批判,在一定程度上揭露了社会矛盾,表达了人民的愿望。
而贯穿其中的多以爱恨情仇为主,多以异类恩情为代表,如《王六郎》讲述了一个鬼为了报答人的情意而和人交往起来,又因其善良本性不害人利己而最终得成正果为神,享受人们的祭拜,这是异类之间的恩情故事,《聊斋志异》中的异类并不是都具有神奇的法术和本领,他们有时难免会遇到一些意想不到的困难和危险。
当他们自己或亲属受到他人的救济和帮助时,总是牢记在心,时刻不忘报答。
如《鲁公女》中的鲁姓女鬼对张于旦说:“受君恩义,数世不足以酬。
”他们中有的是报答他人的救贫济困之恩,这主要是一些生前家庭贫困的鬼书生,如《褚生》中的褚生向热忱资助自己的陈生报恩。
《叶生》也是报救助之恩,传奇特色比较浓厚,描写叶生的传奇故事,揭示如漆墨黑的社会现实,描写怀才不遇、仕途难攀的不平,比如学生考取进士,而当老师却只考取举人,讽刺科举的虚伪。
小说最后写出奇怪的事来了,叶生早已死了,读来怪异,正是鲁迅所说的“以传奇法,而以志怪”。
《酒友》描写车生与狐狸之间的故事,狐狸与车生感情深厚,写狐狸报恩,主要是为了满足儒家文化背景下的集体潜意识。
作者需要自我安慰,边缘读者群和草根异士们长年不被主流社会认可的失落心灵也需要抚慰。
在蒲松龄的异类报恩故事中,常常伴随着的是女子用婚姻的方法来报答有恩之人,也叫婚嫁报恩,这是《聊斋志异》中最具浪漫主义色彩的一种报恩方式,而用这种方式报恩的又多属花妖狐魅,例如《小翠》中的狐妇,为了报答王太常幼时的庇护之恩。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蒲松龄和《聊斋志异》的故事
清朝初年,山东的一个小地方出现了一家奇怪的茶棚。
过往的路人都能够进到茶棚里面喝一杯茶,这茶不收银子,客人喝了茶,只需说一些奇闻异事就行。
茶棚的主人就是蒲松龄。
他出生在山东一个商人家庭中,父亲弃儒经商,多年下来,家里已是小康水平。
在父亲的资助下,年轻的蒲松龄能够安心读书,准备科举考试。
但好日子没过多久,家里面就出了很大的变故。
蒲松龄的两个哥哥娶的妻子都相当泼辣,为了一点鸡毛蒜皮的小事,经常把家里闹得鸡犬不宁。
蒲松龄的父亲实在是忍受不下去了,只好给这三个儿子分了家。
蒲松龄的妻子非常贤惠,不像两个嫂嫂这样能打能吵又能抢,分家的时候也是默默躲在一边等待蒲松龄父亲的安排,最后,蒲松龄只分到了农场的三间破房子,以及二十亩薄田和只够吃三个月的粮食。
从这以后,蒲松龄不能像过去一样只用读书,什么都不管了。
他必须要自谋生路。
生活所迫,他做了一个私塾老师,但当时私塾老师的待遇非常低微。
每年能够拿到的钱最多只有八两银子。
辛辛苦苦教一年书,挣的钱还不够富人家的一顿宴席。
父亲去世后,蒲松龄还得赡养母亲,家里就更揭不开锅了。
为了解决全家的温饱问题,他挖空了心思,可在当时,文人要想
出人头地,就只有走科举考试这条道路,蒲松龄也把希望寄托在了科
举考试上。
除了教书外,他把绝大部分时间都用在了参加科举考试上,但屡战屡败,屡败屡战,始终不能如意,直到他七十二岁时才成为一
个岁贡生。
蒲松龄的一生能够说是在贫困线上挣扎,他以前感慨道:“穷神穷神,你和我为什么这么亲近,整天寸步不离地跟着我,就算
我是你的一个仆人,你也得给我放几天假呀,但是你一步都不离开我,就好像是两个热恋的情人!”
再加上在科举考试中始终不能得志,蒲松龄对黑暗的社会和不合
理的科举制度产生了很深的抵触,他有一种倾诉的愿望,于是他打算
写一本书。
为了收集故事的素材,蒲松龄花了很多心思,最后终于想
出了一个好办法。
他在住地附近的马路边搭起了一个草亭,设立了一
个茶棚。
于是就出现了故事换茶喝的情景。
就这样靠着和客人闲谈,蒲松龄收集到了很多很有意思的故事。
他白天就在茶棚中忙碌,晚上,就回到自己的书斋中,凭着记忆,将
这些故事加工润色后记录下来,写在自己的书中。
因为故事是通过聊
天得来的,蒲松龄就给自己的书斋起名字叫“聊斋”。
蒲松龄将自己一生的情感寄托到文章当中,因为他写的是传奇故事,所以他为自己的小说集取名《聊斋志异》。
蒲松龄花了大量的精力写成的这本书,内容丰富,情节曲折,表
达了他的爱憎感情和美好理想,能够说是古代文言短篇小说中成就的
作品集。
但这部书的作者,在贫困中挣扎和科举考试中落魄的蒲松龄,却没有得到当时人们对他的肯定,最后在聊斋中寂寞地离开了人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