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高考(特殊句式、虚词)专题

合集下载

高考文言文考点复习——考点六:文言虚词

高考文言文考点复习——考点六:文言虚词

高考文言文考点复习——考点六:文言虚词高考大纲明确指出,对文言虚词的要求是“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而且规定要求掌握的18个常见文言虚词是:“而、何、乎、乃、其、且、若、所、为、焉、也、以、因、于、与、则、者、之。

”解答文言虚词题,常用的方法有:(一)代入筛选法。

如果要求判断每项中所给两句中某个虚词的意义和用法是否相同,可将其中一个能确定的意义和用法带入另一句来理解,看其是否能与上下文语境相符,这就是代入筛选法。

(二)句意分析法。

根据句子的大意推断虚词在句中的意义和用法,叫句意分析法。

比如,“晋侯、秦伯围郑,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一句中的“以”字,根据上下文,可知“(郑)无礼于晋,且贰于楚”是“晋侯秦伯围郑”的原因,于是推断出“以”是表原因的介词,相当于“因为”。

(三)结构推断法。

一些文言句子讲究对称,可以从已知的某一虚词的意义和用法推断相对位置上另一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比如“挟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句中的“而”,可根据前句中相同位置上的“以”是表修饰作用的连词,相当于状语标志的“地”或“来”,判知后句中的“而”也是表修饰作用的连词,相当于状语标志的“地”或“来”。

(四)标志确认法。

有些文言虚词是构成文言特殊句式的标志词,据此可迅速确定该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比如“所”与“为”连用,是表被动的标志;而如果“所”后面跟动词性词语,则是助词,与后面的动词组成名词性的“所”字短语。

又如“于”,只要用在“见”的后面,也是表被动的标志;而如果用在动词后面,则大多是介词。

再如“乎”,若用在句末,则一定是表语气的助词,如“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而又何羡乎”中的“乎”;而如果处于句中,则大多相当于介词“于”,如“相与枕籍乎舟中”中的“乎”。

(五)位置推断法。

根据虚词在句中的位置及其前后词语的情况,也能确定其意义和用法。

比如“考点专攻题”第2题中四句的“之”,都在动词之后,便大致可判定它们都是代词(有时也可是语气词,这需视前面动词的意思确定);再联系上下文,可判定A、C、D三项的“之”都代指“狼”,只有B项的“之”代指后面的话。

高考文言文专题复习教案

高考文言文专题复习教案

高考文言文专题复习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掌握文言文的基本阅读技巧,理解文言文中的实词、虚词、特殊句式等语言特点,提高文言文阅读理解能力。

2. 过程与方法:通过分析典型文言文例句,学会推断文言文词义的方法,提高文言文翻译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文言文的兴趣,增强民族自豪感,提高文化素养。

二、教学重难点1. 教学重点:文言文阅读技巧的运用,实词、虚词、特殊句式的理解。

2. 教学难点:文言文词义的推断,文言文翻译的准确性。

三、教学方法1. 采用讲授法、问答法、讨论法进行教学。

2. 利用多媒体展示文言文例句,辅助学生理解。

3. 创设情境,引导学生主动探究,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回顾已学过的文言文知识,引导学生进入文言文复习状态。

2. 讲解与示范:分析典型文言文例句,讲解实词、虚词、特殊句式的用法,示范翻译过程。

3. 练习与讨论:学生独立完成练习题,分组讨论,互相解答疑问。

4. 拓展延伸: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现实生活中的文言文现象,提高运用能力。

5. 总结反馈: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收集学生反馈,为下一节课的教学做好准备。

五、课后作业1. 复习本节课所学内容,整理笔记。

2. 完成课后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3. 预习下一节课内容,提前做好准备。

六、教学内容1. 篇章分析:选取一篇高考真题文言文,进行篇章分析,讲解文章结构、主旨大意。

2. 题目解析:分析文言文题目,指导学生如何抓住题目的关键信息,提高答题效率。

七、教学过程1. 篇章分析:教师引导学生分析文章结构,概括主旨大意。

2. 题目解析:讲解文言文题目的类型及解题策略,学生进行练习。

3. 课堂讨论:学生分享解题心得,互相学习,提高解题能力。

八、教学方法1. 采用案例分析法、问答法进行教学。

2. 利用多媒体展示文言文真题,辅助学生理解。

3. 创设情境,引导学生主动探究,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

九、课后作业1. 复习本节课所学内容,整理笔记。

文言文阅读之特殊句式和词类活用

文言文阅读之特殊句式和词类活用

文言文阅读之特殊句式一、知识结构文言句式,一般指与现代汉语表示形式有较大不同的几种文言句式。

所谓有较大不同,以判断句为例。

判断句,在现代汉语中主要用判断词“是”表示,而在古代汉语中则主要用“……者,……也”的形式来表示。

常见的文言句式包括判断句、被动句、省略句、倒装句等几种。

一、判断句(1)用“者……也”表判断廉颇者,赵之良将也。

(2)句末用“者也”表判断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

(3)用“者”表判断四人者,庐陵萧君圭君玉,长乐王回深父,余弟安国平父,安上纯父。

(4)用动词“为”或判断词“是”表判断汝是大家子(5)用“即”“乃”“则”“皆”“本”“诚”“亦”“素”等副词表示肯定判断,兼加强语气,用“非”表示否定判断。

①今天子有急,此乃臣效命之秋也。

②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

③梁将即楚将项燕。

④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⑤臣本布衣。

⑥且相如素贱人。

(6)无标志判断句。

文言文中的判断句有的没有任何标志,直接由名词对名词作出判断。

如:刘备天下枭雄。

(《赤壁之战》)【特别提醒】判断句中谓语前出现的“是”一般都不是判断词,而是指示代词,作判断句的主语,而有些判断句中的“是”也并非都不表示判断,“是”在先秦古汉语中少作判断词,在汉以后作判断词则多起来。

二、被动句所谓被动,是指主语与谓语之间的关系是被动关系,也就是说,主语是位于动词所表示的行为的被动者、受害者,而不是主动者、实施者。

<1>有标志(1)用“为”或“为......所.....”表被动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

(……被天下人嘲笑)(2)用“被”表被动忠而被谤,能无怨乎?(忠心却被别人诽谤,能不怨恨吗?)(3)用“见”或“见......于......”表被动……徒见欺。

(……白白地被欺骗)(4)用“于”或“受......于......”表被动不能容于远近。

(张溥《五人墓碑记》)(5)用“被”表被动。

予犹记周公之被逮,在丁卯三月之望。

(张溥《五人墓碑记》<2>无标志这种情况是指没有被动词的被动句。

文言文重点虚词和特殊句式

文言文重点虚词和特殊句式

《文言文重点虚词和特殊句式》(练习一)(教师版)一、解释下列虚词的意义和用法1. 而①秦王与群臣相视而嘻(连词,表修饰)②夜缒而出(连词,表修饰)③吾常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连词,表修饰)④蟹六跪而二螯(连词,表并列)⑤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连词,表转折)⑥虽才高于世,而无骄尚之情(连词,表转折)⑦卒廷见相如,毕礼而归之(连词,表顺承)⑧死而有知,其几何离(连词,表假设)⑨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连词,表递进)2. 乃①设九宾于廷,臣乃敢上璧(副词,才)②见犯乃死,重负国(副词,才)③羝乳乃得归(副词,才)④精思傅会,十年乃成(副词,才)⑤秦王恐其破璧,乃辞谢(副词,就)⑥良乃如,具告沛公(副词,就)⑦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副词,竟然)⑧今君乃亡赵走燕(副词,竟然)⑨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副词,是)⑩事所以不成者,乃欲以生劫之(副词,是)⑪家祭无忘告乃翁(代词,你的)3.其①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人称代词,我)②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人称代词,它)③则其好游者不能穷(指示代词,那些)④以故其后名之曰“褒禅”(指示代词,那)⑤其一犬坐于前(代词,其中的)⑥圣人之所以为圣,……其皆出于此乎(语气副词,表揣测)⑦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其孰能讥之乎(语气副词,表反问)⑧吾其还也(语气副词,表婉商)⑨天之苍苍,其正色邪?其远而无所至极邪?(连词,表选择)⑩其无知,悲不几时(连词,表假设)4.为①且君尝为晋军赐矣(动词,给予)②赵王窃闻秦王善为秦声(动词,演奏)③冰,水为之,而寒于水(动词,成为)④此亡秦之续耳,窃为大王不取也(动词,认为)⑤武父子无功德,皆为陛下所成就(介词,被)⑥身死人手,为天下笑(介词,被)⑦旦日飨士卒,为击破沛公军(介词,替)⑧于是秦王不怿,为一击缶(介词,替)⑨不足为外人道也(介词,向,对)⑩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语气词,呢)5. 以①相如持其璧睨柱,欲以击柱(介词,用)②张胜闻之,恐前语发,以状语武(介词,把)③饰以篆文山龟鸟兽之形(介词,用)④乃遣武以中郎将使持节送匈奴使留在汉者(介词,凭借)⑤且以一璧之故逆强秦之欢(介词,因为)⑥斧斤以时入山林(介词,按照)⑦秦武阳奉地图匣,以次进(介词,按照)⑧武以始元六年春至京师(介词,在)⑨赵亦盛设兵以待秦(连词,表目的)⑩夫夷以近,则游者众(连词,表并列)⑪木欣欣以向荣,泉涓涓而始流(连词,表修饰)⑫倚柱而笑,箕踞以骂曰(连词,表修饰)⑬皆以美于徐公(动词,认为)6. 于①故燕王欲结于君(介词,与)②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介词,对)③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介词,在)④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介词,从,比)⑤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介词,比)⑥师不必贤于弟子(介词,比)⑦不拘于时,学于余(介词,被,向)⑧夫赵强而燕弱,而君幸于赵王(介词,被)⑨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介词,被)7. 因①因宾客至蔺相如门谢罪(介词,通过)②君因我降,与君为兄弟(介词,通过)③蒙故业,因遗策(介词,沿袭)④因人之力而弊之,不仁(介词,凭借)⑤然后践华为城,因河为池(介词,凭借)⑥因利乘便,宰割天下,分裂山河(介词,趁着)⑦不如因而厚遇之,使归赵(副词,趁机)⑧沛公起如厕,因招樊哙出(副词,趁机)⑨项王即日因留沛公与饮(副词,于是)8. 之①师道之不传也久矣(助词,主谓之间消独)②公之视廉将军孰与秦王(助词,主谓之间消独)③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助词,宾语前置标志)④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助词,定语后置标志)⑤久之,单于使陵至海上(助词,凑足音节)⑥卒相与欢,为刎颈之交(助词,的)⑦不知将军宽之至此也(代词,我)⑧余嘉其能行古道,作《师说》以贻之(代词,他)⑨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代词,这件事)⑩均之二策,宁许以负秦曲(指示代词,这)⑪士大夫之族,曰师曰弟子云者(指示代词,这)⑫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动词,到)⑬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动词,到)二、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归纳文言文中被动句的特点。

高考语文文言文专题:实词、虚词、特殊句式和用法、翻译

高考语文文言文专题:实词、虚词、特殊句式和用法、翻译

19届高考语文一轮复习专题:文言文专题(史上最全)复习概述一、考纲解读1.理解B①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②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用法③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④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2.分析综合C①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②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③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二、整体复习设想1.熟读课文,夯实基础(1)、积累实词。

教学大纲规定中学阶段要掌握120个常见文言实词,可分类复习,按通假字、古今异义、一词多义、偏义复词等给实词归类,以此让学生做到心中有数,多而不乱。

(2)、突破虚词。

复习虚词,可根据今年必考的18个虚词的义项和用法,在课文中去找相应的例子。

常见的用法无需多讲,复习重点应放在不常用难以掌握的用法上。

2.归纳总结、建立知识网络实词,应该从一词多义、古今异义、通假字、词类类活用等方面梳理;虚词,应将重要虚词的各种不同用法及典型例句加以梳理;句式,应将判断句、被动句、宾语前置、成分省略等方面对典型例句加以梳理。

3.选择合适的训练材料进行训练近三年高考试题汇编第一部分理解常见实词在文中的含义★化整为零突破《大纲》规定的120个重点文言实词(按照学号前40位同学每人负责3个——通过工具书查出常见用法、意义并配上课文中的例子。

3天时间完成)每节课4人×6.鄙义项:①边疆,边远的地方(郊野);②鄙陋、鄙俗、庸俗,浅陋;③鄙薄轻视、看不起;④谦词,谦称自己。

①蜀之鄙,有二僧《为学》边远的村邑②肉食者鄙,未能远谋《曹刿论战》鄙陋鄙俗③人贱物亦鄙,不足迎后人《孔雀东南飞》轻贱④孔子鄙其小器《训俭示康》鄙薄轻视⑤敢竭鄙诚,恭疏短引《滕王阁序》自谦之词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

《烛之武》恨私心有所不尽,鄙陋没世,而文采不表8.兵义项:①兵器,武器(用兵器伤害人、伤害、杀伤);②军队、兵士;③军事,战争、战乱;必以长安君为质,兵乃出。

《触龙》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

《寡人》非我也,兵也?(同上)吴起、孙膑、……赵奢之伦制其兵。

高中语文2024届高考文言文句式汇总(固定句式+特殊句式)

高中语文2024届高考文言文句式汇总(固定句式+特殊句式)

高考文言文句式一、文言固定句式文言文中常常见到由几个文言虚词结构而成的一种短语形式,我们常常称之为“凝固短语”或者“凝固结构”“固定结构”“习惯用法”“固定句式”等。

凝固短语在文言中有其较为固定的意义,阅读时,掌握和熟记这些较为固定的意义,有助于掌握和理解整个句子的意义。

(一)表疑问1、何以……?(根据什么……?凭什么……?)例:王曰:“何以知之?”2、孰与……?(与……相比,哪个……?)例:公之视廉将军孰与秦王?3、奈何……?(……怎么办?……为什么?)例:奈何取之尽锱铢,用之如泥沙?4、何如……?(“怎么、怎么样、怎么办”)例:以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5、何所……?(“所……的是什么?”)例:问女何所思,问女何所忆?(二)表反问1、不亦……乎?(不是……吗?)例: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2、何……为?(……干什么呢?)例: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

何辞为?3、何……之有?(有什么……呢?)例:孔子云:“何陋之有?”4、庸……乎(“难道……吗”)例: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5、宁有……乎(“难道是……吗?)例:王侯将相宁有种乎?6、何……哉(也)?(可译为“怎么能……呢?”)例:何可胜道也哉?7、顾……哉?(可译为“难道……吗?”)例:顾不如蜀鄙之僧哉?8、独……耶(乎、哉)?(可译为“难道……吗?”)例:相如虽驽,独畏廉将军吗?(三)表揣度1、得无……乎(耶)?(该不是……吗?)例:迁客骚人,多会于此,览物之情,得无异乎?2、其……欤?(不是……吗?)例: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3、无乃……乎?(恐怕(只怕)……吧?)例:无乃后乎?4、.……庶几……欤?(…或许…吧?)例:吾王庶几无疾病欤?(我们的国君大概没有生病吧?)(四)表陈述1、有以(“有可以用来……的”)例:臣乃得有以报太子。

2、无以(“没有什么用来……的”)例: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

3、有所“有……的(人、东西、事情)例:吾入关,秋毫不敢有所近。

高考语文复习:文言文阅读——精准翻译句子(二)(含文言实词、虚词和特殊句式)

高考语文复习:文言文阅读——精准翻译句子(二)(含文言实词、虚词和特殊句式)

教材助解1
(1)试写出下列句中加颜色字的意义,并指出哪个义项是其本义,各义项间有什么联系。 ①蜀之鄙有二僧(《为学》)__边__邑___ ②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烛之武退秦师》)_以__…__…__为__边__邑____ ③鄙贱之人,不知将军宽之至此也(《廉颇蔺相如列传》)__鄙__陋__、__见__识__短__浅__ ④北蛮夷之鄙人,未尝见天子,故振慑(《荆轲刺秦王》)_粗__俗__、__未__开__化____ ⑤孔子鄙其小器(《训俭示康》)__轻__视__、__看__不__起___
(2)解释下列文段中“安”字的意思。 ①人主有疾,而必使亲临,处之安乎?(《宋史·曾公亮传》)_安__心___ ②羊祜,博学能属文,美须眉,善谈论。郡将夏侯威异之,以兄霸之子妻之。夏侯霸 之降蜀也,姻亲多告绝,祜独安其室,恩礼有加焉。(《晋书·羊祜传》)
安抚、安慰,使……安顿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词的本义,就是词的本来意义,即词产生时的最初的根本的意义。如“道”的本 义是“路途、道路”,“本”的本义是“树木的根”。
词的引申义,就是词由本义派生出的与本义相关的其他意义。如“道”的本义是 “路途、道路”,“方向、方法、道理”为其引申义;“本”的本义是“树木的根”, “根本、本来、原本、基本”就是它的引申义。又如“孟尝君至关,关法鸡鸣而出客” 中,“关”本指“门闩”,由于作用相似引申为“关卡”。
文言文阅读
精准翻译句子(二)(含文言实词、虚词和特殊句式)
落实得分点一 关键实词
理解必备知识
五类实词:充分理解,分类积累
一、需要积累的核心实词:200个 文言实词主要指名词、动词、形容词、数(量)词。它是构成文言文的主体,是学 好文言文的基础,是应对高考的核心。只有积累到了一定量的文言实词,一切问题 才可迎刃而解。可是,文言实词成千上万,数量庞大,到底要积累多少、掌握多少 呢?据专家讲,需要300个。当然,掌握得越多越好,可这总得有一个边界。结合课 标,依据教材,梳理高考,下面的实词是必须积累和掌握的:

苏教版必修一必修二文言文特殊句式与重要虚词

苏教版必修一必修二文言文特殊句式与重要虚词

必修一、必修二特殊句式、重要文言虚词一、指出下列特殊句式类型并翻译。

《劝学》1輮以()为轮【省略句】2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定语后置句】《师说》1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判断句】2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介宾短语后置句】“乎”相当于“于”3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宾语前置句】“之”宾语前置的标志4不拘于时【被动句】《赤壁赋》1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介宾短语后置句】2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定语后置句】3渺渺兮予怀,望美人兮天一方【主谓倒装/谓语前置句】4客有吹洞箫者【定语后置句】5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被动句】6何为其然也【宾语前置句】7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宾语前置句】8则物与我皆无尽也,而又何羡乎?【宾语前置句】9相与枕藉乎舟中【介宾短语后置句】“乎”相当于“于”《始得西山宴游记》以为凡是州之山水有异态者,皆我有也【定语后置句】《六国论》1、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判断句2()奉之弥繁,()侵之愈急【省略句】3洎牧以谗诛【被动句】4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被动句】5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被动句】6苟以天下之大,下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定语后置句】7暴霜露,斩荆棘,以有尺寸之地【省略句】《阿房宫赋》1戍卒叫,函谷举【被动句】2秦人不暇自哀【宾语前置句】3灭六国者,六国也,非秦也。

【判断句】《念奴娇》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宾语前置句)《永遇乐》1、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宾语前置】2、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定语后置】二、虚词归纳(一)而1、⑶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

连词,表转折。

⑸惑而不从师。

连词,表转折。

⑹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

连词,表转折。

⑺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

连词,表转折。

⑻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

连词,表转折。

⑽悠悠乎与颢气俱,而莫得其涯。

连词,表转折。

⑴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

连词,表承接。

⑵人非生而知之者。

高考语文一轮专题复习: 文言文阅读之特殊句式

高考语文一轮专题复习: 文言文阅读之特殊句式

①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
①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
A.
B.
②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
Hale Waihona Puke ②失其所与,不知①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 C.
②妪,先大母婢也
√ ①吾属今为之虏矣
D. ②此四君者,皆明智而忠信
D项①为被动句,②为判断句。其他几组均为判断句。仁义不施而攻守 之势异也,既是判断句也是宾语前置。
2.下列各句中,句式不同于其他三项的一项是 A.噌吰者,周景王之无射也 B.秦,虎狼之国 C.无恻隐之心,非人也
√B.臣无祖母,无以至今日
C.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 D.不然,籍何以至此
解析 B项为一般句式。
3.下列各组句子中,句式不相同的一组是
①秋以为期 A.
②复驾言兮焉求
①莫不欲求忠以自为 B.
②唯才是举
①沛公安在 C.
②大王来何操
√ ①死而后已,不亦远乎
D. ②何为其然也
D项①为固定句式,②为宾语前置句。其他三组均为宾语前置句。
1.下列属于疑问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的一项是 A.夫晋,何厌之有 B.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C.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D.微斯人,吾谁与归
解析:A、C两项均为“之”作标志将宾语前置。B项为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前置。 D谁,疑问代词作宾语,放在介词“与”前。故选D。
2.下列各句中,不属于宾语前置的一项是 A.如或知尔,则何以哉
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入手,看主语是
无标志句(意念被动句)
①婴疾连病辟公(《府陈不情就表(》《张)3衡函传谷举》《)②阿而房刘宫夙赋》不语子是是就受受是动动被者者动,的句主句。
1.下列各句中,不属于被动句的一项是 A.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 B.戍卒叫,函谷举,楚人一炬,可怜焦土 C.终必不蒙见察

高考文言文特殊句式总复习

高考文言文特殊句式总复习

⑦而耻学于师
⑧师不必贤于弟子
2、“乎”(相当于虚词“于”) ①以吾一日长乎尔 ②异乎三子者之撰 ③浴乎沂,风乎舞雩 ④相与枕藉乎舟中 3、“以”字短语 ①加之以师旅, ②因之以饥馑 ③为国以礼 ④具告以事 ⑤饰以篆文山龟鸟兽之形
下列文言句式与其他几句不同的是
(1)而耻学于师 (2)为国以礼 (3)请奉命求救于孙将军 (4)不拘于时 (5) 冰,水为之,而寒于水。 (6)异乎三子者之撰
③古之人不余欺也 ④自书典所记,未之有也。 2.疑问句中,疑问代词作宾语,形成宾语前置。 ①良问曰:“大王来何操? ②何伤乎? ③则何以哉?
.用“之”或“是”把宾语提到动词谓语前,以突出强调宾语。这
时的“是”或“之”只是宾语前置的标志,没有什么实在意义。



(2)介词宾语前置。大致有以下情况


项王 东向 坐
宾语一般是在动词(介词)的后面,但为了强调宾语,在一定的条 件下,把它放在动词(介词)的前面。
宾语前置:宾语前置包括动词宾语前置和介词宾语前置。
(1)动词宾语前置。大致有三种情况。
1、否定句中,代词(吾、 之、余)作宾语,形成宾语前置。
①不吾知也。(不了解我啊) ②毋吾以也 《……侍坐》
选(4)
主谓倒装
1、渺渺兮予怀
谓语 主语
2、美哉,我少年中国! 省略句
1、省略主语; 2、省略谓语; 3、省略宾语; 1、省略主语(1、承前省;2、承后省;3、对话省) ①沛公谓张良曰:“(公)度我至军中,公乃入。” 2、省略谓语。 本(为)长安倡女
4、省略介词。
3、省略宾语。
①私见张良,具告(之)以事。②竖子不足与(之)谋。
特殊句式

2024届高考文言文专项复习——虚词、特殊句式+课件43张

2024届高考文言文专项复习——虚词、特殊句式+课件43张
勿。 教考 ①烟涛微茫信.难求(《梦游天姥吟留别》) 信:实在。 融通 ②殆.有神护者(《项脊轩志》) 殆:恐怕,可能。
③得之则生,弗.得则死(《鱼我所欲也》) 弗:没有。
(二)代词
代词是用来代替词、短语或句子的词,它的作用是避免重复,使文章简洁。具
体用法和例句如下:
用法辨析
教考融通
(1)人称代词。第一人称代词,例如: 吾、余、予。第二人称代词,例如:女、 汝、尔、而、乃、若。第三人称代词,例 如:之、其、厥、彼。表人称复数的词, 例如:若属、吾辈。
(三)语法分析法 很多文言虚词在句子结构中有着特殊的语法功能,因此根据语境认定这些虚词 的特殊语法功能,就可以推断出虚词的意义和用法。下面以“之”为例结合例 句作具体分析:
位置及用法
例句及分析
如果处于谓语位置,可视 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鸿门宴》)
为动词。
之:动词,到。
如果处在宾语部分的两个 名词之间,则译为指示代 曾不能损魁父之.丘(《愚公移山》)
(3)疑问代词。例如:孰、何、奚、 胡、恶、安、焉。
⑤沛公安.在(《鸿门宴》)安:哪里。
(三)连词
连词是连接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词、短语或句子,表示它们之间的某种关系
的词。具体用法和例句如下: 用法辨析
教考融通
(1)表示并列关 系。例如:以、且、 而。
(2)表示递进关 系。例如:而、且。
①命如南山石,四体康且.直[《孔雀东南飞(并序)》] 且:表并列,并且。 ②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劝学》) 而:表递进,而且。
活动一 了解五类常见文言虚词 (一)副词 副词是用来修饰动词、形容词或其他副词,表示程度、范围、时间、语气等的 词。一般作句子的状语或补语。副词按用法可以分为四类: 1.表程度

高考复习文言文虚词和实词推断技巧整理

高考复习文言文虚词和实词推断技巧整理

高考文言文虚词推断技巧一、代入筛选法这是我们最常用的方法。

如果我们熟记某个虚词的基本用法和意义,在阅读和解题时,就可将它的每个用法代入句子,挑选其中讲得通的一项,从而获得正确的答案。

【例】“而”,其主要用法有:连词,译为“又”、“而且”、“就”、“却”、“如果”、“因而”;代词,译为“你”、“你的”;动词译为“好像”等。

若要在①“蟹六跪而二螯,非蛇蟮之穴无可寄托者”、②“置之地,拔剑撞而破之”、③“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④“诸君而有意,瞻予马首可也”、⑤“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⑥“某所,而母立于兹”中找出与其他各句不同用法的句子,在一一代入进行理解和筛选后,就不难确定应为作代词“你的”解释的⑥了。

二、语境推断法文言文阅读离不开具体的语境,常见的虚词大多有多种用法,词性词义变化较为复杂,要确定其具体意义和用法,必须结合上下文,利用文意解题。

此法对起关联词语作用的虚词特别有效。

【例】“怀王以不知忠臣之分,故内惑于郑袖”,“故”是“所以”的意思推断,前后句意为因果关系,“以”应为表原因的“因为”。

三、词性界定法有些文言虚词有多种词性,根据上下文的语境,只要能推断出其词性不一样,那么,其用法肯定也不同。

【例】“吾将以身死白之”/“险以远,则至者少”,前句“以”用在名词“身”前,又处在动词“死”前,可以推断“以”应该是介词,与“身”组成介宾短语做“死”的状语;后句中“以”用在“险”和“远”两个形容词中间,应该是表示并列的连词,所以两句用法不同。

四、句位分析法一些虚词在句中的位置不同,所起的作用也就不同。

【例】“其”:在句首,一般是语气副词,表揣测,相当于“恐怕”、“或许”、“大概”、“可能”,如“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

在句中,动词后一般是代词。

如“秦王恐其(代荆轲)破璧”。

在名(代)词后一般是语气副词,如“尔其(一定)无忘乃父之志”/“吾其(还是)还也”。

【例】“焉”:在句首,如“焉有仁人在位,罔民而可为也”,哪里;在句中,如“杀鸡焉用牛刀”,何必;在句末,如“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代词,相当于“之”。

高中语文高考复习文言文语段翻译练习(常考重要实词+虚词+特殊句式)(附参考答案)

高中语文高考复习文言文语段翻译练习(常考重要实词+虚词+特殊句式)(附参考答案)

高考语文文言文语段翻译练习班级考号姓名总分1.阅读下面文言语段,翻译文中加标注的词句。

韦贯之,名纯,避宪宗讳,遂以字行。

少举进士。

德宗末年,人有以贯之名荐于京兆尹李实者,实举笏示所记曰:“此其姓名也,与我同里,素闻其贤,愿识之而进于上。

”说者喜,骤以其语告于贯之,且曰:“子今日诣实而明日受贺矣。

”贯之唯唯,数岁终不往,然是后竟不迁。

永贞中,始除监察御史。

有张宿者,有口辩,得幸于宪宗,擢为左补阙。

将使淄青,宰臣裴度欲为请章服。

贯之曰:“此人得幸,何要假其恩宠耶?”其事遂寝。

宿深衔之,卒为所构,诬以朋党,罢为吏部侍郎。

(据《旧唐书》《新唐书》删改)2.阅读下面文言语段,翻译文中加标注的词句。

卢恺,字长仁,涿郡范阳人也。

武帝敕诸屯简老牛,欲以享士。

恺进谏曰:“昔田子方赎老马,君子以为美谈。

向奉明敕,欲以老牛享士,有亏仁政。

”帝美其言而止。

转礼部大夫,为聘陈使副。

先是,行人多从其国礼,及恺为使,一依本朝,陈人莫能屈。

开皇初进爵为侯。

岁馀,拜礼部尚书,摄吏部尚书事。

会国子博士何妥与右仆射苏威不平,奏威阴事。

恺坐与相连,上以恺属吏。

于是除名为百姓。

未几,卒于家。

(选自《隋书·卢恺传》,有删改)3.阅读下面文言语段,翻译文中加标注的词句。

杨爵,字伯珍,富平人。

年二十始读书。

家贫,燃薪代烛。

耕陇上,辄挟册以诵。

登嘉靖八年进士,授行人。

帝方崇饰礼文,爵因使王府还,上言:“臣奉使湖广,睹民多菜色,挈筐操刃,割道殍食之。

假令周公制作,尽复于今,何补老羸饥寒之众!”奏入,被俞旨。

久之,擢御史,以母老乞归养。

母丧,服阕,起故官。

先是,七年三月,灵宝县黄河清,帝遣使祭河神。

大学士杨一清、张璁等屡疏请贺,御史鄞人周相抗疏言:“河未清,不足亏陛下德。

今好谀喜事之臣张大文饰之,佞风一开,献媚者将接踵。

愿罢祭告,止称贺,诏天下臣民毋奏祥瑞,水旱蝗蝻即时以闻。

”(选自《明史·杨爵》,有删改)4.阅读下面文言语段,翻译文中加标注的词句。

2024年高考语文文言文阅读复习-特殊句式-课件

2024年高考语文文言文阅读复习-特殊句式-课件

如: 未之有也。
正常语序为: 未有之也。。
3.介宾短语中的宾语前置
文言文中,
常见的介词有
“于”“以”“为”“与”“从”“自”“向”等, 它们
往往与后面的名词或名词短语结合, 组成介词结构。介词
宾语一般放在介词之后, 有些情况会放在介词前。。
①噫! 微斯人,吾谁与归?(《岳阳楼记》) ②臣舍人相如止臣曰:“君何以知燕王?”(《赤壁之战》) ③问:"何以战?"(《曹刿论战》) ④余是以记之,盖叹郦元之简,而笑李渤之陋也。(《石钟山记)
“被”字句
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永遇乐·京口北 固亭怀古》)
无标志句(意念被动句)
①感斯人言(《琵琶行并序》) ②戍卒叫,函谷举(《阿房宫赋》)
③洎牧以谗诛(《六国论》)
【方法归纳】
被动句辨析 “3方法” 1. 从标志词入手,看是否为被动句 这种技法即根据表被动的标志词,判定相关句子是否为被动句,以
1、甚矣,汝之不惠!(《愚公移山》) 译文:“你太不聪明了” 2、安在?公子能急人之困。(《信陵君窃符救赵》) 译文:“公子能为别人困难而急的地方在哪里呢?” 3、贤哉回也!(《论语七则》) 译文:“颜回很贤德啊!” 4.宜乎,百姓之谓我爱也!(《齐桓晋文之事》) 译文:“百姓认为我舍不得是应该的啊!”
句式特点: “……者,……也”表判断,是判断句。 译文: 仆人说马被陈尧咨卖给商人了。陈尧咨是陈谏议的儿子。。
句式特点:“……为……”“……也”表判断,是判断句;“制”后面省略了宾语“之”; “安能蓄之”是反问句。 译文:你是朝中重臣,家里周围尚且没有一个人能制服这匹马,商人又怎么能养它呢? 这是把祸害转嫁给别人啊!
[参考译文] 宋朝陈谏议(“谏议”为官职名)家里有一匹劣马,性情暴躁,不能被人 驾驭,踢伤咬伤人很多次了。一天,陈谏议进入马厩,没看到这匹 马,于是责问仆人:“那匹马为什么不见了?”仆人说马被陈尧咨卖给 商人了。陈尧咨是陈谏议的儿子。陈谏议马上叫来儿子,说:“你是 朝中重臣,家里周围尚且没有一个人能制服这匹马,商人又怎么能 养它呢?这是把祸害转嫁给别人啊! ”(陈谏议)赶紧命人去追赶商人 ,牵回马,并把买马的钱退给商人。(他)告诫仆人要把那匹马养到老 死。(因此)当时的人们称赞陈谏议有古代仁人的品质。。

1 高考命题点一 文言翻译——实词、虚词、句式三要素,关注语境巧翻译

1 高考命题点一 文言翻译——实词、虚词、句式三要素,关注语境巧翻译

高考命题点一文言翻译——实词、虚词、句式三要素,关注语境巧翻译【知识导图】“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理解是翻译的基础,翻译是理解的物化,对文意的理解又取决于对文中实词、虚词的把握及对文言特定句式的识别与理解,而这三块正好对应考纲规定的三个考点:(1)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2)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常见文言虚词列出了“而、何、乎、乃、其、且、若、所、为、焉、也、以、因、于、与、则、者、之”等;(3)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不同的句式和用法包括判断句、被动句、宾语前置、成分省略和词类活用。

虽然高考命题时把它放在了最后一题,但文言文翻译在文言文学习中是对综合知识的整合。

对于学生来说,学会文言文翻译是解答其他文言文阅读题目的基础,突破了这一点,其他题型也就迎刃而解,故把本考点放在了其他考点之前来复习。

课时一明确命题特点和评分标准,三大得分点有的放矢保基分【命题特点和评分标准】命题人选择文言语段是独具慧眼的,总选择那些带有重要语法现象的文言语段,让考生翻译,这些语法现象分为两类:第一类是积累性的——实词方面的通假字、重要实词、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虚词方面的重要虚词、固定结构。

第二类是规律性的——词类活用和各类句式。

文言语段中需要翻译的句子,总是带有关键词语和重要语法现象,主要为重要实词、重要虚词、特殊句式,并将这些设为考试阅卷的得分点。

得分点设置:①特殊句式(判断句、被动句、宾语前置、成分省略);②古今异义;③一词多义:实词、虚词;④词类活用[名作动、形作(使)动、动词使动、形容词意动、名词意动、名作状];⑤语气揣摩(陈述句、疑问句、感叹句、复句关系)。

下面我们将结合高考常见的三大得分点——关键实词、关键虚词、特殊句式,帮助考生强化“得分点”意识,判断出“得分点”并将其落实到位,进而得到基本分。

得分点一“五法”巧解文言实词方法一代入推断法对于翻译题,我们遇到多义词或者活用的词语,往往先入为主,用这个词的常规意思去理解,这个时候更需要把其常规意思代入句中,查验是否恰当。

2023届高考语文复习-文言文阅读词义理解、特殊句式、重点虚词

2023届高考语文复习-文言文阅读词义理解、特殊句式、重点虚词

文言文阅读【考点1 词义理解】一、巧记本义,紧扣语境,正确理解一词多义文言实词一词多义是个普遍现象,有的词有十几个甚至几十个义项,这给掌握多义实词带来了一定的困难。

除靠平时积累外,还要:1.巧记本义引申解对常见常用的多义词,要了解多义词的意义衍变分化的规律和特点,它往往以其本义为基础引申出其他义项,众多义项间有着直接或间接的联系。

识记多义词,一定要找出其本义(工具书中一般列为第一条)或基本义项,寻求众多义项之间的关联。

例如,从:会意字,像两人相随行走在路上。

本义:跟随、随从。

如“吾从而师之”。

引申义:①听从、服从,如“从善如流”;②次要的,如“从犯”;③同一宗族次于至亲者叫从(zònɡ),如“从弟”。

2.紧扣语境推敲解每个词语虽然都有它自己的含义,但同一词语在不同的语境中往往含义不同,或为本义或为引申义。

只有紧扣语境,才能确切地解释词语。

例如:解释下文中“过”的意思。

楚厉王有警,为鼓以与百姓为戍。

饮酒醉,过.而击之也,民大警。

使人止之,曰:“吾醉而与左右戏,过击之也。

”民皆罢。

“过”有动词义、形容词义、名词义等多个义项。

首先确定这里的“过”应是一个动词。

“过”作动词有“经过”“拜访”“犯错误”等义项,结合语境,只有“经过”和“犯错误”两个义项比较合适。

再看下一句楚厉王的解释,显然,“犯错误”更符合上下文语境。

二、了解词义演变特点,重点掌握古今同形异义词1.“古今异义”是指文言词语的意义和用法,与现代汉语书写相同(同形)的词语之间的意思不同的现象。

这种意义和用法的差异是在语言的演变过程中出现的,大致包括词义扩大、词义缩小、词义转移、词义弱化、词义强化、感情色彩变化等几种。

①词义扩大:古义的范围小于今义。

如“中国”,古义只指中原地区,现指整个中国。

②词义缩小:古义的范围大于今义,今义一般包含在古义之中。

如“谷不可胜食也”中的“谷”,是粮食作物的总称,故有“五谷”“百谷”之说,今义在北方专指小米,在南方专指稻谷。

高考语文文言虚词用法速记口诀与常见的特殊句式

高考语文文言虚词用法速记口诀与常见的特殊句式

高考语文文言虚词用法速记口诀与常见的特殊句式“于”速记口诀自从由于和对于,在给向到被和比【谐音】自从鱿鱼和对鱼,再给向导杯和笔【奇思妙想】记忆时同学们要这样联想:我们去海南旅游,自从向导带我们买了便宜鱿鱼和对鱼(在内地百元一斤,在海南却只要五角钱一斤),我们非常开心,不仅感谢的话说了一箩筐,回来后我们再给向导送了一个杯子和一支笔。

大热天她帮我们讨价还价,一口水都没来得及喝,所以送个杯子给她喝水。

送笔的原因,是我们这群人竟然没人会写表扬信,只好让她以我们的名义写一份表扬信,带回旅游公司。

释义举例“于”主要用作介词,跟名词代词或短语结合,构成介宾短语,修饰动词形容词,表示多种组合关系。

译为“自”“从”“由于”“对于”“在”“给”“向”“到”“被”“比”等。

例如:①谓狱中语乃亲得之于史公云。

(《左忠毅公逸事》(自、从)②业精于勤而荒于嬉,行成于思而毁于随。

(《进学解》)(由于)③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师说》)(对、对于)④公与之乘。

战于长勺。

(《曹刿论战》)(在)⑤余将告于莅事者。

(《捕蛇者说》)(给)⑥请奉命求救于孙将军。

(《赤壁之战》)(向)⑦指通豫南,达于汉阴。

(《愚公移山》)(到)⑧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

(《廉颇蔺相如列传》)(被)⑨冰,水为之,而寒于水。

(《劝学》)(比)“与”速记口诀动与给参与结交亲,同跟和连介叹测疑【谐音】冻鱼给单于结交亲,同根荷莲借探测仪【奇思妙想】记忆时同学们要这样联想:西汉初年,汉王朝和匈奴打仗,总是打败仗。

为了搞好两国关系,减少军事对抗,汉王朝采用了和亲政策,也就是把公主嫁给单于。

当时的嫁妆很有意思,两样东西:冰冻带鱼和同根莲藕。

吃冰冻带鱼前,要先解冻,这就寓意两国关系的解冻。

莲藕同根,表示永结连理的意思。

据科学家借助探测仪测得,最古老的莲距今已有5000多年了,估计那时人们结婚不送戒指,送莲子。

释义举例“与”字动词、连词、介词、语气助词四种词性。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特殊句式下面针对古汉语中与现代汉语不相同的较特殊的几种句式,作举例翻译与讲解。

虚词1、之(一)代词作第三人称代词,可以代人、代事、代物。

代人多为第三人称,译作“他(她)(他们)”、“它(它们)”。

如:①公与之乘,战于长勺。

(《曹刿论战》)②陈胜佐之,并杀两尉。

(《陈涉世家》)③肉食者谋之。

(《曹刿论战》)有时也作第一人称,译为“我”。

如:太尉苟以为可教而辱教之,又幸矣。

(《上枢密韩太尉书》)(二)助词1.结构助词,译为“的”,有的可不译。

如:①予尝求古仁人之心。

(《岳阳楼记》)②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曹刿论战》)2.结构助词,放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不译。

如:①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

(《扁鹊见蔡桓公》)②于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爱莲说》)③臣以王吏之攻宋也,为与此同类。

(《公输》)3.音节助词。

用来调整音节,无义,一般不翻译。

如:①公将鼓之(《曹刿论战》)②久之,目似瞑,意暇甚(《狼》)③怅恨久之(《陈涉世家》)4.结构助词,是宾语提前的标志。

如:①何陋之有?(《陋室铭》)②宋何罪之有?(《公输》)③而城居者未知之也。

(《满井游记》)5.结构助词,是定语后置的标志。

如:①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岳阳楼记》)②北顾黄河之奔流。

(《上枢密韩太尉书》)(三)作动词,可译为“到”、“往”。

如:吾欲之南海,何如?(《为学》)2、者(一)结构助词,译作“……的”“……的人”“……的事物”“……的情况”“……的原因”等,相当于名词性短语。

如:①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愚公移山》)②若有作奸犯科及为忠善者,宜付有司论其刑赏(《出师表》)③为之,则难者亦易矣,不为,则易者亦难矣(《为学》)④而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徒以有先生也。

(《唐雎不辱使命》)(二)语气助词,用在主语之后表示停顿,谓语部分一般用“也”字结尾,起判断作用。

如:①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愚公移山》)②诸葛孔明者,卧龙也。

(《隆中对》)3、而主要作连词用,可以表示以下关系:l.并列关系,一般不译,有时可译为“又”。

如:①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论语)十则》)②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核舟记》)2.承接关系,可译作“就”“接着”,或不译。

如:①扁鹊望桓候而还走(《扁鹊见蔡桓公》)②尉剑挺,广起,夺而杀尉(《陈涉世家》)③环而攻之而不胜。

前一个“而”就表示承接关系。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3.转折关系,译作“但是”“可是”“却”。

如:①而未始知西山之怪特。

(《始得西山宴游记》)②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爱莲说》)③欲信大义于天下,而智术浅短(《隆中对》)④环而攻之而不胜。

后一个“而”字表示转折关系。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4.递进关系,译作“而且”“并且”或不译。

如:①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故自号曰醉翁也(《醉翁亭记》)②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论语)十则》5.修饰关系,可译为“地”“着”,或不译。

①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愚公移山》)②施施而行,漫漫而游。

(《始得西山宴游记》)4、其(一)代词1.作第三人称代词,可译作“他(她)”“他(她)的”“他们”“他们的”“它”“它们”“它们的”。

如:①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论语〉十则》)②人有百手,手有百指,不能指其一端(《口技》)③屠大署,恐前后受其敌(《狼》)有时也译作第一人称代词“我”。

如:偶然得之,非其所乐。

(《上枢密韩太尉书》)2.指示代词,可译为“那”、“那个”、“那些”、“那里”。

如:①其人视端容寂,若听茶声然(《核舟记》)②复前行,欲穷其林(《桃花源记》)③以勉其学者也(《墨池记》)也可译作“其中的”,后面多为数词。

如:①其一犬坐于前(《狼》)②蜀之鄙有二僧,其一贫,其一富。

(《为学》)(二)副词放在句首或句中,表示疑问、猜度、反诘、愿望等语气,常和放在句末的语气词配合,可译为“大概”“或许”“恐怕”“可要”“怎么”“难道”等,或省去。

①其如土石何?(《愚公移山》)②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马说》)前一个“其”可译作“难道”,后一个“其”可译为“恐怕”。

③安陵君其许寡人!其:可译为“可要”。

(《唐雎不辱使命》)(三)连词,表示假设,可译为“如果”。

如:其业有不精,德有不成者,非天质之卑,则心不若余之专尔。

(《送东阳马生序》)5、以(一)介词1.介绍动作行为产生的原因,可译为“因为”“由于”。

如:①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岳阳楼记》)②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前一个“以”表原因,后一个“以”表目的。

)(《出师表》)③扶苏以数谏故,上使外将兵(《陈涉世家》)2.介绍动作行为所凭借的条件,可译为“凭借”“按照”“依靠”等。

①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马说》)②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愚公移山》)③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孟子〉二章》)3.表示动作行为的方式,可译作“把”、“拿”、“用”等。

如:①屠惧,投以骨(《狼》)②遂许先帝以驱驰(《出师表》)③以人之逸,待水之劳(《峡江寺飞泉亭记》)(二)连词1.表示目的,相当于现代汉语里的“来”如:①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狼》)②以光先帝遗德(《出师表》)③属予作文以记之(《岳阳楼记》)④故为之文以志(《始得西山宴游记》)2.表示结果,可译作“以至”‘“因而”。

如:①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义,以塞忠谏之路也(《出师表》)②以伤先帝之明(《出师表》)3.有时相当于连词“而”。

如:①黔无驴,有好事者船载以入《黔之驴》②醉则更相枕以卧(《始得西山宴游记》)(三)“以”还可作动词(属于实词)用,可译为“认为”。

如:①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出师表》)②魏武将见匈奴使,自以形陋。

(《〈世说新语〉三则》)【固定词组】以是、是以:因此,引出事理发展或推断的结果。

例:以是人多以书假余。

以为: 1.认为。

例:或以死,或以亡。

2.使……成为。

例:鞣以为轮。

3.把……当作例:赵王以为贤大夫。

无以(以,用。

用来):没有什么可以拿来。

例: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

何以:不然,籍何以至此(以:凭)6、焉1.疑问代词,可译为“哪里”。

如:且焉置土石(《愚公移山》)2.句末疑问语气助词,可译为“呢”。

如: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曹刿论战》)3.代词,相当于“之”。

如:忽啼求之,父异焉(《伤仲永》)4.兼词,用于动词、形容词之后,即兼有介词和代词的作用,相当于“从这里”“在那里”。

如:①不复出焉(《桃花源记》)②寒暑易节,始一反焉(《愚公移山》)③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曹判论战》)7、虽连词“虽”在文言文中主要有两种用法。

1.表示假设,可译为“即使”。

如:①虽千里弗敢易也,岂止五百里哉(《唐雎不辱使命》)②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三峡》)2.表示转折,可译为“虽然”。

如: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送东阳马生序》)8、然(一)代词,起指示作用,译作“这样”“如此”。

如:①父利其然也(《伤仲永》)②谓为信然。

(《隆中对》)③然后知是山之特立。

(《始得西山宴游记》)(二)连词,表转折关系,译作“然而”“但是”等。

如:①然足下卜之鬼乎(《陈涉世家》)②然志犹未已。

(《隆中对》)(三)语气助词,分三种情况:1.用在形容词之后,作为词尾,译作“……地”。

如:杂然相许(《愚公移山》)2.用于词尾,译作“……的样子”。

如:①临川之城东,有地隐然而高。

(《墨池记》)②望之蔚然而深秀者。

(《醉翁亭记》)3.用于句尾,常与“如”“若”连用,构成“如……然”“若……然”格式,相当于“……的样子”“好像……似的”。

如:其人视端容寂,若听茶声然(《核舟记》)9、乃(一)作副词。

有三种情况。

1.表示动作在时间上的承接,译作“才”。

如:①断其喉,尽其肉,乃去。

(《狼》)②太丘舍去,去后乃至。

(《〈世说新语〉三则》)2.表示动作在时间上的承接,译作“就”。

如:乃诈称公子扶苏、项燕,从民欲也。

(《陈涉世家》)3.表示出人意料,译作“竟”“竟然”。

如: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桃花源记》)4.用于判断动中,相当于“是”“就是”。

如:当立者乃公子扶苏。

(《陈涉世家》)(二)作连词,表示前后的衔接或转折,可译为“于是”。

如:①乃入吴寻二陆。

(《周处》)②乃重修岳阳楼。

(《岳阳楼记》)(三)作代词,译为“你、你的”。

如: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示儿》)【固定词组】乃尔:如此、这样。

臣不意永昌风俗敦直(淳朴厚道)乃尔【无乃】表猜测,译为“恐怕……”10、于介词“于”的主要用法有:1.表示动作发生的处所、时间,译作“在”“从”。

如:①公与之乘,战于长勺(《曹刿论战》)②子墨子闻之,起于鲁(《公输》)2.表示动作的对象,译作“向”“对”“同”“给”“到”等。

如:①操蛇之神闻之,惧其不已也,告之于帝(《愚公移山》)②贫者语于富者曰(《为学》)③每与臣论此事,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出师表》)④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孟子〉二章》)⑤况仁人庄士之遗风余思,被于来世者何如哉(《墨池记》)11、何(一)用作疑问代词。

1.单独作谓语,后面常有语气助词"哉""也",可译为"为什么""什么原因"。

①何者?严大国之威以修敬也。

(《廉颇蔺相如列传》)②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岳阳楼记》)③齐人未尝赂秦,终继五国迁灭,何哉?(《六国论》)2.作动词或介词的宾语,可译为"哪里""什么"。

译时,"何"要后置。

①豫州今欲何至?②大王来何操?③一旦山陵崩,长安君何以自托于赵?(《触龙说赵太后》)3.作定语,可译为"什么""哪"。

①其间旦暮闻何物,杜鹃啼血猿哀鸣。

②然则何时而乐耶?③孤之过也,大夫何罪?(二)用作疑问副词。

1.用在句首或动词前,常表示反问,可译为"为什么""怎么"。

何不按兵束甲,北面而事之?——徐公何能及君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长夜沾湿何由彻——先生饮一斗而醉,恶(怎么、如何)能饮一石哉!2.用在形容词前,表示程度深,可译为"怎么""多么""怎么这样"。

①至于誓天断发,泣下沾襟,何其衰也!(《伶官传序》)②新妇车在后,隐隐何甸甸(三)何:通“呵”,喝问。

①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

(谁何:呵问他是谁何。

意思是检查盘问。

)(《过秦论》)【固定词组】[何若]【何如】【奈何】【若何】表示疑问或反问,译为“怎么样”“怎么办”“为什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