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门峡市秦岭金矿田中深部找矿勘查工作探讨资料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三门峡市秦岭金矿田中深部找矿勘查工作探讨
(河南省地质矿产勘查开发局)
1资源及开发现状
1.1资源勘查概况
自1964年发现小秦岭金矿田以来,在长达
40多年的时间里,以河南省地质矿产勘查开发局为主,先后
有十余个地勘单位,二十余个矿山、科研、院校在该区开展了以地质找矿、金矿开发为中心的地质、科研工 作,取得了丰硕的地质找矿成果。
截止目前,在小秦岭金矿田(河南),共发现金矿脉和含金蚀变构造带
600余条,已经详查和勘探的矿
脉约80余条。探明大型金矿床 7处,中型矿床12处,小型矿床20余处,获得黄金工业储量 400余吨,占 全省总储量的
55%以上,成为我国重要的岩金生产基地之一。见图
1-1。
图1-1 河南小秦岭地区矿产略图
1.第四系2•中元古界3.焕池峪组4•观音堂组5.四范沟组片麻状花岗岩
6•杨砦峪组灰色片麻岩 7•中生代似斑状黑云二长
花岗岩8.中元古代片麻状花岗岩 9.下元古代似斑状黑云角闪花岗岩
10.背斜11.向斜12.地质界线
1.2黄金开发现状
小秦岭地区金矿的大规模开发,始于二十世纪
80年代初。先后建成秦岭、文峪、大湖、枪马、金渠等
大中型国有矿山数十座,总生产能力 200万吨/年,年产黄金三十余万两,年创产值数十亿元,极大的促进了 当地经济的发
展,形成了灵宝经济的支柱产业。灵宝市也因此被称做金城,成为我国第二大黄金生产基地。 河南省黄金产量连续 20 年保持全国第二位,主要得益于小秦岭的黄金生产开发工作。
AU
■曲 ©
a •
4
B±
1
■物 «
T
■
*
PL
HI
5
府
i :
©
■ I
U|
|\呵少R 时
经多年的强力开发,小秦岭地区累计开采出黄金300 余吨,地表和浅部探明资源已近枯竭,保有资源量严重不足,不能满足生产需要,许多矿山“等米下锅”,不少已建矿山处于停产或半停产状态,为数不多的矿山坚持生产。灵宝市也因此被列为河南省两个资源危机城市之一。
为了摆脱困难局面,人们不得不寄希望于矿田中深部的找矿。一些矿山企业未循地质工作程序,跨越资源勘查评价的基础阶段,直接用中深部坑道进行了找矿探索。据不完全统计,近年来用于中深部的探矿投资累计已达2.8 亿元。尽管个别坑道有一定的找矿效果,然而盲目施工的绝大多数坑道不但没有发现矿体,其地质意义不仅有限,还浪费了时间和大量投资。这些留给人们的教训是需要汲取的。
因此,在小秦岭金矿田中深部开展金矿勘查工作,整体部署安排以金为主,兼顾钼、铅、铜、钨多金属的地质勘查找矿工作,对三门峡市乃至河南省矿业经济的持续稳定健康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2中深部找矿潜力
2.1成矿地质背景
2.1.1 地质背景小秦岭金矿田位于华北地台南缘华熊台隆小秦岭台穹,是我国著名的金多金属成矿区。区内主要出露太古代花岗-绿岩带和不同时期的岩浆岩。台穹南北两侧分别发育小河和太要区域性断裂带,内部发育老鸦岔复背形和一系列韧-脆性剪切带。本区金矿受花岗—绿岩和韧脆性剪切带及燕山期花岗岩体“三位一体”的联合控制,成因属中偏高温岩浆期后热液型,矿床类型主要为石英脉型,次为蚀变岩型。
2.1.2 矿产特征小秦岭地区是以金为主,共生钼铅、伴生银铜钨硫的矿化集中区。区内韧-脆性剪切带发育,目前已发
现
含金石英脉-构造蚀变岩带600 余条,以近东西向为主,其次为近南北向、北东向和北西向。根据矿脉空间分布特征可划分出三个矿脉密集带(简称矿带),即中矿带、北中矿带、北矿带。各矿带勘探深度一般为300
—500m,其中:中矿带勘探标高2160—1500m;北中矿带勘探标高1795—1060m;北矿带勘探标高1030 —400m (最低为
0m)。
小秦岭金矿田矿床分布具有极不均匀性和从聚性特征。符合王世称提出的金矿密集区的概念,并具有在密集区中寻找超大型金矿的条件。
通过对该区成矿地质条件分析和成矿规律研究及与国内外同类型矿床对比, 结合近年实施的国家危机矿山项目和矿山探矿初步证实,小秦岭金矿田矿体向下继续延伸,中深部找矿潜力巨大。
2.2中深部找矿的一般概念
所谓深部找矿指的是地表以下达到1000—2000m 空间范围内的找矿(叶天竺, 2007)。对小秦岭地区而言,深部应该指示为小秦岭主体深部及其南北两侧深部。太要断裂以北为新生界盆地;小河断裂以南主体为中新生界盆地。两条断裂均为区域性深大断裂;其中矿产资源尚不明确。因此,这里的深部特指目前见到的变质核杂岩体深部。即小秦岭金矿田的深部。小秦岭地区是在原勘查深度以下的找矿, 原勘查深大多在500m 以浅,因此本区中深部找矿范围应在500m以下。
2.3小秦岭中深部成矿条件分析
2.3.1 国外同类矿床开采深度
由表2-1可知。国外主要超大型脉状金矿床的矿化深度均大于1000m,印度科拉尔金矿开采深度最大
(3500m),其次为加拿大克克兰湖金矿(2000m)。尽管本区金矿床规模尚未达到超大型,但其矿体形态、矿化特征与国外同类矿床可以对比。因此,其矿化深度决不止500m。
矿田或矿床矿体主要形矿特征及类型储量(t延深(m)科拉尔(印度)脉带、细脉带、透镜体带7003500肖一莫托尔(津巴布韦)脉和细脉带1502000
累奥诺腊(津巴布韦)脉801500
波丘潘(加拿大)脉带、细脉带和细脉浸染状矿体15501200布雷洛恩一派欧尼尔(加拿大)脉1201200诺斯曼(澳大利亚)脉带、细脉带和浸染状矿体1201200
活布拉伊登(加拿大)脉65—751000
克克兰湖金矿(加拿大)脉>2000
*据吴美德等(1986)
2.3.2成矿物质来源
主要成矿元素硫、铅、碳等同位素特征表明,成矿物质来自下地壳或上地幔。同时,矿石中铋、锑矿物的岀现也指示成矿物质具深源特征,并且反映了与拉伸背景下的深源构造岩浆活动有关。
2.3.3太华群的下延深度
太华群为本区金矿的矿源层,因此,太华群是否向下延深,是金矿成矿的决定因素。
据研究,本区太华群变质杂岩核体是一个有根的地体,是华北地台结晶基底的一部分,其向下延深是肯定的,并得到了物探资料的证明:该区重力异常是由太华群引起的,对重力异常的研究和下延深的计算表明,
太华群下延深度为4.7—13.5km。这就说明,至少在4.7km的深部还存在太华群,也就存在找到金矿的可能性。
2.3.4小秦岭矿脉规模及矿化深度
本区金矿均受剪切构造带控制,这些剪切构造带也称矿脉,属于壳型剪切带。据研究壳型剪切带的一般特征是:延伸长度大,陡倾斜穿切地壳延深到下地壳和上地幔;活动时间长,具穿时性。本区剪区带基本具有上述特征。区内长度最大的
S505—S60为16km,其次为S507—S9和F5,长度均为8km。据统计目前已
知长度大于1000m的剪切带,约84条。按照一般长与斜深之比3: 1估计,最长和次长的矿脉其斜深应>5km 和2.7km。与已控制的500m相比,深部找矿构造条件是具备的。
2.3.5燕山期花岗岩体的深度
本区金矿的成矿热动力来自燕山期花岗岩浆期后热液,主要为文峪和娘娘山两个岩体。与成矿关系最密切的为文峪岩体。文峪岩体岀露面积65km2,娘娘山岩体岀露面积33 km2。它们有强度大致相同的航磁异常。异常变化梯度北缓南陡,南北两侧匀出现负值。用切线法、特征点和积分法求得文峪岩体平均中心埋深为4.17km,推断下延深度约为9km ;娘娘山岩体平均中心埋深为 6.2km,推断下延深度约12km。9—12km的
下延深度对本区深部成矿构成重要条件,也就支持了深部成矿的认识。
2.3.6小秦岭地区剥蚀深度的估计
根据地质专家研究计算,与本区金矿形成有关的花岗岩的侵位深度为7km,成矿深度为4.6km。即矿化
深度范围为2.4km。金矿形成至现在,花岗岩上覆5km左右的盖层被剥蚀掉(这种判断是由于岩体局部还有盖层残留),其中包括400m左右的矿化层。尚保留矿化深度范围约 2 km。
2.4小秦岭中深部找矿的前景
小秦岭金矿田是一个勘查开发达30—40年的地区。对该区金矿的资源潜力,许多单位和学者作过预测,
主要有:
1981 —1982年,河南省地科所和河南地调一队采用德尔菲法预测金的资源量为672.08t。随后又用主观
概率法预测金资源量为545.72t。
1994年,黄建军等预测陕西小秦岭金资源量为300 —338to
1993年,河南省地调一队据花岗岩浆成矿理论预测金资源量为700.3to
1998年,谢学锦院土等根据地球化学块体理论,预测整个小秦岭金资源量为1156to
2007—2009年,河南省地调一队用齐波夫定律预测本区金资源量为842.3to
上述各家根据地质和数学地质理论,用不同方法得岀的结果比较接近,因此具有一定的可信度。因为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