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数的四则运算教学反思
《整数四则混合运算》教学反思

我们学习了整数、小数四则混合运算的法则,大多数同学掌握较好,但是让我头疼的是有大部分同学经常有出错的现象,不是方法没有掌握,而是计算的粗心,要不就是计算时的乘法口诀弄错,要不就是小数点的位置弄错了,当你给他稍做提醒,他马上醒悟过来。
想来想去,还是学生的计算能力的问题,计算不扎实和粗心大意的毛病,需要我们去加强训练和纠正。
四则混合运算在四则运算的基础上进行的。
要提高计算准确力,就要学生有良好的学习习惯、提高学习的兴趣。
本节课,首先我的教学设计刚开始引导学生回顾旧有知识,而且利于学生发现问题的能力的形成,并且在新知感受的环节中,我将例题以问题的形式呈现,让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进而认识问题明确知识的要点,真正地让学生体现知识的形成。
其次,将学生的错误案例作为新的教学资源。
学生在练习中产生的错误让学生找错改正,学生印象更深。
同时也更容易感受到成功的喜悦。
最后,提高了学生全面参与的程度,在指导学生掌握运算法则的同时注意培养学生打草稿和细心检查的良好习惯。
同时巧用口诀、顺口溜帮助学生掌握方法。
但是,课堂上也出现了自己倍感欠缺的环节,没有很好地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导致练习量的不够。
但是,课堂上也出现了自己倍感欠缺的环节:没有很好地处理“新知感受”与“运用练习”两个环节的时间分配,导致练习量的不足,主要原因有以下两点。
一是对于学生课前的预习程度了解不够,反馈中的问题过多、过繁,还不够简练精辟;二是学生的基本的口算能力还比较差,使得课堂练习的节奏不快,影响下一环节的进行。
看来,还得加强这方面的训练。
四则运算教学反思总结

四则运算教学反思总结1. 引言四则运算是数学教育中非常基础且重要的一部分,是培养学生逻辑思维和数字计算能力的重要手段。
教学四则运算不仅仅是教授计算方法,更需要培养学生的思考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本文将对四则运算教学进行反思总结,探讨其中存在的问题和可能的改进方法。
2. 教学目标在进行反思之前,有必要明确我们教学四则运算的目标。
除了基本的计算能力外,四则运算教学还应当注重以下方面的发展:•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和数学推理能力,使其在解决问题时能够运用数学方法。
•学生的数学兴趣和学习动机:通过生动有趣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和学习的热情。
3. 教学方法3.1 体验式教学在教学四则运算时,我们可以采用体验式教学方法,通过给学生展示实际问题和情境,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和计算。
例如,可以设计一些日常生活中的问题,让学生进行计算,如超市购物时的折扣计算,或是小组间的竞赛等。
这样的教学方法可以增加学生的兴趣,提高他们的数学思维能力。
3.2 计算与推理相结合四则运算不仅仅是机械的计算,更是需要学生进行推理和思考的过程。
我们应当让学生通过计算理解数学概念,培养他们的推理能力。
例如,在教学乘法时,可以引导学生通过将乘法视为多次加法的方法,帮助他们理解乘法的本质。
这样的教学方法可以帮助学生建立起数学概念的联系,加深对四则运算的理解。
3.3 分层次教学在教学四则运算时,学生的学习水平存在差异。
因此,我们可以采用分层次的教学方法,根据学生的不同能力和水平,进行个别化的辅导与指导。
这样可以确保每个学生都能够在适合自己的学习环境中学习,提高他们的学习效果。
4. 教学反思与改进4.1 问题分析在教学四则运算的过程中,我们发现存在一些问题。
首先,有些学生在面对复杂的四则运算时会感到困惑和无从下手。
其次,一些学生仅注重计算结果而忽略解题过程,缺乏对数学概念的理解。
此外,一部分学生对四则运算缺乏兴趣和动力,导致他们对学习的抵触。
四年级上册数学教学反思-7 整数四则混合运算|苏教版(2014秋)

《整数四则混合运算》教学反思二十一世纪的文盲不再仅仅指没有知识的人,而是不会获取知识的人。
所以给学生终身行走的名片——让学生学会学习、学会探索、学会合作,是本节数学课的重要价值追求。
1.努力实现三个转变。
本课我从课前设计到课堂教学,将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教师退居幕后,走下“神坛”,驻足在学生的课桌旁,巧妙地融入学生的学习。
实现三个转变即从理念上由传统的先教后学,转变为先学后教;教学方式由传统的“讲学”转变为“学讲”;学生的学习由“苦学”向“乐学”的转变。
课前设计,遵循“以学定教”的理念,课堂上。
在充分调查学情的基础上,有效设计自主学习单。
使本节课具有浓浓的“学讲味”。
2.目标简洁,环节清晰,结构紧凑。
本节课目标简洁、环节清晰、结构紧凑,课始我开门见山,呈现教学目标,从明确任务、自主学习、合作探究、成果展示、点评提升、当堂检测、总结评价、布置作业等环节层次分明,一路走来,似乎课完毕,还能闻到浓浓的“学讲味”。
3.能根据学生的表现及时调整教学思路。
在让学生列综合算式计算时,竟然能同时算出两个乘积,我问孩子:为什么可以同时算出两个乘积?大家都回答不出来,我让小组讨论后,仍然回答不出来,我始料未及,但方寸未乱。
因势利导:同学们,请联系例题中的数量关系想一想,此时孩子有所感悟。
还有,下面的计算对吗?把不对的在右边改正。
440-200÷5×8 110-20×5+25=440-200÷40 =90×30=440-5 =2700=435没想到第二题的课件,课前编辑错了,等号没有上下对齐,但孩子们只关注了结果,我问:仔细看,还有哪些问题?细心的孩子还是看出来了等号上下没对齐这个问题。
课堂上出现意想不到的事,这时候教师更要沉着、机智、随机应变,让错误资源为我所用,让课堂精彩生成。
4.注重计算教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注重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
生活是五彩斑斓、丰富多彩的,儿童的生活更应充满欢歌笑语。
苏教版四年级数学上册第七单元整数四则混合运算 教案教学设计(含单元教材分析及教学反思)

第七单元整数四则混合运算第1课时不含括号的混合运算 (3)第2课时含有小括号的混合运算 (6)第3课时含有中括号的混合运算 (9)(一)教学目标1.使学生认识中括号,理解并掌握三步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能正确进行三步混合运算式题的计算,进一步体会分析稍复杂的实际问题数量关系的过程,能列综合算式解决有关的三步计算的实际问题。
2.使学生在认识和理解混合运算顺序,解决三步计算的实际问题的过程中,进一步积累解决问题的经验,发展数学思考,增强应用意识。
3.使学生在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感受数学的应用价值,培养认真、严谨的学习习惯,激发对数学学习的兴趣。
(二)教材说明和教学建议本单元的教学内容以及前后联系如下:这部分内容主要教学整数四则混合运算,这是本套教材安排的整数混合运算的最后一个教学单元。
正确理解并掌握这部分内容,既是发展学生计算能力的需要,又是学习运算律(含简便运算),以及小数、分数混合运算的基础。
本单元教材的基本结构:本单元的教学重点是:理解并掌握三步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能正确地进行计算;会解决一些稍复杂的三步计算的实际问题。
本单元教材的编排具有以下几方面特点:1.留出足够的空间,让学生运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理解并掌握三步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
在此之前,学生已经掌握了两步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
学习本单元内容时,学生有条件主动把两步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迁移到三步混合运算中来。
教材根据这部分内容的特点,以两种形式安排教学线索。
一是通过创设需要用三步计算解决的问题情境,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联系数量关系理解相应的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二是直接呈现相关的三步混合运算式题,让学生通过类推,自主掌握相应的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
这样,既为学生的自主学习提供了足够的空间,又有利于学生形成合理的认知结构。
2.把计算和解决问题结合起来。
一方面,教材借助实际问题引入三步混合运算的学习,这不仅能使学生体会学习混合运算是解决问题的需要,感受混合运算的实际意义,而且也有利于学生感受运算顺序的合理性,更好地理解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另一方面,让学生运用所学的计算解决一些实际问题,既有利于学生加深对运算顺序的理解,发展数学思考,也能使学生进一步感悟相关的解决问题策略,提高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体会混合运算的作用和价值,发展应用意识。
《四则运算》教学反思(最新10篇)-最新

《四则运算》教学反思(最新10篇)身为一名优秀的人民教师,我们需要很强的教学能力,借助教学反思我们可以拓展自己的教学方式,那么应当如何写教学反思呢?这次为您整理了10篇《《四则运算》教学反思》,希望可以启发、帮助到大朋友、小朋友们。
数学四则运算教学反思篇一本节课我是在学生学习了分数的产生和意义的基础上教学的,教学分数的产生时,平均分的过程往往不能得到整数的结果,要用分数来表示,已初步涉及到分数与除法的关系;教学分数的意义时,把一个物体或一个整体平均分成若干份,也蕴涵着分数与除法的关系,但是都没有明确提出来,在学生理解了分数的意义之后,教学分数与除法的关系,使学生初步知道两个整数相除,不论被除数小于、等于、大于除数,都可以用分数来表示商。
这样可以加深和扩展学生对分数意义的理解,同时也为讲假分数与分数的基本性质打下基础。
具体说本节课有以下几个特点:一、直观演示是学生理解分数与除法的关系的前提。
由于学生在学习分数的意义时已经对把一个物体平均分比较熟悉,所以本节课教学把一张饼平均分给3个人时并没有让学生操作,而是计算机演示分的过程,让学生理解1张饼的就是张。
3块饼平均分给4个人,每人分多少张饼,是本节课教学的重点,也是难点。
教师提供学具让学生充分操作,体验两种分法的含义,重点在如何理解3块饼的就是张。
把2块饼平均分给3个人,每人应该分得多少块?继续让学生操作,丰富对2块饼的就是2/3块饼的理解。
学生操作经验的积累有效地突破了本节课的难点。
二、培养学生提出问题的意识与能力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关键。
爱因斯坦曾说: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
学生提出问题的能力不是与生俱来的,需要教师精心、具体的指导。
本节课围绕两种分法精心设计了具有思考性的、合乎逻辑的问题串,逼学生进行有序的思考,从而进一步提出有价值的问题。
比如学生展示完自己的分法后教师启发学生提出问题:a:你们是几块几块的分的?b:每人每次分得多少块饼?c:分了几次,共分了多少块?(就是3个块就是几块)d:怎样才能看出是几块?问题的提出针对性强,有利于学生把握数学的本质。
《四则运算》教学反思5篇

《四则运算》教学反思5篇《四则运算》教学反思1本单元主要学习有关《整数四则运算》,这部分的内容贯穿于小学高年级段将要学习的有关小数的四则运算和分数的四则运算。
为了帮助学生打下牢固的根基,在教学时,我充分利用教材提供的生动情境,放手让学生独立思考,自主探索,在合作交流的基础上形成解决问题的步骤和方法。
在解题过程中,引导学生说出每一步算式所表示的实际意义,让学生在经历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感受规定混合运算顺序的必要性,并掌握混合运算的顺序。
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发现存在以下几个问题:1、在理解“先乘除,后加减”时,误认为要先算乘法后算除法,先算加法后算减法。
比如:计算18÷3某2写成=18÷6=3;又比如:计算24-4+6就写成=24-10=4。
2、对“先”字的理解,我发现有很多学生的练习中出现误解现象,他们认为先算的就应该写在前面。
比如:计算12+8某6就会这样写=48+12=60;(打乱运算的顺序)。
又比如:计算230-20某5时会这样写=100-230=130;(出现大数减小数的错误)。
3、不懂正确使用括号。
很多学生在解答如“450与290的差去乘28与32的和,积是多少?”一类的问题时,对“与”、“和”两个字的含义理解出现误解,特别是“和”的含义。
在学生的练习中我发现很多学生出现错误,不懂得运用括号来改变运算顺序。
4、乱用括号。
《四则运算》教学反思2四则运算是贯穿于小学数学教学全部过程。
其内容占小学教学知识的主要位置,可见计算能力的培养在数学教学过程中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
在这一单元的教学中,教材创设了热闹的“冰天雪地”活动情境,由此引出一系列的数学问题。
本单元的4个例题都呈现了学生不同的解题思路,以及整理混合运算的画面,以鼓励学生在已有的知识基础上,积极思考,主动解决问题。
围绕本单元的教学目标,在教学时,我充分利用教材提供的生活素材,把解决问题与四则混合运算顺序有机结合起来,将探求解题思路与理解运算顺序有机结合起来,让学生在经历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明确先求什么,用什么方法计算;再求什么,又用什么方法计算;最后求什么,用什么方法计算。
四则运算教学反思(通用3篇)

四则运算教学反思(通用3篇)运算教学反思1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第一单元学习的是四则混合运算,即加、减、乘、除的混合运算以及带小括号的运算。
这部分内容是以前学习了两步四则混合运算的基础上,进行概念的梳理。
教学时我采用了知识的迁移的教学方法,更加注重学生数学学习习惯的培养。
一、主要收获:在混合运算的教学中我打算抓住以下四点进行教学:(一)运用数学术语读题意和口述运算顺序。
在学习混合式题时,要求学生意读题。
如:16×4+18读作:16乘4的积再加18,和是多少。
50-35÷5读作:50减去35除以5的商,差是多少。
这样做可以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和、差、积、商,乘、除以、除”等数学用语的含义,不但可以减少学生在读题时读错数的现象,也为后面学习列综合算式解答文字叙述题作了必要的渗透。
(二)引导学生探索并掌握四则混合运算的解题步骤,提高计算的正确率和速度。
1、观察:观察题目里有几个什么样的数,含有几种运算符号及括号的位置。
2、分析:分析题目中每个数的特征和它们之间的运算关系,是否有简算部分,哪些运算可以同步进行。
3、确定:通过观察、分析,确定先算什么,后算什么。
4、计算:在分析、确定的基础上,根据相应的计算法则和运算性质进行计算。
计算重要看准数字和计算符号,能简算的尽量简算。
5、检查:在计算的每个步骤中,都要及时检查、及时验算。
首先,看数字和运算符号是否准确,然后,看步骤是否合理,在看结果是否正确。
(三)能运用租船问题来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做到选择最佳方案,最省钱。
1、阅读与理解:读懂要求,理解题意。
2、分析与解答:通过理解,假设使用一种方案,看其结果再进行调整。
3、回顾与反思:通过解答,选择最佳方案并作答。
二、教学中的问题:我原以为学生只要掌握运算顺序就可以学的很好了,但通过作业情况来看,并不乐观,学生在做混合运算时出现了以下的几个问题:(1)同学知道了运算顺序,但还是习惯于把先算的结果写在前面,没有算的写在后面,导致出错。
四年级上册数学教学反思-7 整数四则混合运算|苏教版

四年级上册数学教学反思-7:整数四则混合运算|苏教版一、教学目标与要求《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指出,四年级上册数学教学应使学生掌握整数四则混合运算的顺序,能正确进行计算,并能在解决实际问题中灵活运用。
在本单元的教学中,我注重引导学生理解运算顺序,培养他们运用所学的运算定律进行简便计算的能力。
二、教学过程与策略1.导入新课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我采用了情境导入法。
首先,我向学生展示了一个购物场景,让他们根据场景中的信息提出问题。
例如:“小明带了50元去超市购物,买了一个铅笔盒花了15元,又买了一本书花了20元,他还剩多少钱?”通过这种方式,学生能够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从而更好地投入到新课的学习中。
2.探究新知在探究新知环节,我采用了启发式教学法。
首先,我引导学生复习整数四则运算的顺序,然后让他们尝试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例如:“小红有10个苹果,小明有5个苹果,小刚有3个苹果,他们一共有多少个苹果?”在学生尝试解答的过程中,我适时给予提示,帮助他们理解运算顺序。
接着,我让学生总结整数四则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并尝试用文字和符号表示出来。
3.巩固练习为了巩固学生对整数四则混合运算的理解,我设计了一些练习题。
这些题目包括基本题、变式题和拓展题,旨在让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熟练掌握运算顺序,提高计算能力。
同时,我还注重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的运算定律进行简便计算,培养他们的数学思维。
4.课堂小结在课堂小结环节,我引导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的内容,总结整数四则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和简便计算方法。
此外,我还让学生谈谈自己在学习过程中的收获和困惑,以便及时调整教学策略,提高教学效果。
三、教学反思1.成功之处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我注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采用情境导入法,让学生在实际问题中感受数学的魅力。
同时,我采用启发式教学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新知,培养他们的数学思维能力。
此外,我还注重练习的设计,让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熟练掌握整数四则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提高计算能力。
2024年四则混合运算教学反思6篇

学生独立解决。师巡视。
(2)全班交流,展示做题方法。
(1)601/3+601/2 (2)60(1/3+1/2)
=20+30 =605/6
=50(米) =50(米)
方法(1):先分别算出算大中国结和小中国结各有多少个,再算一共有多少个。
方法(2):先算大中国结和小中国结一共占总数的几分之几,再算一共有多少个。
三、巩固练习,深化理解。
刚才我们一起学习了分数四则混合运算,你会解决这类问题了吗?现在老师想考考大家,敢不敢接受挑战?
1.火眼金睛辩对错。
师:为什么错,如果错了应怎样改正。
2.拓展提升
我们班准备拿出300元钱买糖果,买水果糖的钱数占总钱数的 1/3,买奶糖的钱数比水果糖的 1/2 多30元,买酥糖的钱数占总钱数的 2/5,买奶糖多少元。
2.在学生掌握知识的同时,注重学习方法的培养。
看想算查这四个字可以说是提高计算正确率的法宝,在教学中,我分两个层次渗透了这种方法:在试一试小练习环节中,重在让学生说清,看的是运算符号想的是运算顺序;而在怎样简便就怎样计算时,强调不仅要看运算符号还要看数字特点,能不能用简便算法,还让学生分析在什么情况下运用简便算法,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从而使学生逐步理解和掌握该学习方法,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2、教学设计主要抓住重、难点进行设计。为了让学生理解运算顺序,也是为后面学习三步一般应用题做准备。让学生运用从条件入手和从问题入手两种方法对应用题进行分析,为后面做好铺垫。学生通过分析列出两种不同的算式。进而让学生思考这两个小数四则混合运算式题的运算顺序是什么?为什么要这样算?通过具体情境学生理解小数四则混合运算的顺序与整数四则混合运算的顺序相同。
《四则运算》教学反思

四则运算教学反思背景作为一名小学数学老师,四则运算是必须掌握的知识点。
然而,在教学过程中,我发现一些问题,需要进行反思和改善。
问题1.学生难以理解概念。
有些学生会记住一些规则,但是并不理解其背后的意义。
比如,他们不知道为什么要在乘法和除法后执行加法和减法操作。
他们也不知道为什么要执行括号里的运算。
2.学生难以解决复杂问题。
一些学生很擅长解决简单问题,但面对更加复杂的问题时却很困难。
3.学生难以平衡速度和准确性。
一些学生为了追求速度,会快速地写出答案,但是会出现错误。
另一些学生会过于追求准确性,导致他们在解题时速度较慢。
解决方案1.帮助学生理解概念。
当教授四则运算时,需要帮助学生理解每个步骤的目的,而不仅仅是让他们记住规则。
比如,在教乘法和除法时,可以让学生使用白板画出图片,这样他们可以更好地理解概念。
2.演示解决复杂问题的步骤。
每个问题应该被分解成更小的部分,这样学生就可以理解每个步骤的目的,并逐步解决问题。
3.重视准确性和速度的平衡。
学生应该在课堂上花费一些时间来解决有关速度和准确性的问题。
比如,可以进行速度比赛,但是要保留一定的时间来讨论解决方案并纠正错误。
教学方法1.引入问题。
在开始教学时,可以引入一些问题,这些问题涉及到现实生活中使用四则运算的例子。
这样学生可以更好地理解四则运算的目的和应用范围。
2.互动式教学。
在教学过程中,鼓励学生积极把握机会参与讨论,这样可以提高学生的参与度,对于学生的想象能力和创新思维也具有较好的促进作用。
3.多元化的教学方法。
对于每个难点,应该选择适合学生水平的教学方法,如多种教材辅助教学、少量的教学项目练习或者使用华丽的数学应用实例。
总结通过反思四则运算的教学方法,我发现必须重视学生对概念的理解和解决复杂问题的能力。
同时,平衡速度和准确性也是学生们需要学习并掌握的能力。
在实际实践中,我会以多种方式呈现教学内容,并关注学生的互动和学习。
通过这些方法,我相信会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和应用四则运算。
数学四年级下《四则运算》教学反思

《四则运算》教学反思
在四年级下的数学教学中,我负责讲授《四则运算》这一章节。
这一章节是数学中的基础内容,对于学生掌握数学基本技能至关重要。
在完成这一章节的教学后,我进行了一些反思。
在教学过程中,我首先从加、减、乘、除的基本概念入手,确保学生理解这四种运算的意义。
通过实例和简单的练习,我引导学生逐步掌握四则运算的顺序和计算方法。
在教学过程中,我也注意到了学生在运算中的一些常见错误,如加减法混淆、乘除法误解等,并针对这些问题进行了强调和纠正。
在教学方法上,我采用了讲授与练习相结合的方式。
通过讲解,我帮助学生建立四则运算的基本概念;通过练习,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四则运算的方法。
同时,我也鼓励学生通过小组讨论和互相纠正来提高学习效果。
不过,在回顾这一章节的教学中,我也发现了一些不足之处。
首先,对于一些基础较差的学生,四则运算的掌握还需要更多的练习和辅导。
在教学过程中,我应该更加关注这些学生的学习情况,提供更多的个别辅导。
其次,在讲解四则运算的应用时,我还可以更加深入地结合生活实例,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四则运算在生活中的实际应用。
总的来说,《四则运算》这一章节的教学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但也有一些可以改进的地方。
在未来的教学中,我会更加注重学生的个体差异,提供更加个性化的教学辅导,并加强四则运算与实际生活的联系,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实际应用能力。
数学四则运算教学反思

数学四则运算教学反思数学四则运算是基础数学中最基本的一部分,是学生在学习数学过程中的必修内容。
它包括加法、减法、乘法和除法四种基本运算,是学生在数学学习过程中的基本功训练。
在数学四则运算教学过程中,我发现了一些问题和反思,下面我将详细介绍这些问题及其反思。
首先,对于四则运算的教学,其中最基本的一点是对运算规则和运算顺序的讲解。
在教学中,我发现有些学生对于运算顺序和规则理解模糊,容易混淆。
我反思了自己的教学,发现可能是我在讲解这些内容时表达不够清晰,或者没有给予足够的练习机会。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我决定在每次教学中认真讲解运算规则和运算顺序,并提供足够的练习题目供学生练习。
我还会根据学生的理解情况进行巩固训练,直到学生对于运算规则和运算顺序有了清晰的理解。
其次,在教学中我也发现有些学生对于具体运算步骤的理解不够深入,容易出错。
这可能是因为他们对于基本运算步骤的掌握不够扎实,或者是因为他们缺乏实际操作的机会。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我准备增加一些操作性的练习活动,例如让学生自己设计题目并进行计算,或者让学生到超市购物时进行实际计算等。
通过这些实践操作,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运算步骤,并将理论知识与实际运用相结合,提高他们的运算能力。
另外,我也意识到在四则运算教学中,有些学生对于应用问题的运算过程不够熟练,容易出现错误。
这可能是因为他们缺乏对于应用问题的理解和思考能力。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我计划在教学中增加一些应用题目,将理论知识与实际问题相结合,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同时,在解答应用题目时,我也会引导学生思考问题的本质和解决思路,培养他们分析问题和运用知识的能力。
此外,在教学中还有一个重要问题是对于错误的分析和纠正。
有时候学生会犯一些简单的错误,如运算符号写错、计算错误等。
我发现有些学生对于这些错误的产生原因没有深入的分析和纠正意识。
为了改善这种情况,我准备在教学中加强对学生错误的分析和纠正,让他们认识到错误的严重性和影响,并教授他们如何通过自我反思和纠正来改善。
四年级上册数学教学反思-7 整数四则混合运算|苏教版

四年级上册数学教学反思-7 整数四则混合运算|苏教版引言整数四则混合运算作为数学课程中的一种重要学习内容,是学生深入了解整数概念、加减乘除规律、进位退位等知识点的必备环节。
对教师来说,如何引导学生掌握整数四则混合运算的方法,提高教学效果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针对苏教版四年级上册数学中的整数四则混合运算这一内容,进行反思和总结。
教学过程1. 教学目标学生能够掌握整数加减乘除运算的方法,能够在实际问题中应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
2. 教学准备准备一些关于整数四则混合运算的练习题,以供学生课堂上练习。
同时要准备好课件,将整数四则混合运算的步骤呈现在黑板或投影仪上。
3. 教学流程3.1 知识点讲解首先,通过PPT或黑板呈现整数加减乘除的运算规律,让学生对整数的运算有一个初步认识。
3.2 练习演示接下来,给学生一个练习题,让他们上来黑板解题。
当出现难题解题失败的学生,作为教师要积极引导他们,即时发现问题所在并讲解解决方案。
3.3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针对学生对整数四则混合运算难以感兴趣的问题,作为教师要随时安排趣味枯燥的游戏和互动环节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3.4 温故而知新在课程结束前,要安排一些以前学过的知识点来练习。
温故而知新,让学生更加深入观察整数的运算规律。
教学反思教学整数四则混合运算是需要充分准备、耐心引导的。
正如上文所提到的,需要准备好相关的课件、练习题并且及时发现学生的问题,及时解决。
教师的态度更是至关重要。
必须以积极的心态去教导每一个学生,以更好地引导学生,使他们能从中获得知识,提高数学水平。
总结整数四则混合运算是数学课程中重要的知识点之一,不仅涉及到数学计算,更是锻炼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和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
作为教师,我们应该积极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整数加减乘除的运算规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耐心指导学生解决问题,使教育能够取得更加优异的效果。
苏教版四年级上册《整数四则混合运算》教学反思(分课时)

《整数四则混合运算》教学反思第一课时一、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教师注重学习方式的改善。
数学教学一定要充分考虑学生的知识基础,三步混合运算是在两步混合运算的基础上学习的,因此只要给学生提供一定的时间和空间,学生就一定能够顺利实现从两步混合运算到三步混合运算的迁移。
二、本节课的设计采用学生自主学习、合作交流、主动探索的学习方式,给学生提供了充足的自主探索的时间和空间,为学生实现知识的迁移创造了条件。
三、在教学中,教师多次让学生独立尝试,自主探索,教师注意适时点拨引导,既让学生充分自主地活动,但又不放任自流。
学生在参与不同活动的过程中,逐步理解和掌握了三步混合运算的运算法则,发展和提高了数学思考能力、自主学习能力和交流合作能力。
第二课时一、在教学过程中,学生从已有经验出发,经历了小括号的产生过程,既获得了知识和解决问题的经验,又体验了探索的艰辛与快乐。
二、在教学过程中,教师给学生提供了充分的时间和空间,引导学生分析、比较,在探寻前后知识的联系中,意识到错误,产生新的认知冲突。
三、学生只有切身感受到错误,才能真正体验到使用小括号的必要性。
第三课时一、通过这节课的教学,让学生能够真正参与到探究知识的过程中,发挥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额、学生讨论比较积极,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也掌握较好,但是在实际计算中却总有运算顺序上的错误,因此在教学中还可以增加错题的分析,让学生在错题中发现问题,吸取教训,提高自己的计算能力。
第四课时前几天,我们主要学习了四则混合运算,四则混合运算的教学主要是梳理四则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并在整理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时,结合解决实际问题。
上课开始,我就在屏幕上出示了几组题目,让学生进行口算。
(1)3+5+9= 13-8-2= 5+6-7= 12-5+6=(2)4×4×3= 45÷9÷3= 6×3÷2= 24÷6×3=(3)5×6+4= 14-6×2= 6+12÷3=(4)(19-8)×3= 24÷(14-9)=口算结束以后,我让学生根据每组题的特点,说说四则运算的计算顺序,学生很容易就说出了在一个没有括号的算式里,如果只有加减或只有乘除,要按照从左到右的运算顺序进行计算;如果一个算式里既有加减又有乘除,要先算乘除后算加减。
四年级下数学四则运算教学反思

四年级下数学四则运算教学反思在四年级下学期的数学教学中,我主要教授了四则运算的相关内容。
通过系统的教学设计和多种教学方法的运用,学生的学习兴趣得到了激发,他们对数学的兴趣也有了明显的提高。
不过,在教学过程中,我也发现了一些问题,需要在今后的教学中加以改进。
首先,在教学目标的设定上,我可能没有充分考虑到学生的实际能力和水平。
在设定目标时,我常常倾向于设置一些较高的目标,希望能够激励学生不断进步。
然而,在实际教学中,我发现有些学生的基础较差,他们对于四则运算的理解和掌握程度有限。
对于这部分学生来说,设立过高的目标只会增加他们的学习压力,甚至会让他们感到无助和挫败。
因此,在今后的教学中,我需要更加关注学生的实际情况,设置更为合理的教学目标,确保每位学生都能够达到相应的学习水平。
其次,在教学方法的选择上,我发现有些学生对于传统的教学方式并不感兴趣。
他们对于枯燥的讲解和机械的计算缺乏兴趣,导致他们在课堂上缺乏积极参与的态度。
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我在教学中尝试了一些新颖的教学方法,如游戏化教学、小组合作学习等。
通过这些方法的应用,学生们的学习积极性得到了显著提高,他们能够更好地参与到课堂中来。
但是,我也发现在使用这些教学方法时需要更加注重平衡的把握。
有些学生非常喜欢这样的教学方式,但有一部分学生对于这些偏向游戏的教学方法不太适应,他们更喜欢传统的讲解和练习。
因此,在今后的教学中,我需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灵活运用不同的教学方法,确保教学过程的多样性和丰富性。
另外,在教学内容的设计上,我发现有些学生对于四则运算的应用能力较弱。
他们能够熟练掌握简单的计算,但在解决实际问题时却有一定的困难。
为了提高学生的应用能力,我在教学中增加了一些解决实际问题的练习,帮助学生们发现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然而,我也意识到这方面的训练还不够充分。
在今后的教学中,我将进一步加强实际问题的设计和训练,帮助学生将所学的知识与实际情境相结合,提高他们的应用能力。
四则运算教学反思(通用12篇)

四则运算教学反思(通用12篇)运算教学反思篇1这学期的时间特别短,教学任务又比较繁重。
本学期想根据教学内容打算打破常规来教学。
在简单分析了第一单元混合运算的教材内容和教学重点后,我理出了这样的思路,不从教材提供的情景入手,单纯的把计算题提取出来,在掌握了四则混合运算的顺序后再去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3月4日是孩子们报道的日子,没有多少事情可干,离放学的时间还有很长。
在询问孩子们是否在假期进行过简单复习后,利用三、四节课的时间进行了顺序的练习。
因为我知道,计算虽然在上一学期“关注细节”的要求下很多孩子的学习习惯有了可喜的变化和进步,但是经过一个假期的放松和嬉闹指望今天一下把他们拉回来,还是需要时间的。
在课堂上,我们先一起做了几个简单的两步计算的题目,孩子们先尝试,然后让学生起来讲解怎么做,确定“顺序”是最重要的。
虽然没有给他们分类,但是第一层的练习题是同级运算的,在做题时让学生慢慢体会这种类型的题目该怎么去做,先学会方法再去追求正确率。
在做题过程中,我还时时表扬那些算完知道验算检查习惯好的同学的做法,以便带动更多的孩子尽快地适应学校生活。
在进行了基本的练习后,慢慢的加大难度。
在含有两级运算的时候该怎么办?还是通过实战来进行练习,接下来是解决后面的带有小括号的应该怎么做。
两节课的时间,我们学完了课本第一单元所包括的三种类型的混合运算,绝大多数孩子都能知道计算顺序,孩子们的学习状态也在慢慢的回升。
开学来第一节课,先是尝试了几个简单的混合运算,然后和大家一起来看书,解决书上的'应用题。
课堂上尽量让孩子多说,把自己的思路表达出来。
解决实际问题是班上孩子的弱点,本学期要作为重点。
从计算效果上来看,绝大多数孩子能够会做,错误的原因主要包括:运算顺序不清晰、计算粗心等。
在后面的练习中要加强。
(1)本节课的新知孩子们在之前就已经接触过,并且多数孩子已经掌握了计算方法,开始先是采用我读题孩子们独立进行计算再集体订正的方式。
《整数四则混合运算》教学反思

《整数四则混合运算》教学反思整数四则混合运算,是在三年级掌握整数四则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以及会进行两步计算的混合运算的基础上深入教学的。
因此,在教学一开始,先通过对不含括号的整数四则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的回顾,使学生自然“迁移”过渡到本节课的学习中来。
教材通过例1,设置买象棋和围棋的情境,提出“一共要付多少钱?”的问题,引导学生分析解决方法、列出综合算式,并在计算的过程中进一步体会“先算乘、除法,后算加、减法”的计算法则。
在“试一试”中,让学生计算150+120÷6×5,算式里有乘除法,还有加法。
学生通过与例1对比,会发现这个算式与例1的不同之处是:这里的乘法和除法不能同步计算,应该从左往右依次计算。
在教学例1时,指导学生分析题意,分步思考,列出每一步的算式,再根据分步算式列成综合算式,并根据分步计算的顺序感受综合算式的运算顺序。
这样更有利于学生理解综合算式的意思,同时,学生将分步计算的计算过程与综合算式的计算过程进行比较,很自然的理解了整数四则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
整个教学过程我始终是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自主探究,学生在观察、思考、交流等活动中感受运算顺序的自然生成。
反思整节课的教学,虽然大部分的学生都能正确运用运算顺序进行计算,但也出现了不少问题。
比如:一、同级运算连在一起时,应该按从左到右的顺序计算,有的学生为了计算的简便,不按计算法则运算,如:把30-60÷5×2计算成:30-60÷5×2=30-60÷10=30-6=24 这种算法是错误的。
二、25 ×30+25×20=250+25×20=750+500=1250这种计算也是不合理的。
三、26+14×70—30=980—30=26+980=1010—30=980这种算法也是错误的。
正确做法是要把暂时不做的部分在等式里照抄下来,直到计算完成。
数学四则运算教学反思(优秀8篇)

数学四则运算教学反思(优秀8篇)混合运算教学反思篇一本学期,同学在学完分数乘除法后就已经将分数四则运算全部学习完了。
另外同学已经具备了整数、小数四则混合运算的本领。
所以我在教学《分数四则混合运算》这一课时,我重要采纳自主探究教学法,激发爱好,启迪思维,引导同学本身探究学问,并注重对同学在计算习惯方面的培育。
成功之处:1、借助实在情境(出示例1)让同学感受到分数四则混合运算在生活中的实际应用,并通过实在情境,让同学自主参加到新知的学习过程中来。
首先我请两名不同做法的同学上黑板板演。
第一种做法:2/518+3/518第二种做法:(2/5+3/5)18当进行全班交流时,我首先请第一种做法的同学说说计算的方法和注意点。
当同学提到要注意计算的运算次序时,我适时引导同学回忆整数、小数四则混合运算的运算次序。
让同学体验和理解分数四则混合运算的运算次序和整数、小数四则混合运算的运算次序是相同的。
接着,再请第二种做法的同学说说为什么要用这种方法解答,当同学说到这样可以使计算简便时,我又适时引导同学察看两种方法的联系。
同学在我的引导下,很快就发觉了两者的紧密联系:第二种方法只是第一种方法的简便算法。
我再让同学明确这是什么运算定律?同学在理解乘法调配律这个运算定律后,我又让同学回忆其它的运算定律,并让同学说说每一个运算定律的意思。
整个新授环节,我不是通过单纯地说教,让同学接受这些新知,而是让同学自主探究,自主发觉新知。
我觉得这样的教学符合同学的认知规律,便于同学深刻理解新知。
2、关注同学的数学活动让同学通过多种形式的练习,在数学学习过程中发觉运算次序和运算定律,把握运算次序,并形成合理利用运算定律进行运算的意识。
细心设计练习。
练习是使同学把握学问,形成技能,进展智力的紧要手段。
练习重要在课内进行,练习要有层次,有针对性,讲究方式,使全班同学都得到较多的练习机会等。
在课堂练习中,除基本训练打基础外,还依据本节课的教学重、难点,设计了三个层次的专项练习:1.基本训练。
《四则运算》教学反思(精选6篇)

《运算》教学反思《四则运算》教学反思(精选6篇)作为一名人民教师,我们要有一流的课堂教学能力,借助教学反思我们可以拓展自己的教学方式,那么问题来了,教学反思应该怎么写?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四则运算》教学反思范文(通用6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运算》教学反思篇1计算虽然在上一学期“关注细节”的要求下很多孩子的学习习惯有了可喜的变化和进步,但这个教学内容是在新学期刚开始学,学生进过一个假期的放松指望今天一下把他们拉回来,还是不行的,需要时间!在课堂上我们先一起做了几个简单的两步计算的题目,孩子们先尝试,然后让孩子们起来讲解怎么做,确定顺序最重要。
虽然没有给题目分类,但是第一层的练习题是同级运算的,在做题时让学生慢慢醍醐这种类型的题目怎么去做,先学会方法再去追求正确率。
再做题的过程中,我还时时表扬那些算完知道验算和检查习惯好的同学的做法,以便他们带动更过的孩子。
反思整个教学过程,我认为这几课教学的成功之处在于:1、教学时,充分利用教材提供的生动情境,放手让学生独立思考,自主探索,并在合作交流的基础上形成解决问题的步骤和方法。
2、给予学生发展思维的空间,交给学生思考的主动权。
在教学中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把思考的主动权交给学生。
当然自主学习与思考会有错误。
错误是更好的学习资源。
这些错误的答案闪烁着学生智慧的火花,是孩子们最朴实的思想,经验最真实的暴露,是学生真实的思维过程,反映出学生构建知识时的障碍。
我充分发挥合作学习的优势,让学生做完后互相讲解,找出错误加以改正。
面对错误进行更深层次的思考,在思考中感悟,获得新的启迪。
《运算》教学反思篇2新教材中一个新的亮点就是整理混合运算的顺序是结合解决问题进行的。
目标中学生既要掌握运算顺序,又要理解解决问题的基本策略和步骤。
从出发点来说,编者希望把运算顺序结合应用题的解题思路进行很生的角度看,学生已经有了一定的运算基础,因此,我这样设计了教学过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整数的四则运算教学反思
上完整数的四则运算这一单元的课,让学生学会了四则运算的顺序。
在课堂上,我让学生看着算式,讲出每个算式的计算顺序,学生都能很好的说出。
所以我以为学生对于整数的四则运算是没有问题了,但通过作业的反馈来看,情况并不乐观,学生在做四则运算时还是出现不少问题:
(1)格式不对,不少的同学总是把等号对齐题目,甚至有几个同学在横式后面加上了得数。
(2)同学知道了运算顺序,但还是习惯于把先算的结果写在前面,没有算的写在后面,导致出错。
或者还是从左往右计算。
(3)计算态度有问题,比较粗心,如抄错数字,减法忘记借位。
看错运算符号。
(4)对于两个算式合并成一个算式很迷糊,在列综合算式需要加小括号时总是忘记加,
将以上学生的问题罗列出来,为的是在以后的教学中应多预设学生可能出现的问题。
教学时讲解更细致一些。
注重学生学习习惯的培养。
同时,在混合运算的教学中我打算抓住以下四点进行教学:1.运用数学术语读题意和口述运算顺序。
在复习两步混合式题时,要求学生意读题意。
如:16×4+18 读作:16乘4的积再加18,和是多少。
50-35÷5读作:50减去35除以5的商,差是多少。
这样做可以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和、差、积、商,乘、除以、除”等数学用语的含义,不但可以减少学生在读题时读错数的现象,也为后面学习列综合算式解答文字叙述题作了必要的渗透。
做三步混合式题时,不要求全体学生会依照运算顺序读题,但是在脱式计算过程中,要求学生口述运算顺序。
如:16×4+6×3 先算16乘4的积,再算6乘3的积,最后算64加18的和。
2.掌握两积(商)求和(差)同时脱式的计算方法。
混合运算使学生明确:三步混合试题中如果出现两积求和(差)、两商求和(差)、一积一商求和(差)时,可以把乘除法同时脱式。
我运用知识的迁移规律,让学生把准备题16×4十18中的18改写成两个数相乘的形式:16×4十6×3。
3 引导学生探索并掌握四则混合运算的解题步骤,提高计算的正确率和速度。
(1)观察:观察题目里有几个什么样的数,含有几种运算符号及括号的位置。
(2)分析:分析题目中每个数的特征和它们之间的运算关系,是否有简算部分,哪些运算可以同步进行。
(3)确定:通过观察、分析,确定先算什么,后算什么。
(4)计算:在分析、确定的基础上,根据相应的计算法则和运算性质进行计算。
计算重要看准数字和计算符号,能简算的尽量简算。
(5)检查:在计算的每个步骤中,都要及时检查、及时验算。
首先,看数字和运算符号是否准确,然后,看步骤是否合理,在看结果是否正确。
4 结合学生易出现的错误,进行有针对性的必要训练。
如: 25×4-60+40
=100-100
=0
出现这种错误的原因是学生凑整的意识太强烈,而对运算顺序的理解还不够深刻。
所以在计算时,提醒学生一定要先确定运算顺序,再计算。
通过了一定的训练加深了学生对运算顺序的理解,提高了计算的准确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