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 课外古诗文 王阳明《遁石先生传》原文及翻译

合集下载

王阳明立志文言文翻译

王阳明立志文言文翻译

王阳明,字子房,号阳明,浙江余姚人也。

幼聪颖,好读书,尤嗜经史。

及长,志存高远,欲以圣贤之道自任。

尝谓:“吾辈读书,非徒求显扬于世,将以明理致用,以淑世滋民也。

”一日,阳明先生游于山川之间,见百姓疾苦,心有所感。

遂立誓曰:“吾当立志,以圣贤之学正己,以天下为己任,以生民为念,以道义为宗,以仁爱为本,以诚信为基,以谦逊为怀,以刚毅为志,以公正为心,以清廉为节,以勤学为业,以力行为本,以道德为师,以文章为友,以天下为家,以百姓为亲。

”于是,阳明先生乃广交天下豪杰,求师问道,虚心求教。

尝从学者问曰:“子何以为学?”阳明答曰:“学也者,所以求道也。

道者,天地万物之理也。

吾辈学道,须先明理,次修身,再齐家,而后治国平天下。

”阳明先生又曰:“学者,当以道德为本,以文章为末。

文章虽美,道德不高,终为浮华。

道德既立,文章自生。

”一日,阳明先生与友论道,友问:“子何以立志?”阳明答曰:“立志者,心之所向也。

心之所向,无坚不摧,无高不可。

吾辈立志,当以圣贤为师,以道德为基,以仁爱为本,以诚信为用,以谦逊为行,以刚毅为志,以公正为心,以清廉为节,以勤学为业,以力行为本。

”又曰:“立志不易,守之维艰。

然吾辈志士,当以坚忍不拔之志,砥砺前行,虽千难万险,亦不渝其志。

”阳明先生尝自省曰:“吾虽立志,然性有未善,学有未精,德有未立,业有未成。

故当勤学不辍,修身不息,以俟明时。

”夫立志者,人生之大端也。

阳明先生之立志,非一日之功,亦非一时之兴。

其立志之坚,守志之坚,实为后世之楷模。

今译其文言,以飨读者。

王阳明立志翻译:王阳明,字子房,号阳明,是浙江余姚人。

他自幼聪慧,喜欢读书,尤其喜爱经史书籍。

长大后,他立志高远,想要以圣贤之道为己任。

他曾说:“我们读书,不仅仅是为了在世间显扬,而是为了明理致用,以淑世滋民。

”有一天,阳明先生在山川之间游玩,看到百姓的困苦,心中有所感触。

于是他发誓说:“我当立志,以圣贤之学来端正自己,以天下为己任,以生民为念,以道义为宗,以仁爱为本,以诚信为基,以谦逊为怀,以刚毅为志,以公正为心,以清廉为节,以勤学为业,以力行为本,以道德为师,以文章为友,以天下为家,以百姓为亲。

袁中道《石浦先生传》原文及翻译译文

袁中道《石浦先生传》原文及翻译译文

袁中道《石浦先生传》原文及翻译译文1、袁中道《石浦先生传》原文及翻译译文袁中道《石浦先生传》原文及翻译袁中道原文:先生名宗道,字伯修,楚之公安人也。

先生生而慧甚,十岁能诗,十二列校。

二十举于乡,不第归,益喜读先秦、两汉之书。

弱冠,已有集,自谓此生当以文章名世矣。

丙戌,遂举会试第一,年甫二十七耳。

先生官翰院,求道愈切。

己丑,焦公竑首制科,瞿公汝稷官京师,先生就之问学,共引以顿悟之旨。

而僧深有为龙潭高足,数以见性之说启先生,乃遍阅大慧、中峰诸录,得参求之诀。

先生于是研精性命,不复谈长生事矣。

是年,先生以册封归里。

仲兄与予皆知向学,先生语以心性之说,亦各有省,互相商证。

先生精勤之甚,或终夕不寐。

逾年,偶于张子韶与大慧论格物处有所入,始复读孔孟诸书。

七八年间,先生屡悟屡疑。

癸巳,走黄州龙潭问学,归而复自研求。

戊戌,再入燕。

先生官京师,仲兄亦改官,至予入太学,乃于城西崇国寺蒲桃林结社论学。

先生见地愈明,大有开发。

于时益悟阳明先生不肯迳漏之旨,其学方浸浸乎如川之方至。

先生素切归山之志,以东宫讲官不获补,先生曰:“当此危疑之际,而拂衣去,吾不忍也。

”是时,东宫未立,中外每有烦言。

先生闻之,私泣于室,体经病后,遂不堪劳。

自丁酉充东宫讲官,鸡鸣而入,寒暑不辍。

庚子秋,偶有微恙,强起入直,风色甚厉,归而病始甚。

明日,复力疾入讲,竟以惫极而卒。

先生为人修洁,生平不妄取人一钱。

居官十五年,不以一字干有司。

读书中秘,贫甚。

时乡人有主铨者,谓所知曰:“我知伯修贫,幸主铨,可为地、千金无害也。

”所知以语先生,先生笑而谢之。

卒于官,棺木皆门生敛金成之。

检囊中,仅得数金。

及妻孥归,不能具装,乃尽卖生平书画几砚之类,始得归。

归尚无宅可居,其清如此。

然先生为人平恕,亦不以此望人。

先生兴致甚高,慕白乐天、苏子瞻为人,所之以“白苏”名斋。

居官,省交游,简酬应。

诗清润和雅,文尤婉妙,著有《白苏斋集》若干卷。

(选自《珂雪斋集》,有删节)译文:先生名宗道,字伯修,湖北公安人。

全祖望《万贞文先生传》原文和翻译译文

全祖望《万贞文先生传》原文和翻译译文

全祖望《万贞文先生传》原文和翻译译文1、全祖望《万贞文先生传》原文和翻译译文全祖望《万贞文先生传》原文和翻译【原文】万贞文先生传(清)全祖望贞文先生万斯同,字季野,鄂人也,户部郎泰第八子。

少不驯,弗肯帖帖随诸兄,所过多残灭,诸兄亦忽之。

户部思寄之僧舍,已而以其颓,闭之空室中。

先生窥视架上有明史料数十册,读之甚喜,数日而毕;又见有经学诸书,皆尽之。

既出,因时时随诸兄后,听其议论。

一日伯兄期年家课,先生欲豫焉,伯兄笑曰:“汝何知?”先生答曰:“观诸兄所造,亦易与耳。

”伯兄骤闻而骇之,曰:“然则吾将试汝。

”因杂出经又目试之,汗浸千言,饿顷而就。

伯兄大惊,持之而泣,以稿户部曰:“几失吾弟。

”户部亦愕然曰:“几失吾子。

”是日始为先生新衣履,送入塾读书。

逾年,建请业于梨洲先生,则置之烽帐中高坐。

先生读书五行并下,如决海堤,然尝守先儒之戒,以为无益之书不必观,无益之文不必为也,故于书无所不读,而识大者。

康熙戊午,诏征博学鸿儒,则获奖巡道许鸿勋以先生荐,力辞得免。

明年,开局修《明史》,昆山徐学士元文延先生往,时史局中征士许以七品俸,成翰林院纂修官,学士欲援其例以授之,先生请以布衣参史局,不暑衔,不受俸,总裁许之。

诸纂修官以稿至,皆送先生覆审,先生阅毕,谓侍者曰:取某书某卷某页有某事,当补入;取取某书某卷某页有某事,当参校。

侍者如言而至,无爽者。

《明史稿》五百卷皆先生手定,虽其后不尽仍先生之旧,而要其底本,足以自为一书者也。

先生之初至京也,时议意其专长在史,及昆山徐侍郎乾学居优,先生与之语《丧礼》,乃知先生之深于经,侍郎银请先生遍成五礼之书二百余卷。

当时京师才彦雾会,各以所长自见,而先生最闲淡,然自王公以至下士,无不呼曰万先生,而先生与人还往,其自署只曰“布衣万斯同”,未有尝他称也。

先生为人和平大雅,而其中介然。

故督师之姻人方居要津,乞史馆于督少为宽假,先生历数其罪以告之。

有运饷官以弃运走,道死,其孙以赂乞入死事之列,先生斥而退之。

《徂徕先生石守道》原文及翻译译文

《徂徕先生石守道》原文及翻译译文

《徂徕先生石守道》原文及翻译译文《《徂徕先生石守道》原文及翻译译文》这是优秀的文言文翻译译文文章,希望可以对您的学习工作中带来帮助!1、《徂徕先生石守道》原文及翻译译文《徂徕先生石守道》原文及翻译王辟之《渑水燕谈录》原文:徂徕先生石守道,少以进士登甲科①,好为古文章。

虽在下位,不忘天下之忧,其言以排斥佛老、诛贬奸邪为己任。

庆历中,天子罢二相,进用韩魏公、富韩公、范文正公,增置谏官,锐意求治。

先生喜曰:“吾官为博士,雅颂,吾职也。

”乃作《庆历圣德》诗五百言,所以别白②邪正甚详。

太山孙明复见之,曰:“子祸起矣!”奸人嫉妒,相与挤之,欲其死而后已。

不幸先生病卒。

有以媾祸③中伤大臣者,指先生之起事曰:“石某诈死,北走胡矣。

”请斫④棺以验。

朝廷知其诬⑤,不发棺。

欧阳文忠公哭先生以诗曰:“当子病方革,谤辞正腾喧。

众人皆欲杀,圣主独保全。

已埋犹不信,仅免斫其棺。

”先生没后妻子流落寒饿魏公分俸买田以给之。

所谓大臣,乃先生尝荐于朝者;奸人,即先生诗所斥者也。

元祐中,执政荐先生之直,即诏官其子。

(节选自王辟之《渑水燕谈录》)【注】①甲科:科举。

②别白:分辨明白。

③媾祸:造谣。

④斫:打开。

⑤诬:被污蔑。

译文:徂徕先生石守道,年少凭借进士(的身份)考中科举,喜欢写古文章。

即使官职不高,也不忘天下忧患之事,他的言论以排斥佛老思想、诛杀贬低奸邪之人为自己的责任。

庆历年间,天子罢免了两个宰相,任用韩魏公、富韩公、范文正公,并增加设置上谏的官员,锐意寻求天下大治。

先生高兴地说:“我的官职是博士,对朝廷的颂扬,是我的职责。

”于是写了《庆历圣德》诗,有五百字,用这首诗歌来详尽地分辨明白正邪。

太山孙明又拜见他说:“你的灾祸就要来了!”奸人嫉妒(他),一起排挤他,想(等)他死了以后才停止(罢休)。

先生不幸病死了。

有大臣造谣中伤(石守道),指斥先生起兵叛乱,说:“石某人假死,(他)向北跑到胡地了。

”并要求开棺验尸。

朝廷了解他是被污蔑的,不愿意开棺。

《送石处士序》文言文翻译

《送石处士序》文言文翻译

《送石处士序》文言文翻译《送石处士序》的主旨一为阐明石处士此次出仕不违初衷,为行其所当行;二为借此时机,对他作一些规诫,并且通过此事对节度使乌公也含蓄地有所规诫。

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送石处士序》文言文翻译,希望对您有所帮助!《送石处士序》原文河阳军节度、御史大夫乌公,为节度之三月,求士于从事之贤者。

有荐石先生者。

公曰:“先生何如?”曰:“先生居嵩、邙、瀍、谷之间,冬一裘,夏一葛,食朝夕,饭一盂,蔬一盘。

人与之钱,则辞;请与出游,未尝以事免;劝之仕,不应。

坐一室,左右图书。

与之语道理,辨古今事当否,论人高下,事后当成败,若河决下流而东注;若驷马驾轻车就熟路,而王良、造父为之先后也;若烛照、数计而龟卜也。

”大夫曰:“先生有以自老,无求于人,其肯为某来邪?”从事曰:“大夫文武忠孝,求士为国,不私于家。

方今寇聚于恒,师还其疆,农不耕收,财粟殚亡。

吾所处地,归输之涂,治法征谋,宜有所出。

先生仁且勇。

若以义请而强委重焉,其何说之辞?”于是撰书词,具马币,卜日以受使者,求先生之庐而请焉。

先生不告于妻子,不谋于朋友,冠带出见客,拜受书礼于门内。

宵则沫浴,戒行李,载书册,问道所由,告行于常所来往。

晨则毕至,张上东门外。

酒三行,且起,有执爵而言者曰:“大夫真能以义取人,先生真能以道自任,决去就。

为先生别。

”又酌而祝曰:“凡去就出处何常,惟义之归。

遂以为先生寿。

”又酌而祝曰:“使大夫恒无变其初,无务富其家而饥其师,无甘受佞人而外敬正士,无昧于谄言,惟先生是听,以能有成功,保天子之宠命。

”又祝曰:“使先生无图利于大夫而私便其身。

”先生起拜祝辞曰:“敢不敬蚤夜以求从祝规。

”于是东都之人士咸知大夫与先生果能相与以有成也。

遂各为歌诗六韵,遣愈为之序云。

《送石处士序》翻译/译文河阳军节度使、御史大夫乌大人,做节度史三个月,向手下贤能的人们征求贤士。

有人举荐石先生,乌大人说:“石先生怎么样?”回答说:“石先生居住在嵩邙山、瀍谷河之间,冬天一件皮衣,夏天一件麻布衣服;吃的吗,一天吃一盆饭、一盘蔬菜。

阳明先生年谱原文及译文

阳明先生年谱原文及译文

阳明先生年谱原文及译文阳明先生年谱原文及翻译如下:原文:王先生守仁,字伯安,其先晋右军将军羲之之后,世居山阴。

至二十三世,迪功郎寿徙余姚。

国初有纲者,官广东参议,死苗难。

其子彦达以羊革裹尸归,御史郭纯上其事,庙祀纲于增城,纲盖先生之六世祖也。

高祖与准,永乐间举遗逸,不起,号“遁石翁”。

曾祖世杰,以明经贡入太学,号“槐里子”。

祖天叙,号竹轩,封翰林院修撰。

自槐里子以下,两世皆赠嘉议大夫、礼部右侍郎,加赠新建伯。

父华,号“龙山”,由进士及第第一人,仕至南京吏部尚书,封新建伯。

龙山念山阴佳山水,又为先世故居,复自余姚徙越城之光相坊。

先生因筑室阳明洞,距越城东南二十里,故学者称为“阳明先生”。

翻译:王守仁先生,字伯安,是晋朝右将军王羲之的后人,世代居住在山阴县。

到了第二十三世,迪功郎王寿举家迁至余姚。

明朝初年有一位叫王纲的人,任广东参议,死于当年的苗民叛乱。

他的遗体由他的儿子用羊皮裹着带了回来。

御史郭纯把王纲的事迹上报朝廷,朝廷下令在增城修庙祭祀他。

这位王纲就是先生的六世祖。

先生的高祖王与准在永乐年间曾经被举荐为“遗逸”,但被他谢绝了。

他自号为“遁石翁”。

先生的曾祖王世杰,因通晓经学而被推选进入太学,号“槐里子”。

先生的祖父王天叙,号“竹轩”,被封为翰林院修撰。

自槐里子以下,两代都被封赠为嘉议大夫、礼部右侍郎,并加赠新建伯的爵位。

父亲王华,号“龙山”,系当年进士及第第一人,官至南京吏部尚书,封新建伯。

龙山公考虑到山阴县山清水秀,又是自己先祖居住之地,再次从余姚举家迁至绍兴城的光相坊。

先生因为曾在绍兴东南二十里的阳明洞筑室修学,所以学者都称他为“阳明先生”。

王阳明学书文言文翻译

王阳明学书文言文翻译

原文:《传习录》曰:“吾心即宇宙,宇宙即吾心。

心外无物,心外无理。

天地万物,皆在吾心中。

”译文:《传习录》记载:“我的心灵即宇宙,宇宙即我的心灵。

心灵之外无物,心灵之外无理。

天地万物,都在我的心灵之中。

”原文:“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

知之者行之不悖,行之者知之不止。

”译文:“认识是行动的开始,行动是认识的完成。

认识的人行动不会违背,行动的人认识不会停止。

”原文:“致良知,诚意正心。

良知即是天理,天理即是良知。

致良知,即是致天理。

”译文:“实现良知,真诚诚意,端正心灵。

良知就是天理,天理就是良知。

实现良知,就是实现天理。

”原文:“学者有四事,立志、求仁、求智、求勇。

志不立,天下无可成之事;仁不至,天下无可爱之人;智不达,天下无可行之道;勇不坚,天下无可守之业。

”译文:“学者有四件事,立志、求仁、求智、求勇。

志向不坚定,天下就没有能成的事情;仁爱不至,天下就没有值得爱的人;智慧不达到,天下就没有能行的道路;勇气不坚定,天下就没有能坚守的事业。

”原文:“知行合一,即知即行。

知而不行,只是未知;行而不知,只是不行。

”译文:“知行合一,即知即行。

知道而不行动,只是不知道;行动而不知道,只是没有行动。

”原文:“心即理也,天理即在人心。

人心即天理,天理即在人心。

”译文:“心灵就是理,天理就在人心。

人心就是天理,天理就在人心。

”通过以上文言文翻译,我们得以领略王阳明心学的精髓。

王阳明认为,心灵即宇宙,宇宙即心灵,天地万物皆在心灵之中。

他强调知行合一,认为认识与行动密不可分。

只有实现良知,端正心灵,才能达到天理。

王阳明的心学思想,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送宗伯乔白岩序文言文原文译及翻译

送宗伯乔白岩序文言文原文译及翻译

送宗伯乔白岩序文言文原文译及翻译《送宗伯乔白岩序》是由王守仁编写的一篇,作品出处《王文成公全书》。

送宗伯乔白岩序文言文原文译及翻译是如何呢?本文是小编整理的送宗伯乔白岩序文言文原文译及翻译资料,仅供参考。

送宗伯乔白岩序文言文原文送宗伯乔白岩序作者:王守仁大宗伯白岩乔先生将之南都,过阳明子而论学。

阳明子曰:“学贵专。

”先生曰:“然。

予少而好弈,食忘味,寝忘寐,目无改观,耳无改听,盖一年而诎乡之人,三年而国中莫有予当者,学贵专哉!”阳明子曰:“学贵精”。

先生曰:“然。

予长而好文词,字字而求焉,句句而鸠焉。

研众史,核百氏,盖始而希迹于宋唐,终焉浸入于汉魏,学贵精战!”阳明子曰:“学贵正”。

先生曰:“然。

予中年而好圣贤之道,弈吾悔焉,文词吾愧焉,吾无所容心矣,子以为奚若?”阳明子曰:“可哉!学弈则谓之学,学文则谓之学,学道则谓之学,然而其归远也。

道,大路也,外是荆棘之蹊,鲜克达矣。

是故专于道,斯谓之专;精于道,斯谓之精。

专于弈而不专于道,其专溺也;精于文词而不精于道,其精僻也。

夫道广矣大矣,文词技能于是乎出,而以文词技能为者,去道远矣。

是故非专则不能以精,非精则不能以明,非明则不能以诚,故曰‘唯精唯一’。

精,精也;专,一也。

精则明矣,明则诚矣,是故明,精之为也;诚,一之基也。

一,天下之大本也;精,天下之大用也。

知天地之化育,而况于文词技能之末乎?”先生曰:“然哉!予将终身焉,而悔其晚也。

”阳明子曰:“岂易哉?公卿之不讲学也久矣。

昔者卫武公年九十而犹诏于国人曰:‘毋以老耄而弃予。

’先生之年半于武公,而功可倍之也,先生其不愧于武公哉!某也敢忘国士之交警?”——选自《四部丛刊》本《王文成公全书》〔明〕王守仁送宗伯乔白岩序文言文翻译礼部尚书乔白岩先生将往南都,到我处来论学。

我说:“学贵专。

”乔先生说:“对。

我少年时喜欢下棋,于是食不知味,上床不想睡,眼睛不看别的,耳朵不听别的,由此而在一年内压倒全城的人,三年中国内没有可以和我对抗的,学果真是贵专的啊!”我说:“学贵精。

《宋史·辛弃疾传》原文及翻译译文(二)

《宋史·辛弃疾传》原文及翻译译文(二)

《宋史·辛弃疾传》原文及翻译译文(二)《《宋史·辛弃疾传》原文及翻译译文(二)》这是优秀的文言文翻译译文文章,希望可以对您的学习工作中带来帮助!1、《宋史·辛弃疾传》原文及翻译译文(二)《宋史·辛弃疾传》原文及翻译(二)宋史原文:辛弃疾,字幼安,齐之历城人。

绍兴三十二年,高宗劳师建康。

召见,嘉纳之。

乾道六年,迁司农寺主簿,出知滁州。

州罹兵烬,井邑凋残,弃疾宽征薄赋,招流散,教民兵,议屯田,乃创奠枕楼,繁雄馆。

辟江东安抚司参议官。

留守叶衡雅重之,衡入相,力荐弃疾慷慨有大略。

寻知潭州兼湖南安抚。

又以湖南控带二广,与溪峒蛮獠接连,草窃间作,岂惟风俗顽悍,抑武备空虚所致。

乃复奏疏曰:“军政之敝,统率不一,差出占破,略无已时。

乞依福建左翼例,别创一军,以湖南飞虎为名,止拨属三牙,密院,专听帅臣节制调度,庶使夷獠知有军威,望风慑服。

”诏委以规画。

时枢府有不乐之者,数沮挠之,弃疾行愈力,卒不能夺。

经度费钜万计,弃疾善斡旋事皆立办议者以聚敛闻降御前金字牌俾日下住罢弃疾受而藏之出责监办者期一月飞虎营栅成违坐军制如期落成。

军成,雄镇一方,为江上诸军之冠。

弃疾豪爽尚气节,识拔英俊,所交多海内知名士。

弃疾尝同朱熹游武夷山,赋《九曲棹歌》,熹书“克己复礼”“夙兴夜寐”,题其二斋室。

熹殁,伪学禁方严,门生故旧至无送葬者。

弃疾为文往哭之曰:“所不朽者,垂万世名。

孰谓公死,凛凛犹生!”弃疾雅善长短句,悲壮激烈,有《稼轩集》行世。

咸淳间,史馆校勘谢枋得过弃疾墓旁僧舍,有疾声大呼于堂上,若鸣其不平,自昏暮至三鼓不绝声。

枋得秉烛作文,旦且祭之,文成而声始息。

德祐初,枋得请于朝,加赠少师,谥忠敏。

(节选自《宋史·辛弃疾列传》)译文:辛弃疾,字幼安,是山东历城人。

绍兴三十二年,宋高宗在建康犒劳军队。

召见他,赞许并接纳了他。

乾道六年,(辛弃疾)改任司农寺主簿,出任滁州知州。

滁州遭战火毁坏严重,井邑破败,辛弃疾放宽并减轻赋税,招抚逃难流散的百姓,训练民兵,建议军队屯田,并创立了奠枕楼、繁雄馆。

《江天一传》原文及翻译

《江天一传》原文及翻译

《江天一传》原文及翻译下文是关于《江天一传》原文及翻译相关内容,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帮助:第一篇:《《江天一传》译文》江天一,字文石,徽州歙县人(1)。

少丧父,事其母及抚弟天表,具有至性(2)。

尝语人曰(3):“士不立品者(4),必无文章。

”前明崇祯间,县令傅岩奇其才(5),每试辄拔置第一(6)。

年三十六,始得补诸生(7)。

家贫屋败(8),躬畚土筑垣以居(9)。

覆瓦不完,盛暑则暴酷日中(10)。

雨至,淋漓蛇伏(11),或张敝盖自蔽(12)。

家人且怨且叹,而天一挟书吟诵自若也(13)。

注释(1)徽州:清代徽州府,辖歙(shè)县、休宁、祁门、绩溪等六县,府治在歙县。

(2)具:通“俱”。

至性:善良天性,指孝顺父母、友爱兄弟。

(3)尝:曾经。

语:对……说。

(4)立品:树立良好品德。

(5)傅岩:字野清,浙江义乌人,崇祯(1628—1644)初年进士,授歙县令,官至监察御史。

(6)试:指童生岁试。

(7)补诸生:考取秀才,成为县学生员。

(8)败:破、坏。

(9)躬畚(běn本)土筑垣:亲自取土筑墙。

畚,竹制或木制撮土工具。

此作动词用。

(10)暴(pù铺):通“曝”,晒。

(11)蛇伏:像蛇一样蜷伏着。

(12)敝盖:破伞。

(13)自若:自如,像平常一样。

译文江天一,字文石,徽州歙县人。

小时候就死了父亲,侍奉他的母亲,和抚养弟弟天表,有着纯厚的本性。

他曾经对别人说:“一个读书人,不树立好的道德品行,就必然没有好文章。

”前朝明末崇祯年间,歙县县令傅岩认为他才学奇异,每次县里童生的岁试,总是选拔他为第一名。

但到三十六岁,才补上一名生员。

他家里很穷,房屋残破不堪,就自己动手用畚箕挑土筑墙而住。

屋上盖的瓦片不齐全,大热天就暴晒在酷热的太阳中;下雨天,全身被雨淋得像蛇一样蜷伏着,有时张起破伞来遮挡一下。

家里的人一面埋怨,一面叹息,然而天一却捧着书本朗读,和平常一样。

第二篇:《初中文言文翻译》初中文言文翻译一、《江天一传》原文与翻译【原文】江天一①,字文石,徽州歙县人②。

品读心学大智慧!《传习录》下卷全文译文

品读心学大智慧!《传习录》下卷全文译文

品读心学大智慧!《传习录》下卷全文译文卷下 14、戒惧恐惧在心念明·嘉靖三十四年(公元1555年),王陽明的门人钱德洪于安徽宁国水西精舍刊刻《传习续录》(在此之前,钱的同年曾才汉已先于湖北荆州刊刻了《遗言》,钱在此基础上进行删定而定《传习续录》刻本)。

此刻本即今本之下卷。

次年,钱德洪统前三录付黄梅尹张君刻于湖北蕲春的崇正书院,分上、中、下三卷,《传习录》始成规模。

·戒惧恐惧在心念·陈九川录陈九川(公元1495——1562年),字惟浚,号明水。

江西临川人。

授太常博士。

因谏明武宗南巡,廷杖五十。

后又任礼部郎中,受诬下狱。

后复官,周游讲学。

见《明儒学案》卷十九。

【原文】正德乙亥,九川初见先生于龙江。

先生与甘泉先生论格物之说。

甘泉持旧说。

先生曰:“是求之于外了。

”甘泉曰:“若以格物理为外,是自小其心也。

”九川甚喜旧说之是。

先生又论“尽心”一章,九川一闻却遂无疑。

后家居,复以格物遗质。

先生答云:“但能实地用功,久当自释。

”山间乃自录《大学》旧本读之,觉朱子格物之说非是。

然亦疑先生以意之所在为物,物字未明。

【译文】明正德十年(公元1515年),九川(惟浚)在龙江首次与先生见面。

其时,先生正与甘泉(湛若水)先生探讨格物学说。

甘泉先生一再坚持朱熹的见解。

先生说道:“这样就是在心外寻求了。

”甘泉先生说:“若认为寻求物理是外,那就把自心看小了。

”我对朱熹对见解持赞同态度。

先生接着谈到了《孟子·尽心章》,我听后,对先生关于格物的阐释再也没有疑问了,后来,我闲居家中,就格物问题他又一次请教于先生。

先生回答道:“只要能实实在在地用功,久而久之,自会清楚明白。

”我小住山中,自己抄录了《大学》古本来读,于是,觉得朱熹的格物学说不太正确。

但是,先生主张意的所在处是物,我觉得这个物字还不够明朗。

〔评析〕湛若水(公元1466~1560年),字元明,称甘泉先生,广东增城人。

29岁从学于陈献章,深得器重,视为衣钵传人。

初中语文课外古诗文戚澜《槐里先生传》原文及翻译

初中语文课外古诗文戚澜《槐里先生传》原文及翻译

戚澜《槐里先生传》原文及翻译戚澜原文:先生姓王,名杰,字世杰,居秘图湖之后。

其先世尝植三槐于门,自号槐里子,学者因称曰槐里先生。

始祖为晋右将军羲之。

曾祖性常与其弟秉常、敬常俱以文学显名国初,而性常以广东参议死于苗之难。

父遁石翁,以德学为世隐儒。

先生自为童子,即有志圣贤之学。

年十四,尽通《四书》《五经》及宋诸大儒之说。

时朝廷方督有司求遗逸,部使者闻遁石翁之名,及门迫起之,不可得。

见先生,奇焉,谓遁石翁曰:“足下不屑就,罪且及身,宁能以子代行乎?”不得已,乃遣先生备邑庠弟子员。

时教谕程晶负才倨傲,奴视诸生,见先生,辄敬服,语人曰:“此今之黄叔度也。

”岁当大比,邑有司首以先生应荐。

比入试,众皆散发袒衣,先生叹曰:“吾宁曳履衡门矣。

”遂归,不复应试。

宣德间,诏中外举异才堪风宪者,破常调任使之。

时先生次当贡,邑令黄维雅重先生,为之具行李,戒仆从,强之应诏。

先生固以亲老辞,乃让其友汪生叔昂。

既而遁石翁殁,又当贡,复以母老辞,让其友李生文昭。

而躬耕受徒,以养其母。

母且殁,谓先生曰:“尔贫日益甚,吾死,尔必仕。

毋忘吾言!”已终丧,先生乃应贡,入南雍。

祭酒陈公敬宗闻先生至,待以友礼,使毋就弟子列。

明年,荐先生于朝。

未报,而先生殁。

先生仪观玉立,秀目修髯,望之以为神人。

无贤愚戚疏,皆知敬而爱之。

言行一以古圣贤为法。

尝谓其门人曰:“学者能见得曾点意思,将哂然无入而不自得,爵禄之无动于衷,不足言也。

”先生与先君冷川先生友,先君每称先生所著《易、春秋说》《周礼考正》,以为近世儒者皆所不及;与人论人物,必以先生为称首。

澜时为童子,窃志之。

然从先君宦游于外,无因及门也。

今兹之归,先生殁已久矣。

就其家求所著述,仅存《槐里杂稿》数卷;而所谓《易、春秋说》《周礼考正》者,则先生之殁于南雍,其二子皆不在侍,为其同舍生所取,已尽亡之矣,呜呼惜哉!先君幼时,尝闻乡父老相传,谓王氏自东晋来盛江左,中微且数百年,元时有隐士善筮者,与其先世游,尝言其后当有大儒名世者出,意其在先生。

《王安石传》原文及译文

《王安石传》原文及译文

《王安石传》原文及译文《王安石传》原文及译文在日复一日的学习中,大家或多或少都接触过一些文言文吧?文言文是与骈文相对的,奇句单行,不讲对偶声律的散体文。

那么问题来了,你还记得曾经背过的.文言文吗?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王安石传》原文及译文,欢迎阅读与收藏。

王安石传有少年得斗鹑①,其侪②求之不与,恃与之昵③辄持去,少年追杀之。

开封当④此人死,安石驳曰:“按律,公取、窃取皆为盗。

此不与而彼携以去,是盗也;追而杀之,是捕盗也,虽死当勿论。

”遂劾府司失入⑤。

府官不伏,事下审刑、大理⑥,皆以府断为是。

诏放⑦安石罪,当诣阁门谢。

安石曰:“我无罪。

”不肯谢。

御史举奏之,置不问。

[注释]①斗鹑:鹑,一种鸟,身上长有麻点,性凶狠,古代常有“斗鹑”娱乐。

②侪(chái)伙伴。

③昵:亲近。

④当:量刑判处。

⑤失入:罪轻而罚重。

⑥审刑、大理:审刑,指中书省下属的审刑院,掌管上奏案件的裁决;大理,古代全国最高的审判机关。

⑦放:宽免。

17、用“/“给文中画线句子划分良朗读节奏。

(只划一处)(1分)恃与之昵辄持去18、解释句子中的加点词语。

(3分)(1)是:(2)诣:(3)谢:19、说说“此不与而彼携以去,是盗也”的意思。

(2分)20、用自己的话说说少年杀人的原因。

(2分)21、结合全文,请你对王安石这个人物作简要评价。

(3分)参考答案17、恃与之昵/辄持去18、(1)对,正确(2)到……去(3)道歉,谢罪19、这个人不给(他斗鹑)那个人却强拿走(斗鹑),这是强盗行径。

20、少年得到一只斗鹑,他的伙伴索取不成就侍机拿走,少年就杀了他。

21、他熟悉法令,知道当时“按律,公取、窃取皆为盗”;了解情况后果断得出结论并弹劾府司,说明他做事果断,秉公办事,不官官相护;最后维持原判,按理他被免到阁门谢罪可是他却不认罪,说明他坚持己见,性格倔强。

(答出其中两点即可)参考译文:有个少年得到一只用来斗的鹌鹑,他的同伴想要,他不给。

那同伴自恃和他亲密,就一把拿跑了。

《方山子传》文言文翻译

《方山子传》文言文翻译

《方山子传》文言文翻译在日复一日的学习中,说起文言文,大家肯定都不陌生吧?文言文是中国古代的一种汉语书面语言组成的文章,“五四”运动以前汉民族所使用的语言。

广为流传的经典文言文都有哪些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方山子传》文言文翻译,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原文方山子,光、黄间隐人也。

少时慕朱家、郭解为人,闾里之侠皆宗之。

稍壮,折节读书,欲以此驰骋当世,然终不遇。

晚乃遁于光、黄间,曰岐亭。

庵居蔬食,不与世相闻。

弃车马,毁冠服,徒步往来山中,人莫识也。

见其所著帽,方耸而高,曰:“此岂古方山冠之遗象乎?”因谓之方山子。

余谪居于黄,过岐亭,适见焉。

曰:“呜呼!此吾故人陈慥季常也。

何为而在此?”方山子亦矍然,问余所以至此者。

余告之故。

俯而不答,仰而笑,呼余宿其家。

环堵萧然,而妻子奴婢皆有自得之意。

余既耸然异之。

独念方山子少时,使酒好剑,用财如粪土。

前十九年,余在岐山,见方山子从两骑,挟二矢,游西山。

鹊起于前,使骑逐而射之,不获。

方山子怒马独出,一发得之。

因与余马上论用兵及古今成败,自谓一世豪士。

今几日耳,精悍之色犹见于眉间,而岂山中之人哉?然方山子世有勋阀,当得官,使从事于其间,今已显闻。

而其家在洛阳,园宅壮丽与公侯等。

河北有田,岁得帛千匹,亦足以富乐。

皆弃不取,独来穷山中,此岂无得而然哉?余闻光、黄间多异人,往往阳狂垢污,不可得而见。

方山子倘见之欤?译文方山子,是光州、黄州一带的隐士。

年轻时,仰慕汉代游侠朱家、郭解的品行,乡里的游侠之士都推崇他。

(等到他)年岁稍长,就改变志趣,发奋读书,想以此来驰名当代,但是一直没有交上好运。

到了晚年隐居在光州、黄州一带名叫岐亭的地方。

住茅草屋,吃素食,不与社会各界来往。

放弃坐车骑马,毁坏书生衣帽,徒步在山里来往,没有人认识他。

人们见他戴的帽子上面方方的且又很高,就说:“这不就是古代乐师戴的方山冠遗留下来的样子吗?”因此就称他为“方山子”。

我因贬官居住在黄州,有一次经过岐亭时,正巧碰见了他。

2020版高考语文总复习专题十一文言文阅读Ⅲ核心突破六精准翻译句子二讲义

2020版高考语文总复习专题十一文言文阅读Ⅲ核心突破六精准翻译句子二讲义

核心突破六 精准翻译句子(二)——符合“直”“信”“境”,落实得分点一、判断句判断句的判断方法,主要有以下三种:(1)从特征入手,看是否符合判断句的要求。

判断句的特征之一就是谓语部分是名词或名词性短语。

如《廉颇蔺相如列传》中“和氏璧,天下所共传宝也”,“天下所共传宝”是一个名词性短语,符合判断句的特征要求。

(2)看是否能翻译成“是”字句。

所有的判断句都能翻译成“是”字句,如果不能翻译成这种句式,那自然就不是判断句。

(3)看有无外在语言标志。

判断句的主要标志有“……者……也”“……者,……”“……,……也”,此外还有一些副词,如“则、乃、皆、诚、非”等。

如果有这些标志,再结合上面的两种方法做进一步判断即可。

当然有些特殊的没有标志的判断句,也可以根据前两种方法进行判断。

句子中有“是”字不一定是判断句,因为“是”不是判断句标志词。

如“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中的“是”作“这”讲,而句末的“也”才是判断标志。

(1)下列各组句子中,句式不相同的一组是( )A.⎩⎪⎨⎪⎧ ①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②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B.⎩⎪⎨⎪⎧ ①故今之墓中全乎为五人也②刘备天下枭雄C.⎩⎪⎨⎪⎧ ①《诗》三百篇,大底圣贤发愤之所为作也②妪,先大母婢也D.⎩⎪⎨⎪⎧ ①屈平疾王听之不聪也②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答案 D解析 ①为一般句式,②为判断句。

其他几组均为判断句。

(2)下列各句中,句式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A.和氏璧,天下所共传宝也B.且相如素贱人C.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D.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答案 C解析C项为宾语前置句,其他三项均为判断句。

二、被动句被动句的判断方法,主要有以下三种:(1)从标志词入手,看是否符合被动句的要求。

被动句的标志词主要有以下几类:①“为”“为……所……”或“……为所……”。

②“于”或“受……于……”。

③“见”或“见……于……”。

④“被”字。

初中语文 课外古诗文 王阳明《书黄梦星卷》原文及翻译

初中语文 课外古诗文 王阳明《书黄梦星卷》原文及翻译

王阳明《书黄梦星卷》原文及翻译王阳明原文:潮有处士黄翁保号坦夫者,其子梦星来越,从予学。

越去潮数千里,梦星居数月,辄一告归省其父;去二三月辄复来。

如是者屡屡。

梦星性质温然,善人也,而甚孝。

然禀气差弱,若不任于劳者。

窃怪其乃不惮道途之阻远,而勤苦无已也,因谓之曰:“生既闻吾说,可以家居养亲而从事矣。

奚必往来跋涉若是乎?”梦星跽而言曰:“吾父生长海滨,知慕圣贤之道,而无所从求入。

既乃获见吾乡之薛、杨诸子者,得夫子之学,与闻其说而乐之,乃以责梦星,曰:‘吾衰矣,吾不希汝业举以干禄。

汝但能若数子者,一闻夫子之道焉,吾虽啜粥饮水,死填沟壑,无不足也矣。

’梦星是以不远数千里而来从。

每归省,求为三月之留以奉菽水,不许;求为逾月之留,亦不许。

居未旬日,即已具资粮,戒童仆,促之启行。

梦星涕泣以请,则责之曰:“唉!儿女子欲以是为孝我乎?不能黄鹄千里,而思为翼下之雏,徒使吾心益自苦。

’故亟游夫子之门者,固梦星之本心;然不能久留于亲侧,而倏往倏来,吾父之命不敢违也。

”予曰:“贤哉,处士之为父!孝哉,梦星之为子也!勉之哉!卒成乃父之志,斯可矣。

”今年四月上旬,其家忽使人来讣云,处士没矣。

呜呼惜哉!呜呼惜哉!圣贤之学,其久见弃于世也,不啻如土苴。

苟有言论及之,则众共非笑诋斥,以为怪物。

惟世之号称贤士大夫者,乃始或有以之而相讲究,然至考其立身行己之实,与其平日家庭之间所以训督期望其子孙者,则又未尝不汲汲焉惟功利之为务;而所谓圣贤之学者,则徒以资其谈论、粉饰文具于其外,如是者常十而八九矣。

求其诚心一志,实以圣贤之学督教其子,如处士者,可多得乎!而今亡矣,岂不惜哉!岂不惜哉!阻远无由往哭,遥寄一奠以致吾伤悼之怀而叙其遣子来学之故若此以风励夫世之为父兄者亦因以益励梦星使之务底于有成以无乃父之志。

译文:潮州有个未出仕的读书人,叫黄保,号坦夫,他的儿子黄梦星来到越地,向我学习。

越地距离潮州几千里,梦星住几个月后,就请一次假,回去探望他的父亲。

《余靖传二》原文及翻译译文

《余靖传二》原文及翻译译文

《余靖传二》原文及翻译译文《《余靖传二》原文及翻译译文》这是优秀的文言文翻译译文文章,希望可以对您的学习工作中带来帮助!1、《余靖传二》原文及翻译译文《余靖传二》原文及翻译朱熹五朝名臣言行录余靖传二朱熹原文:余靖,字安道,建州人。

事仁宗,官至工部尚书。

范文正以言事忤大臣,贬知饶州。

谏官御史缄口避祸,无敢言者。

公独上书曰:“陛下亲政以来,三逐言事矣。

若习以为常,不甚重惜,恐钳天下之口。

”书既上,落职监筠州酒税。

尹洙、欧阳修相继抗疏论列,又以书让谏官以得罪远谪。

时天下贤士相与惜其去,号为“四贤”。

奉使契丹,入辞。

书所奏事于笏,各用一字为目。

上顾见之,问其所书者何?靖以实对。

上指其字一一问之,尽而后已。

庆历四年,元昊请和,将加封册。

而契丹以兵临境上,遣使言为中国讨贼,请止毋与之和。

朝廷患之,久议未决。

公独谓中国厌兵久矣,此契丹所幸。

一日使吾息兵养勇,非其利也,故用此扰我耳,是不可听。

朝廷虽是公言,犹留夏册不遣,而假公谏议大夫以报。

公从十余骑驰居庸关,见虏于九十九泉,从容坐账中,辨析往往复数十,卒屈其议,取其要领而还。

朝廷遂发册臣元昊。

西师既解严而北边亦无事。

使契丹,能为胡语,契丹爱之。

及再往,虏情益亲。

余作胡语诗,虏主大喜,还坐贬官。

唐之番舶装船,旧皆取税。

公奏罢之,以来达商。

又请立法,戒当任官吏不得市南药。

及公北归,不载南海一物。

本名希古,韶州人。

举进士,未预解荐,曲江主簿王仝(tóng)善遇之。

时知韶州者举制科,仝亦举制科。

知州怒,以为玩己。

捃其罪无所得,惟得仝与希古接坐。

仝坐“违敕”停任,希古杖臀二十。

仝遂闲居虔州,不复仕进,希古更名靖,取他州解放及第。

范公参政,引为谏官。

秘书丞茹孝标丧服未除,入京私营身计。

靖上言孝标冒哀求仕不孝。

孝标由是获罪,深恨靖。

靖迁龙图阁直学士,王仝数书于靖求仕,靖不能应其求。

孝标闻靖尝犯刑,诈匿应举,乃自诣韶州,购求其案得之。

时钱子飞为谏官,方攻范党。

孝标以其事诏之,子飞即以闻,诏下虔州问王仝。

《遁石先生传》原文及翻译译文

《遁石先生传》原文及翻译译文

《遁石先生传》原文及翻译译文《《遁石先生传》原文及翻译译文》这是优秀的文言文翻译译文文章,希望可以对您的学习工作中带来帮助!1、《遁石先生传》原文及翻译译文《遁石先生传》原文及翻译王阳明原文:翁姓王氏,讳与准,字公度,浙之余姚人。

父彦达,有隐操【恬退的操守,】。

祖广东参议性常,以忠死难【指殉难;遇难。

】。

朝廷旌录【表彰、记载】彦达,而彦达痛父之死,终身不仕。

悉取其先世【祖先;先人】所遗书付翁曰:“但毋废先业而已,不以仕进望尔也。

”翁闭门力学,尽读所遺书。

乡里后进【学识或资历较浅的人】或来从学者,辄辞曰:“吾无师承,不足相授。

”因去从四明赵先生学《易》。

赵先生奇其志节,妻以族妹而劝之仕。

翁曰:“昨闻先生“遁世无闷’【逃避世俗而心无烦忧】之诲,与准请终身事斯语矣。

”赵先生愧谢之。

先世尝得筮书【占卜的书】于异人,翁暇试取而究其术,为人筮,无不奇中。

远近輻辏【形容人或物聚集像车辐集中于车毂一样】,县令亦遣人来邀筮。

后益数数【1.犹汲汲。

迫切貌。

2.屡次;常常。

.屡次;常常。

】,日或二三至。

翁厌苦之,取其书对使者焚之曰:“王与准不能为术士,终日奔走公门,谈祸福。

”令大衔【藏在心中,怀恨】之。

翁因逃入四明山石室中,不归者年余。

时朝廷督有司访求遗逸【隐士】甚严。

部使者至县欲起翁。

令因言曰:“王与准以其先世尝死忠,朝廷待之薄,遂父子誓不出仕,有怨望【.怨恨;心怀不满】之心。

”使者怒拘翁三子,使人督押,入山求之。

翁闻益深遁,坠崖伤足。

求者得之以出。

部使见翁创甚,且视其言貌坦直无他。

翁亦备言其焚书逃遁之故。

使者悟,始释翁。

见翁次子世杰之贤,因谓翁曰:“足下不仕,终恐及罪,宁能以子代行乎?”不得已,遂补世杰邑庠弟子员。

而翁竟以足疾得免。

翁谓人曰:“吾非恶富贵而乐贫贱;顾吾命甚薄,且先人之志,不忍渝也。

”又曰:“吾非伤于石,将不能遂栖遁【避世隐居】之计,石有德于吾,不敢忘也。

”因自号通石翁云。

翁伟貌修髯,精究《礼》《易》,著《易微》数千言。

《五石之瓠》原文及翻译译文

《五石之瓠》原文及翻译译文

《五石之瓠》原文及翻译译文《《五石之瓠》原文及翻译译文》这是优秀的文言文翻译译文文章,希望可以对您的学习工作中带来帮助!1、《五石之瓠》原文及翻译译文《五石之瓠》原文及翻译庄子五石之瓠出自《庄子·内篇·逍遥游》原文惠子谓庄子曰:“魏王贻我大瓠之种,我树之成而实五石。

以盛水浆,其坚不能自举也;剖之以为瓢,则瓠落无所容。

非不呺然大也,吾为其无用而掊之。

”庄子曰:夫子固拙于用大矣!宋人有善为不龟手之药者,世世以洴澼絖(píngpìkuàng)为事。

客闻之,请买其方百金。

聚族而谋曰:“我世世为洴澼絖,不过数金;今一朝而鬻(yù)技百金,请与之。

”客得之,以说吴王。

越有难,吴王使之将。

冬与越人水战,大败越人,裂地而封之。

能不龟手一也,或以封,或不免于洴澼絖,则所用之异也。

今子有五石之瓠,何不虑以为大樽,而浮乎江湖?而忧其瓠落无所容?则夫子犹有蓬之心也夫!译文惠子对庄子说:“魏王送给我葫芦的种子,我把它种到成熟,结成的葫芦很大,有五石的容积。

用来盛水和饮料,它的坚硬程度却禁不起举。

剖开来作瓢,却因太大而没有适于它容纳的东西。

不是它不够大,而是因为它没有用处,所以我把它打破了。

”庄子说:“你实在是不善于利用大的东西。

宋国有一个善于制作防止皮肤冻裂的药的人,祖祖辈辈以在水中漂洗棉絮为业。

有人听说了,就请求用百金买他的药方。

全家族的人集中在一起商议道:“我们世世代代漂洗棉絮,收入不过几金。

现在卖药方一下子可以得到百金,就卖给他吧。

”那人得了药方,便用它去说服吴王。

越国来侵犯吴国,吴王便命他率领军队。

冬天和越军进行水战,把越军打得大败。

吴王便将一块土地封赏给他。

能不使手裂开的药是一样的,有的人靠它得到封赏,而有的人却免不了漂洗棉絮的辛劳,就是因为用途不同。

现在你有五石容量的葫芦,为什么不考虑把它作为腰舟而浮游于江湖之上,反而担忧它大得无处可容,可见你的心如蓬草一样屈曲不通啊!”2、《元史·石普传》原文及翻译译文《元史·石普传》原文及翻译元史原文:石普,字元周,徐州人。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王阳明《遁石先生传》原文及翻译
王阳明
原文:
翁姓王氏,讳与准,字公度,浙之余姚人。

父彦达,有隐操【恬退的操守,】。

祖广东参议性常,以忠死难【指殉难;遇难。

】。

朝廷旌录【表彰、记载】彦达,而彦达痛父之死,终身不仕。

悉取其先世【祖先;先人】所遗书付翁曰:“但毋废先业而已,不以仕进望尔也。

”翁闭门力学,尽读所遺书。

乡里后进【学识或资历较浅的人】或来从学者,辄辞曰:“吾无师承,不足相授。

”因去从四明赵先生学《易》。

赵先生奇其志节,妻以族妹而劝之仕。

翁曰:“昨闻先生“遁世无闷’【逃避世俗而心无烦忧】之诲,与准请终身事斯语矣。

”赵先生愧谢之。

先世尝得筮书【占卜的书】于异人,翁暇试取而究其术,为人筮,无不奇中。

远近輻辏【形容人或物聚集像车辐集中于车毂一样】,县令亦遣人来邀筮。

后益数数【1.犹汲汲。

迫切貌。

2.屡次;常常。

.屡次;常常。

】,日或二三至。

翁厌苦之,取其书对使者焚之曰:“王与准不能为术士,终日奔走公门,谈祸福。

”令大衔【藏在心中,怀恨】之。

翁因逃入四明山石室中,不归者年余。

时朝廷督有司访求遗逸【隐士】甚严。

部使者至县欲起翁。

令因言曰:“王与准以其先世尝死忠,朝廷待之薄,遂父子誓不出仕,有怨望【.怨恨;心怀不满】之心。

”使者怒拘翁三子,使人督押,入山求之。

翁闻益深遁,坠崖伤足。

求者得之以出。

部使见翁创甚,且视其言貌坦直无他。

翁亦备言其焚书逃遁之故。

使者悟,始释翁。

见翁次子世杰之贤,因谓翁曰:“足下不仕,终恐及罪,宁能以子代行乎?”不得已,遂补世杰邑庠弟子员。

而翁竟以足疾得免。

翁谓人曰:“吾非恶富贵而乐贫贱;顾吾命甚薄,且先人之志,不忍渝也。

”又曰:“吾非伤于石,将不能遂栖遁【避世隐居】之计,石有德于吾,不敢忘也。

”因自号通石翁云。

翁伟貌修髯,精究《礼》《易》,著《易微》数千言。

尝居秘图湖阴,遇“大有”【7:5卦的卦名,7:5是大有卦的代号】之“震”【①震是本卦的标题。

震代表雷电。

全卦内容讲人对雷电的感受。

’震是卦中多见词,又与内容有关。

】,谓其子曰:“吾先世盛极而衰,今衰极当复矣。

然必吾后再世而始兴乎?兴必盛且久。

”至是翁没且十年,而世杰以名儒宿学【学识渊博、修养有素的学者】膺贡,来游南雍。

大司成陈公一见,待以友礼,使毋就弟子列;命六堂【六堂是国子监位于辟雍左右两侧的33间房,合称为六堂,分别为:率性堂、诚心堂、崇志堂、修道堂、正义堂、广业堂,是贡生、监生们的教室】之士成师资【取,取用】之。

俨【恭敬,庄重】忝【辱,有愧于,常用作谦辞】与同舍,受世杰教益为最多,而相知为最深,因得备闻翁之隐德,乃私为志之若此。

译文:
老先生姓王,名与准,字公度,浙江余姚人。

他的父亲王彦达,有谦虚的操守。

祖父王性常任广东参议,以忠诚为国殉难。

朝廷表彰王彦达,彦达为父亲之死而悲痛,决定终身不入仕途。

取出自己祖先留下的全部书籍交付给王与淮说:“只是希望不要废弃了祖先家业罢了,不用升官发达期望你们。

”王与淮闭门努力学习,读尽了祖先留下的书籍。

乡里后辈有人想来跟他学习,(与淮先生)总是推辞说:“我没有得到老师的传承,我的学识不足以教授你们。

”(与淮)于是去跟从四明赵先生学习《易》。

赵先生惊奇于他的志向和节操,把表妹嫁给他为妻,并且鼓励他走上仕途。

王与淮说:“以前听从先生‘遁世无闷’的教诲,与准请求终身实践这一教诲。

”赵先生惭愧地向她道歉。

与淮祖先曾经从异人那里获得筮书,与淮空闲的时候拿来研究占卜的方法,为别人
占卜,没有不神奇地卜中。

远近人们纷纷前来,县令也派人来邀请他去占卜。

后来更加频繁,有时每天会有两三回。

与淮对此厌烦痛苦,取出筮书当使者面焚毁了它说:“王与准不能当术士,终日在官府奔走,谈论祸福。

”县令对此深深怀恨在心。

与淮于是逃入四明山石室中,一年多不敢回家。

当时朝廷督查有司访求朝廷遗漏的英才十分紧迫。

部使者到县衙想起用与淮。

县令趁此进言说:“王与准因为他的祖先世曾经为尽忠而死,朝廷待他们凉薄,于是父子立誓不出山做官,有怨恨之心。

”使者发怒拘捕与淮三个儿子,派人督促押解,进山寻找与淮。

与淮听说后逃跑更加远的深山,坠下山崖摔伤了脚。

寻找的人抓住了他带出了大山。

部使见与淮受伤很严重,且看他的言谈举止坦荡率直没有其它意图。

与淮也详尽地谈了他焚毁筮书逃遁的原因。

使者明白了这些,才释放了与淮。

部使看到与淮的次子世杰很贤良,于是对与淮说:“您不入仕途,最终恐怕要涉及犯罪,是不是能用儿子代你前行吗?”不得已,于是补录世杰为县学的弟子员。

而王与淮最终凭脚伤能免去出仕。

王与淮对别人说:“我不是厌恶富贵而喜欢贫贱;只是我的命运很浅薄,况且祖宗的志向,也不忍心改变啊。

”又说:“我要不是被石头碰伤,将不能实现避世隐居的想法,石头对我有恩德,(我)不敢忘记它。

”于是自号通石翁。

王与淮体貌魁伟长髯潇洒,精心研究《礼》《易》,著有数千言的《易微》。

曾经居住在秘图湖南,遇“大有卦”之“震卦”,对他的儿子说:“我们祖先兴盛到了极点就衰败了,现在衰败到了极点就应该复兴了。

然而一定要我日后再世才能兴盛吗?一旦复兴必定旺盛且持久。

”在与淮去世将近十年的时候,王世杰凭名儒的名望和渊博的学识荣膺贡生,来南雍游学。

大司成陈公一看见他,以朋友的礼节接待他,没有将他放在学生的行列里;命国子监的贡生把他当老师对待。

我有愧于世杰与他同学,我是受世杰教益是最多的,而了解他是最深的,于是能详尽地了解老先生的谦虚的品德,于是我写下这篇文章。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