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第一课时

合集下载

人教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下册18《文言文二则》第一课时《囊萤夜读》课件

人教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下册18《文言文二则》第一课时《囊萤夜读》课件

拼音
qín
部首

①做事尽力,不偷懒,跟“懒”“惰” 字义
相对 ②按规定时间上班的工作
组词 勤劳、勤勉、执勤、后勤、殷勤、勤务
拼音

部首

①多,广、②知道得多 字义
③用自己的行动换取
组词 博大、渊博、博士、博览、博爱、博弈
拼音
pín
部首

①穷,收入少,生活困难,跟“富”相 字义
对 ②缺乏,不足
无论环境多么艰苦,只要勤奋好学,日后必有所成就。
《宋齐语》曰:孙康家贫,常映雪读书。
匡衡字稚圭,勤学而无烛,邻人有烛而不与, 衡乃穿壁引其光,以书映之而读之。
——《西京杂记》
课程结束
囊萤夜读 夏月则练囊盛数十萤火以照书
“囊萤夜读”的“囊”与“练囊”的“囊”意思相同吗?
囊萤夜读 夏月则练囊盛数十萤火以照书
“囊萤夜读”的“囊”是用布袋装的意思,是一个动作。 “练囊”的“练”指白色薄绢;“囊”指布袋; “练囊”即白色薄绢做的布袋,是一个物品名称。
以夜继日焉。
“以夜继日” 同“夜以继日” ,用晚上的时间接上白天。形容昼夜不停。 焉:语气词。
夜以继日地学习着。
胤恭勤不倦,博学多通。家贫不 常得油,夏月则练囊盛数十萤火以 照书,以夜继日焉。
晋朝人车胤谨慎勤劳而不知疲倦,知识渊博, 学问精通。他家境贫寒,不能经常得到灯油。夏 天的夜晚,车胤就用白绢做成透光的袋子,装几 十只萤火虫照着书本,夜以继日地学习着。
胤恭勤不倦,博学多通。家贫不常得油,夏月 则练囊盛数十萤火以照书,以夜继日焉。
组词 贫困、贫穷、清贫、贫乏、贫血
拼音
yān
部首

①跟介词“于”加代词“是”相当 字义

22文言文二则 第一课时(课件)-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

22文言文二则 第一课时(课件)-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

意思:锺子期死了,伯牙觉得世界 上再也找不出比钟子期更了解他的 人了,于是,他把心爱的琴摔碎, 终身不再弹琴。
过了一会儿,(伯牙)心里又想到流水, 锺子期又(禁不住)说:“弹得真好啊, 像流水一样浩荡。”锺子期去世后,伯 牙把琴摔破,把弦扯断,一辈子都不再 弹琴了,(他)认为世上再没有值得他 为之弹琴的人了。
这是一个关于 什么的故事?
知音
从哪句话可以看出锺子期堪称伯 牙的“知音”?
“锺子期死,伯牙破琴绝弦,终身 不复鼓琴,以为世无足复为鼓琴者 。”说说这句话的意思,再结合“ 资料袋”和同学交流感受。
文言文二则 第一课时
第一课时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生苦短,知音难求。春 秋时期,楚国俞伯牙和锺子期的故事流传至今,成为结交 朋友的千古楷模。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个故事。
《列子》,道家学派著作,相传 为列子所撰。列子,名御寇,战国时 期郑国人,主张虚静无为,独立处世, 善于修身养性。《列子》共八卷,内 容形式多为神话、传说、寓言,如 “愚公移山”“歧路亡羊”等成语均 出自其中。本文选自《列子·汤问》。
小组合作,疏通文意。
善:擅长。 鼓:弹。 志:心志,情志。 太山:泛指大山,高山。一说指东岳泰山。 善哉:好啊。哉,语气词,表示感叹。 巍巍:高大的样子。 若:像。 少选:形容极短的时间。 汤汤:水流大而急的样子。
伯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鼓琴,锺子期听之。
译文:伯牙弹琴, 锺子期倾听。
译文:
伯牙弹琴,锺子期在一旁欣赏。当(伯 牙)弹琴的时候,心里想到高山,锺子期 (情不自禁地感叹)说:“弹得真好啊, 像大山一样高峻。”
课文主题:
《伯牙鼓琴》讲述了“高山流水 遇知音”的故事,赞美了伯牙与 锺子期之间的深情厚谊,表现了 知音难觅的主题。

六上第22课《文言文二则》第一课时课件(共25张PPT)

六上第22课《文言文二则》第一课时课件(共25张PPT)

品读感悟
琴声也懂,志向也懂,胸怀也懂,这才 是真正的知音。伯牙和子期多么想像高山和 流水一样相伴相随永不分离,他们相约来年 再相见,一年以后伯牙乘着一叶扁舟来到去 年相见的地方的时候,等待他的不是子期的 人而是子期冰冷的墓碑,他把对子期的千言,生活中应该不缺少别 人的赞美,但他因为钟子期的死而“绝弦”了,你怎样看待他的 举动?结合课文内容说说你的理解。
文言文二则
第一课时
第1课时
新课导入
播放乐曲《高山流水》
走进作者
列子,名列御寇,相传郑国人,思想家和语言文学家。是战国时早期道 家代表人物之一。思想上崇尚虚无缥缈,生前被称作“有道之士”,是中国 道家和哲学史上的著名人物。先后著书二十篇,十万多字,今存《天瑞》 《仲尼》《汤问》《杨朱》《说符》《黄帝》《周穆王》《力命》等八篇, 共成《列子》一书,均已失传。其中寓言故事百余篇,如《黄帝神游》《愚 公移山》《夸父追日》《杞人忧天》等,篇篇珠玉,读来妙趣横生,都选自 此书隽永味长,发人寻思。后被道教尊奉为“冲虚真人”。
课堂练习
1.比一比,组一组。 巍(巍巍) 其( 其中)破(破坏) 魏(大魏) 期( 期末)波(波浪) 2.解释加点的词 。 (1)巍巍乎若太山 巍巍: 高的样子。 (2)少选之间而只在流水。 少选: 形容极短的时间。
织(组织 ) 帜(旗帜 )
做一做
课堂总结
本文通过伯牙寄情怀于琴音,而钟子期能领会琴音 传达出的情感意趣,表现了两人高深的音乐造诣,同时 也表达了他们心意相通、惺惺相惜的深厚情感,阐述了 知音难觅的道理。
品读感悟
文中哪些地方可以体现钟子期是伯牙的知音? 方鼓琴而志在太山 善哉乎鼓琴,巍巍乎若太山
少选之间而志在流水 善哉乎鼓琴,汤汤乎若流水

语文人教版六年级下册第一课文言文二则第一课时

语文人教版六年级下册第一课文言文二则第一课时

第一课文言文两则【教学目标】1.能根据课后注释疏通全文,了解故事内容。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背诵课文。

3.理解重点词句,领悟文中所讲的道理。

4.初步感受文言文的特点,激发学习文言文的兴趣。

【教学重点】指导学生朗读和背诵。

【教学难点】让学生参考注释读懂每句话的意思。

【教学准备】初步了解孔子、孟子的生平。

【教学时数】两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引读“单元导语”1.了解单元学习重点。

2.提示学期学习重点。

二、导入,读懂题目1.浅析文言文与白话文的区别。

2.导入新课,明确学习任务。

3.析题(出示课件:简介孟子)三、初读课文,读正确流利1.自由朗读课文,读通顺,读流利。

2.指名读,简单评价。

3.这样吧,你们看一下注释。

这篇课文的注释很多,一下子记不住。

你可以按照序号,把注释的内容简单地标记在课文中相应的字词旁边。

然后再读课文,一边读一边对照注释想想这些字、词、句子的意思。

知道意思了,可能读起来就顺了。

大家开始做这个工作:标记注释,理解字、词、句。

开始吧,给大家10分钟时间。

(学生自由读。

)4.读古文讲究断句。

原来古文是没有标点符号的。

我们的课文为了大家学习方便,加上了标点。

读课文时,有标点的地方当然需要停顿,但在一些句子中,根据它的意思,那些没有标点符号的地方,需要拖个长声。

这样读,你自己比较好理解,听的人也容易听懂。

大家拿出笔来,听我读一遍,注意听我读到哪里没有标点却拖长了字音,你就在哪里画一条斜线。

(板书画斜线“/”)为了大家便于听和画,我读得慢一些,拖音也放长些。

明白吗?(1)老师范读。

语速较慢,生边听边记。

(2)下面各自按照画出的斜线朗读一次,拖音的地方,可以夸张些。

(生练读。

)3.古人读书讲究吟咏,读得入情后还要摇头晃脑,甚至身子也跟着节奏晃动。

四、结合注释,理解内容1.我问几个问题行吗?第一个问题:“弈秋”是什么意思?讲详细点。

很会下棋到什么程度?2.哪句话说了这个意思?读出来。

文言文二则第一课时《伯牙鼓琴》教案

文言文二则第一课时《伯牙鼓琴》教案

22 文言文二则(第一课时)《伯牙鼓琴》教案【课前分析】1、课文内容分析:《伯牙鼓琴》是一篇文言文。

文言文的特点是语言简练,但是内涵丰富。

《伯牙鼓琴》选自《吕氏春秋》,仅用83个字讲述了高山流水的故事,展现了伯牙和子期的真挚友谊,融入“知音”这一文化意象。

伯牙和钟子期的友谊成为千古佳话,从此“高山流水”成为名曲。

伯牙所弹的“高山流水”虽然失传了。

但是后人依据这一故事创作了许多流派的“高山流水”。

高山流水也成为“知音”代名词。

从此,一但听到“高山流水”的曲子,就会想起这段佳话,就会感慨知音难觅,更会珍惜难得的友情。

《伯牙鼓琴》里的伯牙和钟子期二人志趣相同,都热爱音乐。

一人善于弹奏:伯牙能通过古琴表现高山之巍峨,流水之浩大,这里有艺术家的创造,也有古琴特有的音色魅力。

一人善于倾听:子期能听出伯牙琴音里那巍峨的高山,那浩大的流水。

二人对音乐都充满喜爱,能用音乐交流思想,交流感情,能了解对方的内心世界,这就是音乐艺术的魅力。

音乐能表现高山流水等自然风光,能讲述故事,也能表达思想感情。

而今,因为这段佳话,不懂音乐的人,一听到高山流水的乐曲,脑海里就会浮现连绵巍峨的高山,时而潺潺、时而浩大的流水。

2、阅读策略分析:本单元的人文主题是“艺术之美”,阅读策略的目标是“借助语言文字展开想象,体会艺术之美”。

《伯牙鼓琴》需要学生对于音乐艺术展开想象,将声音转换成文字。

3、重点词的分析:本课的多音字有“少、汤”,对疏通文意有影响,教学时需要重点解读。

【学情分析】1、学生虽然从三年级就开始接触文言文,但因其晦涩难懂,跟现代文还是有很大差异的,他们要读懂文意是有一定难度的。

2、六年级的学生已经掌握了学习文言文的一些方法。

文言文的学习要注重朗读、背诵。

读分两步:一、借助注释或者插图略读课文,读通顺,读正确;二、联系上下文,生活经验揣测、详读课文,甚至是熟读成诵。

最后深入领会,感悟课文。

3、我班占百分之五十的孩子独立完成疏通文意主观意愿是不强的。

《文言文二则》第一课时【教案】六年级上册语文部编版

《文言文二则》第一课时【教案】六年级上册语文部编版

文言文二则第一课时(教案)六年级上册语文部编版学情分析六年级是初中阶段的第一个学年,是语文学科整个学习过程中最为重要的一年。

初中语文的学习重心从基础知识转向阅读理解,注重学生的综合能力和思辨能力的培养。

文言文二则是初中语文的重点内容之一,其作为一种古代语言文化,是学生在语文学习中最为陌生的一部分。

因此,作为教师,需要根据学情的情况,合理安排教学计划,切实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

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了解文言文语言的特点和魅力;2.掌握文言文的基本词汇、构词规律;3.把握简单文言文的基本含义;4.焕发文言文的魅力和文化气息。

过程与方法1.培养学生的文言文阅读习惯;2.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思维品质;3.常规的口头、书面表达能力的练习。

情感态度1.培养学生对文言文语言的兴趣和热爱;2.提高学生的语言文化修养。

教学步骤1.导入(10分钟)1.教师通过谈论古代文化的魅力,激发学生对文言文的兴趣和探究的欲望;2.教师简单给学生展示文言文中常用的基本词汇和练习中要用的构词规律,以增加学生的文言文阅读自信;3.教师通过介绍文言文文章的历史背景,引导学生在阅读过程中感知古代文化。

2.讲解与演示(40分钟)1.教师通过词语对比、情景对话等多种方式演示文言文中常用的词汇和表达方式;2.教师展示多种文言文的阅读技巧,并通过实例讲解文言文阅读的要点和注意事项;3.教师讲解文言文的基本语法知识,以便学生在阅读和写作时更好地运用文言文。

3.实践与巩固(50分钟)1.学生通过朗读、背诵等方式熟悉和掌握文言文的常用词汇和句型结构;2.学生通过注释、解析等方式深入理解文言文中的含义和文化背景;3.学生探究文言文作品的艺术特点、情感表达等元素,尝试把握文言文的魅力;4.学生在掌握文言文基本知识的基础上,进行写作和表达练习,以加深理解和提高实际运用能力。

4.归纳总结(10分钟)1.教师通过解答学生问题和生动形象的比喻,进一步加深学生的文言文理解和认识;2.教师指导学生总结文言文阅读和写作的要点,以便学生在之后的学习和考试中更好地运用文言文。

18《文言文二则》 第一课时 (囊萤夜读 ) 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

18《文言文二则》 第一课时 (囊萤夜读 ) 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

18《文言文二则》第一课时(囊萤夜读)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课题18.文言文二则部编版四年级下册第七单元第1课时学校授课班级授课教师学习目标1.认读“恭勤”等4个生字,会写“囊萤”等9个生字,正确读写“囊萤夜读恭勤不倦博学多通”等词语。

2.能根据课后注释疏通全文,了解故事内容。

3.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从人物的语言、动作描写中,感受人物的品质。

4.理解重点词句,领悟文中所讲的道理。

5.初步感受文言文的特点,激发学习文言文的兴趣。

学习重难点1.正确、流利地朗读,从人物的语言、动作描写中,感受人物的品质。

2.能参考注释读懂每句话的意思。

学情分析学生已学过《司马光》《守株待兔》《精卫填海》,积累了一定的学习经验。

文言文与现代文相比,在词语、句式等方面差别较大,小学生对文言文接触的又少,很难做到正确地断句,流利地朗读。

教学中回顾文言文的学习方法,巩固已有学习经验;把指导学生朗读、背诵作为本课的教学重点。

抓住人物语言动作,体会人物的精神品质。

教学辅助教学课件教学过程学习任务一:导入课题,解释题意【设计意图:借助已有的背景知识,学过的文言文方法,引发学生对学习文言文的兴趣。

借助插图,初步了解故事内容。

】一、谈话交流,导入课题。

1.出示视频,《凿壁偷光》的故事大家听说过吗?原文:匡衡勤学而无烛,邻舍有烛而不逮,衡乃穿壁引其光,以书映光而读之。

人大姓文不识,家富多书,衡乃与其佣作而不求偿。

主人怪,问衡,衡日:“愿得主人书遍读之。

”主人感叹,资给以书,遂成大学。

译文:匡衡勤奋好学,但家中没有蜡烛。

邻家有蜡烛,但光亮照不到他家,匡衡就在墙壁上凿了洞引来邻家的光亮,让光亮照在书读书。

里有个大户人家不怎么识字,但家中富有,有很多书。

匡衡就到他家去做雇工,但不要报酬。

主人感到很奇怪,问他为什么这样,他说:”我希望读遍主人家的书。

”主人听了,深为感叹,就借给匡衡书(书资助匡衡)。

于是匡衡成了一代的大学问家。

古时候,还有一位热爱读书的人,他是晋代车胤,这个故事就是《囊萤夜读》。

《文言文二则》(《囊萤夜读》《铁杵成针》)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文言文二则》(《囊萤夜读》《铁杵成针》)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文言文二则》(《囊萤夜读》《铁杵成针》)第一课时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
1.认识“囊、萤”等7个生字,会写“囊、萤”等7个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囊萤夜读》,理解文言文的意思。

3.学习古人勤奋学习的精神。

二、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
(1)认识生字。

(2)朗读文言文,理解文意。

2.教学难点
体会古人的学习精神。

三、教学过程
1.故事导入
(1)讲述古人勤奋学习的故事。

(2)引出《囊萤夜读》。

2.初读文言文
(1)学生试读,圈出不认识的字。

(2)教师范读,学生跟读。

(3)指名读。

3.学习生字词
(1)讲解生字的读音和写法。

(2)理解词语,如“囊萤、恭勤”等。

4.理解文意
(1)结合注释,理解文言文的意思。

(2)交流汇报,教师点拨。

5.体会精神
(1)思考从车胤身上学到了什么。

(2)交流讨论,教师总结。

6.课堂小结
(1)回顾学习内容。

(2)布置作业:背诵文言文,抄写生字词。

小学四年级下册语文22.《文言文二则》第一课时课件设计

小学四年级下册语文22.《文言文二则》第一课时课件设计

朗读指导
胤/恭勤不倦,博学多 通。家贫/不常得油,夏月 则/练囊/盛/数十萤火/以/ 照书,以夜继日/焉。
读出对车胤的敬 佩之情。
读懂文言文
《囊萤夜读》讲述的是车胤儿时利用 ___萤__火__虫____ 代 替 油 灯 勤 学 苦 读 的 故 事 , 告 诉 人们:无论环境有多么恶劣,我们都要 ___勤__奋__苦__学______,这样日后必有成就。
语文 四年级 下册
课前准备
语文课本、练习本、笔。 上课期间,端正坐姿、认真书写。
认识文言文
文言文指用古代书面 语言写成的文章。我国的 古代,所有的文章都是用 书面语言写成的。所以, 我们一般将古文称为“文 言文”。
文言文名句举例
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囊萤夜读
试着填一填,背一背《囊萤夜读》吧!
胤/( 恭勤 )不倦,博学(多通 )。家贫 /不常得油,夏月则/( 练囊)/盛/数十 (萤火 )/以/(照书 ),以夜继日/焉。
我能独立背诵《囊萤夜读》!
当堂检测
内容: 1.同步第一题囊、焉;第二、三、四、五题;
要求: 1.线下学习十分钟完成;
作业超市
必做: 1.熟读课文,背诵课文。 2.把《囊萤夜读》的故事绘声绘色地讲给大人听。 选做: 阅读文言文《司马光》、《闻鸡起舞》。
车胤,(约333~约401)字 武子,东晋南平郡江安县西辛里 (今湖北公安曾埠头乡)人。自 幼聪颖好学,家境贫寒,常无油 点灯,夏夜就捕捉萤火虫,用以 照明夜读,学识与日俱增。
囊萤
用口袋装 萤火虫
看注释
夜读
在夜晚读书
(车胤)把萤火虫装在袋子里照明, 在夜晚读书。

六年级上册语文课件-21.文言文二则【第1课时】 人教部编版(共28张PPT)

六年级上册语文课件-21.文言文二则【第1课时】 人教部编版(共28张PPT)

伯牙为什么“破琴绝弦”?
“破琴绝弦”是对伯牙的动作描写。子期死后,伯 牙觉得失去了值得让他弹琴的人,他的音乐再也无人 能理解,他的心意再也无人能明白,就以摔琴断弦来 表达他内心极度的痛苦和对子期深深的思念。
忆昔去年春,江边曾会君。 今日重来访,不见知音人。 但见一抔土,惨然伤我心! 伤心伤心复伤心,不忍泪珠纷。 来欢去何苦,江畔起愁云。 此曲终兮不复弹,三尺瑶琴为君死。
“知音”的真正涵义,树立正确友情观。 (难点)
听范读,边听边画出文中的生字,注意生字的读音。
自读提示
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 读通句子,难读的地方多读几遍。
理解词语
【鼓】 【志】 【太山】 【善哉】
试着把词语和意思连起来!
心志,情志。 弹。 好啊。 泛指大山,高山。一说指东岳泰山。
那么樵夫钟子期“善听”,又表现在哪里呢? 请用文中语句回答。
钟子期曰:“善哉乎鼓琴,巍巍乎若太山。” 钟子期又曰:“善哉乎鼓琴,汤汤乎若流水。”
从哪句话可以看出子期堪称伯牙的“知音”?
方鼓琴而志在太山,钟子期曰:“善 哉乎鼓琴, 巍巍乎若太山!”
志在流水 , 钟子期又曰 :“善哉乎 鼓琴,汤汤乎若流水。
伯牙鼓琴,钟子期听之。 方鼓琴而志在太山,钟子期曰:
伯牙弹琴,钟子期听他弹奏。刚弹琴就表现出攀登大山的志向。钟子期说: “琴
“善哉乎鼓琴,巍巍乎若太山。”少选之间,而志在流水。
弹得真好啊!好像泰山一样高大。”过了一会儿,琴声表现出了随流水奔腾不息的志向。
钟子期又曰:“善哉乎鼓琴,汤汤乎若流水。” 钟子期死。
人民做事,就更加勤奋地学习。有一次,班里要讨论历史方面的问
题,她认真地(搜 收)集资料,认真地思索,做了充分准备。在

高三语文文言文第一课时

高三语文文言文第一课时

教材例句
2.沛公军 (于)霸上。(《鸿门 . 宴》) 分析:“军”为名词,与 “(于)霸上”构成动补关 系,故“军”为动词,译 为“驻扎、驻军”。
规律总结
2.名词+补语 名词本来不能带补语,但有 时带了补语,这个名词就有了动 词的特点,活用为一般动词。
教材例句
3.(1)范增数目 项王。(《鸿门宴》) . (2)假舟楫者,非能水 也。(《劝 . 学》) 分析:(1)“数”为副词,在句 中只能修饰动词,作状语, “数”修饰了名词“目”,故 “目”为动词,译为“使眼 色”。(2)“能”是能愿动词, 一般是修饰动词。这里修饰了 名词“水”,故“水”活用为 动词。
规律总结
3.能愿动词+形容词 形容词放在“可”等 能愿动词后面,活用为动 词。
教材例句
规律总结
4.不知东方之既白 。(《赤壁赋》) 4.副词+形容词 . 分析:“既”为副词作状语修 饰了形容词“白”,故“白” 为动词,译为“显出白色”。
形容词放在某些副词 之后,也往往活用为动 词。
[应用体验]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题目。 则再逐于鲁,削迹于卫,穷于齐,围于陈、蔡,不容身于天 下。子之道岂足贵邪?世之所高,莫若黄帝,黄帝尚不能全德, 而战涿鹿之野,流血百里。尧不慈,舜不孝,禹偏枯,汤放其主, 武王伐纣,文王拘羑里,此六子者,世之所高也。 (《庄子· 盗跖》)
高考文言文 复习策略(第一课时)
阜阳成效中学 李涛
•高考 • 文言文 • 考什么?
• 文言文得分难点在哪里?
•文言文想要得到分, 得高分靠什么?
注意两点 •词类活用 • 文言句式
打牢文言基础(三)
词类活用和文言句式
高考对词类活用和文言句式不单独命制考题,往往将其 隐含在翻译题目中考查。这种隐性的考查方式,要求考生熟 练掌握各种词类活用和文言句式,迅速准确解答题目。本部 分我们将细致讲解《考试说明》规定的词类活用和文言句式 的表现形式,各种词类活用和句式的翻译方法与技巧,并借 助课文中的熟悉例句帮助考生理解和掌握,为解答翻译题奠 定坚实的基础。

文言文句子翻译方法第一课时1

文言文句子翻译方法第一课时1

①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 句中“一”译为“一次”,“十”译为“十 天”, 放到谓语动词“跃”和“驾”的后面;
②于是秦王不怿,为一击缶。 句中“一”译为“一下”, 放到谓语“击”的后 面。
• ①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 • 译:良马跳跃一次,不能超过十步;劣马走十天 也能走得很远,它的成功在于不停地走。 • • ②于是秦王不怿,为一击缶。 • 译:在这种情况下,秦王很不高兴,为赵王敲了 一下瓦罐。 •
调的方法四
• 介宾短语后置:按现代汉语的结构调整。
总结
调 移位法
• 由于古今语法的演变,有的句型表达方式 古今不同,翻译时,应按现代的语法习惯 调整。主要有 • 1主谓倒装 • 2宾语前置 • 3定语后置 • 4数词的前置或后置 • 5介词短语后置(状语后置)等。
数词的前置或后置
• • • • • 1举所佩玉玦以示之者三。(《鸿门宴》) 译:再三举起他佩带的玉来暗示项王。 2骐骥一跃,不能十步 译(苏洵《六国论》) “再”译为“两次”, 放到谓语“击”的前面;
④举所佩玉玦以示之者三。(《鸿门宴》) “三”译为“再三”, 放到谓语“举”的前面。
• ③后秦击赵者再,李牧连却之。(苏洵《六国论》) • 译:后来,秦国两次攻打赵国,李牧连续打败了 它。 • • ④举所佩玉玦以示之者三。(《鸿门宴》) • 译:再三举起他佩带的玉来暗示项王。 • •
总结2 删 删除法
• 文言中有些虚词的用法,翻译时可删削。 这些词包括: • 1、发语词、 • 2、凑足音节的助词、 • 3、结构倒装的标志、 • 4、句中停顿的词、 • 5、重复词语、 • 6、舒缓语气的词语。
训练3
①先帝不以臣卑鄙 。 ② 壬戌之秋,七月既望。 ③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 。

22 文言文二则 第一课时-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

22 文言文二则 第一课时-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
春草明年绿,王孙归不归。
课后作业
选做: 咱们古琴台可以说
是知音文化的发源地, 邀请大家到湖北武汉的 古琴台来觅知音。请你 设计一段导游词。
课后作业
1.背诵《伯牙鼓琴》。 2.积累体现知音情的诗句、故事。 3.完成对应课时的练习。 4.为武汉古琴台设计一段导游词。(选做)
读透文言文
思考:从哪些语句感受到他们是知音?
方鼓琴而志在太山,锺子期曰:“善哉乎鼓琴,巍巍乎若太
山。”少选之间而志在流水,锺子期又曰:“善哉乎鼓琴,汤汤乎
若流水。”
……伯牙这样想着,于是他改变了旋律。 他欣赏我的琴技,还能说出我的志向所在,是一 个能懂我所想的人啊!我再换一段,让他听一听。 伯牙这样想着,于是他改变了旋律。
读透文言文
思考:从哪些语句感受到他们是知音?
方鼓琴而志在太山,锺子期曰:“善哉乎鼓琴,巍巍乎若太
山。”少选之间而志在流水,锺子期又曰:“善哉乎鼓琴,汤汤乎
若流水。” 子期听着伯牙弹这一曲,他想到了:……他又称赞道:…… 子期听着伯牙弹这一曲,他想到了:仅在转瞬之间,便从高山变成了 流水,这旋律的变化是如此之大,衔接过渡却又如此自然,每每弹奏, 都能展现他心中所想,志向所在。这琴技堪称高绝了,我想这世上无 人能与之比拟了。志向在巍峨高山与浩荡流水的人和我不谋而合呀! 听他弹琴真是一种享受!他又称赞道:“弹得太好了,琴音像流水一 样浩荡。”
——《俞伯牙摔琴谢知音》节选 【注释】①解手刀:一种小刀。②祭石台:祭祀用的石台。这里指祭拜锺子期用的石 台。③玉轸:琴上的玉制弦柱。④金徽:琴上系琴弦之绳。⑤瑶琴凤尾:古琴的尾部。
结构梳理
课后作业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六年级上册《21文言文二则》第一课时

六年级上册《21文言文二则》第一课时

伯牙弹琴,钟子期在听。伯 牙弹琴的时候,心里想到巍峨 的泰山,钟子期赞叹道:“太 好了!就像巍峨的泰山屹立在 我的面前!”伯牙弹琴时,心 里想到宽广的江河,钟子期又 赞叹道:“好啊,宛如一望无 际的江河在我面前流动!”钟 子期去世后,伯牙把琴摔破了, 挑断了琴弦,终生不再弹琴, 认为世界上再没有值志在太山,锺子期曰:
. . . “善哉乎/鼓琴,巍巍乎/若太山。”
少选之间/而志在流水,锺子期又曰:
. . . “善哉乎/鼓琴,汤汤乎/若流水。”
伯牙鼓琴
伯牙,楚国人,任 晋国上大夫,善弹 七弦琴,被人尊为 “琴仙”,却苦于 无人真正听懂他的 琴声。
锺子期,楚国人, 相传是一名樵夫。
” 。,锺

期。

。 ”
曰 :

作业
必做: 有感情地背诵《伯牙鼓琴》,预习《书戴嵩画牛》 。
选做: 阅读《警世通言》中的《俞伯牙摔琴谢知音》。
非独鼓琴若此也,贤者亦然。虽有贤者,而无以接 之,贤者奚由尽忠哉!骥不自至千里者,待伯乐而后至也。
不仅弹琴是这样,贤者也是这样。虽然有贤者,但 是没有人与之交接,贤者又能通过什么来尽忠呢!良马 不是自己变成千里马的,要等待伯乐来之后才能变成千 里马呀。
想象画面 丰富语言
方鼓琴而志在太山,锺子期曰:“善哉乎鼓琴, 巍巍乎若太山。”
少选之间而志在流水,锺子期又曰:“善哉乎鼓琴, 汤汤乎若流水。”
提示:可以从人物的动作、神态和心理等方面进行想象哦!
想象画面 丰富语言
方鼓琴而志在太山,锺子期曰:“善哉乎鼓琴, 巍巍乎若太山。”
少选之间而志在流水,锺子期又曰:“善哉乎鼓琴, 汤汤乎若流水。”
(2)少选之间而志在流水。
不一会儿,伯牙的心里又想到流水。

人教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上册示范课:文言文二则《伯牙鼓琴》教学课件(第一课时)(特级教师)

人教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上册示范课:文言文二则《伯牙鼓琴》教学课件(第一课时)(特级教师)

伯牙鼓琴 伯牙鼓琴,锺子期听之。方鼓琴而志在太山,锺子期 曰:“善哉乎鼓琴,巍巍乎若太山。”少选之间而志在流 水,锺子期又曰:“善哉乎鼓琴,汤汤乎若流水。”锺子 期死,伯牙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琴,以为世无足复为鼓 琴者。
伯牙鼓琴 伯牙鼓琴,锺子期听之。 方鼓琴而志在太山,锺子期曰:“善哉乎鼓琴,巍巍乎若 太山。”少选之间而志在流水,锺子期又曰:“善哉乎鼓琴, 汤汤乎若流水。” 锺子期死,伯牙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琴,以为世无足复 为鼓琴者。
伯 牙 鼓 琴
伯牙鼓琴 伯牙鼓琴,锺子期听之。方鼓琴而志在太山,锺子期 曰:“善哉乎鼓琴,巍巍乎若太山。”少选之间而志在流 水,锺子期又曰:“善哉乎鼓琴,汤汤乎若流水。”锺子 期死,伯牙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琴,以为世无足复为鼓 琴者。
噫—— 吁—— 嚱——
噫吁嚱,危乎高哉!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 ——李白《蜀道难》
士为知己者死,女为悦己者容。《史记》 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高适)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王勃) 人生得一知己足矣,斯世当以同怀视之。(鲁迅) 酒逢知己千杯少,话不投机半句多。(欧阳修)
千人易识 一己难得
千人易识 一己难得
——张学伟
导语
DIRECTORY
一 自我课堂表现怎么样? 二 本节课学习的知识,学会了吗? 三 说一说本节有什么收获。
1.自我反思今天的学习情况,总结 本课收获。
2.教科书课后第一题、听讲 的样子最美!
下课啦
交流
DIRECTORY
一 做课教师说课。 二 观课教师评课,主要交流、探讨不足之处。 三 做课教师进行教学反思,谈本课自我收获。
管鲍之交
管仲曰: “吾始困时,尝与鲍叔贾,分财
利多自与,鲍叔不以我为贪,知我 贫也。吾尝三战三走,鲍叔不以我 怯,知我有老母也。公子纠败,吾 幽囚受辱,鲍叔不以我为无耻。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文言文对比阅读第一讲1. 初步了解汉语词义古今变化的情况;2. 增强在答题过程中区分词汇古今意义的意识。

3. 了解文言文一词多义的现象;4. 通过词义之间的引申关系来把握一词多义现象。

教学思路导引:本讲涉及的内容主要有 个模块。

第一个模块“语文积累”重在归类古汉语中常见特殊用法,便于了解古代汉语与现代汉语的异同,同时也为学生积累常见特殊词语用法。

第二个模块“古今异义”重点讨论了古今异义现象的几种情况,如词义的扩大、缩小、转移、感情色彩变化等等。

特别需要注意的一点是:不能机械地理解所谓“古今异义”的问题,所谓“古今异义”的本质其实是词义的发展变化。

只有理解了这一点,才能更好地理解 “一词多义”以及在具体语境中推断词义的方法。

第三个模块“例题精讲”讲义例题按文体分类(叙事类、寓言故事类、写景类、咏物类、论说类),本讲例题以叙事类为主。

由于不同文体的文章在内容和中心的表达上不同,例题精讲 巩固精练 实战演练 学有余力 韩延寿传 零陵三亭记 刘伶病酒 道边苦李实词练习一 实词练习二贯珠者谏齐襄王 齐人谏靖郭君用于询问的反义词语多少:“多少”询问数量,古代就已如此。

① 试问弹泪有多少..?湿遍楼前草。

(朱敦儒:《桃园忆故人》)——试问流下了多少眼泪?(流下的眼泪)可湿遍楼前的草地。

②郁孤台下清江水,中间多少..行人泪?(辛弃疾:《菩萨蛮》)——郁孤台下的清江水里,有多少离人的眼泪呢?“多少”的这种用法一直沿用到现代汉语。

①你们公司有职员多少? ②这个学校共有多少学生?近远 远近 疏近“近远”与“远近”,可以用来询问距离,相当于“多远” ①李陵问:“火去此间近远?”左右报言:“火去此间一里。

”(《敦煌变文集﹒李陵变文》)——李陵问:“火离这有多远?”左右的人回答:“火离这儿有一里远。

”语文积累教学目标②闽王问:“报慈与神泉相去近远?”(《五灯会元﹒报慈光云禅师》)——闽王问:“报慈院离神泉距离多远?”“近远”和“远近”不仅可以用来询问具体的距离,还可以询问人与人之间关系的远近。

①遥呼万年谓曰:“君与今帝姓族近远?”(《太平广记﹒刘万年》)——远远地招呼刘万年,对他说:“您跟现今皇帝亲族的关系近乎吗?”深浅浅深厚薄高下大小下面是询问深度、厚度(例子中指数量的多少)、高度、面积的反义词“深浅”“浅深”“厚薄”“高下”“大小”的例子:①新愁不受诗排遣,沉满玉毫金砚。

若问此愁深浅..?天阔浮云远。

(《全宋词﹒郑域:桃源忆故人》)——写诗也无法排遣新增的忧愁。

所以(已不再写诗。

)笔砚上落满尘灰。

如果要问这忧愁有多深?就像辽阔的云天那样幽深和高远。

②渡口问渔家:“桃源路浅深..?”(《全唐诗﹒刘长卿:石围峰》)——渡口问打渔人:“通向桃花源的路径有多深?”③兴伯复云:“厅事东头桑树上有鬼……”康祖不信,问:“在树上高下?”(《太平广记﹒刘道锡》)——兴伯复说:“办公厅堂东边的桑树上有鬼……”康祖不相信,问道:“在树干多高的地方?”早晚长短贵贱“早晚”和“长短”询问时间和询问寿命,“贵贱”询问价钱如:①帝曰:“卿早晚放朕归去?”(《敦煌变文集﹒唐太宗入冥记》)——帝说:“你什么时候放我回去?”②王曰:“其人寿命长短..?”即令鬼使检子京帐寿命:合得九十七。

(《敦煌变文集﹒搜神记》)——王说:“这个人寿命多长?”当即让鬼翻检子京的寿命簿:该得九十七岁。

③问白曰:“汝国马价贵贱..?.”报云:“马有数等,贵贱不同。

”(《太平广记﹒侯白》)——问侯白说:“你们国家的马价钱怎么样?”回答说:“马有几等,贵贱不一样。

”虚实“虚实”可以用来询问事情的真实性,相当于现代汉语里的“真的吗?”①唐张茂昭为节镇,频吃人肉。

及除统军,到京。

班中有人问曰:“闻尚书在镇好人肉,虚.实.?”(《太平广记﹒张茂昭》)——唐时张茂昭做节镇,常吃人肉,等他升成统军,到京以后,班里有人问道:“听说尚书在镇上时好吃人肉,真是吗?”知识点睛文言实词:古今异义语言是在不断发展变化的,而词汇的发展变化尤为突出。

词汇的发展除了旧词的消亡和新词的产生之外,还表现为词义的不断演变。

因此在学习文言文时,必须要注意古今词义的异同。

有没有这样一些词:它们的意义直到今天还是几千年前的意义,基本没有发生什么变化呢?有的,比如“马”、“牛”、“羊”、“上”、“下”、“左”、“右”、“日”、“月”等等,但它们在汉语词汇中只是极少数。

一般来说,一个词的古义和今义之间,既有联系,又相区别。

这又可以分成下面几种情况来讨论:(1)词义扩大:菜:“菜”最初专指蔬菜,不包括肉、蛋等。

“菜”字从“艹”,是“草之可食者”(《说文解字》)。

宋代罗大经的《鹤林玉露》里记载了这样一则故事。

有一个叫仇泰然的官员对他的一名属下说:“某为太守,居常不敢食肉,只是吃菜;公为小官,乃敢食肉,定非廉士。

”在这里,肉和菜的区分也是相当清楚的。

后来的“菜”词义扩大了,是菜肴的总称,红烧肉、糖醋鱼、炒鸡蛋都可以称之为“菜”。

睡:古代的“睡”专指坐着打瞌睡。

《史记·商君列传》:“孝公既见商鞅,语事良久。

孝公时时睡,弗听。

”秦孝公大概对商鞅说的那一套不感兴趣,所以总是打瞌睡,如果理解成秦孝公时时躺下来睡大觉,从情理上是说不过去的。

欧阳修《秋声赋》中“童子莫对,垂头而睡”的“睡”也是坐着打瞌睡的意思。

后来的“睡”词义扩大了,不光是坐着睡,躺着睡趴着睡站着睡甚至倒立着睡都可以叫“睡”。

江、河:古代专指长江、黄河。

后来词义扩大,泛指大的河流。

(2)词义缩小:宫:古代泛指房屋,秦汉以后指帝王居所,现在用于某些文化娱乐场所,如“少年宫”、“劳动人民文化宫”。

瓦:古代泛指陶器,如纺锤也可以称“瓦”,现在仅用来指盖房顶用的建筑材料。

臭:古代泛指各种气味,现在只用来指臭味。

禽:古代是鸟兽的总称。

相传一代神医华佗曾创“五禽戏”。

哪五禽?根据《三国志·魏志·华佗传》的记载,“一曰虎,二曰鹿,三曰熊,四曰猿,五曰鸟”。

现在的禽只能拿来指称鸟类。

(3)词义转移:汤:本义是热水。

《论语》:“见不善如探汤。

”《九歌·云中君》:“浴兰汤兮沐芳。

”“汤”的今义是米汤面汤肉汤菜汤等,而“热水”这个意思在现代汉语中已经不存在了。

只有成语“赴汤蹈火”、“固若金汤”中还保留着古义。

涕:眼泪。

《离骚》:“长太息以掩涕兮。

”《出师表》:“临表涕零。

”现在主要是鼻涕的意思。

成语“感激涕零”、“痛哭流涕”中都保留了古义。

走:跑。

《尔雅》:“徐行曰步,疾行曰趋,疾趋曰走。

”今义就是一般的行走。

成语“奔走相告”中保留了古义。

去:离开。

《岳阳楼记》:“去国怀乡。

”现在一般指“往哪里去”。

但“去世”一词中的“去”仍是古义。

(4)感情色彩不同:爪牙:爪牙最初当然是指动物的工具性器官,如“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荀子·劝学》),后来引申为“得力助手”。

《国语·勾践灭吴》:“然谋臣与爪牙之士,不可不养而择也。

”韩愈《与凤翔邢尚书书》:“今阁下为王爪牙,为国藩垣。

”这里的爪牙都是“勇猛得力的助手”的意思,是褒义词。

今天的“爪牙”跟“走狗”的意思差不多,完全是贬义。

鹰犬:其情况和“爪牙”差不多,本来是猎人驯养来帮助捕猎的鹰和犬,后来引申为“为主尽忠之人”。

如《后汉书·陈龟传》:“臣龟蒙恩累世,驰骋边陲,虽展鹰犬之用,顿毙胡虏之庭,魂骸不返,荐享狐狸,犹无以塞厚责,答万分也。

”又如《晋书·王濬传》:“臣承指授,效鹰犬之用耳,有何勋劳而恃功肆意,宁敢昧利而违圣诏。

”现在的意思和“爪牙”、“走狗”相近。

另外需要注意的是:文言词汇以单音节词为主,这与现代汉语以双音节词为主的现象有显著的差异。

因此要特别注意:不要把两个相邻的单音词看成现代汉语里的双音词,尽管它们常常长得一模一样,例如下面几个句子里的划线部分:(1)今齐地方千里(《邹忌讽齐王纳谏》)古义:地,土地;方,方圆。

“地方……里”是古代计算土地面积的一种表示方法。

今义:某一特定区域或地点。

(2)因为长句,歌以赠之(《琵琶行》)古义:因,于是;为,作。

今义:连词,引出原因。

(3)云髻半偏新睡觉(《长恨歌》)古义:睡,睡眠;觉,醒了。

“新睡觉”就是刚睡醒的意思。

今义:睡觉。

(4)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桃花源记》)古义:妻:妻子(老婆/夫人/太太/那口子/孩子他妈……);子:孩子。

今义:相当于古代的单音词“妻”,“子”只是一个词尾,和“孩子”、“儿子”、“孙子”的“子”一样,没有实际意义。

(5)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桃花源记》)古义:互相连通。

今义:来往和运输(traffic)。

(6)老大嫁作商人妇(《琵琶行》)古义:老、大都是年龄大的意思,两个形容词同义连用,表示年龄大。

“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少小离家老大回”中的“老大”也都是这个意思。

今义:同辈中年龄最大或者某群体内地位最高的人。

(7)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出师表》)古义:痛,痛心;恨,遗憾。

两个动词连用构成的并列结构。

今义:非常恨,是一个偏正式的合成词。

(8)先帝不以臣卑鄙(《出师表》)古义:卑,地位低下;鄙,见识粗陋。

常用作谦辞。

今义:品质恶劣。

(9)叶徒相似,其实味不同。

(《晏子使楚》)古义:其,代词,他们的;实,果实。

今义:副词,实际上。

(10)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桃花源记》)古义:(更)不必说。

今义:表条件关系的关联词。

★★★特别提示:我们讨论古今异义,一定要注意:不要机械地理解所谓“古”“今”。

古今不是绝对的,而是相对的。

先秦和汉代放在一起,先秦是古,汉代是今;汉代和唐代放在一起,汉代是古,唐代是今;唐代和21世纪放在一起,唐代是古,21世纪是今;而时间再往后推200年,21世纪也变成古代了。

因此所谓“古今异义”,其本质不过是词义的发展变化.......。

语言是在不断发展变化的,词义的变化尤其迅速,比如“牛”和“雷”这样的基础名词,现在都发展出了形容词的含义。

“极品”“奇葩”这两个词可能在二十年前还都是褒义词,但是你现在上网看看,全成骂人的话了。

此外,关于词义的发展变化也不能机械地理解,误认为一个意义的产生必然伴着一个意义的消亡。

事实上,一个词是可以有多个意义在共时情况下存在的。

比如我们常说“池”的古义是“护城河”,今义是“池塘”,但早在《孟子》的时代,“池”就有“池塘”的意思了(《寡人之于国也》中有“数罟不入洿池”,“池”在《孟子》一书中出现了7次,全部是池塘的意思)。

再比如同样是白居易的作品,“可怜九月初三夜”(《暮江吟》)和“可怜身上衣正单”(《卖炭翁》)中的“可怜”就完全不同,前者的意义现在不大用了,而后者又与现代汉语中“可怜”的意思接近。

这实际上涉及到下一讲要讲的内容:一词多义。

小试牛刀【甲】余幼时即嗜学。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