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胞化学染色PPT课件

合集下载

细胞化学染色

细胞化学染色

细胞化学染色细胞化学染色是将形态和功能相结合的细胞科学。

它是在保持完整的细胞形态和细胞结构的前提下,运用化学反应将被检细胞内的各类化学成分和细胞结构及生理活性物质原位地显示。

因而对于探索细胞内的化学成分、生理功能、新陈代谢及细胞生理和病理改变有着重要意义。

血液细胞化学染色的范围一般可分为:蛋白质类(氨基酸、酶)、核酸类、多糖类、脂类、盐类或金属类,采用的方法通常为化学结合和物理溶解及酶-底物反应。

临床评价:1.细胞化学染色的开展,已有数十年的历史。

其在结合细胞形态学的基础上对各类白血病的确诊,对许多血液疾病鉴别诊断中的帮助,对各种良、恶性血液系统疾病疗效和预后估计提供一定的信息。

2.血液系统各种恶性疾病,特别是急性白血病,因其多为早期分化较差的病理细胞增殖,客观上存在着形态变异、畸形发育,即使是有经验的检验人员仅凭细胞形态也难以避免错误诊断的发生。

如将细胞形态和细胞化学染色相结合,能提高急性白血病的诊断和较正确地对其分型及亚型分型,即为急性白血病FAB 分型。

3.近年来,由于细胞免疫学、细胞遗传学、分子生物学和细胞超微结构等迅速发展,进一步推动了细胞化学染色这一领域的进展,并出现了细胞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细胞超微化学染色等更新、更准确的检验方法与手段,对探讨各类血液疾病发病原理和观察治疗反应及预后起了极其重要的作用。

如将细胞免疫化学、细胞遗传学、分子生物学这三者与细胞化学染色及细胞形态学相结合,对各种白血病进行分型,即成为白血病的MICM分型诊断。

4.细胞化学染色通常应用在各种血液系统疾病特别是对各种急性白血病的诊断与鉴别诊断中。

但白血病细胞因其呈高度的异质性和多态性,有时即使是同一类型的白血病也可在细胞形态、细胞化学染色结果、细胞免疫表型及分子生物学等方面存在较大的差异。

所以对各类型白血病作一套较完整的细胞化学是补充了单凭形态对细胞辨认的不足。

因此我们在实际工作中若要对各类型白血病作出比较准确的诊断与鉴别诊断,应尽可能采用多项细胞化学染色或双(多)重染色。

第十章 细胞核与染色体(共62张PPT)

第十章 细胞核与染色体(共62张PPT)
— 哺乳类45S,果蝇38S
45S rRNA
32S rRNA 20S rRNA
28S rRNA 5.8S rRNA
18S rRNA
5S rRNA
rRNA的加工
核糖体亚单位的装配
核糖体组成:蛋白质+rRNA rRNA前体结合蛋白质—核糖核蛋白体颗粒; 核糖核蛋白体—大亚基和小亚基; 5SrRNA合成后转运至核仁参与核糖核蛋白体
致密纤维组分
核仁内电子密度最高的区域,位于浅染区的周围;
所含主要成分为正在转录的rRNA,此外还有一些RNA结
合蛋白; 颗粒组分
由直径15-20 nm的颗粒构成,是不同加工阶段的核糖
核蛋白体。
2 核仁的功能 rRNA前体的合成、加工 核糖体亚单位的装配
rRNA前体的合成及加工
rDNA的初级产物为rRNA前体
数量,位置、大小相对恒定,可作为鉴别特定染色 体的一个标志。
核仁组织区
位置:位于染色体的次缢痕部位; 含有编码核糖体的rRNA基因;
功能:在间期缔合核仁。
随体
位置:位于染色体末端的球形染色体节段
是鉴别染色体的一个重要标志 —— 通过次缢痕与染色体主体部分相连
端粒
是染色体末端富含G的重复序列; 作用:维持染色体的稳定性
Gp210位于孔膜区,功能包括:介导核孔复合体与核被膜连接;
—— X染色体失活
概念:构成真核生物染色体的基本结构蛋白, rRNA前体的合成及加工
核型(karyotype) :染色体组在有丝分裂周期的表现,包括染色体的数目、大小和形态特征。
1号染色体中的DNA包装倍数
主动运输的选择性:
富含带正电荷的赖氨酸和精氨酸。 组成:DNA、组蛋白、非组蛋白、少量RNA。

《组织化学染色》课件

《组织化学染色》课件

科学研究
通过染色技术,研究人员可 以观察和研究细胞的结构和 功能。
药物开发
染色技术也可以用于药物开 发过程中的药效评估和分析。
组织化学染色的原理
组织化学染色的原理是利用化学反应将染料分子与组织或细胞结构中的特定 成分结合,从而产生颜色反应。
组织化学染色的步骤
1
标本制备
将组织标本收集、固定和包埋,以便进行 Nhomakorabea一步的染色过程。
2
染料选择
根据需要染色的组织或细胞成分特点选择合适的染料。
3
固定和染色
将标本与染料处理,使染料与目标结合,并增强染色效果。
优点和限制
优点
组织化学染色可以提供直观的视觉信息,用 于研究和诊断。
限制
染色结果可能受到多种因素影响,例如标本 质量和染色剂的稳定性。
常见问题和解决方法
1 染色结果不明显
可能因为染料浓度不足,可以尝试增加染料浓度。
常用的染色方法
1 酸性染料
酸性染料常用于染色细胞核和某些细胞器,例如血液涂片中的噬菌体。
2 碱性染料
碱性染料主要用于染色胞浆和细胞骨架,如组织切片中的嗜酸性细胞。
3 特殊染料
特殊染料用于特定类型的细胞或组织元素,例如肿瘤标志物的染色。
染色技术的应用
医学诊断
组织化学染色在病理学中广 泛应用于疾病的诊断和鉴定。
《组织化学染色》PPT课 件
欢迎来到《组织化学染色》的课程!在本课程中,我们将深入探讨组织化学 染色的基本原理、常用方法以及应用领域。准备好扩展您的知识,并让我们 一起开始这个令人兴奋的旅程吧!
染色的定义和作用
染色是一种在组织学和生物学研究中常用的技术,通过使用染料将细胞和组织的特定结构染色,以显示 其形态、组织类型和功能特点。

第三章 细胞化学染色

第三章 细胞化学染色
第三章 第二节 细胞化学染色
急性单核细胞白血病的POX染色 1.中性成熟粒细胞,呈强阳性;2.原始单核细胞,呈阳性;
3.原始单核细胞,呈弱阳性;其他原幼单核细胞呈阴性
一、过氧化物酶(POX)染色
【临床意义】
1.帮助鉴别急性白血病的类型 2.成熟中性粒细胞过氧化物酶活性的变化 活性增高:见于再生障碍性贫血、感染、急性淋巴细
其他为阳性。
第三章 第二节 细胞化学染色
第三章 第二节 细胞化学染色
四、过碘酸-雪夫(PAS)反应
【正常血细胞的染色反应 】
1.粒细胞系统 分化差的原始粒细胞呈阴性,分化 好的原始粒细胞至中性分叶核粒细 胞均呈阳性,并随着细胞的成熟而 逐渐增强;嗜酸性粒细胞中颗粒之 间的胞质呈红色;嗜碱性粒细胞中 的嗜碱性颗粒呈阳性。
2.红细胞系统 有核红细胞及红细胞均呈阴性。 3.单核细胞系统 分化差的原始单核细胞呈阴性,
第三章 第二节 细胞化学染色
(二)α-醋酸萘酚酯酶(α-NAE)染色
【临床意义 】
1.急性单核细胞白血病 单核系细胞多呈阳性,阳性 反应能被氟化钠抑制。
2.急性粒细胞白血病 原始粒细胞呈阴性或弱阳性, 阳性反应不能被氟化钠抑制。
3.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 早幼粒细胞呈强阳性,阳 性反应不能被氟化钠抑制。
第三章 第二节 细胞化学染色
1.中性成熟粒细胞,呈强阳性;2.晚幼红细胞,呈阴性; 3.单核细胞,呈弱阳性;4.浆细胞,呈阴性
一、过氧化物酶(POX)染色
帮助鉴 别急性 白血病 的类型
临床意义
是辅助判断急性白 血病细胞类型的首选、 最重要的细胞化学染色
成熟中性 粒细胞过 氧化物酶 活性的变 化
第三章 第二节 细胞化学染色

细胞化学染色

细胞化学染色

18
6、临床意义 (1)正常分布 粒系:早期原粒阴性,晚期原粒及以下各阶段呈 不同程度阳性。 单核系:早期原单阴性,其它阶段皆呈弱阳性。 淋巴、红系、浆细胞、巨核均呈阴性。
精选课件
1919
(2)急性白血病的鉴别诊断 幼稚细胞POX阳性率≥3% :急非淋(AML) 幼稚细胞POX阳性率<3% :急淋(ALL)
至9.2,4℃保存!
(3)作用(基质液): 磷酸萘酚钠
5mg
N-N二甲基酰胺 1ml
Tris-Hcl液
4ml
坚固蓝RR盐
5mg
(4)复染液:1%中性红
精选课件
2222
3.操作步骤 1、新鲜、干燥的外周血或骨髓涂片(标本片及 对照片)加固定剂作用30秒(染缸),水洗待干; 2、滴加作用液,室温染色15min,水洗待干; 3、1%中性红复染1min
过氧化物酶染色 中性粒细胞碱性磷酸酶染色 糖原染色 非特异性酯酶染色 特异性酯酶染色 骨髓铁染色
精选课件
77
(一)过氧化物酶(POX)染色
1、原理:
pox
H2O2
O
联苯胺
联苯胺蓝 +
亚硝基铁氰化钠
蓝黑色颗粒
精选课件
88
2.试剂 (1)联苯胺酒精溶液: 取0.3g联苯胺加亚硝基铁氰化钠饱合液(36%)1ml, 再加95%乙醇至100ml,存在于棕色瓶中,可存一年。 (2) 稀过氧化氢(新鲜配制):取50ml蒸馏水加 30%H2O21滴。 (3)瑞吉氏复染液
细胞化学染色检验
申家辉
精选课件
11
一、概述 二、细胞化学染色的基本方法 三、临床应用
精选课件
22
一、概 述
1、概念: 细胞化学染色是细胞学和化学相结合而成的一门

细胞化学染色

细胞化学染色

细胞化学染色细胞化学染色2011年03月02日老三届极品居认真做事,低调做人。

记住该记住的,忘记该忘记的,改变能改变的,接受不能改变的。

一、概述细胞化学是组织学的一个分支,是在细胞形态学的基础上研究细胞的生物化学成分,及其定位、定量及代谢功能状态的学科。

在细胞形态学的基础上,运用化学反应的原理对血细胞内的各种生化组成及其代谢产物(酶类、脂类、糖类、铁、蛋白质、核酸等)作定性、定位、半定量分析的方法。

细胞化学染色临床上主要用于:①辅助判断白血病的细胞类型。

白血病的诊断以形态学为基础,但有时仅采用瑞式染色是难以判断白血病细胞的类型的。

不同的细胞系列,其所含的化学物质成分、含量及分布各不相同,随着细胞的分化阶段及病理生理状态变化,这些物质的含量也会发生相应改变。

因此根据细胞化学染色结果的不同,可推断细胞的所属系列。

因此临床上细胞化学染色成为辅助诊断白血病必要的、有力的手段。

②其他血液系统疾病的诊断和鉴别诊断。

在病理情况下,血细胞的化学物质的成分及含量会发生改变,据此可以辅助疾病的鉴别诊断。

如中性粒细胞碱性磷酸酶染色、铁染色等。

③观察疾病的疗效和预后。

当病理状况纠正后,血细胞的化学物质的成分及含量会发生改变。

④发病机制的研究。

细胞化学染色的基本步骤为固定、显示及复染。

1、固定为了保持细胞结构及化学成分的不变,需要对细胞进行固定。

根据染色的成分不同,选择合适的固定液,使细胞内的蛋白质、酶类、糖等变成不溶性物质。

固定的方法有物理法和化学法,临床常用化学法固定。

物理法包括干燥和火焰固定,化学法包括甲醛、乙醇、甲醇、丙酮等固定。

采用蒸气或液体固定。

(1)蒸气固定:甲醛是常用的固定剂,极易挥发、氧化,常用40%甲醛蒸气固定。

方法为在封闭的玻璃器皿中加入40%甲醛,将涂片血膜朝下,固定5~10分钟。

(2)液体固定:将涂片浸在甲醛、乙醇、甲醇、丙酮等固定液中,也可将两种或两种以上固定液混合,如10%甲醛甲醇液,甲醛丙酮液等。

血液学血细胞化学染色 ppt课件

血液学血细胞化学染色 ppt课件
分子生物学分型:提高到分子水平
2020/11/13
9
四、基本步骤
1. 固定 (1)物理法:干燥、火焰 (2)化学法:
A、蒸气固定:甲醛 B、液体固定:甲醛、乙醇、甲醇、丙 酮。
2020/11/13
10
2. 显示:有色沉淀反应
(1)偶氮偶联法:酯酶染色 (2)联苯胺法:POX (3)普鲁士蓝反应:Fe (4)希夫反应:PAS (5)金属沉淀法:NAP (6)物理显色法:SBB
2020/11/13
19
【结果判断】
幼红细胞核染色为鲜红色,铁粒呈蓝 绿色。
2020/11/13
20
细胞内铁(油镜观察幼红细胞)
Ⅰ型:1~2个小铁颗粒; Ⅱ型: 3~5个小铁颗粒; Ⅲ型: 6~10个小铁颗粒或1~4个大颗粒; Ⅳ型: 10个以上小铁颗粒或5个以上大颗粒
2020/11/13
诊断 3. 观察疾病的疗效和预后 4. 疾病发病机制的探讨
2020/11/13
8
白血病的诊断:MICM分型
M:morphology I:immunology C:cytogenitics M:molecular biology 形态学分型:进行初步的诊断
免疫学分型:明确细胞种类
细胞遗传学分型:与疾病预后有关
13
第二节 常用细胞化学染色技术
➢ 铁染色 ➢ 过氧化物酶染色 ➢ 苏丹黑B染色 ➢ 酯酶染色 ➢ 过碘酸-希夫反应 ➢ 中性粒细胞碱性磷酸酶染色 ➢ 酸性磷酸酶染色
2020/11/13
14
一、 铁 染 色 (ferric stain)
2020/11/13
15
原理
酸性环境
铁 +亚铁氰化钾
亚铁氰化铁

细胞生物学荧光染色实验 ppt课件

细胞生物学荧光染色实验  ppt课件

ppt课件
5
四、实验方法
(一)利用荧光增白剂观察植物细胞壁 植物细胞壁有强烈的吸附染料的能力,因此很 多荧光染料都能着染细胞壁,但近年来最常用的还 是荧光增白剂,以此来鉴别细胞壁的状况,并常用 于检查原生质体细胞壁是否分解完全,以及原生质 体再生细胞壁的鉴别。
ppt课件 6
1.取洋葱表皮细胞(1cm2)置于载玻片,以 荧光增白剂染色5分钟,加盖玻片,荧光显微 镜下观察其细胞壁。 2.取以酶液游离出来的原生质体悬液l滴于 载玻片上,加荧光增白剂一滴,染色 5分钟,加
ppt课件
9
(四) 线粒体观察 取洋葱内表皮细胞 (1cm2)置于载玻片,以 0.0l%罗丹明染色5分钟生理盐水冲洗一次,加盖 玻片,荧光显微镜下绿光激发观察。
ppt课件
10
五、作业
分别描述DNA,蛋白质及线粒体在细胞内的 分布与颜色。
ppt课件
11
实验六 细胞活力的测定
ppt课件
12
一、实验目的
ppt课件
14
三、实验用品
(一) 材料:新鲜紫鸭趾草花粉或蚕豆原生质体悬液,人口腔上皮细 胞。 (二) 用品:荧光显微镜,载玻片,盖玻片,镊子,烧杯,牙签等。 (三) 试剂: 1.二丙酸酯荧光素溶液:取l0mg二丙酸荧光素于5ml丙酮中,将 此溶液逐滴加入 5ml PH5-6生理盐水或0.65M的甘露醇溶液中,直到 出现永久性乳白沉淀为止。 2.0.01%吖啶橙的生理盐水溶液。
学习荧光显微镜的使用,了解荧光 显微技术原理和方法,以及荧光技术在 细胞化学方面的应用。
ppt课件
13
二、实验原理
荧光显微技术是利用短波光照射被射物质,以激发其发射荧光而 在荧光显微镜下可以检视的方法。 荧光又可分为:自发荧光和次生荧光。自发荧光是指有些生物体 受到短波光照射后,直接发出的荧光。如经紫外光照射后,叶绿体 发出的红色荧光;木质素发出的黄色荧光等。次生荧光是指有பைடு நூலகம்生 物材料受到短波光照射后并不发光,但当它吸附荧光染料后,也同 样产生荧光,这种荧光也称间接荧光。

免疫荧光组织(细胞)化学染色方法

免疫荧光组织(细胞)化学染色方法

免疫荧光组织(细胞)化学染色方法免疫荧光组织(细胞)化学染色方法:直接法基本原理将荧光素标记在相应的抗体上,直接与相应抗原反应。

其优点是方法简便、特异性高,非特异性荧光染色少。

缺点是敏感性偏低;而且每检查一种抗原就需要制备一种荧光抗体。

此法常用于细菌、病毒等微生物的快速检查和肾炎活检、皮肤活检的免疫病理检查。

试剂与仪器磷酸盐缓冲盐水(PBS):0.01mol/L,pH7.4荧光标记的抗体溶液:以0.01mol/L,pH7.4的PBS进行稀释缓冲甘油:分析纯无荧光的甘油9份+ pH9.2 0.2M碳酸盐缓冲液1份配制搪瓷桶三只(内有0.01mol/L,pH7.4的PBS 1500ml)有盖搪瓷盒一只(内铺一层浸湿的纱布垫)荧光显微镜玻片架滤纸H37℃温箱等。

试验步骤1、滴加0.01mol/L,pH7.4的PBS于待检标本片上,10min后弃去,使标本保持肯定湿度。

2、滴加适当稀释的荧光标记的抗体溶液,使其完全掩盖标本,置于有盖搪瓷盒内,保温肯定时间(参考:30min)。

3、取出玻片,置玻片架上,先用0.01mol/L,pH7.4的PBS冲洗后,再按挨次过0.01mol/L,pH7.4的PBS三缸浸泡,每缸3-5 min,不时振荡。

4、取出玻片,用滤纸吸去多余水分,但不使标本干燥,加一滴缓冲甘油,以盖玻片掩盖。

5、马上用荧光显微镜观看。

观看标本的特异性荧光强度,一般可用"+'表示:(-)无荧光;()极弱的可疑荧光;(+)荧光较弱,但清晰可见;(++)荧光光明;(+++ --++++)荧光闪亮。

待检标本特异性荧光染色强度达"++'以上,而各种对比显示为()或(-),即可判定为阳性。

留意事项1、对荧光标记的抗体的稀释,要保证抗体的蛋白有肯定的浓度,一般稀释度不应超过1:20,抗体浓度过低,会导致产生的荧光过弱,影响结果的观看。

2、染色的温度和时间需要依据各种不同的标本及抗原而变化,染色时间可以从10 min到数小时,一般30 min已足够。

实验细胞化学染色POX(共72张PPT)

实验细胞化学染色POX(共72张PPT)
▪ 苏丹黑B染色较过氧化物酶染色更敏感,但特异 性不如过氧化物酶染色(极少数急性淋巴细胞 白血病可为阳性)。
M1-SBB(+)
M2-SBB(+)
三、过碘酸一雪夫(PAS)染色
▪ 【原理】
胞浆内存在糖原或多糖类物质(如粘多糖、 粘蛋白、糖蛋白、糖脂等)中的乙二醇基( CHOH-CHOH)经过碘酸(periodic acid) 氧化,转变为二醛基(CHO-CHO),与雪夫 (Schiff )试剂中的无色品红结合,形成紫红色 染料而沉积于胞浆中。该反应称为过碘酸一雪 夫(PAS)阳性反应。
▪ 【结果】 ▪ (1)粒细胞系:
▪ 原粒细胞多呈阴性反应,也可弱阳性。
▪ 自早幼粒细胞以后随着细胞的成熟程度,阳 性反应逐渐增强。
▪ 嗜酸粒细胞颗粒本身不着色,但颗粒间的胞质
呈弥漫性阳性反应;
▪ 嗜碱粒细胞为阳性反应,颗粒紫红色,大小不 一。
中性粒细胞糖原含量参考标准 (-) 胞质无颗粒 (+) 胞质呈淡红色,无颗粒 (++) 胞质呈红色,有少量颗粒 (+++) 胞质呈暗红色 ,颗粒较密 (++++)胞质呈紫红色,颗粒极密
淀物,具有一定的稳定性。
▪ 血细胞化学染色可显示糖原、脂类、酶 、蛋白质等。
血细胞化学染色流程
▪ (一)固定 Ⅳ型:>10个铁颗粒。
苏丹黑B染色较过氧化物酶染色更敏感,但特异性不如过氧化物酶染色(极少数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可为阳性)。 L1 PAS(+) POX主要分布在粒细胞和单核细胞内,随着粒细胞成熟的程度而逐渐增强,中性分叶核粒细胞为强阳性。
M7 PAS(+)
(3)巨核细胞和Sternberg细胞鉴别

细胞化学染色(lishai)

细胞化学染色(lishai)

正常血细胞的染色反应
淋巴细胞系统 大多数阴性,少数阳性。 巨核细胞系统 巨核细胞和血小板阳性,阳性反应 的程度随细胞的发育成熟而增强。
临床意义
◆红细胞系统疾病
红血病、红白血病、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中 幼红细胞可阳性(均匀红色或块状);某些 红系良性疾病如缺铁贫、巨幼贫等阴性。
◆白细胞系统疾病
ALL:(原幼淋细胞阳性率升高,呈粗颗粒或 块状) 急粒:少数原粒呈阳性,阳性细颗粒状 急单:可呈阳性,阳性细颗粒状
过氧化物酶染色
Peroxidase stain, POX
染色原理(四甲基联苯胺法)
H2O2
溶酶体颗粒中的POX
H2O+O2
四甲基联苯胺
O2
联苯胺蓝
O2
联苯胺蓝+亚硝基铁氰化钠
蓝色物质
(沉淀)
正常血细胞的染色反应
粒细胞系统 原粒(可为阴性) 分叶(阳性程 度逐渐增强) 嗜酸阳性最强 嗜碱阴性 单核细胞系统 阴性或弱阳性(颗粒少而 细) 其他血细胞 阴性
细胞化学染色的基本步骤 固定
显示
保持细胞结构及化学成分不变,并使血 膜在染色、冲洗过程中不易脱落损坏
形成稳定的有色沉淀,显示出被检 测的化学物质
复染
既能显示细胞结构又能清楚地看出细 胞化学染色结果
细胞化学染色的种类
过氧化物酶染色(POX)、苏丹黑染色
(SBB) 过碘酸-雪夫反应(PAS)又称糖原染色 酯酶染色 酸性磷酸酶染色(ACP) 铁染色 中性粒细胞碱性磷酸酶染色(NAP)
PAS临床意义
MA 幼红细胞呈阴性反 应
AML-M6 幼红细胞呈阳性反 应
ALL
AML-M6
AML-M6 PAS(+)

细胞化学染色

细胞化学染色

2021/10/10
3838
2021/10/10
CE
39
非特异性酯酶染色(α-NAE)
1. 原理:
α-NAE
α-醋酸萘酚
α-萘酚
7.4~7.6
重氮盐
形成不溶性有色沉淀 定位于胞浆内酶所在 位置
(坚固盐B)
2021/10/10
4040
2.试剂
(1)固定液:甲醛
(2)作用液:
α-醋酸萘酚 丙酮 磷酸盐缓冲液 固蓝B盐
2021/10/10
1111
5、结果判定:中性粒细胞杆状及分叶核呈强阳 性是染色成功的标志(设对照片)。 在细胞的胞浆中出现蓝绿色或蓝棕色颗粒为阳 性反应。
2021/10/10
1212
1.中性成熟粒细胞,呈强阳性;2.晚幼红细胞,呈 阴性;3.单核细胞,呈弱阳性;4.浆细胞,呈阴性
2021/10/10
2021/10/10
5050
4.注意事项 (1)所用染色缸及器具应十分清洁、干燥。 (2)雪夫氏染液应避光密封保存,变红则失效。 (3)放入雪夫氏溶液之前,用蒸馏水洗涂片, 而且一定要完全干燥,若有水,试剂变色失效。
2021/10/10
5151
(4)染色时间和温度应相对恒定,一般37℃效果最 好。 (5)染好的标本不能久放,8天后渐退色,因此应及 时观察。
13
2021/10/10
1414
急性粒细胞白血病(M2a) 的POX染色 原始粒细胞均呈阳性
2021/10/10
15
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的POX染色
1.中性成熟粒细胞,呈强阳性;其他原始淋巴细胞均呈阴性
2021/10/10
16
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的POX染色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1. 粒细胞系
• 早幼粒及以下阶段随着细胞成熟,阳性颗 粒逐渐增加。
• 早期原粒细胞一般为阴性,少数细小点状 颗粒代表线粒体被染色
• 晚期原粒细胞可出现阳性颗粒,其颗粒限 于胞浆的某一区域。
2021/3/7
CHENLI
14
(3)其他细胞 淋巴细胞、浆细胞、幼红细胞、组织细 胞、巨核细胞均呈阴性反应。 (4)血小板过氧化物酶 主要定位于幼稚型巨核细胞的核膜上,可 作为原巨核细胞的一种标志物,有助于 FAB M7的识别。
2021/3/7
CHENLI
15
• (5)过氧化物酶染色 • 主要用于鉴别急性白血病类型, • 急性髓细胞白血病多呈阳性反应,以M3和
M2型反应最强,MI和M5型反应较弱, • 故有助于区别M3和M5型。 • 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呈POX阴性反应,故
为急性髓细胞和淋巴细胞白血病鉴别的重 要指标。
2021/3/7
CHENLI
16
2021/3/7CHENLIAML-M1 Nhomakorabea17
2021/3/7
CHENLI
18
2021/3/7
CHENLI
2021/3/7
CHENLI
9
【试剂】 • 1%TMB • 亚硝基铁氰化钠饱和溶液 • 1%过氧化氢溶液 • 稀过氧化氢溶液 • 瑞氏染色液
2021/3/7
CHENLI
10
• 【操作】 • 1. 取0.1%TMB乙醇溶液lml,加亚硝基铁氰
化钠饱和溶液10ml,溶液呈淡棕黄色。 • 2. 在新鲜干燥的血片上,加混合溶液0.5ml,
放置lmin后,再加稀过氧化氢溶液0.7ml, 染色6min 。 • 3. 瑞氏染液复染15~20min 。 • 4. 油镜镜检。
2021/3/7
CHENLI
11
【结果】 细胞质内有蓝黑色颗粒者为阳性。
(-) 无颗粒沉着; (±) 颗粒细小 ,分布稀疏; (+) 颗粒较粗,局灶分布; (++) 颗粒粗大,分布较密,占胞质 1/2~2/3; (+++) 颗粒粗大,呈团块分布; (++++) 全部胞质均部满颗粒,可覆盖胞核。
2021/3/7
CHENLI
6
• (三)细胞化学定量
• 粗略估量,以染色反应的强弱,受色的深浅, 人为地区别为阴性和各种程度的阳性。
• 百分法,只能反映细胞阳性率,不能反映受 色强弱。
• 积分法,是常用的半定量法,将等级估量与 百分率相结合它既反映了细胞阳性率的高低, 又反映了细胞受色的强弱。
2021/3/7
2021/3/7
CHENLI
12
• 【临床意义】 • (1)粒系: • POX主要分布在粒细胞和单核细胞内,随
着粒细胞成熟的程度而逐渐增强,中性分 叶核粒细胞为强阳性。
• 嗜酸性粒细胞阳性程度最强,其阳性颗粒 比中性粒细胞粗大,有折光。
• 碱性粒细胞为阴性。
2021/3/7
CHENLI
13
(2)单核细胞: 原始单核细胞为阴性反应, 幼稚单核细胞和成熟单核细胞呈弱阳性 反应,颗粒细小,弥散分布。
M1 - POX(1+9)
×
2021/3/7
CHENLI
20
二、苏丹黑B染色
【原理】 苏丹黑B (sudan black B , SB )是一种能 溶解于脂肪中的色素染料,可使细胞内的 中性脂肪、磷脂和类固醇着色,即使细胞 内微细结构的脂类物质也能显示出来。
2021/3/7
CHENLI
21
• 【试剂】 • 1. 10%甲醛液。 • 2. 苏丹黑B乙醇溶液
2021/3/7
CHENLI
2
• 血细胞化学染色的基本要求是在原位 显示细胞成分和结构,反应产物应是 有色沉淀物,具有一定的稳定性。
• 血细胞化学染色可显示糖原、脂类、 酶、蛋白质等。
2021/3/7
CHENLI
3
血细胞化学染色流程
• (一)固定 • 固定有物理法与化学法, • 物理法为干燥和火焰固定, • 化学法最常用的是甲醛、乙醇、
丙酮和醋酸等。
2021/3/7
CHENLI
4
(二)显示
1、偶氮偶联法:利用人工合成的酶底物, 在酶作用下,产生分解产物,再与重氮盐 结合引起偶氮偶联,使其形成不溶性的偶 氮色素,以此证明酶的存在。
2、联苯胺法:粒细胞和单核细胞中的过氧 化物酶作用于过氧化氢,释放新生态氧, 使无色的联苯胺形成蓝色沉淀。
CHENLI
7
• 下面介绍几种常用的细胞化学染色方 法
• 这些方法学在白血病的鉴别诊断上具 有重要意义。
2021/3/7
CHENLI
8
一、过氧化物酶染色(POX)
(一)四甲基联苯胺法 • 【原理】 粒细胞和单核细胞的胞浆内的
髓过氧化物酶(POX orMPO)分解过氧 化氢,释放新生态氧,使无色联苯胺氧 化成蓝色联苯胺,后者进一步变成棕色 化合物沉着于细胞质内。
脂类呈黑色或棕黑色颗粒,定位于细胞浆中 (+) 颗粒很小,细小、稀疏,或胞质局部面积的
1/4有致密的颗粒。 (++)颗粒较少,或胞质面积的1/2出现黑色颗粒。 (+++)颗粒较密,或胞质面积的3/4出现黑色颗粒。 (++++) 颗粒极密,颗粒间无间隙。
2021/3/7
CHENLI
24
• 【临床意义】
2021/3/7
CHENLI
5
• 3、普鲁士蓝法:细胞内、外铁与酸性亚铁 氰化钾作用,形成蓝色亚铁氰化铁沉淀。
• 4、雪夫反应:过碘酸氧化细胞内糖类中乙 二醇基形成乙醛基,醛基与雪夫试剂作用, 使无色品红形成红色沉淀。
• 5、金属沉着法
• 其他尚有物理学方法,如脂溶性染料染色 (显示脂质)、荧光显示、放射自显影以 及体外活体染色亦常用于临床血液细胞学 诊断。
细胞化学染色
沧州医专医学技术系 侯振江
2021/3/7
CHENLI
1
• 细胞化学染色,是一种以形态为基础,结 合运用化学或生物化学技术对血细胞内各 种化学成分作定位、定性及半定量分析的 方法。
• 用于研究血细胞生理、病理和化学结构; • 临床上为某些血液病的诊断、鉴别诊断、
疗效观察、预后监测和发病机制的探讨, 提供重要依据。
2021/3/7
CHENLI
22
• 【操作】 • 1.干燥血片或骨髓片在甲醛蒸气中固定。 • 2.自来水冲洗。 • 3.放人染色液中,37 ℃染色30~60min。 • 4.用70%乙醇脱色1~2min,水洗lmin。. • 5.瑞氏染液复染20~30min。
2021/3/7
CHENLI
23
【结果】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