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中石兽》导学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河中石兽》导学案
课题河中石兽课时:第一课时主备人:使用人:
【学习目标】
1、识记本课的生字、本文作家、作品;
2、掌握本文中的实词和虚词“之”的用法;
3、运用前面学习的文言翻译方法,疏通文意;
【自主探究】
【目标一】
1、为下列加点字注音(9分)
圮.()于河募.()金重修棹.()数小舟曳铁钯()
木柿.()湮.()没啮.()沙溯.()欤.()
2、(6分)本文作者,字,是朝的、家,也是《》的总篡官。
3、(4分)本文选自《》一书,这是一部小说,全书主要记述,其中也有不少。
【目标二】1、解释下列加点的实词(10分)
山门圮.于河二石兽沉焉.
棹.数小舟曳.铁把
是.非木柿湮.于沙上
不亦颠.乎啮.沙为坎穴
反溯流
..
..逆上可据理臆断
2、联系上下文,“之”字知多少?(7分)
①一讲学家设帐寺中,闻之.笑曰②岂能为暴涨携之.去?
③沿河求之.,不亦颠乎?④一老河兵闻之.
⑤至石之.半⑥求之.下流,固颠
⑦然则天下之.事……
【目标三】
1、结合课下注解翻译课文。
2、翻译下列句子(6分)
山门圮于河译:
二石兽并沉焉译:
尔辈不能究物理译:
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译:
遂反溯流逆上矣译:
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译:
【我的收获及疑惑】
《河中石兽》第一课时课堂练习
1、解释下面句中加点的词(6分)。
(1)一寺临河干.干:___________ (2)山门圮.于河圮:___________
(3)阅.十余岁.阅:_____ 岁:______ (4)尔辈不能究.物理究:___________
(5) 可据理臆断
..欤?臆断:___________ (6)沿河求之,不亦颠.乎?颠:___________ 2、指出下面加点词语的古义和今义。(6分)
(1)如是.再啮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今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尔辈不能究物理
..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今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但.知其一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今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
3、(1分)下面句中的“之”用法不同的一项是()
A. 闻之笑曰
B. 当求之于上流
C. 一老河兵闻之
D. 其反激之力
4、(3分)翻译下面的句子。
(1)是非木柿,岂能为暴涨携之去?
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然则天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
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乃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湮于沙上,渐沉渐深耳。
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3分)理解下列句子中“为”的不同含义:
⑴岂能为暴涨携之去?()
⑵众服为确论()
⑶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
6、(1分)对下列句子翻译不当的一项是()
A.寻十余里,无迹。(寻找了十多里,也没有石兽的踪迹。)
B.众服为确论。(众人佩服他的话,认为是正确的判断。)
C.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按照老水手的说法去找,果然找到石兽在几里外的上游。)D.竟不可得。(居然没有找到。)
7、(1分)下列语句中含通假字的一项是()
A .一寺临河干 B.曳铁钯 C. 不亦颠乎 D.一讲学家设帐寺中
8、(1分)下列句子中加横线的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项是:()
A、是.非木柿如是.再啮
B、岂能为.暴涨携之去后特征为.洛阳令
C、一老河兵闻之.当求之.于上流
D、山门圮于.河果得于.数里外
《河中石兽》导学案
课题河中石兽课时:第二课时主备人:使用人:
【学习目标】
1、熟读课文,理清故事层次,把握课文内容和故事说明的道理。
2、理解课文中人物捞石兽所用的方法不成功或者成功的原因。
3、明确本文刻画人物的方法,能抓住富有特色的字、词分析人物性格。
【自主探究】
【目标一】
1.(1分)课文叙述了一件什么事?
2、(8分)故事是如何发展变化的?概括各段大意并归纳层次。
第一段:;第二段:;
第三段:;第四段:。归纳:
第一部分(段—段):写
这部分以(填表达方式)为主。
第二部分(段):。这部分以为主。
3、(2分)这个故事说明了一个什么道理?
许多自然现象的发生往往有着复杂的原因,我们不能,
而要。
【目标二】
1、(6分)故事中主要说了哪几位主要人物,他们各自寻找河中石兽的道理和方法是怎么样的?分
析一下
他们这样认识的原因。
对于河中石兽的位置:
寺僧判断其在,依据是;讲学家判断其在,理由是;老河兵则判断其在,是因为
2、(2分)文中两次写道了笑:“讲学家闻之笑之”、“老河兵闻之又笑之”,这两次“笑”各有什么含义?
讲学家的“笑”:老河兵的“笑”:
【目标三】
1、(2分)文中寺僧、讲学家、老河兵各自表现出的性格特征是什么?
寺僧:讲学家:
老河兵:
2、(1分老河兵的判断为什么是正确的?()
3、(2分)作者由此得出了什么结论?怎样理解这句话?
结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