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中石兽》导学案
七年级语文上册河中石兽导学案新人教版
七年级语文上册《河中石兽》导学案新人教版【学习目标】积存文言词语,明白得文内容,把握故事中的人物形象。
2学习表达和议论相结合的写作方式。
3明白得“实践出真知”的含义,知道在熟悉事物的时候不能“只知其一,不知其二”的道理。
【学习重难点】重点:一、积存文言词语,明白得文内容,把握故事中的人物形象。
二、明白得“实践出真知”的含义,知道在熟悉事物的时候不能“只知其一,不知其二”的道理。
难点:学习表达和议论相结合的写作方式。
【知识链接】、纪昀(1724-180),字晓岚,直隶献县人。
清朝文学家,乾隆十九年进士。
学问渊博,曾任翰林院编修、侍读学士。
因获罪遣戌乌鲁木齐。
释放回京后,任《四库全书》总纂官,亲自撰写《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在目录学上奉献专门大。
著有《阅微草堂笔记》等。
二、写作背景:本文选自《阅微草堂笔记》。
题目是编者加的。
《阅微草堂笔记》为清朝短篇志怪小说,于清朝乾隆五十四年至嘉庆三年由翰林院庶吉士身世的纪昀以笔记形式编写成。
在内容上,要紧搜集那时流传的各类狐鬼神仙、因果报应、劝善惩恶等乡野怪谈,或亲耳听闻的奇闻轶事;在空间地域上,范围遍及全中国,北至乌鲁木齐、伊宁,南至滇、黔等地。
3、笔记小说:是一种带有散文化偏向的小说创作形式,它的特点确实是兼有“笔记”和“小说”的特点。
“笔记”使其在记叙上取得了一种散文化的记叙空间,在这一空间里,作者能够表达,也能够表达他人及自己的试探和观点;而“小说”那么是一种带有故事性的表达和创作,由于“笔记”本身取得的自由空间,能够使“小说”创作与散文化的“笔记”表达彼此交叉,优势十分明显。
【自主预习】给以下字词注音。
河干()门圮()船棹()曳湮没()啮沙()坎穴()溯流()臆断()【朗诵文,翻译】、翻译全文。
二、完成《学辅》P86第二、3、4题3、明白得重点词。
《学辅》P86第题。
4、重点明白得的句子:(1)阅十余岁,僧募金重修,求二石兽于水中,竟不可得。
(2)尔辈不能究物理。
人教版七年级上第25课《河中石兽》导学案
七年级上人教新课标25《河中石兽》导学案目标呈现1学习目标(1).理解实践出真知道的道理。
(2).积累文言词汇,掌握古汉语的意义和用法。
(3).训练阅读浅近文言文的能力。
2重点难点(1)积累文言词汇,掌握古汉语的意义和用法。
(重点)(2)训练阅读浅近文言文的能力。
(重点)(3)理解实践出真知道的道理。
(难点)一、预习热身3作家作品纪昀(1724~1805)清代学者、文学家。
字晓岚。
乾隆十九年(1754)进士。
学部渊博,曾任翰林院编修、侍读学士。
因获罪遗戍乌鲁木齐。
释放回京后,任《四库全书》总纂官,编定《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在目录学上贡献很大。
著有《阅微草堂笔记》等。
本文选自《阅微草堂笔》,是纪昀晚年所作的一部文言笔记小说,题材料妖怪鬼狐为主,但于人事异闻、名物典故等也有记述,内容相当广泛。
自主学习1.熟读课文,读准下列字的读音。
圮()募()棹()柿()湮()啮()溯()欤()2.查字典,看课文注释,试翻译课文。
3 、(1).古今异义井:古义:一起二石兽并沉焉。
今义:并列阅:古义:代词这是非木柿今义:阅读是:古义:经历阅十余今义:判断词是盖:古义:发语词盖石性坚重今义:有遮蔽作用的器物但:古义:只但矢其一今义:表转折但是,却(2).一词多义去:岂有为暴涨携之去离去西蜀之去南海距离为:岂能为暴涨携之去被必于石下迎水外啮沙为坎穴成为橘生于淮南则为橘是为其来也在(4).通假同“癫”,疯4故事是如何发展变化的,课文可以分几个层次?概括各层次大意。
二、活动探究1故事中主要说出了几位主要人物?他们各自寻找河中石兽的道理和方法是怎么样的?分析他们这样认识的原因。
2为什么老河兵的方法是对的?3这个故事说有了一个什么道理?对我们平时的生活学习有什么启示?四、盘点提升类文品读孔子过泰山侧.有妇人哭于墓者而哀。
夫子①式②而听之,使子路问之,曰:“子之哭也,一③似重有忧者。
”而④曰:“然,昔者,吾舅死于虎,吾夫又死焉,今吾子又死焉!”夫于曰:“何为不去⑤也?”曰:“无苛政。
《河中石兽》导学案(学生版)
《河中石兽》导学案学习目标:1.理解实践出真知道的道理。
2.积累文言词汇,掌握古汉语的意义和用法。
3.训练阅读浅近文言文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重点:(1)积累文言词汇,掌握古汉语的意义和用法。
(2)训练阅读浅近文言文的能力。
难点:理解实践出真知道的道理。
学法指导:采用四步阅读法第一步:自读文章,疏通生字生词,然后听老师范读,将句子正确的断句画出来。
第二步:读课文的注释,弄清楚文本的基本内容,整体感知文章。
第三步:再次读文章,圈点出文章中的人物,并找出表示人物情态的词语。
(用“谁找石兽”的形式说说)第四步:细读每一段,说说他们都用什么方法找石兽,结果怎么样。
【课前导学】一、新知认知1.石兽顾明思义指兽型石雕。
石兽常常被立于古代帝王官僚的墓前,其种类和多寡依墓主人的身份而分不同的等级。
有的石兽则被立于寺庙门前,并称为“镇宝兽”。
文题“河中石兽”意指掉入河中的石兽,有一说,文中寺庙临近河边,此石兽是“镇水”用的。
本文选自纪昀的《阅微草堂笔记》。
2.《阅微草堂笔记》是清代著名学者纪昀流放乌鲁木齐期间所作的文言笔记小说集,《阅微草堂笔记》短小精悍,风格质朴简淡,是清代文言小说的代表作之一,全书主要记述狐鬼怪谈、奇闻逸事,其中有不少都包含着作者的寄托和感慨。
3.笔记小说是一种带有散文化倾向的小说创作形式,它的特点就是兼有“笔记”和“小说”的特征。
“笔记”使其在记叙上获得了一种散文化的记叙空间,在这一空间里,作者可以叙述,也可以表达别人及自己的思考以及观点;而“小说”则是一种带有故事性的叙述和创作,由于“笔记”本身获得的自由空间,可以使“小说”创作与散文化的“笔记”叙述相互交叉,优势十分明显。
二、预习任务1.查阅相关资料,弄清作者及其作品。
2.读课文,扫除字词句障碍,初步感知课文的内容。
(1)课文说了一件什么事?(2)故事中主要说了哪几位主要人物他们各自寻找河中石兽的道理和方法是怎么样的?分析一下他们这样认识的原因。
河中石兽导学案
27.《河中石兽》导学案第一课时学习目标:1•准确背诵课文。
2•掌握文学常识、课下注释的内容。
3•掌握重点句子的翻译。
一、教材辅读:走进作者本文选自《阅微草堂笔记》,作者纪旳(1724—1805),字晓岚,清代学者、文学家。
乾隆十九年(1754)进士,学问渊博,曾任翰林院编修、侍读学士。
因获罪遣戍乌鲁木齐。
释放回京后,主持编纂了《四库全书》被称为文化史上的“万里长城”,并著有《阅微草堂笔记》等。
《阅微草堂笔记》是纪旳晚年所作的一部文言笔记小说,题材以妖怪鬼狐为主,但于人事逸闻、名物典故等也有记述,内容相当广泛。
二、自主合作1、小组合作读课文,组长注意及时纠正读音、停顿。
2、结合课下注释,独立翻译课文,标注并解决翻译时的疑难问题。
3、小组检查、落实重点字词句的翻译。
(1)干、圮、焉、阅、棹、曳、钯、尔辈、物理、是非、暴涨、湮、颠、确论、啮、溯流、然则、但、理、臆断(2)阅十余岁,僧募金重修,求石兽于水中,竟不可得,以为顺流下矣。
(3)尔辈不能究物理。
是非木柿,岂能为暴涨携之去?(4)其反激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
(5)转转不已,遂反溯流逆上矣。
(6)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4、联系上下文,说说下列句中“之”字的意思(1)一讲学家设帐寺中,闻之:(2)岂能为暴涨携之去:(3)沿河求之:(4)一老河兵闻之:(5)当求之于上流:(6)其反激之力:(7)至石之半:(8)然则天下之事:第二课时教学目标:1、课后作业第一题。
2、理解文章的内容和主旨。
3、分析文中两次“笑”的含义和本文的启发。
一、预习导航:1、本文作者 ____________ ,字 _________ ,是 _________ 朝的 ___________ 家、家,也是《 _________________ 》的总篡官。
2、本文选自《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一书,这是一部 _____________ 小说3、用文中的句子写出本文的主旨:二、合作探究:1、为了寻找河中石兽,分别采用了哪些方法,结果如何?根据课文内容,完成下表:2、由上表分析,老河兵的判断为什么是正确的,有何依据?作者由此得出了什么结论?(原句)3、文中两次写道了笑:“讲学家闻之笑曰”、“老河兵闻之又笑曰”,这两次“笑”各有什么含义?4、这个故事说明了一个什么道理?三、争分夺秒大闯关:识记预习导航、合作探究1、2。
《河中石兽》导学案
《河中石兽》导学案学习目标1.理解实践出真知道的道理。
2.积累文言词汇,掌握古汉语的意义和用法。
3.训练阅读浅近文言文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1.重点(1)积累文言词汇,掌握古汉语的意义和用法。
(2)训练阅读浅近文言文的能力。
2.难点:理解实践出真知道的道理。
一自学达标1、自读课文几遍,注意读音、节奏、语气等方面2、填空。
《河中石兽》作者是,字,清代﹑。
他学问渊博,在乾隆年间辑修《四库全书》。
本文选自他晚年所作的文言笔记小说《》。
该书主要记述狐鬼神怪故事,其中也有不少关于考据的文字。
3给下列加点字注音:圮.()于河棹.()数小舟曳铁钯()木柿.()湮.()没啮.()沙溯.()欤.()4.解释下列加点字山门圮.于河二石兽沉焉.棹.数小舟曳.铁把是.非木柿湮.于沙上不亦颠.乎啮.沙为坎穴反溯流..逆上可据理臆断..5.翻译下列语句。
(1)尔辈不能究物理,是非木杮,岂能为暴涨携之去?(2)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
(3)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二合作探究(一)朗读课文,从读音、节奏、语气等方面评比。
(二)探究问题1、课文说了一件什么事?2、文中讲到了寻找石兽的哪几种方法?他们各自的根据是什么?3、文中两次写了笑:“讲学家闻之笑之”、“老河兵闻之又笑之”,这两次“笑”各有什么含义?讲学家的“笑”:;老河兵的“笑”:4、老河兵的判断为什么是正确的?5、文章最后一段运用了那种表达方式,有什么启发意义?三.课堂检测.1、用自己的话写出下列代词指代的内容⑴一老河兵闻之,又笑曰……“之”指代⑵求之下流,固傎;求之地中,不更傎乎?“之”指代2、下列句中加点字的注音或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山门圮于河(倒塌)B.棹数小舟(划船)C、不亦颠乎(颠倒,即本末倒置)D.遂反溯流逆上矣(逆水流而上)3、对下列句子翻译不当的一项是()A.寻十余里,无迹。
(寻找了十多里,也没有石兽的踪迹。
)B.众服为确论。
《河中石兽》导学案(七年级上册
《河中石兽》导学案(七年级上册
导学目标:
1. 了解并理解短篇小说《河中石兽》的主要情节和主题;
2. 探究短篇小说中的人物形象和意象;
3. 分析短篇小说中的语言运用和修辞手法。
导学步骤:
Step 1:预习导入
请先阅读一遍《河中石兽》,然后回答以下问题:
1. 短篇小说的主要情节是什么?
2. 故事中的石兽和人物杨华有怎样的联系?
3. 故事中的人物形象和配角形象有哪些?
Step 2:整读理解
请在仔细阅读一遍《河中石兽》后,回答以下问题:
1. 故事中的石兽有哪些特点和象征意义?
2. 故事中的主要人物杨华和父亲有怎样的性格和行为特点?
3. 故事中的意象有哪些?它们有什么寓意?
Step 3:语言运用与修辞手法分析
请分析故事中的以下表达方式和修辞手法:
1. “河水一阵洪涛,顿时腾空而起的石兽抓在了手中。
”
2. “那石兽棱角分明,长着一双如刀刃般锋利的爪子。
”
3. “如雷霆般的巨响,把我从紧闭双目中惊醒。
”
Step 4:拓展思考
请就以下问题进行思考和讨论:
1. 故事中的主题是什么?你如何理解这个主题?
2. 故事中的人物与现实生活中的人有什么联系和启示?
Step 5:总结归纳
请总结归纳《河中石兽》这篇短篇小说的主要内容和特点。
Step 6:小结复习
在导学过程中,我们一起回顾了《河中石兽》这篇短篇小说的情节、人物形象、语言运用和修辞手法,以及思考了故事中的主题和与现实生活的联系。
通过这次导学,希望你能对这篇短篇小说有更深入的了解,并能更好地掌握分析和理解短篇小说的方法和技巧。
河中石兽教案六篇
河中石兽教案六篇河中石兽教案六篇作为一名默默奉献的教育工作者,通常需要用到教案来辅助教学,借助教案可以更好地组织教学活动。
那么什么样的教案才是好的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河中石兽教案6篇,欢迎大家分享。
河中石兽教案篇1【导学目标】1.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
2.积累文言词汇,并能背诵课文。
3.理解“实践出真知”的生活道理。
【课时计划】2课时教法指导:1.自主学习让学生围绕“自学互研”中的知识点进行自主学习。
(1)学生带着导学目标,认真阅读课文及相关参考资料,捕捉课文中的关键段落、句子、词语,尽量独立完成步骤二中的思考题,准备展示交流。
(2)记录疑难问题,将自主学习没有解决的问题记录下来,用于合作探究时解决。
2.合作学习(1)每个小组派1~2名代表展示步骤二中的答案,同小组内其他成员在小组长的统一安排下合作完成步骤三中的思考题。
(2)同桌之间互相讨论,有分歧不能达成一致的,小组讨论;小组内不能达成一致的,组长记录下来,以备全班讨论时交流。
(3)全班讨论时,教师不能一下子给出答案,在学生思维的火花充分碰撞后,再点拨引导,达到启发思维的目的。
情景导入生成问题“事不目见耳闻,而臆断其有无,可乎?”这是苏轼游石钟山后的感慨。
他在前人李渤经过实地考察却得出错误结论时,给我们敲响了警钟:事情不亲眼看亲耳听,却凭主观想象去判断它的有无,可以吗?今天将要学习的《河中石兽》一文,同样给我们带来深深的思考。
自学互研生成新知步骤一知识梳理夯实基础1.生难字词(1)字音圮(pǐ)募(mù)棹(zhào)杮(fèi)湮(yān)啮(niè)溯(sù)欤(yú)(2)词义一寺临河干(靠近)山门圮于河(倒塌)阅十余岁(经过,过了)尔辈不能究物理(事物的规律、道理)众服为确论(精当确切的言论)可据理臆断欤(主观地判断)求石兽于水中(寻找)如是再啮(这样)竟不可得(终于,到底)但知其一(只)盖石性坚重(表议论的发语词,无实义)尔辈不能究物理(你们)以为顺流下矣(认为)然则天下之事(既然这样,那么)(3)通假字曳铁钯(“钯”同“耙”,平整土地用的家具)不亦颠乎(“颠”同“癫”,疯狂)(4)古今异义一寺临河干(古义:水边,河岸;今义:一为与“湿”相对,二为做)尔辈不能究物理(古义:指客观事物的道理,规律;今义:一门学科)盖石性坚重(古义:发语词;今义:遮住或有遮蔽作用的器物)(5)一词多义之闻之笑曰(代词,代指到下游寻石兽十余里这件事)岂能为暴涨携之去(代词,代石兽)一老河兵闻之(代词,代讲学家的议论)其反激之力(助词,相当于“的”)为岂能为暴涨携之去(介词,被)众服为确论(动词,认为)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动词,成为)如如是再啮(副词,像)如其言(介词,按照)学法指导:词语的作用分析法词语的作用一般有:1.精确性作用。
《河中石兽》导学案【精品】
24 《河中石兽》导学案侣俸中学陶鸿中导学目标1、积累文言词汇,训练阅读浅近文言文的能力。
2、了解故事情节,把握作者的观点。
懂得在认识事物的时候不能“只知其一,不知其二”的道理。
3、发展和提升学生从实际出发进行独立思考的能力。
训练质疑思辨能力。
导学重点:1.积累文言词汇,掌握古汉语的意义和用法。
2.懂得在认识事物的时候不能“只知其一,不知其二”的道理。
导学难点:理解实践出真知道的道理。
导学课时:3课时导学步骤:第一课时(总第80课时)导学要点:1. 自主预习,检查预习2. 朗读指导,疏通文意一、自主预习,完成自测(一)预习步骤1、默读课题,揣摩本课内容;2、认真阅读课前提示及第一个注释,了解作者、作品及本文的写作背景;3、听读课文,同时画出并查阅不会读的字或不理解的词;4、反复通顺地朗读课文;5、精读课文,自行理清文章思路;6、再读课文,自主或合作完成预习检查题。
(二)预习检测1、填空。
《河中石兽》选自《阅微草堂笔记》。
纪昀(yún)(1724-1805),字晓岚,清代学者、文学家。
《阅微草堂笔记》以记述狐鬼故事、奇特见闻为主,是以笔记形式写成的志怪小说。
2、给下列加线的字注音。
沧(Cāng)州河干(gān)圮(pǐ)棹(zhào)曳(yè) 铁钯(pá)木杮(fèi)湮 (yān)啮(niè) 掷(zhì)溯(sù)流臆(yì)断欤(yú)坎穴(xué)3、看注释,解释下列词语。
圮:倒塌并:一起阅:经过,过了求:寻找竟:终于,到底棹:划船设帐:讲学,教书尔辈:你们究:推究物理:事物的道理,规律是:这湮:埋没耳:语气词,表示“罢了”颠:通“癫”,疯狂确论:精当确切的言论啮:侵蚀、冲刷坎穴:坑洞已:停止遂:于是溯流:逆流如:依照其:他的但:只臆断:主观地判断二、创设情境,趣味导入俗话说:“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
_《河中石兽》导学案(七年级上册
_《河中石兽》导学案(七年级上册《河中石兽》导学案(七年级上册)学习目标1.理解实践出真知道的道理。
2.积累文言词汇,掌握古汉语的意义和用法。
3.训练阅读浅近文言文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1.重点(1)积累文言词汇,掌握古汉语的意义和用法。
(2)训练阅读浅近文言文的能力。
2.难点:理解实践出真知道的道理。
一自学达标1、自读课文几遍,注意读音、节奏、语气等方面2、填空。
3给下列加点字注音:圮()于河棹()数小舟曳铁钯()木柿()湮()没啮()沙溯()欤()4.解释下列加点字山门圮于河二石兽沉焉棹数小舟曳铁把是非木柿湮于沙上不亦颠乎啮沙为坎穴反溯流逆上可据理臆断5.翻译下列语句。
(1)尔辈不能究物理,是非木杮,岂能为暴涨携之去?(2)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
(3)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二合作探究(一)朗读课文,从读音、节奏、语气等方面评比。
(二)探究问题1、课文说了一件什么事?2、文中讲到了寻找石兽的哪三种方法?他们各自的根据是什么?第一种:第二种:第三种:3、文中两次写了笑:“讲学家闻之笑之”、“老河兵闻之又笑之”,这两次“笑”各有什么含义?讲学家的“笑”:;老河兵的“笑”:4、老河兵的判断为什么是正确的?5、文章最后一段运用了那种表达方式,有什么启发意义?三.课堂检测.1、用自己的话写出下列代词指代的内容⑴一老河兵闻之,又笑曰……“之”指代⑵求之下流,固傎;求之地中,不更傎乎?“之”指代2、下列句中加点字的注音或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山门圮于河(倒塌)B.棹数小舟(划船)C、不亦颠乎(颠倒,即本末倒置)D.遂反溯流逆上矣(逆水流而上)3、对下列句子翻译不当的一项是()A.寻十余里,无迹。
(寻找了十多里,也没有石兽的踪迹。
)B.众服为确论。
(众人佩服他的话,认为是正确的判断。
)C.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
(按照老水手的说法去找,果然找到石兽在几里外的上游。
)D.竟不可得。
部编版七年级下册语文《 河中石兽》第二课时导学案
部编版七年级下册语文《河中石兽》第二课时导学案一、新课导入上节课我们解决了课文中的字词,疏通了文意,这节课我们将进一步探究课文内容,挖掘文章蕴涵的深刻道理。
二、自学指导(一)整体感知1.朗读课文。
2.文章讲了一个什么故事?讲的是一个庙门口的石兽,倒塌到河里,十几年后,人们找石兽的事。
3.故事是如何发展变化的,课文可以分几个层次?请概括各层大意。
可分三层。
第一层(1段):交代石兽沉落河中的地点和寺僧到下游寻找未果。
第二层(2段):讲学家认为石头埋在沙里只能越埋越深。
第三层(3段):老河兵讲解应当去上游找的理由,按照他的话果然找到石兽。
(二)深层探究1.故事中几位人物各自提出的寻找河中石兽的道理和方法是什么?为什么只有老河兵的方法是对的?(可以借助多媒体手段,形象直观地演示石兽落入河中的三种情景,借助动态模拟场景帮助学生理解文章中三类人物寻找石兽的方法的相关语句的意思。
)(1)寺僧以为石兽被水冲到下游去了,划小船,拖着铁钯,寻找了十多里,没有找着。
他只考虑了流水,没有考虑石兽、泥沙的关系。
(2)讲学家认为石头坚硬沉重,沙子松散,石头埋没在沙里一定会渐渐地沉下去,越来越深,只能就地挖下去找。
他考虑了石兽和泥沙的关系,却忽略了流水。
(3)老河兵认为石头坚硬沉重,沙子松散,水不能冲走石头,水的反冲力一定会在石头下面迎水的地方,冲沙成为洞穴,渐渐地越冲越深,深到石头一定时候,石头就会倒在这个洞穴中。
像这样再冲,石头再转,一直转不停止,石头就反而逆流而上。
所以应该到上游去找。
既有理论又有实践,准确把握了三者的性质及相互关系。
所以他的方法是对的。
2.通过寻石兽的故事,比较三类人物各自的性格特征。
寺僧:毅力坚定而经验不足。
讲学家:一知半解而好为人师,自视清高而骄傲自满,轻视他人。
老河兵:有实际经验,能够通过理论与实践结合对事物作出准确判断。
3.这个故事说明了一个什么道理?许多自然现象的发生往往有着复杂的原因,我们不能不能仅仅根据自己的一知半解作出推想,而要根据实践情况作出判断。
第25课《河中石兽》导学案2020-2021年部编七年级下册(学生用+教师用)08
第25课《河中石兽》导学案2020-2021年部编七年级下册(学生用+教师用)《河中石兽》导学案(学生用)学习目标:1、积累文言词汇,掌握古汉语的意义和用法。
2、训练阅读浅近文言文的能力。
3、理解实践出真知道的道理。
一、预习1、读准下列加点字的读音并抄写词语。
圮()募()棹()柿()湮()没啮()齿溯()流欤()曳()铁钯()臆()断2、词语解释曳铁钯()二石兽并沉焉()阅十余岁()盖石性坚重()但知其一()是非木杮()求之下流,固颠()尔辈不能究物理()岂能为暴涨携之去()必于石下迎水外啮沙为坎穴()众服为确论()一老河兵闻之()其反激之力()3、译句。
(1)阅十余岁,僧募金重修,求二石兽于水中,竟不可得,以为顺流下矣。
(2)尔辈不能究物理。
(3)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
4、文学常识及背景作者,字。
乾隆十九年(1754)进士。
学部渊博,曾任翰林院编修、侍读学士。
因获罪遗戍乌鲁木齐。
释放回京后,任《》总纂官,编定《》在目录上学上贡献很大。
著有《》等。
本文选自《》,是纪昀晚年所作的一部文言笔记小说,题材料妖怪鬼狐为主,但于人事异闻、名物典故等也有记述,内容相当广泛。
5、通过预习,你知道故事说了一件什么事吗?二、课堂提升1、导入2、朗读课文。
3、看课文注释,试译课文。
疏通重点句子的含义。
文言现象总结:●通假字曳铁钯(“”通“”,)不亦颠乎(“”同“”,)●古今异义二石兽并沉焉(并,古义:;今义:并列)阅十余岁(阅,古义:;今义:阅读)盖石性坚重(盖,古义:;今义:有遮蔽作用的器物)但知其一(但,古义:;今义:表转折但是,却)是非木杮(是,古义:;今义:判断动词,是)求之下流,固傎(固,古义:;今义:坚固)尔辈不能究物理(物理,古义:;今义:物理学)●一词多义岂能为暴涨携之去()为必于石下迎水外啮沙为坎穴()众服为确论()之一老河兵闻之()其反激之力()●词类活用棹数小舟()暴涨()●句式被动句岂能为暴涨携之去(……为……,)倒装句当求之于上流()省略句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的后面省略了宾语“”)4、质疑:故事是如何发展变化的,课文可以分几个层次?概括各层次大意。
《河中石兽》导学案附答案
25 河中石兽导学案“事不目见耳闻,而臆断其有无,可乎?”这是苏轼游石钟山后的感慨。
他在前人李渤经过实地考察却得出错误结论时,给我们敲响了警钟:事情不亲眼看亲耳听,却凭主观想象去判断它的有无,可以吗?今天将要学习的《河中石兽》一文,同样给我们带来深深的思考。
1.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
2.积累文言词汇,并能背诵课文。
3.理解“实践出真知”的生活道理。
第一课时一、新课导入俗话说:“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
有一则故事记载,某土地庙前石兽因河岸崩塌掉入河中。
十多年后重修山门,寻找石兽,它却不在原落水处,也不在下游。
一位老兵说,应该在上游寻找,依他的话,果然捞出了石兽。
石兽为什么会向上游“跑”呢?今天我们来学习《河中石兽》一文,从中找出答案。
二、自学指导(一)——预习与交流1.给下面加点的字注音。
圮.(pǐ)募.(mù)棹.(zhào)柿.(fèi)湮.(yān)啮.(niè)溯.(sù)欤.(yú)2.作者简介纪昀(1724—1805),字晓岚,晚年自号白云,清代学者、文学家,乾隆年间进士,直隶献县(今河北省献县)人。
学识渊博,曾任翰林院编修、侍读学士。
著有《阅微草堂笔记》等。
他主编的《四库全书》被称为文化史上的“万里长城”,对保存中国文化有很大贡献。
本文选自《阅微草堂笔》,是纪昀晚年所作的一部文言笔记小说,以妖怪鬼狐为主,但于人事异闻、名物典故等也有记述,内容相当广泛。
三、自学指导(二)——合作与探究(一)课文朗读1.自由朗读课文,注意读音和朗读节奏。
2.听范读录音,并提示朗读节奏。
(二)疏通文意1.理解下列加点词语的含义。
(1)一寺临.河干(靠近)(2)山门圮.于河(倒塌)(3)阅.十余岁(经过,过了)(4)尔辈不能究物理..(事物的规律、道理)(5)众服为确论..(精当确切的言论)(6)可据理臆断..欤(主观地判断)(7)求.石兽于水中(寻找)(8)如是.再啮(这样)(9)竟.不可得(终于,到底)(10)但.知其一(只)(11)盖.石性坚重(表议论的发语词,无实义)(12)尔辈..不能究物理(你们)(13)以为..顺流下矣(认为)(14)然则..天下之事(既然这样,那么)2.文言字词归类整理。
25《河中石兽》导学案(含答案)
27.《河中石兽》导学案班级姓名(主备人:黄琳)学习目标1.理解实践出真知的道理。
2.积累文言词汇,掌握古汉语的意义和用法。
3.训练阅读浅近文言文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1.重点:积累文言词汇,掌握古汉语的意义和用法。
2.难点:理解实践出真知道的道理。
课前预习知识链接:作者简介:纪昀(清代)有名的才子,学识渊博,自幼聪慧过人,再加之后来对人情事故之通达,24岁便中进士,31岁成为翰林院大学士。
他为人为官刚直不阿,机智善辩,其渊博学识和管理才能深受乾隆帝赏识,成为卷帙浩繁的《四库全书》的总纂官,其作品涉猎文学、历史、哲学政治经济地理等各个领域。
他的作品记录很多亲身经历,详述一切他认为值得注意的事件,又对所叙内容常常加以讥讽和评论。
本文选自他晚年所作的文言笔记小说《阅微草堂笔记》。
该书主要记述狐鬼神怪故事,其中也有不少关于考据的文字。
1、为下列加点字注音圮.()于河募.()金重修棹.()数小舟曳.铁钯()木柿.()湮.()没啮.()沙溯.()欤.()2. 本文作者,字,是朝的、家,也是《》的总篡官。
3.本文选自《》一书,这是一部小说,全书主要记述,其中也有不少。
4.用文中的句子写出本文的主旨5、解释下列加点字山门圮.于河二石兽沉焉.棹.数小舟曳.铁把是.非木柿湮.于沙上不亦颠.乎啮.沙为坎穴反溯流....逆上可据理臆断6.翻译下列句子山门圮于河译:二石兽并沉焉译:尔辈不能究物理。
译: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
译:遂反溯流逆上矣译:课堂学习案一、检查预习二、导入新课三、熟读课文(抽读、齐读等方式)四、小组合作翻译课文。
1.结合课下注解弄懂课文意思。
2.小组内互相释疑。
3.小组内对子串译课文。
五、课堂探究1.课文说了一件什么事?说的是一个庙门口的石兽,倒塌到河里,十几年后,人们找石兽的事。
2、故事中主要说了哪几位主要人物他们各自寻找河中石兽的道理和方法是怎么样的?分析一下他们这样认识的原因。
对于河中石兽的位置:寺僧判断其在,依据是;讲学家判断其在;理由是;老河兵则判断其在,是因为3、文中两次写道了笑:“讲学家闻之笑之”、“老河兵闻之又笑之”,这两次“笑”各有什么含义?讲学家的“笑”:老河兵的“笑”:4、文中寺僧、讲学家、老河兵各自表现出的性格特征是什么?寺僧:讲学家:老河兵:5、老河兵的判断为什么是正确的?()6、作者由此得出了什么结论?怎样理解这句话?结论:理解:7、故事是如何发展变化的?概括各段大意。
河中石兽导学案
《河中石兽》导学案第1课时【学习目标】1.能熟读并诵读课文。
2.结合注释,疏通文意。
【资料助读】本文选自《阅微草堂笔记》,题目是编者加的。
纪昀(yún)(1724-1805),字晓岚,直隶献县(今河北献县)人。
清代文学家。
《阅微草堂笔记》以记述狐鬼故事、奇特见闻为主,是以笔记形式写成的志怪小说。
朗读课文,疏通文意。
1.结合下列课文注释,笔头翻译课文,并落实加点字和划横线词的意思。
沧州南一寺临.河干(gān),山门圮(pǐ) 于河,二石兽并沉焉.。
( ) 河边倒塌一起 ( )阅十余岁.,僧募.(mù)金重修,求石兽于.水中,竟不可得。
以为顺流下矣,经过,过了 ( ) ( ) 寻找 ( ) 终于,到底棹(zhào)数小舟,曳.(yâ)铁钯(pá),寻十余里,无迹.。
划船 ( ) 农具,用于除草、平土。
( )一讲学家设帐寺中,闻.之笑曰:“尔辈不能究物理,讲学,教书 ( ) 你们推究事物的道理、规律是非木杮(fâi),岂.能为.暴涨携.之去.?乃.石性坚重,沙性松浮,这削下的木片 ( ) ( ) ( )( ) ( )( )湮(yān)于沙上,渐沉渐深耳。
沿河求之,不亦颠乎?”众服为.确论。
埋没语气词,表示“罢了”通“癫”,疯狂一老河兵闻之,又笑曰:“凡河中失石,当.求之于.上流。
巡河、守河的士兵丢失的石兽,这里指落入水中的石兽。
()()盖.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水不能冲石,其.反激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niâ)沙为.坎穴,渐激渐深,至石之半,这里是侵蚀、冲刷的意思。
()坑洞石必倒掷坎穴中。
如是再.啮,石又再转,转转不已,遂反.溯(sù)流逆上矣。
( ) ( ) 不停止于是 ( ) 逆流求之下流,固.颠;求之地中,不更颠乎?”如.其言,( ) ( )果得于数里外。
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 ) 只( )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yì)断欤.(yú)?主观地判断( )【知识梳理】1.通假字(1)不亦颠.乎2.古今异义(1)二石兽并.沉焉古义:________ 今义:并列(2)尔辈不能究物理..古义:________ 今义:一种学科(3)是.非木柿古义:________ 今义:判断词是(4)阅.十余岁古义:________ 今义:阅读(5)盖.石性坚重古义:________ 今义:有遮蔽作用的器物(6)但.知其一古义:________ 今义:表转折但是,却3.一词多义为(1)岂能为暴涨携之去(2)众服为确论(3)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4.词类活用棹数小舟 (名词用为动词, )5.文言句式(1)岂能为暴涨携之去(被动句,被动词“为”)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第2课时【学习目标】1.理解文中“河中寻石兽”的四种看法。
河中石兽导学案
《河中石兽》导学案一、文学常识:1.体裁:文言笔记小说2.作者:纪昀,字晓岚,清代著名学者,生性诙谐风趣,任《四库全书》总纂官,著有《阅微草堂笔记》,本文选自其中。
3.作品:《阅微草堂笔记》:纪昀晚年所作的一部文言笔记小说,全书主要记叙妖怪鬼狐故事,其中也有不少关于考据的文字,另外人事异闻、名物典故等在书中也有记述。
《四库全书》:分古今图书为经、史、子、集四档。
二、字词分析:1. 注音:pĭ yè zhào fèi yān sù圮曳棹杮湮溯2. 通假字:钯:同“耙”,整地的农具闻之笑曰代词,代顺流而下寻找石兽这件事沿河求之代词,代石兽.一老河兵闻之代词,代讲学家的话当求之于上流代词,代石头其反激之力的至石之半的求之下流、求之地中代词,代石兽然则天下之事的3.一词多义:古义今义干岸不潮湿阅经历阅读物理事物的道理一门学科是这表判断的动词已停止已经4.古今异义三、文章结构:●文章分层:第一层(1):交待石兽沉入河中的地点和两种寻找方法第二层(2-3):另两种不同的寻找方法第三层(4):由事而理,点明遇事不能“据理臆断”,深化主题●四种寻找方法:第一种:没考虑流水、石兽、泥沙的关系第二种:只考虑了流水,没考虑石兽、泥沙第三种:考虑了石兽和泥沙的关系,忽略了流水第四种:既有理论又有实践,准确把握了三者的性质及相互关系四、中心思想:许多自然现象的发生往往有着复杂的原因,我们不能只知其一,不知其二,仅仅根据自己的一知半解就根据常情作出主观的判断,否则会得不偿失。
《河中石兽》教案6篇
《河中石兽》教案6篇《河中石兽》教案6篇作为一名教学工作者,时常需要用到教案,教案是教学活动的总的组织纲领和行动方案。
那么教案应该怎么写才合适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河中石兽》教案6篇,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河中石兽》教案篇1一、积累运用1.“斗酒诗百篇”是指中国古代伟大的诗人__________请你写出本学期你学到的他的一首诗。
2.短文修改。
①人活着要吃饭,人活着也要读书;吃饭是人的本性,读书也是人的本性。
②读书可以有目的地读,也可以无目的地随便翻翻。
③书海无边,只能有选择地读一些代表作。
④读得好不好,要看_________(实验、实践、实力)。
⑤读死书,死读书,结果造就了两脚书橱,“百无一用是书生。
”⑥但是如果是个“读书种子”,带着乐趣读书,就能兴味盎然地吸收书中,长成大树,成为栋梁之材(l)文中第⑤句有一处标点使用不当,请写出修改方法。
(2)从第④句的括号内有三个备选词语,请选出一个最符合语境的。
(3)第⑥句有一处语病,请写出修改方法。
二、拓展阅读阅读下列文言文,完成3一6题。
农夫耕田农夫耕于田,数息而后一锄。
行者①见而哂之曰:“甚矣,农之惰也!数息而后一锄,此田终月不成!”农夫曰:“予莫知所以②耕,子可示我以耕之术乎?"行者解衣下田,一息而数锄,一锄尽一身之力。
未及移时③气竭汗雨喘喘焉不能作声且仆于田谓农夫曰今而后知耕之难也。
农夫曰:“非耕难,乃子之术④误矣!人之处事亦然,欲速则不达也。
”行者服而去。
注释:①行者:过路人。
②所以:用什么方法。
③未及移时:还没过多少时间。
④术:方法。
1.解释下列加点字词。
(l)农夫耕于田于:(2)欲速则不达速:(3)行者服而去服:2.给下列句子加上标点。
未及移时气竭汗雨喘喘焉不能作声且仆于田谓农夫曰今而后知耕之难也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1)甚矣,农之惰也!(2)子可示我以耕之术乎?6.这则寓言告诉了人们一个什么道理?《河中石兽》教案篇2教学目标1、朗读课文,扫清文中的字词障碍,熟悉课文内容。
河中石兽导学案
《河中石兽》导学案主讲教师习志国杨明杰焦立伟时间 2013.12 共2 课时课题河中石兽课型讲读课【学习目标】1.理解实践出真知道的道理。
2.积累文言词汇,掌握古汉语的意义和用法。
3.训练阅读浅近文言文的能力。
【重点难点】1.重点(1)积累文言词汇,掌握古汉语的意义和用法。
(2)训练阅读浅近文言文的能力。
2.难点:理解实践出真知道的道理。
【课件准备】白板【小组任务】自学合作探究【课堂过程】【自学质疑】知识链接:作者简介:纪昀(清代)有名的才子,学识渊博,自幼聪慧过人,再加之后来对人情事故之通达,24岁便中进士,31岁成为翰林院大学士。
他为人为官刚直不阿,机智善辩,其渊博学识和管理才能深受乾隆帝赏识,成为卷帙浩繁的《四库全书》的总纂官,其作品涉猎文学、历史、哲学政治经济地理等各个领域。
他的作品记录很多亲身经历,详述一切他认为值得注意的事件,又对所叙内容常常加以讥讽和评论。
本文选自他晚年所作的文言笔记小说《阅微草堂笔记》。
该书主要记述狐鬼神怪故事,其中也有不少关于考据的文字。
1、为下列加点字注音圮.()于河募.()金重修棹.()数小舟曳铁钯()木柿.()湮.()没啮.()沙溯.()欤.()2. 本文作者,字,是朝的、家,也是《》的总篡官。
3.本文选自《》一书,这是一部小说,全书主要记述,其中也有不少。
4.用文中的句子写出本文的主旨5、解释下列加点字山门圮.于河二石兽沉焉.棹.数小舟曳.铁把是.非木柿湮.于沙上不亦颠.乎啮.沙为坎穴反溯流....逆上可据理臆断6.翻译下列句子山门圮于河译:二石兽并沉焉译:尔辈不能究物理。
译: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
译:遂反溯流逆上矣译:【合作探究】1.结合课下注解弄懂课文意思2.小组内互相释疑3.小组内串译课文【展示提高】1.课文说了一件什么事?说的是一个庙门口的石兽,倒塌到河里,十几年后,人们找石兽的事。
2、故事中主要说了哪几位主要人物他们各自寻找河中石兽的道理和方法是怎么样的?分析一下他们这样认识的原因。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河中石兽》导学案
课题河中石兽课时:第一课时主备人:使用人:
【学习目标】
1、识记本课的生字、本文作家、作品;
2、掌握本文中的实词和虚词“之”的用法;
3、运用前面学习的文言翻译方法,疏通文意;
【自主探究】
【目标一】
1、为下列加点字注音(9分)
圮.()于河募.()金重修棹.()数小舟曳铁钯()
木柿.()湮.()没啮.()沙溯.()欤.()
2、(6分)本文作者,字,是朝的、家,也是《》的总篡官。
3、(4分)本文选自《》一书,这是一部小说,全书主要记述,其中也有不少。
【目标二】1、解释下列加点的实词(10分)
山门圮.于河二石兽沉焉.
棹.数小舟曳.铁把
是.非木柿湮.于沙上
不亦颠.乎啮.沙为坎穴
反溯流
..
..逆上可据理臆断
2、联系上下文,“之”字知多少?(7分)
①一讲学家设帐寺中,闻之.笑曰②岂能为暴涨携之.去?
③沿河求之.,不亦颠乎?④一老河兵闻之.
⑤至石之.半⑥求之.下流,固颠
⑦然则天下之.事……
【目标三】
1、结合课下注解翻译课文。
2、翻译下列句子(6分)
山门圮于河译:
二石兽并沉焉译:
尔辈不能究物理译:
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译:
遂反溯流逆上矣译:
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译:
【我的收获及疑惑】
《河中石兽》第一课时课堂练习
1、解释下面句中加点的词(6分)。
(1)一寺临河干.干:___________ (2)山门圮.于河圮:___________
(3)阅.十余岁.阅:_____ 岁:______ (4)尔辈不能究.物理究:___________
(5) 可据理臆断
..欤?臆断:___________ (6)沿河求之,不亦颠.乎?颠:___________ 2、指出下面加点词语的古义和今义。
(6分)
(1)如是.再啮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今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尔辈不能究物理
..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今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但.知其一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今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
3、(1分)下面句中的“之”用法不同的一项是()
A. 闻之笑曰
B. 当求之于上流
C. 一老河兵闻之
D. 其反激之力
4、(3分)翻译下面的句子。
(1)是非木柿,岂能为暴涨携之去?
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然则天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
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乃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湮于沙上,渐沉渐深耳。
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3分)理解下列句子中“为”的不同含义:
⑴岂能为暴涨携之去?()
⑵众服为确论()
⑶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
6、(1分)对下列句子翻译不当的一项是()
A.寻十余里,无迹。
(寻找了十多里,也没有石兽的踪迹。
)
B.众服为确论。
(众人佩服他的话,认为是正确的判断。
)
C.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
(按照老水手的说法去找,果然找到石兽在几里外的上游。
)D.竟不可得。
(居然没有找到。
)
7、(1分)下列语句中含通假字的一项是()
A .一寺临河干 B.曳铁钯 C. 不亦颠乎 D.一讲学家设帐寺中
8、(1分)下列句子中加横线的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项是:()
A、是.非木柿如是.再啮
B、岂能为.暴涨携之去后特征为.洛阳令
C、一老河兵闻之.当求之.于上流
D、山门圮于.河果得于.数里外
《河中石兽》导学案
课题河中石兽课时:第二课时主备人:使用人:
【学习目标】
1、熟读课文,理清故事层次,把握课文内容和故事说明的道理。
2、理解课文中人物捞石兽所用的方法不成功或者成功的原因。
3、明确本文刻画人物的方法,能抓住富有特色的字、词分析人物性格。
【自主探究】
【目标一】
1.(1分)课文叙述了一件什么事?
2、(8分)故事是如何发展变化的?概括各段大意并归纳层次。
第一段:;第二段:;
第三段:;第四段:。
归纳:
第一部分(段—段):写
这部分以(填表达方式)为主。
第二部分(段):。
这部分以为主。
3、(2分)这个故事说明了一个什么道理?
许多自然现象的发生往往有着复杂的原因,我们不能,
而要。
【目标二】
1、(6分)故事中主要说了哪几位主要人物,他们各自寻找河中石兽的道理和方法是怎么样的?分
析一下
他们这样认识的原因。
对于河中石兽的位置:
寺僧判断其在,依据是;讲学家判断其在,理由是;老河兵则判断其在,是因为
2、(2分)文中两次写道了笑:“讲学家闻之笑之”、“老河兵闻之又笑之”,这两次“笑”各有什么含义?
讲学家的“笑”:老河兵的“笑”:
【目标三】
1、(2分)文中寺僧、讲学家、老河兵各自表现出的性格特征是什么?
寺僧:讲学家:
老河兵:
2、(1分老河兵的判断为什么是正确的?()
3、(2分)作者由此得出了什么结论?怎样理解这句话?
结论:
理解:
【我的收获及疑惑】
《河中石兽》第二课时课堂练习
沧州南,一寺临河干,山门圮于河,二石兽并沉焉。
阅十余岁,僧募金重修,求石兽于水中,竟不可得。
以为顺流下矣,棹数小舟,曳铁钯,寻十余里,无迹。
一讲学家设帐寺中,闻之笑曰:“尔辈不能究物理,是非木杮,岂能为暴涨携之去?乃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湮于沙上,渐沉渐深耳。
沿河求之,不亦颠乎?”众服为确论。
一老河兵闻之,又笑曰:“凡河中失石,当求之于上流。
盖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水不能冲石,其反激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渐激渐深,至石之半,石必倒掷坎穴中。
如是再啮,石又再转,再转不已,遂反溯流逆上矣。
求之下流,固颠;求之地中,不更颠乎?”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
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
1、(1分)本文叙事的线索是什么?
2、(2分)用自己的话写出下列代词指代的内容
⑴一老河兵闻之,又笑曰……
“之”指代
⑵求之下流,固傎;求之地中,不更傎乎?
“之”指代
3、(1分)讲学家和老河兵都说到了“石性坚重,沙性松浮”,但他们对沉在河中的石兽作出的结论是完全不同的。
讲学家据此得出的最终结论是___________(A、尔辈不能究物理;B、是非木柿,岂能为暴涨携之去?C、湮于沙上,渐沉渐深耳;D、沿河求之,不亦颠乎?);老河兵的最终结论则为_________(A、水不能冲石;B、再转不已,遂反朔流逆上矣;C、求之下流,固傎;D、石必倒掷坎穴中)。
4、(1分)下列句中加点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山门圮.于河(倒塌)B.棹.数小舟(划船)
C、不亦颠.乎(颠倒,即本末倒置)D.遂反溯流
..逆上矣(逆水流而上)
5、(1分)下列叙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一种见解是从石性和沙性角度作分析,认为应在石兽落水处寻找石兽。
B、一种见解是从水暴涨冲击石兽而走作分析,认为应该到河的下游去寻找石兽。
C、一种见解是从石性、沙性和水冲击角度作综合分析,认为应到兽落水的上游去寻石兽。
D、三种见解都是正确的,只不过实践更重要。
6、(3分)一讲学家设帐寺中,闻之笑曰:“尔辈不能究物理,是非木杮,岂能为暴涨携之去?乃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湮于沙上,渐沉渐深耳。
沿河求之,不亦颠乎?”这几句运用了什么描写方法?表现了人物什么性格特征?
7、(2分)这个故事说明了一个什么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