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血病融合基因检测综述0105复习过程

合集下载

白血病融合基因的检测方法及其引物、探针和基因芯片[发明专利]

白血病融合基因的检测方法及其引物、探针和基因芯片[发明专利]

(10)申请公布号 (43)申请公布日 2014.12.03C N 104178557A (21)申请号 201310204497.4(22)申请日 2013.05.28C12Q 1/68(2006.01)C12N 15/11(2006.01)(71)申请人上海生物芯片有限公司地址201203 上海市浦东新区张江高科技园区李冰路151号申请人上海华盈生物医药科技有限公司(72)发明人熊斐斐 张春秀 张庆华 熊慧(74)专利代理机构上海浦一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31211代理人丁纪铁(54)发明名称白血病融合基因的检测方法及其引物、探针和基因芯片(57)摘要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多重RT-PCR 联合基因芯片检测白血病融合基因的方法,步骤包括:1)抽提样本细胞总RNA ;2)RNA 特异性逆转录为cDNA ;3)多重RT-PCR 扩增cDNA ;4)用含检测白血病融合基因的特异性探针的基因芯片检测PCR 扩增产物。

本发明还公开了上述方法所用的探针、引物和基因芯片。

本发明采用一管巢式多重PCR ,扩增样本中可能含有的特异性融合基因片段,再通过基因芯片杂交和芯片扫描图像分析,获得融合基因检测结果,如此实现了15个白血病融合基因的27种及以上不同融合形式的特异性片段的同时检测,从而大大提高了白血病融合基因的检测效率,有利于大规模的临床筛选。

(51)Int.Cl.权利要求书1页 说明书10页序列表17页 附图3页(19)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知识产权局(12)发明专利申请权利要求书1页 说明书10页序列表17页 附图3页(10)申请公布号CN 104178557 A1/1页1.多重RT-PCR 联合基因芯片检测白血病融合基因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包括:1)抽提样本细胞总RNA ;2)将步骤1)得到的RNA 特异性逆转录为cDNA ;3)以cDNA 为模板,进行多重RT-PCR 扩增反应;4)用含有一条以上检测白血病融合基因的特异性探针的基因芯片检测PCR 扩增产物中是否含有相应的白血病融合基因片段。

Bcr/abl融合基因在慢性粒细胞白血病中的检测方法及意义

Bcr/abl融合基因在慢性粒细胞白血病中的检测方法及意义

Bcr/abl融合基因在慢性粒细胞白血病中的检测方法及意义bcr/abl 融合基因是慢性粒细胞白血病(CML)发病的分子生物学基础,通过灵敏的检验方法检测此基因对CML的诊断、治疗和预测疾病复发等具有重要临床意义。

标签:bcr/abl 融合基因;慢性粒细胞白血病慢性粒细胞白血病(CML)是一种发生在造血干细胞的以粒系细胞慢性增殖为主要特征的恶性克隆性疾病,分子学水平上形成bcr/abl融合基因。

bcr/abl 融合基因的表达水平反映了患者体内白血病细胞的负荷量。

因此,精确检测bcr/abl融合基因的表达水平,对白血病的临床分型诊断、个体化治疗方案的制定、治疗效果监测、缓解后复发风险的估计和预防、干细胞移植后残留细胞的检测和早期干预治疗等方面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本文对bcr/abl融合基因的检测方法及意义进行综述。

1 Bcr/abl融合基因的检测方法1.1 Southern Blot和Western BlotSouthern 印迹即DNA印迹,可以对bcr/abl融合基因DNA重排进行分子生物学检测。

Southern Blot可使用从外周血或骨髓细胞提取的DNA对bcr/abl融合基因进行检测,不需要保持细胞的活力和所处周期,灵敏度约1~5%,多适用于科研而不是临床诊断[1]。

Western 印迹的原理类似Southern印迹,它是从混合蛋白质中区分并定量分析某种特殊蛋白质的重要手段[2-3]。

但由于不同蛋白质的电转移效率以及单抗的结合能力不同,Western印迹的敏感性和可重复性较差,其敏感性为0.5%~1%[4]。

另外该法操作繁琐、检测时间长,限制了其在临床上的应用。

1.2 常规RT-PCR1988年RT-PCR被首次应用于CML的bcr/abl基因的检测[5]。

在RT-PCR中,应用随机引物或abl特异引物,mRNA被反转录为cDNA,随后应用针对M-bcr 的bl或b2和abl的a2或a3的引物进行扩增,扩增产物在琼脂糖或聚内烯酰胺凝胶电泳中出现特异的条带,在典型的CML病例中,b3a2和b2a2扩增产物条带相差75bp。

白血病融合基因检测项目

白血病融合基因检测项目

白血病融合基因检测项目白血病融合基因检测项目是一项重要的检测手段,用于帮助医生确定白血病患者的疾病类型和治疗方案。

白血病是一种常见的血液肿瘤,其病因复杂,其中一种重要的机制是融合基因的形成。

融合基因是指在白血病发生过程中,由于染色体重排等基因突变导致两个或多个基因片段融合在一起形成新的基因。

这些融合基因的形成会改变正常的基因调控机制,进而导致异常的细胞增殖和分化,从而促进白血病的发生和发展。

白血病融合基因检测项目通过检测白血病患者体内的基因片段融合情况,可以帮助医生做出精准的诊断和治疗方案选择。

该检测项目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基因片段融合检测:通过采集白血病患者的血液样本,提取其中的DNA或RNA,然后利用特定的实验方法,检测样本中是否存在融合基因的形成。

这项检测可以通过PCR、FISH、RT-PCR等多种技术手段进行。

2. 融合基因类型分析:一旦检测到融合基因的存在,进一步需要确定具体的融合基因类型。

不同类型的融合基因与不同的白血病亚型相关,对应的治疗方案也不同。

通过基因测序等技术手段,可以对融合基因进行全面的分析,从而为后续的治疗决策提供依据。

3. 预后评估:融合基因的存在与白血病的预后密切相关。

一些融合基因具有较好的预后,而另一些融合基因则预示着不良的疾病进展。

通过对融合基因的检测,可以帮助医生预测患者的预后,从而指导后续的治疗方案的选择和调整。

白血病融合基因检测项目的临床应用已经取得了显著的进展和成果。

它不仅可以帮助医生进行白血病的精确诊断,还可以为个体化治疗提供重要的指导。

通过对融合基因的检测,医生可以更好地了解患者的疾病特点,为患者制定个体化的治疗方案,提高治疗效果,减少不必要的治疗风险和费用。

然而,白血病融合基因检测项目也存在一些挑战和限制。

首先,该检测项目的准确性和灵敏度仍然需要进一步提高,以便更好地发现融合基因的存在。

其次,目前的检测方法仍然存在一定的技术难度和复杂性,需要专业的实验室和技术人员支持。

白血病融合基因

白血病融合基因

白血病融合基因Last revision on 21 December 2020bcr/abl融合基因慢性粒细胞白血病(Chronic Myelogenous Leukemia,CML)是一种发生于造血干细胞的血液系统恶性克隆增生性疾病。

在受累的细胞系中可找到Ph标记染色体或(和)bcr/abl基因重排。

基因结构人abl基因位于9号染色体长臂,有1b、1a和2-11共12个外显子。

转录始自1b或1a,形成的两种mRNA长度分别为7kb和6kb,合成的两种蛋白质分子量均约为145,前者定位于细胞膜,而后者主要在细胞核内。

abl主要结构有N 端的肉瘤同源2(srchomology,SH2)、SH1。

SH2结合磷酸化的酪氨酸残基,SH1具有酪氨酸激酶活性。

近C端富含酸性氨基酸残基,可结合DNA。

abl蛋白参与细胞周期调节。

在G0期,abl-Rb蛋白复合物与DNA结合。

在G1→S转变过程中,Rb被磷酸化,abl与之分离,并激活,使RNA聚合酶磷酸化,促进转录,细胞进入S期。

bcr基因位于22号染色体长臂,有23个外显子。

蛋白产物分子量均为160。

bcr蛋白第1-63个氨基酸是二聚体化结构,参与bcr蛋白多聚体的形成。

bcr蛋白参与细胞周期调节,但详细过程还不十分明确。

bcr基因断裂点集中在三个区域:主要(major bcr,M-bcr)、次要(minor bcr,m-bcr)和μ(μ-bcr)区域。

abl基因断裂位于第1或第2内含子。

因断裂点不一,bcr/abl融合基因及其mRNA和蛋白产物呈多样性。

CML的bcr基因断裂点常位于M-bcr,主要是b2a2和b3a2,蛋白分子量为210kb。

bcr基因在ALL中大约2/3为m-BCR位点。

Ph1染色体和bcr/abl融合基因是CML的分子基础,并可作为区分典型CML 和非典型CML的诊断指标。

由于t(9;22)(q34;而产生的费城染色体(Ph)在血液肿瘤中具有重要的诊断和预后意义,出现于90%以上的CML、30%的成人ALL、2%-10%的儿童ALL、以及少数的AML和MM患者。

白血病融合基因筛查检测方法[发明专利]

白血病融合基因筛查检测方法[发明专利]

(19)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知识产权局(12)发明专利申请(10)申请公布号 (43)申请公布日 (21)申请号 201710580828.2(22)申请日 2017.07.17(71)申请人 北京陆道培干细胞生物技术有限公司地址 100022 北京市朝阳区建国门外大街永安东里8号华彬中心7层712室(72)发明人 刘红星 滕文 王芳 张阳 陈雪 (74)专利代理机构 北京酷爱智慧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514代理人 安娜(51)Int.Cl.C12Q 1/68(2006.01)(54)发明名称白血病融合基因筛查检测方法(57)摘要本发明涉及一种白血病融合基因筛查检测方法,包括如下步骤:将样本分离的单个核细胞进行RNA提取,逆转录为cDNA后进行PCR反应;将PCR反应产物进行电泳检测,确定是否出现阳性条带,从而判定是否存在白血病融合基因片段。

本发明提供的白血病融合基因筛查检测方法,通过结合巢式PCR和多重PCR,搭配使用特异性引物,具有多重PCR节约标本、试剂、减少操作复杂性和巢式PCR高灵敏度、高特异性等优点,可快速简便地检测36种白血病常见的染色体易位形成的融合基因(包括129种mRNA断裂点或剪接变异株),覆盖了绝大多数急性白血病中常见和较常见的融合基因类型,具有特异性强、灵敏度高、快速方便等优点。

权利要求书1页 说明书14页序列表19页 附图1页CN 107217104 A 2017.09.29C N 107217104A1.一种白血病融合基因筛查检测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如下步骤:S1:将样本分离的单个核细胞进行RNA提取,然后将RNA逆转录为cDNA;S2:将所述cDNA稀释后进行PCR反应;S3:将所述PCR反应的产物进行电泳检测,确定是否出现阳性条带,从而判定是否存在白血病融合基因片段。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白血病融合基因筛查检测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S2中,所述PCR反应包括巢式第一轮PCR反应和巢式第二轮PCR反应,所述巢式第二轮PCR反应是以所述巢式第一轮PCR反应的产物作为反应原料。

白血病为什么要做融合基因检测呢

白血病为什么要做融合基因检测呢

白血病为什么要做融合基因检测呢白血病是一种由于造血系统恶性克隆细胞不受控制地增殖和积累,导致正常造血受到抑制的恶性肿瘤性疾病。

白血病的确切病因尚不清楚,但许多研究表明,融合基因的存在与白血病的发生密切相关。

因此,在诊断和治疗白血病过程中,进行融合基因检测具有重要意义。

融合基因是由两个或多个基因通过染色体易位、倒位或插入等结构异常产生的新基因,通常通过改变原基因的结构和功能来促进细胞增殖和存活。

在白血病中,大多数融合基因是由两个基因融合而成,其中一个基因常常与白血病相关,而另一个基因通常涉及到染色体易位或倒位。

融合基因检测通过检测白血病患者体内的融合基因,可以帮助医生进行白血病的准确诊断和分类。

根据不同的融合基因类型,白血病可以被划分为不同的亚型,给出更具针对性的治疗方案,提高治疗效果。

例如,早期诊断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LL)中的TEL-AML1融合基因亚型,可以预测更好的预后,对这类患者可以采取更温和的治疗方案,以减少治疗所带来的副作用。

此外,融合基因检测还可以用于监测白血病的治疗效果和预测复发风险。

在白血病的治疗过程中,融合基因的表达水平和融合基因的类型可以作为监测指标。

如果融合基因表达水平下降或消失,通常提示治疗有效。

相反,如果融合基因表达水平持续高或复发时再次上升,可能预示着白血病的复发风险。

由于融合基因与白血病的发生和发展密切相关,因此对融合基因进行监测可以帮助医生及时调整治疗方案,提高白血病的治疗效果。

最近几十年来,随着分子生物学技术的快速发展,融合基因检测在白血病的诊断和治疗中得到了广泛应用。

通过PCR、FISH、RT-PCR等技术,可以快速准确地检测白血病患者体内的融合基因。

融合基因的检测不仅可以提高白血病的诊断准确性和分类准确性,还可以帮助医生制定更合理的治疗方案,提高治疗效果。

此外,融合基因的检测还可以用于监测治疗效果,预测复发风险。

总之,融合基因检测在白血病的诊断和治疗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

白血病患者融合基因检测

白血病患者融合基因检测

l2 2 密 度 梯 度 法 提 取 单 个 核 细 胞 抽 取 骨 髓 液 ( 周 血 ) _. 外 3

5nl肝 素 抗 凝 , 慢 注 入 4 ml 巴 细 胞 分 离 液 ( 0 / l , 缓 淋 210r
液科 住 院或 门诊 随访 的 5 O例 白血 病 患 者 , 中 C 者 3 其 MI 患 O 例, l例, 1 男 6 女 4例 , 位 年 龄 5 中 4岁 ( 7 8 ) ; 诊 时 病 3~ 0岁 就 程 O 7年 , 均 病 程 2年 ; ~ 平 治疗 方 案包 括 羟基 脲 、 扰 素 a或 干 甲磺 酸 一 伊 马 替 尼 ( 列 卫 ) 格 。AP L患 者 1 , 8例 , 7 5例 男 女
例, 中位 年 龄 4 7岁 ( 4 6 ) ; 为 初 发 患 者 , 诊 时 病 程 < 2~ 4岁 均 就
a n 2 n 。取 中 间 细 胞 层 , B ri , 0 i) a r P S洗 涤 ( 5 0r mi , mi) 1 0 / n 5 n 。 弃 上 清 , 入 蒸 馏 水 2 , 坏 红 细 胞 1 n 加 入 l8 N C 加 破 ml , mi _ a 1 2ml1 0 mi , ri) 弃 上 清 液 , ( 0r n 5 nn , 5 / 留取 1 。 个 核 细 胞 。 O单 1 2 3 mR .. NA 提 取 用 T i l 上 海 生 物 工 程 有 限 公 司 ) r o( z 提 取 骨 髓 单 个 核 细 胞 总 R A, 紫 外 分 光 光 度 计 测 定 吸 光 度 N 用
合基 因 的 准确 性 高 , 辅 助 临 床 诊 断 和 白血 病 患 者 药 物 疗 效 判 定 方 面都 有较 大 的应 用价 值 。 在

白血病的融合基因表达及形态学ai辅助诊断

白血病的融合基因表达及形态学ai辅助诊断
白血病的融合基因表达及形态学 ai辅助诊断
汇报人: 日期:
目录
• 白血病融合基因概述 • 白血病融合基因表达的研究方法 • 形态学ai辅助诊断技术 • 基于融合基因表达和形态学的诊断模型 • 结论与展望
01
白血病融合基因概述
什么是白血病融合基因
• 白血病融合基因是一类因染色体易位或基因重排等异常情况导 致的基因异常表达产物。这些异常的基因表达产物往往与白血 病的发病机制和疾病进展密切相关。
基因组学分析
通过对大量基因组数据进行综合 分析,寻找可能的基因融合事件 ,这种方法可以发现未知的基因 融合。
深度学习
利用深度学习算法对基因测序数 据进行训练和预测,提高对基因 融合事件的检测准确率。
实验验证与临床应用
实验验证
对预测出的融合基因进行实验验证, 以确定其是否存在以及其生物学功能 。
临床应用
3. 其他类型的融合基因:除上述两种情况外,还 有一些其他类型的融合基因,如由病毒插入导致 的基因融合等。
白血病融合基因的诊断意义
• 白血病融合基因在白血病诊断、分类、预后评估以及治疗指导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通过对白血病融合基因的检测,可以 更准确地诊断白血病的类型,评估疾病进展的风险,指导制定个性化的治疗方案,并评估治疗效果和预后。
细胞分割
将图像中的细胞进行分割 ,以便于后续的形态学分 析和诊断。
深度学习算法
卷积神经网络(CNN)
01
利用CNN对图像进行分类和识别,可以有效地处理
图像数据,提高诊断准确率。
循环神经网络(RNN)
02 利用RNN对序列数据进行处理和分析,可以对基因
表达数据进行有效的学习和预测。
生成对抗网络(GAN)

白血病配型流程

白血病配型流程

白血病配型流程白血病是一种造血系统的恶性疾病,其治疗过程中需要进行配型以确定最佳的治疗方案。

白血病配型是通过检测患者的HLA基因和配型相关基因,以及骨髓细胞的形态学、免疫学和遗传学特征,来确定合适的治疗方式。

下面将详细介绍白血病配型的流程。

1. 临床评估白血病患者首先需要进行临床评估,包括病史询问、体格检查和实验室检查等。

这些评估可以帮助医生了解疾病的类型、分期和严重程度,为后续的配型过程提供基础信息。

2. 骨髓细胞形态学检查骨髓细胞形态学检查是白血病诊断的重要步骤之一。

通过骨髓穿刺采集骨髓细胞样本,然后进行染色和显微镜观察。

医生可以通过观察细胞的形态、大小、核仁等特征来确定白血病的类型。

3. 骨髓细胞免疫学检查骨髓细胞免疫学检查可以进一步确认白血病的类型,并帮助确定合适的治疗方案。

这种检查主要通过流式细胞术或免疫组化等方法,检测细胞表面的免疫标记物,如CD34、CD117等,从而确定白血病的亚型。

4. HLA基因检测HLA基因是人体免疫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白血病配型的关键指标之一。

通过检测患者和供体的HLA基因,可以确定是否匹配,从而决定是否适合进行造血干细胞移植等治疗方式。

HLA基因检测通常采用PCR或序列特异性引物杂交等方法。

5. 配型相关基因检测除了HLA基因,配型相关基因也对白血病的治疗和预后有重要影响。

通过检测与免疫系统相关的基因,如KIR基因、FCGR基因等,可以更好地评估患者的免疫状况和治疗反应。

6. 遗传学检查遗传学检查是判断白血病疾病进展和预后的重要手段之一。

通过检测染色体的结构和数量变化,如染色体易位、缺失、重复等,可以了解白血病的遗传异常情况,为治疗方案的选择提供依据。

7. 配型结果分析在完成上述检测后,医生会对所有的检测结果进行综合分析,并结合患者的病情和治疗需求,确定最佳的治疗方案。

这可能包括化疗、放疗、靶向治疗、免疫治疗、造血干细胞移植等不同的治疗方式。

总结起来,白血病配型是一个复杂而关键的过程,需要通过多种方法对患者的骨髓细胞进行形态学、免疫学和遗传学等多方面检测。

白血病经典融合基因检测

白血病经典融合基因检测

白血病经典融合基因检测(一)bcr/abl融合基因abl为一原癌基因,位于9号染色体q34,基因产物是一种非受体型酪氨酸蛋白激酶;bcr基因位于22号染色体q11,正常的bcr基因产物为160kD的胞质磷酸蛋白,由于t(9;22)(q34;q11)的易位,形成bcr/abl融合基因,该易位产生bcr/abl嵌合基因,基因产物为210kD的融合蛋白,它的表达激活了酪氨酸蛋白激酶,改变了细胞的蛋白酪氨酸水平和肌动蛋白结合能力,扰乱了正常的信号传导途径,抑制了凋亡的发生。

bcr基因断裂点集中在三个区域:主要(major bcr,M-bcr)、次要(minor bcr,m-bcr)和μ(μ-bcr)。

abl基因断裂位于第1或第2内含子。

因断裂点不一,bcr-abl融合基因及其mRNA和蛋白产物呈多样性。

根据bcr基因断裂点的不同,主要有下述几种类型的bcr/abl融合形式:①在典型的CML中,大部分融合基因是在主要断裂点簇集区(M-bcr)内断裂融合而成,由此形成的bcr/abl融合mRNA是由b3a2或b2a2转录而成,其最终产物是相对分子质量210×103的胞浆蛋白P210,这种癌蛋白是绝大多数慢性期CML表型异常的根源所在。

②当bcr基因断裂点发生在上游的一段长约54.4 kb的内含子,也称m-bcr区,产生一个e1a2接头的杂合mRNA,编码P190融合蛋白。

③bcr断裂点也可在M-bcr区的下游,即μ-bcr,产生e19a2融合,编码P230融合蛋白。

【我个人认为P230CML其特征主要是成熟中性粒细胞增生为主,表现为隐匿,良性的临床过程,患者生存期长的特点。

】bcr/abl融合基因存在于95%以上的慢性粒细胞白血病患者,是CML最重要的分标志,是疾病状态的决定性因素。

在一部分成人急性淋巴细胞性白血病(20%-30%)、儿童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2%-10%)和急性粒细胞性白血病的患者中也可表达bcr/abl融合基因。

白血病融合基因

白血病融合基因
费城(Ph)染色体:Philadelphia Chromosome
为第一个被发现的肿瘤专属染色体标记
可见于90%~95%的CML
20%~30%的ALL
70年代,Banding(班带染色)进一步确定Ph
染色体来自第9号与第22号染色体长臂的易位。
80年代后,分子生物学证实了易位过程中的断裂点是位于 9q34、22q11
22
常见白血病融合基因一览
其它融合基因:随着白血病分子生物学研究的深入,已经有不少新的异常核 型或新的融合基因发现,如DEK-CAN、AML1-MIG8、PLZE-RARa融合基因 等,它们也将成为白血病分子诊断、预后判断及MRD诊断的分子标志。
23
融合基因的检测方法
荧光原位杂交(FISH) 巢式RT-PCR 实时定量RT-PCR 多重RT-PCR + 寡核苷酸芯片
18
MLL重排的融合基因:11q23
混合谱系白血病(Mixed Lineage Leukemia,MLL)基因重排,是发生在11
号染色体2区3带的基因重排, MLL蛋白包括3个功能区,分别是转录抑制 区、转录激活区和DNA结合区(该区域有特征性的AT钩区和锌指结构区), MLL基因重排使得AT钩区及锌指结构之间的序列发生断裂,在DNA修复时 与其他基因之间发生融合。
即 t(9;22)(q34;q11),转录产生8.5kb的融合mRNA。
7
BCR/ABL融合基因:Ph染色体
根据BCR基因断裂位点的不同分为三种类型 b3a2 P210bcr-abl 见于CML e1a2 P190 bcr-abl 与部分ALL相关 b2a2 P230 bcr-abl 见于CNL
BCR/ABL融合蛋白具有很强的酪氨酸激酶活性,可以调控细胞生长,参与细胞

白血病融合基因

白血病融合基因

白血病融合基因白血病是一种由于体内某些细胞发生异常而引起的恶性肿瘤性疾病。

融合基因是白血病中一种重要的遗传变异形式,它在白血病的发展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从白血病融合基因的定义、发生机制、与白血病发病的关系以及研究进展等方面进行讨论。

白血病融合基因是指由两个或多个基因的融合所产生的新基因。

这种融合基因通常由染色体上的基因断裂并重新排列而形成。

白血病融合基因往往具有异常的功能,它可以改变细胞的生长、分化、凋亡等生命活动过程,从而导致白血病的发展。

白血病融合基因的发生机制非常复杂,目前尚不完全清楚。

然而,研究表明,染色体异常是白血病融合基因发生的重要原因之一。

在白血病细胞中,常常存在染色体断裂、重排等异常现象,这些异常可以导致基因融合事件的发生。

此外,一些环境因素和遗传因素也可能与白血病融合基因的发生有关。

白血病融合基因与白血病的发病密切相关。

研究发现,白血病融合基因在白血病细胞中广泛存在,并且与白血病的发展、预后等有关。

一些白血病融合基因与白血病的亚型和预后密切相关,可以作为白血病的分子标记物,用于疾病的分型和预后评估。

此外,一些白血病融合基因也是靶向治疗的重要标的,通过针对融合基因的抑制剂可以达到治疗白血病的效果。

近年来,对白血病融合基因的研究取得了一系列重要进展。

通过对白血病融合基因的特征和功能进行深入研究,揭示了白血病融合基因在白血病发病机制中的重要作用。

同时,研究人员还通过开发新的技术手段,如基因编辑技术、蛋白质组学等,为白血病融合基因的研究提供了新的方法和途径。

然而,白血病融合基因的研究仍然面临一些挑战。

一方面,由于白血病融合基因的多样性和复杂性,研究人员需要对不同的融合基因进行深入研究,以揭示其在白血病发病机制中的具体作用。

另一方面,白血病融合基因的治疗潜力尚未完全发掘,需要进一步的研究和临床验证。

白血病融合基因是白血病发病机制中的重要因素之一。

对白血病融合基因的研究不仅可以深入了解白血病的发病机制,还能为白血病的预后评估和治疗提供重要依据。

白血病预后相关融合基因的检测及其意义

白血病预后相关融合基因的检测及其意义
(紫头管)
判断和追踪AML的疗效,是反映预后不良的指标,可以较好地反映患者的微小残留病的动态变化.
E2A/PBX1融合基因定性检测
骨髓3ml,EDTA抗凝
(紫头管)
原始B细胞性急性淋巴细胞性白血病多检测到此项基因融合,可辅助该疾病的诊断
E2A/PBX1融合基因定量检测
骨髓3ml,EDTA抗凝
(紫头)
骨髓3ml,EDTA抗凝
(紫头管)
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M3)中可以检测到这种异常,判断和追踪M3的疗效,可以较好地反映患者的微小残留病的动态变化
AML1/ETO融合基因定性检测
骨髓3ml,EDTA抗凝
(紫头管)
AML-M2多检测到此项基因融合,可辅助该疾病的诊断
AML1/ETO融合基因定量检测
骨髓3ml,EDTA抗凝
骨髓3ml,EDTA抗凝
(紫头管)
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LL)中可以检测到这种异常,判断和追踪ALL的疗效,可以较好地反映患者的微小残留病的动态变化
PML/RARα融合基因定性检测(M3)
骨髓3ml,EDTA抗凝
(紫头管)
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M3)的辅助诊断
PML/RARα融合基因定量检测(M3)
TEL/AML1融合基因定量检测
骨髓3ml,EDTA抗凝
(紫头管)
判断和追踪原始B细胞性急性淋巴细胞性白血病、特别是儿童ALL疗效,反映预后良好的指标
t(11;14)bcl-1/JH融合基因定性检测
骨髓3ml,EDTA抗凝
(紫头管)
检测bcl-1/JH基因重排[t(11;14)(q13;q32)]可帮助鉴别诊断套细胞淋巴瘤,评估治疗效果,监测微小残留病监测,预测早期复发
白血病预后相关融合基因检测及意义

融合基因(Fusion)主要检测方法

融合基因(Fusion)主要检测方法

融合基因(Fusion)主要检测方法一、融合基因定义融合基因:是指两个基因的全部或一部分的序列相互融合为一个新的基因的过程。

其有可能是染色体易位、中间缺失或染色体倒置所致的结果。

基因融合是由原本两个独立的基因形成的杂合基因,一般发生在基因组层面,根据融合断点位置的不同,有些基因融合会发生转录有些则不发生转录,除了基因组上会发生融合外,在转录本层面也会发生基因融合现象;当然需要补充的是有一些基因会和基因间区发生融合,理论上基因间区断点融合不太可能起作用,但是已有研究发现基因间区断点融合是可能被激活的。

融合基因产生机制二、基因融合检测技术目前常见的基因融合检测分子病理检测方法包括:荧光原位杂交(FISH)、逆转录聚合酶链式反应(RT-PCR)、免疫组织化学(IHC)、二代测序技术(NGS)等。

其他技术平台,如数字PCR、Nanostring 等也逐渐成熟,有待进入临床应用积累更多的临床实践经验。

2.1 FISH(荧光标记原位杂交)荧光原位杂交技术(FISH):FISH检测是利用荧光基团标记DNA探针,再将标记的DNA探针与样本DNA进行原位杂交,最后在荧光显微镜下对荧光信号进行计数,以此作为诊断的依据。

探针是FISH检测灵敏度和准确性的关键。

FISH检测的准确性来源于探针的设计。

FISH能否应用于某一领域也取决于是否具有相应的探针。

用于FISH检测的探针必须具备很高的特异性,能特异性地识别特定的基因或染色体上特定的片段。

而且FISH的探针必须能经受原位杂交的处理而不变性。

荧光基团的标记也直接影响了检测的灵敏度和原位杂交结果的检测方式。

目前使用最广泛的是利用特殊荧光标记的碱基通过模板合成出特异性强的荧光标记的探针链。

目前为止,FISH技术已经十分成熟,目前已经能够实现全染色体,部分染色体的单标记,以及染色体的多重标记检测。

当前为了增加FISH的准确性,目前多采取多色标记。

目前检测基因融合的FISH探针长度一般在400 kb-5 Mb之间。

白血病相关融合基因,您知道多少?

白血病相关融合基因,您知道多少?

白血病相关融合基因,您知道多少?作者:王兴光单位:沧州市人民医院随着精准医疗、精准诊断的提出与发展,白血病的诊断和治疗效果评估,不再单一依赖于形态学,其他的手段如分子生物学、流式细胞学等被广泛应用。

融合基因检测,作为精准医疗的组成部分,在白血病的诊疗中发挥重要作用。

融合基因概念融合基因是由两个或多个基因的编码区相连,置于同一套调控序列的控制下而构成的嵌合基因。

融合基因的形成机制:染色体重排、异常转录。

由形成机制可以看出,融合基因能够驱动肿瘤的发展和向恶性转化。

融合基因检测标本收集与处理:抗凝骨髓标本,抗凝剂可以采用EDTA、草酸钠、枸橼酸钠,严禁使用肝素抗凝标本(肝素是Taq酶的强抑制剂)。

由融合基因的形成过程可以看出,要提取RNA,再逆转录为cDNA进行上机检测。

由于空气中RNA酶无处不在,所以进行RNA提取操作要用到DEPC水和Trizol试剂。

检测原理:主要采用FQ-RT-PCR方法,采用融合基因特异性引物、荧光探针及Taq酶等组成的反应体系。

利用荧光标记定性/定量检测人骨髓标本中的白血病相关融合基因RNA或其逆转录产物(cDNA)。

融合基因与临床在白血病诊断中意义:新版WHO伴有重现性遗传学异常的三种急性白血病,即使形态学上原始细胞分类未达到20%,也可以诊断的三种情况为:❶ inv16(p13q22)或t(16; 16) ( p13;q22)使得位于16p13的MYH11基因与位于16q22的CBFβ基因发生重组,形成CBFβ-MYH11融合基因;❷ PML-RARα融合基因由t(15; 17) ( q22; q21) 染色体易位形成,见于绝大多数AML-M3患者;❸ AML1-ETO融合基因是由于t(8;21)(q22;q22.1)易位形成,是一种预后好的指标。

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APL)相关融合基因解读:PML-RARA是APL发病的分子细胞遗传学基础,是最常见的融合基因。

近年,随着分子生物学的发展,尤其是二代测序技术的广泛应用,发现了更多的APL相关融合基因,这也提示我们在形态学和流式细胞学高度怀疑APL,而PML-RARA等典型融合基因阴性时,可以先按APL诱导方案治疗,如果有效果,可以应用二代测序等手段进一步追溯。

白血病融合基因及检测方法研究进展

白血病融合基因及检测方法研究进展

白血病融合基因及检测方法研究进展肖恒【摘要】白血病是一种造血干细胞异常克隆增殖性疾病,临床表现主要为骨髓和外周血中白血病细胞大量增殖且分化障碍,其发病与融合基因的形成相关.目前发现的融合基因主要有BCR-ABL、PML-RARA、AML1-ETO、CBFβ-MYH11、TEL/AML1、E2A/PBX1、MLL重排形成的基因、DEK-CAN等,对白血病的诊断和治疗有重要意义.而检测融合基因的方法主要包括荧光原位杂交、免疫印迹、聚合酶链反应、流式细胞术、基因芯片及全基因组测序等方法.【期刊名称】《医学综述》【年(卷),期】2015(021)022【总页数】4页(P4130-4133)【关键词】白血病;融合基因;检测方法【作者】肖恒【作者单位】邯郸市中心医院检验科,河北邯郸056001【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733.7白血病是一类起源于造血干细胞的恶性克隆性疾病[1],其克隆的白血病细胞增殖失控,分化障碍,凋亡受阻,并在骨髓和其他造血组织中呈恶性增生,使正常造血受抑制,且可浸润其他组织和器官。

近年来,随着白血病融合基因的发现及细胞遗传学与分子生物学技术的发展,白血病融合基因和细胞与分子遗传学技术在白血病诊断中逐渐占据重要地位。

现就融合基因的表达在白血病诊断中的重要意义及其主要检测方法进行综述。

从在慢性粒细胞白血病中发现BCR-ABL融合基因以来,越来越多的融合基因不断被发现,它们均由染色体重排形成,并成为白血病特异性的分子标志,对认识染色体重排在白血病形成中的作用研究提供了很大的帮助[2],可用于白血病的分子生物学分型、预后观察及微小残留病(minimal residual disease,MRD)的诊断,目前常见于临床的白血病融合基因主要有以下几种。

1.1 BCR-ABL融合基因最早在慢性粒细胞白血病细胞Ph染色体中发现,它由9q34上的原癌基因ABL与22q11上的BCR基因融合形成,即t(9;22)(q34;q11)。

白血病融合基因检测综述20130105

白血病融合基因检测综述20130105

白血病相关融合基因的检测及意义白血病是造血系统的恶性克隆性疾病,由于造血干细胞受损,导致克隆中的白血病细胞失去进一步分化成熟的能力而停滞在细胞发育的不同阶段。

白血病细胞具有自我更新增强、增殖失控、分化障碍、凋亡受阻等特点,患者会出现不同程度的贫血、出血、感染和浸润的临床症状,严重危害生命健康。

近年来,随着细胞生物学和分子生物学技术的发展,人们已经认识到大部分的白血病中都存在着包括缺失、重复、易位等染色体畸变,导致原癌基因或抑癌基因结构变异,原癌基因激活或抑癌基因失活,产生新的融合基因,编码融合蛋白。

现有报道的染色体畸变已有五十种以上,累及更多数目的融合基因,这些异常已经逐渐成为不同类型白血病的分子生物学特异性标志。

白血病相关融合基因的种类多样,常见的融合基因有、1、α、E21、4、1、1、、β11等。

()基因是融合基因的组成部分,与费城染色体()的形成有关,具有两种转录异构体。

正常的基因编码产物的功能还尚未清楚,它编码的蛋白具有丝氨酸/苏氨酸激酶活性,是1和42的酶激活蛋白。

1基因是编码细胞质和细胞核蛋白酪氨酸激酶的原癌基因,与细胞分化、细胞分裂、细胞粘附、应激反应等生命活动相关。

活化的1蛋白通过3结构域受到负调控,3结构域的缺失会导致1基因转化为癌基因。

2介导的磷酸化能够调节1酪氨酸激酶的结合活化过程,表明1可能在细胞周期中发挥作用。

及于1960年发现在慢性粒细胞性白血病()患者外周血中有一个比G组染色体还小的近端着丝粒染色体,由于首先在美国费城()发现,故命名为费城染色体。

1971年O`利用荧光显带法确认费城染色体是第22号染色体长臂缺失大段后剩余的部分。

1973年发现缺失下来的那部分通常易位到9号染色体长臂的末端,形成t(9;22)(q34;q11)。

1982年等在费城染色体上首次发现了原来位于9号染色体长臂末端(9q34)的癌基因1,证明费城染色体上有来自9号染色体长臂末端的片端,是22号染色体与9号染色体相互易位的产物。

15 白血病相关基因的检测及质量保证-2018.7.20

15 白血病相关基因的检测及质量保证-2018.7.20

Infant ALL
Standard Risk B precursor
T-cell ALL
High Risk B precursor
1. Day 29, BM MRD <0.01%; 0.01—1%; >1% 2. Day 8, PB MRD <0.01%; 0.01—1%; >1% 3. Day 8, M1 marrow ??
* Quantitative values :fusion transcripts/ABL1 transcripts(%)
Ouyang J, Am J Clin Pathol. 2016 Jun;145(6):769-77.
分子生物学监测需要统一标准 (CML国际标准,IS)
IRIS研究:3个参与实验室 采用BCR作为对照基因,将 30例CML患者的平均BCR-
2. 3. 4. 5. 6.
AML伴骨髓增生异常相关改变(MDS) 治疗相关的AML 非特殊类型AML(AML, NOS) (AML微分化型M0;AML未分化型M1;AML部分分化型
M2;急性粒单核细胞白血病M4;急性单核细胞白血病M5;急性红白血病M6;急性巨核细胞白血 病M7;急性嗜碱性粒细胞白血病;急性全髓增生伴骨髓纤维化)
前体T细胞ALL(T-ALL) Burkitt型白血病
融 合 基 因----治 疗 分 层
COG ALL Classification Study
Suspected ALL
• NCI risk criteria(age, WBC) • Immunophenotype(B or T) • Cytogenetics (Hypodiploidy ,<44 chromosomes) • FISH for trisomies 4, 10, 17 • FISH for BCR-ABL, MLL-AF4, TEL-AML1

融合基因实验报告

融合基因实验报告

一、实验目的1. 理解融合基因的基本概念和实验原理。

2. 掌握利用分子生物学技术检测融合基因的方法。

3. 通过实验,加深对白血病等疾病分子机制的理解。

二、实验材料1. 试剂:DNA提取试剂盒、PCR试剂盒、荧光定量PCR试剂盒、凝胶成像系统等。

2. 样本:白血病患者的骨髓或外周血样本、正常对照样本。

3. 仪器:离心机、PCR仪、凝胶成像系统、DNA测序仪等。

三、实验原理融合基因是指两个或多个基因片段在染色体断裂、易位等过程中发生重排,形成新的基因。

在白血病等疾病中,融合基因与疾病的发生、发展和治疗密切相关。

本实验采用PCR和荧光定量PCR技术检测融合基因,通过对样本中融合基因拷贝数的定量分析,了解融合基因在疾病中的表达情况。

四、实验步骤1. 样本处理:采集白血病患者的骨髓或外周血样本,提取DNA,并进行定量。

2. 融合基因的PCR扩增:设计针对融合基因特异性的引物,进行PCR扩增。

PCR 反应体系包括:DNA模板、引物、dNTPs、DNA聚合酶等。

3. 荧光定量PCR:将PCR产物进行荧光定量PCR,通过荧光信号的变化检测融合基因的拷贝数。

4. 结果分析:对荧光定量PCR结果进行分析,与正常对照样本进行比较,评估融合基因在疾病中的表达情况。

五、实验结果1. 融合基因的PCR扩增:成功扩增出融合基因特异性片段,与预期大小一致。

2. 荧光定量PCR:白血病患者的样本中融合基因拷贝数显著高于正常对照样本。

3. 结果分析:融合基因在白血病患者的样本中表达水平较高,提示融合基因可能与白血病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

六、讨论1. 融合基因在白血病等疾病中的重要作用:融合基因在白血病等疾病的发生、发展中具有重要作用。

本实验结果表明,融合基因在白血病患者的样本中表达水平较高,提示融合基因可能与白血病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

2. 融合基因检测的临床意义:融合基因检测有助于早期诊断、疾病分型和个体化治疗。

本实验采用荧光定量PCR技术检测融合基因,具有灵敏度高、特异性强、操作简便等优点,为临床诊断和治疗提供了有力支持。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白血病相关融合基因的检测及意义白血病是造血系统的恶性克隆性疾病,由于造血干细胞受损,导致克隆中的白血病细胞失去进一步分化成熟的能力而停滞在细胞发育的不同阶段。

白血病细胞具有自我更新增强、增殖失控、分化障碍、凋亡受阻等特点,患者会出现不同程度的贫血、出血、感染和浸润的临床症状,严重危害生命健康。

近年来,随着细胞生物学和分子生物学技术的发展,人们已经认识到大部分的白血病中都存在着包括缺失、重复、易位等染色体畸变,导致原癌基因或抑癌基因结构变异,原癌基因激活或抑癌基因失活,产生新的融合基因,编码融合蛋白。

现有报道的染色体畸变已有五十种以上,累及更多数目的融合基因,这些异常已经逐渐成为不同类型白血病的分子生物学特异性标志。

白血病相关融合基因的种类多样,常见的融合基因有BCR-ABL、AML1-ETO、PML-RARα、E2A-PBX1、MLL-AF4、TEL-AML1、SIL-TAL1、DEK-CAN、CBFβ-MYH11等。

BCR(breakpoint cluster region)基因是BCR-ABL融合基因的组成部分,与费城染色体(Philadelphia Chromosome)的形成有关,具有两种转录异构体。

正常的BCR基因编码产物的功能还尚未清楚,它编码的蛋白具有丝氨酸/苏氨酸激酶活性,是RAC1和CDC42的GTP酶激活蛋白。

ABL1基因是编码细胞质和细胞核蛋白酪氨酸激酶的原癌基因,与细胞分化、细胞分裂、细胞粘附、应激反应等生命活动相关。

活化的ABL1蛋白通过SH3结构域受到负调控,SH3结构域的缺失会导致ABL1基因转化为癌基因。

CDC2介导的磷酸化能够调节ABL1酪氨酸激酶的DNA结合活化过程,表明ABL1可能在细胞周期中发挥作用。

Nowell及Hungerford于1960年发现在慢性粒细胞性白血病(CML)患者外周血中有一个比G组染色体还小的近端着丝粒染色体,由于首先在美国费城(Philadelphia)发现,故命名为费城染色体。

1971年O`Riordon利用荧光显带法确认费城染色体是第22号染色体长臂缺失大段后剩余的部分。

1973年Rowley发现缺失下来的那部分通常易位到9号染色体长臂的末端,形成t(9;22)(q34;q11)。

1982年Deklein等在费城染色体上首次发现了原来位于9号染色体长臂末端(9q34)的癌基因ABL1,证明费城染色体上有来自9号染色体长臂末端的片端,是22号染色体与9号染色体相互易位的产物。

易位使9号染色体长臂(9q34)上的原癌基因ABL1和22号染色体(22q11)上的BCR基因重新组合成融合基因,因而称为BCR-ABL融合基因。

BCR-ABL融合基因编码的融合蛋白具有很强的酪氨酸激酶活性,改变细胞多种蛋白质酪氨酸磷酸化水平和细胞微丝机动蛋白的功能,扰乱细胞内正常的信号传导途径,使细胞失去了对周围环境的反应性,并抑制凋亡的发生,影响细胞周期调控,导致骨髓造血干细胞过度增殖。

BCR-ABL融合基因在病人中常见有四种剪接体mRNA:编码P210融合蛋白的b2a2和b3a2,编码P190的e1a2,编码P230的e19a2。

其中b3a2和b2a2主要存在于CML,ela2主要在急性淋巴细胞性白血病(ALL)中出现,而出现较少的e19a2根据2008年世界卫生组织(WHO)最新版的血液系统肿瘤分类标准,也应被诊断为CML。

90%以上的CML患者血细胞中都发现有费城染色体的存在,主要为P210融合蛋白,因而费城染色体和BCR-ABL融合基因可以作为区分典型CML和非典型CML的诊断指标。

同时在费城染色体阳性的ALL患者中,65%的成人和80%的儿童能够检测到P190融合蛋白阳性。

由于BCR-ABL融合蛋白能够收到多种小分子化合物的抑制,临床上第一代针对BCR-ABL融合蛋白的酪氨酸激酶小分子抑制剂(TKI)伊马替尼就是是通过结合抑制BCR-ABL融合蛋白的酪氨酸激酶结构域来抑制其在细胞周期中的影响,从而发挥抗白血病作用的。

第二代BCR-ABL酪氨酸激酶抑制剂达沙替尼和尼洛替尼也是在这个基础上进行改进,以以减少因伊马替尼使用而带来的抗药性。

对费城染色体和BCR-ABL融合基因的检测,对于正确区分CML类型,指导临床治疗和判断预后情况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RUNX1(Runt-related transcription factor 1)基因也被称为AML1(acute myeloid leukemia 1)基因或CBFA2(core-binding factor subunit alpha-2)基因,RUNX1基因编码的RUNX1蛋白是调控造血干细胞分化为成熟血细胞的转录因子,是RUNX(Runt-related transcription factor)家族或CBFα(core binding factor-α)的成员,能够与CBFβ蛋白形成异质二聚体复合物,增强DNA结合和复合物的稳定性。

人的RUNX1基因全长260kb,在21号染色体(21q22.12)上,有两个选择性转录启动子,能够通过选择性剪接形成多种转录异构体。

全长的RUNX1蛋白由12个外显子编码形成,在这些外显子中,包含有两个结构域,分别被命名为RHD(runt homology domain)和TAD(transactivations domain),前者由2,、3、4号外显子编码形成,后者由6号外显子编码形成。

RUNX1蛋白分别通过这些结构域来介导DNA结合和蛋白间相互作用。

RUNX1的转录过程受两个增强子的调节,这些组织特异性的增强子能够结合淋系或红系调控蛋白,促进RUNX1基因在造血系统中的高度活化。

RUNX1在胚胎发育的造血过程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在所有的造血部位都有表达,能促进造血干细胞和造血祖细胞的形成。

在分子水平,RUNX1基因通过结合血小板生成素TPO(thrombopoietin)受体c-Mpl的启动子,募集转录活化子或抑制子,进而促进造血干细胞的生成或向其他造血细胞方向分化。

RUNX1还能够通过上调Smad6的表达来促进蛋白体降解。

ETO基因又称RUNX1T1基因,编码的蛋白是一种锌指结构转录因子和癌蛋白。

AML1-ETO融合基因主要见于急性髓系白血病(AML)患者中,t(8;21)(q22;q22)染色体易位导致21号染色体的原癌基因AML1基因和8号染色体的ETO基因融合,形成AML1-ETO和ETO-AML1融合基因。

ETO-AML1不能通过聚合酶链式反应(PCR)检测到,一般被认为其表达量极低或由于降解导致表达不稳定。

AML1-ETO融合基因表达的蛋白全长含有752个氨基酸,其N端为RUNX1(runt-related transcription factor 1),也称AML1区;C端是8号染色体编码的RUNX1T1[runt-related transcription factor 1; translocated to, 1 (cyclinD-related)],也称ETO。

AML1-ETO融合基因主要发生在M2型AML患者中(约40%),在M2b的阳性率达90%,因而可以作为M2b分型诊断的重要分子标志,少见于M4和M1,极少数骨髓增生异常综合症(myelodysplastic syndrome, MDS)患者中也有AML1-ETO融合基因的存在。

临床上将AML1-ETO融合基因作为分子分型诊断和预后观察的一个重要依据,AML1-ETO融合基因阳性的患者预后较好。

AML1-ETO阳性的白血病细胞有一定程度的分化能力,能分化为较成熟的嗜中性粒细胞核嗜酸性粒细胞,对化疗反应较为敏感,因而AML1-ETO融合基因阳性的患者采用大剂量的阿糖胞苷治疗,完全缓解率高达98%,5年存活率达到67%,预后较除M3外的其他亚型好。

因而对初诊患者的AML1-ETO融合基因检测,对预后判断和治疗方案的制定具有重要意义。

PML(Promyelocytic leukemia)基因编码的PML蛋白,属于TRIM(tripartite motif)家族的成员,定位在核小体上,具有转录因子和肿瘤抑制蛋白的功能。

PML的表达与细胞周期有关,能够调节p53对致癌信号的反应。

RARα(Retinoic acid receptor alpha,维甲酸α受体)也叫NR1B1(nuclear receptor subfamily 1,group B,member 1)基因,能编码细胞核受体蛋白。

维甲酸信号由两种细胞核受体家族转导,分别是RAR(retinoic acid receptor)和RXR (retinoid X receptor),两者能够结合形成RXR/RAR异质二聚体。

在没有配体存在的情况下,DNA结合的RXR/RAR复合物通过募集共阻遏物NCOR1、NCOR2(SMRT)和组蛋白脱乙酰基酶来抑制转录过程的进行;当配体结合到复合物时,就能够诱导构像发生改变,允许募集共活化物、组蛋白乙酰基转移酶,使转录过程进行下去。

PML-RARα融合基因是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acute promyelocytic leukemia,APL)的特异性分子标志,见于98%的APL患者中。

APL患者的特异性细胞遗传学异常t(15;17)(q22;q21),导致15号染色体上的早幼粒细胞白血病基因(PML)和17号染色体上的维甲酸受体α(RARα)形成PML-RARα融合基因。

正常的RARα等位基因编码野生型维甲酸受体,与维甲酸结合可以调节多个靶基因的转录。

PML是POD(PML oncogenic domain)多蛋白复合体的核心组分,通过转录共激活作用,可以抑制肿瘤生长,在多种凋亡途径中起重要作用。

形成PML-RARα融合基因后,维甲酸核受体基因表达受抑制,使维甲酸对靶基因的转录调节功能丧失;PML-RARα融合蛋白通过负显性抑制作用抑制早幼粒细胞分化成熟;PML去定位使POD的结构破坏,形成上百个细小颗粒分布在核及胞质中,正常的抑制增殖和促凋亡功能发生障碍,导致细胞大量增殖,凋亡减少,这些导致了APL的发生。

形成PML-RARα融合基因的RARα部分断裂位点位于2号内含子上,而PML部分的断裂位点有三种,因此将PML-RARα融合基因分为三类:1)PML断裂位点在6号内含子上的BCR1型(L型),占APL 患者的55%;2)PML断裂位点在6号外显子上的BCR2型(V型),占APL患者的5%;3)PML 断裂位点在3号内含子上的BCR3型(S型),占APL患者的40%。

由于PML-RARα融合基因与APL发生的重要相关性,临床上已经将PML-RARα融合基因作为动态评估患者病情及预后的重要依据。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