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课 北方民族大融合导学案

合集下载

《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导学案-2023-2024学年初中历史与社会部编版》

《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导学案-2023-2024学年初中历史与社会部编版》

《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导学案第一课时导学案《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导学目标:1. 了解北魏政治的特点和北方民族大交融的背景。

2. 理解北魏政治与北方民族大交融对中国历史的影响。

3. 分析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在当时社会的意义以及对今天的启示。

教学重点:1. 北魏政治的组织结构和特点。

2. 北方民族大交融对中国历史的影响。

3. 当时社会对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的态度。

教学难点:1. 理解北方民族大交融的复杂性和影响。

2. 分析北魏政治与北方民族大交融所带来的变革。

教学内容:一、北魏政治的特点1. 北魏政治体制的建立和发展- 北魏政治体制的建立始于拓跋鲜卑族的建立,形成于孝文帝宇文泰时期。

- 宇文泰通过改革,逐渐建立起中央集权的政治体制,并进行一系列政治制度的改革。

2. 北魏政治的组织结构- 北魏政治采取君主专制制度,设立大丞相、太尉、司徒等官职,形成了相对完整的官制体系。

- 各级官员通过文武科举选拔,形成了一定的选拔机制。

3. 北魏政治的特点- 北魏政治以拓跋鲜卑族为主体,在政治上实行汉化政策,吸收了大量汉族文化。

- 北魏政治秉持“汉官掌政”的原则,实行汉族士族与拓跋鲜卑族的结合来稳固政权。

二、北方民族大交融的背景1. 北魏政权建立前的背景- 拓跋鲜卑族是当时北方民族的一个重要部族,曾经与汉族进行多次战争,最终建立了自己的政权。

- 战争的背后,是当时北方地区政治、经济的动荡和变迁,北方民族开始向中原文明渗透。

2. 北方民族大交融的过程- 北方民族大交融是一个历时较长的过程,其间发生了多次政治、文化的碰撞和融合。

- 北方民族大交融使得北方地区的政治和文化得到了一定程度的统一和发展。

三、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对中国历史的影响1. 对中国历史的意义- 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结束了长期的北方地区战乱状态,为中国统一奠定了重要基础。

- 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推动了北方地区政治、经济和文化的繁荣发展。

鲁教版历史六年级上册《北方民族大融合》教学设计

鲁教版历史六年级上册《北方民族大融合》教学设计

鲁教版历史六年级上册《北方民族大融合》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北方民族大融合》是鲁教版历史六年级上册的一课,主要介绍了北朝时期我国北方民族大融合的历史背景、过程及影响。

本课内容涉及北魏孝文帝的改革、民族融合的加速以及北方地区的开发和繁荣。

通过本课的学习,学生可以了解北朝时期北方民族大融合的历史意义,认识民族团结、民族融合是历史发展的主流。

二. 学情分析六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历史知识基础,对于我国历史上的民族关系有一定的了解。

但在北方民族大融合这一主题上,学生可能还存在一定的认知空白。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注重引导学生掌握北朝时期民族融合的背景、过程及影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北朝时期我国北方民族大融合的历史背景、过程及影响,认识民族团结、民族融合是历史发展的主流。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等方式,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历史、民族文化的情感,增强民族自豪感。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北朝时期我国北方民族大融合的历史背景、过程及影响。

2.教学难点:北魏孝文帝的改革措施及其作用,民族融合的意义。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图片、视频等素材,为学生营造生动的历史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问题驱动法:教师提出引导性问题,引导学生思考、探讨,提高学生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小组合作学习:分组讨论,让学生在合作中学习,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六. 教学准备1.课件:制作涉及北朝时期北方民族大融合的相关课件,包括图片、视频等素材。

2.教材:准备鲁教版历史六年级上册教材。

3.参考资料:搜集相关的历史资料,以便在课堂上进行拓展讲解。

4.板书设计:提前设计好本课的教学板书,突出重点内容。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课件展示北朝时期的民族关系,引导学生关注北方民族大融合的历史背景。

北方民族大融合_教学设计

北方民族大融合_教学设计

《北方民族大融合》教学设计一、课前教学分析与目标确立(一)、“课标”分析:关于“北方民族大融合”这一内容,《初中历史课程标准》的要求是: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出现了长期的分裂局面,西部和北部的少数民族大量涌入中原,逐步实现了与汉族的融合。

概述北魏孝文帝促进民族融合的改革措施。

根据这一要求,通过学习本课内容,学生要了解东汉末年以来北方少数民族内迁,出现了民族融合的趋势,掌握孝文帝改革的措施。

通过对改革措施的理解、掌握,认识到这些改革措施进一步推动了民族的大融合。

(二)、教材与教学内容分析:第四单元所述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是中国古代民族关系最为复杂的时期,这时民族关系的最大特点是民族融合。

北魏孝文帝的改革在客观上适应了历史发展趋势,加快了鲜卑族迈入先进民族经济、政治、文化的步伐,对北方的经济发展、政治安定、文化复兴,对消除民族间的隔阂、促进民族融合和酝酿、培养隋唐时期繁荣的经济与灿烂的文化,都做出重大贡献。

(三)、学情分析:知识储备方面:学生对有关少数民族的知识比较生疏,本节课涉及的少数民族内迁、孝文帝改革等内容,缺乏了解。

认知水平:全面、辩证的评价历史事件,对学生来说有一定的难度。

讲课过程中应适当地加以方法上的指导,培养学生辩证唯物主义的思维习惯和能力。

学习态度:七年级的学生有强烈的求知欲、好奇心;但是,单纯枯燥地知识传授,容易使学生丧失学习的兴趣。

应用授课内容的生动、表现形式的多样、高超的教学艺术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参与课堂教学的积极性,真正实现师生的互动。

(四)、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了解南北朝时期我国北方地区民族融合的趋势和北魏孝文帝改革的措施。

理解孝文帝改革促进了我国古代历史上民族大融合的进程,为隋朝统一奠定了基础。

2、过程与方法:通过问题导引,自主阅读材料,探讨孝文帝改革前北魏的社会状况,在分析归纳中掌握孝文帝改革的历史背景及主要措施,培养学生史论结合、论从史出的学习方法。

通过对孝文帝改革作用的讨论探究,提高学生对历史事件的评价能力,并培养学生辩证的思维习惯。

人教版七年级第20课 北方民族大融合

人教版七年级第20课 北方民族大融合

湖北华一寄宿学校导学案系列之历史七年级上册04-18第四单元政权分立与民族融合第18课《三国鼎立》导学案编写人:王珍荣审核人:彭真课型:时间:班级:组别:组名:姓名:【学习目标】1、了解北方政局的基本情况。

2、知道北魏孝文帝改革的措施和民族大融合的概况。

3、结合图片资料,了解“胡人汉服”“汉人胡食”的现象4、归纳民族大融合特点【重点难点】重点:孝文帝改革的原因及措施。

难点:民族大融合是历史发展的主流。

【学法指导】圈点勾画、质难解疑、【知识链接】中国古代有几位知名的皇太后,像汉朝的吕太后、邓太后、北魏的冯太后以及唐朝的武则天等,都很有作为。

冯太后是我们今天要涉及到的一位。

她是汉族人,知书达理,聪明果断。

临朝听政,执掌北魏大权二十年。

在这期间,她参照汉族的文化制度,颁布了许多重要的改革措施。

她辅助的小皇帝在她的熏陶下成为汉文化的忠实推行者。

冯太后的称号是“文明太后”;小皇帝叫拓跋宏,就是北魏的孝文帝。

后来,他成为我国历史上著名的改革家。

他有哪些作为呢?我们来看具体内容。

【学习过程】(一)自主学习:1、北魏的建立:(1)时间_________(2)地点_________(3)民族_________2、北魏统一黄河流域的时间_________3、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1)原因(2)作用4、北魏孝文帝的改革措施:(1)语言_________ (2)服饰_________(3)姓氏_________ (4)联姻_________(5)汉制_________ (6)学礼法,尊孔子_________6.北魏分裂后,北方先后出现四个王朝(东魏,西魏,北齐,北周),北周后来统一了北方。

北魏和四个王朝统称北朝,请将这五个王朝按顺序填入下面方框中。

二、探究题1、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是我国封建社会的第一次大分裂时期,你能将魏、吴、蜀、十六国、西晋、东晋、南朝、北朝等对号入座,填入下面的图表中吗?2、魏主下诏,以为“北人谓土为拓,后为跋。

《北方的民族大融合》教案

《北方的民族大融合》教案

《北方的民族大融合》教案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比较系统地了解南北朝时期我国民族大融合的基本史实,包括自十六国以来北方地区民族融合的趋势和北魏孝文帝改革的主要史实,为学生进一步了解我国古代历史上民族融合的进程和中华民族形成的历史过程奠定基础。

2、过程与方法
通过学习和思考本课所叙述的民族大融合进程,首先,培养学生运用历史唯物主义和民族平等原则理解和思考历史上的民族关系问题的初步能力;其次,培养学生全面、系统地思考问题的初步能力和追踪历史发展基本线索的初步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本课的学习,培养学生在民族问题上的正确观念,使学生认识到民族间的经济、文化交流是我国历史上民族关系的重要内容,也是实现民族融合的前提条件。

二、[重点和难点]
1、重点:北魏孝文帝的改革措施
2、难点:北魏孝文帝改革是如何加速了北方民族大融合?
三、[教学方法]先学后教当堂训练
四、使用教具:多媒体课件
五、教学过程。

北方民族大融合导学案

北方民族大融合导学案

初一历史学科导学案课题第20课北方民族大融合课型问题综合解决课课时1课时上课时间主备审核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通过对本课的学习使学生掌握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原因、内容及作用,提高学生综合分析历史问题能力。

过程与方法:以穿越时空隧道为纽带,通过创设情境,把历史与现实联系起来;再通过动手操作,换位思考,具体分析民族融合的表现、分组对比回答、讨论等方法,化难为易,从而轻易突破难点;通过缩句游戏,让学生轻松理解掌握孝文帝的改革措施,最后在歌声中对学生完成民族观的正确引导,从而顺利完成教学目标。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北魏孝文帝改革所推动的北方民族大融合是符合时代发展潮流的,从而初步树立维护民族团结和祖国统一历史价值观。

教学重难点重点:北魏孝文帝改革难点:北魏孝文帝改革是如何加速了北方民族大融合?关键问题本课主题是民族大融合。

重点是了解北魏孝文帝的改革措施。

通过本课学习,培养学生在民族问题上的正确观念,使学生认识到民族间的经济、文化交流是我国历史上民族关系的主要内容。

教学方法教法:采用导学法与诱思法相结合。

学法:合作探究讨论法。

教学准备多媒体三单投影仪教学过程设计程序时间创设情境教师行为期望的学生行为创设情境导入新课3分钟创设问题情境走进历史1. 由电视节目《开心词典》现场问答导入:⑴猜谜:“总是很自信的民族”打五胡内迁中的一个民族A匈奴B鲜卑C羯D氐E羌⑵我国56个民族中有鲜卑族吗?A有B没有2. 引导学生穿越时空来到魏晋南北朝探究鲜卑族消失的原因激发学习兴趣使带着新奇走进历史检查预习收集问题10分钟创设检查情境整体感知1.学术助理组织学科长检查本组导读单,完成情况。

2.学科长收集组员的生成问题;小组讨论交流后生成小组的共性问题。

学生接受检查并展示预习成果合作探究全班展示20分钟创设合作情境小组合作1.针对各组预习中生产的共性问题,教师将学生的问题归纳形成班级共性问题。

2.学科长组织本组讨论。

3.教师巡视,并进行有针对性的指导。

初一历史教学20课北方民族大融合教案

初一历史教学20课北方民族大融合教案

初一历史教学设计课题20北方民族大融合课型问题解决课课时1课时上课时间第16 周主备魏云鹤合作修订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了解北魏的建立和黄河流域的统一;北魏迁都洛阳;北魏孝文帝进行政治、经济改革的主要史实;北朝政权的更迭。

通过对民族大融合进程的学习,培养学生初步运用历史唯物主义和民族平等的原则理解民族关系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全面、系统地思考问题的初步能力和追踪历史发展基本线索的初步能力。

过程与方法:通过对北方民族大融合和北魏孝文帝的改革措施的介绍与评价,培养学生对历史人物的初步分析和评价能力。

通过小组合作探究,让学生学会在合作中与别人交流、共享知识,同时明白团队合作精神的重要性。

通过图片、表格等形式,增进历史学习的趣味性,培养学生对历史的学习兴趣。

同时指导学生阅读教材,学会从材料中获取有效信息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本课的学习,培养学生在民族问题上的正确观念,使学生认识到民族间的经济、文化交流是我国历史上民族关系的重要内容,也是实现民族融合的前提条件。

民族关系和谐也是社会平稳发展的重要保证。

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北魏孝文帝的改革措施。

教学难点:正确认识民族大融合的含义。

关键问题本课主题是民族大融合。

重点是了解北魏孝文帝的改革措施。

通过本课学习,培养学生在民族问题上的正确观念,使学生认识到民族间的经济、文化交流是我国历史上民族关系的主要内容。

教学方法根据初一学生的特点,设计合理的问题,以小组讨论、讲故事等方式帮助学生理解本课内容,培养他们归纳和口头表达的能力。

而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利用“学案”进行探究合作学习,培养动脑、动口、动手的实践能力。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导学案、训练单教学过程设计程序时间创设情境教师行为学生行为导入新课3分钟走近历史(展示资料)2007年11月,第八届全国少数民族运动会在广州举行,展示具有少数民族特色的比赛场面。

(教师发放“导学单”,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自主预习。

)带着新奇走近历史自主学习10分钟整体感知(教师巡视指导,小组长检查预习,并汇报)组内展示并批改,收集大家的生成问题;小组内讨论交流生成问题用10分钟时间阅读课文,找出下列问题并记忆。

历史:人教版七年级上册 第 20 课 北方民族大融合

历史:人教版七年级上册 第 20 课 北方民族大融合
鲜卑姓 拓 跋 邱穆陵 步六孤 贺 赖 独 孤
贺 楼
汉 穆 陆


与汉族通婚
孝文帝选择中原大姓女子为 后宫,并分别为五个皇弟聘中 原大姓女子为王妃,很多鲜卑 公主也嫁给汉族高门,鲜卑、 汉族互为姻亲。
动脑筋Βιβλιοθήκη 自孝文帝以后,北魏皇帝死后的谥号 多采用‘孝’字,如‘孝武帝’‘孝明帝’ 等。结合我们学过的课文想一想,这是为 什么?
民族融合
1、从经济角度讲,民族融合就是少数民 族由游牧经济转向农耕经济的过程; 2、从习俗角度讲,民族融合就是少数民 族汉化的过程; 3、从整体社会发展角度讲,民族融合就 是少数民族封建化的过程。
孝文帝诏书
[孝文帝]诏不得以北俗之语言 于朝廷,若有违者,免所居 官——[魏书]
改易服饰
鲜卑姓氏改为汉姓
4世纪后期(386年),我 国东北地区鲜卑族的一支 强大起来建立了北魏。
北方的统一
439年,北魏统一了黄河流域 影响: 北方出现了民族大融合的趋势
(生产技术、生活习俗)
原名拓拔宏,改姓氏后为元宏,生于467年,卒于 499年,他四岁即皇帝位。即位19年时,冯太后去世, 开始独揽朝政。孝文帝自幼在冯太后的教养下,深受汉 文化的影响,《魏书》说他“雅好读书,手不释卷。五 经之意,览之便讲,学不师授,探其精奥· · · · · · 才藻富瞻, 好为文章,诗歌铭颂,任兴而作,有大文笔,马上口授, 及其成也,不改一字。”
第20课:北方民族大融合
北朝民歌欣赏
注:此歌产生 于北魏时期。 敕勒川,阴山下, 敕勒族民歌, 天似穹庐,笼盖四野。 本为鲜卑语, 后译为汉语。
《敕勒歌》
天苍苍,野茫茫,
风吹草低见牛羊。
教学目标: 1、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知道北魏建立以及统一 中国北方的史实,知道北方出现民族融合的趋势和 原因;理解并记忆孝文帝迁都洛阳的原因以及影响; 理解并记忆孝文帝改革的措施以及影响;知道北朝。 2、对比改革前后的变化,培养学生学会历史比较的 方法。 3、通过本课的学习,培养学生在民族问题上的正确 观念,使学生认识到民族间的经济、文化交流是我 国历史上民族关系的重要内容。

20课北方民族大融合导学稿

20课北方民族大融合导学稿

老师寄语:同学们,祝你在学习中能找到属于自己的快乐,咱们比一比今天谁学得更多,记得更牢。

加油,一起努力吧!20、课北方民族大融合一、学习目标:1、了解北魏的建立和统一。

2、熟记孝文帝改革的措施。

3、北朝的更替。

二、自主学习:解决以下知识:(一)1、北魏是由族建立的。

年统一了黄河流域。

2、孝文帝叫,他把都城由,迁到了。

3、北朝包括、、、、、五个先后出现的政权。

(二)、看图分析:1、你获得了什么信息?说明了什么?2、(换位思考)假如你是孝文帝,你会怎么想怎么做?三、精讲点拨:孝文帝改革措施及意义。

四、质疑探究:五、本课小结六、随堂检测1、下列哪一现象与孝文帝改革互为因果关系()A、统一北方B、北方民族大融合C、完成封建化D、阶级矛盾激化2、下列不属于孝文帝改革内容的是()A、招募流亡百姓屯田B、把鲜卑姓改汉姓C、官员及家属改穿汉服D、采用汉族的官制、律令3、下列不属于北朝的是()A、北魏B、东魏C、北周D、东晋4、孝文帝改革成功的根本原因是()A、维护了人民的利益B、统治者的支持C、顺应了民族大融合的历史发展潮流D、促进了北方民族的封建化5、关于孝文帝改革影响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为北魏统一黄河流域创造了条件B、加速了北方各民族封建化的进程,促进了民族大融合 C、为北魏统一打下了基础D、平息了北方少数民族之间的战争6、下列属于孝文帝改革主要背景的是()A、黄河流域出现了民族大融合的趋势B、黄河流域出现了分裂局面C、鲜卑族改汉姓D、鲜卑族已经汉化七、课后拓展:链接生活p117找一找。

第20课 北方民族大融合

第20课  北方民族大融合
导入新课
文 明 太 后
题元魏冯太 后永固陵
温庭筠
云中北顾是方山, 永团名陵闭玉颜。 艳骨已消黄壤下, 荒坟犹在翠微间。 春深岩畔花争放, 秋尽祠前草自斑。 欲吊香魂何处问? 古碑零落水潺瑗。
单击页面即可演示
第 20 课 北方民族大融合
导航目录
学习目标 新课讲授 课堂小结
课堂演练
学习目标
知识与能力:在系统地了解南北朝时期我国民族大融合的基本史
重点:北魏孝文帝的改革措施 。 难点:正确认识民族大融合的含义 。
新课讲授 北方少数民族内迁
嘎 仙 洞 遗 址
北 魏 孝 文 帝
北 魏 骑 兵 俑
北 魏 武 士
穿裤褶服的南朝乐队
穿汉族服饰的少数民族贵族
民族融合已经 成为趋势。
这些说明了 什么?
播放
暂停 快阳
措施一:
(孝文帝)诏不得以北 俗之语言于朝廷,若有 违者,免所居官。 ——《魏书》
措施二:
改易服饰
胡服
汉服
措施三:
鲜卑姓氏改为汉姓
汉 元 穆 陆 贺 刘 楼 姓
鲜卑姓 拓 跋 邱穆陵 步六孤 贺 赖 独 孤
贺 楼
措施四: 与汉族通婚
孝文帝选择中原大姓女 子为后宫,并分别为五个皇 弟聘中原大姓女子为王妃, 很多鲜卑公主也嫁给汉族高 门,鲜卑、汉族互为姻亲。
措施五:
采用汉族的官制、律令, 学习汉族的礼法,尊崇孔子, 以孝治国,提倡尊老、养老 的风气等。
动脑筋
自孝文帝以后,北魏皇帝死后的谥号多 采用“孝”字,如“孝武帝”“孝明帝”等。 结合我们学过的课文想一想,这是为什么?
因为自北魏孝文帝改革以后, 北魏王朝注意学习汉族的礼法,尊崇 孔子,提倡以孝治国,所以皇帝死后 的谥号多采用“孝”字。

北方民族大融合教案

北方民族大融合教案

北方民族大融合教案第一章:导言1.1 课程背景本课程旨在帮助学生了解中国古代北方民族大融合的历史背景、过程及其对中国历史的影响。

通过学习,学生将能够了解各个民族之间的交流与融合,认识多元文化在中国历史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1.2 教学目标1.2.1 知识与技能了解北方民族大融合的历史背景和原因;掌握北方民族大融合的主要过程及其特点;分析北方民族大融合对中国历史的影响。

1.2.2 过程与方法通过查阅资料、讨论、分析等方法,深入研究北方民族大融合的历史背景、过程及其影响;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1.2.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多元文化的尊重和理解;使学生认识到民族融合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增强民族认同感。

第二章:北方民族大融合的历史背景2.1 北方民族的分布与特点介绍北方各民族的地域分布、生产方式、社会制度等;分析各民族之间的交流与互动。

2.2 汉族与北方民族的关系探讨汉族与北方民族在历史长河中的交流与融合;分析汉族对北方民族的影响及北方民族对汉族的贡献。

第三章:北方民族大融合的主要过程3.1 两晋南北朝时期的民族融合分析两晋南北朝时期民族融合的原因;阐述这一时期民族融合的主要特点。

3.2 隋唐时期的民族融合探讨隋唐时期民族融合的背景与过程;第四章:北方民族大融合的特点4.1 民族融合的主动性分析北方民族在民族融合过程中所表现出的积极性;探讨各民族在融合过程中的互动与共赢。

4.2 民族融合的广泛性阐述民族融合涉及到的领域,如政治、经济、文化等;强调民族融合对整个中国社会的影响。

第五章:北方民族大融合对中国历史的影响5.1 政治方面的影响分析民族融合对政权变迁、政治制度的影响;探讨民族融合对国家统一的作用。

5.2 经济方面的影响阐述民族融合对农业、手工业、商业等领域的影响;分析民族融合对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

5.3 文化方面的影响探讨民族融合对中华文化的发展与传承的影响;强调民族融合对民族性格、风俗习惯等方面的塑造作用。

七年级历史上导学案[新人教][成套]第20课

七年级历史上导学案[新人教][成套]第20课

第20课北方民族大融合一、学习目标:1、知识目标:十六国以来北方民族融合的趋势和北魏孝文帝改革。

2、能力目标:通过学习民族大融合的进程,培养全面、系统的思考问题的初步能力和追踪历史发展基本线索的初步能力。

3、情感目标:通过学习,培养在民族问题上的正确观念,认识到民族间的经济、文化交流是我国历史上民族关系的重要内容,也是实现民族融合的前提条件。

4、重点:北魏孝文帝的改革。

二、自主学案:(一)北方的统一和民族的融合:1、北方的统一:(1)北魏的建立:时间:民族:都城:(2)统一的实现:()年,北魏统一()。

2、民族融合:()的各族人民长期相处,相互影响,()已经成为趋势。

(二)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1、原因:(1)平城气候干旱,出产的()不能满足需要。

(2)平城位置(),不利于北魏对()的统治,也不利于学习和接受()先进的文化。

2概况:洛阳发展快,人口多,经济繁荣。

(三)北魏孝文帝的改革措施:1、北魏孝文帝改革包括哪些具体措施?有何作用?(在课本上找出即可)2、北朝:北魏分裂,北方先后出现四个王朝,北魏和四个王朝统称为北朝。

三、合作探究:材料一:魏主曰:“国家兴自北土,徙居平城,虽富有四海,文轨未一。

此间用武之地,非可文治,移风易俗,信甚为难。

崤函帝圣,河洛王里,因兹大举,光宅中原”。

──引自《魏书》材料二:孝文帝曰:“今欲断北语,一从正音。

其年三十以上,习性已久,容不可卒草,三十以下见在朝廷之人,语言不听仍旧。

若有故为,当加降黜,各宜深戒”。

──引自《资治通鉴》请回答:(1)两材料各自提出的中心问题是什么?(2)材料中的“平城”是今天哪个城市?“魏主”是谁?他决定将都城迁到哪里?(3)结合所学知识,你认为迁都的原因是什么?(4)说明材料二“北语”、“正音”各指什么?(5)材料反映的措施起了什么作用?课堂检测:1、淝水之战后,统一黄河流域的少数民族政权是()A氐族建立的前秦政权 B鲜卑族建立的北魏政权C羯族建立的后赵政权 D匈奴族建立的北凉政权2、北魏孝文帝改革的直接目的是()A接受汉族文化 B加强对中原的统治C促进民族融合 D镇压汉族人民的反抗3、“若问古今兴废事,请君只看洛阳城。

18 19 20课导学案

18 19 20课导学案
A、巨鹿之战B、官渡之战C、赤壁之战D、淝水之战
3、在三国时期,四川地区主要属于下列哪一政权管辖?( )
A、魏B、蜀C、吴D、西晋
4、著名的典故“三顾茅庐”出自于东汉末年,这位曾住在茅庐里的历史人物是( )
A、曹操B、刘备C、孙权D、诸葛亮
5、巨鹿之战、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淝水之战的共同特点是( )
2、通过三国鼎立局面形成的原因分析,认识到每一历史事件的发生,都有其客观条件。通过对曹操、诸葛亮等历史人物的评价,使学生认识到评价历史人物时,主要应该看他是否推动了社会的进步和生产力的发展。通过关于江南开发史实的学习,使学生认识不同地区之间的交流对于经济发展的重要作用,认识劳动人民对于社会物质文明发展的重大贡献。培养在民族问题上的正确观念,认识到民族间的经济、文化交流是我国历史上民族关系的重要内容,也是实现民族融合的前提条件。
A、以少胜多B、战术上采用偷袭方式获得成功
C、以众胜寡D、战术上采用火攻方式获得成功
6、在历史课上,同学们讲了一些有关三国的故事,下列符合史实的是( )
A、曹操建立魏国B、刘邦在成都称帝建蜀汉
C、孙刘联军战曹军于赤壁D、诸葛亮派船队到达夷洲
7、三国鼎立局面形成的时间是( )
A、220年B、200年C、221年D、222年
20、后来,_______分裂,北方先后出现_______个王朝,_______和_______个王朝统称为_______。
检测环节
1、奠定曹操统一北方基础的战役是()
A、巨鹿之战B、官渡之战C、赤壁之战D、淝水之战
2、《三国演义》里的“借东风”“草船借箭”“连环计”等故事为人们津津乐道,而它们都与三国鼎立局面形成的关键战役有关。这场战役是( )
8、东汉、魏晋时期,我国北方和西方少数民族不断内迁,其中,被称为“五胡”是( )

北方民族大融合教案

北方民族大融合教案

巩固改革 措施知识
3、北朝的更替(幻 17)
北 魏 孝 文 帝 的 改 革 措 施
4、小结(幻 18)
总结意义 学会评价 古人 (老师出示附图, 完善知识示意图) 通过讨论, 学会用示 意图的方 式记知识 在歌声中, 学生慷慨 用一句话祝福我们的祖国和中华民 激 昂 展 现 族 祖国未来 美好的明 天 完成测试 巩固知识
教 难 辅 资
学 正确认识民族大融合含义 点 助 教科书、多媒体课件 料 北方民族大融合 各族 人民 长期 接触 出现 民族 融合 趋势 北魏 孝文 帝的 改革
迁都 洛阳板 ຫໍສະໝຸດ 设计改革 措施促进 民族 融合
教 学 与 学 习 过 程
教学 过程 教 师 活 动 学 生 活 动 设计意图
课件显示:播放《敕勒歌》张晓农 音乐(幻 1) 问: 这是一首北朝民歌, 原是鲜卑 歌 曲 语,后译成汉语,广为流传。你知 通过提问,引发学生思考 导入 道鲜卑族在中国历史上最早建立 了哪个朝代?你想了解鲜卑族历 史上一位杰出政治家的改革吗? 幻 1) 北 1、(幻 3)学生阅读学习目标, 学生阅读学习目标,并阅读课文 魏 根据学习目标自主阅读课文。
学生代表发言自己阅读后的收获 “胡人汉服” 、 “汉人胡食” 、 “ 汉 人胡食”等现象,北方民族融合已 经成为趋势 (阅读课文及观察图片)
学生简略回答,不必过多停留 (参考 : 汉族文化比我们先进只有 向汉族学习,才能促进自己的发 展。) 有效过渡
孝 文 帝 迁 都 洛 阳
1、找出孝文帝迁都洛阳原因? (提问)(幻 10)
学校 课 题
城关镇中心校 (第四单元 政权分立与民族融合)
教师 上课 地点
王来程 七(10)班
第 20 课

北方民族大融合教学设计

北方民族大融合教学设计

北方的民族大融合教学目标一、知识方面:通过本课内容的教学,使学生了解和掌握北魏的建立及其统一黄河流域;北魏孝文帝进行了的社会改革及其历史作用;北魏都城洛阳的繁荣;北朝政权的政权的更替和北周统一北方。

二、能力方面:(1)通过让学生分析孝文帝改革背景、内容和意义,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

(2)通过引导学生思考北魏改革和意义。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

(一)通过学生讨论“北方的民族大融合对历史的发展产生了哪些积极作用。

”使学生认识到:(1)民族大融合促进了国家的统一;(2)民族融合促进了少数民族封建化的进程(3)各民族特点、优点的融合,不断充实和丰富了中华民族统一。

(二)通过引导学生讨论孝文帝改革留给后人的启示,使学生认识到一切顺应历史发展趋势的改革必将推动社会的进步和发展。

四、学法和指导方面:在学习孝文帝改革时,教师先引导学生分析改革的历史背景即北方民族大融合的趋势。

然后引导学生对各项改革的历史措施的原因、作用层层深入地进行分析,看孝文孝的改革是怎样顺应了历史发展趋势的。

在此基础上使学生认识到,实行俸禄制缓和阶级矛盾,实行均田制使鲜卑贵族变成了农业生产的地主,迁都和汉化措施使北方社会制度和风俗发生了变化。

最后使学生自然而然的认识到改革的历史意义,改革加速了北方各民族封建化的进程,促进了民族大融合。

五、重点、难点分析1、重点分析:北魏孝文帝改革是本课的重点,这是北朝民族大融合的突出体现教师在讲述这一内容时,可以引导学生从改革的背景、内容、意义三个方面层层深入地进行分析,最终使学生认识到一切顺应历史发展趋势的改革,必将推动社会的进步和发展。

2、难点分析:北魏改革对现代社会的影响和启示。

课堂教学教学设计(利用诗歌导入新课)同学们,你们在小学都学过一首流传于南北朝的民歌《敕勒歌》,大家一起朗诵。

敕勒歌敕勒川,阴山下,天似穹庐,笼盖四野。

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

这首民歌使认识到鲜卑民族的粗犷、豪放。

第 20 课 北方民族大融合

第 20 课   北方民族大融合

第20课北方民族大融合教案一、教案背景1、面向学生:初一2、学科:历史3、课时:1课时4、学生课前准备(1)利用百度搜索“民族大融合”这一历史现象和孝文帝这一历史人物事迹(2)要求学生做好课前分组安排二、教学课题人教版中国历史七年级上册第20课《北方民族大融合》三、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通过对本课的学习使学生掌握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原因、内容及作用,提高学生综合分析历史问题能力。

2、过程与方法:层层设问启发激活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通过合作学习、发现学习、探究式学习等方法突破对重难点的学习。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北魏孝文帝改革所推动的北方民族大融合是符合时代发展潮流的,从而初步树立维护民族团结和祖国统一历史价值观。

四、教材分析本课主要讲述了自东汉末年以来,北方少数民族大量内迁到中原,各民族之间频繁的接触,使北方出现了民族大融合的趋势,鲜卑孝文帝为巩固自己的统治,顺应历史发展潮流,进行了一系列大刀阔斧地改革,推动了少数民族封建化的过程,促进了民族大融合,巩固了鲜卑贵族对北方的统治,有力地加强了北方的统一,为以后隋朝的全国性统一奠定基础。

本课内容对帮助学生理解中华民族发展到今天这种盛况是由各兄弟民族共同努力的结果,从而形成正确的民族观有重要意义。

教学重点:北魏孝文帝改革教学难点:北魏孝文帝改革是如何加速了北方民族大融合?五、教学方法自主学习合作探究法引导讨论六、教学手段多媒体教具地图册、北魏孝文帝改革相关多媒体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欣赏北朝民歌《敕勒歌》打开百度图片,/i?ct=503316480&z=&tn=baiduimagedetail&word=%EB%B7%C0%D5% B8%E8&in=20918&cl=2&lm=-1&st=-1&pn=1&rn=1&di=96642171105&ln=1962&fr=&fm=det ail&fmq=1330063890250_R&ic=0&s=&se=1&sme=0&tab=&width=&height=&face=0&is=&ist ype=2#pn11&-1&di373595977介绍北魏皇帝孝文帝/i?ct=503316480&z=&tn=baiduimagedetail&word=%D0%A2%CE%C4% B5%DB&in=22091&cl=2&lm=-1&st=&pn=7&rn=1&di=127223888670&ln=1963&fr=&fm=&f mq=1330063317828_R&ic=&s=&se=&sme=0&tab=&width=&height=&face=&is=&istype=#pn 7&-1&di127223888670&objURLht从而导入新课大屏幕投影展示教学目标教授新课一、北方的统一和民族的融合让学生阅读课本114一115页“导入框”以及“北方的统一和民族的融合”课文、插图《北魏骑马俑》、《穿裤褶服的南朝乐队》、《穿汉族服装的少数民族贵族》,打开百度图片/i?ct=503316480&z=&tn=baiduimagedetail&word=%CE%BA%BD%FA%CA%B1%C6%DA%B1%B1%B7%BD%C9%D9%CA%FD%C3%F1%D7%E5%C4%DA%C7 %A8%C7%E9%BF%F6&in=29199&cl=2&lm=-1&st=&pn=0&rn=1&di=73293079245&ln=984 &fr=&fm=&fmq=1330065297640_R&ic=&s=&se=&sme=0&tab=了解北方少数民族大量迁入中原的情况并回答下列问题1、4世纪后期,我国东北地区的族建立了北魏,并于年统一了黄河流域。

七年级上第20课北方民族的大融合

七年级上第20课北方民族的大融合

第20课北方民族大融合(一)、学习目标1、知识与技能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比较系统地了解南北朝时期我国民族大融合的基本史实,包括自十六国以来北方地区民族融合的趋势和北魏孝文帝改革的主要史实,为学生进一步了解我国古代历史上民族融合的进程和中华民族形成的历史过程奠定基础。

2、过程与方法通过学习和思考本课所叙述的民族大融合进程,首先,培养学生运用历史唯物主义和民族平等原则理解和思考历史上的民族关系问题的初步能力;其次,培养学生全面、系统地思考问题的初步能力和追踪历史发展基本线索的初步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本课的学习,培养学生在民族问题上的正确观念,使学生认识到民族间的经济、文化交流是我国历史上民族关系的重要内容,也是实现民族融合的前提条件。

(二)、重点和难点1、重点:北魏孝文帝的改革措施2、难点:北魏孝文帝改革是如何加速了北方民族大融合?(三)、学法指导1、阅读课本,圈点信息,认真独立完成导学案“自主学习”部分2、积析参与课堂讨论,搞好基础知识巩固落实3、回扣学习目标,搞好基础知识巩固落实(四)、教学过程一、自主学习1、北方的统一和民族的融合(1)北方的统一北魏的建立:统一:(2)民族的融合2、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1)原因:(2)目的:(3)概况:3、北魏孝文帝改革的措施(1)措施:政治制度社会生活思想文化(2)作用:(3)北朝:二、合作探究请同学们思考并讨论,北魏孝文帝能够在民族大融合中起如此重要的作用,主要是因为他早年所爱的教育,还是有什么更深刻的原因?三、课堂小结我的问题:我们的问题:老师的总是:四、自主检测1、单项选择题1.北魏是由下列哪个少数民族所建()A.氏族B.鲜卑族C.契丹族D.匈奴族2.北魏孝文帝改革的根本目的是()A.恢复北方农业生产B.加速北方各族封建化的进程C.接受汉族先进文化D.巩固北魏对黄河流域的统治3.北魏建立时的都城在:A、洛阳B、建康C、平城 D.荆州4.北魏政权建立的时候应属于:A、西晋末年B、前秦时期C、十六国时期D、北朝时期5.北魏孝文帝把都城从平城迁到:A.长安B.许C.洛阳D.殷6.北魏统一黄河流域的时间是:A.383年B.386年 C.439年D.494年7.五胡内迁最突出的历史作用是:A. 促进迁入地的生产方式更先进。

2024新版教材七上历史4.19北朝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导学案

2024新版教材七上历史4.19北朝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导学案

4.19《北朝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导学案学习内容:《北朝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课型:新授课班级:学习者: 组别:一、学习目标1、唯物史观:了解淝水之战的过程;孝文帝改革的内容和北方民族大交融的表现和影响2、时空观念;讲述淝水之战的过程,学习感受不畏强暴、勇于抗击强敌的精神,并进一步认识到各民族之间团结的重要3、史料实证;通过史料分析孝文帝改革的内容和影响;结合图片、史料理解北方民族大交融的表现和意义4、历史解释;理解民族交融对中华民族发展的意义,增强对中华民族的民族认同感。

5、家国情怀:理解北方民族大交融的表现和意义,认识民族团结的重要性。

学习重点:北魏孝文帝改革;学习难点:北方地区民族交融的意义二、学习过程课前预学单预习课本109-113页并完成以下问题一、淝水之战1.背景(1)强大后的前秦与南方的形成对峙的局面。

(2)不顾一致反对,强征各族人民当兵,企图灭亡东晋,统一中国。

2.概况(1)时间、地点:年,淝水。

(2)双方:北方的与南方的。

(3)结果:团结一致,打败前秦军。

(4)特点:中国古代一次的著名战役。

3.二、北魏孝文帝改革1.北魏(1)建立:世纪后期,族拓跋部建立。

(2)统一北方:年统一北方,结束了以来分裂割据的局面。

2.孝文帝改革(1)目的:用文治,治理好北方地区。

(2)措施①迁都:年,迁都。

②推行汉化措施:规定官员在朝廷中必须使用,禁用鲜卑语;以代替鲜卑服;改鲜卑姓为;鼓励鲜卑贵族与汉人贵族联姻等。

(3)作用:改革促进了,增强了北魏的实力。

三、北方地区的民族交融1.民族交融的表现(1)生产生活:内迁的各族人民向汉族人民学习,从事农业生产;汉族人民向他们学习畜牧经验,学习和接受他们的食物、服装、用具等。

(2)政治制度:北朝统治者沿袭中原地区原有的统治方式,实行制度。

(3)文化方面:西晋时期,内迁各族大多已使用汉语;北魏孝文帝改革后,成为北方主要通用语言。

(4)民族心理:思想感情日益沟通,观念逐渐淡薄,民族之间的隔阂与偏见逐渐减少。

第20课 北方民族大融合

第20课  北方民族大融合

采用汉族的官制、律令。
学习汉族的礼法,尊崇孔子,以孝治国, 提倡尊老、养老的风气。
1 语言方面 2服饰方面 3姓氏方面 4婚姻方面 5制度方面 6风俗礼仪
说汉语
穿汉服
改汉姓 与汉姻
用汉制
学汉礼
(孝文帝)诏不得以北俗之语言于朝 廷,若有违者,免所居官。 ——《魏书》
“今欲断北语,一从正音”,30岁以上的鲜卑 官员要逐步改说汉语,30岁以下的要立即改说 汉语,故意说鲜卑语的,要罢官降爵。 ——《资治通鉴》

孝文帝选择中原大姓(汉族贵 族)女子作后宫,并分别为五个皇 弟聘中原大姓女子为王妃,很多 鲜卑公主也嫁给汉族高门。
鼓励鲜卑贵族与汉族贵族联姻。
自孝文帝之后,北魏皇帝死后的 谥号多用“孝”字,如“孝武 帝”“孝明帝”等,这是为什么?
shì
学习汉族的礼法,尊崇孔子, 以孝治国,提倡尊老、养老的风 气。
汉族妇女制作蒸馍与烙饼砖画
蒸馍与烙饼原是少数民族的 食物,魏晋时在中原却很风行。
北方少数民族墓室壁画《采桑图》
在生产方式上,少数民族学习汉 族的先进生产经验,成为农业居民。
二、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
孝文帝为什么要迁都洛阳?
原因
孝文帝 迁都洛阳
1、平城出产的粮食不能满足 都城众多人口的需要 2、平城位置偏北,不利于对中 原广大地区的统治,也不利于 鲜卑政权学习和接受汉族先进 文化 洛阳获得发展和繁荣
生活习俗 生产技术
北魏统一后,北方出现什么新现象?
民族融合 趋势已经出现
北 魏 士 兵 俑
请 观 察 他 的 衣 袖 , 特 点 是 ?
南北流行服饰--裤褶服
zhe北魏骑兵俑穿裤褶的南朝乐队由于北方民族善于骑射,涉水草,所以多上 身着褶,下身着裤,称为“裤褶服”。但在 传入中原后为了符合汉族服饰的特点进行了 改进,主要是改大袖口,改阔裤腿,多作为 军服或休闲装,在南朝时盛行。

北方民族大融合导学案

北方民族大融合导学案

序号16 主备人:赵亚飞 审阅人 : 秦海龙 审核人: 王亚锋 班级: 姓名: 时间:2013-12-25第1页(共1页)张洪中学七八年级政史备课组 1第20课 《北方民族大融合》导学案 【学习目标】 1、知识与技能:通过对本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北方民族大融合的时代背景,认识北魏迁都的原因,分析比较探究掌握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原因、内容及作用,培养学生初步掌握史论结合、论从史出的原则和方法,提高学生综合分析历史问题能力。

2、过程与方法:通过建立民主和谐的课堂气氛,围绕北方民族大融合的时代背景,师生共同创设一系列有趣的历史问题和活动,层层设问启发激活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使学生在最佳的思维状态中积极进行独立创新的思考,通过合作学习、发现学习、探究式学习等方法突破对重难点的学习,从而科学高效的完成本课的历史学习任务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尊重学生已有知识和体验的基础上,使学生以求真的科学态度认识到中华民族的历史是由各民族共同创造的,北魏孝文帝改革所推动的北方民族大融合是符合时代发展潮流的,从而初步树立学生尊重历史、维护民族团结和祖国统一和积极进取勇于改革的的历史使命感和健康向上的历史价值观。

【学习重点】北魏孝文帝改革 【学习难点】北魏孝文帝改革是如何加速了北方民族大融合。

【学习方法】自主学习 小组讨论 合作探究 展示交流 【知识链接】 420—589年是我国历史上的“南北朝”时期。

在这一时期,南方相继出现了以建康为都城的宋、齐、梁、陈四个政权,被称为“南朝”。

北方的北魏后来分裂为东魏、西魏,后来北齐和北周分别取代东魏、西魏。

它们被称为“北朝”。

南朝和北朝合称为南北朝。

【学习过程】 一、课前预习(自主学习) 北方的统一和民族的融合 1、北魏的建立: 后期,我国东北地区 的一支强大起来,建立了 年统一黄河流域。

2、民族的融合 2、北魏孝文帝迁都( ) (1)原因:那里气候干燥,平城的位置偏北,不利于 ,也不利于)说汉语 (2)穿汉服 (3)改汉姓 (4)通婚姻 (5)行汉制 (6)习汉礼 2、孝文帝的改革的历史意义: 这些措施促进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北朝 1、北魏后来分裂为 和 ,后来又演变为 和 。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学情分析
初中学生对民族融合一词不易理解和领会,对北方民族了解甚少,因此要注意讲清具体的历史事实。通过前阶段对历史的学习,学生对古代朝代的更迭和经济、文化等方面已经有初步的接触,这些都为本课的学习奠定了基础。初一年级的学生虽然认知水平有限,但是乐意接受新知识、新事物,敢于发表自己的观点和主张。
设计理念
充分利用新课标教材上的动脑筋、活动与探究等有趣栏目,调动学生积极性,激活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使学生积极进行独立思考,从而科学的完成本课的历史学习任务。注意师生共同探究,归纳列举
教学目标
知识方面:通过对本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掌握十六国、苻坚统治前秦、前秦的强大和统一黄河流域。北魏政权的建立及其统一黄河流域;北魏孝文帝进行的社会改革及其历史作用;北魏都城洛阳的繁荣;北朝政权的更替和北周统一北方;北方民族的融合。
教学重点:北魏孝文帝改革
教学难点:正确理解民族大融合的意义
关键问题
通过学习北魏孝文帝的改革,正确理解民族大融合的意义;
教学方法
问题拓展导读训练单导学案直观教学法联系引导法
教学过程设计
程序设计
时间
创设情境
教师行为
期望的学生行为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引入新课
5


创设自主学习情境
上节课我们学习了前秦的苻坚统一了黄河流域,后来由于淝水之战的失败,前秦的统治瓦解。那后来是哪个民族又统一了黄河流域呢?(鲜卑族建立的北魏)那今天我们来学习北魏是怎么样发展强大起来的,北方是如何实现统一的呢?
教师巡视指导,参与学生讨论。
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
7分

创设自主学习情境
指导学生阅读P115的内容,思考:(1)北魏孝文帝为什么要迁都洛阳?(A.北魏原来的都城平城地理位置偏僻,一方面容易受到北方少数民族的威胁,另一方面又不利于对广大中地区的统治、不利于接受汉族先进的文化;B.当时洛阳已很繁荣,北魏孝文帝要通过建都洛阳取得汉族地主认可的正统地位;同时想达到统一全国的目的。)(2)为什么有些鲜卑贵族反对迁都洛阳?为什么他们无法阻挡迁都?(他们抱残守缺,观念落后。迁都符合历史发展趋势,是任何力量无法阻挡的。)
能力方面:通过学生讨论、回答“为什么说北魏孝文帝是我国古代少数民族杰出的政治改革家”,引导学生归纳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内容和意义,培养学生归纳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思想方面:通过对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内容和影响的分析使学生进一步认识到凡是符合历史发展趋势和人民愿望的改革必能起到推动社会经济发展的作用。
教学重难点
过渡:迁都洛阳以前,孝文帝就进行了政治、经济改革;迁都以后,他进一步实行改革,对我国历史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让同学们先独立思考,再进行小组合作讨论交流、展示。
教师巡视指导,参与学生讨论。
北魏孝文帝的改革措施
10分

创设自主学习情境
指导学生阅读P115—116页“孝文帝的改革措施”课文和插图《汉族服饰俑》、《鲜卑族服饰俑》、“鲜卑姓氏改为汉姓”表、“文献资料·《魏书》摘录”等。知道孝文帝都有哪些改革措施?有什么作用?(促进了民族大融合)
引起学生注意,激发学生的兴趣和热情。
北方的统一和民族的融合
5


创设自主学习情境
指导学生阅读114-115页“导入框”以及“北方的统一和民族的融合”课文、插图《北魏骑马俑》、《穿裤褶服的南朝乐队》、《穿汉族服装的少数民族贵族》。知道北魏的建立和民族融合的趋势。
让同学们先独立思考,再进行小组合作讨论交流、展示。
东关初中七年级历史高效课堂实验
导学案
主备人:安芳妮学案执行人:时间:2012年月日
课题
第20课北方民族大融合
课型
新授
课时
1课时
上课时间
教材分析
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掌握北魏政权的建立及其统一黄河流域;北魏孝文帝进行的社会改革及其历史作用;北魏都城洛阳的繁荣;北朝政权的更替和北周统一北方;北方民族的融合;使学生进一步认识到凡是符合历史发展趋势和人民愿望的改革必能起到推动社会经济发展的作用。
学生能通过学习本课,有所反思,讨论时可以畅所欲言;
板书设计
一、北方的统一和民族的融合
1.北魏的建立
2.黄河流域的统一
3.民族的大融合
二、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平城)
三、北魏孝文帝的改革措施
1.措施
2.作用
3.北朝的分裂
教学反思
让同学们先独立思考,再进行小组合作讨论交流、展示。
教师巡视指导,参与学生讨论
课堂练习
15分

创设思维情境
指导学生做《问题拓展导读训练单》,教师巡视,做个别指导;
独立思考完成,小组讨论后展示,其他小组补充并评价。
总结归纳
3


创设反思情境
通过今天我们学习北魏孝文帝的改革,同学们思考:我们今天正在融入世界这个大家庭,你们有没有感觉到我们的许多传统的文化正在收到冲击。大量的洋节正在被中国人接受。面对这样的情况,我们该如何对待我们的民族传统文化呢?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