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水画构成与构图

合集下载

传统山水画的描绘方法

传统山水画的描绘方法

传统山水画的描绘方法
传统山水画是中国绘画的一种重要形式,也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它以山、水、云、石等自然景观为主要表现对象,通过绘画的形式表现自然之美与人文之美。

传统山水画的描绘方法可以分为以下几个方面:
一、构图方法
传统山水画的构图方法主要包括“重心法”和“对称法”。

重心法是指画面中心的物体或景观成为画面的重心,而其他元素则在重心周围布置。

对称法则是指画面中心的景物对称,左右对称或上下对称,呈现出平衡和谐的感觉。

二、绘画手法
传统山水画的绘画手法主要包括“写意法”和“工笔法”。

写意法是指画家以自由、灵活的线条描绘山水的形态,强调画家的主观感受和表现力。

工笔法则是强调细节的表现,画家使用精细、细致的线条描绘山水,强调画家的技巧和功力。

三、色彩运用
山水画的色彩表现多以青、绿、蓝、灰为主,强调自然色彩的变化和渐变。

传统山水画中,不同的山水景观通常使用不同的颜色,以突出山水的特点和气质。

四、创意表现
传统山水画的创意表现主要体现在构思和选题上。

画家通常会在自然景观中寻找灵感,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思想。

同时,画家也会通过创新的方式,将传统的山水画元素融入到现代艺术中,创造出新的艺术形式。

总之,传统山水画是中国绘画中的一种重要形式,它通过描绘自然之美和人文之美,表现出中国文化的独特魅力。

传承和发展传统山水画的描绘方法,是现代艺术家们对于中国文化传统的继承和创新的重要任务。

山水画构图取景方法大全图文详解

山水画构图取景方法大全图文详解

山水画构图取景方法大全图文详解有些朋友初学山水画,虽然在笔墨上下了很多工夫,但由于构图杂乱,结果整幅画往往出不了气韵,为此,初学者以处理构图关系时,要掌握以下要点:1■宾主一幅画中,须重点描绘又处于画面重心处的,即为主”环境、陪衬、呼应部分即为宾”不能喧宾夺主。

2■虚实画中有峰、石、树、木处为实”烟、云、水面处为虚”实处用笔浓重而繁密,虚处则轻笔淡略。

3■疏密画面景物应有聚有散、疏密相间,有节奏感。

疏可走马,密不通风”是构图的一个重要原则。

4.穿插画中树木刖后左右咼低参差变化,或以横出的枝干破并列的枝干,或以云烟的横势流动穿行横直势的山峦树木之间,以丰富画面。

5■呼应树木山石之间拟左顾右盼,景物之间要相互呼应6■趋势自然界中的山或树受客观条件的影响,有时向某一万向倾斜,形成一种趋势对此使用得法,可增加画面的生动感。

同一走向的群山称为山脉,俗称龙脉。

绘画中充分注意龙脉的走向变化,可使山气势连绵。

&开合这是在画面上置阵布势之法,开是阵势的展开,是向外扩展,合是阵势的合拢,是向内收紧。

开合应巧妙使用。

构图要讲究取舍剪裁,宾主呼应,虑实结合,疏密适当,开合适度,远近层次,大小搭配,高低错落等关系。

这些关系讲得再具体也难于操作,必须靠画家自己去探索和掌握,所以这里不展开讲,构图总的要求是画面协调统一优美,最好上能见天下能见地(江河),切忌满纸画得满满的,一点空白也没有,空白称为留白,是山水画的重要法则,国画讲究意到笔不到,留白处理恰当,更有此处无声胜有声之效。

构图是关乎整幅画美感度的关键,不可不重视。

为了形象的说明,下面列举三景构图法、三层构图法、三远构图法及多角度构图范例如下,其中三远构图法巳在前面述过,不再赘述。

三景构图,是指画面的总体布局,通常由主景区、附景区、配景区三部份组成,主景主要由山石或大树构成,在画面中占显要位置。

附景也由山石、树木等构成,但位置附属,且占用画面应小于、低于主景。

配景通常由远山、云雾、水波、人物、车船、丛林等构成,在画面上主要起点缀作用,有时也可不设附景配景。

浅谈陶瓷山水画的构图

浅谈陶瓷山水画的构图

35浅谈陶瓷山水画的构图李德敏收稿日期:2012-05-31由于从小就喜欢游山玩水,对山水有种情有独钟的感觉。

在景德镇这块艺术沃土里,我也开始学习陶瓷山水的绘画。

初始老师教我们的是构图,告诉我们构图的重要性,这里我就想谈谈个人对山水构图的理解。

通过这几年对新彩山水画的学习,对山水画的构图有一定的了解,认识到构图对一幅山水画关系很大,要能够充分运用构图的方法,使画面的布局十分合理,首先应该了解中国画家对自然山水的观察方法和中国画的透视法。

山水画是以自然山水的实境为依据,经过匠心经营,改造加工而成的。

山水画是客观景物与画家思想感情相融合的主客观统一。

如王云泉的山水画,纵横挥洒,大开小合,虚实相生,画外有画,画内有意,一山一水,一亭一树,皆成妙谛,达成形神兼备的神化之境,他对景德镇的山水画产生的影响,是很值得我们这些晚辈们学习的。

看山水时心眼要来回往复,由近及远,由远转近,上下高低,前后左右地看,这就是所谓的稠缪。

盘桓是流连忘返,欲进不前之意。

也就是说该注意的地方,即使是远处,也能看得比较清楚,不重要的景物,即使是近处,也可以视而不见。

只有外师造化,了然于胸,作画时才能把自己的思想感情融合到对象中去,托情于境,借境抒情,情境交融,以达到“我之为山水,山水之为我”的境界。

关于陶瓷山水画构图主次层次,首先立主宾之位。

即所谓“画有宾主,不可使宾胜主。

谓如山水,则山水为主,云烟、树石、人物、禽兽、楼观为宾。

”一幅画中有主要部分,或者比较主要的部分,这是指具体景物形体的分量,主要部分不一定是重要部分,如近部以数树为主,上部中间小的部分峰泉突兀为次,或者近部位置不拘,其他小部分以隐约的山峰配合。

层次分明,才有空灵的感觉,没有层次,就不能表现自然空间的深度和广度。

所以层次在山水画中颇为重要。

要使画面有层次,首先要求下笔要洒脱,如果绘画不洒脱,再有层次也不会灵空。

另一方面要“林峦交割,以清为法。

”前后交待要清楚。

各部分浓中有淡,淡中有浓,相互配合,相通一气,浓淡层次的变化就丰富了。

山水画构成与构图

山水画构成与构图

国山水画构成与构图张宪华中国的绘画,源远流长。

它植根于中华民族文化沃土之中,作为中国传统人文思想的载体,儒、道、禅三大哲学思想是其艺术构成的基石,绘画艺术在民族文化精神的孕育下,不断丰富完善和发展,历炼数千年形成了独特的民族风格,展现出中国艺术强大的生命力和光辉的未来。

构成艺术源于20世纪初西方的构成主义。

随着人们对它的深入了解,这一学科已被越来越多的艺术类所接受,并且成为学科的基础理论。

构成就是“组装”的意思,也就是说将造形艺术中所需要的因素组合装配起来,构成一个适合主观需要的造形。

从现代绘画本体论来看,中国画的画面构成元素,可以概括成“点、线、面”。

如果从点线面的角度论述中国的绘画,我们可以看出,现代意义的平面构成在中国画中自古就有,且经验非常丰富,远远走在西方现代绘画之前。

中国画中的“点”是画面构成元素最成熟、最灵活多变也是最有绘画本体论意义的画面构成元素。

在现代绘画平面构成里面,“点”是“线”的开端,组成和结尾。

但中国绘画中的“点”以本质是仍然是“线”,仍然是“笔画”。

从画理上讲中国绘画的画面中,是不应该有几何学意义上的圆点的,这是中国绘画的本质差异所决定的。

中国绘画中的“点”最初叫“苔点”,是指土石树木上生的苔藓。

随着中国绘画的发展和成熟,逐渐具有了绘画语言的功能,成为画面上最灵活多变的元素。

就中国绘画中的“线”表现力而言,笔的不同运用产生不同“线”的效果,构成丰富的绘画语言,它关系着作品的成败和质量的高低。

古代画论中对“线”的要求较为严谨,如“拆钗股”、“虫蚀木”、“锥画沙”“屋漏痕”“一波三折”等等。

按此论述,我们如果再和生命的节律及生命形态相联系,对古人“线”的要求,理解就深刻了,就会很快,渐入佳境。

中国的“线”是世界上发展最成熟,最具表现力的绘画语言之一,“线”是中国绘画中最基本的表现语言。

由于中国画的“线”秉承了中国书法的用线,因此,中国绘画的用线不仅表现力丰富,而且形成了一整套独具民族特色的用线和体系。

中国山水画如何构图解析

中国山水画如何构图解析

中国山水画如何构图?有图有真相!一、概述构图亦称章法、布局,是山水画创作中的重要环节。

构图的成功与否关系到山水画的好与坏。

构图必须与画面立意相结合,也就是要与画面的内容相协调。

构图要运用对立统一规律,要体现宾与主、远与近、虚与实、疏与密、聚与散、开与合、藏与露、黑与白、大与小等关系。

对立是变化的,统一是均衡的。

只有把这些对立关系统一在画面中,才可称得上是好的构图。

好的构图是要我们在万象纷纭、变化万千的复杂事物中找到头绪、理出脉络、分清主次,从而使画面主题鲜明、内容突出,有节奏感和韵律感。

因此,山水画家要面向自然,面向生活。

二、构图的基本知识1.散点透视中国山水画多用不受空间和视线限制的“散点透视法”。

“散点透视”又称“动点透视”。

采用“散点透视”时,画家可以不固定在某一位置观察景物,视点可上下、左右、远近随时变化,所以山水画,特别是长卷立轴式山水画,可把仰视、俯视、平视、远观、近取完美地结合在一起,表现出“咫尺千里”的辽阔境界。

我们可以欣赏一下赵孟頫的《鹊华秋色图》(右图为作品局部)。

此图画面辽阔,给人以“万千气象,尽现眼前”之感。

为什么会产生这种效果呢?答案当然主要是画家采用了“散点透视”来组织画面。

(1)《鹊华秋色图》2. 三远法宋代郭熙在《林泉高致》中载:“山有三远,自山下而仰山巅,谓之高远;自山前而窥山后,谓之深远;自近山而望远山,谓之平远。

”“三远法”是画家创作时采取的视角。

“高远”是仰视,“深远”是俯视,“平远”是平视。

“高远”能看高山,平野无须仰视;“深远”是在高处向下俯视,可以表现绵延不断的群山;“平远”能表现平野或不高的丘陵,不能表现高山。

平远:自山前看山后,自近山望远山,属于平视。

(见图一)深远:从山上看山下,从前山望后山,类似于西画构图中的“之”字形或“S”形构图,属于俯视。

(见图二)高远:自山下看山上,类似于西画的金字塔式、纪念碑式构图,属于仰视。

(见图三)“平远”、“深远”、“高远”构图三、构图的一般规律如何把树木、山石、云水、车船、人物、建筑、动物等各种物象组合安排在画面中,既要合情合理,又要和谐,这就涉及到山水画的构图形式问题。

中国山水画的构图艺术技巧分析

中国山水画的构图艺术技巧分析

中国山水画的构图艺术技巧分析中国山水画是中国画中的一种重要绘画形式,它以山水为题材,以表现自然景色为主要内容,反映了中国人文精神和艺术理念。

山水画的构图艺术技巧是其创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在表现山水之美、抒发心情、表达思想方面都起到了重要作用。

一、前景、中景、远景的分割山水画的构图应该分成前景、中景和远景三个区域。

前景即画面最前方的部分,通常是些草木、石头、流水等细节。

这些元素在两侧或中间点缀出一个小而精致的前景,有时可以增加画面的立体感和空间感,引导视线进入画面。

中景是画面中部,描绘的是山水的主题,如山峦、水流、树林、村落等。

这个部分作为画面的主体,应该通过适当的构图突出它的主题性和韵律美,以达到艺术效果。

远景是画面最后部分,通常为空间和深远感的表现,利用恰当的透视技法,可以使前景、中景和远景三个区域形成空间对比。

二、点、线、面的运用山水画中点、线、面的运用是构图的重要技巧之一。

点是构图的最基本要素,它通常用来点缀或衬托出画面中重点部分。

例如,在画面中巧妙地安排一些点缀元素,可以使画面更加生动和具有跳跃性。

线是构图的另一个重要要素,通过线条和灰调的运用,可以表现出山势、水流和树木等。

同时,线条可以体现出画面的横竖、婉曲与直,加大了画面的动感和节奏感。

面是构图最重要的概念之一,通常用来表现整个画面的空间结构。

在画山的时候,石山、云雾、林木等可以看出是用面的处理技巧来处理。

三、对称与平衡对称与平衡是构图技巧中比较重要的一个方面。

通过对称,可以使画面具有一种宏伟、庄严、稳定的格局。

例如,在画山时,可以采用左右对称的手法,将山峰平分为左右两半,使画面富有坚定而豁达的某种意味。

但是,对称也容易让画面过于沉闷,因此在使用对称的同时要重视画面的整体平衡。

平衡可以使画面的各部分相互协调,每个部分不会产生过分的压迫或扭曲。

平衡通常由色彩、明暗度、形状、空间等几个方面来达到。

例如,在画树时,可以利用空间距离的远近、体量的大小、枝叶的弯曲来体现平衡和协调性。

《中国山水画》课件

《中国山水画》课件

五代时期的代表画家与作品
总结词
五代时期是中国山水画的形成期,出现了 以荆浩、关仝为代表的北方山水画派和以 董源、巨然为代表的南方山水画派。
巨然
继承了董源的画风,代表作品有《秋山问 道图》。
荆浩
开创了北方山水画派,代表作品有《匡庐 图》。
董源
开创了南方山水画派,代表作品有《夏景 山口待渡图》。
关仝
继承和发展了荆浩的画风,代表作品有《 关山行旅图》。
《中国山水画》 ppt课件
目录
• 中国山水画简介 • 中国山水画的技法与材料 • 中国山水画的流派与代表画家 • 中国山水画的美学思想 • 中国山水画在当代的传承与创新 • 中国山水画作品欣赏
01
中国山水画简介
起源与发展
起源
中国山水画起源于魏晋南北朝时 期,受到玄学和佛教的影响,逐 渐发展成为独立的画科。
现代元素的引入
当代山水画在传承中不断吸收现代艺 术元素,如西方绘画技法、现代构图 理念、新型材料等,为山水画注入新 的生命力。
跨文化交流与影响
国际交流活动
当代中国山水画积极参与国际艺 术交流活动,通过展览、学术研 讨等形式,向世界展示中国山水 画的魅力,同时也汲取了国际艺
术界的养分。
西方艺术的影响
文化内涵
中国山水画是中国文化的瑰宝,它融合了哲学、文学、艺术等多个领域,体现 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理念。
价值
中国山水画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和收藏价值,不仅是中国画坛的瑰宝,也是世 界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
02
中国山水画的技法与 材料来自法与墨法笔法笔法是中国山水画的基本技法之一,通过不同的笔法可以表 现出山石、树木、水流等自然元素的形态和质感。常见的笔 法包括皴、擦、点、染等。

中国山水画的七种构图

中国山水画的七种构图

Encyclopedia collection 收藏百科101中国山水画是中国国画的一大流派,其历史悠久,有着丰富的构图艺术形式。

我国的山水画家开创了许多新的构图艺术形式。

1.S 形构图。

S 形构图是指画面各个元素的排列顺序犹如字母S 的构图形式,在视觉上给观者一种柔和迂回、协调灵动、流畅优雅的节奏感和韵律感,拥有书法上一波三折的艺术美感。

通过起承转合,把画面中的各个创作元素联系起来,创造出山水画的磅礴气势。

2.藏露开合构图。

藏露开合构图是指通过对创作元素大小、远近的透视经营,将画面中的细节或隐藏或显露,或遮开或闭合,使画面景物呈现若隐若现的幽邃镜像,给观者带来极大的想象空间。

3.交错构图。

山水画表现的空间形象各色各样,但万变不离其宗,都是纵横交错的形式。

横表现为坚实的山石、厚重的土地,纵表现为挺拔的松杉、高耸的楼阁,纵横合一的构图有种节奏美、和谐美。

4.三段平远构图。

三段平远构图是指画面构图分成近、中、远三个景物层次,平远是指由近望远由前向后的延伸效果,以表现地势风貌。

这种构图往往带来极大的视野,对于营造山体的威势很有效果。

5.段叠构图。

所谓段叠构图是指通过层峦叠嶂的山峰间透视及对比关系,来表现画面的空间感、饱满感,与三段平远构图的景别划分不同。

通过段叠构图可以凸显画面的壮观气势,增强山水画的奇峻之感。

6.近景构图。

近景构图是从创作元素的布局上来说的,画面以视觉为中心,远景作为近景的陪衬,形成前实后虚的画面效果。

这种近景构图,由于远景的表现较为少或较为模糊,有时前景就成了画面的中心,而远景的山水就起了装饰点缀作用,使得画面构图更加简洁明了,意境更加悠远。

7.远景构图。

远景构图与近景构图相反,是前虚后实的景物布局。

通常用于表现云雾缭绕的山峰和浩渺无际的水流。

利用虚实对比,疏密相间的景物位置布置,达到给观者一种下空上满、下轻上重之感,同时也产生一种烟波浩渺、如临仙境的缥缈感觉。

中国山水画的七种构图薛续友编辑|薛续友Copyright©博看网 . All Rights Reserved.。

山水画构图前应思考的几个问题

山水画构图前应思考的几个问题

山水画构图前应思考的几个问题历代画家对构图布局都十分重视,唐代张彦远说:“经营位置,则画之总要。

”山水画的构图对于整幅画面效果至关重要,不论是布景山水、全景山水、边角山水还是界画山水,主旨立意与形式须以构图来完成。

因此,山水画的构图应意在笔先,构图前应先掌握中国画的透视法、山水画构图的形式及原则。

一、山水画构图的透视“九层之台起于垒土”,同样,山水画的构图是完成一幅画的起始,起到基石的作用。

构图对一幅山水画影响很大,要想充分运用构图的方法,使画面的布局合理,首先应了解中国山水画家对自然山水的观察方法和中国画的透视法。

中国人有着“细细观,面面看”“看得透,窥其穿”的习惯要求,观察山要从山前、山后、山上、山下看,还要从山里、山外看,尽览大自然之山,领悟山林之意境。

运用在构图上,中国画经营,是以灵活的方式打破时空的限制,因构图需要,把处于不同时空中的物象移形换位,按照画者对大自然的体验和创作经验重新布置,构建想要的画面效果。

依照画家的主观感受和艺术创作的法则重新布置,构造出一种画家心目中的时空境界。

于是,风晴雨雪、四时朝暮、古今人物可以出现在同一幅画中。

因此,在透视上它也不拘于焦点透视,而是采用多点、散点透视、无点透视,以上下或左右、前后移动的方式,观物取景,经营构图,具有极大的自由度和灵活性。

二、山水画构图的形式及原则五代至北宋时期一个很大的特色是“舒展为宏图而无余,消缩为小景而不少”。

要做到这一点,不可能用平铺直叙的、单纯的对景写生来达到,它需要运用东方的“型”的思维方式。

所谓“千里之山,不能尽奇,万里之水,岂能尽秀”,画家对自然要有所选择,这个选择的原则是“可行、可望不如可居、可游……君子之所以渴慕林泉者,正谓此佳处故也,故画者当以此意造”。

《林泉高致》对于布局上提出的“三远”理论认为:山有三远,自山上而仰山巅谓之高远。

自山前而观山后谓之深远。

自近山而望远山谓之平远。

并且进一步指出高远之色清明,深远之色重晦,平远之色有明有晦。

山水画创作说明

山水画创作说明

山水画创作说明山水画的创作可以分为几个主要部分:构图、笔法、墨法和其他相关技巧。

1.构图:构图是山水画创作的首要步骤,也是决定作品品质的关键环节。

中国画的结构图,或称之为“章法”、“布局”,被广泛应用在中国传统绘画中。

在山水画中,构图的形式必须与内容相互协调,以体现出主次、虚实、疏密、远近、大小、聚散等方面的对立统一关系。

这样可以使画作看起来更具美感和艺术性。

比如,中国南北宋的“以大观小”和“以小观大”的构图方法,就是应用三远法进行构图创作,很多画作都充分表现出了画作的内容和山水的气势。

此外,还有用英文字母来融入构图的创作形式,如S形、V形、C形等。

山水画创作者应根据自己的喜好和要表达的内容来灵活运用,更要对构图形式进行创新,使作品保持新颖。

2.笔法:笔法是进行山水画创作的重要步骤。

自古以来,用笔讲求“笔意”、“笔理”、“笔法”、“笔趣”,好的中国画合起来看,笔笔都是形象,拆开来看笔笔都是书法。

好的用笔要求平、留、圆、重、变。

平如“锥划沙”,力量匀实,不结不滞;圆如“折钗股”,丰腴、圆润、富有弹性;留如“屋漏痕”,高度控制,积点成线;重如“高山坠石”,力透纸背,入木三分;变如“百川归海”,极尽变化,复归统一。

3.墨法:墨法在山水画的创作中也非常重要。

要点有五:第一遍干后再加第二遍;第二遍要墨迹未干时加点水,造成变化;第三遍干后用浓墨染;第四遍全染,第五遍将笔全部打散,点上去叫作点苔。

4.其他相关技巧:在山水画的创作过程中,还有一些其他的技巧和方法也需要创作者掌握和运用。

比如在色彩运用方面,要学会运用对比色、互补色等色彩关系来增强画面的视觉效果;在画面处理方面,要注重虚实结合、主次分明,突出主题;在细节处理方面,要注重刻画细节,如树枝、水波等,以增强画面的生动性和细腻感。

总的来说,山水画的创作需要创作者有全面的绘画技巧和深厚的文化底蕴,同时还需要创作者对自然景观有深入的观察和理解。

只有这样,才能创作出具有独特魅力和意境的山水画作品。

山水画ppt课件

山水画ppt课件

诗情画意
在画面上题诗、钤印,使 诗、书、画、印相互辉映 ,提升画面的文化内涵和 艺术价值。
书法造诣
将书法艺术融入山水画中 ,通过书法的笔墨表现力 ,丰富画面的艺术效果。
印章的点睛之笔
印章在画面中起到点缀、 平衡的作用,使画面更加 完整、协调。
山水画的美学价值
自然美与人文美的结合
山水画不仅表现自然景观的美,还融 入了人文精神,反映了人与自然的和 谐关系。
意境是山水画的灵魂
通过笔墨、构图、色彩等手段,营造出深邃 、悠远的意境,使观者感受到自然与心灵的 共鸣。
虚实相生
通过虚实对比,强调画面的空间感和层次感 ,使画面更加生动、立体。
笔墨的运用
笔墨是山水画的基本语言,通过笔墨的浓淡 、干湿、轻重等变化,表现出山水的气势和 神韵。
诗书画印的结合
01
02
03
01
02
03
04
山石的画法
通过不同的笔墨技法表现出山 石的形态和质感。
树木的画法
根据树木的种类和形态,运用 不同的笔墨技法表现出树木的
特点。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山石与树木的关系
山石与树木要相互呼应,形成 整体感。
细节处理
在表现山石与树木时,要注意 细节的处理,如树枝的走向、
树叶的形态等。
03
山水画的意境与审美
意境的营造
山水画ppt课件
目录
• 山水画简介 • 山水画的构图与技法 • 山水画的意境与审美 • 山水画的鉴赏与收藏 • 山水画在现代艺术中的应用
01
山水画简介
起源与发展
起源
山水画起源于魏晋南北朝时期, 受到玄学和佛教的影响,逐渐发 展成为独立的画科。

浅析李可染山水画的构图艺术

浅析李可染山水画的构图艺术

浅析李可染山水画的构图艺术李可染(1907-1989)是中国现代著名的画家,他的山水画作品堪称经典之作,深受广大艺术爱好者的喜爱。

李可染山水画作品的构图艺术值得我们深入探讨和研究。

本文将从李可染山水画的构图特点、构图原则和艺术特色三个方面,对李可染山水画的构图艺术进行浅析。

一、李可染山水画的构图特点李可染的山水画构图独特,以大写意、平淡、恬静为主,融入了传统山水画的意境,同时又不失现代气息。

他擅长用墨色表现山水的意境,善于运用空间的变化来塑造画面的张力。

在他的作品中,常常能看到广阔的山水、宁静的村庄、悠远的古迹以及静谧的水面,这些元素在他的画面构图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李可染的山水画常常采用对角线构图,通过对角线的运用来强化画面的动感和节奏感。

在画面中,他会使用不同角度的对角线将画面分割成不同的区域,这样可以让画面更加丰富多彩,让观众的视觉在画面中不断流动,增加了画面的变化和趣味性。

李可染的山水画构图还善于利用形状、线条和色彩的对比来丰富画面。

他擅长运用深浅不同的墨色和色彩来表现山水的远近、轻重、虚实,通过对比的手法来增加画面的立体感和层次感,使观众在欣赏画面时感受到更加丰富的文化内涵和艺术魅力。

李可染在创作山水画时,遵循着一些构图原则,以确保画面的和谐和美感。

最重要的构图原则之一就是“留白”,他擅长利用留白的手法来创造画面的平衡和空间感。

在他的作品中,往往可以看到大片的留白,这并不是因为他没有填充的东西,而是有意识地留出空间,给观众留下联想的余地,增加画面的神秘感和韵味。

李可染山水画的构图原则还包括“点、线、面”的运用。

他擅长利用点、线、面的组合来营造画面的结构和节奏感。

在他的作品中,点是构图的侧重点,线是连接各个点的桥梁,而面则是各个点和线的空间位置,通过这三者的运用,李可染创造出了丰富多彩的画面形式,赋予了画面更加立体和鲜活的艺术表现力。

李可染在山水画的构图中还经常运用“对比”和“平衡”的原则。

中国山水画的构图艺术技巧分析

中国山水画的构图艺术技巧分析

中国山水画的构图艺术技巧分析【摘要】中国山水画是中国传统绘画的重要形式之一,以山川河流、云雾松柏为主题,展现了中国人对自然的独特情感体验。

构图艺术技巧在山水画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它不仅决定了画面的美感,更能表达画家对自然的理解与情感。

线条运用是构图的基础,它可以表现出山水的轮廓与纹理,引导观者的视线;色彩搭配则赋予作品生动的色彩与情绪;明暗对比则产生画面的光影效果,增强立体感;前中后景的安排可以营造深度感;形与背景的统一性则保持画面的整体性。

构图艺术技巧对中国山水画至关重要,它们不仅决定了作品的质量与水平,更展现了中国绘画传统的深厚底蕴。

通过对各项技巧的分析与应用,画家可以更好地表达自己对自然的独特理解,传递出深厚的文化内涵和审美情感。

【关键词】关键词:中国山水画,构图艺术技巧,线条运用,色彩搭配,明暗对比,前中后景的安排,形与背景的统一性,重要性,结论。

1. 引言1.1 介绍中国山水画中国山水画是中国绘画艺术的重要流派之一,历史悠久、源远流长。

自古以来,中国山水画就被视为中国绘画的灵魂,代表着中国人对自然的热爱和审美追求。

山水画以山、水为主题,借以表现大自然的壮美和恢弘,体现出中国人内心深处对自然的敬畏和赞叹。

中国山水画有着独特的审美观念和绘画技法,其风格多样,既有传统的工笔精美,也有写意的潇洒飘逸。

艺术家们通过山水画,表现了自己对自然景色的感悟和对生命的体会,展现了他们的情感和思想。

中国山水画的绘画内容广泛丰富,既有山水人物、山水花鸟等,也有山水村舍、山水寺观等。

在这些作品中,艺术家们通过构图艺术技巧的运用,使得画面更加生动和富有表现力。

构图艺术技巧对中国山水画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它不仅决定了作品的整体效果,还体现了艺术家们的审美追求和创作功力。

在接下来的内容中,我们将进一步分析中国山水画的构图艺术技巧,以期更好地理解和欣赏这一独特的绘画形式。

1.2 概述构图艺术技巧的重要性中国山水画作为中国传统绘画的重要组成部分,自古以来便受到人们的追捧与喜爱。

山水画的构图

山水画的构图

山水画的构图(1)一、概述构图亦称章法、布局,是山水画创作中的重要环节。

构图的成功与否关系到山水画的好与坏。

构图必须与画面立意相结合,也就是要与画面的内容相协调。

构图要运用对立统一规律,要体现宾与主、远与近、虚与实、疏与密、聚与散、开与合、藏与露、黑与白、大与小等关系。

对立是变化的,统一是均衡的。

只有把这些对立关系统一在画面中,才可称得上是好的构图。

好的构图是要我们在万象纷纭、变化万千的复杂事物中找到头绪、理出脉络、分清主次,从而使画面主题鲜明、内容突出,有节奏感和韵律感。

因此,山水画家要面向自然,面向生活。

二、构图的基本知识1.散点透视中国山水画多用不受空间和视线限制的“散点透视法”。

“散点透视”又称“动点透视”。

采用“散点透视”时,画家可以不固定在某一位置观察景物,视点可上下、左右、远近随时变化,所以山水画,特别是长卷立轴式山水画,可把仰视、俯视、平视、远观、近取完美地结合在一起,表现出“咫尺千里”的辽阔境界。

我们可以欣赏一下赵孟頫的《鹊华秋色图》(右图为作品局部)。

此图画面辽阔,给人以“万千气象,尽现眼前”之感。

为什么会产生这种效果呢?答案当然主要是画家采用了“散点透视”来组织画面。

(1)山水画的构图(2)2.三远法宋代郭熙在《林泉高致》中载:“山有三远,自山下而仰山巅,谓之高远;自山前而窥山后,谓之深远;自近山而望远山,谓之平远。

”“三远法”是画家创作时采取的视角。

“高远”是仰视,“深远”是俯视,“平远”是平视。

“高远”能看高山,平野无须仰视;“深远”是在高处向下俯视,可以表现绵延不断的群山;“平远”能表现平野或不高的丘陵,不能表现高山。

平远:自山前看山后,自近山望远山,属于平视。

(见图一)深远:从山上看山下,从前山望后山,类似于西画构图中的“之”字形或“S”形构图,属于俯视。

(见图二)高远:自山下看山上,类似于西画的金字塔式、纪念碑式构图,属于仰视。

(见图三)(2)山水画的构图(3)三、构图的一般规律如何把树木、山石、云水、车船、人物、建筑、动物等各种物象组合安排在画面中,既要合情合理,又要和谐,这就涉及到山水画的构图形式问题。

山水画构成要素

山水画构成要素

山水画构成要素作为一名画家,不仅要熟练掌握笔墨的技法,也要懂得构图,如此方能创作出优秀的艺术作品。

从古至今,画家们都高度重视构图,比如古代著名画家谢赫曾在《六法》中提及“经营位置”,道出了构图的重要性。

毫无疑问,和笔墨一样,构图也堪称绘画创作中必不可少的一个因素。

尤其是在创作一幅山水画之时,若是不懂得如何构图,即便笔墨精妙,也无法创作出优秀的山水画。

由于山水画通常要画万水千山,重峦叠嶂,以及建筑、人物、云水、动物等。

故而如何在一张小小的画纸上把这么多物象生动表现出来,就显得尤为重要。

若想做到这一点,我们就须得学会构图。

山水画中的构图,离不开规律性以及辩证法,山水画构图一定要注意运用对立统一规律,要体现出宾与主、开与合、虚与实等关系。

比如开与合,就是指分与合,有开必须有合,二者是相对的矛盾。

总之,具备了矛盾的对立因素,方能使整幅画生动有趣,富有灵气。

不过,矛盾必须统一,否则就会出现散乱之感。

山水画构图的基本规律有哪些?一、宾主:创作山水画之时切忌主次不分,否则就会杂乱无章。

必须做到让主体物占据整幅画的突出位置,但是最好不要画在正中央或是太偏的位置。

创作时第一步就是画主体,次要物体,也就是宾体随后再画。

宾体是为了陪衬,故而务必要尽力减弱其地位,切莫喧宾夺主。

二、呼应:山水画中的山石、树林等都应该互相呼应。

比如高山之间要有宾主朝揖之意,总之,画中的各种物象切莫独立存在,一定要相互依存。

三、远近:国画中的物象通常都表现为近大远小、近实远虚,山水画亦如此。

如果主体景物较大又位于远处,此时需要运用墨色的浓淡以及虚实。

此外,山水画中需要有近、中、远三个层次。

四、虚实:创作山水画时不能只有虚没有实,也不可只有实没有虚,否则作品就会毫无趣味,必须做到虚实结合,方可让作品趣味盎然,意境隽永。

通常来说,画家在作画的过程中,多是用云烟等一些物象让画面看起来有虚有实,从而产生一种朦胧之美,如梦似幻。

五、疏密:在山水画中应“疏中密,密中疏”,时而疏时而密,疏密结合,不能只有疏没有密。

中国山水画构图刍议

中国山水画构图刍议
( 一) 透 视 原理 中国山水 画透视 不同于 西方 的焦点透 视 法 , 它 不局限于 固定焦 点 , 也不 在特定视域 内截取画面 , 而 是打破 自然景 物的时空 限制 ,将不 同时空 的景物 集
营位置” 列为基本 审美 原则 , 宗炳在《 画山水序》 中提
出构图的透视 问题。
到隋唐 时期 , 山水 画艺术有 了长 足发展 , 隋代 的 展子虔 被称 为“ 唐 画之 祖 ” , 其 山水 画《 游春 图》 就充 分体现 了山水 画的透视原理 ;李思训父子 继承了展
子虔的山水画风 , 创作 了独 具特 色的青绿 山水 画。五 代时期 。 形成 了以荆浩 、 关仝 为代表 的北 方山水和 以 董源 、 巨然为代表 的南方 山水 。宋代 之后 , 绘画技法 日渐成熟 , 郭 熙提 出山水画创作 的“ 三远 法” , 沈括提 出“ 以大 观小 ” 的艺 术主张 , 马远 、 夏 圭分 别提 出“ 一 角” “ 半边 ” 的取景 法。元代时期 , “ 元 四家 ” 在 山水 画 坛上 占据 主导地位 , 他 们强调绘 画的娱乐性 、 笔墨趣 味, 使山水画展现 出浓重的文人 画色彩 。明清 时期 ,
特, 生动形 象 , 是一种 造型特殊 的构图样式 。山水画 兴起于魏晋南北朝 时期 , 顾恺 之的《 女史箴 图》 《 洛神

中国山水 画构 图的主 要形式
构图即构思 画面 , 犹如文章 的组织结 构 , 是 指在
赋图》 就 以 自然 山水 为人物 的背景 与衬托 ; 在构图理 论上 , 顾恺 之提 出“ 置陈布 势” 的概念 , 谢 赫 则将 “ 经
中国山水画构 图刍议
◎符丽娜
( 洛 阳师范学院美术学院 , 河南 洛阳 4 7 1 0 0 0 ) 山水 画是画 家以 自然 山水为摹本 ,通过抽 象概 括、 提 炼加 工 、 艺术 再创造 而形 成 的绘 画 形式 , 是 客

中国画山水(wodeshanshuihua 1

中国画山水(wodeshanshuihua 1

• 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四 川眉州(今眉山)人。他对文人画的发展影响很 大,不但身体力行借绘画渲泄胸臆、寓意抒情, 还提出了诸如“论画以形似,见与儿童邻”等直 接促进文人画发展的理论。《枯木怪石图》以水 墨描绘郁勃盘曲的枯木竹石,借以象征人生和自 己,画出了画家胸中臆气,得“象外之致”。
• 该画卷的“虹桥”部分是画卷中段的核心,状似飞 虹的拱桥飞架两岸,桥下,一艘满载着货物过桥洞 的船眼看就要撞在桥上,船上的人有的在奋力降下 高耸的桅杆,有的伸出撑杆抵在桥上,阻止船撞向 桥拱,五个纤夫正奋力拉纤。桥上不少人紧张地看 着这一惊心动魄的场面,有的还呼喊相助。
苏轼与文人画新潮
• 北宋中期,以苏轼、米芾、文同等为代 表的文人士大夫参与绘画活动,并提出 一些反映文人士大夫审美趣味的绘画理 论。他们反对严格的写实画风,不求形 似,惟取物之意气和神韵,融合文人灵 趣、学养、品质于笔端。
画艺术成熟的标志,它在山水画中体 现的最为典型。 2、山水画技法程式,是山川树木、水 流云气的组织结构规律性的呈现方式, 主要体现在皴法、树法、加叶法、云 水法等。
古代山水画技法的程式美
中国古代山水画在表现山石 的质感上创造了许多行之有 效的表现程式,叫做皴法。
古代山水画各种皴法
表演中国山水画李成,字咸熙,擅长描绘雪 景寒林一类的景色。画石用 云头皴法,嶙峋多洞,俗称 “窠石”;画树喜用重墨, 树干曲折多节,枝干皆枯瘦 尖利,坚硬虬屈,因而被称 为“蟹爪”。据《宣和画谱》 称,在北宋初年,李成声誉 极高,被推为“古今第一”。 由于李成过世后,其子孙大 力收购他的作品,使得他的 真迹在北宋末年就很少见了。 传为李成与王晓合作的《读 碑窠石图》,描绘了一位头 戴草笠的骑驴老翁正在竭力 地辨认老树下一块碑石上的 碑文,给人一种萧瑟荒寒、 睹物思古的感觉。

山水画的构成

山水画的构成

山水画是中国水墨画中的一种,通过墨色的淋漓表现,将自然风光中的山川河流、岩石树木、雨雪云霞等具体形象与意境相结合,造就了一幅又一幅意蕴深远、意境优美的视觉作品。

下面是山水画的构成要点:
1. 构图:山水画的构图需要注意整体平衡和局部对比,忌讳追求零散的细节,而应把握大整体。

山水画的构图往往以三分之一原则为主,如将画面分为上中下三个部分,或左中右三个部分,用来安排画面的空间。

2. 主题:山水画的主题以山水自然景观为主,如巍峨的高山、险峻的峡谷与峭壁、清澈的溪流和奔腾的瀑布以及远方连绵不断的山峦。

此外,还包括人文景观和动物等元素的融入,如房屋、桥梁、牛羊、马匹等,都可以作为山水画的主题。

3. 用笔:山水画的用笔要以浑厚、自然为主,追求墨色的淋漓,并注重笔力与用笔的变化。

山水画中用笔、墨色及水的运用是关键,要用相对滋润的笔触表现山石的复杂形态,同时又要表现出笔画的自然流畅感。

4. 色彩:色调应以黑白灰为主,如山石的石纹、树木的枝叶、草木的纹理、云雾的层次等均应凭借墨色和水的自然流动来表现。

5. 意境:山水画不仅要表现物象本身,更要融入意境,通过墨色的堆积和渲染、构图的布局和变化,使观者产生心境上的感受和精神上的启迪,达到“以墨入道”的艺术效果。

总的来说,山水画的构成包括构图、主题、用笔、色彩和意境等方面,要全面考虑这些要素的相互配合,才能创作出一幅优美、富有意蕴的山水画。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国山水画构成与构图张宪华中国的绘画,源远流长。

它植根于中华民族文化沃土之中,作为中国传统人文思想的载体,儒、道、禅三大哲学思想是其艺术构成的基石,绘画艺术在民族文化精神的孕育下,不断丰富完善和发展,历炼数千年形成了独特的民族风格,展现出中国艺术强大的生命力和光辉的未来。

构成艺术源于20世纪初西方的构成主义。

随着人们对它的深入了解,这一学科已被越来越多的艺术类所接受,并且成为学科的基础理论。

构成就是“组装”的意思,也就是说将造形艺术中所需要的因素组合装配起来,构成一个适合主观需要的造形。

从现代绘画本体论来看,中国画的画面构成元素,可以概括成“点、线、面”。

如果从点线面的角度论述中国的绘画,我们可以看出,现代意义的平面构成在中国画中自古就有,且经验非常丰富,远远走在西方现代绘画之前。

中国画中的“点”是画面构成元素最成熟、最灵活多变也是最有绘画本体论意义的画面构成元素。

在现代绘画平面构成里面,“点”是“线”的开端,组成和结尾。

但中国绘画中的“点”以本质是仍然是“线”,仍然是“笔画”。

从画理上讲中国绘画的画面中,是不应该有几何学意义上的圆点的,这是中国绘画的本质差异所决定的。

中国绘画中的“点”最初叫“苔点”,是指土石树木上生的苔藓。

随着中国绘画的发展和成熟,逐渐具有了绘画语言的功能,成为画面上最灵活多变的元素。

就中国绘画中的“线”表现力而言,笔的不同运用产生不同“线”的效果,构成丰富的绘画语言,它关系着作品的成败和质量的高低。

古代画论中对“线”的要求较为严谨,如“拆钗股”、“虫蚀木”、“锥画沙”“屋漏痕”“一波三折”等等。

按此论述,我们如果再和生命的节律及生命形态相联系,对古人“线”的要求,理解就深刻了,就会很快,渐入佳境。

中国的“线”是世界上发展最成熟,最具表现力的绘画语言之一,“线”是中国绘画中最基本的表现语言。

由于中国画的“线”秉承了中国书法的用线,因此,中国绘画的用线不仅表现力丰富,而且形成了一整套独具民族特色的用线和体系。

从中国古代书画理论中可以发现,“线”与中国传统宇宙观有着紧密的联系。

正如魏晋书法家钟鹞所说:“笔画者,界也,流美者、人也。

”就是说笔画使画面分割的开始。

,笔画的美根源于人的先天禀赋和情感。

中国的绘画是画家与大自然之间进行深入的对话和交流,以及画家对人和整体人类社会的深刻理解,感悟判断的结果。

“线”是中国画的基础,“线”是中国画生命的轨迹,它纪录着中国绘画的传统与历史。

中国绘画大师黄宾虹先生,在画语录中提出,中国画用“线”要具备,五字标准,即:“平、留、园、重、变”《张宪华论中国画之笔墨》中……中国画用“线”讲究“一波三折”,就是说,线条要有轻、重、疾、提、按、转、折这些在力度、速度、方向等方面都有变化。

因此,中国绘画用“线”不能过于规整直线和圆弧线的。

因为这些线条太机械和死板,这样的线条不符合生命节律的特征,也不符合情感变化和特征,所以是中国画中最为忌讳的。

中国画中的面从本质说仍然是“线”,是隐藏着的线或者说放大了的“线”。

之所以这样说,原因是中国画中“面”它是有方向性的,有了方向性就有了中国绘画中所需求的“势”,有了“势”才有产生“气韵”的条件,这就是中国绘画审的自律性决定的。

“面”是线与线组合而成的,在中国绘画中,组成画的线条是具有连惯性的,线条之间存在着一个相对严格的时序关系。

而且中国画中的面,具有开放性,也就说中国绘画中的面没有一个是完全封闭的,面和面之间都是有机生成的组合,而不是机构的拼接,同时它讲究动势。

因此说,中国绘画中的面是不允许有正圆、正方、正三角形等对称的,规整的几何图形所存在的。

中国绘画中“面”尤其在传统的山水画中,表现最为显著的特征,就是绘画中的“面”具有一定时序关系的线条有机地构成和发生而成的,线与线之间的前后关系决定了面的构成也必然具有相应的时间上的先后关系,这种时间上的连续性和空间上的有机生成性,是中国画画“面”构成的独特性所在,也就是能产生画的“气韵生动”之效果的客观依据。

因此中国画中“面”的构成是连续堆叠生成,面与面之间是相互关联的,是不能分割的。

在堆叠生成的基础上,相间相隔是中国绘画构成较为主要的造型手段。

画面上不同种类客观物象相间相隔,从绘画本体论的角度来说,就是画面节奏的转换,笔墨意趣的转换。

这种转换是视线在画面上,或“居”或“游”的过程,更是画家情感变化的过程,这种相间相隔有利于机构的平面构成,在环环相扣的导引下,以最终达到“畅神”为目的。

彰显中国画家具有传统又有现代艺术感的意匠之妙。

研究中国绘画不能不首先研究构图。

构图就是画家根据创作的立意,把不同形体的结构按照形式美的要求“布置”在一定空间的范围,使之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使其形成符合艺术规律的组织结构,从而创作出一幅完整的艺术作品。

这种按艺术规律组织画面结构,并且使其形成美的方法就是构图。

中国绘画是通过视觉,艺术形象来表现作为一定思想情感和创造某种意境的。

然而我们所面临的自然物象总是纷纭繁杂的,为了更好鲜明地反映出画家内在的思想情感,就要对客观物象进行选择,重新组合,但不同组合形式反映出不同的意境。

中国绘画的构图在传统理论中称之为“章法”、“布局”,亦即顾恺之所说的“置陈布势”,南齐谢赫在“六法”中提出的“经营位置”指的都是构图,“经营”二字含义十分丰富,它包括思考、分析、推敲等一系列思维活动。

“位置”也不是指画面上物象按排的处所,它包括整个画面的结构、格局等就是说完成一幅作品,决不是随随便便一挥而就的,而是要经过苦心经营、探求、精心周密的选择,取舍匠心独立的组织、安排,作品才能得以问世,可见构图是十分重要的。

所以张彦远说“经营位置,画之总要。

”中国画构图的基本特点,可以概括为“灵活”二字,这是由中国人宇宙观和人文精神所决定的,在中国人看来,人与自然的关系是彼此相因,同情、交感、和谐中道,物质形式的有限性与精神观念的无穷性,形成了中国人将有限形体点化成无穷空灵,妙用的思想系统。

因此,中国画家在自然面前往往是处于相对主动的地位。

“外师造化,中得心源”,在自然和自我之间求得一种和谐与平衡,不为物累,从“物为我用”到“物我两忘”,体现了对高深哲理与幽远意境的追求。

在这样的艺术思想指导下,中国绘画的构图也就是出现它自由多变的特性。

早在东晋时代顾恺之就提出了“置陈布势”,要求“密于精思”,“临见妙裁”,不是见什么画什么,而是要求画家根据“布势”的需要,有所选择进行“妙裁”。

中国绘画与西方绘画更多的遵循自然科学的逻辑,进行艺术规律的建立相比,中国的绘画更注重主观意识的存在。

如散点透视,平面布置、随“意”组合等构图都反映出主观意识扩张的趋势,强调人的意识、情感、在艺术创造上最大限度的表现。

就传世作品来说,中国画重气势,荆浩、范宽等人的山水画取“全景式”构图,主山雄踞正中、挺拨厚重,产生迫人的气势,重情韵。

南宋的马远、夏珪等人的山水,就采取了“边角式”的构图,使画面空灵俊逸,富有情韵,故有“金边银角”之誉。

无论“气势”式“情韵”都是作品内在的因素,可见画家是为达到某种艺术境界,才选择与之相适应的构图形式的。

又如画家的气质、修养不同、也会各自选用不同的构图。

八大山人的构图多为圆形,潘天寿的构图多选为方形的结构,常创造出奇险的境界,表现出他雄阔、霸焊、质朴的艺术风格,都能体现出一种随着主观而生动灵活多变的构图特点。

在长期的艺术实践中,中国探索出一系列构图的规律和法则,对于正确的处理构图上的种种矛盾和丰富中国画表现方法,作出了突出的贡献,现择其要点如下:1.布势:布势可以理解为气势、局势、大势是画面总体运动趋势的具体指向。

中国画是很讲究“置陈布势”的,“远观其势,近观其质”有势的存在形式是多种多样,变化无穷的,但它是有规律可循的,如:横势、竖势、曲势、斜势、团势等都是较为常见的。

有的画技术上很精到,但看上去却乱而无序,杂而无章,正是对“势的把握不够所致。

2、主宾:画面所要表达的主要内容需要主宾、画面的构成也需要主宾。

因此在构图时,不能把所要描绘的物象平等对待,更不要喧宾夺主,需要一个构图中心,从而能够最充分地表现主体,否则一幅画,就会平淡散乱,不知所云。

3、取舍在选定了主题和素材时,画什么不画什么究竟采用哪些具体的物象材料来组织画面,以达到既简洁明快又充分丰富的表现主题的目的,是构图中要完成的重要任务。

取舍是相对的取多少,取什么,舍多少,舍什么,要根据绘画风格和画家的个性,追求具体分析,具体对待,没有硬性的规定。

4、疏密对比,疏密是指形象在画面上排列交错的关系。

疏密对比在构图中起着重要的作用,疏密对比在构图中起着重要的作用,疏密是矛盾的对立,又是相互依存的统一。

有疏有密,才能打破平、齐、均等造成画面的刻板,呆滞的不利因素,从而产生节奏,有弹性的艺术效果。

潘天寿先生说“无疏不能成密,无密不能见疏”。

又说:“疏可疏到极疏,密可密到极密,更见疏密参差之变化”。

然黄宾虹画语录云:“疏处不可空虚,还得有景,密处还得立锥之地,切不可使人感到窒息。

”两位大师的论述已很明白,对于由各种线条组成的中国画,疏密对比确是不能掉以轻心,应认真对待。

5、虚实,古人说:“实处易,虚处难”。

着力于实处才能处理好虚处,潘天寿先生说:“吾国绘画,向以黑白二色为主彩,有画处黑也,无画处,白也。

白即虚也,黑即实也。

虚实之关联,即以空白显实有也。

”在山水画中,虚实到处可见,如代表云水烟雾的空白处是“虚”,用密集的笔墨组成的树石峰峦是“实”。

用笔轻淡虚灵为“虚”,用笔浓重繁粗为“实”。

以虚衬实,以实托虚,虚实相间,远处实则近处虚,近处实则远处虚,这才能推得出去,拉得过来,所谓虚的地方,并不是没有物,故“实处”着力,虚处着眼,虚实才能相得彰。

6、开合。

一张画的章法常以“开合”作为构图布局。

所谓开合,也叫“分合”。

“开”即是展开、开放、开始,“合”即是收起、合扰结尾的意思。

开与合在画面上是一对矛盾的协调体。

犹如用笔,起笔为平,收笔为合;又如写文章,起、承、转、结是文章的四个部分,其中的“起”也就是文章的开头部分为开,“结”也即文章的结尾。

一幅山水画中缺少大的开合,就没有远近层次和动势;缺少小的开合,画面就是单调;只有开没有合,画面缺少统一,就会感到零乱,没有主次,只有合没有开就没有变化。

在开合布局时,可根据构图构思,灵活掌握。

生活是艺术创作的源泉,当然也是形式美的源泉,只有在不断学习前人构图经验的同时,多到自然中写生多观察,就会从自然中得到好的构图形式。

7、穿插和呼应,“穿插”用于树干树枝间的相互关系是最容易理解的,同时,类推到山峦之间的掩映,云山之间的藏露,道路于林壑间的萦回,溪间与岩石间的纵横,无不体现穿插之理。

合理而巧妙的穿插,不仅带着浓郁的生活气息,更可使构图增加巧思。

一幅构图结实,树石生动的佳作,“呼应”关系应处理的特别小心,树木之间,树石之间,云峦之间,山峰之间,无不具有拟人的感情交流,否则构图就不能体现贯气增势之妙。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