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流行热的鉴别诊断及防治
牛流行热的诊断与防治
2、实验室检验
但确诊本病需进行实验室检验,必要时采取病牛全血, 用易感牛作交叉保护试验。
病原分离应取病牛发热期的血液白细胞悬液,接种于 乳白鼠肾或肺或猴肾细胞。
血清学诊断
用中和试验、琼脂扩散试验、免疫荧光抗体技术、补 休结合试验及ELISA等,都能取得良好的检测结果。
动接种试验
采取病牛发热初期血液(收集血小板层和白细胞,做 成悬液)接种于生后24小时以内的乳鼠、乳仓鼠等脑 内,一般接种后5-6天发病,不久死亡。取死鼠脑做成 乳剂传代,传3代后可导致仓鼠100%死亡,然后进行 中和试验。
治疗处方(仅供参考)
1、5~10%葡萄糖生理盐水2000~3000毫升,内加四 环素1~2克,利巴韦林100毫升,静脉注射,以预防继 发感染。配合应用解热镇痛药,如肌肉注射百尔定 10~15毫升,或复方氨基比林20~50毫升,每天2次。
治疗处方(仅供参考)
2、地塞米松每次50~100毫克,配合5~10%葡萄糖 500~1000毫升、生理盐水500~1000毫升,静脉注射 (妊娠牛慎用或禁用)。
2、胃肠型
病牛眼结膜潮红,流泪,口腔流涎及鼻流浆液性鼻液, 腹式呼吸,不食,精神萎靡,体温40℃。
粪便干硬,呈黄褐色,有时混有黏液,胃肠蠕动减弱, 瘤胃停滞,反刍停止。
还有少数病牛表现腹泻和腹痛等,病程3-4天。
3、瘫痪型
多数体温不高,四肢关节肿胀,疼痛,卧地不起,食 欲减退,肌肉颤抖,皮温不整,精神萎靡,站立则四 肢特别是后躯僵硬,不愿移动。
牛流行热死亡率不超过1%,但有些牛因跛行、瘫痪而 被迫淘汰。
三、病理变化
急性死亡病例:咽、喉黏膜呈点状或弥漫性出血,有 明显的肺间质性气肿,多在尖叶、心叶及隔叶前缘, 肺高度膨隆,间质增宽,内有气泡,压迫肺呈捻发音。 或肺充血与肺水肿,胸腔积有多量暗紫红色液,肺间 质增宽,内有胶冻样浸润,肺切面流出大量暗紫红色 液体,气管内积有多量泡沫状黏液。
牛流行热的诊治措施
站 不卧 。此 类 型病 牛症 状危 重 , 有个 别 死亡 的现 象
出现 。
热性 、 高度接触性传染病 。临床以突发高热 、 流泪、 流涎 、 流鼻漏 、 呼吸促迫 , 四肢关节障碍及精神抑郁
为特征 。本病病 程短 , 为 良性 经过 。 常
1 流 行病 学
跛行兼体温高型似综合型, 但和上述 3 型有不 同。病 牛轻度跛行 , 呼吸无明显异常变化 。结膜潮
瘫痪型病 牛以运动 障碍 为主 。四肢运 步困难 , 易 摔倒 , 震颤 , 愿行走 , 的发病 就 卧地 不起 , 臀肌 不 有 但
多数于发病后第 2 卧地 , d 四肢缩于腹下 , 但有食欲。
重症者卧地后四肢伸直 , 呼吸浅表, 似死样。
肺 炎 型病 牛 以气喘 为 主 。病 情 发展 很 快 , 常常
2 临床 类症 病 牛 的一般 症状 是 突然 发病 ,病 初 体 温升 高 ,
区。 气管 、 细支气管充满泡沫状液体 ; 全身淋巴结呈 不 同程度 的肿 大 、 充血 和 水肿 。实 质 器官 多呈 现 明
显 的 浑浊 肿胀 。此 外 , 可发 现关 节 、 鞘 、 膜 的 还 腱 肌
次 /i。肺 泡 音粗粝 , a rn 有不 同程 度的干 湿性哕音 , 喜
安乃近等药物 , 以解热退烧。高烧不退的患牛给予
强心 解 毒措 施 ,静脉 注 射 葡 萄糖 生 理 盐水 10 50~
— ,
.
・ a霉鍪 蟊瞄 ・
・ ・
2 1 年 第 2期 4 01 9
草 食 动 物
欲废 绝 , 卧 。 喜
4 防治措施
在 流行 季节 到来 之前 , 用 牛 流行 热亚 单 位疫 应 苗或 灭 活疫 苗 预 防注射 , 有较 好 的效果 。在 吸血 均 昆虫 孳生前 1 月接种 , 个 间隔 3周后 进行第 二 次接 种, 注苗 后对 部 分牛 有局 部接 种反 应 和少 数 牛有 一
牛流行热的诊断及防治
牛 流 行 热 的 诊 断 及 防 治
孙传 禄 孔 繁琪 z
( . 宁省 庄 河 市大郑 畜牧 兽 医站 1 6 1 ,. 宁省 庄 河 市栗子房 动物 卫 生监 督所 16 1 ) 1辽 1 4 9 2辽 14 5
牛 流 行 热 ( 名 三 日热 ) 由牛 流 行 热 病 毒 引 又 是 起 的急性 热 性 传染 病 。其 特 征 为突 然 高 热 ,呼吸 促
稠
养殖技术 问 2 1.0 员 0 01
林 格 氏液 、 钠 咖 、 生 素 B 和 维 生 素 C等 药 物 静 安 维
脉注射 , 每天 2次 。四肢 关 节疼 痛病 牛 可静 脉 注射水 杨 酸钠 溶 液 。 对于 因高热 而 脱 水 和 由此 而 引 起 的 胃 内容 干涸 , 可静 脉 注 射林 格 氏液 或生 理 盐水 2 4升 , ~ 并 向 胃内灌 人 3 5 %~ %的盐类 溶 液 l ~ 0升 。加强 消 02 毒, 搞好 消灭 蚊 蝇 等 吸血 昆 虫工 作 , 用 牛 流 热 疫 苗 应 进 行 免疫 接 种 。 此 外 , 可用 清肺 、 喘 、 咳 、 痰 、 热 和通 也 平 止 化 解 便 的 中药 , 证施 治 。如 “ 昧姜 活 汤”, 活 4 辨 九 姜 0克 ,
威胁牛 , 可用 高 免血 清 进 行 紧急 预 防注射 。高 热 时 , 肌 肉注 射 复方 氨 基 比林 注 射 液 2 ~ 0毫 升 ,或 3 % 04 0
安 乃 近 注 射 液 2 ~ 0毫升 。重 症病 牛 给 予 大 剂 量 的 03 抗生素 , 常用 青 霉 素 、 霉 素 , 用 葡 萄 糖 生 理盐 水 、 链 并
病 牛 突 然 出 现 高 热 ( 0 以上 ) 一 般 维 持 2 3 4% , —
牛流行热的发病特点及防治办法
牛流行热的发病特点及防治办法牛流行热,又称牛瘟,是一种由牛瘟病毒引起的急性、高度传染性的疾病。
该病在世界各地都有发生,对牛类产业造成了巨大损失。
本文将介绍牛流行热的发病特点,以及防治办法。
一、发病特点1.病原体:牛瘟病毒属于一种RNA病毒,有多个亚型,病毒质量轻,能在外部环境中存活一定时间。
2.易感动物:牛是牛流行热的主要宿主,虽然其他与牛科动物也有可能感染牛瘟病毒,但其症状相对较轻。
3.传染途径:牛流行热主要通过呼吸道分泌物、尿液、粪便等传播,也可能通过蚊虫等昆虫传播。
进行人工授精、移植组织等操作,也有可能导致沙门氏菌的传播。
4.潜伏期:牛流行热潜伏期一般为3-5天,病畜常见症状包括干咳、眼结膜炎、鼻炎、呼吸急促和体温升高等。
5.临床症状:牛流行热临床表现为热、呕吐、腹泻、呼吸困难、器官损害等,晚期可出现神经症状,如抽搐、昏迷、倒地等。
6.死亡率:牛流行热的死亡率可达到80%-90%,对于小幅度流行则为10%至20%。
二、防治办法1.强化管理:对饲养场执行严格的消毒制度,加强环境卫生控制、建立动物检测系统等措施有助于保持动物健康,防止疾病的传播。
2.及时隔离:出现疑似牛流行热症状的牛只,应立即隔离,进行全面诊断和治疗,避免其与健康的牲畜接触。
家庭养殖莫将患病的动物销售给数字人群,应将其送到指定场所进行治疗。
3.控制蚊虫:养殖场可以采用纯天然植物防蚊措施,如茉莉花等当地的草草植物,也可以使用特殊的环境杀虫剂,减少病毒传播的可能性。
4.预防注射:牛流行热可选用不同的疫苗进行预防。
目前国内市场上有B超/香港牛流行热、患病牛该病强毒苗、普通牛流行热灭活疫苗等多种类型的疫苗。
但疫苗的作用并不是百分百有效的,需要结合其他措施进行育种和预防控制。
且目前尚无特效疫治技术。
综上所述,了解牛流行热的发病特点对于防治措施的制定至关重要。
强化管理、及时隔离、控制蚊虫、疫苗预防是防治牛流行热的主要措施。
尤其要加强养殖场的卫生和检测,切实保护动物的健康。
反刍动物的传染病—牛流行热的流行及防治
一般不超过1%。
2024/4/23
11
【症状】
病牛鼻炎,流出线状分泌物,流涎,有眼屎,流泪
2024/4/23
12
【症状】
病牛四肢关节浮肿、僵硬、疼痛,站立不起
2024/4/23
13
【病理变化 】
上呼吸道黏膜充血、出血、肿胀。 急性病例:肺间质气肿,肺高度膨隆,间质增
3天后,降至正常,食欲废绝。 流泪、畏光、眼结膜充血、眼睑水肿。 呼吸促迫,发出哼哼声,咽喉区疼痛。反刍
停止。鼻炎性分泌物成线状,后为粘性鼻涕。 口腔发炎、流涎,口角有泡沫。
2024/4/23
10
【症状】
有的四肢关节浮肿、僵硬、疼痛,站立不动 并出现跛行,或瘫痪而淘汰。
角根、耳、肢端有冷感。有的便秘或腹泻。 发热期尿量减少,呈暗褐色,混浊,妊娠母
8
【流行病学 】
流行特点: 有明显的周期性:约3-5年流行一次,一次 大流行之后,常隔一次较小的流行。 有明显的季节性:一般在夏末到秋初、高 温炎热、多雨潮湿、蚊蠓多生的季节流行。 传染力强,传播迅速,短期内可使很多牛 发病,呈流行性或大流行性。
2024/4/23
9
【症状】
潜伏期3~7天。 发病突然,体温高达39.5~42.5℃,维持2~
2024/4/23
5
【概述】
我国也有本病的发生和流行, 危害:影响乳牛产乳量,部分病牛常因
瘫痪而淘汰,给养牛业生产带来相当大 的经济损失。
2024/4/23
6
【病原】
牛流行热病毒:弹状病毒科、暂时热病毒 属的成员,象子弹形或圆锥形。成熟的病 毒粒子长130-22Onm、宽60-70nm,含单股 RNA,有囊膜。
牛流行热的发病特点与防治措施研究
牛流行热的发病特点与防治措施研究牛流行热是一种由牛流行热病毒引起的急性传染病,该病毒属于牛痘病毒科,可引起牛只全身性病变,并对免疫系统、呼吸系统和消化系统造成严重影响。
牛流行热在牛只中具有高度传染性和致死性,严重威胁着养殖业的稳定和生产水平。
本文将对牛流行热的发病特点和防治措施进行深入研究,以期为牛只健康管理和疫病防控提供科学依据。
一、牛流行热的发病特点1.病原体特点:牛流行热病毒为一种RNA病毒,宿主主要为牛只,其次为羊和猪。
病毒在外界环境中难以存活,但在感染过程中的分泌物和排泄物中存在大量病毒,是传播途径的重要来源。
病毒主要通过呼吸道和消化道进入宿主体内,对呼吸系统和消化系统造成损害。
2.流行病学特点:牛流行热在全球范围内广泛传播,主要集中在发展中国家和地区。
在养殖密集区和集约化养殖场,疫情易发生且传播速度较快。
成年牛和幼年牛群体易受感染,且幼仔死亡率高,对养殖业产生了严重的经济损失。
3.临床特点:感染牛流行热病毒后,潜伏期为3-5天,临床期症状迅速出现。
患牛表现为高烧、粘膜充血、口腔溃疡、眼结膜炎、呼吸困难、腹泻和精神萎靡。
严重者可能发生休克、呼吸衰竭和多脏器功能衰竭。
患牛常伴有体重下降、产奶减少和生育率降低等后遗症。
4.诊断特点:牛流行热的诊断主要依靠临床症状、病理学改变和实验室检测。
病毒分离和鉴定、血清学检测和分子生物学检测是常用的诊断方法。
病理学改变主要表现为肺部、胃肠道和淋巴器官的出血和充血病变,结合病毒学和免疫学研究可明确诊断。
二、牛流行热的防治措施1.加强疫情监测:建立健全的疫情监测网络,开展定期的疫情监测和预警工作,及时掌握疫情的发展趋势和传播规律,为科学防控提供依据。
2.强化免疫管理:对牛只进行规范的疫苗免疫,提高牛只的免疫力。
选择有效的牛流行热疫苗进行接种,根据疫情的变化及时调整疫苗接种计划。
3.加强场所卫生:保持牛舍和养殖场的清洁卫生,采取科学的消毒措施,减少病毒在环境中的存活和传播。
夏秋高温牛流行热的临床症状及有效防治技术
文章对不同类型的夏秋高温牛流行热的临床症状进行了简单分析,并从鉴别诊断、实验室诊断这两方面入手,分析了夏秋高温牛流行热的诊断方法与要点。
在此基础上,以对症治疗、配套治疗手段、预防策略为切入点,着重阐述了夏秋高温牛流行热的防治措施与技术要点,以期加速实现夏秋高温牛流行热的治愈,避免更多牛患病。
夏秋季高温气候条件下,牛流行热高发,黄牛、奶牛容易感染该疾病,导致牛的产奶量及饲料消化率下降。
如果未及时进行有效治疗,则容易导致大规模感染,且病牛发生并发症的概率明显升高,容易产生病牛瘫痪、丧失役用性能等症状。
因此,需要及时、有效的展开对夏秋高温牛流行热的防治。
一、夏秋高温牛流行热的临床症状分析第一,呼吸型。
发病初期,病牛体温迅速升高(最大至42℃),3日内有所下降;精神沉郁;泌乳期母牛的产奶量大幅下降。
转入失能期后,病牛持续高热,鼻镜干燥、腹式呼吸、脉搏加快,能观察到四肢功能障碍。
部分病牛在头部、颈侧等位置会出现气肿,支气管音粗糙;部分病牛会发生肺气肿疾病,并在3日内死亡。
第二,瘫痪型。
受到关节囊腔、后驱运动神经感染病毒的影响,病牛很可能会瘫痪。
此时,能够观察到病牛行走无力、四肢关节肿痛、步态艰难、出现便秘或是下痢,在病情较为严重的条件下,病牛可能会瘫痪。
如果是妊娠期的母牛染病,那么很可能发生早产、流产或是死胎等症状。
第三,消化型。
发病初期,病牛体温显著升高(最大至40℃),食欲下降或废绝、精神沉郁;便秘、腹痛、流涎;发生瘤胃疾病;排出的尿液较少且浑浊程度明显。
发病后期,能够观察到病牛腹泻、排出血便。
二、夏秋高温牛流行热的诊断方法与要点分析1、鉴别诊断第一,夏秋高温牛流行热与牛恶性卡他热之间的鉴别诊断。
恶性卡他热病毒为牛恶性卡他热的致病原,1-4岁的黄牛、水牛更容易发病,且该病全年均可能发病,通常在温度相对较低的季节(早春、冬季)中更容易发病。
而牛流行热病毒为牛流行热的致病原,3-5岁的黄牛、水牛、奶牛更容易发病,通常在温度相对较高且多雨的季节(夏秋季)中更容易发病。
牛流行热病诊治及预防措施
性" 热性传染病# 本病主要侵害 " 岁以下的牛!
炎"牛恶性卡他热"流行感冒"脑炎等病区分鉴
对半岁以下的犊牛影响不大$ 患有该病的病牛大
别$
部分在 # 日后体温逐渐正常!在临床上因为高热
(+( 实验室诊断 有条件的情况下!经过临床症状
持续三天!顾名思义该病又被称为三日热%暂时
和解剖可做出诊断结果后进行确诊$
素或盘尼西林钠 0"23! 地塞米松注射 0"243!(-5 安乃近注射液 "-246! 柴胡注射液 "-746! 中药辅
不等$ 根据症状可分为以下类型( '+, 呼 吸 型 (主 要 发 生 于 本 病 初 发 期 !体 温 明 显 升 高 至 &-.以 上 !鼻 镜 干 燥 !口 色 鲜 红 !呼 吸 促 迫"困难!呼 吸 时 头 上 扬 发 出 )呼 呼 声 *!心 音 亢
"80 全群饲喂!拌有黄芪多糖和左旋咪唑合成类
0+" 流产型(妊娠母牛患病时可发生流产"死胎!
药物的饲料$
乳量下降或泌乳停止$
"8( 加强消毒!消灭病源!灭蚊灭蝇$
0+1 综合型(症状复杂!呈多样性症状!主要出现
"8& 进行牛流行热疫苗接种$
在病牛发病的中后期!不仅体温升高!同时还出
"8" 重视降温!防暑$
0+( 禁 食 型 ( 病 牛 主 要 出 现 胃 肠 蠕 动 减 弱 或 停
严重的牛只可以给予适量的抗生素药物$ 在实践
止!造成!不饲草料!食欲不旺甚至反刍停止+禁
中有经验的兽医也可以采用放血疗法$
牛流行热的发病特点与防治措施研究
牛流行热的发病特点与防治措施研究牛流行热是一种由布鲁氏菌引起的传染病,它会严重影响牛群的健康和生产能力。
随着畜牧业的发展和牛群密集化管理的增加,牛流行热的发病率也在逐渐上升。
研究牛流行热的发病特点及防治措施对于维护牛群健康、提高牛群产能具有重要意义。
一、牛流行热的发病特点1. 病原体与传播途径牛流行热的病原体是布鲁氏菌,它可以在哺乳动物和人类中引起布鲁氏菌病,是一种潜在的人畜共患病。
牛流行热主要通过接触感染源传播,包括与患病牛接触、食用污染的牛奶或肉、直接接触感染物或环境等。
布鲁氏菌还可以通过胎盘、流产胎物和分泌物等排出体外,成为传播疾病的重要途径。
2. 发病特点牛流行热的发病特点主要包括:(1)潜伏期较长:牛感染布鲁氏菌后潜伏期可长达2-4个月,故短期内难以发现感染牛。
(2)临床症状复杂:感染牛的临床症状多种多样,早期可能出现发热、厌食、消瘦、精神不振等症状,中晚期还可能出现流产、乳汁异常、关节炎等症状。
(3)易于潜伏与复发:布鲁氏菌可以长期潜伏在机体内,而且易于引起复发,给牛群的健康管理带来较大困难。
二、牛流行热的防治措施1. 牛流行热的预防(1)做好疫苗接种:布鲁氏菌疫苗是预防牛流行热的有效手段,定期为牛群进行疫苗接种是预防疾病的重要措施。
(2)加强检疫措施:加强牛群的检疫制度,对引进的牛进行健康检疫,杜绝疾病传入。
(3)严格管理带病牛:对患病牛及时隔离,避免病情扩散,减少疫病传播。
2. 牛流行热的控制(1)建立健全的防控制度:健全的防控制度是预防牛流行热的重要保障,包括建立完善的疫苗接种管理制度、制定严格的牛群检疫标准和加强环境卫生管理等。
(2)科学喂养管理:科学合理的饲养管理有助于提高牛群的免疫力,降低患病风险。
合理的饲料营养搭配、良好的饮水条件、适宜的圈舍环境等都是重要的管理措施。
(3)做好疫病监测:及时掌握牛群的健康状况,开展常规的疫病监测,发现异常及时采取措施,有助于减少疫情的传播和爆发。
肉牛流行热的流行特点临床表现及防治措施
肉牛流行热的流行特点临床表现及防治措施肉牛的健康问题一直是养殖者关注的重点,其中流行热是一种常见的疾病。
流行热是由于牛体内感染布氏杆菌引起的一种传染性疾病,其临床表现多种多样,严重时可导致牛只死亡。
针对肉牛流行热的流行特点、临床表现及防治措施,本文将为您做详细介绍。
一、流行特点肉牛流行热是一种严重威胁牛只健康的传染病,其主要特点包括以下几点:1.传染性强:流行热主要通过牛之间的直接接触或被感染的牛的排泄物传播,也可通过昆虫叮咬传播。
一旦出现感染,易在牛舍内造成较大范围的传播。
2.潜伏期短:感染流行热后,潜伏期较短,多在数周内出现临床症状,由于此特点,很容易引起疫情蔓延。
3.临床症状多样:感染流行热后,牛只的临床症状多样,可能出现发热、厌食、乏力、粘膜出血、关节肿胀等症状,甚至会引起牛只死亡。
二、临床表现肉牛感染流行热后,会出现一系列的临床症状,包括但不限于:1.发热:感染流行热的肉牛会出现高烧症状,体温可达到40摄氏度以上。
2.厌食:流行热感染后的肉牛会出现明显的厌食症状,不愿进食。
3.乏力:牛只由于发热和厌食等症状,导致乏力、精神萎靡,甚至无力站立。
4.粘膜出血:部分肉牛在感染流行热后,会出现口腔、鼻腔等粘膜出血情况,严重时可能伴有血尿。
5.关节肿胀:流行热感染后的肉牛,有些会出现关节肿胀、关节疼痛等关节炎症状。
6.呼吸困难:在发病后,部分肉牛可能出现呼吸困难等呼吸道症状。
三、防治措施针对肉牛流行热的流行特点和临床表现,我们可以采取一些有效的防治措施,以保障肉牛的健康和生产安全。
1.加强环境卫生管理:定期对牛舍进行彻底清洁和消毒,保持牛舍通风、干燥,避免滋生害虫。
2.加强限制交通:对于疫情发生的地区,要严格限制牛只的进出,减少外界传染源的输入。
3.注重饲养管理:给予肉牛充足的高质量饲料和水源,提高其免疫力。
4.定期进行疫苗接种:对于疫情高发的地区,要根据养殖实际情况,定期对肉牛进行流行热疫苗接种,提高其抗病能力。
闽北地区牛流行热流行特点、诊断和防治方法
4612024闽北地区牛流行热流行特点、诊断和防治方法詹文辉1王燕玲2邱拥仁3李杨珍4应林发5(1.南平市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中心福建南平354200;2.邵武市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中心福建邵武354000;3.三明市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中心福建三明365000;4.永泰县农业农村局塘前畜牧兽医站福建永泰350700;5.邵武市大竹镇畜牧兽医站福建邵武354015)摘要牛流行热是一种病毒性传染病,病原为牛流行热病毒,根据临床症状和表现形式,分为呼吸型、运动型和消化型。
据调查,近几年牛流行热在闽北地区普遍发生,即使通过疫苗免疫也有零星散发。
该病临床上以发热、呼吸急促、目赤流泪、口中流涎、鼻流泡沫状黏液为特征。
部分牛只后肢跛行、卧地不起,一般2~3d就可恢复,临床也称“三日热”。
该文主要报道闽北地区牛流行热的流行特点、诊断和防治方法。
关键词闽北地区牛流行热流行诊断防治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3-4331(2024)01-0056-02牛流行热是由牛流行热病毒引起的急性烈性传染病,在低温环境中,牛流行热病毒有一定的适应力,但在高温环境下耐受力下降。
夏秋季节随着蚊蝇的活跃与频繁,闽北地区牛流行热的发生具有典型的季节性,据我们对周边牛发生的流行热调查发现,牛流行热传播速度相对较快,若第1d发现某牛出现牛流行热疑似症状,第3~4d同群牛就会出现相似症状,但该症状多呈一过性,一般发病3~5d后患牛体温恢复正常,因此也叫“三日热”。
当牛群出现共感染后,临床症状更明显,发病更快,周期更短,病死率更高。
有基础性疾病或代谢性疾病的牛群发生牛流行热时损失更严重。
所以,对牛流行热不能置之不管,应加强疫苗免疫和流行病学调查,发现患牛及时隔离消毒,切断传播途径,开展针对性治疗,提高患牛的抗病力。
1流行特点1.1病原特征牛流行热病毒是弹状病毒科弹状病毒属成员,病毒粒子长130~220nm、宽60~ 80nm。
在自然环境中广泛存在,很多蚊虫等吸血类昆虫是该病毒的中间宿主,通过叮咬皮肤经血液传播。
肉牛流行热的流行特点临床表现及防治措施
肉牛流行热的流行特点临床表现及防治措施肉牛流行性热(Bovine viral diarrhea,BVD)是由牛病毒性腹泻病毒(bovine viral diarrhea virus,BVDV)引起的一种常见的肉牛传染病。
以下将对肉牛流行性热的流行特点、临床表现及防治措施进行介绍。
一、流行特点:1. 潜伏感染:感染病毒后,部分牛只会出现短期或长期的潜伏感染,即无明显临床症状,但仍然可以传播病毒。
2. 不同毒株:BVDV有两个主要的亚型,即BVDV-1和BVDV-2,其中BVDV-1分为多个亚种,不同亚型的病原性也有所差异。
3. 传播途径:主要通过呼吸道分泌物、粪便和尿液传播,新生牛也可以通过受母体感染传播病毒。
二、临床表现:1. 急性期症状:发热、食欲减退、消瘦、粪便异常(稀溏或水样)、呕吐、后肢乏力、鼻涕增多等。
2. 慢性期症状:体温正常或轻度升高、食欲减退、消瘦、生长迟缓、泄泻、呼吸道感染等。
3. 母牛感染:容易出现妊娠失败、早产、畸形胎儿、流产等,并可能导致胎儿植入失败或胎儿免疫缺陷。
4. 免疫抑制:BVDV可导致免疫系统受损,使牛只容易感染其他病原体,且感染后病程较长且难以控制。
三、防治措施:1. 疫苗接种:选择合适的疫苗,按照厂家推荐的接种时间和接种方法进行接种,可以有效预防病毒的传播和感染。
2. 隔离和检疫:新引进的牛只应接受隔离和检疫,确保其不携带传染性疾病,避免病毒传播。
3. 强化饲养管理:加强牛只的饲养管理,保持良好的卫生环境,防止病毒传播和感染。
4. 治疗和控制:对已感染的牛只进行适当的治疗和控制,包括口服或注射抗病毒药物、补液、抗生素等,以减轻症状和防止二次感染。
5. 消杀措施:定期对牛舍和设备进行消毒,有效杀灭病毒,减少传播和感染的风险。
6. 积极监测和报告:积极参与疫情监测和报告体系,及时发现病例并采取相应的处置措施,阻止病毒的扩散。
肉牛流行性热是一种严重威胁肉牛健康和养殖业的传染病,对其的有效防治需要采取合理的疫苗接种、隔离和检疫、强化饲养管理、治疗和控制、消杀措施以及积极监测和报告等综合措施,以减少病毒传播和感染,从而保障养殖业的健康发展。
牛流行热的诊断与治疗
( 3 )牛副 流感 :该病 常 发生 于 冬青 寒冷 的季 节 除呼 吸道 症状 交叉感染 。严格购牛流程 ,引进牛只一律隔离饲养 ,期间检疫合 外 ,还 可见 乳腺 炎 ,但 无跛 行 。病 原体 为 一种 副 热病 毒 。 格后 方 可混 入大 群饲 养 。 ( 4 )恶性 卡 他热 :临床 上除 高热 和 全身 虚弱 外 ,还 有 口鼻黏 5 . 2 计 划 免 疫 膜 充 血 、糜 烂 或 形成 溃 疡 ,眼结 膜 炎症 剧 烈 ,双 眼 脸肿 胀 闭 合 , 要根据地方流行情况 ,科学制定免疫程序 ,并贯彻执行是预 角膜 浑 浊 、溃 疡乃 至失 明 ,病 原体 为 疱疹 病 毒 。 控 此 病 的有效 措 施 。在 2 0 世 纪7 0~8 O 年 代 ,国外 就 有学 者就 疫 苗 预 控 此病 进 行 大量 试 验 。A t h e o d o r i d l s 等用B H K 一 2 1 细 胞 培养 基 和 4 治疗 感 染 初 期 ,及 早 使 用 安 乃 近 ,配 合 磺 胺 类 药 物 和 抗 生 素 治 鼠脑 制备 了两 种免 疫 疫 苗 ,T z i p o r i 等 研制 了氢 氧化 铝 胶佐 剂 结 合 T z i p o r i S ,1 9 7 3 ), 疗 ,可 起 到很 好 控 制 继 发 感 染 的 目的 。 由 流 行 热 诱 发 的死 亡 病 的 鼠脑毒 疫 苗 ,两 次 接 种 可抵 抗 强 毒攻 击 ( 例 ,多数 为 呼 吸 型 , 因此 ,有 呼 吸 困难 、气 喘 的病 牛 ,应 该加 强 Wa l k e r 用9 1 9 弱毒制备Q u i l A 佐 剂 结 合 疫 苗 ,对 牛 免 疫 效 果 良好 护理 ,不 定 期检 查 其 呼 吸症 状 ,尽 量 减 少 不 良应 激 ,缓 解 病情 。 ( Wa l k e r P J ,1 9 9 4),He r t i g 1 ) 2 病 毒 为 载体 表 达 G 蛋 白基 因 ,得 He r t i g C, 用药 治 疗 ,先静 脉 放 血 1 5 0 0 ~2 0 0 0 m l ,减轻 心 脏 负荷 。然后 , 到 的 目的蛋 白作 为 疫苗 ,能 刺 激 机 体产 生 中和抗 体 (
牛流行热的症状与防治
牛 流 行 热 的 症 状 与 防 治
郭德 明 ( 黑龙江省友谊农场畜 牧科 黑龙江友谊 1 三日 热”) 是由牛流行热病 毒引起 的急性热性传染病。本病的发病特征为突然
高热 , 呼 吸急 迫 , 流 泪 和 消化器 官 的严 重卡 他性 炎 症 和 运动 障碍 。本病 病 势迅猛 , 但多 为 良性 经过 。对 部 分 病 牛 的生 产性 能 影 响较 大 , 常 因瘫痪 而被 淘 汰 , 可 造 成 较大 的经 济损 失 。 大部分 病 牛发 病后 经 2 ~ 3天 即可恢 复正 常 。本 病常 引起 牛大群发 病 , 可明显 降低
泌 乳 牛的产 奶量 。牛是 本病 最易感 的动 物 , 主要 侵 害 奶 牛 和 黄牛 , 多发 于 3 - 5岁牛 , 犊 牛 和 9岁 以上 的老
( 3日 热) , 呼吸急迫 , 因关节疼痛而引起跛行。
4 治 疗 措 施
对体温过高的牛 ,应及时使用 5 毫升庆增安注 射液 , 肌 肉注射 1 O 支; 空怀牛用 5 毫克地塞米松磷 酸钠注 射液 , 肌 肉注射 1 O支 。发病 较 轻时 , 可在 2 3
5预 防措施
加强牛的卫生管理对 本病预防具有重要作用 。 管理不 良时发病率高 ,并容易成为重症 , 增高死亡 率。应立即隔离病牛并进行治疗 , 对假定健康牛和受 威胁牛 , 可用高免血清进行紧急预防注射。在疫区和 周 边地 区每 年 实施 疫苗 接 种 。本 病 具 有 明显 的季 节
1 临床 症 状
潜 伏期 为 3 ~ 7天 。 病 牛 突 然 体 温 升 高 , 达 3 9 . 5 ~ 4 2 . 5 , 经2 ~ 3天后 下 降 , 恢 复 正 常 。体 温 升 高
牛流行热诊断与防治
牛流行热诊断与防治作者:李小莉来源:《畜牧兽医科学》 2017年第5期牛流行热又称三日热(Three day fever)或暂时热(Ephemeralfever),是由牛流行热病毒引起的1种牛的急性热性传染病,该病传染性强,传播速度快,可在短时间内呈流行性或大流行性,发病具有周期性,通常3。
5年发生1次大流行,之间间隔发生1次小流行。
该病具有明显的季节性,6月—9月雨水较多,气温高,是该病的高发季节。
黄牛、乳牛、水牛都能感染发病,患病牛大多为良性经过,死亡率较低,大概为1%~ 3%。
给养牛业生产带来相当大的经济损失。
1牛流行热的诊断11牛流行热的流行病学该病在任何牛群中都有同等的发病几率,无论是黄牛,乳牛,水牛均可发病。
该病的传播途径主要经呼吸道感染或是借助吸血昆虫进行传播。
此外,该病的传播不分性别与年龄,公牛母牛,小牛老牛均能发病。
但是,有资料表明,中年或者青年时期的牛群最容易感染该病4],过于年轻或者年老的牛群患病数量并不多。
其中怀孕的奶牛是患牛流行热疾病最为严重的群体。
该病的潜伏期通常为7d,经过潜伏期后,牛开始出现患病症状,并且具有很强的传染性,短时间内能够导致牛群大范围患病。
此外,该病具有反复性,大多数患病牛群治愈后仍然会复发。
1.2牛流行热的临床诊断该病的临床诊断症状为突然体温升高,并持续2·3d,流泪,流鼻涕,结膜充血,口炎,流涎,口水中有泡沫,呼吸促迫,呼吸次数每分钟能高达80次以上,呼吸困难,呻吟,食欲减退甚至废绝,反刍停止,第一胃停止蠕动,胃部鼓胀或缺水,胃内容物干涸。
大便干燥,时而下痢,四肢浮肿疼痛,后驱僵硬,呆立无神,跛行,起身困难,倒地伏卧,皮肤温度不均匀,角根、耳翼、肢端温度低,触摸有凉感,可见颌下皮下气肿,排尿量减少且浑浊。
妊娠母牛患该病能够导致流产、死胎等现象的发生。
乳牛患病会严重影响其产乳量,致使产乳量下降甚至停止泌乳。
该病的病死率较低,但部分病牛可因四肢关节疼痛而瘫痪,最后被淘汰。
牛流行热发病新特征及防治措施
牛流行热发病新特征及防治措施牛流行热过去常称为三日热或暂时热,临床表现为发热、呼吸紧迫、关节障碍,常为良性经过。
但2005年8~9月份,河南部分地区发生的牛流行热,流行面积大、发病率高,在临床上出现了血便、突发呼吸困难、皮下气肿、病程长等特征,尤其是在病理上出现了高度肺水肿的新变化,对发病奶牛有一定病死率。
因而,我们对该病必须有新认识,防治技术必须采取新的措施。
1 流行特点病牛是该病的传染源,病毒主要存在于病牛高热期血液及呼吸道分泌物中。
除与病牛直接接触外,吸血昆虫经过叮咬皮肤是最主要的传播途径,如伊蚊、库蚊、牛蠓等均可传播。
因此,该病的流行多在吸血昆虫盛期发生,一般多发于夏末秋初气温较热、雨量较多的6~9月份,有明显的季节性。
流行间隔为3~5年不等。
2 病历介绍2005年8~9月份,洛阳市郊区及周边靠近城区县市,很多牛场发生该病,基本上呈流行状态。
并且在症状上、死亡率上出现了新的变化。
如孟津某养牛户,养奶牛8头,6头发病,全部死亡;某奶牛场养牛500头,发病300头,死亡32头,死亡率达10%以上。
3 临床症状①发病突然,从正常牛到出现不食、发热或气喘症状,多数在4~12小时之间。
②发病牛普遍症状为突发高热,一般为40℃左右。
在病牛发病12小时后,体温基本可控制,不再升高,一般不超过38℃。
③呼吸急迫或困难成为此次流行热的突出表现。
出现气喘、呼吸次数增多的占绝大多数,呼吸次数一般在50~80次/分钟,个别病牛,突然出现呼吸紧迫,并在出现症状6~12小时内突然死亡。
少数病牛背部、颈肩部出现皮下气肿,表现严重的不能躺卧,有心急发慌的症状。
④多数病牛有流泪、流涎症状,有少部分病牛出现走路不稳症状。
⑤部分病牛前期有消化道出血,呈现轻微血便。
4 剖检病变通过对十几例病死牛的剖检,发现肺部病变最为明显。
其主要表现为肺体积肿大,有的肺小叶瘀血,有的有肺气肿,并可在肺部看到有较大的气囊。
此次牛流行热,病理变化最明显、最严重的是肺间质性水肿,该病变占剖检病牛的70%左右。
牛流行热的发病特点与防治措施研究
牛流行热的发病特点与防治措施研究
牛流行热是一种常见的疾病,由牛传染给牛。
它有一些明显的发病特点,同时也需要采取一系列的防治措施来控制和预防疾病的传播。
1.易于传播:牛流行热主要通过接触感染性的分泌物、排泄物以及受害动物的鼻液、口腔分泌物等进行传播。
感染的牛一旦出现症状,就会开始排放大量的病毒,从而加速疾病的传播。
2.症状多样化:感染牛的病程可以分为发热期、恢复期和潜伏期。
发热期时,患牛会出现高烧、呼吸急促、消瘦等症状;恢复期时,病牛的体温会回升正常,但仍然可能携带病毒并传播给其他动物;潜伏期时,病毒暂时隐匿在感染牛体内,可能不出现任何症状。
3.高致病性:牛流行热的病毒传播速度较快,感染的牛群中的发病率极高,死亡率也较高。
一旦疫情爆发,易造成牛群大面积感染和死亡,给养殖业产生巨大的经济损失。
为了控制和预防牛流行热的传播,可采取以下防治措施:
1.疫苗接种:疫苗接种是防治牛流行热最常见、有效的措施之一。
可以选择不同类型的疫苗,如活疫苗、灭活疫苗和亚单位疫苗等,用于预防和控制疫情的发生。
2.隔离患牛:一旦发现染病的牛,应立即将其隔离,避免与健康牛接触,减少疾病的传播。
3.加强环境卫生管理:保持牛舍的清洁和干燥,定期清理和消毒牛舍,以减少病毒在牛群中的传播。
4.密切监测:定期检查牛群的健康状况,及时发现和报告疫情,以便采取相应的防治措施。
5.健康饲养管理:加强牛的免疫力,在饲养过程中给予充足的饲料和营养,提高牛的身体抵抗力,降低感染的风险。
牛流行热是一种常见的疾病,但通过合理的防治措施和科学的饲养管理,可以有效预防和控制疫情的发生和传播,减少经济损失。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牛流行热的鉴别诊断及防治
作者:曲德才翟凤喜李文东
来源:《农村实用科技信息》2010年第07期
牛流行热以前简称牛流行性感冒,又称三日热或暂时热。
是由流行热病毒引起的牛的一种急性、热性、高度接触性传染病。
临床以突发高热、流泪、流涎、流鼻漏、呼吸促迫,四肢关节障碍及精神抑郁为特征。
本病病程短,常为良性经过。
1 病原
为弹状病毒科牛流行热病毒。
病毒粒子长130~220纳米,宽60~80纳米。
本病毒耐寒不耐热,能抵抗反复冻融,在37℃下24~48小时灭活。
对紫外线照射、乙醚、氯仿和胰酶等均敏感。
在pH值2.5条件下10分钟或pH值5.1条件下6分钟均能灭活。
2 流行病学
病牛是本病的主要传染源。
传播途径主要是通过某些节肢动物或吸血昆虫叮咬散播,呈局部流行或大流行。
本病主要侵害牛,尤以奶牛易感,3~5岁的牛更易感;犊牛及9岁以上的牛少发。
3 临床症状
潜伏期2~10天。
常突然发病,很快波及全群,体温升高到40℃以上,持续2~3天。
病牛精神委顿,鼻镜干而热,反刍停止,乳产量急剧下降。
全身肌肉和四肢关节疼痛,步态不稳,故又名僵直病。
高热时,病牛呼吸促迫,呼吸数每分钟可达80次以上,肺部听诊肺泡音高亢,支气管音粗厉。
眼结膜充血、流泪、流鼻漏、流涎,口边粘有泡沫。
发热时,病牛尿量减少,孕牛患病时可发生流产。
本病病程一般为2~5天,有时可达1周,大部分为良性经过,均能自愈。
有的病牛呈现运动障碍,如四肢关节水肿、疼痛、僵硬,步态强拘、蹒跚,有时站立困难而被迫横卧地上。
有的病牛出现神经症状,精神沉郁,目光无神,呆立不愿走动,反应迟钝。
随后兴奋,表现紧张、敏感、狂暴,全身抽搐,,角弓反张,躯体失去平衡。
多数病牛可耐过,只有个别病牛轻度瘫痪。
4 病理变化
单纯性急性病例的高热期及体温恢复正常不久剖检的牛,多无特征性病变。
本病的剖检变化和病势的轻重有关,主要病变在呼吸道,显示明显的肺间质性气肿,部分病例可见肺充血及水肿,肺体积增大。
严重病例全肺膨胀充满胸腔。
在肺的心叶、尖叶、膈叶出现局辗性暗红色乃至红褐色小叶肝变区。
气管、细支气管充满泡沫状液体;全身淋巴结呈不伺程度的肿大、充血和水肿;实质器官多呈现明显的浑浊肿胀。
此外,还可发现关节、腱鞘、肌膜的炎症变化。
5 实验室检验
确诊本病病性,一般应在发热初期采取血液进行病毒的分离、鉴定,同时采取高热初期和恢复期的血清,做病毒抗体检测,以及用直接免疫荧光法检测病毒抗原。
6 类症鉴别
本病应与传染性鼻气管炎,类蓝舌病(茨城病)、牛副流行性感冒等一些急性呼吸道病加以区别。
6.1 传染牲鼻气管炎病牛以发热、流鼻漏、流泪、呼吸困难及咳嗽为主症。
发病无明:显季节性,但多发生于寒冷季节。
流行热有明显的季节性,主要发生在吸血昆虫活动盛期的6~10月份,而且多呈流行性甚至大流行性。
6.2 牛副流行性感冒发病元明显季节性,除呼吸道症状外,还可能发生乳房炎。
本病能同居感染,而且多发生在运输之后,故又称为运输热。
剖检可见肺病变部的细胞浆和核内的包涵体。
病原为副流感病毒3型。
6.3 类蓝舌病本病在流行季节,症状表现相似于牛流行热。
但类蓝舌病病牛在体温升高后出现明显的舌、咽喉、食管麻痹。
因此,在低头时,瘤胃内容物可自口、鼻逆流出来,而且诱发咳嗽。
7 防制
7.1 预防在流行季节到来之前,应用牛流行热亚单位疫苗或灭活疫苗预防注射,均有较好的效果;在吸血昆虫孽生前 1个月接种,间隔3周后进行第二次接种,注苗后对部分牛有局部接种反应和少数牛有一过性反应,奶牛注苗后3~5天产奶量会有轻微的下降。
对于假定健康牛及附近受威胁地区牛群,还可用高免血清进行紧急预防。
本病是由吸血昆虫为媒介而引起的疾病。
因此,消灭吸血昆虫及防止吸血昆虫的叮咬,也是预防本病的重要措施。
7.2 治疗本病一般为良性经过,采取对症治疗和加强护理,如解热、补糖、补液等,数日后病牛即可康复。
对重症病例,在加强护理的同时,可采取综合疗法,如解热、抗炎,强心、补液及兴奋呼吸中枢等。
对呼吸困难,可进行输氧。
此外,也可进行适量静脉放血(1500~2500毫升),以改善小循环,避免过度肺水肿。
对于引起瘫痪的奶牛,在密切重视抗继发感染的同时,在卧地初期,可应用安乃近、水杨酸、葡萄糖酸钙等静脉注射;卧地时间较长,在选择上述药物治疗的同时,在输液中可加入维生素C、维生素B1和安钠咖及乌洛托品等药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