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整理笔记第九章德育
第九章 德育 重点章节
第九章德育重点章节一.(狭义)的德育概念是,认为德育专指(道德教育),(广义)的德育概念,认为德育是(政治教育)、(思想教育)、(道德教育)。
二.德育的功能----重点单选,多选,填空㈠德育对社会发展的功能学校德育本身不但是文化的一部分,而且是具有动力或“造血”机制的文化要素。
这一文化功能(重要)表现在以下方面;一是文化维系功能,二是社会文化整合功能,三是文化变异功能。
㈡德育对个体发展的功能------多选或填空⒈德育的生存功能⒉德育的发展功能⒊德育的享用功能㈢德育对其他各育的功能⒈德育可以为其他各育提供方向,保证教育本质的实现⒉德育对其他各育具有促进功能三.填空或选择;①(德育目标)是德育的(首要问题)。
②(确定德育目标)对于整个德育工作的顺利展开是一种方向的引领和保证,是确定德育内容、制定德育原则、选择德育方法等工作的前提。
③(德育内容)最直接地体现着德育目标,是为德育目标的实现服务的。
四.德育目标的特征------------多选或填空①德育目标具有历史性②德育目标具有社会性③德育目标具有价值型五.制约德育目标的因素①社会因素②人的因素六.1990年4月13日,国家教委发布了《关于进一步加强中小学德育工作的几点意见》。
七.我国中学的德育内容;主要规定了八个方面的内容一是爱国主义教育,二是集体主义教育,三是社会主义教育,四是理想教育,五是道德教育,六是劳动教育,七是社会主义民主和遵纪守法教育,八是良好的个性心理品质教育。
八.(德育过程)是一种育德的活动过程,是德育活动在时间和空间上的展开,德育过程是有目的的活动过程,德育过程是受教育者与教育者共同参与的过程。
-----填空或选择九.德育过程的构成要素有(教育者),(受教育者),(德育内容),(德育方法)。
-----多选或填空十.德育过程的主要矛盾--------多选或简答㈠德育过程与外部环境的矛盾㈡德育过程内部诸要素之间的矛盾教育者与受教育者的矛盾主要表现为教育者所提出的目标要求和受教育者(思想品德发展现状)的矛盾。
2019年小学教师资格教育学考点归纳记忆:第九章 德育
2019年小学教师资格教育学考点归纳记忆:第九章德育【本章考核目标】1.识记:德育、德育过程、德育原则、德育途径的定义;德育过程的基本矛盾;主要的德育原则和德育途径。
2.理解:德育的意义、任务和内容;教学和实践活动是德育的主要途径;柯尔伯格的道德发展阶段论的主要观点。
3.掌握:德育的基本规律、主要原则和常用方法的要求。
【本章知识点结构】各知识点板块分述:知识点一:德育概述一、德育的概念与意义1.德育的概念:德育是指教育者培养受教育者品德的活动。
2.德育的重要意义(1)是实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和物质文明建设的重要条件(2)在青少年思想品德的形成发展中起主导作用,是培养社会主义新人的条件(3)是学校全面发展教育的基本组成部分,实现教育目的的重要保证二、德育的任务和内容1.德育任务(1)培养学生初步树立坚定准确的政治方向(2)引导学生逐步树立科学世界观和人生观(3)逐步使学生养成社会主义的基本道德、法纪观点和文明习惯(4)培养学生具有一定的品德水平2.德育内容知识点二:德育过程一、德育过程的矛盾德育过程中,存有着三方面的矛盾,分别是:1.学校教育影响与一般社会影响之间的矛盾2.教师提出的德育目标要求和受教育者现有品德水平之间的矛盾3.受教育者的道德认知和道德实践之间的矛盾其中,第二个矛盾是主要矛盾。
二、德育过程的基本规律1.德育过程是对学生知、情、意、行的培养提升过程2.德育过程是促动学生思想内部矛盾斗争过程,是教育和自我教育统一过程3.德育过程是组织学生活动和交往的过程4.德育过程是长期的、反复的过程知识点三:德育原则(具体参见本章知识点表格一)一、德育原则概述二、主要的德育原则1.方向性原则2.知行统一原则3.尊重信任学生与严格要求学生相结合原则4.教育影响的一致性与连贯性相统一原则5.从学生实际出发因材施教原则知识点四:德育的途径与方法一、德育途径1.德育途径的定义:德育途径是指学校教育者对学生实施德育时可供选择和利用的渠道,又称德育组织形式。
7-教育学原理第九章、第十章
主讲老师:
教育学原理-德育
教育学原理-德育
也是一种教学, 德育原则,德 育方法
教育学原理-德育 第九章-德育
教育学原理-德育
—一、德育概述 (一)德育的概念
1.广义的德育 广义的德育是指教育者按照一定社会或阶级的要求,有目的、有计划、系统地对 受教育者施加思想、政治和道德影响,通过受教育者积极的认识、体验、身体力 行,以形成他们的品德和自我修养能力的教育活动。
教育学原理-德育
教育学原理-德育
(一)理论和生活相结合 1.含义 理论和生活相结合原则是指进行德育要把思想政治观念和道德规范的教育与参加 社会生活的实际锻炼结合起来,把提高学生的思想认识与培养道德行为习惯结合 起来,使他们言行一致。 (知情意行相结合) 2.基本要求 (1)理论学习要结合实际,切实提高学生的思想 (2)注重实践,培养道德行为习惯。(注重情绪和意志的调节作用)
教育学原理-德育
(四)严格要求与尊重学生相结合 1.含义
严格要求与尊重学生相结合原则是指进行德育要把对学生的思想和行为的严格要 求与对他们个人的尊重和信赖结合起来,使教育者对学生的影响与要求易于转化 为学生的品德。
2.基本要求 (1)尊重和信赖学生。 (2)严格要求学生。
教育学原理-德育
(五)因材施教 1.含义 因材施教原则是指进行德育要从学生品德发展的实际出发,根据他们的年龄特征 和个性差异进行不同的教育,使每个学生的品德都能得到最大程度的发展。
教育学原理-德育
Hale Waihona Puke 教育学原理-德育二、德育过程 (一)德育过程的要素(补充知识点) 德育过程的基本要素包括学生、教师、德育内容和德育影响。 其中,学生是德育过程的主体,教师对学生的德育影响,必须经过学生主体的选 择、吸收与能动的实践活动,才能转化为他们的品德。教师在德育过程中发挥着 主导作用。 德育内容是进行德育的依据,是完成德育任务、实现德育目的的重要保证。 德育影响包括德育方法和德育途径,它是德育过程得以实现的中介。
《小学教育学》 - 第九章
《小学教育学》第九章德育的基本理论第一节德育概述一、德育的内涵与本质(一)德育的内涵广义的德育是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相对于智育、体育、美育和劳动教育而言的,主要包括思想教育、政治教育、道德教育、心理健康教育和法制教育五个方面。
德育是教育者根据社会发展的思想道德要求和受教育者思想品德形成和发展的规律,对受教育者施加系统的影响,并通过受教育者思想品德的内化、外化机制,促进受教育者形成一定的思想品德、发展其品德能力的教育活动。
(二)德育的本质德育在教育中的特殊职能是根据社会的要求培养受教育者的思想品德,它的特殊矛盾是教育者对受教育者提出的一定社会的道德要求与受教育者原有的思想品德之间的矛盾。
道德是一种社会意识,品德即道德品质,是个人的道德。
德育的本质就在于通过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教育影响,把社会的道德转化为个体的品德并促使其得到进一步的发展。
二、德育的功能(两大基本功能:德育的个体性功能和社会性功能。
)(一)德育的个体性功能1、制约个体社会化和个性化的方向儿童从一个自然有机体转变为一个社会成员的过程是在学习、积累社会经验中形成、发展自己个性的过程,是儿童的社会化和个性化的统一过程。
而德育的核心作用就在于促进儿童习得社会角色和社会规范,形成良好的社会观念体系。
2、满足个体自我完善的需要3、激发和促进个体智能的发展4、促进个体的心理健康身体健康是心理健康的基础和前提;心理健康是身体健康的动力和重要条件。
德育则对心理健康起促进作用,具有心理保健的功能。
一方面,通过德育培养学生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使学生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避免认识上的片面性、绝对化,情感上的偏激、孤傲或软弱,从而促进学生的个性健康、和谐的发展。
另一方面,借助于德育进行思想疏导,是解决心理问题、治疗心理疾病的有效途径。
(二)德育的社会性功能(主要体现为政治功能、经济功能和文化功能。
)1、德育的政治功能(1)培养具有一定社会政治意识的人,在维护和巩固一定社会政治经济制度方面发挥作用。
教育原理第九章
教育原理第九章教育学复习笔记(第九章)第九章德育一、考试内容德育的概念;德育的组成部分;德育的功能;德育的任务;德育内容的层次;德育过程与品德发展过程的联系与区别;德育过程是教师教导下学生的能动的道德活动过程、是培养学生知情意行的过程、是促进学生品德发展矛盾的积极转化过程、提高学生自我教育能力的过程;德育原则的概念;我国中小学几个主要德育原则的概念及其贯彻要求;德育途径的概念;德育方法的概念;我国中小学几个主要的德育方法的概念及其运用的要求。
二、考核要求1.识记:(1)德育的概念;(2)德育原则的概念:(3)德育途径的概念;(4)德育方法的概念。
2.理解:(1)德育的组成部分;(2)德育的功能;(3)德育的任务;(4)德育内容的层次;(5)德育过程与品德发展过程的联系与区别;(6)德育过程是教师教导下学生的能动的道德(1)逐步提高学生的道德修养能力和形成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道德观。
(2)培养学生坚定的政治立场和高尚的道德情操。
(3)养成学生良好的道德行为习惯。
上述三个任务相互联系、相辅相成。
要注意发挥三者的整体功能,只有这样。
才能培养和发展学生的高尚品德。
2.德育的内容德育内容具体规定学牛发展的政洽方向和应掌握的思想观点与道德规范。
我国的学校德育包含两个层次。
一是我们要注意德育的现实性。
这就是说,现阶段的学校德育。
要反映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生产关系、商品经济和按劳分配等需要。
应当是社会主义性质的德育.为把我国建设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服务;是对青少年学生的基本要求,应当教育学生普遍遵循、切实做到,并养成相应的品德。
二是我们也要讲德育的理想性。
这就是说.我们的德育也要注重社会主义向共产主义高级阶段前进的历史运动.认真宣传、提倡共产主义的理想和精神.鼓励先进青年去自勉、力行和为之奋斗,前者。
是现实的、基础的、要求普遍遵循的,后者是理想的、提高的、鼓励先进分子去力行的。
我国中小学德育内容,是根据我国教育目的和德育任务确定的,它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德育模式知识点总结笔记
德育模式知识点总结笔记一、概念和特点1.1 概念:德育模式是指通过课程设置、教学方式、教育手段等多种途径和方式,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思想素质、文化素养、创新能力和实践技能,使学生在全面发展的过程中形成良好的道德品格和独立自主的人格。
1.2 特点:德育模式是以培养学生全面发展为宗旨,注重学生个性和兴趣的培养,重视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技能,通过开展德育活动、养成教育和德育实践等形式,促进学生道德品质和思想素质的提高。
二、德育模式的基本内容2.1 道德品质教育:德育模式强调培养学生的良好道德品质,注重培养学生的品德修养和社会责任感,通过课程设置、教学活动等方式,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和道德观念,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团队精神。
2.2 思想素质培养:德育模式注重培养学生的思想素质,促进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通过启发式教学、讨论式教学等方式,激发学生的思维激情和创新精神,促进学生的思想素质的全面提高。
2.3 文化素养培养:德育模式重视培养学生的文化素养,促进学生对传统文化和当代文化的理解和认同,通过多种形式的文化教育和课程设置,提高学生的文化修养和文化素质,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文学素养。
2.4 创新能力和实践技能培养:德育模式强调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技能,注重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实践能力,通过项目式教学、实验教学等方式,促进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培养学生的实践技能和创新精神。
三、德育模式的实施途径和方式3.1 课程设置:德育模式通过合理的课程设置,将德育内容融入到课程中,使道德品质教育、思想素质培养、文化素养培养和实践技能培养等成为学生学习的重要内容,形成全面的德育指导。
3.2 教学活动:德育模式通过丰富多彩的教学活动,设计德育实践活动、养成教育活动等形式,促进学生道德品质的培养和思想素质的提高,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3.3 德育实践:德育模式通过开展德育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实践能力,通过参加社会实践、社会实践活动等形式,促进学生道德素养和实践技能的全面发展,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教育学综合基础知识—德育笔记整理
第一章德育概述第一节德育的概念与意义一、德育的概念广义的德育泛指一切有目的、有计划和有组织地对社会成员施加思想、政治和道德方面的影响的活动。
包括社会德育、家庭德育、学校德育。
狭义的德育指学校德育,教育者根据一定社会的要求和德育规律,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施加教育影响,以使其形成教育者所期望的品质的活动。
即教师有目的地培养和发展学生思想品德的活动。
西方“小德育”: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
中国“大德育”:培养受教育者政治品质、思想品质、道德品质、法制品质和心理品质。
1995年《中学德育大纲》中明确规定,德育即对学生进行政治、思想、道德和心理品质的教育。
《思想品德课程标准(2011版)》初中品德课程学习四领域:心理健康、道德、法律和国情教育。
中学德育:政治教育、思想教育、道德教育、心理教育、法制教育。
二、德育的意义1、德育是实现我国教育目的的基础与保障。
2、德育为国家培养高素质的政治公民奠定基础。
公民社会的成熟度取决于政治公民的素质。
公民意识和公民能力是现代德育的重要内容。
3、德育是青少年健康成长的条件和保证。
第二节德育目标德育目标是德育所要达到的预期目的或结果的质量标准。
它是德育工作的出发点,不仅决定了德育的内容、形式和方法,而且制约着德育工作的基本过程。
一、新时期我国德育目标的制定1、小学阶段的德育目标培养学生初步具有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社会主义的思想感情和良好品德;遵守社会公德的意识和文明行为习惯;良好的意志、品格和活泼开朗的性格;自己管理自己,帮助别人、为集体服务和辨别是非的能力,为使他们成为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打下初步的思想品德基础。
2、初中阶段的德育目标热爱祖国,具有民族自尊心、自信心、自豪感,立志为祖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学习;初步树立公民的国家观念、道德观念、法制观念;具有良好的道德品质、劳动习惯和文明行为习惯;遵纪守法,懂得用法律保护自己;讲科学,不迷信;具有自尊自爱、诚实正直、积极进取、不怕困难等心理品质和一定的分辨是非、抵制不良影响的能力。
教育学原理第九章德育(上)2024
引言概述:正文内容:一、德育的概念和目标1. 德育的概念和内涵a) 德育是指通过教育手段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和行为习惯。
b) 德育应该关注学生的道德感受和道德决策能力。
2. 德育的目标a) 培养学生的道德素养和道德观念。
b) 培养学生的道德情感和道德行为。
c) 培养学生的道德判断和道德决策能力。
二、德育的内容1. 道德教育a) 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观念和道德标准。
b) 培养学生遵守社会公德和职业道德。
2. 心理教育a) 培养学生的自我认知和情绪管理能力。
b) 培养学生的人际关系和社交能力。
3. 法治教育a) 培养学生的法律意识和法律遵从能力。
b) 培养学生的公民责任感和法治精神。
4. 美育教育a) 培养学生对艺术和美的欣赏能力。
b) 培养学生的审美情操和艺术创造能力。
5. 科学教育a) 培养学生科学思维和科学知识。
b) 培养学生科学实践和创新能力。
三、德育的方法1. 规范引导a) 建立正确的行为规范和价值观念。
b) 引导学生通过规范行为来培养道德品质。
2. 示例引导a) 通过身体力行示范正确的道德行为。
b) 引导学生从身边的榜样学习和感受。
3. 认知引导a) 培养学生对道德问题的认知和思考能力。
b) 引导学生从不同的角度思考道德问题。
4. 情感引导a) 引导学生培养良好的情感态度和道德情感。
b) 通过情感教育激发学生的道德责任感和奉献精神。
5. 实践引导a) 组织学生参加社会实践和义务劳动活动。
b) 通过实践培养学生的道德感知和道德行为。
四、德育的评价1. 定性评价a) 通过观察和记录学生的道德行为进行评价。
b) 对学生的道德行为进行定性评价,如优秀、良好、合格、不合格等。
2. 定量评价a) 通过问卷调查等方法对学生的道德素养进行评价。
b) 使用量化指标对学生的道德发展进行量化评价,如道德意识、道德判断等。
3. 综合评价a) 通过综合评价方法对学生的道德素养综合评估。
b) 对学生的道德素养进行全面评价,包括道德情感、道德行为、道德判断等方面。
初中教育第九章德育
德育过程中学生品德的形成过程
• 1.学生品德的形成过程是有关品德的知、 情、意、行的培养过程
道德认识——知——晓之以理 道德情感——情——动之以情 道德意志——意——持之以衡 道德行为——行——导之以行
• 2.学生品德是在教育性活动和交往中形成 开展的 。
• 活动和交往的主要特点 • 引导性、目的性和组织性 • 是德育实践中的活动和交往 • 具有科学性和有效性
当堂稳固*题目精选
马卡连柯的教育思想的核心是 ( )
A.集体主义教育 B.纪律教育
C劳动教育 D-爱国主义教育 [2000]
怎样理解在新形势下德育的开放性,请举例说明。
[2000]
社会学习论者的研究说明,受到奖励或指责的典 范对儿童具有 ( )
A替代强化作用B示范作用 C暗示作用 D.鼓
道德两难故事1
• 一个名叫海因茨的人,需要一种昂贵的特 效药来挽救生命垂危的妻子。他向创造并 控制这种药的药剂师提出先付一半的钱, 另一半以后再付,却遭到药剂师的拒绝。 海因茨为挽救妻子,假设偷取药品就违背 了社会“不许偷盗〞的规那么;假设遵守 社会规那么,就使妻子等死。
道德两难故事2
• 乔的父亲向他许诺:如果乔可以挣到外出 野营的50美元,就可以去野营。后来父亲 改变主意,要乔把挣得的钱给他。乔撒谎 说他仅挣了10美元,并用剩下的40美元去 野营。在他去野营之前,他把有关钱和对 父亲撒谎的事告诉了他的弟弟阿莱克斯。 阿莱克斯该不该告诉他父亲?
• 阶段5名为“社会契约定向〞,这个阶段的青年人 认为正确的行为从根本上说,不是按照法律条文, 而是按社会公认的标准行动。因此如果感到现有 的法律不好,那么可以修改,但必须以有秩序的 方式进行。所以这个阶段的青年人反而变得难以 判定道德两难问题的是非了,表现为一方面认为 公民应该遵守法律;另一方面又模糊地意识到维 护生命是更高的原那么,因为法律应该维护生命。 所以青年人在一开始说明不赞成海因兹偷药的观 点后,在论证自己的观点时就有些混乱了。
教育学笔记 第九章德育
教育学笔记第九章德育核心提示:第九章第九章德育$1 德育的意义、目标和内容一、德育的概念思想教育、政治教育、道德教育的总称。
学校德育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社会或阶级的要求和受教育者,品德形成的规律与需要,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施加社会思想道德影响,并通过受教育者品德内部矛盾运动,以使其形成教育者所期望的品德的活动。
二、德育的意义(简答)1.德育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条件和保证。
2.德育是青少年健康成长的条件和保证。
3.德育是实现教育目的的条件和保证。
三、德育目标?????四、德育内容1.政治教育2.思想教育3.心理健康教育4.道德教育×心理健康教育的基本任务:a。
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b。
排除学生的心理障碍c。
进行心理咨询与治疗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学习辅导、生活辅导、择业辅导。
$2德育过程1.德育过程的概念德育过程是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双方借助于德育内容和方法,进行施教传道和受教修养的统一活动过程,是促进使受教育者道德认识、道德情感,道德意志和道德行为发展的过程,是个体社会化与社会规范个体化的统一过程。
2.德育过程与品德形成过程的关系德育过程与品德形成过程即相互联系又相互区别。
德育过程是教育过程,品德形成过程是发展过程。
二、德育过程的结构和矛盾1.德育过程的结构德育过程是教育者、受教育者、德育内容、德育方法四个要素组成的。
2.德育过程的矛盾德育过程的矛盾是社会通过教师向学生提出的道德要求与学生已有品德水平之间的矛盾。
三、德育过程的规律1.学生的知、情、意、行诸因素统一发展的规律a。
知、情、意、行是构成思想品德的四个基本要素b。
知、情、意、行之间的关系及其发展知、情、意、行四个基本要素是相互作用的,其中,“知”是基础,“行”是关键:在德育具体实施过程中具有多种开端,可根据学生品德发展的具体情况,导之以行开始,或从动之以情开始,从锻炼品德意志开始,最后达到使学生品德在知、情、意、行等方面的和谐发展。
第九章 德育内容
第九章德育内容我国对各级各类学校的德育的均有统一的基本要求。
这些要求集中体现在国家陆续颁布的德育大纲或纳要中,如《小学德育纲要(试行草案)》( 1988 年 7 月)、《中学德育大纲(试行草案)》( 1988 年8 月)、《小学德育纲要》( 1993 年 3 月)《中学德育大纲》( 1995 年 2 月)、《中国普通高等学校德育大纲》。
此外,一些大学在联手制订“研究生德育大纲”,一些地方甚至制订了幼儿园德育纲要。
这些文件对我国现时期各级学校德育内容作出了明确规定,继续讨论我国学校德育包括哪些内容,似嫌多余。
但是,我国教育界是在“大德育”的概念框架下制定中小学德育大纲的,按照“德育”本义,有必要把其中的道德教育内容与政治思想教育内容相对地区分开来。
现行德育大纲对我国学校道德教育的内容作出了详细的规定,惟其内在的逻辑关系尚待进一步澄清,本章的讨论将为这种分析提供一个基本的框架。
一、道德类型与德育(一)以家庭伦理为主要内容的古代德育德育的内容因时代而异,也因地域而有所不同。
古希腊的习俗重视虔敬、好客、勇敢、节欲、自制之类的美德,尤以虔敬为重,强调孝敬父母。
正规的和非正规的教育机构都致力于灌输和强化这些美德。
古罗马人教导年轻人刚毅、坚贞、勇敢、虔敬、忍耐、好客、自制,并要求他们把这些美德落在实在行动上。
古代希伯来人的宗教和道德教育的内容集中体现在“摩西十诫”上。
显然,古代德育的内容,主要是一些调节人与人之间关系简单的行为规范。
这些私人生活的道德规范,又以家庭伦理为基础和核心。
这一特征在东方尤为明显。
以我国为例,古代习俗道德强调的是上慈下孝、敬史友弟、朋友有信、忠君等,慈、孝、悌、信、忠也就成了基本的德目。
其中多系家庭伦理,少数属于朋友关系和君臣关系的规范。
这是因为,一方面古人的生活虽有一小部分属于国家生活,但以家庭生活为主。
因此,家庭伦理相对发达,而且成为德育的主要内容。
另一方面,古人认为家庭是私人生活和国家生活的道德基础,“家”是一个小“国”,“国”是一个大“家”,因此,家庭伦理可以直接衍生出私德和国民公德规范,“内圣”之道可以直接推出“外王”之道。
学习整理笔记第九章德育
第九章、德育第一节德育的意义、目标和内容一、德育的概念德育是教育者培养受教育者品德的活动。
德育是思想教育、政治教学、法纪教育和和道德教育的总称。
而不是道德教育的简称或政治教育的代名词。
德育包括家庭德育、学校德育、社会德育等形式。
一般说来,德育具有社会性、历史性、阶级性和民族性。
继承性。
二、德育的意义(1)德育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条件和保证(2)德育是青少年儿童健康成长的条件和保证(3)德育是实现教育目的的条件和保证三、德育目标(1)什么是德育目标:德育目标是通过德育活动在受教育者品德形成发展上所要达到的总体规格村注,变即德育活动所要达到的预期目的或结果的质量标准。
(2)我国中小学的德育目标:“把全体学生装培养成为爱国的具有社会公德、文明行为习惯的遵纪守法的好公民。
在这个基础上,引导他们逐步确立科学的人生观、并不断提高社会主义思想觉悟,使他们中的优秀分子将来能够成长为坚定的共产主义者”。
四、德育内容(1)科学世界观和人生观教育:(2)爱国主义教育(3)理想教育(4)道德教育:道德教育是调整人我、群我、物我关系的行为规范和准则的总和。
(5)集体主义教育(6)劳动教育(7)自觉纪律教育(8)民主和法制教育第二节德育过程一、德育过程的概念德育过程是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双方借助于德育内容和方法,进行施教传道和受教修养的统一活动过程,是促使受教育者道德认识、道德情感、道德意志和道德行为发展的过程,是个体社会化与社会规范个体化的统一过程。
德育过程和品德形成过程的区别和联系。
(整段)从联系来说:德育只有遵循人的品德形成发展规律,才能有效促进人的品德形成发展,而人的品德形成发展也离不开德育因素的影响。
从受教育者角度看,德育过程四搜教育者个体品德形成发展过程,只不过是在教育者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有系统的影响下,受教育者形成教育者所期望的品德的过程罢了。
从区别看:德育过程是一种教育过程,是教育者与受教育者双方统一活动的过程,是培养和发展受教育者品德的过程。
德育工作指南(学习笔记)
中小学德育工作指南(学习笔记)
根本任务:立德树人(落细落小落实)
工作体系:方向正确、内容完善、学段衔接、载体丰富、常态开展专业化、规范化、实效化
工作格局:全员育人、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
指导思想: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
培养、促进、落实:以培养学生思想品德和健全人格为根本,以促进学生形成良好行为习惯为重点,以落实《中小学生守则(2015年修订)》为抓手。
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培养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
二、基本原则
(一)坚持正确方向。
(二)坚持遵循规律。
(三)坚持协同配合(四)坚持常态开展。
三、德育目标
(一)总体目标
养成良好政治素质、道德品质、法治意识和行为习惯,形成积极健康的人格和良好心理品质,促进学生核心素养提升和全面发展,为学生一生成长奠定坚实的思想基础。
(二)学段目标
小学低年级
自信向上、诚实勇敢、有责任心。
小学中高年级
诚实守信、友爱宽容、自尊自律、乐观向上。
初中学段
尊重他人、乐于助人、善于合作、勇于创新。
高中学段
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四、德育内容
(一)理想信念教育。
(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
(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
(四)生态文明教育。
(五)心理健康教育。
五、实施途径
(一)课程育人(二)文化育人(三)活动育人
(四)实践育人(五)管理育人(六)协同育人
1。
德育笔记
第一讲导言第一节几组概念一、品德与心理学品德即道德品质。
是一个人根据一定的道德原则和规范行动时所表现出来的比较稳定的心理特征和倾向,它反映的是个性中具有道德价值的核心成分。
社会性是个体心理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
指个体与社会系统的相互作用以及在这个过程中对社会事物的认识和适应过程及其结果。
广义的社会性包括共性与个性;狭义的社会性主要指共性的层面。
品德与心理学社会性发展心理学是发展心理学的下位学科,品德发展是社会性发展心理学研究的重要内容之一,其它内容还包括自我发展、社会性情感发展、社会认知发展、社会行为发展、性别角色发展等。
二、道德与伦理学道德是一种社会现象。
是人们共同生活及行动的准则和规范,是一定社会伦理规范的完整体系,用以调节人们的相互关系和行为。
●道德与伦理学古希腊时期,苏格拉底最早把研究道德看作是哲学的主要任务,他主张通过研究道德,寻求给正义、勇敢等概念下定义,提出“美德即知识”的命题;此后,柏拉图把苏格拉底的观点系统化;而亚里士多德则以比较现实的态度和实证的方法总结了古希腊的道德思想,并首先创造了“伦理学”这个名词。
伦理学的同义词:道德哲学、实践哲学三、德育与教育●德育:广义的德育又称思想品德教育,狭义的德育指道德教育,即指对受教育者品德的培养。
教育:只有受过教育,人才能成为人。
教育即生长;教育旨在教人做人;教育的本质属性在于引导完备人性的建构与发展。
“道德普遍地被认为是人类的最高目的,因此也是教育的最高目的。
”——赫尔巴特“一切教育的终极目标在于品格的培养,道德目的普遍存在于一切教学中并处于主导地位”“教育以人类个体的未完成状态为起点,以人的向善倾向和人类已有的发展状态为依托,以人性的完善为终点。
教育是一个引导人自我完成的过程,以发展儿童向善的倾向,使之成为道德的存在为目的。
”——康德●德育与教育德育被视为教育的最高目的或最终目的,根本的原因在于教育的道德性质。
因为,教育必然包含道德的目的,没有道德的目的,就无所谓“教育”,“教育”归根结底是“德育”。
教育学笔记德育
1、德育:是教育者按照一定社会或阶级的要求,有目的、计划、系统地对受教育者施加思想、政治和道德影响,通过受教育者积极的认识、体验、身体力行,以形成他们的品德和自我修养能力的教育活动。
2、德育与智育的区别?智育主要引导学生认识世界,掌握知识、发展认识能力,致力于分清真假,解决科学真理观问题。
德育也要以认识为基础,但它主要引导学生掌握思想观点和道德规范、发燕尾服他们分辨善恶的能力以解决道德价值观问题。
3、德育的功能:①培养学生的品德,制约他们的发展方向。
②决定学校教育的性质。
③影响社会的稳定和发展。
4、青少年学生的思想特点:青少年学生的思想特点有两个方面,一是年龄特征,一是时代特点。
年龄特征是比较稳定的心理特征。
时代特点则是在不同社会历史条件下形成的思想特点。
①青少年学生思想的齡特征:青少年他们的身心正处在急剧的发展、变化和趋向成熟时期,他们的知识增长迅猛,智力提高很快,他们的思想发展有显著特点,思想迅速过渡,青少年处于由童年向成人急剧发展的时期,他们的品德具有过渡性:思想逐步涉世,青少年学生随着身心的急剧发燕尾服、趋向成熟,义往的迅速扩大,社会化的加速,逐步涉猎人世;易于冲动,青少年精旺盛,认识敏锐,对事敏感,易动感情而难于自控、自律,他们的思想情感,具有冲动性。
②青少年学生思想的时代特点:要求振兴中华,但急于求成;愿为现代化建设作贡献,但不善于做符合实际的选择;注重求知,但不注意全面发展;思想活跃、参与意识强,但缺乏组织纪律观念;追求美好生活,但缺乏艰苦创业精神。
5、德育的任务:①逐步提高学生的道德修养能力和形成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道德观。
②培养学生坚定的政治立场和高尚的道德情操。
③养成学生良好的道德行为习惯。
6、德育的内容:我国学校德育的内容包含两个层次。
一是我们要注重德育的现实性。
这就是说,现阶段的学校德育要反映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生产关系、商品经济和按劳分配等需要,应当是社会主义性质的德育,为把我国建设成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服务,是对青少年学生的基本地要求,应当教育学生普遍遵循、切实做到,并养成相应的品德。
第九章 德育内容
第九章德育内容我国对各级各类学校的德育的均有统一的基本要求。
这些要求集中体现在国家陆续颁布的德育大纲或纳要中,如《小学德育纲要(试行草案)》( 1988 年 7 月)、《中学德育大纲(试行草案)》( 1988 年8 月)、《小学德育纲要》( 1993 年 3 月)《中学德育大纲》( 1995 年 2 月)、《中国普通高等学校德育大纲》。
此外,一些大学在联手制订“研究生德育大纲”,一些地方甚至制订了幼儿园德育纲要。
这些文件对我国现时期各级学校德育内容作出了明确规定,继续讨论我国学校德育包括哪些内容,似嫌多余。
但是,我国教育界是在“大德育”的概念框架下制定中小学德育大纲的,按照“德育”本义,有必要把其中的道德教育内容与政治思想教育内容相对地区分开来。
现行德育大纲对我国学校道德教育的内容作出了详细的规定,惟其内在的逻辑关系尚待进一步澄清,本章的讨论将为这种分析提供一个基本的框架。
一、道德类型与德育(一)以家庭伦理为主要内容的古代德育德育的内容因时代而异,也因地域而有所不同。
古希腊的习俗重视虔敬、好客、勇敢、节欲、自制之类的美德,尤以虔敬为重,强调孝敬父母。
正规的和非正规的教育机构都致力于灌输和强化这些美德。
古罗马人教导年轻人刚毅、坚贞、勇敢、虔敬、忍耐、好客、自制,并要求他们把这些美德落在实在行动上。
古代希伯来人的宗教和道德教育的内容集中体现在“摩西十诫”上。
显然,古代德育的内容,主要是一些调节人与人之间关系简单的行为规范。
这些私人生活的道德规范,又以家庭伦理为基础和核心。
这一特征在东方尤为明显。
以我国为例,古代习俗道德强调的是上慈下孝、敬史友弟、朋友有信、忠君等,慈、孝、悌、信、忠也就成了基本的德目。
其中多系家庭伦理,少数属于朋友关系和君臣关系的规范。
这是因为,一方面古人的生活虽有一小部分属于国家生活,但以家庭生活为主。
因此,家庭伦理相对发达,而且成为德育的主要内容。
另一方面,古人认为家庭是私人生活和国家生活的道德基础,“家”是一个小“国”,“国”是一个大“家”,因此,家庭伦理可以直接衍生出私德和国民公德规范,“内圣”之道可以直接推出“外王”之道。
教育学综合基础知识—德育笔记整理
教育学综合基础知识—德育笔记整理德育是教育学中一个重要的概念,它强调个体的道德素养与品质的培养。
在教育过程中,德育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它不仅仅是传授知识,更是培养学生的品德、培养正确的价值观和道德观。
本文将从德育的定义、德育的核心价值观、德育的教育方法及德育的评价等几个方面对德育进行综合整理。
一、德育的定义德育是教育学中的一个重要概念,它是指通过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等多种途径,对学生进行品德、道德素质的培养和教育。
德育的目的是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观、道德观,使其成为具有良好品德和优秀道德素质的公民。
二、德育的核心价值观德育的核心价值观是指在德育过程中所倡导和培养的一系列核心价值观念。
核心价值观的培养是德育的重要内容,它包括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中的主要价值观。
如社会主义荣辱观、道德观、法律观、秩序观、公共利益观等。
通过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核心价值观念,德育能够为学生的成长和社会发展做出重要贡献。
三、德育的教育方法德育的教育方法包括多种多样的形式,其中一些常用的教育方法如下:1. 规范引导:通过明确的规则和道德准则,规范学生的行为。
教育者应该做出榜样,通过言传身教的方式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行为规范。
2. 亲身实践:通过实地参观、社区服务等实践活动,让学生亲身感受和体验社会,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公民意识。
3. 课堂教育:通过开展德育专题课程、讲座等教育活动,向学生传授道德知识和价值观念。
4. 德育活动:组织各类德育活动,如道德模范表彰、德育主题演讲比赛等,营造良好的德育氛围。
四、德育的评价德育的评价是对学生德育培养工作的考核和激励。
德育的评价应该全面、客观、科学,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行为评价:评价学生的言行举止是否符合社会道德准则,是否有良好的品德。
2. 价值观评价:评价学生的价值观观念是否正确、正能量是否积极向上。
3. 心理评价:评价学生的情感素质和心理健康状况,关注学生的成长和发展。
4. 社会评价:评价学生在社会上所取得的成就和作用,关注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公民意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九章、德育第一节德育的意义、目标和内容一、德育的概念德育是教育者培养受教育者品德的活动。
德育是思想教育、政治教学、法纪教育和和道德教育的总称。
而不是道德教育的简称或政治教育的代名词。
德育包括家庭德育、学校德育、社会德育等形式。
一般说来,德育具有社会性、历史性、阶级性和民族性。
继承性。
二、德育的意义(1)德育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条件和保证(2)德育是青少年儿童健康成长的条件和保证(3)德育是实现教育目的的条件和保证三、德育目标(1)什么是德育目标:德育目标是通过德育活动在受教育者品德形成发展上所要达到的总体规格村注,变即德育活动所要达到的预期目的或结果的质量标准。
(2)我国中小学的德育目标:把全体学生装培养成为爱国的具有社会公德、文明行为习惯的遵纪守法的好公民。
在这个基础上,引导他们逐步确立科学的人生观、并不断提高社会主义思想觉悟,使他们中的优秀分子将来能够成长为坚定的共产主义者”。
四、德育内容(1)科学世界观和人生观教育:(2)爱国主义教育(3)理想教育(4)道德教育:道德教育是调整人我、群我、物我关系的行为规范和准则的总和。
(5)集体主义教育(6)劳动教育(7)自觉纪律教育(8)民主和法制教育第二节德育过程一、德育过程的概念德育过程是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双方借助于德育内容和方法,进行施教传道和受教修养的统一活动过程,是促使受教育者道德认识、道德情感、道德意志和道德行为发展的过程,是个体社会化与社会规范个体化的统一过程。
德育过程和品德形成过程的区别和联系。
(整段)从联系来说:德育只有遵循人的品德形成发展规律,才能有效促进人的品德形成发展,而人的品德形成发展也离不开德育因素的影响。
从受教育者角度看,德育过程四搜教育者个体品德形成发展过程,只不过是在教育者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有系统的影响下,受教育者形成教育者所期望的品德的过程罢了。
从区别看:德育过程是一种教育过程,是教育者与受教育者双方统一活动的过程,是培养和发展受教育者品德的过程。
教育者根据社会发展提出的要求,依据学生的特点,以适当的方式调动受教育者的主观能动性,从而将相应的社会规范转化为学生的品德,不断提高学生的道德水平。
而品德形成过程是受教育者思想道德结构不断建构完善的过程。
品德形成过程属于人的发展过程,影响这一过程实现的包括生理的,社会的、主观的和实践的等多种因素。
二、德育过程的结构和矛盾⑴结构:德育过程由教育者、受教育者、德育内容和德育方法四个相互制约的要素构成。
教育者是组织者和领导者,在德育过程中起主导作用。
有直接的和间接的个体教育者和群体教育者。
受教育者是德育的客体,又是主体。
德育内容是用以形成受教育者品德的社会思想政治准则和法纪道德规范,是受教育者学习、修养和内在化的客体。
德育方法是教育者施教传道和受教育者受修养的相互作用的活动方式的总和。
德育过程的主要矛盾(或基本矛盾)是教育者提出的德育要求与受教育者已有品德水平之间的矛盾(2)过程:主要是矛盾是教育者提出的德育要求与受教育已有品德水平之间的矛盾,这是决定德育过程本质的特殊矛盾。
三、德育过程中学生品德的形成过程(规律)(1)学生品德堪过程是培养学生品德的知、情、意、行的过程道德认识是人们对社会思想道德以及是非、善恶美导丑的认识、判断和评价。
道德情感是人们对社会思想道德和人们行为的爱憎、好恶等情绪状态。
它伴随品德认识而产生发展并对品德认识和品德行为起着激励和调节作用。
道德意志是人们通过理智权衡,解决思想道德生活中的内心矛盾与支配行为的力量。
道德行为是人们在行动上对人、社会和自然作出的反应,是人的内在道德认识和情感的外部行为外部表现。
它是通过练习或实践形成的。
那种已经巩固且自动化的道德行为就是道德行为习惯。
道德行为是衡量人们品德的重要标志。
德育实施的过程中,又具有多种开端、即不一定恪守知、情、意、行的一般教育培养顺序。
(2)学生品德形成过程是学生积极参与活动和交往过程组织学生活动和交往是德育过程的基础。
德育过程中的活动和交往的主要特点:①具有引导性、目的性和组织性。
②不脱离主导活动和主要交往对象的③具有科学性和有效性。
(3)学生品德形成过程是促进学生品德内部矛盾斗争的过程:主体品德内部矛盾是受教育者反映当前德育要求产生的品德发展新需要与其已有品德水平之间的矛盾。
教育者的任务在于促进学生品德内部矛盾斗争的发展,使其向着德育要求的方向发展。
(4)学生品德是长期积累和发展的结果。
第三节德育原则、方法和途径一、德育原则德育原则是根据教育目的、德育目标和德育过程规律提出的指导工作的基本要求。
主要德育原则:(1)共产主义方向性原则(2)知行统一原则(3)说理疏导与纪律约束相结合原则(4)依靠积极因素、克服消极因素原则(5)尊重信任与严格要求学生相结合原则(6)集体教育与个别教育相结合原则(7)因材施教原则(8)德育影响一致性与连贯性原则二、德育方法德育方法是为达到德育目的,在德育过程中采用的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相互作用的活动方式的总和。
它包括教育者的施教传道方式和受教育者的受教修养方式。
几种主要的德育方法(1)说理教育法说理教育法是通过语言说理传道,使学生明理晓道,分清是非,提高品德认识的方法。
(2)榜样示范法榜样示范法是用榜样人物的优秀品德来影响学生的思想、情感和行为的方法。
(3)陶治教育法:陶治教育法是教师利用环境和自身的教育因素,对学生进行潜移默化的熏陶和感染,使其在耳濡目染中受到感化的方法。
(4)实际锻炼法实际锻炼法让学生参加各种实际活动,在活动中锻炼思想,增长才干,培养优良思想和行为习惯。
锻炼的方式主要是学习活动、社会活动、生产劳动和课外文体科技活动。
(5)品德修养指导法品德修养指导法教师指导学生自觉主动地进行学习、自我品德反省,以实现思想转化及行为控制。
(6)品德评价法通过对学生品德进行肯定或否定的评价而予以激励或抑制,促使其品德健康形成和发展。
它包括奖励、惩罚、评比和操行评定。
三、德育途径(1)教学基本途径(2)共青团、少先队、学生会组织的活动(3)课外、校外活动(4)社会实践活动(5)校会、周会、晨会、时事政策学习(6)班主任工作:基本任务是带好班级,教好学生。
第四节我国新时期的德育改革一、我国新时期德育的若干特点和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发展方向1.社会主义方向性。
德育坚持社会主义方向,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用社会主义的思想道德教育人们,提高整个民族的思想道德素养水平和修养能力,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
2.全民性和民主性:德育的全民性的含义:第一,德育是全国人民的共同权利、义务和责任;第二,德育的对象包括全国人民,全体社会成员。
第三,德育的任务是提高全国各族人民思想道德素养水平,提高整个民族的精神文明程度。
德育的全民性和民主性是密切关联。
我国新时期德育应该坚持和努力实现民主化。
3.变革性:现代的社会是变革的社会。
德育改革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
变革性是现代德育的本性和存在形式。
4.开放性。
现代的社会是开放的社会。
德育是社会的一部分,它也应该成为开放性的系统,而不能脱离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生活环境和当今世界的发展变化。
德育只有形成开放系统,与外部环境相互联系,相互作用,才能保证德育的发展。
德育的开放性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向国内社会开放,二是向国际社会开放。
德育开放性的实质是德育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沟通起来,与改革开放的社会生活实际联系起来,与国际社会联系起来,从中吸取营养,以使德育适应和促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的发展,并使德育自峰充满生机和活力,得到发展、提高和完善。
二、德育目标应坚持先进性要求和广泛性要求的统一:(注意两个决议中的内容的选择)先进性:党员干部广泛性:来百姓三、加强德育内容和方法的科学化和民主化:我国德育理论工作者和实际工作者从理论和实际的结合上,进行大量的理论和研究,提出德育基本内容序列化安排的结构迁移说、阶段连续说和螺旋循环说三种观点或模式,并具体运用螺旋循环说研制了大、中、小学德育大纲并进行实验,取得很大的成绩和进展,但这过程还未完成,还是一个需要继续艰苦深入研究的理论和实践课题。
第五节前苏联的德育理论和当代西方道德教育思想、前苏联的教育理论和实践1.马卡连柯的德育思想:前苏联早期著名的教育实践家和教育理论家。
A、尊重信任与严格要求相结合的德育原则:尽量多地要求一个人,也要尽可能多地尊重一个人,这是马卡连柯的基本教育原则。
B、集体教育的思想集体主义教育是马卡连柯教育思想的核心。
他的集体教育体系简单说就是在集体中,通过集体,为了集体的教育体系。
提出了前景教育原则和平行教育影响原则。
前景教育原则就是通过经常在集体和集体成员面前呈现美好的明天的快乐”的前景,推动集体不断向前运动、发展、永远保持生气勃勃的旺盛力量。
平行教育影响就是每当我们给个人一种影响的时候,而这影响必定同时就当是予集体的一种影响”。
C、劳动教育的思想D、纪律教育的思想:(2)苏堆姆林斯基的德育思想:前苏联五六十年代著名的教育实践家和教育理论家。
(注意四个方面的内容的选择 )A、关于德育的地位、任务和内容思想一、学校教育的理想是培养全面和谐发展的人,全面和谐发展教育包括智育、体育、德育、劳动教育和美育。
全面和谐发展教育呈现为一个统一的完整过程。
B、关于道德信念的形成与培养思想二:苏霍姆林斯基认为道德信念是道德教育的最终结果,是道德发展的最高目标。
C、关于德育的原则和方法思想三:苏霍姆林斯基主张正面教育、启发疏导,发扬每个学生的优点、充分调动每个学生的积极性, 要求坚持言行一致和尊重信任学生。
D、关于自我道德教育思想四:他认为“没有自我教育就没有真正的教育”(3)合作教育学的德育思想:合作教育学”是前苏联八十年代普通教育改革中的新的教育理论。
它是一批长期从事教育实验的教师和学者提出的。
其核心思想是强调教育的社会主义人道主义和个性民主化,主张教学、教育过程应建立在师生合作的新型关系上。
二、20世纪西方道德教育思想1.涂尔干的教育思想法国社会学家和教育家。
教育社会学的创始人。
他用社会学的观点研究教育问题和德育问题。
德育的思想集中体现在1925年出版的《道德教育论》。
A、个体品德社会化和道德内化过程。
他认为德性由纪律精神、牺牲精神、意志自由三要素组成。
道德内化就是由道德价值观、道德规范转化为道德行为习惯,这是从纪律”发展到自主”的过程,亦即由他律到自律的过程。
B、道德教育的原则和方法他在儿童心理特征进行分析的基础上,提出的道德教育原则和方法是:①要根据儿童习惯性和暗示接受性的心理特征进行教育;②启发自觉,要求适当,切忌苛求和压制;③奖惩结合,切忌体罚;④学校教育力量要协调统一。
2.杜威的道德教育思想:《教育中的道德原理》是杜威比较集中地探讨道德教育问题的一本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