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国政治史
英国政治制度史

1696年威廉三世接受桑德兰伯爵建议,任命辉 格党人组成清一色的辉格党人内阁,1698年托利党 人在议会选举中获胜,成为议会多数党,威廉三世 就解散辉格党内阁,任命托利党人组阁。这样,威 廉三世开创了国王任命议会多数党人组阁的先河。
第二阶段责任内阁制原则初步形成。 1701年《王位继承法》中关于国王命令须经相
(2)现代英国资产阶级议会制度起源于封建等级议 会 现代资产阶级议会制度起源于英国,而英国的
议会制度又是从中世纪的封建等级议会演变而来 的。 (3)议会权力的扩大
“光荣革命” 后议会制定的《权利法案》和 《王 位继承法》奠定了英国资产防级议会制度的宪法基 础,明确规定议会是最高国家权力机关,标志英国 的封建等级议会制度已转变为资产阶级的议枢密院
内阁和内阁制首先出现在英国。 15世纪,亨利六世任命少数宠臣组成国王顾问 委员会,不久演变为枢密院,作为国家行政机构, 协助国王行使权力。 查理二世经常邀请9人外交委员会到王宫议事堂 内室秘密商议大政方针,当时就有内阁之称。
(2)英国责任内阁制的形成过程 英国资产阶级内阁制度的形成大体经历了 3个阶
效; 第三,接受首相的请求,解散议会重新选举。
3、英国议会制君主立宪制
(1)英国国王是国家元首,按世袭原则产生。
(2)英国国王没有实权,是“虚位元首”。他发布 的行政命令须经有关的内阁部长副署才能生效;他 必须任命在议会中占多数席位的政党或政党联盟领 袖为首相组成内阁政府。内阁权力很大,是国家行 政权力的核心,但内阁与议会互相牵制,议会有倒 阁权,内阁必须向议会负责,而且实行集体负责。 内阁须取得议会信任,否则,内阁须集体辞职或提 请国家元首解散议会重新选举,由新选出的议会决 定内阁去向。
英国的法治发展史

英国的法治发展史一、《大宪章》开启法治的新篇(一)《大宪章》的产生1199年,无地王约翰担任国王。
约翰担任国王后进行专制统治,践踏一切习惯与成例,破坏亨利宪章的内容,引起教会和贵族的不满。
当时英国正在进行对法战争,约翰的军队节节失利,为了维持战争的经费,约翰增加了贵族的赋税。
同时,约翰由于干涉选举坎特伯雷大主教的工作,被教皇英诺森三世下令革除教籍。
这使得国王约翰在英国威信扫地。
贵族和教士乘机联合骑士和市民,掀起了反对国王约翰的斗争,提出了一系列限制王权的要求。
为了保住王位,国王约翰被迫妥协,接受了这些要求,并于1215年6月签署了由英国贵族起草的限制王权、保障臣民权利的文件,这个文件史称“大宪章”。
(二)《大宪章》的影响虽然第一次发布的大宪章只维持了数星期,但是约翰死后的多次重新发布,使它成为了永久的法律;大宪章亦成为了日后英国宪法的基石。
之后亨利三世及他的继承人曾多次避开破坏大宪章的规定,但事实上中世纪英国王室的王权在大宪章之下,仍然是有增无减。
不过,中世纪时期的英国国王亦曾三十次重新发布大宪章,证明国王始终不能忽视它的存在,然而实际上大宪章发布之后大多数英国国王并不遵守,这也是英国没有成文宪法的原因。
到了十七世纪,随着国王与国会之间争执的增加,大宪章的作用亦变得更为重要。
根据宪章的内容多次修订而成的法律,保障更多的权利和涵盖更多的人民,最后演化成现代的君主立宪。
虽然只有开始的数句、中间三条条文以及结束语仍然有效,其余三十四条都已被废除,1297年发布的大宪章至今仍是英国法律的一部分。
今天,大宪章的实际法律效用已很微小,只在司法过程中偶而被控辩双方和法官引用。
但不少日后编成的政府宪法,包括美国宪法,都是起源自大宪章。
以前每次英王发布大宪章,都会抄送多份到各地,这些抄本部分被带到北美殖民地,保存至今。
《大宪章》是一个英国统治阶级内部权力争斗的产物,是一个封建性的政治文件,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国王的让步也是暂时的,因此它当时发挥的实际效力也可想而知。
英国政治经济史british economy and political

year event8-9 centure Normans, Vikings, Plantagnet金雀花王朝1066the Norman invasion11-13 century England was a part of Europe1215Magna Carta (Great Charter)1337-1458100 year war between GB and France 1485-1603Tudor都铎王朝1534break from Roman under Henry 81534Act of Supremacy1642-1651English civil war1688Glorious Revolution1689Bill of Rights权利法案1371-1714Stuart (Scotland)monarchies斯图亚特王朝1756-17637 years war between Britain, Brazil, France, Spain, Russia1945labor party back to power1951Winston Churchill became PM1957<Treaty of Rome> Anthony Eden1961British first application to join the EEC 1967British second application to join the E1970neo-liberalism, Margreth Thatcher, Tony Blaire1973British third application to join the EEC1974Indian got independence 1979Strasbourg Summit1984Fontainebleu Summit1986Single European Act 1991-1992Treaty of Maastricht1997Treaty of Amsterdam 2005-2007Treaty of Lisbon2009Britain lost its election of President of European Councilhistory of Euro1957罗马条约《Treaty of Rome》1962建立欧洲货币联盟计划1979欧洲货币体系EMS成立1993《欧洲联盟条约》生效1994成立欧洲货币局1998欧洲央行1999欧元正式启用2002欧元现钞正是流通influence大宪章, growing importance of parliamentEngland lost their influence in FranceHenry became the head of England, not the pop, parliament's involves in England is very importantpolitical liberalismwar between the parliament and the royal family, Cromwell was the winneranti-Europe, pro-US欧共体正式成立,British realized the importance of European marketrejectedrejectedaccepted Edward Heath, the only prone European PM since WW2not belong to British Empire any more Thatcher: I want my money back3 billion pounds rebateThatcher's support: Create a common market=4 elements: goods, service, people, capitalfirst time of QMV, emphasise en education and environment,希望在欧共体内发行统一货币, Social protocolemphasise on social policy, equal opportunity of workemphasise on immigration, criminal law, and Home Affaire Mattersbecause he supported the ES invasion in Iraq。
英国政治制度的历史演进和特点分析

英国政治制度的历史演进和特点分析英国政治制度深厚而复杂,经历过数百年的发展演进,在形成现代的政治制度体系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从历史衍变、政治框架和特点分析三个方面进行探究。
一、历史衍变英国的政治制度的发展可以追溯到中世纪。
在英格兰、苏格兰、威尔士和爱尔兰等地,形成了各自独立的行政管理体系。
十三世纪开始,英国王室与贵族阶层的权力之争不断加剧。
18世纪初,英国国会形成了“两院制”,议会代表了不同阶层的社会利益,对王权实施有效地制衡。
到了19世纪,英国成为世界上首个实行“民主选举”的国家,在政治制度上进一步完善。
二、政治框架1.君主立宪制英国是一个君主立宪制国家,在这种制度中,国王是国家最高元首,但不掌握实际权力。
实际掌权的是内阁和议会,内阁由首相和其他部长组成,议会分为上下两院,其中上院有贵族和主教组成,下院则由大选产生。
2.议会制度议会制度是英国政治制度的核心。
英国议会由上下两院组成,上院为贵族院,下院为 commons。
议员由选民投票选举产生,任期为五年。
议员除了具有执政权力外,还负责制定和修改法律。
3.选举制度英国实行普选制度,即所有年满18岁的英国公民都有权利和义务参加选举投票。
英国选民可选举国会议员、地方议员、市长和议员,总统等等。
英国的选举制度国际上非常开放和规范,选民在投票时有私密性和自由的权利。
三、特点分析1.政治稳定英国政治制度注重民主和稳定的平衡。
在议会制度中,各阶层的利益都得到了平衡和妥善的保护。
同时,英国的两党制时常引领政治风向,保确保政治平衡不被打破。
这使得英国在政治上相对稳定,并具有高度可预测性。
2.权力制衡英国君主立宪制度使得一个人、一个团体或一个政党单独把持政治权力成为不可能。
在英国,监督政府行使权力的机构有很多,包括议会、法院、媒体、民间组织等等。
这些机构都能发挥一定的制衡作用。
3.生产力高英国引领了政治、文化和经济的世界潮流,经济高度开放,科技创新技术一流,国内公共服务设施完善。
英国政治的历史和演变

英国政治的历史和演变从古代空前的帝国到现代民主国家,英国政治的历史有着漫长而精彩的变迁。
跨越数百年的发展过程中,英国政治的形式、制度和文化都发生了重要的改变,这些变化也反映出了国家和社会的发展变革。
接下来,本文将从历史渊源、政治制度、文化传承等方面,探讨英国政治的历史和演变。
望远古:不列颠的政治与文化讲起英国的政治历史,就不得不了解她的古代文化背景。
公元前5000年左右,新石器时代的人类便在不列颠岛上开始了定居生活。
这些原住民是部落社会,生活主要依靠狩猎、游牧和渔猎等方式。
由于各个部落之间的贸易和文化交流的缺乏,导致了不列颠岛上的文化和政治的分散和多样化。
在公元前43年,古罗马军事力量进入不列颠,打开了这个地区的历史新纪元。
罗马人的到来,对当时的不列颠社会构成了重大影响。
他们建立了许多城市、堡垒和军事基地,引导了当时不列颠的经济和文化发展。
当时不列颠岛上的大部分地区被罗马帝国占领。
不过随着罗马帝国的衰落,公元410年,罗马撤退,留下了一个政治和文化的真空。
此后,不列颠恢复为一个原始而野蛮的社会,直到公元597年基督教传入后,文化、经济、政治等方面才开始有所发展。
中世纪:封建制度的兴起中世纪是英国政治历史中的一个重要时期。
在这个时期,英国经历了层层的政治变革和制度建设,逐渐形成了封建制度。
这个时期,英国的“国王制度”也开始出现,世袭贵族获得了强大的权力和影响,这种政治结构不断地加强了英国的中央集权化调控。
12世纪,英国国王查理一世通过大修法,强化了国王的权力地位,推进了政治和法律的中央集权,同时也引发了各方面的矛盾,爆发了一系列的冲突与战争。
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些矛盾和冲突逐渐升级,英国的政治局面也逐渐变得紧张和复杂。
1265年,西蒙·德·蒙特福特率领的贵族与下议院,制定了《西蒙协定》。
这个协定是英国历史上实现议会制的重要法律文件,标志着政治权力从国王放手向议会转移,奠定了以议会制度为核心的英国政治制度的基础。
英国政治制度史 后感 5000字

英国政治制度史后感一、古代政治制度的形成英国政治制度的形成可以追溯到古代。
古代的不列颠岛上曾经存在着一些原始部落。
这些部落之间形成了一定的政治关系,进而逐渐形成了一些比较松散的政治联盟。
在罗马帝国统治时期,不列颠岛上的政治制度受到了罗马政治制度的影响。
随着罗马帝国的衰落和撤离,不列颠岛上的政治制度又发生了一系列的变化。
从中世纪开始,英国的封建制度逐渐形成,政治权力逐渐集中于国王手中。
二、君主立宪制度的确立随着时间的推移,英国的政治制度经历了一系列的变革和发展。
在17世纪的英国内战中,国王和议会之间进行了长期的权力斗争。
议会取得了胜利,确立了君主立宪制度。
这一制度中,国王的权力受到一定的限制,而议会在政治生活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
君主立宪制度的确立标志着英国政治制度的一次重大变革,也为英国政治制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三、议会制度的完善在君主立宪制度确立之后,英国的议会制度逐渐完善起来。
议会逐渐形成了包括上议院和下议院在内的完整的议会制度。
上议院和下议院在立法和监督方面发挥着各自的作用,共同维护着国家政治稳定和发展。
议会制度的完善为英国政治制度的稳定运行提供了有力保障。
四、政党政治的昌盛随着工业革命的兴起,英国的政治生活也发生了一系列的变化。
政党在政治生活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
保守党和工党成为英国政治制度中的两大主要政党,它们在政治较量中各据一方,共同推动着国家政治的发展。
政党政治的昌盛为英国政治制度的民主化发展提供了保障。
五、君主制度的延续在英国的政治制度中,君主制度一直延续至今。
尽管国王或女王在政治生活中的作用已经大大减弱,但英国的君主制度仍然具有重要的象征意义。
君主制度不仅是英国政治制度的一部分,也是英国历史和传统的重要组成部分。
六、对英国政治制度的思考英国政治制度的发展历程丰富多彩,充满了曲折和变革。
君主立宪制度的确立、议会制度的完善、政党政治的昌盛以及君主制度的延续,构成了英国政治制度发展的主要轨迹。
英国政治体制的历史文化背景

英国政治体制的历史文化背景英国作为一个历史悠久的国家,其政治体制也有着丰富的历史文化背景。
从中世纪时期的封建制度,到今天的议会制度,英国政治体制的发展经历了漫长的历史时间,有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和历史意义。
一、中世纪的封建制度在中世纪时期,英国是一个封建社会,国家的主要权力集中在君主手中,具有强大的领主阶层和弱势的农民阶层。
当时,国家政治的核心是君王和贵族,他们通过封建制度来控制人民和土地。
封建制度的实施让贵族地位得到了巩固,同时也削弱了中央政府的权力。
这一政治制度的影响长久地持续到了今天的英国,封建式的阶级体系已经成为英国政治体系的核心文化。
二、刍议会制度的形成在英国历史的长河中,议会制度的形成是一个漫长的历史过程。
大约在1215年,由于贵族们的压力,国王不得不签署大宪章。
这一时期的国家机构是由贵族议会和王室共同管理的,这是英国政治发展的一个重要里程碑。
后来,议会逐渐成为一个独立的机构,它的地位也逐渐得到了加强。
14世纪末期,议会的权力已经非常大。
当时议会的核心是众议院和贵族院。
这一时期的权力结构体系使得议会能够对国家决策产生重大影响。
在经过多年漫长的努力之后,议会最终获得了在国家政治中的制定、立法、征税和监管等权力。
三、英国议会制度的发展英国议会制度的发展,不仅仅是国家政治变革的象征,也体现了英国人对于民主、自由的长期追求和探索。
在17世纪的英国,发生了一个大革命,贵族和平民之间的矛盾达到了顶点。
经历了多次战争和对抗以后,议会逐渐成为国家政治发展的主要推动力量。
在19世纪,议会制度进一步加强了民主制度。
此时,议会中的议员是由选举產生的,所有大选频度通常是5年。
此后,议会制度不断得到完善和保障。
其中,议会的领导权逐渐向首相方向转移,使得议会的运作与执行及更加顺畅。
四、英国政治体制的历史意义英国政治体制的演变和发展历程中,贵族的垄断和占有,封建式的阶级体系和议会制度都扮演了重要角色。
这些历史遗产对于英国的民主制度发展,凝聚了独特的文化内涵和历史意义。
英国政治制度史

英国政治制度史
英国是近代资本主义政治制度的开拓者,她的政治制度的发展呈现出鲜明的原创性。
当欧洲宗教机构和封建割据势力肆虐之际,英国已经建立了独具特色的司法陪审制和地方管理体制。
当欧洲封建专政主义普遍加强时,英国又发动资产阶级革命,摧毁封建主义根基,创立了资本主义君主立宪制;当欧洲诸国也开展资产阶级革命时,英国又在政治领域实行广泛改革,创立了资本主义责任内阁制、两党制和文官制。
英国政治制度在国外的影响相当广泛,尤其是近代以来,随着殖民主义扩张,“日不落”帝国的形成,英联邦的建立和英国政治文化的传播,英国政治制度的某些机构与相关制度被不少国家仿效和借用。
甚至在社会主义国家中我们也能看到英国议会制度的影响。
《英国政治制度史》分早年岁月(盎格鲁-撒克逊时期)、封建制确立(诺曼王朝和安茹王朝)、议会与君主制(12世纪末-1485年)、过渡时代(都铎王朝)、革命与妥协(1603-1688年)、立宪君主制与寡头政体(1688-1830年)、改革时代(1830年-19世纪末)、动荡与嬗变(19世纪末-1945年)、战后政治制度等九章,对英国的政治制度进行了条陈缕析,是中国史学界该领域研究的集大成之作。
《英国政治制度史》阎照祥编著。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英国宗教的考点:1.1534国会通过“至尊法案”,宣布英王是英国教会的最高首脑,有权处理一切教会事务。
从此剥夺了教皇对英国教会的一切权力,变国会为国家机构组成部分。
改革后的英国教会称英国国教会。
2.启蒙运动最初产生在英国,却以法国为中心。
启蒙运动是自文艺复兴以来西欧从精神上走出中世纪的思想解放运动的继续,启蒙运动思想家们进一步从理论上证明封建制度的不合理,从而提出一整套哲学理论,政治纲领和政府改革方案,要求建立一个以“理性”为基础的社会。
他们用“天赋人权”的口号来反对“君权神授”的观点,用“人人面前法律平等”来反对贵族的等级特权,进而建立资产阶级的政权。
启蒙运动为随后的资产阶级政治革命提供了思想与舆论的准备。
英国政治制度的形成:1.英国是近代史上第一个确立了宪政制度的国家。
2.1215年约翰王签署了《大宪章》。
《大宪章》作为贵族反抗国王专断权力的产物,确立了贵族和教会的封建特权,限制了国王的权力,其最重要的意义就在于确立了王权有限、法律至上的宪政原则。
3.1265年召开的“西门国会”时,除了贵族外,开始有各郡各派2名骑士和2名市民代表参加会议,大会议就由贵族会议发展成为等级代表会议。
4.查理一世君主专制统治,使王权与议会的矛盾不断加深,因此发生英国革命。
革命胜利后,英国废除了君主政体,建立了共和体。
但共和国政体下掌权的却是军事领袖克伦威尔。
查理二世回国后,旧王朝复辟,共和制度的实验遭到失败。
5.1689年英国议会宣布废黜詹姆士二世,承认威廉和玛丽共同统治英国,威廉提出了一个权力宣言,这就是著名的《权利法案》。
1688年的这场政治变革是通过不流血的政变实现的,史称“光荣革命”。
光荣革命历史意义在于以不流血的方式结束了复辟王朝的统治,粉碎了詹姆士二世恢复君主专制的企图,扭转了英国政治发展的方向,奠定了英国立宪君主制的基础。
6.1701年,议会又通过了《王位继承法》,明确规定以后英国王位不得传给天主教徒,议会可以议立新君,凡非出生于英国者不得担任议员和政府官员;非经议会两院的奏请,国王不得免除终身就职的法官职务;国家的一切法律非经议会通过一律无效。
极大地限制了国王的权力,扩大了议会的作用,最终确立了英国的议会君主制,即议会至上的立宪君主制。
西方政治制度的基本原则:1.霍布斯生活于英国内战时期,其君主主权理论是服务于民族国家和专制君主制度,它有助于改变封建时代的有限王权理论和教会的神造国家的思想,为中央集权的民族国家的诞生和君主专制制度的产生提供了理论基础。
2.洛克根据1688年英国“光荣革命”的解决方案,提出了议会主权理论。
3.英国不是没有宪法,而是它实行不成文宪法。
1215年的《大宪章》被看做是英国最早的宪法性法律,1689年通过的《权利法案》和1701年通过的《王位继承法》是两个重要的宪法性文件,由此确立了英国的基本宪政。
1688年“光荣革命”后,英国确立了议会主权原则。
4.议会主权是对君主主权的否定,议会是由人民自由选举产生的,议员是人民的代表,议会主权从某种意义上讲是人民主权,或者说是主权在民的英国式表达。
5.代议制起源于英国,是一种间接地民主制。
6.对代议制进行系统思考的政治思想家事19世纪英国资产阶级政治思想家密尔。
7.代议制政府的两大弊端:1.议会中的普遍无知和无能;2.收到和社会中普遍福利不同的利益影响。
代议制政府的建设方案:1.实行精英民主(精英统治);2.以比例代表制代替多数代表制;3.保障少数代表在议会的对抗职能;4.主张扩大选举权。
8.英国法学家戴雪在《宪法精义》指出法制的三个特征。
第一,法治意味着正常的法律具有绝对的至高无上的地位,它与专制权力的影响是对立的;第二,法治意味着法律面前的平等;第三,法治可以被当做表达一个事实的公式。
9.根据对英国政制的研究,18世纪法国启蒙思想家孟德斯鸠创立了较为完整、科学的三权分权理论。
10.英国不存在严格意义上的三权分立,英国的分权制衡模式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特点:1.议会与内阁之间的相互制衡:在议会制政体下,由议会产生内阁,内阁对议会负责。
但是,由于政党在实际政治过程中的重要地位,政府由议会中多数党或执政党组成,内阁首相即为多数党同时也是执政党领袖,他可以通过控制本党议员从而达到对议会的控制。
其次,虽然立法权属于议会,但是由于内阁成员几乎都是由议会议员担任,内阁可以通过议会授权制定有关法规、命令和规则等,分享了部分立法权。
尽管内阁行政权日益扩大,但议会主要是下缘仍然可以通过一定的形式来牵制它。
2.议会主权与司法的相对独立。
11.议会监督政府的方式:盘问、辩论、立法、倒阁。
12.英国不成文宪法中的人权原则主要体现在《大宪章》、《权利请愿书》、《权利法案》等宪法法律中。
13.《权利法案》重申了人权原则并提出了限制王权的13条规定。
其主要内容是:1.今后未经议会同意,不得强迫人民承担或缴纳贡物,贷款、捐助纳税和其他类似负担;2.非根据国家法律和法庭审判,不得逮捕关押任何人或剥夺其财产:3.政府军不得占据民宅:4.议员在议会由演说自由,议员不应再议会之外任何法庭或任何地方收到弹劾或询问。
西方国家的选举制度部分的内容:1.从1295年开始,英国的议会除了贵族和僧侣外,还有了由“选举”产生的市民代表。
2.1832年,英国议会迫于新兴资产阶级和工人阶级争取选举权的激进运动,制定通过的《英格兰与威尔士人民代表法》,重新分配了议席,增加了城市代表的名额;规范选举程序,对合格的选民实行延续至今的登记制度,更重要的是,该法案降低了选民的财产资格限制。
3.为了争取权利,英国工人阶级与1837年发生了群众性的宪章活动。
4.1852年英国“责任政府”的原则最终确立,政党和选举活动变得日益重要。
5.英国议会于1884年实行改革,颁布了《人民代表法》,规定无论公民的居所是城市还是农村,只要有10英镑的不动产就可享有选举权。
但依赖父母生活的男子、佣人和全部妇女仍被排斥在外。
1969年的《人民代表法》将年龄要求降低为18岁,从而使成年公民的普选权终于完全得以实现。
6.1948年英国议会通过的《人民代表法》废除了复票制,从而使英国最终确立了“一人一票”的平等选举原则。
7.根据英国《2000年政党、选举及全民头皮案发案》的规定,选举委员会是直接对英国议会负责,而并非对任何政府部门负责的独立机构。
8.英国立宪初期是由议会自行处理议员资格的争讼,后经多次改革,直到1866年颁布《选举审查法》才确立了普通法院管辖的制度。
西方国家的政党与利益集团:1.现代意义上的政党最早出现在英国。
17世纪70年代,英国议会中形成的托利党和辉格党,就是两个这样的政治派别,是资产阶级政党的萌芽。
19世纪30年代,托利党变成了保守党,辉格党变成了自由党,成为最早的两个资产阶级政党。
2.辉格党主要代表的是资产阶级和新贵族,而托利党则是代表土地贵族和上层教士。
政党名称的改变不仅仅意味着两党外在形式上的变化,更标志着两党已经形成了自己明确的政治观念和施政倾向。
3.在英国,政党的地方分支就是地方党部,主要负责地方党组织建设、进行地方社会动员和宣传、挑选和甄别候选人并向中央推荐、参加地方选举、筹集政治经费以及执行中央机构和领袖的决定。
4.两党制起源于英国,目前实行两党制的最典型的国家就是英国和美国。
5.英国两党制的形成和延边答题分为三个阶段:(1)辉格党和托利党交替执政时期,但两党制还没真正形成;(2)第二阶段是19世纪30年代开始的保守党与自由党轮流执政时期,两党轮流执政的体制逐渐确立和完善起来;(3)保守党与工党轮流执政时期,这一时期是英国两党制的成熟和完善时期,并一直持续到今天。
6.英国两党制具有以下特征:(1)两党活动主要是围绕议会下院展开。
英国上院议员由贵族世袭或国王任命,与政党竞争无关。
(2)两大党都实行集中制,以纪律约束本党议员在议会中的行动。
西方国家的议会制度:1.议会的胚胎是中世纪后期的封建等级会议,它首先出现在英国。
2.1066年的诺曼底公爵通过御前会议加速英国封建化的进程,御前会议主要包括三部分人:世俗贵族、教会贵族和皇室官员集团。
御前会议主要以“大会议”的形式进行。
3.大会议的特征:(1)对于国王提交它的任何重大政治问题,大会议可以自由讨论;(2) 通过大会议确定和颁布有关教士特权的习惯,具有了一定的立法功能;(3)大会议充当了国家最高法庭,进行司法审判。
4. 《大宪章》的主要内容有三个方面:(1)宣告国王无权擅自征税,除传统的封建捐税外,任何赋税都要经全国公意允可;(2)宣告国民有协商的权利,有关征税和立法都需和普遍国民协商,还要着急贵族与教士进行咨询;确立了“王权有限”原则,宣告王权应受制约以及人民有权合法驱除国君。
《大宪章》在英国的议会上最有意义的是规定了一个由25个贵族组成的委员会有权随时召开大会议。
5. “西门国会”标志着大会议的性质由贵族会议向等级代表会议的转变,也意味着骑士阶层以及社会等级更低的市民开始走上全国的政治舞台。
使大会议形成了贵族院和平民院结构,即上议院和下议院结构。
6. “短期国会”是查理一世横征暴敛,导致各种社会矛盾迅速激化,在这种背景下爆发了苏格兰人民起义。
1640年,为了筹划军费,镇压起义,不得不从开国会。
但议员们对查理一世感到愤怒而抨击查理一世的暴政,使得查理一世再次关闭国会,这次国会仅存在3个星期。
7.“长期会议”指因“短期国会”使局势更紧张,各地纷纷召集议会,这个议会一直保留到1653年史称“长期议会”。
8.“长期会议”后,反王权的力量在下议院通过了一系列激进的法律、法令,其中最重要的内容就是国王只能在议会所信任的人中任命大臣和政府高级官员。
到19世纪30年代,议会取得了至高无上的地位,成为国家政治生活的中心。
9. 英国的议会进入“全能时期”实在19世纪40-60年代,议会不仅是最高立法机关,而且是最高权力机关,能制定和修改法律和宪法。
10. 英国法律规定,下院医院候选人需缴纳500英镑保证金,如果候选人未获得有效选区选票的5%,则保证金没入国库。
11.倒阁权产生于英国。
议会行使倒阁权有五种不同的方式。
(1)议会拒绝通过政府提出的某一重要政策的议案;(2)议会否决政府就某一项政策向议会提出的要求给予信任的议案;(3)议会通过决议对政府的行为和政策进行谴责,即通过“谴责决议案”;(4)议会通过对内阁或政府某一重要成员的不信任案;(5)议会通过一项反对政府提案的反提案。
12.近代的议会弹劾制度始于14是几点额英国,当时议会为了限制王权以加强自己的地位,设立了弹劾制度。
13.在英国,国家议员个人可提出法案。
西方国家的中央政府制度:1.在英国,从理论上说英王是一切权力的源泉,是大权独揽的统治者,但实际上许多法律规定的王权都不由英王本人亲自行使,而由议会、内阁、法院等以英王的名义行使,这就是所谓的“临朝而不理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