录象艺术发展简史——电影
电影的起源和发展历程
电影的起源和发展历程电影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公元前5世纪的古希腊时期。
在这个时候,人们就已经开始观察到一些光学现象,比如阳光通过树叶的缝隙形成的影子等。
古希腊的哲学家们开始研究这些现象,并提出了一些关于光学的理论。
然而,真正的电影技术是在19世纪末若干发明和发现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1878年,美国发明家艾德华·穆伯里(Eadweard Muybridge)通过一系列的照片拍摄实验,展示了人和动物在运动中的姿势。
这次实验被认为是电影摄影技术的开端。
1895年,法国兄弟奥古斯特和路易·卢米埃尔(Auguste and Louis Lumière)发明了一种称为“电影放映机”的设备,这个设备可以对拍摄好的胶片进行放映,使得观众可以在荧幕上看到动态的图像。
他们的发明被视为电影史上的重要里程碑,也标志着电影的正式诞生。
20世纪初,电影这一崭新的艺术形式开始迅速发展。
电影院成为人们娱乐的场所,并吸引了大量的观众。
同时,电影制作技术也得到不断的改进和创新。
比如,电影摄影机的发展使得摄影师可以更加灵活和自由地拍摄影像;声音的引入使得电影可以呈现更加丰富的艺术表达方式。
随着时间的推移,电影从最初的黑白无声片逐渐发展为彩色有声片,并且出现了各种各样的电影类型,如爱情片、喜剧片、动作片等。
电影产业也成为一个独立的经济体系,各种电影公司相继涌现,电影明星也开始崭露头角。
到了今天,电影已经成为了一种全球化的文化现象。
每年都有大量的电影问世,各种电影节和奖项也吸引了无数观众和电影人的关注。
同时,电影也在不断地与其他艺术形式相互渗透,如音乐、舞蹈、绘画等,形成了多元化的电影艺术体系。
总之,电影是一门独特的艺术形式,它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古希腊时期,经过了数百年的发展,如今已经成为了一种广受欢迎和热爱的艺术形式。
电影同时也是一种强大的文化传媒工具,它能够影响和改变人们的思想观念,传递各种情感和价值观念。
电影的发展历程是一个充满创新和突破的历史长河,也是人类社会文明进步的见证。
第一讲:纪录片的发展历程
第一讲:纪录片的发展历程第一讲:纪录片的发展历程一、诞生:与电影同步电影一出现就显示了它的纪录功能。
世界上最早的一批影片是纪录片。
1895年12月28日在巴黎卡普辛大道14号大咖啡馆的印度厅内正式公映的由L。
卢米埃尔摄制的《工厂的大门》、《火车到站》、《婴儿的午餐》等12部实验性的影片,都是纪录真实生活景象的。
从19世纪的最后几年起,电影开始用于新闻题材的报导;俄国的沙皇加冕、英国的英王亲临奥林匹克开幕式、西班牙的斗牛、澳大利亚的竞走等新闻事件,都搬上了银幕,成为初期纪录电影的主要题材。
二、弗拉哈迪的《北方的纳努克》1923年弗拉哈迪的《北方的纳努克》的公映,标志着纪录电影在艺术创作上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
这部影片纪录了一个爱斯基摩人和他的家庭在冰冻的北方为谋求生存的一天的斗争生活。
与观众见面的影片是第二次拍摄的。
1913年弗拉哈迪随一个探险队到加拿大北方去探矿。
他用摄影机客观地纪录了居住在那里的爱斯基摩人的生活。
这一次所拍的3万英尺底片后来全部在火灾中烧毁了。
后来他按照自己的创作意图再去进行拍摄。
这次他吸收了当地的一些爱斯基摩人参加拍摄工作。
有些镜头是用故事片的方法拍摄的。
如爱斯基摩人居住的冰房子是根据拍电影的需要建造的、猎取海豹的活动也是组织拍摄的,但影片反映的人物和生活场景都是真实的。
由于这部具有艺术感染力的纪录像片,弗拉哈迪被称作为“纪录电影之父”。
三、维尔托夫的“电影眼睛”派苏联十月革命后,列宁十分重视新闻片和纪录片的宣传鼓励和新闻传播的作用。
由维尔托夫主编的系列影片《电影真理报》广泛发行。
影片的素材是由摄影师分别在战争前线和后方各地拍摄的,然后由导演集中起来,进行编辑,加上字幕,成为新闻主题。
有些新闻主题以后又根据新的构思汇编成篇幅较长的纪录像片,如《国内战争》、《前进吧,苏维埃》、《在世界六分之一的土地上》等。
摄影师们把摄影机的镜头看作电影的“眼睛”,认为“电影的眼睛”比人眼更完善,更具有分析力。
电影艺术发展史
电影艺术发展史电影的起源与早期发展1. 电影的诞生电影作为一种视觉和听觉的艺术形式,其起源可以追溯到19世纪末。
1878年,英国摄影师埃德沃德·迈布里奇通过一系列快速拍摄的静态照片展示了一匹奔跑的马,这被认为是电影的雏形。
随后,法国的卢米埃尔兄弟在1895年发明了活动电影机,并在同年12月28日进行了首次商业放映,标志着电影的正式诞生。
2. 早期电影的发展早期的电影主要是短片,内容多为简单的生活场景或魔术表演。
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电影的长度逐渐增加,叙事手法也日趋复杂。
例如,乔治·梅里爱斯的《月球旅行记》(1902)等作品,开始尝试使用剪辑和特效来讲述故事。
黄金时代:好莱坞的崛起1. 好莱坞的建立20世纪初,随着电影工业的快速发展,美国成为了世界电影的中心。
1910年代,许多电影公司从纽约和芝加哥迁移到加利福尼亚州的好莱坞,这里得天独厚的气候和地理环境使其成为理想的电影拍摄地。
2. 经典时期1930年代至1950年代被认为是好莱坞的黄金时期。
这一时期涌现出了许多经典的电影作品和伟大的电影艺术家,如卓别林、奥逊·威尔斯、希区柯克等。
这些作品不仅在技术上达到了新的高度,也在艺术表现上取得了突破。
新浪潮与多元化1. 欧洲新浪潮1950年代末至1960年代,欧洲兴起了一股被称为“新浪潮”的电影运动。
这场运动强调个人表达和实验精神,对传统的电影语言和叙事结构进行了大胆的挑战。
代表人物包括法国的让-吕克·戈达尔和弗朗索瓦·特吕弗等。
2. 全球化与多样化随着全球化的进程,世界各地的电影产业得到了迅速发展。
亚洲、拉丁美洲和非洲等地的电影开始在国际舞台上崭露头角,带来了丰富多样的文化视角和创作风格。
同时,数字技术的发展也为电影制作提供了更多的可能性。
当代电影艺术的趋势1. 数字化与特效技术进入21世纪,数字化和计算机生成图像(CGI)技术的应用极大地改变了电影的制作方式。
电影艺术的历史演变 探寻电影的发展脉络
电影艺术的历史演变探寻电影的发展脉络电影艺术作为一种融合了戏剧、文学、绘画和音乐等多种艺术形式的表演艺术,自诞生以来便经历了多个阶段的发展和演变。
本文将探寻电影的历史演变,并揭示其发展脉络。
一、早期影像的诞生电影艺术的起源可以追溯到19世纪末期。
当时,由于人们对光和影的特性有了更深入的认识,早期的影像设备开始出现。
这些设备包括幻灯片放映机和光线追踪装置,为后来电影的诞生奠定了基础。
二、无声电影时代20世纪初,无声电影时代的到来标志着电影艺术的新篇章。
电影摄影机和胶片技术的发展让人们能够记录和播放连续的影像,而无声电影则开始成为一种新的表达方式。
当时,电影以纯视觉形式展现,伴以音乐和字幕来传达情节和对白。
无声电影时代最具代表性的进展之一是德国表现主义电影的兴起。
《卡比利亚》和《大都会》等电影作品以其独特的视觉效果和对情感的深刻表达而广受赞誉。
1927年,声音首次成功地被引入到电影中,这标志着有声电影时代的来临。
这一技术创新为电影艺术带来了更加生动和真实的视听体验。
三、好莱坞的兴起随着电影技术的进步和商业化的发展,好莱坞成为了世界电影产业的中心。
20世纪30年代至50年代,好莱坞制作了许多具有重要意义的电影作品。
这些电影在剧情和视觉呈现上都追求完美,使得好莱坞电影风靡全球。
同时,不同国家的电影产业也在发展壮大。
欧洲新浪潮运动带动了法国、意大利和英国等欧洲国家的电影创作。
这些电影注重对社会现实的反思和表达,探索了电影艺术的更多可能性。
四、后现代主义的冲击20世纪60年代以后,后现代主义的思潮逐渐渗透到电影艺术中。
后现代主义对传统叙事结构和视觉效果提出了质疑,电影开始呈现出更多的实验性和颠覆性的特点。
新浪潮运动的崛起为电影艺术注入了新的血液。
《400击》和《饥饿》等影片打破了传统的叙事方式和电影拍摄规范,引领了电影的新潮流。
五、数字化时代的到来20世纪90年代以来,数字化技术的发展彻底改变了电影的制作和观影方式。
电影艺术的发展历程
电影艺术的发展历程电影艺术的发展历程可以追溯到19世纪末。
电影最初是以秒级的简短镜头展示生活中的片段,没有声音,也没有复杂的故事情节。
然而,随着技术的进步和创作手法的不断发展,电影艺术逐渐成为一种强大的传媒工具,具有强烈的视觉冲击力和情感表达能力。
在本文中,我们将探讨电影艺术的发展历程,并分析其在传媒领域的重要性。
一、无声时代(1890s-1920s)在电影的早期阶段,没有真正的声音记录技术,电影以静默的方式呈现给观众。
这个时期的电影特别依赖于视觉效果和表演者的肢体语言。
最早的电影作品包括“列车进站”和“飞行飞越纽约”,这些片段具有强烈的视觉冲击力,引发了观众对电影的兴趣。
无声时代最出名的电影之一是查理·卓别林导演和出演的《大独裁者》(The Great Dictator)。
这部电影通过喜剧和讽刺的手法,批判了法西斯主义,并展示了电影艺术的潜力。
二、有声时代的兴起(1920s-1950s)1927年,第一部有声电影《爵士歌王》(The Jazz Singer)上映,这标志着有声时代的开始。
有声电影使得观众能够听到角色的对话和音乐,这让电影更加生动和真实。
这个时期有许多杰出的电影作品,如《乱世佳人》(Gone with the Wind)、《西区故事》(West Side Story)和《音乐之声》(TheSound of Music)。
这些电影不仅在技术上取得了突破,同时通过音乐和对白传达了深层次的情感和思想。
三、现代电影时代的到来(1960s-现在)到了1960年代,电影开始逐渐多样化,拍摄手法和题材内容更加多元化。
导演们开始尝试新的故事结构和技术手法,挑战传统的表达方式。
在这个时期,一些导演如奥斯卡·温德斯(Orson Welles)、斯坦利·库布里克(Stanley Kubrick)和斯皮尔伯格(Steven Spielberg)等创造了许多经典的电影。
例如,温德斯的《公民凯恩》(Citizen Kane)以其创新的叙事结构和摄影技巧成为了一部里程碑式的影片。
简述电影发展历史
简述电影发展历史电影作为一种视觉媒体形式,自从发明以来便吸引了无数观众。
它能够通过影像和声音的结合,将故事、情感和想象力传递给观众,深深地吸引着人们。
下面将简要介绍电影发展的历史。
一、早期电影电影的起源可以追溯到19世纪末20世纪初。
1895年,莱昂·鲍姆利特和奥古斯特·路米埃尔发明了电影放映机,他们的首次公开放映标志着电影的诞生。
早期的电影以短片为主,内容多为实景记录或简单的故事片段。
这些电影以无声、黑白为特点,没有剧情连贯和特效技术。
二、无声电影时代到了20世纪初,电影逐渐发展成一种独立的艺术形式。
无声电影时代,电影以肢体语言和字幕来传达故事情节和角色对话。
在这一时期,出现了许多经典的无声电影,如《大都市》、《默片》等。
由于没有声音的限制,电影制片人开始探索各种拍摄和剪辑技术,为电影创作带来了更多的可能性。
三、有声电影时代1927年,美国电影《歌舞伎町》首次引入了有声技术,电影中的对话和音乐可以通过扬声器传递给观众。
这一技术的引入彻底改变了电影产业,电影成为了一种同时包含视觉和听觉的艺术形式。
有声电影的出现使得电影表达更加丰富,观众可以通过角色的声音更好地理解剧情和情感。
四、彩色电影的发展到了20世纪30年代,电影工业开始研发彩色电影技术。
最早的彩色电影是通过染色胶片来实现的,但这种方法效果不佳且成本高昂。
直到1935年,技术公司发明了三原色彩色胶片,可以准确地再现真实的色彩。
彩色电影的出现使得电影更加生动真实,吸引了更多观众的关注。
五、宽银幕和3D电影20世纪50年代,宽银幕技术应用于电影制作中,电影的画面变得更加宽广。
宽银幕的出现使得电影更具沉浸感和视觉冲击力,成为了当时电影制作的一大突破。
随着科技的发展,20世纪80年代,3D电影技术开始应用于电影制作中,观众可以通过特制眼镜来观看更加逼真的影像。
3D电影的出现再次提升了电影的观赏体验。
六、数字化时代20世纪末,数字技术的发展使得电影制作更加便捷和经济。
电影的起源和发展历程
电影的起源和发展历程电影起源于19世纪末期,是由人们对静态影像的探索和发展引发的。
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人们开始研究如何将连续的静态画面以一定的速度播放,从而形成所谓的动态影像。
这一思想的实践导致了电影的诞生和发展。
1867年,法国摄影师Maurice Le Prince在巴黎制造了第一台可以连续拍摄的摄像机。
在这个重要的技术突破之后,人们开始将摄像机应用于实验性的电影拍摄中。
直到1895年,著名的“兄弟连锁”奥古斯特和路易·卢米埃尔发明了一台可以连续拍摄和播放的摄影机,从而实现了电影的商业化。
早期的电影制作仍然非常简单,主要是通过记录实际场景的方法。
最早的电影作品由几秒钟到几分钟的镜头组成,其中包含一些基本的动作和表演。
这些简短的电影片段,如《火车进站》和《浪漫的柏林》等,引发了人们对电影的极大兴趣,推动了电影技术的进一步发展。
到了20世纪初,电影开始采用各种先进的技术,如颜色处理、特技效果、声音和字幕。
在1915年,美国的《诸世纪憧憬》成为第一部应用了彩色处理的电影。
这项技术为电影带来了更加生动和丰富的视觉效果。
1927年,美国上映的电影《爷尔康之歌》成为第一部有声电影,标志着电影发展的重要转折点。
有声电影的出现彻底改变了电影产业的格局,也为电影制作带来了更多的可能性。
电影不再只是通过图像表达情感,还可以通过声音来传达更细腻的情绪和信息。
20世纪中期,电影制作进入了一个全新的阶段,电影工业化生产的观念开始普及。
电影制片厂大量生产各种类型的电影,如喜剧、恐怖、科幻等,为观众提供更丰富的选择。
同时,电影技术又迈出了一大步,引入了宽银幕、3D、特技和数字效果等技术,使电影成为了一种更加引人入胜的艺术形式。
到了21世纪,电影不再被视为简单的娱乐方式,它逐渐发展成一种富有创造力和艺术性的表达方式。
电影行业的规模也日益扩大,成为世界上最具影响力和盈利能力的产业之一。
与此同时,电影观众的需求也不断发展,人们对于故事情节、演员表演、视觉效果和电影主题的要求不断提高。
电影艺术的发展历程
电影艺术的发展历程电影艺术历史悠久,经历了数百年的发展过程。
本文将以700字概述电影艺术的发展历程。
电影艺术的起源可以追溯到19世纪末,当时一些科学家和发明家开始尝试将静态图像转化为动态影像。
1895年,著名的兄弟鲁米埃尔发明了运动影像摄影机,并于同年在巴黎放映了第一部电影。
这被认为是电影的诞生之始,标志着电影艺术的发展开始。
接下来的几十年,电影技术与艺术飞速发展。
早期的电影多以纪录片和实验短片为主,主题涉及日常生活和自然景观。
同时,电影导演开始尝试运用一些戏剧表演的技巧,并逐渐开创了电影的叙事语言。
到了20世纪初,电影开始出现剪辑和特效技术的运用,使得影片更具戏剧张力和观赏性。
这也是电影艺术发展的关键时期。
随着商业电影的兴起,电影工业也得以迅速发展。
好莱坞成为了世界电影工业的中心,好莱坞电影树立起一种以叙事和娱乐为主导的传统。
然而,在这背后,一些电影艺术家开始探索电影的更高层次:他们不满足于商业片的限制,试图通过电影来表现他们的意识、思想和情感。
这些电影艺术家创立了许多新的电影运动和艺术派系,如德国的表现主义电影、法国的新浪潮运动以及美国的抽象电影等。
这些运动和派系的出现,丰富了电影的形式和内容,为电影艺术的发展带来了新的思路和可能性。
20世纪后半叶,数字技术的兴起对电影产业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数字化技术使得电影制作更加方便和灵活,并且大大降低了制作成本。
这使得来自全球各地的电影制作者有更多的机会展示自己的作品,不仅丰富了电影的多样性,也促进了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与对话。
如今,电影艺术正处于一个新的历史节点。
随着互联网和流媒体技术的迅猛发展,人们观看电影的方式发生了巨大的改变。
观众们不再依赖于传统的电影院观影模式,而是通过在线平台和移动设备来观看电影。
这使得电影艺术进入到一个全新的数字化时代,同时也对传统电影模式和商业模式提出了新的挑战和机遇。
总体来说,电影艺术在过去的几百年间经历了巨大的发展。
从最初的摄影机发明到影视技术的革新,电影艺术的发展推动了文化的交流和人类的思考。
录象艺术发展简史——电影
录象艺术发展简史——电影费德里科费里尼安东尼奥尼法斯宾德罗伯特布雷松让吕克戈达尔维斯康谛文德斯布努艾尔帕索里尼0世纪后期的录像艺术——录像艺术发展简史迈克尔·拉什(Michael Rush),译者不详在20世纪60年代中叶,批评家们也许还一直(事实上至今仍在)为马赛尔·杜尚的《泉》(1917年提交给艺术展的倒置小便器)是否具有审美性而争论不休。
然而此时,艺术的边界已经远远地延伸开去,”边界”已然消失了。
类似于《泉》这样的现成品还只是开始。
在纽约,阿伦·卡普罗(Allan Kaprow)、克雷斯·奥尔登伯格(Claes Oldenberg)和吉姆·戴恩(Jim Dine)的偶发艺术,罗伯特·劳申柏格(Robert Rauschenberg)的混合媒体作品(配有床、小鸡标本和电线),卡罗里·施内曼(Caroles Schneemann)的身体装置,以及丹·弗莱文(Dan Flavin)的霓虹灯画板,不过是当时展出的多元化艺术品中的数件而已。
批评家克莱门特·格林伯格(Clement Greenberg)曾宣称,艺术(他指的是绘画和雕塑)的意义蕴藏在作品之内;现在,他的座右铭受到了冲击,因为时下的观念是,观念和语境才是艺术实践的核心。
极简抽象艺术及其衍生出来的艺术、观念派生是这一时期的主导艺术形式。
艺术批评家露西·利帕德(Lucy Lippard)这样写道:”艺术家对作品的地位漠不关心,他们任由想像纵横驰骋。
”在视觉艺术领域内,错觉艺术手法遭到摒弃;代之而起的是一种尽量删减的简约风格,它接近于工业产品设计,与绘画艺术已相去甚远。
这种潮流显示出,在艺术世界内,艺术与日常生活之间的界线,或者如艺术史所说的”高尚”艺术和“低俗”艺术间的界线,正变得越来越模糊。
而此时,在艺术世界之外,大众文化的主要传播媒体是电视。
电影技术发展史(共5篇)
电影技术发展史(共5篇)第一篇:电影技术发展史电影技术发展史一.早期电影技术奠基时期1.电影技术发展的奠基先是大约公元前400年左右针孔成像原理被发现,后有1800年英国科学家Thomas Wedgwood首次尝试通过化学的方式对图像进行记录,再到光刻摄影法、达盖尔式摄影法、卡罗式摄影法的诞生,到湿板火棉摄影法与定影胶体的探究、彩色摄影的实现等。
这些摄影技术和载体的发现与发明,在很大程度上为电影技术的诞生做出了铺垫。
2.电影技术的诞生1872年,美国参议院Leland Stanford与好友发生了激烈的争执:马奔跑时蹄子是否都着地?为了解决这个问题,英国摄影师Eadweard Muybridge用24架照相机,拍下了24张照片。
这些照片被按先后顺序剪接起来,每相邻的两张照片动作差别很小,组成了一条连贯的照片带。
根据这组照片,终于看出马在奔跑时,总有一蹄着地,不会四蹄腾空。
一次,有人无意识地快速牵动那条照片带,结果眼前出现了一幕奇异的景象:各张照片中那些静止的马叠成了一匹运动的马。
这就是最早的电影技术的诞生!二.电影技术快速发展时期1.电影放映方式与胶片的变化在一开始,由于电尚未出现,氢氧燃烧的“灰光”灯用来放映高度易燃的赛璐珞胶片。
碳弧灯很快取代了灰光灯,安全性提高了一些。
直到1915年电动马达出现之前,电影一直是手摇以每秒16格放映的。
此后,更长的故事片生产出来。
到1920年,电影成了全世界主要的娱乐形式。
在1891年,William Kennedy Dickson向柯达公司创始人Geroge Eastman 订购了35mm宽的赛璐珞硝酸胶片,并在ThomasEdison原始的Kinetograph摄像机上运行时开始的。
5年之后,35mm胶片再次用于美国的首次电影放映中。
2.有声电影的出现1895 年卢米埃尔兄弟拍出《工厂大门》、《火车进站》、《浇水园丁》等短片,标志着电影诞生。
1927 年,第一部有声电影《爵士歌王》上映标志着在电影技术史上从无声到有声的大变革。
电影的起源及发展历史
电影的起源及发展历史电影是一种流行的艺术形式,通过在屏幕上展示连续的动态影像来诉说故事。
它起源于19世纪末的发明和创新,经历了长足的发展,成为当今世界上最具影响力和受欢迎的文化媒介之一。
起源电影的起源可以追溯到19世纪末的发明家和科学家们对光学原理的研究。
在这个时期,许多人致力于理解和利用光的性质,其中包括如何捕捉和展示运动图像。
最终,他们发现了“暂留效应”,即当一系列连续的静态图像在快速速度下展示时,人眼会产生错觉,认为这些静态图像是在运动。
这个发现为电影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早期发展早期电影的发展受到了许多重要的科学家和发明家的贡献。
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美国发明家托马斯·爱迪生。
在1891年发明的“金刚石针扎影机”开创了电影拍摄和投影的先河。
这项发明能够快速捕捉连续的静态图像,然后将它们在屏幕上连续播放,以形成一段运动的影像。
好莱坞时代20世纪初,电影开始成为一种受欢迎的娱乐形式,并在全球范围内迅速发展。
好莱坞成为全球电影业的中心,主要是因为它在制片、导演和演员方面的出色表现。
好莱坞电影不仅在技术和制作价值上取得了巨大突破,也产生了许多经典电影和著名明星。
当代电影随着时间的推移,电影制作技术不断创新,电影制作成本也大幅降低。
数字技术的发展使得电影可以以更多样化的方式呈现,并融入了特效、3D技术和虚拟现实等元素。
当代电影产业在全球范围内繁荣发展,电影也逐渐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结论电影的起源可以追溯到19世纪末,经历了漫长的发展历程,成就了今天的电影业。
从早期的实验阶段到好莱坞的全盛时期,再到当代电影的多样化和创新,电影一直在不断引领着文化和艺术的演进。
电影的发展历程
电影的发展历程电影发展历程见证了世界文化史上的重要进程,从最早的无声电影到今天的3D特效,电影不仅成为人们娱乐与文化交流的一种重要方式,也逐渐成为了一门艺术。
电影的起源可以追溯到19世纪末的法国。
1895年,两位法国兄弟路易斯和奥古斯特·卢米埃尔发明了一种叫做“电影摄影机”的设备,成功地将连续的图像记录在胶片上。
次年,他们在巴黎举办了首场公开放映会,呈现了一系列短片,这被认为是最早的商业电影放映。
从此以后,电影开始成为一种新颖的表演艺术形式,吸引了越来越多的观众。
1900年代初期,电影工业开始崭露头角。
美国好莱坞地区成为了世界电影产业的中心,那里拥有良好的气候和地理条件,可供日夜拍摄。
大量的电影制片厂如Metro-Goldwyn-Mayer (MGM),Paramount Pictures和Universal Pictures相继成立,诞生了一大批电影制片人和导演。
在这个时期,《大白痴》、《荒岛余生》等电影赢得了巨大的成功,掀起了世界电影的热潮。
到了上世纪30年代,音频技术的进步使电影更加完善。
有声电影的诞生让影片更加生动有趣,观众可以通过演员的声音和对话更好地理解故事情节。
电影也从单纯的娱乐品味转变为能够传递社会信息和探讨人性的媒介。
例如,《乱世佳人》和《偷自轻生》等影片以其深刻的情感和强烈的社会批判形成了一代人的共鸣。
20世纪50年代,电影进入了色彩时代。
彩色电影的出现使得影片更具艺术性和视觉感受,增强了观众的观影体验。
这个时期的电影制作技术也日趋成熟,特技效果的应用使得电影的叙事更加精彩。
许多经典的电影如《音乐之声》、《罗马假日》等都是在这个时期诞生的。
到了上世纪70年代,数字化技术的出现彻底改变了电影制作的方式。
数字特效的应用让电影创作拥有了更多的可能性,巨型特技片如《星战系列》和《侏罗纪公园》推动了电影行业的进一步发展。
此外,个人电视机和录像带的普及让电影进入了家庭和个体消费市场。
世界电影发展史简述
世界电影发展史简述
电影作为一种艺术形式,可以追溯到古代希腊和罗马的戏剧。
19世纪末,随着摄影技术的发展,电影开始成为一种新的艺术形式。
20世纪初,美国出现了一批著名的电影导演和演员,如威廉·尤恩、威廉·尤因、查理·卓别林等,他们通过自己的作品向世界展示了电影的魅力。
20世纪20年代和30年代,是日本电影的兴盛时期,出现了一批杰出的电影导演和演员,如木场拓哉、大岛渚、堤幸灾等。
在这个时期,电影开始与现实世界联系起来,探讨社会问题和人类共同经验,形成了所谓的“新浪潮”电影风格。
20世纪后半期,电影进入了一个相对成熟的阶段,各国电影导演和演员开始相互交流和合作,电影语言和技术也不断发展。
意大利电影导演弗朗西斯·福特·科波拉提出了“新好莱坞”电影模式,标志着美国电影向国际市场的转移。
德国电影导演克里斯托弗·德·诺兰则引领了现代电影的叙事风格,强调非线性叙事和黑色幽默。
今天的电影已经成为一种全球性的文化现象,影响着人们的意识形态和艺术表达。
电影发展史完整版
电影发展史完整版电影是一种集合了文学、戏剧、音乐、绘画和摄影等艺术形式的媒介,它通过影像与声音的结合来表达故事情节和思想。
自从诞生以来,电影经历了长足的发展,并深深地影响了我们的生活和文化。
本文将为您详细介绍电影发展史的完整版。
一、电影的起源电影的起源可以追溯到19世纪末的发明家们对动态影像的探索。
1888年,美国发明家托马斯·爱迪生发明了第一台可以连续拍摄和放映的电影摄影机,开启了电影发展的序幕。
随后,电影技术在全球范围内逐渐传播开来。
二、无声电影时代20世纪初,无声电影成为主流形式。
无声电影通过影像和音乐的结合,表达了当时的故事和情感。
著名的无声电影包括《大都市》(1927)和《黄金百年》(1919),它们开创了无声电影的黄金时代。
三、有声电影时代1927年,华纳兄弟公司首次成功推出了有声电影《爵士歌王》,这一时刻标志着有声电影的诞生。
有声电影使观众可以听到人物对话和背景音效,给电影增添了更加真实和生动的感觉。
此后,有声电影逐渐成为主流,各种电影技术也得到了快速发展。
四、彩色电影的崛起20世纪30年代,彩色电影开始进入大众视野。
彩色电影通过不同的技术手段,使电影画面呈现出多样的色彩,为观众带来更加丰富的视觉享受。
著名的彩色电影包括《绿野仙踪》(1939)和《泰坦尼克号》(1997)。
五、3D电影技术的突破20世纪50年代,3D电影技术开始渐渐应用于电影领域。
3D电影通过特殊的眼镜,使观众可以在电影中体验到更加真实和立体的感觉。
随着科技发展的推动,3D电影技术在21世纪逐渐得到普及。
六、数字化时代的电影20世纪末至今,数字化技术的发展彻底改变了电影的制作和放映方式。
数字化技术让电影制作更加灵活、高效,并提供了更好的视觉效果。
同时,数字化技术也为电影的传播和观影提供了更多的渠道和方式,如网络视频平台的兴起。
七、电影与社会的影响电影作为一种强大的媒体形式,对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它不仅代表了时代精神和文化,而且能够传递信息、启发思考、引起共鸣。
纪录电影发展历程
纪录电影发展历程
电影发展历程自诞生以来就经历了多个阶段和变革。
以下为纪录电影的发展历程:
早期实验阶段(1880年代-1890年代):在《列车进站》(1895年)等早期实验电影中,探索了电影技术的可能性和观众对运动图像的反应。
剧情电影的兴起(1900年代-1920年代):早期电影制片商,如美国的爱迪生公司和法国的路易·吕米埃公司,开始制作有剧情的电影,如《大卫·科波菲尔》(1902年)和《十字屋的人》(1913年)。
好莱坞主导时代(1920年代-1950年代):好莱坞成为电影工业的中心,大片制作和明星系统成为主流。
好莱坞黄金时代的代表作包括《乱世佳人》(1939年)和《公民凯恩》(1941年)。
新浪潮运动(1950年代-1960年代):在法国,导演们开始采用新的拍摄技术和叙事形式,推动了新浪潮运动。
让-吕克·戈达尔的《勇士们》(1959年)和法国新浪潮的代表作之一。
全球电影多元化(1960年代-1980年代):在这一时期,世界各地的电影开始涌现出不同的风格和主题。
如日本导演黑泽明的《七武士》(1954年)和印度导演萨蒂亚吉特·雷·康的《赎罪》(1977年)。
数字化时代(1990年代至今):数字技术的发展改变了电影制作和观影体验。
数字特技和动画片的兴起,如《阿凡达》(2009年),引领了电影制作的新时代。
这些不同阶段和变革塑造了电影的发展历程,创造了无数经典作品,并丰富了人们的视觉体验。
电影发展历程(珍藏版)
电影发展历程(2007-07-31 16:20:42)标签:艺术学基础知识电影*电影发展历程一,电影发明阶段1832年12月,比利时人普拉多利用"法拉第轮"的原理,制成"诡盘",由此产生现代电影原理.1888年英国W.弗赖斯.格林制成他的第一架电影摄影机.1889年,柯达公司制成第一卷软片.爱迪生有用这种胶卷制成第一部打孔影片.1895年12月28日,法国的L.卢米埃尔在巴黎用他发明设计的"活动电影机"首次放映了《拆墙》,《婴儿的午餐》,《水浇园丁》和《工厂的大门》等影片.这一天,被世界各国电影界公认为标志着电影发明阶段的终结和电影时代的正式开始.二,电影普及阶段1905年,中国拍摄了第一部电影《定军山》.同年,法国百代影片公司派摄影师费利克斯・米斯格到中国拍摄素材,编成《中华帝国的一次旅行》,《中国海军生活》等短片.1906年,第一部故事影片《凯利邦的故事》在澳大利亚公映.1909年1月,爱迪生等人组织电影专利公司,实行发放上映许可证制度.与此同时,美国第一个电影检查机构在纽约成立,35毫米电影胶片,被国际公认为标准规格.1910年3月,国际电影公司通过媒体宣传,使演员F.劳伦斯成为第一个明星,美国的明星制度从此确立.1913年,美国好莱坞正式有了法定的地名,迅速发展成为美国摄制电影的基地.美国人T.卡尔马斯和D.康斯托克用他们发明的彩色工艺(二色追加法)拍摄了第一部美国彩色故事片《海峡两岸》.1937年,迪斯尼公司出品了第一部大型彩色动画片《白雪公主》.三,电影研究与评奖1911年,法籍意大利人R.卡努多发表《第七艺术宣言》,确认电影为一门艺术.1916年,美国电影工程师学会成立.1927年5月11日,美国电影艺术与科学学院宣告成立,D.范朋克为第一任主席.1929年5月16日,美国电影艺术与科学学院举行第一届奥斯卡金像奖授奖仪式.四,电影音响的发展1926年8月6日,纽约曼哈顿歌剧院首次上映华纳兄弟影片公司拍摄配有音响效果的音乐片《唐璜》,标志着有声电影正式诞生.次年,华纳兄弟影业公司在纽约百老汇的华纳大戏院公映第一部对白配唱音乐故事片《爵士歌手》.1928年7月6日,纽约首映华纳兄弟影业公司摄制的第一部全部有声对白故事片《纽约之光》.1953年,配合宽银幕电影的立体声音响系统开始在电影院投入使用. 1975年,杜比立体声系统问世,在世界各国的电影院音响系统逐渐占主导地位.从最初的模拟式三声道,到全数字式5.1声道的AC-3问世,杜比实验室为电影音响科技做出了革命性的贡献,几乎每-项专利技术都给电影音响留下深远影响.1977年,首次采用环绕声音响的科幻片《星球大战》上映,创美国电影史上最高票房利润,推动了电影环绕声音响的进一步发展.1982年,美国鲁卡斯(Lucas)电影公司的总工程师Tomlinson Holman 研制成一种新的电影院音响技术标准THX,得到了全美电影与电视工程协会的认同,使之成为全美电影院参照的新标准.随后,采用THX标准环绕声音响用于《星球大战》等影片,再次掀起人们关注电影音响的高潮.1991年,杜比AC-3数字环绕声音响正式推出,属于杜比实验室的第三代数字音频编/解码系统,将电影院的环绕声带入5.1声道全频响应领域.这些数字信号被确定记录在电影胶片齿孔之间,开始时主要用于专业电影院多声道系统,以后又用于家庭影院系统,DVD激光视唱机,AV放大器和正在发展中的数字HDTV等,1993年,DTS全面介入电影市场,他们另辟途径,将声轨的时间码记录在胶片上,然后依据时间码同步播放记录声音信号的CD-ROM, 这样一来,记录声音的数据空间扩展了许多倍,为电影音响系统拥有良好音质提供了必要的技术条件.1994年,世界首张配有杜比AC-3数字音响效果的电影光盘《燃眉追击》问世.推动了家庭影院环绕声音响数字化的发展.五,电影放映的发展1940年,苏联研制成功第一部立体电影.1952年,第一部环幕全景电影在美国问世;1953年,宽银幕电影在美国纽约上映;1986年,中国第一座宽银幕电影院在哈尔滨建成.同年,环幕电影在中国研制成功.*各国电影与艺术流派一,各国电影与艺术流派(一) 法国电影(France cinema in)1.法国电影的发展法国是最早发明电影的国家之一.1895年12月28日,法国的L.卢米埃尔在巴黎用他发明设计的"活动电影机"首次放映了《拆墙》,《婴儿的午餐》,《水浇园丁》和《工厂的大门》等影片.这一天,被世界各国电影界公认为标志着电影发明阶段的终结和电影时代的正式开始.1908年12月第一部艺术影片《吉斯公爵被刺》拍成上映,获得法国文艺界的广泛好评.这一成功立即引起国内外的竞争.此后,法国艺术影片公司又拍了一些著名的文艺题材影片.如《阿尔勒城的女人》(1909),《巴黎圣母院》(1911),《悲惨世界》(1912)等,在法国以至世界都产生了重大影响."艺术影片"被认为是无声电影艺术的开始. 1910年前,法国电影以其创造性,艺术性和多样性而称霸世界.法国百代公司摄制的舞台纪录片,喜剧片和新闻纪录片控制了整个世界电影市场.1910年后,因美国和德国影片的竞争,其霸权有所削弱,但法国影片产量仍居世界首位,在国外市场,法国影片仍占优势.直到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法国电影的霸主地位才被摧毁.由于战争,法国影片生产完全停顿.美国影片乃乘虚而入,占领了法国的电影市场.2.印象派电影电影中的现代主义流派大战结束以后,由于好莱坞影片的竞争,国外市场的丧失,法国电影源于消亡的边缘.为了重振法国电影,L.德吕克发起组织电150影俱乐部的运动,创立了印象派电影.他们从印象主义的绘画获得启发,企图用画面来表现直接的感性印象.他们不注重影片的故事情节,着重于气氛的创造.他们摄制的影片虽然不相同,但一般具有以下的特点;诗意的画面,强烈的表现力,以风景或背景作为影片中重要角色,自然主义与主观主义的表现手法或象征主义的比喻手法.印象派电影的重要作品有杜拉克的《西班牙的节目》(1920),《太阳的死亡》(1922),《金钱》(1929),《拿破仑》(1927)等.印象派电影追求造型美,寻求新奇的视觉形象和新颖的拍摄角度.派虽然只昙花一现,但《狂热》(1921)中的深焦距镜头,《拿破仑》中叠印的人物及合成银幕和多种角度拍摄的主观镜头等,在电影美学和电影技巧上有一定贡献.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5年间,法国生产的影片绝大部分是一些脱离现实生活,描写过去时代的虚构故事片,但制作精美,富于诗意.在创作上,以第二次世界大战为题材的影片日渐增多:其中著名的有《禁止的游戏》(1952),《逃亡者》(1955).根据法国著名文学作品或民间故事改编的影片有《红与黑》(1954),《巴黎圣母院》(1956)等.在此时间,法国的故事片,大多质量平庸.这时,法国影坛上出现的"新浪潮"冲击了这种局面,并对世界影坛产生了巨大的影响.3."新浪潮"电影"新浪潮"是指从1958年兴起于法国的新一代电影导演的电影观念和在这种观念下涌现出来的一大批影片,这批导演主要有两部分:一是做过多年导演助手及拍过短片,具有专业知识的电影工作者,如A.雷乃,C.马尔凯等.二是《电影手册》杂志的评论家们,包括人阿斯特吕克,戈达尔等.他们强调电影是一种个人的艺术创作,要求电影从传统艺术的束缚中解放出来.他们继承意大利新现实主义电影的作法,不用摄影棚,不用电影明星,使用轻便摄影机,用非专业的或不出名的演员在实景中拍片.这种作法主要是由于拍片资金不足所决定的,在他们的影片获得成功后就被逐渐放弃."新浪潮"电影不提出重大的政治问题或社会问题,主要是表现个性;如C・夏布罗尔的《漂亮的塞尔日》(1958),马勒的《情人们》(1958).在表现方法上,他们抛弃传统的电影手法和演出概念,广泛使用短镜头,移动摄影,画外音,内心独白,自然音响和从人物背后拍摄,画面具有相当的真实感.他们也使用长时间的摇拍,长镜头,空格,镜头摇晃颤动等技巧.在剪接手法上,他们的影片节奏快,切割频繁,镜头直接跳接.1962年,"新浪潮"渐趋消亡. 尽管法国电影史上出现过各种探索性的影片和流派,但商业娱乐片始终是法国电影的主流.由于电视业的竞争,电影观众人数迅速下降,为了吸引观众,色情影片的产量逐年增加,其泛滥胜于"新浪潮".自1958年L.马勒导演的《情人们》后愈演愈烈,至 70年代的《艾曼努夫人》(1974)达到登峰造极的地步.这引起了舆论界的抗议,要求政府予以取缔.法国政府在1976年规定色情片与充满暴力的影片只准在指定影院放映,未成年人不得观看,并对这类影片课以重税.进入80年代以来,法国当代电影较为平稳.法国电影基于其深厚的传统,仍然具有旺盛的生命力,是本国影片在国内电影市场上占优势的唯一西欧国家;继续保持了题材,样式,风格的多样化,侦探片,喜剧片,历史片,黑色影片,青春片,惊险片,哲理片,情节片等均不乏佳作,且有多部影片在国际上获奖,如1983年获嘎纳国际电影节电影创作大奖的《金钱》,获成尼斯国际电影节金狮奖的《芳名卡门》,获奥斯卡最佳外语片奖的《疯子的对角线》等.众多的影坛中坚活跃在电影创作第一线,新的人才不断涌现,给法国影坛带来了勃勃生机;私人及国家投资有所增加,与电视业的关系更为密切,国际合作更为广泛.另一方面,"法国电影面临危机"的呼声亦时有所闻,其背景有以下原因:美国影片对法国电影市场造成的冲击;本国电影的艺术水准不容乐观;长期以来对探索性电影过分宣传,忽略了供大众观赏的电影,致使法国电影有失去国内观众的危险,在国际市场上的地位也被削弱;电视和迅速崛起的录像业与电影形成竞争关系;制片费用的不断提高和发行渠道的过分集中,限制了法国电影的发展.目前, 法国全国约有150家制片公司;5大发行公司,即高蒙公司,百代公司,UGC公司,巴拉弗朗兹公司和AMLF公司.这些公司各拥有100~200家影院,尤其是首都巴黎一些主要的大影院,是最大的几条发行系统,控制着全国的电影发行.法国有历史最长,世界著名的电影资料馆.该馆收藏有50000多部影片,25000部电影史上有价值的原版纪录片,10000多册电影书籍以及大量海报,剧本和各种刊物.(二)瑞典电影(Sweden,cinema in)1.瑞典电影的发展瑞典人自己拍片是从1898开始的,1907年在斯德哥尔摩成立了斯温司卡影片公司,聘请斯约史特洛姆为总导演,所拍的影片主要是改编北欧国家的文学作品,如根据丹麦作家H.C.安徒生和瑞典戏剧作家J.A.斯特林堡的作品改编的电影《朱丽小姐》和《父亲》.到1917年,斯约史特洛姆已拍摄32部故事片.他探索电影的表现手段,力求揭示社会问题,为瑞典喜剧样式影片的发展奠定了基础.1924年,斯温司卡影片公司的四大台柱导演斯约史特洛姆,斯蒂勒和演员汉松以及其他创作人员离开瑞典前往好莱坞,从此瑞典电影便陷于一蹶不振的境地.30年代有声电影在其他国家的出现使瑞典电影在国际市场上丧失了竞争能力. 1940年开始,瑞典电影复兴.特别是导演斯约堡的影片《冒生命的危险》(1940),以创新的电影语言展示了与法西斯斗争主题,他的另一部重要作品是既富于哲理又富于讽喻的叙事诗式影片《天国之路》(1942).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导演斯约堡在把瑞典的文学作品搬上银幕的创作中,善于深刻的剖析主人公的切世界,如根据瓦王洛一约翰松的作品改编的影片《只有一个母亲》(1949),根据斯特林堡的作品改编的《卡琳・曼斯多特》》(1954)和《父亲》》(1969).斯约堡继续保持早期影片的艺术或原则:剧情紧张,人物感情充沛,形像鲜明.2.瑞典古典电影学派瑞典古典电影学派形成于1917年,斯约史特洛姆拍摄的故事片《巨浪的日子》,根据H.易卜生的诗作改编,开始了瑞典电影发展的新阶段.在这部影片里,确定了后来被称之为"瑞典古典学派"的一些美学原则.这个学派曾对世界电影艺术的发展产生过影响.斯约史特洛姆对瑞典电影的题材进行了改革,他使农民,渔夫,城市贫民第一次登上银幕.这个学派的影片对传统的生活方式和习俗做了富有诗意的描绘,常常采用实景拍摄,力求表现人与大自然的和借一致,同时也展示了人们与邪恶的斗争.斯约史特洛姆和他的追随者们以革新精神解决了把文学作品改编为电影的一些问题,塑造了许多不逊色于原作的鲜明的视觉形象."瑞典古典学派"的美学原则体现得最完整的影片是斯约史特洛姆根据冰岛作家J.西古永松的剧本改编的《生死恋》(1917),根据瑞典女作家拉格洛夫的长篇小说改编的《煤矿女》(1917),《卡琳・英格玛尔的女儿》(1920).这个学派兴盛时期培养了一批电影演员,如 L・汉松,G嘉宝,G.莫兰德尔等.这些人以后都成了著名的电影明星.3.导演大师和女导演瑞典电影值得一提的是曾拥有大师级的导演伯格曼和众多的女导演.(1)导演大师伯格曼伯格曼在瑞典电影中占有特殊的地位,他导演的电影既有巧妙的幽默又有委婉的讽刺,如《妇女们的期待》(1952),《生命的问世》(1958),《夏夜的微笑》(1955),富于哲理和象征的《第七封印》(1957),《野草莓》(1957)及《处女泉》(1960)等.伯格曼的影片剖析人的内心世界,它们的主人公总是试图克服人和现实之间的矛盾,为摆脱内心危机而寻找出路,但却总是徒劳而返.70年代后,伯格曼又拍摄了《面对面》(1976),《秋天奏鸣曲》(1978),《芳妮和亚历山大》(1982)等,对世界电影产生了重要影响.伯格曼培养了一批现代瑞典电影演员,如男演员 G.毕约伦斯特兰德,Y.库列和女演员B.安德松等.(2)瑞典女导演瑞典的女导演所占比例比一般国家都要多,如塞特林在60年代导演了影片《两个相爱的人》和《姑娘们》,以独特的妇女感情叙述了西方国家的妇女地位问题.70年代末,又涌现出一批女导演.她们之中较重要的有M.阿尔涅,导演了《在法尔乔宾戈的五天》(1975),《遥远和近前八1976》,《自由墙》(1979),林德布洛姆导演了《天堂一角》》(1976),图林导演了《打碎了的天空》(1982),s.奥斯丁导演了《妈妈》(1982).(三) 美国电影1.美国电影的黄金时代电影黄金时代出现在整个30年代,尽管电影观众的人数时有起伏,但总的趋势是上升的,其中大多数观众把看电影当作一种逃避和解脱.为了满足观众不断增长的需求,好莱坞的影片生产从以制片人为中心改变为以制片人为单元的制片模式,各大公司的组织结构大同小异.这种"制片人单元"的模式保证按照既定的配方和规格生产出供应全国影院的合格产品.美国电影中的特殊现象类型影片,在用年代获得了充分的发展.最初的类型片是无声电影时代的喜剧片,闹剧片和西部片,到30年代初期,歌舞片,盗匪片,侦探片,恐怖片等类型相继出现并得到繁荣发展.类型电影是美国经济,社会和文化需要的直接产物,它们中成为经典作品的有歌舞片《掘金女郎》(1933),《风月无边》(1936)和《歌舞大王齐格飞》(1930);盗匪片《公敌》(1931),《疤面人》(1932);恐怖片《吸血鬼》(1931)和《弗兰肯斯坦》(1931)等.除了上述类型影片之外,30年代还产生了大量成为美国电影史中的代表作影片.这些影片包括P・卡普拉的《一夜风流》(1934),卓别林的《摩登时代》(1930);G.顾柯的《八时餐会》(1938)和《小妇人》(1933),M.柯蒂斯的《侠盗罗宾汉》(1938);弗莱明的《绿野仙踪》(1939)和《乱世佳人》》(1939);J・福特的《告密者》(1935),《青年林肯》(1939),《关山飞渡》(1939),《怒火之花》,希区柯克在美国导演的第一部影片《蝴蝶梦》.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出现了许多优秀的故事片,有柯蒂斯的《胜利之歌》(1942),《卡萨布兰卡》(1943),顾柯的《费城故事》(1940),希区柯克的《破坏者》(1942)W.休斯敦的《马耳他之鹰》(1941);李洛埃的《魂断蓝桥》(1943), L.麦卡里的《与我同行》(1944), H.舒姆林的《守望莱茵河》(1942). 1946年电影观众的人数创造了纪录,这使好莱坞在战后一两年间表现得十分乐观,许多演员,导演回到好莱坞,以新的热情投入影片制作.从战后开始直至 50年代初期,是好莱坞"黄金时代"的最后一段繁荣时期.这一时期最突出的影片有:G.凯利的《雨中曲》(1952);霍克斯的《红河谷》(1948),休斯敦的《宝石岭》(1948);E.卡善的《君子协定》(1947)和《欲望号街车》(1951),曼凯维兹的《慧星美人》(1950),V・米纳里的《一个美国人在巴黎》(1951),R・罗森的《当代奸雄》(1949);怀尔德的《日落大道》;惠勒的《黄金时代》(1946),《女继承人》(1949)和《罗马假日》(1953);齐纳的《正午》(1952)等.40年代末50年代初,美国政府"非美活动调查委员会"对大批电影界的进步人士进行政治迫害,使美国电影业元气大伤;加之电视行业的迅速崛起,美国电影开始走入低谷.2.美国电影的"复兴"美国电影的"复兴"是从s.斯皮尔伯格的《鲨颚》(1975)和卢卡斯的《星球大战》(1977)开始的.这两位导演都是南加利福尼亚大学电影学院的毕业生,他们运用当代工艺技巧制作的传统类型片(灾难片,科幻片)引起强烈的反应,并导致美国电影的制作和票房收入直线上升.受到美国青少年观众欢迎的科幻片发展为集灾难片,冒险片而成的场面壮观的影片的一个新片种,这些影片包括《第三类接触》(1977),《异物》(1979),《外星人》(1982),《金刚》(1976),《超人》(1979)以及这些影片的续集.70年代末以来,美国电影中家庭和妇女以及普通人生活的影片又重新受到重视,比如伍迪・艾伦的《安妮・霍尔》和《汉娜姐妹》;阿尔特曼的《三个女性》(1977);阿普特德的《矿工的女儿》, B.本顿的《克莱默夫妇》(1979);J.L.布鲁克斯的《母女情深》(1983),P.马佐尔斯基的《一个未婚女人》(1978);M・雷德尔的《金色池塘》(1981);R.雷德福的《普通人》(1980)等.关于越南战争的影片当推H.阿什比的《归来》(1978),M・西米诺的,《猎鹿人》(1978)和科波拉的《现代启示录》(1979).其他突出的影片还有关于工人的如《诺玛・雷》《洛奇》(1976);表现青年的如《周末狂热》(1977),《闪光舞》(1983)等.3.美国电影学术研究长期以来,美国把电影看作是娱乐手段,把好莱坞当成生产故事和幻想的工厂,因此美国电影界首先注意影片的商业价值.但是,70年代前后,美国电影学术研究有了很大的发展.建立于 1927年的美国电影艺术与科学学院颁发一年一度的"奥斯卡"奖.从艺术上和商业上推动美国电影的同时,也逐渐加强了它的学术工作.1967年,在华盛顿和洛杉机两地成立了美国电影研究院.电影资料馆遍布全美,其中重要的有纽约现代艺术博物馆,罗切斯特的伊斯曼电影资料馆,华盛顿国会图书馆,伯克利太平洋电影资料馆等.8大影片公司于60年代先后解体或转产之后,影片和档案大量捐赠给上述资料馆和各大学的电影研究中心,对研究本国电影传统,保护本国电影文物起着很大作用.60年代后期以后,美国的专业电影制作和理论教育有了发展.许多综合大学里陆续设置了电影学院,电影系或专业,著名的有南加利福尼亚大学的电影学院,加利福尼亚大学(洛杉矶)的影剧系和纽约大学的电影制作,电影理论,电影剧作3个系.电影学术性刊物有《美国电影》,《电影季刊》等.(四)意大利电影(Italy, cinema in)1.意大利电影发展1895年,意大利摄制了最早的新闻纪录片.1904年,在都灵建立了新闻纪录电影制片厂,导演A.安勃罗西奥,摄影师R.奥梅尼亚等人开始拍摄影片.1905年,罗马创办了电影制片厂,从 1906年始定名为西纳斯公司,摄制了第一部有群众大场面的故事片《攻陷罗马》,紧接着又摄制了一批历史题材的影片.当时意大利的电影摄制者只注重拍摄场面宏大,布景豪华,对历史事实则不重视.当时,意大利电影在国外也有很大市场,在国外最获成功的3大影片是《你往何处去》(1912),《庞培城的末日》(1913)和《卡比利亚》(1914).影片《卡比利亚》取材于古罗马战争,是当时电影艺术最重要的作品.这个时期,大规模的宣传使一批意大利电影演员蜚声国内外影坛.女明星成为保证影片成功的重要因素.当时拍摄了很多喜剧影片,最受欢迎的喜剧演员主要是法国人,特别是由法国演员A.第特主演的喜剧风靡一时.当时大量影片内容脱离现实,但也有的导演致力于反映人民大众的生活.这类影片大多是根据真实主义流派长篇小说拍摄而成的.较重要的影片有《消失在黑暗中》(1914),影片运用了对比蒙太奇描述了那不勒斯地方的显贵和贫民生活的天壤之别.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意大利电影失去一部分国外市场,开始进入不景气时期,未能恢复昔日的繁荣.1921年以后,意大利的影院上映的主要是美国电影.法西斯统治时期,墨索里尼政府利用电影作为宣传手段,使电影生产和影片发行都置于国家控制之下.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有一些电影导演谢方电影采取消极态度,在创作中只注重对作品的形式方面进行探索,人们把这类影片称之为"书法派"电影,致力于改编古典文学作品. 法西斯统治的末期,意大利电影工作者摄制了几部预示新现实主义诞生的影片:《曲》(1942),《孩子在注视我们》(1943).这几部影片显现批影复兴的最初迹象.2.新现实主义电影新现实主义电影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社会生活各方面陷于崩溃,在民主运动高涨的形势下,出现了意大利新现实主义电影.新现实主义电动40~50年代世界艺术界的一个重要现象.新现实主义要求纪录片的真实准确性,展示备受战祸的意大利人民的苦难生活,表现人民对社会不公正和对资产阶抗议,反映人民对美好未来的向往.1945年,导演罗西里尼拍摄了影片《罗马,不设防的城市》,这部歌颂人民群众在反法西斯斗争团结精神的影片成了新现实主义的宣言书.它使新新现实主义电影在国际上确立了地位.翌年,他又拍摄了影片《游击队》展示了战争年代意大利人民生活的问情景.罗西里尼在摄制这部影片时,拒绝应用摄影,服装,化妆和专业演员.这部影片创造的一种新颖风格很快被其他国家效仿.其后,新现实主义者们转向描写战后生活中的紧迫的问题,对这些问题进行社会剖析,例如,桑蒂斯的《艰辛的米》(1949),德・西卡的《偷自行车的人》(1948)等.新现实主义的导演们尽管创作手法和风格各异,但他们的影片有一些共同之处:对现实生活做历史的,具体处理,对当时生活条件进行尖锐。
纪录电影发展历程
纪录电影发展历程电影作为现代最重要的文化媒体之一,其发展历程经历了漫长而翻覆的道路。
本文将以电影发展史的四个重要阶段作为主线,概述电影从诞生到现在的辉煌历程。
第一阶段是电影的诞生期(1890年至1920年)。
这一时期的电影多以无声电影为主,最早的电影是由个别拍摄者进行实验性摄影创造,主题大多为生活的片段或者简短的故事。
当时,电影尚未被广大观众接受,观众数量有限,电影的商业化和规模化还不成熟。
然而,1903年《The Great Train Robbery》的大获成功成为了无声电影的转折点,它是第一部引入剧情故事、连续镜头和特技镜头的电影。
此后,电影逐渐成为大众娱乐的一种形式,电影院开始兴起,电影制片公司也陆续成立。
第二个阶段是有声电影的兴起(1920年至1945年)。
1927年,第一部有声电影《The Jazz Singer》的上映标志着有声电影的时代的到来。
电影的发展进程上迈出了重要的一步,观众可以通过听到演员的对话和配乐,更加享受电影的情节和表演。
此后,有声电影不断发展壮大,许多著名导演如查理·卓别林和阿尔弗雷德·希区柯克等推出了一系列经典之作。
此期间的电影多数是黑白的,故事大多来自于小说、戏剧和现实生活,涵盖了各个题材。
第三个阶段是电影工业的垄断时期(1945年至1980年)。
与第二个阶段相比,这一时期的电影由传统的商业模式向工业化制片公司转变。
由于工业垄断,电影制片公司掌握了电影生产、发行和放映的主导权,电影市场进一步扩大化。
在这个时期,电影的题材和风格更加多样化,出现了许多不同类型的电影,如歌舞片、爱情片、恐怖片和科幻片。
此外,彩色电影的出现使电影的观赏效果更富有吸引力,其中最有代表性的是1954年上映的《华南虎》。
最后一个阶段是现代电影的多元发展时期(1980年至今)。
这个时期的电影通过技术的进步,如特效、动画、3D和IMAX等,使得电影的形式和观影经验更加丰富多元。
影像发展史之4录像艺术
由于大基金会的介入和美术馆空间的获得录像艺 术己经由单频录像带向占剧空间的录像装置进化。 录像装置的一系列语法也被发现:多显示器的画 面组合;实物作为投影平面,现场闭路监视系统 对观者身体的纠缠,装置中除了电视画面外各种 附加物的意义结构等等,都在这个时候形成了一 些常规。这个阶段可与文艺复兴时对透视、解剖 和油画材料的摸索相比,到这些都成为基础知识 普及开来,熟练地运用并将媒体内在的可能性淋 漓尽致地发挥出来的伟大作品才会出现。
前一阵营里,有所谓游击录像制作人--如出生于加拿大的列斯·莱温(Les Levine)和美国艺术家弗朗克·吉列(Farank Gillette)--及他们参与的政治活 动。他们在没有新闻工作者合法证件的情况下,设法闯入各种政治会议和具 有新闻价值的事件现场,进行录像拍摄。 1965年,半英寸录像设备刚一上市, 莱温即成为首批配此装备的艺术家之一。他拍摄的《流浪汉》,深入探究了 纽约东部贫民区居民穷困潦倒的街头生活。 1968年,吉列也对街道产生了兴 趣。他录制了一段长达5小时的纪录片,内容是聚居在纽约东区主干道圣马克 大街周围的嬉皮士的生活。莱温和吉列的共同特点 是,对于素材他们从不添 加任何艺术构思,不做任何导演性的加工。他们的片子都表现出一种粗糙的、 具有现场感的即兴创作风格。其题材毫不修饰地被展现出来, 丝毫谈不上" 艺术性"。
第二章:录像艺术发展史
一、60年代(李自成)——落草为寇,自立 为王
二、70年代(宋江与以色列)——招安或者 结盟
三、80年代——(刘备)登堂入室,三分天 下
四、90年代——(共产党)人民当家作主
二、70年代
1、招安 当“录像艺术”被美术馆机制制度化的时候,录像小组则
经常被从艺术史中抹去,取代它们的是在主流文化内部的 叙事――受到攻击的电视工业自身迅速地做出调整,在六 十年代夫和七十年代初最有远见的一些大众电视台尝试设 立实验电视工作室,将艺术家与工程师结合起来对旁逸斜 出的影象想象力施以引导,许多前反体制团体的成员最终 成了好莱坞的制片人。它们的成果是一些声光电变幻交织 的电子抽象画,具有强烈的娱乐性,并且可能更加强化了 一种未来主义的乐观情绪。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费德里科费里尼安东尼奥尼法斯宾德罗伯特布雷松让吕克戈达尔维斯康谛文德斯布努艾尔帕索里尼0世纪后期的录像艺术——录像艺术发展简史迈克尔·拉什(Michael Rush),译者不详在20世纪60年代中叶,批评家们也许还一直(事实上至今仍在)为马赛尔·杜尚的《泉》(1917年提交给艺术展的倒置小便器)是否具有审美性而争论不休。
然而此时,艺术的边界已经远远地延伸开去,”边界”已然消失了。
类似于《泉》这样的现成品还只是开始。
在纽约,阿伦·卡普罗(Allan Kaprow)、克雷斯·奥尔登伯格(Claes Oldenberg)和吉姆·戴恩(Jim Dine)的偶发艺术,罗伯特·劳申柏格(Robert Rauschenberg)的混合媒体作品(配有床、小鸡标本和电线),卡罗里·施内曼(Caroles Schneemann)的身体装置,以及丹·弗莱文(Dan Flavin)的霓虹灯画板,不过是当时展出的多元化艺术品中的数件而已。
批评家克莱门特·格林伯格(Clement Greenberg)曾宣称,艺术(他指的是绘画和雕塑)的意义蕴藏在作品之内;现在,他的座右铭受到了冲击,因为时下的观念是,观念和语境才是艺术实践的核心。
极简抽象艺术及其衍生出来的艺术、观念派生是这一时期的主导艺术形式。
艺术批评家露西·利帕德(Lucy Lippard)这样写道:”艺术家对作品的地位漠不关心,他们任由想像纵横驰骋。
”在视觉艺术领域内,错觉艺术手法遭到摒弃;代之而起的是一种尽量删减的简约风格,它接近于工业产品设计,与绘画艺术已相去甚远。
这种潮流显示出,在艺术世界内,艺术与日常生活之间的界线,或者如艺术史所说的”高尚”艺术和“低俗”艺术间的界线,正变得越来越模糊。
而此时,在艺术世界之外,大众文化的主要传播媒体是电视。
这一段的艺术史,开篇通常是讨论贾斯珀·琼斯(Jasper John)的《旗》(Flag)、弗兰克·斯特拉(Frank Stella)的《条纹画》(Stripe Painting)或者安迪·沃霍尔(Andy Warhol)的《布里洛盒子》(Brillo Boxes);而录像艺术则只字未提。
这种情况,部分与录像艺术的身世有关。
录像艺术产生于60年代中期,因而我们有必要从当时的形势–世界日益为媒体,尤其为电视媒体所支配–发出来认识它。
然而,这一切,在许多批评家看来,远非艺术范围内讨论的问题。
不过,幸好,道理一如旧金山现代艺术博物馆馆长克里斯汀·希尔(Christine Hill)所言,”第一代录像艺术家的一个基本管你是,你要批判电视社会,那么你首先必须参与电视拍摄”。
这世界的纷繁影像,原来只能从电影院放映的新闻片上看到,如今却进入了普通家庭,而且黑白彩色应有尽有。
电视的普及速度非常惊人: 1953年底,2/3的美国家庭拥有电视机;而到了1960年,拥有电视的家庭已达90%。
这一数字,即将对电影工业产生深远影响。
不过,此时尽管美国电视上已经出现了一些引人瞩目的节目,如《剧场90》中的严肃戏剧,”艺术”依然还只是电影的专利。
本世纪建立起来的媒体技术等级排序如下:电影位于顶端,其次是电影,再次是录像,再其次就是今天的电脑传输影像。
这一序列中的所有媒体,又可以认为是源自戏剧;而戏剧,则一直随着观众和艺术家的双重流失–从戏剧流向其他媒体。
60年代末,电视已经完全企业化、商品化。
与此同时,它也渐渐演变为媒体监督和许多艺术家的对头。
美国人每天看电视长达7小时,而电视的运转由广告寡头们维持,因此,一个由广告寡头集团生产的新型消费社会正在形成之中。
此外,世界范围内的政治动乱和持不同政见的声音,巴黎、纽约等地的学生运动,性革命,这一切都滋养着文化语境,推动了录像的诞生。
所有人当中,加拿大的马歇尔·麦克卢汉(Marshall McLuhan,1911-1980)最擅长将媒体爆炸所产生的广泛效应转化为概念和思想。
他用大量著述,特别是《媒介即信息:影响概述》(1967)一书,帮助整整一代人理解媒体对日常生活产生的巨大影响。
1960年他曾这样写道:”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任何一种新媒体,就是一种新语言,就是对经验施行的一种新的编码方式;这种编码方式来自新的工作习惯,完全来自集体意识。
”1969年,他继续说道:”新媒体不是我们和旧有的’真实’世界之间的联系手段;新媒体即是真实世界,它会对旧有世界留存下的东西进行任意重组。
”麦克卢汉对广告和商业电视的批评,成为60年代团结和号召艺术家/活动家的力量源泉。
录像艺术确切的源头在哪里,这个问题一直存在着争议[美国女权主义批评家,如玛莎·基弗尔(Martha Gever)和玛莎·罗斯勒(Martha Rosler)等人有指向的批评引发的反响尤为激烈];但是,有一点是清楚的,从一开始就同时存在着两种录像实践:一种是由活动家推动的、与非传统新闻报道有关的纪录片拍摄,另一种是名副其实一些的所谓艺术录像的拍摄。
前一阵营里,有所谓游击录像制作人–如出生于加拿大的列斯·莱温(Les Levine)和美国艺术家弗朗克·吉列(Farank Gillette)–及他们参与的政治活动。
他们在没有新闻工作者合法证件的情况下,设法闯入各种政治会议和具有新闻价值的事件现场,进行录像拍摄。
1965年,半英寸录像设备刚一上市,莱温即成为首批配此装备的艺术家之一。
他拍摄的《流浪汉》,深入探究了纽约东部贫民区居民穷困潦倒的街头生活。
1968年,吉列也对街道产生了兴趣。
他录制了一段长达5小时的纪录片,内容是聚居在纽约东区主干道圣马克大街周围的嬉皮士的生活。
莱温和吉列的共同特点是,对于素材他们从不添加任何艺术构思,不做任何导演性的加工。
他们的片子都表现出一种粗糙的、具有现场感的即兴创作风格。
其题材毫不修饰地被展现出来,丝毫谈不上”艺术性”。
此时,美国的录像集团公司同样雨后春笋般涌现,为首的有弗里克斯录像(Videofreex)、盛宴公司(Raindance Corporation)、纸老虎电视(Paper Tiger Television,纽约)和旧金山的蚂蚁农场集团(Ant Farm)等。
由于他们深受法美两国早10年发燕尾服起来的实录电影的影响,一种日后迅速风行于主流电视台”现场”新闻播报节目的拍摄体式,正在这些早期录像制作中孕育、形成。
对此,一个适逢其时的例证是最高价值电视公司(TVTV)为1972年美国民主党和共和党会议制作的非传统报道。
几位TVTV的”记者“,带着使用半英寸胶片的便携式盘式黑白摄像机,混进了主会场。
他们以戏谑和挑衅的目光审视美国政坛和新闻界聚会所暴露的种种异状,对与会的各色人等–从政治家到商业电视记者–进行采访。
早期的非传统电视(实际上得到政府资助)与主流电视之间存在着联系,而且这种联系历史悠久,富于生命力。
关于这一点,就如美国录像历史学家迪尔德丽·博伊尔(Deirdre Boyle)指出的,到70年代末,电视网络的实现其娱乐功能的同时,也吸收了大量游击电视摄影和采访的技巧;更有甚者,他们还将一些游击电视制作人也吸引了过去–其中包括活动家/制作人乔恩·阿尔珀特(Jon Alpert),他后来成为NBC电视新闻的一名制作人。
相形之下,更为纯粹地以”艺术”为导向的录像史,则要追溯到1965年。
这一年,出生于韩国的激浪派艺术家、音乐家白南准在纽约买下了一台刚上市的索尼便携式摄像机,并在某一天将镜头对准了走在第五大道上的教皇一行。
由此,录像艺术宣告诞生。
很显然,首度亮相的录像艺术,不仅展示了白南准从出租汽车里拍摄到的有关教皇的连续镜头,还记录下了他的艺术家出没的阿戈戈夜总会展示其成果的那个夜晚。
是什么使白南准拍摄的教皇录像成为艺术?最基本的理由在于,一位获得公认的艺术家(白南准)在这次拍摄活动中应用了实验性音乐和实验性表演,从而使他的录像成为了他自身艺术实践的扩展。
白南准与那些跟在教皇后面亦步亦趋的新闻人恰恰相反;他生产的是一种粗糙的、非商业化的产品,是一种个性化的表达。
他无意”报道”教皇到访这一新闻事件,他要捕捉的是在他看来具有文化和艺术魅力的形象。
从某种历史角度来看,教皇录像之所以被认可为美国”第一部”录像艺术作品,有可能在很大程度上与白南准后来成为了早期录像艺术家中最丰产、最具影响力的一位代表人物有关。
而且,白南准还成为了录像艺术的第一位”代言人”。
他说,”正如拼贴技巧取代了油画一样,阴极射线管将一定取代画布”。
这里,引起争议的是艺术家的创作意图与电视经营者、或者甚至商业电影电视制片人之间的矛盾:录像艺术作品既非出售的产品,亦非供大众消费的产物。
录像艺术美学尽管表面上予创作以自由,但它仍然要求录像艺术家的出发点是艺术;在这一点上,它和一般的美学专业没有区别。
录像艺术应当与纪录片、新闻报道等领域中担负有实际目的的录像应用区分开来,不论后者在操作上如何艺术精湛。
”艺术”(art)和”具有艺术?quot;(artful)是两个相互联系、却又各自分立的术语,可以帮助我们分清楚哪些东西可以视为艺术,哪些不行。
艺术技巧能给商业电视、广告等注入活力,但是,技巧本身不是艺术。
艺术存在于艺术家的创作意图当中:艺术家的创作或构思不受其他目的约束。
活动家型的电视录像制作人,不管其制作多么个有艺术性,他仍没有脱离实际应用,他的目的不在个性化表达(它是有别于传统的一种新闻报道)。
这当然并不是说要对录像艺术进行合法的历史分析,就必须从那些来自传统媒体(如绘画和音乐)、并且在本质上把录像纳入绘画艺术文化的艺术家入手;而是说,我们必须意识到–正如纽约古根海姆博物馆馆长约翰·汉哈特(John Hanhardt)所指出的–正是馆长负责制下的博物馆文化成了艺术作品价值的最终确认者。
该体系所认可的艺术家,常常来自绘画、雕塑这些早已确立的媒体。
白南准曾于50年代在日本研究美学和音乐。
显而易见,他是录像艺术家的典型代表,站在活动家或记者一类录像摄制者的对立面。
白南准是韩国人,于1964年移居纽约;而在此之前,他一度在德国求学。
留学的具体原因,据他解释,是为了约翰·凯奇(John Cage)–约翰·凯奇在音乐和表演方面进行的大胆实验,对当时的许多年轻艺术家产生了巨大影响。
白南准在西德遇到了凯奇和另外一些激浪派艺术家,并参加了在威斯巴登的城市博物馆大礼堂举办的首届”激浪派国际新音乐节”。
在音乐节上,白南准”扮演”了作曲家拉蒙特·扬(Lamonte Young)创作的一份”音乐总谱”,这份总谱的全部内容就是一句说话:”画一条直线,画下去”。